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三酰甘油.
09- 脂类代谢(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B3.C4.D5.D6.D7.B8.A9.E10.D
11.C12.D13.D14.B15.B16.B17.E18.E19.A20.E
21.B22.E23.E24.D25.C26.D27.E28.D29.E30.A
31.C32.D33.B34.C
二、多项选择题
16.存在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主要水解脂蛋白(CM和VLDL)颗粒中甘油三酯的酶。
17.由肝脏合成后分泌入血,在血浆中催化磷脂酰胆碱和胆固醇反应,使胆固醇酯化的酶。
18.空腹血脂浓度持续高于正常称为高脂血症。临床上的高脂血症主要是指血浆胆固醇或三酰甘油的含量单独超过正常上限,或者二者同时超过正常上限的异常状态。
9.在脂肪动员中,脂库中三酰甘油脂肪酶起决定性作用,是脂肪分解的限速酶。由于三酰甘油脂肪酶的活性受多种激素的调控,故又称为激素敏感性三酰甘油脂肪酶
10.能增加三酰甘油脂肪酶的活性,促进脂肪动员的激素称为脂解激素
11.此类激素能抑制三酰甘油脂肪酶的活性,对抗脂解激素的作用,称为抗脂解激素。
12.脂肪酸的氧化主要发生在β-碳原子上,故称为β-氧化,包括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四步连续反应。
1.A、C2.C、D3.B、C4.A、B、C
5.B、D6.A、C7.A、D8.A、C
9.A、C10.C、E11.C、E12.A、C、D
13.A、B、C、D、E14.A、B、C15.A、B、C、E16.A、B、D、E
17.A、B、D、E18.A、B、C、E19.A、B、C20.A、B、C、D、E
21.A、B、D、E22. B、C 23. C、D
CM:从小肠转运外源性三酰甘油至体内各组织;VLDL:从肝转运内源性三酰甘油至肝外组织;LDL:从肝转运胆固醇至体内各组织;HDL:将胆固醇从肝外逆向转运至肝内。
(2021年整理)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完整免费考研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完整免费考研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完整免费考研)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完整免费考研的全部内容。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糖类单糖(monosaccharide)由3个或更多碳原子组成的具有经验公式(CH2O)n的简糖.寡糖(oligoccharide)由2~20个单糖残基通过糖苷键连接形成的聚合物。
多糖(polysaccharide)20个以上的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形成的聚合物。
多糖链可以是线形的或带有分支的.构型(configuration)一个有机分子中各个原子特有的固定的空间排列。
在立体化学中,因分子中存在不对称中心而产生的异构体中的原子或取代基团的空间排列关系。
有D型和L型两种.构型的改变要有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组成,从而导致光学活性的变化。
构象(conformation)分子中由于共价单键的旋转所表现出的原子或基团的不同空间排列。
指一组结构而不是指单个可分离的立体化学形式.构象的改变不涉及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组成,也无光学活性的变化。
醛糖(aldose)一类单糖,该单糖中氧化数最高的C原子(指定为C—1)是一个醛基。
酮糖(ketose)一类单糖,该单糖中氧化数最高的C原子(指定为C-2)是一个酮基。
对映体(enantiomer)互为实物与镜像而不可重叠的一对异构体。
如左旋乳酸与右旋乳酸是一对对映体.差向异构体(epimer)同一不对称碳原子,各取代基取向不同,而产生两种差向同分异构体。
如α-D—吡喃葡萄糖与β—D-吡喃葡萄糖;与葡萄糖互为差向异构体的有:甘露糖(C2),阿洛糖(C3),半乳糖(C4)。
2.脂类的化学
另外分类: 可皂化脂质saponifable lipid: 能被碱水解而产生皂的 不可皂化脂质unsaponifiable lipid: 不被碱水解生成皂的。类固醇和萜
5
三、脂类生理功能
脂肪: 储存能量、供能、 提供必需脂肪酸、协助脂溶
性维生素吸收、保护器官(脂肪垫)
类脂: 生物膜构成,脂蛋白 药物作用:磷脂类(治肝病),多不饱和脂肪酸(降
神经氨基醇-FA
特殊生理功能: 血型、组织器官专一性有关,组织免疫、细胞间识 别,以及细胞的恶性变均有关。神经突触传导起作用。 30
甘油糖脂:由甘油二酯与己糖或脱氧葡 萄糖组成。
31
三、胆固醇和胆酸
(一)胆固醇cholesterol 核心结构: 环戊烷多氢菲
C3羟基与C10的甲基不同平面(α)或相同平面(β)
42
(一)混合脂肪酸的气液色谱(GLC)分析 分析分离混合物中挥发性成分
(二)脂类结构的测定 利用脂类对特异条件下的降解敏感。 了解脂的结构。 如确定烃链长度和双键的位置,质谱分析 有特效。
43
思考题
1.脂类概念及分类 2.脂肪的基本结构 *3.比较SFA与USFA的各自特点,何谓**必需脂肪酸? **4.甘油磷脂通式及其各种甘油磷脂的基本组成 *5.鞘磷脂结构特点(组成) *6.糖脂分类及其结构特点
FA和神经鞘氨醇的长碳链-非极性尾
23
神经酰胺(X=H)
24
25
26
二、糖 脂 glycolipid
一 类含糖成分的复脂。 糖的半缩醛羟基
通过糖苷键与脂质连接的化合物. 糖鞘脂为其中一部分共同特点:
含鞘氨醇的脂,头部含糖。 细胞中含量少,有特殊生理功能 组成: 结构中均含有1 分子神经酰胺(鞘氨醇,FA各 一分子) 脑苷脂类,神经节苷脂类
哪种色拉油好
哪种色拉油好关于《哪种色拉油好》,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我们的生活起居中,用餐是不可或缺油的,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服用油的种类也是愈来愈多,不一样类型的植物油,功效和作用也是不一样的,食用油也是日常生活很普遍的一种植物油,实际上食用油和别的植物油的营养成分是想差不上是多少,可是食用油更为纯粹,并且味儿也是较为口味淡的,服用起來也是很便捷的,在非常大水平上降低了厨房油烟对人的损害。
食用油(salad oil)一词根于西方国家,说白了,沙拉专用型油(油食品);沙拉(salad),欧洲人以生蔬菜水果为主要材料,加上各种各样调味料(调味料食品)的凉菜,以便提升营养成分,需要在上面涂上稠状施胶物,这就是食用油。
以便维持蔬菜水果(蔬菜水果食品)原有的颜色和味儿,这类油需要无色,无味;又因凉拌菜搞好以后经常需要冷冻,因而,超低温时不可以出現凝浊状况,4.4℃须保持全透明液体状态。
因而,食用油需要尽可能除去绿色植物精炼油中的非甘三酯成份,一般只有是食用油。
烹调油,又叫烹制油、烧菜油,能够是食用油还可以是动物油脂(这儿指的是食用油)。
烹调油应该是常温状态呈液体,流通性好,含有植物油脂原有的营养元素,无讨人厌的味道,严苛地说,与油炸油是不一样的。
油炸油关键的特点是:长期高溫(160℃-180℃)不容易劣变,即不产生苛化和水解反应等。
