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管理学背景模式分析

合集下载

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管理学研究的一条新道路

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管理学研究的一条新道路

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管理学研究的一条新道路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揭示这一新兴方法如何为管理学研究开辟一条新道路。

组态视角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它强调在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寻找并理解各种组态(configurations)的存在与演变,为研究者提供了全新的分析工具。

而定性比较分析(QCA)作为一种系统化的定性研究方法,它通过对案例的细致比较,深入揭示各种组态的内在逻辑与机制。

本文将从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的理论基础出发,深入探讨其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分析其优势与挑战,以期为未来管理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本文将系统介绍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的基本概念、原理与特点,阐述其在管理学研究中的适用性。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实际操作过程,揭示其在解决复杂管理问题中的独特优势。

本文也将对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局限性进行探讨,以期提醒研究者在应用中注意规避潜在问题。

本文将对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在未来管理学研究中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管理学研究的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概述在管理学研究中,传统的定性分析往往侧重于对单一案例的深入剖析,而定量分析则更多地关注大规模数据的统计规律。

然而,这两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难以全面揭示复杂社会现象的本质。

近年来,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QCA)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组态视角强调将多个案例或条件组合起来,以探索不同条件组合对社会现象的影响。

这种方法突破了传统定性分析的单一案例限制,允许研究者在更广泛的背景下分析案例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同时,组态视角也弥补了定量分析的不足,因为它不仅关注统计规律,还关注案例中不同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组合方式。

定性比较分析(QCA)是组态视角的一种具体实现方法。

它结合了定性和定量的优势,通过对多个案例进行系统的比较和分析,揭示不同条件组合对社会现象的影响。

比较管理

比较管理

西安理工大学比较管理内容概要:1、比较管理学的概念及研究意义2、比较管理学产生的背景3、比较管理理论的发展4、比较管理的研究框架5、国内外企业比较管理一、比较管理学的概念及研究意义1、比较管理学的概念比较管理学是从比较分析的视角研究不同环境系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环境)中企业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及其内在规律性,揭示不同国家或地区企业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生成与演进机理,破解其一般演化规律,探寻不同国家或地区企业管理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为不同国家或地区企业管理的相互借鉴与移植提供可能性论证和理论依据。

从此种意义上说,比较管理学义可称为比较企业管理学。

2、比较管理学的研究意义(1)通过不同国家之间管理异同的比较,可以正确认识管理的真相及其内在规律。

(2)通过不同国家之间管理异同的比较,可以发现并可能正确处理管理活动各方面的利弊,从而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3)通过不同国家之间管理异同的比较,可以结合我国的管理实践,有针对性地借鉴国外的成功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全面促进我国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比较管理学产生的背景1、二战后跨国公司加速发展、企业之间竞争加剧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冲突增加。

2、在研究某个特定的组织和管理现象时,通过不同管理模式的比较,可以拓宽研究广度和深度。

3、通过不同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可以使组织内部的管理人员更准确地的认识、定位各自所生活的环境和文化。

三、比较管理理论的发展迄今为止,比较管理研究已经有50余年的历史,历经三个阶段:50年代创立、80年代末出现高潮、90年代以来比较沉闷:1、基础理论探究阶段(1950年代-1970年代)2、经验分析盛行阶段(1980-1990年代)3、制度主义与多元化阶段(1990年代-至今)1950年代1960年代1970年代1980年代1990年代1、基础理论探究阶段(1950—1970年代)(1)哈宾森和梅耶斯(Harbison & Meyers,1959)的《工业世界的管理:国际分析》正式拉开比较管理分析的序幕。

经典比较管理分析范式及其整合框架

经典比较管理分析范式及其整合框架

经典比较管理分析范式及其整合框架一、引言研究者对一门学科进行研究,在选择、使用研究方法的过程中需要有一个指导框架或者模式,也就是应有一套科学共同体从事某一类科学活动必须遵循的一般规律,著名哲学家、科学史学家库恩(Thomas Kuhn)将其定义为“范式” (Paradigm)。

虽然库恩没有给出有关什么是“范式”的统一表述,但是一般认为,“范式” 被理解为每一种科学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具有的一个固定的、自身不再被问题化,亦即不再受到置疑的基本看法。

每个学科内的每一解释,找至每一研究总是在一个范式指导下的解释与研究。

更准确一点地说,“没有范式, 就没有科学,因为范式是理论化的坐标或考罗盘。

以此坐标为地基,才有可能将某一研究范围归类与规范化”。

更进一步,范式的意义是,“范式决定了我们的着眼点,决定着哪些问题是允许被提出的,同时决定着如何回答所提出的具体问题以及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与手段”。

