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教材分析
初中数学《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数学《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一. 教材分析《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数据的收集方法、数据的整理方法、数据的描述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
二. 学情分析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但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不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方法、数据的整理方法、数据的描述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
2.教学难点:数据的收集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数据分析方法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操作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作为教学案例。
3.学生活动材料:为学生提供一些实践操作的材料,如调查问卷、数据记录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数据,如彩票中奖号码、天气情况等,引导学生了解数据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实际问题,如学校七年级学生的身高分布情况,让学生尝试用图表的形式展示数据,引导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数学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统计和描述数据的情况?”(如:统计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数据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这一章节的内容充满好奇心。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展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然而,在教学查问卷和观察方法的设计不够熟练,导致收集到的数据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为了提高学生们的数据收集能力,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关于调查问卷和观察方法设计的实例讲解,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如何避免主观偏见和错误。
其次,在数据整理环节,学生们对表格、图表等整理工具的使用还不够熟练。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将加强对这些工具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们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此外,对于统计量的选择和统计图的绘制,学生们普遍存在一定的困难。这说明我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可能没有做到足够细致和深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点,我打算在后续课程中增加一些具体的案例,通过对比不同统计量的优缺点和统计图的适用场景,让学生们能够更加明确如何选择和使用这些工具。
-数据的整理:在整理过程中,如何对数据进行合理的分类、排序,以及如何发现和纠正数据中的错误。
-统计量的选择: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进行描述,理解不同统计量在描述数据时的优缺点。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教材分析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教材分析西葛中学董介文一、教材的地位: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我们需要用数据解决问题。
统计概率所提供的“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法已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普遍使用并且强有力的思维方式。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例如:日本的福田地震、海啸和核泄漏问题已成为全世界人民关注的焦点,每天都需要收集大量的统计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精细的分析,并得出结论,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全国的人口普查;一个家庭的收入与支出;分析中考学生的数学成绩;统计学生的视力情况、身高、体重等等,都需要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得出结论。
这一章的知识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更注重了数学的时效性。
在人教版的数学课程中,已加强统计概率的份量,已将“统计与概率”列为知识领域之一,成为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并重的内容,这使得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结构更加合理,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更全面的培养。
在近几年的中考120分中,与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相关的这些统计知识和概率知识所占的比重有所加大,占9分左右。
“统计与概率”领域主要学习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等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概率的初步知识,这些内容在三个年级均有安排,教学要求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学生水平的增长逐渐提高。
本套教材安排了三章。
这三章内容采用统计部分和概率部分分开编排的方式,前两章是统计,最后一章是概率。
统计部分的两章内容按照数据处理基本过程的不同侧重点来安排,分别是7年级下册的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8年级下册的第20章“数据的分析”;概率部分为9年级上册的第25章“概率初步”。
