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于创造力的混血文化
《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发展中的工农业》ppt课件
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第二节巴西第1课时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发展中的工农业你知道这幅图中的事物代表的是哪个国家么?讲授新课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巴西在世界的位置讲授新课读巴西人种构成比例图,说说巴西人种构成特点。
讲授新课卞卡的一家 思考:巴西为什么有许多像卞卡这样的家庭?2叫卞卡。
我的家' 族有黑种人、白种 人和黄种人的血统。
巴西有很多像我家 丿 这样的家庭。
/ 爸爸(混血种人) 妈妈(印第安人) (混血种人) 种族复杂,相互融合。
亠/ 祖母(欧洲白种人)祖父(非洲黑种人)讨论:下列文化现象融合了哪些地域文化? 欧洲狂欢节是欧洲基督教的节日,后传到巴西。
每年2月下旬,巴西各地都要举行盛大的狂欢活动,人们载歌载Xiiit舛,讨论:下列文化现象融合了哪些地域文化?葡萄牙、非洲巴西人喜欢跳桑巴舞。
葡萄牙的民歌、游戏,非洲的鼓乐、舞蹈,在桑美的结合。
巴西各大城市都有不少桑巴舞学校,民间还有桑巴舞中得到完巴舞协会。
讨论:下列文化现象融合了哪些地域文化?英国在巴西,足球是人们最喜欢的一项运动。
英国是现代足球的发源地,而现在巴西的足球运动水平堪称世界一流。
不论在巴西的街头还是海滩,到处都可以看到各种肤色的青年和孩子在踢足球。
多元文化对巴西有哪些影响?受图中同学的启发, 谈谈你的看法。
不同文化相互学习,一 定能够促进文化的发 展。
我最喜欢巴西足球,我 就是通过足球认识巴西的巴西的狂欢节太有趣 T!我想世界各地的游 客都思意前■往观赏讲授新课Ei发展中的工农业比巴西利呼亚 阿平根 1豉I 利)錐上JjM 坦600 r<m ; tJS#-Iu 掘加甘就 __©钩 ■煤松 ■石油II I 玉米巴西何种矿产不足?讲授新课二战以后巴西的经济工业:钢铁、汽车、飞机制造等跻身世界重要的生产国行列。
农业:咖啡、甘蔗、柑橘等产量居世界首位。
课堂小结(理1.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多元文化「农业2.发展中的工农业v〔工矿业当堂检测1 •巴西重要出口创汇的农产是()A.咖啡豆、蔗糖、橘汁B.咖啡、甘蔗、柑橘C.甘蔗、大豆、可可D.咖啡、蔗糖、可可2关于巴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以水力发电为主B.煤炭、石油储量较少C.伊泰普水电站位于亚马孙河上游D.伊泰普水电站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之一当堂检测3.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的巴西矿()A.石油B.铜矿C.铁矿D•银矿4.巴西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A.西北地区B•东南部沿海C.南部地区D.热带雨林地区5.世界最长的山脉位于南美洲,其名称是:()A.安第斯山B.阿尔卑斯山C.落基山D.喜马拉雅山6.拉丁美洲的开发历史具有浓厚的殖民色彩,最早来到拉丁美洲的殖民者是()A.亚洲人 B.非洲人C.大洋洲人D.欧洲人。
塞维利亚 混血摩尔文化
塞维利亚混血摩尔文化作者:暂无来源:《新经济》 2013年第21期阿拉伯气息由葡萄牙进入西班牙的第一站是西南部的塞维利亚。
那是一个阳光艳丽的下午,从踏足在古城街道的头一刻起我就嗅出了它与德法式欧洲老城的不同味道。
路边的建筑在沧桑之外明显流露出了一种属于少数民族的风情韵味,红裙下踮起脚尖的佛朗明哥便是由这里旋转开来:激烈的吉他伴奏,铿锵的歌声,夸张的舞步,舞者鲜明的表情,无不挑战着柔和艺术的美感,热烈得让人无法释怀。
流淌着浪荡不羁血液的吉普赛人是佛朗明哥的最好诠释者,颠沛流离寻找家园的生活让吉普赛人练就了不断斗争又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矛盾特质,这正是弗朗明歌的独特表达方式。
它随着吉普赛人迁移的轨迹在安达卢西亚的红色沃土上开出艳丽的花朵,一如卡门嘴里叼着的那朵鲜红色玫瑰一样给世人留下奔放,惊艳,永不磨灭的一章。
随着马车寻进老城的深巷中去,一样是餐厅,纪念品小店,咖啡馆,两边的建筑风格偶尔有些许阿拉伯的气息。
欧式和阿拉伯的混血结合除了独特的风情外,更让人有种寻根探秘的好奇感。
在老城边缘的塞维利亚教堂,它雄伟的外型和属于阿拉伯的土黄色,显示着这又是一个重要的混血杰作。
这样的建筑有一个特定的名字叫做摩尔复兴建筑。
建筑就像是个诚实且历尽沧桑的老人,静立在那里闲看着庭前的历史变迁,默不作声地用它身上的印记给后人以启示。
真假对错它不去辩解,任由你说。
摩尔人当开元盛世中的大唐在一片繁荣祥和之时,非洲北部的穆斯林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来到一片新的大陆——欧洲的伊比利亚半岛。
这片并不肥沃的红色土壤上热烈的阳光,干燥的气候与他们的故土那么的相似又比那里更适合生存。
历经艰辛开辟的这番新天地,让他们坚定了在这里生根繁衍的决心,于是破釜沉舟地把所有船只烧掉,不留后路地一路奋战,终于占据了伊比利亚半岛西南的一隅,在安达卢西亚的土地上开创了属于摩尔人的传说。
(摩尔人是欧洲人对这些入侵的北非穆斯林的称呼。
)摩尔人在塞维利亚根基日渐稳固,带着对真主安拉的感激和膜拜,他们修建了一座宏伟的清真寺。
日本艺术,西化与民族的混血之花
日本艺术,西化与民族的混血之花-----论艺术的世界性和民族性,浅析日本艺术文化特征(10导演20101402 王怡悦)首先,何为艺术的民族性呢,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
”①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
艺术的世界性主张摆脱桎梏、解放思想、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超阶级的势力扩充。
②就艺术而言,是一种能为多民族所接受、容纳的形式、内容。
关于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有以下两种观点,其一认为艺术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时代的前进,文化艺术同经济一样会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趋于统一,形成具有同一特点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艺术潮流,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化艺术将成为今后世界艺术发展的主流;其二认为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具有民族性。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随着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民族性认识的深入,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本次将浅析日本文化,明治维新的开展,对日本的教育,文化,艺术都进行了全面的西化,日本人是擅长于培养良种的,他们选择了外来的花种,与本土的花种杂交,播撒在岛国肥沃的土地上,这朵混血之花显现在世界艺术的大花园中,展示出不一样的风采。
