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民族团结的加强教案2
八年级历史下册《民族团结》教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民族团结》教案一、教材内容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2)掌握各民族共同发展。
2、能力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比较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
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的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民族团结、共同繁荣。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史实,使学生具备熟练地掌握我国5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并能在历史地图上找出其方位的基本技能;运用教科书中的插图,使学生掌握认识历史图片的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能从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角度,准确把握中国民族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搜集有关少数民族解放前后经济、化、教育、生活等方面的资料,并加以对比,培养比较、归纳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它的影响的了解,使学生明确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到它是我国政府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管理的最佳方式。
我国有56个民族,实行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我国各民族的共同愿望。
使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具有民族意识和情感,为建立平等、和谐、团结的民族大家庭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对我国的民族状况有一定的了解,电视剧等媒体经常会播放与少数民族相关的内容,同时日常中学生可以接受到很多与少数民族密切联系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学生们在生活中接触较多,理解起比较方便。
四、教学环境及资准备搜集我国一角、两角、五角人民币,让大家了解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五、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准备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教师介绍】我国悠久的历史,经历过多个朝代无数战争,依然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民族团结的加强教案 岳麓版 (2)
第15课民族团结的加强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西部大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①学习新中国的民族政策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情况,指导学生对解放前后的民族工作情况进行比较,培养学生运用史实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②了解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如节日、服饰、艺术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长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1)学习新另的民族政策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情况,指导学生对解放前后的民族工作情况进行比较,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史实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2)了解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如节日、服饰、艺术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看图片、影视资料等,感知党和政府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理解党的民族政策的正确性。
(2)了解西部大开发战略,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和民族自豪感,树立为开发西部,建设社会主义做贡献的雄心斗志。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民族区域自治。
难点:国家为什么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民族间的团结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那么,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关系问题上,党和国家制订了哪些政策?民族团结是怎样得到进一步加强的?【预学】学生自主学习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1、新中国实行的民族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的民族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198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
3、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已建立了个省级自治区,100多个自治县(旗)。
国家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和参与管理的权利。
二、各民族共同繁荣1、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和社会主义改造,各族人民先后跨入了。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民族团结的加强》教案2岳麓版
答案:民族团结对国家的重要性体现在: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等。
3. 例题三:根据教材内容,列举两个关于民族团结加强的历史事件,并简述其意义。
答案:两个关于民族团结加强的历史事件分别是:1950年代进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保障了各民族的自治权益,促进了民族团结;2008年发生的四川汶川地震,各民族共同抗击自然灾害,展现了民族团结的力量。这些事件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另一方面,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友谊和互助,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六、学生学习效果
1. 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民族团结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及所取得的成就。
2. 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3. 掌握民族团结的基本概念,能够从历史事件中分析民族团结的内涵和意义。
4. 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能够运用史料进行历史解释,形成对民族团结问题的正确理解。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通过分析民族团结的历史事实,使学生能够运用史料进行历史解释,形成对民族团结问题的正确理解。同时,本节课还旨在提升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使学生能够将民族团结的历史事件放置于特定的时空背景中进行认识和理解。此外,本节课还希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了解我国在民族团结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4. 艺术性和趣味性:板书设计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可以运用颜色、字体、图标等元素,使板书更具吸引力。
5. 启发性:板书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民族团结的内涵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民族团结的加强教案 岳麓版
《民族团结的加强》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像、视频及文字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变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正确对待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变革;以丰富的历史故事,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思路。
通过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所学历史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
由于汉族人口众多(占全国总人口的91.6%),习惯上把其余55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
因为有了这些民族,我们的祖国才能变得更加繁荣富强。
