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寺院布局
中国寺庙布局之大雄宝殿、配殿和藏经阁剖析
寺庙基本布局图
过天王殿,中道有铜鼎,再后就是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的“大雄”是称赞释迦摩尼威德至上的意思。殿内供迦 叶佛、如来佛和弥勒佛,代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又叫“三 世佛”。
“大雄”是梵文筏那摩那的 汉译,是对佛祖释迹牟尼 的尊称,指佛有大力,能 伏“五阴魔”、“烦恼魔”、 “死魔”、“天子魔”等四魔。
另一种为供“竖三世佛”。这里的“世”、指因果轮回迁流不断的个体一生中存在 的时间。三世指过去(前世、前生)、现生(现世、现生)、未来(来世、来生)三 世。在佛像中的位置是:正中为现在佛,即释迦牟尼佛。左侧为过去佛,即 燃灯佛。佛经说他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得名。亦说释迦未成佛时,燃 灯佛曾为他“授记”,预言将来成佛的事。右侧为未来佛,即弥勒佛。弥勒是释 迦之后将为佛。佛经讲他将继承释迦的佛位而成佛,所以叫未来佛。
伽蓝是“僧伽蓝摩”的简称。是“僧园”之意。这里的伽蓝特指“祗树给孤独园”,是释伽在 舍卫国居住说法的场所。 伽蓝殿供波斯匿王和他的太子祗陀,还有给孤独长者。相传“祗树给孤独园”是给孤独 长者用金钱购置波斯匿王太子祗陀的花园,建筑了“祗园精舍”,释迦说法的道场。除 了这三位护持佛法建立枷蓝的善士外,殿内两侧还有供美音、梵音、天鼓等十八位枷 蓝神的,他们是寺院的守护神。
藏经阁 法堂之后是藏经阁,藏大量书籍,一般不对外开放。
还有的是“三佛同殿”。一种是供“三身佛”,“三身”指三种佛身。中 尊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指体现了佛法的佛本身。左尊为 “报身佛”,名“卢舍那佛”,指经过修习而获得佛果之身。右尊为 “应身佛”,即是释迦牟尼佛,指佛为度脱世间众生需要而现之身, 特指释迦的生身。
又一种为供“横三世佛”。这里的“世”指三个空间世界,以其同时 存在,所以叫“横三世”。正中为本尊释迦牟尼佛;左侧为左手持 钵(表示盛甘露),右手持药丸的药师佛;右侧为阿弥陀佛。
图解中国寺庙布局
图解中国寺庙布局寺庙建筑一、寺庙朝向:中国大部分寺庙都是坐北朝南的。
只有个别的寺庙朝向特殊:如:①杭州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②西藏大昭寺向西,小昭寺向东。
③北京的大觉寺向东。
下面不做特殊说明,默认寺庙朝向为:坐北朝南。
二、寺庙大概布局大雄宝殿为寺庙中心主体建筑。
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pí)卢殿或藏(zàng)经楼(阁)、方丈室等。
(1)三门:佛寺一般多建于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门叫“山门”。
又称“三门”,一般由并列的三扇门组成。
中间一扇大门,两旁两扇小门。
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总称“三解脱门”。
(中门:空门;东:无相门;西:无作门)许多寺院将山门建成殿堂式,至少中间那座大门盖成殿堂式,叫“山门殿”。
殿内塑有两尊金刚力士像,形貌雄伟,怒目相向,手持金刚杵以镇慑妖魔鬼怪。
左边的力士怒目张口,右边的力士怒颜闭唇。
在后期的某些中国佛寺内,金刚力士又换成了“哼哈二将”,那是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影响的缘故。
(闭嘴吧的是“哼”将,张嘴巴的是“哈”将)寺院的门槛绝对不要踩,非常罪过。
进寺院时,走哪个门就看你在哪个门的位置了,一般不走中间门而走边门表示谦卑、不贡高我慢。
在左边就走左门,先迈左脚;在右边就走右门,先迈右脚。
进寺礼拜或参观一般以顺时针方向走就可以。
因为在古印度以顺时针右绕为吉祥。
(2)钟楼、鼓楼:进山门之后,有钟、鼓二楼相对。
左(东)为钟楼,右(西)为鼓楼。
一般早晨先敲钟,以鼓相应;傍晚则先击鼓,以钟相应。
钟楼悬有洪钟。
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zàng)菩萨,道明为其左胁侍,闵公为其右胁(xié)侍(shì)。
鼓楼置有大鼓。
有的寺院供有伽(qié)蓝神关羽,关平为其左胁侍,周仓为其右胁侍。
(3)天王殿:较大的佛寺都有天王殿。
进山门之后,两旁的钟楼、鼓楼和中间的天王殿构成寺庙的第一重院落。
天王殿有三个重要元素:弥勒佛、四大天王、韦驮菩萨。
中国寺庙布局详解
中国寺庙布局详解寺庙——我国的艺术瑰宝,是我国悠久历史⽂化的象征。
下⾯我们⼀起看看寺庙雄伟巍峨的殿阁建筑风格以及特有的⽂化特点。
汉传佛教寺庙⼀般坐南朝北,呈中轴线式对称分布,从前⾄后依次建有⼭门、天王殿、⼤雄宝殿、法堂、毗卢殿或藏经楼、⽅丈室等。
禅宗有“伽蓝七堂”之说,“七堂”⼀般是指:塔(安置佛舍利)、⾦堂(⼜称佛殿,安置本尊佛。
与塔共为伽蓝之中⼼建筑)、讲堂(讲经之厅堂)、钟楼(俗称钟撞堂,为悬挂洪钟之所在)、藏经楼(⼀作经堂,为藏经图书馆)、僧房(⼜作僧坊,即僧众宿舍。
分布于讲堂东西北三⾯,即三⾯僧房)和⾷堂(⼜称斋堂)。
⼀、⼭门⼭门,为寺庙中的第⼀道⼤殿。
过去寺庙为避开市井尘俗⽽建于⼭林,因此称寺庙正⾯的第⼀道楼门为⼭门。
⼀般有三个门,中间为空门,右边为⽆作门,左边为⽆相门,分别代表佛教中的三种学说思想,也叫“三法门”或“三门”,含有智慧、慈悲、⽅便的意思,象征“三解脱门”。
空门在中间,也就是所谓的“四⼤皆空”之意,这种哲学思想是⼀门⼤智慧,所以说了悟空门之意,就是掌握了智慧法门。
⽆作门在右边,最简单的含意是不造恶业。
代表的是努⼒⾏善,种植善因,修成善果,这是⼀道慈悲法门。
⽆相门在左边,主要是告诫⼈们不要固执⼰见,以不同物质的“相”貌、形体简单浮浅地认识事物,特别是不要以⾃我为中⼼,要尊重众⽣万物,处处顺其⾃然,所以说懂得了⽆相门,就是迈进了真正的⽅便之门。
⼭门内两侧供奉的通常是哼哈⼆将,⾯相凶猛吓⼈,闭嘴者为“哼将”,张嘴者为“哈将”。
他们⼿持⾦刚杵,威风凛凛,担任佛祖的警卫任务,虽然在佛界中地位不⾼,但与佛祖朝⼣相伴,属于最亲近的⼈。
传说佛的五百侍从中,最重要的就是卫队长密迹⾦刚。
他原来是法意王太⼦,皈依佛教后担当把守寺院⼤门重任。
因为⼀个⼒⼠不符合中国的对称美,所以传⼊中原后⼜增加⼀位⼒⼠,⼀左⼀右⼆将守在⼭门两侧。
⼆、钟楼、⿎楼进⼭门之后,有钟、⿎⼆楼相对。
左为钟楼,右为⿎楼。
⼀般早晨先敲钟,以⿎相应;傍晚则先击⿎,以钟相应。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
中尊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
