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第一章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区域发展概述(同步练习)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一章 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一章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含答案)
一、区域发展的衡量指标与空间结构演化
1.衡量指标
(1)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2)综合性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HDI),就是通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2.空间结构的演化
(1)影响因素: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
(2)发展趋势: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二、区域发展阶段
1.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1)产业结构:
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2)经济特点: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
(3)区域发展状态: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
2.工业化阶段
(1)产业结构:
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2)经济特点:
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社会经济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增长态势。
(3)区域发展状态: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3.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1)产业结构:
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二产业。
(2)经济特点:
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络逐步形成。
(3)区域发展状态:处于较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教材P9活动]
1.匹兹堡的位置特点:位于美国东北部地区,开发历史悠久;靠近五大湖区,水陆交
通便利;位于阿巴拉契亚山地,煤炭资源丰富。
2.匹兹堡地区的煤炭资源主要是无烟煤,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无烟煤炼铁技术才逐渐成熟。
必修3第1章第2节区域发展阶段学案
必修3第1章第2节区域发展阶段学案
【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学习目标】
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和三次产业产值的比重以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
2.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
【学习重点】
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和综合性指标分别是什么?
2.影响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因素及其总体发展趋势?
3.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在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和区域发展状态等方面有什么特征?
4.比较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在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和区域发展状态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P9“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材料,回答:
(1)东北老工业基地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2)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应采取哪些措施?
2.读教材P10图1—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区域发展格局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2)区域经济发展的轴线有哪些?形成了哪些经济地带?
(3)区域发展中,区域核心是谁?有什么作用?
3.阅读教材P12活动3材料,回答:上海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克服哪些限制性因素?
【巩固训练】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常用的指标有()
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②人均国民收入③人文发展的指数④三大产业产值比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人文发展指数(HDI)通过哪几个指数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重难点
第一章课文目录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
【知识疏理】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地理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
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二、区域空间结构
1.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
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三、区域产业结构
1.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2.产业结构的差异
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反之,可根据产业比重判断区域状况:
•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必修三第一章练习题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
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练习题
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关于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B.区域的边界是明确地
C.区域是在地里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
D.划分区域的目的不同,所用的方法和指标相同
2、关于松嫩平原与其他区域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松嫩平原属于三江平原 B.东北平原包括松嫩平原
C.松嫩平原和东北平原相邻 D.松嫩平原属于湿地区
3、关于行政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边界是明确的 B.边界具有过渡性质C.是依据地理差异划分 D.不能划分出下一级区域
4、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是()
A.东邻黄海和东海 B.300N从中部穿过
C.地处我国东部沿海的南端 D.东端有1250E穿过
5、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相比,气候的差异是()
A.松嫩平原生长期较长 B.降水较少
C.长江三角洲大陆性较强 D.高温多雨
6、符合长江三角洲土地条件特点的是()
A.水稻土是生产力较高的土壤 B.人口稠密,耕地较为集中C.人均耕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耕地中旱地所占比重大7、我国北方有些居民没有后窗,这反映出当地()
A.光照较强 B.风沙大 C.冬季寒冷 D.雨水多
8、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开发早期农业经济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原因是()
A.雨热同期的气候B.黏重的土壤C.单一的农作物品种D.地势平坦
9、长江三角洲能成为水稻种植区的原因是()
①高温多雨的温带季风气候②丰富的劳动力资源③水网密集④地势平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④
10、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2018-2019版地理新步步高同步人教版必修三讲义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Word版含答案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的概念及其基本特点。2.通过对不同区域的比较,学会区域的分析方法,树立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观。3.以某区域为例,理解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
(1)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2)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3)区域具有层次性。
(4)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思考 区域内部为什么存在差异?