在欧洲地区,烹调油、油炸油均饮食搭配在不一样物理性能的黄奶油范畴以内,而食用油特指液体拌凉菜油。
去日本,烹调油、拌凉菜油(食用油)、油炸油等,专用性强,分别的特点差别很大。
在我国现阶段的植物油按国家行业标准而言有服用一级油、二级油、高級烹调油、食用油这些。
就现阶段大部分地域的消費级别来讲,植物油都还没区别出烹调油、拌凉菜油(食用油)等,大部分地域的饮食结构,植物油主要是烹饪用,即烧菜用,因而主要是烹调油。
近年来,伴随着油脂精炼生产线的引入和国内精练机器设备的持续完善,食用油及其各种各样产品标准的油脂精炼生产量持续提升,再再加一些生产厂家的广告效果,一些大城市及地域植物油消費慢慢转为食用油等特制油,这表明大家消费力的提升,追求完美更精更纯的食品。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1.二面角 :一个多肽的主链为-[C-N-C-C-N]-,自左向右分别为C1,N1,C2,C3,N2 C1-N1-C2形成的平面与N1-C2-C3形成的平面之间因为N1-C2之间的化学键旋转而成一定的角度,叫做二面角φ。
同理N1-C2-C3形成的平面与C2-C3-N2形成的平面之间的角度是二面角ψ2.蛋白质一级结构 DNA的一级结构: 指4种核苷酸的链接及从N-端到C-端的氨基酸排列顺序。
3.DNA的二级结构: 是指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4.超二级结构在蛋白质中,特别是球蛋白中,经常可以看到由若干相邻的二级结构单元组合在一起,彼此相互作用,形成的有规则、在空间上能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
5. DNA的三级结构: 是指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也就是整条肽链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
6.DNA的四级结构: 蛋白质分子中各个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7.别构效应是寡聚蛋白与配基结合改变蛋白质的构象,导致蛋白质生物活性改变的现象。
8.同源蛋白质 :不同物种中具有相同或相似功能的蛋白质或具有明显序列同源性的蛋白质。
9.简单蛋白质:又称单纯蛋白质,这类氨基酸只含由α-氨基酸组成的肽链,不含其他成分.10.结合蛋白质 : 结合蛋白质是单纯蛋白质和其他化合物结合构成,12.蛋白质盐析作用:用中性盐类使蛋白质从溶液中沉淀析出的过程13.蛋白质分段盐析 : 调节盐浓度,可使混合蛋白质溶液中的几种蛋白质分段析出14.寡聚蛋白:四级结构的蛋白质中每个球状蛋白质称为亚基,亚基通常由一条多肽链组成,有时含两条以上的多肽链,单独存在时一般没有生物活性。
15.结构域 :结构域是生物大分子中具有特异结构和独立功能的区域,特别指蛋白质中这样的区域16.构象:构象指一个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单键周围的原子放臵所产生的空间排布。
17.构型 :分子中由于各原子或基团间特有的固定的空间排列方式不同而使它呈现出不同的较定的立体结构18.肽单位肽键的所有四个原子和与之相连的两个α-碳原子所组成的基团。
生物化学 脂类
第一节 概 述 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s) 第二节 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s) 第三节 蜡 甘油磷脂(phosphoglycerides) 第四节 甘油磷脂(phosphoglycerides) 第五节 鞘磷脂 第六节 萜类和类固醇类
• 碘值(不饱和键的多少) 不饱和键的多少)
100克油脂吸收碘的克数。 克油脂吸收碘的克数。 克油脂吸收碘的克数
三、三酰甘油的理化性质
牛油 软脂酸 硬脂酸 油酸 亚油酸 皂化值 碘值 24~ 24~32 14~ 14~32 35~48 35~ 2~4 190~ 190~ 200 30~ 30~48 猪油 28~ 28~30 12~ 12~18 41~48 41~ 3~8 195~ 195~ 208 46~ 46~70 花生油 6~9 2~6 50~57 50~ 13~ 13~26 185~ 185~ 195 83~ 83~105 大豆油 6~10 2~4 21~29 21~ 50~ 50~59 189~ 189~ 194 127~ 127~ 138 棉子油 19~ 19~24 1~2 23~32 23~ 40~ 40~48 191~ 191~ 196 103~ 103~ 115
2、双键的定位
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s) 第二节 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s)
二、结构和类型 2、脂肪酸 (Fatty acids)
常见的反应有两个: • • 活化硫酰化,生成脂酰辅酶A。这是脂肪酸的活性形式。 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可以氧化,生成过氧化物,最后产 生自由基。对人体有害。 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价值: • • 生物膜中多是顺式不饱和脂肪酸,增加膜流动性,降低 膜相变温度,抗寒冷。 能降低血脂
3第三章脂类化学全文
3、塑性
塑性:在外力的作用下,可改变形状的性质 塑性脂肪
在较小力的作用下不流动,较大力下可流动 (如奶油)。
在强力下可成型,小力下不成型(如巧克力)。
起酥油(Shortening)
4、熔点
1、定义: 固体脂变成液体油时的温度。 油脂是混合甘油酯的混合物,所以没有
确切的熔点,而只是一个大致的范围。
三酰甘油个空间结构:
(一)脂肪酸:
1、目前已发现100余种脂肪酸,它们主要在链的 长度和饱和度方面有差异。 2、在自然界中游离的脂肪酸较为少见,绝大部 分脂肪酸是以结合形式存在的。按照其饱和程度 脂肪酸可分成:
饱和脂肪酸;
不饱和脂肪酸。
2、结构特点:
(1)碳原子数为偶数 (2)碳链为直链 (3)碳链长度在C14~C20之间 (4)不饱和双键主要以顺式构型为主。
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暴露在空气中,易发 生自动氧化过程,生成过氧化物。过氧化 物连续分解,产生低级醛酮类化合物和羧 酸。这些物质使油脂产生很强的刺激性臭 味,尤其是醛类气味更为突出。氧化后的 油脂,感官性质甚至理化性质都会发生改 变。这种反应称为油脂的氧化型酸败。
油脂的熔点与人体消化吸收率之间的关系:
(1)熔点低于37℃,消化吸收率为97~ 98%,原因是易乳化。
(2)熔点在40~50℃,消化吸收率为90 %。
(3)熔点高于50℃,很难消化吸收。 由于熔点较高的油脂特别是熔点高于体
温的油脂较难消化吸收,如果不趁热食 用,就会降低其营养价值。
5、发烟点 (一)发烟点:
油脂水解后产生的饱和脂肪酸,在一系列酶的催
化下发生氧化,最终生成具有特殊刺激性臭味的
酮酸和甲基酮,所以称为酮酸酸败,也叫生物氧
化酸败。
实验四甘油三酯测定(范玉平)
整理版
9
实验方法选择原则
①实用性:速度快、标本用量少、操作简便、 安全可行。
②可信性:精密度、准确度、敏感性、特异性 均达到要求。
整理版
10
实验四 血清三酰甘油测定
整理版
11
实验目的:
1.掌握酶法测定血清中三酰甘油的原理 和意义.
2.了解三酰甘油的正常值范围.
