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6课《猫》(第3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五单元第16课《猫》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五单元第16课《猫》教学设计

《猫》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郑振铎的《猫》主要讲述三次养猫的经历。

每只猫都有着不同的性格,也因此造就了家人对它们的不同态度,它们的经历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2.理解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划分层次,分析三只猫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2.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感情基调,讨论结尾处语言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对弱小动物的同情和关注。

2.通过对文章的体悟,理解消除误会,平等相处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1.熟读课文,了解三只猫的特点。

2.品味细节,体会作者的情感。

3.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板书课题.作者)二、研读课文1.作者及背景知识介绍重点说明作者郑振铎跟文中的“我”不能划等号。

因为作者在《家庭的故事》的自序中说:“我写这故事当然未免有几分眷恋。

然而我可以说,他们并不是我自己的回忆录,其中或未免有几分旧事,却决不是旧事的纪实。

其中人物更不能说是真实的。

或者有人看来觉得有些是真实者,那是因为这种型式的人,到处可以遇到,所以他们便以为写得像他或她。

”所以说,课文所讲述的故事是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的,不完全是事实。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

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6课《猫》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6课《猫》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章《猫》的基本概念。这是一篇描写作者与猫相处的文章,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示了猫的性格特点。这篇文章有助于我们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培养我们对动物的关爱。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描述的具体事例。这些事例展示了猫的习性、情感以及与人类的互动,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猫的喜爱。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的体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与动物和谐相处”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写作方法的应用:学生在学习观察细致、抓住特点的写作方法时,可能难以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需要教师通过举例、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举例解释:
-在课文结构分析方面,教师可带领学生一起画出文章的思维导图,明确文章的起承转合,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结构。
-在思想感情体会方面,教师可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体会作者对猫的关爱,并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6课《猫》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6课《猫》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生字词:让学生掌握本文的生字词,如:幽雅、懒惰、叮嘱、惩戒等。
2.课文内容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对猫的喜爱以及猫的性格特点。
3.课文结构分析: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了解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猫的性格特点。
-课文内容理解:理解作者对猫的喜爱及猫的性格特点,把握文章的主旨。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教案(精选16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教案(精选16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教案(精选1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教案篇1教学重点:1、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3、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

4、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5、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法:对话法情境法学法:默读法圈点勾画法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二、默读课文,做好圈点、勾画,整体感知。

(教师出示生字词)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2、作者一共养了几只猫?3、这几只猫的外形和性格各有什么特点?4、我和家人对这几只猫的态度怎样?5、这几只猫的结局怎样?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文章的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一2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部分:3一14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15一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三、文章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其中前两只活泼有趣,找出相关的句子分析,朗读并感悟。

提问:1、作者总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为什么两只可爱猫的篇幅不如一只丑猫的篇幅长,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2、我家三只猫最后结局都是亡失,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的亡失,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四、精读赏析:15一一34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1、案发现场: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笼板上都是血。

2、犯罪嫌疑人:那只丑猫3、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1)案发前的表现:对黄鸟似乎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语文第五单元第16课《猫》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语文第五单元第16课《猫》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描述猫咪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猫咪性格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描述一个动物。
3.文章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并学会运用到写作中。
4.写作技巧:学习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猫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观察力和写作能力。
5.课堂讨论:针对课文内容,讨论猫的性格特点及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6.课后作业:完成课后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7.拓展阅读:推荐与猫相关的其他文章或故事,激发学生对动物保护的兴趣。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语文第五单元第16课《猫》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语文第五单元第16课《猫》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生字词学习: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逗”、“懒”、“躲”等,并理解其含义。
2.课文阅读:阅读课文《猫》,了解文章的主题、结构、描写手法及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描绘动物特点”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5.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拓展阅读,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猫的认知和情感,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6猫教案新人教版 (3)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6猫教案新人教版 (3)

16 猫知识目标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线索。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细节描写和对比的手法。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养猫的乐趣和痛惜之情。

