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韩天衡的艺术世界
韩天衡
韩天衡韩天衡1940年5月生于上海,江苏苏州人,号豆庐、近墨者、味闲。
工书法、篆刻,国画以花鸟见长。
作品曾获日本国文部大臣奖、上海文学艺术奖等。
出版有《韩天衡书画印选》《中国篆刻艺术》等四十余种。
所著《中国印学年表》获全国首届辞书评比奖。
现为上海中国画院艺术顾问(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鉴定、收藏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协会会长,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目录1艺术家2个人履历3个人艺术1 3.1 篆刻1 3.2 国画4个人点评5出版著作6艺术评价1 6.1 韩天衡的篆刻1 6.2 韩天衡的印章1艺术家韩天衡,1940年5月生于上海,江苏苏州人,号豆庐、近墨者、味闲。
工篆刻,国画以花鸟见长。
自幼酷爱金石书画,从方介堪、方去疾先生治金石及印学;从马公愚、陆维钊先生习书法;从谢稚柳先生攻国画及美术理论。
曾为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现为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篆刻艺术委员会韩天衡中国篆刻艺术大师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西泠印社副社长。
2个人履历韩天衡,男,1940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
1946年,受父钧铭公训导,学习书法篆刻。
1960年从方介堪先生研习书法篆刻。
1963年师谢稚柳、陆维钊、方去疾先生。
作品参加西泠印社六十周年展。
1981年任全国首届书法篆刻展评委,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及国际展览。
同年正式调入上海中国画院为创作员。
1984年任副院长。
1985年,国画《吟鸟图》获日本国第十八届全国精选水墨画美术展优秀奖。
1986年赴新加坡举办“韩天衡书画印作品展览”。
文轩画廊推荐书法篆刻家书画艺术(3张)1989年被选为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1990年应邀于天津艺术博物馆举办“韩天衡书画印作品展览”。
1991年,书画印三件作品获中国美协、中国书协、西泠印社联办之“当代书画名家作品展览”大奖。
天道衡艺——韩天衡篆刻、书法、绘画艺术散论
问可以获 得理论 的 、逻辑 的快意 ,不过 ,这 种快意难 免要付
出将 韩 天 衡 抽 象 化 的代 价 。
因为 这 样 的 缘 故 ,便 只 有 用 大 白 话 了 。 好 在 大 白话 往 往 也就 是大 实 话 ,于 是 ,就 放 心 了 。
把韩天衡 的篆刻 无论是放 在历 史中 ,还是 放在现 实中 ,
以 及面 目、样式 、特 点等等 的所指 究竟何在 ?其间的 关联 又 是怎 样?如 此等等 的时候 ,往 往会 陷入的似是 而非 ,亦是亦 非 的两可或者 说两难 的境地 。于是 ,一 个本 来清 晰的 、具 体 的韩天衡 ,反 而变得含糊 ,甚至抽 象起 来了 。这在 现在是一
件 寻 常 的 事 情 ,也 是 时 常 发 生 着 的 事 情 ,甚 至 已经 是 视 而不 见 的 现 象 ;只 是 一 旦 视 而 得 见 ,便 饶 有 趣 味 了 。顺 着 这 种 追 什 么 是 风 格 ? 个 - 什 么 ? 『 生是
说 实 在 的 ,我 和 韩 天 衡 的 交 往 十 分 淡 然 ,出 于 敬 仰 , 见 面 点 个 头 , 问 个 好 ,仅 此 而 已 , 但 他 的 作 品 一 一 书 、 画 、 印 , 却 是 我 与 之 深 交 的 渠 道 。 以 至 我 可 以 套 用 眼 下 最 流 行 的 :不 一 样 就 是 不 一 样 的 旬 式 说 出 “ 天 衡 就 是 韩 天 衡 ” 这 韩 样的话 来。 韩天 衡就是韩天衡 。 这 是 一 句 平 淡 至 极 的 话 ,在 日常 生 活 中 ,或 许 被 看 作 螫 言 ,但 到 了 艺 术 的领 域 中 ,却 成 为 一 种 境 界 。 绚 烂 之 极 , 复 归 平 淡 ,说 的 就 是 这 样 的 一 种 境 界 。
承宋元古意 写时代华章——韩天衡先生的艺术世界
肀1国M.创作|大家风采CHINtSt PAINT ING & CALLIGRAPHY I承宋元古意写时代华章—韩天衡先生的艺术世界◊何家英韩天衡,1940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
号豆庐、近墨者、味闲,别署百乐斋、味闲草堂、三百芙蓉斋。
曾获上海文学艺术奖、上海文艺家荣誉奖等。
2015年荣获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榜首。
2016年被命名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书法”代表性传承人。
出版《历代印学论文选》《中国印学年表》等专著逾—百三十种。
现任西泠印社副社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名誉院长、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首席顾问、上海中国画院顾问、上海市文联荣誉委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等。
