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那爱德百年老照片的故事
老照片的故事爱国作文
老照片的故事爱国作文
哎呀,各位看官,今儿咱来摆摆那些老照片儿的事儿,说说咱们心里的爱国情怀。
说起老照片啊,真是让人心里头暖洋洋的,像四川的火锅,麻辣鲜香,回味悠长。
记得小时候,爷爷总是拿出那张泛黄的老照片,眼里闪烁着不一样的光芒。
那张照片啊,是爷爷年轻时在贵州参加红军的时候拍的。
照片里的爷爷,穿着草绿色的军装,胸前挂着大红花,笑得合不拢嘴。
爷爷说:“那时候啊,咱们贵州的山沟沟里头,也有咱红军的足迹。
咱们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啥苦都吃得下。
”
再来说说咱陕西方言吧。
咱陕西的老乡,历来都是硬骨头,爱国情怀那是刻在骨子里的。
记得有次去陕西玩,在一家老茶馆里,碰到个老爷爷,他拿出一张老照片,说是他年轻时在延安参加抗日的时候拍的。
照片里,他扛着一把长枪,眼神坚定,仿佛在说:“咱陕西人,不怕死,就怕对不起国家!”
说到北京,那就更得提提咱老北京人的爱国情怀了。
有次去故宫,碰到个老北京,他手里也拿着张老照片,那是他年轻时在天安门广场上参加国庆阅兵的。
他得意地说:“咱北京人啊,从小就看着天安门,听着国歌,心里头那个爱国情怀啊,就像天安门广场那么大!”
哎,说起来,这些老照片啊,就像一面面镜子,照出了咱们中国人的爱国情怀。
咱们四川人的火辣、贵州人的坚韧、陕西人的硬气、北京人的自豪,都在这张照片里得到了体现。
所以啊,各位看官,咱们要珍惜这些老照片,更要珍惜咱们心里的那份爱
国情怀。
不管走到哪儿,咱们都是中国人,都有一颗赤诚的爱国心。
就像那老照片里的笑容,永远不会褪色,永远那么灿烂!。
老照片的故事老照片的故事大全(20篇)
老照片的故事老照片的故事大全(20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党团范文、工作计划、演讲稿、活动总结、行政公文、文秘知识、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model essays, work plans, speeches, activity summaries, administrative documents, secretarial knowledge,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老照片的故事老照片的故事大全(20篇)作文是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我们应该努力写出优秀的作文。
老照片的故事开头结尾
老照片的故事开头结尾老照片,是几十上百年前拍摄的影像,通过沉淀与保存,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我们可以通过老照片,了解到过去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风貌、文化习俗等。
这些老照片,每一张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故事。
开头:一个偶然的发现小丽在清理老宅杂物时,发现了一箱子旧相册。
打开相册,里面全是几十年前的老照片。
小丽顿时被这些照片吸引住了,开始一页一页地翻阅。
在翻阅的过程中,她仿佛穿越到了那个年代,亲身感受那段时光的风物人情。
小丽对这些照片爱不释手,决定把它们好好珍藏起来。
正文: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小丽的父亲原来是一个农民,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因为是地主家庭的成员,被打成反革命分子,被抓去劳改。
在劳改期间,父亲结识了妈妈。
两个人默默支持着彼此,一直坚守着。
后来,父亲得到了平反,重新回到家里。
为了生计,父亲和妈妈含辛茹苦地经营着家里的小农场,才有了小丽这个孩子。
相册里的照片记录着小丽家的历史,从小丽的父母结婚时的照片,到小丽儿时的照片,再到小丽成年后的照片,每一张都是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
在这些照片中,小丽看到了父亲当年的憔悴,看到了母亲对家庭的默默付出,看到了来自穷乡僻壤的人们的坚韧与勇气。
除了小丽家的故事,这些老照片中还记录着当年的社会风貌和文化习俗。
有一个拍摄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照片,记录着当年的街道布局和商业繁荣景象;有一个拍摄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照片,记录着人民群众迎接新中国成立的欢庆场景;还有一个拍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照片,记录着群众进行科技知识普及活动的场景。
这些照片,让小丽看到了祖国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结尾:珍藏老照片的意义这些老照片,是小丽家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
这些照片带给小丽的是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通过这些照片,小丽可以了解到自家和祖国的历史发展,可以更好地了解父母的经历和付出,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同时,保护和珍藏老照片,也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保护工作。
