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第三章 区域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分析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后习题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课后答案U1绪论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1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4、谈谈你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答: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U2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2、什么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与方法;答:1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2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3评价方法: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法、景观生态学法3、简述生态破坏经济损失估算的方法;答:1成本—效益分析是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是各种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评估方法的基础;目前与之相关的评估方法主要有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实验评价法和成果参照法;4、说明生态补偿的对象、补偿主体、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答:1补偿对象: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2补偿主体:那些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单位和个人,以及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获益的单位和个人,可将其分为三大类:政府补偿、市场补偿和社会补偿;3补偿标准:既切合实际又合理的生态建设的成本补偿,因时、地而异,因程度而异;4补偿方式:经济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基金、押金和执行保证金制、非经济补偿实物补偿、技术智力补偿、政策补偿;5、何为外部性如何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答:1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外部性指的是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2解决措施:外部效果内部化;政府的直接管制、基于市场的经济激励价格控制、数量控制、责任制度、源于科斯定理的自愿协商、社会准则与良心效应;6、试述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答: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1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3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2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3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7、自然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1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1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3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评价自然资源;2自然资源的评价方法:○1质的评价;○2量的评价;○3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4可能开发利用的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前提的评价;○5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8、说明如何合理利用区域自然资源;答:1资源承载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2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分配:自然资源的代际分配;自然资源的代内分配:自然资源在不同国家之间分配的公平性;同一国家内部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先分析,再分配,调整产业结构U3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1、区域经济特色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答:区域经济特色是由区域差异、区域优势、产业布局指向、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和区域利益所决定的;2、区域市场化水平时如何印象区域经济发展的答:○1市场对经济活动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是促进区域优势发挥,增强区域生产专业化协作,促成区域具有个性特色的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2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以及经济合理性;○3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4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5市场意识是形成经济活动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3、通过实例说明社会文化背景对区域发展的决定作用.答:○1区域文化中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潜在因素,决定着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2区域文化发展与经济变革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3区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4区域文化的增长力,可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例:改革开放以来,岭南文化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与外资引进相结合,造成了珠江三角洲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4、区域人口结构与人口增长分析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答:1区域人口结构:性别构成、年龄构成、职业构成、民族构成;2人口增长分析:人口的自然增长分析、人口的机械增长分析迁入迁出;5、选择某一地区,试分析其人口自然增长类型;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答:1人口增长类型: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衰老型6、教育成本与收益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1教育成本:是为了培养一定熟练的劳动后备力量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而耗费的教育费用,包括教育的个人成本和社会成本;2教育收益:是教育对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知识与技巧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种种有益效果,也称教育的经济收益;包括个人收益直接:收入增加;间接:较大的职业适应性和更多的就业机会、由于较强的能力而实现的消费支出的节省、较健康的身体、世代影响和社会收益直接社会收益:劳动生产率提高和间接社会收益:政治、道德;7、试比较说明适度人口、人口承载力、人口容量、土地承载力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答:1适度人口: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任何时期都存在一个经济上的最大收益点,当劳动力超过或少于这个量时,都会引起收益减少;处于“最大收益点”的人口便是最合适的人口;2人口容量: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时期内,利用该地区的能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3人口承载力:一定时空范围内某地区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4土地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土地以及土地生产价值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5四者的