整理版
12
TG的生物化学
一 , 血清甘油三酯/三酰甘油(TG),是 一项重要的临床血脂常规测定指标,特别 是随着对其致动脉粥样硬化(AS)作用研 究的深入,TG作为冠心病的一项独立的危 险因素日益受到重视 。
整理版
25
酶冲剂
试剂2(酶试剂) 脂蛋白脂酶 ATP EDTA 甘油激酶 甘油磷酸氧化酶 3,5-二氯-2-羟基苯
磺酸盐 Mg2+
整理版
26
计算TG的含量
甘油三酯浓度(mmol/L)=A样/A标×标准液浓度
(2.26mmol/L)
生化分析相关概念
准确度为一次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的真值之间的
一致程度。 准确度是一个定性的概念,用于定性描述,如
谈准确度高、低,是否合格。
整理版
1
测量误差:是测量结果减真值之差。
误差和准确度属于不同概念,两者之 间不能划等号。
整理版
2
不准确度的数字表达是不确定度 (标准 差和置信区间的半宽度表示)。
单位换算:
甘油三酯mmol/L×88.5=甘油三酯mg/dL
整理版
27
实验操作(自动分析)
空白管 校准管 质控管 样本管
试剂1 (ul) 240
240
240
240
蒸馏水(ul) 3
1 三酰甘油的分解代谢1.1 脂类的消化和吸收
8分子FADH2提供8×2=16分子ATP; 8分子NADH+H+提供8×3=24分子ATP; 9分子乙酰CoA完全氧化提供9×12=108个分子ATP。 1 mol硬脂酸完全氧化生成CO2和H2O,共提供148 mol ATP。硬脂 酸的活化过程消耗2 mol ATP,所以1 mol硬脂酸完全氧化可净 生成146 mol ATP。
Chap 10 脂类代谢
1 2 3 4 三酰甘油的分解代谢 三酰甘油的合成代谢 磷脂的代谢 胆固醇的代谢
脂类包括甘油三酯和类脂。甘油三酯是主要储能物质,类 脂大都是细胞的重要结构物质和生理活性物质。 脂类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差异很大,其共同特性是不溶于水 而易溶于乙醚、氯仿等非极性溶剂的物质。通常脂类可 按不同组成分为五类,即单纯脂、复合脂、萜类和类固 醇及其衍生物、衍生脂类及结合脂类。
然后经呼吸链传递给氧,乙酰CoA的氧化也需要氧。
⑸脂肪酸β-氧化的能量变化
β-氧化是脂肪酸分解的主要途径,脂肪酸氧化可以供应机体 所需要的大量能量,以18碳的饱和脂肪酸硬脂酸为例,其 β-氧化的总反应为:
CH3(CH2)15COSCoA + 8NAD+ + 8CoASH + 8H2O
→ 9CH3COSCoA + 8FADH2 + 8NADH + 8H+
1 三酰甘油的分解代谢
1.1 脂类的消化和吸收
脂肪的消化需要三种脂肪酶(脂肪酶、甘油二酯脂肪酶和 甘油单酯脂肪酶 )参与,逐步水解甘油三酯的三个酯, 最后生成甘油和脂肪酸。
1.2 甘油代谢
1.3 脂肪酸的氧化
生物体内脂肪酸的氧化分解主要有-氧化、-氧化和氧化等几条不同途径,-氧化途径最为重要和普遍。
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及其联合人体测量学指标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㊃综述㊃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及其联合人体测量学指标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卢彦娜㊀梁超㊀唐强100144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心血管内科注:卢彦娜现工作单位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老年医学科通信作者:唐强,电子信箱:tangqiangg@DOI:10.3969/j.issn.1007-5410.2024.02.015㊀㊀ʌ摘要ɔ㊀近年研究发现,三酰甘油-葡萄糖(TyG)指数是早期评估胰岛素抵抗简易灵敏的替代指标,在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预测㊁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估方面有重要意义㊂一些学者将TyG与人体测量学指标相结合,发现可更好地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㊂故本文就TyG及其联合人体测量学相关指标在高血压㊁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㊂ʌ关键词ɔ㊀心血管疾病;㊀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㊀人体测量学指标;㊀相关性Correlation between triglyceride glucose index and its combined anthropometric indicator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㊀Lu Yanna,Liang Chao,Tang QiangDepartment of Cardiology,Peking University Shougang Hospital,Beijing100144,ChinaLu Yanna is wooking on the Department of Gerontology,Jishuita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apitalMedical UniversityCorresponding author:Tang Qiang,Email:tangqiangg@ʌAbstractɔ㊀Recent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triglyceride glucose(TyG)index is a simple and sensitive alternative index for early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and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risk prediction,risk stratification and prognosis assess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Some scholars have combined TyGwith anthropometric indicators and found that it can better predict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herefore,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and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f triglycerideglucose index and TyG-anthropometric indicator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such as hypertension andcoronary heart disease.ʌKey wordsɔ㊀Cardiovascular diseases;㊀Triglyceride glucose index;㊀Anthropometric indicators; Correlation㊀㊀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预后较前改善,但其高发病率仍是主要的健康问题,加之吸烟㊁饮酒㊁久坐㊁肥胖等不健康生活行为方式进一步加重心血管疾病负担,同时也增加了死亡风险㊂我国面临着代谢性危险因素持续流行和人口老龄化的双重压力,心血管疾病负担不断增加,这对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策略和医疗资源配置提出挑战㊂故早期识别心血管疾病的危险人群,探索有效的风险预测因子以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对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和防治能力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㊂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不仅是心血管疾病的病因,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预测因子㊂IR患者容易发生糖脂代谢异常,可发展为糖尿病㊁高脂血症㊁高血压,这些都与心血管疾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㊂Simental-Mendía等[1]首次应用公式Ln[三酰甘油(mg/dl)ˑ血浆葡萄糖(mg/dl)/2]计算出的三酰甘油-葡萄糖(triglyceride glucose,TyG)指数是反映IR的可靠指标,其与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和稳态模型IR指数中的总糖代谢率密切相关,甚至优于胰岛素稳态模型[2]㊂TyG指数获取便捷,经济有效㊂近年研究发现,TyG指数联合一些肥胖指标如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㊁腰围及腰围身高比时,可提高其评价IR的效能[3]㊂故本文结合最新研究对TyG指数及其联合人体测量学指标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及意义进行综述㊂1㊀TyG指数及其联合人体测量学指标与高血压的相关性㊀㊀既往研究表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与IR㊁高血糖㊁血脂异常和肥胖等有关㊂因此,及早识别IR可能有助于早期识别高血压前期患者㊂目前多项研究发现,TyG指数是高血压的一种预测因子[4],在男性㊁45~54岁人群及体重正常人群中的效能更明显[5],可作为高血压的早期筛查工具㊂有研究发现,TyG指数与非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有关[6]㊂肥胖是高血压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研究发现肥胖指标腰围与TyG指数之间存在正向交互作用[7]㊂将IR 指标与肥胖指标相结合,似乎对高血压的诊断效能更大㊂罗凌风和张增利[8]发现,较高水平的TyG指数联合腰围㊁TyG 指数联合BMI(TyG-BMI)与高血压前期呈正相关㊂一项纳入117056名参与者的横断面研究发现,TyG-BMI和胰岛素抵抗代谢评分是高血压患病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且TyG-BMI 的诊断效能优于胰岛素抵抗代谢评分㊂TyG-BMI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681(95%CI:0.677~0.685)[9]㊂另外一项研究表明,TyG指数与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呈正相关,与收缩压㊁空腹血糖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比,TyG 指数与左心室肥厚相关性更高[10]㊂2㊀TyG指数及其联合人体测量学指标与冠心病的相关性㊀㊀已有研究表明,无论是稳定型心绞痛,还是急性冠脉综合征,TyG指数均是其早期预测因子[11]㊂Guo等[12]发现, TyG指数与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密切相关㊂另一项研究发现,TyG-BMI与女性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显著相关[13]㊂TyG指数不仅能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14],还能预测预后[15]㊂另外,TyG指数联合GRACE评分可提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16]㊂Luo等[17]纳入1092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发现在校正混杂因素后,TyG指数与STEMI患者PCI术后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MACE)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HR=1.529,95%CI:1.001~ 2.061)㊂近期研究表明,青年期较高的TyG指数基线水平和长期较高的TyG指数轨迹与晚年发生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风险增加显著相关[18]㊂一项纳入了155167例癌症幸存者的研究发现,TyG指数每增加1个单位,心血管疾病住院风险就增加16%,急性心肌梗死住院风险就增加45%[19]㊂TyG指数也可作为癌症幸存者未来心血管事件风险分层的简单替代指标㊂另外,TyG指数和TyG-BMI可综合反映血脂㊁血糖及肥胖信息,在预测冠心病发生风险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方面具有更好的应用价值[20]㊂2.1㊀冠状动脉钙化冠状动脉存在钙化,尤其是内膜严重钙化和存在钙化结节,会显著增加PCI的操作风险与难度[21],故识别冠状动脉钙化的高危患者有着重要意义㊂目前冠状动脉钙化的机制尚未特别明确㊂研究表明,IR致使体内出现炎症反应状态,促进粥样硬化斑块钙化的形成及发展㊂司月乔等[22]发现, TyG指数升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及冠状动脉钙化相关,TyG指数升高是冠状动脉疾病和冠状动脉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㊂韩国的一项研究纳入4319名健康成年人旨在探索TyG指数与冠状动脉钙化的关系,研究发现在校正多种风险因素后,TyG指数与冠状动脉钙化独立相关(OR=1.95,95%CI:1.23~3.11)[23]㊂目前,关于TyG指数与冠状动脉钙化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仍需更大样本㊁针对不同人种的研究来证实㊂2.2㊀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PCI作为冠心病患者主要的治疗手段,使其预后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但在临床实践中仍面临着一些挑战㊂其中, ISR是PCI术后的主要问题,目前其易感因素㊁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㊂IR在ISR发生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IR尚未得到足够重视㊂Zhu等[24]回顾性分析了1574例因急性冠脉综合征入院且成功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治疗的患者,根据TyG指数将患者分为3组,评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TyG指数与ISR的相关性,研究发现,随着TyG指数的升高,ISR的发生率也增加(11.6%比17.3%比19.4%,P= 