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不是无情物,化作素材文更佳 作文指导(人教版高三)
满分高考作文指导:课本素材在高考中的运用

满分高考作文指导:课本素材在高考中的运用满分高考作文指导:课本素材在高考中的运用中学课本是一座作文素材的金库,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课本蕴涵了各种体裁的民著精华,汲取了古今中外文化名人的思想精髓。
运用课本素材的关键,是重要学会分析、开掘和加工材料。
让我们从这里打开思维的天窗,到达“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境界!一、各类课本种素材的运用方法(一)人物类素材的运用作文中第一需要的是素材。
人物素材在课文中占的比重很大,尤其像李白、苏轼这样一些人生经历丰富而奇特的文化名人,简直是任何一个高考作文题都可以以其为例的。
从巫山的神女,到楚国的屈原;从垂钓中的姜子牙,到幽州台上的陈子昂;从草堂中的杜甫,到江雪中的柳宗元,……只要我们想用,都可以把它们用到高考写作中去。
高明的考生在运用人物素材时有的.是概述,有的是详写;有的是单一人物的运用,有的是多个人物的综合;有的拿来作为论据,支撑观点;有的则是解读人物、再现情景等。
引用课本中的人物素材要注意以下两点:1.要熟悉历史人物,对所引用的人物生平、时代背景、性格特征、思想情感等要有透彻的了解。
2.要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所引用的人物相关的契合点和关联点。
我们的作文是为了反映现实生活,这就要求引用的人物能够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暗合。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读一下有关的活用技巧。
1.取其一点法人物素材有着丰富的内涵,运用角度多维,适用于多个文题,但在具体运用时,往往只取一点,不及其余。
要大胆取舍,不能什么都写,要根据需要对人物素材进行裁剪,选取主干,去其枝叶。
此外,对所选内容要深入挖掘,定向叙述。
比如,孔子这样一个世界历史名人,他的思想言论、观点、人格以及他的生活经历,是各类写作中引用范围最为广泛的素材之一。
他这方面的素材适用于“思想、教育、爱民、追求、理想、乐观、境界、伟大、精神、挫折、厄运、品德”等相关的文题,材料和命题作文。
但在具体运用时,我们只能选取某一方面的材料。
比如,阐述与“教育”有关的文题,可以选取他“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等方面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课本素材运用指导(素材+适用话题+精彩运用)(共四篇)

高考语文课本素材运用指导1.《劝学》(1)素材: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适用话题】“坚持积累”“量变与质变”【精彩运用】“泰山不择细壤故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成其深”,无论学习还是生活,我们都应加强积累,注重积累的重要性。
法国作家大仲马说:“生活是由无数个烦恼组成的念珠,你必须微笑着数完它”。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我们只有在积累中走完人生这个过程,才能体会生活的真谛。
(2)素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适用话题】“学习”“超越”“进步”【精彩运用】这句话的原意是指靛青染料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草更深。
用在此处其意是强调学习的功效。
是的,学习者不是简单地重复已有的知识,每个人都要善于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进步。
人只有不断学习,改造自己,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
后世一般把“青出于蓝胜于蓝”用来形容学生胜过老师,与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意思相似。
2.《琵琶行并序》(1)素材: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适用话题】给人生“留白”【精彩运用】这句话表现了这位演奏琵琶的少妇技艺是如此的高超,在乐曲高潮后留一段曲调空白。
这样一段空白,却使诗人对曲子意境的理解更加深刻。
高超的山水画家在画山水画时也会留下空白。
它们不仅不会影响画作的品质,反而会增加其价值。
生活也是如此,留一点空白将会更加精彩。
(2)素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适用话题】沟通与理解【精彩运用】江州司马,出官二年,依然恬然自安;但听到琵琶女用真情弹奏出的仙乐后,也不禁感迁谪之意,泪湿青衫。