把握文章主题,培养善待动物、爱护生命的观念。

第1课时1.抓住细节描写,把握三只猫的不同性情及特点。

2.体会伏笔写法以及作者的选材技巧。

一、导入新课空有兽王之脉,却行逮鼠之差。

(打一动物)谜底:猫。

(投影仪播放猫的图片或短视频)通过刚才的几幅图片(小视频),我们能够了解到猫是一种乖巧、可爱的小动物。

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家里就养过三次猫。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聆听他们家养猫的故事。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写“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2.朗读课文,完成下表。

来历外形性情家人对它的态度结局小猫对“我”家的影响第一只猫从隔壁要来的花白很活泼喜欢死亡难过、酸辛第二只猫从舅舅家要来的黄色更活泼,更有趣喜欢丢失愤恨、诅骂,怅然第三只猫流浪猫花白,不好看,很瘦,毛被烧脱忧郁、懒惰不喜欢它,若有若无,不注意死亡难过,良心受伤3.作者重点写了第几只猫?为什么?明确:第三只猫。

这只猫最终被冤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它让“我”明白自己冤屈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小动物,它的死亡让“我”耿耿于怀。

目标导学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家里的人喜欢第一只猫,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明确:如“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2.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明确:从性情和本领等方面来表现。

“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表现了它的性情;“会爬树”“捉蝴蝶”“会捉鼠”等表现了它的本领。

3.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明确: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6课《猫》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6课《猫》教案
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的安排,让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我看到他们积极参与,热烈讨论,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同时,我也观察到有些学生在写作练习时显得有些吃力,他们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指导和鼓励。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对“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主题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通过讨论,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提升了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不过,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我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猫》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猫这种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为课堂互动和讨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积极地分享了自己与猫相处的经历,这样的开场白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理论介绍环节,学生对散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得还算顺利,但对于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如比喻、拟人等,学生们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实例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感受和理解。
- 写作手法: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对比等手法表达对猫的喜爱,以及这种写作手法对文章情感表达的影响。
- 人与自然关系:探讨文章中人与猫和谐共生的主题,强调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重要性。
- 文学鉴赏:指导学生从语言、结构、情感等方面欣赏课文,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举例:《猫》一文中,“猫的性格柔顺,动作敏捷”,通过这样的描述,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形容词来描绘动物的特征,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 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散文的基本概念。《猫》是一篇描写动物情感的散文,它以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观察,展现了猫的特点和与人的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五单元第16课《猫》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五单元第16课《猫》教案

读画话悟猫,“猫生”品人生——《猫》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作者抓住猫的特征,细腻生动刻画表现性格特点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理解、品味、感悟作者用议论抒情的句子表达思想感情及蕴含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情怀和自我反省的精神。

重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生动细致刻画的方法;理解、品味、感悟作者表达思想感情及蕴含哲理。

难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文章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预习:学生通读全文,积累重点字词,完成“猫档案”表格填写。

全班分为三个组,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诵读描述三只猫的内容。

A组:读第一小节,B组:读第三小节,C组:读第十五小节。

组长组织小组成员群策群力,采用花样诵读的方式,充分显示小组成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本组的朗读水平。

如分角色领读、男女齐读、全组齐读等,亦可表情朗读、表演朗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意在充分理解文本,很好的调动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课前:播放一组猫的图片,每一幅猫的图片配上相应的文字说明,并配上猫叫的曲子。

激发学生爱猫的情感。

一、导入师:刚才同学们看了一段“萌猫成长”的视频,你们喜欢它吗?看猫的一举一动,品猫的一颦一笑,感受猫的喜怒哀乐。

对于一个喜欢猫的人,像我,读猫,一千遍也不厌倦。

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现代作家郑振铎先生的一段生动感人的养猫故事,来体验一种发人深省的养猫的快乐与伤悲——“读猫—画猫—话猫—悟猫”四个学习活动将带领我们一起走进《猫》的世界。

二、课堂活动第一部分:读猫——绘声绘色再现猫师: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读描述猫的内容。

