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 愚公移山(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4. 愚公移山 第1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4. 愚公移山 第1课时课件


今 异
1. 惩山北之塞( 古义:苦于;今义:处罚 ) ·
2.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古义:草木;
今义: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鸟类的羽毛 )
3. 北山愚公长息曰( 古义:叹息;今义:休息 ) ·
4. 毕力平险( 古义:尽,全;今义:完成,完结 ) ·
文言知识速查

词 多 义
1.曾
曾不若孀妻弱子( 连……都…… )
预习资料速查

《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列御寇,
者 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列 简 介 子》是中国道家典籍之一,据后人考证,
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内容多为民间故事、
寓言和神话传说,包括《天瑞》《仲尼》
《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
王》《力命》八篇。其中寓言故事百余则,如《造父学御》
(省略了主语,应为“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2.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省略了介词“于”,应为“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 ◎被动句
帝感其诚(“感”意为“被……感动” )
预习问题引导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 思
1
愚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 造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导 思
3
你从《愚公移山》这则故
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关键词: 移山、信念、毅力
导 思
2
文章安排智叟“笑而止之”
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课文细讲点拨


阅读时一定要把握语气,读出人物的心理、性


格。读愚公的话时,要读出坚定的语气;读妻子献
疑时说的话时,语气较轻,要读出担忧、疑虑和关
切的语气;读智叟的话时,要读出讽刺的意味。

语文统编版初二上册愚公移山(第一课时)PPT课件

语文统编版初二上册愚公移山(第一课时)PPT课件

辨识通假
第三组:惩山北之塞 sè 荷 hè担者三夫 曾zēng不能
联想迁移
初中语文
任务二 整体感知 梳理情节
1. 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同学甲:愚公把山移走。 同学乙:愚公动员全家力量把挡在家门口的大山移走。 同学丙: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
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
初中语文
题目一:愚公移山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为了让更多人了 解这个事情,请你写一则消息报道此事,不少于200字。
题目二:课文只用了“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来描 述愚公移山的情景,如果当时你亲历现场,请为这个片段写一篇 200字以内的新闻特写。
任务二 整体感知 梳理情节
2. 概括故事发展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
背景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太行、王屋二山之“险”
愚公提出移山主张,全家讨论决定 运土方案,叩石垦壤,毕力平险 愚公与智叟论战 帝感其诚,大山得移 帝感其诚,大山得移
初中语文
任务三 分析言行 品读形象
寻读愚公之“愚”
初中语文
思考: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2)愚公移山的目标是什么? (3)愚公要移走的是什么样的山? (4)愚公移山有哪些人力物力支持? (5)愚公移山时,如何安置土石?
国家中小学课程资源
愚公移山(第一课时)
授课教师:XX 日期:XX年XX月XX日
愚公移山
初中语文
中国国家博物馆《愚公移山》浮雕
初中语文
愚公移山
徐悲鸿《愚公移山图》
初中语文
愚公移山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 名御寇,战国时期思想家,是老庄之外的又一位 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列子》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 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高山流水、夸父 逐日等。

愚公移山第一课时

愚公移山第一课时

初中三年级语文学科教案执教人课型新授教案类型主备人杨朗集体备课日期合作释疑二、示标学习这篇文言文,我们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岀示学习目标)三、简介《列子》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

四、听课文录音,并轻声跟读课文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注意一些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并请轻声跟读课文。

五、翻译课文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共48个注释)翻译课文。

女生译1、2段,男生负责译3、4段,先自行试译,也可相互讨论,等会儿,各请一名代表当众翻译。

老师友情提示以下字词的解释:河阳之北惩山北之塞投诸渤海之尾毕力平险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以残年余力山不加增汉之阴六、总结通假字、重点虚词、特殊句式1、通假字指通豫南指同直(一直)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2、重点虚词的用法使用日期主管人课题《愚公移山》教案第一课时研讨意见学习目标1、1、扫清字词障碍,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的大意。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3、理解词义的古今差异和特殊句式,结合注释,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重点目标1、2难点目标3教具Ppt教学过程明标自学一、导语: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谁都遇到过困难,遇到了困难是应该勇敢地克服还是选择逃避,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中有许多人,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道道险阻,常常缺乏耐挫力和持久力,最终选择了对目标或理想的放弃。