左尊为“报身佛”,名“卢舍那佛”。ﻫ右尊为“应身佛”,即是释迦牟尼佛。
“毗卢遮那”和“卢舍那”都是梵文Vairocana的音译,后者是前者的简称。竟尔一佛化成二佛。这种变化无方之事在佛教传说中极多,姑听之可也。ﻫ (2)供“横三世佛”。这里的“世”,指三个空间世界。以其同时存在,故名“横三世”。在殿中的安排是:ﻫ正中为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胁侍为文殊、普贤两菩萨。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
———————————————————————————————— 作者:
———————————————————————————————— 日期:
ﻩ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
——山门、大雄宝殿及其东西配殿
白化文
ﻫ 每一座佛教寺院,都是由众多的高大森严的殿堂所组成。那么,这些殿堂都是用来作什么的呢?这里就介绍一下中国佛教寺院殿堂的典型配置。本文以介绍明清以来汉化佛教寺院的情况为主,藏传佛教、边疆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各种佛教流派的情况不多涉及。但既然是讲“典型配置”,就不以一个寺庙为主,本文是这样一组文章的第一篇,主要讲山门、大雄宝殿中的主尊——佛、东西配殿这三部分。至于菩萨、天王、诸天等,以后另有专文介绍。ﻫ
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胁侍为日光、月光两菩萨。药师佛的典型形象是左手持钵内盛甘露,右手持药丸(见图三)。ﻫ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胁侍为观世音、大势至两菩萨。阿弥陀佛掌中有莲台。
2.供三位主尊的
供三尊佛的,叫“三佛同殿”,情况比较复杂,有多种安排方式。ﻫ (1)供“三身佛”。三身,指三种佛身,有多种说法。供三身佛则多据天台宗的说法:一为“法身”,指佛从先天就具有的将佛法(佛教认为是绝对真理)体现于自身的佛身,也就是体现了佛法的佛本身。二为“报身”,指以法身为“因”(有“基础、根据、泉源”等义),经过修习而获得佛果之身。三为“应身”,指佛为度脱世间众生需要而现之身,特指释迦牟尼之生身。
中国佛教寺院布局与供奉对象
中国佛教寺院布局与供奉对象中国佛教寺院布局与供奉对象今天要给大家讲的宗教是佛教,我认为在中国,佛教是拥有其他宗教所没有的影响力的。
在今天的中国,旅游这个行业在快速的发展,而宗教作为承载文化的一种重要的载体,在我们的旅游活动中都有着重要的体现。
我们去的景点、去的景区,最普遍的是有一座山就有一座庙,没有听说过一山一座清真寺、一山一座天主堂的。
这就体现出佛教文化其实已经融入了中国文化当中,夸张一点说,佛教已经根植在每个中国人的灵魂里,许多我们生活中所推崇的原则和道义都来自佛教的教义。
关于佛教的来源,发展历程,佛教的汉化本土化,我认为咱们书上说的已经够多的了,我就不再为大家介绍了,今天主要想跟大家说说中国佛教寺院的布局和供奉的对象。
其实这部分内容书上也有,但我认为他写的不细致,我说的东西就当做是书上内容的补充。
我所介绍的寺院殿堂布局和佛像供奉情况,是一般正规的寺院采用,但也略有不同。
至于小型寺院,则可因地而异,各具风格。
布局中国院落式的寺院布局,一般是座北面南,从寺院正门起沿一条南北向中轴线,由南向北每隔一定距离布置一座殿堂。
中轴线上由南向北的主要建筑依次是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菩萨殿法堂藏经楼。
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主轴线东侧,包括僧房、香积厨、斋堂、职事堂、荣堂、禅堂、法堂。
通常法堂后面或藏经阁左右是方丈室。
接待四方来者的客房特设在中轴线西侧。
大寺名刹,还另辟有五百罗汉堂。
有的著名大寺院在寺院的左后侧或右后侧设立戒坛,有的还有塔院。
山门佛寺的大门称为“山门”。
有一句话是说“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在山林里面,所以将佛寺的大门命名为山门。
山门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
中间一座常建成殿堂式。
这座殿堂式的建筑叫三门殿,因为寺院的大门一般三门并立,样式是中间一个大门、两旁各一个小门,所以又称三门殿。
进入三门殿,两旁各有一金刚,他们是警卫佛的夜叉神,因为他们手拿金刚杵,所以又叫“执金刚”。
坐东朝西寺庙长方形地行设计
坐东朝西寺庙长方形地行设计【原创实用版】目录1.寺庙的朝向和设计理念2.坐东朝西的寺庙布局3.长方形地行设计的特点4.寺庙建筑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正文在我国的寺庙建筑中,朝向和设计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寺庙通常会选择坐北朝南的方向,以获取充足的阳光和良好的通风。
然而,也有一部分寺庙会选择坐东朝西的设计,这背后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设计理念。
本文将以坐东朝西的寺庙为例,探讨其长方形地行设计的特点以及寺庙建筑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坐东朝西的寺庙布局。
这种布局的寺庙在我国较为罕见,但其设计理念同样源于我国古代的风水学说。
坐东朝西的寺庙在风水学上被认为有利于财运和事业运,因此,这类寺庙往往被用于供奉与财运和事业有关的神灵。
同时,这种布局也有助于寺庙在早晚光线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庄严肃穆。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长方形地行设计的特点。
长方形地行设计是指寺庙的平面布局呈长方形,这种设计可以使得寺庙的结构更加稳定,同时也有利于寺庙内部空间的合理利用。
长方形地行设计的寺庙通常会将主要的殿堂和建筑安排在长方形的两侧,形成对称的布局。
这种布局既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也有利于信众参拜和寺庙的管理。
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寺庙建筑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寺庙建筑不仅仅是宗教信仰的载体,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寺庙建筑中常见的飞檐、斗拱、琉璃瓦等元素,都是我国古代建筑技艺的瑰宝。