勾画描写猫的语句,批注猫的特点,准备用这样的句式交流:读“”,我看到了一只猫。

1、学生自主读,教师巡视指导勾画描写猫的句子,批注猫的特点。

师:找到描写猫的语句了吗?你愿意和大家分享吗?请你绘声绘色地用屏幕上的句式再现猫。

2、学生交流。

师生点评。

师:(问没有发言的同学)你脑子中出现了这样的一只猫了吗?(此处指导学生绘声绘色的朗读技巧。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6猫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6猫教案新人教版

16 猫教学目标:1. 熟读课文,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2. 体会作者对三只猫的感情,感悟作者对第三只猫死后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 通过品读探究,懂得宽容仁爱,并努力付之于实践。

教学重难点:1.熟读课文,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2.体会作者对三只猫的感情,感悟作者对第三只猫死后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问题设疑法、研读品味法、拓展体验法教学过程展示:一、新课导入动物是人类的生存伙伴,有了它,世界才能丰富多彩、生趣盎然。

这节课,让我们品读《猫》,走进X振铎先生与猫的故事。

二、走进课文(一)资料助读,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展示课前预习)(二)初读感知1.朗读课文,思考: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要求】(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划分层次。

(2)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抽查解答。

【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文章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部分(3-14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15-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2.作者重点写了第几只猫?为什么?【明确】第三只猫。

这只猫被冤枉并遭受暴打,最终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它让“我”明白自己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小动物,它的死亡让“我”刻骨铭心。

(三)研读品味1.研读课文,找出描写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的词语句子,完成下表:【明确】2. 默读课文,画出你最欣赏的描写猫的语句,并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用得妙,最有表现力。

请你用“文中这个句子写得好,好在”的句式说话。

【交流展示】(1)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出了小猫外貌的可爱。

(2)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2020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6猫教案 新人教版

2020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6猫教案 新人教版

202016 猫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理解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死亡所引起的思考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内容,感悟中心思想及蕴含的人生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感悟文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讲授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课件、录音、图片。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欣赏猫的图片。

猫,因为它的活泼乖巧,而被许多人所喜爱。

可是,著名作家、学者郑振铎却见不得猫,再也养不得猫。

这是为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郑振铎,一起解读《猫》,去探个究竟。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郑振铎(1898—1958),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

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著有短篇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等。

2.背景链接《猫》最初发表于1925年11月出版的《文学周报》第199期。

它是郑振铎的早期文学作品。

受五四前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的影响,郑振铎已树立了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人生态度。

《猫》这篇文章,正是这种人生态度的真实反映。

3.生难字词(1)字音污涩.(sè) 红绫.(líng)怅.然(chàng)诅.骂(zǔ) 蜷.伏(quán) 怂恿..(sǒng yǒng)惩.戒(chéng) 相称.(chèn) 郁.闷(yù)(2)词义【蜷伏】弯着身体卧着。

【相称】事物配合起来显得合适。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惩戒】通过处罚来警戒。

【畏罪潜逃】犯了罪怕受到制裁而偷偷逃跑。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朗读课文,标记描写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的语句,理解作品内容,完成图表。

【精品】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6猫教案新人教版(3)word版

【精品】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6猫教案新人教版(3)word版

最新初中语文试题、试卷、教课设计资料16猫教课目的1.熟读课文,掌握本课基础生字词。

2.归纳并比较三只猫的不一样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推测生动的细节描绘。

3.领会作者对三只猫的感情,感悟作者对第三只猫死后的怨恨之情,思虑此中包含的人生真理。

4.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尊再生命的感情。

教课重难点1.归纳比较三只猫的不一样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推测生动的细节描绘。

2.领会作者对第三只猫特别的思想感情,感觉此中包含的人生真理。

导入新课同学们,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你能谈谈自己所喜爱的动物以及和他们之间所发生的故事吗?猫是大家都很熟习的一种小动物。

好多家庭由于猫引人喜爱而养它。

我国有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

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意会到了一些生活的真理和做人的道理。

终究是什么样的真理呢?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教课过程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资料助读郑振铎, 1898 年 12 月 19 日生于浙江温州,祖籍福建长乐。