0.002),ISR组的TyG指数高于非ISR组(9.00ʃ0.58比8.84ʃ0.61,P<0.001)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TyG 指数升高为药物洗脱支架内再狭窄(drug-eluting stent in-stent restenosis,DES-ISR)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呈正相关㊂陈玲玲和李波[25]发现,TyG指数的升高可提高患者PCI术后ISR的发生风险,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时TyG指数未达标是PCI术后发生ISR的独立危险因素(OR=23.273,P<0.05),故PCI术后应加强患者TyG指数监测㊂TyG指数与ISR的相关性仍需多中心㊁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来证实㊂3㊀TyG指数及其联合人体测量学指标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㊀㊀心房颤动(简称 房颤 )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可显著增加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㊁卒中等风险㊂Wang等[26]发现,胰岛素稳态模型和左心房内径是非糖尿病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IR与房颤患者消融后的高复发率相关㊂TyG作为反映IR的有效指标,有望成为预测房颤及房颤复发的简易指标㊂一项来自国家代谢管理中心的纳入3244例糖尿病患者的横断面研究发现,在糖尿病人群中TyG指数与房颤患病率之间呈线性关系,且具有显著相关性[27]㊂在一些特殊人群中,TyG指数同样具有预测新发房颤的效能㊂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549例接受PCI的STEMI患者,分为新发房颤组和窦性节律组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TyG指数是新发房颤的独立预测因子(OR=8.884, 95%CI:1.570~50.265,P=0.014),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58(95%CI:0.720~0.793,P<0.001)[28]㊂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409例接受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发现TyG指数是此类患者发生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OR=4.218,95%CI:2.381~7.473,P< 0.001)[29]㊂Tang等[30]发现,非糖尿病房颤患者射频消融前TyG指数升高与射频消融后房颤晚期复发风险增加相关,提示TyG指数可能是一种新的生物标志物,可用于非糖尿病房颤患者房颤晚期复发的风险分层㊂4㊀TyG指数及其联合人体测量学指标与HF的相关性HF是所有心血管疾病的最后战场,其死亡率高于其他心血管疾病㊂IR㊁糖脂代谢紊乱和肥胖在HF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㊂最新研究表明,TyG指数与HF发生风险呈正相关[31]㊂一项针对青年人的队列研究共招募了4992名年龄在18~30岁的参与者,在31年的随访期间,有64名(1.3%)发生充血性HF㊂经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调整其他混杂因素,HF风险的增加同样与TyG指数的增加有关(HR=2.8,95%CI:1.7~4.7),研究还发现,TyG指数可替代胰岛素稳态模型作为IR的标志物,预测充血性HF的风险[32]㊂另有研究显示,射血分数保留的HF(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患者的TyG指数高于非HFpEF患者,TyG指数与高血压患者发生HFpEF密切相关[33]㊂还有研究表明,TyG指数与HF的不良预后独立相关,且TyG指数越高,心血管死亡及因HF再住院率也越高[34]㊂5㊀TyG指数与心血管疾病之间潜在的病理生理学机制㊀㊀近年研究发现,TyG指数是一种可靠的IR替代指标,因此可以通过测量TyG指数来判断IR,并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但IR导致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可能包括以下几方面:(1)IR引起糖脂代谢紊乱,炎症反应㊁氧化应激加剧,造成血管内皮功能障碍㊁心肌耗氧量增加㊁心肌细胞凋亡与损伤;(2)IR时,前列环素12㊁一氧化氮生物利用度降低,加之血小板过度活化㊁血栓素A2依赖性组织因子黏附在血小板,造成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35];(3)IR导致糖基化终产物及自由基增加,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㊁胶原蛋白沉积,进而引起心室僵硬度增加㊁心肌纤维化,导致HF[36]㊂6㊀小结与展望IR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尽早识别IR对做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尤为重要㊂TyG指数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可优化心血管事件风险预测模型的效能,使其风险评估及预测便捷经济,对其预测㊁诊断㊁危险分层及预后判断均有一定的价值,为常见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与诊断提供指导㊂目前,TyG联合人体测量学指标方面的研究有限,且大多数相关研究来自于亚洲人群,纳入人群中多含有糖尿病患者,仍需进一步在非糖尿病和非亚洲人群中开展大样本㊁前瞻性临床研究㊂另外,有学者提出餐后三酰甘油和血糖水平升高是IR的异常代谢反应,由此获得的餐后TyG指数升高可能与糖尿病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增加有关,其是否具有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验证㊂利益冲突:无参㊀考㊀文㊀献[1]Simental-Mendía LE,Rodríguez-Morán M,Guerrero-Romero F.The product of fasting glucose and triglycerides as surrogate foridentifying insulin resistance in apparently healthy subjects[J].Metab Syndr Relat Disord,2008,6(4):299-304.DOI:10.1089/met.2008.0034.[2]Locateli JC,Lopes WA,Simões CF,et al.Triglyceride/glucoseindex is a reliable alternative marker for insulin resistance inSouth American overweight and obes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J Pediatr Endocrinol Metab,2019,32(10):1163-1170.DOI:10.1515/jpem-2019-0037.[3]Ramírez-Vélez R,Pérez-Sousa Má,González-Ruíz K,et al.Obesity and Lipid-Related Parameters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Older Adults with a High Risk of Prediabetes According to the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An Analysis of the2015Health,Well-Being,and Aging Study[J].Nutrients,2019,11(11):2654.DOI:10.3390/nu11112654.[4]Zhu B,Wang J,Chen K.A high triglyceride glucose index ismo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hypertension than lipid or glycemicparameters in elderly individuals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from theReaction Study[J].Cardiovasc Diabetol,2020,19(1):112.DOI:10.1186/s12933-020-01077-6.[5]诸元婧,刘安诺.高校教师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对高血压发病影响的队列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2,25(4):461-466.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346.㊀Zhu YJ,Liu AN.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 of the association oftriglyceride-glucose index with hypertension among teachers froma university[J].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22,25(4):461-466.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346. [6]Yang K,Liu W.Triglyceride and glucose index and sexdifferences in relation to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out diabetes[J].Front Endocrinol(Lausanne),2021,12:761397.DOI:10.3389/fendo.2021.761397.[7]Xie Y,Guo R,Li Z.Tempo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massindex and triglyceride-glucose index and its impact on theincident of hypertension[J].Nutr Metab Cardiovasc Dis,2019,29(11):1220-1229.DOI:10.1016/j.numecd.2019.07.003.[8]罗凌风,张增利.中老年人群TyG指数及其结合肥胖指标与高血压前期的关联性研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22,33(1):58-62.DOI:10.3969/j.issn.1006-2483.2022.01.012.㊀Luo LF,Zhang ZL.Correlation between TyG and TyG combinedobesity index and prehypertension in middle-aged and elderlypopulation[J].Pub Health Prev Med,2022,33(1):58-62.DOI:10.3969/j.issn.1006-2483.2022.01.012.[9]Cheng W,Kong F,Chen parison of the predictive valueof four insulin resistance surrogates for the prevalence ofhypertension:a population-based study[J].Diabetol MetabSyndr,2022,14(1):137.DOI:10.1186/s13098-022-00907-9.[10]乔丽丽,付璇,赵兴胜.TyG指数与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J].内蒙古医学杂志,2022,54(2):140-143.DOI:10.16096/ki.nmgyxzz.2022.54.02.004.㊀Qiao LL,Fu X,Zhao XS.Correlation between TyG index and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J].Inner Mongolia Med,2022,54(2):140-143.DOI:10.16096/ki.nmgyxzz.2022.54.02.004.[11]Jin JL,Cao YX,Wu LG,et al.Triglyceride glucose index forpredicting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disease[J].Thorac Dis,2018,10(11):6137-6146.DOI:10.21037/jtd.2018.10.79.[12]Guo W,Zhu W,Wu J,et al.Triglyceride glucose index isassociated with arterial stiffness and10-year cardiovasculardisease risk in a Chinese population[J].Front Cardiovasc Med,2021,8:585776.DOI:10.3389/fcvm.2021.585776. [13]Huang YC,Huang JC,Lin CI,et parison of Innovativeand Traditional Cardiometabolic Indices in Estimating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in Adults[J].Diagnostics(Basel),2021,11(4):603.DOI:10.3390/diagnostics11040603.