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及其生态效应分析许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与效果评价研究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与效果评价研究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重金属的积累在土壤中会对农作物生长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的风险。
因此,研究和探索有效的土壤修复技术对于解决这一问题至关重要。
一、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1. 生物修复技术:利用植物、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等生物资源,通过生物吸附、生物浸泡、生物交换等方式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
根据生物修复的特点,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动物修复等技术。
植物修复技术:适用于轻污染和中度污染土壤。
通过选择耐重金属的植物,使其吸收并富集土壤中的重金属,将其转移到植物体内的地下部分,使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减少。
常见的植物修复技术有植物吸附、植物蓄积和植物菌根等。
微生物修复技术:通过应用适合的微生物处理土壤,使微生物对重金属进行固定或转化,从而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
常见的微生物修复技术有菌株修复、生物酶修复和微生物育苗等。
动物修复技术:通过引入适宜的土壤寄生动物,如蚯蚓,促进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和转化,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毒性。
这种技术通常应用于有机废物处理,以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土壤质量。
2. 物理修复技术:通过物理方法处理土壤,改善土壤结构和环境,从而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和积累。
常见的物理修复技术有土壤剖面改良、土壤诱导透析和土壤覆盖等。
土壤剖面改良:通过改变土壤的物理结构,防止重金属的垂直迁移,减少其对地下水的污染。
这包括深耕、多翻耕、插秧、开沟等操作。
土壤诱导透析:利用电场、渗滤和透析等功能,通过透析草酸、螯合剂等溶解土壤中的重金属,降低重金属的含量。
这种技术通常应用于中度至重度污染的土壤。
土壤覆盖:通过覆盖物,如膜、草坪、植物固定剂等,隔离土壤和大气、水等环境,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的积累。
这种技术通常应用于轻度至中度污染的土壤。
二、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效果评价方法正确的评价方法可以客观地反映土壤修复的实际效果,为进一步的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森林生态课后思考题课后一题答案薛建辉
森林生态课后思考题课后一题答案薛建辉第一章思考题1.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与分支学科有哪些?生态学。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及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研究对象。
分子,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全球。
生态学分支学科。
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
2.生态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野外观察,实验方法,数量分析方法。
3.现代生态学发展的特点与趋势是什么?一,生态学的研究有越来越像宏观发展的趋势。
二,系统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
三,一些新兴的生态学分支出现。
四,分子生态学的兴起。
五,应用生态学的迅速发展。
4.什么是森林生态学?其研究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森林生态学。
是研究森林中乔木树种之间,乔木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森林生态学研究的内容。
一,个体生态,研究构成丛林的各种树木与环境的生态关系。
二,种群生态,研究丛林生物种群的形成与变化规律。
三,群落生态,研究群落的形成和变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四,丛林生态体系,研究体系中物质与能量的循环与转化。
5.森林可持续经营与可持续林业的区别与联系。
森林可持续经营。
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中的具体体现。
可持续林业。
是对丛林生态体系在确保其出产力和可更新能力和丛林生态体系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
两者的关系。
可持续林业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论在林业部门的具体体现,而丛林的可持续经营则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前提。
6.丛林在完成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作用有哪些?一,森林是生态平衡的调节器,是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
二,森林能够有效控制污染和酸沉降。
改善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条件。
三,森林能够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
四,丛林能够有效地防治土壤流失和退化。
五,森林可以涵养水源。
六,丛林能够有效防治地皮荒漠化。
七,森林能够有效缓解温室效应,维护全球碳循环。
微生物对农业的影响和应用
引言概述:微生物是指肉眼无法看到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
微生物在农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既可以对农业产生负面影响,如引起疾病和害虫问题,又可以提供多种应用,如土壤改良、有机肥料生产和生物农药制备等。
本文将对微生物对农业的影响和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正文内容:一、微生物对土壤的改良1.细菌的氮固定作用2.真菌的有机物分解能力3.微生物促进土壤结构的形成4.微生物对土壤pH值调节作用5.微生物对土壤肥力的提升二、微生物在有机肥料生产中的应用1.微生物堆肥过程的作用2.微生物在废弃物处理中的应用3.微生物与植物生长的互惠关系4.微生物有机肥料的制备方法5.微生物有机肥料的效果与应用注意事项三、微生物在生物农药制备中的应用1.生物农药的概念和优势2.微生物源农药的分类和特点3.微生物农药的提取和制备方法4.微生物农药的应用领域和效果5.微生物农药的环境友好性和未来发展方向四、微生物在农作物病害防治中的应用1.微生物对病原菌的拮抗作用2.微生物菌剂的作用机制3.微生物种类与农作物病害的匹配4.微生物防治的应用方法与条件5.微生物防治的效果与前景展望五、微生物在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中的应用1.微生物对农产品贮藏的影响2.微生物与农产品新鲜度的保持3.微生物在食品发酵中的应用4.微生物在食品添加剂中的作用5.微生物在农产品加工中的应用技术与安全控制总结:微生物对农业的影响和应用非常广泛,通过对土壤的改良、有机肥料的生产、生物农药的制备、农作物病害防治以及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等方面的应用,微生物为农业的持续发展和生产效益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微生物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前景将会更加广阔,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生态毒理学_山西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生态毒理学_山西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年英国生物学家对桦尺蛾发生的工业黑化现象的报道是环境污染对动物种群影响的最早报道。