而在寺庙的布局和设计中,风水学说、八卦、五行等传统文化观念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些都充分证明了寺庙建筑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融合。
综上所述,坐东朝西的寺庙以其独特的长方形地行设计,展现了寺庙建筑与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体现了我国古代的风水学说和审美观念,同时也为寺庙内部空间的合理利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佛教基本常识
寺庙建筑一、寺庙朝向:中国大部分寺庙都是坐北朝南的。
只有个别的寺庙朝向特殊:如:①杭州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②西藏(z mg)大昭寺向西,小昭寺向东。
③北京的大觉寺向东。
下面不做特殊说明,默认寺庙朝向为:坐北朝南。
二、寺庙大概布局大雄宝殿为寺庙中心主体建筑。
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P】卢殿或藏(z eng)(z a ng)经楼(阁)、方丈室等。
(1)三门:佛寺一般多建于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门叫山门”。
又称三门”,一般由并列的三扇门组成。
中间一扇大门,两旁两扇小门。
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总称三解脱门”。
(中门:空门;东:无相门;西:无作门)许多寺院将山门建成殿堂式,至少中间那座大门盖成殿堂式,叫山门殿”。
殿内塑有两尊金刚力士像, 形貌雄伟,怒目想向,手持金刚杵以镇慑妖魔鬼怪。
左边的力士怒目张口,右边的力士怒颜闭唇。
在后期的某些中国佛寺内,金刚力士又换成了哼哈二将”,那是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影响的缘故。
(闭嘴吧的是哼”将,张嘴巴的是哈”将)寺院的门槛绝对不要踩,非常罪过。
进寺院时,走哪个门就看你在哪个门的位置了,一般不走中间门而走边门表示谦卑、不功高我慢。
在左边就走左门,先迈左脚;在右边就走右门,先迈右脚。
进寺礼拜或参观一般以顺时针方向走就可以。
因为在古印度以顺时针右绕为吉祥。
(2)钟楼、鼓楼:进山门之后,有钟、鼓二楼相对。
左(东)为钟楼,右(西)为鼓楼。
一般早晨先敲钟,以鼓相应;傍晚则先击鼓,以钟相应。
钟楼悬有洪种。
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z a ng)菩萨,道明为其左胁侍,闵公为其右胁(xi肖寺(sh )鼓楼置有大鼓。
有的寺院供有伽(qi <1蓝神关羽,关平为其左胁侍,周仓为其右胁侍。
(3 )天王殿:较大的佛寺都有天王殿。
进山门之后,两旁的钟楼、鼓楼和中间的天王殿构成寺庙的第一重院落。
天王殿有三个重要元素:弥勒佛、四大天王、韦驮菩萨。
①、弥勒佛天王殿正中为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佛,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既定接班人(竖三世”里的未来佛”正确的应该叫弥勒菩萨”才对。
寺庙建筑规划方案
寺庙建筑规划方案寺庙建筑规划方案一、引言寺庙作为宗教信仰的场所,具有灵性和庄严的特质,其建筑规划方案不仅需要突出宗教特色,还需兼顾实用性和美观性。
本文将从空间布局、建筑风格、材料选用等方面,详细探讨寺庙建筑规划方案。
二、空间布局寺庙建筑的空间布局应以中轴线为主,依次分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部分。
山门作为进入寺庙的大门,应具备较高的气势感;天王殿作为护法神的殿堂,应具备威严更能给信徒带来庇佑;大雄宝殿作为最主要的祈福场所,应宽敞明亮,以容纳更多信徒。
三、建筑风格寺庙建筑风格应紧密结合宗教信仰,充分体现寺庙的神圣和庄严。
在传统的寺庙建筑风格基础上,可以加入现代的设计元素,使其更具现代感。
例如,可以采用曲线型的屋顶设计,突出寺庙的独特之处,同时注重屋顶的细节装饰,使其充满美感。
四、材料选用寺庙建筑的材料选用应注重环保和传统文化价值。
建议使用纯木材料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使寺庙更具自然和谐之美。
同时,可以在一些特定的地方加入彩绘装饰,以增添寺庙的艺术气息。
五、室内设计寺庙建筑的室内设计应注重功能性和舒适性。
大雄宝殿的内部空间应充足,让信徒可以自由进出,并提供足够的座位和空间。
同时,建议在大雄宝殿中设置一个观音堂或佛像,供信徒供奉和参拜。
其他室内空间,如禅室和讲经堂,也应该考虑到不同的功能需求,进行合理的布置。
六、园林设计寺庙建筑的园林设计应注重自然美和和谐美。
可以利用周围的自然环境,栽种各类花草树木,打造一个宁静而美丽的环境。
同时,可以在园林中设置一些小型的亭子、水池和石桥等景观,使信徒在寺庙中得到灵性的滋养。
七、安全及可维护性考虑寺庙建筑的安全性和可维护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建议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建筑的结构稳固性,采用优质的建筑材料,并合理安排建筑的排水系统和防火设施。
同时,设计师还应提供维护建筑和园林的简洁且实用的方案,以确保寺庙的长期运营。
综上所述,寺庙建筑规划方案需要兼顾宗教特色、实用性和美观性。
中国传统寺庙布局
中国传统寺庙布局综述=700)window.open('/DownloadImg/2 013/01/0717/29448034_1.jpg');" border="0" alt="中国传统寺庙布局"src="/DownloadImg/2013/01/07 17/29448034_1.jpg"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 寺庙是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说它特殊并不在建筑本身的结构与形态上,而是指的特有的整体布局的要求。
从汉、唐以塔为中心的初期布局过渡到明清时期的我们大家常见的布局,也是随着佛教的汉化而逐渐改变成中国建筑形式的。
最小的山庙基本和我们的四合院的形式差不多。
一个小山门,一个简单的照壁,一个主要的神堂(大多供奉佛祖和观音之外的小一些的神),两侧为附属供奉神明。
后进院基本为僧侣生活区。
大的寺院布局就多了很多的层次。
