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 第一节 认识声现象教案 (新版)教科版 .doc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教案
《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教学课题认识声现象版本教科版课型新授课课时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了解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3.知道声可以根据频率进行划分,人可发出和可听到的声在一定频率范围内。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是人们相互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教学难点“真空铃”实验和声波概念教学用具学生用具:塑料尺、橡皮筋、硬纸片、音叉等。
教师用具:音叉、乒乓球、鼓、播放器、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及备注一、引入新课通过导言和同时播放音频文件引入。
(导言:我们都有两只耳朵,能听到各种声音,通过这些声音,我们可以获得许多信息,那么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呢?)学生聆听这一组声音文件,并对声音产生思考,在轻松的环境中进入今天的学习,明确今天要学习的知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用生活中熟悉的声音让学生知道声是传递信息的一种常见形式,引起学生对声音的思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声音是如何产生的1.学生探究活动:声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①利用身边的器材或用具使它发出声音。
②并观察这些物体在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
教师引导总结2.用教材例子巩固。
3.亲身体验:说话时喉部的振动。
4.教师演示:音叉的振动发声,并提出问题“有些物体在发声时振动现象不明显,如何将它的振动体验到或者是观察到呢?”学生进行探究学生展示自己是利用何物如何使物体发出声音的。
得出结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想到用乒乓球。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3章 声 第1节 认识声现象学案 (新版)教科版
第一节 认识声现象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知道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不同。
2.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地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学习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行为提示:1.情景引入新课。
2.解读学习目标。
知识链接:管乐器都是通过空气柱的振动发声;弦乐器则通过弦的振动发声。
方法指导:在利用声速测距时常结合速度公式v =s t。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小实验:声音去哪儿了?将正在响的闹钟放在玻璃罩中,然后逐渐将玻璃罩里面的空气抽走,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 声源自主阅读教材P 36,完成1~5题:1.人发声:声带在__振动__。
2.喇叭发声:纸盆在__振动__。
3.吉他发声:弦在__振动__。
4.青蛙鸣叫:鸣囊在__振动__。
概括与小结:声音由物体的__振动__而发生,__振动__停止,声音立即停止,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5.钢琴弹奏是__琴弦__振动而发声,吹小号是__空气柱__振动而发声,蜜蜂的嗡嗡声是靠__翅膀__振动而发声的。
知识板块二 声的传播自主阅读教材P 37,完成6~9题:6.声音是以__声波__的形式向外传播。
7.议一议:(1)同学们交流时,甲同学说话,乙同学能听见,说明__空气__可以传声。
(2)潜入水中后,依然能听见岸上人说话的声音,说明__水__可以传声。
(3)甲同学捂住一只耳朵,另一只耳朵紧贴桌子,乙同学轻敲桌子,甲同学有何感受?答:__感到桌子振动__;说明__桌子__可以传声。
概括与小结:声波可以在__气体__、__液体__和__固体__中传播。
凡是能够传播声波的物质统称为声的介质,所以说,声波靠__介质__传播。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的物理教材,第三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等方面的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方式,以及声音传播的速度。
3. 声音的特性:讨论声音的三个主要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解释其影响因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建立对声音现象的基本认识。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基本概念。
难点: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以及音调和响度的区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振动的物体(如扬声器、鼓等)、泡沫、尺子等。
学具:实验器材、笔记本、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周围的声音现象,如教室里的噪声、音乐声等。
2. 知识讲解:(1)讲解声音的产生,通过展示扬声器等教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声音的振动来源。
(2)介绍声音的传播,通过实验和动画演示,让学生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方式。
(3)讨论声音的特性,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尺子测量不同振动幅度下的声音响度,并记录数据。
(2)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振动幅度对声音响度的影响。
4. 例题讲解:(1)讲解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实际例子进行计算。
(2)分析音调和响度的区别,通过实例让学生正确区分。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声音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如如何减少噪声污染等。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振动→ 声音2. 声音的传播:空气、液体、固体→ 声速3.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七、作业设计1. 请描述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 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了解声是一种机械振动的传播,可以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
•了解声波的特性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
•掌握声音的基本概念,如声源、介质、声速等。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
•声波的特性。
三、教学难点•理解声波的传播方式和特性。
•声音的产生机制。
四、教学准备•教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课件、实验器材。
•学生:课本、笔记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介绍声现象的背景,引发学生对声音的思考,比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如:你能列举几种常见的声音现象?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 导入新概念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物,向学生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教师提到声源、介质和传播速度等概念,并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在讨论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从声源传播到我们的耳朵的?3. 实验探究根据教材中的实验步骤,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内容可以是让学生观察泡泡袋实验,探究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特点。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实验现象和观察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4. 概念总结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概念总结。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和归纳实验结果,总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特点,以及声波的传播方式。
5. 深化学习教师提供一些拓展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声音的产生机制、传播方式和应用场景。
学生需要理解声波与介质的相互作用过程,如何通过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等。
6. 小结与作业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和回顾,提醒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内容。
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练习题或实验报告撰写等,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课堂参与、问题回答等。
•学生完成的作业和实验报告。
•学生对于声音产生和传播过程的理解程度。