二、教材安排:第十章是统计部分的第一章,内容包括:1.利用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以抽样调查为重点)收集和整理数据;2.利用统计图表(以直方图为重点)描述数据;3.展现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调查的基本过程。
北京市第八中学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教材分析-最新教育文档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教材分析一、本章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新课标将初中数学内容分为了四个部分“统计与概率”,“数与代数”,“空间和图形”和“综合与实践”.人教版教材将“统计与概率”内容分三章呈现,采用统计和概率分开编排的方式,前两章是统计,最后一章是概率.统计部分的两章内容按照数据处理基本过程的不同侧重点来安排,分别是七年级下册的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概率部分为九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二、本章知识结构图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了解数据处理的过程. 了解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两种收集数据的方式,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2.体会抽样的必要性,通过实例了解简单随机抽样,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3.会制作扇形图,能用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4.通过实例,了解频数及频数分布的意义,能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等距分组的情形),能利用频数分布直方图解释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会根据问题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进一步体会统计图在描述数据中的作用.5.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6.通过表格,折线图,趋势图等,感受随机现象的变化趋势.(趋势图,也可称为统计图或统计图表,是以统计图的呈现方式,如柱型图、横柱型图、曲线图、饼图、点图、面积图、雷达图等,来呈现某事物或某信息数据的发展趋势的图形. )7.通过经历统计活动,初步建立数据分析观念,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五、教学建议1.注重向学生呈现数据处理的完整过程本章注意引导让学生在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中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和方法,而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材的设计以数据处理的的基本过程为线索.在反映数据处理整体过程的前提下,以具体问题为载体介绍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中的有关问题.而不是“就头论头,就尾论尾”地把统计过程割裂开来,帮助学生建立对统计思想和统计的基本过程的整体性认识. 2.注重统计思想的渗透与体现统计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它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来帮助人们解决问题.根据数据思考和处理问题,通过数据发现事物发展规律是统计的基本思想.教学中,除了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认识有关统计知识和统计方法外,应引导学生感受渗透于统计知识和方法之中的统计思想.对统计思想的了解有助于把握解决统计问题的大方向,也有助于加深理解学习过程中的局部问题.3.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在小学,学生可以说掌握了划记法,会读简单的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会画简单的条形图、折线图,但不会画扇形图,会画扇形图是本章的一个教学要求.因此在本章教学时,应将重点放在引领学生通过实际案例亲身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深入理解各种统计图的特点.4.关注信息技术的使用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统计工作带来很大方便,例如借助计算机计算统计数据和绘制统计图表有很好的效率和效果.目前,实际工作中的很多统计图表都是利用计算机(器)画出的,许多统计计算也是借助于计算机(器)完成的.为了体现计算机(器)等现代信息技术对统计的作用,本章编写了选学栏目“信息技术应用利用计算机画统计图”,供有条件使用计算机的学校选用.教学中如果能使用计算机(器)作统计图或进行统计计算,将有利于把学习重点放在理解统计思想和从事统计活动上来.但是,教学中应注意不能使学生离开计算机(器)就不会画简单的扇形图、直方图和折线图.5.注重引导学生挖掘有效信息,合理评判统计结果近几年的中考命题对学生的识图及阅读能力有较高要求,所以应在本章开始培养学生认真读图及阅读的好习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识图能力及阅读能力,能够从统计图表和文字中准确地读取有效数据. 另一方面,样本数据的随机性对统计结果的影响,即统计结果有可能出现偏离总体比较大的情形,但只要数据收集的方法合理且样本容量足够大,往往能对总体作一个较好的估计.对同一个统计问题,经常可以用不同的统计方法来处理,得出的结论也往往不完全一致.因此应注重引导学生以“好坏”作为判断的标准,而不是对错.6.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从做中学”学习统计的有效方法是亲身经历统计活动的基本过程,避免学生产生是对已学知识简单重复的误解. 而在课题学习当中,更应引导学生设计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既可避免抽象的概念和方法带来的学习困难,又可使学生感受统计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会数据处理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作用.让学生真实的经历了实际问题的统计过程,经历了数据收集以及处理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知识的牢固程度.7.准确把握教学要求①关于数据分析:分析数据是统计中补课缺少的重要环节,它在本章已经出现了,但属于较为简单的情形.本套教科书在八年级下册第20章“数据的分析”中将对它有更深入的安排,而本章对分析数据的要求仅是通过简单实例,让学生初步感受它是统计全过程中必要的一环,初步体会统计思想和统计过程.因此,在本章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准确把握教学要求,不要过早地出现较复杂分析数据的问题.