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概论(封面)
《城市设计》课件
城市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探索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常用方法以及技术手 段和工具。
城市设计案例分析和评价
分析国内外的城市设计案例,了解评价标准、方 法和案例的反思和改进。
城市设计的概念和历史发展
城市设计是指为了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可持续性和美观性而进行的规划和设 计活动。本节将介绍城市设计的定义、历史发展概述以及在城市规划中的地 位和作用。
《城市设计》PPT课件
欢迎来到《城市设计》课件!本课程将带领你了解城市设计的概念、原则和 方法,以及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让我们一起探索城市设计的精彩 世界!
课程简介
城市设计的概念和历史发展
了解城市设计的定义、历史发展和在城市规划中 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认识城市规划的概念和目标,以及对城市发展的 影响因素和实施管理。
总结
城市设计具有广阔的未来发展前景,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本 节将展望未来城市设计的发展趋势,以及城市设计在未来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和地位。
城市设计的效的方法。本节将介绍城市设计的 基本原则、常用方法以及技术手段和工具。
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城市规划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节将介绍城市规划的概念和目标,以及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因素和实施管理。
城市设计案例分析和评价
通过分析国内外的城市设计案例,我们可以学习到更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本节将介绍城市设计案例的分析方 法、评价标准,以及案例的反思和改进。
城市设计概论ppt课件
URBAN DESIGN
目录
一、认识城市设计
1、What-----------什么是城市设计?(定义、内涵、认识) 2、Why------------为什么要学城市设计?(作用、意义)
3、How------------怎样学城市设计?(方法、原则、案例) 二、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 1、城市设计理论综述 2、图底关系理论 3、联系理论 4、场所理论
城市是由街道、交通和公共工程设施等以及劳动、居住、游 憩和集会等活动系统组成。把这些内容按功能和美学原则组 织在一起,就是城市设计的本质。
----《市镇设计》F.吉伯特
[认识城市设计]
南京→高淳
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环境所进行的规划设计,是在城市规 划对城市总体、局部和细部进行性质、规模、布局和功能安 排的同时,对于城市空间的体型环境在景观关系艺术上的规 划设计。
[认识城市设计]
南京→高淳
1.2 城市设计概念的理解倾向
(1)作为理论形态的城市设计理解倾向 (2)作为实践形态的城市设计理解倾向 (3)作为综合形态的城市设计理解倾向
[认识城市设计]
南京→高淳
1) 作为理论形态的城市设计理解倾向
➢ 注重形体环境的城市设计 (三维角度,美学原则,追求城市构图、均衡、美感) ➢ 强调功能组织的城市设计 ➢ 关注环境行为的城市设计 (人与环境的关系,人的认知、反应,指导城市设计) ➢ 关注广义综合的城市设计 (规划、建筑、景观、社会、生态、经济、心理等多学 科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
三个层次:a 总体性城市设计 b 片区级城市设计 c 地段级城市设计
[认识城市设计]
南京→高淳
a 总体性的城市设计Fra bibliotek区域——城市级城市设 计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城市的 建成区。它着重研究在城市 总体规划前提下的城市形体 结构,城市景观体系,开放 空间和公共性人文活动空间 的组织。其内容包括市域范 围内的生态、文化、历史在 内的用地形态、空间景观结 构、道路格局、开放空间体 系和艺术特色乃至城市天际 轮廓线、标志性建筑布局等 内容。它一般与城市总体规 划相结合。
(完整版)城市设计概论第2讲
七、 影响城市设计的社会因素
(1)政治因素 行政介入、政见、社会发展策略
(2)法律因素 助法、守法、司法
(3)经济因素 公正、分期、社会资源分配
(4)文化因素 挖掘、创新、保护与转化
八、现代城市设计的丰富与发展:从体形环境到公共策略
(1)体形环境思想 城市设计对传统建筑学和形态 Nhomakorabea术的继承
第二讲、城市设计的特征
现代城市设计的发展进程
一、现代城市设计理论的产生
城市设计理论开始迅速发展
1889年奥地利建筑师卡罗・西特《城市的建造》一书出版。
城市设计学科与职业领域的出现
契机:20世纪50年代现代城市发展出现巨大的转变。
二战后城市重建潮
工业与科技的进步 现代主义 婴儿潮 ……..
