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小说的戏剧化特征

合集下载

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

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
○ 艺术教学与研究
������������������������������������������������������������������������������������������������������������������������������������������������������������������������������������������������������������������������������������������������������������������������������������������������������������������
在«呼 兰 河 传»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以 童 稚 少 女 般 的 心 理 写 了 一 个 解 事 颇 早 的 小 女 孩 眼 里 的 善 与 美 ,“蜻 蜓 是 金 的 、蚂 蚱 是 绿 的 、蜂 子 则 是 嗡 嗡 地 飞 着 ,满 身 绒 毛 ,落 到 一 朵 花 上 ,胖 圆 圆 的 就 如 一 个 小 毛 球 似 的 不 动 了 ,在 园 里 边 明 晃 晃 的 ,红 的 红 ,绿 的 绿 ,新 鲜 漂 亮 .”多 么 生 动 逼 真 ,趣 味 横 生 . 就 算 你 不 是 来 自 农 村 ,但 经 过 作 者 的 一 番 论 述 ,就 如 同 在 发 生 自 己 身 边 . 通 俗 易 懂 是 作 家 的 写 作 标 准 ,大 到 几 十 岁 ,小 到 十 来 岁 ,读 她的文章就是那么朗朗上口.矛盾在为萧红作序时写道: “有 人 会 觉 得«呼 兰 河 传»不 是 一 部 小 说”,“没 有 贯 穿 全 书 的 线 索 ,故 事 和 人 物 都 零 零 碎 碎 ,都 是 片 段 ,不 是 整 个 的 有 机 体 .”正 因 为 有 了 她 小 说 的 独 特 之 处 ,才 使 其 小 说 有 更 长 久 的生命力.

论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

论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

论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萧红,一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以其独特的小说创作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她的小说不仅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还表现出鲜明的写意剧特质。

本文将从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入手,探究其小说的独特艺术魅力。

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萧红在小说中善于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情感。

例如,在《生死场》中,作者用“生死场”这个概念来象征人生的无常和残酷,以此表达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萧红的小说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她以诗意的语言描绘人物和环境,使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感情色彩。

再次,萧红的小说在人物塑造上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她笔下的人物形象独特,性格鲜明,令人难以忘怀。

例如,在《生死场》中,萧红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金枝。

金枝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女孩,但在生活的压力下,她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身体。

萧红通过描绘金枝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展现了她的无奈和悲哀。

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如勇敢的福贵、痴情的祥林等,他们都以独特的个性特点吸引着读者。

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使她的作品具有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她以独特的笔触描绘出人生的悲欢离合、生死无常,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生命的真谛。

在她的笔下,小说不再是简单的生活描绘,而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的阐释。

这种写意剧特质使得萧红的小说具有了长久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感悟人生的真谛。

萧红,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以其独特的回忆诗学和小说叙事风格,呈现了个人经验和历史背景的深度融合。

她的作品不仅揭示了个人生活的细微之处,也展示了宏观社会环境的影响,为读者提供了理解和解读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视角。

回忆诗学是萧红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

她以诗意的笔触,把记忆中的片段、人物和事件描绘得栩栩如生。

在她的作品中,回忆不仅是叙事的基础,也是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

她通过回忆,把过去的经验和感受融入到现在的思考和观察中,使读者能够在作者的记忆之海中探索和感受历史的烙印。

呼兰河传的人物语言风格

呼兰河传的人物语言风格

呼兰河传的人物语言风格
《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萧红的作品,该作品的语言风格独特且鲜明。

首先,萧红的语言风格具有简洁无华、朴素客观的特点。

她的语言表达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复杂的句型,让人容易理解。

同时,她对事物的描绘和对人物的刻画都非常客观,使得她的作品具有一种冷静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揭示力。

其次,《呼兰河传》的语言风格充满童真和趣味性。

全书通篇运用了儿童的视角,展示了呼兰小城的生活画面,语言风格充满了童真和趣味性。

初读这样的文字,会感觉生涩、稚拙,似乎太过随意。

最后,《呼兰河传》的语言风格充满了情感和音乐性。

萧红的语言风格充满了情感,她的文字中流露出深深的情感和浓厚的音乐性。

她的语言像诗一样,充满了情感的起伏和音乐的节奏。

总的来说,《呼兰河传》的语言风格简洁、朴素、客观、童真和情感丰富,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使得这部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独树一帜。

论萧红小说中的生命形态及其戏剧性讽刺 汉语言毕业论文

论萧红小说中的生命形态及其戏剧性讽刺  汉语言毕业论文

论萧红小说中的生命形态及其戏剧性讽刺内容摘要:萧红作为一个有着独特思想的女性作家,开拓了一代艺术特质。

其小说恒久的艺术魅力,既写出了东北乡村闻所未闻的风物人情,原生态式地展示了黑土地的群体生命形态和生存状态,以及作者深刻的心理、文化体验与批判,还在于小说文本所呈现出的让人耳目一新的艺术创造性。

其小说以女性特有的“细致观察”和心理体验,对东北农民物化的生命形态予以深刻的揭示。

从这方面来看,她坚持了鲁迅的思想文化方向,对中国农民进行“国民性批判”,将农民身上对生命价值的漠视和苟活的生活态度采取了“揭出病苦”的创作态度,体现了对国民生存状态深深的忧患意识。