回头有看来,自古以来生长在东瀛这块土地上的各种艺术————神话传说,和歌,随笔,物语,俳句,各类草字,每种艺术都是绚烂多彩的,再看看近现代的诗歌,小说,又是多么的富有民族色彩,多么充溢着现代精神。
日本文化艺术是杂种的,外来文化渗入它的根,融合成自己的东西,然后才创造出有自己独特性的东西,这正是为何选取日本艺术来作为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论题。
日本文化的形成过程收到了中国文化的强烈影响,无论是内在审美上的含蓄典雅与留白,还是表达禅意与自然的相融。
中西方文化的产物-论混血儿
中西方文化的产物-论混血儿在今天的世界上,混血儿(即指亚洲人和欧美人的混合种)已成为一个越来越常见的话题。
混血儿的出现已经超越了种族的问题,也超越了国界的限制。
这让我们不仅仅需要关注人们的身份认同和自我价值,还需要深刻反思文化交流和传承中的问题。
混血儿的存在是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产物。
这一现象并不是新近的事情。
在历史上,随着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加强,这种混血现象已经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
从16世纪开始,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地向南亚、东南亚和中国等地区扩张。
欧洲人和亚洲人之间的交往不断加深,涌现出大量的混血儿。
在西方国家,混血儿被视为文化、种族和社会的一种复杂性,并拥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背景。
混血儿在西方文化中被视为一种多元文化的代表。
他们常常骄傲地表示自己有着多种文化背景,并希望将这些文化传承下去。
这种多元文化的背景,不仅是让混血儿成为了一种豪华的身份象征,也让他们在传播、接受和融合多种文化时更具有优势和开放性。
在亚洲社会中,混血儿的身份认同和地位相对较为复杂。
混血儿在亚洲文化中的传统观念下,往往被认为是异类,身份认同不够清晰。
他们的存在引起了人们对于文化传承以及国家文化血统的担忧。
在一些亚洲国家中,混血儿被视为非正常的社会现象,常常面临着歧视、排斥和误解。
尽管如此,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人们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亚洲社会对于混血儿的认可和接纳也在逐渐改善。
混血儿在文化传承方面既有优势,也会面临挑战。
在传统文化中,文化传承是通过家族和亲属关系、传统着装、食物和习俗等多种方式进行的。
混血儿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做出权衡和折中。
他们可以在家庭中学习文化传统,或者选择在地区或国家层面拥有多种文化的机会。
混血儿在文化传承方面所面临的困境,也给我们提供了反思文化传承及保护的重要思路。
同时,混血儿也呈现出了很多有趣的文化现象。
混血儿在文化交流和传承的过程中,融合中西方的美学、风格、习俗和信仰等多种元素。
这种混搭文化在当今艺术、时尚和设计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盘点世界人文之民族哥伦比亚人
盘点世界人文之民族哥伦比亚人哥伦比亚,位于南美洲的一个多民族国家,被誉为“南美洲的彩虹之国”,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和人文遗产。
本文将盘点世界人文之民族哥伦比亚人,探索他们的特点和贡献。
一、哥伦比亚人的多样性哥伦比亚是世界上民族多样性最高的国家之一,拥有70多个不同的原住民族群体。
这些民族包括印第安人、黑人后裔、欧洲后裔等。
这种多样性造就了哥伦比亚人民的丰富文化和独特身份。
1. 印第安人哥伦比亚境内的原住民族有近100个,其中一些被认定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他们有着独特的语言、服饰、艺术和宗教信仰,代代相传至今。
印第安人以其对自然界的尊重和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而闻名。
2. 黑人后裔哥伦比亚的黑人后裔主要分布在加勒比海沿岸的地区,他们是亚非混血的后代。
他们带来了非洲的文化、宗教和音乐,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雷鬼乐。
黑人后裔的文化多样性丰富了哥伦比亚的文化景观。
3. 欧洲后裔哥伦比亚的欧洲后裔主要是西班牙人的后代,他们的文化对哥伦比亚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欧洲风格的建筑、艺术和音乐影响了哥伦比亚的文化产业,并且在社会各个领域都能看到其影响。
二、哥伦比亚人的文化表达1. 音乐和舞蹈哥伦比亚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之乡,音乐以其丰富多样的风格而闻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形式是哥伦比亚民俗音乐、桑巴和梅拉。
舞蹈也是哥伦比亚人文化表达的重要方式,比如著名的桑巴舞、哈伯拉舞和查查舞。
2. 文学和艺术哥伦比亚拥有众多杰出的文学和艺术家,如诗人加西亚·马尔克斯、画家费尔南多·博特罗等。
他们的作品深受世界各地读者和观众的喜爱,并为哥伦比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饮食和民俗哥伦比亚人的饮食以米饭、玉米、牛肉、鱼类和豆类为主要食材,其中最著名的菜肴是饺子和油炸香蕉。
此外,哥伦比亚人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如庆祝圣诞节、复活节和狂欢节等。
三、哥伦比亚人的贡献与影响哥伦比亚人以其独特的文化和多样性,为世界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与影响。
混血种人_精品文档
混血种人引言混血种人,也被称为混血儿或混血儿童,是指父母来自不同种族或不同民族的人所生的后代。
随着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加,混血种人的人数也在逐渐增长。
混血种人具有多重文化和遗传背景,这使他们在世界各地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混血种人的定义、特点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和优势。
混血种人的定义混血种人是指父母来自不同种族或不同民族的人所生的后代。
他们继承了父母的遗传特征,同时也受到了不同文化和传统的影响。
混血种人的外貌和身份认同可能会因其各种遗传和文化因素而各有不同。
混血种人的特点1.多元文化背景:混血种人通常具有多种文化影响,他们可能会说多种语言,接受多种宗教和传统价值观。
这使得混血种人能够更加开放和包容地与不同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2.多样外貌特征:混血种人的外貌往往具有多样性,他们可能拥有不同肤色、眼睛颜色、头发质地等特征。
这使得混血种人在外貌上展现出独特的吸引力,也让他们成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3.开放思维和灵活性:由于成长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混血种人通常具有更开放的思维和更强的适应能力。