初中语文统编八上六单元《愚公移山》第一课时课件

初中语文统编八上六单元《愚公移山》第一课时课件

愚公之妻
“献疑
关切 忧虑
智叟
“笑而止之
嘲笑 讥讽
8.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 相同?语气有什么区别?
愚公之妻:从关心出发,提出实际问 题,使考虑更周全,语气较轻。
智叟:讥笑、责难,阻止愚公去移山
讨论愚公与智叟的观点
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5.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
合作探究
1.愚公要移的是什么样的山? 太行 王屋 方七百里 高万仞
2.为什么不直接写移山,而要先写太行、王屋 两座山?
为移山成功设伏,交待故事的背景。
3.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4.愚公移山的原因、目的分别是什么?
智叟:老于世故,鼠目寸光 (智叟不智)
3.但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 你的看法呢?
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 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 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 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 要求愚公。
小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愚公 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指山上的草木) (固执,顽固)
(即使)
• 10.何苦而不平
(愁)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 聚室而谋 毕力平险 杂然相许 曾不能 损魁父之丘
将近 况且 表修饰 苦于 集合,把……召集起来 毕:竭尽,用尽。险:险峻的大山 杂然:纷纷。 许:赞同 曾,竟然,简直。与“不”连用,加强否定语 气, 相当于“连……都……”。 损,削减
词性活用 险: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愚公移山第1课时

愚公移山第1课时
集体备课卡
年级
学科
课题名称
课时
时间
主备人

语文
愚公移山
3
3月
邓菊英
教学目标
一重点学习下列文言词句:
实词:方、仞、阴、阳、惩、君、汝、孀、龀、长息、穷匮、加(增)、何苦、亡(以应)。
虚词:且、焉、诸、以。
句式:省主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二 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树立为祖国“四化”建设努力奋斗的思想。
二 学生自读。教师板书要特别注意的词语(见“教学目的一”),学生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边在这些词语下加着重号。教师行间巡视,随时了解学生自读情况。
实词:方、仞、阴、阳、惩、君、汝、孀、龀、长息、穷匮、加(增)、何苦、亡(以应)。
虚词:且、焉、诸、以。
句式:省主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三 布置作业:朗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三)提问:什么是“寓言”?(学生查词典,先说明“寓”字的含义,然后根据词典中“寓言”的条目说明这是一种什么体裁。)
(四)教师小结,同时布置自读:大家查了词典,知道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老愚公的故事是大家早就熟悉的,这是我们学习本文的一个有利条件。这一堂课,请同学们借助于词典和课本的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然后想一想:这个故事寄寓着什么深刻的道理?我们应该从中受到什么教育?自读中有什么疑问,请大家在书上打个问号,准备下一节课提出。
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要重点理解寓意
教学反思
含作业反馈
两种特殊句式(省主句、倒装句)和寓意是教学本文应突破的难点

愚公移山(第一课时)

愚公移山(第一课时)

布置作业
• 一、完成随堂练习 • 二、读熟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惩山北之塞, 用在主谓之间, 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惩山北之 出入之 虽我之 汝心之 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 汝心之固 3.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指示代词, 指示代词 曾不能损魁父之 “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 这件事” 操蛇之神闻之 帝 4.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 人称代词, 他们” 跳往助之 人称代词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疏通文意
• 对照注释,口头翻译第一段,不懂的地方 做上记号。 • 提出疑难。
重点字词
• 方七百里 • 河阳之北
指面积,可译为纵横、方圆 山之南,水之北
疏通文意
• 对照注释,口头翻译第二段,不懂的地方 做上记号。 • 提出疑难。
重点词语
• • • • • • • •
将近 年且九十 阻塞 山北之塞 惩山北之塞 戒,这里是“苦于”的 曲折,绕远 出入之迂 出入之迂也 意思 吾与汝毕力平险 吾与汝毕力平险 你们 险峻的大山 直 指通豫南 杂然相许 纷纷 赞同 杂然相 提出疑问 其妻献疑 献疑曰 其妻献疑曰 不能损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连……都…… 削减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 • • • • • • 惩山北之塞 / 且焉置土石 / /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惧其不已也 /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 /
• 听老师朗读,注意停顿和语气。
自由朗读课文
• 读准字音,读好停顿,注意语气。
没有
重点句子
• 甚矣,汝之不惠 甚四段,不懂的地方 做上记号。 • 提出疑难。

