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寺庙布局之大雄宝殿、配殿和藏经阁

合集下载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山门、大雄宝殿及其东西配殿白化文每一座佛教寺院,都是由众多的高大森严的殿堂所组成。

那么,这些殿堂都是用来作什么的呢?这里就介绍一下中国佛教寺院殿堂的典型配置。

本文以介绍明清以来汉化佛教寺院的情况为主,藏传佛教、边疆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各种佛教流派的情况不多涉及。

但既然是讲“典型配置”,就不以一个寺庙为主,本文是这样一组文章的第一篇,主要讲山门、大雄宝殿中的主尊——佛、东西配殿这三部分。

至于菩萨、天王、诸天等,以后另有专文介绍。

一、殿堂概观殿堂是寺院中重要屋宇的总称。

大致地说,殿是供奉佛像以供瞻仰礼拜祈祷的处所,堂是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

其名称,或按所供奉的主要神佛而定,或按其用途而定。

中国的营造法则,一般是把主要建筑摆在南北中轴线上,附属设施安在东西两侧。

寺院的配置也是如此。

由南往北看,主要建筑大致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可能还有藏经阁。

这些都是坐北朝南的正殿。

东西配殿则有伽蓝殿、祖师堂、观音殿、药师殿等。

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中轴线左侧(东侧),包括僧房、香积厨(厨房)、斋堂(食堂)、职事堂(库房)、茶堂(接待室)等。

“旅馆区”则常设在中轴线右侧(西侧),主要是云会堂(禅堂),以容四海之来者。

二、山门佛寺大门称为“山门”。

“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居山林之处,故有此称。

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

这三座门常盖成殿堂式,至少是把中间的一座盖成殿堂,叫山门殿或三门殿。

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像。

金刚力士是手执金刚杵守护佛法的护法神。

据《大宝积经》卷八《密迹金刚力士会》说,金刚力士原为法意太子,他曾发誓说,皈依佛法后,要常亲近佛,当作金刚力士,普闻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

他后来成为佛的五百名执金刚随从侍卫的首领,称为“密迹金刚”。

当了卫队长,自然有坐“传达室”看门的任务。

可是外来户“金刚力士”只是一个人,所以中国早期佛教的金刚力士像只有一尊。

中国寺庙布局之大雄宝殿、配殿和藏经阁剖析

中国寺庙布局之大雄宝殿、配殿和藏经阁剖析
中国寺庙布局
寺庙基本布局图
过天王殿,中道有铜鼎,再后就是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的“大雄”是称赞释迦摩尼威德至上的意思。殿内供迦 叶佛、如来佛和弥勒佛,代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又叫“三 世佛”。
“大雄”是梵文筏那摩那的 汉译,是对佛祖释迹牟尼 的尊称,指佛有大力,能 伏“五阴魔”、“烦恼魔”、 “死魔”、“天子魔”等四魔。
另一种为供“竖三世佛”。这里的“世”、指因果轮回迁流不断的个体一生中存在 的时间。三世指过去(前世、前生)、现生(现世、现生)、未来(来世、来生)三 世。在佛像中的位置是:正中为现在佛,即释迦牟尼佛。左侧为过去佛,即 燃灯佛。佛经说他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得名。亦说释迦未成佛时,燃 灯佛曾为他“授记”,预言将来成佛的事。右侧为未来佛,即弥勒佛。弥勒是释 迦之后将为佛。佛经讲他将继承释迦的佛位而成佛,所以叫未来佛。
伽蓝是“僧伽蓝摩”的简称。是“僧园”之意。这里的伽蓝特指“祗树给孤独园”,是释伽在 舍卫国居住说法的场所。 伽蓝殿供波斯匿王和他的太子祗陀,还有给孤独长者。相传“祗树给孤独园”是给孤独 长者用金钱购置波斯匿王太子祗陀的花园,建筑了“祗园精舍”,释迦说法的道场。除 了这三位护持佛法建立枷蓝的善士外,殿内两侧还有供美音、梵音、天鼓等十八位枷 蓝神的,他们是寺院的守护神。
藏经阁 法堂之后是藏经阁,藏大量书籍,一般不对外开放。
还有的是“三佛同殿”。一种是供“三身佛”,“三身”指三种佛身。中 尊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指体现了佛法的佛本身。左尊为 “报身佛”,名“卢舍那佛”,指经过修习而获得佛果之身。右尊为 “应身佛”,即是释迦牟尼佛,指佛为度脱世间众生需要而现之身, 特指释迦的生身。
又一种为供“横三世佛”。这里的“世”指三个空间世界,以其同时 存在,所以叫“横三世”。正中为本尊释迦牟尼佛;左侧为左手持 钵(表示盛甘露),右手持药丸的药师佛;右侧为阿弥陀佛。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

——山门、大雄宝殿及其东西配殿白化文每一座佛教寺院,都是由众多的高大森严的殿堂所组成。

那么,这些殿堂都是用来作什么的呢?这里就介绍一下中国佛教寺院殿堂的典型配置。

本文以介绍明清以来汉化佛教寺院的情况为主,藏传佛教、边疆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各种佛教流派的情况不多涉及。

但既然是讲“典型配置”,就不以一个寺庙为主,本文是这样一组文章的第一篇,主要讲山门、大雄宝殿中的主尊——佛、东西配殿这三部分。

至于菩萨、天王、诸天等,以后另有专文介绍。

一、殿堂概观殿堂是寺院中重要屋宇的总称。

大致地说,殿是供奉佛像以供瞻仰礼拜祈祷的处所,堂是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

其名称,或按所供奉的主要神佛而定,或按其用途而定。

中国的营造法则,一般是把主要建筑摆在南北中轴线上,附属设施安在东西两侧。

寺院的配置也是如此。

由南往北看,主要建筑大致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可能还有藏经阁。

这些都是坐北朝南的正殿。

东西配殿则有伽蓝殿、祖师堂、观音殿、药师殿等。

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中轴线左侧(东侧),包括僧房、香积厨(厨房)、斋堂(食堂)、职事堂(库房)、茶堂(接待室)等。

