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和风带的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反思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反思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反思第一篇:气压带和风带教学反思《气压带和风带》教学反思一、考纲对该节的要求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二、对考纲的解读识记: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特点,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季风的形成应用:运用气压带、风带、季风等知识解释气候的形成、分布及特点三、对课时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总结和反思优点:①课时设计突出了本节的三大重点:气压带风带分布和特点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②讲解中特别关注的知识点:全球气压带风带均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而且气压带表现为高压和低压相间分布;同一半球,信风带与西风带风向相反,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冬季,大陆出现冷高压,将副极地低压带切断;夏季,大陆出现热低压,将副热带高压带切断;南亚的西南季风是由于夏季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

③运用规律巧计各气压带或风带以及季风环流的主要特征;利用示意图解释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④本节讲解中指导学生判读等温线,复习了等值线的特征和等值线判读技巧,同时也讲解了等温线与其它等值线的区别。

⑤教学素材丰富:有图片、声音、视频等,讲解中拓宽了教学内容,大量收集资料,通过整合资源丰富。

不足:①课时设计重点在知识的传授。

②在深入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降水特征分析上,虽重视探究,循序渐进,但感觉不够干脆,较为啰嗦和重复。

③在学习中,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本课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设置了探究方法,引导学生明确任务。

但由于部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所以还有学生不知所措,学到的内容不能形成完整体系。

第二篇: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说明2.2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说明)————袁记飞作业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解读课程标准,确定学习目标:1.叙述大气环流的概念及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

气压带与风带 教学反思

气压带与风带 教学反思

《气压带与风带》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1、教学理念的体现:本节课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地理核心素养出发,重在引导高中生形成结构化的地理知识、高阶的思维发展、完备的地理情感,通过小组合作、课堂提问增强课堂互动,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参与课堂;
2、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通过课堂提问、课堂观察和课下检测等方式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3、教学方法使用是否得当:通过课堂学生反映、课后反思来判断教学方法是否能够和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有机结合起来;
除此之外,还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反思不足:
1、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否走向高阶思维;
2、课堂互动怎样才能顺利进行,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能够有效展开课堂组织。

讲课反思:
1、开头用情景导入;
2、单圈环流这里稍微带一下单圈环流,不讲高、中、低纬环流圈,在讲完各个气压带和圈之后统一说。

高中地理_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2节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2)读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3)读“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从中分析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4)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解释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

(5)运用案例,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本节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是后面研究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分为三个课时来讲授:第一课时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第二课时是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变化产生季风环流;第三课时是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和世界气候类型的判读。

本课时的知识点在这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不仅是上节课“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知识的延伸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下两节课“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变化产生季风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世界气候类型成因)”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主要讲述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其在近地面的表现为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分布规律。

内容抽象性较强,一些概念和原理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难以联系、想象,许多问题学生难以感悟,这是第二章,也是本节教材的重要特征。

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的纬度处的气流下沉和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在60°纬度相遇时的气流上升,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较难理解。

因锋面知识放在下节的《常见天气系统》。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

2.把认知目标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等不同层次要求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背景和目标教学背景《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地理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特征及分布;2.了解全球大气环流和气压分布的关系;3.了解各个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4.掌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和机理;教学目标1.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特征及分布;2.理解全球大气环流和气压分布的关系;3.掌握各个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4.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和机理。

教学方法和过程教学方法本教学采用讲授和小组讨论两种教学方法,主要围绕学生的需求和自主学习展开。

1. prepare(准备)我们首先购买了多媒体教室的投影仪和音响设备,并准备了复习考试用的学生手册。

学生领取后,以班级为单位开始阅读,一起头脑风暴,整理脑图,加深理解。

2. Introduction(引入)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了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其在气候变化方面的重要性,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课程的主题和重点。

3. Presentation(呈现)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呈现各个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特点,同时讲解不同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形态特征等。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还将“气压带”和“风带”这两个概念贯穿始终,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4. Discussion(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5. Practice(实践)教师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一份自己的调查问卷,调查当地的气候情况,并分析其成因以及对人类的影响。

