中国楹联文化 优质课件
合集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联(共20张PPT)
今对古,汉对唐。五帝对三皇。 三国分吴魏,六朝有宋梁。 虞夏商周为四代,禹汤文武是三王。
茶对酒,饭对羹。美酿对香粳。 炮羊对脍鲤,煮笋对餐英。 雪夜烹茶真韵事,春初煎酒见交情。
对联的种类 1.春联:春节时张贴在门上的对联。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春来春去春常在 庆欢庆乐庆有余 2.门联:用于堂屋、大厅前部柱子上的对 联,多刻于木版悬挂在柱上,具有永久性。 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3.装饰联:多悬挂在堂屋墙上中堂画两侧、 书斋墙壁上或悬挂在名胜古迹的壁柱上。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裁缝店 旧货店 玩具店
根据对联连店名
1.刻刻催人知惊醒;声声呼 汝惜光阴。
2.摄将真面去;幻出化身来。
3.寻寻觅觅韶华转眼飞逝; 犹犹豫豫知音再度难求。
钟表店 婚姻介绍所 照相馆
上联 1.翠柏苞松寿者相 2.月静池塘桐叶影 3.肥瘦短长皆有度 4.水色山光皆画意 5.水惟善下能成海 6.半帘竹影十分秀
下联 a.山不争高自极天 b.花香鸟语是诗情 c.一剪梅花百样娇 d.童颜鹤发古稀年 e.风摇庭幕桂花香 f.精细表里是其能
上联 1.时雨点红桃千树 2.亭闲有竹春常在 3.无意东风花半露 4.晴空一镜悬明月 5.芳树无人花自落 6.春日偏能惹恨长
下联 a.山静无人水自流 b.春风吹绿柳万枝 c.夜市千灯照碧云 d.有闲春色燕双飞 e.东风不为吹愁去 f.春山一路鸟空啼
长:① (zhǎng)增多。 ② (cháng)同“常”。 明代文学家徐渭所写。这则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借山海关居高临
下之势,写海阔天空、碧水白云之壮丽景色,用海水 每天的涨落与浮云的消长表达人们对传说中孟姜女不 幸遭遇的同情和千里送寒衣的执著精神的崇敬。汉字 多音和谐音的使用令人称奇。
楹联与楹联文化 PPT
(2)五十年代,毛泽东与周恩来在湖南视察工作时即兴吟诵对联 ,是一段颇具情趣的佳话。据说,有一天,毛泽东和周恩来同车 游览长沙市容,车行至湘江橘子洲畔,毛泽东诗兴勃发,提出要 与周恩来作对联,并随即吟出上联:“橘子洲,洲旁舟,舟走洲 不走”,小车离开橘子洲,直驶市区各处名胜古迹,行至天心阁 ,恰遇一群鸽子从阁中飞出,周恩来见景立即悟出下联:“天心 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副对联作得如此工整对仗,又珠 联璧合,足见两位伟人文学艺术功底之深厚。
课程考察 本课程考察方式有两种:开卷考试和撰写 论文
开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楹联知识的掌握 程度。
题目类型:(1)选择题;(2)简答题; (3)创作题。
论文撰写,则主要考查学生在学完本课程 后对鉴赏楹联及对楹联与中国传统文化间 的独到见解。
第一章 楹联知识
第一节 绪 论
楹联俗称对联。它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文 学形式,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瑰宝,也是中 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它 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它灵活鲜明,雅俗共赏, 历来受到人们喜爱。它能写景状物,能抒情言 志,能说古道今,能褒贬讽谕。它要求以最少 的字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的最浓郁的 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使人玩味深思, 受到教益。
楹联艺术,雅俗共赏
• 楹联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 式,小巧玲珑,着墨不多,却寓意无穷。它以 洗练的文辞、回旋的音律、巧妙的构思、深邃 的意境而赢得世人的青睐,为读者创造出感情 丰富、形象鲜明、意韵浓郁的作品。
• 从古代的天子殿堂到现在的平民居室,从古远 的园林亭榭到今天的街市店肆,都可以找到它 的踪迹。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祈祝庆典、交 际装饰、婚丧寿挽、题赠戏谑,大千世界无不 涉足,真是“俗雅兼顾趣,古今自纷呈”。
课程考察 本课程考察方式有两种:开卷考试和撰写 论文
开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楹联知识的掌握 程度。
题目类型:(1)选择题;(2)简答题; (3)创作题。
论文撰写,则主要考查学生在学完本课程 后对鉴赏楹联及对楹联与中国传统文化间 的独到见解。
第一章 楹联知识
第一节 绪 论
楹联俗称对联。它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文 学形式,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瑰宝,也是中 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它 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它灵活鲜明,雅俗共赏, 历来受到人们喜爱。它能写景状物,能抒情言 志,能说古道今,能褒贬讽谕。它要求以最少 的字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的最浓郁的 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使人玩味深思, 受到教益。
楹联艺术,雅俗共赏
• 楹联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 式,小巧玲珑,着墨不多,却寓意无穷。它以 洗练的文辞、回旋的音律、巧妙的构思、深邃 的意境而赢得世人的青睐,为读者创造出感情 丰富、形象鲜明、意韵浓郁的作品。
• 从古代的天子殿堂到现在的平民居室,从古远 的园林亭榭到今天的街市店肆,都可以找到它 的踪迹。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祈祝庆典、交 际装饰、婚丧寿挽、题赠戏谑,大千世界无不 涉足,真是“俗雅兼顾趣,古今自纷呈”。
楹联的起源和发展ppt课件
