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酰甘油的代谢

合集下载

(整理)三酰甘油.

(整理)三酰甘油.

三酰甘油开放分类:医学名词应用科学微生物有机化合物标准医学名词“甘油三酯”是“三酰甘油”的同义词。

三酰甘油,又称甘油三酯(Triglyceride,缩写TG),是长链脂肪酸和甘油形成的脂肪分子。

甘油三酯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脂类,大部分组织均可以利用甘油三酯分解产物供给能量,同时肝脏、脂肪等组织还可以进行甘油三酯的合成,在脂肪组织中贮存。

编辑摘要三酰甘油- 化学术语三酰甘油三酰甘油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ide)又称甘油三酯(triglyceride),英文缩写:tg或TG,是1分子甘油和3分子脂肪酸结合而成的酯。

各种三酰甘油的区别在于所含脂肪酸残基是否相同和它们的位置。

若3个脂肪酸皆相同,则称单纯甘油酯;若有所不同,称为混合甘油酯。

动植物的脂肪和油是单纯甘油酯和混合甘油酯的复杂混合物,其脂肪酸组成随生物的不同而变化。

脂肪和油的区别仅在于前者在室温下为固体,后者在室温下为液体。

植物油的熔点低于动物脂肪,说明植物油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比动物脂肪多。

三酰甘油是动物的能量贮备,因此尽管它不是膜的成分,却是动物含量最丰富的脂质。

脂肪是贮存能量最有效的形式,因为脂肪的氧化程度比糖类或蛋白质低,氧化产生的能量多。

此外,脂肪作为非极性物质,以无水的形式贮存,而糖原在生理条件下结合约2倍的水。

因此脂肪提供的能量约为水合糖原的6倍。

三酰甘油- 脂肪细胞动物中有合成和贮存三酰甘油的特化细胞——脂肪细胞。

这种细胞几乎充满了脂肪球;其他细胞则只有少数分散在胞浆中的脂肪小滴。

皮下层和腹腔中最富于脂肪组织。

正常人的脂肪含量男性为21%,女性为26%,使他们能忍受饥饿2~3月。

反之,体内的糖原只能当作短期的能量贮备,所提供的能量不足代谢一日之需。

皮下脂肪层还可以隔热,这对于长期在低温下生活的温血动物如鲸、海豹、企鹅等特别重要。

三酰甘油不溶于水,能溶于醚、氯仿、苯和热乙醇。

它们的比重比水小。

三酰甘油与酸或碱一起煮沸或经胰液的脂肪酶作用即行水解。

生物化学脂类代谢医学知识

生物化学脂类代谢医学知识

(18碳二烯酸),亚麻酸(18碳三烯酸)。
⑵类脂的功能
主要是作为生物膜结构的基本原料,约占膜重量的一 半左右或更多,按重量计:磷脂占膜的50%~70%,胆固 醇占20%~30%。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6、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人和动物从食物中摄入脂肪后,主要在小肠进行消化和 吸收。在小肠,脂肪首先被胆汁酸乳化成微粒并均匀分散于 水中,有利于胰脏分泌的脂肪酶对其水解,生成,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脂肪酸在进行氧化分解前要先经过活化成为脂肪酰CoA,才 能进行 -氧化。脂肪酰CoA的水溶性比脂肪酸大得多,且细胞内 的分解代谢的酶也是对脂肪酰CoA特异的,而不能直接催化脂肪 酸。脂肪酸的活化是由线粒体外的脂肪酸硫激酶(又称脂肪酰 CoA 合成酶)所催化。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肉毒碱与脂酰CoA的反应:
(2) 饱和脂肪酸的 -氧化 -氧化过程: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
①脱氢:脂酰 CoA脱氢酶催化,以FAD为辅基。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该酶催化的反应是不可逆的。此反应的逆反应是在烯脂酰CoA还 原酶催化下,以NADPH2为供氢体进行的。 反应式: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脂肪酸的分解代谢——脂肪酸的-氧化
1904年德国F.Knoop提出 -氧化概念:脂肪酸在生物体内被 氧 化的时候,总是在羧基端的和两个碳原子之间的化学键发生断裂, -碳原子被氧化成一个新的羧基,生成一个二碳化合物和一个比原 来脂肪酸少两个碳原子的脂肪酸,这个作用就称为 -氧化作用。反 应中形成的脂肪酸可以继续进行 -氧化,一直到整个脂肪酸碳链都 被氧化为止。
4、脂类分类:
⑴ 习惯分类:
脂类
脂肪(真脂或中性脂)

西医综合-生物化学物质代谢(三)

西医综合-生物化学物质代谢(三)

