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时方中医的谬论本质及汉传中医学的真理定性(刘志杰)
反中医闹剧的根源探析
反中医闹剧的根源探析【摘要】立场的错位、认识方法的偏差、不懂中医、沽名钓誉乃反中医闹剧的主要根源。
探析其危害,批判其谬误是社会的责任,对振兴中医实有裨益。
【关键词】反中医闹剧根源探析反中医闹剧上演一年多来,亮相的主角演员也不过几位,帮腔者、喝彩者亦不过十数人,较之13亿中国人20亿华人实在微不足道。
把反中医说成是一种思潮、一股逆流真是高估,只能算一场闹剧,是大浪淘沙泛起的点点历史沉滓和泡沫。
中医是有尊严的,可以扼杀但不能侮辱;中医师是有尊严的,可以否定但不能猥亵。
他们用嘲弄、谩骂、诬蔑的文字,违背实事求是以证据服人的原则,向中医中药攻击。
他们这样做真的是为了科学为了进步吗?答案是否定的。
那么他们究竟为什么?探析其根源,批判其谬误,是时代的责任。
1 民族虚无主义导致的立场错位立场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立场错了一切都相左,他们的潜意识里深烙着民族虚无主义的印迹和民族自卑情结。
在他们看来,中国什么都不好,中国人什么都不行,为了掩盖这种自卑,以极左的面目出现,极力把自己打扮成真理的化身、科学的代表,自封裁判长,秉承“文革”的遗风。
首先把中医定格为“伪科学”,甚至说“连伪科学都不够格”。
例如阴阳理论,说它是“伪科学”就应该“证伪”,用证据证明这个理论是错误的理论,是为假的理论,然而迄今为止也未看见一个学者能举出这样的证据。
中医是科学的,其基本原理至今也不过时。
对此,笔者没必要作过多辩解,只想从另外几个方面也是现代人最关心的问题来进一步说明中医的科学性。
1.1 中医与迷信鬼神巫术作坚决的斗争①《黄帝内经・五脏别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
②《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法天则地,随应而动,道无鬼神”。
③《左传・秦医缓和》:“晋侯求医于秦,秦伯使医和视之曰‘病不可为,是为近女室,非鬼。
’”④《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信巫不信医,不治也”。
⑤《伤寒论・序》:“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粟,降志屈节,饮望巫祝”。
中医启示人类重新审视科学+破除对西方文化的迷信
中医启示人类重新审视科学+破除对西方文化的迷信中医启示人类重新审视科学摘自2017-4-19中国中医药报中国社会科学院刘长林中医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
中西医之争延续了一百余年,尽管中医多次出现险情,岌岌可危,但西医终归没能代替中医,吃掉中医。
相反,到了20世纪末,中医的生命力倒有大增之势。
如果放开视野,我们会发现,以东方文化为底蕴的中医学不仅向现代医学提出了挑战,而且正在动摇着某些所谓正统的科学观念。
中西医结合引出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提倡“中西医结合”“西医学习中医”,还提出过“建立统一的新医学”的口号。
半个世纪过去了,应当承认中西医结合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但也必须看到,这主要是在临床治疗方面,如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是卓有成效的实例之一。
再如,采取西医诊断,中医配方,以及中药西制等,也是有益的尝试。
这些都属临床和技术。
而在理论方面却遇到了麻烦。
西医讲解剖和化学分析,中医讲阴阳五行和气;西医讲细菌病毒,定位检测,中医讲八纲辨证,审证求因;西医讲药物化学合成,注重分子结构,中医讲天然药物归经,考究气味升沉。
无论是以西医解读中医,还是以中医解读西医,都无法沟通。
所以“建立统一的新医学”,目前只能是一种浪漫的幻想。
中医与西医相比照,在基础理论上,中医仍然没有脱离古代的传统,而西医则是近现代的产物。
而且,西医与现代科学技术有着共同的基础和背景,能够及时地顺利地吸纳其最新成果,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而中医却不能或基本不能。
因此有不少人认为,中西医在学理上不能互相解读的原因在于中医根本不是科学,充其量只是一些经验,而且不是科学认知性质的经验,只能算是一种“文化现象”。
依据是,科学只有一个,就是西方科学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科学。
因此,与其相符合的就是科学,不相符合的就不是科学。
这种说法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不能令人心服。
对中医学多少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中医绝不仅仅是一些技艺的堆积,也绝不是零散经验的集装箱。
刘峻杰: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发展
282018.11中医文化刘峻杰: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发展■胡 俊中医药行业迎来好时机2010年到2014年这几年,中医界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张悟本事件”之后,社会上对中医的质疑之声不绝,而且形成了一种反对中医的逆流。
一批所谓的斗士甚至在上海召开了“反中医大会”,同时开展了万人签名活动,要求国家取消中医。
刘峻杰认为,这是一个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反对中医行动。
而且中医界自身也产生了一些担忧:坚守中医药错了吗?中医药不科学吗?从小在祖辈们中医药文化影响下长大的刘峻杰坚定提出:应该高举科学的旗帜,振兴中华传统医药。
2014年11月23日,中国首届中医科学大会在京举行。
大会以“科学认识中医药,促进中医药传承和创新”为宗旨,为中医药学的科学性正名。
首届中医科学大会引起了各界的重视。
此后几年间,中医药科学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认可。
2015年,我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6年12月,我国《中医药法》公布,中医药产业逐渐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好时机。
在此背景下,2017年12月26日,首届中医(药)文化大会在深圳举办。
大会得到了中医药界的积极响应,增强了人们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