• 如《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 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 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 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 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 泽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 迷津,青雀黄龙之轴。虹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 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
7
• 本阶段的对偶句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它仅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来运用, 并非文体的格律要求;二是字数多 从三字到七字之间;三是对仗很宽 松,字数、词性、句式大体能相对, 但缺乏平仄的对仗。
8
• 第二阶段是骈偶阶段。
• 骈体文起源于东汉的辞赋,兴于魏晋,盛于南北朝。骈体 文从其名称即可知,它是崇尚对偶,多由对偶句组成的文 体。这种对偶句连续运用,又称排偶或骈偶。刘勰在《文 心雕龙·明诗》评价骈体文是“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 奇。”
6
• 汉代:辞赋兴起,它是一种讲究文采和韵 律的新兴文学样式。对偶这种具有整齐美、 对比美、 音乐 美的修辞手法,开始普遍而 自觉地运用于赋的创作中。如司马相如的 《子虚赋》中有:“击灵鼓,起烽燧;车 按行,骑就队。”
• 魏晋南北朝:五言诗达到顶峰。偶句亦较 多运用。汉乐府中对偶句更趋工整,俨如 后代律诗中的联句。如:“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长歌行》)、“将军 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辞》)
9
• 骈偶是古代诗文辞赋中对偶句的进一步发 展 ,它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对偶不再是 纯作为修辞手法,已经变成文体的主要格 律要求。骈体文有三个特征,即四六句式、 骈偶、用典。二是对偶字数有一定 规律 。 主要是“四六”句式及其变化形式。主要 有:四字对偶,六字对偶,八字对偶,十 字对偶,十二字对偶。三是对仗已相当工 巧,但其中多有重字(“之、而”等字), 声律对仗未完全成熟。
7
• 本阶段的对偶句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它仅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来运用, 并非文体的格律要求;二是字数多 从三字到七字之间;三是对仗很宽 松,字数、词性、句式大体能相对, 但缺乏平仄的对仗。
8
• 第二阶段是骈偶阶段。
• 骈体文起源于东汉的辞赋,兴于魏晋,盛于南北朝。骈体 文从其名称即可知,它是崇尚对偶,多由对偶句组成的文 体。这种对偶句连续运用,又称排偶或骈偶。刘勰在《文 心雕龙·明诗》评价骈体文是“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 奇。”
6
• 汉代:辞赋兴起,它是一种讲究文采和韵 律的新兴文学样式。对偶这种具有整齐美、 对比美、 音乐 美的修辞手法,开始普遍而 自觉地运用于赋的创作中。如司马相如的 《子虚赋》中有:“击灵鼓,起烽燧;车 按行,骑就队。”
• 魏晋南北朝:五言诗达到顶峰。偶句亦较 多运用。汉乐府中对偶句更趋工整,俨如 后代律诗中的联句。如:“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长歌行》)、“将军 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辞》)
9
• 骈偶是古代诗文辞赋中对偶句的进一步发 展 ,它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对偶不再是 纯作为修辞手法,已经变成文体的主要格 律要求。骈体文有三个特征,即四六句式、 骈偶、用典。二是对偶字数有一定 规律 。 主要是“四六”句式及其变化形式。主要 有:四字对偶,六字对偶,八字对偶,十 字对偶,十二字对偶。三是对仗已相当工 巧,但其中多有重字(“之、而”等字), 声律对仗未完全成熟。
对联ppt课件
化内涵和精神风貌传递给更多的人。
THANKS
感谢观看
名人名联背后的故事
名人名联1
纪晓岚是清朝乾隆时期著名的才子,他曾为一家茶馆的对联 题词:“客至心常热,人走茶不凉”。这个对联不仅表现了 纪晓岚的才情,还体现了他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
名人名联2
郑板桥在某年春节时,看到家家户户贴的对联都是些俗套的 吉祥话,于是他写了一副别具一格的对联:“春风放胆来梳 柳,夜雨瞒人去润花”。这个对联既有诗情画意,又含讥讽 之味,让人过目难忘。
对联故事与趣闻
与对联相关的历史典故
历史典故1
相传,古时有一富豪为了刁难穷秀才,要求秀才在短短几日之内对出他的上联,而这个上联是“五百两花红”, 秀才思考后,对出了“半斤八面玲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联不仅要求字数、词性的工整,还要求有较高的 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
历史典故2
古代有一名官员为测试儿子的才智,出了一个上联:“父进士,子进士,父子同进士”,儿子对曰:“祖当官, 孙当官,祖孙皆当官”。这个故事表现了古代对联的精妙之处,不仅要求上下联的词性、字数对仗工整,还要求 有相应的文化背景和家庭情感。
2. 分析对联的韵律和节奏,讲解其用字 精准和声韵和谐的特点。
详细描述
1.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对联,如“海 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绿叶厚荫 覆长亭,繁花漫烂映眼明”等。
名胜古迹对联品鉴
01
02
总结词:名胜古迹对联 品鉴是对对联文化与旅 游文化的结合,通过对 名胜古迹中的对联的品 鉴,了解其历史文化内 涵和旅游价值。
平仄要求
对联上联末句尾字通常为仄声,下联末句尾字通 常为平声。
对联的构成要素
上下联