关键词:萧红小说生命形态讽刺性萧红小说恒久的艺术魅力,既写出了东北乡村闻所未闻的风物人情,原生态式地展示了黑土地的群体生命形态和生存状态,以及作者深刻的心理、文化体验与批判,还在于小说文本所呈现出的让人耳目一新的艺术创造性。

她曾说:“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是具备某几种东西,我不信这一套。

”①因为萧红的小说大没有主导的故事线索和围绕中心人物展开的故事情节,散文化倾向更明显。

鲁迅认为“萧红的小说,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描写,而女性作者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添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②对东北乡村生命形态和生存状态的“细致的观察”出之以极富创造性的“越轨的笔致”,正是萧红创作迥异于同时代其它作家的“明丽和新鲜”这种“越轨的笔致”与其对于人、事的心理体验与感觉方式密切相关。

一、生命形态萧红小说至始至终体现了一种生命形态,即是黑土地生灵的生命存在形式。

生和死是生命的两极,而由生到死的时间跨度,也是生命的一个轮回过程,这里的生命形态指《呼兰河传》的人和动物都在忙着生产、忙着死亡,年复一年地进行着生和死的轮回,对现实世界的冷漠、麻木和不思进取、凝滞的生活节奏、亘古如斯的生活状态。

从而折射出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对人类苦难的悲悯。

下面从三方面论述萧红小说的生命形态:(一)生存的寓言由于生存环境中带有神性的、灵性的人文传统的影响,东北作家的乡土文学总是有着寓言性的神秘和象征。

萧红的语言特色

萧红的语言特色

萧红的语言特色
萧红的语言特色是充满激情和独特的个人风格。

1. 激情:萧红的语言充满了情绪和激情。

她用极具感染力的词
语和犀利的笔触表达出对社会不公和个人命运的愤懑和抗争。

她的
文字激发了读者的情感共鸣,让人们能够深入感受到她内心深处的
愤怒、悲痛和希望。

2. 生动形象:萧红的语言描写细腻而生动,她能够通过几笔描
写抓住人物的特点和情感,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她善于运用形象
化的比喻和隐喻,将抽象的感受呈现得鲜活而具体。

3. 直观性和质朴性:萧红的语言直观而质朴,在表达上注重真
实和直截了当。

她的文字没有矫揉造作的修辞,而是以朴素的语言
表现生活的本质和真实的情感。

她用平实的词语和惯用语,贴近生活、贴近人心,让人们能够直观地理解和感受她表达的内容。

4. 强烈对比和矛盾性:萧红的语言经常运用骤然的对比和矛盾
的描写方式,以凸显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冷漠。

她将鲜明的人物对
比和悖论贯穿于文字之中,以犀利的笔触揭示出社会的荒诞和矛盾。

总的来说,萧红的语言特色是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直观质朴
和鲜明对比,她的文字注重真实和直接表达,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
地理解和感受她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萧红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萧红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萧红的写作特点及风格萧红(1907年-1942年),中国现代作家,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女性作家之一、她的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上世纪30年代左右,作品风格鲜明,表达了她独特的思想观点和审美情趣。

下面将从萧红的写作特点和风格两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一、写作特点1.独创的情感表达:萧红的作品往往充满着浓郁的情感色彩,以细腻的笔触表达出深刻的情感体验。

她善于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直接描写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感受,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作品中所传递的强烈情感。

例如,在《烟花三月下扬州》中,她以亲身经历为素材,真实地展现了对爱情的无尽思念和对生活的失望。

2.深刻的社会批判意识:萧红的作品中蕴含着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她敏锐地观察到社会风气的腐败与不公,对封建社会和封建家庭的束缚有着强烈的反感。

她勇敢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伦理观念对人性的压抑,呼吁个人追求自由和解放。

例如,在《呼兰河传》中,她通过对女主人公呼兰的刻画,揭示了封建家庭对女性的压迫和摧残。

3.对女性命运的关注:萧红的作品中女性形象极为突出,对女性的命运和处境关注尤为深刻。

她生活在一个封建社会中,亲身经历了女性的痛苦和束缚,深刻理解女性的痛苦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她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塑造,表达了对女性命运的关切和思考。

例如,在《呼兰河传》中,她刻画了女主人公从纯真少女到破碎家庭的女人,通过她的遭遇展现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命运的摧残。

二、写作风格1.冲破传统,大胆创新:萧红在创作中敢于突破旧有的文学传统,大胆尝试新的表现手法。

她以散文形式创作长篇小说,让作品更加灵活自由,使得情感更为细腻。

此外,她善于使用大量的口语和俚语,增强了作品的口语化和亲近感,使读者更容易被作品所吸引。

2.现实主义叙述方式:萧红的作品以细致入微的描写和激烈的冲突为特点,以真实生动的方式呈现人物形象和情节。

她注重细节的刻画,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具体、贴近读者的生活经验。

同时,她善于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对于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和矛盾,以及社会环境的对比,使作品更加丰满饱满。