西医综合-⽣物化学物质代谢(三)西医综合-⽣物化学物质代谢(三)(总分:5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不定项选择题(总题数:42,分数:54.00)1.短期饥饿时体内的代谢特点是A.脂肪动员加强B.肝脏酮体⽣成增加C.糖异⽣作⽤加强D.胰岛素释放增加(分数:1.00)A. √B. √C. √D.解析:[解析] 饥饿⼀天后肝糖原耗竭,胰岛素分泌减少,胰⾼⾎糖素分泌增多,糖异⽣增强来补充⾎糖,同时脂肪动员加强,并在肝中⽣成酮体增多。

饥饿两天后,⾎中游离脂肪酸与酮体含量⼤为增⾼,酮体可作为⼼、肌⾁、脑、肾等组织的重要供能物质。

2.关于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哪项是错误的A.体内合成反应所需的能量均由ATP直接供给B.能量的⽣成、贮存、释放和利⽤都以ATP为中⼼C.ATP的化学能可转变为机械能、渗透能、电能以及热能等D.ATP通过对氧化磷酸化作⽤调节其⽣成E.体内ATP的含量很少⽽转换极快(分数:1.00)A. √B.C.D.E.解析:[解析] 体内合成反应所需的能量有的由ATP直接供给,有的由UTP供给(糖原合成);有的由GTP供给(蛋⽩质合成);有的由CTP供给(磷脂合成)。

3.运载内源性三酰⽢油的主要脂蛋⽩是A.乳糜微粒 B.HDLC.IDL D.LDLE.VLDL(分数:1.00)D.E. √解析:[解析] 乳糜微粒在肠黏膜细胞合成,所以主要运载从⾷物吸收的外源性酰⽢油,⽽VLDL是由肝脏合成的,故主要运载内源性三酰⽢油。

A.⽢氨酸 B.⾊氨酸C.酪氨酸 D.⾕氨酸(分数:2.00)(1).去甲肾上腺素合成的原料是(分数:1.00)A.B.C. √D.解析:(2).γ-氨基丁酸合成的原料是(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合成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过程,与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合成去甲肾上腺素的过程是⼀致的。

它们都是以酪氨酸为原料,在⼀系列酶的作⽤下,主要经过酪氨酸、多巴、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个环节,最终⽣成肾上腺素。

三酰甘油的代谢甘平

三酰甘油的代谢甘平
CHOH
酯酰CoA 转移酶
CH2O- Pi R1COCoA
CoA
CH2O- Pi R2COCoA
CoA
3 - 磷酸甘油
1-酯酰-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磷酸甘油
=
O CH2O-C-R1
O CHO-C-R2
CH2O- Pi
磷脂酸
=
磷脂酸 磷酸酶
Pi
O CH2O-C-R1
O CHO-C-R2
酯酰CoA 转移酶
CH2OH R3COCoA
三酰甘油的合成代谢
学习的主要内容
• 合成部位 • 合成原料 • 合成过程 • 临床意义
甘油三脂的分布及生理功能
分布:脂肪组织(皮下,肠系膜和肾脏等)和血浆 生理功能:能量供给(1g脂肪:9.3 kcal;1g葡萄糖:4 kcal)
提供必需脂肪酸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 热垫作用 保护垫作用 构成血浆脂蛋白
三酰甘油合成的原料及基本过程
合成原料 1. 甘油和脂酸主要来自于葡萄糖代谢 2. CM中的FFA(来自食物脂肪)
合成基本过程 1. 甘油一酯途径(小肠黏膜细胞) 2. 甘油二酯途径(肝、脂肪细胞)
== =
= ==
二酰甘油途径(肝、脂肪)
CH2OH CHOH
酯酰CoA 转移酶
O CH2O-C-R1
CoA
1,2-甘油二酯
O CH2O-C-R1
O CHO-C-R2
O CH2O-C-R3
甘油三酯
3-磷酸甘油的合成
* 3-磷酸甘油主要来自糖代谢。
* 肝、肾等组织含有甘油激酶,可利用游离甘油。
CH2OH CHOH
CH2OH 游离甘油
肝、肾甘油激酶
ATP

脂肪分解原理

脂肪分解原理

脂肪分解原理脂肪分解是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和体重管理。

脂肪分解原理是指在人体内部,脂肪分解成为甘油和脂肪酸的过程。

这个过程涉及到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和调节机制,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脂肪分解的原理。

首先,脂肪分解的过程主要发生在脂肪细胞内。

脂肪细胞内含有大量的三酰甘油,它是脂肪的主要形式。

当人体需要能量时,肝脏和肌肉组织会释放激素,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些激素会刺激脂肪细胞内的三酰甘油酶的活性,从而将三酰甘油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其次,甘油和脂肪酸进入血液循环后,会被运送到需要能量的组织,如肝脏和肌肉组织。

在这些组织中,脂肪酸进入线粒体内,通过β氧化途径进行氧化分解,产生大量的ATP能量,供给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需要。

