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 心理学 意识与注意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二版)第八章 意识与注意
第八章意识与注意第一节概述一、什么是意识意识:我们的觉知状态,即对我们自身、对外界的环境事件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事件关系的觉知状态。
意识的四个基本特征:(1)主观性:我们每个人的意识世界都是专有的,独一无二的,对我们自己来说格外真实。
(我们在想什么只有自己知道)(2)统一性:我们意识到的经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3)流动性:个人的意识经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
(4)能动性:1、我们觉知到我们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觉知到我们对所处环境的适应程度,以便与环境保持平衡;(刚到高原会觉得不适,过段时间就好了)2、意识把我们过去记忆与现在感知联系起来使我们有一个连续的经验,从而认识提升自我;3、我们依据知觉到的信息,控制并计划我们的行动以达到未来的预期目标。
二、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分类:(1)焦点意识:我们集中注意而获得的清晰的意识(2)下意识、边缘意识边缘意识是未被注意到的意识,属于下意识。
(有时候会脱口而出某些话)(3)前意识:既可以储存,也可以拿出来进行意识层面的加工的意识。
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潜意识的一种意识层面,作用是去除不被意识层面所接受的内容,并将其压抑到潜意识中(精神分析理论);前意识是曾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但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进行回忆时才会对其产生意识(认知心理学)。
(4)潜意识:某些记忆、冲动和欲望是无法进入意识的,这些心理事件就属于潜意识的范畴。
有部分永远不能成为前意识。
三、意识状态正常意识状态————异常意识状态主动意识状态————被动意识状态(催眠)觉醒的意识状态————变更了的意识状态(睡眠、梦、白日梦)四、注意与意识注意:一种有选择地加工某些刺激而忽略其他刺激的心理倾向。
本质和性质是意识的聚集和集中。
对注意的研究的两种研究取向:集中注意和分配注意第二节注意的种类与机制一、注意的种类:注意: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
注意与编码密切相关。
普通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三章 意识和注意
第三章意识和注意一、意识与无意识(选择题)二、注意概述(选择题、简答题)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选择题)四、注意的品质(选择题、简答题)五、注意的认知理论(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一、意识与无意识1、意识的含义(1)意识是一种觉知: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
(2)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
(3)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分为不同的层次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
2、意识的种类(1)非意识过程有一类活动在非意识的范围内,很少进入意识。
例:血压的调节、神经系统的监控,觉察着我们生理的变化并做出反应,而我们本身并不觉知。
但某些时候,一些通常是非意识的活动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例:通过练习来有意识地控制个体呼吸的模式。
(2)无意识无意识是相对意识而言的,是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当个体无法用意识来解释其某些行为时,个体才会意识到无意识信息的存在。
常见的无意识现象有:①无意识行为:不受意识控制的行为,特别是那些已经自动化了的行为。
例:骑自行车时,一个人可以毫无困难地思考问题,或与他人交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如何维持车的平衡的;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小动作,如挠鼻子等。
②对刺激的无意识:人在活动时,有时没有觉察到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影响的事件,而实际上,这些事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在双耳分听实验中,被试所听的材料包含了一些歧义词,其含义并不确定,如bank 可以指河岸,也可以指银行,当bank出现在追随耳(要求听内容的)时,非追随耳(尽量避免听内容的)呈现可以帮助确定歧义词的单词,如money或river,随后要求被试解释所听到句子的含义,尽管被试根本不记得呈现在非追随耳的单词是什么,却明显倾向于将歧义词解释为与该单词有联系的词义。
③盲视:由脑损伤引起的对刺激的无意识觉察。
尽管病人“看”不到刺激,却可以对刺激进行一定程度信息加工,很多时候他们可以正确感受刺激的位置等信息,但都声称自己的这种判断是一种猜测,而没有意识到对刺激的某种加工。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教育心理学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它涉及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理解和应用学生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
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行为和需求,从而设计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案。
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是指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所具备的认知能力的变化过程。
通过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观察力,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其次,教师还需要了解学生的情感发展。
情感发展是指学生在情感方面的成长和变化。
学生的情感发展对他们的学习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通过创建积极的学习氛围来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赞美学生的努力和成就来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此外,教师还需要了解学生的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是指学生在社会交往和社会角色认同方面的发展。
学生的社会发展对他们的人际关系和生活适应能力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另外,教师还需要了解学习障碍和特殊教育需求。
学习障碍是指学生在学习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而特殊教育需求是指一些学生因为身体、智力或情感上的特殊原因而需要特殊的教育支持。
教师应该了解常见的学习障碍和特殊教育需求,并学会运用相应的教育策略和教具来帮助这些学生。
例如,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料来辅助学习障碍学生的学习,或者提供个别化的指导和支持来帮助特殊需求学生的进步。
最后,教师还应该了解评价和测量的基本原理。
教学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和测量的过程。
了解评价和测量的基本原理可以帮助教师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
心理学-意识与注意(二)
心理学-意识与注意(二)(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52,分数:100.00)1.假如上级向你交代了一个任务,你知道这个任务很重要,必须认真对待,于是把全部的注意集中起来去完成,这时我们说你处于______∙ A.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B.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C.白日梦状态∙ D.睡眠状态(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在可控制的意识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件事情。
上级交给你一个重要任务,你必须集中注意力去完成,说明你处于可控制状态。
答案为A。
2.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与内部刺激的觉知,还有______∙ A.对他人的觉知∙ B.对社会的觉知∙ C.对事物的觉知∙ D.对自身的觉知(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意识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1)对外部事物的觉知。
(2)对内部刺激的觉知。
(3)对自身的觉知。