区别与联系: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地而异、因人口的消费标准而异、因经济生产力和技术水平而异、因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而异;人口容量和适度人口就是指人口承载力;土地承载力是各项指标的最基本条件8、试论区域政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如何进行区域政策效应评价答:1关系:○1区域政策是区域战略的支撑,因而,在确定区域政策前,一般需要明确区域政策战略;○2区域政策是为解决区域问题和促进区域发展而生的工具;○3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区域政策,好的政策可以促进区域快速发展,不好的政策则会抑制发展;2评价就是对具体的区域政策和发展项目的效果进行评价;包括分段的定性描述和对某项具体的区域政策进行系统、定量的分析;定性、定量9、结合实例论述制度创新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答:1制度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最深刻的动因;所谓制度创新是指制度变迁的过程,是制度创新主体为获得潜在收益而进行的制度安排;分为诱致性制度创新招商引资和强制性制度创新省级政府强家庭联产承包制;比如某市实施的十五“农业创新计划”,包括六大工程:农业良种、优质农产品生产、农业产业化、生态效益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示范和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区等;U4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1、简述技术进步的概念和类型,说明技术进步是如何影响区域发展的;答:1技术进步:是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技术激进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技术本身的变革、发展;二是技术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2技术进步的类型:○1狭义的主要包括:改造旧设备,应用新设备;改进旧工艺,应用新工艺;采用新能源和新材料;改进老产品,提高其性能和质量;降低各种生产消耗;提高劳动者技能;○2广义的包括:生产要素质量的变化;劳动者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合理应用;提高规模经济;政策的影响;管理水平的提高;提高资金利用效率;3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技术进步与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2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变化:○3技术进步与区域劳动就业:2、索洛余值法预算技术进步的经济贡献的依据是什么答:利用增长率方程可以测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资本投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劳动投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索洛余值法把总产出看作是资本、劳动、技术三个投入要素的函数,从总产出增长中扣除资本、劳动带来的总产出的增长,余值作为技术进步的作用,有一定的科学性;余值法计算的技术进步是广义的概念,包括提高装备技术水平、改革工艺、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管理决策水平等,从而能为提高管理水平提供有用的依据;3、如何评价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条件试对你熟悉的区域的技术条件做一评价;答:技术扩散:指的是技术的创新通过市场传播的过程;从地理角度看,技术扩散是技术在空间上的流动和转移,它是由新技术的供方、受方、传递渠道组成;技术引进与技术选择:技术引进:关于制造产品、应用生产方式、提供服务的系统知识的转让,但不包括货物的单纯买卖或租赁;它是从国家的角度看技术转让;技术转移:从地区的角度来看技术转让;技术选择的原则:1有利于提高当地的技术水平;2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3新技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并同时考虑市场容量问题;4应满足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要求;发展中国家技术短缺,加快区域发展,节约时间提高劳动效率培养人才;我国:技术引进,与设备相结合,与投资相结合4、谈谈技术扩散和技术引进对国家和区域发展的影响;答:技术引进是落后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必由之路,这一点已为世界经济发展史所证实;我国197 9年以前的技术引进方式是以成套设备进口为主,单纯技术引进为辅助,这种引进方式可以使我国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一批骨干企业,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技术引进后会进行一系列技术创新活动,但只有通过扩散,才能够创造出规模效益;主要通过企业间的技术扩散,社会科研部门与企业间的技术知识扩散,通过人员流动进行技术扩散;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效地将国外先进技术成果融入自己的产业体系之中并在发展本来的新一代工业体系方面在世界前列;U5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1、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如何计算用它来评价区域发展有何优缺点答:1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反映所有常驻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2计算方法:○1生产法:从货物和服务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总产平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2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的收入角度对常驻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3支出法:从最终使用角度来反映国内生产总值最终去向的一种方法;最终使用包括货物和服务的总消费,总投资和净出口三部分内容;增加值=总消费+总投资+出口—进口3优点: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国家富裕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高低,是用来描述经济结构,是描述接个总水平变化的重要指标缺点:不能全面反映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2、什么是绿色GDP我国绿色GDP核算的基本思想是什么为何要用它来评价区域发展水平答:1绿色GDP:在传统GDP基础上,把资源和环境成本计算在内,既能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否,又能说明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状况的GDP;狭义理解为扣除自然资产随时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总量指标2在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注入更多的环保成分,以科学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实质性进步;3现多国为粗放型增长模式;绿色GDP可以理解为“真实GDP”,不但反映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反映了质量,能更为科学地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真实发展和进步;3、什么是人类发展指数它是如何计算的答:1人类发展指数是测算人类发展水平的概要指标,它衡量了一个国家在三个人类发展的基础方面的发展水平,这三个方面包括:○1健康状况○2受教育程度○3生活标准2GDP指数为实际数值取对数后计算,计算公式是: GDP指数=log实际数值—log最小值/log最大值—log最小值4、利用实际资料,对近期我国人类发展指数在世界的的排名进行分析;答:略;5、什么是竞争力竞争力分析应包含那几个层次答:1竞争力是指一个行为主体与其他行为主体竞争某种些相同资源的能力;2四个层次:一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即国家竞争力;二是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不竞争,即区域竞争力;三是产业与产业的竞争,即产业竞争力;四是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即企业竞争力;6、什么是国家竞争力评价国家竞争力主要有哪些评价指标体系答:国家竞争力是在一定的体制下,一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因素在全球性国际竞争中相互结合而展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国家实力;国家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1、IMD世界国际竞争评价:着眼于国家或地区宏观环境与企业财富创造过程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竞争力要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广泛采集多项指标,分层归类,做出可比口径的计算值;2、WEF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WEF依据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国家竞争力评比,注重从体制与政策评价的角度对国家创新能力进行研究;7、什么是区域竞争力结合实例谈谈要提高一个区域的竞争力,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答:1区域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2○1地方政府承担着组织培育区域竞争力的职能;○2实施人在战略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关键;○3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增强区域竞争力;○4扶持优势企业,鼓励技术创新,提高企业内在竞争力;实例略;8、什么是区域竞争力如何提高我国的区域竞争力答:同7 