对联由上下两联构成,上联通常在左边,下联通 常在右边。
对联公开课用ppt课件
10
一、字数相等,避免重字。
• 上联:墨 下联:
• 昆明大观园大泉观楼
清.孙髯翁180字
号称“古今第一长联” 青城山门联 共392字
•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11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 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 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3
拆字联 • 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
分片切瓜,竖八刀横七刀。 所谓拆字,就是将联中某一合体字拆成几个独体字。
4
• 南北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隐字联
—— 没有东西 —— 缺一(衣) —— 少十(食)
所谓隐字,就是有意识地将某些字隐去,从而含蓄、巧妙地表达某种意思。
5
镶字联
• 韬略终须绘新图 奋起还得读良书 ——郭沫若题上海韬奋图书馆
2.鹿野舟沉王业兆,鸿门斗碎霸图空 3.义胆忠肝,六经以来二表
托孤寄命,三马迁 项羽
诸葛亮
理发店
18
配对联:将下列打乱的对联准确配对。 1.发愤识遍天下字 2.雨滋春树碧连天 3.腊梅吐芳迎红日 4.学海无涯勤可渡 5.书山万仞志能攀 6.立志读尽人间书 7.绿柳展枝舞春风 8.风送花香红满地
和 风吹 柳 绿
细形容雨词 润名词花 动红词 名词 形容词
形容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13
三、结构相应, 保持匀称 要求: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依此类推 。 处处春光好 家家气象新 一代园丁乐 九州桃李荣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 章。
14
四、平仄相合,仄起平收。
一、字数相等,避免重字。
• 上联:墨 下联:
• 昆明大观园大泉观楼
清.孙髯翁180字
号称“古今第一长联” 青城山门联 共392字
•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11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 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 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3
拆字联 • 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
分片切瓜,竖八刀横七刀。 所谓拆字,就是将联中某一合体字拆成几个独体字。
4
• 南北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隐字联
—— 没有东西 —— 缺一(衣) —— 少十(食)
所谓隐字,就是有意识地将某些字隐去,从而含蓄、巧妙地表达某种意思。
5
镶字联
• 韬略终须绘新图 奋起还得读良书 ——郭沫若题上海韬奋图书馆
2.鹿野舟沉王业兆,鸿门斗碎霸图空 3.义胆忠肝,六经以来二表
托孤寄命,三马迁 项羽
诸葛亮
理发店
18
配对联:将下列打乱的对联准确配对。 1.发愤识遍天下字 2.雨滋春树碧连天 3.腊梅吐芳迎红日 4.学海无涯勤可渡 5.书山万仞志能攀 6.立志读尽人间书 7.绿柳展枝舞春风 8.风送花香红满地
和 风吹 柳 绿
细形容雨词 润名词花 动红词 名词 形容词
形容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13
三、结构相应, 保持匀称 要求: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依此类推 。 处处春光好 家家气象新 一代园丁乐 九州桃李荣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 章。
14
四、平仄相合,仄起平收。
楹联课件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 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 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 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 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 仄起平落。 仄起平落
谢 谢 观 看 再 见
上联:看背影急煞千军万马; 上联:看背影急煞千军万马; 下联:转过头吓退百万雄师; 下联:转过头吓退百万雄师; 横批: 横批:我的妈呀
3、忌孤平或孤仄
指的是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应尽可能避 免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 字。 如:“万事皆如意”(仄仄平平仄)若改为“万 : 万事皆如意” ) “ 事俱如意” 事俱如意”(仄仄仄平仄)即是孤平;又如: ) : 菩提当下现成” “菩提当下现成”(平平平仄仄平)若改为“菩 ) “ 提当下圆成” 提当下圆成”(平平平仄平平)即是孤仄。 )
河南洛阳白马寺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浙江萧山观音寺 若不回头, 若不回头,谁替你救苦救难 如能转念, 如能转念,何须我大慈大悲 四川乐山凌云寺联: 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 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 笑自己原无知无识; 笑自己原无知无识; 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来观去, 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来观去, 观他人总有高有低。 观他人总有高有低。
上联:假名假姓假地址; 上联:假名假姓假地址; 下联:骗吃骗喝骗感情; 下联:骗吃骗喝骗感情; 横批:愿者上钩。 横批:愿者上钩。 上联:情已欠费,爱已停机,缘份不在服务区 上联:情已欠费,爱已停机, 下联:思无应答,想也占线, 下联:思无应答,想也占线,感情不能再充电 横批:爱若移动, 横批:爱若移动,心无联通