答案为D。
3.学生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这种意识状态属于______∙ A.白日梦状态∙ B.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C.睡眠状态∙ D.自动化的意识状态(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意识的状态包括可控制的意识状态、自动化的意识状态、白日梦状态和睡眠状态。
可控制的意识状态中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件事情;白日梦不是真正做梦,而是意识处于一种迷糊状态;睡眠状态时,人的意识并没有完全停止活动;自动化的意识状态指有时人对自己的行为似乎有所意识,但又不太清晰。
本题中的情况就是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答案为D。
4.课堂上听课时常出现的走神现象,属于下列哪种意识状态?______∙ A.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B.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C.白日梦状态∙ D.催眠状态(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意识的状态。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里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心理学2.意识3.社会知觉4.思维5.流体智力1.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自变量: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
因变量:所测定的行为和理活动,作为自变量变化所造成影响的指标。
控制变量:其它任何影响因素,环境、被试、实验条件。
2.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3.记忆: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4.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反映。
5.心理健康:高效、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基本心理活动内容完整、协调一致,能适应社会。
1.学习:由经验产生的在行为或知识方面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改变。
既包括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也包括行为习惯、态度、人格的特质的形成。
学习是一种适应活动。
2.思维:以人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3.能力: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在人的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并保证活动的顺利完成。
4.挫折:目的不能达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
5.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1.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自变量: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
因变量:所测定的行为和理活动,作为自变量变化所造成影响的指标。
控制变量:其它任何影响因素,环境、被试、实验条件。
2.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3.信度:测量的可靠性,多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用两次测结果的相关系数表示。
4.认知方式: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方式。
5.挫折:目的不能达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教师招聘考试 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错觉—概念:对事物必然产生的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知觉的特殊情况。 (错误的知觉,不可克服)
(观,思,知,言,想)
1) 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 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 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5 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6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幻想。
4.言语和思维
比 较 与 分 类 —比较: 人脑中把各种事物或对象对比,确定异同点和关系。 分类: 思想上按事物异同,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
(2) 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析思维、直觉思维(如灵感) (3) 根据思维的指向性:聚合思维(求同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4) 根据思维创作程度:再造性思维(常规习惯性)、创造性思维(人类思维高级形式) (5)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概念—定义: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填) 属性:内涵(本质特征)、外延(范例);一个概念的内涵越丰富,所包括的外延就越小。
影响因素:(客观)刺激物绝对强度、独特性,对象背景差别性、活动 性
(主观)知觉目的、已有体验,动机爱好、情绪 理解性:知识经验为基础,再加工,“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整体性:根据知识经验,把各部分属性综合,整体把握事物;
学生观察力的培养:(简论)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和人物,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2 充分准备、周密计划、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3 实际观察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观察习惯; 4 引导学生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写观察报告、日记、作文; 5 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培养良好观察品质。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精要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精要心理学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其内容涉及到教学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行为规律以及教学方法、评价与改进等方面。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发展理论、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科学,它包括四个基本概念: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心理结构和心理发展。
心理现象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感觉、知觉、情感、意志等内心经验,心理过程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心智活动过程,心理结构是指心理过程中个体的心理能力和特点的总和,心理发展则是指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的作用下,心理能力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二、心理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理论是指研究人的心理能力和特点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作用下的发展轨迹和规律的学说。
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等。
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受到潜意识和冲动的影响,个体的心理活动主要通过解决内心冲突来实现。
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个体在认知和思维能力方面的逐渐成熟和发展,通过适应不同的认知环境来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