时隔近一年,第二届中医药文化大会再次召开,适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再次担任大会的执行主席兼秘书长的刘峻杰感慨良多。
中医药文化传播和发展需要大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
这些重要论述,凸显了中医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刘峻杰认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在中医药发展过程中具有先导作用。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发展,不但需要日积月累的韧劲,可持续的机制和生态,也需要搭建行业交流的大平台。
中医药文化对中医药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中医的本质
《千金方》唐代孙思邈所作的,合方论5300首。《千金翼方》合方、论、法共2900余首
从汉到唐,300多年,从唐到宋300-400多年
《太平圣惠方》,历时14年编成。汇录两汉以来迄于宋初各代名方16834首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
一、中医的本质
1、从历史角度理解中医 集合论(由一堆抽象物件构成的整体)的数学理论,包含了集合、元素和成
员关系等最基本的数学概念。 中医的集合论:
医方
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医经
医经
医药(本草)
以《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医方。
以《神农本草经》为代表的医药。
一、中医的本质
2、从中医具体实践看中医 集药为方-----以方治病-----病情缓解 现在常说:中医是科学的,几千年以来,治病有效。 中医的本质外在表现:有效。中医实践的结果。 探索有效后背的逻辑关系,推动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 自唐、宋、金元时代发展,特别是明、清, 对中医理论偏向,
李敖:“中国历史上,根本没有真正的‘医学’” 李敖一直是反对中医的,早在1961年他就曾经发表废除中医的文章《修改“医师法”与废止中医》。他
认为中国的医学史,并不是什么真的“医学”史,而是一笔道道地地的“巫医”史。
一、中医的本质
第一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
(几千年来人体实验的结果)ຫໍສະໝຸດ 三、现在,我们从哪里开始更好。
中医在汉以前,无论是医经、医方、医药体系都不完整。 标志: 1、《黄帝内经》成书在《史记》之后(公元前100-前90年)。
大约公元元年之后--公元50年左右 2、《神农本草经》公元5年左右 3、《伤寒论》《金匮要略》公元200年左右
关于中西医的荒谬言论
关于中西医的荒谬言论西医治标,中医治本?经常有朋友对我说“中医治本,见效慢;西医治标,见效快”。
我一直都认为这句话听不得,世面上有很多误导人的关于中西医话,信了没啥好的。
这第一句话就是“中医治本,见效慢;西医治标,见效快”,首先我认为将中医、西医强行分开对立来看,本身就很好笑,学哲学、辩证法时,都强调“真理的唯一性”,医学就是医学,只有一个,在某一历史阶段,可能存在不同而有联系的学术,没有完全分割对立的。
什么治本治标?“标本”原是指枝节、末梢与根、原。
“标本”由中医学引入,其医学中意义甚多,概括起来大致:病人为本,医工为标;藏为本,象为标;先病为本,继病为标;正气为本,病邪为标;病因为本,证症为标;证为本,症为标;另有运气标本。
自现代医学的医疗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化后,中西医治疗疾病的层次,从标本来看,没有任何区别,都是:以患者为中心,一方面恢复脏器功能,一方面去除病因;多病者,视其重点,以定治疗的重心和处置先后;治疗上有对因治疗、针对病理环节阶段治疗(对证)、对症处理。
所以不存在“中医治本、西医治标”的区别。
而取效的快慢,也不对,医学应分为理论和技术两方面,“草药、中成药、西成药、各种器械、仪器……”都是手段,“口服、灌肠、敷贴、肌注、静注、手术……”都是方法,这应该没有什么中、西医的界划,疗效的快慢决定于医生是否搞清楚了病情而选择了正确的方法和手段。
正因为,历来中、西医业界相互间排斥,才会有上面的话,最终受害的还是患者(其实这对医学的发展也没好处)。
例如:外感高烧,静脉输液就退热而言,效果并不比口服草药汤剂来得快;非感染性腹泻,中药丸散剂效果来的快得多,就是一般的感染性腹泻,中药汤剂在治病的同时缓解患者症状的效果是西药没法比拟的。
中药没有毒副作用吗?近几年,因滥服中草药导致肾炎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人日趋增多。
专家为此呼吁:必须提高人们对中草药肾毒性的认识。
多年来“中药副作用少”的说法使人们对某些中草药的肾毒性缺少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驳:反中医的种种言论系列之一》
《驳:反中医的种种言论系列之一》杏林箫客一、中医不科学,中医是伪科学!1、中医是什么?首先,中医是医学,是一门治病的学问。
其次,中医是文化、是技术,不是科学。
中医包含着科学的成份,但它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
它是一种前瞻性医学,通过研究、挖掘,它有可能发展成一门科学。
中医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取决于中医能否治病。
所以,中医师需要证明的是中医的有效性,至于中医的科学性,则应当由科学家来证明。
如果中医能治病,科学却解释不了其机理,那是科学的局限性所至。
某些以科学代言人自居的人,戴着有色眼镜审视中医,折腾半天,还是无法理解中医,于是说:中医不科学!然后,就给中医了带上伪科学的帽子。
实际上,中医就是中医,它是一个独立的学术体系,没有必要攀附科学的豪门。
绝大多数中医师、特别是传统的老中医,并没有说中医是科学;反中医者先将科学与中医挂钩,然后强行对中医进行科学认证,结果,将辨论引入一个误区,把中医不是科学,变成了中医不科学!值得注意的是:“不科学”与“不是科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不是科学”是指事物不符合科学的定义与标准,不能纳入科学的范畴,但并不意味着事物本身是错误的。
如文学、音乐、美术、烹调等,它们是文化、是艺术,它们不是科学,也不能纳入科学的范畴,但它们也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不科学”往往是指事物违反科学道理,是一种错误的存在。