论萧红小说的诗化色彩

论萧红小说的诗化色彩

《论萧红小说的诗化色彩》摘要:小说中的“我”也如同大观园中的少女一样,顽皮、活泼、天真、纯朴,热爱自然,富有感情,感觉灵敏而细腻,富于幻想和追求,[1]萧红:《呼兰河传》,《萧红全集》,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第566页,[5]萧红:《呼兰河传》,《萧红全集》,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第558页如果说萧红的小说内容上是以敏锐的感受和深邃的思想去思考生命的境遇和人生的悲剧等重大问题而独树一帜,那么,其艺术上则以独特的表现形式而令人瞩目。

对于萧红小说的叙事艺术,不少论者已有宏论,但对其小说的诗化色彩却少有论及。

我认为,萧红的小说具有浓郁的诗化色彩,这也使其小说为现代文学增添了一道独具魅力的景观。

萧红小说的诗化色彩,首先是指她的小说写得富有诗的内在激情和真挚感情。

萧红出身国破家亡的时代,个人又备受颠沛流离之苦、情感波折之痛。

这种独特的个人经历和社会背景赋予她深刻独到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又远远超出了卿卿我我的男女私情,也不同于一般知识分子的矫情,是一种愤世嫉俗、悲天悯人的感悟之情。

这种感情完全是从作者的心灵深处流淌出来,是作者内心郁结的倾吐、内在感情的宣泄,因而特别深刻感人,同时也赋予了小说诗一样的浓郁抒情风格。

萧红的小说常常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把自己整个地融入到故事、人物、氛围中去,其丰富的艺术情感构成了作品抒情成分的主要来源。

小说《家族以外的人》中,通过一名顽皮、天真、机灵的小女孩的单纯聪慧的眼睛,写出了善良朴拙的有二波的人生不幸。

作品只写了有二波生活的几个片断,主要是几次偷东西的行为,但作者并没有去讽刺和贬斥他,而是以小孩的童心去同情和亲近他,通过儿童视角看出被侮辱、被损害的劳动者身上被忽视、被埋没了的善良、宽厚的品质。

小说通过一个小女孩不带主观偏见的天真眼光极为敏锐地捕捉并揭示出了我们国民性中更为内在、更为本质、更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存在于广大民众心灵深处的善良、宽厚、诚实、坚韧的品质——这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绵延千年的根本基础——从而使作品充满了悲剧深度和人性厚度,使作品披上了一层貌似温婉实则辛酸、悲哀的抒情诗色彩。

萧红的叙事艺术

萧红的叙事艺术

萧红的叙事艺术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她的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艺术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于世。

萧红的叙事艺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真实生动的场景描写萧红擅长通过对细节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和情境,使得小说中的场景显得非常真实生动。

例如在《呼兰河传》中,她通过对呼兰河边村庄和农民生活细节的描写,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农民们艰苦卓绝的生活状态。

在《生死场》中,她通过对囚犯们在监狱里面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相同行为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囚犯们无尽的孤独和无助。

二、多元化的人物形象萧红笔下的人物形象非常丰富多彩,包括各种不同性格、不同阶层、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层次等等。

例如在《呼兰河传》中,她塑造了大量鲜明而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如勇敢坚毅的翠翠、聪明机智的黑子、忠诚老实的大妈等等。

这些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又有着共通之处,使得小说更加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

三、巧妙的叙事结构萧红在叙事结构上非常巧妙,她善于运用回忆录、日记等多种叙事方式来展现故事情节。

例如在《生死场》中,她通过囚犯阿Q正式被执行死刑前的回忆和内心独白,将整个故事推向了高潮。

这种叙事方式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四、深刻的思想内涵萧红笔下的小说不仅仅是一些故事,更是一种对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的深刻思考。

她关注农民生存状态、女性地位和社会阶层等问题,并通过小说反映出来。

例如在《呼兰河传》中,她揭示了农民们在旧社会中所经历的苦难和不公;在《生死场》中,她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在极端环境下的选择。

总之,萧红的叙事艺术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瑰宝之一。

她通过真实生动的场景描写、多元化的人物形象、巧妙的叙事结构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创造了一批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文学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学史关于萧红的评价

文学史关于萧红的评价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二)》唐弢主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1月版关于萧红的篇章:252—253 一页多些。

萧红(1911—1942)的中篇小说《生死场》也出版于一九三五年。

这本作品真切地反映了东北人民沦陷前后的生活,正像鲁迅在序文中所说的,“它是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

小说的前十章描写沦陷以前的东北:在哈尔滨附近的广大农村里,“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农民们把耕田的老马送进屠场换来两块纸币,随即全被地主夺走;人民试图用自己的力量惩罚那些吸血的剥削者,但得来的却是监牢和更沉重的灾难;年轻的一代牢牢记住亲人惨死的仇恨,随时准备索还血债;疾疫伴随饥饿夺去人们的生命,威胁着每一个活着的人。

自第十一章以下,描写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广大人民的苦难和斗争。

他们“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

在斗争失败后,他们认识到只有再组织起来去当革命军,才是正确的道路。

于是辞别残破的家乡,走向更艰苦、更漫长的路程。

作品没有一条贯穿全局的故事线索,它只是许多生活画面的连续。

因为作者观察的深入和笔致的细腻,在明丽的画幅中含蕴着感人的力量。

在民族矛盾迅速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历史条件下,没有因此忽视阶级矛盾,从而真实地写出了东北人民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深重灾难。