他们习惯于接受和融合不同的观念和价值观,这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多元社会。
混血种人面临的挑战和优势1.身份认同问题:混血种人往往会面临身份认同的挑战。
他们可能会在不同文化之间徘徊,并在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时感到困惑。
然而,正是这种多元文化的经历,也使得他们能够更加早熟地思考和理解自己的身份。
2.文化冲突与融合:成长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混血种人可能会面临文化冲突和融合的问题。
他们可能需要在不同文化之间找到平衡,同时保持自己的个性和独特性。
然而,这也为他们带来了更广泛的视野和更丰富的人际关系网。
3.多语言能力:多数混血种人具备多种语言能力,这使得他们在跨文化交流和工作中具有显著的优势。
他们能够更容易地沟通和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为社会和全球化进程做出更大的贡献。
结论混血种人作为跨文化融合的象征,在世界各地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体验民间性的美国文化
体验民间性的美国文化美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多元化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之一,其中包括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是源于美国人口多样化的传统、经验和价值观的文化活动。
这些民间文化形式展示了美国民间性的重要方面,因此在感受美国文化时必不可少。
一、音乐在美国的民间音乐中,蓝调和爵士音乐是两种最受欢迎的类型。
蓝调音乐是一种由非洲裔美国人创造的,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和现场演出的特点。
而爵士音乐则是由非裔美国人和白人共同创造,其特点是即兴创作和奏琴技术。
在美国,许多城市都有自己的爵士乐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与者。
二、舞蹈美国传统舞蹈是一个吸引人的艺术形式。
它涉及到各种舞蹈风格,从原住民舞蹈到爵士和现代舞蹈。
在美国的很多地方,人们可以在舞蹈表演中感受到美国民间性的魅力和活力。
三、手工艺和文化遗产美国的手工艺品也反映了美国的民间性和文化遗产。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美国本土的土著手工艺品,如羊毛毯和陶器。
此外,美国还有许多博物馆和文化机构,以纪念美国历史和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四、美食美国美食也是用美国的民间性和文化遗产打造的。
美国的各种美食如冰淇淋、汉堡、烤肉、烤鸡翅等体现了美国独特的饮食文化。
并且,美国的食品文化中也融合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食品,展示了美国的多元化。
五、节庆活动美国有许多重要的节庆活动,每个州和城市都有自己的特定节日。
例如,独立日隆重庆祝美国独立的日子,感恩节则是人们欢聚一堂、表达感激之情的活动。
这些动人的庆典活动不仅是感受美国的民间性的好机会,同时也是亲身体验美国文化的很好途径。
总的来说,美国的民间文化,如音乐、舞蹈、手工艺和美食等,使美国文化更加多元化、丰富、高速。
参与这些活动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美国人民和他们的文化,感受他们的热情和洒脱,从而增进我们对美国和世界的了解。
外国优秀文化举例
外国优秀文化举例参考如下:
1. 法国:巴黎的艾菲尔铁塔、凯旋门、卢浮宫,还有法式的优雅生活方式和浪漫情调。
法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艺术、文学、电影、时尚、美食等领域。
2. 美国:美国的多元文化是其显著特征之一,从原住民文化、非洲文化、欧洲文化到移民文化,美国都有所吸收并加以创新。
例如,美国的流行文化,如电影、音乐、电视和时尚等,在全球范围内都非常受欢迎。
3. 意大利:意大利的文化多元性主要体现在其历史、艺术、建筑和美食等方面。
意大利也是葡萄酒和橄榄油的发源地,其烹饪方法也被誉为世界顶级。
4. 希腊:希腊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国家。
希腊神话和传说、古希腊建筑和雕塑以及哲学思想都是希腊文化的代表。
此外,希腊的风景名胜和美食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5. 英国:英国的文化传统包括文学、艺术、音乐、建筑和社交礼仪等方面。
英国也是现代议会民主制度的源头,英语也是世界上最流行的语言之一。
6. 印度:印度的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包括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等。
印度的美食、舞蹈、音乐和建筑也是印度文化的代表。
此外,印度的手工艺品和纺织品也是非常有名的。
7. 西班牙:西班牙的文化传统包括斗牛、弗拉明戈舞蹈、艺术和建筑等方面。
西班牙也是葡萄酒和橄榄油的发源地之一,其烹饪方法也非常独特。
除了以上列举的文化外,还有很多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值得学习和欣赏。
在欣赏外国优秀文化时,我们也要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传统,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魅力。
儒家文化的南洋绝唱--峇峇文化
岑害产生的原因, 除了早期商人因“ 住蕃” 而出于商业
利益上的需要与当地的土著妇女结婚之外, 还与后期大批
华人劳工也与当地的妇女结婚有关。“ 十九世 纪中期 以 来, 西欧列强为了东南亚及新大陆的殖民地开发 , 需要大
一、 害害产生的原因
- w W- 的产生由来已久, 而究其出现的最根本原因, 自
然始于中国人之移居南洋各地 , , 之后 才有了害咨这一混 血种人的出现。据史家考证 , 至少在唐朝时就已经有 中国 人移居南洋诸岛了。所谓“ 土生华侨, 俗叫咨害, 他们先祖 到南洋的时代 , 大概远在郑和南来之先— 土生华侨, 谓 中国为唐山, 中国人人为唐人 , 恐怕在唐朝时已有来 了。
2006
年1月
第1期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our al of Socialist College n
J an . 2006
No . 1
【 中华文化]
膺 丸文 化 的 南 洋 绝 唱 景写
严春 宝
岑 岑文 化
(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北京 100875)
〔 摘要〕 儒家思想在东南亚( 南洋) 地区的传播与发展过程 中, 不可进免地要受到当地土著马来文化的影响, 因而, 出 现 了文化上的融合现象,容岑文化” “ 的出现, 即是这种融合的结果。“ 岑岑文化” 的特征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 但掺合 了 一些马来文化的成分, 因而呈现 出了自己文化上的独特性。但总起来看,零岑文化” “ 仍隶属于儒家文化的一部分, 可被 视为是孺家文化的一个分支或一个变异, 也可以将其归之于儒家文化这个大系统之下的次( 子) 文化系统。而随看时代