3.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习和发展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和文化传承而形成的,个体的发展受到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影响。
三、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感知、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过程的科学。
它关注个体在思考、记忆和解决问题时的信息加工过程,通过研究学习者的认知机制,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策略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
四、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研究个体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科学。
其中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等。
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行为的改变,个体通过与环境的刺激和反馈来形成新的行为习惯。
2. 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过程,通过构建知识结构和解决认知冲突来促进学习的发展。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精要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精要教育心理学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一门重要科目,它涉及到了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心理活动、学习机制、个体差异等方面的知识。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认知发展、学习理论、教育评价等方面,简要介绍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心理学的精要内容。
一、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它研究了人类从婴儿期到成年期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以及对周围环境的理解和应对能力的发展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提供适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学习机会。
因此,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教育心理学部分,对认知发展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二、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它研究了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涉及到学习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面。
在教学实践中,了解学习理论可以帮助教师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并且通过教学评价来监控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教育心理学部分,需要应考者熟悉主要的学习理论,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文化学习理论等,并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应用。
三、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教师日常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研究了如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和反馈。
合理的教育评价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心理学部分涉及教育评价的内容,考生需要掌握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反馈。
总结:教育心理学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不可忽视的一门重要科目。
通过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学习理论和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知识,教师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因此,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精要内容,对于教师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希望本文能给考生提供一些有用的帮助,使他们能够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心理学意识与注意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一、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与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内容:1.对外部事物的觉知。
2.对内部刺激的觉知。
3.对自身的觉知。
意识的状态: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行为过程中,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
最能集中注意。
2.自动化意识状态:按一定目的完成任务,意识参与少,变为自动化。
注意要求少,并不妨碍同时进行的其他活动。
3.白日梦状态: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
介于,主动意识与睡眠做梦之间。
醒着做梦。
不需要集中注意。
意识处于迷糊状态。
4.睡眠状态:虽然有意识活动,但自身并没意识到。
无意识:个体不能察觉到心理活动与过程。
按照弗洛伊德似的说法,无意识中包括了大量的观念、想法、欲望、冲动等。
这些观念与想法。
因为与社会理论道德相冲突而被个体压抑在无意识中,个体无法察觉到。
二、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特点:注意的指向性:人在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
注意的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精神贯注,兴奋性提高。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朝向哪个对象,集中性就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程序。
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从大量信息中,选择有用的给以反应,排除无用的干扰。
2.维持功能:保持,持续的紧张状态。
3.调节功能:注意转变,实现活动转变,适应环境。
注意与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注意决定意识的内容。
2.密不可分:可控制意识状态,注意集中;自动化状态,本身要求很少的注意,相应意识的参与较少;白日梦状态,意识变化注意极少,紧张性低;睡眠状态,无意识,注意停止。
注意的种类:1.不随意注意:无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心理学基础(意识和注意)复习(1)
《心理学基础》二(意识和注意部分)一、选择题1、注意是一种()。
A 独立的心理过程B 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C 个性心理特征D 以上皆不是2、人在反映外界事物时多数事物处于()。
A 注意的中心B 注意的边缘C 注意范围之外D 以上皆不是3、个人的意志努力与()关系密切。
A 无意注意B 有意注意C 有意后注意D 以上皆不是4、注意周期性的变化称为注意的()。
A 起伏B 分配C 转移D 以上皆不是5、()直接引起无意注意。
A 直接兴趣B 学习动机C 内容性质D 具体任务6、有的学生听课时做小动作,这是注意的()。
A 转移B 分配C 分心D 起伏7、下列哪个选项是注意稳定性的品质特点()。
A 广度B 强度C 时间D 空间8、和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注意状态是()。
A 转移B 分配C 分心D 起伏9、用霓虹灯做广告是利用了人的()。
A 无意注意B 有意注意C 有意后注意D 以上皆不是10、突然的敲门声,打断人的思路。
属于()的干扰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注意的动摇11、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A指向性和选择性B指向性和集中性C紧张性和集中性D紧张性与选择性12、学生熟练的阅读课文,既有预定的目的,又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这种活动中的注意是( )。
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持续性注意13、工人操作机器时,能熟练做到眼、耳、手并用,这体现的注意品质是( )。