徳鲁克认为假设构成了管理学这门学科的“范式”,①同样作为管理类学科的比较管理,正确的假设也就尤为重要。

彭金荣认为企业管理范式的本质是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及其与外部资源的有机整合、企业流程系统与企业价值创造系统的有机统一、企业管理动力机制三个方面。

学者高闯认为比较管理分析范式需要解决如何有效学习借鉴不同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企业的管理范式问题,它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①界定比较管理分析范式的范畴。

②准确提取影响比较管理分析范式有效运转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资源因素。

③确定比较管理范式运作流程,以解决比较管理范式是否可转移和转移程度问题。

这也是比较管理在经历一段繁荣后目前仍停滞不前的一个重要原因。

基于此,首先对经典比较管理分析范式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其贡献与存在的问题,并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典型比较管理范式评析比较管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个管理学分支。

它是学者们对各国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模式进行比较研究的成果。

它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管理现象”②的异同点、模式及其效果,并且研究这些管理现象与文化地域环境因素的关系,进而探讨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的可移植性,以达到“博釆众长,为我所用”的目的。

比较管理学知识

比较管理学知识

比较管理学知识简介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和管理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如何有效地运用资源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管理学知识涵盖了许多领域,包括组织行为、领导力、决策、战略管理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比较其中几个重要的管理学知识,并探讨它们的异同。

组织行为与领导力组织行为研究的是个体和团队在组织中的行为模式和互动方式。

它关注个体在组织中的动机、态度、价值观等因素,并研究团队的协作方式、决策过程等。

而领导力则是指领导者对团队成员和组织的影响力和指导能力。

组织行为和领导力紧密相关,它们共同决定了组织的运作效率和员工的绩效。

在组织行为方面,我们可以使用各种理论和模型来解释和预测个体行为。

其中,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一个经典的例子。

该理论提出了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五个层次。

理解这些需求层次对于解释个体的行为以及满足员工的需求非常重要。

领导力方面,有许多不同的理论和模型可以解释领导者的行为和效果。

例如,情境领导理论认为领导者的行为应根据不同情境进行调整,以获得最好的效果。

另一个重要的领导力模型是变革型领导模型,它强调领导者通过激励和激发员工的内在动机来影响组织的变革和创新。

决策与战略管理决策是管理者经常面临的任务之一。

决策涉及到评估不同的选择,并选择最合适的方案来达到组织的目标。

在决策过程中,需要考虑到风险、不确定性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

决策者可以使用不同的决策模型和技术来辅助决策,例如决策树、模拟和数据分析等。

战略管理是组织中的高层管理者制定和实施战略的过程。

战略管理涉及到分析组织内部和外部环境,并制定长期的目标和策略来实现这些目标。

在制定战略时,管理者需要考虑到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市场需求、竞争对手等因素。

战略管理需要管理者具备远见和战略思维,并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出明智的决策。

比较与结论组织行为和领导力、决策与战略管理在管理学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们都关注组织的运作和实现目标的方式,但又有一些差异。

比较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理论模式及对我国的现实意义

比较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理论模式及对我国的现实意义

比较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理论模式及对我国的现实意义在管理学知识的大观园中,比较管理学是一支奇葩。

从理论上看,比较管理理论在管理理论丛林中很少被提及,但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从学科上看,比较管理学远不及国际管理或者跨国公司管理等分支被广泛关注,但却是理论性更强的学科;从方法论上看,比较研究方法,虽然不及管理科学学派推崇的数学研究方法那样高深复杂,但是具有更为广泛的应用领域和同样的科学性。

如果说,1959年哈宾森与迈耶斯《工业世界中的管理:国际分析》的出版,标志着比较管理学的诞生,那么比较管理学已经整整经历了50年的发展历程。

与管理学的发展存在“管理理论丛林”相似,比较管理经过50年的发展,从经济发展学派到生态学派,再到行为方法学派,进而权变管理学派提出,再到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学派和20世纪90年代制度学派相继兴起和繁荣,最终也形成了“比较管理理论丛林”。

