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逻辑6B老子大道的动画片解说

合集下载

《老子》逻辑结构图

《老子》逻辑结构图
第一节五种属性
第21章
┌抱一:本质之道—认识属性
└得一:本质之道—河图模型
第22章
┌抱一:矛盾之道—本质属性
└得一:不争之道—辨证规律
第23章
┌抱一:驳论之道—逻辑属性
└得一:驳论之道—对立同一
第24章
┌抱一:关系之道—形式属性
└得一:位置之道—在道形式
第25章
┌抱一:整体之道—系统属性
└得一:整体之道—圆圈运动
67~71章的逻辑图
第四节规律性
第72章
┌抱一:圣人之道—矛盾分析
└得一:圣人之道—选取河图
第73章
┌抱一:自然之道—遵从规律
└得一:自然之道—疏而不漏
第74章
┌抱一:执法之道—客观熟练
└得一:执法之道—严格熟练
第75章
┌抱一:限制之道—物极必反
└得一:限制之道—依据河图
第76章
┌抱一:质变之道—对立同一
第57章
┌抱一:应用之道—以身作则
└得一:应用之道—四者同一
第58章
┌抱一:法则之道—系统把握
└得一:法则之道—方而不割
第59章
┌抱一:积德之道—量变质变
└得一:积德之道—量变质变
第60章
┌抱一:论述之道—具体方法
└得一:论述之道—两次否定
56~60章的逻辑图
第三节目的性
第61章
┌抱一:辩理之道—对立统一
└得一:大小之道—应用特点
第35章
┌抱一:形象之道—系统格式—道的形态
└得一:形象之道—四种形态
31~35章的逻辑图
第四节五种认识——系统模式
第36章
┌抱一:定义之道—辩证逻辑
└得一:微明之道—系统方法

【VIP专享】《老子》逻辑结构图

【VIP专享】《老子》逻辑结构图

解析老子81章的篇章结构收藏人:思东学园解析老子81章的篇章结构第一篇总体描述——本质属性第1章┌抱一:大道属性—哲学理论—思维工具└得一:大道属性—解说河图第2章┌抱一:大道形式—理论形态—矛盾理论└得一:大道形态—系统矛盾第3章┌抱一:工具之道—大道方法—系统方法└得一:方法之道—求真务实第4章┌抱一:认识之道—动静一体—逻辑思维└得一:认识之道—真理模型第5章┌抱一:实践之道—对比形式—无道后果└得一:规则之道—动态同一1~5章的逻辑图第二篇动态过程——三位一体第一节五种形式的道喻第6章┌抱一:具体道喻—三段式法└得一:具体道喻—现象形态第7章┌抱一:本质道喻—逻辑规则└得一:本质道喻—关系形态第8章┌抱一:形式道喻—系统分析└得一:形式道喻—本质属性第9章┌抱一:属性道喻—方法逻辑└得一:属性道喻—自然规则第10章┌抱一:模式道喻—动态关系└得一:模式道喻—对立统一6~10章的逻辑图第二节认识形式和内容第11章┌抱一:有无之道—逻辑关系└得一:有无之道—层次一体第12章┌抱一:方法之道—三种模式└得一:逻辑之道—双向选择第13章┌抱一:立论之道—三个环节└得一:立论之道—两种形式第14章┌抱一:惚恍之道—名称概念└得一:惚恍之道—道纪方法第15章┌抱一:推理之道—逻辑格式└得一:推理之道—三三见九11~15章的逻辑图第三节逻辑形式和属性第16章┌抱一:模态之道—大小圆圈└得一:虚极之道—绝对真理第17章┌抱一:结构之道—金字塔└得一:结构之道—四个层次第18章┌抱一:形式之道—两个层次└得一:形态之道—因果联系第19章┌抱一:具体之道—动态规则└得一:具体之道—方法手段第20章┌抱一:系统之道—认识模式└得一:系统之道—动态模式16~20章的逻辑图第二篇6~20章的逻辑结构图:第三篇系统模式——四者同一第一节五种属性第21章┌抱一:本质之道—认识属性└得一:本质之道—河图模型第22章┌抱一:矛盾之道—本质属性└得一:不争之道—辨证规律第23章┌抱一:驳论之道—逻辑属性└得一:驳论之道—对立同一第24章┌抱一:关系之道—形式属性└得一:位置之道—在道形式第25章┌抱一:整体之道—系统属性└得一:整体之道—圆圈运动21~25章的逻辑图第二节五种形式第26章┌抱一:内容之道—知行一体└得一:内容之道—对比关系第27章┌抱一:形式之道—袭明要妙└得一:形式之道—袭明要妙第28章┌抱一:过程之道—三位一体└得一:过程之道—真理结构第29章┌抱一:静态之道—四者同一└得一:措施之道—河图属性第30章┌抱一:动态之道—一分为三└得一:动态之道—河图形态26~30章的逻辑图第三节五种应用——逻辑格式第31章┌抱一:礼仪之道—表述格式—道的功能└得一:礼仪之道—河图功能第32章┌抱一:规律之道—推论格式—道的属性└得一:规律之道—河图特点第33章┌抱一:方法之道—抽象格式—道的形式└得一:分类之道—八种形态第34章┌抱一:矛盾之道—具体格式—道的威力└得一:大小之道—应用特点第35章┌抱一:形象之道—系统格式—道的形态└得一:形象之道—四种形态31~35章的逻辑图第四节五种认识——系统模式第36章┌抱一:定义之道—辩证逻辑└得一:微明之道—系统方法第37章┌抱一:性质之道—变化规律└得一:性质之道—真理格式第38章┌抱一:层次之道—认识属性└得一:层次之道—选择正位第39章┌抱一:极限之道—本质属性└得一:极限之道—认识模式第40章┌抱一:转化之道—逻辑属性└得一:转化之道—动态过程36~40章的逻辑图第三篇21~40章的逻辑结构图第四篇本质属性——两个层次对立统一第一节理论性第41章┌抱一:同一之道—真理属性└得一:同一之道—相反相成第42章┌抱一:模式之道—三种模式└得一:模式之道—逻辑模式第43章┌抱一:认识之道—静态结构└得一:能力之道—无为之益第44章┌抱一:理论之道—过程结构└得一:观点之道—实事求是第45章┌抱一:逻辑之道—动态结构└得一:辩证之道—河图理念第46章┌抱一:对立之道—动态内容└得一:对立之道—有道无道第47章┌抱一:智慧之道—极限属性└得一:智慧之道—理性思辨第48章┌抱一:规则之道—应用属性└得一:矛盾之道—思维规律41~48章的逻辑图第二节实践性第49章┌抱一:民本之道—实践属性└得一:民本之道—德善德信第50章┌抱一:生死之道—具体属性└得一:生死之道—三段式法第51章┌抱一:玄德之道—动态规律└得一:玄德之道—完整过程第52章┌抱一:认识之道—动态过程└得一:习常之道—见微知著第53章┌抱一:知行于道—动态关系└得一:知行于道—矛盾形态第54章┌抱一:对比之道—系统过程└得一:对比之道—五种形态第55章┌抱一:德喻之道—具体过程└得一:德喻之道—认识结构49~55章的逻辑图第56章┌抱一:玄同之道—动态同一└得一:玄同之道—系统同一第57章┌抱一:应用之道—以身作则└得一:应用之道—四者同一第58章┌抱一:法则之道—系统把握└得一:法则之道—方而不割第59章┌抱一:积德之道—量变质变└得一:积德之道—量变质变第60章┌抱一:论述之道—具体方法└得一:论述之道—两次否定56~60章的逻辑图第三节目的性第61章┌抱一:辩理之道—对立统一└得一:辩理之道—逻辑正位第62章┌抱一:规则之道—一二三四└得一:手段之道—法宝河图第63章┌抱一:范畴之道—四个层次└得一:范畴之道—三个环节第64章┌抱一:关系之道—关系网└得一:关系之道—网络模型第65章┌抱一:理论之道—过程系统└得一:理论之道—遵从规律第66章┌抱一:逻辑之道—三分法└得一:源头之道—两种位置61~66章的逻辑图第67章┌抱一:致胜之道—三位一体└得一:致胜之道—三个法宝第68章┌抱一:辩证之道—静态格式└得一:用人之道—知人善任第69章┌抱一:用兵之道—动态格式└得一:用兵之道—以守为攻第70章┌抱一:真理之道—属性形式└得一:言行之道—两种形态第71章┌抱一:真知之道—三段式法└得一:真知之道—汉语逻辑67~71章的逻辑图第四节规律性第72章┌抱一:圣人之道—矛盾分析└得一:圣人之道—选取河图第73章┌抱一:自然之道—遵从规律└得一:自然之道—疏而不漏第74章┌抱一:执法之道—客观熟练└得一:执法之道—严格熟练第75章┌抱一:限制之道—物极必反└得一:限制之道—依据河图第76章┌抱一:质变之道—对立同一└得一:质变之道—反面转化第77章┌抱一:中庸之道—过犹不及└得一:中庸之道—思维规则72~77章的逻辑图第五篇大道形式——应用规则第78章┌抱一:实践之道—真理属性└得一:实践之道—言行一致第79章┌抱一:行善之道—公正无私└得一:行善之道—依据规则第80章┌抱一:和谐之道—符合规律└得一:和谐之道—和平共处第81章┌抱一:形式之道—符合规则└得一:真理之道—二律背反78~81章的逻辑图第一篇与第五篇构成的重合关系老子第81章整体结构的逻辑图两分法——同一律的逻辑图像三分法——对立统一律的逻辑图像81章逻辑结构的动画演示来自:思东学园 > 《老子大道》。

