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帝制时代社会结构与历史趋势暨农商社会/富民社会学术研讨会
坚持“五形态说”的现实含义
文化软实力!"#$"%&#'()$*(+,%-.-/年第0期1230 -.-/坚持“五形态说”的现实含义张顺洪[摘 要]当前我国学术界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淡化、忽视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五形态说”。
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五形态说”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以贯之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演进规律的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我们不应因过分强调某个国家历史的特殊性,而怀疑马克思主义阐明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性规律。
坚持“五形态说”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
我们要从历史实际出发,科学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并根据历史实际,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防范错误思潮的蔓延。
[关键词]社会形态;五形态说;历史规律;错误思潮[作者简介]张顺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近现代史、殖民主义史、英帝国史、社会形态史。
当前我国学术界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淡化、忽视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五形态说”。
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五形态说”(或者说“五种生产方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演进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演进理论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是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经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而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的。
人类社会不断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相应地发生变化;生产关系若发生变化,社会形态也发生变化,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性质。
一 “五形态说”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以贯之的观点“五形态说”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以贯之的观点,并不是斯大林一个人的看法。
学术界有些人只强调“五形态说”是斯大林的观点,这是不对的。
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斯大林之前早已提出了五种社会形态演进的理论,斯大林只是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学说。
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岳麓版高中教材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是: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这一论断,不少学生难以理解,笔者在此试作粗浅解析,以供同行和学生们参考。
所谓民主革命,是指反封建专制并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
马克思把人类历史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按此划分,反封建的任务应由资产阶级来完成,因而一般又称之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也就是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就是反封建,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资产阶级在反封建的同时,还必然承担着反侵略的任务。
我们对“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解,就应该从其反封建反侵略的角度去思考,在此,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第一,从组织上看,辛亥革命建立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这是一个统一的全国性政党,它与旧式民间反清复明的组织形式有着根本的不同。
旧式的组织多以歃血订盟、结拜兄弟等形式来组成,以天地会为例,其组织形式不过是“立一堂名,以兄弟相呼,聚那么众数十或数百,合党竟至逾千逾万,散那么如鸟兽”。
而中国同盟会它不仅在组织结构上完整,在东京设立总部,“支部于国内分五部,国外分四部,皆直接受本部之统辖”,更值得一提的是,同盟会章程规定,其领导人总理及议事部议员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这一规定带有明显的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
第二,从革命纲领上看,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反封建反侵略、追求政治民主的愿望,特别是民权主义,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在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中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推翻已成为“洋人朝廷”的清朝统治固然重要,而“破旧”之后的“立新”更是关键,中国古代历次的农民战争都是要推翻封建王朝的统治,而我们为什么不把它们都叫资产阶级革命呢?其核心就在于农民战争都没有、也不可能建立一种不同于封建专制的新型政权。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人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人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里程碑;首先辛亥结束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宣告了封建君主专政不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建立;第三,同时辛亥革命也是一声思想解放运动,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风气的改变和人们的精神解放;最后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势力,为亚洲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提供了范例,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端,建立了中华民国,践行民主立国、共和建国、宪政治国,使中国政治从传统迈向现代,实现了政治形式合法化、政治结构理性化、政治行为多元化。
辛亥革命的是非功过,至今招谤涉讼,但遗产丰富,启迪深刻:民主、共和、宪政是政治现代化的历史趋势,也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变革,需要立足现实实践,循序渐进,不断发展完善。