“不是科学”的事物,是另一个范畴的存在;而“不科学”的事物,则是批判与摒弃的对象,所以,不要将中医“不是科学”与中医“不科学”混为一谈。
2、中医的实用性不依赖于科学的掺合!先讲个故事:某人正在练功夫,一个书呆子看了半天后,上前指点说:“停下、停下,你这样练习不科学!”习武者问:“何出此言?”书呆子答道:“你没有经过科学认证,没有科学数据,所以,你就是在盲修瞎练!在搏击的过程中,两人的移动,涉及到时间、距离、速度之间的关系;拳掌指的面积不同,触及对方身体时,涉及到压力与压强的关系;情绪的紧张度涉及到心率、呼吸以及肾上腺素的分泌;两人对攻时,肢体的碰撞涉及到数学行程中的相遇问题;敌进我退,涉及到追击问题.....这些问题你都没有统计数据,练得再勤奋又有什么用?”“原来,懂科学才能练好功夫;原来,遇到抢劫时,打不过歹徒,不是功夫不好,而是不懂科学!看来,要练好功夫,我得先学好数理化是不?”“正是、正是,难道你没听说过,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习武者愣了一愣:“你说得太有道理了!” 愣了一会儿,又突然惊醒:练功夫是为了克敌制胜,纸上谈兵有个屁用,功夫高低关科学何事?于是,飞起一脚,大喝一声:“滚!”古人在造桥时,并不懂建筑力学;古人在造船时,并不懂阿基米德定律;但赵洲桥能承载千年,郑和的船能漂洋过海,说明它是符合科学道理的,只是由于科学诞生得太晚,未能用科学的方式表达而已!人类通过对事物的不断归纳、总结、研究,而后产生了科学,因此,事物是科学产生的基础,而不是科学产生了事物。
我的中医自学之路
我的中医自学之路中医学习初级阶段1.《中医基础理论》:入门必学,简单、通俗、易懂。
作为国家高等教育教材,编写的非常好,也非常的容易学习,作为中医新手必看的一本书。
2.《中药学》:同样是国家高等教材,其中选取了常用的几百味具有代表性的中药,每味中药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一目了然。
只要认真的学完《中药学》上面的几百味中药,也就对中医里面的中药有了一个很好的了解了。
3.《方剂学》:详细介绍了历代中医名家的有效方剂,分类总结,通俗易懂,只要认真学完就可以很好的运用方剂了。
4.《中医诊断学》:国家高等教育教材,也是很有水平的教材,中医的各种诊断方法、治疗方法都有,如何给患者诊断,如何辨别病症。
里面说的都非常详细。
中医学习中级阶段:当初级阶段都差不多学完了就应该进阶啦,去完成我们的中级学习阶段了,下面推荐一点中级阶段的书。
1.《中医内科学》:到了这个阶段,就应该要学一点如何系统治疗的书籍了,比如这本中医内科学,涵盖了中医的各种病症的治疗方法。
2.《中医妇科学》:系统的学习治疗女性的各种病症、为自己的中医系统学习添加一个台阶、3.《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的各种治疗方法4.《中医儿科学》:详细的介绍了小儿的各种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中医学习高级阶段当我们学习完中级阶段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要去学习中国历代中医名家的著作了,也让我们的中医知识更加的升华。
1.《伤寒论》:出自伤寒大家张仲景之手,一代名医,也是开创理法方药的第一人,凡学习中医这必学伤寒论,这是一个共识。
2.《金匮要略》:同样是出自伤寒论,和伤寒论同出于《伤寒卒病论》3.《黄帝内经》:中医的源头,一切的中医理论皆出自于黄帝内经,必读之书。
4.《神农本草经》:中药学的源头,神农尝百草,识药性,必须要背会。
5.《脉经》:张仲景的徒弟王叔和写的书,作为进阶,我们需要学。
6.《温病学》:吴鞠通的温病学,开创了温病学派,解决了很多的温病难题,不可不学。
1从中医基础理论开始:先看五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然后五版教材内经讲义。
中医是不是伪科学
中医是不是伪科学中医到底是不是伪科学?在学习自然辩证法这门课之前我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成为一名医学生之前我就挺喜欢中医的,觉得中医不仅仅与医术有关,还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成分。
中医和世界其他民族发展出的传统民族医学都是历史和文化的遗产,它们有独特的疗效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世界各民族的传统医学,在长期的积累经验中,都有各自的独特经验。
当老师提到有人认为中医是伪科学时,我很惊讶,中医又不是什么欺世盗名之术,为什么说是伪科学?我觉得这种看法太过片面了。
我国在1840年以前,所有的健康和医学,都是靠中医支撑。
5000年,我们的民族活下来,不是越活越少,而是越活越多。
我们在历史上经历过很多次战争,包括日本发动了细菌战,但是中国从来没有发生过像欧洲高死亡率的黑死病,即使是西医发达的今天,也还有很多中医生和中医院存在。
这说明中医体系并不是不科学的,是它支持着我们整个民族的生存。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有史可查以来早在夏商周时期中国就出现了药酒和汤液,秦汉时期更形成了《黄帝内经》这样具有系统理论的著作,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
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更论述了多种病症的诊断、辨证和治疗原则,为后世临床医学奠定了基础。
跟据《三国志》所载,汉名医华佗已经开始使用“麻沸散”为患者实施各种外科手术。
而后历经魏晋、隋唐、宋明、乃至清朝,代代有国医圣手名垂医史,疗疾救苦活人无算。
毋庸置疑,中医是有用的,是能治疗疾病的。
但是能治病就是科学吗?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人们有两种观点:第一,能治病不等于是科学,中医并不是科学;第二,能治病就是科学,中医是科学的。
二者都过于片面。
中医有其不同于现代医学的一套体系,中医的“系统”,是一个未经证实也很难否认的系统,如一个病人去看病,看了两个名中医可能就有两种说法,这些说法甚至可能完全不同。
三批刘清源院长的诊断学谬论
三批刘清源院长的诊断学谬论前天昨天,我已经写了两篇专门批判刘清源院长否定中医诊断学的文章,今天打算继续对他的错误观点进行批判:因为刘清源为世界中医界大名人,其对中医诊断学的错误评论,对中医诊断学持否定态度,必将对中医学的继承和发展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
如果不对他这种错误言论进行深入分析批判,中医学将遭到越来越多中医黑的围攻与唾弃。
中医学的西医化,将更加严重。
中医学的继承与发展,将成一句空话。
对国家,对人民,所造成的损害,将是不可估量的。
