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百文案例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债权人
• 如果郑百文破产,其资产的清算价值扣除 应补交税款、职工的安置费等应在债权人 之前支付的款项,信达公司所能收回的款 项将会非常有限。 • 而重组成功后,信达实际拥有的债权将会 减少为8.76亿元,其中3亿元由山东三联 分期支付,另外5.76亿元将由ST郑百文 的母公司来承担。 • 显然,重组有利于信达公司债权的收回。
(3)难以退市
• 自从“郑百文”进入重组程序以来,遇到 了来自各方的障碍,同进也得到了各方的 宽容,如来自财政部的,来自证监会的。 先是获得一年的宽限期,然后又得到了说 不出道理的9个月的宽限期,“郑百文”的 重组一直在进行着,没完没了。有关各方 想方设法的让它存留在市场上,尽管有许 多人认为“郑百文”应该退出证券市场, 但这好像很难。
(2)仔细分析科学制定本公司的业务组合,避 免过度单一化。
• 郑百文的问题:一是业务产品支柱单一, 主要是以长虹彩电为主;二是,行业角度 看,家电销售因理念的降价竞争利润已经 非常微弱。因此,公司应该及时调整业务 组合,同时发展自己的核心业务。
(3)提高上市公司的管理水平
• “郑百文”败落最大原因是管理上的失控。众业 向外输出的管理资源一旦跟不上企业规模发展的 需要,就会马上出现对企业自身和市场局面的失 控。“郑百文”之所以衰败,内部管理的混乱起 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内部管理方面上,“郑百 文”注重的是“人情”管理,重用所谓“信得过 的身边人”。这些“信得过的人”在管理上掌握 了太多的权利,却有很多人想的是为自己捞一把, 公司“内盗”现象严重。
郑百文的财务危机与重组
---案例分析
小组成员: 赵庆华 陈佳佳 王璐 塔吉古丽 李赛疆 玛娅 达吾列特
陈述提纲

案例简述 理论连接 问题回答

三 4
案例延伸
(一)案例简述: (一)郑百文股份有限公司的基本情况 郑百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郑百文,股票 代码600898)是以批发业务为主营业务的商业 类上市公司。 1992年7月,公司更名为郑州百文股份有限公 司(集团),于1992年12月增资扩股。 1996年4月,公司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在上海证 券交易所公开上市。
(4)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郑百文”是由盛到衰是典型的内部控制失 败史。郑百文从1996年着手建立全国性的 营销网络、急速、盲目地扩张,直接导致 公司总部对外地分支机构如同一盘散沙。 这些分支机构的领导滥用职权,招聘员工 数千人,却没对员工进行一次上岗培训和 考核。企业要想更好的发展就要建立管理 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1,郑百文的哪些现象表明其已经陷入财务 危机?
• 企业的财务危机有两种: • 一是:虽然资产总额大于负债总额,但由 于财务状况,资本结构不合理,导致企业 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属于技术性失败。 • 二是:资产总额小于负债总额,导致不能 清偿到期债务。
陷入财务危机的现象
• 1,销售规模的下降
郑百文经营业绩 年份 1995 年 1996 年 1998 1997年 年 1999 年 2000年
主营业务收 13.38 34.82 70.46 入
33.55 13.08 3.29
郑百文的销售收入从历史最高值的70.5亿元以下掉到33.6 亿元,其原因是错误的销售政策造成的,购销价格倒挂, 高进低出
2,资产质量的降低
• 在2000年,郑百文价值约11亿元的总资产, 包括房屋、土地等少量不动产和长期投资 等。 • 应收账款激增是其主要矛盾,从1997年初 的2.4亿元增加到1997年底的9.1元规模后, 1998你那末都未能缓解,1998年后的预付 款项又大幅度增加。
重组背景