国家一级美术师。
韩天衡先牛与我已经有三十多年的交情。
1993年,我与天津三位老师共同去上海美术馆办展览,曾邀请韩先生出席开幕式,也就是那次机会,我认识了韩先生。
韩先生是前辈,对于我这个晚辈倍加抬爱,我也为认识韩先生感到荣幸!从此我们成为忘年交。
M)7年夏天,我在上海办个展,又得到了先生的鼎力支持! +仅仅出席r开倍式,还盛情招待我们。
后来,我只要来上海先生,先生都会以好友相待。
2018年,我携夫人刘凤萍去看望韩先生,并参观了韩天衡美术馆,了解到先生向国家捐赠f n.糾牛艺术品,让我再次领略到天衡先生化私为公的大爱情怀、卓尔不群的风范。
韩天衡先生的书画、篆刻,祚海内外有着众多的知音和广泛的影响九2015年,韩天衡先生荣获书法艺术最高奖-“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颁奖词说道:“韩天衡先生多闻博涉,精研将思,勤于探索,著述等身,填补H午多印学领域内的空丨']。
在从事书法篆刻创作及研究的半个多世纪里,他刻苦磨砺,铁笔纵横,引领时风;坚持义务教育,课徒授艺,培养书坛后劲;热心公益,慷慨捐赠,泽被世人。
对于推动当代书法复兴,促进艺术传承与创新,贡献巨大。
”由此来看,韩天衡先生以书法金石家的身份米研究、创作绘画眼光、视角、手段必然会K别、高于-般人物。
韩天衡美术馆英语介绍
韩天衡美术馆英语介绍Han Tianheng Art Museum is a prestigious institution located in Beijing, China, dedicated to showcasing the works of renowned Chinese artist Han Tianheng. As one of the most well-known artistsin China, Han Tianheng's paintings are celebrated for their unique blen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echniques and modern artistic influences.韩天衡美术馆是位于中国北京的一家知名机构,专门展示中国著名艺术家韩天衡的作品。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韩天衡的画作因其独特的传统中国技法与现代艺术影响相融合而备受赞誉。
The museum houses a diverse collection of Han Tianheng's paintings, ranging from his early works to his most recent creations. Visitors to the museum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immerse themselves in the rich tapestry of Han Tianheng's artistic evolution, witnessing firsthand the development of his unique style over the years.美术馆收藏了丰富多样的韩天衡画作,从他的早期作品到最新创作。
前往美术馆参观的游客有机会沉浸在韩天衡艺术演变的丰富画卷中,亲身目睹他多年来独特风格的发展。
海派艺术的新高度——对话艺术大师韩天衡
海派艺术的新高度——对话艺术大师韩天衡
薛源
【期刊名称】《书画艺术》
【年(卷),期】2015(000)005
【摘要】薛源:韩先生,您是享誉中外的书法家、篆刻家、鉴藏家,几十年来对
当代书法与篆刻的创作、研究、传播有着广泛的影响。
但大众对于韩先生的花鸟画创作知之不多,大家对韩先生的艺术创作的认识和评价还停留于书法和篆刻领域。
从韩先生的艺术活动来看,除了书法与篆刻,对花鸟画的探索和创作也有40年了,绘画是韩先生艺术生涯不可分割的一块重要内容,也是支撑韩先生艺术体系的一根重要支柱。
【总页数】12页(P2-13)
【作者】薛源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120.9
【相关文献】
1.情牵梨园梦半生——对话昆曲艺术大师汪世瑜 [J],
2.16吨铜荷叶金秋落户北京鸟巢——著名铜雕艺术大师朱炳仁《乡语》对话城市
建筑艺术 [J],
3.丝路文明背景下中国传统工艺学术访谈之四——与中国制砚艺术大师柳新祥先生对话 [J], 于文杰;赵友芬
4.海派盆景艺术大师作品赏析 [J], 李金林;汪彝鼎;殷子敏
5.情牵梨园梦半生——对话昆曲艺术大师汪世瑜 [J], 王明青;汪世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韩天衡笔下极具宋格元韵的水墨花鸟画,果然名不虚传
韩天衡笔下极具宋格元韵的水墨花鸟画,果然名不虚传韩天衡(1940年生)当代海派著名书画大师。
擅篆刻、书法、国画、美术理论及书画印鉴赏。
多才多艺,跨界越疆,五绝一通。
就其国画而言,韩天衡“四岁学写字,六岁学刻印,十几岁学写文章、新诗,三十五岁继学绘画”。
以花鸟为题材,前有篆刻和书法的基础,故其画风清奇、洁莹、恣肆,极具时代风貌与自我性灵,与其印风、书风相得益彰。
韩天衡的水墨花鸟画,是其典型的艺术风格之一。
他摒弃任何的色彩,将水墨画的灵魂、诗画意境和笔墨精神高度强化,并把画面的空间层次,表达得通透而幽深,使情与景达到了完美统一,由此而升华了作品意境。
尤其是他笔下的“月下鸣禽”系列作品,更是把传统中国画所崇尚的“诗情画意”的美学追求,体现得淋漓尽致。
优美的月夜,竹影灵动,摇曳生姿。
