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内容参考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深刻批判和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科学构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社会生产力理论、经济危机理论等内容,这些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系统阐述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交换背后的深层次规律,为我们深刻理解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其次,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剥削的本质和规律,指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价值与工资之间的差额,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经济基础。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为我们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弊端和危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再次,社会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指出,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的基础。
社会生产力理论揭示了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关系的制约作用,为我们深刻认识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的内在联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最后,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在的经济危机规律和周期性,指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可避免的产物。
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为我们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固有矛盾和危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总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发展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产生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和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一生有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三个简单要素: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生产关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广义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即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现代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包括: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管理与信息。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D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E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总是适合的5、注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
·不能片面夸大生产关系的反作用。
*辨析题:既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因而变革生产关系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6、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各章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各章复习重点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1.考生在学习时应重点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经济规律及其客观性等问题,以及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生产方式、经济规律等一些基本概念。
并注意区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和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2.难点在于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这里要注意三点:第一,要准确理解生产关系的内涵和层次性;第二,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中研究生产关系;第三,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这就决定了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具有阶级性的学科。
另一个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这里也要注意三点:第一,要正确理解经济规律的含义及其客观性质;第二,要了解经济规律区别于自然规律的特殊性;第三,要了解经济规律的类型。
这两个问题贯穿于以下各章的学习过程中。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1.考查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商品及商品经济的产生,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价值量的决定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
2.本章的难点是如何理解与把握价值这一核心概念及由这一概念展开的一系列相关内容。
综观本章可以发现,其所有内容都是紧紧围绕价值这一概念展开的:第一节分析了价值的本质是什么?价值的量是如何决定和衡量的?而商品价值无论是其质还是其量,都隐藏在商品内部,必须借助于某种外在的东西将其间接地表现出来,这就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形式的发展问题,而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货币的产生过程,于是第二节阐述了货币的起源、本质和职能等内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们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深刻剖析和批判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核心是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
首先,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就是说,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它所需要的劳动量,而不是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
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价值形成的本质,为我们理解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其次,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所获得的工资,多余的价值被资本家占有,这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也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根本原因。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的本质,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了理论支持。
最后,资本积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通过资本的不断积累来实现自我扩张和增值的。
资本家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率,不断地进行生产资本的再投资,这就形成了资本的持续积累。
资本积累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运行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是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深刻剖析和批判的理论基础,它揭示了商品价值形成的本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
通过对这些原理的深入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为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内容(参考)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着重把握以下重点内容:一、劳动价值理论1、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须从商品分析开始。
2、商品二因素理论。
商品使用价值的和价值及其统一性和矛盾性。
3、劳动二重性理论。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但具体劳动不是创造社会财富即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即活劳动形成价值,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劳动二重性在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商品价值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
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无论劳动生产率怎样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形成的价值总是相同的。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及其转化形式。
4、货币理论。
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内在矛盾外化;价格是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的比率;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
5、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基本内容和要求;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表现。
二、剩余价值理论1、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矛盾的解决,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2、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劳动过程、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剩余价值的产生必须在流通中,又必须不在流通中,剩余价值源于剩余劳动的凝结;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3、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4、资本的本质。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及其划分意义。
5、工资理论。