刘清源的诊断观点,说“中医学的诊都是一些概念,没有办法落实到物质层面”。
其实西医的诊断学,就是“唯物质论”,这正是西医诊断学的死症,正是西医不会治病的根本原因。
物质只是功能的产物。
物质多,未必能产生好的功能。
比如当初的电脑,有一座房子那么大,功能却很差。
现在的智能手机,体积那么小,物质那么少,却功能强多了。
又比如有些人身高一米八,体重两百重,但是一点工作能力也没有,只会吃喝玩乐,无力挣钱养家,只好一辈子打光棍。
拿破仑身高一米六,却能横扫欧洲。
许多亿万富翁,创造财富无数。
他的工作能力,跟他身体里的物质含量多少,有何关系?西医诊断学的死症,就是只看物质的多少,不研究人体的“寒热虚实”这些功能层次的问题,所以就变成什么病也不会治的伪科学。
比如我治过两例经西医久治无效的重证脑震荡,一例系酒后摔伤脑部,西医久治无效,日见危笃。
其堂哥来邀诊,当时见症:患者遗尿在床,臭气熏天,瞳孔已散大,口只能微开,多日未大便,呈半昏迷状态。
颇似《伤寒论》中的“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的里实证,又兼有“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的抵当汤证,遂毅然投以抵当汤大泻之。
次日往视,果然神志复其清明,数日后康复如初。
象这样的病症,西医的化验检查,能查出是当用大黄桃仁、虻虫水蛭的里实证吗?再查三百年,也查不出来吧?另一个脑震荡病人,其后遗症表现,就是看大街路的平路,也看来坑坑洼洼,高低不平。
明师丨刘志杰老师谈经方辨治系列第七讲《收藏版》
明师丨刘志杰老师谈经方辨治系列第七讲《收藏版》继脉诊、舌诊之后“经方辨证概论”系列沙龙进入论治篇实践验证理论切实在临床上提高疗效2018年11月21日由汉传医学大家刘志杰老师为我们带来“经方辨治概论”系列沙龙第七讲让我们一起回到当时的场景聆听明师教导,感受汉传医学的魅力辨证论治者,辨证知机加之遣方用药,在辨证的基础上对疾病进行论治,方可方证相应出奇效。
方证相应之间是通过怎样的桥梁来衔接的?我们前面讲的辨证部分——六纲、五证,是衔接方剂的桥梁;只有详细明了“证”,才能更好的与论治中的“方”衔接,此谓方证相应。
疾病分类从六纲,与六纲对治的方剂是六神方。
六神方是讲疾病寒热的对治,五证是针对六纲寒热进一步的细化,寒热细化分为寒热温凉,六神方则专讲寒热温凉的规律。
六神方类方六神方剂(四神二旦汤),是经方方剂的代表,是经方方剂配伍的本源和祖方。
也是方剂学科学分类法的总纲,是按证选方,实现“方证相应”的第一直接渠道。
六合者,四方上下也。
四方本四象,金木水火也。
上下者,天地阴阳,日月之象,阴旦阳旦为之名。
——《经方法钥》六合:古人言为宇宙,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宙指代时间,宇指代空间。
四神者,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四方星垣之象也。
——《经方法钥》四方恒星图二旦者,天地之日月也,其神阳乌蟾蜍。
实中土之二气为用耳。
经行天地,历遍四维,与四神合称六神。
四神二旦即六神。
♫.♪~♬..♩东方病凉,在证为滞,以青龙温散之,麻黄为之主。
东方五行属木,特性阳气少,故而为东方木,在五行上少阳少阴(少读音为三声),是多少的少;四神为青龙,从冬天到春天的时候,天气凉,春捂秋冻,故而春天、冬天多流感;春寒料峭,喜温恶凉,天气凉,感受寒凉则为病,五证上为滞证,凉滞证用青龙汤对治,青龙汤里的药都是温性,温对凉。
西方病温,在证为烦,以白虎凉收之,石膏为之主。
西方金四神为白虎,阴气少阳气多,为少阴,热天多、阴天少,故而秋天我们习称“秋老虎”,早上冷,下午中午热,这也是为什么急性肠炎、腹泻等葛根芩连汤证多数出现在夏秋之季。
汉传医经学概述
汉传医经学概述汉传中医导师刘志杰1.汉传医经学的历史发展略谈汉代传统医学,包括经方、医经两家,简称“汉传中医”,是传统的自然科学和循证医学,是有别于后世“时方中医”的医学理论。
汉传医经学,顾名思义,就是中国汉代传统的“医经”科学。
真正的正统中医科学,只包括汉代时期的“经方”和“医经”两家医学科学。
经方医学,是以抽象的阴阳学说为框架原理,对疾病进行表里、寒热的规范性分类辨证,运用药物的四气五味配伍组方,以方证相应为目的进行有效治疗的一门自然科学和循证医学,属于中医内治法范畴。
而医经医学,则是以具体的人体解剖层面上的生理、病理为基础,对疾病进行阴阳、寒热、表里的辨证分类,建立起科学、完善的人体经脉系统理论,并依据病情,采用针、灸、推拿、外用药等手段,对疾病进行有效对证治疗的一门科学和循证医学。
属于中医的外治法范畴。
据汉代《汉书·艺文志》记载:“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至齐之得,犹慈石取铁,以物相使。
拙者失理,以瘉为剧,以生为死。
”并列举了医经的七家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
《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
《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
《旁篇》二十五卷。
这些经典,失传至今,而今天我们看到的所谓《黄帝内经》,是晋代皇甫谧在其所编撰的《甲乙经》一书的序文中命名的。
他说:“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
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
亦有所亡失,其论遐远,然称述多而切事少,有不编次。
”他在整理《素问》和《灵枢》、《黄帝明堂经》等书籍时,未加严格的考证就进行不负责任的臆断,认为《素问》和《灵枢》就是《黄帝内经》,因此,后世以讹传讹,错把《素问》和《灵枢》,当做了真正的《黄帝内经》。
《素问》和《灵枢》两书,对药物的四气五味配属,飘摇不定,概念上,五藏与五脏混淆,理论上,脏腑与经脉硬性联属,更关键是将其基本理论,建立在错误的“五行生克”理论之上,书中生克法甚至多达数种,令学人浮想联翩,终生疑惑不解,遗祸近2000年!已故的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裘沛然先生临终前道出了心声:“《黄帝内经》算不上经典,长期以来被捧得过高,尤其被一个作家,解读成上下两集的“巨著”后,它的地位更“虚胖”,像“圣经”一样,其实它也就是当年的“诸子”书之一,反映了两千年前,国人对人体疾病的认识,真知灼见固多,谬误偏见也有,何必对它顶礼膜拜呢。
刘志杰老师讲授:什么是汉传中医(《经方辨治学导读》视频课程)
刘志杰老师讲授:什么是汉传中医(《经方辨治学导读》视频
课程)
经方辨治学导读
经方医学,特指汉代之前以“方药”为主要治疗手段的医学体系,理论严谨,系统框架科学而清晰,以药味精简、功专效宏、屡起沉疴而著称。
汉传中医经方系统理论体系,是经汉传中医导师刘志杰先生尽心钻研、发掘与整理,将中医几千年的“辨证论治”思想,去伪存真,凝练精华,并有机贯穿,形成的一整套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辨证论治体系,并完善了9门相关经方医学学科。