现状分析从政府市场素质创新等方面提高9、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提升一个城市的竞争力答:可从软硬实力10、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某一区域的竞争力进行评价;答:五步:一是确定评价的因素因子;二是对因素因子的属性进行调查并进行标准化处理;三是确定因素因子的权重;四是计算因素因子的分值;五是对结果进行排序和分析;实例略;11、钱纳里把经济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一阶段有什么特征答: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社会阶段;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没有或极少有现代工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第二阶段是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结构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结构逐步向以现代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化结构转变,工业中则以初级产品的生产为主;这一时期的产业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第三阶段是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内部由轻型工业的迅速增长转向重型工业的迅速增长,非农业劳动力开始占主体,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也就是所谓的重化工业阶段;这一阶段产业大部分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第四阶段是工业化后期阶段;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开始由平稳增长转入持续高速增长,并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这一时期发展最快的领域是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第五阶段是后工业化社会;制造业内部结构由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换,同时生活方式现代化,高档耐用消费品被推广普及;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第六阶段是现代化社会;第三产业开始分化,知识密集型产业开始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并占主导地位:人们消费的欲望成现出多样性和多边性,追求个性;12、什么是霍夫曼定理了解它有何作用答:霍夫曼定理: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演变的规律,霍夫曼定理又被称作“霍夫曼经验定理”是指资本资料工业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并超过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通过设定霍夫曼比例或霍夫曼系数,对各国工业化过程中消费品和资本品工业即重工业的相对地位变化作了统计分析;得到的结论是,各国工业化无论开始于何时,一般具有相同的趋势,即随着一国工业化的进展,消费品部门与资本品部门的净产值之比是逐渐趋于下降,霍夫曼比例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这就是着名的“霍夫曼定理”;13、罗斯托将经济成长分为那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有什么特征答:经济成长阶段,将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1传统社会阶段:此阶段没有现代科学技术,主导产业是农业;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从传统社会向起飞阶段转变的过渡阶段,农业产量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主导部门是工业部门;3起飞阶段:增长成为各部门的正常现象;此阶段农业劳动力逐渐从农业中解脱出来,进入城市劳动,人均收入大大提高;主导产业体系是非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如纺织业和铁路运输业;4向成熟推进阶段:起飞后经济持续发展,已经有效吸收了当时技术的先进成果,并有能力生产自己想要生产的产品;主导部门是重化工业和制造业体系;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工业高度发达,经济主导部门转向耐用消费品部门,主导部门是耐用消费品工业;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以服务业为代表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有关部门成为主导部门;14、简述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形成的原因,如何减少区域差异答:自然条件:我国西部地区不靠海、深居内陆,对外贸易十分不便,尽管资源相对丰富;东部地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海岸线长,交通和通讯等产业基础较好;历史原因: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凋敝,交通闭塞,社会制度落后,人民生活困苦;政策环境: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东、中、西“梯度发展理论”的影响,国家投资的主要重点又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思想观念: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现代工业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民族地区的影响和作用远远超过东部发达地区,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仍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劳动力素质:劳动力素质,特别是文化科技素质低下,这是制约中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文化科技素质低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而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则更低,劳动力素质低下,直接影响了中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减少区域差异:首先,分析各地资源优势,构建有机统一的市场体系、以线带点,以点连线合理布局生产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后,国家必须集中财力,从宏观上尽快改善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最后,统筹规划、综合管理,促进中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U6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
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PPT)
区域开展条件分析
区 区域开展的资源环境根底分析——第二章
域 区域开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第三章
分
区域开展的技术支持分析——第四章
析
区域开展的整体(zhěngtǐ)评价——第五章
区域优势及产业分析
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第六章
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第七章
地 必须因地制宜,遵循产业结构开展和空间布局的演变规律
位
(guīlǜ),制定各具特色的区域政策,以求整个国民经济多层
次地、协调地持续开展。
第八页,共四十四页。
经济特色与经济地位
收入水平与消费观念:受收入水平、消费观念、生活习惯等因素
区
的影响,区域之间的市场结构存在着差异,表现在对商品、劳务
域
劳动力人口:总人口中,只有(zhǐyǒu)一局部人具备从事
区 域
社会劳动的能力,这局部人才能成为劳动力人口。
(qūyù)
劳 劳动适龄人口:劳动年龄〔受法律规定的限制〕