工资本质,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资本主义工资变动趋势。
6、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三、资本积累理论1、再生产与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实质;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外延型扩大再生产与内含型扩大再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资本积累不是扩大再生产唯一源泉;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主要因素。
2、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部分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包括资本主义萌芽(封建社会末期)和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主义初期)两个阶段。
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经历了长期发展的过程。
(2)基本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1.自然经济【144页】是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它以家庭生产为基础,生产规模狭小,社会分工低下,以使用价值为目的。
2.商品经济【144页】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可分为简单商品经济与发达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交换的必要);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交换的可能)。
(3)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途径【详见140-141页】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由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4)资本原始积累【详见141-142页】1.概念:指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2.时期:15世纪后30年,到19世纪初结束。
3.途径:一是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圈地运动),使无地农民被迫成为雇佣工人;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
4.影响:缩短了封建生产关系转化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过程。
(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详见143页】1.生产力:产业革命使机器大工业取代工场手工业。
2.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建立。
3.上层建筑: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5)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1.逐利性:以追求剩余价值为内在动力。
2.竞争性:以优胜劣汰为外在压力。
(6)商品的二因素1.使用价值(商品的自然属性)【145页】2.价值(商品的社会属性)【145页】3.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对立统一。
【146页上部】(7)劳动的二重性1.具体劳动(劳动的自然属性,可以使用“做”来表示)【146页】2.抽象劳动(劳动的社会属性,可以使用“作”来表示)【146页】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对立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导论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生产时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生产力的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时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和劳动者时生产的基本要素)生产关系(要联系上层建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生产关系必须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自然属性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社会属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它把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从一般的社会关系中抽象出来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揭示社会经济过程的内在规律,由此揭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和变化的内在规律。
生产关系的含义: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主要指生产关系所有制,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再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和消费)2.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分配和交换是中间的环节和桥梁)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满足需要),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动力,和需要,消费是生产的直接目的。
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生产和分配:生产和分配具有同一性,分配是指生产要素的分配,(分为生产工具的分配和生产要素的分配)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起着一定的引导作用,影响者生产的效率)4.生产和交换:生产和交换(交换是指生产要素的交换)有着直接的同一性,生产决定交换,交换(产品的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交换可以调节生产的规模和质量模式等。
总的来说“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
5.研究生产关系必须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时对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反之起着消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关内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关内容一.理论介绍K.马克思和F.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规律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是社会科学的一种,它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在马克思的重要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研究了经济学和英国历年的经济统计资料,对经济学理论进行了分析。
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劳动的付出没有得到同样的回报,剩余价值被没有付出劳动的“资本”所剥削。
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产品的社会化必然会导致产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解决的办法只有实行计划经济。
历史上没有一个经济学家可以提出一贴万应灵药,人类对经济规律的理解还只是处于一种大致定性的状态,马克思发现了经济规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社会学领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基本观点从1843年开始,德国学者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为构建研究经济问题的社会科学理论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劳动的付出没有得到同样的回报,剩余价值被没有付出劳动的“资本”所剥削。
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产品的社会化必然会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解决的办法只有实行计划经济。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一种社会学的观点,是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中经年累月研究出来的。
他没有提出如何实行计划经济的具体办法,虽然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行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偏差,甚至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但目前仍不能够有足够的证据证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有错误,市场经济仍然要不断地和周期性经济危机作斗争,而解决的方法仍然是要不断地加强政府调控,即对经济进行计划。
历史上没有一个经济学家可以提出一贴万应灵药,人类对经济规律的理解还只是处于一种大致定性的状态。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研究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
其逻辑要点可以用“五个一”来概括。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3)恩格斯对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贡献
19世纪40年代的恩格斯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 1820年11月28日生于德 国巴门市一个资产阶级 家庭,父亲是纺织厂的 资本家。
▪ 1837年中学未毕业当商 行办事员,后去纺纱厂 工作。
▪ 1841年服兵役期间去柏 林大学旁听,自学哲学 等,进行社会调查。24 岁发表《英国工人阶级 状况》。
3、《资本论》产生的伟大意义
《资本论》是一部关系到全人类命运的著作。 恩格斯:“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象 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 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 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 说明,而这种 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 《资本论》的发表,使无产阶级在黑暗中得到了阳光的照 耀,使无产阶级看清了自己的地位、命运、力量和历史使 命,冲破了资产阶级编制的思想罗网,从此,工人运动同 科学社会主义得到结合,使无产阶级有一个自在的阶级变 为自为的阶级,开创了国际共产主义的新纪元。
(
一
八卡
一尔
-
八 一 八 八
•
马 克 思
三
马克思的故乡:古城特利尔
马克思的故乡——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摩塞尔河畔的德国古 城特里尔,位于当时德国政治、经济最发达的莱茵省。
马克思的故乡.avi
母
亲父
--
亲 罕
--
丽亨
兄 弟 姐 妹 共
•
达 普 雷 斯 堡
•
利 希 马 克 思
马 克 思 的 一
九 人
荷 兰 人
3、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形成
➢ 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政治经济学是随着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讲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讲义一、引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分配和交换的经济规律的学科。
