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书法作品欣赏
爱莲说毛笔书法
爱莲说毛笔书法在中国当代教育模式下,基础习字教育一般是从写硬笔(铅笔、圆珠笔、钢笔等)字开始的,在达到一定阶段后,部分人特别是一些喜欢上书法艺术的青少年朋友可能会进一步转向学习毛笔书法。
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爱莲说毛笔书法,希望你们喜欢。
爱莲说毛笔书法欣赏:毛笔书法入门:首先是执笔。
苏东坡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
”这里介绍一般所用的“五指执笔法”:即以拇指和食指的指肚捏住笔杆(适当高度),保证笔杆不脱落;中指在食指下面搭在笔的外侧,既加强食指捏笔的力量,又发挥把笔往里钩的作用;无名指的甲肉之际抵在笔杆内侧,起着把笔往外推的作用;小指附在无名指的指肚下部,辅助无名指把笔往外推。
握笔时要如古人所说:“令掌虚如握卵”,这样便于运笔。
学书要经常练习握笔、钩回、推出和旋转笔杆(加上腕的作用)练习画直线和弧线。
执笔的高低和是否悬腕、悬肘,由所书字的大小来决定,小字低执,枕腕;大字高执,悬腕;再大则需悬肘。
书法是线条造型艺术。
所谓笔法主要的就是怎样创造理想线条(点画)的用笔方法。
提按。
笔按下去写,笔划就粗,提起来就细。
就像人走路的两只脚,一只落下,一只提起,不停地交替一样,笔在写字的过程中也在不停地提按。
惟其如此,才能产生出粗细绝不相同的线条来。
每写一个笔画,都有入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
入笔有“露锋”法,顺笔而入,使笔画开端呈尖形或方形;有“藏锋法”,逆锋入笔,横画欲右先左,竖画欲下先上,使笔锋藏在笔画中,笔画开端基本呈圆形。
行笔要学会“中锋用笔”,使锋尖常在点划中间运行。
为使笔画有力度,还要学会涩势用笔,行中留,留中行,避免浮华。
收笔有“露锋”(把笔逐渐提出纸面,画呈尖形,如悬针竖、撇、捺、钩),有“藏锋”(将笔尖收回画中,如垂露竖,笔画尾端呈圆形)。
结字又叫结体或间架结构。
启功先生曾指出,写毛笔字一要把握间架结构,二要练好笔画特点。
间架结构比点画特点重要。
间架好的字,笔画特点不突出,也还顺眼;反过来就不行了。
爱莲说硬笔书法作品欣赏
爱莲说硬笔书法作品欣赏爱莲说硬笔书法作品欣赏:爱莲说硬笔书法作品欣赏1爱莲说硬笔书法作品欣赏2爱莲说硬笔书法作品欣赏3书法的神采意味:神采本指人面部的神气和光采。
书法中的神采是指点画线条及其结构组合中透出的精神、格调、气质、情趣和意味的统称。
“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说明神采高于“形质”(点画线条及其结构布局的形态和外观),形质是神采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书法艺术神采的实质是点画线条及其空间组合的总体和谐。
追求神采,抒写性灵始终是书法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
书法中神采的获得,一方面依赖于创作技巧的精熟,这是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只有创作心态恬淡自如,创作中心手双畅,物我两忘,才能写出真情至性,融进自己的知识修养和审美趣味。
书法欣赏的方法:书法欣赏同其他艺术欣赏一致,需要遵循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
由于书法艺术的特殊性,又使书法欣赏在方法上表现出独特性。
一般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
书法欣赏时,应首先统观全局,对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有一个大概的印象。
进而注意用笔、结字、章法、墨韵等局部是否法意兼备,生动活泼。
局部欣赏完毕后,再退立远处统观全局,校正首次观赏获得的“大概印象”,重新从理性的高度予以把握。
注意艺术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是否协调一致,作品何处精采、何处尚有不足,从宏观和微观充分地进行赏析。
把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展开联想。
书法作品作为创作结果是相对静止不动的。
欣赏时应随作者的创作过程,采用“移动视线”的方法,依作品的前后(语言、时间)顺序,想象作者创作过程中用笔的节奏、力度以及作者感情的不同变化,将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
也就是摹拟作者的创作过程,正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变化等。
从书法形象到具体形象,展开联想,正确领会作品意境。
在书法欣赏过程中,应充分展开联想,将书法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事物进行比较,使书法形象具体化。
爱莲说行书书法作品欣赏_赏爱莲说书法作品欣赏
爱莲说行书书法作品欣赏_赏爱莲说书法作品欣赏从古至今,吟诵莲花的诗词不胜枚举,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咏莲的小品文中不可不提的一篇。
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爱莲说行书书法作品欣赏,希望你们喜欢。
爱莲说行书书法作品欣赏爱莲说朝代:宋代作者: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盛爱一作:甚爱)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写作背景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
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茶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散文《爱莲说》。
写作风格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
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衬托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