谢 谢 观 看 再 见
上联:看背影急煞千军万马; 上联:看背影急煞千军万马; 下联:转过头吓退百万雄师; 下联:转过头吓退百万雄师; 横批: 横批:我的妈呀
3、忌孤平或孤仄
指的是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应尽可能避 免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 字。 如:“万事皆如意”(仄仄平平仄)若改为“万 : 万事皆如意” ) “ 事俱如意” 事俱如意”(仄仄仄平仄)即是孤平;又如: ) : 菩提当下现成” “菩提当下现成”(平平平仄仄平)若改为“菩 ) “ 提当下圆成” 提当下圆成”(平平平仄平平)即是孤仄。 )
河南洛阳白马寺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浙江萧山观音寺 若不回头, 若不回头,谁替你救苦救难 如能转念, 如能转念,何须我大慈大悲 四川乐山凌云寺联: 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 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 笑自己原无知无识; 笑自己原无知无识; 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来观去, 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来观去, 观他人总有高有低。 观他人总有高有低。
上联:假名假姓假地址; 上联:假名假姓假地址; 下联:骗吃骗喝骗感情; 下联:骗吃骗喝骗感情; 横批:愿者上钩。 横批:愿者上钩。 上联:情已欠费,爱已停机,缘份不在服务区 上联:情已欠费,爱已停机, 下联:思无应答,想也占线, 下联:思无应答,想也占线,感情不能再充电 横批:爱若移动, 横批:爱若移动,心无联通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精编 ppt课件
作业:
• 1.用线段把它们连接起来,使之变成一幅完整的对联。
A.两袖清风存正气
a.琴棋书画自陶情
B.竹菊梅兰可养性
b.莫愁两鬓霜雪寒
C.且喜满园桃李艳
c.雪压难摧涧底松
D.风吹不动天边月
d.一间陋室透书香
• 2.对对联。
上联:学海无涯勤可渡
下联:
上联:图文并茂多媒体演绎古今学术
下联:
此木为柴山山出 因火成烟夕夕多 闲人免进贤人进 盗者莫来道者来 平仄要相调: 云带钟声穿树去 平仄平平平仄仄 月移塔影过江来 仄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 —平—仄—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 —仄—平—仄平
内容要相关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男学生女学生男女学生为学男女
对联的创作
正对法
反对法
良佳 缘偶 一百 世年 同共 地天 久长
慧灵 质气 天神 生造 芬品 芳学 溢优
青白 山铁 有无 幸辜 埋铸 忠佞 骨臣
横俯 眉首 冷甘 对为 千孺 夫子 指牛
描绘法
比拟法
点剩 半一 盏支 残秃 灯笔 替为 诸举 生家 改谋 之柴 乎米 者油 也盐
玄苍 鹤松 千万 年古 寿春
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
楹联: 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 老柏,千寻抬头望
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 新程,万里驾长车
对联的要求
字数要相等: 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看天上云卷云舒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词性要相当: 千年古树为衣架 万里长江作浴盆。 句法要一致: 火车失火救火车救火车 路人迷路引路人引路人 花明柳媚春光好 大江南北庆丰收
对联文化精品PPT课件
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 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 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21世纪初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的基本知识
按用途分
1、春联:新年专用之门联 。如: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 2、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如:一对红心 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图。(喜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联)
(李 清 照 纪 念 馆 、 楹 联,郭沫若题 ) ⑥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成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自勉 )
对联的写作方法:联想法和化用法
(1)联想法 A、相似联想 由花朵想到美人 B、相反联想 “旧习” “新 风”“大”“小” C、相关联想 一代园丁乐 九州桃李香
(2)化用法:也就是灵活变化运用诗文名言 或者成语典故来制作对联的方法。
如:有志者事竟成,破斧成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自勉 )
对联的形式