二、讲授新课(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多媒体展示新中国的民族政策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二、民族区域自治三、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五、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等事业六、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七、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八、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师:民族区域自治含义是什么?学生: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之内,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遵循宪法的规定,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小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地区和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利,由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
多媒体展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实施1954年《纲要》的主要内容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多媒体展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各民族的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实行的意义:1、有助于国家统一。
2、有助于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3.有助于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师:你知道我国境内有哪些少数民族吗?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曾做出哪些贡献?学生:我国有满族、蒙古族、回族、壮族、藏族、维吾尔族等55个少数民族。
八年级下册历史民族团结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历史民族团结教学设计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理念核心内容之一,既是各个历朝历代和罪魁祸首国家稳定的根源,也是各个国家所追求的目标。
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下面统整是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下册历史民族团结教学设计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八年级下册历史民族团结教学设计1一、课程标准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监督机制史实。
1、新中国的建立,彻底结束了新埃科奥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我国各民族的空前团结和国家的高度统一。
2、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文化关系,是采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结果。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2、掌握我国实行民族区域我市自治的原因在于、内容和意义;3、了解少数民族的健康发展状况,知道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带来的新气象;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收集和整理有关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的资料,培养人才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学习方法;2、通过学习教材中的插图,使学生学会从历史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分析政治史史实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品格和历史使命感;2、通过对孔繁森英雄事迹的了解,培养人才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三、重点与难点重点:实行民族区域涵义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相关政策政策;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四、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收集有关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图片和影像资料;2、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1、收集有关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资料;分小组介绍民俗文化;2、学唱民歌;4、说说孔繁森的故事五、教学方法教师教法:谈话法、讨论法;活动法;学生学法:学会探究式学习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五十六个民族的聚居)看谁懂得多?交流各自打探的少数民族的情况民歌竟猜:1、2、3议一议1、我国一共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多少个省级民族自治区?2、小讨论:党和政府其原因实行民族区域立法机关的原因3、说说民族区域代议制政策有何意义?二、各民族共同发展看谁懂得多?看教材P54和你自己了解的情况,考虑一下今天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的解释一下新鲜事。
八年级历史下册《民族大团结》教案、教学设计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反映我国各民族风土人情的图片,如蒙古族的摔跤、藏族的舞蹈、维吾尔族的手鼓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我国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这些民族是如何分布的?”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撰写一篇关于民族大团结的感悟文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情感态度。
4.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讨论、提问、回答问题等,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指导。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验等方式,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有一定的了解。但在民族大团结方面,学生的知识储备可能较为有限,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政策等内容可能还不够熟悉。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启发式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帮助他们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纠正错误观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题目:
1.列举我国三个以上的民族政策,并简要说明其意义。
2.根据地图,指出我国某一民族的分布区域。
3.结合教材内容,谈谈你对民族大团结的认识。
4.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例民族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初二下册历史教案:民族团结
初二下册历史教案:民族团结一、教学目标1.理解民族团结的概念,并明确其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2.掌握中国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并了解其对文化、经济的影响;3.学会以史为鉴,认识当前多民族社会的特点、优势和挑战,积极主动地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二、教学重点1.民族团结的概念和重要性;2.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影响;3.多民族社会的特点和挑战。
三、教学方法1.讲授教法;2.案例教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讲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维护民族团结?它和祖国统一有什么联系?有哪些案例可以证明民族团结很重要?2. 讲授教法(30分钟)1.民族团结的概念和重要性讲师通过讲解民族团结的概念、特点和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民族团结并认识其重要性。
同时,讲师可以通过群众演员、宣传画等形式,展示民族团结的力量和美好。
2.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影响讲师主要通过讲解历史上汉、满、蒙、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等民族之间的交流情况,以及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影响,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和共同发展。
3.多民族社会的特点和挑战讲师通过讲解当前中国多民族社会的现状和特点,以及民族问题存在的原因和主要表现,让学生了解并认识到多民族社会存在的挑战和问题。
3. 案例教学(40分钟)讲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案例教学:1.民族歌舞:通过展示不同民族的歌舞,让学生了解并体会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2.民族节日:通过介绍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3.民族神话传说:通过讲解不同民族的神话传说,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信仰和文化特点。