通过将这些老照片予以保护和沉淀,让后人可以了解到历史的真相和人民的辛酸。
老照片的故事(5篇)
老照片的故事(5篇)老照片的故事(5篇)老照片的故事范文第1篇“相册”这个东西,对于大家来说,并不生疏。
你里面记载了一些苦痛的事、难忘的事、快乐的事……每当观察这些照片,就能使我回忆起过去,虽然并不非常甜蜜。
一次闲暇,我打开了那尘封已久的相册,随便翻看。
不经意间,我的视线触到一张老照片,并停留在了那里。
慢慢地,我的脑海里出现出了那天的事。
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的早晨,我做完作业后便去玩电脑,没多会儿,只见奶奶提着扫把、撮箕预备出门,我问奶奶:“奶奶,你拿着这些东西要去哪?”奶奶说:“你自己在家玩,奶奶出去一会就回来。
”说完,奶奶便出去了。
一转瞬功夫,半小时过去了,这时奶奶还不回来,我很焦急,便下楼去找。
刚走到2楼拐角,就见到了奶奶,只见奶奶低着头地在扫楼梯,额头上满是汗珠,头发在阳光的折射下显得特殊白,好像一下子老了几岁。
“奶奶,您好好的不在家里呆着,怎么要来扫楼梯啊?”我急迫地问道。
奶奶说:“在家闲得无聊,就出来扫下地,打发一下时间。
”我说:“打发时间的方式许多呀,不肯定要来扫楼梯啊。
而且,扫地这事应当是物管负责啊。
”奶奶说:“哎,你看,这楼梯那么脏,物管就算是一星期来扫一次,也未必洁净。
人们每天上上下下的,多不好走;而且,这些栏杆上都有那么厚的一些灰尘了,我们老年人走路不便利,上下楼梯要靠栏杆。
假如把它打扫洁净,不是既便利了我,又造福了大家了吗?”听了奶奶的话,我觉得非常惭愧,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少先队员”竟然难么自私自利,还不如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哎,真是丢脸啊!于是,我抢过奶奶手中的扫把、抹布,说:“奶奶我和你一起做。
”说完,我们两人便劳碌起来。
忙完后,整个楼道焕然一新。
楼上的杨阿姨观察我们在做好事,就给我们照了个相,留做纪念。
老照片的故事范文第2篇我当心翼翼的捧起它,看着一张张熟识而有又很久很久没见的笑脸,曾经还是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如今,仅仅在六年中,我们一起长大了。
六年的学校生活熬炼了我,成就了我,"送给'我了宝贵的友情回想起拍照前,一丝酸楚就涌上心头。
小物件背后的长征故事
小物件背后的长征故事小物件往往是我们生活中不起眼的存在,但它们背后可能隐藏着许多令人动容的故事。
今天,我们来探寻一些小物件背后的长征故事,这些小物件或许并不起眼,但它们承载着沉重的历史和情感。
一、老照片老照片可能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小物件之一,它们记录着过去的时光,唤起着人们对往昔的回忆。
有些老照片背后的长征故事是关于战争的,比如一张模糊的黑白照片,上面是一个年轻的士兵和他的战友,他们手握着步枪,脸上带着坚毅的表情。
这张照片很可能是在抗日战争或解放战争时期拍摄的,这些年轻的士兵们为了国家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奋勇杀敌,他们的背后是长征的艰辛和牺牲。
还有一些老照片背后的长征故事是关于爱情和家庭的,比如一张黄ed的照片,上面是一对年轻的情侣,他们相拥在一起,笑得灿烂而幸福。
这对情侣可能是在长征途中拍摄的,他们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征程,但他们的爱情依然坚定不移。
他们的子孙后代可能会从这张照片中感受到长征的坚韧和爱情的美好。
二、手绘地图手绘地图是一种古老的地图制作方式,它们常常保存着一段段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有些手绘地图背后的长征故事是关于探险和冒险的,比如一幅画着神秘海域和未知地区的手绘地图,这可能是一名航海家或探险家在长征途中绘制的,他们在未知的领域中冒险探索,开拓新的地理领域。
还有一些手绘地图背后的长征故事是关于文化和传统的,比如一幅画着古老村落和传统建筑的手绘地图,这可能是一位艺术家或民间工匠在长征途中创作的,他们用心绘制出自己眼中的美丽家园,将传统文化传承给后代。
三、手工工艺品手工工艺品是人们用手工制作的艺术品,它们常常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价值。
有些手工工艺品背后的长征故事是关于传统和技艺的,比如一件精美的刺绣作品,上面绣着古代的传统图案和故事,这可能是一位绣娘在长征途中缝制的,她将家乡的传统技艺和文化带到了远方,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
还有一些手工工艺品背后的长征故事是关于坚韧和独立的,比如一件用竹编制的小物件,这可能是一位手艺精湛的竹编师傅在长征途中制作的,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美丽的艺术品,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让学生尊老爱幼的故事_女学生的摄影展
在美国芝加哥市的西北角,有一个名叫罗爱德的小镇。
前不久,该镇的教育机构为镇里一位女学生举办了一次摄影展览,展出的都是她以自己为主人公的生活照片。