答案 区域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不仅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就是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区域内部的差异性是区域进一步划分的基础。应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内部的差异就越小。我们所说的区域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并不是说内部没有差异,只是同一区域内差异较小,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较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
地理环境差异→⎩⎨⎧
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特点差异
区域发展差异→⎩
⎪⎨
⎪⎧
发展水平差异发展方向差异
2.区域地理环境的主要差异(以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比较为例)
3.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比较为例)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1.长江中下游平原开发早期地理环境的影响
2.长江中下游平原成长阶段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认识区域第二节第1课时区域的发展阶段作业含解析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第1课时区域的发展阶段
下图为矿产资源需求生命周期变化示意图,矿产资源消费强度的变化反映了区域开发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消费强度以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产出所需的矿产资源投入为度量。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推断甲所处区域的发展阶段是( )
A.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
B.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
C.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
D.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甲阶段矿产资源消费强度明显升高,说明当时区域发展需要大量矿产资源,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不断上升,这与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特征相吻合。
2.在乙阶段,矿产资源消费强度呈迅速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有( )
①技术进步②交通便利
③现代服务业的发展④清洁生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答案:C
解析:读图可知,乙阶段矿产资源消费强度呈迅速下降趋势,应为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由于利用矿产资源技术水平提高,同样产值的产品需要的矿产资源投入减少,使矿产资源消费强度大大下降;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往往不需要较多的矿产资源投入,也导致矿产资源消费强度下降。
下图示意一个海岛国家经济发展导致的聚落空间变化过程。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第一阶段中,岛内大部分居民从事的活动是( )
A.渔业
B.采矿业
C.旅游业
D.金融业
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图中第一阶段,岛内主要为落后地区和聚落,早期经济发展落后,城市多分布在沿海地区,说明岛内大部分居民最初以渔业为主。
4.第二阶段中,a与b两港口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商业化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学案(含答案)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自主预习】
一、区域的含义及主要特征
1、区域的概念: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基本特征:
①具有一定的界线,且界线有虚有实;(实:国界、省界;虚:气候区、植被区等)
②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③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④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二、区域的空间结构
1、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这些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3、区域的空间结构的最基本类型:乡村区域和城镇区域。
4、空间分布形式:通常情况下,农业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
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三、区域的产业结构
1、概念: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是广义的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产业之外的其它各业。
4、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
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
※一般来说,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表现为一>二>三;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小,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表现为二>一>三;
2020秋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3学案:第1章第2节 区域发展阶段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生活链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将安徽合肥城市群纳入新版规划图,长三角城市群范围也从原来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一市两省”扩展到目前的“一市三省”。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核心素养
以某区域为
例,比较不同
发展阶段地理
环境对人类生
产和生活方式
的影响。
了解:区域发展的趋势和不同
发展阶段的人地关系。
知道:区域发展的常用指标和
综合指标。
理解: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
本规律及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应用:学会利用区域发展理论
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人地协调观:分析不同发展阶
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
响。
综合思维:分析同一区域不同
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认知:通过对区域不同发
展阶段的比较,理解区域发展
的总趋势。
自主预习固根基主干引导夯基固本
一、区域发展的衡量指标和空间结构演化
1.衡量指标
(1)常用指标⎨
⎭⎪
⎬
⎪⎫
01人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
人均国民收入
02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可将区域
划分为不
同类型
(2)综合性指标(人
文发展指数)
⎪⎧
⎭⎪
⎪⎫
预期寿命
教育程度
03国内(地区)生产总值
反映区域
的总体发
展水平
2.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
(1)
(2)发展趋势:平衡平衡…… [自我探究] 人均收入高的地区就是发达地区吗?
[答案] 不一定。衡量区域发展水平有三个指标,而人均国民收入只是其中之一。如中东一些以出口石油为主要收入的地区,人均收入高,但经济基础薄弱,工业技术水平较低,因此不能看作是经济发达地区。
二、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是什么?