真情是事物的灵魂,有了它,琵琶音才能打开白乐天的心扉,触动他心中那根绷紧的弦;有了它,《琵琶行》才能穿越历史的天空,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3.《师说》(1)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适用话题】“各有所长”“自信”【精彩运用】不要看轻自己,不必自怨自艾,世间很少全才,更少有十全十美的人,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你就可能在这方面胜过别人。
文章不是无情物,化为情动更辞发

文章不是无情物,化为情动更辞发摘要:在实际教学中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涵情资源能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
主要用实例来说明这个有效教学途径。
关键词:涵情资源;写作情感;教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明确提出:小学生要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也就是要求学生能写内容真实、情感真挚,用真心抒写生活真情的文章。
教材中列举的作文题目中也有这样的引导,如:“嘿,我这个人”“我要说声谢谢你”“难忘师恩”“一件烦恼的事”“我想对你说”“一件后悔的事”“今天我真高兴”“我敬佩的一个人”等等,作文题目中的“嘿”“谢谢你”“难忘”“敬佩”“后悔”“真高兴”这些字眼儿,透露出了一种情态,一种深切的人文关爱和真挚情感。
要写好这样的作文题,必须调动自己内心的真切情感,描写真切细致的内容,抒写至真至诚的文字才能获得成功。
所以,用真心抒写真情文章是所有师生应该追求的!但是现实的作文教学中,却有人热衷于应试作文套路的指导训练,甚至出现作文“背多分”的现象。
这些做法无视学生的写作需求和写作情感,造成学生情感麻木,出现格式化的、众口一腔的“标准写法”。
透过这些格式化、机械化的“无情文”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不是一张张有生气、有情感,爱思考而又略带稚气的孩童面孔,而是一个老成持重,表情呆板的“小老人”。
由此,我想到“文章不是无情物”!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授学生写作的技能技巧,更应该关注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唤起学生的内心真情,在教学中注入情感教学,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从而用真心抒写生活真情。
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注入情感教学,使学生用真实饱满的情感抒写至真至纯的文字呢?笔者处于小学语文教学一线,就运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涵情资源,培养学生写作情感方面做了一些实践研究,旨在唤起作文真情,还学生以童年之本色。
一、挖掘四年级教材中的涵情资源人教版教材按一个个鲜活的生活主题进行归类编排,如“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以诚待人”“热爱生命”“执著的追求”……这些主题充满了生命活力和人生情感,提供了丰富的涵情资源。
作文指导 语文不是无情物共46页文档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作文指导 语文不是无情物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Hale Waihona Puke
高考语文 文章非天成妙手巧为之作文选材用材技巧

高考语文文章非天成妙手巧为之作文选材用材技巧——作文选材用材技巧材料是文章的血肉,一篇作文能否受到青睐,材料所起的作用不容轻视。
因此,笔者下面就给大家谈谈作文选材、用材方面的相关知识。
一、选材古人所谓“文章本天然,妙手偶得之”也是在拥有了一定材料后,才达此境界的。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手头没有材料,无论多高的“妙手”,也是很难“偶得”的。
同学们写文章,有时文思汩汩,顺畅淋漓,一气呵成;有时搜肠刮肚,捉襟见肘,却难于成文,这跟是否拥有材料有很大关系。
如何找到可以利用的材料呢?1. 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活是获取写作素材的最重要的渠道。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社会是纷繁复杂的,家庭、学校、社会生活是我们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之“源”,因此,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点滴积累,持之以恒,就会聚少成多,形成一个小小的材料库。
写文章时就可信手拈来,为我所用,写出的文章也就内容充实,生动感人了。
2. 腹有诗书气自华。
广泛阅读是获取写作素材的另一重要渠道。
读书可以养气,养秀气、养灵气、养志气、养平和之气、养浩然正气、养人间大气。
