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第2章第3节学案

合集下载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2章第3节伴性遗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2章第3节伴性遗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3节伴性遗传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概述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传递和性别相关联。

1.生命观念:能初步运用结构与功能观,说明位于性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特点。

2.科学思维:基于伴性遗传的规律,能根据双亲的表型对后代的患病概率作出预测。

3.社会责任:关注伴性遗传理论的应用,并对其应用的影响作出科学的判断。

一、伴性遗传1.概念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作伴性遗传。

2.常见实例:人类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佝偻病和果蝇的眼色遗传等。

二、人类红绿色盲1.致病基因及其位置(1)显隐性:隐性基因。

(2)位置: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等位基因。

2.人的正常色觉与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型项目女性男性基因型X B X B X B X b X b X b X B Y X b Y表型正常正常(携带者) 色盲正常色盲3.人类红绿色盲遗传的主要婚配方式(1)方式一由图可知:儿子的色盲基因只能来自母亲。

(2)方式二由图可知:男性的色盲基因只能传给女儿,不能传给儿子。

(3)方式三由图可知:女儿患色盲,父亲一定患色盲。

(4)方式四由图可知:父亲正常,女儿一定正常;母亲患色盲,儿子一定患色盲。

4.遗传特点(1)患者中男性远多于女性。

(2)男性患者的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儿。

三、抗维生素佝偻病及其他伴性遗传病1.抗维生素D佝偻病(1)基因位置:位于X染色体上。

(2)基因型和表型(3)遗传特点①女性患者人数多于男性。

②男性患者与正常女性婚配的后代中,女性都是患者,男性正常。

2.伴Y染色体遗传病请据图归纳该遗传病的遗传特点:致病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患者后代中男性全为患者,女性全为正常。

四、伴性遗传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1.根据伴性遗传的规律,可以推算后代的患病概率,从而指导优生。

2.伴性遗传理论还可以指导育种工作。

(1)鸡的性别决定性别性染色体类型性染色体组成雌性异型ZW雄性同型ZZ(2)根据雏鸡的羽毛特征来区分雌性和雄性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新教材2023版高中化学第3章 第2节 第3课时分子晶体晶体结构的复杂性学案鲁科版选择性必修2

新教材2023版高中化学第3章 第2节 第3课时分子晶体晶体结构的复杂性学案鲁科版选择性必修2

第3课时分子晶体晶体结构的复杂性课程标准1.了解分子晶体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2.了解分子晶体与共价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的构成微粒及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3.能根据分子晶体晶胞确定晶体的组成并进行相关计算。

学法指导1.通过学习教材中碘、干冰等晶体结构模型,认识分子晶体的构成微粒及微粒间的相互作用。

2.根据分子间作用力大小,推断分子晶体的熔、沸点高低。

3.通过学习石墨等晶体结构,认识晶体结构的复杂性。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知识点一分子晶体1.分子晶体的结构碘晶体干冰晶体冰晶体(1)碘晶体的晶胞是(1)干冰晶胞是(1)水分子之间的主4.分子晶体的物理性质(1)分子晶体由于以比较弱的________相结合,因此一般熔点________,硬度________。

(2)对组成和结构________,晶体中又不含氢键的分子晶体来说,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分子间作用力________,熔、沸点________。

微点拨分子间只存在范德华力的分子晶体,服从紧密堆积排列原理;分子间存在氢键的分子晶体,由于氢键具有方向性、饱和性,故不服从紧密堆积排列原理。

学思用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二氧化硅和干冰虽然是同一主族的氧化物,但属于不同的晶体类型。

( )(2)水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化合物,这是由于水中存在氢键。

( )(3)冰与水共存物属于混合物。

( )(4)冰与二氧化硅的晶体类型相似。

( )(5)分子晶体一般熔点较低、硬度较小。

( )2.下列各组晶体都属于化合物组成的分子晶体是( )A.H2O、O3、CCl4B.CCl4、(NH4)2S、H2O2C.SO2、SiO2、CS2 D.P2O5、CO2、H3PO4知识点二晶体结构的复杂性1.石墨晶体(1)石墨晶体是________结构,在每一层内,每个C原子与其他3个C原子以共2.晶体的复杂性(1)物质组成的复杂性导致晶体中存在多种不同微粒以及不同微粒间作用。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物理第2章电势能与电势差3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学案鲁科版必修320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物理第2章电势能与电势差3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学案鲁科版必修320

第3节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电势差与电场力做功点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从电场中的A点移动到B点。

问题1:电场力对电荷q做的功与初、末位置的电势能之间有何关系?问题2:初、末位置的电势能与初、末位置的电势之间有何关系?问题3:所以电场力对电荷q做的功与初、末位置的电势差之差有何关系?提示:1:W AB=E pA-E pB;2:E pA=qφA;E pB=qφB;3:W AB=q(φA-φB)=qU AB,可得U AB=。