愚公移山第一课时

愚公移山第一课时

《愚公移山》课前预习:熟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背诵经典段落。

相关课程标准:“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评价任务:感知内容、品悟语言研讨写法、主题探究拓展延伸、达标检测教学目标:一学习愚公移山精神,用顽强的艰苦奋斗精神去战胜困难。

二了解文言文表疑问的几种句式;正确解释下列词语:加、亡、且、焉、诸、以。

教学重点一采用启发式教学,运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二从讨论思想内容,带动对词语句子的深入研究,解决词语句子的译释。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课时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详见课本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愚公移山2.简介《愚公移山》的体裁、出处和作者:《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民间流传的寓言,保存在《列子•汤问》篇里。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著。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

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二指导预习。

1.对照注释阅读全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画出表疑问的句式。

2.理清全文脉络,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地方提出“移山”的问题?(2)什么地方写“移山”斗争?(3)什么地方写“移山”的结果?三研习新课。

1.教师朗读全文。

正音,将课文注释中的有关拼音读一遍。

2.教师提问: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要求学生先理解第1段的两句话,明确:这两句话写了“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处位置,在明确句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提出的问题: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情况,实际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写了存在的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

愚公移山第一课时

愚公移山第一课时
学生讨论,找出课文中与现代汉语表达不同的句子,说说现代汉语中是怎样表达的。
若学生找不出,可以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讨论。1.聚室而谋。——(愚公)召集了(全家人)在家里商量。(省略句)
2.杂然相许。——(全家人)纷纷表示赞同。(省略句)
3.如太行、王屋何?——对太行山王屋山能怎么样呢?(固定句式)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于是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定语后置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作者介绍
学生根据预习时查到的资料,简单介绍作家、作品,然后由教师补充。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的列御寇所著。原作早已不见,今本《列子》八篇,从它的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看来,可能是晋人的作品。它的内容多是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等,其中有许多故事直到今天还脍炙人口,由这些故事还形成了不少成语,如杞人忧天、朝三暮四、歧路亡羊等。
第六单元
课题《愚公移山》
教学内容
《愚公移山》
授课班级
授课日期
授课课时
第一课时
总课时
三课时
授课形式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培养心志坚毅的精神和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读懂文章,读畅文章,积累文言字词,领悟神话故事的魅力
学生懂得多角度思考问题
课堂练习
见课件
巩固加深
作业布置
口译全文
巩固加深
教学重点
掌握故事大意,理解难词难句。
学生反复阅读、熟悉课文。
教学难点
特殊句式的翻译
教学方法
以讨论为主,加强朗读

愚公移山(第一课时)

愚公移山(第一课时)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朗读与积累
2.翻译句子
附板书设计:
教案说明
教学反思
2.除愚公外,文中还出现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找出相关语句,简要分析他们的态度,并完成表格。
(1)愚公家人
(2)愚公妻子
(3)孀妻遗男
(4)智叟
(5)操蛇之神
(6)天帝
3.从这些人的态度中你读出了什么?
4.以文中任一人物的口吻讲述这个故事,突出表现愚公的精神。
提示:运用第一人称;根据人物特点,适当补充人物的心理活动。
问题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两座巍峨的高山面前,愚公是如此渺小,在将近九十岁的年纪,这位老翁居然下定决心与全家人“毕力平险”,这是他一时冲动的错误决策,还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坚定选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近《愚公移山》的故事,去探索愚公的精神世界。
二、读课文,梳大意
三、读众人,析精神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课题
愚公移山
课时
第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字词。
2.从不同人物对移山的态度中,体会愚公移山的决心不可动摇。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字词。
2.从不同人物对移山的态度中,体会愚公移山的决心不可动摇。
教学难点
从不同人物对移山的态度中,体会愚公移山的决心不可动摇。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22《愚公移山》第一课时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22《愚公移山》第一课时