答案:18482.效应分析的详细程度和保守性取决于评价的()。
答案:等级3.HC5表示该浓度下受到影响物种不超过总物种数的(),或达到95%物种保护水平时的浓度。
答案:5%4.生物膜主要是由液晶态的脂质双分子层和()构成。
答案:蛋白质5.脂溶性较高的化学物主要蓄积在()组织内。
答案:脂肪6.( )被视为DNA氧化损伤的生物标志物。
答案:8-羟基鸟嘌呤7.环境化学物对生物的致死效应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不包括()。
答案:环境的理化性质8.以下哪项不属于臭氧层破坏引发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答案:环境污染物的生物放大效应9.下列农药中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最大的是()。
答案:杀菌剂10.汞对鱼类的危害主要是通过()产生。
答案:甲基汞11.植物可以通过(),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因此,良好的植被可调节环境温度、减弱光辐射。
答案:光合作用12.()是由昆虫体内产生并释放到体外与同种个体进行信息传递的化学物质,利用这种物质研发昆虫引诱剂和拒避剂用于害虫防治。
答案:昆虫信息素13.由于多氯联苯的持久性与亲脂性,在食物网中呈现出很高的()特征。
答案:生物富集14.不同重金属浓度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发现()浓度的重金属能刺激微生物生长而增加其生物量,()浓度会抑制微生物生长且降低其生物量。
答案:低,高15.一般来说,随着动物体重的增加,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积存量会()。
答案:增加16.生态毒理学模型使环境污染治理成为()的环境生态治理途径或工具。
答案:耗费低廉没有二次污染效果优良操作容易17.生态风险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和()两部分。
答案:风险表征方法暴露-效应评估方法18.下列选项中哪些是生态风险评价选择评价终点的标准()。
答案:生态学关联易感性实用性合适的尺度19.剂量-反应关系曲线主要有()。
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
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化学农药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其使用也可能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为了评估农药对环境的安全性,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试验研究。
下面将介绍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的试验准则。
1. 目标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试验:首先需要了解目标农药的物化性质,包括溶解度、挥发性、分解速率等。
这些数据有助于评估农药在环境中的行为和归趋。
2. 毒性试验:通过在实验动物或模型生物上进行毒性测试,评估农药对生物的毒性效应。
包括急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和生殖毒性试验等。
3. 生态毒性试验:通过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进行评估,研究农药对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的毒性影响。
常用的试验包括急性水生毒性试验、生物降解试验和土壤毒性试验等。
4. 水环境试验:通过在模拟的水体环境中进行试验,评估农药对水体的影响。
例如,测定农药在水中的溶解度、降解速率和生物富集等。
5. 土壤环境试验:通过在模拟的土壤环境中进行试验,评估农药对土壤的影响。
例如,测定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抑制效应、土壤中的降解速率等。
6. 空气与大气环境试验:评估农药的挥发性和空气扩散特性,以及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包括挥发性试验,空气清洁性试验和臭氧生成势试验等。
7. 降解和残留试验:评估农药在环境中的降解速度和残留水平。
通过测定农药在土壤、水体和作物中的残留量,来评估农药的降解性能和潜在的残留风险。
8. 风险评估:综合以上试验的数据,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农药对环境的潜在风险水平,为农药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
以上是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的一些常规准则,试验的具体设计和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通过这些试验准则的使用,可以有效评估和监测农药对环境的影响,从而确保农药的合理使用和环境的安全保护。
化学农药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地防治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然而,农药的不当使用或滥用可能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如水体污染、土壤退化和生态系统破坏等。
为了确保农药的安全使用,必须进行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底物诱导呼吸法》编制说明-全国土壤质量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熏蒸提取法》Determination of soil microbial biomass ‒Fumigation-extraction method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熏蒸提取法》编制组二0一七年四月项目名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熏蒸提取法计划编号:20153803-T-326项目负责单位: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项目负责人:吴金水技术委员会:全国土壤质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404)目录1、立项背景 (1)1.1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研究意义重大 (1)1.2 土壤质量标准化与土壤科研工作的需要 (1)2、任务来源 (3)3、标准制定的原则和依据 (3)3.1 原则 (3)3.2确定依据 (4)4、标准制定的主要技术内容及方法应用评价 (4)4.1 适用范围 (4)4.2 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 (4)4.3熏蒸和提取 (5)4.4 提取物中碳的测定 (6)4.5 方法的评价 (8)4.6方法的应用 (9)5、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协调性 (11)6、对标准贯彻的建议 (11)7、参考文献 (11)1、立项背景1.1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研究意义重大土壤微生物生物量(soil microbial biomass)是指体积小于5×103μm3活体微生物总量,但不包括活的植物体,如植物根系等(吴金水等,2006;李振高等,2008)。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虽然只占土壤有机质的3%左右,但在有机物质、氮、磷、硫等转化和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不仅是土壤有机质中最活跃的组分,而且可作为土壤养分的储存库,是植物生长吸收利用养分的重要来源,与单个微生物个体数量指标相比,更能反映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实际数量与作用潜力。