1.电势差:(1)定义:电场中两点电势的差值,用符号U表示。

(2)定义式:U AB=φA-φB。

(3)单位:与电势单位相同,国际单位是伏特,符号为V。

(4)标矢性:电势差是标量,但是有正负。

U AB>0,表示A点电势比B点电势高。

2.电场力做功:(1)公式:W AB=E pA-E pB=qU AB。

(2)电子伏特:1 eV=1.60×10-19 J,表示在电势差为1 V的两点之间电子自由移动时电场力所做的功。

二、电场强度与电势差的关系公式U AB=Ed是在匀强电场中得到的,在非匀强电场中能否适用?提示:在非匀强电场中,不能进行定量计算,但可以定性地分析有关问题。

1.关系式:E=。

2.适用条件:(1)匀强电场。

(2)d 是沿电场方向两点间的距离。

3.物理意义:电场强度等于沿电场方向单位距离上的电势差。

(1)电场中A、B两点的电势差是恒定的,不随零电势点选取的不同而改变。

(√(2)把正电荷从A点移到B点,电场力做正功,则有U AB>0。

(√(3)电场中A、B两点间的电势差U AB等于把正电荷q从A点移动到B点时电场力所做的功。

(×(4)由E=可知,E与U成正比,与d成反比。

(×(5)电势降落的方向就是场强的方向。

(×关键能力·合作学习知识点一电势差与静电力做功的关系1.对电势差的理解:(1)物理意义:电势差反映了电场能的性质,在数值上等于电荷在电场中A、B两点间移动时电场力做的功W AB与电荷量q的比值,即U AB=。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第3节《伴性遗传》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第3节《伴性遗传》教案

第二章第3节伴性遗传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以必修第一册中《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和第二册中《遗传的基本规律》为基础,从学生感兴趣的人类遗传病引入,讨论: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这两种遗传病为什么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为什么在遗传表现上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

伴性遗传有什么特点。

伴性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其它应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红绿色盲的调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提出假设、设法求证的科学探究能力。

(3)能够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提高缜密的思维能力。

2.能力目标(1)探索伴性遗传方式的本质规律,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应用人类遗传学研究中生物统计的方法。

(2)通过分工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提高善于与他人合作与沟通的工作能力,提高研究效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伴性遗传的故事激发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

(2)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3)如何面对伴性遗传疾病,培养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融入生命教育。

(4)唤起发现人类遗传病、探索遗传病治疗方法的社会责任。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2、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遗传的规律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学过减数分裂和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已经掌握基因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

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通过红绿色盲的调查活动及结合课堂的探究活动,对伴性遗传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

五、教学方法采用探究、讨论模式结合、启发诱导、设问答疑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前准备:指导学生调查人群中色盲症的发病情况和规律。

指导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寻找资料与自己调查数据加以比较。

让学生调查人群中的色盲患者的家庭情况。

分析调查数据可能与资料不相符的原因。

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该项准备工作可以使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与伴性遗传有关的红绿色盲问题进行调查、讨论和学习,通过调查发现问题“在人群中男女发病率不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到观察、分析的积极心理活动状态,使教学中红绿色盲探究活动更能顺利开展。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第2单元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第2单元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二章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生命活动调节的第一节,因此在教材中占据了承上启下的重要的地位。

但是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不直观,学生不易理解。

因此要借助多媒体的辅助,观看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到,及突触间的传递过程。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2.能力目标:能设计关于神经传导方向的实验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用过神经的调节,来体会生命活动调节的准确性,及复杂性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水平有差距,且本节课内容抽象,特别是兴奋的产生、传导过程,很难理解,最好借助多媒体,动画展示兴奋产生、传导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

五、教学方法1.多媒体动画展示。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把握神经调节的方式,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的构成、突触、突触小体等基本概念;初步理解兴奋的产生、传导过程。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两人一组,多媒体教师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导入:利用教材P16[问题探讨]导入新课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然后展示探究的问题,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教师设置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⑴人和动物各器官系统的协调,以及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那么神经调节的方式是什么呢?⑵什么是反射?你能举出几个反射活动的实例吗?草履虫能够趋利避害,含羞草叶被触碰后会下垂,这属于反射吗?如果有人用针刺了你一下,你感到了疼痛,这属于反射吗?用针刺激离体蛙的腓肠肌,肌肉会收缩,这属于反射吗?⑶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反射弧包括哪些基本环节?初中我们学习过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你能回顾一下这两个反射的反射弧吗?(示图或投影让学生分析)⑷如果某人缩手反射的传入神经受到了损伤,那么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人还会有感觉吗?会产生缩手反射吗?如果损伤的是由传出神经或者是脊髓相应的中枢呢?⑸如果有一只脊蛙,从脊髓的一侧剥离出了一根神经,你如何通过实验来判断它是传入神经还是传出神经?⑹反射弧各部分的结构分别是由什么组成的?神经元的结构包括哪几个部分?神经元与神经纤维、神经间有什么样的关系?⑺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多少个神经元?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怎样联结的?教师归纳和总结之。

生物高中必修3第二章第三节学案1

生物高中必修3第二章第三节学案1

第2章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学案高二生物备课组2008-2-20班级: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简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