部分,’ 这么说, ”〕 〔可以 “ 儒家在中国 文化中的‘ 主位性’ , 从
日本人是混血儿
龙源期刊网
日本人是混血儿
作者:
来源:《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12年第12期
11月1日,日本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研究人员对外宣布,基因分析证实,现代日本人是
由日本列岛的当地居民绳文人和来自东亚大陆的弥生人不断混血形成的。
绳文时代是日本旧石器时代后期,约一万年以前到公元前一世纪前后的时期。
这一时期在日本列岛生活的人由于制作绳文图案的陶器,被称为绳文人。
绳文人的特征是,成年男性身高不到160厘米,成年女性不到150厘米,面庞轮廓清晰,眉间(前额中央)突出,鼻根凹陷,眉毛浓重,大眼睛,双眼皮,嘴唇厚,颚骨发达。
弥生人是指弥生文化时代,又叫弥生时代的原始人,约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因代表该时期文化特征的陶器,最初发现于日本东京都文京区弥生町,所以称为弥生人。
与绳文人相比,脸较长较平,鼻根扁平。
弥生人的牙齿比绳文人大,身高也比绳文人高。
拉丁美洲混合文化的形成原因及特点_赵虹
社科纵横1997年第3期拉丁美洲混合文化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赵 虹 拉丁美洲,既是地理名称,又是文化术语,从地理上说,拉丁美洲是指从墨西哥湾格兰德河往南,一直到南美洲南端的合思角为止,全长一万多公里的大陆和沿海岛屿。
从文化角度讲,拉丁美洲自有其拉丁文化,除了本土性的拉丁文化它还包含着其它的重要文化成份。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种族的融合,各种文化经过长期碰撞、冲突、调整、汇合之后,形成了一种在拉丁美洲这一块广褒土地上所特有的以欧洲基督教文化、土著印第安文化和非洲黑人文化为基本成份的混合文化结构。
一、拉丁美洲混合文化的形成因素1.印第安文化印第安人是美洲的土著居民。
他们远在欧洲殖民者到达美洲一两万年以前,就在美洲定居下来。
到十五世纪末,西班牙殖民者入侵时,拉美地区约有2500万印第安人,当时拉丁美洲少数地区已开始向阶级社会过渡,而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原始公社制阶段。
拉丁美洲部分地区的印第安人——墨西哥中部的阿慈特克人、墨西哥南部和中部的玛雅人、秘鲁的印加人,创造了相当高度的美洲古代文明。
他们的农业已相当发达,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发展,还出现了城市,建立了部落联盟。
玛雅人突出的成就是创造了美洲唯一的玛雅文字和相当准确的历法。
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的部落联盟则是十五世纪美洲文明的两大中心。
印第安人首先培植的玉米、马铃薯等几十种农作物,后来传到欧洲各地。
印第安人还创造了宏伟壮观的石砌金字塔和太阳庙,巧夺天工的灌溉系统和吊桥,精巧绝伦的纺织品和彩陶器皿,刻划在崖洞或沙漠上的神秘巨画,矗立在复活节岛四周的奇特的人面巨石,粗犷洒脱含意深遽的浮雕和绘画,这一切无不显示了印第安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记载了他们对发展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贡献。
在地理大发现之前,印第安人通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进程在美洲各地创造了极其多样、差异极大的文化形态。
在十五世纪末和十六世纪初欧洲殖民者入侵前,印第安人几乎与其它大陆的文化毫无联系和交往,处于完全隔绝的状态,这样就使得古代印第安人的文化具有了以下特点:文化的单质演进(他们在独特的自然环境中,发展自己单独的文化实体,而极少受到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及其落后性。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成因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成因:造成中西方礼仪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环境和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各国的人民有着基本上完全不同的道德标准体系和价值观。
礼仪是与本土的思想文化相对应的,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
梁启超在有名的《劝学篇》里面讲到:“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致身心,西学应世事。
”在礼仪的表现中,西方更多的聚焦在行为、语言的面上;而中国礼仪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行为人的语言、行动本身具有话语意义,同时还需从行为人的语言、行动中去“悟”出一些东西,在言传的同时,还需意会。
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
就西方文明来说,它的历史较短,而它的人民是从各个地方移民而来的,众多不同民族和种族都融合在一起,文化的兼容性很强。
他们信奉的西方精神,是在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中国人尊老爱幼,西方人更加尊老却不爱幼,因为西方人不惯着孩子,西方人认为孩子是需要锻炼的。
西方人不哄孩子。
例子可能不是很全面,但我很努力的去回答1、历史原因.中国经过了漫长的封建社会才最后走进了社会主义的门槛,而美国原本是英国的殖民地,没有经历完整的社会发展历程,直接跳过封建社会就走到了资本主义.有此美国没有封建社会产生的许多条条框框,或者来说是很自由.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程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也留下了许多根深蒂固的烙印.2、经济原因.美国从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之后就走上向外扩张的道路,从菲律宾到中国的百年之耻,处处都弥漫有美国人的身影.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将美国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国家一下抬到了让世界都为之震惊的大国.美国人民也逐渐产生了朦胧的民族主义.两百年的风调雨顺的发展使得美国人民有些安逸,一百年的强大让美国人民认为他们是世界的主宰.3、社会原因.目前还在思考......中美文化的差别的个人见解:1、中国虽然在近代经历了许多历史变革,在近代也有被奴役压迫的历史,但是由于5000年历史文化的积淀在很多方面还是保持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及传统,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具有历史意义和民族精神内涵的节日.