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中国制造打造成中国品牌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案例

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案例

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案例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从过去的“中国制造”到如今的“中国智造”,中国企业开始注重品质、创新和品牌建设,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价值。

下面将介绍几个典型的案例,来说明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成功转变。

第一个案例是华为。

作为中国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华为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从零起步发展成全球领先的通信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

华为成功的关键之一是在技术研发上的持续投入和创新。

华为成立了全球最大的研发团队,将创新放在企业发展的核心位置。

通过不断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颠覆性创新产品,华为成功地构建了中国品牌的形象,成为了国际上备受尊敬和竞争的对手。

第二个案例是小米。

小米是中国颇具影响力的手机和智能硬件制造商。

小米的成功在于通过相对低廉的价格提供高质量和创新的产品,获得了大量消费者的认可和忠诚度。

同时,小米也注重品牌建设,塑造了自己年轻、时尚和创新的形象。

小米的创始人雷军非常重视用户体验和用户反馈,通过与用户的互动等方式不断改进产品,不断提高用户满意度和品牌忠诚度。

小米的成功转变为中国品牌也体现了中国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越来越重视品牌价值的重要性。

第三个案例是海尔。

海尔是中国最大的家电制造商之一,也是世界领先的家电品牌之一。

海尔成功的关键在于转变经营理念,从传统的产品导向转变为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创新导向。

海尔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和习惯,不断研发具有独特功能和设计的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同时,海尔还注重品质管理和品牌建设,通过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卓越的售后服务,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和好评。

海尔的成功转变为中国品牌也体现了中国企业对品质和创新的重视。

以上是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几个典型案例。

这些案例都体现了中国企业从一味追求规模扩张到注重品质、创新和品牌建设的重要趋势。

随着中国企业不断提升技术能力和品牌建设水平,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将会越来越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近年来,中国的制造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要实现这一转变,需要积极探索创新的方法论,不断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将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三个方面探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

一、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关键。

要实现技术创新,首先需要加强科技研发投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可以通过增加研发资金投入,招聘高素质的研发人员,开展技术人才培养等方式来提升科技研发能力,不断推动产品和生产工艺的创新。

企业还可以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开展科技研发项目,引进和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

技术创新还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企业可以通过申请专利、商标、著作权等方式,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还可以加强行业间的合作和交流,通过技术创新合作,共同解决行业技术难题,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

技术创新还需要加强创新文化建设。

企业需要树立创新意识,鼓励员工提出新的想法和方法,促进企业内部的创新活力。

企业还可以通过组织创新比赛、设立奖励制度等方式,激励员工积极参与创新活动,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

二、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另一重要途径。

管理创新不仅包括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等各个方面,还包括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

要实现管理创新,首先需要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系建设。

企业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

企业还可以加强员工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员工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管理能力。

管理创新还需要加强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

企业可以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提升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中国制造的质量战略研究

中国制造的质量战略研究

中国制造的质量战略研究背景:从去年1月份开始,我们在中国工程院牵头,会同工信部、中国质监总局就围绕质量强国的研究,进行一个重大走向课题开展。

今年1月份,与这个课题相似,又进行了工业强国的研究(1970-2050年80年的研究与预测)。

现状:制造业大而不强原因:创新不够、质量不高目标:实现中国制造质量强国(质量强国四大特征:雄厚的产业规模、优化的产业结构、良好的产业效率、持续发展潜力)发展分三个阶段:现在-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美、德、日第一阵营之后)2026-2035年从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强国(在第二阵营中排名靠前)2036-2045年进入第一阵营,加强全球影响力,引领行业发展主要内容一、提升制造质量的战略意见二、我国制造业的现状三、工业国家质量发展经验四、我国制造质量发展目标五、推动我国制造业质量升级的措施六、政策建议一、提升制造质量的战略意见,主要谈了五点:1、优化产业结构欧洲经济研究研究所提出质量是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因素。

其中的词汇有创新、质量、知识产业内质量升级产业间质量升级举例:韩国与阿根廷为例,中收入陷阱如何跨越韩国1963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42美元(低收入国家)2008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000多美元年6.3%的增长(高收入国家)阿根廷1963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42美元(当时中高入国家)2008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236美元年仅1.4%的增长(中等收入国家)韩国和阿根廷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悬殊,是背后两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创新水平、人才结构和教育背景。

2、支撑消费升级(多元化生活消费、生产消费)现在中国高端品牌(奢侈品)消费达500亿元,主要供给是国外汽车自主品牌与国际、合资品牌占比是持续下滑生产型消费对质量对质量需求更紧迫,我国重大型设备、生产母机、高端仪器设备、高级精密仪器以及核心元器件主要靠进口。

比如芯片、2013年进口数量2313亿美元,超过石油进口成为第一进口商品我们芯片80%以上要进口,否则难以满足后续产品需求再比如,我们引以为豪的高铁(习总书记出国都要谈的项目),轴承、轮对、制动器80%以上都是进口。