“旅馆区”则常设在中轴线右侧(西侧),主要是云会堂(禅堂),以容四海之来者。

二、山门佛寺大门称为“山门”。

“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居山林之处,故有此称。

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

这三座门常盖成殿堂式,至少是把中间的一座盖成殿堂,叫山门殿或三门殿。

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像。

金刚力士是手执金刚杵守护佛法的护法神。

据《大宝积经》卷八《密迹金刚力士会》说,金刚力士原为法意太子,他曾发誓说,皈依佛法后,要常亲近佛,当作金刚力士,普闻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

他后来成为佛的五百名执金刚随从侍卫的首领,称为“密迹金刚”。

当了卫队长,自然有坐“传达室”看门的任务。

可是外来户“金刚力士”只是一个人,所以中国早期佛教的金刚力士像只有一尊。

这不合乎中国人爱对称的习惯,到后来就又添上一位。

中国佛教寺庙的布局

中国佛教寺庙的布局

中国佛教寺庙的布局寺庙基本布局图寺庙建筑一、寺庙朝向:中国大部分寺庙都是坐北朝南的。

只有个别的寺庙朝向特殊:如:①杭州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②西藏(z?ng)大昭寺向西,小昭寺向东。

③北京的大觉寺向东。

下面不做特殊说明,默认寺庙朝向为:坐北朝南。

二、寺庙大概布局大雄宝殿为寺庙中心主体建筑。

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卢殿或藏(z?ng)经楼(阁)、方丈室等。

(1)三门:佛寺一般多建于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门叫“山门”。

又称“三门”,一般由并列的三扇门组成。

中间一扇大门,两旁两扇小门。

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总称“三解脱门”。

(中门:空门;东:无相门;西:无作门)许多寺院将山门建成殿堂式,至少中间那座大门盖成殿堂式,叫“山门殿”。

殿内塑有两尊金刚力士像,形貌雄伟,怒目想向,手持金刚杵以镇慑妖魔鬼怪左边的力士怒目张口,右边的力士怒颜闭唇。

在后期的某些中国佛寺内,金刚力士又换成了“哼哈二将”,那是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影响的缘故。

(闭嘴吧的是“哼”将,张嘴巴的是“哈”将)寺院的门槛绝对不要踩,非常罪过。

进寺院时,走哪个门就看你在哪个门的位置了,一般不走中间门而走边门表示谦卑、不功高我慢。

在左边就走左门,先迈左脚;在右边就走右门,先迈右脚进寺礼拜或参观一般以顺时针方向走就可以。

因为在古印度以顺时针右绕为吉祥。

(2)钟楼、鼓楼:进山门之后,有钟、鼓二楼相对。

左(东)为钟楼,右(西)为鼓楼。

一般早晨先敲钟,以鼓相应;傍晚则先击鼓,以钟相应。

钟楼悬有洪种。

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菩萨,道明为其左胁侍,闵公为其右胁侍。

鼓楼置有大鼓。

有的寺院供有伽蓝神关羽,关平为其左胁侍,周仓为其右胁侍。

(3)天王殿:较大的佛寺都有天王殿。

进山门之后,两旁的钟楼、鼓楼和中间的天王殿构成寺庙的第一重院落。

天王殿有三个重要元素:弥勒佛、四大天王、韦驮菩萨。

①、弥勒佛天王殿正中为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佛,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既定接班人(“竖三世”里的“未来佛”,正确的应该叫“弥勒菩萨”才对。

中国佛教寺庙结构和组织概况

中国佛教寺庙结构和组织概况

中国佛教寺庙结构和组织概况推荐:那些减肥中的错觉三观不合多是伪命题×新浪首页慧宇居士个人中心发博文消息中国佛教寺庙结构和组织概况中国最早的佛教寺庙是洛阳的白马寺,为中国佛寺之始。

三国以前的佛寺很少,因佛教僧人不蓄资财,靠乞食而生,无力建寺。

魏晋以后,在帝王贵族的资助下,通过敕建、封赏、布施等方式,佛寺建造逐年增多,到了东晋西晋时代,许多佛寺拥有大量的土地,对下层僧侣和劳动人民进行剥削,成为封建地主庄园。

和尚的庙通称“寺”,尼姑的庙叫“庵”,在一个地点或一座山岭上,集中很多寺庙的地区叫做“一方丛林”,如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云南鸡足山┅┅等到等。

中国的佛寺结构,因山因地有所不同,时代的先后也有差异。

但大体是:进寺的大门称山门,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等主要殿堂,多数寺内有放生池。

山门或天王殿门外两侧有青狮、白,天王殿门口左右两边有哼、哈二将,殿内正中朝外供的是弥勒佛,弥勒背后供的是韦驮菩萨,两旁是四大天王。

大雄宝殿是佛寺的主殿,主要供奉释迦牟尼。

殿内正中一般供奉三尊佛:有的供“三世佛”,即药师佛、释迦牟尼、阿弥陀佛。

释迦牟尼身前两侧有一老一少,老者是迦叶(摄)、少者是阿难(如华亭寺)。

有的供“三身佛”,即法身、报身、应身,(如圆通寺)。

有的供“华严三圣”,即正中是释迦牟尼、左边是骑着青狮的文殊菩萨,右边是乘白象的普贤菩萨,(如筇竹寺内华严阁)。

释迦牟尼背后,有的供“西方三圣”,即正中是阿弥陀佛,左右胁侍是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有的仅供观音菩萨。