②关于频数分布直方图:一般直方图是用矩形面积表示频数的,而对于等距分组的情形,为看图与画图方便可以改为用矩形的高表示频数.本节的问题都属于后一情形,因此教学中不必过多涉及一般直方图,而应重点介绍用矩形的高表示频数的直方图.六、具体处理建议§10.1统计调查(一)数据的收集1.数据来源数据的来源一般有两条渠道:一条是通过统计调查或科学实验直接得到第一手统计数据,另一条是通过查阅资料等间接获得第二手统计数据.在本章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考虑让学生对两种收集渠道都进行尝试.2.调查问卷的设计①设计调查问卷的步骤:确定调查目的;选择调查对象;设计调查问题②设计调查问卷要注意:问卷设计:一般包括调查中所提问题的设计、问题答案的设计、以及提问顺序的设计等. 几点要求:问题设置要紧紧围绕调查的目的;提问不能涉及提问者自己的观点;问卷提供的答案尽量全面;问题要简明,问卷形式简捷,便于答卷便于整理.3.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1)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的区别:全面调查可以得到全面数据,但是工作量相对较大;而抽样调查只能得到局部数据,可靠性相对较差,但是工作量相对较小.①当调查的结果对调查对象具有破坏性时,或者会产生一定的危害性时,通常采用抽样调查;②当客观条件(人力、物力等)限制调查不易进行时,常采用抽样调查;③当调查的对象个数较少,调查容易进行时,我们一般采用全面调查;④但当调查的结果有特别要求时,或调查的结果有特殊意义时,如国家的人口普查,我们仍须采用全面调查.(2)相关的一些概念,如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应当明确.(二)数据的整理对于收集到的数据,通常需要整理后才能看出数据的分布规律.根据需要设计合适、规范的表格对学生来说在能力上有一定的要求,让学生体会到各种表格在整理数据中的作用,以及表格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至于划记法,学生实际上已经比较熟练.(三)数据的描述如何制作扇形图,这是本学段的一个教学要求.对于直方图、趋势图,是本学段学习的新统计图.本学期最为基本的要求是能够独立制作出各种统计图,并了解它们在反映数据信息时的不同特点,其次,是通过经历制作统计图的完整过程,把握其中的细节,能够准确的从图表中提取信息.有时,一些信息需要从若干个统计图中经过综合分析才能够得到.1.扇形图的画法:(1) 计算各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2) 计算表示各部分数量的扇形的圆心角度数(圆心角=360 某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3) 画圆,根据计算所得的圆心角,画出各个扇形,并标注项目及百分比;2.本章出现的五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1) 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2) 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3) 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出事物变化的情况.(4) 频数分布直方图:能够显示各组频数分布的情况,易于显示各组之间频数的差别.*(5) 趋势图:用一条直线刻画数据的变化趋势,根据趋势图做预测.例1 为了了解某地区七年级学生每天体育锻炼的时间,要进行抽样调查.以下是几个主要步骤:①随机选择该地区一部分七年级学生完成调查问卷;②设计调查问卷;③用样本估计总体;④整理数据;⑤分析数据.正确的顺序是A.①②④⑤③B.②①③④⑤C.②①④③⑤D.②①④⑤③例2 某班有40名学生,他们有的步行,有的骑车,还有的乘车来上学,根据以下已知信息完成统计表:例3① 了解一批炮弹的命中精度;② 调查全国中学生的上网情况; ③ 审查某文章中的错别字;④ 考查某种农作物的长势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例4 为了测算一块600亩试验田里新培育的杂交水稻的产量,随机对其中的10亩杂交水稻的产量进行了检测,在这个问题中10是A .个体B .总体C .总体的样本D .样本容量例5 有200袋大小相同的黄豆将装上火车运往北京. 其中10袋的重量分别为 (单位:斤):196,198,199,200,197,198,196,196,200,198,估计这200袋黄豆的总重量为____________.例6 某市举行初一数学竞赛, 李老师从获奖名单中了解到该市六所重点中学及其他学校获一等奖的人数, 李老师想统计六所重点中学及其他学校获一等奖占获奖学生总数的 百分数, 你觉得他用哪一种统计图比较合适( )(A) 折线统计图 (B) 扇形统计图(C) 条形统计图(D) 以上都可以例7 如图是某校七年级学生跳绳成绩的条形统计图(共三等), 则下面回答正确的是( )(A) C 等人最少, 只有40人(B) 该校七年级共有120人(C) A 等人占总人数的30%(D) B 等人最多,占总人数的32 例8 下图反映了2019至2019年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长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低于2019年B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年增长率低于9%的有2年C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最多的是2019年D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在逐年增加例9 右图是甲、乙两户居民家庭全年支出费用的扇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以下各个判断正确的是( )A .甲户比乙户食品开销多B .甲户比乙户教育开销少C .甲户比乙户衣着开销多D .以上说法都不对020406080100120140A B C 人(等级例10 典典学完统计知识后,随机调查了她所在辖区若干名居民的年龄,将调查数据绘制成如下扇形和条形统计图:3500. (一)总数与频数总数:所有研究对象个体总的数目叫做总数.频数:在若干个数据中,每个数据出现的次数,叫做该数据的频数;将总体划分为若干个小组,落在不同小组中的数据的个数叫做该组的频数.频率: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值叫做频率.(频率⨯100%就是百分比).(二)频数分布表(三)频数分布直方图① 横轴表示相关数据对应量的大小,并标出每一组数据的两个端点,对于纵轴, 等距分组时表示频数,每个矩形的高代表对应组的频数. ② 特点:能够显示各组频数分布的情况;易于显示各组之间频数的差别.③ 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画图步骤:ⅰ计算极差,即计算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ⅱ决定组距与组数,即将一组数据分成若干个小组,组距⨯组数≈极差;ⅲ决定组限,即分组后,确定各个小组两个端点的数值;ⅳ列频数分布表;ⅴ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四)直方图和条形图的联系与区别①联系:它们都是用矩形来表示数据分布情况的;当矩形的宽度相等时,都可以用矩形的高来表示频数的多少来反映数据的分布情况的;②区别:由于分组数据具有连续性,直方图中各矩形之间通常是连续排列,中间没有空隙,而条形图中各矩形是分开排列,中间有一定的间隔;直方图是用面积表示各 组频数的多少,而条形图是用矩形的高表示频数;直方图中矩形的长宽都有意义,而条形图宽度是一定的,只有高有意义.