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严谨。
爱莲说赏析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作者起笔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
《爱莲说》ppt完整版
重点词汇与句子解析
重点词汇
文章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包括“蕃”、“濯”、“蔓”、“植”等,这些词汇的 含义和用法需要仔细辨析。
重点句子
文章中而不妖”、“中通 外直,不蔓不枝”等,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独特感受和评价,也是理 解全文的关键。
主题思想解析
主题思想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https://
PART 04
《爱莲说》的影响与评价
REPORTING
WENKU DESIGN
对后世的影响
成为经典名篇
自《爱莲说》问世以来,它一直被选 入中学语文教材,成为传颂千古的名 篇。
荷花文化的推广
《爱莲说》中对荷花的赞美和描绘, 激发了人们对荷花文化的热爱和推崇, 推动了荷花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启发文学创作
《爱莲说》在文学创作中的影响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爱莲说》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 ,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 文学家在创作中借鉴了《爱莲说》的文学手 法和主题,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
对现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在现代文学创作中,《爱莲说》的影响依然 可见。许多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汲取了《爱莲 说》的文学营养,将其融入到现代文学作品 中,为读者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
主题介绍
主题
《爱莲说》是周敦颐的一篇散文 ,通过对莲花的赞美,表达了作 者对美好品德的追求和崇尚。
目的
通过学习《爱莲说》,引导学生 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 对美好品德的向往和追求。
背景信息
时代背景
周敦颐生活在北宋时期,当时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个人背景
周敦颐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主张“格物致知”,强调 通过实践和体验来获得真知。同时,他也非常注重道德修养,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需要通过不断修养来保 持和提升自己的品德。
爱莲说楷书书法作品欣赏
爱莲说楷书书法作品欣赏
推荐文章
大气特色的楷书书法作品图片热度:好看的毛笔楷书书法作品图片热度:柳体楷书书法作品高清图片热度:绝句精美的楷书书法作品图片热度:有关爱国的楷书书法作品图片热度:
中国书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但这份经典的文化大餐千百年来却只属于中国或一些和中国文化有渊源的东方民族。
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爱莲说楷书书法作品欣赏,希望你们喜欢。
爱莲说楷书书法作品欣赏:
书法落款知识:
一、称谓长辈:吾师、学长、道长、先生、女士
平辈或小一辈:兄、弟、仁兄、尊兄、大兄、贤兄(弟)、仁兄(弟)、道兄、道友、学友、方家、先生、小姐、法家。
关系较亲密:学(仁弟)、吾(兄)弟。
老师对学生:学(仁弟)、学(仁)棣、贤契、贤弟。
同学:学长、学兄、同窗、同砚、同席。
二、上款客套词或敬词
雅属、雅赏、雅评、雅鉴、雅教、雅存、珍存、惠存、清鉴、清览、清品、清属、清赏、清正、清及、清教、清玩、鉴可、鉴正、敲正、惠正、赐正、斧正、法正、博鉴、尊鉴、法鉴、法教、博教、大教、大雅、补壁、糊壁、是正、教正、请正、指正、教之、正腕、正举、存念、一粲、粲正、一笑、笑存、笑鉴、属、鉴、玩。
三、下款客套词或敬词
书法题款用:敬书、拜书、谨书、顿首、嘱书、醉书、醉笔、漫笔、戏书、节临、书、录、题、笔、写、临、篆。
篆刻边款用:刻作、记、制、治石、篆刻。
爱莲说楷书硬笔书法作品图片
爱莲说楷书硬笔书法作品图片
爱莲说是周敦颐创作的一首代表词作,这首词有非常高的文学地位。
现如今,爱莲说的楷书作品受到许多人的欣赏与喜爱。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爱莲说楷书硬笔书法作品图片。
爱莲说经典的楷书硬笔书法作品
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大多是借事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长短不定,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托物寓意,借物抒情。
爱莲说好看的楷书硬笔书法图片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死后谥靖节),是著名的隐士。
陶渊明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爱莲说的作品结构
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两个陪衬,三种类型。
作者以(莲)作为线索把全文连缀成篇;而两个陪衬是指用(牡丹)和(菊花)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的君子),(追求富贵的人),(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隐士 )。
爱莲说书法作品赏析