据估计植物吸收N、P、S 的60%,47%和28%分别来自微生物生物量N、P和S。
微生物是土壤中最为活跃的生命体之一,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养分( C, N, P, S 等) 循环转化的驱动力,参与有机质的分解、腐殖质的形成、养分的转化与循环等各个生物化学过程(林先贵,2010)。
施用有机肥对中国农田土壤微生物量影响的整合分析
施用有机肥对中国农田土壤微生物量影响的整合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整合并分析施用有机肥对中国农田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通过系统回顾和综合分析现有的研究文献,我们将评估有机肥施用对农田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以期为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首先介绍研究背景,阐述有机肥施用的重要性以及其对土壤微生物量的潜在影响。
接着,将概述本文的研究目的、方法、数据来源和分析框架。
通过整合分析,我们期望能够明确有机肥施用对农田土壤微生物量的具体作用及其机制,从而为制定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土壤健康、促进植物生长和营养循环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有机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逐渐普及,其对于农田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有机肥的施用对农田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有机肥的施入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为土壤微生物提供丰富的碳源和能源,从而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同时,有机肥中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也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
有机肥的施用还可以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多样性。
一方面,有机肥中的有机物质可以促进某些微生物类群的生长,如细菌、放线菌等,从而增加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
另一方面,有机肥中的某些成分还可以抑制某些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如病原菌等,从而维持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平衡和稳定。
有机肥的施用对于土壤微生物的酶活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土壤酶活性是反映土壤生物活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变化可以反映土壤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能力和土壤肥力的变化。
研究表明,有机肥的施用可以提高土壤中的酶活性,如脲酶、磷酸酶等,从而促进土壤有机物的分解和养分的释放。
有机肥的施用对中国农田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改变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多样性、提高土壤酶活性等。
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养分效应相关性分析
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养分效应相关性分析概述:土壤是地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而微生物是土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组成部分。
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养分效应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
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微生物多样性和土壤养分效应之间的关系展开分析。
一、宏观层面的相关性分析1. 土壤养分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土壤养分是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重要驱动因素。
适宜的土壤养分含量能够提供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从而促进微生物的生物量和多样性的增加。
其中,氮、磷、钾等元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较为显著。
氮元素是细菌和真菌生长所需要的重要养分之一,磷元素则对真菌和放线菌的生长起到重要作用。
另外,土壤pH值也会影响微生物多样性,不同pH值下的土壤会选择性地影响不同类型的微生物,从而影响微生物的多样性。
2. 微生物多样性对土壤养分效应的影响微生物通过参与土壤有机质分解、养分转化和固氮等过程,对土壤养分释放和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高微生物多样性能够提高土壤养分利用效率,并增加养分的吸附和释放。
多样性的微生物群落能够对不同养分有不同的反应能力,从而提高土壤对养分的利用效率,改善土壤养分供应。
二、微观层面的相关性分析1. 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养分效应的关系不同微生物物种的存在和丰度决定了微生物的多样性。
土壤中存在着丰富的微生物物种,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
这些微生物在土壤中各自承担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如分解有机质、固氮、提高土壤养分利用效率等。
物种多样性能够提高土壤功能的稳定性,增强养分转化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功能多样性与土壤养分效应的关系微生物的功能多样性是指微生物在土壤中参与养分转化、降解有机物、抗逆性等方面的功能差异。
功能多样性能够提高土壤中的养分循环效率,促进土壤健康和地力的提升。
高功能多样性的微生物群落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养分利用方式,从而提供全面的土壤养分供应。
总结: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养分效应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
土壤污染的主要生物效应
土壤污染的主要生物效应1、概述土壤有机无机复合污染是当前土壤污染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开展土壤有机无机复合污染研究,对于正确评价复合污染条件下污染物质迁移转换的行为,帮助人们采取合理的整治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土壤的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由于重金属与有机物的吸附、缔合、螯合等一系列反应使重金属能够更好的吸附与固定于土壤中,对土壤微生物的生理、生化性能及土壤理化性质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酶活性作为土壤生化属性的重要指标,二者的变化更能直接反映外源污染物对土壤生物产生的影响,从而反映土壤的环境状况。