经方辨治学,是依据中医阴阳学说的理论框架和数学模型,运用中医传统诊断方法获取患者四诊信息,按照汉传经方辨治法式和汉传经方解析法,研究以“六纲五证”辨证为前提,剖析“病机相符,药症相对”的辨证要素,从而达到“方证相应”为目的,实现精准治疗全过程的理论、方法和技能的一门学科。
本课程,便是由刘志杰先生亲自讲授的,对“经方辨治学”高度浓缩与总结的入门导读。
本课程将按照:总论、辨证、论治,三大板块,从经方的概念、辨证论治内涵,到“辨六纲、五证、舌脉体征等”的辨证框架,再到“六神类方、经方解析法、经方辨治法式等”的论治过程,逐步展示和讲授经方辨治学的整体内容,为广大学者及爱好者在具体学习《经方辨治学》之前,予以初步的学习指导。
中基考试真题全集
一、单项选择题(50分,每题1分)1.下列哪部著作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黄帝内经》2.下列著名医家中被后人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李东垣3.下列著名医家中被后人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刘完素4.明确提出“三因学说”的是:陈无择5.我国现存最早的舌诊专著是:《敖氏伤寒金镜录》6.下列著名医家中被后人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张从正7.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则的专著是:《伤寒明理论》8. 在中医学中,最早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书是:《伤寒杂病论》9. 《脉经》的作者是:王叔和10.玉女煎的组成药物中无:黄连11.银翘散组成药物中无:防风12.小柴胡汤组成中无:茯苓13.小建中汤的组成是: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14.补中益气汤组成药物中无:枳壳15.血府逐瘀汤的组成药物中无:地龙16.补阳还五汤的组成药物中无:生地17.二陈汤组成药物中无:桔梗18.九味羌活汤组成药物中无:黄连19.固冲汤的药物组成中无:人参20.贝母瓜蒌散组成药物中无:半夏21.白头翁汤组成中无:黄芩22.清营汤组成中无:知母、丹皮23.黄土汤的药物组成中无:干姜24.金锁固精丸的药物组成中无:白疾藜25.天台乌药散组成药物中无:元胡26.仙方活命饮组成中无:连翘27.济川煎组成药物中无:大黄28.凉膈散组成中无:银花29.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组成药物中无:白蒺藜30.参苓白术散组成药物中无:木香31.小青龙汤组成药物中无:生姜32.桑菊饮组成药物中无:板蓝根33.大黄牡丹汤组成药物中无:枳实34.温脾汤组成药物中无:肉苁蓉35.独活寄生汤中有:干地黄36.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宣肺平喘的药物是:麻黄37.治脾经湿热,口中甜腻、多涎、口臭的良药是:佩兰38.善清利脾胃肝胆湿热,为治黄疸的要药是:茵陈蒿39.既能散肝经之寒邪,又可解肝气之郁滞,为治肝寒气滞诸痛的要药是:吴茱萸40.既能补血、止血,又能滋阴润燥的佳品是:阿胶41.患风寒感冒,腰以上风寒湿痹,最宜选用的药物是:羌活42.最善治湿浊中阻之呕吐的药物是:藿香43.“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专治一身上下诸痛”的药物是:延胡索44.具有清热熄风、平喘、通络、利尿等作用的药物是:地龙45.既能活血化瘀,行气解郁,又能利胆退黄的药物是:郁金46.治疗热病高热,热极动风,手足抽搐的首选药物是:羚羊角47.治疗肠痈的要药是:败酱草48.既能治风湿痹痛,又能治胎漏下血, 胎动不安的药物是:桑寄生49.既善平肝潜阳又擅清肝明目的药是:石决明50.善治阴暑证的药物是:香薷51.黄芪桂枝五物汤中无:甘草52.生用能镇惊安神,煅用能收敛固涩的药物是:龙骨53.常用于寒热往来, 感冒发热和气虚下陷, 久泻脱肛的物是:柴胡54.功擅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止痛的药物是:麝香55.既善利水渗湿,又能泄肾与膀胱之热的药物是:泽泻56.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收敛止血的药物是:侧柏叶57.既能发汗解表,又能行气宽中的药物是:紫苏58.既能温中止痛,又能杀虫止痒的药物是:花椒59.既能清肝火,又能散郁结的药物是:夏枯草60.既能治目赤翳障,又能治惊痫夜啼及破伤风的药物是:蝉蜕61.可用于阳虚外感及寒痰停饮、鼻渊的药物是:细辛62.既能发表散风,透疹消疮,炒炭又能止血的药物是:荆芥63.既能凉血退蒸,又善清肺降火的药物是:地骨皮64.治诸骨哽咽,最宜用:威灵仙65.功能化瘀止血止痛,为伤科要药的药物是:三七66.功能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的药物是:牡蛎67.既能治目赤翳障,又能治惊痫夜啼和破伤风的药物是:蝉蜕68.既能温中散寒,又能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药物是:干姜69.治疗惊风抽搐之证,不论寒证或热证,均可选用:天麻70.既能益气养阴,又能补脾肺肾,固精止带的药物是:山药71.用于阴虚外感,养阴而不恋邪的药物是:玉竹72.临床应用升药拔毒化腐,最常配伍的药物是:煅石膏73.善于泻三焦火邪而除烦的药物是:栀子74.既能开心气而宁心安神,又能通肾气而强志不忘,为交通心肾,安定神志之佳品是:远志75.三仁汤中杏仁、白蔻仁与生苡仁三药相伍的配伍意义是:宣上畅中渗下76.下列除哪项外,均是防风的功效?止呕77.下列哪项不是葛根的治疗证候?目赤肿痛78.大黄能泻下攻积,最宜用于:热结便秘79.下列哪一项不是茯苓的适应证?肺虚证80.香附的功效是:疏肝理气, 调经止痛81.除(止泻痢)外,均是秦艽的功效:82.下列除(利湿退黄)外,均是车前子的功效:83.川芎的功效是:活血行气,祛风止痛84.牛膝不具有祛风湿功效:85.下列除(解毒生肌)外,均是甘草的功效:86.金银花与连翘的共同功效是:清热解毒,疏散风热87.独活的功效有:祛风湿,止痹痛,解表88.枳实的功效是:化痰消积, 破气除痞89.人参、党参、西洋参、太子参的共同功效是:补气生津90.山茱萸的功效是:补益肝肾,收敛固涩91.薄荷与牛蒡子均能:散风热、透疹、利咽92.下列除(补骨脂)外,均常用治肺肾两虚之喘咳:93.下列除(湿热泻痢)外,均为大青叶的主治证:94.小茴香的功效是:散寒止痛,理气和中95.下列除(肠燥便秘)外,均为栀子的主治证96.下列除哪项外均是薄荷的功效?解毒散肿97.下列除(益精填髓)外,均是当归的功效98.下列除(益精血)外,均是补骨脂的功效:99.