100年前发生的辛亥革命,称为“世界风暴的新源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真正意义具有现代化特质的革命。
它建立中华民国,践行民主立国、共和建国、宪政治国,赋予中国社会以新的现代性飞跃,对中国政治进行前所未有的改造,中国政治从此开始迈进政治现代化的轨道。
一、辛亥革命的政治遗产:民主、共和与宪政辛亥革命完成了中国从王朝国家到民族、民主国家的历史跨越,建了中国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辛亥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坚信,民主是西方崛起和强大的“奥秘”,是积贫积弱国家救国救民的“灵丹妙药”。
在其思想纲领“三民主义”中系统诠释了民主的精义,使民主成为自始至终贯穿辛亥革命的政治目标。
民主思想在《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规定的建国方案中清晰可见:“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大总统由国民公举。
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
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正式规定了主权在民原则,即“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一切权力,主权在民成为“民国之通义”。
对中国古代史的看法论文优秀范文
对中国古代史的看法论文优秀范文对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和看法,需要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检验和丰富这种理论,并激发出人们对中国古代史的新认识。
以下是店铺分享的中国古代史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中国古代史论文篇一21世纪最初13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段史学史,这13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工作是接续了20世纪末的研究走向,还是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向更早时期的轮回?它的实践给予我们怎样的经验?这些经验又如何转化为促进中国古代史进步的因素?这无疑都是值得研究者思考的问题。
在有限的篇幅里评述这个时期中国古代史研究现状并提出发展设想是一件困难的事,不仅挂一漏万无法避免,且因个人的专业知识和学养局限,评说不当而获其他领域内行之讥恐亦在所难免。
下面从研究趋势和面临挑战两个方面,以断代史研究为线索,扼要回顾和评述最近13年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并对未来发展的进路提出不成熟的意见。
一、趋势2000年至2012年,中国古代史领域发表的论文数量总计在3.5万篇以上,出版的专著和论文集约在2 800部以上。
尽管不同断代的研究有不同特点,但仍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内容,反映出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内在一致性。
(一) 新资料的刊布促使研究工作呈现持续进步的态势2000年至2012年间公布和整理的新资料中,殷周时期主要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文和大量殷周青铜器铭文,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有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湖南里耶秦简、岳麓书院藏秦简、湖北张家山汉简、北京大学藏汉简、湖南长沙走马楼吴简和墓志,唐宋时期主要有新获敦煌吐鲁番文书、《俄藏黑水城文献》、天一阁藏明抄本北宋《天圣令》、唐宋墓志,明清时期主要有徽州文书、契约和官府档案。
其中清华大学藏战国简、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和《天圣令》可能是近十余年来最重要的古史新资料,特别是清华简和张家山汉简,为苦于资料不足的战国秦汉史研究者打开了一扇观察历史之窗。
上述新出资料涉及经学、史著、律令和法律制度、政治与经济活动,以及日常生活领域,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兴趣。
中国近代史纲要单选题
单选题1. 维新派代表了哪一个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B 标准答案:BA. 农民阶级B. 资产阶级C. 工人阶级D. 地主阶级2. 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甘心成为“洋人的朝廷”的事件是C 标准答案:CA. 八国联军侵入北京B. 镇压义和团运动C. 辛丑条约的签订D. 戊戌政变3. 规定在中国通商口岸可以投资设厂的条约是 C 标准答案:CA. 南京条约B. 天津条约C. 马关条约D. 北京条约4. 随着近代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主阶级本身也发生了某些变化,出现了D 标准答案:DA. 官僚买办资本家B. 农民阶级C. 民族资本家D. 官僚地主和城居地主5. 抗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胸膛插上一刀”指的是A 标准答案:AA. 千里跃进大别山B. 百万雄师过长江C. 挺进大西南D. 挥师大西北6. 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抗拒的;”这种潮流是指B 标准答案:BA. 新文化运动B. 社会主义革命C. 实业救国D.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7. 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最终失败的标志是 C 标准答案:CA. 中山舰事件B.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C. “七一五”分共事件D. 整理党务案事件8. 太平天国的领导骨干主要是: B 标准答案:BA. 苗族人B. 客家人C. 回族人D. 壮族人9. 大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标准答案:DA. 都有共同的政治纲领B. 均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C. 全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D. 皆有个阶级阶层广泛参加10.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最大变化是 C 标准答案:CA. 主权不完整B. 领土被割占C. 开始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 小农经济开始瓦解11. 山西太原县清代举人刘大鹏1857—1943年所着的退想斋日记记载:“倭夷入寇,我军征剿不力,望风溃退,爵相一意立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C 标准答案:C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中日甲午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12. 淮海战役的中心和渡江战役东面起点分别是 A 标准答案:AA. 徐州和江阴B. 徐州和湖口C. 碾庄和江阴D. 双堆集和江阴13.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主要由于它 B 标准答案:BA. 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B. 在军事上确定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C. 在生死关头妥协地处理了党内当时最主要的问题D. 