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土地管理学

土地管理学

第一章绪论1、土地管理学所研究的土地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和水面的总称。

2、土地是自然资源,同时又是不动产。

土地管理所研究的土地,是有形的土地实体与无形的土地权利的统一体。

3、土地的功能:负载功能、养育功能、仓储功能、提供景观的功能、储蓄和增值的功能。

4、土地的基本特征:土地是自然的产物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质量差异的普遍性土地利用的永续性5、土地的自然供给,即自然所实际供给的各类土地数量,就某一区域或全球来说,是固定不变,没有弹性。

在土地自然供给与某些自然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某种用途土地的供给量能够随着土地利用效益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称土地的经济供给,具有弹性。

总之,土地与人口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土地的供求关系。

6、土地管理的主体是国家。

土地管理的客体是土地。

7、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第二章1、土地管理原理归结为四大类:人本原理系统原理动态原理效益原理2、要贯彻系统原理,必须把握住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三个环节。

3、现代管理要求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结合,这就是整分合原理。

4、相对封闭原理指在任何一个系统内,管理手段必须构成一个封闭的循环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

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中,反馈起着关键的作用。

5、动态管理必须遵循动态相关原理和弹性原理。

第三章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包括:管理目标的设置、管理组织的设计、管理职能的运作1、土地管理目标按管理层次的不同,可分为:宏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全国)中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地区)微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县级)土地管理目标按实现时间的幅度可分为:长期目标(指10年以上)、中期目标(指5年左右)、年度目标(指1年)2、土地管理的原则: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坚持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统一的原则坚持依法、统一、科学地管理土地的原则3、1998年,根据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由地矿部、土地局、海洋局、测绘局4个单位组建国土资源部。

土地管理相关名词解释

土地管理相关名词解释

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空气、生物、水文、地形地貌、土壤、岩石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的活动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1)绝对数量较大,人均占有量小;(2)山地多,平地少;(3)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水平低;(4)宜开发为耕地的后备土地资源潜力不大。

土地管理:土地管理是国家用来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以及贯彻和执行国家在土地开发、利用、保护、改造等方面的政策而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的综合性措施。

我国的土地统一管理体制:1986年6月2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于1987年1月1日起开始生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五条规定,国务院土地管理部门主管全国土地统一管理工作。

这表明,我国以立法的形式结束了土地长期分散多头管理的体制。

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修订的《地土管理法》第五条又进—步规定: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全国:土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这进一步巩固了我国的土地统一管理体制。

我国土地基本国策的内容:1998年8月19口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条规定: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是指单位面积土地资源在一定物质投入和技术水平条件下所能生产的食品可养活一定消费水平人口的数量。

土地面积:土地面积是指地球陆地范围内特定区域的全部山地、丘陵、平原等陆地面积和河流、湖泊等水域面积之和。

我国内陆范围的土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

土地质量:土地质量是指土地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该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或生产力的大小或价格的高低。

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为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特定土地最适于利用方向的基础资料,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

其次,土地适宜性评价可为耕地保护服务,可以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结果去保护最适宜于农业利用的土地;第三,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税费征收量确定的基础;第四,为科学地确定征地补偿费,承包土地转包的补偿费以及评价土地质量保护效果的好坏等,也应以土地适宜性评价为基础。

土地管理名词解释

土地管理名词解释

一、1. 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种种活动结果。

2. 土壤是指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

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的自然体。

3. 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包括领土、领空和领海。

从内涵上看,国土包括资源与环境两方面的内容。

4. 地产是指作为财产的土地,其中既包括纯自然土地,也包括经过人类开发、改造过的土地,两者都能够被人们当作财产予以占有。

从法律上看,地产不仅包括土地自然体,而且包括土地权利(如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等)。

5. 土地管理是国家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为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6. 土地制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称,是一个国家人地关系的法定结合形式,它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和土地管理制度。

7.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

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

8. 土地使用制度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使用权是依法对一定土地进行利用、管理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使用制度的法律体现形式。