槟榔的功效是:驱虫消积,行气利水100.蛇床子的功效是:杀虫止痒, 温肾壮阳101.芦根与天花粉的共同功效是:清热生津102.苏子的功效是:止咳平喘,润肠通便103.陈皮的功效是:.理气健脾,燥湿化痰104.下列除(止泻)外,均是续断的功效105.下列除(风热咽痛)外,均为龙胆的适应证:106.肉豆蔻的功效是:涩肠止泻,温中行气107.为提高攻下药的作用,常配伍哪类药物使用:行气药108.有关君臣佐使的含义,以下哪一项有错误?臣药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次要治疗作用的药物109.补益剂服药时间宜:空腹服110.影响药性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是:炮制和配伍111.开窍药均可用治:闭证神昏112.辛味的作用是: 发散、行气血113.清热泻火药的主治证是:气分实热证114.用苦味药治热结便秘, 是取其:通泄之功115.患者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数。
我的自学中医之路
我的自学中医之路自学中医一、结缘中医自学中医是个苦差事,所以大多自学中医的人是被庸医逼的,要么是家人生病被庸医所误,要么是自己生病被庸医整惨。
另外一少部分人呢,自学中医纯粹因为兴趣。
我学习中医,这两个原因都有。
第一次接触中医是十几年前。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了刘力红先生的一本书,这本书很有名,叫做《思考中医》。
这本书里的有些内容,对我来说像是天书,看不大懂,不过有些内容是可以看懂的,印象很深的部分是关于阴阳五行的,像五色、五音、五脏,还有空间、时间都和五行有对应关系,这个看起来太奇妙了。
我当时有点脑洞大开的感觉,原来世界是可以这样看的啊。
我这个人对未知有点好奇心,这本书引起了我对中医的兴趣。
我买了一本中医的启蒙书《走近中医》,从头到尾读了两遍。
这本书写的浅显易懂,看完之后我越发觉得中医是个好东西,真是相见恨晚,于是又买了几本入门的中医书,自己没事就在家里翻翻。
前面的学习,是出于兴趣,随着女儿的逐渐长大,我就开启了被逼学习模式。
2002那年,我当了爹。
孩子三岁后,开始频繁生病,每个月,感冒、发烧、咳嗽就会找上门来。
因为当时我已经相信中医了,所以既抱着孩子看过中医,也抱着孩子跑过医院。
结果很悲催,中医每次都很让我失望,西医虽然能治好,可是孩子的体质越来越差。
孩子频繁生病,也使全家身心俱疲,心情都是灰色的。
现在回想起来,都是眼泪。
在2005年的冬天,事情出现了转机。
那年冬天孩子又咳嗽了,先是到医院挂了几天水,咳嗽虽然轻了,可是看着女儿脸色越来越差,我就知道,这个挂水对身体损害很大。
怎么办?我决定去找小儿推拿碰碰运气。
推了几次,女儿真的不咳嗽了!于是,我下定决心,要学会小儿推拿,等今后女儿生病了,我自己推。
二、走近中医2006年元旦,我买了两本经络推拿的书,又翻出以前家里的经络书,整整三天假期没干别的,把书认认真真的学了一遍。
实验的机会很快就来了,过了两周,女儿又感冒了,发烧38度多,还咳嗽。
老婆又要抱着孩子去医院,我不同意,说让我试试推拿吧。
中西医逻辑差异历史溯源
21 02年 3月
科学 方法 观是 以实验 定性 和归 纳为 主 。 对科 学方 法上 使用 的数 他 学和 演绎法 采取 不信 任态 度 。 十九 世纪 , 根 的这种 定性 一 纳方 培 归 法才受 到人 们 的重视 。在评 价培 根 的方 法论 时 , 思 曾说 :科 马克 “ 学是 实验 的科学 , 学的 方法就 在 于用 理性 的方 法 去整理 感 性材 科 料 , 、 析、 归纳 分 比较 、 观察 和实 验是 理性 方法 和重 要 条件 。” 笛卡 儿 在《 法 论 》 方 中指 出 , 以将 要研 究 的 复杂 问题 , 可 尽量 分解 为多 个 比较简单 的小问题 , 个一 个地 分 开解 决 。将这 些小 一 问题 从简 单到 复杂排 列 , 先从 容易 解决 的 问题 着手 。将 所有 问题 解 决后 , 合 起来 检 验 , 否 完 全 , 否将 问题彻 底 解决 了。 再综 看是 是 在 16 90年代 以前 , 方科 学研 究 的方法 , 机 械到 人体 解 剖的研 西 从 究, 基本是按照笛卡儿的《 谈谈方法》 进行的 , 对西方近代医学的 飞速发展 , 了相 当大 的促进 作 用 。 威廉 哈维 发现 血液 循环 , 起 如 即 得益 于这种 逻辑思 维 。 医学 研究 由器 官 到组 织 , 西 由组织 到细胞 , 由细胞 到分 子 , 正是这 种逻 辑 思维 。 也 综 观此 时的西 方 医学 , 逻 辑 已经从 同一 层 次事 物 的横 向必 其 然推 理变 为整体 与部 分之 间 的纵 向分析 、 纳 、 合 。 种 医学逻 归 综 这 辑思 维一 直延 续 到现 代 , 到 医学 模 式 的改 变 , 渐 渐退 下 医学 直 才 逻辑 之首位 。 几乎 与此 同时 , 国宋 明理 学亦 开始 引人 医学 。宋 明理学 是 中 儒学 的一 种历 史 形态 , 继 魏 晋把 儒 学 玄学 化 改造 之 后 , 是 对儒 学 的佛 、 老化改造 , 它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发展 和文 明走 势 , 医学亦 在其 中 。 明理 学作 为一 种新 的思 想体 系 , 宋 无 疑具 有多 方面 的 内容 。 其 最鲜 明突 出 的特点 是它 的思 辨性 。 但 而 其思 辨所 遵循 的逻辑 , 旧是 取象 比类 的逻 辑 。 依 如周敦 颐 、 邵雍 的 “ 太极 ”张 载 的 “ 虚 ” 二程 和 朱 熹 的 “ 理 ”王 安 石 和 二苏 的 、 太 、 天 、 “ ” 陆九 渊 和王 守仁 的 “ ” 皆是 范畴 的划 分 , 道 、 心 , 亦是 “ ”“ ” 种 、属 之 源 。 以 , 医学 中 , 使 用 的逻辑 只是 名称 上发 生 变化 而非本 所 在 所 质的改变。如“ 相火” 变成 了“ 恒动” “ 门” ,命 变成 了“ 太极” 等等 。 “ 火热 论” 之本 质仍 是 六气 、 情 之 取象 比类 ;脾 胃内伤 ” 内核 七 “ 之 亦 不过 是气机 升 降 、 阳消长 。 清 以后随 着太极 学 说 、 后天 学 阴 明 先 说 在 医学 中的广 泛应 用 ,中医 学 的逻 辑 思维 方 式 又有 了新 的突 破 。从无 极而 太极 , 极而 阴 阳 , 阴 阳而 五行 , 种从 自然 的 从太 从 这 整 体 到万物 的部分 的纵 向逻 辑思 维 , 地融 入到 医 学思 维逻 辑 渐渐 之 中 , 时 的 中 医学 者 , 但此 注重 的 不是 怎 样将 整 体 分成 各 个部 分 进行 研究 , 是将 目光 重点 关注 于 怎样使 万 物 的部分 回归整 体 。 而 所 以他们重 视 “ 天 ”重视 万物 之始 的 “ 极 ”所 以出现 了薛 己 、 先 , 太 , 张介 宾 、 可等 温补 先天 、 赵献 补益 阴阳之 根源 的 医家 。 种思 维逻 这 辑与 培根 、笛 卡尔 的逻辑 是 相 同的 ,但他 们 关注 的重 点 不 同 , 培