出人意料的是,从美国各地来了两千八百多位记者,打破了美国个人摄影展览采访记者人数的历史纪录。
这位女学生叫路易丝,那年17岁。
她生活很一般,与众不同的是,就是坚持每天给自己照一张相,从她会照相的那天起,足足照了十多年,照了三千三百多张。
她把这项活动称为:“每天都是新的”。
展览馆共有八层展厅,平心而论,这些照片本身都没有什么高超之处,从拍摄技术到画面内容,都很是平凡,甚至有千篇一律之嫌。
然而,就是这些平凡的照片轰动了整个美国,扬名于世界,因为它体现了路易丝对人生永恒的爱。
去年,路易丝因此被评为最优秀的学生。
传教士与中国——令人感动的老照片
传教士与中国——令人感动的老照片戴德生名言:“我若有千磅英金,中国可以全数支取;我若有千条性命,绝对不留下一条不给中国”,表达他对中国的爱,彰显奉献与牺牲之精神。
事实上英文裡面还有一句话他说「不是为中国,是为基督」这是牧师和麻风病人在一起,现在四川、云南一些地方还可以看到教会至今还在帮助麻风病人。
因为官方宣布在中国已经消除了麻风病,所以这些病人得不到大规模的救助,他们几乎被社会遗忘。
在四川海螺沟附近就有一个麻风村,康定天主教堂的神父经常去看望他们。
检查口腔传教士在上音乐课乡村小学教会学校在上课做针线活育婴室在偏远的农村传教教会学校的学童跟孩子在一起照相时的游戏施洗为婴儿施洗救助病人传教士与信徒同坐独轮车修会医院外出宣教辅仁分发圣经的女孩(注意她还是缠足的女孩)纪念殉难者貝如意姑娘(美国)1900年6月30日,德牧師告訴露姑娘從太原府來的壞消息。
於是她招聚全體學生,一同跪下禱告,與她們話別。
為著安全起見,全體宣教士次日回到城南街的宣教站。
祥熙和幾位信徒,最後把一大車的日用品和食物,從南郊運進城裡。
教會每天下午三時開禱告會,五時有查經班,在風聲鶴唳中,這是他們唯一的依靠和安慰。
7月11日,一位信徒冒險犯難來到太谷,告訴露姑娘太原府的大屠殺。
不少信徒漸漸逃來避難,也有逃亡到山嶺之間的,外面村鎮又不斷傳來遇難的消息。
7月31日上午九時正,宣教站照常主日崇拜,由劉長老主領聚會。
下午一時午膳後,大夥兒正在休息。
忽然,看守前門的大叫起來:「拳民來了!拳民來了!」數百拳民在前,數百官兵殿後,正從南街浩浩蕩蕩衝過來,齊聲大喊著:「殺!殺!殺!」拳民衝進會堂,但見劉長老第一個倒下……殉道時,來浩德牧師51歲,來師母55歲,德富士牧師42歲,衛祿義牧師41歲,露美樂姑娘35歲,年紀最小的貝如意姑娘,殉道那天剛好是35歲生辰。
金姑娘(左)和高姑娘(右)FRANCIS DA VIS与L YDIA DA VIS夫妇和他们的新生婴儿厦门的中国女信徒聚会,中间老者为戴德生牧师++++++++++++++++++++++++++++++++++++++++++++++++++++++++++++++++++++++ ++++++++++++++++++++++++++++++++++清政府的衙役在棒打平民……看了最后这张老照片本博主无语了……(本专题照片网友weapon009 有贡献,特此鸣谢!)。
论路德·那爱德蜀文化民俗摄影考察
·37·摘 要:路得·那爱德就读于伊利诺伊州西北大学和马里兰州约翰霍普金斯大学,1910年6月,与大清国四川高等学堂签署援教合同,在四川高等学堂任教。
那爱德在川期间拍摄了大量写实照片,记录在四川工作、生活的社会情况以及他所到之处的民俗景象,涉及生活、农作、商贸等珍贵细节。
这些影像不仅仅是清末民初蜀地历史民俗的印证写照,也是中国近现代摄影史的发展佐证之一。
关键词:民俗摄影;路得·那爱德;蜀文化1 民俗变迁的时代背景20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转型的社会。
鸦片战争后,处于清王朝统治下的近代中国遭遇了西方列强的入侵,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变迁和转型,社会巨变引发了各领域的变迁,也包括中国近代民俗。
[1]路得·那爱德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走向了对四川民族文化艰难而又辉煌的考察之路。
那爱德从多个角度记录了蜀地的民俗文化,包括生活、农作、商贸等。
从他的作品中,既能感悟到时代发展和历史变迁的轨迹,也能了解到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习惯,对于研究清末民初蜀地的时代变迁、民俗风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2 生活民俗考察川中自古就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俗内涵。
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如成都庙会由传统“花会”发展到劝业会,随近代社会转型的体现,庙会这些民俗瑰宝,随经济发展与政治变革等因素而消失。
那爱德的影像真实地记录了这些宝贵的资料。
庙会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起来的。
每年农历二月十五,到西郊青羊宫赶花会,已是成都源自久远的习俗。
那爱德拍摄了青羊宫大殿前的花会盛景(见图1)。
花会期内,西侧的青羊宫为农具、竹篾器的集中交易区域。
大殿前的广场上棚摊鳞次栉比,每个摊点都支竹竿设蓬顶,顶上有席,或立置大伞于地上,摊上商品多为小型铁质农工具,以民间手工打制的锄、镰、斧、刀为主。
摊后所搭席棚,是摊主住宿之地和堆货场所。
【四年级作文】一张老照片的故事
【四年级作文】一张老照片的故事
这张老照片是1937年8月28日,日军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