[答案] 主要表现为因土地开发而产生的诸如水土流失、物种减少等生态破坏问题。
高中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同步练习2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同步测试题
一、选择题
1、有关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完全是由人为划定的 B每一个区域都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
C区域都有明确的边界D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级别都是一样的
2.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发展历程说明()
①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基本不变②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不可能促进区域发展③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与科技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④区域要想持续发展,必须不断的克服不协调因素,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关于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区域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B.区域划分的指标有自然、经济和社会的某一方面,也有综合性的
C.按照指标的不同,区域可分为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
D.区域内部地理环境完全一致,区域与区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4.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但地理环境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主要原因是()
A.季风强弱不同
B.湿润程度不同
C.热量的南北差异
D.海拔高低悬殊
5.有关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灌溉农业
B主要的作物有水稻、甜菜、棉花
C位于沿海航线的中枢,又是长江入海的门户,商业贸易发达
D依据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
6.对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B区域生态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C区域扩散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D、人地关系较为和谐
7.有关我国南方和北方人民生活方面的比较,错误的是()
A.南方居民多以大米为主食,北方居民则以面食为主
2020秋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3提能精练:第1章第2节 区域发展阶段 Word版含解析
姓名,年级:
时间:
学业评价强素养限时特训提能精练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考点分布表]
考点题号
区域发展的衡量指标与空间结构
演化
5,10,13(1)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1,2,3,4,6,7,8,9,11,12,13(2)
(3)(4)
意)
[基础巩固]
海南省东部潭门镇居民,与周边大部分渔民不同,被称为“不打鱼的渔民"。他们曾是帆船时代的英雄,如今传统的生产方式受到了极大冲击.读潭门镇人部分活动路线图,回答1~2题。
1.根据材料,推测古代潭门镇人从事的主要生产活动是( )
A.种植水稻B.远洋捕鱼
C.出海经商D.潜水采贝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古代潭门镇人与周边大部分渔民不同,被称为“不打鱼的渔民”,所以从事的主要生产活动是潜水采贝,D项正确;种植水稻、出海经商不属于渔民的主要活动,远洋捕鱼是“打鱼的渔民”,A、B、C三项错误.
2.如今潭门镇人的传统生产方式迅速没落,原因主要是() A.政府对海洋珍稀物种的保护和限制开发
B.所产的产品市场需求量缩小
C.周边地区竞相模仿,竞争力变弱
D.捕捞技术落后
答案A
解析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强了对海洋珍稀物种的保护,并限制开发规模,使其传统生产方式迅速没落,故A项正确;所产的产品市场需求量大,B项错误;周边地区竞相模仿,会使传统生产方式得到发展,C 项错误;捕捞技术会不断提高,不会造成传统生产方式迅速没落,D 项错误。
索马里经济以畜牧业为主,是世界上人均占有牲畜最多的国家之一。据此回答3~4题。
3.索马里处于区域经济发展的________阶段( )
A.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
必修3第一章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区域发展的三个阶段(讲义)
1. 理解并掌握区域发展中不同阶段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案例的分析、评价,确定发展方向和采取相应措施;
2. 明确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而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和协调的人地关系观。
二、重难点提示
重点:区域发展中不同阶段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
难点: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随堂练习】
区域发展阶段由低到高的排序,正确的是()
A.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工业化→综合发展
B. 工业化→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综合发展
C. 综合发展→工业化→以传统农业为主体
D.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综合发展→工业化
答案:A
思路分析: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很少;工业化阶段,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到比较高的水平,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高技术产业逐渐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例题1 我国各区域之间的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存在着很大差异。读“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差异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
(1)关于t2时刻各区域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区域1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B. 区域2处于发展后期阶段
C. 区域3进入起步阶段
D. 图示三区域所处发展阶段相同