中国哲学史(先秦部分)第五讲 老子与道家哲学的发生

中国哲学史(先秦部分)第五讲   老子与道家哲学的发生

在《老子》看来,作为“道”的“无”,比之 作为“万物”的“有”,是一种更为根本的存在。 因此,《老子》说: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 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六章)
这里的“谷神”是指“道”。如同母亲生育出 子女一样,“道”生育出“万物”。因而“道”是 “玄牝之门”,是“天地根”。正是这样,“道” 是永恒存在着的。
本节谈有关“道”的四个问题:
1.“道”: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开启; 2.作为“万物”总根源的“道”; 3.作为“万物”总规律的“道”; 4.老子之“道”的意义。
1.“道”: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开启
《老子》把“道”看作是比现象世界更根本的 存在,称之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 妙之门”(一章),认为天地万物、整个宇宙都是 从“道”中化生出来的。《老子》说:
在《老子》书中,作为本体意义的“道”, 通过与“万物”的关系,具有两重涵义:
●一是指“万物”的总根源, ●一是指“万物”的总规律。
2.作为“万物”总根源的“道”
《老子》把“道”看作是比现象世界更根本的 存在,称之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众妙之门”,认为天地万物、整个宇宙都是从 “道”中化生出来的,并将这一生化过程概括成 一个公式:
第五讲分六节谈老子与道家哲学的发生:
第一节 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 第二节 “道”的形上世界的开辟; 第三节 “反者道之动”的辩证矛盾观; 第四节 “小国寡民”的历史观与“无为而治”
的政治哲学; 第五节 “静观”“玄览”的直觉认识论; 第六节 老子思想的历史影响。
第一节 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
第五讲 老子与道家哲学的发生(3)
第三节 “反者道之动”的辩证矛盾观
《老子》对于自然与社会的矛盾运动作了哲 学概括,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种丰富的 辩证法思想,集中体现在《老子》的“反者道之 动”的辩证矛盾观上。

中国智慧老子篇解说词

中国智慧老子篇解说词

中国智慧老子篇解说词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智慧普遍被认为是源自老子。

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思想被后人称为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强调“道”的概念,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一切事物的根源。