2、重金属对微生物的影响在农田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过程中,微生物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进入土壤的重金属可能通过影响其中的微生物数量、生物量、群落平衡及其生化活性,降低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速率,从而影响土壤肥力以及作物的生长与养分吸收。
2.1重金属对微生物种群的影响研究表明,重金属污染能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即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然而,Y ang 等(2004)的研究结果显示,轻度的重金属污染并不会导致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随着重金属浓度的增加,才会出现明显的抑制作用,二者一般呈负相关关系,其相关显著性与重金属种类、土壤类型及微生物类群有关。
吴春艳等(2006)研究了重金属Cd、Cu对黄松水稻土中微生物种群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所设置的浓度范围内,重金属对不同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差异较大。
滕应等(2005)采用BIOLOG碳素利用法对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研究,发现在供试土壤Cu、Zn、Cd、Pb复合污染生境中重金属的微生物毒性效应主要由Cd和Cu 2种元素决定,Cd和Cu是影响供试红壤微生物活性及其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发生变化的主要控制因子。
有研究者指出,利用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的改变规律能够预测土壤养分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过程,因而它是最有潜力的敏感性生物指标之一(孙波等,1997)。
2021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对应练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基础过关练题组一了解物质循环(碳循环)1.(2020辽宁盘锦辽河油田二中高二上期末改编)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物质是指C、H、O、N、P、S等化学元素B.碳主要以CO2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C.生产者和分解者在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消费者与此无关D.生物群落中的碳不能实现循环,而是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2.(2020山东日照高二上月考改编)如图为生物圈循环过程示意图,甲~丁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⑦表示过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⑤⑥表示呼吸作用B.①和②的速率基本相等,使生物体和大气中的碳含量长期处于稳定状态C.甲→丙→丁构成一条食物链D.碳通过①②⑤⑥过程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实现循环3.(2020河北张家口一中高二上月考改编)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
下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时期碳吸收量(kgC·a-1)碳释放量(kgC·a-1)A 1.20×1014 1.20×1014B 1.20×1014 1.26×1014A.生态系统中碳的吸收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碳的释放主要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实现B.如果碳释放量远远大于碳吸收量,会引起温室效应C.A时期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量等于碳释放量,说明此时海洋在调节大气碳含量中无作用D.B时期大量植树造林可以使碳的吸收量和释放量趋于平衡4.(2020北京东城高二上期末)如今低碳生活、绿色经济已成为人类共同的目标。
如图是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减少对过程③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B.植树造林有助于增强过程②而减少大气CO2含量C.图示①③伴随着生态系统的能量释放D.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均参与过程①和②5.(2020江苏省盐城中学高二上期中)下图中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A~E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⑦表示过程。
陕西省渭南市高职单招2023年生态学基础真题及答案
陕西省渭南市高职单招2023年生态学基础真题及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0题)1.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是由首次提出的( )。
A.奥德姆B.林德曼C.达尔文D.坦斯利2. 系统功能的整合性是指( )A.整体功能大于各组成部分的分功能之和B.整体功能等于各组成部分的分功能之和C.整体功能小于各组成部分的分功能之和D.以上三者都不是3.有些植物的树干和根基生有很厚的木栓层,具有绝热和保护作用,这是植物对高温的()。
A.形态适应B.生理适应C.行为适应D.结构适应4. 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 )A.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B.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C.所有植物个体的总和D.所有动物个体的总和5.下列有关水生植物特点中,正确的是()。
①发达的通气系统②叶片极厚③植物体具有较强的弹性④淡水植物具有自动调节渗透压的能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全部正确6.尚玉昌先生认为地球人口承载能力为( )。
A.100亿B.200亿C.150亿D.80亿7. 昆虫对( )有趋光反应。
A.紫外线B.红外线C.可见光D.荧光8. 地球上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森林生态系统B.海洋生态系统C.农业生态系统D.生物圈9. 相同的群落类型()A.可童复出现在相同生境中B.不会重复出现在相同生境中C.只能出现在同一地区D.只能出现在不同气候区10.下列不属于二氧化碳引起的生态问题的是( )。
A.海平面上升B.气候变暖C.气候带北移D.平均温度降低11.驯化能改变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性范围,即可改变其()。
A.生态幅B.生态对策C.种间关系D.内分布型12.土壤细菌与豆科植物的根系所形成的共生体称为。
()A.菌根B.根瘤C.菌丝D.子实体13. 旱生植物的特点是()A.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小B.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大C.根系不发达、叶表面积较小D.根系不发达、叶表面积较大14. 生态因子可以简单地划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两类,其中非生物因子不包括()A.气候因子B.土壤因子C.地形因子D.人为因子15.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是由首次提出的( )。
长期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土壤肥力及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