再者中国人由于受到深厚的历史文化的影响在接受新观点的同时也会以传统的道德眼光来进行评判,如对婚姻和男女关系的看法,尽管现在的中国人已经不那么传统但中国人的离婚比率比美国要低,这就说明中人与美国人看待婚姻的角度不同,中国人讲的是白头偕老讲的是相濡以沫,而美国过人更看中夫妻之间的感觉(或感情).还有很多中国人现在还留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想法,尽管学习文化是当下最赶潮流的事,但是如果过于执着与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说法那么也是不可取的.总之中国由唐、宋时或更早起就经历了几次的外来人口迁徙,并在千年的时光中将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在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与其他文化相融合只是时间问题,虽然这之间还会有一段相互磨合的过程,做为现代人我们要做的就是拭目以待. 2、美国是当今世界的霸主,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军事上.虽然美国很强大但是在社会文化方面却没有很长时间的历史.美国直到今日建国还不到50年,相对与一些古老的国家美国并没有很深的社会文化底蕴和复杂的美国特色的风土文化.虽然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国家移民所建立的国度,但是当人们容入到美国现代化的经济社会以后便被其很彻底的净化而成为一个美国人,虽然这需要一段时间,但是通常一个移民在美国发展两到三代人基本上就不会使用愿来他的祖父所使用的母语而只说英语,而语言上的差异正是会改变人思维方式和文化基础的关键.并且现在所说的美国人已经很难说他还流有哪个国家或民族的血统,因为美国是一个多人种多民族的新兴国家,比如一个中国移民在美国就很有可能和一个法国人或其他国家或是混血人结为夫妻,而他的后代有会和一个异族人或其他产生后代,而这样的人在基因上来说已经不属于任何一个民族和人种了,所以在美国只有纯正的美国人.另外在许多文化领域如:哲学、艺术、文学等回对的人的言行起到引导性作用的科学文化中美国也是取各国之所长,因为他有雄厚的经济做为后盾,只要他觉得有用的就可以用金钱来收买.这样的发展理念当然也会影响到基础的社会文化发展,也就是美国的大众文化.美国人在日常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经常做的事情就是"消费",而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也不会缺乏各种各样的消费场所如各种超级百货公司、赌场等.甚至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也是以"消费"为基础的(当然这只是概括的说法).并且这种"消费"文化正在席卷全球.正是这样的文化使的美国人对于接受新的事物就会比较快,而不会象中国人会去参照传统的道德,比如对于同性恋(或同性性爱)的认识,尽管美国人并不是都能接受,但是在美国却不会在道德或传统认识或伦理方面对其指责的过多,而更多的人会认为这只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之所以举这样的例子是因为往往在"性"的认识上正式美国与中国,东方与西方认识差异上的最有争议之处).也许正式这样毫无顾及的全民化的"消费"意识使美国没有什么文化上的"后顾之忧"立于不败之地.而如今在全世界已经拉得很近了,古老的文化正与新兴的文化相互碰撞,今后的美国如何?也许他还年轻要走的路还很长.3、以上为个人观点,无参考,必会有不尽人意之处,希望对你有帮助.中国文化的渊源来自中庸儒学,这决定了中国人非常注重面子,注重尊严,任何有损于面子及集体尊严的事是不可饶恕的。
混血儿在智力上是不是更高一些
混血儿在智力上是不是更高一些混血宝宝大多非常漂亮可爱,据说这是因为混血儿吸收了父母最优秀的基因,因而“高人一等”,果真如此吗?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混血儿在智力上是不是更高一些,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混血儿在智力上是不是更高一些从遗传学的角度讲,混血儿更聪明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血缘关系越远的个体,其基因结合后,越会得到更多的优势互补。
试想一下,我们都知道近亲结婚更容易生下智力低下的后代,那是因为近亲之间基因相似的程度更高,两个人的基因结合之后,会更容易将“劣势”基因遗传给后代,同一个地方的两个人,他们可能拥有十代至几十代以上的共同祖先,是属于十几代至几十代以上的“表亲”。
距离相对远一些的两个人,他们可能是属于几十代至上百代的“表亲”,至于两个不同国家的人,尤其是两个距离相去甚远的两个国家的人,他们就可能是属于上千甚至上万代的“表亲”了,其基因的差异是非常大的。
基因差异越大,就越不容易出现“近亲遗传”现象。
当然智力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虽然遗传是一个方面,但其影响并不是很大,更多的影响因素还是后天环境。
之所以有些混血儿在智商上表现的非常优异,是因为他们从小就能够接受到来自两种不同文化的熏陶,聚集两国文化的优势于一身。
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非混血的国人,从小可能只受到一种语言的熏陶,因此只能够掌握一门语言。
而中外混血的混血儿,除了受到汉语生活环境熏陶,也会受到第二母语的影响,所以他们还可以额外掌握一门语言。
这种情况是不是对智力发育以及后续的教育有更大的影响呢?混血儿智商高OR低?不少人表示混血宝宝都很优秀,智商非常高。
混血儿的父母一般都很优秀,从基因学角度说,父母基因染色体相差甚远,因而容易遗传父母的显性基因,一般较为聪明。
不过,有学者认为,混血儿之所以聪明与后天的培养不无关系,由于受到两种不同的地域文化的教育影响,父母结合各方优点教育孩子,因而混血宝宝的聪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后天的关系。
有权威专家对混血儿的高智商表示质疑。
混血人种主要分布在哪里
混血人种主要分布在哪里
混血人种,是指由不同种族、不同种族或不同民族血统混合繁衍而成的一类人种。
由于地
理位置、历史背景以及文化差异的存在,混血人种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十分广泛。
其中,欧洲是典型的混血人种聚集地。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因于欧洲人跨越几个世纪以
来扩大贸易领域,以及国家间开展良好的外交活动,从而导致不同民族之间交流以及结婚。
此外,在过去的20多年里,欧洲人口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来自它外国的移民,这也使欧
洲更多元化,不同民族的混血结果也更为明显。
此外,美洲是混血人种的重要分布地。
追溯到带有伊斯兰习俗的阿拉伯人进入拉丁美洲,
也被山姆大叔称之为“火辣辣”世界,到了19世纪,作为欧洲和非洲劳工的进入,以及20
世纪中拉丁美洲移民到美国增多,混血人种在美洲各国很快就蔓延起来,形成美洲大陆特
有的混血人种。
此外,在非洲,也发生了不同民族的混合。
在此过程的发展中,不同的国家也发展出自己
独特的文化,如埃及卢克索、尼罗河流域的非洲人种,以及古代非洲文化的复兴等,也为