真实情景。
每当人们看到这张照片,都会想起日本人的罪恶行为。
那天,上海南站人山人海。
人们匆忙地逃命。
突然,他们只听到了“轰”的一声,然
后是“轰”的一声巨响,日本人投下了一枚炸弹。
天桥倒塌了,接着房屋倒塌了,所有的
建筑瞬间变成了废墟。
“妈妈,爸爸!”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孩在铁轨中间哇哇地哭泣,他不时地向左右望去,他的爸爸妈妈在哪里?他还有其他亲人吗?他为什么在哭泣?也许他的亲人都被压在废墟
里面了。
刚才还在幸福地享受亲情的孩子,在一瞬间就成了孤儿。
过了一会儿,一个幸存者看到孩子哭了,觉得很穷,于是把他带回家。
他将来会怎么样?没人知道。
可恶的日本人,你们想过失去家人的感受吗?你们想过侵略他国的后果吗?请收起你
们的野心吧,你们是不会成功的!。
父母老照片背后的故事作文
父母老照片背后的故事作文在我家的老相册里,有几张父母的老照片,那可都是藏着故事的宝贝。
有一张照片,是爸妈年轻时候的合影。
照片里的他们,穿着那个年代特有
的朴素衣裳,爸爸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妈妈扎着两个麻花辫,一脸的青涩和
腼腆。
听妈妈说,那是他们第一次一起出去游玩时拍的。
当时爸爸为了省钱,
愣是带着妈妈骑了几十里的自行车,才到了那个小景点。
一路上,妈妈不停地
抱怨爸爸太抠门,连公交车都不舍得坐。
可爸爸却笑着说:“这一路的风景多好,还能锻炼身体。
”到了景点,妈妈的气也消了,两个人开开心心地拍下了
这张照片。
还有一张照片,是爸爸在工厂里干活的场景。
他穿着一身蓝色的工作服,
手里拿着工具,脸上沾满了油污,却笑得格外灿烂。
爸爸说,那时候工作虽然
辛苦,但每次完成一个任务,心里都特别有成就感。
而且工厂里的同事们都很
友好,大家经常一起加班,一起吃饭,就像一家人一样。
最有趣的是那张妈妈抱着一只大公鸡的照片。
妈妈说,那时候家里穷,养
了几只鸡准备下蛋卖钱。
有一天,这只大公鸡特别不听话,到处乱跑,妈妈费
了好大的劲才把它抓住。
刚好邻居路过,就拍下了这滑稽的一幕。
妈妈笑着说:“那时候啊,就盼着这些鸡能多下几个蛋,好改善一下家里的生活。
”
这些老照片,记录了父母年轻时的点点滴滴,也见证了他们一起走过的风
风雨雨。
每次翻看这些照片,我都仿佛能穿越时光,看到他们曾经的青春岁月,感受到他们那时候的快乐和艰辛。
而这些故事,也成为了我们家最珍贵的回忆。
两张老照片的故事体会
两张老照片的故事体会在我家的老相簿里,有两张特别的照片,每次拿起来看,仿佛能够重新回到那段遥远的时光里。
那是我祖父和祖母的婚纱照,拍摄于1950年代的上海。
第一张照片,是祖父和祖母穿着西式礼服的合照。
我看着图片中祖父那条尖尖的胡子和注视着祖母的眼神,不禁感叹他们二人的爱情故事。
这张照片的背景是一个宽敞明亮的房间,窗户落地,透着一片轻柔的阳光。
照片中,祖父站在右侧,一身黑色礼服,脸上露出他一贯的嬉笑神情,有一点矜持,却又流露出十足的自信乐观。
而祖母则穿着一袭白色的婚纱,站在左侧,面带微笑,用温柔的目光注视着祖父。
他们真是天作之合呀!然而这份完美的爱情并不是轻易得来的,当时中国正处于肆虐的内战时期,战火纷飞、国家一片沉沦,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但是祖父和祖母坚持走到了一起,用真挚的爱情证明了生命只为爱而生,即便是在国家纷争、人民遭难的时候。
第二张照片,是祖父和祖母在新家门口的合影。
祖母穿着一身传统汉服,祖父则打着一只烟,含笑而立,脸上流露出无限的幸福。
这张照片的背景是一个宽敞的院子,院落里种满了绿油油的蔬菜,泥土上堆着一摞摞的秸秆。
门口挂着一方红色的垂帘,映衬着摆在旁边的一只小黑狗。
照片中祖母站在右侧,而祖父则挽着她的手臂,两人紧紧地贴在一起,眼神温暖得仿佛能照亮整个世界。
这张照片深深地感染了我,它让我看到除了爱情之外,我们还要有拥有自己的一片乐土,有一份志同道合的事业,和一处属于自己的安乐窝。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爱情才能更加的美好,才有足够的生存基础和梦想的加持。
看着这两张照片,我想起了曾经的时光,也明白了爱情和生命的真谛。
作为人,我们需要在生命中追求爱情和幸福,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并坚持走下去。
这是我从两张老照片中获得的最宝贵的财富。
一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一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在我们生活的每个瞬间,都有值得铭记的瞬间,一些独特的画面通过照片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中。
而其中的某些照片看似平凡无奇,却蕴含着许多有趣和感人的故事。
今天,我想分享的是一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这张老照片是我爷爷奶奶年轻时的合影。
照片中的他们青春洋溢,笑容灿烂。
我小时候经常看到这张照片,但是我从来没有问过爷爷奶奶背后的故事,直到有一天,当我和爷爷在一起喝茶时,终于鼓起勇气问起这个问题。
爷爷接过照片,凝视着那张承载了他年轻记忆的纸张,微笑着开始讲述。
这张照片拍摄于他们结婚的第一年,那是一个他们人生中最艰难的时期。
当时正值战争年代,爷爷年轻的骄阳正高,志向远大,他怀揣着改变命运的梦想,而奶奶则是那个默默支持着他的人。