中国制造申论8则

中国制造申论8则

中国制造申论8则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中国制造申论的资料8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申论||申论范文: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范文一》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古语有云:“内外兼修,方得风清器正”,言外之意就是让中国制造转型升级需要内外兼修。

当前我国的中国制造水平不高、产品低端、质量较差。

无论是德国车冲击国产车市场,还是日本小商品引发国人抢购,亦或是瑞士表抢占了国内市场,都使得当前中国制造步履维艰。

要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必须内外兼修;要实现“中国智造”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必须内外合力。

发展制造业要注重品牌建设。

目前制造业发展困境莫过于企业品牌建设问题。

当下企业品牌建设问题颇多。

知名品牌数量较少、地方保护主义严重、重点培育地方企业让地方品牌缺乏竞争力,这让品牌建设困难重重;品牌形象较低、存在质低价廉现象、国外品牌打压严重、国内同行竞价血拼、产品竞争非常残酷,这让品牌建设陷入困境;企业品牌意识低下、单纯依靠规模效应、存在同质化竞争、盲目抄袭模仿严重、缺乏品牌运作人才、品牌管理过于简单,这更让品牌建设无从谈起。

因此必须注重品牌建设。

应该从打造优势品牌、淘汰落后产品、突出产品特色开始。

发展制造业要强化企业精神。

具体来说,强化企业精神需要“精字当头、专字为本、聚字为要”.首先,“精”字当头即重视产品质量、追求工艺极致、追求精益求精、鼓励技术提升、增加设备投入、注重自主研发、提高客户满意率;其次,“专”字为本即术业有专攻;再次,“聚”字为要即成立研发中心、引进高校人才。

由此可见,强化企业精神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久久为功、驰而不息的精神努力为之。

发展制造业要提倡工匠精神。

李克强总理不止一次地说过:“当下制造业转型的突破口在于工匠精神”,对于目前我国的制造业乱象简单言之即工匠精神缺失的问题,因为工匠精神缺失所以不重产品工艺、不求产品品质、无视产品口碑、忽略用户需求、割裂市场反馈……也正是因为这些难题让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普遍不高、故而要提高制造业水平、实现产业转型、摘掉“中国制造”的山寨帽子,必须从“工匠精神”开始。

实现由生产产品向铸造品牌转变——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实现由生产产品向铸造品牌转变——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实现由生产产品向铸造品牌转变——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作者:朱世深来源:《经营者》 2018年第19期摘要我国已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制造国,虽是制造大国,但却不是制造强国,至今还没有几个世界级品牌,这与我国这样一个制造生产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除了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以外,企业自身品牌意识薄弱,对品牌本质、品牌定位、品牌管理与维护等深层次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也是导致企业品牌定位不准,品牌管理及维护不到位等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做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找出相应对策,以帮助企业树立正确的品牌观,确立正确的品牌发展战略,促使企业实现由生产产品向铸造品牌的转变。

关键词品牌品牌价值品牌定位品牌建设中国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许多产业已成为世界规模最大并已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

然而,我国的生产总量虽是世界之最,却只是数量规模上的大,而不是质量品牌上的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三个转变”的重要论述中明确提出了“推动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这抓住了现阶段中国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许多产业因没有我们的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行业的最高利润被外国企业所获取。

就拿我国纺织服装产业来说,这样的现象尤为突出。

一件衬衫给外企加工只挣几元钱,而人家贴上自己的牌子就能卖到一两百美元。

全世界每7件服装中就有1件是中国企业生产的,然而至今我们却没有一个世界级的服装品牌,这与我们这样一个纺织服装生产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为什么我们能生产出占世界1/7的服装,却不能拥有一个世界级品牌?为什么我们已是产品超级大国却仍然是品牌小国?一、品牌缺失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经济体制、机制和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严重制约品牌成长由于我国过去长期处在短缺经济中,品牌成长受到来自体制、机制、政策、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制约。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奉行的是产品生产观念,只要生产出产品不愁卖不出去,质量和品牌不用放在重要位置。

浅谈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

浅谈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

优品课件
浅谈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
浅谈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
2月27日韩国乐天事件持续发酵,其与韩国国防部签下的“莎德”
协议,引起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自发抵制“乐天”在华商店及相关产品。

但对于经济贸易全球化的今天,单单的抵制无异于掩耳盗铃,只有掌握前沿科技、高端制造才是硬道理。

曾经,随着中国商品逐
渐走向国际市场,“中国制造”被贴上质低价廉、假冒伪劣、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级加工等标签。

这种没有核心技术支撑的简单加工、复制,需要牺牲大量的资源、环境和廉价劳动力才能换取低额毛利。

但伴随着全球经济萧条,外部需求减少,劳动力成本又不断飙升,更有部分黑心商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冲破道德红线,制造假冒伪劣商品,这曾经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传统制造业陷入了史无前例的困境。