A.注意分散B.注意转移C.注意分配D.注意广度14、课堂上有的学生会开小差,这属于( )。
A.注意的分散B.注意的转移C.注意的分配D.注意的稳定15、“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典型的表现了注意的( )。
A.指向性B.集中性C.稳定性D.分配16、名教师在安静的教室门口故意咳嗽两声,目的是引起学生的( )。
A.无意注意B.有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随意注意17、教师讲课时,声音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这是为了引起学生的( )。
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分散注意18、喧嚣的闹市中,大声地叫卖未必能引起人的注意,但在安静的阅览室中小声交谈就可能引起人的注意,这是因为( )。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重点精华-心理学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重点精华-心理学
心理学是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部分的重点内容:
一、基本概念
1. 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和主要流派。
3. 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
二、人的心理发展及相关理论
1. 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
2. 真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及其关系。
3. 心理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等。
三、研究与记忆
1. 研究的定义和重要原则。
2. 研究的过程和条件反射的形成。
3. 记忆的类型和记忆过程。
4. 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运用。
四、教育心理学
1.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研究困难和研究障碍的原因和辨识。
3. 学业动机和研究情绪的影响。
五、心理健康与心理辅导
1. 心理健康的概念和特征。
2.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认识和防治。
3. 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1. 教师的角色和职责。
2. 教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 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以上是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部分的重点内容。
通过研究和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加深对学生心理和研究行为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知识点汇总整理
第一章1.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2.冯特:构造主义詹姆士:机能主义华生:行为主义韦特海默:格式塔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主义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4.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人格心理。
5.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6.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7.意志过程:自觉的确定目标,为实现目标而自觉支配,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
8.人格心理: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所具有的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的总和。
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
9.心理学研究的任务:①理论任务:揭示心理、意识的起源;为教育学和教学法的基本理论提供科学的依据,心理学具有丰富和充实教育理论的任务。
②实践任务:a.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提高人的实践活动效率;b.运用心理学原理和各种心理技术去预测和控制心理想象的发生和发展,从而为人类不同领域的实践服务;c.心理学实践的总目标是为实现和谐社会服务,为实现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d.师范高校研究心理学的任务:为搞好教学改革服务、为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服务、为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为提高自己的心理修养服务10.心理学研究所要遵循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的原则、系统性原则11.心理的实质:①心理是人脑的机能②心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第二章意识和注意一、名词解释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是指人对自己的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的觉知。
具体地说,人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客观世界的存在和自身同客观世界关系的存在。
意识的觉知性:是人类意识最基本的特征,是指人对内外信息的了解。
非意识:人体有些活动是从来不可能意识到的,但这些活动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处于非意识状态。
(对环境事物无感知的状态)前意识:处于意识水平的资料是储存在记忆之中,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提取出来。
无意识:处于无意识的经验比处于前意识水平的经验更难被人觉知,但它会对人的心理过程产生影响,指意识以外进行的心理活动,如睡眠时的梦,自动化的技能等。
心理学:意识和注意
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 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又 称不随意注意,是由刺激物本身 的特点直接引起的。
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意 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又称随 意注意,是人所特有的有意识的 、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注意。
04 意识与注意的关系
注意在意识中的作用
注意是意识的核心机制
指向性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 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
他对象。
集中性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 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 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 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
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心理活动在一定 时间内保持在某个对象或某种活动 上,也叫注意的持久性。
注意的种类
注意选择性地处理信息,使我们能够集中注意力于特定的刺激或 任务,从而影响我们的感知、记忆和思维。
注意引导信息处理
注意帮助我们过滤无关的信息,将有限的认知资源用于处理重要的 信息,提高我们的认知效率。
注意与决策和行动
注意不仅影响我们的认知过程,还与决策和行动密切相关。通过注 意,我们能够做出决策并指导我们的行为。
意识。
它研究群体动力学、社会认知、 社会影响和刻板印象等主题,以 及如何通过社会干预来促进积极
的社会变革。
社会心理学还关注社会和文化背 景下的意识问题,探究不同文化 和社会制度对个体意识和行为的
影响。
03 注意的心理学研究
注意的定义
01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伴随着感知觉、记忆、思
帮助他们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
应对焦虑和抑郁
02
通过改变对负面思维和记忆的注意力分配,心理咨询师可以帮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第二章 意识与注意
一、意识的性质
【领会】意识的四种不同状态、注意与意识状态的 关系(P22) 1、意识的四种不同状态(P22) (1) 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2) 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3) 白日梦状态 (4) 睡眠状态 *特殊意识状态
学习,是一种信仰!