迷蒙的月光披在墨竹之上,小鸟或栖于枝头,或安静的站在凉石之侧,显得十分静谧悠远、格高气清。
因为以墨色为底,小鸟在画中极其亮白,再用淡墨烘染出月光的感觉,月夜浪漫、静谧的独特美感被渲染出来,月光素绕在观者的心,无尽的诗意生出。
韩天衡用墨之巧妙,用笔之纯熟。
“以墨为形质,以水为灵性,有水有墨,水墨相辅,形质与灵性相融”。
挥写出清朗雅逸的宋风、元韵诗境。
“一笔入纸,入木三分”,一点一线在张力中,发挥书写的意趣,透射出一种毫不含糊的磊落,抓人心魄。
从韩天衡的水墨花鸟画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笔墨实质的变化,和透明感的墨色变化,带着一股从骨子里透射岀文人画特有的雅致和幽远气息扑面而来,张扬着生命的活力和律动,令人回味无穷。
如果说韩天衡的水墨花鸟是清朗雅逸的,那么他的重彩花鸟则是绚丽多彩的。
至于如何绚丽法,留待明天再说。
韩氏收藏,父子和而不同
韩氏收藏,父子和而不同文:董萍 图:由受访者提供中国的家族收藏,往往在父与子的传授中延续。
但父子两代人的审美趣味、个人爱好很多时候并不会完全相同,韩天衡与韩回之父子就是如此,两人在各自热衷的领域积极探索,同时又“优势互补”。
从更大的层面来看,这也是家族收藏壮大的开始。
所以,家族收藏往往传下去的是家族的文化和精神。
老韩与小韩,风格迥异的做派 小韩的收藏受到老韩很大影响,但他对记者说: “父亲是一个非常“专”的人,在篆刻、绘画、鉴定、书法都有巨大成就。
而我是一个比较贪玩的人,学习的出发点就是自己的喜好,我所涉及的门类非常庞杂。
虽然从小生活在艺术氛围非常浓厚的家庭中,但是大树下面只长草,我想要有自己成就,就不能受父亲太多的蒙荫。
”老韩,韩天衡,1940年生于上海,中国著名书法家。
擅国画、篆刻、美术理论及书画印鉴赏。
其创作、展览、著述之丰厚,社会职务与荣誉之多自不必说,这里只举一件,老韩前两年将他个人收藏的1136件艺术珍品(其中包括唐人写经、文徵明、祝枝山、董其昌、黄道周、倪元璐、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古代名家的书画印以及文房共700余件,以及韩天衡自己创作的书、画、印290件)全部捐献给了上海市嘉定区政府,收藏于韩天衡美术馆。
小韩,韩回之,1977年生于上海,自幼从其父韩天衡学习书画篆刻。
1997年毕业于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绘画专业,后留学日本。
200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考古研究生院考古系。
又投于陈佩秋大师门下,学习绘画和书画鉴定。
他目前主要的工作为韩天衡美术馆艺术总监,除此之外也有一大堆社会职务头衔,随便拿出一个来也都是响当当,比如西泠印社社员。
老韩与小韩在深切交流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方式小韩受到老韩的影响很大,主要在收藏理念、方式方法、观察事物的眼光,也包括对于收藏界大趋势的预测。
老韩有诸多收藏心法,小韩深以为然。
韩天衡篆刻艺术解析
韩天衡篆刻艺术解析
翟熙伦;唐春玉
【期刊名称】《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31)003
【摘要】韩天衡是新时期中国篆刻界的领军人物,他对中国篆刻的继往开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的篆刻以胆心、腕力、心力相参,大刀阔斧、雄浑厚重,在刀法、布局、线条及边款诸方面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总页数】2页(P117-118)
【作者】翟熙伦;唐春玉
【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党委办公室,内蒙古,通
辽,02804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92
【相关文献】
1.篆刻当随时代-试从中国篆刻艺术创作的方向看篆刻艺术的现代性 [J], 顾建全
2.海派艺术的新高度——对话艺术大师韩天衡 [J], 薛源;
3.天道衡艺——韩天衡篆刻、书法、绘画艺术散论 [J], 江宏
4.韩天衡篆刻理论探微 [J], 唐春玉;
5.韩天衡篆刻刀法探秘 [J], 章海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韩天衡:老去犹当学
韩天衡:老去犹当学作者:来源:《检察风云》2016年第08期本期客座总编辑韩天衡先生,现任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上海中国画院顾问(原副院长),中国石雕博物馆馆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等。
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检察风云》:尊敬的韩天衡老师,很高兴今天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
您的“学艺七十年书画印展”从杭州去到了武汉,继而从武汉回到上海,在上海又经历了上海中国画院的专场,到韩天衡美术馆的开幕,作品数量之多,风格之盛,内涵之佳,可否请您谈谈在办展过程中的一些深刻感受?韩天衡:首先我要感谢上海文联、上海书协,和中国书协、西泠印社、中国篆刻院、上海文史馆等单位的关心,促成了展览的成功举办。