比较管理学的研究重点从最初的“揭示工业增长过程和管理间的密切联系”,到着重分析环境因素和管理过程诸要素、管理效果、企业效率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再到关注管理哲学对管理实践的影响,进一步发展到研究重点为努力寻求环境和组织的最佳匹配关系,到20世纪80年代“管理新潮流的四重奏”掀起了企业文化比较研究的热潮,而到21世纪比较制度分析又赋予了比较管理学新的研究热点。

现在一般认为,比较管理学是建立在比较分析基础上对管理现象进行研究的一门管理学分支。

它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旨在分析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环境差异情况对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并探索管理发展的模式和管理知识在不同国家的适用性。

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本公认的比较管理学教材能够囊括不断变化发展的比较管理研究的内容。

之所以这样,一方面在于比较管理学学科方法——比较方法的广泛应用,另一方面在于比较管理理论随着管理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完善和发展。

本文试图对比较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式提出一些看法,并进一步分析当前比较管理学对我国的现实意义。

比较管理研究的进展及其研究范式辨析——国际比较管理研究院成立仪式暨“管理学发展的比较维度与研究范

比较管理研究的进展及其研究范式辨析——国际比较管理研究院成立仪式暨“管理学发展的比较维度与研究范
收稿 日期 :02— 7—0 21 0 6 作 者简 介 : 学 信 柳 首 都 经 济 贸 易 大 学工 商 管 理 学 院教 授 , 士 , 博 北京 市 ,00 0; 10 7
张祖群
16 2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 , 中国科学 院博士后 。
会 议 综 述
二、 当前在 中国开 展比较管理 研究的必要性
阿玛尔 ・ 毕海德教授所强调的“ 就解 释现实世界 的经济现象 而言 , 如果将 现代管理 实践排 除在 外 , 同人 体解剖 如 模型 只承认骨骼系统而忽视血液循 环和神 经系统一样 , 有问题 的” 是 。相 比而言 , 目前 中国管理 学研究 相对滞后 于 中国经济发展与管理实践 。因此 , 比较管理 的国际视野下 , 在 形成既遵循 国际研究 范式 与科学研究方 法又突 出 中国特色 、 中国风格 、 中国气 派 , 能够解释 中国管理实践 重大现实 问题 的中 国管理情 境化 、 土化研究 , 成为 中 本 就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主任吴晓华研究员 , 北京市社科联常务副主席陈之 吕先生等来 自全 国著名高校 、 研究
机构 、 学术杂志 、 知名企业的专家学者 6 0多人参加 了会议 , 同见证 了“ 共 国际比较管理研究 院” 的成 立 。在这 次会 议上 , 位专家就 中国比较管理研究的必 要性 、 各 研究进展 以及研究范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 探讨 。
国管理学者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与责任 。在此背景下 , 国一批 管理学专 家 、 中 学者 发起倡导开 展 比较管 理研究 , 强调动态地 、 历史地解释不同国家 管理实践 的相 同性 、 相似性和差异性 , 总结 中国管 理实践 的特殊性 与规律性 , 为 世界管理学学科体系发展做出中国学者 自己的贡献 。几年来 , 国 内外众 多专家 、 者的关心 支持下 , 内一批 在 学 国

管理学第一章第三节 管理活动的时代背景

管理学第一章第三节 管理活动的时代背景
第三节 管理活动的时代背景
管理活动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是一个历史范畴,既反映时代背景, 又是一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全球化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的两大重要特 征。作为新兴的经济大国,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改革开放,引入市 场机制,市场化因此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生活主要关心的是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人员和思想的互动,而不 是关注于在管理者的祖国中原来的特定领导方式的效果和对来自不同国家或地 区的管理者的管理方式的比较。”
——南希•阿德勒
二、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管理: 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办 公自动化系统(OAS)、云平台、大数据……
三、市场化
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关系明晰;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 经营,自负盈亏;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权益;企业 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

管理学案例分析范文

管理学案例分析范文

管理学案例分析范文案例背景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和销售电子产品为主的企业,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公司的业绩一直处于下滑状态。

为了提高公司的竞争力,公司决定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组织变革,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分析过程问题诊断在进行组织变革之前,公司需要对自身的问题进行诊断,找出问题的根源。

通过对公司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公司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产品竞争力不足:公司的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足,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组织结构僵化:公司的组织结构过于僵化,无法适应市场的变化。

3.员工士气低落:由于公司的业绩一直处于下滑状态,员工的士气低落,工作积极性不高。

解决方案针对以上问题,公司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提高产品竞争力:公司需要加强产品研发和创新,推出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2.优化组织结构:公司需要优化组织结构,建立灵活的组织架构,提高决策效率和执行力。