城市环境恶化
(1)骨架空间(framework space),下分: a.流动:主要是为人、车服务的各类道路、站场等空间。 b.服务:包括为能源、信息、消防等所提供的空间
(2)活动空间(activity space)或称目的空间(objective space) 指为居住、工业、商业、行政、公共设施、娱乐、教育、卫生、文化
特定业主、基地,实施周期 短,焦点集中在基地内。
六、 城市设计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
联系:是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是在城市规划框架下的深化和延伸和补充,同 时为城市规划决策和管理提供指导依据。
区别:偏重城市物质空间、人、环境及相互关系的研究,以形象成果表述,单 独成果以指导性为主,进入城市规划各阶段的成果则是法定性的。
促使城市设计独立的过程中,E·沙里宁为代表建筑师对现代城市设计的 倡导,以及战后英国、欧州许多城市和巴西利亚新城的建设实践,从理论和 实践上为城市设计正式登上学科舞台起到了推动作用。
城市设计概论91精品文档
3、城市街道的发展演变
在世界城市文明发展的长河中,形成 了以欧洲为西方代表的古代城市文明和中 国为东方代表的城市古代文明。两种城市 文明在各自的变迁和演化中,由于地理位 置的隔离和社会文明的差异,都建立了自 己独立的、相异的城市体系。因此,东西 方的传统城市形态有着很大的区别,城市 街道的形态和发展殊异,街道在城市中的 意义和作用也不完全相同。
不论城市的性质、规模、时代的变 化如何,街道是城市人的活动和物资运 输必不可少的重要设施。街道的功能, 从过去到现在,随着时代的变化、国家 的不同、城市规模和性质等,表面上或 许有所差别,但就其本质来说,最重要 的还是起着通路(path)与场所(place)的 两种功能。
1).街道的通路功能(street as a path)
2)、传统中国城市街道
中国古典文明和西方古典文明发展的 历程迥然相异。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是连 续和统一,不像西方古代文明,不断地被 外来的文明所入侵和分裂。中国传统社会 制度和西方传统社会制度亦大相径庭,各 时期之间存在惊人的政治统一性,社会封 建关系延续了绵绵二千多年,而西方从未 有过长时期的帝国统治。
城市设计概论
第九讲、城市公共空间
一、城市公共空间
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
美国学者简•雅各布认为,“城市最基本的 特征是人的活动”。人的活动总是沿一定线路 进行的,城市中最富有活力的地方,就是城市 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公共空间(Public Space)是指由城市中的建筑物、构筑物、树木、 室外分隔墙等垂直界面和地面、水面等水平界 面围合,由环境小品、使用者、使用元素等组 合而成的城市空间。他们是从大自然中分隔出 来的、较小的、具有一定限度性的、为人们城 市生活使用的空间。主要包括城市的街道、广 场、公园与绿地等。
城市设计概论考试重点
城市设计概论第一章含义、目的、范围与内容一、城市设计的含义(1)、形体环境论:从三维角度对城市形体环境的设计或对公共环境的设计。
(2)、建筑论:是对空间秩序的创造,基本上是一个建筑问题,是大规模的建筑设计或是建筑学的扩展。
(3)、规划论: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阶段或一个分支,是城市规划的深化或具体化。
(4)、管理论:是政府职能的一部分,是运用法律手段对城市的综合控制。
(5)、全过程论:应贯穿于城市建设的全过程,是解决经济、社会和物质形式问题的手段。
城市设计各种概念:a、近代城市设计的倡导者E.沙里宁论述“城市设计是一个建筑问题,是广义建筑学问题。
城市三维空间是城市设计的主要对象,对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一直是城市设计关注的焦点。
b、C.Sitte 《城市建设艺术》指出近代城市设计与传统建筑学和形态艺术之间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c、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1975年提出“城市设计是当建筑进一步城市化,城市空间更加丰富多样化时,对人类新的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
“城市设计赋予城市更加丰富空间概念,创造出新的、更加有人情的空间秩序”。
日本的土肥博至也认为“城市设计是指城市社会的空间设计”。
d、《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城市设计的定义为“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环境形态所做的各种合理安排和艺术处理”。
“城市设计涉及城市环境可能采取的型体,城市设计师通常有三种不同的工作对象:A.工程项目设计;B.系统设计;C.城市或区域的设计e、E.DBocan在《城市设计》书中写到“城市设计主要考虑建筑周围或建筑之间,包括相关的要素如风景或地形所形成的三维空间的规划布置和设计”。
“好的城市设计能在城市的自然形态方面产生一种逻辑和内聚力,一种赋予城市及其地区以性格的突出特征的尊重”。