我国现代优秀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议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有名的珍藏家、训诂家。

1919 年参加五四运动并开始发布作品。

1932 年,他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一版。

1949 年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人民政协文教组长,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大众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全委、主席团委员,全国文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1952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57 年,他编集第一版了《中国文学研究》三册。

1958 年10月 17 日带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接见途中,因飞机突然出事罹难殉职,年仅60 岁。

2.整体感知(1)朗诵课文,读准生字词。

污涩 ( sè )诅骂(zǔ )红绫(l ín g )...鼓动 ( sǒng y ǒng) :煽动他人去做某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16课《猫》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16课《猫》教学设计

16《猫》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郑振铎的《猫》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述了自己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作者以人道主义情怀,关注身边的弱小生命,对三只猫“得猫——养猫——失猫”的过程进行了细腻的刻画,描写了“我”与家人悲痛、遗憾的心情,尤其是对第三只猫的歉疚之情,引发了对弱势者不幸命运的思考,也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善于反思与自省的精神。

《猫》这篇文章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从“人与动物”如何相处共存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加强人类对自我的理解和反思,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体现了人教版教材本单元编写意图;在语文能力培养方面,继续训练默读,侧重学会摘录、概括,在比较、品析等语文活动中,理解文章的深层意蕴。

课堂环节的安排采用知识能力点和主题内容双线推进教学。

本文的教学重点不要放在人物分析上,而是体会作者三次养猫所经历的情感波澜,通过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痛悔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并引发对生命价值和人性的思考。

【学情分析】本文故事性比较强,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学生容易把目光停留在故事的叙述中,而忽略了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

初一的学生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已经接近尾声,又经过前两个单元的默读训练,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默读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针对本单元的组文特点,可以通过摘录、概括、比较、品析等语文活动,适当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层意蕴。

让学生能体会到作品的辐射意义,力求对本单元后面几篇文章的理解起到“例子”的作用。

【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根据课后”思考探究” 习题一表格的要求,边默读边圈点勾画,然后把相应的内容摘录到表格中,理清文章结构思路,了解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2. 默读文章,对上节课表格中摘录的内容进行整合概括,横向比较,探究我家三次养猫的快乐和痛苦;3. 通过三只猫亡失后的抒情议论语句的比较,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痛悔之深,理解作者在忏悔之情中所包含的反思与自省,感悟其中蕴含的人生道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第五单元第16课《猫》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第五单元第16课《猫》教学设计


多媒体


探究法
一、检查预习:
1、作者: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著有短篇小说《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等。另有《郑振铎文集》。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3.体会作者对三只猫的感情,感悟作者对第三只猫死后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重点
难点
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多媒体


探究法
一、芙蓉鸟被害案
1、案发现场情况:
5、“我”的怀疑是正确的吗?事实真相:
不是被一只黑猫吃了,而不是那只丑猫。
6、案件定性:冤案
7、案件反思:
(1)在知道了案件的真相后,“我”的心情是怎样的?从我的忏悔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难过,自责,内疚(知错就改、同情弱者、严于自省、勇于自责)
(2)为什么会造成冤案?
由于我的过失
“我”的过失是什么?(原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过失?





郑振铎
第一只猫:快乐→酸辛

第二只猫:愉悦→怅然

第三只猫:厌恶→愤怒→自责
教学回顾
作业批改小结
领导审阅意见
第周3课时年月日制定



课型
新授课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6课《猫》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6课《猫》教案
课时计划
课题
17猫
课时
1
二次备课
班别
授课人
时间
教具
课件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
划分层次,分析三只猫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文章的体悟,理解消除误会、平等相处的意义。
阅读幻灯片所播放的材料,分析与感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
齐读教学目标
5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时间
二次备课
二、自学指导
合作探究
1、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
2、整体感知文章
文章共写了四只猫,即自家喂养的三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重点写了第三只猫,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各小组选定发言交流的代表,帮助其组织语言,准备进行大组汇报。
15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时间
二次备课
3、大组汇报
教师点拨
抓住细节,描写逼真。
4、变式练习
拓展提高
概括文的主旨和写作的特点。
5、课堂小结
归纳整理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内容
指导与点拨法
根据各学习小组的汇报情况,适当的予以点拨和指导,使知识体系完整,有条理。
各小组间互相评价、互相补充,共同解决同学们新生成的问题。
练习法
小猫的淘气、顽皮让“我们”会心一笑!
整理知识点,谈收获以及体会,个抒已见。
10
15
5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教案一. 教材分析《猫》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与猫之间的故事,展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率真可爱。