3.提高员工士气:公司需要加强员工培训和激励,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实施方案为了实施以上措施,公司需要采取以下具体措施:1.加强产品研发和创新:公司需要建立专业的研发团队,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设计,推出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2.优化组织结构:公司需要建立灵活的组织架构,取消过多的层级,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和协作,提高决策效率和执行力。

3.提高员工士气:公司需要加强员工培训和激励,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成果评估为了评估组织变革的成果,公司需要制定相应的指标和评估方法。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指标:1.产品销售额:通过比较组织变革前后的产品销售额,来评估产品竞争力的提升情况。

2.组织效率:通过比较组织变革前后的决策效率和执行力,来评估组织结构的优化情况。

3.员工满意度:通过员工满意度调查,来评估员工士气的提高情况。

总结组织变革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在进行组织变革之前,企业需要对自身的问题进行诊断,找出问题的根源。

比较管理学——精选推荐

比较管理学——精选推荐

中美日德企业文化比较摘要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首先我们要对自己国家的民族文化有充分的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凝聚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核心文化并把它应用于企业管理当中。

为顺应全球化的潮流,我们不应该只是刚愎自用、固守己见,更应该以宽容开放的态度来接纳国外企业文化中的独到之处。

比如说,美国企业文化中的果断、大胆,日本企业文化中的认真、严谨,德国企业文化中的理性、负责,把它们融入到中国企业文化当中,使其迸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并在企业的发展壮大过程中,不断用这些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来引导员工的行为,形成一股合力,提高团队凝聚力和员工的责任感,来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企业文化凝聚力创新服务人才1研究背景及意义1.1背景(1)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激发着市场的活力和竞争力。

积极对外开放,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来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更新企业知识和产业设备。

国有经济、非国有经济都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大力鼓励支持引导中小企业的发展,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与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和冲突也显现出来。

(2)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

中国加入WTO后,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各个国家都不能忽视与中国的合作竞争。

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同时因为国家本身宗教信仰、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使得拥有不同文化的国家在交往时多元文化既相互融合又相互冲突。

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

(3)跨国公司的发展壮大。

不管是中国在外国建厂,还是外国在中国投资,都面临着处理企业在多种文化交融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因为各国在经济、文化上的依存度不断增加,伴随着跨国公司出现的是随之而来人员之间语言障碍、文化理解差异、意见分歧等一系列管理方面的问题。

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和谐相处、相互合作,解决冲突,则是我们在跨文化管理下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1.2研究意义(1)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既是一定国家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又是使得企业赢得顾客信赖和声望的重要法宝。

中国农业大学_727管理学综合_《管理学》王凤彬 笔记 第九章 比较管理

中国农业大学_727管理学综合_《管理学》王凤彬 笔记 第九章 比较管理

第九章比较管理本章内容要点·比较管理概述;·美国的管理;·日本的管理;·中国的管理;·亚洲新兴经济体的管理。

在本章中,我们从不同文化角度来探讨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管理上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主要内容包括比较管理的产生与发展、美国的管理、日本的管理、中国的管理、亚洲新兴经济体的管理。

第一节比较管理概述比较管理注重于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对企业和管理体系的差异和相似之处进行研究和探索。

这种对比即可以在小组织和大组织之间,也可以在不成功的企业和成功的企业之间;即可以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也可以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

一、比较管理学产生的背景(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

每年世界经济产品约30%~50%是通过国际商业活动产出的,其中大部分来源于遍布世界各地的多国公司(MNC)。

国内外的各公司的管理人员日益需要从全球范围思考问题,并且已经认识到了外在的竞争压力,今天没有任何公司和行业可以回避这种外来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人们认识到必须从全球范围来思考和计划企业的运作。

(2)比较研究方法在管理研究中的应用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在衡量某一事物时一定是以另一事物作为参照物来进行的。

比较研究法是通用的,它不仅可以应用于管理学,还可以应用于诸如经济学、社会学、文学等领域的研究。

(3)在研究某个特定的组织和管理现象时,通过不同管理模式的比较,可以拓宽研究广度和深度;同时,通过对不同文化和制度的研究,也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外来文化,培养对人类事务的多样性的鉴赏力,有利于同其他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交流和合作。

(4)通过不同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可以使组织内部的管理人员更准确地的认识、定位各自所生活的环境和文化。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们通常认为自己能够理所当然的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文化,但事实并非如此。