此外,脂肪分解的过程还受到一些调节因素的影响。

比如,胰岛素是一种重要的调节激素,它可以抑制脂肪分解的过程。

当血糖水平升高时,胰岛素的分泌增加,它会促进葡萄糖的吸收利用,同时抑制脂肪分解,从而降低血脂水平。

另外,运动也是促进脂肪分解的重要方式。

适度的有氧运动可以增加体内脂肪酸的氧化分解,促进脂肪的燃烧,达到减肥的效果。

此外,饮食也直接影响着脂肪分解的过程。

摄入过多的糖类和脂肪会增加脂肪细胞内三酰甘油的储存,而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和膳食纤维则有利于促进脂肪分解。

总的来说,脂肪分解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和影响。

了解脂肪分解的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控制体重,保持身体健康。

通过合理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脂肪分解,达到健康减肥的目的。

同时,也需要注意避免过度摄入高糖高脂食物,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有效地控制脂肪分解的过程,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生化第5章脂类代谢(2)

生化第5章脂类代谢(2)
乙酰乙酸
PPi+AMP
O O CH3CCH2CSCoA (乙酰乙酰CoA)
=
=
琥珀酰CoA
=
=
琥珀酸
CoASH
乙酰乙酰CoA 硫激酶 (肾、心和脑 的线粒体)
O 2 CH3CSCoA
乙酰乙酰CoA硫解 酶(心、肾、脑及 骨骼肌线粒体)
=
3.酮体生成的生理意义
酮体是肝脏输出能源的一种形式。并且酮
10 +(
C原子数 2
-1) 4 - 2
脂酰CoAβ-氧化:
8乙酰CoA 10 ATP
7 NADH 2.5 ATP
90 ATP 17.5ATP 10.5 ATP 122 ATP
7 FADH2 1.5 ATP
活化:消耗2个高能磷酸键(Pi),相当于2ATP
净生成:108 – 2 = 106 ATP
主要以葡萄糖为原料,也可利用乳 糜微粒或VLDL中的脂肪酸 利用甘油三酯消化产物重新合成 甘油三酯
脂肪 组织
小肠 粘膜
(二)甘油和脂肪酸是合成甘油三酯的基本原料
甘油和脂肪酸主要来自于葡萄糖代谢 CM中的FFA(来自食物脂肪)
(三)两条合成途径
1. 甘油一酯途径(小肠粘膜细胞)
2. 甘油二酯途径(肝、脂肪细胞)
体可通过血脑屏障,是肌肉尤其是脑组织的 重要能源。

在长期饥饿或者糖供应不足时,酮体可以
代替葡萄糖为心、脑等重要器官提供能量。
4. 酮体代谢与临床
血浆水平:0.03~0.5mmol/L(0.3~5mg/dl)
代谢异常——酮症酸中毒
在饥饿或糖尿病时,脂肪动员加强,酮体生 成增加,严重糖尿病患者,血浆酮体明显升高, 引起酮血症、酮尿症,并导致酮症酸中毒

生物化学 脂质代谢

生物化学 脂质代谢

(三)白三烯(leukotrienes, LTs)的结构 白三烯也是20碳多不饱和脂肪酸衍生物
前列腺素和血栓噁烷的合成
白三烯的合成
(四)前列腺素、血栓噁烷及白三烯的基本生理功能
多不饱和脂肪酸衍生物 前列腺素(PG)
血栓噁烷(TX) 白三烯(LT)
生理功能 PGE2:促进血管扩张、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炎 症 PGE2和PGA2:舒张动脉平滑肌、降血压 PGE2和PGI2:抑制胃酸分泌 (卵泡)PGE2:收缩卵巢平滑肌引起排卵 (子宫)PGE2:溶解黄体、加强子宫收缩,促进 分娩 (血小板) TXA2:引起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 促进凝血及血栓形成。 LTC4、LTD4和LTE4:收缩支气管平滑肌 LTB4:调节白细胞功能
第七章
脂质代谢
(Lipids Metabolism )
内容提要
• 脂肪酸及常见脂类的分子组成与结构 • 脂肪动员、脂肪酸的β-氧化 • 酮体的生成、利用及生理意义 • 脂肪酸合成的关键酶及其调节 • 甘油磷脂的合成与分解 • 胆固醇的生物合成、转化及胆固醇的代谢调节 • 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组成及在脂类代谢中的作用
要来自糖代谢。 ➢ 三酰甘油合成途径:一酰甘油途径(小肠);二酰甘油途
径(肝和脂肪组织)
(一)脂肪酸的合成
细胞首先合成软脂酸,其它脂肪酸是在软脂酸基础上加长或 缩短而成。
肝是脂肪酸合成的主要器官;细胞内场所是胞液 合成脂肪酸的原料:乙酰CoA(主要来自糖代谢) 合成脂肪酸的NADPH+H+主要来自糖代谢 合成脂肪酸的限速酶:乙酰CoA羧化酶 脂肪酸的合成不是β-氧化的逆过程
—CH2CHNH2COOH —CH2CHOHCH2OH
CH2OCOR1
HCOCOR2