2、描述水盐调节和体温调节。

3、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关系。

【学习重难点】1、理解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

2、分析人的体温调节与水盐调节的分析。

【自主探究】2、例题精析:〖例1〗当一个人突然遇见很危险的情境时,血中肾上腺素的含量立即上升,产生多种生理反应,这一生理调节过程属于()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神经—体液调节D.激素调节解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概念和两种调节方式的相互联系。

教材中指出:“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液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说明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人的交感神经被称为应急神经,当人处于危险情境时,交感神经活动加强,支配皮肤、各内脏器官及内分泌腺,从而使人产生多种生理反应。

这一系列活动是在神经和体液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故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答案:C 〖例2〗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B.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增强D.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减弱解析: 血浆渗透压降低,说明人体喝水过多或盐分丢失过多,此时渗透压感受器会受到抑制,因而不会产生渴觉。

当机体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水的重吸收,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使细胞内液渗透压相对上升,这样细胞的吸水能力增强了。

答案:C【自我诊断】●基础题1.下列关于高等动物和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影响B.神经调节作用范围较广C.体液调节速度较慢D.神经调节作用时间短暂2.在脊椎动物中,只有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能随环境改变而迅速发生改变。

必修3第2章第1-2节复习学案

必修3第2章第1-2节复习学案

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2.2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学习目标]1.掌握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及治理措施。

2.认识保护湿地的重要性并掌握湿地的综合治理和保护措施。

【探究材料】楼兰是中国西汉时代西域36国之一。

据《史记》记载,楼兰建国至少在公元前二世纪以前,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重镇,当年的楼兰,驼铃悠悠,商贾不绝,一派“七里十万家”的繁荣景象。

然而,公元四世纪左右,它却在中国史册上神秘消失了,众多遗民也同时“失踪”。

公元400年,高僧法显西行取经,途经此地,他在《佛国记》中说,此地已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

楼兰——这座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辉煌了近500年后,逐渐没有了人烟,在历史舞台上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他们到底去了哪里?千年来这一直是个难解之谜。

1.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是什么?2.很大程度上决定西北地区为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地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什么?3.导致土壤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探究材料】材料一“北大荒”指20世纪50年代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中尚未开发的区域。

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国家加大了对“北大荒”荒地资源的开发力度。

经过10~20年的草甸开垦和沼泽治理,“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材料二如右图1.分析“北大荒”沼泽地形成的原因。

2.近年来,“北大仓”土地质量下降,有人说“北大仓”又将会变成“北大荒”,简要分析其原因。

3.说说该地区沼泽的生态功能。

4.我国为什么要停止开垦三江平原的湿地,并且加以保护?【规律总结】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因素⎩⎪⎪⎨⎪⎪⎧自然原因: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风蚀、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程建设的破坏 我国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形成与其海陆位置和地形密切相关。

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福建专用新教材高中化学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3节第3课时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学案鲁科版必修

福建专用新教材高中化学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3节第3课时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学案鲁科版必修

第3课时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一、在研究物质性质中的应用 过氧化氢的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探究: (1)过氧化氢的性质预测元素 化合价 化合价变化趋势性质 氢 +1价 降低 氧化性 氧-1价 升高 还原性 -1价降低氧化性(2)实验方案证明H 2O 2具有还原性,需加入氧化剂,如酸性KMnO 4溶液。

证明H 2O 2具有氧化性,需加入还原剂,如KI 溶液。

(3)实验结论:①H 2O 2被氧化为O 2,表现还原性。

②H 2O 2可氧化KI 生成I 2,H 2O 2表现氧化性。

二、在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中的应用 1.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实现物质的转化: (1)金属冶炼:【填一填】写出下列金属冶炼的化学方程式: a .碳单质还原氧化铜:CuO +C=====高温Cu +CO↑。

b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Fe 2O 3+3CO=====高温2Fe +3CO 2。

c .镁还原四氯化钛:TiCl 4+2Mg=====高温Ti +2MgCl 2。

d .氢气还原三氧化钨:WO 3+3H 2=====高温W +3H 2O 。

(2)氯气的实验室制取 ①装置②制备原理MnO 2+4HCl(浓)=====△MnCl 2+Cl 2↑+2H 2O该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为MnO 2,还原剂为HCl 。

③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3)其他应用金属材料的防腐蚀、食品的加工与保鲜、环境污染的防治等。

2.获得能量:(1)可燃物作还原剂,选择合适氧化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获得热量;(2)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获得电能,即将氧化还原反应设计为电池对外供电,如燃料电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HCl 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 )提示:√。

HCl 中H 元素为+1价,具有氧化性,而Cl 元素为-1价,属于最低价具有还原性。

(2)反应Ag 2O +H 2O 2===2Ag +O 2↑+H 2O 中,H 2O 2体现氧化性。

( ) 提示:×。

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三 第2章第3节 苯的同系物学案下学期(解析版)

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三  第2章第3节 苯的同系物学案下学期(解析版)