大雄宝殿内两侧一般是罗汉。

大雄宝殿外两侧及背后的殿堂,那就各有不同了,有的是“藏经楼”,有的是“揽胜阁”,有的是“观音殿”,有的是“华严阁”,有的是“禅房”,“斋房”、“客堂”等等。

因为佛教的宗派不同,供奉的佛像不同,佛寺的殿堂亦各不相同。

如喇嘛黄教寺庙供奉宗喀巴,傣族地区的小乘佛教寺庙,有的仅供释迦牟尼,天台宗禅宗的寺庙必须有禅堂等。

中国古代建筑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布局建筑的平面布局是决定一座建筑、一组建筑、一群建筑,甚至一个村镇、一个城市形制的重要因素。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基本上有两种平面布局的方式。

一种是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一种是曲折变化,灵活多样。

举凡帝王的京都、皇宫、坛庙、陵寝,官府的衙署厅堂、王府、宅第,宗教的寺院、宫观以及祠堂、会馆等等,大都是采取前一种形式。

其平面布局的特点是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物。

这种布局主次分明,左右对称。

以北京的寺庙为例,在它的中轴线上最前有影壁或牌楼,然后是山门,山门以内有前殿、其后为大殿(或称大雄宝殿),再后为后殿及藏经楼等。

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整齐划一,两相对称,如山门的两边有旁门,大殿的两旁有配殿,其余殿楼的两旁有廊庑、配殿等等。

工匠们运用了烘云托月,绿叶托红花等手法,衬托出主要建筑的庄严雄伟。

这类建筑,不论建筑物的多少、建筑群的大小,一般都采用此种布局手法。

从一门一殿到两进、三进以至九重宫阙,庞大帝京都是这样的规律。

这种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以陪衬为主的方式完全满足了统治者和神佛教义对于礼敬崇高、庄严肃穆的需要,所以几千年来一直相传沿袭,并且逐步加以完善。

另一种布局方式则与之相反,不求整齐划一,不用左右对称,因地制宜,相宜布置。

举凡风景园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镇等等,大都采用这种形式。

其布局的方法是按照山川形势、地理环境和自然的条件等灵活布局。

例如民居甚至寺庙、官衙,凡位于山脚河边者,总是迎江背山而建,并根据山势地形,层层上筑。

这种情况最适宜于西南山区和江南水网地区以及地形变化较多的地点。

这种布局原则,由于适应了我国广大的不同自然条件的地区和多民族不同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的需要,几千年来一直采用着,并有科学的理论基础。

中国式的园林更是灵活布局,曲折变化的实例。

山城、水乡的城市、村镇布局也根据自然形势、河流水网的情况,因地制宣布局,出现了许多既实用又美观的古城镇规划和建筑风貌。

杭州有名的建筑

杭州有名的建筑

杭州有名的建筑杭州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拥有许多著名的建筑物。

这些建筑物无论是在历史上的意义还是在建筑学上的价值都非常重要。

它们不仅代表了杭州的独特魅力,也成为了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的重要景点。

下面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几座杭州有名的建筑。

首先要提到的是杭州的灵隐寺。

灵隐寺位于杭州西湖风景区中,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之一。

灵隐寺的建筑风格独特,主要包括大雄宝殿、藏经阁、药王殿等建筑。

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是藏经阁了。

灵隐寺的藏经阁,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藏经楼之一,被誉为“中国十大古建筑之一”。

灵隐寺的建筑庄重典雅,气势磅礴,无论是在外观设计还是内部布局上都体现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

在杭州最有特色的建筑之一要数刘庄了。

刘庄是一位杭州知名的建筑师,他的作品以“洋气、别致、有格调”而闻名。

刘庄的建筑常常带有一种现代化的感觉,同时又充满了传统文化的韵味。

他的设计理念是将现代元素与传统元素相结合,打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

刘庄的作品遍布杭州各个角落,例如他设计的杭州图书馆就是一座充满设计巧思的建筑。

从外观上看,这座图书馆呈现出了一种流线型的造型,非常具有现代感。

而在内部,图书馆采用了开放式的设计,营造出宽敞明亮的阅读环境。

此外,杭州最著名的建筑之一要数西湖烟雨了。

西湖烟雨是位于杭州西湖边的一座传统宫殿式建筑,是享有盛誉的西湖十景之一。

其特点是建筑造型唯美,结构严谨。

西湖烟雨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欣赏。

在这里,游客可以赏美景、品古韵、寻古迹,体验中国传统的文化氛围。

除了灵隐寺、刘庄和西湖烟雨外,杭州还有许多其他著名的建筑值得一提。

例如,杭州城隍庙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建筑,它是杭州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城隍庙的建筑气势宏伟,雕梁画栋,彰显了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此外,杭州还有六和塔、沈园、宋城等一系列的著名建筑,它们都在杭州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杭州作为一座历史名城,拥有众多著名的建筑。