课文语言优美,情节生动,富有情趣,能够激发学生对动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课文的理解、分析和欣赏,以及对相关语文知识的运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动物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较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动物、关爱生命的情感,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朗读;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2.难点:对课文情感的体会;对文学作品欣赏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形式,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视频等。

2.教材: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3.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猫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猫的特点,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的疑问。

学生互相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第5单元第16课《猫》教案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第5单元第16课《猫》教案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第5单元第16课《猫》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第5单元第16课《猫》教案,本节课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生字词: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忧郁、惩戒、摸透等。
2.课文理解: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对猫的观察和感悟。
3.主题思想:探讨猫的性格特点,理解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猫》的基本内容。这篇文章是郑振铎先生对猫的观察和感悟的记录,它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具体的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猫在不同情况下的行为特点,以及作者如何通过观察来理解猫的内心世界。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中的对比和细节描写这两个重点写作手法。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例句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这些手法如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猫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养猫的利与弊”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尝试运用对比和细节描写来描述一个熟悉的事物或场景。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文章中的对比和细节描写这两个写作手法掌握得不够扎实。在讲解过程中,我应该更注重实例分析,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感受这些手法的作用。此外,课堂上的互动环节还可以进一步加强,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至于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觉得整体氛围很好,学生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在引导与启发方面,我觉得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好。今后,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适时给出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6课《猫》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6课《猫》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素养: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词汇学习、语法分析,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学会运用不同句型和词汇描述猫的特点,增强语文学科素养。
2.思维素养: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对比、归纳、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猫及动物保护的思考。
3.文化素养:引导学生了解猫的文化背景,拓展知识视野,提高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猫的基本特点。猫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它们有哪些独特的性格和习性。了解这些特点是描述和写作的基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对猫的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运用词汇和句型来形象地描绘猫的特点。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词汇的运用和句型的结构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不但……而且……”句型的运用,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同学们在日们能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寻找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导入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意到学生们在理论介绍部分表现得相对安静,可能是因为我对猫的基本特点和词汇的讲解过于枯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实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4.写作训练: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如:对比、描写等,进行猫的写作练习。
5.口语交际: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角色扮演,练习描述猫的特点和表达对猫的喜爱。
6.拓展阅读:推荐与猫相关的文章或故事,激发学生对猫的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7.文化常识:了解有关猫的文化背景,如:猫的起源、猫与人类的关系等。
8.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6猫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6猫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6猫教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猫》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

《猫》这篇课文通过描述作者与一只猫的相处过程,表达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以及对待动物的态度。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

同时,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也值得学生学习和借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了《背影》、《春》、《济南的冬天》等文章,对散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的学生对动物的情感和态度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欣赏散文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2.难点: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以及对待动物的态度。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情感体验的教学氛围。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情感教育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等。

2.教案:准备详细的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

3.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课文朗读的录音,以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几张猫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对猫的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猫>>第三课时教学设计【教材简析】《猫》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个单元选编了《猫》、《动物笑谈》、《狼》三篇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

这些文章内容不同,体裁各异,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人类的生活轨迹。

《猫》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

作者以人道主义的情怀,关注身边的小生命,对第三只猫得而复失的过程进行了细腻的刻画,描写了“我”与家人悲痛、遗憾的心情,尤其对第三只猫的歉疚之情,体现了作者对生命尊重和善于自我反省的精神。