[14]廖丽萍,周跟东,张晓红,等.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指数对中青年人群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预测价值[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21,19(5):440-444.DOI:10.3969/j.issn.1672-5301.2021.05.011.㊀Liao LP,Zhou GD,Zhang XH,et al.The predictive value ofTyG index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the young and middle-agedpopul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Research,2021,19(5):440-444.DOI:10.3969/j.issn.1672-5301.2021.05.011.[15]Wang L,Cong HL,Zhang JX,et al.Triglyceride-glucose indexpredicts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and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Cardiovasc Diabetol,2020,19(1):80.DOI:10.1186/s12933-020-01054-z. [16]Pang S,Miao GR,Zhou YH,et al.Corrigendum:Addition ofTyG index to the GRACE score improves prediction of adverse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non-ST-segment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undergoing percutaneouscoronary intervention:A retrospective study[J].Front CardiovascMed,2022,9:957626.DOI:10.3389/fcvm.2022.957626. [17]Luo E,Wang D,Yan G,et al.High triglyceride glucose index isassociated with poor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T-elevationmyocardial infarction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Cardiovasc Diabetol,2019,18(1):150.DOI:10.1186/s12933-019-0957-3.[18]Xu X,Huang R,Lin Y.et al.High triglyceride-glucose index inyoung adulthood is associated with incident cardiovascular diseaseand mortality in later life:insight from the CARDIA study[J].Cardiovasc Diabetol.2022,21(1):155.DOI:10.1186/s12933-022-01593-7.[19]Jung MH,Yi SW,An SJ,et al.Associations between thetriglyceride-glucose index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over150,000cancer survivors: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J].Cardiovasc Diabetol,2022,21(1):52.DOI:10.1186/s12933-022-01490-z.[20]宋晚美,刘曦峰,马小峰.甘油三酯-血糖指数和甘油三酯-血糖-体质指数指数在冠心病预测和评估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1,13(6):680-683,691.DOI:10.3969/j.issn.1674-4055.2021.06.10.㊀Song WM,Liu XF,Ma XF.Application value of triglyceride-glucose index and index of triglyceride-glucose-body mass indexto prediction and review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J].Chin JEvid Based Cardiovasc Med,2021,13(6):680-683,691.DOI:10.3969/j.issn.11674-4055.2021.06.10. [21]王伟民,霍勇,葛均波.冠状动脉钙化病变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21,29(5):251-259.DOI:10.3969/j.issn.1004-8812.2021.05.002.㊀Wang WM,Huo Y,Ge JB.2021Chinese Expert Consensus on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disease[J].Chin J Intervent Cardiol,2021,29(5):251-259.DOI:10.3969/j.issn.1004-8812.2021.05.002. [22]司月乔,范文俊,高秀鑫,等.TyG指数与稳定性冠心病及冠状动脉钙化斑块负荷的相关性[J].天津医药,2020,48(9):875-880.DOI:10.11958/20200623.㊀Si YQ,Fan WJ,Gao XX,et al.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yGindex and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coronary arterycalcified plaque burden[J].Tianjin Med,2020,48(9):875-880.DOI:10.11958/20200623.[23]Kim MK,Ahn CW,Kang S,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thetriglyceride glucose index and coronary artery calcifcation inKorean adults[J].Cardiovasc Diabetol,2017,16(1):108.DOI:10.1186/s12933-017-0589-4.[24]Zhu Y,Liu K,Chen M,et al.Triglyceride-glucose index isassociated with in-stent reste nosi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syndrome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with drug-eluting stents[J].Cardiovasc Diabetol,2021,20(1):137.DOI:10.1186/s12933-021-01332-4.[25]陈玲玲,李波.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与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关联性研究[J].中国临床新医学,2022,15(7):631-635.DOI:10.3969/j.issn.1674-3806.2022.07.14.㊀Chen LL,Li B.A study on association between triglyceride-glucose index and in-stent restenosis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J].ChineseJournal of New Clinical Medicine,2022,15(7):631-635.DOI:10.3969/j.issn.1674-3806.2022.07.14. [26]Wang Z,Wang YJ,Liu ZY,et al.Effect of Insulin Resistanceon Recurrence after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in Patientswith Atrial Fibrillation[J].Cardiovasc Drugs Ther,2022,37(4):705-713.DOI:10.1007/s10557-022-07317-z. [27]Shi WR,Qin M,Wu SH,et efulness of Triglyceride-glucose index for detecting prevalent atrial fibrillation in a type2diabetic population[J].Postgrad Med,2022,134(8):820-828.DOI:10.1080/00325481.2022.2124088. [28]Ling Y,Fu C,Fan Q,et al.Triglyceride-Glucose Index andNew-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 in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Infarction Patients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Front Cardiovasc Med,2022,9:838761.DOI:10.3389/fcvm.2022.838761.[29]Wei ZP,Zhu Ej,Ren CW,et al.Triglyceride-Glucose IndexIndependently Predicts New-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 After SeptalMyectomy for 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 Beyondthe Traditional Risk Factors[J].Front Cardiovasc Med,2021,8:692511.DOI:10.3389/fcvm.2021.692511. [30]Tang QH,Guo XG,Sun Q,et al.The pre-ablation triglyceride-glucose index predicts late recurr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fterradiofrequency ablation in non-diabetic adults[J].BMCCardiovasc Disord,2022,22(1):219.DOI:10.1186/s12872-022-02657-y.[31]Huang RH,Lin YF,Ye XM,et al.Triglyceride-glucose index inthe development of heart failure and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analysis of the ARIC study[J].Eur J Prev Cardiol,2022,29(11):1531-1541.DOI:10.1093/eurjpc/zwac058. [32]Zeng XH,Han DZ,Zhou HB,et al.Triglyceride-Glucose Indexand 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Insulin Resistance in YoungAdulthood and Risk of Incident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inMidlife:The Coronary Artery Risk Development in Young AdultsStudy[J].Front Cardiovasc Med,2022,9:944258.DOI:10.3389/fcvm.2022.944258.[33]Liao LP,Yang Y,Wu Y,et al.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triglyceride glucose index and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fraction in essential hypertensive patients[J].Clin Cardiol,2022,45(9):936-942.DOI:10.1002/clc.23881. [34]Huang R,Wang ZY,Chen JZ,et al.Prognostic value oftriglyceride glucose(TyG)index in patients with acutedecompensated heart failure[J].Cardiovasc Diabetol,2022,21(1):88.DOI:10.1186/s12933-022-01507-7. [35]Gerrits AJ,Koekman CA,van Haeften TW,et al.Platelet tissuefactor synthesis in type2diabetic patients is resistant to inhibitionby insulin[J].Diabetes,2010,59(6):1487-1495.DOI:10.2337/db09-1008.[36]Hill MA,Yang Y,Zhang L,et al.Insulin resistance,cardiovascular stiffening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J].Metabolism,2021,119:154766.DOI:10.1016/j.metabol.2021.154766.(收稿日期:2023-06-20)(本文编辑:刘尚昕)。
(整理)02第2章脂质.