因此,善于读书之人写出来的文章大气磅礴,而读书不够的人所写之文必然底气不足。
二、用材同样的功底,不同的选材;相同的选材,不同的处理,作文成绩会大相径庭。
1. 新颖。
是指以打破传统的思考模式,即便是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人、事、物,也可从中“翻”出新意来,对于古老的故事题材,可以进行再创造,使之生发出新的思想。
比如“耕耘与收获”,一般同学都会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上打转,大家都这么写,就千篇一律、毫无新意了。
如果我们换个新思维:“一分耕耘,不见得有一分收获;一分收获,却绝对来自一分耕耘。
”就比一般的说法更深入更新颖,更有说服力。
从这个角度再去搜寻选材,强调“一分耕耘却没有一分收获”,可能是耕耘的方式、时间、技巧不对或不够等,从多角度审视材料建立论点,旧材料,就能翻出新意了。
2. 丰富。
2024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语文课本教会我的那些事儿

2024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语文课本教会我的那些事儿作文指导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青少年的成长经历中,语文课本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文质兼美的课文,精要的知识介绍和学习方法指导,有意思的学习任务设计,可触动心灵,活跃思维,启迪智慧;围绕语文课本展开的思考探索、对话表达,为终身发展奠基……然而,语文课本的内容却未必都有趣,更不会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此次作文偏题较多,一方面,许多学生脱离材料,忽视“语文课本”这一关键词而另起炉灶,直接谈创新、选择、取舍等;另一方面,没有把握材料的情感倾向,大谈语文课本的不足、如何改进语文课本。
究其原因还是高一学生审题训练不够,材料把握不够准确,无法紧扣关键词。
其实此次作文内容及写作思路已经蕴含在材料之中,我们只需提取材料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加以事例补充即可,谈语文课本的内容、地位、价值,即一方面语文课本促进了个人的发展、提升,另一方面语文课本蕴藏着文化密码、起着民族纽带的作用,对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都有重要价值。
当然,材料最后一句的转折也必须提及,“语文课本的未必有趣,不会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我们可以摆出现在的不良现象、剖析背后的原因、提出解决的方法,表明我们青少年面对这种现象应如何去做,如此一来才算紧扣材料、层层递进、写出深度。
下水作文语文课本教会我的那些事儿我们读着语文课本长大,当你牙牙学语时,当你步入学堂时,你的手边必然出现过这样一本书——语文课本。
时代风云变幻,语文课本也几经变化,而不变的是它引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成长,给予我们一代又一代人集体记忆,这就是语文课本的独特魅力。
语文课本教会我们“能说会道”。
一篇篇语文课文让我们了解平日未曾注意的语言逻辑、规律,一次次方法指导让我们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一个个学习任务让我们尝试朗诵、演讲、辩论……从记叙文到议论文,语文课本训练着我们的写作;从中国文学到外国文学,语文课本拓展着我们的眼界;从文言文到白话文,语文课本振奋着我们的精神……语文课本是关于语言、文字的课本,是提升我们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的课本。
高中语文论文课本不是无情物,化作素材文更佳

课本不是无情物,化作素材文更佳常听同学说,拿到一个作文题不知道该写什么,好像没有针对某个作文题写作的材料。
原因是:不会积累素材,不会灵活、巧妙地选择、搭配、运用素材。
有了充足的素材,再加上一些联缀成文的功夫,何愁写不出一篇优秀的文章来?素材的积累是作文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就写作来说,米就是作文素材。
这些米从哪来?——可以从课外阅读中来,但中学生每天有繁重的学习任务,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不太现实;也可以从人生阅历中来,但三点一线的生活使我们的人生阅历也少得可怜;最现实的,是让米从我们天天相伴的课文中来。
最好的素材就在我们身边——课文。
怎样才能利用好这一丰富的资源呢?送给大家一句话:“课文不是无情物,化作素材文更佳。
”对课文中写作资源的挖掘利用,是积淀和丰富自己作文素材的捷径。
同学们感叹作文难写,往往就是手头缺少素材,在写作中常常苦于有教材却不会运用,不善于对课本里的素材进行叙述、分析、说理,使其为所要表述的文章中心观点服务。
我们对教材资源利用的不足就是即使偶有利用,也表述欠准,角度单一。
因此,我们应当掌握活学活用课文素材的方法。