如何完成“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的蜕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技术创新就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任务,十八大期间习总书记提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论述。

《中国制造2025》更是指出,“中国制造”要想转变就必须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

在步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只有将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创新驱动、质量优先、绿色发展的方针,才能引领整个中国制造业的蜕变,成就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品牌。

优品课件,意犹未尽,知识共享,共创未来!!!。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作者:杨继刚来源:《中国工业和信息化》2019年第05期如何培育出各个细分市场的独角兽,如何让创新与创造成为中国企业的普遍共识与行动,成为中国制造的真正基因,这仍将是中国企业未来数十年的艰巨挑战。

曾经,央视财经频道播出了一档名为《大国崛起》的历史纪录片,全景展现了近代历史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九个大国的崛起历程。

人们发现,大国崛起的背后,除了客观层面的历史潮流与时代趋势,还有各国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比较优势与核心竞争力。

其中,自工业革命以降,最能体现一个大国竞争实力的,往往是这个国家的制造产业。

某种程度而言,“制造强则国家强”正在成为大国竞争力的普遍共识——是否具有完备的专业制造体系、是否拥有强大的核心技术实力、是否建立了可持续增长的研发创新产业链,才是大国崛起的“通关密码”。

“中国制造”进化史—; ; ; ; ; ; ; ;"大国崛起”背景下的产业变迁近几十年,有一大批代表“中国制造”水平的中国品牌崛起于世界:华为、海尔、格力、美的、TCL、联想、青啤、大疆、上汽、正威、萬向、吉利、潍柴、波司登、魏桥、威高、京东方、海康威视、恒瑞、歌尔、比亚迪、福耀等企业,他们在全球各个产业细分市场攻城拔寨,代表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也成为“中国制造”国际化之路的先行者。

互联网上经常有类似主题的视频——某国进行街头采访,主要问题是:你的生活,是否能离开中国制造。

结果出奇地一致:大多数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中国制造”的产品,那句印在商标背后的Made in China,正在成为世界名片。

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也恰恰印证了这一点:1990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为2.7%,居世界第九位;2000年上升到6.0%,位居世界第四;2007年达到13.2%,居世界第二;2010年占比进一步提高到19.8%,跃居世界第一,且自此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制造业企业品牌建设创新与实施

制造业企业品牌建设创新与实施

制造业企业品牌建设创新与实施文/毛献伟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是中国品牌高质量发展的切实路径。

加强品牌建设,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制造”品牌,是我国制造业向全球产业链与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笔者结合工作实践,从制造业企业品牌建设的误区谈起,给出策略举措建议,以促进工业企业增强品牌培育能力,提升品牌竞争力。

一、高质量品牌建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选项品牌,是质量、技术、信誉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是一国制造业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制造业总体上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

制造业品牌建设相对滞后,表现在世界级知名品牌偏少,品牌附加值、国际影响力较低等方面。

二、传统制造业企业品牌建设普遍存在的误区品牌日益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但由于“品牌就是打广告”的浅层思维,“如何建设好品牌”存在诸多误区。

1.品牌战略意识不足,品牌与企业战略脱节。

经典的品牌营销理论更适用于快消品等品类,对制造业企业、T o B型企业的适用性与契合度相对弱一些,需要企业自身摸索实践出合适的方式方法。

与快消品对比,制造业企业往往更为关注生产、研发、销售等职能板块,对品牌的重视和投入相对薄弱。

这主要表现在“品牌”鲜被纳入企业战略之中,缺乏系统设计;在战术层,品牌、研发、销售三张皮———各做各的事,缺乏协同配合。

2.品牌举措缺乏规划,“东拼西凑”难树品牌。

一说到“做品牌”,很多企业的第一反应是:取个好名字、设计个好看的标志、想一句口号、投放各类广告。

这些“做法”背后的“为何做、做什么、怎么做”缺乏系统性思考与统筹———想到什么做什么,呈现出“散”“乱”“杂”的现象。

表面上品牌部门忙个不停做了很多事情,但一年甚至几年下来未积累出品牌价值,品牌终究是“一盘散沙”。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摘要: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便以奇迹般的速度向前挺进,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中国速度”。

其中“中国制造”功不可没,但如今中国制造似乎受到很多人的质疑。

那么中国今后的道路又该如何走呢?关键词: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必要性可能性正文:背景介绍:2010年美国对中国的化工用品、装潢材料、纺织用品、金属制品等实行反倾销。

欧盟也对中国的产品进行反倾销,甚至连印度以及南美的一些国家也对中国进行反倾销。

而且从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就一直是受到反倾销案件最多的国家。

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简介中国制造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