动 力
上、下限之间的人口。
供 区域劳动适龄人口的数量与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大体一 给
分
致。
析
区域劳动力质量分析
第二十五页,共四十四页。
指向性相同(xiānɡ tónɡ)的产业部门,受相同(xiānɡ tónɡ)条件吸
引,往往聚集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业、农业区。
第五原因
劳动分工规律
经
济
劳动地域分工是各区域间经济的分工协作。社会(shèhuì)经济按比
(jīngjì)
特
例开展的空间表现形式,也是地区布局条件差异性的客观反映。
区 人口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开展水平和产业构成状况; 域 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的布局。
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以河北省为例河北省简称“冀”,“冀”为“希望”之意。
河北古为“燕赵”之地,习惯上,“燕赵”也是河北省的别称。
河北是京畿之地,沿海大省,总面积18.8万平方公里,人口7000万,有11个设区市、172个县(市)、区。
河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人辈出,文物古迹和革命历史文化遗址众多,在区位、资源、交通、通信、产业等方面具有许多独特优势。
改革开放特别是步入新世纪以来,河北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一、河北省区域经济与文化背景分析(一)河北省区域经济背景1、区域经济特色与经济地位(中国范围内的国民经济)河北所处区位优越,发展潜力巨大。
河北内环京津,外环渤海,与京津两市共同构成环渤海核心区域,有487公里长的海岸线,是拱卫首都的京畿之地和北京联系全国各地的必经之所,也是华东、华南和西南等区域连接东北、西北、华北地区的枢纽地带。
近年来,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和大都市的地位不断提升,天津正在崛起为中国北方经济中心,环渤海地区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京津冀地区拥有全国最大的消费群体,有1.2亿人口,经济总量占全国10%以上,这是中国经济发展一块充满希望的热土。
随着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京津冀区域合作步伐不断加快,京津冀都市圈已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三省市相互融合、互为支撑、共同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
河北发挥环京津、环渤海优势,统筹环京津地区、冀东经济区、冀中南地区发展,区位优势正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
河北省交通便捷,由北京通往全国各地的干线铁路和公路,均须经过河北向外辐射。
高速公路里程居全国第五位;铁路营运里程居全国第三位,石太客运专线已经通车,京沪、京石、石武、津秦等铁路客运专线正在快速施工中。
全省目前拥有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秦皇岛山海关机场、邯郸机场、唐山机场四个民用机场,航空运输发展迅速。
河北沿海的唐山港、秦皇岛港、黄骅港等大型港口,是包括北京在内的华北、西北地区的重要出海通道。
区域规划分析(要点总结)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要点总结)第一章绪论一、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其基本属性是: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
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
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二、区域的基本特性1.地理位置的固定性和范围和可度量性2.区域的不可位移性和不可置换性3.区域内部具有同一性4.区域的系统性和层次性三、1、区域发展概念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2.区域科学的定义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3. 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四、区域研究的新动向1.更新了区域资源的观念2.扩大了区域研究的范围3.强调区域间关系研究4.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研究5.确立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五、区域发展分析发展分析是在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制定区域发展的政策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
由于区域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它不仅涉及到经济发展,而且还涉及到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六、区域分析方法1.地理学的比较法2.经济学的分析法3.数学的模拟法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一、自然资源1概念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2分类1)按自然资源的物质组成划分,自然资源分为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五大类。
青海省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青海概况青海省位于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江河源头”、“中华水塔”。
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青海省因此而得名。
全省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800多公里,辖6州、1地、1市、51个县级行政单位。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主要少数民族有藏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土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42.76%。
周边与西藏、新疆、甘肃、四川四省区接壤。
青海省气候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
省会西宁市及海东地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青海省境内多山多水。
主要山脉的主峰一般都在4500米以上。
昆仑山是青海山脉的主体,平均海拔5500米;唐古拉山横亘在青海西南部;阿尔金山、祁连山位于青海西北部;此外,还有巴额喀拉山和阿尼玛卿山等著名山脉。
青海河流众多,境内大小湖泊2043个,水体总面积13665平方公里。
青海是一个资源富省,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现已发现各类矿产123种,在已探明的矿产保有储量中,有53种居全国前10位,11种居全国首位。
建国以来,青海的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
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以科技、教育为重点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资源开发取得重大进展,一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陆续建成。
青海的基础设施有很大改善,兰青、青藏铁路贯通全省东西,有8对客运列车通往北京、上海、西安、青岛、兰州、格尔木等大中城市。
公路运输已形成了以西宁为中心,辐射全省的运输网。
民航已开通西宁至北京、乌鲁木齐、兰州、西安、广州、成都、上海、沈阳、武汉、拉萨、格尔木等地的航班。
邮电、通信设备比较先进,西宁及大部分州、县的程控电话可直接通全国各地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多年来,青海的研究、教育、医疗、城市建设及环保事业等发展速度较快,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教育和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
关于区域发展的申论
关于区域发展的申论一、背景介绍区域发展是指一定区域内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因此,如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问题分析1.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发展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
这种不平衡不仅表现在经济上,还表现在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这种不平衡会导致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加剧地区间的差距,影响国家的整体发展。
2.区域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很多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主要以资源开发和加工为主导产业,缺乏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持。