正对:福如东海 寿比南山 反对:心平积福 欲重招殃 串对: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集句对: 劝君更进一杯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无情对:无心复命维他命 一意孤行任我行 回文对: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明月夜晴春 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 鱼跳塘荷沐秋雨,荷沐秋雨晨风疾,疾风晨雨秋沐荷,雨 秋沐荷塘跳鱼。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 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 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 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现代所见的 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 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 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 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21世纪初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的基本知识
按用途分
1、春联:新年专用之门联 。如: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 2、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如:一对红心 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图。(喜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联)
(李 清 照 纪 念 馆 、 楹 联,郭沫若题 ) ⑥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成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自勉 )
对联的写作方法:联想法和化用法
(1)联想法 A、相似联想 由花朵想到美人 B、相反联想 “旧习” “新 风”“大”“小” C、相关联想 一代园丁乐 九州桃李香
(2)化用法:也就是灵活变化运用诗文名言 或者成语典故来制作对联的方法。
如:有志者事竟成,破斧成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自勉 )
对联的形式
正对:福如东海 寿比南山 反对:心平积福 欲重招殃 串对: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集句对: 劝君更进一杯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无情对:无心复命维他命 一意孤行任我行 回文对: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明月夜晴春 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 鱼跳塘荷沐秋雨,荷沐秋雨晨风疾,疾风晨雨秋沐荷,雨 秋沐荷塘跳鱼。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 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 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 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现代所见的 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 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 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楹联及对联》课件
培养审美情趣
对联讲究平仄、对仗、意境等美学要素,通过学习和欣赏对联,可 以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对联的未来发展
创新形式与内容
01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联也需要不断创新形式和内容,以适应社
会的需求和变化。
扩大应用领域
02
除了传统的节庆、婚丧嫁娶等场合,对联还可以应用到更多的
领域,如企业文化、教育等。
构思巧妙
总结词
对联的构思要巧妙、有趣,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
详细描述
在创作对联时,要注重构思的创新和巧妙。可以采用双关、 谐音等手法来增加对联的趣味性和思考性。同时,要注意构 思的巧妙和自然,避免过于生硬或牵强附会。
05 对联的应用与传承
对联在生活中的运用
装饰与美化
对联常用于春节等喜庆场合,作为装 饰和美化的元素,增添节日氛围。
为平声。
对联的修辞手法
01
02
03
04
比喻
通过对事物的相似性进行比较 ,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
拟人
赋予事物以人的特征,使其形 象更加生动活泼。
借代
借用与某物相似或相关的其他 事物来代替该物,以突出其特
点。
双关
利用词语的多义性,使一句话 在表达一个意思的同时,还隐
含着另一个意思。
03 经典对联赏析
风景类对联
04 对联的创作技巧
立意新颖
总结词
对联的立意要独特、新颖,避免与已有的对联雷同,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
详细描述
在创作对联时,要注重主题的选择和思考角度的创新。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 层次去挖掘新的意义,或者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表达独特的思想。同时, 要注意立意的深刻和新颖,避免流于表面或陈词滥调。
对联讲究平仄、对仗、意境等美学要素,通过学习和欣赏对联,可 以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对联的未来发展
创新形式与内容
01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联也需要不断创新形式和内容,以适应社
会的需求和变化。
扩大应用领域
02
除了传统的节庆、婚丧嫁娶等场合,对联还可以应用到更多的
领域,如企业文化、教育等。
构思巧妙
总结词
对联的构思要巧妙、有趣,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
详细描述