长期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土壤肥力及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1. 本文概述随着现代农业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生物有机肥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土壤改良剂,其应用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长期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土壤肥力及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
通过分析不同施用周期和施用量的生物有机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养分含量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本文旨在为农业生产中生物有机肥的科学施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施用生物有机肥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微生物生物量碳,从而促进作物生长和农产品质量的提升。
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的双赢具有重要意义。
2. 文献综述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壤肥力是维持作物持续高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对化肥的过度依赖,土壤退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失衡等问题日益凸显,这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生物有机肥作为一种新兴的土壤改良剂,在提升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长期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土壤肥力及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
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如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全钾等。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的施用可以显著提高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和养分水平,从而增强土壤肥力。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微生物生物量碳作为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要指标,其变化可以反映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和多样性。
一些研究表明,生物有机肥的施用可以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含量,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活性,进而促进土壤肥力的提升。
目前关于长期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土壤肥力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影响的研究仍存在不足。
长期定位试验的缺乏使得我们对生物有机肥长期施用效果的认识不够全面。
不同土壤类型、气候条件、作物种类等因素可能对生物有机肥的效果产生影响,但目前对这些影响因素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长期施肥对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长期施肥对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一、本文概述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化肥的广泛应用对土壤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长期施肥作为农业生产中的常见实践,对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长期施肥对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农业生产中的土壤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首先介绍长期施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土壤微生物量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养分的转化和循环起着关键作用。
长期施肥可能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数量和活性,从而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
本文将探讨长期施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土壤酶是土壤生物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对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养分的转化和循环等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长期施肥可能会改变土壤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土壤的生物化学过程和养分供应能力。
本文将综合分析长期施肥对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机制,以及这些影响对土壤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的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农业生产中的土壤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二、文献综述长期施肥对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一直是土壤学和农业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土壤微生物作为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物量及活性直接影响着土壤的质量和肥力。
土壤酶则是土壤生物化学过程的关键驱动者,参与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分解、养分的转化和循环等过程。
深入探讨长期施肥对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机制,对于优化农田管理措施、提高土壤可持续利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已有研究表明,长期施肥会显著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生物量。
一方面,施肥可以增加土壤中的养分含量,为微生物提供充足的能量来源,从而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另一方面,不同施肥方式和肥料类型对微生物的影响存在差异。
例如,有机肥料施用通常会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提高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而化肥的长期施用则可能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单一化,降低微生物多样性。
土壤碳储量控制中微生物合成及代谢作用研究进展
土壤碳储量控制中微生物合成及代谢作用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由于全球碳(C)循环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兴趣,对土壤有机质(SOM)分解、转化和稳定的研究也急剧增加。