第二章烃第三节芳香烃2.3.2 苯的同系物1.了解苯的同系物的组成、结构及其性质。

2.了解苯的同系物分子中的苯环与烷基的相互影响及引起的化学性质变化教学重点:苯的同系物的组成、结构及其性质教学难点:苯的同系物的组成、结构及其性质一、苯的同系物【学生活动1】1.苯的同系物的定义2.苯的同系物的通式3.书写分子式为C8H10,且分子中含有苯环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4.阅读表2-2,总结苯的同系物的物理性质【实验2-2】(1)结合苯和甲苯的分子结构特点及上述实验结果,分析苯和甲苯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有哪些相似点和不同点。

(2)在光照条件下,甲苯与氯气能发生类似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请写出可能的有机产物的结构简式。

分离提纯这些有机化合物的方法是什么?(3)在FeBr3催化下,甲苯与溴发生取代反应可以生成一溴代甲苯,请写出该反应的主要有机产物的结构简式,并从化学键和官能团的角度分析反应中有机化合物的变化。

(4)在Pt作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甲苯与氢气能发生类似苯与氢气的加成反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对比苯与甲苯的结构,以及二者发生硝化反应的产物,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知识建构】苯的同系物的化学性质(以甲苯为例)【学生活动2】(1)如何证明苯分子中的碳碳键是完全相同的?(2)苯只与纯液溴反应,而不与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苯能使溴水褪色吗?为什么?(3)如何鉴别苯和甲苯?(4)苯分子中的碳碳键不饱和,因此苯与乙烯的性质相同,能够发生加成反应。

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答案】一、苯的同系物1.苯的同系物是指苯环上的氢原子被烷基取代所得到的一系列产物,其分子中有一个苯环,侧链都是烷基。

2.苯的同系物通式为C n H2n-6(n≥7)。

3.分子式为C8H10且含有苯环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4.苯的同系物的物理性质(1)苯的同系物为无色液体,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密度比水的小。

(2)三种二甲苯的熔、沸点与密度①熔点:对二甲苯>邻二甲基>间二甲苯。

新教材粤教版必修第三册 第2章 第3节 静电的利用与防护 学案

新教材粤教版必修第三册 第2章 第3节 静电的利用与防护 学案

第三节静电的利用与防护[核心素养·明目标]1.静电喷涂(1)原理:静电喷涂是一种利用静电作用使雾化涂料微粒在高压电场作用下带上负电荷,并吸附于带正电荷的被涂物的涂装技术。

(2)优点:静电喷涂具有显著优点,如涂层质量高、涂料利用率高、对使用者操作技术要求低等。

2.静电除尘原理:静电除尘是利用电荷相互作用的性质,把带有不同电性的粉尘从烟气中别离出来,再分类处理的过程。

3.静电复印(1)原理:静电复印是利用正、负电荷的吸引力进行油墨转移的印刷方式,又称无压印刷。

(2)应用:静电复印技术已开展成一门成熟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激光打印机、喷墨打印机、模拟式复印机、数字式复印机、速印机、机等。

4.静电植绒原理:静电植绒是利用电荷之间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性质,通过使绒毛带上负电荷,令绒毛被吸引到带正电的被植体外表上。

知识点二尖端放电1.空气的电离:导体尖端电荷密度很大,附近的电场很强,强电场作用下的带电粒子剧烈运动,使分子中的正负电荷别离的现象。

2.尖端放电:与导体尖端异号的粒子,由于被吸引,而与尖端上电荷中和,相当于导体从尖端失去电荷的现象。

3.尖端放电的应用与防止(1)应用:避雷针是利用尖端放电防止雷击的一种设施。

(2)防止:高压设备中导体的外表尽量光滑会减少电能的损失。

知识点三防止静电危害1.静电危害的分类:(1)静电力造成的不良后果;(2)静电火花引发的灾害。

2.防止静电产生的措施:(1)控制静电的产生;(2)把产生的电荷尽快导走。

提醒:静电利用的原理:带电粒子在静电力作用下聚集到相应带电极板,从而到达除尘、喷涂、复印等目的。

1:思考辨析(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我们经常看到油罐车车尾有一根导电拖地带,其作用是将油罐车上的静电尽快导走。

(√)(2)静电平衡时,导体内的自由电子不再定向移动。

(√)2:填空一金属球,原来不带电,如下图,沿球直径的延长线放置一均匀带电的细杆MN,a、b、c为该直径上从左向右排列的三点,设静电平衡时,金属球上感应电荷产生的电场在这三点的电场强度大小分别为E a、E b、E c,那么三点电场强度的大小顺序为E c>E b>E a。

_新教材高中生物第2章神经调节第3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_新教材高中生物第2章神经调节第3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1.阐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机制。

2.说明兴奋传递的过程和特点。

3.认识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自觉拒绝毒品并向他人宣传毒品的危害。

1.科学思维——构建模型分析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和过程。

2.实验探究——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突触间传递的特点。

3.社会责任——通过分析毒品等的危害,做到洁身自好,并向他人宣传毒品的危害。

知识点(一)|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传导形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传导过程3.传导特点:双向传导,即图中a←b→c。

(1)未受刺激时,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受刺激后变为外正内负(×)(2)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3)刺激离体的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4)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同(√)(5)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细胞膜外Na+大量内流(√)1.(生命观念)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

(1)根据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①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离子基础是什么?提示:神经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的不平衡,即膜内的K+浓度比膜外高,Na+浓度比膜外低。