这是小说的可贵之处,也是小说胜过同一时期不少同类作品之所在。

继《生死场》之后,萧红还写有《旷野的呼喊》、《手》、《小城三月》(短篇)、《马伯乐》(中篇)和《呼兰河传》(长篇)等。

其中如《手》通过一个染匠的女儿在学校里因为一双黑手受到歧视的故事,有力地批判了资产阶级的学校教育。

作品构思既巧,描写亦复深婉动人。

写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呼兰河传》在过去生活的回忆里表现了作者对于旧世界的愤怒,但也流露出由于个人生活天地狭小而产生的寂寞的情怀。

萧红还有以“悄吟”的笔名发表的散文集《商市街》和《桥》,内中也不乏优美之作。

二、《中国现代文学史》江苏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组编写1979年版有关萧红的篇目324页—326页大致两页多些本书客观的介绍了萧红的身世和文学代表作品。

浅谈“萧红体”小说

浅谈“萧红体”小说

浅谈“萧红体”小说智联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破碎的中国版图上,日伪统治阴霾笼罩下的东北,那条流淌着千百万人泪水与叹息的美丽而又忧伤的呼兰河,哺育了一个寂寞而早悟的精灵--萧红。

萧红被鲁迅称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她的小说以鲜明的文体特征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

萧红曾说过:“有各式各样的生活,有各式各样的作家,就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她小说的语言呈现出新鲜自然、稚拙浑朴的美学情趣,形成了独特的“萧红味”。

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自传性的怀旧笔调;二是第一人称限制叙述,《呼兰河传》就是典型的代表。

它们给萧红小说带来独特的艺术效果,丰富了小说的情感容量;同时也突显了散文化的文体结构。

在中国现代文坛上,不同艺术风格的女作家都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色。

如冰心的清莹圆润、蕴藉空灵,丁玲的细腻直白、激切酣畅,庐隐的凄丽悱恻、感伤沉郁……均各呈异彩,各有千秋。

而萧红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则表现为超常规的句法形式及由此而来的新鲜自然、稚拙浑朴的美学意趣。

她对语言的超常规运用既表现为新鲜、生疏,同时又表现为直率、自然。

她语言的直率和自然这两种特性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如《呼兰河传》中的一段写景的文字:“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一切都活了。

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段文字完全以儿童的眼光来描写自然景物,显得真诚、坦率。

这种语言没有着意雕琢的痕迹,宛如白云出岫,风行水上,一派自然。

她小说语言的新鲜、生疏不但表现为直率、自然,而且蕴含着一种稚拙浑朴的美、一种独特而醇厚的情调。

在《呼兰河传》“尾声”里有这几句话:“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了。

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这种单调而重复使用的句型,复沓回荡的叙述方式,透出了儿童的稚拙和朴实,娓娓道来,节奏徐缓,却又内蕴深藏,浑朴醇厚。

论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

论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

作者: 杨迎平
作者机构: 南京晓庄学院人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文学评论
页码: 122-129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5期
主题词: 萧红小说;特质;写意;戏剧性;陌生化效果;文化特点;出奇制胜;表现手法
摘要:萧红的小说不像小说,所以,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多分析她小说的诗化、散文化特点,我认为萧红出奇制胜的地方是她小说的戏剧性特质。

她的小说,具有戏剧的场景:渲染与铺排;具有戏剧的人物:类型化与动作性;具有戏剧的叙述:讽刺与夸张;具有戏剧的表现手法:问离与陌生化效果。

萧红把小说写作视为艺术,而不是当作自我表白和情绪宣泄的手段,她要关注的是人类的灵魂和生命的价值。

论萧红《小城三月》的艺术特色

论萧红《小城三月》的艺术特色

论萧红《小城三月》的艺术特色《小城三月》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对自由、幸福的向往与追求,以及最终被传统的宗法制度所吞噬、香消玉殒的故事。

这是一篇在思想和艺术上都纯熟的作品,承袭了作者一贯的散文化笔调,以独具特色的叙事方式,将一个极其普通的爱情故事渲染得凄凉哀婉,穿过几十年的时光,带给人们强烈的震撼与反思。

本文以儿童视角的稚真进行原生态叙述,揭示悲剧实质。

儿童没有世俗观念的束缚,纯真无暇的天性使其所见皆是可见可感的表面事物。

选取儿童视角可以“透过儿童的眼睛来消除权威和神圣,揭开谎言和令人惊骇的暴力,由此也实现对真实生活的原生态显现。

”由于儿童不能看穿掩饰于成人笑容下的悲伤,无从探究事情发生的缘由,无法解读出事情背后隐藏着的本质,而解读不出的内在联系恰恰又是悲剧的根源,因此这种悖论似的的表述不仅留给读者更多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也更能呈现故事本身所蕴含的悲剧实质。

在《小城三月》里“我”并不丰富的人生经历中,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翠姨了。

藉由“我”的回忆,串联起翠姨生活的点点滴滴,开始原生态的客观叙述。

“我”不谙世事,因而体会不出翠姨的痛苦、矛盾和挣扎,叙述的语气难免有些淡淡的,但正是这种匠心独运的平铺直叙,才使得读者更真实地了解了翠姨的故事,并思考故事的悲剧实质。