例如,二十多年前,美国许多商学院的教授们都以为,西方,尤其是美国拥有创造性的管理思想和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

定性比较分析法在管理学构型研究中的应用述评与展望

定性比较分析法在管理学构型研究中的应用述评与展望

定性比较分析法在管理学构型研究中的应用述评与展望一、概述定性比较分析法(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QCA)作为一种系统化的质性研究方法,在近年来的管理学领域,尤其是在构型研究(Configurational Research)中逐渐崭露头角并得到广泛应用。

该方法源于社会科学研究,旨在揭示复杂现象背后多元条件组合如何共同导致特定结果的逻辑机制。

相较于传统的统计学量化方法,QCA尤其擅长处理中等数量案例且关注因果路径多样性的研究情境。

在管理学构型研究中,QCA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企业战略选择、组织绩效影响因素、创新模式形成以及制度环境对组织行为的影响等多个方面。

通过布尔运算和集合理论构建条件配置模型,QCA不仅能够识别出多种有效的原因组合(即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和必要且充分条件),还能描绘出不同情境下各变量间的非线性关系和因果互动结构。

本部分旨在初步介绍定性比较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与特点,并回顾其在管理学构型研究领域的实践历程和发展脉络,进而探讨这一方法对于提升管理学研究深度和广度的重要价值。

同时,结合当前的研究热点及未来趋势,我们将对其潜在应用前景和可能面临的挑战进行前瞻性的述评与展望。

1. 研究背景与意义定性比较分析法(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QCA)是一种在社会科学领域中日益受到关注的研究方法,尤其在管理学构型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定量研究方法已经难以完全满足对复杂管理现象深入探索的需求。

在这一背景下,定性比较分析法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揭示管理构型内在逻辑与机制的重要工具。

定性比较分析法的核心在于通过系统地比较不同案例或情境下的管理实践,从而发现影响管理效果的关键因素及其组合关系。

这种方法不仅关注单一因素的作用,更强调多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整体效应,因此能够更好地揭示管理构型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比较管理学

比较管理学

比较管理学姓名:XXXX 班级:XXXXX 学号:XXXXX比较管理学是本世纪6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个管理学分支。

它是学者们对各国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模式进行比较研究的成果。

它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管理现象”的异同点、模式及其效果,并且研究这些管理现象与文化地域环境因素的关系,进而探讨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的可移植性,以达到“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目的。

这里所说的“管理现象”有着广泛的含义,既可以指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管理规章和惯例,又可以指管理过程、管理哲学、管理行为和管理效率等。

我国科技型创业企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完善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具有市场导向性的技术开发类和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的企业化改制,使得科技型创业企业的数量规模迅速扩大。

进入全球化和信息化迅猛发展的21世纪,技术的快速更新与替代,使得技术资源和技术创新能力成为科技型创业企业获得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然而相关资源与能力却很难实现企业内部的自生成,需要从外部环境中获取。

因此,集群化发展能很好适应这一经济发展要求。

随着集群现象的不断涌现,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在创业活动较为活跃的地区已成为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其对国家内生经济的增长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创业企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比较管理学的内涵及其发展比较管理学是一门分析比较不同经济体制、不同国家之间或企业之间在经济、文化、工业等方面差异情况对管理的普遍影响以及研究管理的基本原理的可转移性的科学。

比较管理学以比较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比较世界各国、各地区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相同点和异同点,分析彼此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阐明各国、各地区企业管理理论、实践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为研究内容,以管理移植和普遍适用为目标的,具有严谨的理论结构,从管理学科中分化出来,并吸收了众学科成就而建立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

其研究对象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以世界各国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较方法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企业管理理论及实践之间的异同点以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进行研究。

国内外企业管理模式研究最新进展及启示分析

国内外企业管理模式研究最新进展及启示分析

国内外企业管理模式研究最新进展及启示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企业管理模式研究是管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企业管理模式的研究也变得越发重要。

在国内,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管理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因此对国内企业管理模式的研究势在必行。

国外企业管理模式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和调整,其管理理念和实践也具有借鉴和研究的价值。

针对当前国内外企业管理模式研究的现状和趋势,本文旨在系统地分析国内外企业管理模式研究的最新进展,探讨两者的异同点,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企业管理实践提供启示。

通过深入研究不同企业管理模式的特点和优缺点,有助于揭示企业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为企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深入研究国内外企业管理模式的最新进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进一步促进企业管理理论的创新和完善,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国内外企业管理模式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分析其对企业管理实践的启示。