意境深远、含蓄,留给人深深的思考。

【学情分析】本文故事性强,情节较简单,和学生的生活认识比较接近,这都为本文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通过引导学生品析重点词句,解读文本含义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教学时,结合圈点勾画、品味赏析等,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分析和把握能力,激发学生善待生命、关爱弱小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体会文章蕴含的人生哲理。

3、形成公平公正、善待生命的情感价值观。

【教学重点】品析重点词句,解读文本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方法】探究学习、品读感悟对话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郑振铎的《猫》。

我们知道了作者的家里曾经养过三次猫,三次养猫的经历给他带来了不尽相同的感受,有快乐,有酸辛,有愤恨,甚至还有无尽的懊悔。

这是怎么回事呢?文中写了几只猫?三只猫的来历和结局分别如何?二、语言品析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画出你最欣赏的描写猫的语句,并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用得妙,最有表现力。

【交流点拨】1、描写猫的语段:(1)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出了小猫外貌的可爱。

)(2)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滚来滚去”这一动词很有表现力,形象地写出了小猫的活泼可爱。

)(3)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作者运用动作描写来突出(小猫的活泼可爱。

)(4)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动词传神,形象地写出了小猫的轻捷、活泼。

)描写语段的作用:生动的词语,逼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被描写对象的特点,并自然而然的将人物的情感蕴于其中。

精准的细节刻画2、抒情的语段例:那时太阳光温暖的照着,欣赏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个月来相伴的小侣!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个月来相伴的小侣!我也怅然的,愤然的,在咒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我心里还愤的,以为惩戒的还没有快意。

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抒情语段:抒情——将内在的情感外显化,更利于情感的抒发,感染人,打动人。

不能忽视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这些耐人寻味的语句往蕴含着作者不愿言表的更为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思想。

3、耐人寻味的语句。

例:“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不能忽视句语句之间的细微差异三、拓展延伸,感悟生活1.“文艺的对象,应该是被侮辱和被践踏者的血和泪。

”——郑振铎《新文学观的建设》2.在社会中,有“缺陷”的人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

——郑振铎《文艺作家们向哪里走?》3.通过赏析,我们对于作者的痛苦、懊悔和自责感同身受,跳过这些情感不谈,作者分明用他深刻的思考、无声的语言向我们幽幽地诉说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呢?你听到了吗?【交流点拨】预设答案:待人要公正,不能歧视和欺负弱小,要宽容大度,满怀善意地给弱小以帮助,免受良心的谴责。

不能因为没有根据的揣测,妄下定论,误解他人,不给对方辩白的机会,否者有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过失。

做人要严于律己,处理问题要客观公正,要实事求是,反对主观臆断。

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此时此刻,老师也有一点感悟要和大家共勉:“关爱动物,尊重弱小,善待生命!”4、你喜欢文中的“我”吗?能不能说说理由。

【交流点拨】老师介绍并评价郑振铎:郑振铎(duó),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又是著名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

1958年,逝世于飞往阿富汗等国访问的飞机上。

他是鲁迅、冰心的至交好友。

鲁迅年长他17岁,他一直尊称鲁迅为长者和老师,他们都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自我解剖的精神,爱国作家;(五四时期,对于新文化运动起促进作用的两个文学团体分别是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他是文学研究社的发起者及重要成员之一)对于后辈青年作家的疼爱,他们又很相像,在这方面鲁迅称第一,郑就可以称第二了。

大家都知道,冰心就是受泰戈尔的《新月集》《飞鸟集》的影响,创作了很多三言两语的零碎诗句,并结成集子——《繁星》。

这个《新月集》《飞鸟集》就是郑振铎翻译的。

冰心小他一岁,在协和女子大学上学的时候就认识了他,并且与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一直把他当做自己的良师益友,当冰心从巴金那里得知他因飞机出事逝世的消息后,曾特做《追念振铎》的感人篇章来还念他!另外,他与瞿秋白、沈雁冰(矛盾)、叶圣陶等都是好友。

人们都说:“看一个人好坏,可以看他结交的朋友。

”从这些朋友来看,不难看出郑振铎的为人。

他是一个善良、正直、热忱的人,他是一个热爱祖国、有忧患意识的人;是一个严于律己、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改正错误的人,有着像鲁迅一样的自我剖析的精神,勇于把自己的疮疤揭开给人看的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人。