我们使用土壤“微生物碳泵”(MCP)的概念框架来演示微生物是如何在土壤碳储存中发挥积极作用的。
微生物碳泵将微生物产生的一系列有机化合物与它们的进一步稳定联系起来,称为“续埋效应”。
这种整合捕捉了微生物同化作用在土壤有机质形成过程中累积的长期遗留问题,其机制(无论是通过物理保护还是由于化学成分而缺乏活化能)最终使微生物碳源在土壤中埋葬。
本文以土壤微生物碳泵作为概念指南,加强对全球变化条件下土壤碳动态对陆地碳循环响应的机制的理解。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土壤碳动态;微生物碳泵由于全球气候和大气化学成分的变化,土壤碳稳定已成为近年来的一个重要课题[1]。
由于其面积大,平衡土壤碳库的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微小变化都将和减少或加剧燃烧化石燃料后果一样对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变化产生重大影响。
由于土壤碳循环是微生物生长和活动的最终结果,了解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转化和封存需要了解微生物生理学如何调控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过程、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
1.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代谢控制陆地生态系统中碳的长期储存主要发生在植物生物量作为土壤中稳定的有机质的情况下。
考虑到碳转化过程中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我们提出关于微生物分类影响土壤有机质形成的两个途径:体外(细胞外)修饰、胞外酶攻击和变换植物残留导致沉积植物的碳不易被微生物同化;以及有机底物通过细胞摄取-生物合成-生长-死亡在体内的转换方式。
导致微生物衍生碳沉积有两种途径,进一步退化的化合物或由修改原始组织形成的更容易稳定的化合物,或通过微生物合成新的化合物,如聚合物与降解木质素产品和氨基酸。
无论如何,体外修饰意味着通过微生物降解酶(即纯分解代谢过程)重组或改变分子,而体内周转意味着分子的分解和再合成,也可能意味着分解代谢过程和合成代谢过程的混合。
土壤微生物研究原理与方法
土壤微生物研究原理与方法土壤微生物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古菌、原生生物等。
它们在土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参与有机物质的分解、养分循环以及土壤生物活性等过程。
因此,研究土壤微生物对于理解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土壤微生物研究的原理和方法。
1. 土壤微生物研究原理土壤微生物研究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是指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通过研究微生物群落结构,可以了解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揭示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对土壤环境的响应。
(2)微生物代谢活性:微生物在土壤中的代谢活性反映了其对有机质和养分的利用能力。
通过研究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性,可以评估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和活性,从而了解土壤的新陈代谢情况。
(3)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微生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包括有机质的分解、养分的转化和循环、抗生素的合成等。
研究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可以揭示微生物与土壤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为土壤养分管理和生态系统恢复提供理论支持。
2. 土壤微生物研究方法土壤微生物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土壤微生物的提取和分离、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分析、微生物代谢活性的测定以及微生物的生态功能评价等。
(1)土壤微生物的提取和分离:土壤中微生物的提取和分离是研究土壤微生物的第一步。
常用的方法包括土壤样品的稀释平板法、渗滤法、摇瓶培养法以及膜过滤法等。
对于某些特定微生物群落的研究,可以选择特定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以分离出目标微生物。
(2)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分析常用的方法有生物多样性测定方法(如PCR-DGGE、PCR-TGGE、16S rRNA基因测序等)、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下一代测序技术(NGS)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种类和数量分布。
(3)微生物代谢活性的测定:微生物代谢活性的测定常用的方法有农业基础磷酸酶活性测定法、氢氧化酶活性测定法、呼吸代谢测定法、膜透性测定法等。
土壤污染的修复技术与效果评价研究
土壤污染的修复技术与效果评价研究1. 引言土壤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很多工业和农业活动导致了土壤污染的问题。
土壤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土壤污染的修复技术与效果评价研究变得迫切。
2. 土壤污染的修复技术2.1. 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微生物或植物的生物活性去除或还原土壤中的有毒物质。
其中,最常用的技术包括植物修复(phytoremediation),微生物修复(bioremediation)和“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
植物修复是指利用具有植物耐受性和累积能力的植物来修复土壤污染。
如遗传工程的植物,它们可以通过吸收并富集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并将其转移到植物的地上部分,从而减少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含量。
微生物修复是利用微生物的降解能力,将有毒物质转化成较为无害的物质。
微生物通过降解、代谢或吸附有害物质,逐渐降低土壤的污染程度。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是利用植物和微生物共同协作,提高土壤修复效能。
植物通过根系分泌物提供微生物所需的养分,而微生物则以降解有害物质的能力促进植物的生长。
2.2. 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是通过物理手段去除或隔离土壤中的有毒物质。
该技术主要包括土壤挖掘、土壤分离、电动修复、气体蒸汽抽取等方法。
土壤挖掘是将受污染的土壤挖掘出来,转运到其他地方进行处理或填埋。
这种方法适用于污染源较小且深度有限的情况。
土壤分离是通过筛分或离心等方法将土壤中的有毒物质与土壤分开,从而去除有毒物质。
电动修复是通过电流和电场的作用,将有毒物质移动到土壤中其他区域的技术。
这种方法适用于污染区域较小的情况。
气体蒸汽抽取是利用高温蒸汽或空气中的气体抽取有毒物质,从而达到修复土壤的目的。
2.3. 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是通过添加化学物质改变土壤中有毒物质的性质,使其转化为较为无害的物质或减少其迁移能力。
2023年全国事业单位联考E类《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试题及答案
2023年5月7日全国事业单位联考E类《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试题及答案一、常识判断。