中国寺庙布局详解

中国寺庙布局详解

中国寺庙布局详解寺庙——我国的艺术瑰宝,是我国悠久历史⽂化的象征。

下⾯我们⼀起看看寺庙雄伟巍峨的殿阁建筑风格以及特有的⽂化特点。

汉传佛教寺庙⼀般坐南朝北,呈中轴线式对称分布,从前⾄后依次建有⼭门、天王殿、⼤雄宝殿、法堂、毗卢殿或藏经楼、⽅丈室等。

禅宗有“伽蓝七堂”之说,“七堂”⼀般是指:塔(安置佛舍利)、⾦堂(⼜称佛殿,安置本尊佛。

与塔共为伽蓝之中⼼建筑)、讲堂(讲经之厅堂)、钟楼(俗称钟撞堂,为悬挂洪钟之所在)、藏经楼(⼀作经堂,为藏经图书馆)、僧房(⼜作僧坊,即僧众宿舍。

分布于讲堂东西北三⾯,即三⾯僧房)和⾷堂(⼜称斋堂)。

⼀、⼭门⼭门,为寺庙中的第⼀道⼤殿。

过去寺庙为避开市井尘俗⽽建于⼭林,因此称寺庙正⾯的第⼀道楼门为⼭门。

⼀般有三个门,中间为空门,右边为⽆作门,左边为⽆相门,分别代表佛教中的三种学说思想,也叫“三法门”或“三门”,含有智慧、慈悲、⽅便的意思,象征“三解脱门”。

空门在中间,也就是所谓的“四⼤皆空”之意,这种哲学思想是⼀门⼤智慧,所以说了悟空门之意,就是掌握了智慧法门。

⽆作门在右边,最简单的含意是不造恶业。

代表的是努⼒⾏善,种植善因,修成善果,这是⼀道慈悲法门。

⽆相门在左边,主要是告诫⼈们不要固执⼰见,以不同物质的“相”貌、形体简单浮浅地认识事物,特别是不要以⾃我为中⼼,要尊重众⽣万物,处处顺其⾃然,所以说懂得了⽆相门,就是迈进了真正的⽅便之门。

⼭门内两侧供奉的通常是哼哈⼆将,⾯相凶猛吓⼈,闭嘴者为“哼将”,张嘴者为“哈将”。

他们⼿持⾦刚杵,威风凛凛,担任佛祖的警卫任务,虽然在佛界中地位不⾼,但与佛祖朝⼣相伴,属于最亲近的⼈。

传说佛的五百侍从中,最重要的就是卫队长密迹⾦刚。

他原来是法意王太⼦,皈依佛教后担当把守寺院⼤门重任。

因为⼀个⼒⼠不符合中国的对称美,所以传⼊中原后⼜增加⼀位⼒⼠,⼀左⼀右⼆将守在⼭门两侧。

⼆、钟楼、⿎楼进⼭门之后,有钟、⿎⼆楼相对。

左为钟楼,右为⿎楼。

⼀般早晨先敲钟,以⿎相应;傍晚则先击⿎,以钟相应。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
供三身佛的,多据上述教义安排:
中尊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
左尊为“报身佛”,名“卢舍那佛”。ﻫ右尊为“应身佛”,即是释迦牟尼佛。
“毗卢遮那”和“卢舍那”都是梵文Vairocana的音译,后者是前者的简称。竟尔一佛化成二佛。这种变化无方之事在佛教传说中极多,姑听之可也。ﻫ (2)供“横三世佛”。这里的“世”,指三个空间世界。以其同时存在,故名“横三世”。在殿中的安排是:ﻫ正中为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胁侍为文殊、普贤两菩萨。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
———————————————————————————————— 作者:
———————————————————————————————— 日期: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
——山门、大雄宝殿及其东西配殿
白化文
ﻫ 每一座佛教寺院,都是由众多的高大森严的殿堂所组成。那么,这些殿堂都是用来作什么的呢?这里就介绍一下中国佛教寺院殿堂的典型配置。本文以介绍明清以来汉化佛教寺院的情况为主,藏传佛教、边疆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各种佛教流派的情况不多涉及。但既然是讲“典型配置”,就不以一个寺庙为主,本文是这样一组文章的第一篇,主要讲山门、大雄宝殿中的主尊——佛、东西配殿这三部分。至于菩萨、天王、诸天等,以后另有专文介绍。ﻫ
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胁侍为日光、月光两菩萨。药师佛的典型形象是左手持钵内盛甘露,右手持药丸(见图三)。ﻫ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胁侍为观世音、大势至两菩萨。阿弥陀佛掌中有莲台。
2.供三位主尊的
供三尊佛的,叫“三佛同殿”,情况比较复杂,有多种安排方式。ﻫ (1)供“三身佛”。三身,指三种佛身,有多种说法。供三身佛则多据天台宗的说法:一为“法身”,指佛从先天就具有的将佛法(佛教认为是绝对真理)体现于自身的佛身,也就是体现了佛法的佛本身。二为“报身”,指以法身为“因”(有“基础、根据、泉源”等义),经过修习而获得佛果之身。三为“应身”,指佛为度脱世间众生需要而现之身,特指释迦牟尼之生身。

佛教寺院建筑(精品)