6. Conclusion(总结)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回顾和总结,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并将其实际应用到生活中。

本节课有效地围绕“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这一主题展开,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导、教师引导的教学思想。

高中地理_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第2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案例归纳总结气压带和风带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2.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地理信息并能运用地理原理进行解读的能力3.注重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能敏锐的捕捉到现实世界中与地理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二、学情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这一节是对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的的具体应用,在学生已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布和特点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后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但自然景观的差异往往是宏观角度上的,学生很难亲眼看见,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抽象性,因此为使学生理解和对比景观的差异,特搜集了众多的具体案例来帮助学生掌握。

三、重点难点1.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温、降水的影响2.学会对不同的气候类型进行解读,掌握其成因,特点3.给出自然景观图,会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其形成的影响没有风……船上的马匹会因缺乏饲料和淡水而死亡……疑惑3:马纬度气候成因一位横穿北纬10°驴友在自己的微博中写道:位于非洲西部几内亚,植被茂密,沟谷狭窄,蚊虫肆虐,降水量大,对游玩造成极大影响......索马里半岛,所见之处大部分地区都是荒漠,最常见的动物是骆驼,天气炎热干燥......疑惑4:沿北纬10°,非洲东西两岸气候差异明显的原因学习目标展示学生齐看学习目标,关注红色字体标注的关键词。

了解学习目标,有目的的学习课前必备知识迅速回顾【课前必备知识】,掌握记忆(2分钟)温故而知新自主探究1.完成【自主探究】的三个题目,注意在材料里标注关键词,答题的序号化、要点化、段落化、规范化(5分钟)2.教师展示学生答案,学生先批分后改正,做好整理(3分钟)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地理实践力。

案例一分析一、气压带对降水的影响疑惑1:纳瓦里诺岛南部降水为何多于北部?一位导游在介绍纳瓦里诺岛时说道:纳瓦里诺岛是智利的岛屿,位于火地岛的南面。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气压带与风带》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气压带与风带》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1、明确大气环流的含义及大气环流的基本特性。

2、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
分析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关系及气压带和
风带位置的移动规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原理,分析北半球冬夏
海陆气压中心的形成、分布及东亚季风形成的基本原
理,加强学生的理解。

4、理解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了解大气活
动中心的实际分布是气压带、风带移动并叠加海陆位置
和下垫面等因素的结果。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反思.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反思.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反思《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是一节较难讲好的课,其中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既要联系前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的内容,又要与后面的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内容形成一个对应。

新课程只要求能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举例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对系统的气候知识不再要求精确掌握,进行了大量的裁减,非常考查教师的整合课内外资源的能力。

本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内容,从课堂情况来看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较好地掌握本节新课的知识,教学效果较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但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需要改进:1.语言描述不够深入气候特征中的气温特征在课堂中无法得到展开,虽然在个案赤道地区气候特征描述中学生能准确说出其气温特征,并能明白不同地区气温特征主要受所在热量带影响,但是在语言描述上无法深入,如温带气候特征如何描述,亚热带气候特征如何描述等。

2.个别地方讲解,语言重复在深入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降水特征分析上,虽重视探究,循序渐进,但感觉不够干脆,较为啰嗦和重复。

3.课堂秩序有待优化课堂上,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讨论时,需要很好地控制讨论时间;设计问题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并且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引导,否则学生的头绪会比较混乱,思维过于发散。

4.需要分层学习在一个班中学生各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转化为一系列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了解从哪个方面去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在讨论问题时,教师可以设计多个层次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小组去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这样分层学习,不仅使后进生“吃得了”,而且也使好生“吃得饱”。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尽量做到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做到有意义的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是循序渐进的,由易到难,并且教学框架清晰明了。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个人在课堂上的小结和归纳还是太多,应该点到重点即可,剩下的由学生自己来归纳小结,这样既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又节省了课堂时间。