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1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总结了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几项?()①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②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③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进一步健全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A、1B、2C、3D、422023年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对过去一年的工作进行了回顾。
下列与之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货物进出口好于预期,实际使用外资有所下降②新发放企业贷款平均利率降至有统计以来最低水平③向更多中等收入群众发放价格补贴,约6700万人受益④免除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2022年国家助学贷款利息并允许延期还本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关于“两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议案是由政协委员向人大或政府提出的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可修改宪法,监督宪法实施C、政协委员通常情况下是以协商推荐的方式产生D、省级人大代表是由下一级人大代表差额选举产生4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布了一些“新职业”。
下列关于新职业的说法,错误的是()。
A、城市管理网格员可以受理相关群众举报B、直播销售员属于互联网营销师的工种之一C、家庭教育指导师可策划家校协同育人活动D、电子数据取证分析师的工作不包括数据恢复5行政机关下列做法与其所体现的行政法原则,对应错误的是()。
A、行政机关在行使裁量权中所采取的措施符合法律目的——合理行政原则B、行政机关在作出重要决定时召开听证会听取公众意见——高效便民原则C、行政机关在法律法规授权的范围内实施行政管理活动——合法行政原则D、行政机关定期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的支出和使用情况——行政公开原则6下列与生活常识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生菜的根部切下来可以继续种出新生菜B、进行大量出汗的运动时适合穿纯棉衣物C、瓷砖缝隙生有霉斑可以使用漂白剂洗刷D、热带水果放入冰箱冷藏时容易出现黑斑7关于生活中的化学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及其生态效应
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及其生态效应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在保持土壤健康生产力方面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受到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的变化可能会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造成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以及这些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原生生物和古菌等生物种类,这些微生物在地球生命系统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决定了土壤质量及其功能。
各种环境因素,包括土壤理化化学性质、气候、植物和土地利用等都能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
2. 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环境变化包括全球变暖、降雨模式改变、土地利用变化、化学物质污染等,这些变化都会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造成影响。
以下是一些影响因素的具体影响:2.1温度温度是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关键环境因素,它会影响微生物多样性和代谢过程。
随着气候变暖,土壤温度也会上升,这可能会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
另外,温度变化也可能导致微生物的适应性变化。
2.2水分在干旱条件下,土壤水分的减少可能会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生物量和活性下降。
另一方面,过度的湿度可能会选择出一些对湿度耐受性强的微生物群落,导致群落组成的改变。
2.3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有着显著的影响,对于不同的农业系统、森林和城市化过程,都有特定的微生物群落组成。
由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根系分泌物、农药和化肥等处理的差异,可能会对微生物群落的生长和多样性造成影响。
2.4化学物质化学物质污染可能会对土壤生物体产生毒性作用,导致微生物死亡或者降低生长和多样性。
此外,化学物质也可能影响土壤微生物的代谢过程和调控机制,从而影响微生物群落的生态功能。
3. 土壤微生物对生态系统的贡献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决定了土壤生产力和功能,同时对于生态系统的保持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微生物量碳氮特征研究
微生物量碳氮特征研究引言:微生物是地球上最为丰富的生物群体之一,其在碳循环和氮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量碳氮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生态效应,对于环境保护、农业生产和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微生物量碳氮特征的定义微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指的是单位土壤体积或质量中微生物所含的碳的量;微生物量氮(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MBN)则是单位土壤体积或质量中微生物所含的氮的量。
微生物量碳氮的测定可以通过化学分析、生物学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多种技术手段来进行。
二、微生物量碳氮特征的影响因素1. 土壤类型:不同土壤类型中的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存在差异。
例如,富含有机质的黑土和沼泽土壤中的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通常较高,而贫瘠的沙土和石灰岩土壤中的微生物量碳氮含量较低。
2. 气候条件:气温、湿度和降水等气候因素对微生物量碳氮的分布和活性有重要影响。
较高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和代谢活动,从而增加微生物量碳氮的含量。
3. 土地利用方式: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微生物量碳氮的积累和分布产生显著影响。
农田耕作、林地植被和草地放牧等活动可以改变土壤环境和有机质含量,进而影响微生物量碳氮的含量和组成。
4. 施肥措施:合理的施肥措施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从而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提高微生物量碳氮的含量。
5. 土壤pH值:土壤pH值对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有一定影响。
通常来说,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在中性或微酸性土壤中较高,而在强酸性或强碱性土壤中较低。