意识的状态:可控制的意识状态、自动化的意识状态、白日梦
学习,是一种信仰!
二、生物节律
【领会】生物节律与睡眠(P30) 睡与醒是受内部节律调节的,如果不顾生物钟 ,而是在非正常时间睡眠,最常出现的情况是睡眠 质量受损,如飞行时差。
学习,是一种信仰!
三、睡眠与失眠
【领会】脑电波与睡眠的阶段,失眠的种类(P31) 1、脑电波与睡眠的阶段
▲第一阶段——过渡期——α波(持续1~7 分钟;脑电波为α波(12cps), 频率较慢,但振幅较大) ▲第二阶段-轻睡期——θ波(持续10~25 分钟;脑电波为θ波(4~7cps)) ▲第三、四阶段——沉睡期——δ波(脑电波以δ波(4cps 以下)为主,而振 幅极大) ▲REM 阶段——快速眼动睡眠(做梦;年龄越小,所占比例越高) 轻睡期~REM 循环约4~6 次循环;第一次循环中,REM 持续约10 分钟, 最后一次循环,REM 可持续到一小时
可控制意识状态 自动化意识状态 注意集中 注意很少 白日梦状态 注意极少 睡眠状态 注意基本停止
-6-
二、生物节律
【识记】生物节律、日节律(P29) 1、生物节律: 人的心理活动体现出的周期性变化称为生物节 律,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 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 视着时间的进程。 2、日节律: 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它的主要表现为睡与 醒的周期性循环,此外,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 变化。人的日周期实际是25 小时。
新疆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
第二章意识和注意1、意识的基本特征是觉知性、能动性和(社会制约性)。
2、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存在以及自身同周围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的意识叫做(自我意识)。
3、(脑干网状结构)使大脑皮层保持觉醒状态,使注意成为可能。
4、鲁里亚等人的研究表明:在调节高级有意注意中(额叶)起着重要作用。
5、刺激物的强度是引起(无意注意)重要原因。
6、间接兴趣是引起(有意注意)的原因。
7、注意的范围是指(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8、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主要是个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以及(知觉对象的特点)。
9、如果活动的任务多,注意范围就(小)。
10、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
11、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
12、平时人们常说“一心不能二用”,从注意品质来看“一心二用”是(有条件的)。
13、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14、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的条件有(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个体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原来注意的强度)。
15、意识活动中的核心因素是(语言、思维)。
1、动物没有意识。
2、意识是人特有的。
3、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4、注意是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征。
5、“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是高度注意时的一种特殊表现。
6、“一目十行”是注意广度很大。
7、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能相互转化。
第三章感觉和知觉1、能够引起某种感觉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叫做(感觉阀限)。
2、能够引起感觉的某种刺激物的最小刺激量叫做(绝对感觉阀限)。
3、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做(感受性)。
4、把被试所感觉和觉察的阀上刺激强度和阀下刺激强度给予算术平均数,即使他的(感觉阀限)。
5、人的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值得大小来度量的。
6、当某一分析器刚刚能够察觉出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
7、神经纤维束穿过视网膜进入脑内的地方叫做(盲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基础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基础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教育过程中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相关原理和理论。
了解心理学基础对于教师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要和行为,以便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
首先,教师应该了解学习理论,其中最重要的是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构建主义。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外部刺激和反应建立的,教师应该使用积极增强和惩罚来引导学生的行为。
认知主义强调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和理解,并提倡教师提供有意义的材料和引导学生发展学习策略。
构建主义认为学习是个体建构的过程,教师的角色是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其次,了解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和阶段也对教师至关重要。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认知能力在不同的阶段发展。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活动。
例如,在幼儿期,儿童处于感觉运动阶段,他们通过感官和运动经验来认识世界。
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感官刺激和互动活动来促进他们的学习。
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基础是社会认知理论,它涉及到学生在社会环境中的学习和发展。
居里夫人的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了学习的社会维度,认为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来获得的。
教师可以通过模仿和教授学习策略来帮助学生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此外,了解学生的情绪和情绪管理也对教师非常重要。
情绪对学生的学习和社交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教师应该建立积极的情绪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同时,教师也需要了解学生可能面临的情绪问题,如焦虑和抑郁,以便及时提供支持和帮助。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还可能涉及到教学评估和教育测量方面的内容。
教师需要了解常用的评估方法和工具,以便有效地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展和理解程度。