二、9. 土地政策是国家为了维护土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体系或行为准则。

10. 土地管理体制是指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权限划分及运行等各种制度的总称,它是中央和地方各级土地管理机构设置体系及其管理权限、范围的体现。

11.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不变、其它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对相同面积的土地不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人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边际报酬)迟早会出现下降。

12. 用地的集约边际,是指某块(幅)土地在利用中所达到的临界点,该点所用的资本和劳动的变量投入成本与其收益相等。

(完整版)土地管理名词解释

(完整版)土地管理名词解释

土地管理名词解释1、基本国策基本国策是指国家的基本政策。

2、土地土地是地球表面上由土壤、岩石、气候、水文、地貌、植被等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结果。

3、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

土地资源既包括自然范畴,即土地的自然属性,也包括经济范畴,即土地的社会属性,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4、土地管理土地管理是国家为维护土地制度,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所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的综合措施。

一般而言,国家把土地管理权授予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因此,土地管理也是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法律和运用法定职权,对社会组织、单位和个人占有、使用、利用土地的过程或者行为所进行的组织和管理活动。

5、土地登记制度土地登记制度是指国家有关部门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土地登记,以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土地利用的一项制度。

6、土地登记土地登记是法定的土地登记机关按照规定程序将土地的权属关系、用途、面积、等级、价格等情况记录于专门薄册的一种法律行为。

7、初始登记初始登记是指土地登记机关对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进行的统一登记。

初始登记的主要作用在于确定土地权属,完备地籍资料。

8、变更登记变更登记是指土地登记机关对经过初始登记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发生变动而进行的登记,包括土地权利设定登记,土地权利变更登记,土地权利人名称、土地用途、地址变更登记,注销土地登记等。

9、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制是指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由国家确认的土地所有权归属的制度。

土地所有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地制度的核心和基础。

我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10、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是指土地所有者依法对土地占用、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

11、国有土地国有土地是指国家享有所有权的那一部分土地。

12、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实际上是指土地的农民集体所有制,表现在土地所有权上就是农民集体的土地所有权。

土管名词解释

土管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管理名词解释土地:指地球表面陆地和水面的总称,同时,土地还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了人类活动的成果,即土地是自然与社会经济的综合体。

土壤: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生产植物的疏松表层。

国土:一国主权管辖内的版图,包括领土、领海和领空,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包括资源与环境两部分。

景观:土壤、风化壳、大陆沉积物、潜水和地表水、植被、近地表大气和物理化学作用紧密联系的综合体,其基本特征是大气候和地理地质条件的统一。

土地资产: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具有明确的权属关系(有其物主)和排他性,并具有经济价值的土地资源。

它是土地的经济形态,其重要属性是有限性、有用性、可占用性和具有价值。

管理: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有效地实现既定目标,运用一定的方式,所进行的一项综合性活动。

土地管理: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用遥感和测绘制图等手段,查清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权属、利用现状、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发生的规律和相互关系。

地理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系统、地理数据和用户组成的,通过对地理数据的集成、存储、检索、操作和分析,生成并输出各种地理信息,为土地利用、资源管理、环境监测、交通运输、经济建设、城市规划以及政府部门行政管理提供新的知识,为工程设计和规划、管理决策服务。

土地质量:是土地综合属性,具体指土地对某种用途的适宜与否及适宜程度。

当前研究重点:防止土地退化(水土流失,风沙侵蚀,物理退化和化学退化)土地质量:相对于某种用途土地所表现出来的优良程度,土地质量是土地的综合属性。

科学的评价土地质量是编制好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

土地管理学复习名词解释1.土地管理:是国家用以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一项国家措施。

2.土地关系:是指人类在占有和开发、利用土地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与人的关系.其中,土地产权关系是土地关系的核心,最重要的问题。

3.土地产权:是指以土地所有权为核心的土地财产权利的总称。

4.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借以实现的形式,从狭义上讲,就是指为利用一切土地所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从广义上讲,是指利用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工资、劳动力等)而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

4.土地有偿使用是指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交纳的地租或应缴的报酬,使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以实现。