山门在迎客的位置雄居着,一般山门为两到三重。
中间多安置四大天王,其后是左右龟驮碑刻,详细记录寺院的历史和著名事件以及重修、善款施主之类的内容。
紧接着是左钟(楼)右鼓(楼)。
山门后为三重大殿,一般中轴线上的大殿供奉次序的是观世音菩萨、佛祖、弥勒。
有一种解释是说,佛祖有三世。
前世佛是观世音,现世佛为本身,未来佛是弥勒。
寺庙主要供奉的佛神是不一致的,这和道观完全不同。
全国的道观都有三清殿供奉三位老祖。
而佛教由于显宗和大乘佛教教义的影响,所膜拜的各路神佛都有各自的道场。
只要你信佛有佛性,供奉哪个主神是可以有变化的。
所以我们就会看到菩陀山的观音殿,灵岩寺的罗汉堂,其它寺院的天王殿等等。
一般的中轴线两侧陪衬着其他各路神仙或观音的其他变身相,甚至有的还衬着鲁班庙、神医阁等。
再往后还有做功课的经堂、戒堂、僧房等等。
寺院布局
寺院布局寺院布局的变化展示着寺院文化的发展脉络。
先说“寺”的来历:寺,这个词最初是中国古代官署的称谓,比如大理寺、鸿胪寺等等。
东汉初年,汉明帝将迎请来的两位西域高僧和一批驮经书的白马安置在鸿胪寺(当时的鸿胪寺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外事办),并且将鸿胪寺改名白马寺,从此之后,“寺”便逐渐成了佛教道场的专用名词。
中国佛教寺院随着历史的推移,其布局也在不断的变化着。
寺院最初是以塔为中心,逐渐过渡到塔、殿并重,最后转变为以佛殿为主体的格局。
寺院布局寺院布局的变化展示着寺院文化的发展脉络。
先说“寺”的来历:寺,这个词最初是中国古代官署的称谓,比如大理寺、鸿胪寺等等。
东汉初年,汉明帝将迎请来的两位西域高僧和一批驮经书的白马安置在鸿胪寺(当时的鸿胪寺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外事办),并且将鸿胪寺改名白马寺,从此之后,“寺”便逐渐成了佛教道场的专用名词。
中国佛教寺院随着历史的推移,其布局也在不断的变化着。
寺院最初是以塔为中心,逐渐过渡到塔、殿并重,最后转变为以佛殿为主体的格局。
河北正定古城的几座寺院却真实的记录了寺院变化中的历史符号。
历史符号1、早期寺院的布局——早期的寺院一般以塔为中心,其他殿阁分布在其前后左右,形成一个方形的庭院。
自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后,便开始出现了这种寺院布局,一直流传到公元10世纪以后的一些辽代寺院,而中原地区的寺院则在唐代后期开始转型,到宋代的时候已经完全成为另一种格局。
那么正定的天宁寺、广惠寺、临济寺都是建于唐代的寺院。
虽经历代维修,但至今仍然保留了早期寺院以塔为中心的格局,在塔的前后又分别建有前殿和后殿,僧舍建在两边。
2、唐代过渡时期的寺院布局——寺院早期布局以塔为中心转向晚期以殿阁为中心的过渡时期则是在唐代后期。
正定的开元寺就是这一时期留下来的宝贵实例。
开元寺中轴线的最北端是一座法船殿(现已经仅存遗址),在法船正殿的左前方是一座唐代的钟楼,右前方是始建于唐代的雁塔。
此种布局已经明显看出古塔已经由寺院的中心位置移到了主殿的右侧,殿阁已经升至主体建筑的地位。
中国佛寺殿堂的构成
中国佛寺殿堂的构成中国常见的佛寺殿堂有许多类型,包括三门殿、弥勒殿、钟楼、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伽蓝殿、祖师殿、玉佛殿、三圣殿、药师殿、观音殿、三大士殿、念佛堂、罗汉堂、佛学苑、戒坛殿、藏经楼、方丈室、斋堂、放生池、如意寮、化身窑等,佛寺建筑的布局内容随着宗教礼仪、教义的不同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各异,下面简要介绍其特征:三门殿,亦名山门殿,因象征“三解脱门”而得名。
门两旁塑两大金刚像,守护佛法。
弥勒殿,一般寺院将弥勒的真身塑像置于天王殿,有的寺院将弥勒的化身塑像专供一处,即称此处为弥勒殿。
上海龙华寺设有弥勒殿。
弥勒殿的建筑常为单檐歇山式或单檐庑殿式。
殿两侧置有蹲立石狮和石幢。
钟楼位,于天王殿左前侧,一般为三层飞檐歇山式或三檐庑殿式。
击之以召集僧众。
因其供奉地藏菩萨,亦有称之为地藏殿的,一般地藏殿也设置于寺院的东边。
鼓楼位,于天王殿右前侧。
一般为三层飞檐歇山式或三檐庑殿式。
佛寺素有早撞钟、暮击鼓以报时之说。
鼓楼中供奉关帝,其左胁侍为关平,右胁侍为周仓。
也有供奉观音的。
天王殿,一般而言,天王殿是三门内的第一重殿,有着显正却邪的意义。
单橹歇山式或单檐庑殿式。
正门左右两侧有石幢,左右前两侧有钟楼和鼓楼。
殿中供奉弥勒的真身或化身。
东西两房供奉四大天王像。
大雄宝殿,其是佛寺的正殿,亦称大殿。
日本称之为金堂。
其建筑式样有重檐庑殿式或重檐歇山式等。
大殿左右有石幢,大殿前有大香鼎,殿内正中一般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像。
有各种不同姿势的佛像。
主要有两种:一种为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名为“定印”,表示禅定之意,右手直伸下垂,名为“触地印”;另一种是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名为“说法印”,表示佛说法的姿势,有的大殿中供奉的是三世佛,称横三世佛,即释迦牟尼佛、药师琉璃光佛、阿弥陀佛,也有其旁各有两位菩萨立像或坐像。
有的大殿供奉毗卢遮那佛,有的供奉阿弥陀佛,有的大殿两侧供有二十诸天,有的大殿则于后两侧按古制供有十六罗汉。
坐东朝西寺庙长方形地行设计
坐东朝西寺庙长方形地行设计在我国,寺庙作为宗教信仰的载体,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坐东朝西的寺庙设计,历经千年传承,依旧在现代社会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分析坐东朝西寺庙长方形地行设计的原因、特点及对寺庙内部的影响,并探讨现代寺庙的传承与发展。
一、寺庙背景介绍寺庙,又称寺院,是我国佛教信仰的核心场所。
自古以来,寺庙便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坐东朝西的寺庙设计,使得寺庙在历史长河中独具一格,成为研究古代建筑、宗教、文化等多方面的重要载体。
二、坐东朝西的原因坐东朝西的寺庙设计,源于古代人们对宇宙观、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综合考量。
首先,古人认为东方为太阳升起的地方,象征着生命与希望,因此将寺庙的正面朝向东方,以示对太阳神的敬仰。
而西方则象征着死亡和结束,将寺庙的背面朝向西方,以示对逝去生命的尊重。
此外,古代交通不便,人们往往选择朝西行走,以便于朝圣者和香客前往寺庙。
坐东朝西的设计也有利于寺庙观察天文现象,如日蚀、月蚀等,从而起到预测吉凶的作用。
三、长方形地形的设计特点长方形地形的设计,使寺庙在空间布局上更加规整、有序。