(2)若用上图示意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差异,分析图示信息所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测试题(含答案)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下图为某区域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图中县界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以河流为分界线,是模糊的B.以湖泊为分界线,是模糊的C.以公路为分界线,是明确的D.以山脉为分界线,是明确的2.图示区域
A.水稻田的空间形态呈面状
B.森林公园、河流和湖泊均呈线状
C.城镇呈线状,乡村呈点状
D.公路呈线状,高速公路呈网格状
3.关于英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英国是世界上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国家
B.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C.英国很早就是世界著名的海运国
D.英国西部不适于粮食作物生长,乳畜业发达
读我国土地资源分布状况图,完成下列各题。
4.下列选项与图示内容相符的是()
A.①水田②旱地③林地④荒地 B.①水田②旱地③草地④林地
C.①水田②旱地③林地④草地 D.①水田②林地③草地④荒地
5.图中我国水田、旱地的大致分界与下列哪个选项吻合()
A.秦岭─淮河一线 B.我国二、三两级阶梯分界
C.400毫米等降水线 D.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的大致分界
6.下列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的特征,推断不正确的是()
A.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
B.土地类型多样、区域差异显著
C.难以开发利用和质量不高的土地比例较大、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土地是难以开发利用的
D.水田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降水量一般在800毫米以上
下图为中国各省(市、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类型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7.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低值区包括
8.下列关于图示各分类区农业发展的方向,匹配正确的有
A.较高值区应努力成为小麦、水稻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的主要基地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1.2区域发展阶段
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基地构成严峻挑战。
P12
wk.baidu.com
1.随着本地区资源的枯竭,同时,由于技术、产业结 构等与区域外整个市场发展的不和谐(其他区域的迅速 发展、出现了新的增长点等),增长速度衰退,效益降 低,本区域原先具有的集聚作用减弱,导致整体区域 呈现萎缩状态。 2.在这一阶段,区域最先存在的优势(包括资源的、地 理位置的)已几乎丧失殆尽,人地关系已处于严重的不 协调。 3.上海市的持续发展,需要克服资源短缺、用地紧 张、环境污染、市场竞争激烈等限制性因素。区域经 济及企业需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引进新的技术,改 革区域的经济结构,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上 海市才能产生新的增长活力.
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人均GDP
人均GNP 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
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2、区域的总体发展趋势
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呈现出: 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趋势 思考:为什么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不 是表现出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总体发 展趋势?
以传统农业 发展指标 为主体的 发展阶段 人均国内 生产总值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 综合发展阶段 达到较高的水平 第三产业为主,高 科技成为区域发展 的主导
很少
有所提高
产业构成
农业为主 工业为主,第三 产业快速发展 工业少
劳动力 分布
农业为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和区域发展》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和区域发展》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单元检测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区域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中国最北的省区
B.辽宁省与韩国隔海相望
C.云南省与菲律宾隔海相望
D.西藏自治区毗邻泰国
“我是京东智能配送机器人,已顺利抵达您的楼下,请凭提货码提取商品。”这是在北京海淀区一居民楼下发生的一幕。这些配送机器人可以识别、躲避障碍物,辨别红绿灯,还能规划路线、自动驾驶、自动泊车等。
读上述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2.这些配送机器人完成快递工作,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A.RS B.GPS C.GPS、GIS D.RS、GIS
3.关于经线和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经线都与本初子午线平行 B.经线和纬线都长度相等
C.纬度越低,纬线越长 D.纬线指示南北方向
我国西南某地区将山区和丘陵地区局部的平地称为“坪”,“坪”也是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读下面“我国西南某地局部地形图”。
完成下面小题。
1 / 11
4.图中 N 地的最低海拔可能为()
A.365 米 B.395 米 C.405 米D.415 米
5.图示各村村名中可能有“坪”字的是()
A.①村 B.②村 C.③村D.④村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村位于 R 河流的源头,水运便利
B.M 乡地处 R、S 两条河流的分水岭
C.②村比③村服务范围小,服务等级高
D.图中所示公路,M 至④间起伏最大
“乡堵”指乡村堵车,是重大节假日中乡村爆发的一种“短暂堵”,尤其在每年春节期间更为明显。十都乡是江西省上饶市的一个偏远小镇,近几年每逢春节,不管乡道还是村道,经常堵得水泄不通,堵车成了过年聚会的热聊话题,百度地图等手机导航软件也成了司机们出行的必备工具。在车流中除了当地车外,还有很多挂着外地车牌号的车,以浙、闽、粤牌居多。下图为十都乡地理位置图。
必修三复习提纲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
第一章 重难点
第一章课文目录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
【知识疏理】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
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地理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
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二、区域空间结构
1.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