5.地籍管理: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含测量)、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措施。

6.地籍档案管理是将经过土地调查、分等定级、登记、统计等工作形成的各种文字、数据、图件资料立卷归档、保管和提供利用等工作。

7.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权人依法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土地的权利。

8.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9.土地制度: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范和制度化体系。

10. 地票:指包括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过复垦并经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产生的指标。

11. 基本农田: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的整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12.城市土地一级市场:城市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让予土地使用者而形成的市场,具有垄断性。

13.土地征收: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14.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试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15. 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

土地科学导论第五章 土地管理学

土地科学导论第五章 土地管理学
很少村民提到保护农地或农地转用的低成本。没有 人愿意承包更多的农地,只要租赁权稳定,就增加他 们的农业投资。没有人为新房占了农地而后悔,因为 住房在农民心里是一项长期投资。
19
对住房建设和土地用途管制的态度
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以来,申请、批准 、上报和监督越来越严,工作透明化和 执行力度加大。受访者认为这有助于减 少农村住房建设的速度和规模。如果按 土地管理法实施,只有少数家庭能申请 新的宅基地,住房建设必须取得规划许 可。任何想重建住房的家庭必须提供所 有权证书。
尊重 需要
自我实 现需要
15
世界观是调节人们需要的重要因素,通过世界观 的调节,就构成人们的思想,思想则支配人们的行为。
16
需求理论对土地利用行为的启示
人类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土地利用行为和方式的多样 性: 耕地的多功能性:粮食、开敞空间和植被景观
人类需求的层次性决定了不同土地利用行为之间的位 次性和时序性: 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兼顾生态
14
(1)行为原理
——人的行为都受人的动机支配,人的动机又是由人 的需求决定的,这就是人的行为规律,根据此规律进行管 理,就是管理的行为原理。
需要
动机 行为 目标
可见,行为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人的需要,为了满足某 种需要,人要进行某种行为,于是,马斯洛提出了“需要 层次论”。
生理 安全 需要 需要
社会 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维克托.弗罗姆1964年在《工作 与激励》中,首先提出了期望理论。
M=V*E
其中M表示激励强度。V表示目标的预期价值。E表示期望值
25
26
27
解决途径
明确界定公共利益,规范政府土地征收行为 提高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完善土地征收补偿机

土地管理学

土地管理学

土地管理学一、名词解释1.土地管理: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重要)2.相对封闭原理:在任何一个系统内,管理手段必须构成一个封闭的循环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

3.土地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是一定社会制度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的制度。

4.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5.地价指数:是指反映土地价格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与幅度的相对数,它反映一个城市各类土地价格变化及其总体综合平均变化趋势的相对数。

6.人本原理:就是一切管理,包括土地管理,应该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以做好人的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

7.地籍管理:指国家为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经济状况并建立地籍图,薄,册等而实行的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措施。

8.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有的耕地。

9.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指城市土地收购储备机构,通过征收,收购,置换,到期回收等方式,将土地从分散的土地使用者手中集中起来,并由政府或政府委托的机构组织进行土地整治与开发,在完成了房屋拆迁,土地平整等一系列前期开发工作后,再根据城市土地年度计划,有计划的将土地投入市场的制度安排。

10.土地资产:土地财产中用于生产,经营的那部分土地称之为土地资产。

二、填空1.城市土地供需不平衡情形:答:城市土地供需不平衡有四种情形(1)S1h >D1h,一级市场土地供过于求,表现为城市开发区土地大量闲置(2)S1h <D1h,一级市场土地供不应求,表现为城市建筑密谋和建筑容积率极高(3)S2h >D2h,二级市场土地供过于求,表现为大量的房地产未脱售而空置(4)S2h <D2h.二级市场土地供不应求,表现为居民住房和营业性用房极为紧张2.计划经济下的传统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基本特征:答:(1)城市土地实行土地公有制,土地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因此,进行土地管理和土地利用都必须以土地公有制为前提。

土地管理总论名词解释汇总

土地管理总论名词解释汇总

土地管理学总论名词解释汇总土地市场:指土地这种特殊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

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在民事主体之间在转移的行为,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民事法律关系。