研究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当前国内外企业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分析不同管理模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和优劣势,从而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更具实用性和前瞻性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通过对国内外企业管理模式研究的比较分析,揭示出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为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提供借鉴和借鉴。

1.3 研究意义企业管理模式的研究意义在于指导企业实践,为企业提供有效的管理思路和方法,帮助企业提升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企业管理模式的研究意义愈发突显。

通过对国内外企业管理模式的研究,可以发现其成功的经验和教训,为企业提供借鉴和警示。

研究企业管理模式还可以促进学术界对管理理论的不断深化和完善,推动管理学科的发展。

深入研究企业管理模式的意义在于为企业提供有效的管理策略和决策支持,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并推动管理理论的创新和进步。

管理学中的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对比分析

管理学中的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对比分析

管理学中的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一、引言管理学作为一门复杂的学科,需要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是管理学中常用的两种研究方法,本文将对这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二、定性研究方法1. 定义和特点:定性研究方法是通过描述、解释和理解现象来获取知识的一种研究方法。

2. 数据收集方式:定性研究方法通常采用开放式访谈、观察和文献分析等方式来收集数据。

3. 数据处理和分析:定性研究方法侧重于主观性的分析,通过归纳、提炼和整理数据来获取发现,并通过比较和分类将数据进行分析。

4. 优点:能够深入理解现象的背后原因和动机,允许研究者主观参与,灵活性高。

5. 缺点:样本容量较小,难以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的一般性和普适性较低。

三、定量研究方法1. 定义和特点:定量研究方法是通过测量和计量现象来获取知识的一种研究方法。

2. 数据收集方式:定量研究方法通常采用问卷调查、实验和统计分析等方式来收集数据。

3. 数据处理和分析:定量研究方法侧重于客观性的分析,通过数值化的方法来处理和分析数据。

4. 优点:样本容量较大,可以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普遍规律,结果的一般性和普适性较高。

5. 缺点:难以深入理解现象的背后原因和动机,可信度受到研究者主观判断的影响。

四、定性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的比较1. 目的和定位:定性研究方法侧重于深入理解现象的本质和意义,而定量研究方法侧重于测量和验证现象。

2. 数据收集方式:定性研究方法更加灵活,可以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选择多种数据收集方式,而定量研究方法则更加标准化,通常使用问卷调查等方式来收集数据。

3. 数据处理和分析:定性研究方法侧重于描述和解释数据,对主观性的分析更为关注,而定量研究方法则侧重于统计分析和数值化的处理。

4. 结果的一般性和普适性:定性研究方法的结果往往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一般性和普适性较低;定量研究方法则可以通过大样本量和统计分析得出一般规律,具有较高的一般性和普适性。

管理学中的几种分析方法

管理学中的几种分析方法

管理学中的几种分析方法管理咨询中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从简单的对比分析到抽象概括、推理总结;从数据分析到图标表现;从文字描述到模型分析。

其目的无非就是为了使论证更加严密,分析更加科学理性,结论和建议更加有指导意义。

本文介绍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六种,分别为:1、对比分析法:将A公司和B公司进行对比、2、外部因素评价模型(EFE)分析、3、内部因素评价模型(IFE)分析、4、swot分析方法、5、三种竞争力分析方法、6、五种力量模型分析。

具体说来,对比分析法是最常用,简单的方法,将一个管理混乱、运营机制有问题的公司和一个管理有序、运营良好的公司进行对比,观察他们在组织结构上、资源配置上有什么不同,就可以看出明显的差别。

在将这些差别和既定的管理理论相对照,便能发掘出这些差异背后所蕴含的管理学实质。

企业管理中经常进行案例分析,将A和B公司进行对比,发现一些不同。

各种现象的对比是千差万别的,最重要的是透过现象分析背后的管理学实质。

所以说,只有表面现象的对比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有理论分析。

外部因素评价模型(EFE)和内部因素评价模型(IFE)分析来源于战略管理中的环境分析。

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这里的环境是广义的环境,不仅指外部环境,还指企业内部的环境。

通常我们将企业的内部环境称作企业的禀赋,可以看作是企业资源的初始值。

公司战略管理的基本控制模式由两大因素决定:外部不可控因素和内部可控因素。

其中公司的外部不可控因素主要包括:政府、合作伙伴(如银行、投资商、供应商)、顾客(客户)、公众压力集团(如新闻媒体、消费者协会、宗教团体)、竞争者,除此之外,社会文化、政治、法律、经济、技术和自然等因素都将制约着公司的生存和发展。