佛教寺院建筑(精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寺 院 平 面 布 局 图
• 镇 江 禅 寺 平 面 图
白马寺鸟瞰图
• 山门殿--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
寺院建筑 三门殿
• 山门,多 为歇山式 并列三门, 也叫山门 殿、三门 殿。
天王殿又称弥勒殿,是寺院内第一重殿,殿内正中供奉
弥勒佛像,左右供奉着四大天王塑像,背面供奉韦驮塑像
大雄宝殿
• 大雄宝殿,是供奉释迦牟尼的正殿,是 寺院最主要的宫殿。供奉的主要佛像, 常见的有一、三、五、七尊类别。
• 供一主尊的,多供释迦牟尼佛像。但在 净土宗的寺院中,也有在大殿供阿弥陀 佛的。
大雄宝殿
• 供三尊佛的有三种安排方式。第一种是供“三身 佛”,中尊为法身佛,左尊为报身佛,右尊为应 身佛。第二种是供“横三世佛”,中间一尊为释 迦牟尼佛,左尊为药师佛,右尊为阿弥陀佛。三 世佛之旁各有二菩萨立像或坐像;释迦牟尼佛旁 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药师佛旁为日光菩萨、 月光菩萨;阿弥陀佛旁为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 萨。第三种是供过去、现在、未来的三尊佛。正 中为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左侧为过去佛燃灯佛, 右侧为未来佛弥勒佛。
天 王 殿 内 弥 勒 佛
天王殿内的四大天王
在 弥 勒 佛 像 背 后 , 面 向 大 雄 宝 殿
抢 之有 天 走 一八 佛 ,神 王 骨 位将 殿 , 居, 内 韦 韦 陀 神陀 韦 及 将是 陀 时 之南 菩 追 首方 赶 。增 萨 , 释长 四 奋 迦天 大 力 涅王 天 。 夺 磐属 王 回 时下 每 。 ,八 人 常 邪神 手 站 魔将 下 32
佛教寺院建筑
• 1)寺:僧人居住、供奉佛像、礼拜上香的地方。
• 2)布局: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东西配殿有:伽蓝殿、祖师堂、观音殿 等。生活区常在左侧(东侧),包括僧房、香积 厨(厨房)、斋堂(食堂)、职事堂(库房)、 茶堂(接待室)等。在中轴线的西侧前(南)一 般是“接待区”,设有“云会堂”,以接纳四方 来客。

中国佛教寺院布局与供奉对象

中国佛教寺院布局与供奉对象

中国佛教寺院布局与供奉对象中国佛教寺院布局与供奉对象今天要给大家讲的宗教是佛教,我认为在中国,佛教是拥有其他宗教所没有的影响力的。

在今天的中国,旅游这个行业在快速的发展,而宗教作为承载文化的一种重要的载体,在我们的旅游活动中都有着重要的体现。

我们去的景点、去的景区,最普遍的是有一座山就有一座庙,没有听说过一山一座清真寺、一山一座天主堂的。

这就体现出佛教文化其实已经融入了中国文化当中,夸张一点说,佛教已经根植在每个中国人的灵魂里,许多我们生活中所推崇的原则和道义都来自佛教的教义。

关于佛教的来源,发展历程,佛教的汉化本土化,我认为咱们书上说的已经够多的了,我就不再为大家介绍了,今天主要想跟大家说说中国佛教寺院的布局和供奉的对象。

其实这部分内容书上也有,但我认为他写的不细致,我说的东西就当做是书上内容的补充。

我所介绍的寺院殿堂布局和佛像供奉情况,是一般正规的寺院采用,但也略有不同。

至于小型寺院,则可因地而异,各具风格。

布局中国院落式的寺院布局,一般是座北面南,从寺院正门起沿一条南北向中轴线,由南向北每隔一定距离布置一座殿堂。

中轴线上由南向北的主要建筑依次是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菩萨殿法堂藏经楼。

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主轴线东侧,包括僧房、香积厨、斋堂、职事堂、荣堂、禅堂、法堂。

通常法堂后面或藏经阁左右是方丈室。

接待四方来者的客房特设在中轴线西侧。

大寺名刹,还另辟有五百罗汉堂。

有的著名大寺院在寺院的左后侧或右后侧设立戒坛,有的还有塔院。

山门佛寺的大门称为“山门”。

有一句话是说“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在山林里面,所以将佛寺的大门命名为山门。

山门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

中间一座常建成殿堂式。

这座殿堂式的建筑叫三门殿,因为寺院的大门一般三门并立,样式是中间一个大门、两旁各一个小门,所以又称三门殿。

进入三门殿,两旁各有一金刚,他们是警卫佛的夜叉神,因为他们手拿金刚杵,所以又叫“执金刚”。

梁思成《中国的佛教建筑》唐代以来的佛寺组群和殿堂(下)

梁思成《中国的佛教建筑》唐代以来的佛寺组群和殿堂(下)

梁思成《中国的佛教建筑》唐代以来的佛寺组群和殿堂(下)本文节选自梁思成先生所著《中国的佛教建筑》一文,于1961年12月发表于《清华大学学报》第8卷第2期,后收录入《梁思成全集·第5卷》。

原文是为信仰佛教的外国读者写的一篇简要历史叙述,将佛教建筑在中国发展的全部过程做了概括性的介绍。

本号在编辑时增加了配图。

音频引起喜马拉雅,朗读“大豆佛”。

唐代以来的佛寺组群和殿堂(下) 来自北京交大古建筑 00:00 15:02 十四世纪末叶以后,那就是说明、清两朝的佛寺,现在在中国保存下来的很多,只能按照不同的地区和当时不同的要求,举几个典型。

▲北京广济寺鼓楼(锦阳轩主摄)首先是所谓敕建的寺院,亦即皇帝下命令所建造的寺院。

这种寺院一般地规模都很大,无论在什么地区,大多按照政府规定的规范(亦即北京的规范)设计建造。

例如现在北京中国佛教协会所在的广济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个寺位置在城市中心的热闹区,占用的土地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但是还是有完整的层层院落。