f、英国皇家城市协会1998年主席F.Tibbalds认为城市设计是一种“为了人民的工作、生活、游憩而随之受到大家关心和爱护的那些场所的三维空间设计”。
g、B.Goodey1987年指出“城市设计是在城市环境中创造三维的空间形式。
(完整版)城市设计理论
城市设计理论分类
英.迈斯.卡 蒙那提出的 八角形城市 设计理论分 类方法,强 调八个城市 设计观点及 代表人物
三种理论研究方法
美.罗杰.特兰西克 《寻找失落的空间》 提出城市设计三种研 究方法
——图底关系理论
Figure—ground
——联系理论
Linkage
——场所理论 Place
中国传统城市设计——营国体系
《周礼.考工记》 公元前5世纪
内涵:营-建造三级城市(国 -都-邑),内容为城邑建 设体制、礼制营建制度、 城邑规划制度。规定型制 与规模井田式格局,方正 布局;布局结构城廓清晰, 择中立宫、轴线对称。
中国传统城市设计——城市营建思想
管仲春秋时期公元前 7世纪《管子.乘马》
提出一套市民对城市形态、结构的认知系 统,以人对环境的认同和识别为依据的价 值感,已超出客体的形式,在研究主客体 关系上具有开创性。
城市形象理论——概念
形象性——具形物体使每个特定观察者产 生高效率的强烈心理形象的性能;
公众印象——大多数城市居民心中拥有的 共同印象,即单个的物质实体、一个共同 的文化背景以及一种基本生理特征的相互 作用过程中,达成一致的领域。
中国现代
城市设计理论
——山水城市论
钱学森1990年首次提出的,1983年“让园 林包围建筑而不是建筑群中有几块绿地, 应用园林提高城市质量,体现中国城市特 色”——21世纪中国城市模式。
城市形象和认识城市结构的重要因素。
城市印象的构成要素的关系
各元素不是孤立的,区 域由节点构成,受边缘 的限定,路径贯穿其中, 标志分布于内。
各元素有规律地穿插和 叠合,构成城市形体环 境的认知意向和城市形 象。
(完整)城市设计概论复习资料
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物质形体和空间环境设计为形式,以城市社会生活场所设计为内容,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的环境质量、景观艺术水平为目标,以城市文化特色展示为特征的规划设计过程。
2.田园城市是英国城市规划师霍华德(E。
Howard)于1898年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以及农民大量涌入大城市的城市病所设计的以宽阔的农田林地环抱美丽的人居环境,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城市模式。
3.工业城市是由法国人戛涅于1917年提出的工业生产活动在整个地区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城市.按照工业生产规律,讲各个工业部门聚集在河流的河口附近相互协作,下游用来进行水上运输,城市的其他地区与工业区相隔离,布置在一块日照良好的高低上.4.带形城市是西班牙工程师A.索里亚·伊·马塔在1882年提出一种主张城市平面布局呈狭长带状发展的规划理论。
城市各要素紧靠城市交通轴线聚集,必须遵循结构对称和留有发展余地的原则.5.光明城市是由法国大师柯布西耶提出的,这个城市有一个严格对称的网格状道路系统,两条宽阔的高速公路形成城市纵横轴线,他们在城市几何中心地下相交。
6.广亩城市是由美国建筑师F.L。
赖特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每家每户占地一英亩,相互独立,它既保持城市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秩序,又结合乡村自然优雅的环境。
7.自然城市是指在漫长岁月中或多或少地自然生长起来的城市。
8.人工城市是指由设计师和规划师精心创建的城市和一些城市中类似的部分。
9.树形结构:对于任两个属于同一组合的集合而言,当且仅当要么一个集合完全包含另一个,要么二者完全不相干时,这样的集合的组合就叫树形结构。
10.半网络结构:当且仅当两个相互交叠的集合属于一个组合,并且二者的公共元素的集合也属于此组合时,这种集合的组合形成半网络结构。
11.图底关系理论:在城市环境中,把成为对象的建筑称为“图",把被模糊的事物称之为“底”.像这种把建筑部分涂黑,把虚空间部分留白,形成的图称为图底关系。
现代城市设计原理PPT课件
智能化城市设计的趋势
智能交通系统
通过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 术,优化城市交通布局,提高交通效 率和安全性,减少拥堵和排放。
智能化设施
利用传感器、网络和远程控制等技术 ,实现城市设施的智能化管理,提高 设施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
城市设计与文化遗产保护
保护历史建筑
城市设计应尊重和保护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通过合理的改造和利用,使其与现 代城市发展相融合。
智能化设计
利用数字化工具,实现自 动化和智能化的设计流程, 提高设计效率和准确性。
绿色建筑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
节能设计
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和节能 技术,降低建筑能耗,提 高能源利用效率。