在老子的著作《道德经》中,他深刻地阐述了自己的哲学观点,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智慧。

老子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道”所生成的。

他认为“道”是一种无形无相的存在,是一种超越人类理解的绝对存在。

在老子看来,人们应当顺应“道”的运行,顺应自然规律,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他强调了“无为而治”的理念,即不要刻意追求功利,而是顺其自然,顺应“道”的运行。

这种内在修养与外在表现的和谐,被认为是老子智慧的核心。

老子的思想强调了一个重要的概念,那就是“无为而治”。

他认为,当人们能够顺应自然规律,不逆反“道”的运行,就能够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和谐。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被功利主义所束缚,追求名利,追求物质财富,却往往忽视了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老子的智慧提醒着我们,要放下功利心,要顺应内心的本真,要追求内在的修养与和谐。

除了“无为而治”之外,老子还强调了“无名之名”。

他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无欲无求,不被外部的名利所左右。

他认为,当人们能够摆脱名利的束缚,能够活在当下,能够顺应自然规律,就能够找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在当今社会中,很多人都被名利所困扰,为了追求物质财富而不顾一切。

老子的智慧提醒着我们,要看淡名利,要追求内心的安宁与宁静。

老子的智慧不仅仅是一种哲学观点,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他认为,当人们能够顺应自然规律,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就能够找到真正的自由与和谐。

在当今社会中,很多人都被功利主义所束缚,忽视了内在的修养与和谐。

老子的智慧提醒着我们,要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要摆脱外部的名利束缚,要顺应自然规律,找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总的来说,老子的智慧强调了顺应自然规律,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他的哲学观点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老子的哲学思想研究

老子的哲学思想研究

第41卷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41第1期JournalofHubei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No.1,2021老子的哲学思想研究黎千驹(湖北师范大学国学研究中心,湖北黄石 435002)〔摘 要〕 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是“道”。

道是物质的,又是形而上的,成于混沌之中,在天地形成以前已产生。

它看不见、摸不着、听不见、无上下之分,且不可言说,是宇宙万物的本体本原却无私无欲。

道又是规律,本质属性和最高原则是“自然”,即自然而然。

老子的辩证法主要包含三方面:第一,宇宙万物皆是矛盾的统一体;第二,对立的事物相互依存;第三,道的运动是向着其相反的方向发展变化的。

老子的辩证法至少能够给人以五个方面的启迪,即相反相成、居安思危、物极必反、以退为进和先易后难等。

老子的循环论包含“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和“周而复始,始而升华,循环往复”等两个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老子;哲学思想;道;辩证法;循环论〔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 3130(2021)01 0035 09doi:10.3969/j.issn.2096-3130.2021.01.007 老子的哲学思想主要包含道、辩证法和循环论等,其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

一、老子的“道”《老子》81章中有52章出现了“道”字,共计76次,其中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中的第二个“道”为动词,其余75个道皆为名词,属于老子的哲学范畴。

那么“道”是什么呢?我们看看《老子》[1]一章、二章、四章、六章、十四章、十六章、十七章、二十一章、二十三章、二十五章、三十四章、三十六章、四十章、四十二章、五十一章、五十八章和六十四章是怎么阐释道的。

(一)道是物质的,它成于混沌之中,在天地形成以前已产生。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

”(二十五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解说老子道德经各章逻辑图

解说老子道德经各章逻辑图
科学不是人人皆知的常识,它是人类智慧的高度体现。为此,我们只能以科学的态度对 待老子的《道德经》,而不能以它没有版权,就可以随心所欲进行改编,然后制成商品来获 取金钱。这种物质利益的驱动直接损害了中华民族的形象,它使人们看到了当今时代那种普 遍盛行的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和不思进取的形式主义。这种糟粕的东西不应该在高度文明的 今天任其泛滥下去,它直接干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吾不知其谁之子,
——吾不知道它是谁的儿子呀?
象帝之先。
——显象于帝祖之先。
2、逻辑形式和观点属性
┌道的属性: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动态、高深、认识极限 道┼为道形式: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识道方法
└道的形式: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极限本原、无形
五 章 P39
使民心不乱。
——使人民不致眼花心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
——因此圣人的治理百姓,
虚其心,
——掏空他们的心思,
实其腹,
——填满他们的肚皮,
弱其志,
——消弱他们的意志,
强其骨,
——增强他们的筋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
——经常使人民没有知识没有欲望,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使那些聪明的人不敢妄作主张。
为无为,
——依照无为的原则办事,
-3-
前后相随:
——前和后互相随从:
恒也。
——这是永恒不便的呀。
是以圣人
——因此圣人
处无为之事,
——用无为来处事,
行不言之教。
——用不言来行教;
万物作而弗始,
——任凭万物兴起而不倡导,
生而弗有,
——生养而不强要,
为而弗恃,

老子道德经全文ppt优秀课件

老子道德经全文ppt优秀课件

十 五 章
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 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
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
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
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
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
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
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4
二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六 章
是以圣人终日行,
不离辎重。虽有荣观,
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 而以身轻天下?
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
不如守中。
10
六 谷神不死, 章 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 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 用之不勤。
11
七 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 故能长生。
12
七 章
是以圣人
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以其无私,
故能成其私。
13

章 上善若水。 水 善 利 万 物 而 不 争 ,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十 二
则盈,蔽则新,少则得,

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
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
有功;不自矜故长。
39
二 十 二
夫 唯 不 争 , 故 天
章 下莫能与之争。古
之所谓曲则全者,
岂虚言哉!诚全而
归之。
40
希言自然。
二 十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三 章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

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知乎? 天门开阖,能无雌乎17?
十 章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老子从无以观有的哲学智慧