寻租:指非生产性寻利活动,即通过权力等追逐既有生产利润的活动。

或政府运用行政权利对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管制,妨碍了市场竞争的作用,从而创造了少数有特权者取得超额收入的机会。

土地分等定级:是在土地利用条件调查与土地利用分类的基础上以马克思的地租地价理论为主要依据所确定的各类土地等级。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指运用遥感,土地调查等技术手段和计算机,监测仪等科学设备,以土地详查的数据和图件作为本底资料,对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的反应和分析的科学方法。

土地调查:是指对土地的地类,位置,面积,分布等自然属性和土地权属等社会属性及其变化情况以及基本农田状况进行的调查,监测,统计,分析的活动。

土地登记:是国家依照法定程序将土地的权属关系,用途,面积,使用条件,等级,价值等情况记录于专门的簿册,以确定土地权属,加强政府对于土地的有效管理,保护权利人对土地的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

地籍管理: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措施。

土地统计:是利用数字,图表及文字资料,对土地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和利用状况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的记载,整理和分析的一项管理措施。

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核心,是土地所有制的表现形式,是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使用和处分其土地的权利。

土地储备:是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定程序,在批准权限范围内,对通过收回、收购、征收或其他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进行储存或前期开发整理,并向社会提供各类建设用地的行为。

土地管理学

土地管理学

1土地: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基础地质的及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2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地的含义比其广泛的多,土壤只是土地表层的附属物,人力可以搬动土壤,却无法搬动土地3国土:指一国主权管辖内的版图,就其个义而言,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大陆架以及它的下层和上层。

就国土资源而言,包括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

矿产资源,海洋资源,旅游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资源的。

其中,土地资源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其全部4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土地总量中现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为人类所利用,用以创造财富,产生经济价值的这部分土地5土地管理:是指国家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运用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的综合性措施对全国城乡土地资源极其利用过程,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权属利益关系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活动6行政管理:指国家通过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事物,社会公共事物实施的有效管理7土地管理学:是研究有关土地管理过程的客观规律的学科,即研究土地管理的体制,内容,方法以及土地管理运行规律的学科8制度:代表已建立的秩序和已形成的行为方式,它们是社会的行为准则9国家制度: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实现和巩固其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法的总称,包括国家政权的阶级实质,组织形式,国家的结构形式以及为保证国家机器运行的一系列基本的具体的制度10内在制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规则,多数是在社会中通过一种渐进式反馈和调整的演化过程而发展起来的,并且,多数制度的特有内容都将渐进地循着一条稳定的路径演变,称这一规则为内在制度11外在制度:由一批代理人设计出来并强加给社会的规则,这些代理人由一个政治过程选举出来12土地使用制度:指国家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形式及土地使用权属关系的法律规定13土地所有权制度: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14土地管理制度:指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行政职能权限的划分及土地管理的基本运行方式和原则的总称15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在一定的土地面积上一个可变的主干因素同其他投入量不变的固定生产因素相配合进行生产时,如果可变生产因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则产量的变化是先递增后递减16级租:是议员和官员配置租金的政治性活动17土地管理体制:指有关土地行政管理的组织结构,职责权限结构极其运行方式18土地政策:国家政府政党或单位为保护土地产权利益,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而制造的计划或行为准则19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政府制度和实施相关的土地政策通过对土地市场的干预来调控宏观经济,以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目标20建设用地:指一切建筑工程物体所占用极其使用范围内的土地,是一种的利用土地承载力和建筑空间为主要目的的用地方式21建筑物:指人工建筑而成,由建筑材料,建筑物配件和建筑设备等组成的整体物,一般指人们进行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房屋或场所22构筑物:指房屋之外的建筑物,人们一般不直接在其内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23建设用地管理:指国家为调整建设用地关系,合理组织建设用地而采取的一系列行政法律经济和技术的综合措施24土地征收: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所有权强制征归国有25土地征用: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强制性使用土地26土地利用规划:指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土地资源状况和适宜性的及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需要,对一定区域的各类的土地未来的利用,开发,整治和保护作出总体战略性布局和安排27城市规划:按照城市规模和条件,确定各个功能区的布局和城市各要素的布置,为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制定措施服务。