由此分析,外部不可控因素对公司来说是机会与威胁并存。

公司如何趋利避险,在外部因素中发现机会、把握机会、利用机会,洞悉威胁、规避风险,对于公司来说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在瞬息万变的动态市场中,公司是否有快速反应(应变)的能力,是否有迅速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是否有创新变革的能力,决定着公司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管理学第三章组织环境分析

管理学第三章组织环境分析

第三讲组织环境分析一、企业环境概述系统方法(systematic approach)—系统管理理论学派:把组织看作一个统一,目标明确, 由相关部分组成的系统,而不是单独对待组织的各个部门1></a>.这种观点使管理者把组织看作一个整体和一个更大的外部环境的一部分.1) 把企业等各种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来看待.2) 企业是由各种子系统组成的整体.3) 企业管理必须坚持系统观点.权变方法(contingency approach,有时也叫情景方法, 情景管理论, 形式管理论, 情况决定论)--“看情况而定”:管理者的任务是指出在特定的情况,特定的环境,特定时间哪种方法对实现管理目标最有帮助.(一)环境研究的必要性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

组织外部的对其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和力量统称为宏观环境。

外部环境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它为组织的生产经营提供条件和制约动态的环境为组织不断提供机会和威胁要想能动地适应环境,就必须研究外部环境掌握、预见、利用、引导企业面临的环境层次企业组织内部产业环境政治力量技术力量经济力量社会力量宏观环境外部分析宏观环境法律和规则社会价值和生活模式人口因素技术环境经济环境COMPANY供应商替代品消费者潜在竞争者竞争企业直接的行业和竞争环境COMPANY(二)组织宏观环境分析组织的宏观环境就是指在国家或地区的水平上给企业造成市场机会或环境威胁的社会力量政治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泛指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执政党的性质、政府的方针、政策,以及国家制定的有关法令、法规等。