有效利用课本素材的作用如下:一、概述评价,表明观点失败是令人丧气的,有的人从此就一蹶不振。
但是,在漫漫人生旅途中,失败总是难免的,积极的办法,就是跌倒了再爬起来。
春秋时越王勾践,他的失败够惨重了吧,他不是卧薪尝胆,十年积聚,一朝灭吴,报了国仇家恨吗?二、联想想像,神思飞扬战后失败的哭声仿佛还萦绕在耳际。
他一身奴役装,站在城门下。
身边是他心爱的城池,如今早已断壁残垣。
透过层层送别的人影,他没有看到悲伤,那一双双噙满泪水的眼里是期盼,是支持。
是的,他就此告别,坚毅地走向吴王的马棚。
他可以受尽凌辱,但不会忘记卧薪尝胆。
告别总延续着归来,归来是挥军而下的神勇,是青史留名的豪情。
告别不是悲伤,是坚毅的奋起。
三、刻画场景,细节动人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教材作文素材(完整版)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教材作文素材(完整版)一、《烛之武退秦师》●素材开发烛之武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他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但烛之武并没有自暴自弃、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诗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感叹号。
●思维激活这则材料可用于与“磨砺”、“逆境中奋起”、“人生储备”等有关命运的话题和材料作文中。
运用时我们可以这样论述: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
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不论你经历了哪些挫折,不论你是否怀才不遇,只要是金子,你总会发光的。
●想象画面型——(提示:发挥想象,营造诗意优美的画面是夺人目光的有效妙招!) 夜缒而出是夜,万籁俱寂,黯淡的月光中,烛之武凭借一条粗陋的绳索,艰难地顺墙而下,迈着蹒跚的脚步走向秦营。
这是艰难而伟大的一步啊,一步迈出,就迈向了有去无回的危险,迈向了生死难料的险途,迈向了虎视眈眈的虎狼之窝。
满头的白发飘扬在深秋的寒风中。
在这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国将不存,何以家为?于是他前行的蹒跚脚步更加镇定。
今夜的月光啊,照耀着一个老人执著前行的身影,照耀着一颗慷慨赴难的爱国之心!●心理描写型——(提示:心理描写是最能直接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之一!)深明大义烛光依旧阑珊,而他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他的生命就像这烛光,虽然现在明亮,可能在不经意的那一刻黯然熄灭。
他的一生平淡如水,虽然平凡,但也算充实。
可是自己总觉得应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涂下生命的光彩一笔,来昭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
他还在踌躇,曾经自己那么恨他,怨他,他让自己失去了少年的雄心壮志,失去了中年的忠心诚意。
而现在,在自己垂暮之时,他却说:郑国需要我……烛光摇曳不定,仿佛自己风雨飘摇中的祖国,又像自己摇摆不定的心事……烛光又是一阵摇晃,烛之武挺身而起,犹豫的神色代之以满脸的镇定,他迈步而出,毅然走向秦营!●思辨议论型——(提示:辩证地议论分析,条清理析,深刻有力!)思考,换个角度当烛之武坚定的脚步踏在通往秦营的道路上时,秦穆公已端坐在营帐之中,摆开了咄咄逼人的架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本不是无情物,化作素材文更佳作文指导(人教版高三)常听同学说,拿到一个作文题不知道该写什么,好像没有针对某个作文题写作的材料。
原因是:不会积累素材,不会灵活、巧妙地选择、搭配、运用素材。
有了充足的素材,再加上一些联缀成文的功夫,何愁写不出一篇优秀的文章来?素材的积累是作文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就写作来说,米就是作文素材。
这些米从哪来?——可以从课外阅读中来,但中学生每天有繁重的学习任务,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不太现实;也可以从人生阅历中来,但三点一线的生活使我们的人生阅历也少得可怜;最现实的,是让米从我们天天相伴的课文中来。
最好的素材就在我们身边——课文。
怎样才能利用好这一丰富的资源呢?送给大家一句话:“课文不是无情物,化作素材文更佳。
”对课文中写作资源的挖掘利用,是积淀和丰富自己作文素材的捷径。
同学们感叹作文难写,往往就是手头缺少素材,在写作中常常苦于有教材却不会运用,不善于对课本里的素材进行叙述、分析、说理,使其为所要表述的文章中心观点服务。
我们对教材资源利用的不足就是即使偶有利用,也表述欠准,角度单一。
因此,我们应当掌握活学活用课文素材的方法。
有效利用课本素材的作用如下:一、概述评价,表明观点失败是令人丧气的,有的人从此就一蹶不振。
但是,在漫漫人生旅途中,失败总是难免的,积极的办法,就是跌倒了再爬起来。