②静息状态下,膜上K+通道处于开放状态,K+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这种膜电位状态称为极化状态。

K+的这种跨膜运输属于什么方式?有何特点?提示:协助扩散;需要通道蛋白的协助,不需要消耗ATP,顺浓度梯度进行。

(2)受到刺激时,膜上的Na+通道打开,此时Na+的跨膜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

请推测此时跨膜运输的方向是内流还是外流?推测的依据是什么?提示:内流;协助扩散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而神经细胞膜外的Na+浓度比膜内高。

(3)动作电位达到峰值后,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与静息电位的膜电位状态相反,这种膜电位状态称为反极化。

生物人教版必修一学案:第2章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本册总结含答案

生物人教版必修一学案:第2章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本册总结含答案

第3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学习目标] 1.了解核酸的分类及其基本功能。

2.结合核酸的基本单位和化学成分比较DNA 和RNA 的异同点。

3.通过实验,观察并区分DNA 和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知识点一 观察DNA 和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知识梳理观察DNA 和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1)材料:口腔上皮细胞。

(2)试剂:质量分数为0.9%的NaCl 溶液,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01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蒸馏水。

(3)原理①染色⎩⎨⎧⎭⎬⎫□02甲基绿使DNA 呈现绿色□03吡罗红使RNA 呈现红色→显示核酸分布情况②水解:□04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05DNA 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 与染色剂结合。

(4)实验流程(5)实验结果及结论①细胞核区域呈现绿色→□12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

②细胞质区域呈现红色→□13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典题分析题型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分析[例1]下列有关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实验中,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处理的口腔上皮细胞仍是活细胞,只是其膜的通透性增强B.在实验中,需将两滴吡罗红和甲基绿染液先后滴在载玻片上C.与甲基绿发生结合的核酸分子只分布在细胞核中D.实验结果是细胞核呈现绿色,细胞质呈现红色解题分析在实验中,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处理的口腔上皮细胞是死细胞,其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A错误;在实验中,需将吡罗红和甲基绿染液混合后滴在载玻片上,B错误;与甲基绿发生结合的核酸分子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其次还分布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C错误;因为被甲基绿染色的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而被吡罗红染色的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所以实验结果是细胞核呈现绿色,细胞质呈现红色,D正确。

[答案] D题后归纳(1)实验中的口腔上皮细胞经过酒精灯烘干、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处理,细胞已经死亡。

生物高中必修3第二章第三节学案3

生物高中必修3第二章第三节学案3

第二章第三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课标点击】1、简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

2、描述水盐调节和体温调节。

3、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关系。

【学习重点】1、理解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

2、分析人的体温调节与水盐调节的分析。

【知识结构】一、体液调节—激素等,通过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调节体液调节调节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1.体温恒定的调节:2.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尿液的形成过程:3 、经过滤过、重吸收等过程,滤液中只剩下多余的水、盐类及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等),该滤液形成尿液汇集至肾孟,经输尿管送到膀恍暂时贮存,在适当时机排出体外。

进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来调节尿量从而调节人体内的含水量。

刺激抗利尿激素分泌的原因是细: 调节小结:,能提高肾脏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3.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协调的意义:维持内环境的 。

1、血液流经肾小球微血管网时,除血细胞和蛋白质外,血液中的小分子物质如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尿素、尿酸等,都会被过滤在肾小囊内形成滤液。

2、滤液流入肾小管中,再经过集合管细胞的选择性再吸收,滤液中有用的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水分等被集合管重新吸收回血液。

()1.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特点是(多选)A.调节准确、快速 B.通过体液运送调节物C.调节物都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 D.调节作用范围广泛()2.人体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区别在于神经调节A.作用慢而持久 B.作用快但持续时间短C.作用快而持久 D.作用慢持续时间也短()3.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二氧化碳气体,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这属于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激素调节D.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4.关于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之间的关系不正确的叙述是A.大部分内分泌腺的激素分泌都受神经系统的调节B.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C.各项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同时也受激素的调节D.动物的本能行为只是在神经调节下进行()5.当一个人突然遇见很危险的情境时,血中肾上腺素的含量立即上升,产生多种生理反应,这一生理调节过程属于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D.激素调节()6.一位在南极科学考察站工作的科学家,由温暖的室内来到寒冷的户外时,会发生相应的生理变化,其中与右图变化趋势相符的是A.汗腺的分泌量B.皮肤血管血流量C.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D.身体的体温变化()7.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 B.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增强 D.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减弱()8.遇海难而漂浮在海面的人,因缺乏淡水,此人A.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B.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减少C.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增加D.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减少()9.吃东西过咸时,会产生渴觉,产生渴觉的感受器和神经中枢位于A.大脑皮层和下丘脑 B.下丘脑和上丘脑C.下丘脑和大脑皮层 D.上丘脑和下丘脑()10.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降至5℃时,尿量及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变化依次是A. 减少、增加B. 增加、减少C.减少、减少D.增加、增加【练习5】1.BD 2.B 3.B 4.D 5.C 6.C 7.C 8.A 9.C 10.B。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第3册学案设计 第二章 第三节 第1课时 苯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第3册学案设计 第二章 第三节 第1课时 苯