保证了长征转移的胜利14. “三国干涉还辽”这一历史事件,表明了 C 标准答案:CA. 三国与中国结成同盟B. 三国维护清政府利益C.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既矛盾又勾结D. 日本帝国主义已独霸中国15. 对“民权主义”理解正确的是 B 标准答案:BA. 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B. 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C. 平均地权、核定地价D. 打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16.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 D 标准答案:DA. 没收地主阶级土地B. 消灭富农C. 征收富农多余财产D. 减租减息17. “问题与主义”争论的双方主要人物是 D 标准答案:DA. 陈独秀与胡适B. 李大钊与张东荪C. 李大钊与梁启超D. 李大钊与胡适18. 袁世凯取消帝制,在人民的唾骂声中死去是在 C 标准答案:CA. 1912年B. 1914年C. 1916年D. 1918年19. 光绪帝支持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C 标准答案:CA. 被康有为言词所打动B. 要发展资本主义C. 不愿做亡国之君D. 慈禧背后主使变法20. 1947年7-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C 标准答案:C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 五四指示C. 中国土地法大纲D. 对时局的意见21. 下列哪一个条约并非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 C 标准答案:CA. 南京条约B. 望厦条约C. 北京条约D. 黄埔条约22. 近代中国人民斗争的主要出发点是 C 标准答案:CA. 反对贪官污吏B. 发展资本主义C. 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D. 争取民主23. 中法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最深刻地表明了: D 标准答案:DA..洋务派B.C.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领导D. 要取得反侵略斗争的胜利必须进行反封建斗争24. 19世纪初,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国家是 B 标准答案:BA. 美国B. 英国C. 日本D. 俄国25. 马关条约最能体现列强对华侵略进入新阶段的内容是 ;D 标准答案:DA. 赔款数额巨大B. 增开的通商口岸深入内地C. 开辟运输新航线D.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26. 外国侵略者火烧圆明园事件是发生在中; B 标准答案:BA. 第一次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27. 以下哪个是外国侵略者控制中国政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B 标准答案:BA. 赔款B. 把持中国海关C. 制造舆论D. 进行宗教宣传28. 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彻底放弃抵抗外国侵略者的事件是D 标准答案:DA. 南京条约的签订B. 天津条约的签订C. 北京条约的签订D. 辛丑条约的签订29. “西学东渐”逐步向前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D 标准答案:DA. 中国闭关自守的局面被打破B. 西方思想的传人C. 挽救民族危亡运动的兴起D.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30. 麦克纳尔评价慈禧太后在镇南关大捷后的态度是“不管她的英勇的部队在帝国边境上所取得的胜利,而只是想起她带到家里来的不愉快的庞大的战争消费,只是想起好些使她自己不舒服的事情;因此,……她比过去更加急迫的要立刻签订和批准这个条约;”这反映出慈禧“乘胜即收”的根本原因在于 C 标准答案:CA. 害怕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力量壮大B. 贪财、不想赔偿外国的军费C. 害怕战争会削弱自己的统治力量D. 认为中国不能战胜西方列强31. 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C 标准答案:CA. 中国第一次被英国战败B. 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C. 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D. 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32. 辛亥革命前后,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边疆地区的侵略,主要是利用了D标准答案:DA. 边疆地区民族分裂势力猖獗B.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进行卖国C.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D. 中国政局动荡,中央集权削弱33. 下列英国攫取的在华权益,通过片面最惠国待遇取得的是 ; C标准答案:CA. 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B. 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C. 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并拥有居住权D. 英国商船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34. 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突出反映了当时社会最主要矛盾是: A 标准答案:AA.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B. 帝国主义与清政府的矛盾C.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D. 农民阶级与教会势力的矛盾35. 1900年春,清政府对义和团采取 B 标准答案:BA. 招安诱降B. 控制利用C. 镇压剿灭D. 任其发展36 . 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的事件是A 标准答案:AA. 义和团运动B. 戊戌维新C. 太平天国运动D. 辛亥革命37. 商务印书馆是我国近代着名的民族企业,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在香港、新加坡等地有分馆;其创建的主要背景是 C 标准答案:CA.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B. 洋务运动的产物C.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 辛亥革命的推动38 对鸦片战争时期新思想的时代特点分析,比较是全面的是 B 标准答案:BA. 反映了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B. 向西方学习,又带有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C. 新思想处在萌发阶段D. 形成广泛的社会运动39.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既是帮凶,又是单独作案凶犯”的国家是 ;C 标准答案:CA. 英国B. 法国C. 俄国D. 美国40.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 D 标准答案:DA. 手工业B. 农业经济C. 工业D. 小农经济41.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实行野蛮大屠杀的地点是 C 标准答案:CA. 九连城B. 花园口C. 旅顺D. 大连42. 