脂代谢—甘油三酯的代谢(生物化学课件)

脂代谢—甘油三酯的代谢(生物化学课件)

=
O
肉 RCH2CH2C~SCoA
AMP 碱
脂酰CoA
PPi

合成酶
ATP

CoASH
O

=
RCH2CH2C-OH

脂肪酸
线 粒 体 膜
O
=
RCH2CH2C~SCoA
脂酰CoA
FAD
脱氢酶
FADH2
β αO
RCH=CHC~SCoA
2ATP 呼吸链 H2O
=
=
⊿--2烯酰CoA
H2O
水化β 酶 α O
脂酰CoA
FAD
脱氢酶
β
αO
FADH2
=
RCH=CHC~SCoA
⊿2--烯脂酰CoA 水化酶
H2O
β
αO
=
RCHOHCH2C~SCoA
L(+)-β羟脂酰
NAD+
CoA脱氢酶
NADH+H+
βα O
=
RCOCH2C~SCoA
β酮脂酰CoA O硫解酶
CoA-SH
=
RC~SCoA + CH3CO~SCoA
脂酰CoA 反⊿2-烯脂酰CoA L(+)-β羟脂酰CoA β酮脂酰CoA 脂酰CoA+乙酰CoA
RCHOHCH2C~SCoA
L(+)-β羟脂酰
NAD+
CoA脱氢酶
NADH+H+
βα O
=
RCOCH2C~SCoA
β酮脂酰CoA
3ATP 呼吸链 H2O
硫解酶
O
CoA + CH3CO~SCoA

糖代谢脂代谢蛋白质代谢三者之间的联系

糖代谢脂代谢蛋白质代谢三者之间的联系

糖代谢、脂代谢和蛋白质代谢的联系糖代谢、脂代谢和蛋白质代谢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三个重要方面。

它们之间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共同维持着人体健康和正常功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糖代谢、脂代谢和蛋白质代谢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1. 糖代谢糖是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也是构成细胞壁等重要物质的基础。

糖主要通过食物摄入进入人体,经过一系列的代谢过程转化为能量。

糖的主要代谢途径包括糖原合成和分解、糖酵解、糖异生等。

1.1 糖原合成和分解糖原是一种多聚体的葡萄糖储备形式,在肝脏和肌肉中储存着。

当血糖浓度较高时,胰岛素会促使肝脏和肌肉中的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而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素的作用减弱,肝脏和肌肉中的糖原会被分解为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供给全身组织使用。

1.2 糖酵解糖酵解是指将葡萄糖分解为乳酸或丙酮酸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在有氧条件下进行(称为有氧糖酵解),也可以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称为无氧糖酵解)。

有氧糖酵解可以提供较多的能量,并产生水和二氧化碳作为副产物;而无氧糖酵解则产生乳酸,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能量产生。

1.3 糖异生糖异生是指将非碳水化合物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

当血糖浓度较低时,肝脏和肾上腺皮质会通过一系列反应将乙酰辅酶A、甘油三酯等物质转化为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以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

2. 脂代谢脂代谢是指人体对脂肪的合成、分解和利用过程。

脂肪是一种重要的能量储备物质,也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

脂肪代谢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脂肪酸合成、脂肪酸氧化和三酰甘油合成与分解。

2.1 脂肪酸合成脂肪酸合成是指将碳源(如葡萄糖)转化为甘油三酯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糖原会被转化为乙酰辅酶A,并通过一系列反应转化为长链脂肪酸。

这些长链脂肪酸可以在细胞内合成甘油三酯,并储存起来或者释放到血液中供给其他组织使用。

2.2 脂肪酸氧化脂肪酸氧化是指将脂肪酸转化为能量的过程。

当身体需要能量时,储存在细胞内的甘油三酯会被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脂肪酸进入线粒体后经过β-氧化途径逐步分解为乙酰辅酶A,并通过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产生能量。