•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1认识声现象_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可以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
2.掌握声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不同。
3.理解声的传播方式有机械波和电磁波两种形式。
二、教学重点1.声的产生、传播和听觉感受的基本过程。
2.声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声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弹性系数有关。
2.理解声是一种机械波。
四、教学准备1.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本。
2.录音机、麦克风、音响等设备。
3.适当数量的实验器材:钟摆、扳手、线束等。
4.教学展示工具:投影仪、电脑等。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引人入胜的音乐,引起学生对声的兴趣。
然后,引入声现象的概念,和学生一起回顾在生活中常见的声音,并引发学生对声现象的思考。
5.2 声的产生和传播5.2.1 声的产生让学生自己尝试用手拍桌子发出声音,并观察手的运动。
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并解释声的产生过程。
5.2.2 声的传播1.实验1:用一根长的绳子或橡皮筋,两人同时拉紧并用力振动。
观察振动是否传播到另一端,并让学生总结传播的特点。
2.实验2:在一空房间内,播放一段录音或音乐,并用手捂住耳朵,观察声音是否还能听到。
引导学生理解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
3.实验3:在同一房间内,打开录音机并发出声音,然后将录音机放入一个封闭的塑料袋中,再次发出声音。
观察声音是否有变化,并引导学生总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差别。
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且可以通过介质传播。
5.3 声的传播速度5.3.1 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引导学生思考声在空气中传播快慢的原因,并引入声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比较。
1.实验:利用教学准备中的实验器材,进行测量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
记录实验数据,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探究声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的关系。
5.3.2 介质对声传播速度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不同介质中声传播速度的差别,并进行讨论。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以及声音传播的速度。
3. 音调、响度和音色:解释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
4. 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阐述人耳听到声音的原理,包括听觉范围、声音强度与听觉的关系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难点:声音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因素,以及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讲台、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音叉、气球等)。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实验报告册、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敲击桌子产生的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引入新课。
2. 理论知识讲解: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引导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实验演示:进行声现象的实验,如扬声器播放音乐,让学生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传播。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声音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因素,以及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
5. 练习与解答:让学生通过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回答相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振动→ 声音2. 声音的传播:空气、液体、固体→ 声速3. 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频率)、响度(振幅)、音色(波形)4. 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听觉范围、声音强度与听觉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完成教科书上的练习题,巩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知识。
2.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声音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因素。
3. 写一篇短文,阐述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听力。
2019秋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三章第一节 认识声现象
2019秋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三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一、设计意图本次教学活动以“认识声现象”为主题,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活动设计上,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声现象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3.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和特性;2.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叉、气球、绳子、玻璃瓶、水、乐高等;2. 学具:每人一个气球、一根绳子、一个玻璃瓶、一份乐高积木。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播放动画片《熊出没》中的场景,让孩子们观察并思考:为什么熊大、熊二能听到光头强的声音?引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主题;2. 知识讲解:简要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重点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 动手实践: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探讨声音的传播规律;4. 游戏环节:通过“声音接力”游戏,让孩子们体验声音的传播过程,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声音的传播和特性;2. 活动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规律。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次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在实验环节,他们通过观察和操作,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游戏环节,部分孩子对团队协作的理解尚有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培养;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如:汽车的喇叭声、鸟儿的鸣叫声等,并尝试解释其产生和传播的原因。
同时,可开展家庭小实验,让学生与家长一起探索声音的奥秘。
通过本次活动,我希望孩子们能对声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在观察、实践和思考中不断成长。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1. 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以及声音与信息的传递。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知道声音与信息的传递。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声音的三个特征。
难点:声音的传播速度和声音与信息的传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音叉、尺子、气球等)。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声音现象,如敲击物体、音乐演奏等,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
2. 探究声音的产生: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音叉、尺子等物体的振动,探讨声音的产生原因。
3. 探究声音的传播: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探讨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条件。
4. 认识声音的三个特征: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和区别。