土地管理名词解释

土地管理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管理名词解释农用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未利用土地转为建设用地以及农用地内部之间的相互转换不属于农用地转用的范畴。

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

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固定的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土地。

园地:园地是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汁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含其苗圃),覆盖度大于50%或每亩株数达到合理株数70%的土地。

包括用于育苗的土地。

林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木的土地。

包括迹地,不包括居民点内部的绿化树木用地,铁路公路征地范围内的林木,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

草地: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的土地。

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含义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商业服务业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特殊用地等。

未利用地:未利用地主要是目前尚未利用的土地。

其中,有的未利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保护生态环境要求条件下,通过工程或其他措施,可开发成耕地。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尚未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通过开发可以变为耕地。

在一定条件下,耕地与未利用地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耕地长期闲置、荒芜就变成了未利用土地;未利用地通过开发就变成了耕地。

正确理解和把握耕地与未利用地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贯彻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未利用土地开发为耕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专项规划,严禁在禁止开发区开发耕地。

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土地管理名词解释

土地管理名词解释

土地管理名词解释
土地是包含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与基础地质、水文与植物,还包含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以及动物就人类目前和未来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

我国地理学家普遍赞成土地是一个综合的自然地理概念。

认为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种自然要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

土地管理是国家为维护土地制度,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所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的综合措施。

一般而言,国家把土地管理权授予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因此,土地管理也是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法律和运用法定职权,对社会组织、单位和个人占有、使用、利用土地的过程或者行为所进行的组织和管理活动。

土地分类(Land classification)是土地科学的基本任务和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产评估和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基础和前期性工作。

土地分类是土地类型的划分,其理论是建立在类型学基础上。

其分类单位是从区域土地个体单位所具有的相似属性中归纳出来的,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

单位级别愈低,分类标志的共同性或相似性则愈多,级别愈高则共同性愈少。

建设用地land for construction 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是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能源、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用地等。

付出一定投资(土地开发建设费用),通过工程手段,为各项建设提供的土地。

是利用土地的承载能力或建筑空间,不以取得生物产品为主要目的的用地。

农用地,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等。

土地管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土地管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土地资产:明确了权属关系的土地,简称地产。

土地产权:有关土地财产的一切权利总和。

国土资源:指一国主权管辖内的版图,就其广义而言,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领海、大陆架以及它的下层和上空。

包括领土、领海和领空。

国土资源包括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与土地的区别:土地资源是指土地总量中,现在和可预见的未来中能为人类所利用,用以创造财富、产生经济价值的这部分土地。

农用地转用:指农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的简称。

即将农用地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国家规定的批准权限报批后转变为建设用地的行为。

土地政策类型:土地产权政策、土地使用权政策。

功能:导向功能、协调功能、控制功能。

土地利用规划:全国性、区域性的总体还规划,功能:确定各类土地的用途和利用方式,如农用地规划,包括农用地的划分、各项生产基地的布局,农业生产组织的区划与各级经营中心的布局,各项用地的内部规划及各项基本建设规划;生产单位内部的土地利用规划,如仅在一个农业生产单位的地区范围内,结合当地的自然、经济特点,因地制宜地安排农、林、牧、渔、工副等各业用地,居民点用地,耕作区、排溉渠系、田间道路网、农田防护林带等。

基本农田: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耕地。

基本农田保护区:是一种区域概念,保护区内除了基本农田以外,还可能有少量建设用地、废弃用地以及未利用地,并不全是基本农田。

土地储备: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定程序在批权限内,对通过征收、收回、置换,购买等方式取得的土地利用,进行储备或前期开发整理,并向社会提供各项建设用地的行为。

建设用地的取得方式:征用集体土地(强制性,补偿性);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主体有限制、无偿、无限期);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