在创作对联时,要注重构思的创新和巧妙。可以采用双关、 谐音等手法来增加对联的趣味性和思考性。同时,要注意构 思的巧妙和自然,避免过于生硬或牵强附会。
05 对联的应用与传承
对联在生活中的运用
装饰与美化
对联常用于春节等喜庆场合,作为装 饰和美化的元素,增添节日氛围。
为平声。
对联的修辞手法
01
02
03
04
比喻
通过对事物的相似性进行比较 ,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
拟人
赋予事物以人的特征,使其形 象更加生动活泼。
借代
借用与某物相似或相关的其他 事物来代替该物,以突出其特
点。
双关
利用词语的多义性,使一句话 在表达一个意思的同时,还隐
含着另一个意思。
03 经典对联赏析
风景类对联
04 对联的创作技巧
立意新颖
总结词
对联的立意要独特、新颖,避免与已有的对联雷同,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
详细描述
在创作对联时,要注重主题的选择和思考角度的创新。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 层次去挖掘新的意义,或者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表达独特的思想。同时, 要注意立意的深刻和新颖,避免流于表面或陈词滥调。
《对联》ppt课件
详细描述
夸张通过对事物的描绘进行夸大或缩小,强调其某一方 面的特点,在对联中常用来表达强烈的感情或深刻的寓 意。例如,“水深千尺龙鱼跃”,夸张地描绘水的深度 和鱼跃的情景,表达了壮观的自然景象。
05
对联的鉴赏
语言美
总结词
详细描述
对联的语言美体现在其音韵和谐、对仗工 整、平仄有律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总结词
春联是最常见的对联类型,用于庆祝春节等喜庆场合,通常以红色纸书写,寓意吉祥如 意、幸福美满。
详细描述
春联通常由上下两句对仗工整的诗句组成,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整 体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常见的春联主题包括迎春接福、家和万事兴、财源广进等。
婚联
总结词
婚联是为庆祝新人结婚而写的对联, 通常表达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福。
总结词
对联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为一种高雅的文学艺术,被文人墨客所喜爱和推崇。
详细描述
对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为一种高雅的文学艺术。它不仅在民间广受欢迎,还受到了许多文人墨客的 喜爱和推崇。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学家、诗人都是对联的高手,他们创作出了许多经典的对联作品,为后人所传 颂。同时,对联也在不断发展创新,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对联的起源
总结词
对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最初是为了驱邪避凶,后来演变为一种文学形式。
详细描述
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桃符。在春节时,人们会在门户上悬挂桃木板,上 面写上吉祥的词句或神名,以驱邪避凶。随着时间的推移,桃符上的字句变得越 来越讲究,对仗工整、韵律和谐,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对联的发展
对联讲究声调的和谐,平仄的搭配,词语 的对仗,句式的统一,给人以音乐美感。
中国传统文化—— 对联 ppt课件
但它们毕竟是对偶,不是对联,充其量只是对联
的雏形。关于最早的对联,通常的说法是五代十 国时期,后蜀孟昶(chang)的桃符题词:“新 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PPT课件
5
• 隋唐时期,许多文人墨客喜欢将一些精彩 之笔凝注于对句中。李白的“三山半落青 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李商隐的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先生到底是个才思敏捷的人,只见他不慌不忙
地写了一副又贴了上去。过了好半天也没有人去
揭回家。这是一副什么样的对联让邻居们不想也
不敢去揭的呢?
PPT课件
14
原来,郑板桥是这样写的: 上联:福无双至 下联:祸不单行
这样不吉利的对联你写的再漂亮,当然 没有人去拿回家啦。
可是,大年初一,当邻居们纷纷去先生 家里拜年时,发现昨天的那副对联变成了
• 杜甫的“三顾频繁天下事,两朝开济老臣 心。”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对仗也十 分工整。
PPT课件
6
• 明太祖朱元璋非常欣赏和喜爱对联,倡导 联风,在定都金陵的除夕之夜传旨文武百 官庶民百姓家家户户张贴对联。他本人也 深入到群众中去,创作出不少千古名联。 他的这些做法,对对联的推广和发展做出 了巨大贡献,同时,对联在这个时期也得 到了极大发展。
这一天是大年三十,家家都要贴对联哪。郑板 桥拿起笔一气呵成地写好一副对联,就贴到门上 去了。可没多久,他忽然发现自己刚才写的对联 没有啦!他一思忖,可能是被邻居们揭去了,谁 让自己是个书画名人呢!于是,他又写了一副贴 了上去。哎,一会儿工夫,又没了!坏了,照这 样下去,我写的再多也会被邻居们拿去的。但不 写也不行啊,哪有过年不贴对联的人家?这一下 把他给难住了。
PPT课件
4
起源和发展
• 对联这一文体可称得上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远 在周秦时代,民间就有了在门前挂桃符的习俗,
的雏形。关于最早的对联,通常的说法是五代十 国时期,后蜀孟昶(chang)的桃符题词:“新 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PPT课件
5
• 隋唐时期,许多文人墨客喜欢将一些精彩 之笔凝注于对句中。李白的“三山半落青 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李商隐的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先生到底是个才思敏捷的人,只见他不慌不忙
地写了一副又贴了上去。过了好半天也没有人去
揭回家。这是一副什么样的对联让邻居们不想也
不敢去揭的呢?