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
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2.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1.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
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2.产业结构的差异
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
•反之,可根据产业比重判断区域状况:
•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
必修3第一章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说课稿.doc
高中地理必修(3)1.2《区域发展阶段》说课稿
《区域发展阶段》这一课题选自湘教社出版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地理必修3》第一单元第二节,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学习。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主要阐述区域发展理论。选用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为案例进行分析,深入浅出地说明了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区域的含义、区域的产业结构等已掌握,了解了一些区域的特征。但本节内容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加以引导。
(三)教材重点、难点的确定
1、教学重点:区域发展演化规律
2、教学难点:区域发展演化规律
3、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节内容的规定是: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这条标准是要使学生通过对实例分析,认识区域自身的发展规律,要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随着区域自身的发展,不断协调人地关系,并根据社会、科技等发展,不断探寻本区的经济增长点。
二. 三维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和三次产业产值的比重以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
2.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个案例,说明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案例来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题时间:30分钟)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与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
关||,并且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①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大范围破坏为代价||,谋求地方经济在短期内的高速增长
①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区域||,其社会经济通常是开放的
①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区域||,其区域是相对封闭的
A. ①①
B. ①①
C. ①①
D. ①①
发达国家必须率先大幅量化减排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这是不可推卸的道义责任||,也是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发展中国家应根据本国国情||,在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转让支持下||,尽可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阅读材料并完成2~3题||。
2. 材料中将世界各国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划分指标包括()
①国内生产总值①人均国民收入①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①资源蕴藏量
A. ①①
B. ①①
C. ①①
D. ①①
3. 需要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转让支持的国家()
A. 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
B. 谋求地方经济在短时期内高速增长
C. 区域经济增长明显不平衡
D. 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4. 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最主要的指标是()
A. 预期寿命
B. 第二产业产值
C. 国内生产总值
D. 教育程度
5.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总体发展趋势为()
A. 不平衡—平衡—不平衡
B. 平衡—不平衡—平衡
C. 平衡—不平衡
D. 不平衡—平衡
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指各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之比同1的差||。下表是“2019年和2019年长沙市产业结构偏离度表”||,回答6~7题||。
6. 根据信息||,可以判定()
A. 产业结构偏离度与产业增加值比重呈正相关
B. 产业结构偏离度与产业就业比重呈负相关
C. 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值||,表明该产业还具有一定的劳动力吸纳优势
D. 产业结构偏离度为负值||,表明该产业的产值高||,吸引了大量劳动力
7. 据表中信息推测长沙市2019年以后一段时间内()
A. 第三产业发展快速||,吸引大量劳动力
B. 工业化继续推动城市化发展
C. 农业生产受到限制||,产值将下降
D. 劳动力过剩||,人口向外流动
读下列“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按购买力评价法计算得出)统计图”||,完成8~9 题||。
8. 图中反映的城市化与人均GDP的关系是()
A. 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
B. 某阶段人均GDP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呈负相关
C. 城市化发展是提高人均GDP水平的主要动力
D. 人均GDP水平越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越快
9. 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
A. 发展水平较高
B. 应加快发展
C. 发展速度最快
D. 应限制发展
10. 针对我国中部地区现状||,国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2019-2019)中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山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是我国中部崛起战略中的重要省区||。根据下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5)题||。
(1)有人提出“中部塌陷”的说法||。根据图2||,可以体现这种说法的依据是___________||。