时方与经方的差别根源
楔子在中医的学习之路上,不只一次听见老前辈对学习者的提醒:「要明白一味药的药性、药理、效用,若走上西方化学的『成分分析』这条路,就完蛋了。
那么,一味药的药性,自然就该照中国传统的看法:性味如何,归于某经……等等论述了?这,就一般学中医的同好而言,是对的。
但,如果是对于学「经方」也就是学《伤寒杂病论》的学习者而言,光以《本草备要.药性总义篇》的理论作基础,而详熟该书中的诸般药性,恕我撂下一句恶毒一点的风凉话:你对《伤寒杂病论》的理解,就会是「时方医」的领域,想不通的,就认为那是错字、错简,而与「经方派」的出手工夫有所出入。
时方派的本草学,和经方派的本草学,有着根本上不同的「认识观」,而讲难听一点,经方派之所以会堕落成今日的时方派,「本草理论」的改变,亦是其中最重要的几个因素之一。
即使去中国医药学院,也会听到那里的学生在说:「我们系的某某大教授说啊,光学《本草备要》是不够的啦,学药理还是要研习《神农本草经》才行!」讲得是得意洋洋,但是《神农本草经》的功夫,终究还是练不成。
因为,他们所学的本草学认识观,绝大多是西方研究的「有效成分」,那是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垃圾;而少数几个有志之士,专心研究中国本草学,晓得「桂枝解肌、麻黄散寒」,晓得「以皮行皮,以枝行肢」、「清气出上窍,浊味出下窍」了……但那仍是「时方药理学」,对经方中使用的「古典药理学」只沾上一点边儿。
所以不够。
这篇文章,便是讲一些不正经的杂谈,就当做与诸同道闲聊,来说说什么是经方中历然可见、而时方派蒙然未知的药理、药性。
让初学的同好可以稍稍分辨其中的不同,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理路可循。
但是,虽然说是「和初学的同道」聊聊,如果有读者是还未读过《伤寒杂病论》的,JT还是觉得可以不用看,怕会徒增混乱。
JT的论点,大部份来自于清末唐容川的《本草问答》和邹润安的《本经疏证》,许多好朋友们对这两本书想必并不陌生。
中医药理学的分水岭与本草史概说中医分为经方派、时方派,这,不但中国人晓得,日本人也晓得。
红色知识竞赛中医药篇
红色知识竞赛中医药篇1.《中西医药学报》创办于19141915191619172.余云岫《灵素商兑》出版,遭到中医界的一致反对是因为劝告病者改变畏疑新医,不重视预防卫生的陋习将中医与巫术等量齐观以西方医学为标准曲解、否定中医藏象等理论认为内经中病因病机学说为门外汉想象之语3.1922年,恽铁樵著《群经见智录》是为了批驳余云岫《灵素商兑》反对“废止旧医”案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内经》理论的原委实质为中医指出了一条生存和发展的道路4.《中央国医馆整理国医药学术标准大纲》公布,提倡中医科学化19321933193419355.冯玉祥等提出“政府对中西医就平等待遇以宏学术而利民生案”。
19331934193519366.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19551956195719587.1960年,()种中医学院试用教材出版。
151617188.《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第()版开始收载中药材和中成药。
1239.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其中指出“应当积极地预防和医治人民的疾病,推广人民的医药卫生事业。
”“为着扫除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需要大批的人民的教育家和教师,人民的科学家、工程师、技师、医生、新闻工作者、著作家、文学家、艺术家和普通文化工作者。
他们必须具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从事艰苦的工作。
”以上都是10.“赤脚医生”、农村合作医疗问世于19661967196819691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195419751978198212.()年,中央书记处提出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198519861987198813.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建成于199019911992199314.“中西医并重”及“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最早写入党的()大报告,标志着发展中医药已经成为党工作的重要内容十六十七十八十九15.国家层面制定的首个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专项发展规划《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16.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20172018201917.针刺麻醉、中药麻醉首次用于临床手术分别在A.1956,1971B.1956,1974C.1966,1971D.1966,197418.2011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中医的一些“谬论”及趣事
中医的一些“谬论”及趣事中国的医学不仅是在研究人体,它还包含了对这个物质世界的一个完整的认识,其中的很多概念,细想起来都意味深长。
比如说,中医讲一个“象”字。
相象的事物是相通的,形似即神似。
比如我们经常听到身边的人说吃什么补什么,吃肝补肝,吃肾补肾,吃骨补骨。
还有,莲心能清心火,莲心与人的心脏相似;蚕豆皮能清肺火,肺主皮表;苦瓜能清胃火,可以想象人的胃是什么形状。
形态相象的事物有一种内在的联系。
中医里的“象”还包括抽象意义上的相象,如色、味、气等。
红色的东西常常是补血的,如红豆、红枣、菠菜根等等。
以前听人说,这世上每样红的花、红的果、红的根都与某种高层正的生命的血有关,因为不纯了,掉到地球上,化成各种红色的东西。
以前农村都有很多治病的故事,口口相传,当然很多还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我们不管道理的对不对,但不排除我们拿来听听。
有的孩子夜惊,白天睡,晚上哭叫,阴阳颠倒。
有一个简单的治疗方子--用水煮金子。
煮过金子的水就变成很“重”的纯阳之水了,可以使孩子平静。
可是按物理理论,金是不溶于水的,如果拿到实验室化验,水中是找不到金分子的。
为什么煮过金子的水具有不同的特性了呢?现在有些人的说法就是:物质的存在不只是在我们这个可见的空间,金子、水及万事万物都在许多层空间同时存在,不同空间的存在息息相通。
金子与水在这个表面的空间是不相溶的,可是在深一层的空间却是互相渗入了,所以煮过金子的水与没有煮过金子的水是不一样的物质。