翠姨是一个爱美和追求美的少女。

她在新旧混杂的特定时代里,接受了矛盾的两种人生观,一方面她向往新的文明,渴望自由的爱情,在内心深深地爱着“我”的表哥,用自我的方式反抗着命运的安排;另一面她又受缚于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自卑地认为自己配不上英俊潇洒、家道清白又有知识的表哥,只能将这种感情隐藏在心底,不敢有丝毫的表露。

被许给陌生男人后,她无力抗争也无路可走甚至无人诉说,只能决绝地选择以自我折磨直至肉体消亡的方式来求得解脱。

通过儿童视角,在“我”不带理性分析的直白叙述中,再现出亲友对翠姨一心求死的不解。

这反倒让读者对翠姨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并开始探究其背后的根源。

萧红小说的诗化倾向

萧红小说的诗化倾向

浅论萧红小说的诗化倾向摘要:20世纪30年代东北女作家萧红,凭其独特的创作个性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创作模式,建立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她的小说以诗意的书写著称文坛,自觉的追求小说的诗化意识,形成了一种具有散文化、诗化特征的小说样式。

其小说多淡化故事情节,注重内在情感的抒发,她用“陌生的”、富有音乐美的语言编织着小说的诗化意境。

论文主要从萧红小说中呈现的超常规的结构、独具个性的诗化语言、诗化意境的营造等构成诗化倾向的几方面进行考察和探讨。

关键词:萧红小说;诗化倾向;结构;语言;意境;萧红是个有着自觉文体意识的作家,其作品有着独特的审美风格和艺术追求,她在小说创作实践中打破了小说与散文、诗歌之间的界限,汲取了散文和诗的因素,在不同的文体之间寻求相互融通,使其小说呈现出了鲜明的散文化和诗化的倾向,形成一种特有的“萧红体”小说范式。

她曾说:“一个有出息的作家,在创作上应该走自己的路。

”“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要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

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①鉴于这样的写作立场,她努力的探索和实践,改变了固有的小说观念,为小说的写作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多元格局。

她的小说多淡化故事情节,注重内在情感的抒发,她用“陌生的”、富有音乐美的语言编织着小说的诗化意境。

1.超常规的文体结构在中国传统小说中,主要是依靠情节来再现生活的,然而萧红的创作往往是淡化故事情节,她小说创作中往往没有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以跳跃性的生活片断和生活场景为主,并通过对这些片断和场面的细腻描写,侧面揭示蕴含的社会意义及人物的命运。

萧红惯于用自由的叙事笔法来展现生活的片断,在小说《生死场》中设置了十七个小标题,它们主要不是根据情节进展来设置的,而是根据一个个不同的场景来命名的:“麦场”、“菜圃”、“老马走进屠场”、“荒山”、“羊群”、“刑罚的日子”等。

作者向人们展示的是一幅幅农村日常生活的图景,描述的是一个个平凡的故事,这些生活场景都没有具体的时间交代,没有明晰的线形情节发展关联,而是被分为一个个间断的画面、瞬间。

萧红散文的特点

萧红散文的特点

萧红散文的特点
萧红散文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大量口语化描写:萧红的小说以大量口语化的语言为特色,这种语言形式使得小说更加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独特的叙事方式:萧红的小说采用了独特的叙事方式——散文化叙述。

这种叙事方式不拘泥于传统小说的结构和形式,而是采用了自由、随意的形式,使得小说更加富有自由度和创意性。

个性化的人物形象:萧红的小说中的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的语言、行为、思想等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这种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使得小说更加真实、生动。

重视社会现实:萧红的小说重视社会现实,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描写了中国社会历史上的多个时期和多个阶层的人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意义。

独特的文学风格:萧红的小说具有独特的文学风格,她运用了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多种文学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影响力。

直率、朴实、无华的文风:萧红的散文一看就令人感到那么自然、直率、朴实、无华。

她的散文就像北国冰雪中的一枝奇葩,林梢间的一缕清风。

自叙传性的内容:萧红的散文多为自叙传性的散文,且其自传体记述文以《商市街》为代表。

总的来说,萧红散文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语言风格、叙事方式、人物形象、主题内容及时代意义、文学手法以及自叙传性的内容等方面。

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论萧红的小说创作·徐晓红·内容提要萧红是一位体验型、情绪型的极富才华的现代女作家。

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悲凉,饱受被放逐的寂寞、孤独和痛苦。

萧红的小说创作正是她的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

她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普泛的人类生命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

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从而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使小说取得另一种特殊意义的存在。

萧红小说正是以其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的文体风格在我国现代文坛上独占一隅,构筑了一个独具韵味的艺术世界。

本文由导言和三章组成。

导言:回顾和评价了萧红创作和萧红研究的概况,指出以往萧红研究中普遍存在的误区,即历来的研究者总是习惯于以左翼文学的标准来考察评价萧红的文学创作,而较少顾及萧红这一独特创作个体的精神特质。

这一误读最终削弱了萧红小说的审美意义和丰厚意蕴。

鉴于此,本文拟定把这位自传型作家的生命活动和创作内涵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研读,以期真正挖掘出萧红小说的美质。