(五)几点注意人数组距频数组距,那么小长方形面积组距频数一般直方图是表示⨯=(1)画好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关键是决定好组距和组数,因为它们的不同,甚至会对结果产生影响.其实它们两个是紧密联系的,一般是凭借经验和研究的具体问题,首先确定一个,再由“组距⨯组数≈极差”即可求出另一个,同时,在实际决定的过程中,往往有一个尝试的过程.对于这点,在教学上,应有专门的设计,使学生有所体会.(2)组距和组数确定以后,就要根据组距和组数对数据分组.数据分组时,对数据要遵循“不重不漏”的原则,我们往往采取“上限不在内”的原则.如,152≤ x <155.(3)对于本节的课本例题,也可以引导学生讨论,除了用统计的办法,还有没有别的办法也能选出身高差不多的40名同学.(六)关于数据分析问题学生对于数据图表,能解释统计结果;能利用频数分布直方图解释数据中蕴含的信息;通过表格,折线图,趋势图等,感受随机现象的变化趋势. 根据结果做出来简单地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是目前要求不宜过高例11 一个容量为80的样本最大值为143,最小值为50,取组距为10,则可以分成()A.10组B.9组C.8组D.7组例12 为了让学生了解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某中学举行了一次环保知识竞赛,共有900名学生参加了这次竞赛.为了解本次竞赛成绩情况,从中抽取了部分学生的成绩(得分取整数,满分为100分)进行统计.请你根据尚未完成并有局部污损的频率分布表和频率分布直方图,解答下列问题:(1)填充频率分布表的空格;(2)补全频数直方图;(3)全体参赛学生中,竞赛成绩落在哪组范围内的人数最多?(4)若成绩在90分以上(不含90分)为优秀,则该校成绩优秀的约为多少人?例13以下统计图描述了九年级(1)班学生在为期一个月的读书月活动中,三个阶段(上旬、中旬、下旬)日人均阅读时间的情况:(1)从以下统计图可知,九年级(1)班共有学生______人;(2)图7-1中a的值是______;(3)从图7-1、7-2中判断,在这次读书月活动中,该班学生每日阅读时间______(填“普遍增加了”或“普遍减少了”);(4)通过这次读书月活动,如果该班学生初步形成了良好的每日阅读习惯,参照以上统计图的变化趋势,至读书月活动结束时,该班学生日人均阅读时间在0.5~1小时的人数比活动开展初期增加了______人.例14为防治大气污染,依据北京市压减燃煤相关工作方案,2019年全市燃煤数量比2019年压减450万吨,到2019年、2019年要比2019年分别压减燃煤800万吨、1300万吨.以下是根据相关数据绘制的统计图的一部分:(1燃煤数量为万吨;(2)请根据以上信息补全2019-2019年全市燃煤数量的折线统计图,并标明相应数据;(3)根据上述统计结果,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10.3从数据谈节水如何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本课既安排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获得第二手数据,也有让学生设计问卷,亲自调查获得第一手数据,这些过程都必须给学生们充分的时间,去积极参与,认真体会、总结. 建议教师应引导学生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数据的不同特征,从而使用上各种统计图来描述数据.本节实际上是前面所有知识方法的一个综合实践,建议分几步进行:(1) 先给学生明确调查目的,让学生课下按组设计调查问卷(作为作业);(2) 老师批阅后,在课上组织学生讨论、修改,最后统一;(3) 学生分组实施调查,利用课余或周末的时间进行;(4) 分小组整理数据,绘制统计图表,作简单分析;(5) 在课堂上分组汇报.。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分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分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包含两节内容:统计调查与直方图,该部分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教学时可进一步挖掘现实生活中有趣的、可打操作的真实素材,使学生充分感受统计在日常生活、社会和各学科领域的广泛应用,体会统计在解决问题中所起的作用。
我在教学中重点关注全面调查与直方图的体验式合作学习,具体做法如下:
1、全面调查。
将任务分到一个小组内,小组成员分工完成,最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学生挖掘的素材较好。
一班的素材是调查全班同学喜爱名星的情况,二班的素材是调查全班同学喜爱体育项目的情况,针对此问题小组成员进行分工,最后展示全面调查的过程,由一个小组完成并展示,教师只需引导一下即可,效果好。
2、直方图。
直方图的教学较复杂,费时费力,教学中教师不能因为费时费力而将结果直接呈现给学生,一定通过学生自己动手体验直方图是如果绘制的,对数据的处理环节比较重要,例题中有60个数据,稍有不慎就会影响结果,如果处理数据呢?就要靠小组成员的协作了,可将小组成员再分成两小组,三人为一组,一人读数,一人划记,一人监督,为了避免出现错误,告诉学生各负其责,读数的人用手或笔指数读数,声音洪亮,读一遍或两遍,有一定间隔,划记的人发挥耳朵的
作用,仔细听,不东张西望,低头划记,监督的人站在有利位置上默默监督,不分散,不打扰其他两人,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经过这样的操作,使学生体会合作方式及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
通过小组的体验式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在教学中不失为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得以体现。
2015-2016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教材分析 课件(32张)
必修3 《统计》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线性相关关系、回归直线
如果散点图中点的分布从整体上看大致在
__一___条__直__线__附__近_________,就称这两个变量之间具有线性相关
关系,这条直线叫做回归直线.
2.回归方程 (1)最小二乘法 求回归直线使得样本数据的点到回归直线的
_距___离__的__平__方__和___最__小____的方法叫做最小二乘法.
(2)回归方程
方程^y=bx+a 是两个具有线性相关关系的变量的一 组数据(x1,y1),(x2,y2),…,(xn,yn)的回归方程, 其中 a,b 是待定参数.
回归分析:对具有相关关系的两个变量进行统计分析的 一种常用方法. 独立性检验
一、课程学习目标
• 7.通过经历统计活动,初步建立数据分析观 念,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增强 学习统计的兴趣.
• 4. 通过实例,了解频数及频数分布的意义,能画频数分 布直方图(等距分组),能利用频数分布直方图解释数据 中蕴含的信息. 会根据问题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 数据,进一步体会统计图在描述数据中的作用.