在下列不平等条件中,含有强迫清政府把台湾割让给日本这一内容的是C 标准答案:CA. 南京条约B. 辛丑条约C. 马关条约D. 北京条约43. 规定割让香港岛的是 A 标准答案:AA. 南京条约B. 虎门条约C. 天津条约D. 北京条约44. 马关条约最能体现列强对华侵略进入新阶段的内容是 ;D 标准答案:DA. 赔款数额巨大B. 增开的通商口岸深入内地C. 开辟运输新航线D.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45 海国图志一书在当时所起的作用是 ; A 标准答案:AA. 开阔了人们的眼界B. 指明救国救民的道路C. 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D. 传播了西方的政治思想46. 近代史上外国在中国建立了第一块租界地; A 标准答案:AA. 上海B. 广州C. 福州D. 宁波47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在 ; B 标准答案:BA. .洋务运动以后B. 甲午战争以后C. 中法战争以后D. “公车上书”以后48. 法国佳士得公司于2009年2月25日公开拍卖外国侵略者在洗劫并焚毁圆明园时掠夺的两件文物,引起中国人民的愤慨;该文物被掠夺时在位的清朝皇帝是B 标准答案:BA. 道光帝B. 咸丰帝C. 光绪帝D. 宣统帝49. 在中法战争期间指挥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的爱国将领是 C 标准答案:CA. 关天培B. 陈化成C. 冯子材D. 邓世昌50 中日甲午战争中,在平壤战役中牺牲的清军爱国将领是 ; A 标准答案:AA. 左宝贵B. 邓世昌C. 徐邦道D. 丁汝昌51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 C 标准答案:CA. 是完全对立、坚决反对的B. 是完全依赖、坚决追随的C. 既有矛盾、斗争的一面,又有依赖、妥协的一面D. 只反对本国封建主义,不反对外国资本主义52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C 标准答案:CA.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B. 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C.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D.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53. 在甲午战争中英勇殉国的爱国将领是 C 标准答案:CA. 关天培B. 陈化成C. 邓世昌D. 海龄54. 近代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起来是在 B 标准答案:BA.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B.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C. 甲午战争以后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55.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发表宣言、通电,提出C 标准答案:CA. 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B.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C. 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D. 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56.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成立的对天津实行殖民统治的机构是 A 标准答案:AA. 联军司令部B. 占领委员会C. 都统衙门D. 联军委员会57. 维新派的目的是要在中国建立 B 标准答案:BA. 民主共和制度B. 君主立宪制C. 开明君主专制D. 汉族皇帝的新王朝58. 太平天国在1853年冬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是 A 标准答案:AA. 天朝田亩制度B. 十款天条C. 原道醒世训D. 原道觉世训59 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最主要是因为D 标准答案:DA. 其规模和时间均属空前B. 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C. 对封建王朝的打击空前严重D. 思想、组织水平高于历次农民战争60. 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皇上勿去旧衙门,而唯增新衙门;勿革旧大臣,而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委以差事,赏以卿衔,准其专折奏事足矣;”这段话最能反映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 D 标准答案:DA. 要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争夺B. 要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策略C. 要使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D. 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61. 太平天国最先分封的五王之中,哪一位最先牺牲 B 标准答案:BA. 东王B. 南王C. 西王D. 北王62. 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D 标准答案:DA. 昊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B. 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C. 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D. 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63. 康有为等人建立的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的团体是 B 标准答案:BA. 强学会B. 保国会C. 共进会D. 兴中会64. 谭嗣同在戊戌维新时期撰写的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着作是 D 标准答案:DA. 新学伪经考B. 变法通义C. 日本变政考D. 仁学65. 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过程中,放弃了建立在绝对平均主义基础上的公有制,而承认了私有制,这一转变表明了太平天国 D 标准答案:DA. 已认识到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B. 要求发展资本主义C. 起义领导者开始向封建统治者转变D. 能够顺应形势的发展和变化66. 太平天国定都于何处 C 标准答案:CA. 广州B. 武汉C. 南京D. 天津67. 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B标准答案:BA. 康有为第一次上书B. 公车上书68. 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这一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改革方案的是C 标准答案:CA. 洪秀全B. 杨秀清C. 洪仁玕D. 石达开69. 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成为一场政治运动,关键是C 标准答案:CA. 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趋势B. 同顽固势力的论战促进人们思想解放C. 把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了起来D. 把西方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结合70. 