一般来说,寺庙座落在长方形的地块上,四周设有围墙,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宗教空间。
这种设计既有利于寺庙的管理,也为香客提供了一个安静、祥和的宗教环境。
四、寺庙建筑布局与功能分析在长方形地形的基础上,寺庙的建筑布局通常分为前、中、后三部分。
前方为山门、天王殿等,用于接待香客和举行宗教活动;中间为主体建筑,如大雄宝殿、观音殿等,供奉着各种神佛;后方则为僧侣的生活区,包括禅房、斋房等。
五、坐东朝西对寺庙内部的影响坐东朝西的寺庙设计,对寺庙内部的空间布局、光线照射、通风等方面均产生了一定影响。
首先,早晨的阳光能够直接照射到寺庙正面,为寺庙内部带来明亮的光线。
而傍晚时分的夕阳,则为寺庙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
其次,坐东朝西的设计有利于寺庙的通风,使室内空气保持清新。
一般佛寺是怎么布局的?各殿供的是谁? 怎么参拜?
一般佛寺是怎么布局的?各殿供的是谁?怎么参拜?佛教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教之一,深受古时皇家的重视和推崇,所以汉传佛教寺院的布局和供奉佛位是有讲究的,大致是按照古代皇家建筑风格及方位来安排。
通常的寺院是坐北朝南,山门向南开,布局基本上是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室、藏经楼等组成。
当然,这只是佛教寺院的一般布局,规模比较大的寺院还有钟楼、鼓楼、伽蓝殿、祖师殿、四堂、四台、罗汉堂、禅房、监院/方丈院、大斋堂等等,具体情况还要视规模而定。
一、山门寺庙的大门称为“山门”,因寺庙大多修建于山林之中而得名,同时也有另外一个含义,即是三个门之谓,象征佛教中的“三解脱门”,中间的为空门,东侧的为无相门,西侧的为无作门。
无作指无因缘造作;无相即不取一切相;空门,因缘解体,一切皆空。
所以山门是僧俗两界的分界线,也是达到涅磐境界所必须经过的门径。
一般的山门两旁有两位大力金刚像,又名“执金刚”,是两位手持金刚杵(印度古代最坚固的兵器)的守护佛法的护法神。
二、钟楼、鼓楼进入山门以后就可以看见东面的钟楼和西面的鼓楼。
佛教有“晨钟暮鼓”之说,即早上先敲钟,以鼓和之,晚上先击鼓,再以钟应之。
钟楼,即寺庙中悬挂梵钟之堂宇,其下面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萨,寓意地狱救苦,度化众生。
鼓楼为悬挂鼓之建筑物。
其位置在大殿或讲堂之右,而与钟楼相对望,其下面供奉的是妙吉祥菩萨,即文殊菩萨。
三、天王殿天王殿又称弥勒殿,是进入山门后的第一重大殿,殿中供大肚弥勒佛,其背后为韦驮,东西两侧供奉四大天王,有的天王殿还有类似这样的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颠倒之人”。
1、中尊:弥勒佛天王殿一般面向北,供的中尊是弥勒佛,这是因为弥勒作为未来佛,是释迦摩尼佛涅磐后的继承人,具有崇高的地位。
弥勒佛的形象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作大肚弥勒佛,是未来佛,与释迦摩尼(现在佛),燃灯佛(过去佛)一起供奉在大雄宝殿,称为“竖三世佛”;另一作菩萨像装,常带天冠,单独侍奉。
中国汉地佛教寺庙建筑规制
图19 大雄宝殿
精品
图20 释迦摩尼佛
精品
十八罗汉
大殿两侧多供奉有十八罗汉像。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 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罗汉,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 而来。他们都是历史人物,均为释迦摩尼的弟子。最初为 十六罗汉,到宋代时则盛行十八罗汉了。
排名: 托塔罗汉,探手罗汉,过江罗汉,芭蕉罗汉,静座罗汉,
精品
图22 海岛观音
精品
5、藏经楼
藏经楼位于寺庙中轴线的后部。藏经楼的“藏”,读zàng, 是指佛教里的三藏:经藏、律藏、论藏,另外还有分类的 意思。
藏经楼的功用一般用于藏经,也可以用于僧人阅读经书的 场所或是接待贵宾的场所。
藏经楼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毗卢阁,楼上藏经书,楼下 供奉毗卢遮那佛;二是转轮殿,所有经书放在一个大转轮 上,人们只要将转轮转一圈就代表读经书一遍。
精品
图12 山门(三门)
精品
图13 金刚力士
精品
2、钟楼 、鼓楼
钟楼即寺庙中悬挂梵钟的楼宇,通常与鼓楼分居山门内两 翼,古制以钟楼建于东边。梵钟悬于钟楼,作为召集大众或 早晚报时之用。寺院早晚叩钟一百零八响,寓意众生能脱离 一百零八种烦恼,以祈愿受苦众生听闻钟声之后,能够烦恼 消。一般来说,钟楼下面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萨,寓意度化众 生。
精品
图16 弥勒佛
精品
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神。四大天王的塑像,通常分列在 佛寺第一重殿的两侧,天王殿因此得名。四大天王分别是: 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职调; 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宝剑,职风; 西方广目天王,手持赤龙,职顺; 北方多闻天王,手持伞盖,职雨。 合起来也称“风调雨顺”,表达了人民祈求风调雨顺、国 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图图11白马寺河南洛阳白马寺河南洛阳图图22灵隐寺浙江杭州灵隐寺浙江杭州图图33少林寺河南登封少林寺河南登封图图44寒山寺江苏苏州寒山寺江苏苏州图图55国清寺浙江天台国清寺浙江天台图图66大明寺江苏扬州大明寺江苏扬州图图77栖霞寺江苏南京栖霞寺江苏南京图图88东林寺江西九江东林寺江西九江图图99法门寺陕西扶风法门寺陕西扶风图图1010南普陀寺福建厦门南普陀寺福建厦门第二部分第二部分正正文文??一寺庙的基本布局一寺庙的基本布局??一般的汉传佛教寺院多采用如下布局模式
中国佛寺建筑一般布局
中国佛寺建筑一般布局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东汉永平年间传入我国。
传入之初,寺院建筑参照印度佛寺模式,以塔为中心,四周建有殿堂。
晋唐以后,殿堂逐渐成为主要建筑,塔被移于寺外。
寺院主要殿堂比较规范,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卢殿或藏经楼、方丈室等。
东侧有僧房、香积厨、斋堂、职事房、茶堂、延寿堂等。
西侧多为接待云游僧人的禅堂等。