只要在中国领土内制造的,不管它的技术、品牌、利益是否属于中国,都叫中国制造。

中国创造是一个所有权概念。

只要是技术、品牌、利益等属于中国资本控股创造的,不管它是在中国生产的还是在其他国家生产的,都叫中国创造。

张瑞敏这样分析:“创造”是“人无我有”,“制造”是“我有人也有”。

“创造”是根据用户需求进行的,如果不了解用户需求,“制造”得再好也只能是库存。

根据需求定制产品,可以兼顾高端和低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生产多元化产品,从而有效提高国际竞争力,降低国际竞争的风险。

“中国制造”是从硬件与低成本劳动力中要效益。

“中国创造”是从管理与技术中要效益。

中国制造的现状1、十分微薄的经济利益由于中国的大多数企业是出于产业链的下端,大多以劳动力集中型为主,一般有很少的附加值。

劳动者卖命的劳动往往只能得到很少的利益。

据估计,在国内制造商承接的贴牌生产中,外国人拿走了92% 的利润,中国人最多拿到8%。

我们往往需要生产出12亿件衬衣,才能换回1 架喷气式客机。

在出口贸易中有一半左右属于加工贸易,赚取的也仅是微薄的加工费, 因此“世界工厂”的繁华与“中国制造”在全球增值的大蛋糕中获得的微小利益形成强大反差。

2、持续恶化的生态环境50年代美国把制造业转移到日本,60、70年代制造业中心又从日本转移到了韩国、香港、台湾、新加坡,80年代以来制造业进入中国大陆。

中国制造业的品牌化战略研究

中国制造业的品牌化战略研究

中国制造业的品牌化战略研究中国制造业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流砥柱,在全球贸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的形象一直受到“低端制造”和“山寨”产品的困扰。

因此,在当前全球经济竞争中,中国制造业需要实施品牌化战略来提高竞争力,这是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品牌化战略概述品牌是一个企业的根基,它是企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品牌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力。

在全球化的竞争下,企业要提高品牌竞争力,需要实施品牌化战略。

品牌化战略是一种以品牌为核心的全面战略,包括产品品牌策略、企业品牌策略和品牌营销策略等。

通过品牌化战略可以扩大企业在市场上的影响力,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建立和增强企业形象和信誉,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

二、中国制造业品牌化战略的困境中国制造业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主要生产基地,但是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业的形象一直不太好。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知名度和美誉度不高中国的制造业发展虽然迅速,但是在国际市场上很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高。

消费者往往认为中国制造的产品长期以来都是低端制造和山寨产品,不重视中国制造业品牌的质量和创新。

2.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中占据着很大的份额,但是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低。

在国际上,相同的产品往往会因为品牌的不同,价格产生很大的差异,中国制造业品牌无法像欧美日品牌同时获得更高的价格和利润。

3.担心知识产权的侵犯中国制造业在国外市场上受欢迎的产品有不少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这些产品往往与知名品牌的产品相似。

因此,国外一些知名品牌担心自己的知识产权会在中国市场上遭到侵犯,对中国制造业产生了一定的排斥感。

三、中国制造业品牌化战略的必要性1.提高市场竞争力中国制造业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力,必须实施品牌化战略。

通过品牌的整合和建设,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提高销量和市场份额。

服装品牌文化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的主导作用

服装品牌文化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的主导作用

服装品牌文化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的主导作用“made in china”,是中国品牌……这一句调侃的话让我产生一种默哀的冲动,也无可厚非地点出了现今中国服装品牌发展业的尴尬。

当人们如此这般地为从国外带来的高级品牌时尚洋装贴着made in china而感到所谓的莫名感动和自豪时,我感到的是莫名的无力和讽刺,在这倡导创造的趋势下,不禁深感中国服装品牌实现创意性转型的迫切性。

而在这转型过程中,品牌文化的提升意味着什么,在这中间创造着怎样的价值和起着怎样的决定性主导作用……一、叹,”中国加工厂”路向何方……(一)、中国服装纺织业现状中国是服装纺织业的生产加工大国,名副其实的世界加工厂。

即使中国出口规模大,但其增长方式却仍以数量扩张为主,自主品牌少,依赖的是价格竞争。

中国多数的企业却仍然停留在替国际知名品牌加工的阶段,工厂里工人忙碌着的是在产品上贴上国外的标签,即使是具有出口能力的面料企业或服装品牌企业,价格也非常低廉,走低端路线。

而这些中国自己的品牌产品说穿了充其量只是贴牌产品,游走于大牌抄国外,中档抄大牌,低档抄中档的”规则”中,涌现出美其名曰”买手”这一行业。

(二)、中国服装品牌的国际尴尬在服装的世界里中国无论在设计上或是每年每季的流行趋势的发布上根本没有发言权,国际上的服装市场的高端附加利润价值都集中在美国英国意大利法国的那些个大牌名牌的品牌优势中。