了解不同的评估方法和测量设计也有助于教师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
总之,心理学基础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要内容,它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以便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提供个体化的指导。
海南教师资格证2.《心理学》重点
《心理学》重点 心理学》
绪论部分: 第一章 绪论部分: 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 2,机能主义心理学 1)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代表人 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 詹姆斯 物杜威. 杜威. 2)主要观点: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 主要观点: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
《心理学》重点 心理学》
绪论部分: 第一章 绪论部分: 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 3,行为主义心理学 1)代表人物:华生,诞生标志——《从一个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华生,诞生标志 《 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 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 可观察的行为 2)主要观点:研究可观察的行为,刺激—反应 主要观点:研究可观察的行为,刺激 反应 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 3)斯金纳:新行为主义 斯金纳:
《心理学》重点 心理学》
绪论部分: 第一章 绪论部分: 五,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认识内外世界;调整和控制行为; 认识内外世界;调整和控制行为; 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上
《心理学》重点 心理学》
绪论部分复习题: 第一章 绪论部分复习题: 1,简答题: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简答题: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简答题:什么是心理研究的测验法?使用时应注 简答题:什么是心理研究的测验法? 意什么问题? 意什么问题? 3,简答题:自然实验法与实验室实验法的区别 简答题: 4,名词解释:心理学;认知;实验法;谈话法 名词解释:心理学;认知;实验法; 5,论述题:举例说明心理学在人们生活,学习,工 论述题:举例说明心理学在人们生活,学习, 作中的意义. 作中的意义.
《心理学》重点 心理学》
《心理学》重点 心理学》
重点篇章
第四章 记忆与学习 第六章 智力 第八章 人格 第十章 心理健康 第五章 思维与创造性 第七章 动机与情绪情感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心理学是教师日常教学中必备的知识领域之一。
作为教育者,了解和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理论,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还能通过科学化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
因此,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重点介绍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常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包括学习理论、认知发展、学习困难和行为问题、教学评价等,以帮助考生全面、系统地准备教育心理学部分的考试内容。
一、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研究学习的本质、过程和影响因素。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常见的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通过刺激和反应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
这种理论强调外部环境对学习的影响,教师应该通过激励和奖惩,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行为。
认知学习理论则关注学习者的思维过程和内在心理结构。
在这种理论下,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社会学习理论则强调学习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
在这种理论下,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适宜的社会环境,促进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
二、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个体在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上的变化和发展。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常见的认知发展理论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经历着由感知到符号理解、具体操作到抽象思维的认知阶段。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处的认知阶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适宜的学习支持。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认知发展理论则强调个体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
在这一理论下,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和社会交往机会,促进学生在适宜的帮助下实现认知的转变和发展。
三、学习困难和行为问题学习困难和行为问题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常常面临的挑战。
了解学习困难和行为问题的成因和应对策略,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是一项重要的考试,是评价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
本次考试试题涉及多个知识领域,要求考生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和深入的教学理论。
一、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指探究人类智力、性格、情感、行为及其发展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为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的学科。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考生需要掌握下列重点内容:1.学习和记忆的基本原理2.语言发展的阶段3.感知、意识与注意的作用4.情感、动机与学习的关系5.人格及其形成与发展二、教育法律法规及道德伦理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教育法律法规及道德伦理部分,主要分为三个方面:1.国家组织和管理教育的法律法规2.教师职业道德3.学生权益保障考生需要了解以上内容的相关法律条文和考点。