一些大寺院,门前还有放生池。
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
许多寺院都在深山密林中,所以第一道门便称“山门”,而三、山音近,故此一般山门又由三道门组成,象征佛教的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
天王殿内,两旁四大天王,中为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佛,潭柘寺一幅对联写道: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弥勒佛身后为韦驮将军。
韦驮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将之首,也是大家所熟悉的佛教护法神。
韦驮背对弥勒佛,面向大雄宝殿,降魔伏鬼,保护佛法。
一般有两种塑像:一是两足平立,十指合掌,横杵于两腕间,表示该寺不接待外来云游僧人;二是左手握杵拄地,右手插腰,左脚略向前立,表示欢迎接待外来僧人(也有与此相反之说)。
一般来说,看韦陀菩萨的韦陀杵的方向:如果韦陀杵扛在肩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大的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如果韦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个寺庙是中等规模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如果韦陀杵拄在地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小寺庙,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弥勒佛和韦陀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享受天下人的供奉。
弥勒佛热情随和,笑脸常开,所以来的人非常多,香火也很旺盛,可是他生性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无法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
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却成天板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前来供拜的人越来越少,直至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巡查天下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生出一计,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勒佛负责公关接待,笑迎八方客,而韦陀则作为寺院护法,铁面无私,锱珠必较,负责财务,严格把关。
浅析当代寺院建筑的规划与布局
浅析当代寺院建筑的规划与布局佛教从汉代传入中国后,佛教元素开始融入中国古代建筑,形成了最早的佛教寺院。
寺院建筑的发展也深受中国礼制规定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寺院整体布局以中轴线贯穿全寺;②主体建筑皆建造于中轴线之上;③以中轴线为轴左右对称设计、布置建筑;④左祖右社,前朝后寝;⑤全部建筑前低后高,主次分明,长幼有序。
当今,在现代化的设计施工过程中,佛教建筑仍然保持着蓬勃兴荣的趋势。
笔者工作中参与了不同规模的寺院规划,如庐山东林寺、天台天明寺、鳌江植德寺等。
这些寺院的年代与规模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大型寺院往往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过多次改建与扩建,还有当代新规划新建设的大型寺院;小型寺院多以村里的寺庙形式居多。
但是无论如何,现如今的寺院建设均离不开政府的规划、寺院的需求,和寺院经济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而建筑基本的佛教功能是不会缺失的。
下面对本人参与过的一些寺院工程做梳理分类,一窥当下寺院功能布局的趋势与方向,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宗教建筑的设计与发展。
第一类:大型寺院改建扩建工程1.江西庐山东林寺祖庭扩建项目东林寺始建于东晋太元十一年,是佛教八大宗净土宗的发祥地,迄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期间经历不断的损毁与重建,时至今日得以形成祖庭和净土院两大寺院的规模。
为了适应不断增加的功能需求和满足源源不断前来朝拜的僧侣居士的活动空间,东林寺仍然需要不断的改造和扩建。
东林寺祖庭的布局现阶段主要集中在主轴线及两旁,主轴线布置的主要建筑从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和法堂,并通过两侧厢房围合成大小不等三个庭院空间。
平行与主轴线的西侧,在最近的一次规划中,形成了一条新的轴线,以香光讲堂和念佛堂为主围合而成的另一个庭院。
在这两条轴线的两侧,顺次布置了一些僧寮楼,并还在不断增建新的寮房与功能用房,这组成了祖庭基本的大格局,几乎占尽了山脚下的可用面积。
余下的建筑依山而建并与山上现存的建筑相协调:如为了纪念远公而建的远公塔院,结合原有的果公塔院一起规划设计,依傍着上山道路建在两条轴线的西北角;为了临终僧侣设计重建的助念堂和老年僧侣居住养老的思归院,结合设计布置在远公塔院北侧,间隔着一条上山的道路;还有法师闭关房及居士闭关房等大大小小的建筑,也顺势建设在山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佛教寺院布局杂说2011-02-28 18:27:58来自: 广志(talkbox: ratmickey)佛教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教之一,深受古时皇家的重视和推崇,所以寺院的布局和供奉佛位是有讲究的,大致是按照古代皇家建筑风格及方位来安排.通常的寺院是坐北朝南,三门向南开,但也有说法,寺院不能太正对南向,有点偏东或偏西的那种向南方向.布局基本上是天王殿,中间供奉弥勒菩萨,以布袋笑弥勒见多.四天王左东南、右西北(以弥勒为准,左即东方)。
弥勒菩萨的背后是供奉韦驮菩萨。