中国服装依靠制造之路还能走多远。

就其技术而言,中国服装还停留在”在中国制造”的层面。

就地理优势和劳动力而言,印度、越南等国家逐渐突显她们加工业的优势,欲分一杯羹。

在此环境下只能叹一句,中国加工厂路向何方……二、从’’制造’’走向’’创造,中国服装发展必由之路在这绝对创意当道的年代,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是中国服装品牌发展的必由之路。

制造与创造虽一字之差,但其涵义却相去千里,前者意为同样的东西如法炮制,后者则是具有更高层次的独创性,智慧性,又一种证明人类优于其它动物的精神特质。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

品 牌 MA IH F, 中 文 称 为 “ 奇 GC E 神
的 厨 师 ” 的 产 品 实 际 上 是 是 由 中
“中 国 制 造 ”在 国 际 上 却 往 往 给
人 技 术 含 量 低 、 价 的 印 象 。中 廉
国 的 产 品 如 何 摸 索 出 一 条 走 出
国 广 东 科 龙 电 器 公 司 设 计 并 生 产
出 世 界 上 最 多 的 彩 电 、 冰 箱 、 空
鉴 之 路 。 牌 无 国 界 , 是 海 尔却 品 但 提 出 了 “海 尔 — — 中 国 制 造 ”的 品 牌 战略思 想 , 意识地 将品牌 “ 有 海
后 面 , 海 外 市 场 却 难 觅 自 己 的 中
国 品 牌 。 国 际 上 , 牌 尤 其 是 名 在 品 牌 代 表 着 一 个 国 家 的 利 益 , 标 志 着 一 个 民 族 的 素 质 。说 到 “日 本 制 造 ” ,人 们 马 上 会 联 想 到 其 产 品 的
要 “ 出 国 门 创名 牌 ” ! 冲
无 论 加 入 世 贸 组 织 与 否 , 国
调 、影 碟 机 、 波 炉 以 及 自 行 车 和 微
热 水 器 。 在 国 际 市 场 上 , 些 标 但 这
德 国 人 做 事 严 谨 、 一 丝 不 苟 甚 至
CEO&cj 0
Bu

方 面 , “ 国 制 造 ” 要 向 “ 国 中 中
品 牌 ”的 方 向 发 展 ,需 要 改 变 产 品 设 计 与 产 品 包 装 粗 陋 的 状 况 , 不
奖项 ,视 为 企 业 发 展 工 作 中 的 一
件 大 事 时 ,也 就 是 中 国 的 产 品 从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蓝色创 业谷 按 照一 器多区、分类 集 群 模 式 布局 培育起一 批 众创空间、专业 孵 化 器 和中试 生 产 基 地,打造了威 海 市 3D打印创新应用服务中心、智能投影谷 等专业孵化器。
目前,3D打印应用服务中心共有已 授权和申请中的发明专利45项,授权实 用新型专利42项,授权外观专利24项,
以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的第 三 次 工 业革命即 将 到 来,从加 工贸易起 步、以资源环境过度消耗为代价、依 赖 低 廉 劳 动力成 本、缺 乏 核心 技 术 和自主 品牌之痛的“中国制造”形象正在远去, “中国智 造”将成 为中国制 造 业由大 到 强、实 现 跨 越 式 发 展、在创 新 和 综 合 竞 争力进入世界前列的新名片。
在 蓝色创 业 谷 创 新 创 业 孵 化平台 的 作用 下,三合 永 新 能 源、先 临 三 维、 德瑞博新能源汽车、威翼光电等一大批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 术企业在 这 里 发 展 壮 大。截 止 到 现 在,进 驻 企 业 1 2 0 多 家,技 术领 域 涉及 到 高 端 装 备 制 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成为众 多“中国智造”企业的温床。
从 19 5 6 年 开 始 至今,中国重 汽已 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重型汽车生产基 地,产品出口全 球 9 6 个 国家,连 续1 2 年 位 居 全 国重卡行业 出口首位。在中国重 汽的每一个工 业园区里,“用人品打造 精品,用精品奉献社会”这句标 语总会 出现 在 最 显眼的位 置。这不 仅仅是 一 个宣传口号,更 是 对“中国制造”沉甸 甸的责任。
4 6 - 社会 - SOCIETY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如何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水平,夯实“中国制造”的质量基 础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实现“中国智造”的重 要保障。

论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国家品牌基础——国家品牌的内涵及塑造研究

论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国家品牌基础——国家品牌的内涵及塑造研究

2019年第64卷第1期(总第282期)2019 Vol.64 No. 1 ( Serial No.282)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论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国家品牌基础——国家品牌的内涵及塑造研究”①郭美晨(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100732 )摘要:伴随我国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实现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需要塑造一个具有影响力 与竞争力的国家品牌。