(2)导致中部六省经济发展较慢的主要原因是(多选)()
A. 自然资源相对贫乏
B. 与东部地区比||,城市群带动能力弱
C. 劳动力丰富
D. 交通条件不如东、西部地区
E. “中部崛起”战略尚未实施
(3)下列关于各省工业方面的描述正确的是(多选)()
A. 山西是我国的煤炭能源基地
B. 位于湖北的三峡水电站是我国最大的水电站
C. 河南、安徽是我国重要的航空航天基地
D. 湖南、江西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4)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和不利因素||。
(5)分析该区域粮食生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
1. A 解析: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区域||,其社会经济通常是封闭的||,而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区域||,其区域是相对开放的||。
2. D 解析:划分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和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3. C 解析:这些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处于工业化阶段||,区域经济表现出增长不平衡的态势;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采矿业或旅游业占较大比重||。
4. C 解析:解题时||,首先要注意区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抓住题干中的“经济”二字和“最主要的指标”去思考||,就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5. B 解析: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与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6. 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指各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之比同1的差||,若某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正||,即产业的增加值比重高于就业比重||,说明该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表明该产业还具有一定的劳动力吸纳优势||,反之则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可能||。
7. B 解析:从表中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由2019年的正值到2019年的负值可知||,该产业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可能||,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下降||,不代表其产值下降||,在这里要特别注意比重和产值的不同||,根据产业结构偏离度可以看出||,第二产业为正值||,表明该产业还具有一定的劳动力吸纳优势||,工业化将继续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因此不能说明该地区劳动力过剩||,人口向外流动||。
8. A 解析:从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曲线的变化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两者相互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总的来说||,人均GDP水平越高||,相应的城市化水平越高||,不存在某阶段的负相关问题||。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人均GDP水平||,是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发达国家自“二战”以来||,随着人均GDP的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相对缓慢;发展中国家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市化进程很快||。就是在同一个国家||,不同的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的相互影响也是不同的||。如日本||,随着人均GDP的增长||,“二战”以来到20世纪70年代前后||,城市化进程很快;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市化进程趋缓了||。所以只有A选项是正确的||。
9. B 解析:考查关于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运用排除法||,A、C显然不对||。应该加快发展还是限制发展||,这关键要看经济发展速度、人均GDP的增长情况||。现阶段||,我们国家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人均GDP增长很快||,这与我们国家目前的低城市化水平是不相适应的||,所以我们应该加快城市化进程||。从图中曲线还可以看出||,四个国家明显分为两组||,分别代表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0.(1)①中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幅下降;②在三大地区中||,中部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幅最小
(2)BE(3)ABD
(4)优势:①该区域位于亚热带和暖温带||,光照充足||,雨热同期(气候资源丰富);
②耕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有大面积的平原||,如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等)||。不利因素:①降水季节变化大(变率大)||,多洪涝、干旱灾害;②初春、冬季多寒潮;③水土流失严重||。
(5)意义:①该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30%以上;②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是我国小麦和稻米生产地)||。
解析:第(1)问: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两个时段内||,东部地区GDP占全国比重增幅最大||,西部地区增幅较小||,而中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幅呈下降趋势||,故提出了“中部塌陷”这种说法||。第(2)问:注重审题||,找出影响中部六省经济发展较慢的主要原因||。中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交通虽不如东部地区发达||,但比西部地区便利||。故A、D 错误||。劳动力资源丰富||,是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不符合题意||,故C错||。政策及城市群的带动能力(如沪宁杭地区在东部地区中起到龙头作用)是影响中部经济发展较慢的主要原因||,故B、E正确||。第(3)问:山西省是我国的煤炭能源基地||,大同有煤都之称||,故A正确||。三峡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镇||,是我国最大的水电站||,故B正确||。河南、安徽不是我国重要的航空航天基地||,这两省工业少||,科研能力也不如上海等地||,故C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