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基础。
本讲义将围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展开阐述,从生产方式、剩余价值、商品交换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
二、生产方式与经济形态生产方式是指人们通过劳动活动来生产生活资料的方式。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制度下,生产方式会发生变化,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演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不同的生产方式对应着不同的经济形态。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以占有生产资料的私人资本家为中心,通过市场商品交换实现资本的增殖。
而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形态,以全体劳动者为中心,通过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手段实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三、剩余价值和利润剩余价值是指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剥削工人所得到的利润。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创造出来的,但工人只能获得劳动力的等价物,即工资,剩余价值归资本家所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剩余价值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和不平等现象。
这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四、商品交换与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品交换是基本的经济行为。
商品作为一种经济形式,有自身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价值是指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的量度,通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价值规律作为核心原理,揭示了商品交换中的潜在矛盾和深层次的利益冲突。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的经济危机和不平衡现象。
五、经济危机与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中周期性出现的现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和不断积累过程的必然结果。
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才能够实现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和经济的持续稳定。
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需要在正确理论指导下进行,满足人们多样化、立体化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串讲资料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发展及研究对象选择1.政治经济学不是政治加经济的学说。
P42.马克思批判的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的因素。
关于古典政治经济学有关的人物:威廉配第开始,亚当斯密集大成,大卫李嘉图完成。
P63.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凡是政治经济学都具有阶级性,但不是都具有科学性,只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P9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P1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5.物质资料的生产的三个简单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重点)劳动对象的两类:自然物(天然存在的:矿藏等),原料(劳动的生产物:棉花等)。
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P127.生产力: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水平,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8.物质资料的生产环节: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
P13广义的生产关系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9.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劳动工具。
10.社会生产过程的起点:生产,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
11.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生产力。
1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揭示经济过程中存在的客观经济规律。
P1613.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14.经济规律的种类: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一个社会形态独有的经济规律。
15.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具体到抽象的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对现代科学和经济方法的借鉴。
P20答题1.为什么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如何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记住)1)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是因为: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在考研政治的考试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以下是一些核心考点,考生应深入理解和掌握。
一、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
它强调了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价值形式则是货币。
考生应理解并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因为它们对于理解商品交换、市场价格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二、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揭示。
它说明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事实。
考生应理解剩余价值的来源、本质和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这是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运作的关键。
三、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主义强调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
考生应理解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历史使命,以及共产主义社会对于阶级斗争的解决方式。
四、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不局限于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它也提出了对于未来社会的设想。
考生应理解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和特点,包括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等概念。
五、世界市场和全球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世界市场和全球化的分析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考生应理解世界市场在资本主义体系中的作用,以及全球化对于各国经济的影响。
六、政治经济学方法论考生应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
这包括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运用,以及对于经济现象的阶级分析和历史分析。
以上就是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些核心考点。
考生应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这些内容,以便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74个核心考点梳理一、导言在考研政治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个重要的考察领域。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部分,本文将梳理74个核心考点,以提供全面的复习指导。
二、考点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背景。
2、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笔记总结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
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冲突日益暴露,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成为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冲突。
a.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渐渐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气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须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
理论来源: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b.空想社会主义。
2、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宏大发觉之一马克思在科学上的两个宏大发觉:a.创立了唯物史观;b.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3、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大贡献列宁:建立垄断资本主义理论;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纲领,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变更规律。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看作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冲突运动的必定结果。
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是:①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探讨的动身点。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生产、安排、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其中:①生产对安排、交换、消费起确定作用;②安排、交换、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
3、政治经济学的探讨对象是生产关系,必需紧密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