生态化设计
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 合,利用自然条件,如采 光、通风等,减少对环境 的负面影响。
可再生能源利用
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 生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 的依赖,降低碳排放。
THANKS
感谢观看
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
人本原则
以人的需求和体验为核 心,创造宜居、便捷、
舒适的城市环境。
生态优先原则
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 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
谐共生。
文化传承原则
尊重和保护城市的历史 文化,彰显城市特色和
魅力。
创新发展原则
运用先进理念和技术手 段,推动城市设计的创
新与发展。
城市设计的要素与流程
要素
空间形态、景观形象、建筑风格、交通组织、绿化配置等。
案例三:美国波特兰的城市设计
总结词
创新、个性、包容
详细描述
波特兰是美国最具创新性的城市之一,其城市设计充 分体现了这一特点。波特兰鼓励市民参与城市规划, 许多创新项目都是由市民发起并实施的。个性是波特 兰的另一个特点,该市拥有众多独特的社区和建筑风 格,展现了城市的多元化。包容性是波特兰城市设计 的核心价值观之一,该市积极吸引不同背景的人群, 并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了各类人群的需求。
城市规划必看的30本书
城市规划必看的30本书
1.《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吴良镛
2.《城市意象》 [美]凯文·林奇著
3.《城市设计》[美]培根埃德蒙
4.《拼贴城市》[美]柯林·罗等编
5.《交往与空间》(第四版)(丹麦)盖尔编
6 .《感知与意象—城市理念与形象研究》闵学勤著
7 .《寻找失落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美)特兰西克著
8 .《街道的美学》(日)芦原义信著
9 .《城市策划实战案例》赵卓文著
10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美)刘易斯·芒福德编
11. 《城市设计新理论》[美]亚历山大等著
12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加)雅各布斯
13 .《城记》王军
14 .《采访本上的城市》王军
15 .《城市与人—部社会与建筑的历史》(美)吉罗德著
16 .《城市色彩—个国际化视角》(美)斯文诺芙
17 .《无边的城市—论战城市蔓延》(美)吉勒姆
18 .《都市圈规划:理论·方法·实例》顾朝林等主编
19 .《区域城市—终结蔓延的规划》(美)卡尔索普,富尔顿
20 .《生态城市/60个优秀案例研究》(西)鲁亚诺
21 .《共享空间—关于邻里与区域设计》(美)凯尔博
22 .《都市滨水区规划》
23 .《街道与城镇的形成》[美]迈克尔·索斯沃斯
24 .《城市规划概论》陈锦富著
25 .《规划师》杂志
26 .《明日的田园城市》霍华德
27.《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简•雅各布
28.《城市,它的生长、衰退和将来》埃利尔·沙里宁
29.《理想空间》杂志
30.《比较城市化-20世纪的不同道路》[美]贝利著,顾朝林等译。
城市设计概论第3讲
8、城市设计的市场语境(经济)
城市设计活动发生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需要理解创造场所 和进行开发的财政和经济过程。 市场对城市设计的影响: 市场经济以资本积累的策略和体制为特点,而建成环境的 开发和更新是一种创造利润和积累资本的方式,所以城市设计 通常是这类策略的关键部分。 引导投资是市场,而不是设计。(加入风险与波动因素) 引入市场产生的优点 1.品质的提高。
当地语境中的社会环境
---人际关系特征(城市社会历史) ---社会阶层和社会价值观 ---社会行为准则和社会事实
当地语境中的文化环境
---城市文化 ---城市历史
城市设计概论
当地语境中的科技环境
---城市技术发展程度 ---技术会对社会文化改变的影响 文化观点的差异: 当地语境是指不同生物种群栖居的特定地理环境,综合的 多层次的社会相互作用,创造出的独特的地方文化差异,复杂 的城市文脉的发展。 城市设计必需对当地语境保持敏感、作出反映。
城市设计概论
无意识的城市设计
小规模累积, 包括试验和修正、决策和干预几个步骤, 缓慢和渐进的发展。 有意识的城市设计 简要定位、设计、实施和实施后评价, 每个阶段,思维过程可分解为一系列的思考步骤:目标定位、 分析、设想、决策、评价。 循环反复是主要特征,是非线性活动。
城市设计概论
11、结语:城市设计再认识
语境的变化是工业革命发生之后的必然性。
城市设计概论
1、城市设计语境的核心----城市与人
城市设计的外延是广泛而模糊的,但其核心观念是明 确的:在城市中为人创造较佳场所的过程,可分解为: ■城市设计是服务于人并围绕着人的; ■城市设计强调场所的意义和价值; ■城市设计是对现实世界的操作,其领域必然受到经济 (市场)和政治(调控)的界定和影响; ■城市设计是过程也是结果。