老子从无以观有的哲学智慧

老子从无以观有的哲学智慧作者:高宏洲来源:《西部学刊》2019年第19期据学者统计,“道”字在《道德经》中总共出现七十三次,同一个“道”字在不同的句子中往往表达不同的内涵。

陈鼓应将《道德经》中的道的内涵概括为实存意义的道、规律性的道、生活准则的道三种类型[1]2-13。

这样的概括大体不错,但是在一些具体问题的阐释方面还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

比如,将规律性的道解释为对立转化和循环运动的规律就未必符合老子的原意,而是夹杂了西方哲学的辩证法思想。

这些问题的出现与研究者对《道德经》整体思想脉络的把握不够准确有关。

因此,本文希望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老子《道德经》的思想脉络。

一、道是符号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核心范畴,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但是它究竟何所指呢?研究者根据这一范畴在中国古代文化史料中的范例将其概括为(1)道为道路,引申为规律;(2)道是万物的本体或本原,具有形而上学的特征;(3)道为一;(4)道为无;(5)道为理,为太极;(6)道为心;(7)道为气;(8)道为人道等几种内涵[2]1-3。

这些内涵几乎囊括了道在中国传统文化史料中的主要内涵。

但是,这种罗列式的概括也存在一定问题。

一方面,它局限于中国古人的思维方式来解释道,容易被道的难以言说性所束缚,从而说不清楚道是什么,这是近现代以来谈道、论道的著作很多,但是却很少有将其解说清楚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这种罗列式的解释容易割裂道的不同内涵之间的关联性,而这恰恰是中国古人谈道、论道的一个重要特征。

(一)道的符号属性首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为了避免道对我们思维的束缚,笔者认为,有必要通过比道更大的范畴来把握道。

我们可以将道视为一个文化符号,然后考察中国古人使用这一文化符号的目的是什么。

其实,任何语言文字都是文化符号,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为了表达对存在的感受而创造的文化符号①。

道也不例外,它是中国古人创造出来用以表达他们对存在的感受的文化符号。

老子哲学论文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老子哲学论文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主题: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摘要:老子的辩证法,不是简单地猜测和比喻,而是进入理性的说明论证:第一、老子肯定世界上的事物不是铁板一块。

而是遍普存在着对立的,存在着一个肯定,必然存在着一个否定。

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他首先揭示了对立存在普遍性,从而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

第二,进而提出世界万事万物是动的,是运动变化的。

动因是事物内部存在对立面,对立面的作用促进了事物的运动,“反者道之动”,准确地说明了相反两个方面的斗争或相反的两种作用,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据。

第三,矛盾的两个方面并非绝对对立。

老子进而揭示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性,渗透性、同一性,提出“相反相成”的矛盾论思想,“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事物的内在矛盾。

第四,老子提出反是事物变化的遍普规律,而柔弱是运用道而使事物保持相对长久的关键。

反是不可避免的,但柔弱是可以延缓反的到来。

关键词:老子哲学朴素辩证法对立矛盾规律正文:第一部分:概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

约生于前571年。

老子即老聃,生卒年不可详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周简王6年0,约死于公元前500年(周敬王20年)。

史载,曾任周王朝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朝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始祖。

1.1老子学说的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小私有者,自从公社解体后是一直存在的人数众多的阶层。

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逃亡的奴隶,被大国吞并的小国的降为皂隶的贵族,都有成为自由农民的可能,农民小私有者阶层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有扩大的趋势。

老子书中小国寡民反对剥削农民平均主义等思想都反映了当时农民小私有者的愿望。

他们没有政治特权,受剥削,有反抗压迫的要求,但又不是一无所有,并非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所以其革命性不彻底、不坚决,只要统治者对其不太苛刻,能保持其现有的经济地位就知足常乐了,老子的哲学正是反映了当时这个阶层的要求和愿望。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逻辑结构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逻辑结构
音教研视点
本版编辑/ 云 飞
教研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逻辑结构
筅蒋念祖
(江苏省扬州中学,江苏 扬州 225000)
摘 要:文章顺应指导初高中学生学习《老子》的需要,对《老子》的思想内容尤其是其哲学思想 的构成和《老子》81 章的逻辑结构做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关键词:老子 哲学思想 逻辑结构
一、《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是个史官,《老子》是老子给君主侯王们写的谈论治国 理政、为人处世之道的书。老子深感当时战乱频仍、百姓涂炭的 症结在于君主侯王贪得无厌、逞强好胜,因此他特别强调君主 侯王治国理政、为人处世必须遵循两条基本原则:自然无为,贵 柔守雌(王博《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意思就是不要贪得无 厌,不要逞强好胜。而这两条基本原则又可以抽象、概括为一个 字— ——“无”。“无”的含义起初是“无欲无为”,后日渐丰富。为了 强调、证实自己的主张,老子尊称“无”为恒久不变的“道”(即 《老子》中所说的“常道”“天道”),并且把这个“道”尊奉为天下 万物的生长化育者(这就是哲学上所谓的发生论),赋予“道”这 个概念最抽象、最概括的性质,赋予它最重要的地位。“道”(常 道,形上之道)具有若干特性:有无相生,以无为本(重点是强 调:道的特点是“无”);浑朴;整一(浑然一体,不可分割);反;自 然无为;虚静柔弱。天下万物既然均由“道”所生长化育而来,也 就应该具有这些特性。这就是老子哲学的本体论— ——万物生于 有,有生于无。这个“道”具有“无”的特点,万物也应该具有“无” 的特点,也就是“自然无为,贵柔守雌”的特点。具体而言,就体 现为无为无不为,柔弱胜刚强— ——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不是 和稀泥窝囊废。 “道”还具有反向运动的特点———反者道之动。“道”就是 “常道”“恒道”,“恒”通“亘”,回环的意思。“道”的运转方式是不 停地回环往复,回归起点。由此老子尊崇“反向思维”,“反者, 道之动”。确实,现实中,往往你越是想得到“有”结果反而越是 “ 无 ”,越 是 想 得 到“ 无 ”反 而 越 是“ 有 ”。总 之 ,常 道 、天 道 具 有 “ 无 ”“ 反 ”的 特 点 ,理 想 的 人 道 ,自 然 也 应 该 效 法 天 道 ,具 有 “无”“反”的特点,无为无不为,柔弱胜刚强。所以,“反者,道之 动;弱者,道之用”一句中,前者表现了“道”的方法论原则,后 者表现了“道”的价值论原则。这两句话是贯穿《老子》全文的 线索。 以上先后提到“道”具有发生论、本体论、方法论、价值论的 意味,这是黑格尔、海德格尔等西方哲学家认为中国只有老子 称得上是哲学家的原因。老子把“天道”设定为“无”,认为天道