谢谢
其 代词,他的。例:其妻献疑曰 句首语气词,表示反问。例:其如土石何

介词,凭,靠。例:以残年余力 连词,用来。例:河曲智叟亡以应
焉 语气助词,呢。例:始一反焉 语气代词,哪里。例:且焉置土石
把握故事情节, 体会愚公精神
◆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他为何要移山? 他要把山移到何种程度?
有太行、王屋二山, 方七百里,高万仞。
(长叹。) (穷尽。) (愁。) (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 (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神话中的天帝。) (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背。) (通“措”,放置,安置。)
通假字
1.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2.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臾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古义:之于 。 诸今义:各个,许多源自。 古义:家。 室 今义:屋子 。
古义:即使。 虽 今义:虽然。
古义:愁什么,怕什么。 何苦 今义:不值得。
已 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虚词用法
之 代词,他。例:跳往助之 助词,的。例:隐土之北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甚矣,汝之不惠
而 表承接,不译。例:何苦而不平 表修饰,地、着。例:面山而居 表转折,但是,却。例:而山不加增
写作特色
1、反衬。用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巨。 2、对照。 (1)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突 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定精神)。
(2)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愚, “智”者并不智)。
3、情节曲折。
归纳总结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愚公移山的成 功反应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 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 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

《愚公移山》第一课时

《愚公移山》第一课时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这是情节的发展。
第四段:写愚公精神感动天帝,移山愿望实现。这是情节的结局。
作业设计
教学
反思
学生能够准确把握课文的相关的结构,并了解相关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读我读,疏通文意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这是故事的背景。
第二段:写愚公不畏艰难,毅然率子孙移山。这是情节的开端。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这是情节的发展。
第四段:写愚公精神感动天帝,移山愿望实现。这是情节的结局。
2、课件出示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掌握重点字词和相关的句子,并试翻译课文
教学重点
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熟读课文,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教学难点
熟读课文,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
多媒体课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导入新课
1、导言:讲故事激趣导入。
2、板书:愚公移山
3、出示学习目标:
1)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和写作特色,能够翻译课文。
2)领会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的现实意义。
3)熟读并背诵课文。
4、检查预习
万仞()魁父()荷担()孀妻()始龀()智叟()穷匮()一厝()陇断()箕畚()汝()曾不若()诸()亡以应()惩()塞()雍()
5、介绍作者:
列御寇,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郑国莆田(今河南郑州)人。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你思想顽固,简直顽固得不开窍,还不如寡妇和小孩!

24《愚公移山》(第1课时)(课件)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24《愚公移山》(第1课时)(课件)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疏通文意 二、通假字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无陇断焉
“反”同“返”,往返。 “惠”同“慧”,聪明。 “陇”同“垄”,高地。
疏通文意 三、一词多义
年且九十 且
且焉置土石
副词,将近。 连词,况且。
达于汉阴 于
告之于帝
介词,到。 介词,向。
疏通文意 三、一词多义
以君之力
介词,凭。

河曲智叟亡以应 连词,表目的,来。
疏通文意
里放置土石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 面去。”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上了 山),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邻居 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讥笑着阻止愚公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凭 (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点草木都动不 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吾与汝毕力平险
五、古今异义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惩山北之塞
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形容词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古义:指草木。 今义: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鸟
类的羽毛。 古义:苦于。 今义:处罚。
疏通文意
六、特殊句式
1.省略句 杂然相许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省略主语“家人”。 省略主语“愚公”。
且焉置土石 焉
始一反焉
往哪里,在哪里。 语气词。
疏通文意
三、一词多义
河阳之北 之 汝心之固
跳往助之
助词,的。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词,他们,即移山的人。
其妻献疑曰 代词,他的,即愚公的。 其 其如土石何 助词,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精品]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课时23.愚公移山》课件(PPT 可编辑版)