这种产业结构会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同时也制约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3.区域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是推动区域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我国很多地区的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
这会导致地区竞争力下降,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三、解决措施1.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政府应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合作交流,促进资源、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合理流动。
同时,应该加强区域合作机制建设,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2.优化产业结构地区应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同时,应该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3.提升创新能力地区应该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应该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概述
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快速发展,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对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进行概述,并分析其特点和影响因素。
一、区域发展的背景1.全球化与区域发展全球化带来了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使得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区域发展的背景之一就是全球化趋势下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各个地区为了适应全球化进程,加强竞争力和发展优势产业,都在积极推动自身的经济发展。
2.经济结构调整与区域发展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特点也有所不同。
一些传统产业可能面临转型升级的问题,而一些新兴产业也可能带动了某些地区的快速发展。
区域性的经济结构调整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背景之一。
3.政府政策与区域发展政府的政策也是区域发展的重要背景之一。
政府对于区域发展的支持与引导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可以有效促进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政府的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入对于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区域发展的特点1.差异性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性。
一些地区可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另一些地区可能更注重发展服务业等知识经济。
差异性是区域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
2.互补性不同地区资源和经济产业之间的互补性也是区域发展的特点之一。
一些地区可能在某个领域有较强的竞争力,而另一些地区则相对缺乏竞争力,但却有其他领域的优势。
通过实现互补性,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势互补,推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3.协调性区域发展需要实现各个方面的协调,包括经济与环境、城乡协调等。
经济的发展不能忽视环境保护,城市与农村的发展也需要协调。
协调性是区域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
三、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1.自然条件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差异会直接影响到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向。
一些地区可能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而形成特色产业,如农业和旅游业。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第⼀章绪论名词解释:1.区域是⼀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占有⼀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规划是指在⼀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地利⽤的总体部署。
3.区域发展是指在⼀定时空范围内所进⾏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的⼀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4.区域科学是⽤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研究的⼀门应⽤学科。
5.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然及⼈⽂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6. 区域空间管制是以社会、经济、⾃然、资源等密切联系的区域为基础单元,以区域经济⼀体化为⽬标,通过不同层级政府或发展主体之间、同级政府之间或利益团体之间的沟通、对话、协商,在达成共识、⾃我约束、建⽴互信的基础之上,逐步实现区域规划统⼀实施、⽣产要素有机结合,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各类资源占有者之间的公平。
7.⾃然资源:存在于⾃然界,能被⼈类利⽤并能产⽣经济或者社会价值的⾃然条件(或者⾃然、环境要素)。
8.⽣态环境补偿是指⽣态环境和⾃然资源利⽤的受益者⽀付代价,向⽣态环境和⾃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类社会经济活动。
它是⼀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段9.⽣态环境补偿机制就是促进补偿活动、调动⽣态环境保护积极性的各种规则、激励和协调的制度安排。
7.⾃然资源承载⼒:在⼀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的基本⽣存和发展的⽀撑能⼒。
8.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在使⽤过程中不可逆,并且在使⽤之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可耗竭资源叫做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15.⽣态环境质量:⽣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态系统的总体和部分⽣态环境因⼦的组合体对⼈类的⽣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基础的关系
05
区域发展对资源环境基础的需求
自然资源:土地、水、矿产等 生态环境: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 基础设施:交通、通讯、能源等 社会环境:人口、教育、文化等
区域发展对资源环境基础的挑战
资源消耗:区域发展需要大量资源,可能导致资源短缺 环境污染:区域发展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影响生态环境 生态破坏:区域发展可能导致生态破坏,影响生物多样性 资源浪费:区域发展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影响可持续发展
06.
资源环境基 础分析的未 来展望
资源环境基础的重要性
01
资源环境基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资源环境基础是区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资源环境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资源环境基础对区域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资源环境基础对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资源环境基础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
资源环境基础是区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资源环境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资源环境基础对区域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资源环境基础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资源环境基础分析的指标体系