山门面临热闹的大街,门内有一个广阔的可以停车马的前院。

这种前院,在一个封建帝国的首都,是贵族和高级官吏、富有的商人等等,特别是他们的眷属,到寺里烧香礼佛所必需的。

面临前院和山门相对的是一座天王殿,殿内有四尊天王像,它们不仅是东西南北四面天的保卫者,并且是寺院的保卫者。

在天王殿的前面,在前院的两侧是钟楼和鼓楼,每天按照寺院生活的日程按时鸣钟击鼓。

▲北京广济寺大雄宝殿(锦阳轩主摄)天王殿的后面,是寺内的主要建筑大雄宝殿。

它的后面是圆通宝殿。

前一座供奉的是三世佛,后一座供奉的是观音菩萨。

最后是一座两层的藏经阁,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著名的佛牙就供奉在这座阁上。

从天王殿一直到藏经阁的两旁是一系列的配殿和廊庑,把整个组群环绕起来,同时也把几个院落划分出来。

由于地势比较局促,广济寺的庭院虽然不十分广阔,可是仍然开朗幽雅,十分适宜于修身养性,陶冶性灵。

在这方面,建筑师的处理是十分成功的。

东华禅寺建筑规划方案图

东华禅寺建筑规划方案图

东华禅寺建筑规划方案图东华禅寺建筑规划方案图是指根据东华禅寺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和宗教意义,以及禅宗建筑的设计原则和风格,进行的东华禅寺建筑规划的图纸或平面设计。

下面是对东华禅寺建筑规划方案图进行1000字的描述。

东华禅寺位于中国东华山脚下,禅宗寺庙,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为了更好地挖掘和展示东华禅寺的文化和建筑特色,我们制定了下面的建筑规划方案。

整个东华禅寺建筑规划方案图分为三个部分,即主建筑群、次建筑群和辅建筑群。

主建筑群是禅寺的核心,包括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阁和禅堂等建筑。

主建筑群的布局采用“三进式”,即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雄宝殿、天王殿和藏经阁,整体建筑规模宏大,气势恢宏。

大雄宝殿作为东华禅寺的主要殿堂,呈东西向布置,进深较大,宏伟壮观。

天王殿位于大雄宝殿的东侧,为三殿式建筑,用以供奉天王菩萨。

藏经阁位于大雄宝殿的北侧,用于藏放经书和佛像等宝贵物品。

禅堂则位于大雄宝殿的西侧,供僧侣修行禅宗。

次建筑群位于主建筑群的周围,包括山门、钟楼、鼓楼、饮水井等建筑。

山门位于禅寺的入口,是禅寺的标志性建筑,用以迎接参禅游客。

钟楼和鼓楼位于主建筑群的两侧,为禅寺设置钟鼓磬的场所。

饮水井则是供游客和信徒饮水的地方。

辅建筑群位于主建筑群和次建筑群的周围,包括禅寺的厨房、饭堂、厕所和住宿等建筑。

厨房用来做饭,饭堂用来供应饭菜,厕所用来解决生活排泄。

住宿则是供禅寺的僧侣和游客休息的地方。

东华禅寺的建筑风格被严格遵循禅宗的要求,追求简洁和谐的美感。

建筑采用传统的木构结构,屋顶采用青瓦,墙面采用白色的粉饰,窗户上装饰有传统的木雕花纹。

整体建筑以较低的高度为主,不过分追求立面的华丽和高大。

建筑群和植被相结合,形成一幅自然和谐的画面。

此外,东华禅寺的建筑规划方案还充分考虑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建筑选择和设计过程中使用环保材料,如木材和竹子,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建筑布局合理,充分利用自然光照和通风,减少对能源的依赖。

中国传统寺庙布局

中国传统寺庙布局

中国传统寺庙布局综述=700)window.open('/DownloadImg/2 013/01/0717/29448034_1.jpg');" border="0" alt="中国传统寺庙布局"src="/DownloadImg/2013/01/07 17/29448034_1.jpg"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 寺庙是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说它特殊并不在建筑本身的结构与形态上,而是指的特有的整体布局的要求。

从汉、唐以塔为中心的初期布局过渡到明清时期的我们大家常见的布局,也是随着佛教的汉化而逐渐改变成中国建筑形式的。

最小的山庙基本和我们的四合院的形式差不多。

一个小山门,一个简单的照壁,一个主要的神堂(大多供奉佛祖和观音之外的小一些的神),两侧为附属供奉神明。

后进院基本为僧侣生活区。

大的寺院布局就多了很多的层次。

山门在迎客的位置雄居着,一般山门为两到三重。

中间多安置四大天王,其后是左右龟驮碑刻,详细记录寺院的历史和著名事件以及重修、善款施主之类的内容。

紧接着是左钟(楼)右鼓(楼)。

山门后为三重大殿,一般中轴线上的大殿供奉次序的是观世音菩萨、佛祖、弥勒。

有一种解释是说,佛祖有三世。

前世佛是观世音,现世佛为本身,未来佛是弥勒。

寺庙主要供奉的佛神是不一致的,这和道观完全不同。

全国的道观都有三清殿供奉三位老祖。

而佛教由于显宗和大乘佛教教义的影响,所膜拜的各路神佛都有各自的道场。

只要你信佛有佛性,供奉哪个主神是可以有变化的。

所以我们就会看到菩陀山的观音殿,灵岩寺的罗汉堂,其它寺院的天王殿等等。

一般的中轴线两侧陪衬着其他各路神仙或观音的其他变身相,甚至有的还衬着鲁班庙、神医阁等。

再往后还有做功课的经堂、戒堂、僧房等等。

中国佛教寺庙结构和组织概况

中国佛教寺庙结构和组织概况

中国佛教寺庙结构和组织概况中国最早的佛教寺庙是洛阳的白马寺,为中国佛寺之始。

三国以前的佛寺很少,因佛教僧人不蓄资财,靠乞食而生,无力建寺。

魏晋以后,在帝王贵族的资助下,通过敕建、封赏、布施等方式,佛寺建造逐年增多,到了东晋西晋时代,许多佛寺拥有大量的土地,对下层僧侣和劳动人民进行剥削,成为封建地主庄园。

和尚的庙通称“寺”,尼姑的庙叫“庵”,在一个地点或一座山岭上,集中很多寺庙的地区叫做“一方丛林”,如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云南鸡足山┅┅等到等。