4. 总结(10分钟)讲师通过总结教学内容,回顾民族团结的概念和重要性,以及多民族社会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教学评价方式:参与式评价;2.教学评价标准:学生能够理解民族团结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中国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了解多民族社会的特点和挑战,能够主动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民族团结的加强》教案3 岳麓版
第15课民族团结的加强教材分析知识与能力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及其作用,知道我国构建的民族关系,理解少数民族发生历史性的变化的原因,培养和提高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竞猜、识图、课外收集整理资料、探究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协调、合作、竞争,用历史的眼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感悟团结就是力量,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理解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法学法教法上:采用了图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活动教学法等方法;学法上:则主要是指导学生运用情感体念、分析归纳和合作探究等方法进行学习。
教学设计(新课准备)课前发放导学稿,要求学生收集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少数民族的名称、服饰图片、民歌、节日等。
并依据导学稿预习提纲的问题做好预习,进行自主学习。
(新课导入)在本课的导入环节,我首先播放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在热烈的氛围中进入本课学习。
让学生通过听歌曲知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将与民族有关。
接着展示一组少数民族服饰的图片,让学生通过服饰认识(包括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满族、傣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历史上我国民族关系有过对立和斗争,但主流是和平友好,和睦相处的。
那么,新中国又是怎样加强民族团结的呢?由此引入新课----民族团结的加强。
教学过程第一个环节:自主探究学生利用导学稿,自主学习,探究问题。
第二个环节:合作交流先组内交流订正,然后组与组交流展示,师生互动一个小组展示一个探究题。
教师在学生展示交流的过程中进行点拨、引导、补充和纠正,同时展示一些相关的图文资料,以加深理解,并对每个组的表现作出评价。
第一小组:问题探究一: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曾做出哪些贡献?(各族人民为边疆开发、国家巩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可以让学生列举一些实例。
在此过程中教师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来说明少数民族的贡献。
岳麓初中历史八下《第15课 民族团结的加强.》word教案 (5)
《民族团结的加强》教案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各民族分布特点、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及其作用掌握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和睦、友好、互助、联合的关系,以及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促进祖国发展和繁荣的状态能力训练过程方法整理知识提炼结论通过学习“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良好习惯,获得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识图想象知识迁移利用教材有关照片及其说明文字,结合本校西藏班网页介绍的内容,通过汉藏“民族团结”的感性认识,联想到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情感态度价值观继承传统树立责任通过了解一些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自觉承担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学习英模积极进取了解孔繁森的感人事迹,自觉学习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确立起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远大理想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以及人民政府实行的各民族共同发展政策教学难点国家为什么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教法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1大家还记得西汉有位自愿嫁给匈奴单于呼韩邪,使得汉族与匈奴族友好相处的著名美女吗?谁说得出她的姓名?(王嫱——王昭君。
)2 谁还能说出唐朝时,为促进唐朝与吐蕃友好相处做出卓越贡献的两位公主吗?(文成公主、金城公主)承上启下,教师讲授:我国秦汉以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并经过了2000多年不间断的发展。
各民族之间虽然有矛盾和战争,但是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和睦、友好、互助、联合的关系却是主流,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促进祖国的发展和繁荣,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如何巩固和发展呢?请大家学习新课。
(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1﹑新中国的民族政策平等团结繁荣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1952年公布 1954年载入宪法,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历史岳麓版八下 第15课 民族团结的加强 学案
第15课民族团结的加强班级姓名学习目标(预习前认真阅读如下内容)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学习措施一、激趣导入有一首歌中是这样唱到的:“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你能理解这其中所表达的意思吗?你能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些民族并给大家介绍一下吗?二、知识储备(利用网络查找下列内容,并对感兴趣的内容制成幻灯片向同学们展示)1、少数民族的贡2、少数民族的民主改革3、西部大开发的现状三、自主探究(可以通过阅读课文后独立思考作答,也可利用网络搜索引擎进行搜索,然后将答案要点工整记录下来)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什么?2、什么叫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制度是怎样确立下来的?3、我国建立了哪些自治区?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是怎样实行的?5、各族人民为什么能跨入社会主义社会?6、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制定了怎样的方针?7、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扩大内需,国家实施什么战略?8、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怎样的扶持?四、轻松阅读民族知识知多少?1.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国人口超过12亿。
2.中国各民族中,汉族是人口最多的民族,约占总人口的94%。
3.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约1600万。
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壮、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土家、彝、布依、朝鲜、满、侗、瑶、白,人口最少的是赫哲族和珞巴族。
4.中国的少数民族虽然人口少,只占全国总人口6%,但分布的地区很广,约占全国总面积50%—60%。
云南省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有46个少数民族。
中国的少数民族除了回、满、畲用汉语外,其他都有自己的语言,蒙、藏、维吾尔等十几个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
5.各少数民族同汉族一样,为创造祖国灿烂的文化,为全人类的文明,做出了自己宝贵的贡献。
五、自我测评1、我国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共同繁荣 D民族区域自治2、以下有关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在中西部地区安排一些重点工程,调整少数民族经济结构B改革开放后,加快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投入C现在少数民族地区已完全解决了温饱问题D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一部分3、观察左边地图后思考:1、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2、根据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来看,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什么样的关系?。
第15课 民族团结的加强教案
第15课民族团结的加强班姓名使用日期学习目标1.掌握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史实。