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苯》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苯的结构特点,了解苯的主要物理性质;2.通过分子结构特点的类比迁移,预测苯的主要性质;能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3.通过对比其他烃类的结构和性质,认识苯环中的大π键;【学习过程】一、认识苯环的主要结构和物理性质1.烃类物质的分类2.芳香族化合物的由来及其特征在有机化学发展的初期,便有芳香族化合物这一分类,其是指从生物里提取的具有芳香气味的物质。

有芳香气味的物质中很多化合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含有一个相同的结构单元__________3.苯的物理性质密度溶解性熔点沸点4. 具有苯环结构的最简单物质——苯的发现历史18世纪初M.Faraday 裂解鲸鱼油脂 C和H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18世纪C.F.Gerhardt测得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1845年C.Mansfield从煤______得到的煤焦油中______提纯可作为化工原料5.苯的微观结构对于苯的微观结构,历史上科学家们依靠实验的现象提出了众多的猜测,如下图所示:而通过近代的物理方法,我们证实了苯的实际结构是这样的:苯中的所有原子处于同一平面上(1)请同学们根据分子结构特征推测C原子的杂化类型为______(2)已知苯中碳原子之间的距离完全相同,你认为苯中的C原子是怎么成键的?试写下你的猜测苯的实际结构和凯库勒的早期猜想极为接近,凯库勒所使用苯的结构表示方式也沿用至今,而为了体现苯结构的特殊性,也使用鲍林式来表示苯。

(3)请在下方画出苯的凯库勒式和鲍林式:凯库勒式鲍林式(4)思考:和是同分异构体吗?为什么?二、苯的化学性质1.苯的化学性质(1)苯的氧化反应①苯可以燃烧,燃烧时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该现象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苯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观察苯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混合后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你能用苯环的微观结构解释这一现象吗?(2)苯的取代反应之前同学们学习过烷烃的取代反应,烷烃在取代反应中断开的是_________键;请你预测苯在取代反应中会断开_________键①苯和溴的取代反应FeBr3可以催化苯和溴反应,生成溴苯和溴化氢溴苯是一种无色液体,有特殊气味,不溶于水,密度大于水请根据你预测的取代反应的特征写出这一化学方程式:②浓硫酸可以催化苯和浓硝酸在50~60 ℃反应,生成硝基苯硝基苯是一种无色液体,有苦杏仁气味,不溶于水,密度大于水请根据你预测的取代反应的特征写出这一化学方程式:③在生成硝基苯的反应过程中,若温度略有提升,还有可能发生浓硫酸和苯的副反应,该反应同样是取代反应,请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苯的加成反应苯是一种不饱和烃,可以发生加成反应已知苯和氢气可以加成,其产物为环己烷,方程式如下所示:你能否利用苯环的微观结构解释,为何苯和氢气加成时的计量数比为1:3?三、总结【学习效果】一、单项选择题I1.下列现代仪器分析技术中,可以用来确定苯中各原子相对位置的是( )A.质谱分析B.红外光谱分析C.X射线衍射D.核磁共振氢谱2.下列关于苯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苯属于烃类物质B.苯在常温常压下是液体,密度大于水C.苯具有芳香气味,也能够用来作为合成芳香族化合物的原料D.从煤干馏得到煤焦油是化学变化,而从煤焦油分馏得到苯是物理变化3.下列关于苯的微观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苯的所有原子共平面B.苯中所有的C原子均采取了sp2杂化方式成键C.苯中含有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D.苯的C-H键和C-Cσ键的键角为120°4.下列对于苯化学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苯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因而不能发生氧化反应B.苯不含有碳碳双键和碳碳三键,因而不能发生加成反应C.苯可以和溴水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一种叫做溴苯的物质D.苯可以和浓硝酸、浓硫酸的混合液发生取代反应,此时断开的是C-H 键5.下列各组物质中,不能用溴水鉴别的是( )A.苯和四氯化碳B.苯和乙醇C.苯和己烯D.苯和己烷6.下列事实和苯中碳原子之间存在大π键无关的是( )A.苯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B.苯和氢气加成时通常所有碳原子同时发生加成反应C.苯中的碳原子之间的距离完全相同D.苯中的C-H键长完全相同7.下列事实可以证明苯中不含有碳碳双键的是( )A. 不存在含有苯环的同分异构体B. 不存在含有苯环的同分异构体C. 不存在含有苯环的同分异构体D. 不存在含有苯环的同分异构体二、单项选择题II8.已知,而苯和浓硫酸也能反应,其中一种产物为苯磺酸。

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三 第2章第3节 苯学案下学期(解析版)

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三  第2章第3节 苯学案下学期(解析版)

第二章烃第三节芳香烃2.3.1 苯1.从化学键的特殊性了解苯的结构特点,进而理解苯性质的特殊性。

2.能描述和分析苯的重要反应,能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教学重点:苯的结构和性质教学难点:苯的结构和性质一、苯的物理性质及应用【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1.芳香烃的定义2.苯的物理性质3.苯的应用【实验2-1】实验:向两支各盛有2 mL苯的试管中分别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用力振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实验结论:二、苯分子的结构苯分子为形结构,其中的6个碳原子均采取杂化,分别与氢原子及相邻碳原子以结合,键间夹角均为,连接成六元环状。