爷爷告诉我,那个时候的他并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生活贫困。
他们每天都是靠着艰苦的劳动维持着微薄的生活,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对未来的憧憬和信心。
照片中的背景是他们当时的家,一个简陋的小屋。
爷爷讲述了他们几乎没有任何家具的生活,他们只有一张破旧的床和一张小桌子。
但是不论生活多么艰难,他们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努力经营每一天。
爷爷接着说,照片中的衣服和笑容背后是他们彼此的支撑。
他们不论生活多么困难,每一天都鼓励和激励着对方,共同度过了那段困苦的岁月。
他们用积极的心态面对贫困,用微笑面对挫折,这也成为了他们坚持一起到白头的秘诀。
照片中的我爷爷和奶奶的眼神深情地交汇在一起,那是一种深深的相互理解和依赖。
爷爷告诉我,这张照片是他们在那个特殊的日子里定格的,那天他们克服了所有困难和压力,迎接着新的生活。
听完爷爷的讲述,我的心里充满了敬佩和感慨。
这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的幸福,并不是由财富和地位所决定,而是由心态和对彼此的支持所决定。
这张照片不仅仅是我爷爷奶奶的记忆,也是他们艰辛岁月中坚持和坚强的见证。
每当我面对困境和挑战时,我都会想起这张照片,想起爷爷奶奶的故事,这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只要我们积极面对生活,相互支持和理解,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追求幸福和成功。
老照片的故事开头结尾摘抄
老照片的故事开头结尾摘抄
老照片是时间的见证,记录了岁月的变迁,也承载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在历史和生命的沉淀中,散发着丰富的故事和情感。
每一张老照片都有它独特的故事和寓意,下面就从某一张老照片的故事入手,来探究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和情感。
开头:
记得昔日一张老照片,光影里面是一家人的幸福,五十年的岁月轮廓,即便已经模糊了锐利的边缘,但是映照出来那个时代的实景还是很清晰。
中间:
那是一张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照片,照片里的人物都是我爷爷、奶奶、父母辈,他们挺拔的身姿和真诚的笑容让我想起了祖辈常说的那句话:“吃饭不打牙祭,有钱不买西瓜”。
那个时
代的人民虽然物质匮乏,生活艰苦,但是他们都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积极克服困难,把自己的简单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爷爷在照片中穿着一件蓝布衣,戴着一顶斜口帽,微笑着站在孩子们中间,眼中充满爱和关怀,我的父亲则在照片的右边,在此刻,他的面容还很年轻,但眼中已经带着责任和担当,他牵着姐姐的手,站在妈妈旁边,生动的场景仿佛已经恢复到了当时。
结尾:
老照片是一段岁月的感怀,更是一种珍贵的记忆,在其背后,那些既荒唐又美好的年代里,人们磨难度日的点点滴滴都被记录下来,用影像的形式共同见证了人类的历史。
虽然岁月飞逝,照片已经变得很难辨认,但是我们应该珍视它们所记录的每一个瞬间,因为这些故事和情感已经成为我们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在日常的生活中,如果你有老照片原件,不妨抽空梳理一下,把记忆里的点滴重温一遍,这样你就能时刻感受到那些故事的魅力所在,它们不仅仅是一张照片,更是一段人生的经历和故事。
老照片的故事
老照片的那些事
容凯乐 14227 : 2班 版权所有权 容凯乐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近30个多年头。今天的中国,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 活水平大大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对于我们现在年龄的青少年来说,我们可以说是验证改革 开放重大进步的一代。
现在就让我们通过一些老照片来回忆以前的一些故事。
70~80年代的通 讯工具
90年代通讯工具
2000年通讯工具
Now2016
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很多通讯应用程式
Twttier
的技 联术 系的 变发 得展 更使 方我 便们 ︒之 间
nice
结束语
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 的改变,在如此温暖的怀抱下,作为祖 国的未来我们没理由不去奋斗,为祖国 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பைடு நூலகம்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掠 夺土地和财富的同时,也为中国 带来了近代的邮政和电信。 1900年,我国第一部市内电话 在南京问世;1904年至1905年 ,俄国在烟台至牛庄架设了无线 电台。中国古老的邮驿制度和民 间通信机构被先进的邮政和电信 逐步替代。 中华民国时期,中 国的邮电通信仍然在西方列强的 控制中。加上连年战乱,通信设 施经常遭到破坏。抗战时期,日 本帝国主义出于战争需要和企图 长期统治中国的目的,改造和扩 建了电信网络体系,他们利用当 时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和政治 制度的腐败,通过在技术、设备 、维修、管理等方面对中国的通 信事业进行控制。