生物化学8 脂代谢

生物化学8 脂代谢

脂类物质的基本构成
三酰甘油
甘 油 FA FA FA 甘 甘油磷脂 (phosphoglycerides) 油 FA
FA
Pi X
胆固醇酯
胆固醇
FA
X = 胆碱、水、 乙醇胺、丝氨 酸、甘油、 肌 醇、磷脂酰甘 油等
甘油
HO
H2C CH H2C
OH
三酰甘油
OH
O H2C CH H2C O C (CH2)m CH3 O O C (CH2)k CH3
酶,因此不能利用酮体。酮体生成后进入血液,
输送到肝外组织利用
肝内生酮肝外用
OH CH3CHCH2COOH
D(-)-β -羟丁酸
NAD+ NADH+H+
β -羟丁酸脱氢酶
=
琥珀酰CoA转硫酶 (心、肾、脑及骨 骼肌的线粒体)
CoASH+ATP
O O CH3CCH2COH
乙酰乙酸
PPi+AMP
O O CH3CCH2CSCoA (乙酰乙酰CoA)
胞液 丙酮酸
NADPH+H+ CO2 NADP+ 苹果酸酶
线粒体基质 丙酮酸 乙酰CoA
CO2
线
苹果酸
苹果酸
草酰乙酸
乙酰CoA
AMP PPi ATP
粒 体
柠檬酸合酶
草酰乙酸
H2O
ATP柠檬酸裂解酶

柠檬酸
CoA
CoA
柠檬酸
柠檬酸─丙酮酸循环
3. 脂酸合成酶系及反应过程
(1) 丙二酰CoA的合成
关键酶
β酮脂酰合成酶、β酮脂酰还原酶、羟脂酰脱 水酶、脂烯酰还原酶和硫酯酶),聚合在一起 构成多酶体系 哺乳动物:7种酶活性都在一条多肽链上,属多功能 酶,由一个基因编码;有活性的酶为两相同 亚基首尾相连组成的二聚体

简述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

简述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

简述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1.引言1.1 概述甘油三酯(triglyceride)是一种重要的脂类化合物,在人体和动物体内广泛存在。

它是由一种甘油分子和三个脂肪酸分子通过酯键结合而成的。

作为我们日常饮食中主要的脂肪来源之一,甘油三酯在体内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和作用。

正常情况下,通过食物摄入的脂肪会转化为甘油三酯储存在脂肪细胞中,以提供能量的长期储备。

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是指将体内储存的甘油三酯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以供能量消耗和维持生命活动。

这个过程主要发生在脂肪组织中的脂肪细胞内,通过一系列的酶反应逐步进行。

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对人体的能量平衡和体脂调节非常重要。

当我们的能量需求增加时,例如进行体力活动或长时间禁食,体内储存的甘油三酯会被分解释放出来,供给能量消耗。

而在摄入过多能量的情况下,多余的甘油三酯会重新合成并储存起来,导致体重增加和肥胖。

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涉及多种酶的参与和多个途径的调控。

其中最关键的酶包括甘油三酯脂肪酶(triglyceride lipase)和激活蛋白激酶A (protein kinase A),它们通过磷酸化等机制促进甘油三酯的分解。

而甘油和脂肪酸的进一步利用则需要通过线粒体内的β-氧化和其它代谢途径进行。

甘油三酯分解代谢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脂肪代谢、肥胖等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还有许多未知的问题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例如甘油三酯分解代谢的调控机制、与疾病发生关联的分子机理等。

因此,对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关于脂质代谢的信息,有助于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健康,并为未来的临床治疗和疾病预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逻辑框架,以便理解和阅读文章的内容。

本文的结构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并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包括了甘油三酯的定义和作用、甘油三酯的来源和合成、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以及甘油三酯分解代谢的相关酶和途径。

脂类代谢

脂类代谢

草酰乙酸 CoA
ADP+Pi + 乙酰CoA
ATP CoA 柠檬酸-丙酮酸循环(脂肪酸合成原料乙酰CoA 的转运)
柠檬酸
柠檬酸
合成丙二酸单酰CoA
关键酶
CH3CO~SCoA +
HCO3 + ATPຫໍສະໝຸດ 乙酰CoA羧化酶 Mn2 、生物素
+
HOOC-CH2CO~SCoA + ADP + Pi
丙二酸单酰 CoA 在脂肪酸的合成过程中,原料乙酰CoA要羧化 转变为丙二酸单酰CoA.
动员 FFA 甘油
心 肝 肾
脂肪代谢概况
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
脂肪的动员
甘油的代谢 脂肪酸的ß-氧化 酮体的生成及利用
肾上腺素
高血糖素
受体
一、脂肪动员
cAMP
ATP 激素敏感甘油三酯脂肪酶b
腺苷环化酶 ATP
蛋白激酶 ADP 甘油三酯 脂肪酸+甘油二酯 甘油二脂脂肪酶 脂肪酸+甘油一酯 甘油一脂脂肪酶 脂肪酸+甘油 脂肪酸 甘油 激素敏感甘油三酯脂肪酶a p
合成部位 肝



乳腺
脂肪组织 细胞定位 胞液 合成原料 乙酰CoA ATP NADPH HCO3- Mn2+ 限速酶 乙酰CoA 羧化酶 辅基:生物素
胞液 葡萄糖
CO2+NADPH+H+
线粒体 内膜
线粒体
丙酮酸
丙酮酸
乙酰CoA CO2 H2O
NADP+
苹果酸
NAD+
草酰乙酸
NADH+H+
脂 肪 酰 基 在 线 粒 体 上 的 转 运