2.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西部大开发战略。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爱我中华》歌曲、让学生回答:歌的演唱者是谁?是什么民族?2、识别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我们国家有这么多民族,怎么才能使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来研究的问题―――引出课题二、自主学习1.(快速阅读课文,根据学习目标划记重点,然后完成下列练习)(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实行了一项怎样的基本国策?(2)20世纪90年代,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国家实施怎样的战略?取得什么效果?2. 学生展示,教师点评三.合作探究1.你知道我国境内有哪些少数民族?国家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哪些优越性?明确:(1)略(2)优越性:1.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
2.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从而有利于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3.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4.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2.说一说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做了哪些努力?明确:(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西部大开发3.为什么党和政府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明确:建国后,党和政府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原因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①历史原因: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②现实原因: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分享的民族关系;③政治原因: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共同御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斗争事业中,建立了体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四.课堂小结五、达标检测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的民族政策包括:①民族平等②民族团结③民族同化④共同繁荣( D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政治制度是:( D )A.政治协商制度 B.多党合作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下列和“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表达意思最相近的是( D ) A.各民族共同发展 B.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C.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D.民族平等团结互助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是( B )A.走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民族平等C.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D.少数民族当家作主5.湖南省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江华瑶族自治县”,他们的设置于我国哪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有关( C )A.人们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6.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扩大内需,国家实施了( C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科教兴国战略 C.西部大开发战略 D.中部崛起战略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最新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民族团结的加强 学案
一、自主学习:
1、阅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思考回答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的民族政策。
(2)、1952年8月,公布实施。1954年,
就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个少数民族都有代表参与国家事务管理。
2、阅读“各民族共同繁荣”思考回答
(1)、国家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实行
的方针,从等方面给予支持。
(2).中央提出实施战略以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二、合作探究:
1、说一说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为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做了哪些努力?
2.查阅地图,说一说“亚欧大陆桥”经过了我国哪些少数民族地区。举例说明它的开通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三、课堂小结:
第15课民族团结的加强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理解党的民族政策的正确性。
2.通过探究演练检测预习成果。
3.通过完成拓展提升引导学生理解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
学习难点
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C.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民主革命D.实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少数民族人口多的西部地区出现大开发、大发展新气象得益于( )
A.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B.民主改革的推行
C.改革开放的推动D.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4.我国最早成立的自治区是()
A.西藏 B.广西C.内蒙古D.新疆
5.“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反映了中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政策包括:( )
2019-2020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民族团结的加强教案1 岳麓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民族团结的加强教案1 岳麓版教材分析知识与能力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及其作用,知道我国构建的民族关系,理解少数民族发生历史性的变化的原因,培养和提高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竞猜、识图、课外收集整理资料、探究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协调、合作、竞争,用历史的眼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感悟团结就是力量,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理解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法学法教法上:采用了图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活动教学法等方法;学法上:则主要是指导学生运用情感体念、分析归纳和合作探究等方法进行学习。
教学设计(新课准备)课前发放导学稿,要求学生收集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少数民族的名称、服饰图片、民歌、节日等。
并依据导学稿预习提纲的问题做好预习,进行自主学习。
(新课导入)在本课的导入环节,我首先播放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在热烈的氛围中进入本课学习。
让学生通过听歌曲知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将与民族有关。
接着展示一组少数民族服饰的图片,让学生通过服饰认识(包括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满族、傣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历史上我国民族关系有过对立和斗争,但主流是和平友好,和睦相处的。
那么,新中国又是怎样加强民族团结的呢?由此引入新课----民族团结的加强。
教学过程第一个环节:自主探究学生利用导学稿,自主学习,探究问题。
第二个环节:合作交流先组内交流订正,然后组与组交流展示,师生互动一个小组展示一个探究题。
教师在学生展示交流的过程中进行点拨、引导、补充和纠正,同时展示一些相关的图文资料,以加深理解,并对每个组的表现作出评价。
第一小组:问题探究一: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曾做出哪些贡献?(各族人民为边疆开发、国家巩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民族团结的加强教案[岳麓版]
第十五课《民族团结的加强》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荣。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
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
通过对有关民族工作知识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3.过程与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用此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及突破本课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可以通过设疑法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