春秋时越王勾践,他的失败够惨重了吧,他不是卧薪尝胆,十年积聚,一朝灭吴,报了国仇家恨吗?二、联想想像,神思飞扬战后失败的哭声仿佛还萦绕在耳际。
他一身奴役装,站在城门下。
身边是他心爱的城池,如今早已断壁残垣。
透过层层送别的人影,他没有看到悲伤,那一双双噙满泪水的眼里是期盼,是支持。
是的,他就此告别,坚毅地走向吴王的马棚。
他可以受尽凌辱,但不会忘记卧薪尝胆。
告别总延续着归来,归来是挥军而下的神勇,是青史留名的豪情。
告别不是悲伤,是坚毅的奋起。
三、刻画场景,细节动人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
早上,雾气渐渐散去。
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他与幽幽香菊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
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相枕相依,乐在其中。
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与众不同清闲与旷达!四、列举排比,气势非凡试想,从古到今,有多少帝王因为选贤择能、“兼听”,而开创了一个个太平盛世。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刘备三顾茅庐求贤才,终有三国鼎立;萧何月下追韩信,方有刘邦后来的强兵壮马。
而又有多少帝王因为轻信谗言、“偏听”,而使国家走向衰落、灭亡。
楚怀王亲小人远贤能,怒疏屈原,楚国不久就走向了亡国之途。
五、引用名句,增添文采“老当亦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却能达人知命,笑看人生。
试想,如果没有王勃开朗阔达的胸襟,哪能有他吟放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
“长安市上酒家眠”,笑对痛苦,面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有效利用课本素材的方法有如下四种:一、仿写用心仿写句子。
我们在做仿写训练的时候,要与写作挂钩,揣摩语言,砥砺思想。
同时还要自觉地收集课内的精彩句子,用心仿写,力求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
要做到学以致用,在写作时尝试着加以运用,以求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清军溃败,非力不足,势不众,弊在技穷。
技穷而力亏,溃败之道也。
或曰:‘清室苟和,怨技穷耶?’曰:‘苟和者源技穷也。
盖屡战败,不能侥存。
故曰弊在技穷也。
’”《过清论》)这段文字无论是形式还是语言都基本上来自《六国论》开头一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而标题《过清论》却源于《过秦论》,从而显得新奇独到,体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和深厚的文言功底。
“呜呼!以奉英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献英之财兴本国之科技,并力反帝,则吾恐英人枕之不得无忧也。
悲夫!自诩老大帝国,物华天宝,乃不知老者常思既往,少者常思将来。
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永旧也故技穷,惟日新也故艺高。
”《过清论》这段文字读来感人至深,其古白话的语言形式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作者借用课文的功底特别深厚。
首先小作者借用了《六国论》中“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的句子形式,从反面来谈清朝灭亡的原因。
然后作者再借用《少年中国说》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的句子形式,进一步“过清”,指出清军溃败的原因是“弊在技穷”。
二、引用1、直接引用在学生生涯中,我们为什么失去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那一腔豪情。
在遭遇挫折时,我们为什么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走出心灵的那一片阴影。
在取得成绩后,我们为什么不“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保持那一份进取。
2、主题引用以爱为主题引用诗句:爱就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高贵;爱就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爱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爱就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革命精神。