包括:①干脆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②安排、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行分割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生产物质内容m生产关系-生产的社会形式g 社会的生产方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探讨对象是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整理
2-10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11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12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2-13流通中所必需的货币数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次数成反比。
2-14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所以商品的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2-1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第三章3-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3-2资本主义商品价值中,工人新创造的价值是: v+m 。
3-3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经济范畴是:剩余价值率。
3-4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3-5单个资本增大的途径:资本积聚、资本集中。
3-6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结果,是由资本积累而引起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增加。
3-7资本集中:是把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
3-8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的结果。
3-9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工作日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3-10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都是依靠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
3-11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获取超额剩余价值。
3-12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却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3-13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是:剩余价值。
3-14资本有机构成是指:以技术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3-15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3-16资本有机构成具体表现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3-17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是:随着资本的增长对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而出现的过剩人口。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
1.经济全球化.概念:指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分工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世界各地和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能力超越出一国或地区的范伟而互相联系和紧密结合的趋势.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的三要素:①人的劳动,是指人改变外界自然的物体,使之能满足人类需要的活动.②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是指人用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件.③劳动对象,是指人类的劳动加予其上的一切东西.3.所谓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也叫经济关系.生产资料包括三方面内容: 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②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③人们在分配交换和消费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 经济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的总和,或者说是生产关系的制度化.4.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社会经济有两种基本形态,即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自然经济又称自给自足经济,它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特点: ①自然经济生产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每个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利用自身的经济条件几乎生产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产品; ②每个生产者是分散的,生产规模小,生产工具简陋,劳动生产力低下; ③生产者各自闭关自守,相互之间很少发生经济关系;④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社会财富匮乏. 商品经济是直接地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特点: ①生产者之间和经济单位之间存在着分工和协作的关系②各生产者各自从事某种产品和产品的某些部分的专业化生产,形成相互联系相互独立,又相互竞争的社会生产体系.③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经济运行的开放自由,促进了生产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5.所谓商品就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的有用性,即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所谓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时量的比例.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统一性表现为:一个物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才是商品,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就没有价值.反之,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的商品只能是一般劳动产品而不是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互为依据和条件,不可分割. 二者矛盾表现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为别人生产的,价值才是为生产者自己创造的,但生产者要想获得价值,就必须生产出使用价值并使它出售出去才能获得价值.因此,二者又是矛盾的,这个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6.商品之所以具有二音速,是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劳动的二重性不是指两种劳动也不是两个劳动的过程,而是指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即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所谓具体劳动就是为创造某种使用价值而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抽象劳动是一般的人类劳动,它是永恒的,永远存在于各种劳动之中.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创立的.它在马克思的经济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科学基础.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包括:劳动这的生产劳动熟练程度,劳动工具及科学技术的先进性,劳动组织与管理的合理性,自然条件以及其他相关条件.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关系: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其联系表现为:没有私人劳动就没有社会劳动,社会劳动是各个私人劳动的总和.其矛盾表现为:各个私人劳动不能直接转化为社会劳动.所以,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的内在矛盾,即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和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的根源,也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决定了商品内的各个矛盾,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决定了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全过程.8.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其本质就在于它是商品交换中固定用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货币具有五种职能,其顺序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其他职能是在此基础上,随着生产与流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待流通的商品量×商品价格)÷货币流通速度 } 通胀就是流通中的货币超过了需求量,引起货币贬值和物价持续地大幅度上涨现象.9.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活动中的主要作用表现为: ①作为一种客观的力量,自动调节社会资源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 ②刺激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不断改进技术和管理,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③强化竞争,促进优胜劣汰. 价值及其作用的发挥是通过市场机制表现出来的.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10.货币转化为资本: ①G—W—G’称为资本总公式[G货币 W商品 G’=G+△G △G剩余价值],因为它概括了各种资本运动的基本特性.价值规律中告诉我们商品流通或商品交换不产生价值增值,等价交换是商品经济的基本法则.因此,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似乎发生了矛盾,这个矛盾也被称为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②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也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关键所在.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个部分: 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 ②维持劳动者养活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延续后代,不断再生产出新的劳动者③维持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使劳动者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11.