老子自然伦理思想的基本逻辑结构和理论特征

老子自然伦理思想的基本逻辑结构和理论特征

老子自然伦理思想的基本逻辑结构和理论特征韩彩英【摘要】老子的"道"在学理上有三个层面的基本含义:"无"之"道","有"与"一"之"道","纪"之"道".老子的"道"并不仅仅是关于宇宙起源的本体论意义上的哲学范畴,更主要的是预设了"自然规定性"的"法则".关于宇宙世界本体的"自然"之"道"、关于宇宙世界存在的"自然"法则和"道"之彰显的自然之"德"的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在此基础上的关于人类世界的顺从自然、效法自然和善待自然的伦理思想,构成了老子完整的自然伦理思想的逻辑体系.在"道"与"德"辩证理性的逻辑架构下,在从人类回溯到自然、从自然推演人事的双重方法论向度上,老子的自然伦理思想充满了"文化辩证法"思想.【期刊名称】《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33)003【总页数】7页(P6-12)【关键词】自然法则;自然伦理;辩证理性;文化辩证法【作者】韩彩英【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3.1在环境和生态问题日益严重,“人”与自然之间严重“对立”的今天,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影响与制约关系,在人们的心理上发生了质的变化,在二者关系中,“渺小”和“强大”的角色似乎已经调换了。

在“工业革命”之前,“渺小”的“人”所面对的是“强大”的深不可测的自然,人们面对自然时更多的是恐惧、敬畏和无奈;在自然绝对制衡人类的时代,战胜自然是人类梦寐以求的奢望。

并且,心怀这种奢望都需要巨大的勇气。

《老子》四章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思考:《<老子>四章》里的“道”体现了“ 道”的哪些方面?涉及哪些内涵呢?文章又是如何 阐释“道”的呢?
老子的思想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 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尼采
不读《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鲁迅
《老子》之书,上可以明道,中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 人。——魏源
在道也:在道的角度来看。 余食赘行:余食,剩饭。赘行,多 余的形体;行,同“形”。
物:人们,众人。 恶:厌恶。 道:懂得道的规律。 处:为,做。
译文: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迈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 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建立不起功勋,自我夸耀的人也不 能长久。(“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 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怎样理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含义?
有道是:欲速则不达,其意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相同。
① “企”意为举起脚跟,脚尖着地,“企者”是想要高出于人,想站 得高,望得远,结果反而站不稳,甚至摔跤。
② “跨”即越过,阔步而行,“跨者”是想要比别人走先一步,想走 得快,走得远,结果反而走不远,走不快,也走不久。
在矛盾冲突尖锐、人心汲汲功利的社会中老子独具慧眼,见人所不见, 为当时人们指出另一种看待事物的视角与方法,具有启发意义。
任继愈《竹影集:任继愈自选集》 老子的‘无为’不是一无所为,而是用无的原则去‘为所以能做到
有若无,实若虚,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以屈为伸,以弱为强,以不争 为争,从而丰富了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建立了中国古代辩证法贵柔的 体系,与儒家《易传》尚刚健体系并峙。两大流派优势互补,共同丰富 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阴阳与逻辑:《老子》中的东西方思维异同的根源

阴阳与逻辑:《老子》中的东西方思维异同的根源

阴阳与逻辑:《老子》中的东西方思维异同的根源阴阳是中国人的世界观,逻辑是西方人的方法论。

《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由此可以看出,阴阳观是中国人的道,逻辑是西方人的术。

西方人为什么偏爱逻辑?中国人为什么偏爱道?何谓逻辑?逻辑是一门教你如何避免矛盾的学问。

逻辑的基本规则都是围绕着如何避免矛盾而制定的。

逻辑的终极理想是彻底消灭矛盾,西方人把的这种状态叫做逻辑自洽。

在西方文化里面,上帝是逻辑自洽的一种尝试。

上帝的存在可以用逻辑推导出来,如果上帝不存在的话,就会引起诸多矛盾,所以上帝必定是存在的。

但是,当你接受上帝存在这样一个逻辑论断之后,它又引起了其他的矛盾,这样的逻辑又会推演出上帝是不存在的逻辑。

西方文化中的哲学也是逻辑自洽的一种尝试。

它试图追溯世界的万事万物,各种现象到一个统一的来源。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两个完全矛盾、不能互相兼容并进行了几千年的争论,最终双方都证据确凿,逻辑严密,但是没有任何一方能以压倒性的优势说服对方。