在向西方学习问题上,资政新篇与海国图志的主要区别在于:C 标准答案:CA. 是否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B. 是否抵御外来侵略C. 是否发展资本主义D. 是否翻译外国书籍71. 近代中国一些进步思想家主张进行政治制度的改革;第一次提出;“设投票箱,由公众选举官吏”的思想家及其论着是 B 标准答案:BA. 魏源的海国图志B. 洪仁玕的资政新篇C. 梁启超的变法通议D. 中山的民报﹒发刊词72. 太平天国的最高领导者是 C 标准答案:CA. 韦昌辉B. 石达开C. 洪秀全D. 杨秀清73. 洋务运动最终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是因为 ; D 标准答案:DA. 维护清王朝的统治B. 具有垄断性买办性C. 得不到人民支持D. 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74. 在维新派推动下实行“戊戌变法”的清帝是 C 标准答案:CA. 咸丰皇帝B. 同治皇帝C. 光绪皇帝D. 宣统皇帝75. 较早通过翻译西方着作向国人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的学者是 D 标准答案:DA. 康有为B. 梁启超C. 孙中山D. 严复76. 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国运动的最主要的不同之处是 ; C 标准答案:CA. 参加者的阶级属性B. 对中外反动势力的打击C. 对西方文明的态度D. 抗击对象的不同77. 清末倡议变法的维新派领袖是 A 标准答案:AA. 康有为B. 谭嗣同C. 康光仁D. 梁启超78. 1898年把我国山东划为其势力范围的帝国主义国家是 C 标准答案:CA. 英国B. 法国C. 德国D. 俄国79. 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是 B 标准答案:BA. 戊戌政变B. 北洋水师的覆灭C. 中法战争的“不败而败”D. 福建水师的覆灭80. 某思想家在1925年提到世人对他的评价:“自戊戌以来,旧则攻吾太新;新则攻吾太旧……”该思想家是 A 标准答案:AA. 康有为B. 梁启超C. 严复D. 胡适81. 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A 标准答案:AA. 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B.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C. 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D. 明确指出了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82. 戊戌变法运动的突出历史功绩在于 C 标准答案:CA. 挽救民族危亡B. 推行了资本主义的政治改革C. 促进思想启蒙D. 极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83.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是在 B 标准答案:BA. 洋务运动B. 戊戌维新C. 辛亥革命D. 五四运动84. 在近代中国掀起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 D 标准答案:DA. 洋务运动B. 辛亥革命C. 五四新文化运动D. 戊戌变法运动85. 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覆灭的标志是 B 标准答案:BA.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B.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C.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D.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职86.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是在 B 标准答案:BA. 1910年B. 1912年C. 1914年D. 1916年87. 继兴中会之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各地陆续成立;其中,由黄兴为会长的是A 标准答案:AA. 华兴会B. 光复会C. 岳王会D. 小刀会88. 近代中国首先喊出“振兴中华”口号的人是 C 标准答案:CA. 林则徐B. 康有为C. 孙中山D. 严复89. 孙中山建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 B 标准答案:BA. 华兴会B. 兴中会C. 光复会D. 岳王会90. 南京临时政府中占领导和主体地位的派别是 D 标准答案:DA. 资产阶级维新派B. 资产阶级保皇派C. 资产阶级立宪派D. 资产阶级革命派91. 辛亥革命与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A 标准答案:AA. 不能依靠和发动人民群众B. 列强的敌视和反对C. 没有自己的纲领D. 没有一个自己的政党92. 热情讴歌革命的文章革命军的作者是 B 标准答案:BA. 章炳麟B. 邹容C. 陈天华D. 孙中山93. 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首先发动的; D 标准答案:DA. 维新派B. 保皇派C. 立宪派D. 革命派。
明清帝制农商社会说要义
明清帝制农商社会说要义作者:赵轶峰来源:《求是学刊》2015年第02期明清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也是世界历史上的大变迁时期。
因而,关于明清时代中国社会基本结构及其演变历程的研究需要深入加以研究。
在前贤诸多研究成果基础上,笔者近年尝试提出一种相关假说,名之为“明清帝制农商社会说”。
已刊诸文,或讨论概念、方法,或考察特定具体问题,皆各有偏重,今将其要义再做概括性的说明,以求得关注此类问题的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一、超越西方中心主义历史叙述,探索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模式和道路现代中国是在中西交汇的过程中形成的,如果向前追溯的话,十五世纪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
这是中国与西方皆尝试向外部世界伸展的时代,但西方持续推进,中国则不久转为内向。
其后大约五个世纪间,中国社会在诸多领域有所发展,但世界历史变迁的大方向却受西方文化、社会扩张的影响更大。
这种情况投射到国际范围的历史学叙述中,形成将西方历史经验作为衡量各类社会、文明、文化统一尺度的倾向。
与此相应,十五世纪以来中国的历史经验,就在很大程度上被表述为某种与应然的常态背离或者若即若离的经历。
体现这类观念而影响较大的学说,源出西方的包括古代东方或亚细亚形态说、中国社会发展长期停滞说、现代中国变迁的刺激反应说等。
中国史学界做出的反应性论说,则集中体现在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大讨论中。
如果将西方现代化历程作为标准来推论,晚近中国社会发展的本质就是“赶上”西方,中国的社会发展道路在根本上说就是西方已经走过的道路,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也就是如何更加符合西方模式的问题。
用同样的逻辑,中国在其社会建设的实践中与西方的差异、矛盾、冲突,问题也就一定根源于中国。
然而中国其实无法全盘复制西方发展的道路。
在众多原因中有两点非常重要。
第一,一个大社会共同体的历史演进不仅受普遍进化规律的制约,也受自身固有传统的制约。
各个大文化社会共同体在进化发展历程早期形成的一些价值和思维倾向以及相应的制度安排会累积成为传统,形成种种既定的“国情”,与其发展所依据的资源、环境条件一起,构成存续与变迁的基础,制约其演进的方式与道路。
历史社会学初论
的 学科 。 这个 定 义 是有 些 缺 陷 的 。 在这 一 定 义 中, 基本 未谈 及历 史 因素 的 积淀规 律与 方式 , 未 谈 及历史 因素在 当今 社会 中 的作用 以 及 当今社会 对 于厉史 因素 的态 度等 问题 。 这一 定义 ,
历 史过程 中的经验教训 , 探 讨人类 社会历史 的发 展规 律。 而历史 社会 学则是 一门研 究现 存历
.