混血人种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之,混血人种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分布,把不同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混合在一起,形成美洲、欧洲以及非洲不同类型的混血人种。
它们不仅能够发掘和体现多元文化优势,也给混合文化国家大都市提供发展空间,加速不同民族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同时也给大都市的文化活力注入了新的活力。
东西方艺术结合的例子
东西方艺术结合的例子
东西方艺术结合是一种融合了不同文化特征的艺术体现。
以下是一些比较典型的东西方艺术结合的例子:
1. 文化大融合: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许多艺术家都会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因此他们的作品通常会呈现出多样化的风貌。
例如,法国艺术家格斯托夫·库夫曼的作品结合了欧洲和东方艺术的元素,使得他的作品非常独特。
2. 东方主题的西方艺术:在西方艺术中,经常可以看到使用了东方主题的元素。
例如,著名画家文森特·梵高,他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日本浮世绘的风格元素,这些元素为他的作品赋予了更加神秘的气息。
3. 融合不同文化的音乐:音乐是一种跨文化的艺术形式,许多音乐家都会将不同文化的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
例如,美国音乐家约翰·麦克劳林就是一位将不同文化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的专家。
4. 东方音乐的西方演绎:在音乐领域,也可以看到许多西方艺术家将东方音乐元素融入到自己的音乐中。
例如,美国摇滚乐队“极品飞车”将印度音乐元素融入到自己的音乐中,使得他们的音乐更加多样化。
总的来说,东西方艺术结合是一种非常有创意和富有挑战性的艺术形式。
它融合
了不同的文化特征,创造出了更加多样化和丰富的艺术风格。
历史上最优秀的四大民族,犹太人仅排第四,第一毫无争议
历史上最优秀的四大民族,犹太人仅排第四,第一毫无争议在世界历史上,有数以千计的民族出现和存在过,当然有的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消失了,比如中国历史上的匈奴族、契丹族,欧洲的埃兰人、古罗马人等。
但是仍有许许多多优秀的民族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不仅仍屹立于世界强族之林,还完全配得上伟大这两个字。
今天爆炸君就来给大家盘点下世界历史上的伟大民族。
犹太民族说到世界史上的伟大民族,估计犹太人必须要提一提。
犹太人,又称犹太民族,属闪米特人,人种为欧罗巴人种闪米特-含米特亚种,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的一个民族。
犹太人发源于西亚的以色列地或希伯来地。
广义上来讲,根据犹太教律法《哈拉卡》的定义,一切皈依犹太教的人(宗教意义)以及由犹太母亲所生的人(民族意义)都属于犹太人。
说到犹太人就不得不提到他们的聪明。
犹太人人口虽仅有1600万人,占比全球人口不到0.25%,但是却获得了全球22%的诺贝尔奖,诺贝尔奖获得概率远高于其他各个民族,概率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08倍。
爱因斯坦,弗洛伊德,冯诺依曼等闪耀历史的天才都出自这人数不多的民族。
日耳曼民族说完犹太人,下一个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日耳曼人。
虽然这两个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龃龉,但是不可否认,日耳曼人和犹太人同样是优秀的民族。
日耳曼人在罗马帝国时期与凯尔特人、斯拉夫人一起被罗马人并称为欧洲的三大蛮族,但现在已经成为欧洲最具代表性的民族。
现今的冰岛人、挪威人、瑞典人、盎格鲁-撒克逊人、丹麦人、荷兰人、德意志人、奥地利人,都属于日耳曼语族,其中奥地利人和德意志人的语言为德语,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学术和科学领域都颇有建树,并以自己的日耳曼人血统而自豪。
美利坚民族如果说犹太人和日耳曼人是从久远历史中发展而来的民族,那美利坚民族却是实打实的近现代才形成的优秀民族。
1607年,一百多个英国殖民者在北美洲南端的东部海岸登陆,在詹姆斯河上游建立他们称做詹姆斯敦的据点。
在随后的一百年里,他们在东起大西洋沿岸,西至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狭长地带建立了13个英属北美殖民地。
世界各地异国文化特色介绍
世界各地异国文化特色介绍文化是人类的精神财富之一,它是与人类共同生活环境相关联的共同经验,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和地域的内在结构、规律和意义。
每个国家都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积淀,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色。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介绍世界各地异国文化的一些特色。
亚洲文化亚洲是一个庞大而多样化的地区,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
亚洲文化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和日本文化。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拥有着丰富而多元的特色。
中国的文字艺术、哲学、传统音乐和文学都堪称文化瑰宝。
中国的茶文化和中式美食也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
印度文化则以其吉祥安宁的氛围和色彩缤纷的文化品味而著名。
印度传统文化中的舞蹈、音乐和服饰与人们的宗教信仰密不可分,其那由他主义印度教和卡巴拉教也有着独特的文化特色。
日本文化则强调“礼仪之邦”的标签,这一特点在日本人的传统日常生活、美食和艺术表现中得到充分体现。
日本的茶道、花道和武士文化也深受人们喜爱。
欧洲文化欧洲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耐人寻味的地区。
其文化特色深受其历史影响,因此欧洲的文化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历史价值,其文化背景也更加复杂和多元化。
意大利文化以其充满创意和精巧的工艺品而知名,意大利的美术、服饰和建筑都堪称文化珍品。
意大利的艺术文化也可以在梵蒂冈博物馆中得到完美体现。
法国文化则被誉为文化与艺术的门户,这其中尤其以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和卢浮宫博物馆为代表。
法国文化也以其优雅和精致而闻名,如法国的香水和红酒。
德国文化则在作为欧洲中心国家的地位和历史贡献上具有较高的声望。
德国的文化艺术、哲学和技术都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
非洲文化非洲是一个文化多样化、充满神秘的地区。
在这里,种族和语言的多样性给地区各自的文化留下深刻的印记。