国家品牌是一国的的资源禀赋、经济实力、技术水平等国家财富创造力以及民族精神、文 化理念、核心价值观等精神内核在国民心中所产生的国家认同感,以及在国际公众心中所形成的总体感知和一 般性评价。

在全球品牌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国家品牌的塑造,既需要不断夯实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的现代化 经济体系这一生产力基础,也需要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价值理念的支撑,同时还需要在与他国的互动交流中获得 国际认同。

为此,应加快国家品牌的顶层设计,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与质量发展水平,增强文化内涵与跨文化 交流,强化国际传播能力。

关键词:中国品牌;国家品牌;内涵;塑造;路径选择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19)01-0079-08国际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0I) : 10.16456/ki. 1001-5973.2019.01.008引言自2014年习近平同志提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 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三个转变”以来,经济社会对品牌建设与发展的关注度日益升温。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打造更多享誉全球的中国品牌”,2017年5月10日被设为首个 “中国品牌日”,2017年12月发布的《质量品牌提升“十三五”规划》将质量发展与品牌建设提高 至新的战略高度。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随着中国经济的长足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创新,加速向“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开始在产品设计、制造过程、营销等多个环节落地创新,让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日益受到认可。

本文将会探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

一、创新思维:从跟随者到领跑者在传统制造业领域,中国的企业常常被认为是“跟随者”。

但是,在这个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时代,如何实现由“跟随者”到“领跑者”的转变呢?第一个要做的是转变创新思维。

企业需要摆脱惯性思维,敢于打破原有格局,不断挑战自己。

与此同时,也需要通过吸纳全球顶尖科技人才以及商业管理精英等方式,引进创新思维。

这样才能够在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为坚定。

二、开放创新:共享合作,互惠共赢三、产品设计:以客户为中心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企业们需要时刻将目光放在客户身上。

要关注客户的需求和体验,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创新。

而且,为了让客户满意,还必须注重产品的可持续性和安全性,进行“绿色设计”和“安全设计”。

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让市场认可企业的产品,从而获得更有力的市场竞争力。

四、智能制造:智能化与物联网智能制造是创新制造的重要“进攻点”。

通过电子信息、数字技术和智能化产品加工设备等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浪费。

同时,物联网也是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础,通过监控与控制相关数据,对生产线进行优化调整,实现高效生产,让手工劳动最大化的转化为自动化生产,从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五、品牌建设:国际化思维品牌建设是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关键之一。

现代的国际市场已经逐渐形成一种“品牌优先”的商品经营模式,因此,企业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必须具备国际化思维以及深入了解目标市场文化等条件。

此外,还应该加强广告宣传和培训、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努力,让品牌得以稳步茁壮成长。

综上所述,在中国走向创新型经济的道路上,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需要企业制定有针对性的创新方法论。

制造业公司的品牌建设策略研究

制造业公司的品牌建设策略研究

制造业公司的品牌建设策略研究随着中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制造业公司开始意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

一些先进的企业已经开始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打造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品牌。

然而,对于大部分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来说,品牌建设依然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

本篇文章旨在探讨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的品牌建设策略,并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议和经验。

一、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品牌建设是企业的长远战略之一,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品牌可以增强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销售额。

一个有名的品牌可以带来更多的卖点和销售机会,因为消费者更愿意购买有信誉和口碑的产品或服务。

其次,品牌可以帮助企业区分自己和竞争对手,增加市场竞争力。

在同质化的市场上,一个有名的品牌可以帮助企业脱颖而出,树立品牌形象,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最后,品牌可以增加企业的品牌价值和市场估值。

品牌价值和市场估值可以成为企业关键的资产之一,提供长期的财务收益。

二、品牌建设策略建议1. 确定定位和目标制造业企业需要认真思考自己的定位和目标。

企业的定位应该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基础,通过市场调研和分析,确定目标客户,并制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企业的竞争优势往往成为区别自己和竞争对手的最重要的因素。

2. 制定品牌标识和形象品牌标识和形象对于品牌建设至关重要。

一个好的品牌标识可以让消费者很容易地认出品牌,从而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个好的品牌形象可以让消费者对品牌产生好感和信任感。

制造业企业不宜盲目追求花哨和炫酷,而应该注重产品和企业文化的表达,以简单、大方、专业、实在的形象来打造品牌。

3. 投入有效的市场推广投入有效的市场推广可以帮助企业快速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制造业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进行市场推广,如线上广告、线下展览、新闻发布、手机短信推广等。

投入市场推广的同时,企业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推广方式和媒介,面对不同的客户群体,采用不同的营销策略。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之路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之路