爱就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爱就是“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春风吹不起半点涟漪”的爱之急切的愤激;爱就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的带血的希望;爱就是“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的执着;爱就是“让我烧起每一个秋天拾来的落叶,听我低低地唱起我自己的歌”的追求。
三、挖掘以下四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挖掘作者或形象的意义:作者与名句结合概括;作者与生平经历的叙述;作者与人物形象的结合;人物形象与名句的结合。
毛泽东在长沙读书,“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磨砺出无畏的斗争精神;徐志摩在康桥读书,蕴蓄出“彩虹似的梦”;闻一多在美国读书,胸腔储满了对祖国的爱和“恨”。
秦穆公听取烛之武的建议,毅然舍亡郑而取为郑“戍之”,终成五霸之一;勾践主动接受文种、范蠡的建议,十年卧薪尝胆,终雪奇耻;齐威王倾听邹忌的启导,悬赏求谏,一鸣惊人,威震四国;赵威后由拒谏而纳谏,在纷争的战国中,延续着赵国的雄风。
四、提炼我们要学会从课本素材中多角度地提炼思想。
大丈夫志在千里,当忍辱负重,执著前行。
仕途失意的司马迁为后人留下了光耀千古的《史记》,可见,人生路上,上帝关闭了一扇门的同时,也为你开启了另一扇通向光明的窗。
——不要为打翻的奶瓶哭泣家是安乐窝,是避风港,那里有天伦之乐,有浓浓亲情。
即使你到了天涯海角,家也使你魂牵梦绕。
当年,陶县令摆脱了官场的束缚,急急往家里奔去,“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到了家中,他可以“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可以“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可用于家、亲情等话题)保护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
两千年前,山林湖泊应该很多吧,孟子则已提出:“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他已意识到滥捕滥伐的危害,告诫人们要注意生态平衡。
可用于“环境与生存”等话题。
要学会寻找风景,欣赏风景,享受生活,赞美生活。
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时,我们何不远足“崇山峻岭”,穿行“茂林修竹”,“一觞一咏”,“游目骋怀”?可用于“风景”、“生活”、“善于发现”等话题。
半个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教导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我们要大胆吸收中外有用的文化科技遗产,大胆创新,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可用于“创新”、“与世界接轨”等话题。
我们常常嘲笑和指责路瓦栽夫人贪慕虚荣,为了一夜风光而吃了十年的苦,但是,她具有的优点我们不一定具备。
你看,她知道事情不可能挽回时,毅然勇敢面对困难,辛苦十年还清债务,我们中的一些人,还不一定能做到呢,这难道不值得肯定和赞扬吗?可用于“失败”、“挫折”、“勇气”等话题。
我们常常觉得自己是一个倒霉的人,不幸的人,可怜的人,但往往并不知道自己是在幸福之中。
与海伦•凯勒对比,你有何感想?她希望得到三天的光明,她要充分利用那三天的光明。
但是,想一想,我们有多少个“三天”是在瞌睡之中,是在遐想之中,是在闲聊之中,是在胡混之中度过的?可用于“时光”、“生命”、“幸福”、“价值”等话题。
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其实是彼此关联的。
诗人卞之琳有一首题为《断章》的诗就极富哲理性:“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不要以为自己是个多余的人,对于某些人来说,你是他们的风景,甚至是他们的精神寄托。
想一想,他们是谁?可用于“联系”、“亲情”等话题。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人生一世,舍,要“舍”得干净、洒脱,决不拖泥带水。
可用于“取舍”、“奋斗”等话题。
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封建家长式的统治可能极少,但是,越俎代庖,干涉溺爱,使得子女变成了父母操纵的机器,同样会阻碍他们的健康成长,同样会出现焦仲卿、刘兰芝“自挂东南枝”、“举身赴清池”的悲剧。
为人父母者,要警惕啊。
可用于“教育”、“溺爱”等话题。
最后送给大家两句话: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课文不缺少米,而是缺少发现米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