直方图和条形图的联系与区别:
• ① 联系:它们都是用矩形来表示数据分布情况的;当矩 形的宽度相等时,都可以用矩形的高来表示频数的多少 来反映数据的分布情况的;
职工总数的比进行抽样。 因为抽取人数与职工总数的比为100:500=1 :5
所以在各年龄段抽取的职工人数依次是
125 5
,
2580即, 95255, ,56,19。
常用抽样方法
随机抽样 1. 抽签法 2. 随机数表法 3. 系统抽样 4. 分层抽样
一、课程学习目标
• 2. 体会抽样的必要性,通过实例了解简单随机抽样,初 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第七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苏科版数学八(下)第七章《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兴化市楚水初级中学邓昌滨一、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为了对生活中的事物作出合理的决策或可靠的预测,必须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方法,并会对结果作科学地分析和恰当的描述.为了逐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有必要给学生适当介绍一些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初步知识,这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是大有好处的.“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2、主要内容本章是统计部分的第一章,内容包括:利用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收集和整理数据;利用统计图表描述数据;展现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调查的基本过程.本章数据处理的一般过程如下:1、课标对教材的总体要求初中阶段关于“统计”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即: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2、课标对本章内容的具体要求(1)了解通过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能根据问题查找有关资料,获得数据信息.——注意统计思想的渗透与体现,能根据数据思考与处理问题.(2)通过抽样调查,初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注意用样本估计总体是归纳法在统计中的一种运用,抽样调查是一个重点内容.(3)了解频数及频数分布,掌握划记法,会用表格整理数据表示频数分布,体会表格在整理数据中的作用——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到统计的活动中去,在过程(收集和整理数据方面)中学习.(3)学会用简单频数分布直方图和折线图描述数据的方法,进一步体会统计图表在描述数据中的作用,会根据问题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注意决定组距与组数是一个教学难点.(4)通过实际参与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经历统计的一般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初步建立统计的观念,培养重视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态度——注意挖掘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教学,同时在选择真实素材进行教学时还要注意数据的真实性,要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计算频数和频率.(2)从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2、教学难点(1)分析统计图表, 获取有用的信息.(2)认识各类统计图表的优缺点,选择恰当的统计图表来表示数据.四、教材编写特点从《标准》上看,内容的安排呈现螺旋上升,在三个学段均有安排,教学要求随着学段的升高逐渐提高.“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侧重在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上,涉及的分析数据比较简单,“数据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侧重分析数据上.五、教学建议1、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让学生明确调查对象,分析真实数据,提倡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使学生的学习在合作探究活动中进行.2、使学生经历数据处理的过程: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以及与他人的讨论,寻求合理的答案,获得数学说理的经验.如在第一节的第二课时可以做游戏:抛掷骰子.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游戏中设计必要的训练题巩固频数和频率的概念;分析数据时注意让学生自主观察、讨论、归纳,探索出频数和频率的性质.3、将统计图表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景中,作为数据处理的一部分.数学中采用的问题情景应尽量来源于实际,问题的解答要符合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世界的密切联系.在第二节的两节课之中设计相应的问题情境,情景的选择要贴近学生实际或者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背景.4、尽量在课堂上呈现典型的基本训练题,通过学生应用体验达到巩固概念、形成解题方法、灵活应用、提升技能的目的.可适当设计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的训练;对于统计图的综合运用放在第二课时.5、要教给学生结合统计图的特点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的方法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反应每个对象的具体数值.因此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时,通常第一条信息是某些对象的具体数值;第二条信息可以由这些数据计算得出某对象比某对象多(少)多少或者是数据的变化趋势即折现统计图直接反映的内容;而第三条信息则可以进一步计算出某对象占总体的百分比,即算出扇形统计图直接反应的内容.折现统计图最大的优势是直接反映数据的变化趋势.在识图时第一条信息一定是说数据的变化趋势,可以从整体到局部叙述变化趋势,接下来则可计算出某对象的具体数据(条形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直接反映的是各部分(各对象)占总体的百分比.第一条信息则说某对象所占的百分比之最,接下来叙述各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还可以由图中数据计算得出各对象的具体数据(条形统计图)。
教学设计十一:《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教学设计十一:《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数据收集的方法。
2.掌握数据整理的方法,包括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
3.能根据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数据收集、整理的方法。
2.难点: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践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实际问题,如调查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引出数据收集的重要性。
2.数据收集的方法
(1)介绍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
(2)讲解抽样调查的方法,如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等。
3.数据整理的方法
(1)讲解如何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制作频数分布表。
(2)介绍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绘制方法。
4.数据的描述和分析
(1)根据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描述数据的分布情况。
(2)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5.课堂实践
让学生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描述的实践活动。
6.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讨论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7.总结
总结数据收集、整理和描述的方法。
8.作业
布置课后练习,要求学生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并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
第十章数据收集与整理教材分析(41页)
,数学向其他学科渗透又形成了许多新的 数学交叉学科,即便是一些过去与数学无缘的人文
学科也与数学 产生了联系,各门科学都向着“数学化”发展,已成为当今科技
发展
的一个趋势。
②数学在渗透到各门学科领域的同时,也逐渐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 个角落:面积、体积、
对称、百分数、平均数、比例、角度、概率
等成为社会生活中很常见的名词;人口增
重点
统计
核心
数据分析
03 本章在统计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 数据是一种重要的信息 , 统计概率所提供的“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 思 考方法已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普遍使用并且强有 力 的思维方式。重视对数据的使用和能够对数据 进 行处理已成为信息时代每一位公民必备的素质。