我有很多年没有办过这样大型的展览了,这次的展览大家如此关心和支持,所以我尽我所能,希望将展览办得好一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原本定的是“从艺”,但我将这“从”字改为了“学”,因为我从小开始学,到现在仍然在学,“从”字与“学”字,两者之间是不能有隔墙的,既然有志于这门艺术,就必须学到老,事实上学到老也是学不尽的。
现在有那么一点点成绩,但骨子里还是靠一个“学”字,比如说现在的风格,想要有所改变、有所突破,这便是一个学的过程。
用“学艺七十年”作为展览的标题,有人说我谦虚,其实不然,这是一句很实在的话。
到现在为止我还认为自己处于一个学的过程,在学的过程中搞创作,用创作促进进一步的学习,创作和学始终存在着因果关系,两者不可分割。
因为是学艺七十年,于是我选用了70件书法、70件(套)的中国画、70件篆刻作品,三个70件,上海人有句玩笑话,说“不管三七二十一,丑婆娘总要见公婆吧”,所以作品总的是210件。
从三十多岁时的作品,到现在的作品,另外有学术著作和书画印的著作,大概110种左右,表现的面相对宽广一些。
《检察风云》:据了解,浙江美术馆有一个统计,您在杭州的展览参观人数超越了两万人,他们认为这是创了一个纪录。
感恩艺术——韩天衡访谈
感恩艺术——韩天衡访谈
张公者
【期刊名称】《中国书画》
【年(卷),期】2005(000)005
【摘要】<正> 明清与20世纪众多具有开拓精神的印人,几乎把篆刻创新的道路"走完了",韩天衡先生在这种"无路可寻"中找到了自己的道路,形成奇崛雄伟、富贵堂皇、变幻多姿、精爽美妙的个人风格。
20世纪的众多书画大师,几乎都用过韩天衡先生为其所治的印章。
这是对其篆刻艺术的高度认可。
韩天衡先生对印学理论的研完整理也是前所未有的。
"三绝而一通",韩先生的书风、画风与其篆刻风格亦达到了和谐统一。
张公者(以下简称张):韩老师,您为20世纪许多书画大师刻过印章,请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总页数】10页(P74-83)
【作者】张公者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72
【相关文献】
1.海派艺术的新高度——对话艺术大师韩天衡 [J], 薛源;
2.服务艺术十年感恩知名艺术家心中的"雅昌艺+"——雅昌艺术网十周年特约访谈
(一) [J],
3.服务艺术十年感恩知名艺术家心中的“雅昌艺+”——雅昌艺术网十周年特约访谈(一) [J],
4.承宋元古意写时代华章—韩天衡先生的艺术世界 [J], 何家英
5.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长三角艺术交流系列展王金春、王清书法作品展在韩天衡美术馆开幕 [J], 本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韩天衡:没有真正的寂寞就没有真正的艺术
韩天衡:没有真正的寂寞就没有真正的艺术△韩天衡很多人觉得搞艺术的人很光鲜,有名有利。
就我个人心得来讲,搞艺术的人首先是要耐得住寂寞,有很多同学来我这,我讲跟着我学习可以的,学费我也不收的,但有一点,必须耐得住寂寞,至少5年,不算多吧?△韩天衡书法作品:草篆白居易遗爱寺你今天拿篆刻刀,明天就想成为篆刻家,后天就想入西泠印社,再后天就成为大师,天下没有这样的称心事。
寂寞很重要,要甘于寂寞、耐得住寂寞,冷板凳要坐10年,其实搞艺术要出大成绩10年远远不够,也许还只是个零头。
△韩天衡篆刻作品:中国龙我从小就喜欢艺术,回忆自己参加西泠印社的展览会是23岁,那就是我学刻印的17年以后。
我参加书法展也是1963年,是我学写字的19年以后。
这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而这也只能称是真正的起步呢。
要真正沉下心,没有真正的寂寞,对艺术的敬畏和虔诚就没有真正的艺术。
艺术绝不是炒作出来的,不是吹捧出来的,因为没有经过面壁苦修的寂寞,没有经过呕心沥血的洗炼,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搞艺术的人要有平常心,要耐得住寂寞,在此前一定要沉下去、再沉下去,把名利抛在一边,沉到底,当然艺术其实是没有底的,海有底。
当寂寞走到尽头时,往往就是灿烂呈现之时。
△韩天衡国画作品:松月双禽比如我年轻时发现印学方面的书很少,原铃印谱也都更不易得。
所以我从十几岁开始,看到好印谱就做笔记。
到上海博物馆、图书馆、外地图书馆及私人藏家处去读印谱及印学著作,乃至到日本、香港、新加坡,看见好的材料就记录在册。
这期间就有很多趣事,我到天津图书馆借书看,工作人员问我想借什么书,我讲我叫不出书名字。
那人很奇怪,借书却叫不出名字,以为我跟她开玩笑,我讲我叫得出名字的印谱类书都看过,我就是想要看古人讲的“要读未见之书”。
于是图书管理员把我带进去,我看了内部的书目卡片,果然有两本没见过的书,一本是李叔同早年的印谱,一本是被乾隆焚毁的周亮工编的《印人传》,其实叫《印人传》是不准确的,其真正全称是《赖古堂别集印人传》。
篆刻家韩天衡简介
篆刻家韩天衡简介韩天衡,字子羽,号碧溪,是中国著名的篆刻家、书法家和画家。
他于1929年出生在湖北省黄陂县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自幼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韩天衡便对书法、绘画和篆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的父亲韩鸿翊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和篆刻家,他的母亲也是一位有着良好绘画基础的女性。