“飞虎将军”陈纳德与陈香梅的忘年倾世之恋(民国风骚随笔之十四)
“飞虎将军”陈纳德与陈香梅的忘年倾世之恋(民国风骚随笔之十四)1944年的昆明初冬,温暖而晴朗。
19岁的陈香梅作为第一个中央通讯社的女记者从香港来到了昆明,她的任务是采访陈纳德将军的第十四航空队。
采访会议室里,将军那件泛旧的皮夹克上嵌着两颗银光闪闪的将星,他的面孔布满深深的皱纹、倔强的下颚看起来强韧而果敢,一双深棕色的眸子流露出了坚忍的神色,他轻快而坚定大步落座在主位上。
她凝视着他的脸,感觉被一股神奇的力量吸引着。
她带着轻微震颤的迷惑,凝望着他。
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做总领事的父亲陈应荣与陈纳德交往不错,香梅的姐姐静宜也在十四航空队做过护士,这两层关系令她获得了单独采访将军的机会。
自此,将军是她新闻的主要来源,也是她的朋友。
陈香梅通过自己的笔,让中国人深刻了解了陈纳德和第14航空队。
从1943年开始,十四航空队的空军防卫扩充计划在印缅战区司令史迪威激烈反对下,却得到了罗斯福的全力支持,增加三个战斗大队、三个轰炸大队。
之前陈纳德拥有很少飞机,也得不到兵员补充和补给。
一方面是因为国防部的政策,要将大量的飞机及驾驶员派赴其他战场。
另一方面是史迪威偏重地面作战,加上史迪威及蒋介石意见不合,也导致陈纳德缺乏支持。
更致命的是史迪威收回由陈纳德指挥中国的各空军单位的承诺,取而代之的是在史迪威组织下的中印缅战区总司令部的毕索将军,而毕索将军与陈纳德从美国飞行战术学校以来,两人因战术战略相左而不合,让陈纳德的日子很不好过。
她期待着下一次的采访,将军也暗暗地喜欢上了这个活泼、聪明的中国小姑娘。
1944年的夏天衡阳沦陷,香梅在桂林的四个妹妹顿成难民,陈父托将军帮忙找寻。
将军告诉香梅:“我已经派出了一个特别搜索队到广西金城江,我知道你很担心她们,安娜(陈香梅英文名)!看着他对自己微笑着,可瘦削而粗糙的面孔却带着倦容,他已是忧虑和困难重重,如今还得为妹妹操心。
心中涌起一阵酸楚,泪水不停地涌出来。
他走上前,为她擦试眼泪:“小东西,我们一定会找到她们的。
新旧对照看德国(8-4)
希特勒在一幢建筑物 前,建筑物轮廓—— 还是属于这幢建筑。
希特勒在一 幢建筑物前, 建筑物轮 廓——还是 属于这幢建 筑。
現在時間
02:34
休息一下
谢谢欣赏
2013年7月24日星期三
2012.
PPS由W.J.YANG 整理编制2010.03
更多精彩请点击这里访问
好在德国是个小国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日车程 可抵达全国任何一座城市。 赶到慕尼黑,在市中心见到这么 一幢建筑。
纳粹海报,德语意思是“你们胜 《Frauen Warte 》双周刊封面 利了!”请注意身后建筑物轮 (纳粹党办的妇女杂志),注意 士兵身后建筑物拱门。 廓。
拱门侧面,雕塑柱子上文字说的是——卡尔-菲利普王子 (Fürst Karl Philipp)铜像,他参加过普法战争。
这是去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拍摄的古建 筑“佣兵凉棚” ,(建于明代)为 “弗里德里希皇帝”雕像。像吧? 但是,问题来了,德国佬凭什么 用意大利建筑做纪念章?
话说老散从佛罗伦萨回到柏林后,不肯相 信纳粹会使用意大利建筑作为纪念标志, 于是继续多方反复寻找。在一个德国老明 信片邮购网站,看到这么一张照片,注明 是“慕尼黑,1910年”
二战中的苏军伤残英 雄。
柏林街头伤残少年 (1953年 东柏林)
1910年,菩提树下大街街心这座四米高的铜 质塑像,命名为“弗里德里希皇帝”雕像。 以帝王或军人骑马作为纪念碑,是最缺 乏想象力的艺术造型,这种主题形式在欧洲 各国随处可见,光柏林市区内不下七八座。
塑像主人公名为弗里德里希二世皇帝,此君于 清圣祖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登基, 是普鲁士军 国主义的开山鼻主。德国人追捧他为“腓特烈大帝” 二战中,弗里德里希二世的铜像也早炮击损坏, 1951年,战争硝烟刚刚散尽,德国人便迫不及待的将 这位军国主义始祖像重新铸造安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那爱德百年老照片的故事写真美丽生命故事:关于那爱德2002年10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赴美工作访问。
当天,江主席受到伊利诺伊州州长的欢迎,并接受了芝加哥市市长赠送的城市钥匙。
江主席访美当晚,中央电视台首次播放了一部名为《老照片?1910-1913》电视专题片。
这部纪录片讲述了一段发生在九十年前的传奇故事,赞颂了中美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传扬了一个具有崇高理想和献身精神的美国青年的卓绝贡献。
这位美国人的名字叫路得?那爱德。
路得?那爱德(LutherKnight,1879.6.8-1913.4.19),美国爱荷华州人,毕业于伊利诺伊州西北大学。
九十三年前,那爱德在伊州安而拔那市与晚清政府签下了援华支教的工作合同,然而,他却永远留在了中国西部。
江泽民主席访美的第一站是伊利诺伊州,这里是哺育那爱德成长的地方,也是他与美国挥手永别的地方。