史 因 素 与各种 社会 现象 之 间的 关 系 , 以 及 它 们 与社会进 步 之间 的关 系 , 并 力求探 讨 当代社会
对 于现存 历史 因素 的正 确的具 体态 度 的一 门学科 。 总之 , 两 者 的不 同在 于 , 历史 学侧 重研 究
要先 弄清 “ 积 淀” 与 “ 积 累 ” 这 两个 概念 之 间 的差 别 。 所 谓 “ 积淀 ” 是 指一 种 凝聚 , 带 有 明 1 的 有机 性。 由 于 积 淀而 形成 的 事物 , 其 自身是 浑 然 一 体 的 , 各部 分之 间有着 有机 的 联 系 。 而 “ 积爪” 棍念 所 包容 的 汤 义 则 要 少 一 些 。 它 往 往是 指某些 . 柳简 单地 泛加 在 一 起 , 并没 有
指导 原 则, 并使 用许 多社 会学 的方 法 。 除 此而 外 , 它还 尤其且 视这 样 两个 方法 : 一个 是 比较 法 。 它 注 意 将两个 以 上 的 国家 与 民 族的社会 结构 、 社会 心 理素质 、 社会 历史 等 各方 面的具 体 状 况 加 以 比较 , 相 互 参 照 , 寻 找 出历 史 因 素积 淀 的共 同规 律 及特 殊规 律 , 探 求历 史 因 素 的总体
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分析模式的转换
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分析模式的转换一、本文概述《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分析模式的转换》一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社会结构在过去几十年的显著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如何影响我们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和分析。
文章首先概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传统特征,然后详细描述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的重大变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这种变迁对社会分析模式的影响,提出了从传统分析模式向新型分析模式的转变的必要性。
文章还指出了在转换分析模式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通过对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及其分析模式转换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中国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二、中国社会结构的历史变迁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其社会结构的变迁可谓波澜壮阔,充满了曲折与变革。
自古代至现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过程可以大致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社会特征和变迁动力。
在古代,中国社会以农耕文明为基础,形成了宗法家族制度为主导的社会结构。
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人们通过血缘关系维系在一起,形成了严格的家族等级和家族秩序。
这种家族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会的稳定,但同时也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和发展。
进入近代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现代化的冲击,中国社会结构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
一方面,传统的宗法家族制度逐渐解体,个人意识开始觉醒,人们开始追求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另一方面,现代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社会阶层也开始出现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更加剧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社会阶层进一步分化,新的社会群体不断涌现。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为我们分析和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
中国社会结构的历史变迁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传统的延续,也有现代的变革。
传统基层社会秩序的认识范式
传统基层社会秩序的认识范式一民治抑或官治关于中国基层社会秩序变迁的研究,有一些被普遍认可的认识范式(Paradigm)。
主流的看法认为,传统中国基层社会秩序是一种自治秩序,即一种乡绅自治的结构和形态,进而认为,传统中国存在官治与民治两个分殊的管理和支持体系。
另外,主要是来自历史学的研究认为,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皇权专制主义或王权主义下的“吏民社会”,基层社会自治并不存在,乡绅自治只是依据儒家经典构想出来的、比照西方社会的自治形态和自治范畴与概念构建出来的社会图式,历史上甚至是个例外。
民国至于当代,关于传统中国基层社会秩序的研究,大致都是在上述认识范式指导下的拓展和深化,比如20世纪前半叶乃至改革开放以后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基本上以“乡绅自治”或宗族自治为预设前提,并且这方面的研究还表现出了有选择性的区域研究如以宗族比较发达的东南地区为特征,研究的结果大多是有关宗族伦理社会的佐证、新发现或者是对现代分析性概念的运用和验证。
关于“吏民社会”的深入研究和认识深化,主要是来自历史学、传统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这方面研究的拓展得力于新史学范式(比如社会生活史的研究)的运用和古代文书、简牍、档案以及考古学的新发现,这些研究同样对吏民社会说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上述认识范式的形成,有一个共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即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制度文化进入,晚清以来对传统中国社会的改造和重塑一直是民族国家建构和现代化的主题,这样的社会改造运动被称为“规划的社会变迁”(Planned Social Change),[1]传统的国家结构和社会形态是社会改造的对象,同时也是社会改造运动发生和展开于其中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
也就是说,近现代尤其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权威秩序统合基层社会秩序,乃是现代社会改造运动的历史趋势之一。
它的表征是,国家权威控制全部社会资源和规划整个社会生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方方面面。
在这一过程中,“基层政权建设”(包括地方行政制度的设置)与现代国家建构密切相关,是国家对基层社会控制的延伸,是权威秩序对自发秩序统合和覆盖的过程,亦即国家权威对地方权威或民间权威取而代之的过程,这构成对整个基层社会进行“现代性改造”的目标之一。
“北京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心”简介
办 “ 国史青年沙龙” “ 国史读书会” , 加强国史青年学者学术互动; 举办 “ 国史口述研究” 活动,
推进国史口述历史资源交流、 培训当代口述采访人员; 举办 “ 当代中国史料的搜集、 ( 下转第 159 页)
· 156·
中共党史研究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1962)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财政汲取能力研究 ( 1949—1955) 》 等博士论文得到外审专家的
良好反馈。 研究人员还陆续发表了一批代表性成果, 诸如黄道炫 《 社会的隐没和复现: 共和国史七
十年》 、 张静 《 中美民间科技交流的缘起、 实践与叙 事 ( 1971—1978) 》 、 黄 江 军 《 〈 毛 泽 东 选 集〉
前述国史研究的复杂性、 难度及学术前景, 既激发着研究者破除学科成见、 探求智识边界的学
术兴趣, 也强化着研究者反思舆论话语、 廓清历史谬说的职业责任。 有鉴于此, 北京大学于 2020
年 10 月成立实体学术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心 ( 以下简称 “ 国史中心” , 挂靠北京大学
历史学系) 。 几乎同时, “ 四史” 学习教育被正式提出, 国史研究进一步受到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