三酰甘油磷脂

三酰甘油磷脂

甘油-3-磷酸脱氢酶 磷酸二羟丙酮
2006-9
第十章 脂类代谢
17
(二)血浆脂蛋白质的组成与结构
2、血浆脂蛋白的结构
apoA- Ⅰ ,apoC-Ⅱ
游离胆固醇 磷 脂
甘油三酯
脂蛋白 疏水核心
apoB-100,apoB-48
胆固醇酯 磷脂单分子层
2006-9
第十章 脂类代谢
18
(三)血浆脂蛋白的代谢与功能
1、乳糜微粒
合成部位:小肠 功能:运输外源性三酰甘油 空腹血浆不含CM
磷脂 胆固醇 载脂蛋白
肝脏
VLDL
血液
LPL
VLDL
HDL
LDL
IDL
甘油 脂肪酸
22
2006-9
第十章 脂类代谢
(三)血浆脂蛋白的代谢与功能
3、低密度脂蛋白
合成部位:血浆 功能:转运肝脏合成的内源性胆固醇至肝外 是空腹血浆的主要脂蛋白
2006-9
第十章 脂类代谢
23
LDL
肝或肝外组织 受体
溶酶体
12
2、超速离心法
原理:各脂蛋白密度不同(脂类和蛋白质含量各异) 超速离心 密度不同而漂浮或沉降
2006-9
第十章 脂类代谢
13
类型: 密度 •乳糜微粒(CM)
IDL
颗粒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低密度脂蛋白(LDL) •高密度脂蛋白(HDL)
2006-9
第十章 脂类代谢
14
两种分类法的对应关系
蛋白质 场所 功能 1% 小肠 转运外源性 三酰甘油
(60%)
8% 肝 转运内源性 三酰甘油
(50%)
25% 血浆 转运胆固醇

1 三酰甘油的分解代谢1.1 脂类的消化和吸收

1 三酰甘油的分解代谢1.1 脂类的消化和吸收

8分子FADH2提供8×2=16分子ATP; 8分子NADH+H+提供8×3=24分子ATP; 9分子乙酰CoA完全氧化提供9×12=108个分子ATP。 1 mol硬脂酸完全氧化生成CO2和H2O,共提供148 mol ATP。硬脂 酸的活化过程消耗2 mol ATP,所以1 mol硬脂酸完全氧化可净 生成146 mol ATP。
Chap 10 脂类代谢
1 2 3 4 三酰甘油的分解代谢 三酰甘油的合成代谢 磷脂的代谢 胆固醇的代谢
脂类包括甘油三酯和类脂。甘油三酯是主要储能物质,类 脂大都是细胞的重要结构物质和生理活性物质。 脂类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差异很大,其共同特性是不溶于水 而易溶于乙醚、氯仿等非极性溶剂的物质。通常脂类可 按不同组成分为五类,即单纯脂、复合脂、萜类和类固 醇及其衍生物、衍生脂类及结合脂类。
然后经呼吸链传递给氧,乙酰CoA的氧化也需要氧。
⑸脂肪酸β-氧化的能量变化
β-氧化是脂肪酸分解的主要途径,脂肪酸氧化可以供应机体 所需要的大量能量,以18碳的饱和脂肪酸硬脂酸为例,其 β-氧化的总反应为:
CH3(CH2)15COSCoA + 8NAD+ + 8CoASH + 8H2O
→ 9CH3COSCoA + 8FADH2 + 8NADH + 8H+

1 三酰甘油的分解代谢
1.1 脂类的消化和吸收
脂肪的消化需要三种脂肪酶(脂肪酶、甘油二酯脂肪酶和 甘油单酯脂肪酶 )参与,逐步水解甘油三酯的三个酯, 最后生成甘油和脂肪酸。
1.2 甘油代谢
1.3 脂肪酸的氧化
生物体内脂肪酸的氧化分解主要有-氧化、-氧化和氧化等几条不同途径,-氧化途径最为重要和普遍。