第一章:萧红的一生是被家庭、爱情和社会所放逐的一生,在她的内心深处,始终深藏着难以排解的无家的悲凉感。

可以说,寂寞情绪和无家情结困扰了萧红,同时也造就了萧红,成就了她的许多艺术佳构。

她把自己的孤独与忧伤、寂寞与怅惘,通过审美沉思转化为作品的情感基调和美丽的诗魂。

第二章:萧红是一个有着自觉的主体意识和强烈的悲剧意识的作家,她坎坷曲折的经历和由此而来的看待生活的独特方式和对人生的独特发现,是形成她小说悲剧意蕴的重要基因。

与其他现代女性作家不同,萧红创作伊始,便以先觉者的焦灼姿态去观照现实的苦难人生。

浅谈《生死场》的表演风格

浅谈《生死场》的表演风格

卷铺盖卷 啊 !死吧 !就 是你翻 白了眼儿 , 蹬直 了腿儿 , 到 了阴间啥也别扯 啊——具 有 鲜明 的东北 味 , 带着 二 人转 的旋律 , 透着浓 浓的 乡土感 , 传达着整个戏剧 的关 于生 老 病 死 的 思 想 意 蕴 , 复 的 吟 唱 , 悠 扬 激 越 、 反 或 或 低 沉 伤 感 , 大 强化 了整 个 舞 台 的 戏 剧 氛 围 。 极 二里半 的扮演者 倪大宏 的 台词尤 其 出众 , 这个 角 色所具有 的卑 琐 、 抑 、 压 奴性 的性格通过演员 的台词表 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他 向他的羊说 的话 : 二里半 老 瞌 , 来 了, 跟 没事 , 事, 啥 事。 没 没 就 是 成 业 跑 了 , 还 打 我 , 亲 生 儿 子 , 不 是 人 他 我 他 揍 的。老 瞌 , 是 我 儿 子, 闯祸 , 陪 我 唠嗑 。 你 不 还
浅 谈 死场》 表演 风 格 生 的
唐 衍 欢
根据著名作家萧红 的传世经典小说名篇《 生死场 》 改编 的话剧《 生死 场》 是 近年来 中国戏剧界 获得 重大 , 成 功 的剧 目 , 称 为 “ 根 现 代 文 学 沃 土 的 奇 葩 ” 在 被 植 。 极其简练的舞台空 问里 , 员表演 真实 、 犷、 演 粗 形体 动 作夸张而不失分寸 , 有很 强的舞 台张力和 视觉 冲击 具 力, 台词具有鲜明 的地域特点和 民间性 , 有很强 的动作 性, 符合角色的心理情 感 , 给人 强烈 的真实感 。在 此 , 笔者试从形 体表 演和台词表 演两方面来 分析 国家话剧 院的《 生死场》也是一种形体表演 的极度夸 张。 《 生死 场》 之所 以能成功的感染人 、 打动人 , 很大程 度是 因为舞 台上 演员 粗 犷、 张 的形体 表 演。“ 夸 话剧 《 生死场》 利用大量 的强力夸 张的肢体 语言 , 制造 了一 种浓烈 、 狂热 的戏剧 姿态 , 中人 物放纵 的肢 体 、 剧 饱满 的情感 带给观众 巨大 的冲击 ……在 《 生死 场 》 的舞 台 上, 男人 抬手 就打 ‘ 婆子 ’丈 夫粗 鲁 的骑 在 老 婆身 骚 , 上 , 人 神 情 麻 木 的 生 孩 子 , 民 的动 作 精 确 的 演 绎 出 女 农 来, 在强力 夸张 中淋 漓尽 致 的完 成 了角 色 的塑造 。① ” 导演 田沁鑫 曾说 : 我不喜欢 站着说话 的戏 , 望舞 台 “ 希 上有热力 , 通过 演员 的台词 , 精神状态和肢体动作散 发 出来 的那 种热 力 。然后 , 舞 台 整体 的视 觉 冲击 力 。 是 我注重的这些 , 包括肢 体语 言及演员 身体 动作 上的 张 力, 所产生 的视觉 冲击 力 , 一直 贯穿 于 我 的戏 剧 创作 中。0演员的形 体表 演 是戏剧 动 作最 鲜 明的标 志 , ” 是 使舞 台充满 “ 热力” 造成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必要手段 。 , 通过演员粗 犷、 夸张的形体 表演 ,生死场》 《 牢牢 的抓 住 了观众 的眼球和心灵 , 整个 舞 台成 为一 个充 满戏剧 使 魅力和张力的磁场 。

2020年(文体教育行业)萧红呼兰河传的文化内涵与文体特色

2020年(文体教育行业)萧红呼兰河传的文化内涵与文体特色

(文体教育行业)萧红呼兰河传的文化内涵与文体特色《呼兰河传》继《生死场》之后,1938年萧红在重庆开笔创作她的自传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由于颠沛流离,直到1940年底才在她寓居的香港最后完稿成书。

这个时刻,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离家乡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和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

它在艺术形式上是壹部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壹整体。

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壹部严格意义上的小说,而在于这‘不像’之外,仍有些别的东西——壹些比‘像’壹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壹篇叙事诗,壹幅多彩的风土画,壹串凄婉的歌谣。