2023 年 3 月编印问世。 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 “ 中共党史专题”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 “ 改
革开放史专题” 等课程, 组织研究生定期举办 “ 新编地方志读书会” 等活动。 指导国史研究方向的
学位论文 30 余 篇, 其 中 《 供 销 社、 物 资 流 通 与 计 划 经 济: 计 划 商 业 体 制 的 逻 辑 与 困 境 ( 1948—
建立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 是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必然要求。 有
中国社会形态的四个层面及其历史分期_郭沂
文 史 哲JO U RN A L O F L IT ERA T U R E,HIST OR Y A N D PHIL O SO PHY 2003年第6期(总第279期)N o.6,2003(Serial N o.279)中国社会形态的四个层面及其历史分期郭 沂(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摘 要:社会形态可分为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关系形态、社会政治形态和社会意识形态四个自下而上的层面。
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形态与历史分期为社会政治形态及其演变阶段,而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关系形态和社会意识形态是通过社会政治形态来影响以至决定社会基本面貌的。
据此,中国自有文明以来,经历了圣权时代、王权时代、霸权时代、皇权时代和民权时代五种社会形态和相应的五个发展阶段。
关键词:中国社会形态;历史分期;改革开放中图分类号:K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1-4721(2003)06-0058-07引 言社会形态及其演变不但是历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
切实地研究这个问题,对于正确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与未来社会的走向,具有重大意义。
关于中国的社会形态及其演变,目前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马克思根据西方历史提出并由斯大林总结的五种生产方式论。
但是,这种学说是否符合中国历史的实际,却一直受到怀疑,五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都曾有热烈讨论。
目前,这个问题重新成为学术界的热点。
我以为,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应该明确判定社会形态的标准与根据。
顾名思义,五种生产方式论主要是按照生产方式来判定社会形态的。
最近,刘泽华先生提出了分层次地把握社会形态的新设想。
他认为有三个层次的问题:其一是基础性的社会关系形态问题。
基础性的社会关系即阶级关系以及其他各种社会关系。
它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基本面貌。
其二是社会控制与运行机制形态问题。
马克思说过,行政权力支配社会,这对认识中国传统社会有提纲挈领的指导意义。
中国政治制度史问答题及答案
第一章三、名词解释1、政治:政治的歧义颇多,大体可归纳为三种观点:①政治指管理国家公共事物的一种行为和活动。
②政治是对公共权利的争取与运用。
③政治是制定与执行政策的过程。
2、政治制度:指统治阶级(统治集团)通过对政权的控制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
3、中央集权制:指的国家权力机构的联系与运作方式。
即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力隶属关系上,地方绝对听命于中央,中央执掌立法、司法、人事、军政、财政等方面的大权,地方受制于中央并接受中央的监督。
4、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的性质:指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哪个主导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5、中国政治制度史:是研究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具有综合性质的专门史和政治学的基础学科。
6、“十通”:是一套考辩中国历代典章制度,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军事图籍的重要工具书。
“十通”系统完整地记录了中国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发展。
四、简答题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和具体领域是什么?答: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历代国体和政体形成、发展及其演变的历史和规律。
具体的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的性质,中国古代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的管理体制,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的运行机制。
2、论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形成与运作的社会环境特点。
答:自然经济主导的农耕社会;基于血缘关系的宗法社会;儒学主导的文化专制社会;礼教为本的伦理型社会;君主专制的皇权社会;汉文化为主导的内敛型社会;历史悠久的古文明社会;人本文化主导的泛宗教社会。
3、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
答:(1)以史资治,为我国现实政治和政治体制改革服务。
(2)为自身成才和志向的完成奠定基础。
(3)为在中国政治制度史领域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奠定基础。
4、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概念解析。
答:传统社会又称“礼俗社会”、“共同体”或“公社”,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德·滕尼斯提出的一种与现代社会(法理社会)相对应的社会类型。
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如何认识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三民主义是指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既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这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
孙中山强调,政治革命应当与民族革命并行。
民族革命是扫除“现在恶劣政治”,而政治革命则是扫除“恶劣政治的根本”,从而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集国内民族压迫与封建专制统治于一身的清政府。
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
孙中山主张通过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的办法,把土地问题解决好,以预防出现欧美那种“贫穷不均”,避免“少数富人专制”而引起的“社会革命”。
进步性: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提出了一套在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
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半殖半封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且试图以革命手段来解决之,因此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革命的、进步的纲领。
它充分体现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要求和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因而它在同改良派的斗争中,在动员和组织群众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起了巨大作用,成为一面鲜艳的战斗旗帜。
列宁也曾高度赞扬:“孙中山纲领的每一行都渗透了战斗的真诚的民主主义。
”(列宁选集242/2)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同盟会纲领存在着缺陷,它并不是一个彻底的民主义纲领:首先,它没有正面的、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实现民族独立的口号,没有把斗争锋芒直接对准帝国主义,相反,却对帝国主义抱有某种程度的幻想。