城市设计1ppt课件
对确定空间的功能、形态及象征意义 虚实关系 空间的环境质量──建筑、绿化、小品、道路、活动场 所
③空间的艺术布局 空间主次关系 动态景观和静态景观
历史文化的体现
为了 研究 与管 理方 便, 我们 把城 市设 计用 以下 图表 来表 达:
自然因素景观
特质景观构成要素
城市景观构成
人工因素景观
4、以城市中心广场为结点,利用预留的绿化 广场用地营造集绿化、游憩、广场、雕塑为一 体的文化广场,并综合考虑尺度、形状、质感 等因素,突出标志性的视觉中心作用。
5、结合生活性道路设置步行商业街和商业广 场,集景观、购物、休闲、地下停车场于一体; 疏缓商业街区的拥挤,调节人们的情绪和心理, 真正将商业、购物环境的品质从实质上得以提 高,以增强该商业街区的吸引力和其土地价值, 使之成为城市功能的重点地段。
2、现代城市设计的产生
二战后,发达国家经济长足发展,但重视建设规模和 速度,忽视环境品质和文化内涵,城市环境无法改善,城 市中心衰退和“空心化”,历史文化遗产破坏,为此提出 尊重人的精神要求,追求典雅生活风貌,保护历史建筑, 成为区别传统城市设计的主要特征。
第2章 城市设计的历史发展
1、服从城市规划,具有整体性,并受城市性质、 规模、社会文化、经济能力的制约。
由上,城市设计是与城市规划及城市 人事设计交融在一起的,是以提高城市生 活环境质量为目标的结合性城市环境设计, 是强调城市文化特征和个性的“概念”设 计。
具体包括“形”──城市实体环境和 “神”──城市风格两方面的内容。
城市设计是指人们为特定的城市建设目 标所进行的对城市外部空间和形体环境的 设计和组织。
①满足生理要求──日照、通风、采光、防灾、安全 ②扩大社会活动空间──人行道、广场、公园、促进人际 交往 ③城市环境多样化──老人、青年、儿童、成人各有去所
中外各个时期的城市特征城市设计概论 课件
12
第十二页,共42页。
? 古希腊时期(shí人qī本),主义(贯ré穿n 于bě城n 市zh设ǔ 计yì()shèjì)中城市和追建筑
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设计中力求体现人的尺度,以视
觉感受的和谐为构图的基础,以 视觉联系为群体设计的
手段。公元前5世纪,“城市规划之父” 希波丹姆
(Hippodamus of Miletus) 最早阐述了 “网格式”街道,
城市生长(shēngzhǎng)出现了新的规模(。Le阿on尔e 伯蒂
Battista Alberti)的《论建筑(jiànzhù)》一书是文
艺复兴时期建筑成就的总结。他继承了维特 鲁威的思想理论,提出理想城市 (Ideal
City) 设计模式,以便利、美观为城市设计
主要原则。文艺复兴时期的广场建筑群的规 划设计已取得了杰出的成就米开朗基罗
PPT 课件
10
第十页,共42页。
1、时代背景
①城市(+c村hé镇ng(=sc城hūìn邦)zh(ècnhé)nɡ bānɡ) ②多神教————神人同形的宗教信仰
2、城市设计的特点 ①体现人本主义,追求与自然环境和谐 ②贫富住宅混杂,有许多宜人空间。
PPT 课件
11
第十一页,共42页。
PPT 课件
选址、形态、布局等均有系统的论述。 ? 建筑十书 是对古罗马建筑辉煌的历史总结,对城市
选址提出见解,对建筑选址提出意见,提出新的城市
形态,提出理想 的城市模型,并对其后的文艺复兴
时期的城规有重要影响。
PPT 课件
18
第十八页,共42页。
1、中世纪的城市发展(fāzhǎn)状况 ①中世纪初期城市(chéngshì)处于,城衰市落和阶乡段村一样(yīyàng),完全 依附于封建主。 ②10世纪以后,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兴起,新的城市建筑 类型的产生,出现了新的城市空间。 ③中世纪中期教会势力十分强大。教堂占据了城市的中 心位置。 2.主要分为三种类型:要塞型,城堡型,商业交通型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2.1 城市设计部分理论简介2.2 城市社会学等学科对城市空间的研究2.3 场所2.4 生态城市的理念和绿色城市的设计《城市设计概论》2.1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简介2.1.1卡米诺·西特2.1.2 凯文.林奇2.1.3 克里斯托夫.亚历山大2.1.4 波纳2.1.5 诺伯格.舒尔兹2.1.6 芦原义信2.1.7 罗杰.特南西克2.1.8 比尔.西列尔2.1.9 稹文彦2.1.10阿尔多.罗西2.1.11 黑川纪章2.1.1卡米诺·西特卡米诺·西特(Camillo Sitte,1889)在《城市建设艺术》一书中,运用艺术原则对城市空间的实体(主要是教堂等)与空间(主要是广场空间)的相互关系及形式美的规律进行的深入的探讨,并通过于19世纪末欧洲工业化城市空间的比较分析,对当时欧洲工业化城市空间的平淡,缺乏艺术感染力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工业化城市空间主要有三个体系和若干他们的变体,即矩形体系,放射体系,三角形体系,变体是这三者混合的产物.从艺术的眼光来看,所有这些都是毫无价值的,没有艺术气息.这些体系除了标准化的街道模式之外一无所成,它们在概念上是纯粹机械性的.在这些体系中道路系统仅仅是交通设施,从来不是服务于艺术目的的工具,它们不具有任何感染力,因为只能从地图上才能看出它们的特征.卡米诺·西特主要是从视觉及人们对城市空间的感受等角度来探讨城市空间和艺术组织原则.