伊州西北大学记录着化学理科学士和矿物学学士那爱德的优异表现。
马里兰州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保存着理科硕士那爱德在奥运会上的好成绩。
印弟安那州的罗斯科技大学忘不了化学教师兼学校田径队和棒球队教练那爱德的卓越贡献。
伊州伊利诺大学更表现出化学助教那爱德在摄影艺术上的深厚功底。
正是因为那爱德的杰出才能,所以,当晚清政府派员来校聘请外籍教师时,校方从众多青年才俊中指派了那爱德来华援教。
四个月后,那爱德来到中国成都,成为四川高等学堂(四川大学前身)首批美国教师之一。
在学校总理(校长)周凤翔的珍爱和重用下,那爱德是全校薪酬最高的教师之一,同时担任着化学、算学和矿物学等多科教职,为早期川大的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那爱德的执着追求,是成为一名出色的摄影艺术家。
当他十五岁生日时,父亲劳埃德?奈特送给他一部照像机作为礼物。
那爱德用它为父亲拍摄了生平第一幅肖像,并从此走上摄影之路。
那时,现代照像机的雏型柯达一号问世仅五年。
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了那爱德崇高理想的价值:那爱德拍摄的中国辛亥革命的照片,已经成为一笔无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那爱德在华期间,从宣统二年到民国二年,正是中国社会经历巨大变革的时期。
在这一千多天的时代风雨中,那爱德目睹了四川保路运动,满清王朝覆灭,中华民国建立,以及军阀混战带给中国人民的无穷苦难。
那爱德用干板照像机记录了这段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数百幅具有极高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老照片,以及4.8万字的日记和信件。
填补了成都辛亥革命和城市可视历史的大量空白。
成都市博物馆王毅馆长对这批文化遗产的评价为:这是成都近二十年来最大的地面文物的发现。
那爱德初到成都时,拍摄了当时正在兴建的成都福音堂医院。
三年后,那爱德带领学生去彭州铜矿冶炼厂实习,不幸染上斑疹伤寒,于1913年4月19日在这所医院病逝,年仅34岁。
川大校长骆成骧在写给外务司和教育司的呈报中表达了他“曷胜震悼”的心情。
那爱德先生又“回到了成都”,“安厝南台寺”,长眠在中国。
他说:“在过去的这些日子里,我觉得自己的生命和梦想都变得真实了”。
当时一份英文报纸对那爱德的逝世作了如下报道:“作为一名普通人,在他身上找不到任何污点,他的名字代表着一尘不染。
两年多来,他在我们心目中是一个朴实、真诚的人,当我们惊闻他逝世的噩耗时,每个人都不约而同地感叹到:‘哦,他可是一个好人。
’”心愿:关于来约翰1991年,四川大学外语系聘请了外籍教师来约翰博士来校任教。
这位年轻的美国博士在教学之余,总是一头扎进图书馆、档案馆和资料室,似乎在寻找着什么。
多年后,华西都市报记者的一次独家专访,解答了人们的疑问:来约翰寻找的,是一个沉睡了九十年的名字,一个发生在九十年前的故事。
来约翰先生是一位慈善教育家,长期从事美中文化交流事业。
为促进中美文化交流,他已定居香港十五年,并在蒙古共和国建设并管理着两个孤儿院。
来约翰说,他是受到曾叔祖父的事迹的影响来到成都的,他要寻找的,是这位前辈来华援教的历史足迹。
幸运的是,来约翰的努力有了成果,他在浩若烟海的历史档案中找到了这位前辈在川大的工作记录,又在王玉龙等朋友的帮助下,发现了记录着这位前辈最后归宿的校方文件。
这些文件证实了传说,还原了史实。
来约翰寻找的这位前辈,正是九十年前来华援教的美国教师路得?那爱德先生。
来约翰后来说,1980年,他和妻子到台湾去从事慈善和教育工作时,并不知道关于那爱德的事情。
1986年,他父亲告诉他,已经找到一些简单资料,证实他的曾叔祖父七十年前到了中国,从此没有回来。
1990年,那爱德的侄孙女宾娜?莱根夫人写信给来约翰,并寄来了她写的关于那爱德生平事迹的文稿。
莱根夫人说,那爱德在中国去世后,留下一批老照片和手稿,被朋友运回了美国,现在美国耶鲁大学想要得到这批资料,而她想把它们送给约翰。
她问约翰是否需要。
来约翰当时并没有接受这份馈赠,因为他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些照片和用它们来干什么。
直到约翰到川大任教后,他才发现,一种共同的情感把他和那爱德联在一起了。
约翰说,“我在四川大学任教期间,很快就对四川纯朴的百姓产生了真挚的爱。
尽管成都并不总是出太阳,但是人们温暖的心足以弥补日照的不足。
我深信,那爱德也同样对四川的百姓怀有深情的爱。
我感到我和中国的这片土地有缘份。
”这时,来约翰已经明白他和那爱德的共同使命,并且对那爱德老照片的用途有了认识:他打算通过公开展览这批老照片来筹集资金,设立那爱德儿童基金会,建立一所以那爱德命名的孤儿院,帮助中国的孤儿和残障儿童。
最后,他将把这批老照片捐赠给中国的一家博物馆,“让它们永远地留在东方”。
约翰的愿望上帝听到了。
2000年,来约翰的老朋友、来自西藏的摄影家王玉龙来到成都,他给约翰看了一本画册,画册提到了那爱德,并对那爱德和他的摄影作品作出了轻率的评价。
约翰相信,那爱德在摄影方面绝不是等闲之辈。
所以,他请莱根夫人寄来了那些他曾经拒绝过的玻璃底片,并花费9万多元购买设备,把这些6?8英寸的玻璃底片和醋酸赛璐珞胶片扫描打印出来,制成光盘。
这批拍摄于上个世纪初叶的老照片,其精美让约翰和王玉龙感到震惊,其价值让许多专家学者兴奋莫名。