中国的佛寺结构,因山因地有所不同,时代的先后也有差异。

但大体是:进寺的大门称山门,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等主要殿堂,多数寺内有放生池。

山门或天王殿门外两侧有青狮、白,天王殿门口左右两边有哼、哈二将,殿内正中朝外供的是弥勒佛,弥勒背后供的是韦驮菩萨,两旁是四大天王。

大雄宝殿是佛寺的主殿,主要供奉释迦牟尼。

殿内正中一般供奉三尊佛:有的供“三世佛”,即药师佛、释迦牟尼、阿弥陀佛。

释迦牟尼身前两侧有一老一少,老者是迦叶(摄)、少者是阿难(如华亭寺)。

有的供“三身佛”,即法身、报身、应身,(如圆通寺)。

有的供“华严三圣”,即正中是释迦牟尼、左边是骑着青狮的文殊菩萨,右边是乘白象的普贤菩萨,(如筇竹寺内华严阁)。

释迦牟尼背后,有的供“西方三圣”,即正中是阿弥陀佛,左右胁侍是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有的仅供观音菩萨。

大雄宝殿内两侧一般是罗汉。

大雄宝殿外两侧及背后的殿堂,那就各有不同了,有的是“藏经楼”,有的是“揽胜阁”,有的是“观音殿”,有的是“华严阁”,有的是“禅房”、“斋房”、“客堂”等等。

因为佛教的宗派不同,供奉的佛像不同,佛寺的殿堂亦各不相同。

如喇嘛黄教寺庙供奉宗喀巴,傣族地区的小乘佛教寺庙,有的仅供释迦牟尼,天台宗禅宗的寺庙必须有禅堂等。

在佛龛前面的桌案上,祭品很多,有长明灯,、香炉、烛台、花瓶、净水瓶、经卷、签筒、铜磐、木鱼,地下放着功德柜、磕头用的薄团,还有很多的“锦幡绣帘”。

中国佛寺殿堂的构成

中国佛寺殿堂的构成

中国佛寺殿堂的构成中国常见的佛寺殿堂有许多类型,包括三门殿、弥勒殿、钟楼、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伽蓝殿、祖师殿、玉佛殿、三圣殿、药师殿、观音殿、三大士殿、念佛堂、罗汉堂、佛学苑、戒坛殿、藏经楼、方丈室、斋堂、放生池、如意寮、化身窑等,佛寺建筑的布局内容随着宗教礼仪、教义的不同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各异,下面简要介绍其特征:三门殿,亦名山门殿,因象征“三解脱门”而得名。

门两旁塑两大金刚像,守护佛法。

弥勒殿,一般寺院将弥勒的真身塑像置于天王殿,有的寺院将弥勒的化身塑像专供一处,即称此处为弥勒殿。

上海龙华寺设有弥勒殿。

弥勒殿的建筑常为单檐歇山式或单檐庑殿式。

殿两侧置有蹲立石狮和石幢。

钟楼位,于天王殿左前侧,一般为三层飞檐歇山式或三檐庑殿式。

击之以召集僧众。

因其供奉地藏菩萨,亦有称之为地藏殿的,一般地藏殿也设置于寺院的东边。

鼓楼位,于天王殿右前侧。

一般为三层飞檐歇山式或三檐庑殿式。

佛寺素有早撞钟、暮击鼓以报时之说。

鼓楼中供奉关帝,其左胁侍为关平,右胁侍为周仓。

也有供奉观音的。

天王殿,一般而言,天王殿是三门内的第一重殿,有着显正却邪的意义。

单橹歇山式或单檐庑殿式。

正门左右两侧有石幢,左右前两侧有钟楼和鼓楼。

殿中供奉弥勒的真身或化身。

东西两房供奉四大天王像。

大雄宝殿,其是佛寺的正殿,亦称大殿。

日本称之为金堂。

其建筑式样有重檐庑殿式或重檐歇山式等。

大殿左右有石幢,大殿前有大香鼎,殿内正中一般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像。

有各种不同姿势的佛像。

主要有两种:一种为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名为“定印”,表示禅定之意,右手直伸下垂,名为“触地印”;另一种是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名为“说法印”,表示佛说法的姿势,有的大殿中供奉的是三世佛,称横三世佛,即释迦牟尼佛、药师琉璃光佛、阿弥陀佛,也有其旁各有两位菩萨立像或坐像。

有的大殿供奉毗卢遮那佛,有的供奉阿弥陀佛,有的大殿两侧供有二十诸天,有的大殿则于后两侧按古制供有十六罗汉。

一般佛寺是怎么布局的?各殿供的是谁? 怎么参拜?

一般佛寺是怎么布局的?各殿供的是谁? 怎么参拜?

一般佛寺是怎么布局的?各殿供的是谁?怎么参拜?佛教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教之一,深受古时皇家的重视和推崇,所以汉传佛教寺院的布局和供奉佛位是有讲究的,大致是按照古代皇家建筑风格及方位来安排。

通常的寺院是坐北朝南,山门向南开,布局基本上是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室、藏经楼等组成。

当然,这只是佛教寺院的一般布局,规模比较大的寺院还有钟楼、鼓楼、伽蓝殿、祖师殿、四堂、四台、罗汉堂、禅房、监院/方丈院、大斋堂等等,具体情况还要视规模而定。

一、山门寺庙的大门称为“山门”,因寺庙大多修建于山林之中而得名,同时也有另外一个含义,即是三个门之谓,象征佛教中的“三解脱门”,中间的为空门,东侧的为无相门,西侧的为无作门。