学习本章应培养学生哪些能力
04 学习本章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能力
4.模型思想 ①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 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 ②建立模型思想的本质就是使学生体 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而 且它也是实现上述目的基本途径。
04 学习本章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能力
5.应用意识
①现代数学发展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数学应用的空前发展,许多抽象 的数学理论得到了应用
学与学习数学在这一点上没有本质的差异, 只是深度和难度上的差异。问题可以把思考引
向深处,问题可以
发现新的思路。
②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会质疑——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我 国著名数学家丁石孙
曾说过:没有问题的学生不能算是好学生。 保护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就想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一样,非常重要。
4.考察学生对信息的提 取能力和转化为图形语 言的能力
05 具体教学建议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教学设计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小结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授课教师:《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小结》教学设计(一)内容和内容解析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的小结”。
主要的内容是通过解决一个实际生活问题,从而回顾,复习整个一章的知识。
内容解析:本章第一节的内容就是统计调查,已经对数据的处理经历的四步: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描述数据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且介绍了收集数据的一种重要方式---调查问卷。
也学习了如何利用表格整理数据,并且根据问题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
通过绘制条形图,扇形图和折线图体会了不同统计图的优缺点。
本课是对这节内容的提高和升华,通过解决一个实际生活问题(要了解七年四班同学周一至周五平均每天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情况),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统计调查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据意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根据内容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处理数据的四个过程以及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教学目标:1.体会数据处理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能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对数据进行整理和描述。
2.通过实际参与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感受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培养重视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态度。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据意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合作学习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目标解析:目标1达成的标志是: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引导,明确数据处理的过程要经过四步: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能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绘制出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
目标2达成的标志是:学生参与并绘制完成条形图和扇形图,并且根据条形图和扇形图进行简单的分析,从而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目标3达成的标志是: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参与小组讨论,交流活动,表现出求知的欲望、主动展示自己学习成果。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单元分析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绘》单元分析一、单元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理解通过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能根据问题查找相关资料,获得数据信息.2.通过抽样调查,初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通过案例理解简单随机抽样,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3.理解频数及频数分布,掌握划记法,会用表格整理数据表示频数分布,体会表格在整理数据中的作用.4.学会用简单频数分布直方图(等距分组)和折线图描绘数据,进一步体会统计图表在描绘数据中的作用,会根据问题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绘数据.5.通过实际参与收集、整理、描绘和分析数据的活动,经历统计的一般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初步建立统计的观点,培养重视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态度.数学思考: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表示与处理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统计观点同时向学生介绍数据处理的一种新方法,使学生对统计数据实行进一步的处理,并作出相对应的评判.问题解决:统计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它通过收集、整理、描绘和分析数据来协助人们对事物的发展作出合理的判断,能够利用数据信息和对数据实行处理已成为信息时代每一位公民必备的素质.对于本章知识要求学生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并应在具体情境中实行适当的选择,而不要注重这些概念的识记性考察.所以,在复习中,应重视学生的举例,注重学生所举例子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创造性,并据此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情感态度:充分信任学生,努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主动地实行学习.勤于思考,擅长思考,是学好数学的先决条件.通过实际参与收集、整理、描绘和分析数据的活动,感受统计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初步建立统计的观点,培养重视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态度.二、单元重难点指导单元重点:收集、整理和描绘数据.本章的教学重点是收集、整理和描绘数据.从这个章的地位和作用可知,假如不掌握好这局部内容,会给以后的学习带来极大的困难.学生在经历收集、整理、描绘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过程,感受统计的思想,建立统计的观点,体验统计的作用,逐步建立用数据说话的习惯.突出重点时,首先,教师教学中应做到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结论产生的过程,体会在实践操作中得到数学知识的思想方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使学生在思想上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绘的重要性.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应将所要探究的知识引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反之又为实际生活服务的特征,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单元难点:样本的抽取,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画法.对于直方图,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没有接触.教材从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入手,分析数据的频数分布,首先将数据分组,求出数据的最大值、最小值,以确定数据的极差,参照极差确定组距,进而将数据实行分组,利用频数分布表给出数据的分布情况.教材介绍了根据频数分布表作出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方法,以及根据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作出频数分布折线图的方法.三、单元知识及与其它相关单元的知识联系从《标准》看,“统计与概率”领域主要学习收集、整理、描绘和分析数据等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概率的初步知识,这些内容在三个学段均有安排,教学要求随着学段的升高逐渐提升.第三学段的“统计与概率”在前两个学段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概率的初步知识.依据《标准》第三学段的内容标准和统计概率本身的特点,本套教材将“统计与概率”领域独立于“数与代数”和“图形与几何”领域安排,共有三章.这三章内容采用统计局部和概率局部分开编排的方式,前两章是统计,最后一章是概率.统计局部的两章内容按照数据处理基本过程的不同侧重点来安排,分别是7年级下册的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绘”,8年级下册的第20章“数据的分析”;概率局部为9年级上册的第25章“概率初步”.。