PPT课件
14
原来,郑板桥是这样写的: 上联:福无双至 下联:祸不单行
这样不吉利的对联你写的再漂亮,当然 没有人去拿回家啦。
可是,大年初一,当邻居们纷纷去先生 家里拜年时,发现昨天的那副对联变成了
• 杜甫的“三顾频繁天下事,两朝开济老臣 心。”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对仗也十 分工整。
PPT课件
6
• 明太祖朱元璋非常欣赏和喜爱对联,倡导 联风,在定都金陵的除夕之夜传旨文武百 官庶民百姓家家户户张贴对联。他本人也 深入到群众中去,创作出不少千古名联。 他的这些做法,对对联的推广和发展做出 了巨大贡献,同时,对联在这个时期也得 到了极大发展。
这一天是大年三十,家家都要贴对联哪。郑板 桥拿起笔一气呵成地写好一副对联,就贴到门上 去了。可没多久,他忽然发现自己刚才写的对联 没有啦!他一思忖,可能是被邻居们揭去了,谁 让自己是个书画名人呢!于是,他又写了一副贴 了上去。哎,一会儿工夫,又没了!坏了,照这 样下去,我写的再多也会被邻居们拿去的。但不 写也不行啊,哪有过年不贴对联的人家?这一下 把他给难住了。
PPT课件
4
起源和发展
• 对联这一文体可称得上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远 在周秦时代,民间就有了在门前挂桃符的习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它的发展则在公元10世纪到公元13世纪的宋代。 它的普及和兴盛却在公元14世纪到公元19世纪的 明、清两代
形成
• 汉魏六朝诗赋,有大量的对偶句式和骈体格式,在此基础上逐 渐形成了严密工整的唐代格律诗,其中的颔联(第三、四句) 和颈联(第五、六句)实际上就是对联的形式,如“海内存知 己,天涯若比邻”(王渤《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例:莲子心中苦 梨儿腹内酸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做法还必须直写竖贴, 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汉字又恰好具备实现整齐对称的条件,它是以个 体方块形式而存在的,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在 书写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间位置。它具有可读性 ,又具可视性。其方块构形,既有美学的原则, 又包含着力学的要求。它无论是横写与竖排,都 能显得疏密有致,整齐美观。
• 此外,唐代还流行一种联句活动,即两个人以上在一起互相对 句。这种对句已经突破五、七言的格局,短的只有一个字,长 的可以到九个字或者更多。如中唐时的严维等八人有一次在一 起对句,从一言对到九言:比如,一人说“东”,另一人说“ 西”;一人说“步月”,另一人说“寻溪”;以此类推:“鸟 已宿,猿还啼;狂流碍石,迸笋穿溪;望望人烟远,行行萝径 迷;探题只应尽墨,持赠更欲封泥;松下流时何岁月,云中幽 处屡攀跻;乘兴不知山路远近,缘情莫问日过高低;静听林下 潺潺是湍濑,厌向城中喧喧多鼓鼙。”
《蜀梼杌》载:“蜀未归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 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 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大概是我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 最早且最规范的一幅对(春)联儿。
翻译:后蜀广正二十七年(公元九***年)的春节前夕, 后蜀主孟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来到之际,忽然 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 试才华。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幅,耐心等待审查。孟昶一 一看过,均不满意。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桃符板” 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说法二: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
关于中国最早的楹联,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 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 他以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卷号为斯坦因0610号敦煌遗书为据:
岁日: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福庆初新,寿禄延长。
又: 三阳回始,四序来祥。 福延新日,庆寿无疆。
立春日:铜浑初庆垫,玉律始调阳。 五福除三祸,万古□(殓)百殃。 宝鸡能僻(辟)恶,瑞燕解呈祥。 立春□(著)户上,富贵子孙昌。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 少。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 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 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 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 民族的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 ,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对联是利用汉 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 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对 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
返回
楹联的规则/格式
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 质的特征是“对仗”。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 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 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因此,我们 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 是阴阳二元观念。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 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 方法。
上、下联是对联的主体,有和壁之妙,缺一不可。而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 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 相互补充的作用。
另外,对联在实际运用中,上、下联文字不管多长, 一般都没有标点,这也是格式上的一种特殊讲究。但 也有例外。
返回
楹联的起源
说法一: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中国楹联文化
目录
• 楹联是什么? • 楹联的规则 • 楹联的起源 • 楹联的发展 • 经典楹联欣赏 • 楹联在现代
尾声
楹联是什么
楹联又称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 、对子、桃符等,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 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 、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 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 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 残人生理”——《清诗话》
•
对联源于中国文字语音的对称性,出现应该在周朝以
• 前,造纸术和书法的发展,使对联成为独立文体。
返回
楹联的发展
就楹联的形式而言,它的渊源可以到《诗经》、 《楚辞》中的对偶句。整齐对仗的上下联句在公元3世
纪到公元9世纪的晋唐时代已经形成,但题写在门口 的桃符上,成为新春佳节时的一种装饰艺术,是公 元10世纪以后的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楹联的格式
精巧玲珑的楹联,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 惯,而且在群众广泛运用的基础上还有一种统一点要 求,固定的格式。
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是我国民间文化遗产中讲究 较多、要求较严的一种特殊文体。
从格式上看,它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间有两个门 框和一个门楣的特点相应地由三部分组成: 上联:第一句,也叫出句; 下联:第二句,也称对句; 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
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汉民族的潜意识之 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而阴阳观念表现 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以“两”、 “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迷恋。对联格式 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 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口头表达—语言对仗。
语言对仗: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合、内容相关 (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合)
又:三阳始布,四猛(孟)初开。 回回故往,逐吉新来。 年年多庆,月月无灾。 鸡回辟恶,燕复宜财。 门神护卫,厉鬼藏埋。 门书左右,吾傥康哉!