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补充大量的生动的图文信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如何实行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及突破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是基于多方面的因素的考虑。
这一知识点涵盖的知识面较广,理论性较强,初二学生难以把握,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历史上各民族友好交往、共同反抗外敌、争取独立解放斗争的资料,对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感性认识。
在讲课过程中教师从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入手,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讲解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因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是保证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
●教学方法1.提问探究法。
2.材料归纳法。
3.小组活动法。
4.讲述法、讲解法。
5.多媒体辅助教学。
1.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
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生活着55个少数民族。
请同学们动手收集反映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服饰特点、文化艺术的资料,我们在课堂上将要开展一个民族知识竞赛。
2.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在历史上各民族进行了哪些友好的交往?中央政权如何管辖少数民族地区的?请同学们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在课堂上交流。
八年级历史下册《民族团结》教案、教学设计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合作意识。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民族团结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直观感受。
3.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层层递进地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4.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同理心。
五、作业布置
1.必做作业:
(1)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民族团结的感悟文章,要求不少于300字,重点阐述民族团结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意义。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民族团结相关知识,提高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
2.选做作业:
(1)收集现实生活中民族团结的案例,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2)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份民族团结传海报,展示我国各民族团结的美好画面。
3.拓展作业:
(1)观看一部与民族团结相关的电影或纪录片,撰写观后感,不少于500字。
(2)参与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了解民族团结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撰写实践报告。
作业要求: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6.视频观看:播放民族团结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感受民族团结的力量。
7.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8.课后作业:布置与民族团结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9.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民族团结主题活动,如征文、演讲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历史发展脉络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处于朦胧阶段,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学情: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 民族团结的加强课件 岳麓版.ppt
什么叫民族区域自 治?这一制度是怎样确 立下来的?
5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952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 实施纲要》公布实施 1954年,《纲要》主要内容被载入《中华人 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成为我国的 一项基本国策
6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984年,国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 族区域自治法》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用法 律的形式确立下来
国家还派出大批干部、技术人员援助少 数民族地区建设
16
上海第五毛纺厂工人向银川第 二毛纺厂工人传授技术
17
解放后西藏工业的迅速发展
18
新疆民族学校学生在上课
19
孔繁森与藏族儿童亲切交谈
孔繁森 (1944——1994年)
孔繁森同志与藏族同胞亲如一家
20
3.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改革和建设取得了 重大成就,大部分地区已建立起比较完 整的工业体系
13
1.各族人民跨入社会主义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 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各族人 民先后跨入社会主义社会
14
佤族
佤 族 拉 木 鼓 节
15
2.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
国家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 展,实行因地制宜、放宽政策、搞活经济 的部大开发的重要项目
——西气东输工程
24
青藏铁路格尔木开工现场
25
新扩建的拉萨贡嘎机场是世界上高海拔的航空港之一
26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 民族地区实行 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 由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 2.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扩 大内需,国家实施 西部大开发 战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民族团结的加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荣。
民族工作的成就。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
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
通过对有关民族工作知识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3、过程与方法:
归纳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培养学生通过具体事件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用此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本课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可以通过设疑法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
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补充大量的生动的图文信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如何实行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三、教学方法:
1、提问探究法。
2、材料归纳法。
3、小组活动法。
4、讲述法、讲解法。
5、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这首《爱我中华》是我国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
每当听到这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团结》一课。
讲授新课: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的特点:
提问:
(1)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占主体,少数民族有55个。
在全国总人口中汉族占92%,少数民族占8%。
(2)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看图说分布特点)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杂居。
汉族集中的地区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居住。
这是大杂居。
小聚居表现的很明显。
(举班级的例子。
班级绝大多数同学是汉族,请问班级里哪位是少数民族同学?你知道你们民族主要聚居在什么地方吗?)