• 1986--1996年的10年间,其销售收入增长45倍,利润增长 36倍;1996年实现销售收入41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70 万元。 • 按照郑百文公布的数字,1997年其主营业务规模和资产收 益率等指标在深沪上市的所有商业公司中均排序第一,成 为国内上市企业100强之一。而且,郑百文还是郑州市第 一家上市企业和河南省首家商业股票上市公司。 • 衰败似乎就发生在一夜之间。就在被推举为改革典型的第 二年,即1998年,郑百文在中国股市创下每股净亏2.54 元的最高纪录,而上一年它还宣称每股盈利0.448元。 1999年,郑百文一年亏掉9.8亿元,再创沪深股市亏损之 最。
• “壳”公司不一定就是一种资源,只有当 “壳”公司满足资源的一般特性—收益性 和稀缺性时,它才能成为一种资源。 • 所谓收益性,是依据投入产出原则通过对 资源的占有和控制能带来货币或货币化效 用。所谓稀缺性是指资源的存量和增量相 对于市场需求而言显得相对不足。
• 随着银行的商业化改革,银行的风险意识 大大增强: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加大,而且 贷款还要按时还本付息。当前,我国的企 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资产负债率已经很高 的情况下,债权融资的空间极其狭小。而 企业为了寻求发展又急需大量的资金,因 而企业便不由自主地将目光转向股票市场。 但是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直接上市几乎 是天方夜谭的事,买壳上市便成了它们最 后的选择了。
(3)股东
• 郑百文的股东来看,重组绝对是利大于弊。 郑百文的2000年6月30日的资产负债表来看, 资产负债率已高达216.76%,严重资不抵 债,一旦破产,股东将血本无归。 • 而重组成功后,其拥有的股权只是减少了 一半,不仅不至于血本无归,而且还能享 受到ST郑百文重组成功后的成果。
(4)地方政府
3,盲目扩张,使资产负债率持续攀升,风险加 大
• 在1998年6月最后一次获得宝贵的配股资金 1.47亿元,公司没有用于改善资金危机, 用于偿还负债或补充自身资金流动,其财 务状况都不至于继续恶化。遗憾的是公司 用来是继续扩大网点规模。 • 巨额投资销售额不增反降,增加了公司的 债务负担。
4,信用关系的解体
(三)案例延伸
• 1,郑百文现象分析: • “郑百文”重组是个怪现象,其怪在两方 面: • 一方面怪在“郑百文”以绩优上市公司在 证券市场活跃,一夜间变为“亏损大王”; • 另一方面怪在“郑百文”重组没完没了, 而且在重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创新”, • 这些“创新”是否符合市场规则?
表现:
• (1)包装上市 在一开始就不具备上市资格,而是在地方 政府等各方面的参与下进行包装上市的一家企业, 做出来的上市合格“标准”,是中国股票市场发 展初期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2)造假严重 为了达到上市募集资金的目的,公司硬是把亏损做 成盈利“业绩”蒙混过关,即使后来发生了巨额 亏损也仍坚持不懈地“做盈”报表。而弄虚作假 的背后,则无一例外地伴随着失控的经营管理, 但“郑百文”并不是中国股市“造假”的唯一, 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 曾经促使郑百文高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是与四川长虹、建行郑州分行建立的信用 关系,也就是工、贸、银一体的资本运营 模式。 • 这种模式下,如果销售畅通、货款回笼正 常,郑百文可以在不垫付任何自由资金的 情况下,充分利用购销过程中产生现金流 的时间差,加速资金周转,并获得盈利。 • 但是,这种信用方式,使郑百文为厂商承 担了全部销售风险。