5. 声音与信息的传递:让学生了解声音在信息传递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等。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声音产生、传播和特征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特征和信息传递。
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下日常生活中你遇到的声音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2. 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特征的观察和分析。
3. 思考题:声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如何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的理解程度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声音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医学、建筑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3.1认识声现象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3.1认识声现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
本节课主要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声音的特征。
具体内容包括: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以及声音传播的速度。
3. 声音的特征:讲解声音的三个基本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些特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建立对声音现象的基本认识。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速度以及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
2.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锣鼓等)。
2.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歌曲,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发对声音现象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声音的产生,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展示声音的传播,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如何在空气中传播。
4. 知识讲解:讲解声音的三个基本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些特征。
5. 课堂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并进行讨论。
6. 练习巩固: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声音的产生振动声音的传播空气、液体、固体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解释声音如何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3. 举例说明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
4.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减少卧室内的噪音污染?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歌曲导入、实验演示和课堂互动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1认识声现象 教学设计
认识声现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了解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3、知道声具有能量。
4、知道声可以根据频率进行划分,人可发出和可听到的声在一定频率范围内。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是人们相互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教学难点:“真空铃”实验和声波概念。
教学用具:音叉、胶皮锤。
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提出问题展示教材中图3-1-1、图3-1-3让学生看图后,进行思考,讨论一些问题,动物都能发声吗?举例说出各种动物(狗、猫、鸟、蝉等)是怎么发出声的?你是怎么听到声音的?声音是什么?声音有什么作用?让学生自由发挥,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主题。
二、过程展开1、观察发声体在振动让学生根据身边的器材例如刻度尺、橡皮筋、纸、塑料薄膜等发出声音,进行体验,当物体振动时可以听到什么?当物体停止振动还能发出声音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总结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
对于发声时,振动不明显的现象比如敲击鼓面和音叉发声,可用实验进行演示。
2、声波与水波相比较引出声波。
进行如下描述:“……这样空气中就形成密疏相间的波动,以鼓面为中心向远处扩展……”可以以鼓心为中心,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圆,把空气的密和疏向四周传播形象地画出来。
通过对两种现象进行比较,引出声波的概念。
鼓面振动使周围空气振动,并且这个振动由近及远地传播,声波是声源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体)中的传播。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教案(4)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教案一、教学内容1.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方式,以及声音传播的速度。
3.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
4.声音的应用:探讨声音在人类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理解声音是一种能量的传递形式。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现象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2.难点: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速度变化和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扬声器、音叉、玻璃杯、水、细线、气球等。
2.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聆听不同的声音,如音乐、掌声、噪声等,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讲解声音的产生:通过演示实验,如扬声器播放音乐,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讲解声音的传播:通过实验,如将音叉放入水中,观察水的波动,讲解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方式。
4.讲解声音的特性:通过实验,如调整音叉的振动频率,观察音调的变化,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影响因素。
5.声音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人类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等。
6.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声音的应用,并进行讨论。
7.板书设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8.作业设计:(1)请描述声音的产生过程。
(2)请说明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方式。
(3)请举例说明声音的应用。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2.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如虚拟现实、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应用。
本节课通过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以及声音的应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了声音的基本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019年八年级物理上册3.1认识声现象教案新版教科版
1.认识声现象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需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2.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学习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声音具有能量。
3.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二、教学难点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1921年5月9日,莫斯科近郊发生了一次大爆炸.距爆炸地点70千米范围内,人们清楚地听到了隆隆的爆炸声,但是从半径70~160千米范围内却什么声音也听不到.奇怪的是,从半径160~300千米的范围内,人们又听到了爆炸的轰鸣声.声音怎么会跳跃过中间这片区域呢?探究发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气温有关.气温高,声速大;气温低,声速小.地面上方不同高处的气温不同,声速也不同,声音在空气中向前传播总喜欢拣温度低的道路走,当遇到温度高的空气时,声音便偏向到温度低的空气中去。