这种分布特点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相互交往、流动形成的。
这种分布特点有利于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密切往来,相互吸引,互相依存,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新中国建立后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为什么实行这一制度呢?首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在历史上各民族进行了哪些友好的交往?中央政权如何管辖少数民族地区的?近代各民族在反抗外敌、争取独立解放的斗争中作出了什么贡献?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补充如下: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A、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
B、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不适合分离的民族关系。
C、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一九五四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学生读图找到我国设立的自治区。
)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优越性有哪些?
启发学生发言:民族区域自治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之下的,是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呢?少数民族有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这能起到什么作用呢?更好地照顾到本民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下面我们来学习,在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下,我国如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二、各民族共同发展
1、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础产业发展
由于历史和自然等因素,少数民族地区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极其薄弱,因此建国后我国首先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2、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
新中国成立时,少数民族有四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封建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有三十多个民族,当时有3000多万人口;处于封建农奴制的约400万人口(民主改革西藏前实行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毫无人身自由,可以被农奴主买卖、或赠送给别人,他们的后代仍是农奴);处于奴隶制的,当时有100万人口;保留原始公社制度残余的,当时有60万人口(如鄂仑春族)。
经过民主改革,各民族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一下跨越了几个社会历史阶段。
(播放《西藏民主改革》的影片。
1961年改革完成,百万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和土地,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
3、发展农牧业经济,加大改革的力度
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产业主要是畜牧业、畜产品加工如毛纺、皮革制造等等。
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传统产业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少数民族地区也紧跟开放的步伐,广西的北海市被列为国家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乌鲁木齐、南宁、昆明、呼和浩特、银川、西宁、贵阳被国家列为内陆开放城市。
在这些地区国家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
提问: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面临着什么发展机遇?(国家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提问:西部大开发在哪些省市自治区进行?为什么实行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有哪些重点的项目?西部大开发涉及的省、市、自治区:重庆、四川、云南、贵州、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广西等。
西部大开发的原因:西部地区由于受历史、自然和区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水平与东
部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近十几年来,这种差距还呈拉大趋势。
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加速实现全国各地区的共同繁荣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保持社会稳定,将发挥重要作用。
广大西部省区地处祖国边疆,是少数民族集中聚居的地方。
多年来,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西部民族和宗教问题搞颠覆和分裂活动。
维护和保持民族地区的稳定,挫败国内外敌对势力分裂我国的阴谋,很关键的一条,就是不断加快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根本上巩固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宁的大好局面。
西部大开发的重点项目有哪些?包括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青藏铁路、交通干线等重大项目。
而其中最让西部人动心的是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两大世纪工程,这是让西部人走向富裕、为东部建设贡献力量的工程,令国人翘首。
4、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和满族通用汉语外,其余53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文字的民族有21个,共使用27种文字,其中壮、布衣、苗等十多个民族的文字都是由政府帮助创制和改进的。
在我国无论是在司法、行政和教育等领域,还是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都得到广泛应用。
(如:毕业证,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所有商店、工厂牌匾都用两种文字标识;考试有少数民族语文、电台电视台播放少数民族语言的电视节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重要会议和全国或地区性重大活动,都提供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等民族语言文字的文件或语言翻译。
高考招生对少数民族实行照顾的政策。
很多大学设民族预科班。
为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国家还派出了大批的支边干部。
孔繁森是杰出的代表。
(学生讲孔繁森的事迹。
)
孔繁森是新时期优秀党员的杰出代表,也是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的楷模。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完了这一课,你们想一想,我们能为民族团结做些什么呢?如何与少数民族的同学相处呢?
在学校生活中,各民族同学之间要相互关心,互相帮助,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民族节日时,向他们表示祝贺。
宪法规定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公民的义务,我们不但要自觉履行这一义务,还要敢于同破坏国家统一,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做斗争。
目前世界上有很多战争和
地区冲突都是由于民族和宗教矛盾引发的,如俄罗斯的车臣问题,苏联时期对车臣民族政策有偏差,导致今天车臣要从俄中分裂出去,不断制造暗杀、绑架事件、甚至发动战争。
因此,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国家安定和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