其次,民权主义虽然强调了要建立民主共和国,却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
同时,也没有明确的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从而给这部分人后来从内部和外部破坏革命以可乘之机。
13、材料题专练《中国现代史》(含答案)
13、材料题专练《中国现代史》(含答案)第13课时《中国现代史》材料题专练班级:姓名:1、建国后,中国共产党肩负民族复兴重任,领导全国人民进行艰难探索,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回答问题:材料一1952年中、印、美人均钢和电的产量对照表国家项目中国印度美国钢产量(千克) 2.374 538.3发电量(千瓦时)2.76 10.92949材料二建国后至20世纪末,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图材料三1978-2010年中国国民经济部分年份简表(1)依据材料一,为改变落后状况,1953年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如何?(2分)(2)依据材料二,导致我国1957-1962年粮食人均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材料三中,1978年-2010年中国经济较快增长,尤其是1992年后的迅猛增长,当归功于1978年和1992年中共两次重大会议精神的贯彻,这两次会议分别做出了什么重大决策?(2分)3(4)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2分)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国内,只有少数学生和商人受到他(孙中山)的思想的影响,而广大民众仍无知、冷漠。
当1911年革命到来时,它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一些省份的地主绅士和商业界的事。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各民族参加抗战的族别之多,人数之众……勇于牺牲的献身精神之可歌可泣,均创下了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史上空前绝后的壮举。
----刘宗绪《历史学科学专题讲座》材料三:我现在向同志们报告……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完成和超额完成了。
----李富春(1957年12月7日在中国工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材料一中的“1911年革命”是指哪一历史事件?作者认为它有何不足之处?(2分)(2)请你简要概括材料二中作者所表达的观点。
(2分)(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一五”计划超4额完成的主要原因。
(3分)(4)通过上述三个问题的探究,你能感悟到一个什么道理?(1分)3、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
《黄金时代》句子解读:历史潮流中的个人命运
《黄金时代》句子解读:历史潮流中的个人命运1. 引言1.1 概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历史潮流和个人命运一直是紧密相连的。
历史潮流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发展趋势和变革方向,而个人命运则是每个人在历史潮流中所面临的种种变迁和选择。
《黄金时代》作为一部经典文学作品,深入探讨了历史潮流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以及个人在历史中扮演的角色。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进行阐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文章的主题进行概述,并介绍论文结构。
接着,在第二部分我们将定义历史潮流与个人命运,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三部分将具体解读《黄金时代》这一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历史潮流观点以及其中反映出来的个人命运与历史背景之间的联系。
随后,在第四部分我们将从不同角度提供实例分析,探究个人命运在不同历史背景下所带来的影响和转变。
最后,通过总结与展望,我们将得出结论并对个人命运在历史潮流中的启示与未来的关系进行探讨。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黄金时代》中句子的解读以及实例分析,深入研究并阐述个人命运如何受到历史潮流影响,并进一步反思和观察个人命运与历史潮流之间的互动。
通过对这一话题的探讨,我们希望能对读者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己在历史中所面临的选择和变革。
此外,本文也意在引发更多关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以及历史演变等方面的思考与讨论。
2. 历史潮流与个人命运2.1 定义历史潮流与个人命运历史潮流是指历史上的变革和发展趋势,通常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和普遍性,是社会演进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而个人命运则是指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经历,包括各种机遇、挑战以及所做出的选择与行动。
2.2 影响历史潮流的因素历史潮流形成和演变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结果。
其中,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传承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政治制度决定了社会政治结构和权力分配方式,经济发展则决定了社会的财富分配和资源利用情况,科技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提升和社会变革,文化传承影响着社会价值观念和态度等。
阶级分层
中国社会学网中国社会学网 > 社会结构与分层阶级分层:对中国社会分层的另一种解读仇立平作者按:本文是对拙作《回到马克思:对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反思》(载《社会》杂志2006年第4期)核心观点进一步的分析。
张文宏教授、刘玉照博士、肖瑛博士、张江华教授、张佩国教授、陆小聪教授、董国礼博士、耿敬博士、张敦福博士等对本文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谨表感谢。
文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均由本人负责。
本文所指的当代特指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的中国,本文涉及的阶级概念仅指学理层面上的,与国家意识形态上的阶级概念无关。
本研究得到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都市社会研究"(Y0104)资助,谨致谢意。
摘要:本文认为卡尔·马克思的社会阶级理论仍然适合分析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
按照马克斯·韦伯的关于阶级和阶层是一个历史过程的观点,中国开始出现阶级现象;并尝试运用稀缺性生产要素占有关系解读当下的中国阶级状况及其相互关系;认为阶级分化或冲突并不必然会导致阶级对抗,阶级合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理性选择。
关键词:社会分层;阶层;阶级;稀缺性生产要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的社会经济改革,在使国力得到极大的增长,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的情况下,财产分配产生较大的差距。
社会矛盾尖锐,社会问题丛生,社会阶层(阶级)分化,曾经一度淡忘的阶级现象又开始出现。
在对中国社会分层的研究中,笔者认为存在着三种取向或范式,即市场经济取向、国家社会主义取向和社会利益群体取向;在市场经济取向中主要是以阶层而不是阶级分析中国的社会分层;根据笔者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可以成为解读中国当下社会分层的另外一种视角;阶级和阶层的分层也可以理解为:阶级的社会分层反映了深层的社会结构,阶层的社会分层反映了表层的社会结构。
1但是,韦伯对于社会分层的解释,为我们研究中国的社会分层提供了新的思考,即他认为从阶级分化到阶层分化是一个历史的变迁过程,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社会变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