三、教学方法与技能教学方法与技能是教师专业能力的其中一个重要维度。
学好教学方法与技能,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教学方法与技能的考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设计与要求2.教学组织与管理3.课堂教学策略4.教学评估与反思四、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概念和基本知识除了以上知识点,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还会涉及其他学科基本原理、概念和基本知识。
这些学科包括教育学、心理学、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
考生需要全面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
总之,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是一项知识面广、难度较大的考试。
考生需要从实际出发,理性分析,全面掌握相关知识点,提高答题能力和技巧,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意识和注意一、填空题1、意识是人类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的核心是和。
2、意识活动主要分为和。
3、意识的三种水平是、和。
4、人类的意识的基本特征有意识的、和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
5、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是、和。
6、在正常情况下,意识状态可分为、、和。
7、根据注意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把注意分为、和。
8、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和,它是心理活动的。
9、注意时最显著的外部表现有:、、。
10、注意具有如下功能、和。
12、注意的基本特征有、、、和。
13、注意范围的大小,主要决定于一个人已有的及把注意对象的能力。
14、注意分配的条件是,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有一种是的,而且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具有。
15、注意是心理活动的的心理特征,而意识反映的是注意的。
二、名词解释1、意识2、自我意识3、注意4、不随意注意5、随意注意6、随意后注意三、判断题1、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是意识。
()2、做白日梦是属于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3、自我意识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本质特征表现。
()4、注意虽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但人的心理过程离不开注意的参与。
()5、注意的外部表现与其内在的心理活动是一致。
()6、霓虹灯的一闪一暗极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因为它亮。
()7、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始终如一地指向某一对象。
()8、平时人们所说的“一心二用”是有条件的。
9、不随意注意就是不想注意,因而什么也没注意。
()10、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始终保持随意注意。
()四、选择题1、心理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人的心理最集中、最本质体现的是()。
A.感知活动B.思维活动C.想象活动D.意识活动2、指人在不注意或略微注意的情形下的觉知状态是()。
A.意识水平B.下意识水平C.潜意识水平D.无意识水平3、人的意识既能够主动地认识世界,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改造世界,这种意识的基本特征是()。
A.意识的能动性B.意识的自觉性C.意识的社会制约性D.意识的前进性4、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本质特征表现是()A.思维B.心理C.情绪D.意识5、人以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是()A.思维活动B.语言活动C.认知活动D.意识活动6、注意具有的两个基本特征是()A.指向性和选择性B.指向性和调节性C.集中性和指向性D.集中性和选择性7、“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擂鼓在侧而不闻”说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离不开()A.感知B.记忆C.注意D.思维8、正在上课,一位迟到的学生突然推门而入,这时引起大家注意的是()A.不随意注意B.随意注意C.有意注意D.随意后注意9、听表走动的滴答声,时而有时而无的这种周期性变化现象是()A.注意的稳定性B.注意的范围C.注意的分配D.注意的起伏10、教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的反应的注意特征是()A.注意的范围B.注意的分配C.注意的转移D.注意的稳定性五、问答题1、什么是意识?意识可以分为几种水平?2、简述人类意识的基本特点。
3、简述注意及功能。
4、试述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参考答案)第三章意识和注意一、填空题1、意识是人类反映客观事物的最高心理形式;意识的核心是言语和思维。
2、意识活动主要分为自我意识和对周围事物的意识。
3、意识的三种水平是无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
4、人类的意识的基本特征有意识的自觉性、意识的能动性和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
5、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是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
6、在正常情况下,意识状态可分为主动的意识状态、自动化的意识状态、被动的意识状态和睡眠状态。
7、根据注意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把注意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8、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
9、注意时最显著的外部表现有:适应性动作的出现、无关动作的停止、出现生理性的变化。
10、注意具有如下功能注意的选择功能、注意的保持功能和注意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12、注意的基本特征有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紧张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和注意的转移。
13、注意范围的大小,主要决定于一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把注意对象联合成组的能力。
14、注意分配的条件是,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有一种是熟练的,而且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15、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选择与维持的心理特征,而意识反映的是注意的对象和内容。