甘油三酯代谢

甘油三酯代谢
3 - 磷酸甘油
三、内源性脂肪酸的合成需先合成软脂酸再加工延长
(一)软脂酸的合成
1. 合成部位 组 织:肝(主要)、肾、脑、肺、乳腺及脂肪等组织 亚细胞:
胞液:主要合成16碳的软脂酸(棕榈酸) 肝线粒体、内质网:碳链延长
2. 合成原料
乙酰CoA、ATP、HCO3-、NADPH、Mn2+
乙酰CoA的主要来源:
+
PKA
PKA
ATGLa(无活性)
Perilipin-1b(有活性)
HSLb(有活性) FFA
ATGLb(有活性)
甘油二酯
TG
(DG)
FFA
HSL----- 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肪酶 ATGL----脂肪组织甘油三酯脂肪酶
(二)甘油转变为3-磷酸甘油后被利用
肝、肾、肠 等组织
(三)β-氧化是脂肪酸分解的核心过程
乙酰乙酸
NADH+H+ NAD+
O
CO2
CH3CCH3
丙酮
OH CH3CHCH2COOH
D(-)-β -羟丁酸
β-羟丁酸 脱氢酶
2.酮体在肝外组织氧化利用
CoASH+ATP
=
OH CH3CHCH2COOH
D(-)-β -羟丁酸
NAD+
NADH+H+
OO CH3CCH2COH
乙酰乙酸
=
琥珀酰CoA转硫酶 (心、肾、脑及骨 骼肌的线粒体)
乙酰CoA

AMP PPi
ATP柠檬酸裂解酶
ATP

CoA 柠檬酸
线粒体基质
丙酮酸
ω-氧化(ω- oxidation)

三酰甘油代谢过程

三酰甘油代谢过程

三酰甘油代谢过程
咱今天就来讲讲这三酰甘油代谢过程。

嘿,你可别小瞧了它,这就像是身体里的一场奇妙之旅呢!
你想啊,咱们吃进去的那些食物,里面就有好多可以变成三酰甘油的东西。

这就好比是原材料进了工厂一样。

这些原材料在身体里晃悠晃悠,就开始了它们的变身之旅。

首先呢,小肠就像是个加工车间,把那些个脂肪酸和甘油啥的给组合起来,变成了三酰甘油。

然后呢,这些三酰甘油就被打包起来,装上了“小货车”,也就是乳糜微粒,顺着血液就开始跑啦。

这一路上啊,它们会遇到各种情况。

有些三酰甘油会被身体的细胞给卸下来用掉,就像是到了目的地把货物卸下一样。

还有些呢,会一直跑啊跑,跑到肝脏那里。

肝脏这个大仓库啊,会把它们储存起来一部分,也会加工处理一部分。

那要是身体需要能量了咋办呢?这时候储存的三酰甘油就派上用场啦!它们会被分解,变成脂肪酸和甘油,然后脂肪酸就像燃烧的小火苗一样,给身体提供能量呢。

这就好像是把仓库里的货物拿出来用,让机器能正常运转起来。

咱再想想,如果咱们吃的太多,三酰甘油合成的太多了,那不就麻烦啦?就像仓库都堆满了,放不下啦!这可不好,可能就会带来一些健康问题呢。

那咱平时该咋办呢?这就得注意饮食啦!别老是吃那些油油腻腻的东西,多吃点蔬菜水果啥的,让身体的这个代谢过程能顺顺利利的进行呀。

你说这三酰甘油代谢过程是不是很神奇?它就像身体里的一个小世界,有条不紊地运行着。

咱们得好好爱护自己的身体,让这个小世界一直健康地运转下去呀,不然出了问题可就麻烦啦!所以呀,咱可得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别让身体里的这场奇妙之旅出岔子哟!。

甘油的分解代谢

甘油的分解代谢

甘油的分解代谢
甘油的分解代谢参考如下:
甘油(glycerol)是一种三碳醇,它可以通过多个代谢途径在生物体内进行分解。

以下是对甘油主要代谢途径的更详细的说明:
1. 三酰甘油分解:
- 三酰甘油是脂肪组织中常见的脂质形式,其分解称为三酰甘油水解。

在此过程中,三酰甘油分子被水解成甘油和三个脂肪酸分子。

这个过程发生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滴上,由激活的脂肪酶(例如激活的激素敏感脂肪酶)催化。