以天王殿作为主线,纵线对正,接下来就是主殿——大雄宝殿,主要供奉释迦牟尼佛,当然也有寺院供奉法身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的左右一般供奉东方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
或者禅宗道场就干脆供奉释迦牟尼佛粘花像,左右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
大雄宝殿的左右两旁一般是十八罗汉,左9尊右9尊。
释迦牟尼佛的背后,一定是供奉观音菩萨见多,称海岛观音,左右善财童子和东海龙女。
观音大士身后配有罗汉或者三十二应身图。
接下来是法堂和藏经阁,两者可以上下两楼,或者相互连接都可以。
上述的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都在一条纵线上。
横线主要是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设立左右钟鼓楼,左钟楼(东边),右鼓楼(西边),一般钟楼下或供奉地藏菩萨,鼓楼下或供奉伽蓝菩萨(现关公像)。
也有的寺院将钟鼓直接设立在大雄宝殿之中。
但大致的布局就是如此。
以“寺”为名东汉明帝时,释摩腾自西域用白马驮经,初宿洛阳鸿胪寺,于是以“寺”名之,创立“白马寺”。
“寺”在白马寺创立之前,为官署之名,后来凡是僧众所居处,皆以“寺”为名。
在中国佛教寺庙的建筑中,殿堂是寺院建筑的主体。
殿是供奉安置佛像以供礼拜祈祷的处所,堂是供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起居的地方。
下面将就普通常见寺庙的格局作些介绍。
布局院落式的寺院布局,一般是座北面南,从山门(寺院正门)起沿一条南北向中轴线,由南向北每隔一定距离布置一座殿堂,周围用廊屋或楼阁把它围绕起来。
中轴线上由南向北的主要建筑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殿之后是法堂或藏经楼(阁)或毗卢阁、观音殿。
大雄宝殿前,左右配殿有枷蓝殿、祖师堂(或观音殿、药师殿等)相对。
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主轴线东侧,包括僧房(居室)、香积厨(厨房)、斋堂(饭堂)、职事堂(库房)、荣堂(接待室)等。
接待四方之来者的客房特设在中轴线西侧。
山门佛寺的大门称为“山门”。
由于“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在山林之处,所以得名。
山门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
中间一座常建成殿堂式。
叫山门殿或三门殿。
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像,如同两个门卫护持寺院。
天王殿进了山门往北,第一重殿是天王殿。
在天王殿前两侧有钟楼和鼓楼。
天王殿中间供坐北面南的大肚弥勒佛。
东西两旁分塑四大天王像,弥勒佛背后神龛内供韦驮菩萨像。
大殿天王再往北是“大雄宝殿”,俗称“大殿”,为寺庙的主殿、正殿。
“大雄”是梵文筏那摩那的汉译,是对佛祖释迹牟尼的尊称,指佛有大力,能伏“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子魔”等四魔。
常见的供奉释迦牟尼佛有三种姿势:一种称“成道像”,结跏趺坐(两腿交叉,双脚放在相对的大腿上,足心向上),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名为“定印”,表示禅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为“触地印”,表示释迦成道前,为了众生而牺牲自己,这一切唯有大地能够证明。
再一种为“说法像”,结跏趺坐,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名为“说法印”。
还有一种立像,左手下垂,名“与愿印”,表示能满足众生愿望;右手屈臂向上伸,名“施无畏印”,表示能解除众生苦难。
还有的是“三佛同殿”。
一种是供“三身佛”,“三身”指三种佛身。
中尊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指体现了佛法的佛本身。
左尊为“报身佛”,名“卢舍那佛”,指经过修习而获得佛果之身。
右尊为“应身佛”,即是释迦牟尼佛,指佛为度脱世间众生需要而现之身,特指释迦的生身。
又一种为供“横三世佛”。
这里的“世”指三个空间世界,以其同时存在,所以叫“横三世”。
正中为本尊释迦牟尼佛;左侧为左手持钵(表示盛甘露),右手持药丸的药师佛;右侧为阿弥陀佛。
另一种为供“竖三世佛”。
这里的“世”、指因果轮回迁流不断的个体一生中存在的时间。
三世指过去(前世、前生)、现生(现世、现生)、未来(来世、来生)三世。
在佛像中的位置是:正中为现在佛,即释迦牟尼佛。
左侧为过去佛,即燃灯佛。
佛经说他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得名。
亦说释迦未成佛时,燃灯佛曾为他“授记”,预言将来成佛的事。
右侧为未来佛,即弥勒佛。
弥勒是释迦之后将为佛。
佛经讲他将继承释迦的佛位而成佛,所以叫未来佛。
佛殿两侧各九尊罗汉。
佛坛背后是观音菩萨手持杨枝净瓶,立于普陀洛枷山海之间。
配殿大殿的东西两侧配殿是枷蓝殿与祖师殿。
伽蓝是“僧伽蓝摩”的简称。
是“僧园”之意。
这里的伽蓝特指“祗树给孤独园”,是释伽在舍卫国居住说法的场所。
伽蓝殿供波斯匿王和他的太子祗陀,还有给孤独长者。
相传“祗树给孤独园”是给孤独长者用金钱购置波斯匿王太子祗陀的花园,建筑了“祗园精舍”,释迦说法的道场。
除了这三位护持佛法建立枷蓝的善士外,殿内两侧还有供美音、梵音、天鼓等十八位枷蓝神的,他们是寺院的守护神。
法堂大殿的后面为法堂,也叫讲堂,是演说佛法皈戒集会的地方,它是佛寺中仅次于大雄宝殿的主要建筑。
法堂也供佛像,但主要设法座。
法座亦称狮子座,堂中设高台,中置坐椅,供法师演说佛法之用。
法座后挂象征释迦说法传道的图像。
法座前置讲台,台上供小佛像。
下设香案,供置香花,两侧列置听法席位。
藏经阁法堂之后是藏经阁,藏大量书籍,一般不对外开放。
寺庙建筑布局图庄严与供具寺院殿堂布置除各类佛像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庄严和供具。
所谓庄严就是以示庄重严肃的装饰。
中国佛殿之庄严主要为宝盖、幢、幡、欢门等。
宝盖又称天盖。
殿堂所供本尊佛像有宝盖,佛经称华盖。
一般以木材、金属或丝织之材料制成。
幢,又称宝幢,为佛、菩萨的庄严标帜。
用以表麾众生,制魔众。
一般以绢、布等制成。
幢身周围置八个或十个间隔,下附四垂帛,或绣宝生如来、地藏菩萨等像,或加彩画,头上安宝珠。
每一佛前多置四柱宝幢,或绕宝盖而悬置。
幡,又称胜幡。
为表佛世尊威德所作之庄严,它犹如大将的旌旗。
幢下长帛下垂者曰幡,而以幢竿垂幢日幛幡。