爱莲说书法作品赏析《爱莲说》北宋学者周敦颐所作的一篇议论散文。
全文文字精美,看待为人处世发面,十分精妙。
千百年来,更为书法爱好者用来当做创作的题材。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爱莲说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爱莲说》赏析爱莲说作者: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水陆上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
濂溪清赏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唐朝以来,人们十分喜爱牡丹。
我(却)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生长出却不淤泥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它的(茎)中间空,外面直。
不长出外蔓,不长出侧枝。
香气远播,更显得清幽。
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能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它。
(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呀”等语义虚词。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喜爱菊花的人,自陶渊明以后就很少有听闻了。
喜爱莲花的人,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喜爱牡丹的人,几乎所有人都喜欢牡丹吧!鉴赏诗句祥评1、莲的品质:“莲,花之君子者也。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表现词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5、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最新爱国诗词硬笔书法作品6篇
爱国诗词硬笔书法作品6篇爱国诗词硬笔书法作品6篇爱国诗词硬笔书法作品(1)[爱莲说硬笔书法作品]爱莲说硬笔书法欣赏《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赏析“说”,是一种议论性古代文体之一,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
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之美就在于其一个“洁”字。
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
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
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唐代经典书法作品的分析与评价
唐代经典书法作品的分析与评价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高峰时期之一,创作出了众多经典作品。
其中,王羲之、颜真卿、怀素、欧阳询等书法大师的作品至今仍然被誉为不朽经典,广受书法爱好者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以这些书法大师的作品为例,对唐代经典书法作品进行分析与评价。
王羲之的《兰亭序》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幅作品以简练、明快的笔法描绘了宴会场景,并在右侧精雕细琢地书写了序言。
此作品的艺术魅力在于它的墨色,表现了水墨的韵味,同时也代表了中国书法中的精髓,即“笔墨,潇洒放达,既自出意,亦纳天工”。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经典之作。
此作品以清雅、秀逸的风格书写了祭文,寓意深远。
作品以大字篆书为主,笔画俊秀流畅,字形清晰,美轮美奂。
作品对于朝代社会的发展是有着积极推动作用的。
怀素的《爱莲说》怀素的《爱莲说》是唐代书法中的一件经典之作。
此作品以青墨为主,墨色浓郁,线条优美,书写有力,充满了书法艺术的气息。
作品以荷花为主题,并将作者本人对于荷花的喜爱和敬畏之心通过墨色和笔墨传达在书作品中。
这幅作品是中国书法中的佳品之一,有着极高的收藏价值。
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件经典之作。
此作品以隶书为主题,字体笔力雄健有力,字形直陡而秀美,对中国书法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欧阳询在书写中不仅注重了笔画的起落,同时也非常注重排版和结构,对书法的艺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之,唐代的书法艺术成就不容忽视,王羲之、颜真卿、怀素、欧阳询等书法大师的作品均在书法史上留下了巨大的印记。
这些经典之作在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上均是登峰造极,代表了唐代书法艺术的高峰和巅峰,是中国书法史上必须要重视和学习的一部分。
清廉诗文书法作品
清廉诗文书法作品以下是关于清廉的诗文书法作品:1. 《墨梅》(元)王冕吾家洗砚池边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2. 《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 《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4. 《咏煤炭》(明)于谦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5. 《拒礼诗》(明)况钟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棉。
6. 《行书条幅》释文:一官来此几经春,不愧苍天不负民。
神道有灵应识我,去时还似到时贫。
——明胡守安诗一首7. 《篆书对联》释文:一身正气豪情壮两袖清风意志昂。
8. 《行楷条幅》释文:骥走崖边须勒缰,人至官位要缚心。