• 其他说法
•
• 《声调谱》作者赵执信明确指出:“两句为 • 联,四句为绝(句),始于六朝,元(原)非近体。”
•
王夫之说,对联源于律诗的说法,好比“断头刖足,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 不能重覆。
书面表达—文字对仗
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 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因此, 楹联对仗的第二层即是所谓文字相对。文字相对 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作 为装饰艺术的一副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 种和谐对称之美。
形成
• 汉魏六朝诗赋,有大量的对偶句式和骈体格式,在此基础上逐 渐形成了严密工整的唐代格律诗,其中的颔联(第三、四句) 和颈联(第五、六句)实际上就是对联的形式,如“海内存知 己,天涯若比邻”(王渤《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例:莲子心中苦 梨儿腹内酸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做法还必须直写竖贴, 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汉字又恰好具备实现整齐对称的条件,它是以个 体方块形式而存在的,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在 书写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间位置。它具有可读性 ,又具可视性。其方块构形,既有美学的原则, 又包含着力学的要求。它无论是横写与竖排,都 能显得疏密有致,整齐美观。
• 此外,唐代还流行一种联句活动,即两个人以上在一起互相对 句。这种对句已经突破五、七言的格局,短的只有一个字,长 的可以到九个字或者更多。如中唐时的严维等八人有一次在一 起对句,从一言对到九言:比如,一人说“东”,另一人说“ 西”;一人说“步月”,另一人说“寻溪”;以此类推:“鸟 已宿,猿还啼;狂流碍石,迸笋穿溪;望望人烟远,行行萝径 迷;探题只应尽墨,持赠更欲封泥;松下流时何岁月,云中幽 处屡攀跻;乘兴不知山路远近,缘情莫问日过高低;静听林下 潺潺是湍濑,厌向城中喧喧多鼓鼙。”
《蜀梼杌》载:“蜀未归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 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 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大概是我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 最早且最规范的一幅对(春)联儿。
翻译:后蜀广正二十七年(公元九***年)的春节前夕, 后蜀主孟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来到之际,忽然 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 试才华。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幅,耐心等待审查。孟昶一 一看过,均不满意。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桃符板” 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说法二: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
关于中国最早的楹联,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 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 他以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卷号为斯坦因0610号敦煌遗书为据:
岁日: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福庆初新,寿禄延长。
又: 三阳回始,四序来祥。 福延新日,庆寿无疆。
立春日:铜浑初庆垫,玉律始调阳。 五福除三祸,万古□(殓)百殃。 宝鸡能僻(辟)恶,瑞燕解呈祥。 立春□(著)户上,富贵子孙昌。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 少。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 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 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 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 民族的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 ,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对联是利用汉 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 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对 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
返回
楹联的规则/格式
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 质的特征是“对仗”。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 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 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因此,我们 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 是阴阳二元观念。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 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 方法。
上、下联是对联的主体,有和壁之妙,缺一不可。而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 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 相互补充的作用。
另外,对联在实际运用中,上、下联文字不管多长, 一般都没有标点,这也是格式上的一种特殊讲究。但 也有例外。
返回
楹联的起源
说法一: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中国楹联文化
目录
• 楹联是什么? • 楹联的规则 • 楹联的起源 • 楹联的发展 • 经典楹联欣赏 • 楹联在现代
尾声
楹联是什么
楹联又称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 、对子、桃符等,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 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 、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 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 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 残人生理”——《清诗话》
•
对联源于中国文字语音的对称性,出现应该在周朝以
• 前,造纸术和书法的发展,使对联成为独立文体。
返回
楹联的发展
就楹联的形式而言,它的渊源可以到《诗经》、 《楚辞》中的对偶句。整齐对仗的上下联句在公元3世
纪到公元9世纪的晋唐时代已经形成,但题写在门口 的桃符上,成为新春佳节时的一种装饰艺术,是公 元10世纪以后的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楹联的格式
精巧玲珑的楹联,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 惯,而且在群众广泛运用的基础上还有一种统一点要 求,固定的格式。
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是我国民间文化遗产中讲究 较多、要求较严的一种特殊文体。
从格式上看,它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间有两个门 框和一个门楣的特点相应地由三部分组成: 上联:第一句,也叫出句; 下联:第二句,也称对句; 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
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汉民族的潜意识之 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而阴阳观念表现 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以“两”、 “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迷恋。对联格式 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 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口头表达—语言对仗。
语言对仗: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合、内容相关 (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合)
又:三阳始布,四猛(孟)初开。 回回故往,逐吉新来。 年年多庆,月月无灾。 鸡回辟恶,燕复宜财。 门神护卫,厉鬼藏埋。 门书左右,吾傥康哉!
• 其他说法
•
• 《声调谱》作者赵执信明确指出:“两句为 • 联,四句为绝(句),始于六朝,元(原)非近体。”
•
王夫之说,对联源于律诗的说法,好比“断头刖足,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 不能重覆。
书面表达—文字对仗
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 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因此, 楹联对仗的第二层即是所谓文字相对。文字相对 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作 为装饰艺术的一副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 种和谐对称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