卡米诺·西特认为,现代城市规划的骄傲是圆形广场,没有比这更能说明艺术感情的完全缺乏以及对于传统的蔑视的了,而这现代城市规划的特征.当围绕这样一个广场步行时,眼前的景象持续不变,使得人们不能知道自己正确的确切位置.转一个弯就足以使一个陌生人在这种旋转木马的广场上无所适从,迷失方向.卡米诺·西特的城市空间艺术原则,是基于城市物质空间形态中,各实体要素之间功能关联及组合关系而得出的,其艺术原则的核心表现在注重整体性,注重关系,注重关联的内在性.卡米诺·西特的城市空间艺术原则有其历史的局限性,正如亚瑟·霍尔登(Arthur C.Holden,1945)所言,西特从未体验过摩天大楼.他未必曾经想到过我们的城市有朝一日会为高层的巨大体量所充塞.2.1.2 凯文·林奇凯文·林奇是从探求城市的形念,结构和组织开始的,《关于对城市满意情况的记录》(Notes on City Satisfaction,1953)是1952~1953年间他在欧洲考察对于有关城市的理论基础的回答.在《城市的形式》(The Forms of Cites,1954)一文中,他从历史和形态的角度对城市形式的不同属性进行了探讨,例如城市的大小,密度,特征和模式等.凯文·林奇的城市美不仅指构图与形式,而是将之分解为人类可感受的城市特征,如易识别,易记忆,有秩序,有特色等.他对于人们对环境的感知与体认有着格外的重视,并认为,好的城市形式也就是这种感知和体认比较强烈的城市形式.林奇1959年发表《城市的意象》一书,从视觉心理和场所的关系出发,利用居民调查和实地体验的方法,研究使用者认知图式(cognitive map)与城市形态的关系,从而确定了一种全新的城市分析与设计方法.人对环境的感知,也就是一种格式塔.人总是将感知对象加以组织和秩序化,从而增强对环境的适应和理解.林奇从市民的认知地图入手,探求城市内在关系的秩序.他调查了美国的三个城市——波士顿,洛杉矶和泽西市,要求市民通过草图和语言来描述城市中的环境特征,城市独特要素或体验.然后他将这些个体的认知地图汇总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城市的"公共意象图",从而总结出市民能够感知到的,能够反映城市特征的城市要素.研究认知方法的基本观点是:认知意象是城市生活的基石,使用者主要通过认知认识城市,城市设计应以满足人的认知要求为目标.凯文·林奇通过调查,对城市空间提出两个基本要求:易识别性(legiblitv);可认知性(imaginability).可认知性是林奇提出的城市空间评价的一个新标准,即城市空间应为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人所共同接受.凯文·林奇指出:市民一般用五个元素,即路径,边界,节点,地区和标志来组织他们的城市意象: ①路径(Path):观察者习惯或可能顺其移动的路线,如街道,小巷,运输线.其他要素常常围绕路径布置.②边界(Edge):指不作道路或非路的线性要素,"边"常由两面的分界线,如河岸,铁路,围墙所构成.③区域(District):中等或较大的地段,这是一种二维的面状空间要素,人对其意识有一种进入"内部"的体验.④节点(Node):城市中的战略要点,如道路交叉口,方向变换处,抑或城市结构的转折点,广场,也可大至城市中一个区域的中心和缩影.它使人有进入和离开的感觉.⑤标志(Landmark):城市中的点状要素,可大可小,是人们体验外部空间的参照物,但不能进入.通常是明确而肯定的具体对象,如山丘,高大建筑物,构筑物等.有时树木,招牌乃至建筑物细部也可视为一种标志.凯文·林奇从人的环境心理出发,通过人的认知地图和环境意象来分析城市空间形式,强调城市结构和环境的可识别性(Legibility)及可意象性(Imaginability).并认为城市设计也必须基于市民对城市环境的可识别性.使城市结构清晰,个性突出,而且为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人所共同接受.凯文·林奇的开创性工作提供了城市设计的独特途径.从市民环境体验出发的工作方法使得城市设计摆脱了高高在上的姿态,切实地深入到普通人当中,真正实现了"人本主义"的城市设计价值原则.2.1.3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Alexander)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Alexander,1965)在其广受关注的著名论文《城市并非树形》中,把那些在漫长岁月中或多或少地自然生长起来的城市称为"自然城市",而把那些由设计师和规划师精心创建的城市和一些城市中那样的部分称为"人工城市".他认为,现在人们越来越充分地认识到,在人造城市中总缺少着某些必不可少的成分,同那些充满生活情趣的古城相比,我们现代人为创建城市的尝试,从人性的观点而言,是完全失败的.什么是内在性质亚历山大认为,一个自然城市有着半网络(semi-lattice)结构,而人为构造的城市采用了树形(tree)结构(图 2.1),和树形的结构简单性相比,这种极为丰富的可变性标志着半网络能有超乎寻常的结构复杂性,正是由于树形的性质缺乏这种结构复杂性,才使我们的城市概念受到损伤.他的分析表明城市空间功能的综合,是产生"交叠"使用城市空间的基础,它使空间具有了多样性和适应性的性质,城市中确实存在的那种功能综合现象和人对这些功能的物质对应物的重合使用使城市具有选择性和可生活性,人能根据各自所需在城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人的个性因此而不被束缚,它是城市空间呈现活力的本质.