资本主义社会的工资并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因为劳动不是商品,根本不存在价值或价格.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它体现了资本对雇用劳动的剥削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价值和价值增值. 资本的本质是是社会生产关系. 资本的一般属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 ①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这一内涵表现了资本的社会本质特征②资本是”自行增值的价值”,这一内涵反映了资本最典型最与众不同的经济特征. ③资本是对剩余劳动的占有权和支配权. 资本的特殊属性主要表现为资本总是同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相联系,因为社会经济条件不同,社会生产过程中物化劳动与活劳动的结合方式不同,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地位和关系不同,生产的动机与目的不同,以及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资本所体现的社会生产关系性质就有所不同.12.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采取了两种不同的存在方式: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把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称之为不变资本.把资本家勇于购买劳动力的这部分资本称之为可变资本.资本的这种划分表明剩余价值只能由可变资本带来,雇佣工人的活劳动才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是资本金增值的根本原因. 雇佣工人生产的商品的价值由三部分构成: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剩余价值(m). 商品的总价值w=c+v+m. 资本的有机构成用C:V表示.13.无论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还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都是以工作日绝对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为七起点的,所以,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榨取剩余价值最基本的方法.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越来越称为资本家加强剥削的主要方法. 剩余价值的具体形态: ①如果把剩余价值视为预付资本的产物,它就称为利润. ②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结果会导致利润的平均化趋势,最终形成平均利润. ③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 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理论,揭示出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中,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表明①工人在资本主义社会受到本企业资本家和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整个资产阶级共同剥削整个无产阶级②不仅是个别工人与个别资本家的对立,是两大阶级的对立.14.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①商业资本就是专门从事商品流通活动,在流通流域中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商业资本是用产业资本运动中分离出来,以获得商业利润为目的的独立资本形态.商业利润痛产业利润一样,也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②借贷资本是借贷资本家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借给职能资本家的闲置货币资本.利息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③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是贷款利息与存款利息的差额.贷款利息总高于存款利息,两者的差额,加上其他业务的收入再减去经营的开支就是银行资本家的利润.它也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④资本主义地租的是指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转化形式及分割形式.资本主义地租的主要形式是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有限,并有优劣之分,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级差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有机构成,从而使价值大于生产价格,这是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农产品必须按照高于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余额就转化为绝对地租.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农业中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私有权垄断. 土地价格=地息/利息率15.所谓垄断,就是少数大企业或若干企业联合起来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对一个或几个部门的生产和销售进行控制.垄断利润,是指垄断组织凭借它们在经济条件上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利润.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操纵下保证获得垄断高额利润的一种市场价格.垄断价格包括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垄断高价是指垄断组织在销售产品时规定的高于生产价格或价值的价格,垄断低价是垄断组织在收购原材料或其他产品使规定的低于生产价格或价值的价格. 垄断利润的来源: ①垄断企业内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②通过垄断价格占有非垄断企业工业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③通过对外扩张资本输出和不等价交换等形式,掠夺其他国家人民一部分财富④通过资产阶级国家的财政与信贷,对国民收入做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16.产业资本循环统一运动的基本条件: ①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②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依次继起.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空间上的并存性和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是互为前提和条件的.17.资本的周转时间是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资本的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自然力独立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和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流通时间是资本处在流通过程的时间,包括生产要素的购买时间和商品的销售时间两部分. 资本周转次数的多少与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成正比例关系. 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按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通资本.固定资本是指以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流动资本是指投在劳动对象和劳动力上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预付资本的年周转次数=(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预付资本总额固定资本的有形磨损叫物质磨损,无形磨损又叫精神磨损. 固定资本磨损的两种情况:①由于生产方法改进和劳动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同样性能的机器设备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使原来的机器设备的价值发生贬值②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现了效率更高的新机器设备投入使用,使原来的机器设备的经济效能相对降低而引起的贬值. 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值的影响:①资本周转速度影响预付资本的数量.资本周转速度快,维持相同规模生产所需要的预付资本量就少.②资本周转速度对固定资本的影响③资本周转速度影响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 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是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18.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是通过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之间和两大部类内部的交换来实现的.而这些相互交换的产品之间又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也就是必须具备一定条件:Ⅰ (v+m)= Ⅱc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第一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和追加的可变资本以及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和追加的不变资本之和.Ⅰ(v+△v+m/x)=(c+△c)19.经济危机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大混乱,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过剩,因而又叫生产过剩危机.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①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②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广大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20.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的关系密切表现在:①在资本和业务上互相渗透②组织人事上互相结合.21.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通过”人事联合制”的方式来控制国家机器操纵政府政策的制定.2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分为三种形式:①国有垄断资本②国私共有的垄断资本③与国家密切联系的私人垄断资本23.影响利润率的因素:①剩余价值的高低②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③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④不变资本的节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精心梳理的-很实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马政经第一章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 1 )历史背景是: 19 世纪中叶,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显露,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发展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一方面,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居统治地位;另一方面,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迫切要求无产阶级科学理论的指导。