社会经济:人口、经济、教 育、科技、文化等
生态环境:空气质量、水质、 土壤质量、生物多样性等
自然资源:土地、水、矿产、 森林等
政策法规:环境保护政策、 资源管理政策、可持续发展
政策等
区域发展:经济增长、产业 结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
化进程等
国际合作:国际贸易、国际 投资、国际技术合作等
资源环境基础分析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展望
资源环境基础分析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 资源环境基础分析有助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资源环境基础分析有助于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资源环境基础分析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03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三章)
如果存在某种生产传统,而且这种传统被认为是一种优秀的遗产,那么 其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将极为深远。
➢ 5. 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地域分工体现着协作、竞争和利益,它们可以 使前四种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增强或变弱。
(1以上)
(1以上)
下降
下降
注:时间系列分析即按时间的推移所作的分析;横断面分析即为统一时点不同国民收入水平国家的比较(从低到高)。 资料来源:宫泽健一,《产业经济学》,东洋经济出版社,1989(第二版),P57.
第一节 区域经济背景分析
二、经济结构分析
(三)区域产业结构演化趋势
➢ 3. 霍利斯·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
第一节 区域经济背景分析
二、经济结构分析
(二)产业结构的合理性评价
➢ 1. 是否充分利用了区域资源 ➢ 2. 区域产业的技术结构是否合理 ➢ 3. 区域内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是否协调 ➢ 4. 区域产业结构是否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 ➢ 5. 产业结构的效益如何 ➢ 6. 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是否适应
第一节 区域经济背景分析
一、经济增长分析
➢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指一定时间内(通常是一年)一个国家 或区域总产出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 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
二、经济结构分析
➢ 经济结构(economic structure):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成,涵盖生产 、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的要素组成或构造。
➢ 2. 资源状况
区域分析与规划作业解读
区域分析与规划作业解读一、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一)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自然资源是指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得的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
或可认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来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
对于自然资源的分类目前尚无统一的分法,可从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多种分类。
其中根据自然资源可否再生,可将其分为: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不可再生资源三类。
这种分法反映了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特性,为人们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提供了依据,所划分的三类资源在经济利用方面各有特色。
自然资源具有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和社会性等特征。
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首先,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
没有必要的自然资源就不可能出现某种生产活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第一,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第二,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最后,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不同种类自然资源的组合,就有可能导致以这些自然资源为利用对象的不同产业部门的发展,及资源结构对产业结构产生了影响。
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是进行自然资源评价工作的准则。
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有:1》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生产布局的要求明确评价目标。
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
3》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
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自然资源。
上述原则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的整体。
其整体功能大于局部之和。
在贯彻实施中,务必全面准确,不可顾此失彼。
对区域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分析,应明确其数量、质量和组合特征,优势、潜力和限制因素,可能开发利用的方向机技术经济前提,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等问题。
区域规划复习资料(可打印修改)
第一章:绪论1、区域的概念和特点1)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这样的结构是具有内聚力的地表空间(借用物理名词)2)特点:①区域是地表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
②区域是有一定范围和界线的,除行政界线外,均较模糊的或是过渡性的。
③区域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即分级性或多极性或层次性。
④区域是客观存在的,但却以人的不同要求和对象加以划分。
⑤区域内部具有整体性、结构性2、区域分析的概念:指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背景)①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分析及其评价;②人口、劳动力分析及其评价;③科技条件的分析及其评价;④基础设施的分析及其评价;⑤政策、管理、法制条件分析及其评价2)区域发展状况分析(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①经济发展状况——整体发展水平、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
②社会发展状况——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科技与精神状况、社会组织管理与运行效率的支撑、政策与制度。
③资源环境状况——生态环境质量与容量、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方向。
3)区域发展方向与对策分析①经济发展策略;②经济增长方式策略;③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1、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因素。
注意两点:(1)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或当前技术经济条件;(2)能为人类所利用并产生价值或造福人类的那一部分;总之,自然资源是个相对的范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是不断扩大的。
2、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①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组成部分;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③科技的发展只能加深对自然资源开发的广度与深度,不能改变其基础性。
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6、适度人口与人口或容量承载力(请自学理解P93-96)