韩天衡自小就开始学习书法和绘画,他的才华和天赋得到了家人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在家人的鼓励下,韩天衡决定专攻篆刻艺术。
他在中国美术学院附属中学学习期间,开始系统地学习篆刻技艺。
在学习过程中,他受到了许多著名篆刻家的影响,如庞中华、朱宣咸、田英章、张大千等人。
韩天衡的篆刻风格独具一格,他的作品以清新、流畅、秀逸为特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作品中,不仅有传统的印章和印泥,还有一些具有现代感的篆刻作品。
他的作品被广泛地应用于印章、画册、名片、信纸等领域,深受人们的喜爱。
韩天衡的篆刻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的艺术展览和比赛,并获得了许多奖项。
他的作品被收藏于国内外许多著名的艺术馆和博物馆,如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美国华盛顿国家博物馆等。
他的作品也被多次拍卖,价格居高不下。
除了篆刻外,韩天衡还有着出色的书法和绘画技艺。
他的书法作品以楷书为主,笔法流畅、简洁、大气磅礴。
他的绘画作品主要以山水画为主,色彩鲜明、构图精妙、气势磅礴。
他的作品在国内外艺术界都有着很高的声誉和影响。
韩天衡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还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
他曾在中国美术学院、中国书法家协会等机构担任教师和领导,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艺术人才。
他的教学方式独特,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尊重。
韩天衡是中国艺术界的一位巨匠,他的艺术成就和贡献不仅为中国艺术界带来了新的思想和启示,也为世界艺术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作品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遗产。
韩天衡:寻觅艺术高峰的新突破
76XJXkvfiCULTURAL DIALOGUE韩天衡近照谢建荣摄A recent photo of Han Tlanheng 辞天衡:寻觅艺A高峰的新突破黄港洲近日老友韩天衡在宁波举办了《海上风•甬江涛一“不逾矩不”韩天衡学艺七十周年书画印展》,展出作品300多件、出版物一百多种,同时还进行一周的学术研讨,好不热闹,赢得了许多观者和本地媒体的点赞!韩天衡这70年来的艺术追求,尽在寻觅攀援艺术高峰的新突破。
相偎Intimacy, a painting by Han Tianheng我与韩天衡相识于上世纪80年代,那时我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曾采访过他,得知他从四岁就开始学习篆刻,高中毕业后,19岁的他成了海军东海舰队一名水兵。
韩天衡擅长写字、画画、写文章,很快在部队脱颖而出,并从此走上艺术之路。
当时部队驻扎在温州,他得知篆刻大师方介堪先生曾为国画大师张大千刻过许多图章,于是一有空就去方先生那儿讨教。
那段时间,他眼录手摸的印谱达1700多部,摹写临刻的古印有3000多枚。
买到好印谱,他就挑灯夜读,看累了就放在枕边,枕着书香人眠,梦里时常拿着刻刀雕刻图章。
韩天衡20岁前主攻篆刻,从方介堪、方去疾先生那里学习治金石及印章;以后从马公愚、陆维钊处学习书法。
35岁以后学习绘画,师从谢稚柳先生学习国画及美术理论。
他从上海画院领导岗位退下后,对传统艺术已烂熟于心,声望早已饮誉海内外。
然而他认为,任何艺术都要有独特性,要不断追新求变,突破创新。
韩天衡说:“作品首先要有别于老师,其次要有别于古人,最后要有别于时人。
”篆刻上他承袭了邓石如“书从印出,印从书出”的理论,但又从师辈的鸟虫篆中跳脱出来,形成了灵动、大胆的多变风格。
韩天衡有了自己的篆刻流派,人称“韩派'这次他展出的篆刻,拙中藏巧,平中见奇,动中寓静,含蓄自然,充分体现了雄、变、韵的情致。
这次展出的书法部分,比起以往,更为刚健雄浑,有了兵戈之气,如一进门的“涛声”,字体硕大,气势磅礴,如海浪咆哮,涛声如雷。
解读丨韩天衡先生的书画印
解读丨韩天衡先生的书画印如果要在当今艺术界找一位书、画、印三者结合得最好,又是最具时代代表性的艺术家,我以为韩天衡先生是当之无愧的。
这不仅是我的看法,十年前,著名书画家孙其峰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就说过这样的话:“韩天衡是一位继赵子昂、吴昌硕、齐白石之后脱颖而出的,取得了全位艺术成就的人才”,而要把他的书、画、印准确地排列出一个名次,是十分困难的。
篆书文字炳朗韩天衡先生崛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印坛,书、画、印同时发展,但于篆书篆刻、印学一道用力尤勤,他转益多师,于传统深研博览,取精用弘,于现代广泛求师,曾先后师从方介堪、马公愚、陆维钊、方去疾、谢稚柳等书画大家。
他自身具备极佳的艺术素质,记忆强,悟性高,眼力准,心手稳,加上勤奋刻苦,外在条件通过主观内在的发掘、吸收、转化,终于使他在艺术上不断迈出新步子,创作出大量既古又新、令人瞩目的艺术佳作。
他的作品正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收藏家的关注。
《春、夏、秋、冬》组图之一要读懂韩天衡先生的书、画、印,宜先从技法层面着手。
他善于在一件作品中制造矛盾,再让矛盾对立的因素得到妥帖、恰当的安排。