——廉洁警句一则9. 《行草斗方》释文:污泥不染为尊,清正廉明为贵。
——廉洁警句一则10. 《行书斗方》释文:为官一任慎言行,莫叫贪心毁仕程。
知浅知深莲出水,风清古韵竹含英。
天净空明满目新,清风拂面少蒙尘。
石方固守山河梦,一字当心醒吏人。
——录钱开胜诗二首11. 《行草书斗方》释文:鉴古观今明镜悬,为官勤政俭清廉;梅风烈烈临霜艳,竹品昂昂仗节坚;一颗红心尘不染,满腔浩气史堪传;人生最贵持清范,留得荣光耀九天。
——录刘石磊诗一首12. 《行书斗方》释文:清风何处久传芳,朱桔金花名远扬。
石像庭前人景仰,红城湖畔物生光。
从来得失寻常事,自古荣枯一笑荒。
独有诗书与气节,留存百代犹芬香。
——题海忠介公故居一首13. 《行书对联》释文:自有丹心昭日月长留正气作山河——海南清代先贤王承烈诗句14. 《行书中堂》释文:有德言能立,无求品自高。
做人常律己,正气贯云霄。
这些作品都是有关清廉的诗文书法作品,通过书写这些作品,可以表达对清廉的崇尚和追求,也可以传播清廉文化,促进社会风气的改善。
[爱莲说繁体字版]爱莲说繁体字书法
[爱莲说繁体字版]爱莲说繁体字书法爱莲说繁体字书法欣赏爱莲说繁体字书法1爱莲说繁体字书法2爱莲说繁体字书法3爱莲说繁体字书法4爱莲说繁体字书法5《爱莲说》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译文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
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
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
)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爱莲说》创作背景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
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
《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一年以后,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讲学。
他留下的莲池和那篇《爱莲说》,一直为后来者珍视。
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调任南康知军,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周敦颐《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之于石立在池边。
中华经典美文硬笔书法作品
中华经典美文硬笔书法作品
中华经典美文硬笔书法作品是许多书法家和爱好者喜欢的主题,他们通过硬笔书法这一形式,将中华经典美文展现得淋漓尽致。
以下是一些中华经典美文硬笔书法作品的示例:
1. 《岳阳楼记》:范仲淹的名篇,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和情感,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这篇美文被许多书法家以硬笔书法形式呈现,让人在欣赏书法艺术的同时,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2. 《爱莲说》:周敦颐的名篇,通过对莲花的赞美,表达了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这篇美文也被许多硬笔书法爱好者所喜爱,通过书写这篇美文,可以感受作者对美好品质的向往和追求。
3.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名篇,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慨。
这篇美文也被许多硬笔书法家所演绎,让人在欣赏硬笔书法的同时,领略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
总之,中华经典美文硬笔书法作品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展现了书法家和爱好者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追求。
《爱莲说》的书法作品欣赏_爱莲说书法作品
《爱莲说》的书法作品欣赏_爱莲说书法作品《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而且我们中学时期会学到这篇文章,是不是想学着作者挥毫一首呢?下面是由小编給大家整理的《爱莲说》的书法作品欣赏,希望能够幫助你们。
《爱莲说》的书法作品欣赏爱莲说的写作背景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
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茶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散文《爱莲说》。
爱莲说文学赏析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作者起笔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
接着叙说“晋陶渊明独爱菊”。
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归隐后,饮酒赋诗,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
“独爱菊”,显示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继写“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写了唐人,特别是统治阶层“甚爱牡丹”的好尚,这几句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
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
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
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