第2章脂质一、教学大纲基本要求脂质的结构和功能:1.三脂酰甘油,脂肪酸,三脂酰甘油的理化性质;2.磷脂,甘油磷脂,鞘磷脂;3结合脂,糖脂,脂蛋白;4固醇类化合物,萜类,类固醇,前列腺素。
二、本章知识要点(一) 脂质( lipid) :脂质(也译脂类),是一类不溶于(或低溶于)水而高溶于非极性溶剂的生物有机分子。
按化学组成不同,脂质可分为单纯脂质(simplelipid)、复合脂质(compound lipid)、衍生脂质(derivedlipid)和其它脂质等三大类.按是否可被皂化,脂质分为可皂化脂质(saponifiable lipid)和不可皂化脂质(unsaponifiable lipid)两大类.按脂质在水中和水界面上的行为不同,可分为非极性脂质(nonplar)和极性脂质(polar)两大类。
(二)甘油三脂1.脂肪酸(fatty acid FA)脂肪酸是具有长碳氢链(“尾”)和一个羧基末端(“头”)的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根据碳氢链的饱和程度可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两种,不同脂肪酸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烃链的长度(碳原子数目)、双键数目和位置及构型,以及其它取代基团数目和位置。
脂肪酸及由其衍生的脂质的性质与脂肪酸的链长和不饱和程度有密切关系. 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具有不同的构象. 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是指一类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需要而必须从外界摄取的脂肪酸.必需脂肪酸不仅是多种生物膜的重要成分,而且也是合成一类生理活性脂质-前列腺素,凝血噁烷和白三烯等类二十碳烷化合物的前体.2.甘油三脂又称为三脂酰甘油,由3分子脂肪酸和1分子甘油组成,是脂类中含量最丰富的一类。
由两种或三种不同的脂肪酸组成的,称为混合甘油脂;由同一种脂肪酸组成的称为简单甘油脂。
天然甘油三脂大多数是混合甘油脂。
混合甘油脂具有两种不同的构型(L-和D-构型)。
(整理)甘油三酯
甘油三酯:(Triglyceride,缩写TG)是长链脂肪酸和甘油形成内含量最多的脂类,大部分组织均可以利用甘油三酯分解产物供给能量,同时肝脏、脂肪等组织还可以进行甘油三酯的合成,在脂肪组织中贮存。
分子量设与甘油反应生成甘油三酯的酸为X分子量为 a所以甘油三酯的分子量就为92+3a-3×1892是甘油的分子量,-3×18是脱去三个水的分子量什么是甘油三酯[1]甘油三酯是被储藏起来的热量源。
如同其名称一样,甘油三酯是人体的脂肪成分,如果以猪肉或牛肉为例,那么甘油三酯就是白色的肥肉部位。
皮下脂肪就是甘油三酯所蓄积而成的。
甘油三酯是由三分子脂肪酸与一分子甘油结合而成的,一般情况下会成为脂肪酸的贮藏库,根据身体所需会被分解。
被分解后的脂肪酸会被作为我们生命活动的热量源来加以利用。
从甘油三酯中脱离的脂肪酸便是游离脂肪酸,是一种能够迅速用于生命活动的高效热量源。
此外,皮下脂肪还有保持的体温、保护身体免受寒冷袭击的类似隔热材料的功能,以及保护身体免受外来袭击的缓冲材料的功能。
也就是说,甘油三酯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为适应严酷的自然以求生存下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拥有舒适的环境与丰富食用材料的现代生活中,甘油三酯却面临着愈加过剩蓄积的危险。
化学组成TG又称中性脂肪,由3分子脂肪酸和1分子甘油酯化而成,是体内能量的主要来源。
TG处于脂蛋白的核心,在血中以脂蛋白形式运输。
除TG外,外周血中还存在甘油二酯、甘油一酯(两者总和不足TG的3%)和游离甘油(FG)。
各种脂蛋白中,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其残粒被TG含量高,被统称为富含TG脂蛋白(TRL),也称残粒样脂蛋白(RLP)。
越来越多的临床与实验证据提示,TRL在AS病因学中扮演重要角色,可能作用于AS病变早期。
分解代谢脂肪组织中的甘油三酯在一系列脂肪酶的作用下,分解生成甘油和脂肪酸,并释放入血供其它组织利用的过程,称为脂动员。
为什么甘油三酯能导致胰腺炎
为什么甘油三酯能导致胰腺炎一、甘油三酯引起胰腺炎的原因胰腺炎是指胰腺发生炎症,导致胰腺脏器功能失调、酶分泌遭到破坏,从而引起的疾病。
甘油三酯是指三种脂肪酸与甘油的酯化物,是血液中的一种极为普遍的脂类物质,其主要作用是储存能量、形成细胞膜以及调节胆固醇水平。
实际上,甘油三酯与胰腺炎的发病关系相对复杂,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 高脂饮食人体内的三酰甘油主要来源于脂肪食物和内源性脂肪酸之间的平衡。
长期高脂饮食会导致人体内甘油三酯的积累、造成高脂血症,而其后果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等。
同时,过多甘油三酯的积累也会对脏器造成伤害,其中包括胰腺。
高脂饮食能够刺激胰腺的分泌活动,引发胰管的阻塞,导致炎症反应的发生。
2. 健康状况甘油三酯与胰腺炎的确切发病机制还不是很清楚,目前认为预先存在于血液中的一些生物学因子可能在患病中扮演了角色。
如一项2002年的研究表明,体内高水平的胰腺液酶原浓度以及减少胰腺脂酶、岛素样生长因子-1等的活性均可能增加患上胰腺炎的风险。
此外,肝脏功能不良、高血压、肥胖等也都是与胰腺炎相关的生理因素。
二、甘油三酯引起胰腺炎的治疗方法甘油三酯引起的胰腺炎治疗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1. 饮食疗法针对高脂血症和胰腺炎,控制饮食是非常必要的。
减少一些高脂饮食,把脂肪的摄入量占营养比例降到20%或不足,特别是减少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摄入量,以防止胰腺的分泌增加。
2. 去除病因很多胰腺炎患者都是因胆结石或胆囊炎、胆管炎等病情引起的,所以要做胆囊炎、胆管炎相关的治疗,并且不断到医院进行检查保证病情得到控制。
3. 药物治疗在当今的治疗方法中,药物治疗也是很重要的,用药可以消除炎症,减轻病人的病情,也可以采用联合用药来疗效更佳。
最为常见的药物就是病毒灵等抑制剂、退烧药、止痛药等等。
三、注意事项1. 避免饮酒:胰腺炎初期病情可能比较轻微,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变得愈加严重,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患者要想尽可能避免饮酒、戒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及心态。
C-反应蛋白、血糖及三酰甘油检测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C-反应蛋白、血糖及三酰甘油检测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摘要:目的:评价C-反应蛋白、血糖及三酰甘油检测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时期体检中心健康人员50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C-反应蛋白(CRP)、血糖(GLU)及三酰甘油(TG)检测指标以及不同时间C-反应蛋白(CRP)指标变化。
结果:观察组CRP、GLU、TG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CRP指标在第1d、3d、5d后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急性胰腺炎诊断中采用C-反应蛋白、血糖及三酰甘油检测方式,可及时发现患者异常,并提供必要的治疗,为患者节约治疗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C-反应蛋白;血糖;三酰甘油;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属于危重疾病,患者发病较急,发病时症状无显著临床特征,可能因为病情判断造成治疗的延误,对患者治疗造成一定的影响,病情发展为重症胰腺炎,甚至威胁患者生命。
因此为了提升诊断的准确性,需及时对病情进行判断,目前对检测方法进行了改进,采用C-反应蛋白、血糖及三酰甘油联合检测的方式,提升整体的检测质量,为病情诊断提供更加科学的判断,可节省治疗时间,提升治疗效果[1]。
本文对C-反应蛋白、血糖及三酰甘油检测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现将结果作如下汇报: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时期体检中心健康人员50例为对照组,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36-58岁,平均年龄为(46.21±6.67)岁;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35-57岁,平均年龄为(46.32±13.56)岁。
两组患者均出现腹部剧烈疼痛、恶心、呕吐等情况,经X射线检查发现胰腺位置问题,排除其他系统性疾病,并签署研究同意书。