非洲的文化讲究亲情、家庭和传承,并且许多非洲文化都深受宗教信仰的牵引和影响。
埃及文化是非洲文化中最为古老和经典的文化之一。
其文化遗产包括了金字塔、斯芬克斯等,以及丰富的文学、音乐和美术等。
混血社会——精选推荐
混⾎社会西班⽛⼈来到拉美,不仅带来了利剑和⼤炮,随他们⽽来的还有他们的欧洲⽂化。
欧洲⽂化(尤其是语⾔和宗教)⽆可避免地给印第安⽂明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在欧洲旧⼤陆和新⼤陆两种⽂明的交锋中,拥有先进技术和武器的西班⽛,理所当然具有强势影响⼒。
但是,印第安⽂明也并没有随着印第安⼈种族的消亡⽽悄声匿迹,他们的⽂化诞⽣于拉美-欧洲的混⾎新⽣⼉体中。
秘鲁学者欧亨尼奥·陈·罗德⾥格斯⽤“棱镜说”形象地描述了这种⽂化的交汇现象:“⾃⼗⼋世纪起,更加明亮夺⽬的西⽅光线在摄⼊美洲棱镜后便分解为⾃⼰的基本原⾊,并与⼟著的光束混合在⼀起,形成⼀种新型⽂化光谱。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光谱不再是印第安⼈的,也不是西⽅的,⽽变成印第安美洲的⽂化光谱。
”混⾎⼈类的诞⽣拉丁美洲,⼀个新民族的诞⽣,是欧洲⽩⼈、美洲印第安⼈、⾮洲⿊⼈经过⼏代⼈混⾎的结果。
从征服的最初年代就已开始并在殖民地使其有增⽆减的混⾎现象,把⼏种不同的⽂化遗产融为⼀体。
这些混⾎⼈种使⽤着相同语⾔(西班⽛语、葡萄⽛语),在统⼀的政治疆域和共同的经济⽣活中,逐渐奠定了拉丁美洲民族意识的基础。
拉美⼤陆的混⾎进程是由⼀系列主、客观条件造成的。
作为拉美⼤陆宗主国的西班⽛,这个地中海沿岸的拉丁民族,历史上就盛⾏与外来征服者通婚,⽽不在乎种族差异。
⼋世纪的阿拉伯⼈统治使南部西班⽛充满了⿊眼睛、⿊头发的男⼥,除了与阿拉伯⼈混⾎外,西班⽛⼈与⾮洲⼈的混⾎也不少见。
虽然在⼗五世纪,西班⽛曾愚昧地将⼤批阿拉伯⼈和犹太⼈作为异教徒赶出国境,但他们在欧洲仍是混⾎⽐例最⾼的国家之⼀。
历史上,西班⽛⼈因通⾏这种与外来民族通婚的做法,⽽被⽇⽿曼⼈耻笑为⾎统不纯的民族。
西班⽛征服者、殖民者来到新⼤陆后,通过暴⼒、⾮暴⼒的⽅式与当地的印第安⼈通婚。
作为殖民地最⾼统治者的西班⽛王室和罗马教皇对这种现象并不反对。
这在某种程度上放纵了混⾎现象的蔓延。
另⼀⽅⾯,质朴的印第安⼈在通婚问题上更没有什么偏见。
“飞天”:中印文化的混血儿
“飞天”:中印文化的混血儿文明是流动的河,文化就是河流中跳跃的浪花。
敦煌壁画中美丽灵动的飞天形象,就是丝绸之路上,印度佛教文明与中国道教文化,乃至希腊文化元素,交互碰撞所激起的一朵绚丽的浪花。
金庸有部著名小说,叫《天龙八部》。
这是一个佛教化的书名。
这八部“天龙”之中,就有“飞天”。
只是她原本的名字叫“天人”。
佛陀诞生,“天人”就在祝贺的“来宾”中。
她的真名叫作“乾达婆”和“紧那罗”,是音乐之神,在空中歌赞、烧香、散花、散水。
傣族的泼水节,就源自于佛诞节。
天人在空中飞行,被国人称为“飞天”。
飞天原本指在空中飞行时的神,是神在空中散花、奏乐、歌舞时的一种状态。
后来动词变成了名词,乾达婆和紧那罗相混合,男女不分,职能不分,合为一体,变为飞天。
敦煌飞天的形象从印度传入,与中国本土的道教羽化升天等因素相结合,慢慢通过提炼、融合,最终发展为中国式飞天。
像所有的文化交流一样,它经历了“引入”、“吸收”、“创新”的阶段。
北魏以前,莫高窟早期西域风格的飞天,都是上身半裸,双手合十或散花。
下身着长裙,露出赤脚,飘带宽短,缺少飘逸感。
在印度、伊朗早期佛教艺术中,作为天人的乾达婆,体肥身短,是典型的印度舞蹈“三道弯”式的造型,衣服也很朴素,几乎没有飞动质感。
印度马图拉早期佛教雕刻中,就在佛光两侧,各有一1/ 5位表现出飞行状的天人,身体较直,一手托花,一手散花。
北魏晚期,飞天身体和飘带都加长,身体比例夸张,飘带迎风飞扬,已经显露出“中原风格”的明显影响。
有的洞窟的飞天,脸形已非丰圆而是修长清秀,鼻挺嘴小,面目标致。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讲究羽化升天的道教,有“飞仙”的形象,如王子晋乘着仙鹤,羽化升天。
受到道教“飞仙”文化的影响,促进了佛教“飞天”(飞翔的天人)向体态轻盈的方向转化。
敦煌石窟中还绘制了飞天与道教飞仙共存的现象。
在中原“秀骨清像”的画风影响下,创造出了千姿百态的飞天新形象:有的悠闲遨游,有的跃起向上,有的双手合十,有的俯冲下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富于创造力的混血文化彼特里[委内瑞拉]1609年在里斯本出现了当时最新奇的一本书,叫做《实评录》,署名是加尔西拉索·德·拉·维加·印加。
书里说的是有关美洲大陆这个当时鲜为人知的辽阔而奇特的国土上的趣闻野史。
作者是个身材矮小的人,举止优雅,相貌怪异。
他是个基督教神甫,曾经在西班牙步兵中担任过上尉职务。
他是印加王族的嫡裔,虽然在费利佩三世治下的西班牙从事写作,但是却诞生在遥远的库斯科秘鲁南部城市,曾是古印加帝国的都城。
正值皮萨罗征服秘鲁的第二天。
在他出生的那个城市,土著居民占大多数,人们不讲西班牙语,随处可见宏伟的印加古代遗迹,而基督教堂则往往建筑在印第安人庙宇和城堡的墙基之上。
在一所宽敞、别致的房子里,右边一侧住着他的父亲,卡斯提利亚军官加尔西拉索·德拉维加,以及侍奉他的神职人员和士兵,在另一侧住着他的母亲,伊萨贝尔·钦甫·奥克略,名义上皈依基督教的印加公主,陪伴她的是阿塔瓦尔帕阿塔瓦尔帕(1500—1533),印加帝国的末代君主。
宫廷里被贬谪的皇亲国戚。
他们在一起依旧说着自己的克丘亚语。
经过三个世纪的西班牙统治,在美洲总督时期的新老城市里出现了无以计数的教堂和其他建筑物。
早期的圣多明戈大教堂完全模仿意大利的文艺复兴风格,反映出明显的怀古之幽情。
到了18世纪,众多的宗教和政府部门的建筑却以其新颖的特征和格调而有别于欧洲建筑。
在墨西哥,登上特拉斯卡拉附近的一小块高地,就可以看到在一片高大的松林之中掩映着奥科特兰大教堂的优雅身姿,从而具体感受到殖民时期的建筑师们是如何以自己别开生面的作品装点新大陆的山河。
说它是“世界上最精美的教堂”,一点也不过分。
这一建筑杰作确实优雅精巧,同时还散发着一种世俗的欢快气息,完全摆脱了对欧洲同类建筑物的单纯模仿。
这座教堂的正面简直是一幅巨大的瓷砖、灰泥砌成的画屏,红白相间,色彩对比强烈,雕像和花饰凸出凹进,错落有致,最高处耸立着一对漂亮的尖塔,似乎并不是建筑师的作品,而是出自珠宝匠人之手。
整座建筑所表达的情趣与西班牙的教堂大相径庭。
这种艺术语言只能是不同文化交汇之后产生的丰硕成果。
在新世界,不仅教堂建筑有了变化,它的居民也不一样了。
生在美洲或者去过美洲的西班牙人,无论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生活起居,在西班牙本土的居民看来,都十分奇特,使他们不时显露出大惊小怪的揶揄态度。
在一般西班牙人的印象中,美洲人通常都是一些滑稽可笑的角色,诸如“秘鲁老财安东”,“美洲阔佬”,“土生白人”,出出进进总带着色彩斑斓的鹦鹉,前后左右簇拥着印第安人和黑人奴仆,说起话来咬文嚼字,故弄玄虚,信口开河;能花钱,讲排场,好吃懒做。
的确,美洲人是不大一样,那是因为他们居住在另外一种城市里,生活在与西班牙的情况相去甚远的不同社会中,自然环境也和欧洲毫无共同之处。
在美洲,称得上河流的只有广阔如海的亚马孙河、奥里诺科河、马格达雷那河和拉普拉塔河,而绝不是有限的都罗河、瓜达尔基维尔河这是西班牙的两条河流。
称得上山脉的,也绝不是欧洲那些矮小的山丘,而是纵贯新大陆南北的那条巨大绵延的脊柱,终年积雪,高不可攀。
美洲的音乐、舞蹈、食品、民俗当然也另有一番天地。
西班牙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音乐舞蹈融合之后,产生了另一些全新的音乐舞蹈,比如:阿雷托,恰科纳,哈巴涅拉,丹松,霍罗波,对答舞,哈拉维,等等。
美洲人还有自己特殊的药品和食物,像可可、土豆、玉米、木薯、西红柿、烟草,以及可以用来医治各种怪病的愈疮木之类。