无作指无因缘造作;无相即不取一切相;空门,因缘解体,一切皆空。

所以山门是僧俗两界的分界线,也是达到涅磐境界所必须经过的门径。

一般的山门两旁有两位大力金刚像,又名“执金刚”,是两位手持金刚杵(印度古代最坚固的兵器)的守护佛法的护法神。

二、钟楼、鼓楼进入山门以后就可以看见东面的钟楼和西面的鼓楼。

佛教有“晨钟暮鼓”之说,即早上先敲钟,以鼓和之,晚上先击鼓,再以钟应之。

钟楼,即寺庙中悬挂梵钟之堂宇,其下面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萨,寓意地狱救苦,度化众生。

鼓楼为悬挂鼓之建筑物。

其位置在大殿或讲堂之右,而与钟楼相对望,其下面供奉的是妙吉祥菩萨,即文殊菩萨。

三、天王殿天王殿又称弥勒殿,是进入山门后的第一重大殿,殿中供大肚弥勒佛,其背后为韦驮,东西两侧供奉四大天王,有的天王殿还有类似这样的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颠倒之人”。

1、中尊:弥勒佛天王殿一般面向北,供的中尊是弥勒佛,这是因为弥勒作为未来佛,是释迦摩尼佛涅磐后的继承人,具有崇高的地位。

弥勒佛的形象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作大肚弥勒佛,是未来佛,与释迦摩尼(现在佛),燃灯佛(过去佛)一起供奉在大雄宝殿,称为“竖三世佛”;另一作菩萨像装,常带天冠,单独侍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祖师殿供奉的就是禅宗中土六祖
中 土 禅 宗 初 祖 达 摩 大 师 中 土 禅 宗 二 祖 慧 可 大 师
中 土 禅 宗 三 祖 僧 璨 大 师
中 土 禅 宗弘 忍 大 师
中 土 禅 宗 六 祖 慧 能 大 师
法堂 大殿的后面为法堂,也叫讲堂,是演说佛法皈戒集会的地方,它 是佛寺中仅次于大雄宝殿的主要建筑。法堂也供佛像,但主要设 法座。法座亦称狮子座,堂中设高台,中置坐椅,供法师演说佛 法之用。法座后挂象征释迦说法传道的图像。法座前置讲台,台 上供小佛像。下设香案,供置香花,两侧列置听法席位。
还有的是“三佛同殿”。一种是供“三身佛”,“三身”指三种佛身。中 尊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指体现了佛法的佛本身。左尊为 “报身佛”,名“卢舍那佛”,指经过修习而获得佛果之身。右尊为 “应身佛”,即是释迦牟尼佛,指佛为度脱世间众生需要而现之身, 特指释迦的生身。
又一种为供“横三世佛”。这里的“世”指三个空间世界,以其同时 存在,所以叫“横三世”。正中为本尊释迦牟尼佛;左侧为左手持 钵(表示盛甘露),右手持药丸的药师佛;右侧为阿弥陀佛。
佛殿两侧各九尊罗汉。佛坛背后是观音菩萨手持杨枝净瓶,立 于普陀洛枷山海之间。
[side hall in a palace or temple] 正殿两旁的殿 配殿 大殿的东西两侧配殿是枷蓝殿与祖师殿。 伽蓝是“僧伽蓝摩”的简称。是“僧园”之意。这里的伽蓝特指“祗 树给孤独园”,是释伽在舍卫国居住说法的场所。
中国寺庙布局
寺庙基本布局图
过天王殿,中道有铜鼎,再后就是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的“大雄”是称赞释迦摩尼威德至上的意思。殿内供迦 叶佛、如来佛和弥勒佛,代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又叫“三 世佛”。
“大雄”是梵文筏那摩那的 汉译,是对佛祖释迹牟尼 的尊称,指佛有大力,能 伏“五阴魔”、“烦恼魔”、 “死魔”、“天子魔”等四魔。
伽蓝是“僧伽蓝摩”的简称。是“僧园”之意。这里的伽蓝特指“祗树给孤独园”,是释伽在 舍卫国居住说法的场所。 伽蓝殿供波斯匿王和他的太子祗陀,还有给孤独长者。相传“祗树给孤独园”是给孤独 长者用金钱购置波斯匿王太子祗陀的花园,建筑了“祗园精舍”,释迦说法的道场。除 了这三位护持佛法建立枷蓝的善士外,殿内两侧还有供美音、梵音、天鼓等十八位枷 蓝神的,他们是寺院的守护神。
另一种为供“竖三世佛”。这里的“世”、指因果轮回迁流不断的个体一生中存在 的时间。三世指过去(前世、前生)、现生(现世、现生)、未来(来世、来生)三 世。在佛像中的位置是:正中为现在佛,即释迦牟尼佛。左侧为过去佛,即 燃灯佛。佛经说他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得名。亦说释迦未成佛时,燃 灯佛曾为他“授记”,预言将来成佛的事。右侧为未来佛,即弥勒佛。弥勒是释 迦之后将为佛。佛经讲他将继承释迦的佛位而成佛,所以叫未来佛。
印度梵语魔罗,中华译为杀者, 他能杀害正修道人的法身慧命
常见的供奉释迦牟尼佛有三种姿势:一种称“成道像”,结跏趺 坐(两腿交叉,双脚放在相对的大腿上,足心向上),左手横放 在左脚上,名为“定印”,表示禅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 为“触地印”,表示释迦成道前,为了众生而牺牲自己,这一切 唯有大地能够证明。再一种为“说法像”,结跏趺坐,左手横放 在左脚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名为“说法印”。还有一种立 像,左手下垂,名“与愿印”,表示能满足众生愿望;右手屈臂 向上伸,名“施无畏印”,表示能解除众生苦难。
藏经阁 法堂之后是藏经阁,藏大量书籍,一般不对外开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