( 2 )主要理论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面分析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经济,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并对未来社会的经济关系做了原则性的预见,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2 )列宁根据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建立了垄断资本主义理论;通过对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深刻论证,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论断,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并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积极探索,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 3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等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上,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
特别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马政经第一章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1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 2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 ( 直接生产过程 ) 、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决定作用,表现在:生产为分配、交换和消费提供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经济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的一门学科。
它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系统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经济结构和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内在矛盾,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述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经历了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创立,到列宁、斯大林时期的发展,再到毛泽东时代的继续完善。
它伴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不断推进和深化。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路径和原则。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商品、货币、资本、劳动力等实际经济现象,通过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揭示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详解1. 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通过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商品的价值来源和利润的实现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剥削的本质。
2.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与斗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导致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并提出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任务。
3. 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述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如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原则,旨在实现社会主义公平、公正、可持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的意义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
理重点内容参考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着重把握以下重点内容:
一、劳动价值理论
1、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须从商品分析开始。
2、商品二因素理论。
商品使用价值的和价值及其统一性和矛盾性。
3、劳动二重性理论。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但具体劳动不是创造社会财富即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即活劳动形成价值,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劳动二重性在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商品价值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
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无论劳动生产率怎样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形成的价值总是相同的。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及其转化形式。
4、货币理论。
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内在矛盾外化;价格是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的比率;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
5、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基本内容和要求;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表现。
二、剩余价值理论
1、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矛盾的解决,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2、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劳动过程、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剩余价值的产生必须在流通中,又必须不在流通中,剩余价值源于剩余劳动的凝结;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3、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4、资本的本质。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及其划分意义。
5、工资理论。
工资本质,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资本主义工资变动趋势。
6、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三、资本积累理论
1、再生产与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实质;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外延型扩大再生产与内含型扩大再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资本积累不是扩大再生产唯一源泉;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主要因素。
2、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3、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四、资本循环周转理论
1、资本在运动中抓住(吸收)活劳动才能增殖。
2、资本循环是资本运动中经历的形态变化。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三种职能形式及三种循环形态的统一运动必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
3、资本周转着重说明资本运动速度快慢和时间长短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影响资本运动速度快慢的除了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长短外,与生产资本构成及生产资本各要素的价值周转方式有很大关系;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分及其区分的意义。
4、预付资本总周转。
加快资本周转的意义及其途径选择。
五、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
1、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和核心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偿和实物替换;社会总产品实现的关键在于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依据的两个理论前提。
2、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生产条件和实现(平衡)条件。
3、对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认识。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必然性和周期性;经济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六、剩余价值分配理论
1、成本价格和利润,所费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2、产业资本(职能资本)及产业利润。
不同产业部门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两种不同的竞争;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
生产价格与价值背离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3、商业资本(职能资本)及商业利润。
商业利润来源及实现形式;商业职工的劳动;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商业流通费用及其补偿;商业资本的作用。
4、借贷资本和利息。
利息和企业利润;利息率不能高于平均利润率。
5、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银行利润来源;银行利润相当职能资本的平均利润;资本主义银行体系。
6、股份资本和股息。
股票及特点、股票价格决定、股息小于平均利润,证券市场与交易;虚拟资本及其作用。
七、地租理论
1、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是由农业雇工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被土地所有者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它反映农业雇工、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2、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以及绝对地租形成的根本原因,建筑地段地租、矿山地租、垄断地租。
土地价格及其上涨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