有一种霍乱,一个有效的方子是把井水打上来,将一半水烧开,与剩下的一半合起来,这样的水就是半湿半干的水,可以治半湿半干型的霍乱。
事实上,这种方法做出的半阴半阳的水,民间可以治很多半阴半阳型的病。
这样混合的水与把全部一起加热到平均温度的水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了。
生水与熟水是不同的,也许在这边可见的空间它们溶合在一起,在深一层的空间却是有间隔的,不能溶合。
这样的事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比如烧汤中途,加一些水进去,就再也烧不出原汁原味的汤了。
近代否认中医科学性者的主要观点及对中医影响
近代否认中医科学性者的主要观点及对中医影响废除中医是指试图将中医学的理论或实践彻底废除的努力,主要多进行于中国大陆。
有时这些主张并不是要立法禁止中医师行医,而是试图通过在学校体制、国家医疗体制等领域驱除中医学的影响和作用来达到让中医逐渐流入民间甚至消亡,所以一些人又将这种诉求以较为缓和的“取消中医”、“限制中医”、“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等名称来表述。
其主要依据是他们认为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相比较糟粕太多,缺乏科学依据,不是科学或甚至是伪科学。
一、受中医治疗局限性和家庭变故影响1879年,清末朴学大师俞樾发表《废医论》,明确地提出了废除中医的主张.被认为近代中国主张废除中医的第一人,他提出“医可废,药不可尽废”的观点。
俞樾治学以经学为主,他在治经之余,对中医药学也有所研究,且能处方治病。
基于对中医的理解,为他的“废医存药”思想的产生埋下理论的根苗。
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两篇论著《废医论》和《医药说》中。
俞樾的《废医论》共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本义篇》。
俞樾以《周礼》、《春秋左传》、《史记》等古书为证,追述古代中国“医卜并重”,甚至“重卜甚于医”的传统。
俞樾认为,与医并重的卜可废,既然医和巫是同源的,巫可以废,医有何妨可以不废?第二部分是《医原篇》。
纵论《神农本经》不见先汉史籍,认为《灵枢》和《素问》并不是古代真正的医学著作,只不过是与“《容成阴道》、《风后孤虚》、长柳占梦之方,随曲射匿之法同类”的占卜星象之书。
否定了中医最早的经典著作《内经》的医学性质第三部分是《医巫篇》。
它论证了“中医”和“巫术”不可能分开的历史与现实,既然巫术可以废除,中医也应当可以废除。
第四部分是《脉虚篇》。
这一篇论证了中医的脉诊是假的。
他认为,“医之治病,其要在脉”,而脉象则不可凭信。
俞樾援引《周官》、《素问》、《史记·扁鹊传》中关于脉象的相互矛盾的分析,认为古代的“脉”概念不同于现在的中医生所使用的“脉”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时方中医的谬论本质及汉传中医学的真理定性(刘志杰)
自三代(夏商周)以降,谬论便浊流纷涌,百家争鸣,导致真理无言而隐,谬论俨然成了主流,人人奉为“真理”,正如老子所言:“下士闻道大笑”,释子复曰:“众生认假不认真”,孔子再劝众生“克己复礼”(遵循自然法则),都希望人们能够返璞归真,回头认识真理,怎奈千载谬论承袭,积重难返,实可怜悯耳。
真理唯一,何生千家?!理论的不统一,势必被人讥为伪科学,导致最终的毁灭!
就传统医学来讲,汉代之后,由于秘传和战乱原因,导致真正的“经方和医经”两家医学科学近乎泯灭失传。
代之而来的,便是中医时方理论的兴起,一直以博大精深,神秘玄奥为其能事,继而衍生出千家流派,流传至今,正如古人所言,“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
疗效令患者愤叹失望,理论
被质疑的落花流水,不能自圆其说······时方产生的理论之所以称之为谬论,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个是混淆概念,一个是联想蔓延。
它是以基本真理为依托,对真理进行上述两种谬误性推衍,以偷换概念、旁征博引式的玄说作为迷惑大众的主要素材,以寻求达到掩盖其自相矛盾的理论为目的,属于模糊混沌性的自圆其说。
能令人出现思维混乱,导致正常理念出现偏离,乃至心理偏执。
其所观察的现象与规律,与其理论的预言虽然不同,但是,谬论却偏执的认为,它的理论永远是真理,之所以产生了实践上的矛盾和错误,是因为主观的人在实践中产生的主观错误导致的,与其理论无关。
谬论之所以横行,是因为它打着真理的旗号,对真理进行艺术性和科幻性的推衍,并进一步无限深入的联想蔓延,并且妙趣横生,使初学者流连忘返,具有“冰毒”样魔力,令误入其中者,终生累世难以自拔,自以为真。
那么,时方理念,其产生谬误的根本原因,即:混淆概念和联想蔓延,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细论起来,不是几千
文字可以说完的,下面我们简明扼要的罗列出来,供研究者参考。
一、混淆概念
时方理论的概念混淆,主要体现在同名概念混淆和抽象与具体概念的混淆。
主要有:
1、五藏与五臓的名词含义混淆(抽象的阴阳概念与具体的实质解剖)
2、三阴三阳与经脉名词概念的混淆(因为同名,所以,太阳病,就是足太阳经和膀胱病)
二、联想蔓延所谓联想蔓延,就是不严谨的,不负责任的将相互无关的事物和不同体系的理论,主观硬性的联系在
一起,并进一步蔓延推衍,无限发挥,主要体现在:
1、经线与经脉的蔓延联想
2、经线和经脉、脏腑的蔓延联想
3、直观联想(如伤寒杂病论,讲的是外感伤寒病,甚至是讲的西医肠伤寒)(胃家,就是胃,脾家,就是脾)
4、错误的五行生克理论和错简的三阴三阳开合枢谬误为基础,进行错误的联想蔓延。
(错上加错)
最终,混淆的概念与无限蔓延的联想再进一步混合起来,(如五运六气、子午流注等等卜筮类玄谈)便产生了令人无法正确简明地掌握其理论,无法正确指导临床循证检验的一种庞大的、杂乱的、模糊的、无规范法则的玄谈妄说,不能自证其科学性与合理性······乃至出现了委曲求全的自证声音:中医是文化、中医是哲学、中医是实践经验、中医是技术等等的自白,又给污蔑和欲行灭绝中医之徒,提供了中医不是
科学,是伪科学的口实!······
真正意义上的传统中医学,指的是两汉时期的经方医学与医经医学,一个是以方药为主的方脉学(《伤寒杂病论》,《本草经》为代表),一个是以实体解剖为主的针灸学(《黄帝明堂经》为代表),这两种体系的医学,是真正完善的自然科学,更是经得起循证检验的、最古老的循证医学。
并真正体现了“大道至简”,“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于掌握,用了就灵。
最后希望中医人,放下私心成见,静下心来,“返璞归真”,“克己复礼”,认清真理,摒弃谬论,戮力一心,开创并迎接中医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