对两组患者各指标进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简述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
简述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三羧酸循环(TCA cycle)是指:三个碳原子的葡萄糖分解为其中三个碳原子的脂肪酸和两个氢原子的水的代谢过程。
这一代谢过程需要三种中间产物,即丙酮酸、β-酮戊二酸和α-酮戊二酸,其中三羧酸循环是糖、脂和氨基酸等物质的最终来源。
一、生理意义1、糖代谢: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降低时,可激活肝脏中的糖原异生途径,使肝糖原的含量增加,以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另外肝脏还能合成糖原。
2、脂肪代谢:当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主要是三酰甘油)浓度升高时,首先在线粒体内膜上的转运蛋白的催化下,三酰甘油脱氢生成三酰甘油一磷酸,随后经磷酸果糖激酶催化转变为3-磷酸甘油酸,再进入线粒体基质经丙酮酸羧化酶催化,转变为丙酮酸,并释放出游离脂肪酸。
这一过程称为脂肪酸β-氧化。
3、氨基酸代谢:三羧酸循环的终产物是磷酸甘油酸和甘油,它们进入肝脏后,在丙酮酸脱氢酶和苹果酸脱氢酶的作用下,分别转变为二酰甘油和二酰甘油一磷酸,进入三羧酸循环而被利用。
甘油由线粒体的三羧酸循环所生成的各种脂酸共同参与甘油三酯的形成。
二、生理意义2、脂肪代谢:三羧酸循环的终产物是磷酸甘油酸和甘油,它们进入肝脏后,在丙酮酸脱氢酶和苹果酸脱氢酶的作用下,分别转变为二酰甘油和二酰甘油一磷酸,进入三羧酸循环而被利用。
甘油由线粒体的三羧酸循环所生成的各种脂酸共同参与甘油三酯的形成。
三、三羧酸循环与呼吸的关系1、吸收氧气的限速酶:呼吸链氧化磷酸甘油酸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大量能量,可以提高血糖水平,刺激胰岛素的分泌。
2、脱氢:磷酸甘油酸分子中的一个碳上的氢原子( HOCON)在线粒体基质中可直接被氢化为乙酰CoCl2,该反应为氢解。
3、丙酮酸的氧化脱羧:丙酮酸脱羧酶将丙酮酸中的一分子氢原子( H)通过CoH键转移给α-酮戊二酸中的碳原子,生成草酰乙酸,α-酮戊二酸在α-酮戊二羧酸酶的催化下脱去一分子的氢原子,生成乙酰CoCl2,再在乙酰CoCl2脱氢酶的催化下转化为草酰乙酸。
三酰甘油名词解释
三酰甘油名词解释
三酰甘油(Triglyceride)是一种脂质(脂肪)的形式,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也是人类体内最常见的脂质类型。
它在生物体的能量代谢和储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具体来说,三酰甘油由以下组成:
1.甘油:三酰甘油的基础结构是甘油,这是一种含有三个羟基(-OH)的醇。
2.脂肪酸:甘油的每个羟基都与一个脂肪酸通过酯键结合。
因此,三酰甘油含有三个脂肪酸。
3.脂肪酸的多样性:结合到甘油上的脂肪酸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
这些脂肪酸可以是饱和的、不饱和的或者是多不饱和的,这影响了三酰甘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三酰甘油在生物体中的作用包括:
1.能量储存:三酰甘油是体内存储能量的主要形式。
当身体需要能量时,这些脂肪可以被分解以提供能量。
2.细胞结构:它们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维持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3.保护和隔热:在动物体中,脂肪组织不仅储存能量,还有助于保护内部器官并提供隔热作用。
在人类的饮食中,三酰甘油是脂肪的主要形式。
摄入过多的三酰甘油可能会导致健康问题,如肥胖和心血管疾病。
因此,对三酰甘油的摄入量进行适当的管理对于维持健康非常重要。
2023年健康管理师之健康管理师三级通关题库(附带答案)
2023年健康管理师之健康管理师三级通关题库(附带答案)单选题(共30题)1、"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指的是人际交流中的( )A.提问技巧B.反馈技巧C.观察技巧D.说话技巧E.倾听技巧【答案】 C2、WHO根据21世纪的现状提出了21世纪的‘三大支柱”其中不包括()A.使所有的人增加健康生活的时间,缩小各社会群体之间在健康水平方面的差距B.90%以上的儿童体重符合相应年龄组的体重标准C.改善妇女健康与福利,孕产妇死亡率下降50%D.促进所有人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与健康行为【答案】 B3、心理咨询技术是咨询师为达到预定目标所采取的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这种交流形式为()。
A.采集信息与交流B.语言与非语言C.倾听与共情D.倾听与交流E.提问与表达【答案】 B4、()是指在健康管理实践中健康管理提供者与服务对象双方应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A.健康管理的权利B.健康管理的义务C.健康管理的伦理关系D.健康管理的伦理规范【答案】 D5、张某,女,40岁,身高160cm,体重67Kg。
工作忙,锻炼少,应酬多,无烟酒嗜好。
其父55岁时患脑血栓。
张某近期睡眠不足、多梦易醒、情绪烦躁,心慌乏力。
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今年体检,被告知血脂高、中心型肥胖,血压130/85mHg。
A.控制体重B.血糖管理C.调脂治疗D.限制饮酒E.血压管理【答案】 D6、健康风险评估一般包括三个基本模块:问卷、危险度的计算以及信息反馈(评估报告),请回答下列问题。
A.Framingham原始模型和简化模型B.发病率计算和患病率计算C.单因素回归模型法和多因素回归模型法D.单因素加权法和多因素模型法E.单因素模型法与多因素加权法【答案】 D7、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修订通过了“国际功能、残疾、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Function,ICF)”,用()来表示健康功能状态;可以用残损、活动受限、参与受限评定残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酰甘油开放分类:医学名词应用科学微生物有机化合物标准医学名词“甘油三酯”是“三酰甘油”的同义词。
三酰甘油,又称甘油三酯(Triglyceride,缩写TG),是长链脂肪酸和甘油形成的脂肪分子。
甘油三酯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脂类,大部分组织均可以利用甘油三酯分解产物供给能量,同时肝脏、脂肪等组织还可以进行甘油三酯的合成,在脂肪组织中贮存。
编辑摘要三酰甘油- 化学术语三酰甘油三酰甘油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ide)又称甘油三酯(triglyceride),英文缩写:tg或TG,是1分子甘油和3分子脂肪酸结合而成的酯。
各种三酰甘油的区别在于所含脂肪酸残基是否相同和它们的位置。
若3个脂肪酸皆相同,则称单纯甘油酯;若有所不同,称为混合甘油酯。
动植物的脂肪和油是单纯甘油酯和混合甘油酯的复杂混合物,其脂肪酸组成随生物的不同而变化。
脂肪和油的区别仅在于前者在室温下为固体,后者在室温下为液体。
植物油的熔点低于动物脂肪,说明植物油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比动物脂肪多。
三酰甘油是动物的能量贮备,因此尽管它不是膜的成分,却是动物含量最丰富的脂质。
脂肪是贮存能量最有效的形式,因为脂肪的氧化程度比糖类或蛋白质低,氧化产生的能量多。
此外,脂肪作为非极性物质,以无水的形式贮存,而糖原在生理条件下结合约2倍的水。
因此脂肪提供的能量约为水合糖原的6倍。
三酰甘油- 脂肪细胞动物中有合成和贮存三酰甘油的特化细胞——脂肪细胞。
这种细胞几乎充满了脂肪球;其他细胞则只有少数分散在胞浆中的脂肪小滴。
皮下层和腹腔中最富于脂肪组织。
正常人的脂肪含量男性为21%,女性为26%,使他们能忍受饥饿2~3月。
反之,体内的糖原只能当作短期的能量贮备,所提供的能量不足代谢一日之需。
皮下脂肪层还可以隔热,这对于长期在低温下生活的温血动物如鲸、海豹、企鹅等特别重要。
三酰甘油不溶于水,能溶于醚、氯仿、苯和热乙醇。
它们的比重比水小。
三酰甘油与酸或碱一起煮沸或经胰液的脂肪酶作用即行水解。
用碱水解称为皂化作用,生成皂类(脂肪酸盐)混合物和甘油。
三酰甘油- 化学组成TG又称中性脂肪,由3分子脂肪酸和1分子甘油酯化而成,是体内能量的主要来源。
TG 处于脂蛋白的核心,在血中以脂蛋白形式运输。
除TG外,外周血中还存在甘油二酯、甘油一酯(两者总和不足TG的3%)和游离甘油(FG)。
各种脂蛋白中,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其残粒被TG含量高,被统称为富含TG脂蛋白(TRL),也称残粒样脂蛋白(RLP)。