四、写一写、说一说1、如果你是第三只猫,你会对作者或者人类说些什么呢?2、你代表作者或者人类对第三只猫会说些什么呢?五、课堂小结永不养猫,是良心的自责,是生命的誓言,是真诚的忏悔,更是郑振铎——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切的责任担当、悲天悯人的情怀和人性的光辉!这节课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是文章带给我们的思索却是无穷的。

生命是一条河流,任何一朵浪花都不能忽视。

希望同学们能从我做起,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关爱弱群体!谢谢大家!六、作业布置小练笔:发挥联想和想象——如果你是第三只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你将怎样向主人诉说内心的冤屈呢?16.<<猫>>第三课时作业设计与板书设计阅读文章15—34段“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完成下列题目:1、“我”一家人对是谁咬死了鸟的意见如何?他们根据什么来判定的?2、为什么“我”会说:“一定是猫,一定是猫!”找出最恰当的一个答案()A.因为“我”亲眼看见了猫咬鸟。

B.因为“我”不喜欢这只猫。

C.因为“我”本来就不大喜欢这只猫,加上它常对着鸟笼凝望,发现时嘴里好像还吃着什么。

“我”从主观上认定是猫吃了鸟,所以“我”肯定地说:“一定是猫”D.因为猫会吃鸟。

3、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得死,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4、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试体验这两句话思想感情有何不同?5、“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也是全文的结尾,它在内容上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6、与“妄下断语”相呼应的句子是哪一句?7、“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有何深刻含义?表现了“我”的什么思想感情?8、花白猫在晒太阳时,不幸遭到了“我”的恶棒相加,发挥你的想象,如果你是那只猫,在挨打后,它会想些什么?9、为什么第三只猫在“我”家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10、请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过程,给每一个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猫》第三课时作业参考答案:1、“我”一口咬定是猫干的,妻子也认定是猫,张婶也默默无言,不能否认。

她们根据平时猫常常爬上桌凝望着鸟笼,被赶走还会再跳上去。

从而来判定猫咬死了鸟。

2、 C3、第三只猫的死,与“我”武断、粗暴有关,它催“我”良心发现,感到内疚和悔恨。

因此,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4、这两句话标志着“我”思想感情受到两次震动。

“我家好久不养猫”包含一种失落感,当别人夺取自己所爱的之物,伤害了自己感情时而发自内心的气愤,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

“我家永不养猫”抒发的是自己伤害了无辜,充满了内疚和悔恨的感情,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包含的思想感情,要深沉得多。

一个“永”字,表现其难过达到无可复加的程度。

5、“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的三只猫的悲剧,深感内疚,痛苦自责后做出的决定,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文章开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点,总结全文。

6、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

7、这句话是对“我”的错误行为的无情鞭挞。

因为“我”的过失而导致了猫冤死,表现出“我”深深的自责和无穷的悔恨之情。

8、答案:(示例)我究竟做错了什么?为什么人们如此待我?我为什么会受到如此“待遇”?为什么?你们人类是怎么了?为什么像恶魔?9、因为这是一只捡来的猫,它外形上不好看,毛被烧脱后就更难看了。

也不活泼,不像别的小猫喜欢顽游,好像是具有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

因此,它没有前两只猫的活泼可爱,自然不能引起家人的关注。

10、答:有六个情节,小标题依次可以拟为“买鸟”“凝望”“被疑”“蒙冤”“受罚”“真相”。

这当中的前五个情节是详细叙谈第三只猫的不幸遭遇,把读者至于疑云当中。

直到最后一个情节,才用寥寥数语揭示真相,才使疑云顿开。

这样安排,不仅使情节显得曲折跌宕,而且容易激起读者对第三只猫的同情与怜悯。

16.<<猫>>第三课时板书设计猫身世不幸被侮辱外貌难看被践踏性情忧郁、懒惰善待生命不要心存偏见提高自身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