首先来考察他的书法。
看先生的书法作品,夺人先声的是雄强的气势。
表现雄强的气势,他善用重墨,辅以铿锵有力的节奏。
但仅有重墨与铿锵节奏,并不足以构成他书法的特质。
先生更擅长于运笔与结体,他对用笔的终极要求是通过“圆'来达到“健”,“积健为雄',这是他对中锋用笔这一传统书法本源的深刻阐述。
先生用笔的“圆”,不仅仅是圆转、圆满。
书法笔笔皆圆,那是俗格。
他的“圆”,是骨子里的圆,用圆来驱除用笔的生硬、尖锐,他用逆锋涩笔、顿挫来体现圆健,给人以在平面上表现出浮雕般的立体感,来达到书法艺术的高妙境界。
支撑韩先生书法风格的另一个立柱是结体的奇正相生。
他把传统草书中八面出锋的意象吸纳到他的各种书体中来,巧用竖笔与卧笔的交相辉映,产生了奇险与平正共融一体的、充满活力和张力的艺术效果。
韩先生习惯以哲学家的思想方式来对待艺术。
在国画艺术里,他将水墨和色彩做到了极致!一派元气苍茫、灵透、浑厚的气象
在国画艺术里,他将水墨和色彩做到了极致!一派元气苍茫、灵透、浑厚的气象韩天衡(1940年生)当代诗、书、画、印兼擅的艺术大师。
在国画艺术里,韩天衡将水墨和色彩都做到了极致。
比如,昨天有介绍过的水墨花鸟,其墨色透明而不失厚度,淡雅清朗,写出了宋元文人画的韵味。
今天咱们再来看看他的重彩花鸟画。
韩天衡早年师承谢稚柳先生,又幸得陆俨少、刘海粟、程十发等名师的指导。
对于前辈们的为艺之道、创作理念,韩天衡更是谙熟于心,并化无形于作品中,自成一格。
他笔下禽鸟、树石、花果,在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之上进行抽象夸张,带着几分恣肆,却又动中寓静,绚烂而不失沉稳,给人一种全新的审美视角,可谓“石破天惊,别开生面”。
其笔墨的精湛、构图的奇崛、色彩的瑰丽、意境的丰裕和中西相容的光影处理,以及半具象半抽象的墨块、线条的有机构成,成就了韩天衡重彩花鸟画美学品格,同时也大大拓展了现代花鸟画的表现力。
在众多花鸟题材中,韩天衡最喜欢画荷花,“一到夏天所有花都蔫了,唯有荷花在阳光越强烈处开得越好,古人总讲亭亭玉立、出淤泥而不染,却总不论及它的迎酷暑而傲放”。
他笔下的荷花,把水墨和色彩充分融合在一起,于墨色渗化之中,极大地发挥出彩耀眼的能量,从而达到明丽、绚烂的视觉效果。
荷花的花瓣,用朱红的金线以细笔钩岀,具有明显的装饰意味。
荷叶则采用恣肆旷达的泼墨或泼彩法,在色墨交叠重合中,似叶非叶,一派元气苍茫、灵透、浑厚气象。
而宝蓝和汁绿,色彩亮丽而不失沉稳,抒写出吞吐大荒的豪迈胸襟,极具现代的情致。
墨色的渲染和氤氲,使模糊中见分明,迷离中有清晰。
韩天衡强烈主观的个性笔墨,呈现出独特的视觉冲击力而有别于同时代的花鸟画家,同时也反映出韩天衡综合艺术的素养和魅力非凡的人格。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无论是他的水墨花鸟,还是重彩花鸟,画中都会有一只或数只,长得很奇葩的鸟,人称“韩鸟”。
听几段收藏故事让你遇见另一个韩天衡
听几段收藏故事让你遇见另一个韩天衡作者:赵玉国来源:《中国收藏》2019年第07期从周秦两汉到明清民国,近两千方印章的宏富收藏足可以勾勒出一部中国篆刻史。
而每一方印章背后的收藏故事,也足能汇集成一部“藏印心经”。
韩天衡,当代书画印三艺兼擅的艺术大家。
尤其在篆刻方面,其作品以新颖、奇崛、鲜灵、雄浑、生辣著称,在当代印坛独树一帜。
在艺术之外,韩天衡的收藏也令人艳羡。
作为篆刻大家,印章自是其收藏中的重中之重。
从十几岁开始,他玩印章收藏60余年,看遍了古代先贤的篆刻精品。
同时,面对收藏圈的各种招数,身经百战的他经常“化险为夷”,并且收获满满。
韩天衡的收藏并不是纯粹为了自己玩,而是希望将这些好东西留住,现在已将很多珍贵的玺印捐给了国有美术馆,供大家分享。
听他讲自己的收藏故事,趣味横生,会让你认识另一个韩天衡。
用他的话说:“一辈子就喜欢这个东西。
”别人说假我也买在韩天衡的收藏中,最有名的当属三国时期魏国的“关中侯印”金印,那可是连两岸故宫都没有的稀世珍品。
1995年,有人拿着这方金印找到韩天衡,对其开出1.2万美元的高价。
“东西真好,但当时我犹豫的不是价格,而是这种文物是否可以被私人收藏。
我就讲,如果是假的我就要了,真的却不敢要。
”来人看出了韩天衡的态度,表示已经找某大型博物馆鉴定过为伪品,但这并不足以让韩天衡相信。
两周后,此人居然拿着博物馆的一纸证明书再次登门,证明书上认为此作为假。
但韩天衡心里明白,这是好东西,出于对珍品的喜爱,以及对珍贵文物的保护意识,他还是将此印留下了。
而谈到闲章收藏,类似的故事更多。
韩天衡藏有一方6厘米见方的齐白石大印,印文为“百梅楼”。
“这方印章曾有很多人看过,因为总有人说是假的,它原来的主人一直未能出手。
但我一看就知道那是真的。
”他的自信来自于对印人技艺和史料的熟悉。
“这方印章是齐白石为民国初期财政部次长凌直之所刻,‘百梅楼’是因为凌喜画梅花,并且这印章原为一对。
”那是大约20年前,对方要5000元,韩天衡没有犹豫就收下了。
韩天衡美术馆,通过改造让纺织厂变身美术馆
韩天衡美术馆,通过改造让纺织厂变身美术馆
艺术馆美术馆以篆刻艺术家韩天衡的名称命名,紧临上海嘉定老城
区绍兴的南入口,由一间有着70余年历史余年的服装厂改造而成。
建
筑始建于上世纪40年代,老厂房为锯齿形建筑形式,为三跨简易砖。
70年代扩建了11跨的预制混凝土结构;上世纪/九十年代,啤酒厂又在南侧加建了一幢两层高的西南角精梳车间,并在北侧增建了高三层楼
高的青花该厂。
2011年在原有建筑格局的基础上,纺织厂变身美术馆
的方案启动。
美术馆除了老厂房之外的现代建筑都用黑色表达,结构既定由混
凝土或者钢结构原则上组成,以区别于保留下来的据齿形厂房分布区。
新增的钢结构使用氟碳喷涂黑色钢板和穿孔板,而改造后的混凝土结
构则采用与之相应的纯黑涂料,并配以穿孔板门窗。
老厂房的锯齿形建筑结构是纺织厂的标志性特征,也是历史发展