人口数量及其增长趋势组织必须明确其所在的国家和政府目前禁止哪些事物,允许哪些事物及鼓励哪些事物,从而使组织活动符合全社会利益并受到有关方面的保护和支持。

劳动力资源丰富,总体市场规模大,有利于企业开展经营活动和促进经济发展。

如果居民基本得到了充分满足,则会影响经济发展,对企业造成影响。

社会文化环境人口素质,居民受教育的程度和文化水平宗教信仰、民族习惯审美观念价值观念影响劳动力的技能和需求层次,以及消费行为的基本特点一方面会禁止或抵制某些活动的进行,另一方面会对某些产品产生偏好左右人们对组织活动方式及成果的态度与偏好影响着社会成员对组织存在的理由和目标的认识影响到该社会中各类机构的基本组织文化类型和变化趋向,以及商业行为的伦理、道德习惯和作风等经济环境宏观经济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霍夫斯泰德的民族文化差异论
权利差距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不确定性的避免 男性化和女性化
POWER DISTANCE
从一般员工是否敢于表达 出与高层管理人员相反的 意见
在日常工作环境中,下级 是否感到老板的决策有专 制的作风
基层员工喜欢哪一种管理 作风:家长制还是民主制
社会承认的权力在 组织结构中不平等 分配的范围
<In Search of Excellence>
T.Peters&R.Waterman
<The Art of Japanese Management>
H.I.Ansoffl
7-S
strategy structure system staff skill style shared value
威廉•大内的《Z理论》
约束功能
无声、无形的管制 软约束
日本的企业文化
日本的社会文化 民族的单一性和社会结构的同质性 “文化滞后型”与兼容并蓄性 儒家思想对日本社会文化的影响 • “忠、信、诚” • “和为贵” • “天时地利人和”
日本的企业文化
以人为本 团队精神(集体观念)
上下通气,信息共有 淡化企业内部竞争,强化对外竞争
英国
89
法国
71
西班牙 51日本46来自马来西亚 26韩国
18
台湾
17
MASCULINITY OR FEMININITY
男性化
女性化
看重收入、赏识、进 步和挑战
倾向与组建大型企业 或集团
看重经济增长
妇女很少能得到高级 工作
讲究生活质量
崇尚职业安全和友好 氛围
倾向发展中、小型企 业 重视环境保护 妇女有较高级的工作
比较管理学
Comparative Management
内容安排
比较管理学产生背景 比较管理分析模式 美、日企业的企业文化比较
企业文化三层次 企业文化的功能 日本企业文化及对其管理制度的影响 美国企业文化及对其管理制度的影响
比较管理学产生的背景
跨国企业的迅速发展
子公司所在国的经济、文 化和政治背景 经营管理方式的“水土不 服” 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冲突
比较管理的分析模型
社会环境因素 经济因素 政治因素 法律因素 文化因素
管理者的管理理念 雇员 消费者 股东 政府
企业管理实务 计划 组织 人事 领导 控制
Cross-culture Management
跨文化管理学的研究目的
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行为和组织行为分析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创建可行的组织结构和 管理机制 最合理的配置企业资源(人力资源) 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 Geert Hofstede
若干国家的男性化指数表
日本 95 意大利 70 德国 66 英国 66 美国 62 香港 57 新加坡 48 韩国 39 荷兰 14 瑞典 5
THE AVIODANCE TO INDEFINITY
对不确定性回避指数 高的国家
对不确定性回避指数 低的国家
德国、日本、西班牙 对安全要求高 劳动力流动较少 有大量的组织活动 用规章制度控制风险
家族主义
同舟共济 互协互助的上下级关系
工作是否有挑战性,你能从工作中得到成 就感吗
INDIVIDUALISM OR COLLECTIVISM
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
GDP较高 赞成职业道德标准 个人的积极性高
以市场价值为员工 提升的依据
GDP较低 很少倾向于职业道 德标准 个人的积极性较低 提升以资历为依据
个人主义指数表
美国 91
澳大利亚 90
员工和管理者之间 的距离
POWER DISTANCE
权利距离大的国家
权利集中于少数人 下级对上级的服从 集权式的狭长的组 织结构 基层员工素质较低 感情因素的介入
权利距离小的国家
上下级之间关系平等 下级在职权范围内有 参与管理的机会 分权或扁平式组织结 构 基层员工综合素质较 高
Hofstede《权利距离指数表》
J模式
终身雇佣 缓慢的考核与晋升 非专业化的工作历程 含蓄的控制方法 集体决策 集体责任 企业与员工是全面关系
A模式
短期雇佣 迅速的考核和晋升 专业化的工作历程 明确的控制方法 个人决策 个人责任 企业与员工是工作关系
威廉•大内的《Z理论》
Z模式
长期雇佣制 民主集中式的决策制定 个人责任制 缓慢评价与提升 控制机制较为含蓄、不正规 企业与职工的关系应为全面关系
马来西亚 104 非律宾 94 新加坡 74 法国 68 香港 68 韩国 60 日本 54 美国 40 澳大利亚 36 英国 35
INDIVIDUALISM OR COLLECTIVISM
个人与群体 人际关系 的本质问题
你的工作是否为你个人或家庭留下了充分 的时间
你的工作是否使你有相当自由用你自己的 方式处理问题
丹麦、英国、新加坡
愿意接受与风险有关 的不确定性
不太重视规章制度的 制定、实施、监督
Hofstede四类地域文化
德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权力距离 小,回避不确定性 英国等西方国家的权力距离较小,同时不回避不 确定性 拉丁美洲许多国家、部分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 具有较大的权力距离、较强的回避不确定性的倾 向 大多数其他亚洲国家则以较大的权力距离、较弱 的回避不确定性为特征
企业文化的三层次
表层--外显的文化现象
职员风貌、产品形象、厂旗、厂歌 口号标语式的指导思想
中层--过度性部分文化
规章制度、组织结构、行为准则
深层--意识形态
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
企业文化的功能
导向功能
直接引导职员的性格、心理和行为 通过整体价值观,潜移默化引导员工
凝聚功能
强力粘合剂,激发群体意识 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比较管理学产生的背景
20世纪70年代
美国
经济衰退 通货膨胀 企业竞争力下降
日本
石油危机 国际扩张
美国的 企业
文化热
比较管理学产生的背景
比较管理学是60年代以后得以发展的 一个管理学的分支 80年代是比较管理学蓬勃发展的年代
比较管理学产生的背景
比较管理学三大代表作
<Theory-Z>
William Ouchi
理性与非理性
比较管理学产生的背景
管理制度的“可移植性”
“巴西事件” 与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社会传统的相 容性
比较管理学产生的背景
管理学理论的多样 性
30-60年代,多个 学派的理论体系 各有适用范围 相互渗透,相互补 充
H.Koontz
<Management theory jungle>
麦肯锡的7-S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