三、微生物量碳氮特征的生态功能1. 养分循环:微生物参与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的释放,通过分解有机质将有机氮转化为无机氮,促进氮的循环和有效利用。
2. 土壤肥力:微生物量碳氮的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影响土壤的肥力和养分供应能力。
3. 碳储存:微生物通过吸收和固定大量的有机碳,将其转化为微生物体内的有机质,对土壤碳储存和减缓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生物生态效应及其修复研究进展
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 群落结构及生物化学过 程的影响以及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机理。
1 重 金 属对 微 生 物 量和 群落 结 构 的影 响
11 重金属污 染对 土壤微 生物 生物 量的影 响 土壤微 生 物 生 物 量是 指 土 壤 中体 积 小 于 5X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 学基 金项 目 { 0 71 4) 壤周 物质循 环开 放实 验室及 欧共 体资 助项 目、 4 115 :土 1 作者 简介 :哮应 【 95 .男 .博 士研 究生 .从事 重金 属柯 染土壤 的微 生物 生态 敢应研 究 t7 一)
态 效 应
关键 词 :土壤 微生 物 ;重金属 ;生物修 复
中图分类号 :X 3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8 X ( 0 2)0 —0 50 0 81 1 2 0 1 8 —5 0
土壤 重金 属 污 染 是 指 人 类 活 动将 重 金 属 加 人
到土壤中. 致使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 量 、并造成 生态环 境质 量恶 化 的现象 。它一 方 面 】 对农作物 、 农产品和地下水等许多方面产生重大影 响, 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 另一方面因大多 数 重金属 在土壤 中相对 稳定且 难 以迁 出土体 ,对 土 壤理化性质及土壤生物学特性( 尤其是土壤微生物) 和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明显不 良影响, 从而影响土 壤生态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 。国内外专家曾采用非 毒性改 良 剂法 、 深耕法 、 排土法和客土法以及化学
Ka h n等采用室内培养实验 ,研究 了 C 、 b和 _ d P , n 对红壤微生物生物量 的影响 , 当其浓度分别为 3 Og u
g‘ 5 g -、10u -时 导致 微 生物生 物量 的显 。 4 0u 5 gg 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 、腐殖质 之间循环转换 的生化过程 ,有助于提高土壤
的 自我 修 复 能力 、 自然肥 力 增 长 等能 力 ,也 是生 态 环境 保 护 的重要 工具 与屏 障 。
壤 ,云贵高原 的分 布较为复 杂 ,黔 中高原分 布 的是 黄 2 . 2 影响微 生 物生 物量 的 因素 壤 ,滇 中 高原 是 红 壤 ,往西 向下 关 逐 渐过 渡 为 褐 红 壤 , 随 着 人们 对 农 业 的关 注度 持 续攀 升 ,其 种植 制 度 、
高 ;棕 壤 的 土层 厚 且 质地 黏 重 ,但 是 表 层 的有 机 质 含量 丰 富 ,弱 酸性 ;褐 土 的淋 溶 程 度 不高 ,有 机质 与 矿 物质 易 于 储存 ,肥 力 效 果好 ,中性 或微 碱 性 ;黑钙 土 的 腐殖 质 层 深 厚 ,肥 力 丰 富 ,无 极 养 分 也多 , 中性 、微 碱 性 ; 荒 漠 土 大 多 土 层 薄 、其 发 育 程 度 弱 ,细 土 较 少 且 石 砾 多 ,碱 性 ,肥力 极差 【 l J 。
关键词 土壤 性 质 ;生 态 农 业 ;生 态 经 济 ;微 生 物 与 生 态效 应 中 图分 类号 :s 1 5 4 . 3 6 文 献 标 志 码 :B D O I :1 0 . 1 9 4 1 5 / j . c n k i . 1 6 7 3 — 8 9 0 x . 2 0 1 6 . 3 5 . 0 5 5 在 生 态农 业 与 农 林 经 济 的大 力 推 进 下 ,除 了重 新部 署 与 战 略规 划 土 地 资 源 、林 地 资 源 、农 林 科 学 技 术 ,还 将 土 壤 的性 质 及 其 质 量 的治 理 、改 善 纳入 了 战略 重 点 内 容 , 同时在 土壤 中起 着 重要 作 用 的微 生物 也 逐 渐 进 入 了
1 土 壤 的 概 述
1 . 1 我 国土壤 的分 布
我 国 的 国 土 面 积 广 阔 、 土 地 资 源 丰 富 ,但 由 于 土 壤 成 因的 复 杂性 和 自然 条件 复 杂 多 样 ,其 类 型较 多 、分 布 较 散 ,既有 垂 直 分 布 规律 又 有 水 平 地带 的分 布 规 律 , 纵 横 交 错 、别 具 一 格 。 土壤 在 我 国热 带 亚热 带 地 区 ( 即 淮 河 、秦 岭 以南 的地 区 )的分 布 ,受 到 季风 影 响 较 大 , 其 性 质 基本 自南 而 北 地 分 布为 砖 红 壤 、砖 红 壤 性 红 壤 、 黄 壤 、红壤 和黄 棕 壤 。 其 中 ,湘 鄂 山 地地 势 主要 分 布 黄
人 们 的 视线 。微 生 物 不 仅是 土 壤 的重要 组 成 部 分 ,还是
棕 壤 、棕壤 、 暗棕 壤 、灰 化 土 和 灰钙 土 等类 型 ,不 同的 土 壤 有 不 同 的特 征 。其 中红 壤 因 易溶 性 无 机养 分 流 失 残 留铁 铝 而发 红 ,质 地 黏重 、土 层 深厚 、肥 力差 ,多 为 酸
2 土壤中 的微生物生物量
2 . 1 土壤微 生 物 生物量 的 内涵
土 壤 中微 生物 生 物量 主要 是对 其 中体 积小 于 5 0 I X m 的生 物 总 量 的 总称 ,是植 物 与 土 壤有 机 部 分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也 是 转 化 土壤 养 分 ( N、S 、P 、C 等 )的 重 要 力 量 ,更 是 土壤 养 分 的 “ 移 动 储 存 卡 ” ,形 成 土壤 、有 机
向南 则 呈 现 为 砖 红 壤 性 红 壤 。 而 秦 岭 、淮 河 以 北 的 地 有 机 残 体 、轮作 措 施 、施 肥 的技 术 与种 类 对 土壤 中的微
方 , 由北 向南 逐 渐 为 灰 化 土 、暗棕 壤 、棕壤 、黄 棕 壤 、 红 壤 、砖 红壤 性 红 壤 和 砖 红壤 ,其 中辽东 半 岛与 山 东半 岛多 为 棕壤 ,松 辽 平 原 有 白浆 土 、黑 土 ,大 兴 安 岭 有 灰 化 土 。土壤 在 东 西 方 向 发育 中 ,呈 现 出从 东 部 的褐 土 到 西 北 的黑 垆 土 逐 渐 过 渡 ,在 半 荒 漠 地 带形 成 灰 钙 土 ,到 了干旱 中心 则为 棕漠 土 。
( 西北 师 范大 学,甘 肃 兰州 7 3 0 0 0 0 )
摘 要 随 着城 市化 进程 的加 快 ,土地利 用率下 降、土地资 源的浪 费与污 染 日益严重 ,而在 经济侧 结构改革 的 推进 中,农业 改革也 进入 了深度 开展 的阶段 ,从无人机 测量耕地 、 山地 、水 田等土地资 源的面积 到有机 种植 、 无 污染农 药的研发 与喷洒 ,无一不彰显 着人 们在传 统的农耕文化底 蕴上的传承 与发展 。作 为土地 资源 中最重要 的部 分 ,土壤 的质地 、污染程度 、微 生物 的生 态效应 等 因素都 关 系着农林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基 于此 ,通过分 析 不 同性质土壤 中的微 生物种 类 、数量 、质 量等 内容 ,来探讨微 生物在土壤 中所起 的生 态效应 ,为农业及其经 济的 生态改革与发展提供 有力保 障。
性甚至强酸性 ;黄壤因有机质来源丰富,但 易分解而形
成 氧 化 铁水 化 、富 铝 化作 用 强 的 特点 ,弱 酸性 ,肥 力较
治 理 土 地 污染 环 节 中的 生态 技 术 之 一 ,因其 在 不 同 的 土 壤 中有 不 同 的生 态 效应 而被 广 泛 运 用 。本 文 通 过 对 微生 物 的 分类 与 生态 效 应 进 行分 析 ,探讨 农 业 的生 态 发 展重 点 ,从 而确 保 土 地 资 源 的合 理 、优 化 配置 ,为 社 会 经济 的发 展 与人 们 的生 活 提供 基 础 的物 质保 障 ,减 少 经 济发 展 、国际竞 争 的成本 与顾 虑 。
第1 0 卷 第3 5 期
V0 I . 1 0 NO . 3 5
南 方农 业
S o u t h C h i n a Ag n c u l t u r e
2 0 1 6 年1 2 月
D e c . 2 01 6
土壤 中微 生物 生物 量及其 生态效应分析
许 田斌 ,李 文领 ,杨 麒 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