初中数学人教版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教材整体分析与教学安排
初中数学人教版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教材整体分析与教学安排一、本章教学目标:1.了解通过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能根据问题查找有关资料,获得数据信息。
2.通过抽样调查,初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3.了解频数及频数分布,掌握划记法,会用表格整理数据表示频数分布,体会表格在整理数据中的作用。
4.学会用简单频数分布直方图(等距分组)和折线图描述数据的方法,进一步体会统计图表在描述数据中的作用,会根据问题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
6.通过实际参与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经历统计的一般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初步建立统计的观念,培养重视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态度。
二、具体内容和课时分配如下:10.1 统计调查约2课时10.2 直方图约1课时10.3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约1课时数学活动约1课时单元复习约1课时三、本章知识结构图:四、课程教学建议:1.注意统计思想的渗透与体现统计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它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来帮助人们解决问题。
根据数据思考和处理问题,通过数据发现事物发展规律是统计的基本思想。
它在本章编写中是受到极大关注的。
特别需要注意到,用样本估计总体是归纳法在统计中的一种运用,统计中常常采用从总体中抽出样本,通过分析样本数据来估计和推测总体的方法。
本章第10.1节“统计调查”介绍了利用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抽样调查是其中的重点内容,蕴涵在这些内容背后的是上述统计思想。
教学中,除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认识有关统计知识(如样本、总体、个体、频数等)和统计方法(如抽样调查等)外,应引导学生感受渗透与体现于统计知识和方法之中的统计思想,使学生认识到统计思想是统计知识和方法的源头,正是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才产生了相应的知识和方法。
例如,抽样调查方法是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的产物。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教学设计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根据调查问题,设计数据收集方案。
(2)小组内部分工合作,开展数据收集工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3)小组之间分享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数据整理和描述,讨论如何从数据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针对午餐偏好调查数据,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数据收集的意义,掌握数据收集的基本方法,如问卷调查、观察、访谈等,并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
2.学会整理和描述数据,掌握基本的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如制作表格、绘制统计图表(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并能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数据收集、整理和描述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从数据中发现规律和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1)明确各小组成员的职责,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发挥各自的优势。
(2)定期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心得和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案例分析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4.重视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数据收集、整理与描述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
3.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方法,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示(教材分析)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示(教材分析)展开全文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示(教材分析)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2005版)第14册一、本单元主要内容:第一部分:1.总体、个体、样本与样本容量的知识,以及对被调查对象采取的两种调查方法,即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
2.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步骤。
3.数据表示的三个方法(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4.利用计算机绘制统计图的方法。
第二部分:5.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用科学计算器求平均数。
6.众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7.中位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二、地位与作用:为了对生活中的事物作出合理的决策或可靠的预测,必须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方法,并会对结果作科学地分析和恰当的描述。
为了逐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因此有必要给学生适当介绍一些统计得初步知识,这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
三、教材编写特点:由于受学生知识面的限制,这一单元知识介绍一些统计的初步知识,不要求处理难度较大的问题,如宏观调控等,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入手。
1.当被调查的对象数量不太多时,可以对它们逐一进行调查,从而得出结论。
这种方法得出的结果比较真实、可靠。
这种调查方法成为全面调查。
比如,对全班同学的睡眠状况、饮食习惯、喜欢的电视节目等进行调查时均可以采取全面调查。
2.当被调查的对象数量太多或必须进行“破坏性”试验时,只能采取抽样调查,然后由此评估整体结果。
比如,对全国人口中易患感冒的年龄阶段、我国土地沙化的变化趋势、大气污染状况、水质污染情况、灯泡的使用寿命、玻璃的耐压程度等进行调查时,都只能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
3.数据收集的意义。
对数据加以收集整理,是为了了解涉及国事、家事的方方面面的情况,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教材分析(2014.3.20区教研)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扇形图与条形图综合应用, 读懂统计图,从不同的统计图中得到必要的信 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此题难度较大应注意认 真读图.
具体考点 7、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8、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例4[2008 北京] 为减少环境污染,自2008年6月 1日起,全国的商品零售场所开始实行“塑料购物 袋有偿使用制度”(以下简称“限塑令”).某班同 学于6月上旬的一天,在某超市门口采用问卷调查 的方式,随机调查了“限塑令”实施前后,顾客在 该超市用购物袋的情况,以下是根据 100位顾客的 100份有效答卷画出的统计图表的一部分:
第3学段(7——9年级):
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 了解数据处理的过程;能用计算器处理较为 复杂的数据。 2.体会抽样的必要性,通过实例了解简单随 机抽样。 3.会制作扇形统计图,能用统计图直观、有 效地描述数据。
二、教材安排:分散安排,螺旋式上 升;课标要求分三个学段
第3学段(7——9年级) :
分析:(1)根据表格所给数据即可得出:2009年运 营路程为:2008年运营总路程+28 求出即可。 (2)根据扇形图得出:截止2010年已开通运营总路 程占计划的百分比,进而得出答案; (3)根据截止2015年新增运营路程为: 1000×36.7=367(千米);进而得出从2011到 2015年这4年中,平均每年需新增运营里程.