高中地理_3.2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3.2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展示非洲地形图,引发学生思考地形对气压带、风带有无影响。
确定位置便于学生分析。
随堂检测
略。
检测学习成果
课堂总结
师生共同回顾。并请同学上黑板完成①三圈环流图,②风带风向图,③气候类型分布图。完成下面的板书。
近一步强调和检测学习效果。突出示意图的掌握。
板书设计
3.2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1、分布规律 2 、气候类型
3.结合示意图和材料,说明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教学方法
案例法,演示法,PPT演示,合作探究,读图绘图法,导学案法。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大气效应之一——天气,今天我们来学习大气的另一个效应——气候。那么什么是气候呢?长时段大气状况和天气现象的综合那就成了气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影响气候的因素之一,第三单元第二节《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第一课时的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是
通过对天气和气候的简单比较,直接进入课时主题。
板书
3.2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明确学习目标
1.运用示意图,指出主要的气压带、风带,并说明其分布特点。
2.结合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3.结合示意图和材料,说明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展示课时目标,明确学习目的。同时板书。
2、单一风带对气候和景观的影响
3、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对气候的作用
3请在下图中的相应位置填注气候类型。
以表格的形式,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记忆
提问检测,并用幻灯片展示
2、单一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检查学情。幻灯片展示有利学生建立大气环流与气候的知识链接。
这样设计有助于突出气流和气温对气候的影响
探究
活动
通过地域文化感受气候的影响,使知识落地。贯彻落实地理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_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节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课标分析【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课标分析】:课标关注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全球性大气环流是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形式之一,对自然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本“课标“要求学生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示意图。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可通过三圈环流来说明。

理解三圈环流有两个基础:一是大气热力环流,二是风的形成及风向的转变。

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随季节作周期性南北移动,其根本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上复杂多样的气候。

这是学生需要形成的基本认识。

第二节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教材分析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本节教材依次介绍了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及其移动规律,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及产生的结果——季风环流。

该目知识均为本节的重点,其中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理解西南季风的成因是难点。

教材首先说明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并利用示意图直观形象地展示了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模型。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表示了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出现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使实际的气压带不能呈现明显的带状分布,教材结合1月和7月海平面气压分布说明了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北半球表现的尤为突出,形成了冬夏季节交替控制北半球的几个气压中心。

第二节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学情分析对于气候的学习是比较抽象的,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尤其是气压带和风带的相关知识。

学习气压带和风带时,首先对课本的每一句内容要理解,然后结合视频资料进行形象的展示。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反思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反思

《气压带和风带》的教学反思《气压带和风带》是高中地理必修1中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

从知识结构上看,它在《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热力环流的延伸和应用,又为继续学习天气系统做了铺垫。

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后要准确的绘制出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但从学生的课堂反映和作业情况来看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普遍反映本节较难。

本节由于前后知识衔接紧密,需要比较扎实的知识准备,所以学习能力不佳的学生往往存在比较大的困难。

分析学生课堂表现,产生的问题主要有:1.没有掌握热力环流原理和风向形成,对单圈环流及三圈环流的形成感到困惑。

2.对前后知识点没有有机的联系,未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点,对课文设置的知识点的逻辑顺序不清楚。

针对学生出现的以上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节、指导:1.做好知识铺垫,关键知识点再现,建模(热力环流的思维导图):冷热不均→空气垂直方向运动→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大气在同一水平面上做水平运动(风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做单圈环流模式。

在做三圈环流模型探索的时候,注意回顾“在高空中,由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理解在南北纬30°的高空,气流由于不能继续北(南)上而堆积在此,过重、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

2.在本节课的教授中,对于气压带和风带的产生和移动等知识点的讲解是以“逐步假设——层层递进——接近现实”。

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活动“单圈环流”“三圈环流”,在一个一个假设条件递推的活动中,使学生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有完整的印象。