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然后作者撇开一笔说,让那班人爱其所爱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繁体字书法
爱莲说繁体字书法《爱莲说》北宋学者周敦颐作品,选自《周敦颐集》,是一篇议论散文。
《爱莲说》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下面带给大家的是爱莲说繁体字书法,希望你们喜欢。
爱莲说繁体字书法欣赏《爱莲说》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译文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
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
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
)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爱莲说》创作背景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
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
《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一年以后,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讲学。
他留下的莲池和那篇《爱莲说》,一直为后来者珍视。
《爱莲说》的书法作品选集_陶渊明《爱莲说》书法作品
《爱莲说》的书法作品选集_陶渊明《爱莲说》书法作品《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
书法作品是书法艺术的一种相对完整的表现形式,也是一种娱乐方式。
而且我们中学时期会学到这篇文章,是不是想学着作者挥毫一首呢?下面是由小编給大家整理的《爱莲说》的书法作品分享。
《爱莲说》的书法作品选集欣赏爱莲说的评价中国文人和荷花的情结源远流长,好象一只船没有漂浮在水面上就难以称其为船一样,作为文人精神的一种依托,荷花实在承载着很多美丽的向往。
面对荷花这一文化符号,我们的思绪仿如随波轻漾的荷瓣,飘得越远越为绵长,并延展出烟波浩淼的艺术世界诗意旅行,发微探幽竟如管中窥豹。
千百年来,荷花在中国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题材,显示了多方面的寄寓意义。
荷花不仅成了中国古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的言志表洁的行头,而且也成为民间情人互致爱慕的信物,甚至在民间成为“连年有余”的乞福祥瑞,草根文化和宗庙意识对荷花的双重青睐,使得荷花的形象魅力既高扬于人文伦理意识领域,成为具象生动、无以言表的花语介质,又徜徉于诗情画意与俚俗幻想之间成为借物言情的最合适的一剂舒心良药。
在那些高洁自恋的狂热荷花迷中,把自己和荷花联系到一起并表达高洁志趣的名人应该是北宋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他把荷花意象针对古代文人个人修为伦理定格的一代鸿儒。
周敦颐是中国理学的创始人。
他为官不畏权贵,深得民心。
后因积劳成疾,辞官归家,在庐山莲花峰下养病。
住所周围,莲塘相连,山青水秀,因此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爱莲说》。
他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赞美莲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表明了自己不甘同流合污、耿直正派的人格。
《爱莲说》,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周敦颐之《爱莲说》赏析(老哥书法)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
同样,“出淤泥而染,濯清莲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
最新爱国诗词硬笔书法作品6篇
爱国诗词硬笔书法作品6篇爱国诗词硬笔书法作品6篇爱国诗词硬笔书法作品(1)[爱莲说硬笔书法作品]爱莲说硬笔书法欣赏《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赏析“说”,是一种议论性古代文体之一,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
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之美就在于其一个“洁”字。
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
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
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爱莲说书法小楷作品
爱莲说书法小楷作品《爱莲说》是周敦颐的代表散文作品,同时也是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诗文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作者通过莲花这一具象的植物所具有的外在特征与内在品质来暗喻优秀人格,寄情于物,层次清晰,意味深长。
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爱莲说书法小楷作品,希望你们喜欢。
爱莲说书法小楷作品欣赏《爱莲说》艺术特色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
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莲的形态,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衬托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
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严谨。