幡有多种颜色和制法,以平绢制成的叫平幡,束丝制成的叫丝幡,以金属玉石联结制作的叫玉幡。
旗竿头安宝珠的称云幢旗,幢竿头置龙头的叫金刚幡。
幡上多书佛号或经偈,悬挂于佛像前。
欢门,是悬于佛像前的大幔帐,上面用彩丝绣成飞天、莲花、瑞兽、珍禽之类。
飞天是西方极乐世界的神灵。
欢门两侧垂幡,称为幡门。
门前悬供佛琉璃灯一盏。
供养在佛教中名目繁多,有香花供养、饮食供养、灯明供养、衣服供养等等。
殿堂供具多寡,看殿堂结构的大小以及法事需要来决定。
佛经中说,殿堂当设二十一种供奉之具,如果不能办到,五种也可以。
五种供具是:香水、杂花、烧香、饮食、燃灯。
佛像前所设香炉、花瓶、烛台叫“三具足”,就是从五种供具中简化而来的。
佛像前设有香几供台(大桌),其形或长或方。
长的香几安置“三具足”之类,而方供台却是以奉五供(即涂香、花鬘、烧香、饮食、灯明)之用,以丝绣桌围将四面围起。
供台上前置香几,几上放小香盘。
香盘用紫檀木制作,上置一香炉二香盒,分盛檀香、末香。
盘前挂一红幢,绣莲花瑞禽之类。
寺庙是中国佛教建筑之一。
起源于印度的寺庙建筑,从北魏开始在中国兴盛起来。
这些建筑记载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宗教的兴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寺庙建筑起源于印度。
我国在南北朝时代大规模兴建寺庙成风,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首都洛阳内外有一千多座寺庙。
唐朝诗人杜牧的《江南春》待中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可见南朝寺庙之多。
中国古代寺庙的布局大多是正面中路为山门,山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正面是天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后面依次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僧房、斋堂则分列正中路左右两侧。
大雄宝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庞大的建筑,“大雄”即为佛祖释加牟尼。
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隋唐以后,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寺庙内大都另辟塔院。
中国佛寺不论规模地点,其建筑布局是有一定规律的:平面方形,以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菩萨殿———法堂———藏经楼这条南北纵深轴线来组织空间,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
沿着这条中轴线,前后建筑起承转合,宛若一曲前呼后应、气韵生动的乐章。
中国寺庙的建筑之美就响应在群山、松柏、流水、殿落与亭廊的相互呼应之间,含蓄温蕴,展示出组合变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
中国古人在建筑格局上有很深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
因此中国佛寺融合了中国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仍然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轴线布局、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的建筑群体。
此外,园林式建筑格局的佛寺在中国也较普遍。
这两种艺术格局使中国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极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远。
1.正殿:即大雄宝殿,俗称“大殿”。
位于天王殿以北。
是供奉佛教的教主——佛陀的大殿。
“大雄”,(意谓伟大的英雄)是对佛的尊称,指佛有大力,能降伏“烦恼魔”、“五阴魔”、“死魔”、“自在天魔(欲界第六天、之魔王,能害人善事)”等“四魔”。
《法华经.涌出品》曰:“善哉善哉,大雄世尊。
”《法华经.授记品》云:“大雄猛世尊,诸释之法王。
”新译《华严经》卷四《世主妙严品》云:“如来智慧不思议,悉知一切众生心,能以种种方便力,灭彼群迷无量苦。
大雄善巧难惶,凡有所作无空过。
”佛为大雄,故佛教寺院中供奉佛像的正殿,即称大雄宝殿。
供奉的主要佛像,常见的有一、三尊二种类别。
(1)供一尊佛:一般是供奉释迦牟尼佛像。
常见有三种姿势。
其一为成道相,结跏趺坐(盘腿打坐),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名为“定印”,表禅定之意,右手直伸下垂,名“触地印”。
其二为说法相,结跏趺坐,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右手向上屈指呈环形,名为“说法印”。
再一种是立像,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名为“旃檀(旃,音zhān;旃檀,檀香)佛像”。
下垂手势名“与愿印”,表示能满足众生愿望;上伸手势名“施无畏印”,表示能解除众生苦难。
释迦佛在世时,优填王用旃檀木按释迦佛的形象雕成此像。
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所载,佛成道后,上忉利天为母说法三个月,时,憍赏弥国优填王难禁思慕之情,遂请毗首羯摩天造佛形像,此是有佛像之始。
后来仿制的也叫旃檀佛像。
(2)供三尊佛:有多种安排方式。
一种是供“三身佛”:中尊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左尊为报身佛,名卢舍那佛;右尊为应身佛,即释迦牟尼佛。
另一种是供“三世佛”,又分两种:一种是在三个空间世界中存在的佛,中间一尊为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左尊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琉璃光佛,结跏趺坐,左手持钵,右手持药丸;右尊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结跏趺坐,双手叠置足上,掌中有一莲台,表示接引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