土地市场管理:国家和政府通过土地规划、税收金融和法律等手段对土地市场行为进行规划,以保证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区别与联系:联系:均是通过一定手段挖掘土地的固有潜力,扩大土地利用空间与利用深度;区别:土地开发侧重于未利用土地,土地复垦侧重于建设中造成破坏的土地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土地整理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为主要目的,采取一定措施和手段,对利用率不高的用地进行综合整理。

土地管理学按考点

土地管理学按考点

土地管理学一、名词解释1、土地资源: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土地。

2、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具有明确的权属关系(有其物主)和排他性,并具有经济价值的土地资源。

3、土地管理: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4、土地管理学:是研究土地管理以及管理过程中的一切职能、经济、法律、技术、行政等各要素的整体运动规律的学科,研究的是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的结合。

5、土地制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称,是一个国家人地关系的法定结合形式,它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和土地管理制度。

6、土地征收:是国家基于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按照法定程序,强制性取得他人的土地且给予合理补偿,他人的土地所有权因此而消灭;7、土地征用:是指国家基于特殊情形而使用他人的土地且给予合理的补偿,待使用完毕后,仍将土地归还所有人或使用人。

8、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核心。

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即土地所有者对其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9、土地权属纠纷:指有关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争议,包括两种情况:•依法取得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受到侵害时引起的权属纠纷;•对现有权属界线的争议10、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11、土地开发:指通过对土地投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一方面将难利用的土地改变为可利用的土地,如开荒、土地复垦等;另一方面是对已利用土地进行再开发,以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如提高容积率。

12、土地保护:指为防止土地乱占滥用和防治土地退化、破坏、污染而采取的各种保护措施,以使土地能够永续利用。

土地管理学复习资料

土地管理学复习资料

土地管理学复习资料一、引言土地管理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的学科,是现代土地管理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环绕土地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则、方法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进行综合复习,以匡助读者全面理解土地管理学的核心内容。

二、土地管理学的基本概念1. 土地管理学的定义:土地管理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的学科,旨在实现土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2. 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土地管理学主要研究土地资源的获取、配置、开辟、利用和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3. 土地管理学的重要性: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合理的土地管理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

三、土地管理学的原则1. 可持续性原则:土地管理应注重保护土地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2. 综合性原则:土地管理应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协调解决各方利益冲突。

3. 公平性原则:土地管理应公平合理,确保土地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利益的公平分享。

4. 公众参预原则:土地管理应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增加公众参预,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四、土地管理学的方法1. 土地调查与评价: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了解土地的质量、产能和利用潜力,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 土地利用规划:根据土地资源的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安排土地的各种功能和用途。

3. 土地管理政策与法规:建立健全土地管理的政策和法规体系,规范土地利用行为,保护土地资源。

4. 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土地管理信息系统,集成土地资源的空间和属性数据,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五、土地利用规划1. 概念与目标:土地利用规划是指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土地资源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土地的各种功能和用途,以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2. 内容与步骤:-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了解土地利用的现状和问题,为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 土地利用需求分析: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确定土地利用的总体需求和重点发展方向。

土地管理的名词解释

土地管理的名词解释

土地管理的名词解释土地管理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利用、保护和管理的一系列活动。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土地管理涉及到土地的利用方式、土地所有权、土地利益分配等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土地管理的概念和内容。

土地管理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土地资源。

在现代社会,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愈发凸显,因此保护土地资源成为土地管理的重要目标。

保护土地资源包括保护土地生态环境、防止土地退化和破坏、维护土地的生态功能等。

只有充分重视土地资源的保护,才能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土地管理涉及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需求而对土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和配置。

土地利用规划应当充分考虑土地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经济发展需求等因素,确保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推动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另外,土地管理与土地权属密切相关。

土地权属是指土地的归属关系和所有权问题。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土地权属制度存在差异,土地管理就是在特定的制度框架下,依法对土地进行管理。

土地权属问题涉及到土地的流转、土地的划拨和土地的收回等方面,需要依法进行管理,保证土地的权利合法性和公平性。

基于土地管理的特点和目标,土地评估和土地监管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评估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评价和定价,旨在确定土地的经济价值和市场价格。