”1.欢乐童年——寂寞心灵的慰藉萧红的壹生是被家庭、爱情和社会所放逐的壹生,在她的内心深处,始终深藏着难以排解的无家的悲凉感。

能够说,寂寞情绪和无家情结困扰了萧红,同时也造就了萧红,成就了她的许多艺术佳构。

她把自己的孤独和忧伤、寂寞和怅惘,通过审美沉思转化为作品的情感基调和美丽的诗魂。

写作《呼兰河传》的萧红经历了内心和外在的种种变故和波折,身边没有了写作《八月的乡村》的“保护人”似的萧军,心目中的故乡也从要逃离的陷阱变成灵魂的寄寓之地。

成熟的萧红换了壹副眼光见待故乡。

故乡,尽管她蒙昧,蒙昧得令人痛心,可是她又是包容的,爱和恨,善和恶,美和丑,都在其中。

就像后花园中的小黄瓜、大倭瓜,就像那些蝴蝶、蚂蚱、蜻蜓,就像黄昏时候的红霞,他们不辨生死,既短暂,又久远。

萧红用散文的笔调来书写故乡。

她找到了壹种最能表达自己和故乡的血肉联系的笔调。

在这种书写中,萧红重新确认了自己和故乡、和呼兰河的关系。

他们不再是对立性的,而是对话式的。

在这样的写作中,萧红获得了心灵的慰藉。

萧红作品的审美表现

萧红作品的审美表现

萧红作品的审美表现
萧红作品的审美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独特的题材选择:萧红作品主要关注底层社会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女性的命运。

她以真实的经历和生命体验为基础,将笔触深入到社会底层,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底层人民在生活重压下的苦难和挣扎。

独特的美学追求:萧红作品的美学追求在于她对真实、自然和朴素的追求。

她不刻意雕琢文字,不追求浮华的辞藻,而是以平实、朴素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了底层社会的现实。

这种美学追求使她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独特的叙事风格:萧红作品的叙事风格独特,她善于运用短小精悍的段落和简洁明快的语言,使作品节奏明快、流畅。

同时,她常常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让读者通过主人公的视角感受故事的起伏和情感的波动,增强了作品的代入感。

深刻的人性关怀:萧红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尤其是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扭曲和异化。

她通过对人
物心理和命运的刻画,展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读者对人性和生命有更深刻的理解。

浓郁的地域色彩:萧红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她以东北农村地区为背景,通过对风土人情、民俗习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东北地区的独特魅力。

这种地域色彩使得她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

总的来说,萧红作品的审美表现体现在她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对真实和自然的追求以及对地域特色的描绘等多个方面。

这些审美表现使得她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人性的复杂多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红小说的戏剧化特征
[摘要]萧红告别了传统意义上的戏剧与小说之间的互相转化,而是独具匠心地让小说中的事件自身就带有戏剧性,形成内容的戏剧化,在啼笑皆非的同时,给予人一种精神与心灵的撞击,唤醒人们良知和对愚昧的认识。

本文将就萧红小说的戏剧化特征展开讨论,进行探究。

[关键词]萧红;戏剧化;立体
小说常常可以成为出色的戏剧,而戏剧常常也能转化成为一本小说。

二者之间看似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而萧红的小说不只是表面上的相互转化而已。

她的小说,本身就是一部戏剧。

这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在于,萧红的小说总给人一种强烈的镜头感。

这种镜头感让读者常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正是这种感觉,让萧红的小说立体了起来。

因而,萧红小说的戏剧化,不再成为传统意义上简单的戏剧与小说的相互转化,而是独具自身特色的镜头下的真正的戏剧。

同时,这种戏剧又能从多个方面体现出来。

1内容的戏剧化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对野台子戏进行了详尽的描写,而同时,萧红详尽的又不是野台子戏表演的内容,而是别的些什么。

野台子戏本是一年秋收,感谢天地所要唱的戏。

从表面上看,似乎就是这样,而实际的用途却远大于此。

说媒的约定两家父母在戏台底下彼此相看,已嫁妇女聚在野台子底下彼此攀比,村民聚在一起谈论各村之间的是是非非,许久未见的姐妹聚在一起或生疏或熟悉等。

像极了大家聚在野台子戏的台下集体上演一出出更精彩的剧幕。

这本是一场乡村夜戏,可萧红并没有将视角放置在野台子戏是如何表演的,什么人在表演,而是细说了在戏台子下发生的一切,比起野台子戏,台下的戏更为出色。

萧红像是在其中放置了一个镜头,镜头扫过台下的一切,让本身的戏暗淡下去,却将台下的一切真正地呈现在镜头前,成为真正的戏剧。

萧红用这样两个“戏”的对比,让整个事件变得戏剧起来。

2结构的戏剧化
萧红小说有着多重结构,这些结构组合在一起形成了萧红小说的立体性,而这种立体也成就了镜头下的戏剧,让小说呈现出戏剧化的特色。

2.1空间结构的戏剧化
萧红的小说不像一般的小说那样,只是空泛的描述和记叙,她的小说总会让读者陷入一种身历其境的感触中。

而这种特质的呈现,正是来自于萧红对小说空间结构的塑造。

“空间化的叙事结构特点在于不注重逻辑叙述,而重在对多个场景的立体展现,同时不注重对事物发展时间顺序的描述,而是平面和静态的呈现。

”[1]正是因为空间的塑造才成就了立体的萧红小说,而这种空间塑造又是在
空间描述和空间跳跃中交错进行的。

这样错综复杂的结构下,自然便成就了具有戏剧化的萧红小说。

萧红的小说中总是会花很大的篇幅去介绍一个小说开始的地方的样貌。

这种介绍像极了给读者在脑海中构建一个具有实体性的空城。

在《呼兰河传》开篇,萧红就用了很大篇幅去营造一个立体的呼兰河小镇,“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城里除了十字街以外,还有两条街,一条叫做东二道街,一条叫做西二道街。