如果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比较复杂,这里温度高,那里温度低,声音经过的时候,就会一会儿拐向高空,一会儿又拐向地面.这样上上下下,就形成了上面所说的声音会跳跃的现象.你想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条件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去认识“声”的世界吧!教学活动本节分为四个教学板块:(1)声源;(2)声的传播;(3)声传播的速度;(4)人的发声和听声能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1. 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了解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3.知道声具有能量。
4、知道声音可以根据频率进行划分,人可以发出和听到的声在一定频率范围内。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教学难点】声波概念和“真空铃”实验是本节的难点【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教师准备】音叉、铁架台、乒乓球、玻璃缸、水、小鼓、真空玻璃罩、抽气机、闹钟、蜡烛、扬声器。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媒体播放:公鸡的叫声、汽车的喇叭声、雷声、婴儿的哭声、小鸟的叫声。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导入课题:我们听到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认识声现象》。
板书:3、1认识声现象二、进行新课一、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活动:用身边的课本、直尺、笔帽发声;手摸喉咙感受说话作出猜想: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探究:①.观察小鼓敲击发声时的情况。
②.观察音叉敲击发声时的情况。
师生归纳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乘势提出:声源的概念板书: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教师过渡:我们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讲话,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还可以听到远处汽车的喇叭声,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呢?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认识声波,声音的传播与(水波)相似。
学生自己看书,老师板书。
板书:二、声音的传播1、以声波形式传播。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科版【教案】3.1 认识声现象
第1节认识声现象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通过实验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本节从声音产生的原因入手,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条件,到声音的接收范围的学习,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能够让学生建立起声现象的基本概念,为随后学习声音不同的特性做准备。
学情分析学生刚学物理不久,虽然对学习物理有一定的兴趣,但是实验、观察、分析、概括等能力还较弱,对科学研究的方法认识还比较肤浅,因此本节课将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
通过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并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实验观察和分析归纳的能力,让学生感悟和体验物理的科学探究方法。
教学目标1.认识声现象,了解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认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真空不能传声;掌握声速的概念及相关计算。
3.了解人耳的听声范围、超声波和次声波。
核心素养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难点:设计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过程续表(4)再让空气进入玻璃罩,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变化?(5)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探究活动2:空气传声。
(1)将两个音叉相互靠近放置。
(2)将乒乓球(或通草球)靠近一个音叉。
(3)敲击另一个音叉。
(4)观察到乒乓球(或通草球)跳动了起来。
教师提问:为什么乒乓球(或通草球)会跳动?我们通过上面的实验可以得出结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但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那液体和固体能传播声音吗?提问思考:声音如何传递能量?教师演示实验:正在播放音乐的音箱,可使放在附近的烛焰抖动。
弱再变强。
播声音声。
讨论、交流并回答右边的音叉振动产生声音传播到左边的音叉上动起来(来。
问题传播声音。
的确随着音乐声抖动。
续表教学反思。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1认识声现象_教学设计
第三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一、教材分析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虽然在知识上难度并不高,但声音是人类获取信息、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与人们日常生活、生产息息相关。
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的精神都有积极地、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对物理探究活动不太熟悉,尚处于初级阶段,因而问题的提出主要由教师完成,利用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
由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以及简单的实验现象学会分析问题、总结规律,从而找到学习物理的兴趣、方法及自信。
三、设计思想主要设计思想是以问题驱动课堂,以问题提高学生的兴趣,以问题的解决是学生获得成功的快感和学习的动力。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
了解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知道声具有能量。
知道声可以根据频率进行划分,人可发出和可听到的声在一定频率范围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描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通过声的传播实验,培养学生初步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探究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中正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是人们相互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难点: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六、教学准备PPT课件、音箱、乒乓球、锣、玻璃杯、土电话、水。
学习卡、水槽、门铃(学生用)。
七、教学活动:八、板书设计:§3.1认识声现象声源声的传播声的介质固体最快物体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传播→传播声音的介质:液体次之→人听到声音↓气体最慢声音传到人耳真空不能传声教学反思:《认识声现象》是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的第一节,因此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去解决感兴趣的问题,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应该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8.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课,例如播放一段交响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不同乐器的音色、音调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特性及其产生原因。
b.模拟教学:利用计算机软件、多媒体等手段,模拟声波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概念。
c.对比教学:通过对比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特性的变化等,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d.案例教学:精选与声现象相关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4.了解声音的反射、折射和衍射现象,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回声、声音的遮挡等现象。
5.能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并解决与声现象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对声现象进行总结和概括,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导入法,以生活中的声现象为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的奥秘。
2.通过实验演示和分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三大特性,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
3.利用图表、动画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以及声波的反射、折射和衍射现象。
2.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声音是如何传播的?(3)为什么不同的乐器、不同的人发出的声音各不相同?