[精品]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课时23.愚公移山》课件(PPT 可编辑版)

①达于汉阴( 介词,到 ) ②告之于帝( 介词,向 )
3.古今异义
河阳之北(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
太阳

达于汉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 阴天

指通豫南(古义: 直,一直;
今义: 手指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连…都…; 今义: 曾经

投诸渤海之尾(古义: 之于;
今义: 各个、许多 )
朗读课文
2、教师范读,读准停顿 (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朗读,注意朗读语气
朗读课文
4、抽生朗读,读出人物语气 5、全班齐读,读出人物精神
译读读懂文意
(一)学生根据在读的过程中的理解,结合注释、工具书等,对 文章进行直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文学常识
1、作家介绍 列子,名御寇,郑国
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 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2、作品简介:
《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 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 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 智慧。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 、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 氏二子负二山,一厝cuò朔东,一厝雍yōng 南。自此,冀jì之 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 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 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 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 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精品课件(第1课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精品课件(第1课时)
《愚公移山》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 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 诵读,多种学法的体验。2. 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 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2. 积极进取,要有战胜生活学习上的“太行、王屋”的决心和勇气。
目录
01激趣导入 02文学常识 0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04疏通文义 05布置作业
激趣导入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 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听赞扬愚公的歌。
文学常识
《列子》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 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 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 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 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之”
“这件事”。如:“操蛇 之神闻之,吿之于帝”。
人称代词,“他 们”。如:“跳往 助之”。
“他”。如:“河曲 智叟笑而止之曰”。
一词多义
副词,“将”。 “且”
如:“年且九十”。
连词,“况且”。 如:“且焉置土石?”
介词,“到”。 “于”
如:“达于汉阴”。
“向”。 如:“告之于帝”。
词类活用
形容词活用作为名词。如:“毕力 平险”中“险”指险峻的大山。
名词作状语。如:“箕畚运于渤 海之尾”中“箕畚”,用土筐。
特殊句式
被动句 帝感其诚(天帝被 他的诚心感动了)。01
宾语前置
何苦而不平?且焉
置土石?
03
主谓倒装 甚矣,(谓)汝 02之不惠(主)。
定语后置
遂率子孙荷担
04
者三夫。
省略句 省略主语。

《愚公移山》第一课时最终版

《愚公移山》第一课时最终版

宇华教育集团初三年级语文(下)《愚公移山》1使用时间年月日一、学习目标1.了解列子及寓言;2.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及句子的翻译。

二、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寓言故事。

难点:掌握重点字词及句子的翻译。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3分钟)学生回答古代神话,师总结,引出愚公移山:“同学们,在中国悠悠的5000年历史中流传了很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谁能给大家列举两例。

”“大家说的都很好,比如嫦娥奔月、夸父逐日、揠苗助长、掩耳盗铃……而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大屏幕出示愚公移山)(二)学习目标展示1.PPT出示,学生齐读:①了解列子及寓言。

②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及句子的翻译。

2.教师点评(声音可真响亮,相信这节课我们一定会上的更加出色)(三)文学常识(5分钟)1.教师介绍列子相关知识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作品:《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

2.教师介绍寓言的相关知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

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四)自主学习(7分钟)学生自学,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课文。

(把重点词语批注在文中,把不理解的词语标注出来)(五)小组合作(13分钟)学生自学结束后,小组合作,共同翻译全文。

1.(小组内,组长带领组员,一起翻译,过程中,组内同学可提出个人疑问,共同讨论解决,都不能解决的,在第六环节学生展示时,先质疑)2.教师巡视,关注学生讨论状态(如有个别学生提问,及时解答)(六)学生展示教师点拨(10分钟)1.学生质疑,小组代表提出共同疑难字词。