美洲人终于看清了自己的独特之处,便开始拒绝跟在欧洲人后面亦步亦趋了。
他们认为新世界之所以新,并不仅仅因为它新近被发现和被开拓,新世界之所以是新世界,还因为在这里将不再重演欧洲那部可悲可叹的历史。
美洲人打算创建一个完全不同于旧大陆的新世界和新社会。
他们确信印第安人才是人类黄金时代的劫后余生者,善良,纯洁,坦诚,不玩弄炸药,也不挥舞刀剑,更不敛财聚宝。
正是这种“高尚蛮人”的形象,深刻影响了18世纪动荡不安的欧洲的革命思想界。
在亨利八世残暴腐败王朝治下的英国,托马斯·莫尔梦想公正清廉的社会——乌托邦——就建立在美洲的一个岛屿上。
而定居在墨西哥的西班牙传教士巴斯科·基罗加,实际上已经在着手于建立莫尔的乌托邦。
他在米却肯创办了一个公社制团体。
在给卡洛斯五世的信中,他写到:此处之称作新世界绝非虚妄之词,实为顺理成章也。
新者非新辟王土之谓,乃基于万物初始,民风朴拙之实焉。
在巴拉圭河沿岸广漠的蛮荒地区,耶稣教团的神甫们建立了一个延续两世纪之久的土著村落,完全与欧洲文明隔绝,废除了商品交换和私有财产,而且严禁使用西班牙语,以此作为防疫措施,阻止欧洲人的种种恶习和罪孽的病毒蔓延到他们的村落。
古代编年史的作者十分赞叹这种推行改革、净化民风的尝试,详细描述了在这些村落里,为了防止产生邪恶、仇恨、贪婪、贫困和欺压,印第安人如何从生到死像终身寄宿生一样受到严格的督护和教育。
在传教士的管理下,财产公有,权益均等,全体居民和睦相处;每天日没而息的时候,都能听到阵阵鼓声,催促已婚男女按时履行夫妻间的职责。
凡此种种,的确反映了一种新世界的公民意识:他们不仅能够,而且必须在自己的土地上谱写人类历史的新篇章。
他们深知,土著文明已经无法延续下去,但是无论如何,这是他们的一笔遗产,而且给他们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他们确信,自己的土地绝不会变成什么“新西班牙”,变成和卡斯蒂利亚毫无二致的海外翻版。
他们的躯体和灵魂中已经融入了西班牙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待征。
这些成分之间尽管不无抵牾,然而却不断地孕育出丰硕的果实。
他们有时候也会焦躁不安地追问自己究竟姓甚名谁,有时候又自惭形秽,乔装伪饰。
在争取独立的英勇搏斗中,他们自诩是阿塔瓦尔帕和夸乌特莫克夸乌特莫克:阿斯特卡帝国末代君主。
的嫡传子孙,树起一面维护民族权益的旗帜,可是同时他们又极力宣称玛雅和阿斯特卡神话传说中的羽蛇实际上朦胧而曲折地印证了如下事实:早在克劳迪奥和尼禄克劳迪奥和尼禄:古罗马帝国皇帝。
时代,使徒圣多马多马:耶稣十二门徒之一。
就遵循神旨到过美洲;他们还列举卡洛斯五世的敕令和西班牙神学家的文章作为凭据。
拉丁美洲历史的开创者玻利瓦尔敏锐地觉察出这种矛盾状况的深远意义,因而指出:“我们不是欧洲人……我们也不是印第安人……我们是人类各种族中一个小小的分支。
”这种复杂的混合特点,是历史上互相隔绝的两种文化和社会,在地球上一个最雄伟绚丽的地域相撞之后产生的结果。
只有看到这个特点,才能解释一个尚未成形的新世界的与众不同之处。
美洲人是混血的产物,可是他们自己却不愿意承认。
在美洲的历史上,通常只用“混血”二字来说明血缘的混合,指的是彼此不同、甚至对立的种族联姻的结果,也就是白种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遗传基因杂糅而孕育出的后代。
在欧洲人的种族偏见居主导地位的19世纪,正在热衷于鼓吹纯血统的雅利安人,鼓吹白人,甚至仅仅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优等种族地位,“混血种”显然是一个不光彩的、用来侮辱人的字眼;谁也不愿被看成混血种。
其实,对于种族融会这个势不可挡的创造性进程来说,肤色的变化根本无关宏旨,至少不能当作这个进程内在的基本特征。
在欧洲历史上,文化相异的白种部族之间就曾经有过混血现象,而对不同人类集团的互相接触并融合这个创造性进程来说,最重要的恰恰是文化上的兼收并蓄。
当年衰败的罗马帝国所控制的广大区域,曾遭到哥特人、法兰克人和伦巴底人的大举入侵,从而导致了一场范围广阔,潜移默化的融会过程。
入侵者在语言、法规、信仰和习俗各方面与罗马人相遇而交汇,逐渐面目全非。
在这个基础上,最终形成了西方世界的宗教、语言和政治结构。
粗俗的民间拉丁语和庄严的恺撒文体格式相结合,罗马法典和蛮族习俗融为一体,从而造就了日后遍布整个欧洲,乃至当今世界的文明体系。
这个硕果累累的演变过程正是混血文化的神奇产物。
从哥伦布时期到当代,拉丁美洲的全部历史构成了另一个文化混血的突出典型,从而决定了这个地区的基本特点,以及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和发展道路。
即使在没有(或者表面上看不出)血缘混合迹象的国家以及蒙得维的亚和秘鲁山区的皮萨克村这些堪称人种单一的地方,情况也毫不例外。
不同文化的互相影响和渗透所产生的新品格和潜在的巨大创造力,连续不断地反映在拉丁美洲的每个历史阶段和各种伟大成果上。
库斯科的绘画和鲁文·达里奥鲁文·达里奥(1867—1916):尼加拉瓜诗人。
的诗作就是这方面的例证。
作为文学上的现代主义旗手的鲁文·达里奥是混血文化和新大陆发展方向的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他本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他甚至声称自己忠实继承了法国高蹈派和象征主义的一代诗风。
实际上,并非如此。
他其实是混血文化的产物和代言人,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创造了那些美妙的诗篇。
应该说,他是在模仿法国诗人魏尔兰魏尔兰(1844—1896):法国象征派诗人。
的同时,不知不觉地糅进了本乡本土的民间诗歌成分以及被遗忘了的西班牙黄金时代的文学形式。
不少人认为拉丁美洲的艺术是巴罗克式的。
他们也许有些道理。
为了表现拉丁美洲的独特性,没有比巴罗克主义那种华丽繁富、极富装饰性、令人接应不暇的艺术手法更合适的了。
但是这样说还不够确切。
似乎应该说:就欧洲所谓的巴罗克艺术而言,它的特点恰恰和拉丁美洲的现实以及人们的情趣在某些方面不谋而合。
不妨断言,巴罗克主义恐怕是最适于用来表现文化混血过程并促进其发展的艺术形式了。
不同时代以及特点各异的种种倾向之间的汇合、混杂、摩肩接踵、水乳交融,也就是说,文化混血造成的生机勃勃的局面,在拉丁美洲各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都有所体现。
墨西哥壁画艺术家的杰作就突出地证实了这一点。
正当西方世界把壁画看作古老的艺术陈迹,而立体主义的苦苦探索使得艺术手法和题材处于分崩离析的时候,一个叫作迪埃戈·里维拉迪埃戈·里维拉(1886—1957):墨西哥画家,曾创作大量壁画。
的人,摆脱了欧洲绘画又一个孕育期的危机,把目光转向墨西哥,转向它的苦难,它的人民,它那如饥似渴急于表现自己、塑造自己的迫切需要,用画笔覆盖了一堵堵高大的墙面,他的风格在当时的欧洲人看来,似乎是有悖于潮流的,因为他好像在致力于再现14世纪西蒙·马尔蒂尼西蒙·马尔蒂尼(1284—134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
的《雇佣军》,或者比萨陆园中奥尔卡涅亚奥尔卡涅亚(1308—1369):意大利画家、雕塑家。
的《死前受难》或者500年前安布罗乔·洛仑采蒂安布罗乔·洛仑采蒂(?—1348):意大利画家。
关于善恶政府的题材。
并且通过活生生的现实场景向墨西哥人民叙说本民族的种种悲剧和壮举。
毫无疑问,拉丁美洲之所以堪称新世界,主要是因为命运赋予了它一个混血文化特征,因为它在特殊的发展条件下,在当今世界上重演了历史上一切伟大民族都经历过的文化撞击和重构这一硕果累累的演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