2. 糖异生途径:
- 甘油可以通过糖异生途径(gluconeogenesis)转化为葡萄糖。

在此过程中,甘油被酶催化为甘油酸,接着通过一系列的反应,甘油酸可以转化为葡萄糖-6-磷酸,最终生成葡萄糖。

这个过程主要发生在肝脏中。

3. 脂肪酸合成:
- 在高能量状态下,当葡萄糖过剩时,部分葡萄糖可以被转化为甘油,并通过脂肪酸合成途径合成为三酰甘油。

这个过程发生在肝脏和脂肪组织中。

4. 糖原合成:
- 甘油可以通过一系列酶催化反应,转化为葡萄糖-6-磷酸,进而参与糖原的合成。

这个过程主要发生在肝脏。

这些代谢途径的活性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能量平衡、激素水平和细胞的能量需求。

这样的调控确保了甘油能够根据身体的需要被合理地利用。

在健康的生物体中,这些途径的平衡维持了能量代谢的稳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酮体的生成途径
CoA~SH 乙酰乙 酰CoA 硫解酶 CH3COCH2CO~SCoA 乙酰乙酰CoA CH3CO~SCoA 乙酰CoA HMG-CoA 裂解酶 CoA~SH
关键酶
HMG-CoA 合酶 OH
CH3CO~SCoA 乙酰CoA 乙酰乙酸 脱羧酶
CH3COCH3 丙酮 CO2
CH3—C—CH2CO~SCoA CH2COOH β-羟β-甲基戊二酸单酰CoA
软脂酸(16C)合成的总反应式:
乙酰CoA+7丙二酸单酰CoA +14NADPH+14H
+
脂酸合成酶系 (7次循环)
软脂酸+14NADP++7CO2+6H2O+8CoA~SH
二、三酰甘油的合成
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 或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 1.部位 肝、脂肪组织和小肠 2.合成原料及酶类 原料:甘油、单酰甘油(MG) 及脂酸 酶类:脂酰CoA合成酶 脂酰CoA转移酶 3.合成过程 单酰甘油(MG)途径:小肠 二酰甘油(DG)途径:肝、肾
脂肪动员的激素调节作用
脂解激素
胰高血糖素 生长素 肾上腺素 + ( ) 抗脂解激素 胰岛素 + 磷酸二酯酶 蛋白激酶 +
ATP
腺苷酸环化酶
cAMP
+
5`-AMP
有活性
无活性 蛋白激酶 无活性 甘油 脂酸 TG脂肪酶 ATP 甘油一酯 脂酸
TG脂肪酶 -P 有活性 ADP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甘油二酯 脂酸
甘油三酯
(二)甘油代谢
CH2OH CH2OH HO CH 甘油激酶 CH2OH (肝、肾、肠) 甘油 CH2OH 磷酸二羟丙酮 O NADH+H C CH2O CO2+H2O CH2O ATP ADP HO CH P 磷脂 甘油二酯
3-磷酸甘油 NAD 磷酸甘油脱氢酶
+
+

糖异生 CHO
P
糖氧化
HO
CH CH2O P
3-磷酸甘油醛
(三)脂肪酸的β-氧化
饱和脂肪酸的β -氧化 脂肪酸β -氧化是在脂酰基β -碳原子上进行
脱氢、加水、再脱氢和α 与β - 碳原子之间断裂
的过程。
此过程是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完成的。 脂酸
必须先在胞液中活化为脂酰CoA,然后进入线
粒体β-氧化。
(四)酮体的生成及利用
脂酸在心肌、骨骼肌等组织中β -氧化生成 的大量乙酰CoA,通过TAC彻底氧化成CO2和H2O。 然而在肝脏中脂酸β-氧化生成的乙酰CoA, 有 一部分转变成乙酰乙酸、β-羟丁酸及丙酮。这 三种中间产物统称为酮体(ketonebodies)。 β-羟丁酸约70%,乙酰乙酸约30%,丙酮含量极 微。 1.酮体的生成 肝细胞线粒体中含有活性较强的酮体合成 的酶系。脂酸在线粒体β -氧化生成的乙酰 CoA是合成酮体的原料。
+
NADH+H CH3COCH2COOH 乙酰乙酸 β -羟丁酸脱氢酶
NAD OH
+
CH3—CH—CH2COOH β-羟丁酸
2. 酮体的利用
酮体在肝脏合成,但肝脏缺乏利用酮 体的酶,因此不能利用酮体。酮体生成后
进入血液,输送到肝外组织利用。
肝内生酮肝外用
3.酮体生成的生理意义
(1) 酮体具水溶性,能透过血脑屏障及毛细血 管壁。是输出脂肪能源的一种形式。 (2) 长期饥饿时,酮体供脑组织50~70%的能量。 (3) 禁食、应激及糖尿病时,心、肾、骨骼肌 摄取酮体代替葡萄糖供能,节省葡萄糖以供脑和 红细胞所需。并可防止肌肉蛋白的过多消耗。 (4) 长期饥饿和糖尿病时,脂肪动员加强,酮 体生成增多。当肝内产生酮体超过肝外组织氧化 酮体的能力时,血中酮体蓄积,称为酮血症。尿 中有酮体排出,称酮尿症。二者统称为酮体症(酮 症).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称酮 症酸中毒。
第八章
脂类代谢
第二节
三酰甘油的代谢
(一)脂肪的动员
概念:储存于脂肪细胞中的脂肪,在3种脂肪酶 作用下逐步水解为游离脂酸和甘油,释放入血供 其他组织利用的过程,称脂肪的动员。
激素敏感脂肪酶(HSL): 甘油三酯脂肪酶是脂肪动员的限速酶,其活 性受多种激素调节,故称激素敏感脂肪酶。 脂解激素:促进脂肪动员的激素。肾上腺素、胰 高血糖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素。 抗脂解激素:抑制脂肪动员的激素。胰岛素、 前列腺素E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