每个碳碳键的键长,都是139pm,介于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的键长之间。

每个碳原子余下的p轨道垂直于碳、氢原子构成的平面,相互平行重叠形成,均匀地对称分布在苯环平面的上下两侧。

【学生活动2】苯的结构(1)分子式为:(2)结构式:(3)结构简式:(4)最简式:三、苯的化学性质1.氧化反应(1)可燃性:燃烧时产生的火焰并有浓烟产生,化学方程式为:。

(2) 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2.取代反应(1)苯与溴在催化下可以发生反应,苯环上的氢原子可被溴原子所取代,生成。

化学方程式为:。

纯净的溴苯是一种液体,有的气味,溶于水,密度比水的。

(2)在作用下,苯在50~60℃还能与浓硝酸发生,生成。

化学方程式为:。

纯净的硝基苯是一种液体,有气味,溶于水,密度比水的。

(3)加成反应在以Pt、Ni等为催化剂并加热的条件下,苯能与氢气发生,生成。

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一、苯的物理性质及应用【学生活动1】1.芳香烃:在烃类化合物中,含有一个或多个苯环的化合物。

最简单的芳香烃为苯。

2.苯的物理性质:苯是一种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有毒,不溶于水。

苯易挥发,沸点为80.1 ℃,熔点为5.5 ℃,常温下密度比水的小。

3. 应用: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有机溶剂。

【实验2-1】实验现象:向两支各盛有2 mL 苯的试管中分别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无明显现象向两支各盛有2 mL 苯的试管中分别加入溴水,容易分层,下层为橙红色,上层为无色。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2章 第3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Word版含答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2章 第3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Word版含答案

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1.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有激素、CO2等,其中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2.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反应速度快,作用范围局限,作用时间短。

3.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热量的散出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和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

4.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由垂体释放的,其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5.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表现为:①神经调节可控制体液调节;②激素可影响神经系统。

一、体液调节1.体液调节的概念激素、CO2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填表]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1.体温调节(1)体温恒定的原理:机体的产热量=散热量。

(2)体温调节过程:2.水盐调节(1)水盐的来源及排出:从饮食中获得水和各种无机盐,通过多种途径排出一定的水和无机盐。

(2)调节过程:[填图]三、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1.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CO2通过体液传递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也是体液调节(√)(2)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和大脑皮层(×)(3)体温能维持恒定是因为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能达到动态平衡(√)(4)长时间不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5)抗利尿激素增加会使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能力减弱(×)(6)生命活动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以体液调节为主(×)2.下列物质对人体的生命活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调节方式不属于体液调节的是() A.H+B.胰岛素C.组织胺D.递质[解析]选D递质是由神经细胞分泌的,在兴奋的传递过程中,由上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从而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属于神经调节。

高中中图版地理必修3学案:第2章-第3节-第1课时-东北地区概况及农业生产条件-【含解析】

高中中图版地理必修3学案:第2章-第3节-第1课时-东北地区概况及农业生产条件-【含解析】

第三节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1课时 东北地区概况及农业生产条件 学习目标:1.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的发展。

(重点) 2.通过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状况,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利弊和布局。

(难点)1.东北地区的概况 位置与范围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地表特征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西、北、东三面分别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中部为东北平原 商品农业生产基地 东北平原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广大,黑土分布广泛,为发展区域农业,实行农业机械化提供了条件(1)自然资源条件①土地资源辽阔富饶⎩⎨⎧人均耕地面积大土壤肥沃,黑土、黑钙土分布广泛全国宜农荒地最多的地区②气候条件适宜,适于多种作物种植。

③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蕴藏量大。

④草场资源和渔业资源兼备。

(2)社会经济条件①工业:雄厚的农业机械工业为建设东北地区现代化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农业布局的特点耕作农业区 畜牧业区 林业和特产区 农业生产区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 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分布农业活动商品粮生产畜牧业生产林业生产③农业布局的变化⎩⎪⎨⎪⎧农田向东西两侧推进,西部草原面积缩小玉米分布更加广泛,水稻生产面积增大城市周围规模不同的副食品基地大量涌现[特别提醒]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林木的蓄积量大,木材产量高,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三大林区。

其中黑龙江省是全国最大的木材调出省份。

(1)东北地区的范围为东北三省。

()(2)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3)东北地区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适宜发展种植业。

()(4)东北地区玉米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减少。

()(5)关于东北三省的土壤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纬度较高,气候严寒,不利于玉米、水稻等喜温作物生长B.冬季气候寒冷,冻土深厚,不利于农作物春播C.以沙质土壤为主,有利于土豆的生长D.土壤湿度较大,对农作物生长有利提示:(1)×东北地区还包括内蒙古的东部地区。

必修2第3章第3-4节复习学案

必修2第3章第3-4节复习学案

必修2第3章第3-4节复习学案3.3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学习目标】1、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2、了解工业联系的形式和各类工业地域的形成。