2.学生无疑问后,小组代表起来翻译(要求:读原句,翻译句子,指出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学生总结完后看PPT,重点字词意思有批注。

《愚公移山》PPT课件(第1课时)

《愚公移山》PPT课件(第1课时)

面,与“阳”相对。 小山名。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 可译为“连……都……”。
如……何,把……怎么样。
精读细研
况且。 放置、安放。
相当于“之于”。
古地名。
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往哪里,在哪里。
敲、打。
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 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指神话中的天帝。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
放置、安放。
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
神话中的大力神。
山冈阻隔。陇,同“垄”,高地。断,隔绝。
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 干下去,便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 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 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 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精读细研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的家人对此持怎样的态度? 大部分家人:支持移山的举动,并主动献计献策,解 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
愚公的妻子:对移山存有疑虑,一是担心愚公的力量, 二是担心无处放置土石。 细研
3.这段中,有哪些词类活用的词语?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肩负、扛。 寡妇。 指死了父亲的男孩。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
复姓。
季节。
语气词。
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更替。
节,始一反焉。
同“返”,往返。
精读细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作业布置
1、完成课文1、2两段的翻译
2、积累词语。
3、完成一课一练预习部分。
四、课后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仞()惩()塞()迂()曾()魁()荷()
箕畚()()孀()龀()匮()亡()厝()
2、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的方法: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一、导入
1、《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列子,名寇,又名御寇)著,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2、《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2、学生思考、小组讨论问题。
三、深入探讨,走近晏子
再读课文,回答问题。
1、分角色朗读,之后组织学生点评。
2、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明确:这两句话写了“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处位置,在明确句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提出的问题: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情况,实际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写了存在的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
愚公认为移山一定能实现的原因(信心)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何苦而不平?
愚公移山的结果: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回忆《两小儿辩日》
二、整体感知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对照注释阅读全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画出表疑问的句式。
2、理清全文脉络,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地方提出“移山”的问题?
(2)什么地方写“移山”斗争?
(3)什么地方写“移山”的结果?
1、小组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课文,并画出不理解的词或句子。
③意见一致,立即行动。重点掌握:“诸”(之于)、“遂”(于是,表示立即付之行动)、“箕畚”(用箕畚装石)。
(3)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几个人?
明确:学生可能回答“四个人”(三夫加一“遗男”),把“愚公”漏掉了,说明:在“遂率子孙……”句的句首省略了主语,主语应该是“愚公”。
(4)教师继续发问: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教师归纳明确:一、“遗男”“跳往助之”,表示得到了邻居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二、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来了。(这一段文字中,着重掌握:龀,动词,换牙;始,才,说明路程之长;“反”同“返”)
(5)
1、学生分角色朗读。
2、学生先理解第1段的两句话,
3、学生读第2段,以小组为单位逐题讨论讨论问题,并交流。
四、小结
归纳第2段,回答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课文第2段一开头的两句话是故事的开端,提出了“移山”问题;第2段的最后三句话写了“移山”劳动,这是与自然界的斗争。至于“移山”中的与人斗争,则要在下面第3段讲到。
学生自由回答
3、愚公为什么要发起移山呢?愚公召集的“家庭会议”开得怎么样?
(1)引导学生学习“北山愚公者……聚室而谋曰”,重点学习“且”(将)、“惩”(苦)、“之”(主谓之间助词)等词的解释。
(2)分析“家庭会议”。
①愚公提出的“移山”目标代表了“北山”人的共同愿望,首先就是“杂然相许”。
②愚公妻“献疑”是:第一,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学习“以君之力”句,重点掌握:“以”(凭)、“曾”(并)、“如……何?”(把……怎么样?)、“焉”(哪里);第二,提出“移山”的具体问题,完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移山”任务。
三三、中国古代神话三则(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愚公移山精神,用顽强的艰苦奋斗精神去战胜困难。
2、了解文言文表疑问的几种句式;正确解释下列词语:加、亡、且、焉、诸、以。
二、教学重难点:
1、采用启发式教学,运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