图2.1 树形结构与半网络结构图亚历山大在《关于形式合成的纲要》和《城市不是一棵树》中指出了传统规划与设计只考虑形式而不考虑内容,不考虑场所与人的活动之间丰富的,多种多样的变化和联系,是一种失败的规划与设计.亚历山大的图式语言(pattern language)中以各种类型,不同范围的使用倾向和形态关系为基础,企图研究出满足使用者要求的设计语言.语言主要由三个明确定义的部分组成,即联系(context),问题(problem)和解法(solution).每个图式都是为解决某个带普遍性,反复出现的社会,心理或技术问题而提出的,共几百条图式,按不同层次构成一个网络.图式语言中的每一个模式并非一固定事物,而是复杂的,强有力的场地(field),是一组关系(relationships),可赋予生命活力与深度,它不仅仅是元素(elements),也是规则(rules),是一个生命事物的描述,同时也是产生这一事物的过程,它使发生在空间中的事件模式与几何结构有效地吻合.亚历山大图式语言的研究是人的行为与场所情感对应的空间图式的研究.亚历山大的图式语言(pattern language)中以各种类型,不同范围的使用倾向和形态关系为基础,企图研究出满足使用者要求的设计语言.语言主要由三个明确定义的部分组成,即联系(context),问题(problem)和解法(solution).每个图式都是为解决某个带普遍性,反复出现的社会,心理或技术问题而提出的,共几百条图式,按不同层次构成一个网络.图式语言中的每一个模式并非一固定事物,而是复杂的,强有力的场地(field),是一组关系(relationships),可赋予生命活力与深度,它不仅仅是元素(elements),也是规则(rules),是一个生命事物的描述,同时也是产生这一事物的过程,它使发生在空间中的事件模式与几何结构有效地吻合.亚历山大图式语言的研究是人的行为与场所情感对应的空间图式的研究.2.1.4波纳(L·S·Bourne)波纳(L·S·Bourne,1971)运用系统理论对城市空间进行研究,认为系统理论强调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正是城市空间结构的本质所在,同时,系统理论的各种立场使之能够运用于不同的观点和理念,尤其是在城市空间物质层与社会文化层的决定作用上保持观念上的中立. 波纳运用系统理论的方式,描述了城市系统的3个核心概念:⑴城市形态(urban form),指城市各个要素(包括物质设施,社会群体,经济活动和公共机构)的空间分布模式.⑵城市要素的相互作用(urban interaction),指城市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相互作用(关系互动),将个体要素整合成为一个功能体,即一个子系统.不同功能节点之间的交通流表示城市要素之间相互作用.⑶城市空间结构(urban spatial structure),指城市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将城市各个子系统整合为城市空间大系统的作用机制,以各种功能活动对于不同区位的市场竟租曲线表示城市系统的构成机制.b 城市要素的相互作用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强度,决定了城市空间构成的二维基面和基本形态格局,"城市形态"是其表现形式,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城市中各种活动对不同区位的竟租过程,带来的动力与压力及其相关效应,形成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构成机制.a 城市形态c 城市空间的构成机制2.1.5 诺伯格·舒尔兹诺伯格·舒尔兹(Norberg Schulz,1971)提出五种空间概念:①肉体行为的实用空间;②直接定位的知觉空间;③环境方面为人形成稳定形象的存在空间;④物理世界的认识空间;⑤纯理论的抽象空间,并对存在空间和建筑空间进行详尽的分析.诺伯格·舒尔兹认为,空间图式有各种各样类型,即使是一个人,一般也有一个以上的图式,因此可以充分感觉各种状况.图式是由文化决定的,要求对环境或情性的定位,结果即具有质的特性.使用空间把人统一在自然有机环境中.知觉空间对于人的同一性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存在空间把人类归属于整个社会文化.认识空间意味着人对空间进行思考.最后理论空间则是提供描述其他各种空间的工具.诺伯格·舒尔兹认为,场所是存在空间的基本要素之一.场所概念的发达和作为各种场所体系空间概念的发达,就是找到存在立足点的必要条件,场所必须有明显的界限或边界线.场所同包围他的外部相比之下,是作为内部来体验的.场所,路线,领域是定位的基本图式,亦即存在空间的构成要素.这些要素组合起来,空间才开始真正成为可测出人的存在的次元.在存在空间中,一般包括几个场所.所谓某个场所,就是在更广阔的脉络中安上位置,而不是把它理解为从别个当中取出来,不然人类的历史就缺少力动性了.一切场所都具有方向,场所一般因路线体系而与各种方向发生关系.存在空间也具有方向性.诺伯格·舒尔兹将存在空间划为几个阶段:①用具;②住房;③城市阶段;④景观阶段;⑤地理阶段.其中城市阶段主要是根据社会的相互作用,亦根据社会共同的生活形态来决定.城市的内部结构就是这样"正在那里发生"的个人和社会诸功能作用的复合结果.在城市阶段,个人一般据有"私有"色调更浓的存在空间,它必须作为更大的总体中的一部分来理解.存在空间的诸阶段形成一个结构化的整体,它是与存在的结构相对应的.