土地评估的结果可以用于土地交易、土地征收等方面。

土地监管是指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土地利用活动符合法律法规,不违反相关政策。

土地评估和土地监管的有效实施,有助于规范土地市场秩序,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此外,土地管理还涉及到土地利益的分配问题。

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土地利益的分配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

在土地管理中,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保障土地权益,防止土地资源的过度集中和不合理占用。

土地利益的合理分配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增强人民群众对土地管理工作的满意度。

土地管理学2

土地管理学2

1、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水面的总称,同时,土地还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它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人类活动的成果。

2、土地的功能:负载的功能;养育的功能;仓储的功能;提供景观的功能;储蓄和增值的功能。

3、土地的基本特性:土地是自然的产物;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质量差异的普遍性;土地利用的永续性。

4、土地与人口的辩证关系?P75、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第二章1、土地管理的四个原理是什么?(1)人本管理原理:人本原理,就是一切管理,包括土地管理,应该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以做好人的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

(2)系统管理原理:在现代管理中,管理对象总是处在各个不同层次的系统中,它们既在自己的系统之内,又与其他系统发生联系,同时,还处在一个更大系统的范围之内。

为了实现最佳化管理,必须进行系统分析,这就是管理的系统原理。

(3)动态管理原理:在管理中,要注意加强信息工作,随时掌握事物的动态变化,使管理决策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情况,提高管理工作的效应。

(4)管理效益原理:寻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优化组合,从而取得最佳的整体效益。

2、行为原理:根据人的行为规律来进行管理,就是管理的行为原理。

3、期望理论:五个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第三章1、土地管理的目标?宏观、中观、微观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一定时期内土地管理活动预期达到的目的就是土地管理的目标。

关系:①宏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全国管理总目标,它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特点。

②中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地区的土地管理目标。

③微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县级土地管理目标。

④宏观、中观、微观土地管理目标或长期、中期、年度土地管理目标,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未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土地。

土地资产:指具有社会属性的土地,即作为财产的土地
土地管理: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综合利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绝对地租: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土地使用者不论土地的质量和位置好坏,都必须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经济代价
土地分等定级:是通过土地自然,经济属性及其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的综合鉴定,并将其结果等级化的过程
土地登记:指国家依法对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及其它权利提出申报,调查,审核,批准并造册登记,颁发证书的法律过程。

土地统计:土地统计是指利用数字和图表资料,系统的记载,整理研究,分析和反映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利用状况及其变化的一项土地管理措施。

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按照预订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决策,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土地信息:指反映土地的地理空间位置,数量,类型,自然属性,社会经济属性,国家有关土地管理的政策,法律方面的特征组成的综合信息。

土地制度:是一定社会制度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的制度以及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界限等法律规范和制度化体系
2.土地区别于其他生产资料的特性?
1.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2.土地位置的固定性
3.土地是自然的产物
4.土地的永久性
3.我国土地的基本国情?
1.土地总数大,但人均占有量少
2.土地类型多,到但山地多于平原
3.难开发的土地面积大,但后备资源潜力不足
4.水土资源不平衡,季节性缺水严重
5.土地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
4.现代管理学的主要内容?
人本原理,行为原理,动力原理系统原理,整分合原理,相对封闭原理
动态原理,动态相关原理,弹性原理效益原理,整体效应原理,规律效应原理
5.地租含义及种类?
利用一切土地所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垄断地租
6.收益还原法?
7.土地管理的方法?
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技术方法
8.土地分等定级的方法
经验判断方法,多因素综合评定方法,逐步聚类法,回归分析法
9.土地权属纠纷调处的原则和依据是什么?
(1)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2)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3)有利于团结和有利合理用地
10.我国地产市场有哪些特点?
垄断性,地域差异性,地产稀缺性,地产质量的可改造性
11.土地使用权转让有哪些主要原则?
认地不认人房,地产一致效益不可损
12.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自然因素…………(核心),社会经济因素……,人的文化素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