越来越多的临床与实验证据提示,TRL在AS病因学中扮演重要角色,可能作用于AS病变早期。
三酰甘油- 概念甘油三酯(Triglyceride,缩写TG)是长链脂肪酸和甘油形成的脂肪分子。
甘油三酯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脂类,大部分组织均可以利用甘油三酯分解产物供给能量,同时肝脏、脂肪等组织还可以进行甘油三酯的合成,在脂肪组织中贮存。
三酰甘油- 分解代谢三酰甘油的合成三酰甘油的合成脂肪组织中的甘油三酯在一系列脂肪酶的作用下,分解生成甘油和脂肪酸,并释放入血供其它组织利用的过程,称为脂动员。
在这一系列的水解过程中,催化由甘油三酯水解生成甘油二酯的甘油三酯脂肪酶是脂动员的限速酶,其活性受许多激素的调节称为激素敏感脂肪酶(hormone sensitive lipase,HSL)。
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与脂肪细胞膜受体作用,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cAMP水平升高,进而激活cAMP依赖蛋白激酶,将HSL磷酸化而活化之,促进甘油三酯水解,这些可以促进脂动员的激素称为脂解激素(lipolytic hormones)。
胰岛素和前列腺素等与上述激素作用相反,可抑制脂动员,称为抗脂解激素(antilipolytic hormones)。
脂动员生成的脂肪酸可释放入血,与白蛋白结合形成脂酸白蛋白运输至其它组织被利用。
但是,脑及神经组织和红细胞等不能利用脂肪酸,甘油被运输到肝脏,被甘油激酶催化生成3-磷酸甘油,进入糖酵解途径分解或用于糖异生。
脂肪和肌肉组织中缺乏甘油激酶而不能利用甘油。
三酰甘油- 分布605x254<biobar...>图1-17 三酰甘油的合成三酰甘油的合成不同组织甘油三酯合成特点下面主要讨论肝脏、脂肪组织和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合成甘油三酯的特点。
1)肝脏肝脏可利用糖、甘油和脂肪酸作原料,通过磷脂酸途径合成甘油三酯。
脂肪酸的来源有脂动员来的脂肪酸,由糖和氨基酸转变生成的脂肪酸和食物中来的外源性脂肪酸(食物中脂肪消化吸收后经血入肝的中短链脂肪酸,乳糜微粒残余颗粒中脂肪分解生成的脂肪酸)。
肝细胞含脂类物质约4-7%,其中甘油三酯约占1/2,甘油三酯含量过高会引起脂肪肝,正常情况下,肝脏合成的甘油三酯和磷脂、胆固醇、载脂蛋白一起形成极低密度脂蛋白,分泌入血。
若磷脂合成障碍或载脂蛋白合成障碍就会影响甘油三酯转运出肝,引起脂肪肝。
另外,若进入肝脏的脂肪酸过多,合成甘油三酯的量超过了合成载脂蛋白的能力,也可引起脂肪肝。
2)脂肪组织脂肪组织甘油三酯的合成与肝脏基本相同,二者的区别是脂肪组织不能利用甘油,只能利用糖分解提供的α-磷酸甘油;脂肪组织能大量储存甘油三酯。
3)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合成甘油三酯有两条途径。
在进餐后,食物中的甘油三酯水解生成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一酯。
吸收后经甘油这一途径是小肠粘膜甘油三酯合成的主要特点。
而在饥饿情况下,小肠粘膜也能利用糖、甘油和脂肪酸作原料,经磷脂酸途径合成甘油三酯,这一部分甘油三酯参与极低密度脂蛋白组成。
此时的合成原料和过程又类似于肝脏。
三酰甘油- 偏高的原因1、甘油三酯偏高是体内脏器疾病的一个症状表现,当出现肝脏胆道阻塞、糖尿病、肾病综合征、及各种肝脏炎症时,常常会引起甘油三酯偏高。
一般引起甘油三酯偏高的疾病为肝病,肝病专家提醒,甘油三酯偏高的肝病患者应该及时检查治疗。
2、不恰当的饮食习惯,如进食大量脂肪类、尤其是动物脂肪食品,过多的糖类,尤其是加工精细的粮食,会造成代谢过剩,引发甘油三酯偏高。
3、烟酒等不良嗜好,可以刺激甘油三酯的加速合成,也是造成甘油三酯偏高的重要因素。
4、家族遗传性甘油三酯偏高,也是甘油三酯偏高原因的一个因素。
三酰甘油- 相关疾病高甘油三酯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是一种异族性甘油三酯蛋白合成和降解障碍。
.正常的甘油三酯水平:儿童<l00mg/dL(1.13mmol/L),成人<150mg/dL(1.7mmol/L).临界性高甘油三酯血症:250~500mg/dL(2.83-5.65mmol/L).明确的高甘油三酯血症:大于500mg/dL(5.65mmol/L).生理:主要含有脂蛋白的甘油三酯为乳糜微粒:在进食后状态下,由肠道吸收饮食中的脂肪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在空腹状态下,由碳水化合物及脂肪酸在肝内进行内源合成中等密度脂蛋白(IDL):由乳糜微粒和VLDL降解形成分型基于脂蛋白类型的不同,分为下列类型Ⅰ型:乳糜微粒明显升高,表现为高甘油三酯血症和轻度升高的胆固醇。
常出现在儿童期。
临床常伴发由胰腺炎、肝脾肿大、发疹性黄瘤和视网膜脂血症引起的腹痛。
不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病因可为原发(常染色体隐性)也可为继发,如SLE、γ球蛋白发育不良ⅡA型: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伴有高胆固醇,参见高胆固醇血症ⅡB型:LDL及VLDL升高,伴有高胆固醇及高甘油三酯。
动脉粥样硬化危险高。
原发病包括几种遗传疾病,继发原因包括甲状腺功能低下、肝肾疾病、卟啉症、多发性骨髓瘤Ⅲ型:IDL升高(血β脂蛋白异常),表现为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多数原发性病人为脱辅基蛋白Ez纯合子异常,继发原因为甲状腺功能低下和γ球蛋白发育不良Ⅳ型:VLDL升高,伴有高甘油三酯和轻度升高的胆固醇。
某些情况下,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增加Ⅴ型:乳糜微粒及VLDL升高,伴有明显增高的甘油三酯和高胆固醇,因LPL或apo-C缺陷造成常染色体隐性,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增加注意:上述分级只是为了说明此种疾病,很少涉及到遗传性和发病机理。
血浆脂蛋白在任何个体中都是随时间变化的,这是一种可以预计到的现象,因为在VLDL和LDL的代谢和饮食对VLDL的作用之间存在有前体-生成物这样的关系同一种疾病可导致多种不同的脂蛋白模式,而多种疾病又可引起同一种脂蛋白表型。
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国内一般以成年人空腹血清总胆固醇超过572毫摩尔/升,甘油三酯超过1.70毫摩尔/升,诊断为高脂血症。
将总胆固醇在5.2~5.7毫摩尔/升者称为边缘性升高。
根据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测定结果,通常将高脂血症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高胆固醇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增高,超过572毫摩尔/升,而甘油三酯含量正常,即甘油三酯<1.70毫摩尔/升。
(2)高甘油三酯血症: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增高,超过1.70毫摩尔/升,而总胆固醇含量正常,即总胆固醇<5.72毫摩尔/升。
(3)混合型高脂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均增高,即总胆固醇超过572毫摩尔/升,甘油三酯超过1.70毫摩尔/升。
(4)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胆固醇)含量降低,<9.0毫摩尔/升。
三酰甘油- 测定方法与标准化研究血清甘油三酯/三酰甘油(TG)是一项重要的临床血脂常规测定指标,特别是随着对其致动脉粥样硬化(AS)作用研究的深入,TG作为冠心病的一项独立的危险因素日益受到重视。
但是目前血清TG测定及其临床应用尚存在很多问题,如生物学变异、游离甘油对测定的影响、测定的标准化系统不完善等等。
本文仅对TG的生物化学、测定方法与标准化、临床意义等方面的近况作一简述。
一、TG的生物化学TG又称中性脂肪,由3分子脂肪酸和1分子甘油酯化而成,是体内能量的主要来源。
TG 处于脂蛋白的核心,在血中以脂蛋白形式运输。
除TG外,外周血中还存在甘油二酯、甘油一酯(两者总和不足TG的3%)和游离甘油(FG)。
各种脂蛋白中,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其残粒被TG含量高,被统称为富含TG脂蛋白(TRL),也称残粒样脂蛋白(RLP)。
越来越多的临床与实验证据提示,TRL在AS病因学中扮演重要角色,可能作用于AS病变早期。
TG的代谢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条途径。
外源性途径指食物中的TG在小肠内水解成脂肪酸和甘油一酯、二酯后由肠粘膜吸收入细胞,再合成TG并与其他脂质形成CM,通过淋巴系统入血。
CM中的TG在脂蛋白脂肪酶(LPL)作用下水解为甘油和游离脂肪酸(FFA),被细胞利用或贮存。
高脂饮食后3~6h,血液中CM相关的TG达到峰值,脂肪的吸收速度因食物中脂肪的成分及个体差异而不同。
内源性代谢途径指CM水解产物—CM残粒以受体介导的形式被肝脏吸收,其衍生物和一些新组分合成VL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