假设一:(1)地球表面均一;(2)地球公转时无黄赤交角:即太阳直射点不移动,始终照射在赤道上;(3)地球不自转:即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不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结论一:太阳始终照射在赤道上,在赤道和两极地区形成明显的冷热不均现象,形成赤道地区空气膨胀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的单圈环流。

假设二:(1)地球表面均一;(2)地球公转时无黄赤交角:即太阳直射点不移动,始终照射在赤道上。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课后反思5篇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课后反思5篇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课后反思5篇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课后反思5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反思方法可有行动研究法、比较法、总结法、对话法、录相法、档案袋法等等。

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教学反思模板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课后反思(精选篇1)努力着,想进行完美的学案设计,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总会因为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显得不那么完美了。

但只要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获得知识,又何必在乎形式上的完美呢。

在《海陆分布》这一节中,我就深有体会。

在学案设计这一环节上,我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读图、析图能力估计过高。

尽管平时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地理方面的知识,但对一些专业的`地理概念如:大陆、岛屿、半岛、大洲等知之甚少,自然理解起来就会存在困难。

还有就是对各大洲在东西半球的分布不能通过读图精确地分析归纳。

这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分析,就要改变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思路。

因为只有一开始就为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学生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学懂并学好。

地图与地球仪终于学完了,本以为难点已过去,海陆分布应该很容易被学生接受。

谁知让学生看地图,又没有了方位感,大西洋周围的五个大洲图上找到,却没法理解大西洋的西侧是南北美洲,从地球仪到地图的转化从球体到平面的思维转化却也这么难,这是以前我没注意到的。

我突然意识到我让学生以后不用拿带地球仪上课是错误的,我手中的地球仪他们根本看不清楚,如果自己手中有,就可以很直观的说出大西洋东临美洲,西临亚洲与大洋洲。

再看地图就明白了。

我给学生出的当堂测试中的题目;围绕南极洲的大洋自西向东依次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学生理解也费了个劲。

不能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读图、析图能力估计过高。

我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欠考虑。

虽然教材是经过科学合理地编排来确定内容的,可这种安排并不是对水平不同的学生都适用。

当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教材内容安排不同步时,就必须随时迎合学生的认知习惯,适当地调整内容的先后顺序。

【磨课感悟】《气压带与风带》磨课中的收获与思考

【磨课感悟】《气压带与风带》磨课中的收获与思考

【磨课感悟】《气压带与风带》磨课中的收获与思考昨晚娜姐的教学设计细致的设问、精巧的构思引发大家的讨论与思考,直播间有90余位老师参与了活动。

交流内容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课堂导入的思考娜姐的教学设计中设置了两个导课:①马纬度:为什么南北纬30度附近,连续多日海面风平浪静?②赤道附近的小炎对极地的小冰说:我想分你点热量。

小炎的想法能实现吗?小哈在娜姐的教学设计里看到了一段视频,很喜欢,觉得也可以作为导课。

2013年10月14日,中国海军出访编队顺利通过麦哲伦海峡。

这是人民海军首次穿越这条世界重要水道。

麦哲伦海峡位于南美大陆南端,当地气象条件恶劣,海面风力达9到10级,浪高约6米,舰艇摇摆10度以上。

两侧岩岸陡峭,海峡内多大风暴,是世界上风浪最猛烈的水域之一。

为什么这里成为世界上风浪最猛烈的水域?我选择第三个导课的原因:①这段视频是一则新闻,构建真实情境,学生带着真实感入境,思考更理性认真;②攻坚克难,技术为先,这是一份自豪感的体现,学习中带着一份浓浓的情怀。

③与教材的麦哲伦航海进行呼应,思考链条完整。

课堂导入,巧设悬疑,激发学习兴趣;问题链条完整,有问有析有答;问题下沉,激发后期更多思考。

导入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开始,更是完整课堂的精彩铺垫。

2.关于本条课标的情境教学设计选必一第5条课标是: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结合首次穿越麦哲伦海峡的视频与这学期期末考试试卷中的一组题:由此设想出一条情境教学线:从中国出发的舰艇驶向南半球的麦哲伦海峡,沿途能看到什么不同的自然景观(系列景观图展示),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景观?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有哪些?影响这些气候形成的大气运动因素是什么?结合说明这些气压带风带为何分布于此?这条情境线采用倒叙法,先看到风景,再去一步步推到景观背后的地理因素。