这两条街是从南到北的,大概五六里长。

”之后更是对东西二道街上所有的店铺景物作了详细的描写。

2.2情节结构的戏剧化
《生死场》第九篇《传染病》开篇第一句话就是“乱坟岗子,死尸狼藉在哪里,无人掩埋,野狗活跃在尸群里。

”这样一个简单的描述,极其简单的一句话,却为整个故事的发展奠定了一个情节。

即,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一片荒芜和凄凉中展开了一场戏剧。

接着赵三卖镰刀,麻面婆抱着将死的孩子走过,赵三家的孩子被强行打针等一系列的事件相应展开。

而这些事件的展开都在一个大的背景墙下生动展现,就是开篇的第一句话。

就像一出话剧或者电影抑或者其他什么的,在一个背影墙下,情节展开,奠定基调甚至故事大概。

萧红的小说总会给人一种场面感和画面感。

而这种具体的感觉正是来自一个个情节背景的铺垫以及展开而得以实现的。

3人物的戏剧化
人物是小说必不可少的因素,小说中常用的人物分类为主角与配角。

而萧红的小说并未有主次之分,在她的作品中,人物被分为了三大种类,这三大种类构造成了戏剧小说中人物的基础。

3.1看客
在《生死场》第十四篇《到都市里去》中,金枝离家到城里后赚到“第一笔钱”的时候,“炕尾一个病婆,垂死是被店主赶走,她们停下那件事不去议论,金枝把她们的趣味都集中来。

”“旁边那些女人看见金枝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人们慢慢四散,去睡觉了,对于这件事情并不表示新奇和注意。


这样的例子在萧红的小说中比比皆是。

可见,萧红将看客的戏码不断通过自己的形式体现出来。

用他们的滑稽与无情来体现愚昧的思想和可悲的人性,唤起人们心中还残留的人性温存,写出一种理性化的痛苦,一种淡化广漠的悲哀。

3.2表演者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将这种表演痕迹明显放大了很多。

其中有写卖粉的人家租住的院子的那间屋子雨后会长出蘑菇,这引得同住的很大的羡慕,于是住家
在上屋顶采蘑菇的时候“本来一袋烟的工夫就可以采完,但是要延长到半顿饭的工夫,同时故意选了几个大的,从房顶上骄傲地抛下来。

”这种表演痕迹似乎比《生死场》中更明显。

萧红常在自己的作品中通过大量的讽刺、夸张和些许的写实来展现出中国农民的悲哀。

这点得到了鲁迅先生的真传,也体现出了她一个作家的作用。

而这种夸张的表演者的塑造,为萧红小说中的戏剧特征和小说意义起到了很大的关键作用。

3.3被表演者
团圆媳妇被接进家门的时候就引起了院里不小的轰动,父母亲院里的人都在说团圆媳妇,就连“我”也急着要去看团圆媳妇。

她就像是木偶戏里的木偶,下面坐满了一排排的观众,等着观赏着她,而真正在观赏什么,又没有人能说出来。

而在大家都看过团圆媳妇后,她的身强力壮引起了众位看客的不满,大家纷纷出谋划策的要“拯救”团圆媳妇。

可以说,团圆媳妇从一开始就被放在了被表演的位置上。

团圆媳妇从进胡家开始,直到死亡,一直都是众人心中的一个看点。

她配合着众人的演出,暴力和虐待是在人们自以为善的调教下进行的。

而这种进行只是为了满足众位看客的期望而已。

这一点,团圆媳妇的婆婆更是一语道出了重点,她婆婆花了大价钱为团圆媳妇烧“替身”。

只是,偌大的排场,却没有什么人观看,于是“团圆媳妇的婆婆一边烧着还一边后悔,若早知道没有什么看热闹的热闹的人,哪有何必给这扎彩人穿上真衣裳。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对婆婆来说,团圆媳妇的存在似乎也只是为了配合她演一出戏。

而萧红通过塑造这种无知背景下的被表演者,唤起灵魂的救赎。

季红真在给《萧红精选集》写名为《对着人类的愚昧》的序时曾写道:“《呼兰河传》是一个典范,她综合地运用了各种问题。

从电影、风俗画、自叙传的抒情诗,到可以独立成章的短篇小说,以互相勾连的场景与人物,传达出整体的文化氛围,使分散的细节获得内在似的联系[2]”其实,不止是《呼兰河传》。

这种独特的多样化的叙述文体在萧红的多部小说作品中均可以看见,甚至可以说,俨然成了萧红小说的一个独特标志。

而所谓的相互勾连的场景与人物则更是萧红小说戏剧化中最突出的特征。

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地说萧红让小说从纸面上“立体”了起来。

参考文献:
[1]周春梅.独特的叙述模式多义的主题内涵[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
[2]季红真.萧红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