项极 其艰 难 的任 务 ,但 是一 个 国家 ,如果没 有一 批推 动 国家
发 达 国家的 国民生产 总值 中6 %的部 分来 自品牌产 业 ,而 0 我 国 国民生产 总值 中只 有不到 2 %的价值 是 由品牌制 造业 所贡 O
献 的 。我们是 排名 世界 贸易前 1 名 的外 贸巨人 ,贸 易中流 转 的 O 商 品却 无法 带来 品牌 的附加 价值 ,仍在 以原 始 的资源 和加 工价 值 为我们 换得 微 薄的利 润 。然而 我们 的经济 终究 要面 对更直 接 的 国际 竞争 ,我们 的企业 已经走 到 了必须选 择 的十字 路 口。
行业 组织 、 知名企业 、强势 媒体 等数 十 家单 位共 同 发起成 立 了
茳 钐先 生 曾经 指 出 .全 球 华人 竞争 力 品牌 总价 值 已超 过 1 亿 万 美 元 ,华人 竞 争力 品牌 企业 总 资产 已超 过 2 万亿 美元 ,华人 竞 争力 品牌价 值 已经得 到世 界 的肯定。 中国在 未来应 是拥 有众 多 自主 知识产 权 、众 多世界 品牌 的经济 强国 ,而 不应是 世 界品牌
维普资讯
F●CUS 视点I 岭南圆桌
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 中国品牌
中 国经济 的增 长让 世界 瞩 目 ,这 已经 是一股 无法 阻挡 的 力
量 ,按 此速 度 几 十 年后 经 济 总量 将 会 超 过 美 国 ,成 为 世界 第


但 是如 果不 能转 变经济 的增 长模 式 ,依靠 这样 的一种 靠 高
投 入 、高消耗 、 高排放 、低 产 出、低 效益 的粗 放模 式的增 长是
不 可能持 续 太久 的。 数据显 示 ,2 0 年 中国 外贸依 存度 为6 . ,2 0 年 已超 03 02 % 04

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市场营销与品牌传播策略研究

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市场营销与品牌传播策略研究

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市场营销与品牌传播策略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高端制造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个全球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市场营销和品牌传播策略成为了制造业企业不可或缺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将对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市场营销与品牌传播策略进行研究与探讨。

一、市场营销策略1.1 定位与差异化在中国高端制造业市场中,众多企业都在推出独具特色的产品和服务。

但要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企业需要进行明确的定位,并通过差异化策略为消费者提供独特的价值。

通过调研市场需求,确定目标用户群体,并针对其需求进行产品定位。

1.2 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高端制造业市场广阔而多样化,企业应通过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来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

对不同市场细分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需求和行为特征,同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确定目标市场,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营销活动。

1.3 渠道策略渠道策略也是市场营销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高端制造业企业应充分利用线上和线下渠道,建立合理的销售网络。

在渠道选择上,既要考虑到覆盖面广,又要注重与品牌定位的协调,以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二、品牌传播策略2.1 树立品牌形象在高端制造业市场,建立强大的品牌形象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打造独特的品牌理念和核心价值观,树立品牌形象并确保其与产品特点相契合。

同时,通过品牌广告、口碑传播等方式,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2.2 社交媒体与内容营销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企业可利用这一平台加强与消费者的互动。

通过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有关企业与产品的内容,提供专业知识和行业见解,以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和认可。

同时,结合内容营销策略,为消费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吸引并留住目标受众。

2.3 品牌联合与赞助与其它高端品牌进行战略合作,通过相互赞助和品牌联合,提升品牌价值和知名度。

与顶级的活动、机构或个人合作,共同打造品牌形象。

通过赞助体育赛事或文化活动,借助这些平台将品牌影响力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如何将中国制造打造成中国品牌的研究
摘要:品牌是对产品名称、历史、声誉、属性、广告风格和文化等方面的无形组合。

品牌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为了让国内企业能够更好地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的转变,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本文将以福建省晋江运动鞋企业为例,具体分析了我国现代运动鞋业的总体竞争格局,并对我国晋江市运动品牌企业近30年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同时总结了晋江企业在营销战略和销售模式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企业如何打造中国品牌这一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同时提出一些有效性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制造;中国品牌;晋江运动品牌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号称“中国鞋都”的福建省晋江市是中国主要的体育用品产业基地。

据相关调查统计,晋江鞋业的产量已占国内市场的75%。

虽然福建晋江运动鞋企业处于飞速发展中,但是这些企业主要靠数量和低价来进行竞争,在技术上却很难拉开档次,导致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

其实从本质上来说,市场竞争就是企业品牌的竞争,企业建立品牌有利于企业长期占有市场。

品牌是一个标签,它与企业的长远发展密切相关。

对于企业来说,品牌就是一种无形资产;对于竞争对手来说,品牌就是一种竞争手段;对于消费者来说,品牌就
是一种消费信任。

所以,一个企业能否在激烈的现代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关键取决于这个企业是否实施品牌战略和能否将“中国制造”打造成“中国品牌”。