自学辅导: 从经济学角度考察人口即为适度人口研究? 从地球资源有限性角度考察人口即为人口承载力研究? 考察适度人口或人口承载力应坚持的观点?P95-96
返回 16
复习与提问:
1、永嘉文化与温州社会经济发展?吴文化与苏南社会经济发展?闽南文化 与泉州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举例说明对区域文化的挖掘就是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3、区别劳动适龄人口与劳动人口 4、我国当前已基本是低生育水平,为什么人口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较高增 长呢? 5、影响人口机械增长的因素? 人口机械增长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
2、区域经济特色的表现形式 (1)产业结构特色(常以第二产业为主) 完整的产业结构(主导或支柱产业、辅助产业、基 础设施产业); 构建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网络的区域特 色产业部门结构。 (2)产业布局特色(通常,依区域发展阶段而布局) 传统农业发展阶段,产业布局具有分散性; 工业化阶段,围绕城镇体系布局产业结构。
19
3、人口文化技术素质指标 (1)文化人口比重——具有小学文化以上人口占6岁以上 总人口的比重;相对应指标为文盲或半文盲率,即指12岁 及其以上不识字达1500个的人口百分率。 (2)文化程度构成——指万人口中具有小学、初中、高 中、大专文化的人口数量。(反映区域文化结构的特点) (3)教育普及程度——指中小学校的就学率及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普及率
结论:区域分析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寻找区域发展的特色, 走有特色的发展模式来提升区域地位 思考:怎样表述某个区域特色的内涵? 如,福州市区域文化特色的概述 2
自然差异差异
经济发展水平现状差异 经济发展趋势差异 区域自然、位势与趋势差异详解图
区域发展的经济文化背景分析--以衡阳市为例初稿
1.衡阳的地理位置衡阳市位于湖南省中南部,湘江中游,有南北要冲、两广咽喉之称,处于“3+5”城市群的最南端。
目前,衡阳市城区人口达100万,建成区面积达100平方公里,在全省排名第二。
就资源秉赋和区位条件而言,衡阳在“3+5”城市群中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2.衡阳的经济背景2.1经济特色与地位对于衡阳要紧紧抓住“3+5”城市群发展的战略机遇,大力开展“两型”社会建设,打造“长株潭衡”经济走廊,建设衡阳“西、南、云、大”“半小时”经济圈。
通过微调行政区划,营建“南岳衡山”和谐文化亮点,潜心挖掘衡阳在“3+5”城市群中旅游资源优势,努力使衡阳成为“3+5”城市群的重要一极。
综合考虑,衡阳区域发展的主要优势地位表现于:一、“长株潭衡”工业走廊,全国中部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二、“半小时经济圈”内部交通网,湖南中部“大交通”网络。
三、“南岳衡山”和谐文化广场,衡阳在“3+5”城市群中旅游资源优势明显,全国旅游名城和历史文化名城。
四、“三水灵韵”,现代宜居生态城市。
五、政策倾斜和项目支持,“3+5”城市群资源型城市。
六、大流通网络和湘南商贸重要地位,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
2.2地区收入水平与消费观念企业单位效益向好,职工收入增加;民营企业大部分职工以计件工资为主,计件工资比例高于其他工资一倍还要多。
行政事业单位第十三个月的工资也同时到位。
还有如教师绩效工资、企业职工年终分红、奖金、春节慰问金、加班费等等集中发放是本季度收入大增的重要因素。
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多元化,部份人员从事第二职业活动增加,收入渠道拓宽,其他劳动收入随之增加。
水费、燃料费大幅增加,家庭日用品购买增加,导致食品、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杂项商品和服务消费的增长。
衣服价格下降、药品价格下降导致衣着、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的下降。
2.3市场化水平的价格指向一是2009年国家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市场粮价有可能继续小幅上升,也带动其制品价格的上升;二是基期价格从09年7月份开始逐月回落,今年下半年若不再出台提价项目保持目前价位,价格总指数将呈逐月回升态势;三是目前生猪、猪肉价格的回升,也将带动其副产品及制品的上升,推动总体市场价格上升;四是随着经济形势好转。
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概述
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概述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区域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区域发展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其背后有着各种经济社会背景因素的影响和推动。
本文将概述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并探讨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全球化与区域发展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的一个显著特征,它加速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区域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资源的流动和分配也变得更加频繁。
全球化对区域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促使区域间形成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并在发展中形成了一些新的经济模式和发展战略。
二、城市化与区域发展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也是经济社会背景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市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城市吸纳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源,成为经济活动和创新的中心。
同时,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住房不平等、城市交通拥堵等,这些问题对于区域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科技创新与区域发展科技创新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也对区域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技创新的发展需要有合适的社会和经济环境来支撑,而区域发展提供了这样的环境。
一些科技创新中心如硅谷、新加坡等,吸引了大量的创新人才和投资,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科技创新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还有助于提升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
四、资源禀赋与区域发展不同区域之间的资源禀赋差异是区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资源禀赋决定了区域的特色产业和发展优势,也对区域的发展路径和模式产生了一定影响。
一些地区因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石油、矿产等,成为了经济的重要支柱。
而另一些地区则依靠人力资源、创新力等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资源禀赋的差异在区域发展中需要被充分考虑和利用,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五、政府政策与区域发展政府的政策和行为对区域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政府在区域发展中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财政资金和税收优惠等方式来促进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作为消费者
1、人口数量及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动
力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生产的投资的供给;
2、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 域生产结构; 3、人口的迁移及分布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
一、反映劳动力资源数量和利用程度的相对指标
1)劳动力资源率:劳动力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 2)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实际使用的劳动力占区
表10.7 我国人口经济活动率和就业率的变化(%)
年份 人口经济活动率 总人口就业率 经济活动人口就业率
1952 1957 1962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89 1990 1995 2000 2005 2008
36.72 37.08 38.31 39.05 40.29 40.29 43.47 47.34 50.03 57.13 56.85 58.38 59.56 59.67