战略过程的见证,在改造后成为了可供公众观赏的开放游览空间。
设
计方案在老厂房连片结构中嵌入了开敞环境和庭院天井院落,植入错
落的绿树竹枝,为美术馆增添了些许画廊园林韵味。
美术馆入口选择在青花厂房与老厂房的接合部位,提供贷款一个
具有兼容性的发放贷款入口。
它正好将原先保留下来的红砖烟囱包裹
其内,通过一个15米通高的空间转折后在东侧米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型
门廊,与其他支撑性的钢柱形成了一个具有舞台效果助推的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韩天衡的艺术世界作者:袁龙海何菲来源:《上海采风月刊》2010年第03期韩天衡,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创作院院长、中国书协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吴昌硕研究会会长、上海中国画院顾问。
出版有《中国篆刻大辞典》、《中国篆刻艺术》(有日译本)、《中国印学年表》、《历代印学论文选》、《印学三题》、《篆法辨诀》、《韩天衡印选》、《韩天衡书画篆刻》、《秦汉鸟虫篆印选》、《天衡印谭》、《天衡艺谭》等逾九十种。
著有《书法艺术》、《篆刻艺术》、《画苑掇英》(合作)电影剧本三部。
新年伊始的一个上午,迎着料峭寒风,我们拜访了著名书画大师韩天衡,寓所“豆庐”的门匾是朱屺嶦先生102岁时题的。
这天开门的是亲切的师母,韩天衡先生着一席蓝格子居家棉袍,目光雄视沉稳,静默中透着坚毅和大气。
他的客厅就像一个小型博物馆,最显眼处为一副用朱砂制成的清代巴慰祖匾额“克己治身乐旨君子,师典稽古齐风前人”,也许,这就是他的座右铭了;还有,一幅由工笔大家何家英绘制的韩天衡画像。
采访是有准备的,韩天衡先生讲到了他受用一生的哲学是辩证法:一个艺术家的成功,包括他一件作品的成功,其实也是辩证法的思维的胜利。
别人吹捧你,你不能自以为是,别人踩踏你,你要对自己有信心……逆境时看到希望,顺境时看到隐患。
唐代书法家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领悟书法的奥妙。
四十年前,韩天衡看到船工摇橹,只是左右摇,浅浅的摇,船却顺畅前行,联想到此技法能否作用于书法艺术的线条,从此书风、印风大变。
韩天衡通读历史流传下来的二千多本印谱,经过研究梳理消化,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大胆探索,开创出“奇中见平动中寓静”、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和现代感的“韩印”,被新华文摘称为:继吴熙载、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之后开一代风气的领军人物。
事实上韩天衡的成功,是经历过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和艰辛。
“只有每一天过得充实,就有充实的一年,只有每一年过得充实才有充实的一生。
”他年轻时每年把这句话誊写在新的日记本上。
在十几岁当工人时,白天劳动晚上刻章而身心疲惫,为了有更多时间搞艺术,他放弃了工厂每月六十多元工资,去当海军拿六元的津贴。
那是,除了必要的军事训练和体育锻炼,所有时间都用在艺术的探索中,在冬冷夏热的营房水泥地上磨石头,把粗砺的地面打磨得光滑如镜。
韩天衡几乎不参加应酬。
好友开画展他会去,但不会留下吃饭。
他的日子过得很低调,让自己沉淀下来,收敛锋芒。
他说,莫把光阴当人情。
他从不奢望自己多么出众,站得越高,越看到八极,也因此不敢自得自满。
他用圆通的书画文印观察、体悟、思考、记录人生,努力在艺术的世界里融合激情与理想。
我们留不住岁月,可总有些人让岁月记住他们。
比如韩天衡。
记者:2009年,很多大师离世,钱学森之问——“为什么现在大学里培养不出大师”,引起国人的反思。
而外界评价你是把篆刻推向当代的一个代表,一个大师,可以这么说吗?韩天衡:这个问题比较复杂。
但我觉得大师并不标志着啥,大师称号没有标杆。
真正的大师不炒作,在白云深处做学问。
许多大师年轻时已经具备大师的潜质,只是没去炒作。
大致上,真正全面发展的人都不具备大成就。
现在许多校长推荐给高校的学生都是目前全面发展的、成绩好的,而不强调真智慧大聪明。
其实不用如此担心,上世纪60年代谁知道钱钟书,80年代谁知道王世襄,是大师最终总会被公众知晓、被历史记载的。
记者:你三年前担任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艺术院院长,从宏观来看,篆刻这门古代艺术在当代处于什么状态,遇到什么问题?韩天衡:篆刻这门艺术有三千年的历史,具有丰富的艺术性。
解放以后印章的作用越来越少,难道这门艺术就该结束了吗?所以一门艺术可以与实际、实用脱钩,但绝不会因为脱离实用而消失,脱离了实用可能更艺术。
篆刻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轰轰烈烈发展的。
记者:有一句话,“伟大的思想就来源于伟大的事件”,2000年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期间,你受命创作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领导人的姓名章作为国礼,在短时间内成就了辉煌,在篆刻史上是一件没有先例的壮举,在当时你接到任务之后,最大的心理反应是什么?惊喜?挑战?韩天衡:其实这个任务交给我时,我并没有太大惊喜,用平常心看待。
刻这批印的最大特点是二十多方印章需从一大方石头上剖开来,象征着亚太国家团结。