3.大气运动&大气环流上述内容截图自湘教版教材,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大气运动是复杂多样的,大气环流只是大气运动的一部分。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反思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反思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反思哎呀呀,老师今天给我们讲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这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上课的时候,老师拿着地球仪,还有那花花绿绿的地图,在黑板上写写画画,给我们讲得可认真啦。

我一开始还觉得这东西能有多难,不就是些风啊、气啊的嘛,结果听着听着,我发现自己真是小瞧它了!老师说,赤道附近是低气压带,气流上升,就跟烧开了水的锅一样,热气呼呼地往上跑。

你说神奇不神奇?这就导致了赤道附近经常下雨,热得要命还湿漉漉的。

我就在想,那住在那儿的人岂不是天天都像在蒸桑拿?再往北和往南,可就不一样啦。

副热带高气压带在那呢,气流下沉,天气又干又热。

这就好像是一个大烤箱,把水分都给烤干啦!我忍不住问老师:“那在这种地方生活的人,不得天天喝水,不然就得渴死呀?”老师笑着说:“是呀,所以在这些地方,水可是很珍贵的。

”还有那个西风带和东风带,也特别有意思。

西风带从低纬度吹向高纬度,带来了湿润的空气。

这就像是个送水的快递员,把水送到需要的地方。

东风带呢,则是从高纬度吹向低纬度,空气又干又冷。

这难道不像一个吝啬鬼,舍不得把水分送出去?我们班的小明可调皮啦,他举手问老师:“老师,那要是这些气压带和风带突然乱套了,会怎么样啊?”老师说:“那可就糟糕啦,气候会变得乱七八糟,该下雨的地方不下雨,不该下雨的地方下暴雨,农作物都没法好好生长,人们的生活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这堂课下来,我算是明白了,原来地球上的气候这么复杂,都是这些气压带和风带在捣乱呢!不过,这也让我更加好奇,大自然怎么就这么神奇,能有这么多巧妙的安排。

我觉得吧,学习这些知识真的很重要。

如果我们不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怎么能知道为什么有的地方总是下雨,有的地方总是干旱呢?又怎么能去想办法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呢?所以啊,我以后可得更认真地学习地理,探索更多大自然的奥秘!。

泉州一中高一地理《气压带和风带》反思

泉州一中高一地理《气压带和风带》反思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本节课的教学特点是在循序渐进的原则下,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本节课的亮点是:(1)课堂生动活泼、集趣味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于一体,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地理,培养了地理素养。

(2)教师要有开放的教材观,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得到有效的开发和整合,形成新的教学资源,尤其是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让传统的地理教学如虎添翼。

(3)强调学生“探究性”学习,教材上的重点、难点通过设疑、探究、活动来完成,而不是不让学生思考就直接给结论。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探索自然奥秘,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讲练结合,循序渐进。

本节课的教学缺点是由于课堂容量大,对于考点训练由于时间关系只能是点到为止,特别是“三圈环流" 、“季风环流”对气候影响没有时间进行深入探讨,只能在以后的教学中巩固提高。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反思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反思

《气压带和风带》微课教学反思
一、课表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从课标要求来说,本微课达成课标要求。