全要素生产率可分解为劳动生产率和资金产出率
劳动生产率又可分解为不同层次不同部门的劳动
生产率,资金产出率也可分解为物质资料投入与 知识技术投入的产出率。
劳动生产率:实际就业的劳动力数量与其所创造
的产值之间的比值关系,或平均每一劳动力创造 的产值。
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分析,不仅结合了区域经济和
表 我国16~24岁人口就业率的变化 分年龄组就业率(%) 就业率年均变化 (百分点) 年龄组 1990年 2000年 2005年 1990-2000年 2000-2005年 -1.97 -2.77 16~19 70.54 50.84 37.00 -0.95 -1.25 20~24 91.15 81.68 75.41 -2.00 -3.20 16 54.32 34.32 18.32 -2.05 -2.92 17 67.24 46.72 32.10 -1.93 -2.16 18 76.45 57.17 46.36 -1.65 -1.70 19 82.73 66.19 57.70 -1.29 -1.50 20 87.01 74.11 66.63 -1.17 -1.37 21 89.91 78.20 71.33 -0.92 -1.37 22 91.85 82.69 75.83 -0.76 -1.25 23 93.39 85.80 79.54 -0.68 -1.01 24 94.06 87.28 82.23
(三)区域政策效应——评价
区域政策的实施结果,需通过各种方法评价。 区域政策的具体目标虽多种多样,但都可以归纳
为一对目标——效率与公平 区域政策实施的效应也可归纳为一对结果——经 济增长和就业创造 制定政策目标时,目标是否清晰明确,将直接影 响到区域政策效应的评价。 区域政策评价首先需要根据评价方法,建立评价 的指标体系 重要的评价方法之一:社会费用-效益分析法
1.1
按我国现行可与国际接轨的统计体系,第一层次
为三大产业,第二层次为15个部门,第三层次为 92个行业(按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就业人员行 业划分法)。 区域产业结构转变,包括三大产业产值结构和就 业结构的转变,以及各产业内部结构的转变。 由于就业人员的产业结构与生产总值的统计分类 基本吻合,因而人口就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以及经济活动效率的分析,一般从就业人员的产 业结构着手进行分析,并主要通过劳动生产率、 就业弹性和结构偏离度等指标进行分析。
36.06 36.77 38.50 39.52 41.71 41.50 42.92 47.12 49.69 56.63 56.20 56.87 57.99 58.34
98.21 99.17 99.05 98.99 98.88 98.76 98.74 99.52 99.32 99.12 98.85 97.42 97.37 97.78
影响
第二节
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
一、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对区域发展的
影响主要从这两个方面体现。
(一)作为生产者
1.人口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
2.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产业构
成状况; 3.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布局。
1.2
人口职业结构
人口职业结构根据就业人员的实际工作岗位属性
进行划分。
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将就业者的职业划分为七个
大类,63个小类。
七大类:1)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
负责人;2)专业技术人员;3)办事人员和有关 人员;4)商业、服务业人员;5)农、林、牧、 渔、水利业生产人员;6)生产、运输设备操作 人员及有关人员;7)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
第三章 区域发展的 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与文化背景分析 第二节 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
第三节 政策与制度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与文化背景分析
一、区域经济背景 二、区域文化背景分析
三、区域历史基础分析
一、区域经济背景
(一)经济特色与经济地位
1、经济特色的成因 1)区域差异与区域优势
表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1950~2050年( %) 年份 0~14岁 15-64岁 ≥65岁 年份 0~14岁 15~64岁 ≥65岁 1950 33.54 61.98 4.48 2005 21.61 70.74 7.65 1955 37.10 58.28 4.62 2010 19.61 72.03 8.36 1960 38.91 56.26 4.83 2015 18.51 71.85 9.64 1965 40.18 55.42 4.40 2020 18.28 69.79 11.93 1970 39.73 55.96 4.31 2025 17.99 68.35 13.65 1975 39.49 56.11 4.40 2030 17.31 66.48 16.21 1980 35.50 59.75 4.75 2035 16.40 64.00 19.60 1985 30.48 64.45 5.06 2040 15.61 62.17 22.22 1990 27.72 66.84 5.44 2045 15.24 61.81 22.95 1995 26.64 67.36 6.00 2050 15.29 61.03 23.68 2000 24.94 68.23 6.83
决于区域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与人口转变阶段。
人口就业率、特别是经济活动人口就业率的高低
及变化,还受区域经济发展活跃程度和教育发展 水平,以及其它一些因素(如就业政策、退休年 龄、文化习俗等)的影响。
按一般规律,人口经济活动率和总人口就业率上
升或下降的变化方向一致,而总人口就业率与经 济活动人口就业率的变化方向则往往不一致。
由于人口的收入分层,以及收入分层所折射的社
会地位差异与就业人员所从事的职业有更密切的 联系,因而,相关分析,一般从就业人员的职业 结构着手进行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发展,服 务业逐渐的个性化和外部化(即原由企业内部自 行承担的生产性、生活性服务环节逐渐转由专业 的服务公司承担),职业类别也越来越多。 如在2004~2007年期间,我国具体的职业类别 就在原有1838种的基础上经历了5次扩充,新增 了77种职业。
1)产业结构特色:
产业结构由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基础设施 三部分组成。
2)产业布局特色:
产业布局取决于经济发展阶段、生产力水平
(二)收入水平与消费观念 (三)市场化水平
(四)社会基础设施配置水平
二、区域文化背景分析
(一)区域文化的含义:两个层面 显性的:反映地方特色的文化典籍、文学艺术、
随着区域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向成年型的转变,
人口经济活动率逐渐提高,并在人口初步老,创造足够多的就业岗位,是提
高人口就业率的前提。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必然促进教育的发展,中
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必然推迟青年人开始 就业的年龄,从而降低经济活动人口就业率。
(三)区域政策效应——博弈
区域政策博弈是政策制定者与政策接受者之间目
标与利益的博弈。博弈的四大要素: 1)博弈双方:主体与客体、制定者与接受者; 2)预期报酬:区域政策目标,不同层级的政策 有不同的目标; 3)博弈策略:政策手段,直接控制与间接引导 4)博弈规则:由法律、法规构成的制度体系。
建筑风格、风俗习惯
隐性的:地方性社会意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
隐性的制约显性的,并通过显性的来表达
(二)区域文化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三)我国的区域文化背景与区域经济
三、区域历史基础分析
(一)分析的一般方法 剖面法:同一区域时间序列的纵剖面
同一时点不同区域的横剖面
历史地理分析:事件与背景结合,纵横剖面结合 (二)主要分析内容 区域历史沿革、重要事件、发展动力的变化及其
三、制度与区域发展
制度: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某种“契约形式”,是
社会游戏的规则,是人为制定的限定人们相互交 流行为的框架体系。 制度限定了某一区域人们从事经济社会活动的权 力与义务,是限制区域内个人、家庭、企业等各 种行为主体作出行动路线选择的规则。
二、人口就业结构
1
就业人口的行业结构与职业结构
人口就业结构,包括行业结构和职业结构
这是两个并行的系列,同一行业的就业者可能从
事不同的职业,同种职业的就业者也可能从事不 同的行业。
人口行业结构 就业人口行业结构、也称产业结构的分析,建立 在国民经济产业部门结构划分的基础上。 产业结构划分方法虽有多种,但目前最常用、使 用范围最广的是三大产业三层次划分法。 第一层次为三大产业;第二层次为每一产业内的 部门划分,如第二产业又划分为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层次为第二层次每一部门内的行业划分,如 工业内部可再分为不同的行业。
域劳动力资源总量的比重。 经济活动人口:从事经济活动、并获取劳动报酬 的人口。 人口经济活动率:经济活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 总人口就业率: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 经济活动人口就业率:就业人口占经济活动人口 的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