可真正的好石头都没有大块的。
寿山、青田、昌化等地都没找到合适的印材石,最后在巴林找到一块。
但这印石让我刻起来如履薄冰,因为印石上多有裂缝,其质地让我并不敢大胆,怕碎裂。
其实,不要夸大个人,别人也是可以刻的,关键是这门艺术通过这些途径,包括2008年北京奥运会使用的“中国印”会标,使国外都知道中国有一门篆刻艺术,领导的重视,起到了作用。
记者:在现代很多艺术大师中,如刘海粟、李可染、陆俨少、谢稚柳、唐云、程十发等都愿意使用你刻的印章,有什么诀窍?韩天衡:我的印章,追求的是堂皇大气。
太旧、太雅、太狂都不是我的追求。
我的印章有三个特点:雄、变、韵。
“雄”区别于小巧,区别于霸悍。
“变”的核心是“新”,区别于古人,区别于他人,区别于故我。
很多艺术家靠形成的一个特色吃一辈子,现在缺少的就是像毕加索这类常变常新的大艺术家。
“韵”是艺术的灵魂,是花里的香味。
就是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但离开探索,单一的“韵”也不是硬去追求的。
我的作品用到别人的画上,追求的是和谐匹配。
既强调自己,又与其他人画风协调。
在刻章之前,我会仔细读他们的画,始终记得我的作品只是新奇衣服上匹配的纽扣。
篆刻家有时不要把自己看得太大。
记者:在艺术上哪些人对你的影响最大?值得感恩的?韩天衡:这就有很多了。
我从小印象深刻的比如谢老(稚柳),他对我要求很严格,要我多读些书,不要满足于做一个印人。
如果谈到对艺术的探索和钻研,陆俨少先生对我影响蛮深的。
文革批斗他的时候他连一支笔也没有,有时候用手指在大腿上划。
有时候在资料室里看到一支笔,他就拿这支不沾墨水的笔在台子上操练。
还有陆维钊先生,1963年在西泠印社看到我的作品,就主动写信给我,说日本现在好像看不起我们中国的艺术家,他说你很有希望的,我可以尽我的能力帮助你。
这样的老先生有很多,比如还有丁吉甫先生,拿他收藏的古印什么的送给我;黄胄先生,我去北京,他在画画我在旁边刻印,走的时候要送我一批画,我回去的路上从北到南,去拜访一些老先生,你也挑一张,他也挑一张,到上海的时候也就挑光了。
和程十发先生接触,他那种敏捷的思维,包括他思考问题的角度有时候也给了我很多启发,所以我们有时候谈话很开心,他有他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有时能碰擦出一些火花,很受用。
还有就是和老先生接触能学到一种胸襟。
像唐云先生有一次我去他家,他刚买了一张八大山人的山水画挂在墙上,我一看说假的,唐先生气得要命,脾气发了一刻钟,搞得我坐立不安,最后我道歉走了。
过了两个礼拜在画院门口我们又碰上了,他拉了我的手说:“天衡,上次那张画……”我说:“哎哟,别谈了别谈了,我对你不起,你大人不记小人过。
”“不,你说得对的。
”他后来叫人家研究下来这张画是假的。
这就是老先生的胸襟啊。
记者:先生的收藏,在当代书画家中恐不多见,而且是书画、瓷器、文玩、印章无不涉猎,如何能做到玩物不丧志?请给爱好收藏的朋友一些建议吧。
韩天衡:就我本人来说,我小时候玩,从来没想到“收藏”这东西。
在我们那时候所有的“玩”都被看成是资本主义。
从我六岁开始喜欢玩这些东西,有点零用钱都去买,压岁钱也全用在这里面。
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爱好,而且我觉得它有助于我刻章,就是这样玩起来的,脑子里并没有“收藏” 、“值钱”这个概念,就是好玩,对我学习有用。
但是现在大家都收藏,因为现在大家口袋里钱多了。
如今全民收藏的队伍这么大,但是哪里来这么多真正值得收藏的东西?记者:你玩收藏量是很可观的,据有关报道,仅仅收藏印石就极多,在创作精力上会不会有所分心?韩天衡:我认为要把它看成艺术和学习的一个方面,这让我想到了有些人说的“玩物丧志”了,怎么来理解呢?这个物,它不是玩,而是一种事业。
有时候我和一些朋友上课谈收藏的问题,我觉得有多余的钱,收藏不失为是一个好的行为。
社会前进了,经济发达了,必然物价上涨。
但是物价上涨、艺术品上涨更快,这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证明人民币的相对贬值,所以有时候有多余的钱用不着的,收藏些艺术品不失为一种好的途径。
好多年前有人采访我的时候我也写过相关的文章,我们现在都把用钱叫“消费”,但我认为,在所有的消费里面,只有艺术品收藏是“费而不消”,因为这些钱出去后没有消失。
譬如买了谢稚柳老师的一张画,挂在墙上看个十年,不但能艺术欣赏,而且现在过了十年五万变五十万,所以说这不仅是“费而不消”,更是“费而增值”。
记者:或许这问题不该提到:像你收藏了那么多东西,今后的出路考虑过吗?韩天衡:我并不是作为财富来收藏的,我们那个时候买这么多东西都是非常便宜的,而且是出于学习和研究的需要。
所以我对自己的孩子很早就说过:“将来爸爸有些东西可能还是要给国家的,你们稍微留下一些玩玩就好了。
”假如你收藏研究了一辈子的东西,再去换钱,就没有必要了。
你说对吗?孩子稍微留一些作个纪念,更多的那些比较重要的、比较好的收藏最好还是给国家,让他们为你保存、发挥作用,其实这个想法已经讲了20多年了。
有些记者总是要问我这个值多少钱,那个值多少钱,我说:“你们也别问我多少钱,我都是从假的里面挑真的,从便宜的里面挑贵的,从一般的里面挑精的,拿自己的土产去换喜欢的。
”记者:这就是韩先生的绝招。
先生有些什么业余爱好?韩天衡:业余爱好就是看看旧东西,有时候空下来看看收藏,看些自己有兴趣的书。
因为离开单位多年了,有时候看看报纸知道些形势,比如环球时报,看看国外一些和我们有关系的国际大事,还有一张文汇报。
一个人不能不知道一些政治,我说我这辈子大概就是叫“关心政治,但不热心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