二、对课时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总结和反思
优点:
①本微课利用现代化地理教学设备——数字星球作为微课中的教具,
能够解决地理当中的立体思维问题,三圈环流发生于地球表面,是在三维球体上发生的过程,用数字星球更具有针对性,并且对学生形成真实的理解具有重要作用;
②本微课视频与ppt交错插入进行,是学生在对应ppt内容听老师讲
述,形成知识框架并进一步巩固;
③情境导入,利用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选择问题导入本微课,让学生
在观看时带着兴趣与疑问学习,增强学生学习本微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④本微课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前后呼应,带着学生由简到易,从热
力环流→单圈环流→三圈环流,理解三圈环流形成原理与过程;
⑤课时设计突出了本节重点:气压带风带形成过程和分布;
⑥讲解中特别关注的知识点:全球气压带风带均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
对称分布,而且气压带表现为高压和低压相间分布;同一半球,信风带与西风带风向相反,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
⑦教学素材丰富:有图片、声音、视频等,讲解中拓宽了教学内容,
大量收集资料,通过整合资源丰富。

不足:
①语言发音的顿挫需要加强,这样更能引导学生思维;
②个人在讲述时的形象有待提高,要想你在告诉学生,而不是在自己
在思索记忆,这样学生在观看微课是更乐于接受;
③摄像机录制是可交错使用远近镜头,这样更具有动态感,让学生差
生兴趣。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气压带的概念及其区分特征,掌握各地带风的特点和环流规律;2.学生能够识别北半球和南半球常见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3.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读各地气候变化的特点、成因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授理论知识、实地观察和书写报告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知识的获取、整理、运用和创新。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天气预报的重要性,认识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勇敢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理解气压带的概念及其区分特征;2.掌握各地带风的特点和环流规律;3.识别北半球和南半球常见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和把握北半球和南半球大气环流规律和对应气候类型的异同;2.学生对各种环流系统的联系和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影响以及其中复杂、细微的相互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PPT讲授气候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特点、分布规律、形成原因等相关知识;2.观察法:带领学生到天文台、气象观测站等实地观察掌握气温、气压等气象观测数据,以及气候分布等的相关资料;3.组织小组讨论和报告: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和报告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培养合作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4.读图法:通过图片、地图等直观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气候和气候带分布规律等知识。

五、教学设计1.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以问题导入,例如“为什么北京的气温在四季之间的变化很大,而开罗的气温相对较稳定?”第二步:知识讲解1.气压带的概念和区分特征;2.各地带风的特点和环流规律;3.北半球和南半球常见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基本特征。

第三步:实地观察和数据分析带领学生到天文台、气象观测站等实地观察掌握气温、气压等气象观测数据,并分析相关数据资料。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观点和原理。

2.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 能够应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诠释一些气候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气候影响,以及如何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诠释一些常见气候现象。

2. 教学难点: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进行实际应用,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诠释和分析。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地图、教学PPT等。

2. 准备教学材料:相关地理数据、图表、案例等。

3. 准备学生材料:预习作业、相关资料等。

4. 准备教学环境:确保教室设备齐全,环境舒适,适合教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气压带和风带如何影响地球的气候和环境。

然后,让学生简要描述举世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设计意图:通过视觉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入本课的主题。

2. 探索新知: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究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和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极地高压带的影响是什么?* 赤道低压带的影响是什么?* 信风带和西风带的影响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理解。

3. 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具体的案例,如地中海气候,让学生分析该气候的形成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干系。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地中海地区的雨季和干季,并诠释其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理解力。

4.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并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对地球气候和环境的重要性。

同时,引导学生总结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以及对气候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加深对气压带和风带的理解。

5. 实践活动:安置一项实践活动,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实地考察,了解某个具体地区的气候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干系。

《第三节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

《第三节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观点和原理。

2.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规律。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温、降水的影响以及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

2.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气压带、风带和地形等知识诠释复杂的气候现象。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地图、教具模型等。

2. 搜集相关地区的气候资料和图片,以便在教室上展示。

3. 准备学生互动材料,如气候模拟游戏等,以增强学生参与度。

4. 确定教室讨论和小组合作的任务,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缘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气候类型的图片,让学生识别并讨论其特征。

然后提出问题:这些气候特征是由什么因素导致的?引导学生思考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2.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通过动画或图片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挪动规律,让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组合对气候的影响,如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的热带雨林气候、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下的极地冰原气候等。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气压带和风带对内地气候的影响,以及内地应如何利用气压带和风带来调整气候。