• 股票同其他资产一样,其内在价值是由拥 有该资产的投资者在未来所获得的现金流 决定的,即一只股票的内在价值等于持有 者预期获得现金流贴现值。 • 如果上市公司未来预期无能力支付股利, 则预期现金流贴现值就不会大于零,从理 论上就认为公司没有内在价值。按照这一 标准判断,中国现有的上市公司中不乏内 在价值为零者。但是它们却仍以T族身份存 在着,且有数量增加之势。
(3)壳资源价值
• 1,上市公司的壳资源价值: • “壳”公司是指拥有和保持上市资格,但相对而 言,业务规模小或停止、业绩一般或无业绩、总 股本和可流通股规模小或停牌终止交易、股价低 或趋于零的上市公司。 • 郑百文就是一个拥有上市资格,而商品销售量在 较短的时间内迅速下降,经营状况急剧恶化,陷 入亏损深渊,债务负担沉重,股票价格低的“壳” 公司我国上市公司退市机制的缺位,使它加入到 “壳”资源的行列。
重组方--三联集团简介
山东三联集团是一家以家电批发与零售为主营业 务的商贸公司 。 1985年在破产企业的基础上,吸收山东五县11个 乡镇204万元资金,加上张继升(厂长)的个人智 力投资,形成三方联合的股份制家电专营店。 三联是一个投资多元化的企业集团,公司经营 领域还涉及电Baidu Nhomakorabea信息、旅游、房地产等行业,并 取得骄人业绩。该公司目前拥有国内规模最大的 商用多媒体宽带光纤信息网络--“百灵网”,此 外目前公司还拥有紧密层以上企业160多家,主要 分布于中国的山东以及美国的旧金山。
2,重组中的不合理现象:资本公积金弥补亏 损
• 利用债务重组形成资本公积金,并用该资 本公积金冲抵累计亏损,使公司累计亏损 迅速减少为零。 • (1)资本公积金弥补亏损难以反映公司的真 实业绩一个浅显的道理,经营产生的亏损 应当由经营产生的利润来弥补。 • (2)资本公积金弥补亏损会造成公司在税务 环节利益受损 • (3)资本公积金弥补亏损不利于资本保全和 维护信用基础
地方政府出于维护社会稳定,保特地方经 济环境健康形象,避免了大笔国有资产的 化为乌有,也积极支持郑百文进行重组。
(5)郑百文的员工。暂时回避了下岗的风险
4,郑百文重组方案对上市公司有哪些借鉴意义?
• (1)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更为迫切
• “郑百文”迅速崩溃,与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的不完善有很大关系。“郑百文现象”也表明, 在缺乏完善内部治理机构的同时,上市公司的盲 目扩张,一方面会掩盖业已存在的问题,使上市 公司信息失真。另一方面,当企业陷入困境时, 经营层难以控制事态的继续恶化。企业必须从组 建股份公司之初就真正形成现代企业治理结构, 实行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机制。
问题探讨:
• 1,像郑百文这样的公司,是该退市和重组? 采用这两种方式对整个证券市场的发展各 有什么影响?
• 2,重组过程中的,“默示同意,明示反对” 原理是否合理?
2,郑百文重组方案有何特点?
郑百文重组案例特点分析
复杂,操作难度大
风险摆在明处
理性看待问题
浓重的政府行为
3,郑百文重组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在:重组方案较好地平衡了多方的利益。
债权人 山东三联
郑百文员工
利益相关方
股东
政府
(1)山东三联集团:
• 第一,通过买壳,实现间接上市。不仅可 以实现上市融资的愿望,同时还可以节约 上市过程中的一些费用。 • 第二,有利于山东三联开拓郑州乃至河南 的市场。它不仅避免了重新开拓市场的不 确定性,而且还可以得到郑州地方政府的 支持。 • 第三,免费的广告效应。它获得了巨大的 社会注意力资源,极大地提升了山东三联 的品牌价值。
信用关系的解体
• 1988年,家电产品大幅降价,使公司存货贬值, 同时大量销售款不能回笼,银行贷款得不到偿还, 银行大幅度减少对郑百文的承兑业务,工、贸、 银信用体系基本解体。 • 具体表现:(1)债务大量增加,负债比率继续提 高。由于不能及时偿还银行贷款,公司又背着沉 着的银行利息,使公司1988年的财务费用高达 1.3亿,同比增长1434.27% • (2)信用政策的失控,影响了公司资产的变现能 力,1988年,在公司总资产中,流动资产的比重 为91.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