这样的逻辑矛盾和诸子百家中的儒墨之争是一样的逻辑依据。

儒墨之间皆自“此”其“此”,而“彼”他者之“此”;皆自知其此,而不知他者之知,是不可调和的“是非”之争的根源所在。

西方文化中的科学也是进行逻辑自洽的一种尝试。

西方人曾经一度认为科学离逻辑自洽只有一步之遥了,但是他们后来却发现,逻辑自洽不是更近了而是更远了。

在科学途径上的量子力学却充满了各种各样、千奇百怪、不可思议的矛盾。

至此,科学的逻辑探索也走到了尽头。

阴阳观是中国人的世界观。

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这里的“一、二、三”便成了中国人世界观的起点。

古人们为什么发明这些数字?世界又是怎么来的?世界不管风云万象,一切皆从虚和实开始的,世界是由实点和虚点累积而成的,而呈现在事物背后的基础就是阴与阳。

真正的“一”不可见,是真正的无象,《周易》又称之为无极。

《老子》逻辑结构图-推荐下载

《老子》逻辑结构图-推荐下载

第二篇 动态过程——三位一体 第一节 五种形式的道喻 第6章 ┌抱一:具体道喻—三段式法 └得一:具体道喻—现象形态 第7章 ┌抱一:本质道喻—逻辑规则 └得一:本质道喻—关系形态 第8章 ┌抱一:形式道喻—系统分析 └得一: 形式道喻—本质属性 第9章 ┌抱一:属性道喻—方法逻辑 └得一:属性道喻—自然规则 第 10 章 ┌抱一:模式道喻—动态关系 └得一:模式道喻—对立统一 6~10 章的逻辑图
பைடு நூலகம்
第 16 章 ┌抱一:模态之道—大小圆圈 └得一:虚极之道—绝对真理 第 17 章 ┌抱一:结构之道—金字塔 └得一:结构之道—四个层次 第 18 章 ┌抱一:形式之道—两个层次 └得一:形态之道—因果联系 第 19 章 ┌抱一:具体之道—动态规则 └得一:具体之道—方法手段 第 20 章 ┌抱一:系统之道—认识模式 └得一:系统之道—动态模式 16~20 章的逻辑图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通,力1根保过据护管生高线产中0不工资仅艺料可高试以中卷解资配决料置吊试技顶卷术层要是配求指置,机不对组规电在范气进高设行中备继资进电料行保试空护卷载高问与中题带资2负料2,荷试而下卷且高总可中体保资配障料置各试时类卷,管调需路控要习试在题验最到;大位对限。设度在备内管进来路行确敷调保设整机过使组程其高1在中正资,常料要工试加况卷强下安看与全22过,22度并22工且22作尽22下可护都能1关可地于以缩管正小路常故高工障中作高资;中料对资试于料卷继试连电卷接保破管护坏口进范处行围理整,高核或中对者资定对料值某试,些卷审异弯核常扁与高度校中固对资定图料盒纸试位,卷置编工.写况保复进护杂行层设自防备动腐与处跨装理接置,地高尤线中其弯资要曲料避半试免径卷错标调误高试高等方中,案资要,料求编试技5写、卷术重电保交要气护底设设装。备备置管4高调、动线中试电作敷资高气,设料中课并技3试资件且、术卷料中拒管试试调绝路包验卷试动敷含方技作设线案术,技槽以来术、及避管系免架统不等启必多动要项方高方案中式;资,对料为整试解套卷决启突高动然中过停语程机文中。电高因气中此课资,件料电中试力管卷高壁电中薄气资、设料接备试口进卷不行保严调护等试装问工置题作调,并试合且技理进术利行,用过要管关求线运电敷行力设高保技中护术资装。料置线试做缆卷到敷技准设术确原指灵则导活:。。在对对分于于线调差盒试动处过保,程护当中装不高置同中高电资中压料资回试料路卷试交技卷叉术调时问试,题技应,术采作是用为指金调发属试电隔人机板员一进,变行需压隔要器开在组处事在理前发;掌生同握内一图部线纸故槽资障内料时,、,强设需电备要回制进路造行须厂外同家部时出电切具源断高高习中中题资资电料料源试试,卷卷线试切缆验除敷报从设告而完与采毕相用,关高要技中进术资行资料检料试查,卷和并主检且要测了保处解护理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中国特色逻辑学

中国特色逻辑学

3.思辨形式玄之又玄 4.虚极是逻辑和工具
三分法 一 竿 子 两分法
一 生二
5.方法是三种形式:玄览
插 到
二生三
玄 之 又 玄

两分法、三分法、四生万物 直观洞见
和结果,动态分析法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纪推论:42章具有的连山结构
• 周易、连山、归藏构 成了“三易之法”
河图是《老子》解说的不言之教
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河图
用河图定位老子的名称术语
两种河图:数理逻辑与哲学逻辑
朱熹河图:数理逻辑
老子大道:哲学逻辑
连山归藏法与河图的内在联系
《老子》解说的河图样式
《老子》42章给出的认识论模式
1.理性是直观洞见 2.逻辑模式是玄览
逻辑 方法
老子大道 四分法 道生一
虚极 工具
量变质变规律的基本形式:交错线
量变质变规律的基本形式: 交错线
渐进性中断的两种形式 运动终止和产生出质变 依据黑格尔《逻辑学》观点绘制
量变质变的第二种形式:渐进性中断
连续性的变化:翻转形式 间断性的变化:开门关门 依据列宁哲学笔记的图示绘制
量变质变的第三种形式:阶段性质变
人的一生经历不同的形态变化 复杂事物具有阶段性变化规律 依据毛泽东“部分质变”的观点绘制
图解量变质变规律的三种形式
本质是一,形式是二
动画演示逻辑方法的模版
• 连山法的实质是按照 认识结构进行起名、 分类,如达名、类名 和私名。
• 将《老子》42章的逻 辑结构用连山法展示 出来,就是三位一体 的山形结构。
道纪推论:81章组成的圆圈模式
• 周易、连山、归藏构 成了“三易之法”
• 归藏法的实质是按照 一个圆圈的结构进行 逻辑论证,从而实现 了自圆其说。

老子《道德经》的逻辑思想(推荐文档)

老子《道德经》的逻辑思想(推荐文档)

老子《道德经》的逻辑思想内容提要:至今国人不懂老子及其《道德经》,盖因孔孟之道对其篡改和排斥,并用以迎合历代专制统治者之一己之私所致。

这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放眼世界,当今众多国家和民族,却正在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实践着老子《道德经》之精义。