《爱莲说》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 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汉族,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中国北宋思想家、学家、哲学家。
原名敦实。
世称濂溪先生。
北宋理学的创始人。
以母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分宁(修水)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阳令,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虔州通判。
熙宁初知郴州,擢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
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
“在合州郡四年,人心悦服,事不经先生之手,吏不敢决”。
晚年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星子县城。
曾游览庐山,为庐山的山水所吸引,在其自为诗中道:“庐山我爱久,买田山中阴。
”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遂定居于此,并将原在故里的母亲郑木君墓迁葬于庐山清泉社三起山。
敦颐卒,亦附葬于母亲墓旁。
以后子孙世居江州,后裔绵衍。
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
“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
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莲说书法作品欣赏
爱莲说书法作品欣赏:
爱莲说书法作品欣赏1
爱莲说书法作品欣赏2
爱莲说书法作品欣赏3
临帖心态调整的方法:
临帖是学习书法的唯一途径。
书家以它为日课。
以期融会贯通,自成风格;初学者更是以它为基石,以期厚积薄发,技进乎道。
可在临帖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即拿到一本字帖,通过一段时间的临写之后,有时会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甚至感到越写越差了。
这时我们往往会感到临帖的乏味,会有几分心灰意冷,甚至对习书失去信心。
其实这种现象每一位习书者都经历过,我们称之为“临帖高原期”。
它是我们习书道路上的一道道屏障.我们只有越过它才能海阔天空。
我们要正确对待习书高原期,不回避.不畏惧.并要善于在高原期调整自己的心态,顺利度过高原期,使自己的作品有一次次质的飞跃。
改变思维追求新意
改变以往临帖的思维定势,刻意寻求帖内的新意是自我调整临帖心态的方法之一。
我们惯用的临帖方法多是对照字帖一页页临写,但久而久之便会厌倦这种临法,怎么办?可以寻求新的临法。
选临:即有选择性地临习,如选相同偏旁的字,选相同结构的字,选自己喜欢的字,选难写的字,选自己喜爱的几页。
选自己喜爱的几句等反复临习。
这样临写有时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有时有很大的随意性,临写起来时而轻松,时而专注,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心态,不再把临帖当作一种负担。
创作式临写:即把临帖当成一次次创作,如可以把帖的每一页当成一幅作品.把帖的每两行当作一副对联来完成。
这种创作式临习方法不但可以使我们以严谨的态度对待临帖,提高临帖兴趣,而且便于我们将临作与原帖进行比较,发现临作在笔法、字法、章法上的欠缺,提高临帖的精微程度,促进创作。
研究揣摩中得心源
日常生活中有句话“距离产生美”,当我们临习某帖产生厌倦心理时,我们不妨进行冷处理,暂时将该帖束之高阁。
这时我们可以间或地以其他帖(当然最好是一脉相承的)来调剂一下心情,但最好是利用此时的闲情静下心来对该帖悉心研究一番。
可以广泛地收集该帖的有关资料,如刊物上对该帖的赏评.该帖书写的时代背景.该帖讲述的主要内容,该帖临写的指导文章,该帖相关的收藏轶事等,这些相关内容可以使我们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所临之帖,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该帖的风神、气韵.提高临写质量。
另外,我们可以对收集的相关资料加以综合分析,在参照他人艺术观点的基础上,冉从自己的审美观点和临写体会谈谈自己对该帖的诸多看法。
还可以整理成文章投给报刊,如果能够刊发无疑对自己又是一个促进。
我们常说“没有计划的工作是盲目的工作,没有总结的工作是工作的盲目。
”其实,我们在对所临写帖进行研究揣摩的过程是一个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它可以很好地校正我们平时临帖所犯的错误,更好地走近古人。
营造氛围激发情趣
孙过庭《书谱》中阐述书法的功能“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这虽然指的是书法创作,但临帖时我们也应尽力契合于原帖的“情性”、“哀乐”,因为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表现原帖的形、神。
蔡邕也在《笔论》中言:“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由此可见,古人作书是十分讲究一个好心境的。
这一点对临帖当然也具有借鉴价值。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了解字帖内容及时代背景的原因。
笔者以为.要真正深入地临帖起码要做到两点:一是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二是需笔端融入感情。
然而这样的氛围如何营造呢?可以品茗读帖,与古人对话;可以听上一段旋律通融于古帖的音乐,激荡心扉;也可以如蔡邕所言“默坐静思,随意所适”……总之,临帖前调节好心境才能做到心手合一,达到事半功倍的临写效果。
否则,我们应付式、任务式临写往往手是心非。
越写越丧气,所以笔者以为养成良好的临帖习惯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