5. 教室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6. 总结与反馈:最后,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并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和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这样的互动和交流,学生们不仅有机缘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能从其他同砚的分享中获得新的启迪和收获。

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砚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如果学生在某个知识点上存在怀疑,教师可以通过调整教学顺序或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反思这周讲的公开课《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我入职以来的第一次正式的公开课,自己也比较重视,所以也认真地准备,收集素材、教学设计、制作课件等等也都尽力的投入。

课讲过去了,有做的好的地方也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在这里首先谢谢组内的老师的指导,备课组集体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陈玲玲老师主动地和我商讨这节课,帮我进行教学设计,帮我打磨这节课,挤出时间听了我两节试讲课,唐老师到了后来还给我提了很多宝贵的建议,非常感谢他们的指导。

通过这次公开课的经历,收获还是蛮大的。

第一,收集教学素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这节课的教学材料都是大家常用的如二战时日本的风战、马纬度,我想能不能通过视频让大家观察全球大气运动的规律性来导入为什么全球大气如此有规律的运动,通过收集资料找到比较高清的视频资料,同时还利用二战时日本的风战提高学生的兴趣,在这里我又做到更为细致的处理,在同一副图中展示日本和美国的相对位置和纬线,引导学生思考。

第二,教学设计的连贯,由热力环流导入大气环流,全球性大气运动形成过程复杂,为了更好了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需要把地球理想化,引入单圈环流导入三圈环流,整个教学过程承接连贯,教学顺畅。

第三,课堂活动的调控,如何做好即让学生充好活动而且还比较高效,陈老师说了一点,在课堂活动时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明确自己要做什么而且做的步骤,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能够准确地分析并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
因和过程,为此我设计了学生自制模具,通过学生在模具上绘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和标出各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来达成学习目标。

我的课题活动主题明确,活动的要求都非常细化易于操作,分为三步,第一步,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有初步了解;第二步,组内合作,各组前后位同学在绘图时要求按着课本描叙顺序来绘图,避免学生不知从哪里开始,图绘完了同学们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也就了解啦;第三步小组展示和交流,要求学生指出展示同学问题,提出疑问,在展示同时要求演示同学和绘画同学默契协调。

在明确要求下,课堂活动显得明显高效,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课堂思悟的氛围比较浓厚,同时节省了时间增大课堂容量,让学生进一步思考。

第四,语言的简练,试讲之后发现最大问题就是讲不完,为此唐老师的建议,导入删减,大气环流不用讲啦,考虑到教学设计的连贯,我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看法,我想了两个办法,最占时的活动在各小项活动都明确时间,自己在语言上面要简练,不说废话,记得在热力环流导入部分,用“热膨胀上升、冷收缩下沉”取代“受热地区膨胀上升、受冷地区收缩下沉”等等。

第五,注意课堂检测和激发学生的兴趣点。

当然也有很多自己做的不到位的地方。

第一,课堂生成性问题自己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在小组交流阶段,学生的生成性问题,为什么低纬度的东北风被称为东北信风带,而中纬度的西南风却被称为盛行西风,为了避免不打断学生,我就没有回答,课时交流结束后自己把这个给遗忘啦。

第二,学生在黑板上绘图显得混乱,为了赶课,自
己也没有再重新绘画一遍给学生巩固。

第三,在课堂上自己巡视的次数比较多,这样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课堂讲解时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老师的身上,老师的位置应该相对比较稳定,这点做的不够好。

第四,目光和学生交流比较少,喜欢把目光盯在地面上,如果目光对着学生,这样对课堂的管理以及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掌握水平都有一定的了解。

第五,课堂的活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果让学生在小组展示的时候,描述他们小组的模具的制作过程,多让小组交流,这样教学模具的作用就可以充分的发挥。

自己的一点思考:如果在讲完三圈环流后再次展示视频学生,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赤道高空有云,,观察全球的大气运动的规律,可能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