2019秋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三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
第三章声第一节认识声现象知识与能力1.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3.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学习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重点:理解声音发生的原因难点:声音的传播一、引入新课先欣赏一段由很多乐器合奏的动听音乐片段,给学生美的听觉享受。
导语:动听的伴奏声日由各种乐器发出的,乐器靠什么发声呢?为什么演奏同一个曲子,我们还能区别出乐器的种类呢?我们探究学习了本章知识后就可以解释其中的道理了。
二、进行新课1.观察发声体在振动。
让学生根据身边的器材,例如:刻度尺、橡皮筋、纸、塑料薄膜等发出声音,进行体验,当物体振动时可以听到什么?当物体停止振动还能发出声音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总结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
对于发声时,振动不明显的现象比如敲击鼓面和音叉发声,可用实验进行演示。
将纸屑放在鼓面上,让学生观察敲击鼓面发声时和用手按住鼓面使鼓不发声时纸屑的情况,学生虽然没看到鼓面的振动,但可从纸屑是否被弹起判断鼓面是否在振动;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接触音叉,让学生观察音叉发声和不发声时小球的情况,判断音叉是否在振动。
进而提出问题:纸屑和小球在什么时候被弹起跳动?也可以让学生用手触摸喉头进行发声,感觉声带在振动。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举动物与声音中的例子,着重指出哪个部位在发出声音,引出声源的概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教案(3)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教案 (3)作为一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因此,我在设计这节幼儿园科学活动时,以探究声音为主题,希望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幼儿能够感知声音,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一、设计意图:本次活动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探究式学习,通过幼儿的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引导他们发现声音的奥秘。
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能够感知声音,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让幼儿能够感知声音,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能够感知声音,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难点:让幼儿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球、小鼓、塑料杯、线、纸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个小鼓、一个塑料杯、一张纸五、活动过程:1.引入:让幼儿闭上眼睛,听一听周围的声音,然后分享他们听到了什么。
2.探索声音的产生:让幼儿用小鼓敲击塑料杯,观察声音的产生。
3.探索声音的传播:让幼儿将塑料杯放在地上,用线将塑料杯和气球连接起来,然后敲击小鼓,观察声音的传播。
5.活动延伸:让幼儿用纸做成不同的形状,然后用小鼓敲击纸,观察声音的变化。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幼儿能够感知声音,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难点:让幼儿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课后,我会反思这次活动的效果,看看幼儿们是否能够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以及他们是否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拓展延伸:在未来的活动中,我会继续探索声音的奥秘,让幼儿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声音,例如声音的强弱、音调的高低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活动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需要关注的。
让幼儿能够感知声音,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是一个重点。
对于这个重点,我通过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和活动,让幼儿能够亲身体验和观察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从而加深他们的理解。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 第一节 认识声现象教案 (新版)教科版
第一节认识声现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3.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初步培养学生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学生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教学重点】理解声音发生的原因.【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教学突破】声音的传播是本节的难点,先通过与水波的类比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接着通过师生合作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实验,探究真空不能传声;再通过教材图文和学生举例说明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来突破这一难点;然后通过航天员在太空交流时,虽然靠得很近,但不能直接交流,图文并茂地巩固说明真空不能传声.【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音视频材料、抽气机、广口瓶、手机(2个)、多媒体图片等.学生准备:音叉、塑料薄膜、小米粒(纸屑)、石块(2个)、橡皮筋、小鼓、大水槽、水等.┃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节认识声现象【教学反思】教材编写思路清晰:声的产生——声的传播——声的传播所需要的介质——人耳结构.教学时可以按照这个思路组织各种活动进行探究与学习.如果最后教学时间允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声音是物体的振动发出的,物体的振动都能发出声音,但同样是昆虫翅膀的振动,蜜蜂飞舞时我可以听到“嗡嗡”的声音,而蝴蝶飞舞时我们却听不到声音.教师进一步强调振动和声音的关系:物体振动都能产生“声音”,但是有的“声音”我们人耳却无法感知,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超声和次声知识,也为学习下一节的音调等知识打下基础,同时还能增强学生探究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教案(新版)教
科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3.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初步培养学生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学生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教学重点】
理解声音发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
声音的传播.
【教学突破】
声音的传播是本节的难点,先通过与水波的类比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接着通过师生合作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实验,探究真空不能传声;再通过教材图文和学生举例说明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来突破这一难点;然后通过航天员在太空交流时,虽然靠得很近,但不能直接交流,图文并茂地巩固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音视频材料、抽气机、广口瓶、手机(2个)、多媒体图片等.
学生准备:音叉、塑料薄膜、小米粒(纸屑)、石块(2个)、橡皮筋、小鼓、大水槽、水等.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节认识声现象
【教学反思】
教材编写思路清晰:声的产生——声的传播——声的传播所需要的介质——人耳结构.教学时可以按照这个思路组织各种活动进行探究与学习.如果最后教学时间允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声音是物体的振动发出的,物体的振动都能发出声音,但同样是昆虫翅膀的振动,蜜蜂飞舞时我可以听到“嗡嗡”的声音,而蝴蝶飞舞时我们却听不到声音.教师进一步强调振动和声音的关系:物体振动都能产生“声音”,但是有的“声音”我们人耳却无法感知,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超声和次声知识,也为学习下一节的音调等知识打下基础,同时还能增强学生探究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