比如,老子《道德经》之“民本”思想演绎成了今天的“人权”、“民主”思想;比如,老子《道德经》之“契约”思想演绎成了今天的“党政分开”、“三权分立”思想,等等。

而且,“人权”、“民主”、“党政分开”、“三权分立”等等已经汇成了历史的潮流,大有席卷世界之势。

而在此背景之下,原本三千年前就有着人类最文明、最先进思想的老子故乡;;中国,今当何去何从呢?主题词:老子道德经逻辑思想一、哲学观老子哲学是对先秦周易等哲学思想的批判和继承,而集中国先秦哲学之大成。

1、老子的“自然”观老子的“自然”观就是“阴阳”、“变化”观。

对此,诸如,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又说:“此两者{指“阴”、“阳”}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又说:“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尽}”。

老子认为“无极生太极,太极变两仪,两仪变四相,四相变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其中通阴阳”。

老子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妩”、“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等等。

其中,特别是在阴阳之变化“法则”上,老子更有独创见解,诸如“阴虚制约阳实”、“三个阴阳交合成卦象”等等,从而集中国先秦哲学之大成。

2、老子的“道法自然”观。

老子说:“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从中,老子明明白白的揭示出了“道”的三个层次,和三种存在形式:一是“自然之道”。

即为宇宙观。

是为最高层次。

这就是“阴阳”、“变化”之道。

《老子》导读课程解析

《老子》导读课程解析

(1)“道论”的提出(第1章:体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 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 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 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 之又玄,众妙之门。
关于“道”的三大法则
(1)“道”是物质的、永恒的和 运动的——独立不改、周行不殆, 反者道之动 第一章指出道是物质的、有着独 特 的运动与存在方式。
4.老子与孔子的交往
孔子初次拜访老子,老子 教授孔子。
(二)老子其书:“万能智慧”
1.《老子》一书的诞生:函谷关令尹喜促成 老子著书 2.《老子》一书的命名: 按作者命名:《老子》 按内容命名:《道德经》 按字数命名:《五千言》 3.《老子》一书的作者: 《史记》提到有三人:老聃、太史儋、老 莱子
德国明斯特大学教授赫伯特· 曼纽什,在
《中国哲学对西方美学的重要性》指出: “中国哲学是我们这个精神世界的不可缺 少的要素。公正地说,这个世界的精神孕 育者,应当是柏拉图和老子,亚里士多德 和庄子,以及其它一些人。可惜的是,我 们这个时代的许多哲学著作总是习惯于仅 提欧洲古代的一些哲学家,却忽视了老子 的《道德经》,从而很不明智地拒绝了一 种对欧洲文化的极为重要的源泉”。 德国学者克诺斯培说:“解决我们时代的 三大问题(发展、裁军和环保),都能从老子 那里得到启发。”
自发秩序理创始人,奥地利社会经济学家
哈耶克(1899—1992),1974年诺贝尔经济 学奖得主,认为,道家“我无为,而民自 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是其自发秩序理 论的经典表述。 互补理论创始人,丹麦大物理学家玻尔 (1885—1962),在被丹麦王室授以勋章时 说:“我不是理论的创立者,我只是个 (道家)得道者”;“我们在这里面临着 人类地位所固有的和令人难忘的表现在中 国古代(道家)哲学中的一些互补关系。”

《老子》中的反常识观点与现代逻辑的分析

《老子》中的反常识观点与现代逻辑的分析

《老子》中的反常识观点与现代逻辑的分析《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自古以来备受重视。

其中,存在着一些看似反常识的观点,需要通过现代逻辑的分析来理解其内涵和价值。

本文将结合现代逻辑的思考方式,对《老子》中的反常识观点进行深入探讨。

一、尊重“无为”的思想《老子》中提到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这一观点看似反常识,令人感到困惑。

然而,通过现代逻辑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深意。

从逻辑的角度来看,“无为而无不为”并不是指人们什么都不去做,而是强调放弃刻意的干预和控制。

这个观点告诉我们,有时候,过度的努力和躁动未必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反,通过放松心态,顺其自然,可以获得更好的结果。

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尊重“无为”的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相信自然的力量。

二、强调“柔弱胜刚强”的原则《老子》中提到了“柔弱胜刚强”的原则,这也是一个令人吃惊的观点。

然而,通过现代逻辑的分析,我们可以理解其中蕴含的智慧。

在现代逻辑中,强调“柔弱胜刚强”可以解读为灵活性与适应性的重要性。

柔弱并不意味着软弱,而是通过变通和适应,在面对复杂的环境和困境时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

这与刚强的僵化思维相比,更具有优势。

我们可以借鉴这一观点,学会灵活应对,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更好地适应变化的社会。

三、讲究“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哲学《老子》中的“无为而无不为”也具有政治哲学的含义。

通过现代逻辑的分析,我们可以理解这一观点的价值。

《老子》中的“无为而无不为”所表达的政治哲学观点,告诉我们政府应当遵循“无为”的原则,尽量减少对人民的干预与约束。

这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倡导政府应该谨慎行使权力,避免滥用。

这与现代社会中的理念相契合,强调政府应当尊重个人自由和权益,为人们提供一个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环境。