3、理解环境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协作指导】一分析工业区位因素1.我国的鞍钢和宝钢,主导区位各是什么?2.分析中国制糖工业的布局特点是什么?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3.分析制约炼铝厂选址的主导因素是什么?4.结合地图册P63,以中国为例,分析饮料制造业的分布特点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5.分析沿海地区多层建筑标准厂房里有电子装配厂和制鞋厂,纺织制衣、塑料玩具等,它们选址的主要因素是什么?6.分析影响北京中关村和美国硅谷选址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回答,请你归纳总结影响工业的因素主要有哪些?二工业联系与工业地域的形成1工业转移的方向和原因2总结我国的专业化产业区的特色与优势三工业布局环境保护因素(1)污染空气工厂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或与相垂直的郊外。

(2)污水排放口应远离及河流上游,即河流(3)有污染的固体废弃物应远离和右图中,某城镇规划拟建钢铁厂、造纸厂、啤酒厂和服装厂。

读图完成下表:3.4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的形态的影响2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一、交通运输与聚落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______________频繁→形成各种居民点。

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1)聚落多沿______________分布,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ab.1.古代城市分布在河流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城市相对密集,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平原、__________谷地、印度河谷地、______和______的中下游地区。

2.我国城市发展大多数城市都是______、沿河、沿海发展起来的,______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布局的一般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1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体液调节的概念。

2、学会对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进行比较并描述其关系。

3、能理解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

4、初步归纳下丘脑在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课前自主学习过程】
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阅读课本31页的第一自然段和表2-1,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1:体液调节的概念?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
(一)、体温恒定的调节(阅读课本32页“资料分析”中实例一中相关文字及“体温调节图解”,尝试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3:思考:人体体温的来源?人体体温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生理基础?
问题4:尝试描述在寒冷环境和炎热环境中,机体是如何来调节体温,从而维持体温恒定的?
(二)、水盐平衡的调节(仔细阅读课本32页“资料分析”中“水盐平衡调节图解”,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5: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部位、释放部位和作用部位?
问题6:尝试描述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

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仔细阅读课本33页的第一自然段,用简要的话归纳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课堂教与学的过程】
环节一:学生展示“一”的自学成果,老师进行评价,从而掌握体液调节的概念内涵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

环节二:1、小组成员之间进行有效的课堂交流,完善问题3和问题4,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展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统一讲解、完善,让学生理解人体的体温调节机制。

2、小组讨论完成拓展升华1。

拓展升华1:请分析人在发高烧且体温持续升高时人体产热与散热的关系?
环节三:1、要求学生直接呈现问题5的学习成果。

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明确答案。

2、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课堂交流,完善问题6,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展示,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让学生理解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机制。

3、小组合作完成拓展升华2。

拓展升华2:小组合作归纳下丘脑在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自我检测】
1、下列有关体温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A.恒温动物的体温是恒定不变的
B.体温升高都是由于细胞代谢产热增加引起的
C.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会引起皮下毛细血管舒张
D.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同时还对某些腺体活动具有调节功能
2、假设某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可以引起()
A.血浆渗透压增高,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B.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C.血浆渗透压增高,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
D.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
3、下列关于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的调节,都与下丘脑有关
B.当人体缺水时,血浆的渗透压会降低,从而产生渴觉
C.寒冷时,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促甲状腺激素也随之增加
D.血糖低于正常值时,肝糖原、肌糖原可以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
4、如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某种激素。

有关恒温动物体温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在寒冷的环境中,③的分泌量增加
B.动物迅速奔跑时产热增加,体温就维持在较正常值高的水平
C.寒冷环境下动物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实现体温恒定
D.给动物注射③,反馈调节使①和②的分泌量减少
5、下列关于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寒冷时人体可通过骨骼肌不自主地颤抖来增加产热
B.受寒冷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这是一个非条件反射
C.寒冷环境中,人体代谢增强、产热增多与多种激素分泌增多有关
D.寒冷环境中正常人体的产热速率大于20 ℃的产热速率,散热速率小于20 ℃的散热速率
6、下图表示一种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若在图中箭头处施一强
刺激,
则图中a、b、c、d、e能检测到兴奋的有几处()
A.2处B.3处C.4处D.5处
7、下丘脑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
B.下丘脑既参与神经调节又参与体液调节
C.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的增加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D.寒冷能引起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
8、下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c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若检测到b、d点有电位变化,
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
向传导的
B.兴奋由c传导到e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C.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D.电表①不偏转,电表②偏转两次
9、血糖平衡对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图11是血糖调控模式图,据图回答:
(1)当机体处于低血糖状态时,如果机体通过途径①→②→③使血糖水平恢复正常,其主要机理是______分泌增多,促进了_____分解成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

(2)如果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可能的原因是胰岛_______细胞受损,导致体内_____分泌减少。

(3)胰腺中调控血糖水平的主要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多肽,它
们的合成和加工过程需要_____ 、______和______等细胞器直
接参与。

激素合成时所需的能量,只要由细胞呼吸产生的_______直接
提供。

【自我评价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