二、教材安排:分散安排,螺旋式上 升;课标要求分三个学段
第2学段(4——6年级):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数据分析 过程。 2.会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能选 择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 3.认识条形、扇形、折线统计图等常见的统 计图,并能用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 地表示数据.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教材分析和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广州市西关外国语学校黄晓莉【教材分析】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在新课程中得到了较大的重视,成为和“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综合与实践”并列的四部分内容之一,而统计则成为这一部分内容的重点。
为此,《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三个学段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并随着学段的升高逐渐提高。
而本章作为统计部分的第一章,对整个统计内容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习目标】1、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了解数据处理的过程。
了解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两种收集数据的方式,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
——注意统计思想的渗透与体现,能根据数据思考与处理问题。
2、体会抽样的必要性,通过实例了解简单随机抽样,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注意用样本估计总体是归纳法在统计中的一种运用,抽样调查是一个重点内容3、会制作扇形图,能用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
4、通过实例,了解频数及频数分布的意义,能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等距分组的情形),能利用频数分布直方图解释数据中蕴含的信息。
会根据问题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描述数据,进一步体会统计图在描述数据中的作用。
——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到统计的活动中去,在过程(收集和整理数据方面)中学习,建议多挖掘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使学生能得到一些真实素材的人文方面的教育。
注意决定组距与组数是一个教学难点5、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6、通过表格、折线图、趋势图等,感受随机现象的变化趋势。
7、通过经历统计活动,初步建立数据分析观念,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
【编写特点】1.强调典型案例的作用统计属于“不确定性数学”,学生要对统计的思想方法有好的理解有一定困难,就是教师自己也不一定能真正理解到位。
因此通过案例化解困难正是统计教学的有效方式之一,教科书安排了丰富的案例,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案例来体会、理解统计知识,并从具体案例中总结、归纳出有关统计知识和方法,把统计思想渗透其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教材分析
本章包括三节,教学时间约需9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10. 1 统计调查3课时
10.2 直方图2课时
10.3 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2课时
数学活动
小
结
2课时
一、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
(一)内容解析
◆本章是统计调查的第一章,主要内容包括:
1.利用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以抽样调查为重点)收集和整理数据;
2.利用统计图表(以直方图为重点)描述数据;
3.展现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调查的基本过程.
共有三节:10.1 统计调查;10.2 直方图;10.3 课题
学习从数据谈节水;
◆具体内容
10.1 统计调查
知识点:①全面调查的概念;②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利用表格,通过划记法整理数据,画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描述数据;
③抽样调查、简单随机抽样、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概念;
④抽样调查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⑤分层抽样调查的意义和方法.
10.2 直方图
知识点:①组距、频数、频数分布的概念;②数据分组,列频数分布表;③画频数分布直方图;④画频数分布折线图.
10.3 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
三个活动:①根据附录提供的材料进行统计活动;②调查全校同学家庭人均日用水量;③撰写课题报告.
(二)本章知识结构框图
数据处理的一般过程:
本章学习目标:
1.了解通过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能根据问题查找相关资料,获得数据信息.2.通过抽样调查,初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通过案例了解简单随机抽样,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3.了解频数和频数分布,掌握划记法,会用表格整理数据表示频数分布,体会表格在整理数据中的作用.
4.学会用简单频数分布直方图(等距分组)和折线图描述数据,进一步体会统计图表在描述数据中的作用,会根据问题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
5.通过实际参与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经历统计的一般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初步建立统计的观念,培养重视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态度.10.1 统计调查(三课时)(目标的确定:可达成、可分解、可检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全面调查的意义,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掌握划记法,会用表格整理数据,会用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直观地描述数据.
2.经历全面调查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过程,初步建立统计观念,并会运用统计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参与处理数据的一般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
应用,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问题理解抽样调查的意义,理解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通过简单随机抽样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
2.经历抽样调查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过程,初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发展统计意识.
3.通过参与处理数据的一般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增强学习统计知识的兴趣.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分层抽样调查的意义,初步掌握分层抽样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会用折线图描述数据.
2.经历分层抽样调查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过程,感受分层抽样的必要性.
3.通过具体问题的探究,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发展统计思想.10.2 直方图(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组距、频数、频数分布的概念.
2.会对数据进行合理分组,会列频数分布表.
3.根据实际问题,经历数据分组整理、列频数分布表的过程,体会频数分布表在描述数据中的作用.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根据频数分布表画出频数分布的直方图和折线图,知道小长方形高(或面积)表示频数.
2.初步会用频数分布直方图整理、分析数据的分布规律,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
3.根据实际问题,通过画频数分布的直方图和折线图,体会频数分布直方图在整理、描述数据中的作用,提高用数学方法统计分析数据的意识与能力.
10.3 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根据附录提供的材料进行统计活动;
2.调查全校同学家庭人均日用水量;
3.撰写课题报告.
(三)新旧课标对比
◆课标统计与概率
“统计与概率”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整理调查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在“统计与概率”中,应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数据分析观念。
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是蕴涵着信息的;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会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很好的感悟.
◆(一)抽样与数据分析(新)
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了解数据分析的过程;能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数据.
(1)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能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统计数据。
2.体会抽样的必要性,通过实例了解简单随机抽样.
(2)通过丰富的实例,感受抽样的必要性,能指出总体、个体、样本,体会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
3. 会制作扇形统计图,能用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3)会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4.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计算中位数、众数、加权平均数,了解它们是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
(4)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会计算加权平均数;根据具体问题,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
5. 体会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会计算简单数据的方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