一、我国现代运动鞋业的总体竞争格局分析
从整体上来看,如今我国运动鞋业总体格局表现为金字塔型。

国际知名品牌如耐克和阿迪达斯等位于金字塔塔尖,李宁、安踏等牌子处于中高档,特步和361等产自晋江的品牌则处于几乎整个中档,同时由于中国农村人口多,金字塔的底端则是一些以中国八亿农村人口作为市场的国内杂牌和仿冒品。

由此可见,企业只有把产品从“中国制造”打造成“中国品牌”作为首要任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

二、回顾晋江运动鞋企业近30年的发展历程
福建晋江运动鞋企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oem生产型、oem与品牌经营两者兼备型以及品牌经营型三个阶段。

在oem生产型阶段,晋江运动鞋企业是被动型发展的,主要依靠进行贴牌生产从而获取微薄的加工费,发展完全被当时的品牌和市场所控制。

后来晋江鞋业由于受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中国制鞋产业链转移的影响,逐渐开始走向品牌化,在从事加工行业的基础上自创品牌,并且研究销售渠道进行品牌运作。

到了90年代末,晋江运动鞋企业开始逐渐转向品牌经营型模式,大多数企业依靠请明星出演广告的营销模式来树立品牌形象,从而吸引了消费者,利润大增。

通过回顾晋
江市运动品牌企业近30年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晋江企业逐渐从仿造和贴牌转变为发展自主品牌,如今正迈着资本运营的步伐大步前进。

三、晋江运动鞋企业在营销方面的成功经验
福建晋江运动鞋企业通过“明星代言+央视广告+赛事赞助”的整合营销方式确保了品牌的有效传播。

在北京奥运会来临之前,福建晋江运动鞋企业通过广告和明星代言的方式,不停宣传自身品牌,在打造品牌中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从北京奥运会到伦敦奥运会,晋江的运动品牌有了规模性的发展。

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福建晋江运动鞋企业的超越尤为突出,为21个国家奥运代表队提供了队服和赞助。

例如,安踏取代了李宁和阿迪达斯,成为奥委会唯一合作方;鸿星尔克赞助了南非、伊朗和乌兹别克斯坦代表团;匹克则与新西兰、斯洛文尼亚、阿尔及利亚等7个国家合作;361°除了为白俄罗斯、朝鲜等5个国家的代表团提供赞助外,还成为央视体育报道团服装独家赞助商,还赞助了国家曲棍球队、国家现代五项队、国家自行车队等6支中国国家队。

此外,晋江鞋业在境外设立了上市公司,涉及纺织服装、制鞋业、食品、伞业等传统优势产业。

据统计,到2010年为止晋江企业已有16家上市公司,其中境内上市公司有4家,在新加坡的上市公司有6家,在韩国有1家,在马来西亚有1家,在香港上市4家。

在初创阶段,晋江运动鞋企业选择了批发的销售方式。

然而加入
wto以后,中国的批发业面临着新的竞争环境,于是到了发展阶段,晋江企业的销售模式逐步转变为“专卖、连锁”模式。

如今随着信息现代化的发展,晋江企业还推出了“网络直销”方式,这样不仅迎合了时代需求,而且符合企业发展节拍。

四、对如何将中国制造打造成中国品牌的建议
晋江运动鞋企业如何打造中国品牌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且任重道远的工作。

结合实际情况,本文在此提出几点关于如何打造中国品牌的有效性建议:
第一,以企业具体的战略发展规划作为前提和基础,制定出对应的发展品牌战略的框架。

晋江运动鞋企业在实施品牌战略的过程中,不可以生搬硬套,要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利用内地巨大消费市场的优势,既借鉴国际知名品牌发展的先进经验,又能够立足本土文化,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品牌。

第二,晋江企业可以将体育运动用品和体育结合来,把品牌文化与体育文化相融合,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品牌。

第三,只有在技术上创新,中国运动鞋企业才可以往更高处发展,甚至超过国际知名品牌。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得消费者越来越讲究运动鞋的技术,这为运动鞋进入技术创新时代奠定了基础。

因此,晋江企业要不断引进和开发新技术,培养企业内的高素质人才形成一支拥有精湛技术的团队,练就企业的品质,打造出中国品牌。

五、总结
因此,鉴于品牌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企业要想在现代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住步伐或立于不败之地,就只有对我国运动鞋业的总体竞争格局进行分析,并在整体的经济环境下,根据自身具体的情况,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中国品牌。

在不久的将来,晋江必将成为世界运动品牌基地,形成一大批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运动品牌企业,并以技术创新引导消费新潮流。

参考文献:
[1]王勇.城市品牌研究述评[j].商业研究,2012(04):13-14.
[2]陈健东.城市品牌建设研究[j].商业研究,2012(02):04-06.
[3]王勇.关于城市品牌实证研究的述评[j].经济论坛,2012(04):02-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