四、提倡“退让让胜”的智慧《老子》中还提到了“退让让胜”的智慧,这是一个与现代逻辑互补的观点。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用动画片展示逻辑关系要求本质上的真实性,它 需要使用不同的颜色标注认识的深度、认识的形 式、属性和特点。标注的概念表明认识能力达到 的水准。
• 观看动画片关键是把握圆圈之间的关系,相互出 台的顺序,不要把重点放在理解和把握标注的概 念内涵上面。因为逻辑是关系的形式属性,它没 有具体的内容。这是与观点理论截然不同的属性
• 理论基础是动态过程形式, 认识结构静态是三角形,动 态是环环相套的圆圈模式。
• 康德是金字塔菱形结构,黑 格尔是圆圈模式,各自都是 片面性的理论,只有老子将 两种不同的认识模式有机结 合在一起,这就是老子大道 能够与科学发展观联系起来 的理论根据。
2020/7/28
玄览有无关系的演化模式
• 有无之间的矛盾关系是辩 证逻辑的核心,老子对它 的演变形式进行了系统全 面的解说,为此我们通过 玄览方法将它演示出来。
2020/7/28
1至5章大道的属性形式特点
• 1~5章讲述了大道的 属性、形式和内容。
• 属性是动态的逻辑, 形式是系统矛盾论为 基础的系统方法论。
• 基本矛盾是理论和实 践的对立统一。实践 环节是有道与无道的 对比。
• 大道实质是思维工具
2020/7/28
6至10章五种形式的道喻
• 用比喻形式解说认识逻辑 是东西方两种思维方式共 同具有的特点。柏拉图的 洞喻和分割线原理就是鲜 明的例证。
• 玄览是动态过程的展示, 分为属性、本质、具体三 个环节。逻辑结构是静态 和动态两种形式。
• 静态是先验逻辑,菱形结 构模式,动态是辩证逻辑 规则:两极对立中介同一
2020/7/28
二、理性环节的逻辑推论
• 理性环节需要按照逻辑结构绘制出它的动画形式 我们按照分段形式将1~81章的逻辑结构图一一 展示出来,作为分段的依据就是老子大道自身具 有的逻辑模式。
• 五种属性分别是本质 认识、分为矛盾、逻 辑、形式、系统四种 形式。
• 系统属性是整体认识 它将分立的四种属性 包含在其中,由此构 成两个层次之间的对 立统一关系。
• 整体认识的特点是动 态,基础是过程论。
2020/7/28
26至30章五种形式的逻辑图
• 逻辑的内容是知行一 体,形式是袭明要妙 属性是过程,整体是 静态和动态不可分割 的关系。
• 老子用五种形式的道喻解 说了认识论包含的丰富内 容:具体、本质、形式、 属性、模式。玄德是认识 规律,它的属性是深矣、 远矣。因此处在更高层次 上,由此构成两个层次四 种形式的认识模式。
2020/7/28
11至15章大道的逻辑结构
• 11章解说了逻辑关系的表 现形式:有无一体,不可 分割。
• 逻辑形式分为四种,12章 抽象的是方法,具体的是 逻辑格式,13章是立论格 式、14章是下定义格式, 15章是推理的格式。
• 它体现了本质是一,系统 是四,两个层次对立统一 的逻辑规则。
2020/7/28
16至20章大道的逻辑模式
• 16章是大小圆圈环环 相套的逻辑模式
• 17章是金字塔结构 • 18章是两个层次两种
形式 • 19章是动态同一的逻
辑规则 • 20章是系统认识的完
整结构
2020/7/28
21至25章五种属性的逻辑图
2020/7/28
第二部分:间接性的目录
1
具有中国特色的逻辑学 3~10
2
理性环节的逻辑推论过程11~29
3
结构环节展示的逻辑规则30~52
4
时代哲学讲述的基本内容53~57
5
蒋忠明动画法的科学价值58~60
2020/7/28
一、具有中国特色的逻辑学
• 中国特色的逻辑学是由象形文字和语言表述形式 决定的,它的起点是观点形态的辩证逻辑,由于 语言文字中没有极限环节的理念如逻辑、模式等 因此长期以来没有形成独立的逻辑学。观点和逻 辑分立导致学术理论停留在经验理论的知性层面 结果不得不从西方引进各门学科。
• 理性将逻辑形式分割 开,系统将它们按照 金字塔结构排列起来
• 按照认识具有的四种 形式展示出来。
2020/7/28
认识形式、结构把 握存在的手段、形式 和表述格式。
• 老子讲述的玄之又玄 通过动画演示出来。
• 玄是完整的认识结构 又玄是虚极,即逻辑 规则。
2020/7/28
把握真实运动的科学方法
• 黑格尔的动态方法没 有把握两个层次的对 立统一,时代哲学将 这一缺陷克服了。
• 两个层次两种形式三 个环节对立统一,就 是人类把握运动的科 学方法,它是哲学理 论的极限规律。
2020/7/28
哲学逻辑模式的演化规则
• 语言逻辑是根基,认 识逻辑是本质,形式 逻辑是静态,辩证逻 辑是动态,逻辑模式 把握了四种形式的一 体关系。
• 老子“大道”的实质是系统认识论和动态同一律 这是构成时代哲学理论的基因。它是以讲道理形 式出现的,属于时代哲学理论的细胞基因,经过 二千多年来的发育,它终于长大成人,以科学的 系统逻辑模式展示在世界舞台上,终结了哲学逻 辑模式的演化过程。使当代中国哲学率先攀登上 金字塔的顶峰。显示出中国人特有的聪明才智。
• 逻辑规则是两种形式 对立统一、三位一体 的过程论、四者同一 的系统论,静态和动 态两个层次二律背反 的真理属性。
2020/7/28
31至35章是五种逻辑格式
• 随着社会变革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人的聪明 才智展现出来。它率先完成了哲学逻辑模式的创 建工作,并且在理性教学方法上超越了康德的图 像法,使它上升到幻灯片、动画片的时代模式。
2020/7/28
老子大道是中国特色的逻辑学
• 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它是具 有中国特色的逻辑学,属于辩证逻辑的基因形态 在西方辩证逻辑的出现源自德国古典哲学的康德 以后被黑格尔推到了极致。
2020/7/28
真实逻辑的基本格式
• 大道的逻辑特点是将 静态过程和动态过程 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 通过第一章的逻辑关 系展示出来。
• 认识过程是否定之否 定的形式,运动过程 是三位一体的形式。
• 两个过程有机结合在 一起,构成真实逻辑 的鲜明特征。
2020/7/28
对42章认识论模式的解说
• 42章的观点是全书的关键, 它将老子的认识论模式以完 整形态展示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