后来,它们在成都公开展出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使命:关于王玉龙2001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正在积极筹备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的展览活动。
这时,由一家著名展览公司出面,拍摄于辛亥革命时期的那爱德老照片和王玉龙策划的展览计划书送到了展览部,引起了专家们的强烈关注。
王玉龙,一位来自西藏日喀则地区的报社摄影记者,具有二十多年的专业造诣,帮助来约翰发现和发掘了那爱德的老照片。
王玉龙作为那爱德老照片的授权代理人,向专家们展示了300多幅那爱德老照片,并介绍了这些照片的时代背景和发掘过程。
那爱德热爱中国,献身事业的传奇经历,深深打动了专家们的心,他们决定,上报国家文化部和国家文物总局,把“那爱德老照片”列入中国历史博物馆当年展览计划,作为辛亥革命九十周年的纪念活动之一。
但是,由于无法筹集到足够的办展经费,这个暂名为《梦断华夏》的专题影展最终好梦难圆。
后来,王玉龙四处奔波,积极争取,先后接触了多家展览馆和博物馆,联系了数十家企业的赞助支持,都没能达成共识及合作。
一时间,文化列车止步于经济泥潭。
2002年初,四川省政协和成都市政协的政协委员们获悉情况后,向王玉龙伸出了援助之手。
在著名环境艺术家朱成的积极支持下,在史占扬、谭继和等文史专家的奔走呼吁下,省政协章玉钧副主席和市政协邹翰铭副主席联名向市领导呈交了举办那爱德老照片摄影展的建议。
三天后,市委书记王荣轩和市政协主席骆隆森作出了同意办展的批示。
3月25日,成都市政协办公厅致函市政府,又是在三天内得到李春城市长和孙平市长助理的具体指示。
成都市领导对那爱德老照片的高度重视使王玉龙信心倍增。
他说,成都可以说是那爱德的第二故乡,那爱德热爱这个城市,成都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
4月1日,成都经济电视台编导梁碧波、李蓉等人来到来约翰在双流购置的寓所,采访王玉龙,拍摄筹展情况。
那爱德老照片的独特价值以及王玉龙等人发掘这批文化遗产的不懈努力,感动了电视人。
梁导当即决定投拍专题电视片。
后来,摄制组沿着当年那爱德的足迹,去西藏、走上海、上阿坝、下香港,连续追踪,采访拍摄,制作出长达150分钟的专题片《老照片?1910~1913》。
该片先后在成都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播出,引起好评如潮。
20世纪初的中国与21世纪初的中国在片中怦然相遇,时空交错之中,观神州大地沧桑巨变,看生命价值演绎美丽,人们懂得了加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价值:关于老照片1826年,法国人尼埃普斯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
1840年,摄影术随鸦片战争传入中国。
1844年,中国学者邹伯奇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照像机。
1888年,美国伊斯曼干板公司生产出柯达一号照像机。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解体,随着西学东渐,照像术开始记录中国历史。
在维新思潮的推动下,地处内陆的成都市,迎来了第一批西方摄影家。
路得?那爱德,就是这批文明使者中的一员。
人品决定作品。
那爱德既有科学家的理性思维,又有艺术家的创作激情,还有基督徒的人道精神。
在他遗留的大量书信中,我们可以读到他对中国人民的热爱,对大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情描述,以及帮助别人时他的快乐心情。
而那爱德的摄影作品,则更突出地表现出一个自然科学家在摄影创作上的独特优势。
尤其对较大空间尺度的驾驭上,那爱德的科学素养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宏大的历史场面的全景拍摄,使那些历史镜头具备了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那爱德从到达上海直至在成都去世,前后为两年零十个月。
在这一千多天时间,那爱德用6?8和4?5英寸的老式干板照像机拍摄了大量的优秀摄影作品。
在来约翰先生保存的290幅玻璃底片和150幅醋酸赛璐珞胶片中,已经分类整理出340幅史料性、艺术性和清晰度极高的老照片,其题材涉及范围极其广泛。
那爱德老照片的拍摄范围,是以他长期工作于此的成都为中心,西上四川西北藏族羌族地区,东下重庆、武汉、南京、杭州、上海,几乎是长江流域的时代全景图。
那爱德老照片的取材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山川、河流、森林,包括城市、街道、建筑,包括学校、商店、孤儿院,包括人物、民俗、集会。
其中,关于成都这一时期的历史镜头,填补了成都的城市可视历史文化的空白。
仅就文物价值而言,那爱德老照片均可评为三级以上文物,部分作品可评为国家一级文物。
在那爱德老照片中,关于成都的历史记载价值极高。
这里,有清末最后一次青羊宫花会,有大汉军政府成立时的万人大会,有晚清四川高等学堂,有民初成都商业街景,还有岷江挑夫、农村集市、川大学子、新军都督、藏区风光、民间游戏、都江古堰、彭州古塔,以及老皇城、明远楼、致公堂、青龙场等珍贵历史图片。
尤其宝贵的是,那爱德在茂汶考察时,爬上山顶,从两个角度拍摄了地震陷落前的蚕陵古镇全貌,留下这座古镇陷落前的绝无仅有的写真孤品,为今天叠溪海子建设国家地质公园提供了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