二、名词解释(请参考教材内容)1、意识2、自我意识3、注意4、不随意注意5、随意注意6、随意后注意三、判断题1、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是意识。
(√)2、做白日梦是属于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3、自我意识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本质特征表现。
(√)4、注意虽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但人的心理过程离不开注意的参与。
(√)5、注意的外部表现与其内在的心理活动是一致。
(×)6、霓虹灯的一闪一暗极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因为它亮。
(×)7、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始终如一地指向某一对象。
(×)8、平时人们所说的“一心二用”是有条件的。
(√)9、不随意注意就是不想注意,因而什么也没注意。
(×)10、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始终保持随意注意。
(×)四、选择题1、心理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人的心理最集中、最本质体现的是(D )。
A.感知活动B.思维活动C.想象活动D.意识活动2、指人在不注意或略微注意的情形下的觉知状态是(B )。
A.意识水平B.下意识水平C.潜意识水平D.无意识水平3、人的意识既能够主动地认识世界,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改造世界,这种意识的基本特征是(A )。
A.意识的能动性B.意识的自觉性C.意识的社会制约性D.意识的前进性4、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本质特征表现是( D)A.思维B.心理C.情绪D.意识5、人以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是(D )A.思维活动B.语言活动C.认知活动D.意识活动6、注意具有的两个基本特征是(C )A.指向性和选择性B.指向性和调节性C.集中性和指向性D.集中性和选择性7、“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擂鼓在侧而不闻”说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离不开( C )A.感知B.记忆C.注意D.思维8、正在上课,一位迟到的学生突然推门而入,这时引起大家注意的是( A )A.不随意注意B.随意注意C.有意注意D.随意后注意9、听表走动的滴答声,时而有时而无的这种周期性变化现象是(D )A.注意的稳定性B.注意的范围C.注意的分配D.注意的起伏10、教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的反应的注意特征是( B )A.注意的范围B.注意的分配C.注意的转移D.注意的稳定性五、问答题1、什么是意识?意识可以分为几种水平?答: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是心理反映的高级形式,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其中言语和思维是意识活动的核心因素。
意识可以分为三种水平:无意识,是指个体对某些生理、心理活动和行为不能觉知的意识状态;下意识,是指人在不注意或略微注意的情形下的觉知状态;潜意识,是指蕴含在意识层面之下的观念、欲望、、想法、恐惧等被控制和压抑而使个体在当时不觉知的意识状态。
2、简述人类意识的基本特点。
答:人类意识概括起来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意识的自觉性:它是人类意识的最基本特征,指人对外部环境刺激和自身内部心理事件的了解。
(2)意识的能动性:它是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表现为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人类意识是在社会生产劳动的实践中产生的,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发展的。
3、简述注意及功能。
答: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征。
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是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是心理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它具有三个功能:第一、选择功能。
它使人在某一瞬间选择有意义的符合人的需要以及当前活动相一致的有关刺激,避开或抑制无关刺激。
第二、保持功能。
它使人的心理活动维持在意识中得到清晰准确的反映,保证活动的顺利完成。
第三、调节和监督功能。
它使人的心理活动向着一定方向或目标进行,以此来适应讯息万变的客观环境。
4、试述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答:根据注意时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不同把注意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因此,组织好学生的注意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
(1)正确运用不随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在教学环境方面,要尽量避免分散学生注意的刺激出现;在教学方法上尽量防止单调死板,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如:注重讲授语音语调的运用、板书技巧以及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具适当使用、教学内容的合理组织等。
(2)运用随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要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并促使学生理解其意义,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使学生明确课程知识所具有的价值,从而导致对学习结果的兴趣;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也是唤醒学生随意注意的重要因素;合理组织学生的注意活动,包括指导学生自己来组织随意注意,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对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具有重要作用。
(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注重随意注意,会使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极易产生疲劳。
如果单凭不随意注意就不能牢固掌握科学知识,因为任何学科的内容并不都是有趣和吸引人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两种注意,有节奏地交替轮换,例如,可以通过组织教学来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随意注意,并同国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产生兴趣,从而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教学。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地随意后注意的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对学习目的和任务的理解和兴趣,并使学习后的实践活动达到熟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