人与物理,精神,社会,文化的诸对象相关联而存在.存在空间可以说是由相互作用的多重穿插的体系所构成的.这样复合的总体性中,不能不产生不定性或者矛盾性.2.1.6芦原义信芦原义信(1975)认为:外部空间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而自然是无限延伸的离心空间是消极空间.芦原义信认为,外部空间有以下要素:1)尺度.芦原义信并没有给尺度下一个什么定义,而是根据人眼睛的视角关系和自己的经验,提出外部空间的两个假说:①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10倍的尺度,称之为"十分之一理论".②外部空间可采用一行程为20-25米的模数,称之为"外部模数理论"2)直线.芦原义信认为在外部空间设计中,距离与直线是极其重要的设计重点.预先了解从什么距离如何可以看清材料,才能选择适于不同距离的材质,这在提高外部空间质量上有利的. 在外部空间的布局中,相对于人的活动,可以将外部空间分为运动空间和停滞空间.外部空间设计要尽可能赋予该空间的大小,铺装的质感,墙壁的造型,地面高差等.外部空间布局上带有方向性时应在尽端配置具有某种吸引力的内容.在讨论空间封闭性时,应当考虑墙的高度与人眼睛的高度有密切关系,很好的运用高墙,矮墙,直墙,曲墙,折墙等加以布置,就可以创造出有变化的外部空间.芦原义信根据外部空间的用途和功能将空间分为多个层次和顺序.外部的→半外部的(或半内部的)→内部的;公共的→半公共的(半私用的)→私用的;多数集合的→中数集合的→少数集合的;嘈杂的,娱乐的→中间性的→安静的,艺术的;动的,体育性的→中间性的→静的,文化的.关键在于充分克服和利用一切地理条件,适应该空间所要求的功能种类和深度,创造出空间秩序富于变化的空间.芦原义信认为,由于改变行进方向,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景色,打破空间的单调,在空间中产生跳跃,如日本重要建筑的引道或神社参道与外部空间设计传统手法.城市因其内容是复杂的,并经常进行着新陈代谢,所以虽面临现实也很难掌握.城市规划(cityplanning)和城市设计(Urban Design)这两个词,在其对象的规模,内容,方法等方面,由于不同专业,就连它们的内容也可能有一些差别.如果从空间论来阐述,城市规划无论怎么说是以二次元的外部秩序构成为重点的规划,建筑则怎么说也是以三次元的内部秩序为重点的规划.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的后记中,点出了人与空间的关系;外部空间设计就是把"大空间"划分成"小空间",或是还原,或是使空间更充实更富于人情味的技术.2.1.7罗杰·特兰西克(Roger Trancik)罗杰·特兰西克在《Finding Lost Space》(1986)一书中提出图底关系理论(figure-ground)和联系理论(linkage).图底关系理论是研究城市的虚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规律理论.在城市环境中,建筑形体的主导性作用使其成为人们知觉的对象,周围的空间则被忽视.成为对象的建筑被称为"图",被模糊得事物被称之为"底".像这样把建筑部分涂黑,把虚空间部分留白,形成的图称为图底关系.把虚空间部分涂黑,建筑部分留白,形成的图称为图底关系反转.借助图底关系分析方法,可以发现城市或城市局部地段的结构组织及其肌理特征,明确空间界定的范围,不同等级空间的组织效果等,使城市空间设计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物质空间结构组织的分析,明确城市形态的空间结构和空间等级,并通过比较不同时间内城市图底关系的变化,分析出城市建设发展的动向.图2.3 城市空间的图底关系图联系理论是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各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规律理论,由被称为关联耦合分析.这些"线"可能是交通线,线性公共空间和视线,如各种交通性干道,人行通道,序列空间.视廊和景观轴等.通过对这些"联系线"的分析来挖掘形态元素的形式组合规律以及动因,其目的在于组织一种关联系统或一种网络,从而建立空间秩序的综合结构.关联耦合秩序的建立可分为两个层次,即物质层面和内在动因.从内在动因看,通常不仅仅是联系线本身,更重要的是线上的各种"流",如人流,交通流,物质流,能源流,信息流等内在组织作用,将空间要素联系联系成为一个整体.联系理论为建立城市空间秩序提供了一条主导性思路,它将"关系","关联"的重要性置于城市空间构成的首要地位,不仅为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组织提供理论框架与分析原则,同时也为在此基础上,恢复,挖掘和创造和谐,统一的空间并达到新的结构与原有结构,内部结构及外部结构的有机统一提供了思路与手段.图2.4 特兰西克的3种城市空间分析方法(P36)图城市中心景观轴(P35)图底关系理论与联系理论都旨在探寻城市空间形态要素间的某种构图关系以及相关的结构组织方式,特兰西克将其归纳为3种关系,即形态关系(图,底分析),拓扑关系(关联耦合)与类型关系(场所理论).可以说,这3种关系在结构上的明确组织与确立,是建立一定的空间秩序与相应的视觉秩序的基础和前提.2.1.8比尔·希列尔(Hillier)比尔·希列尔1983年提出空间句法理论是建立在图底关系理论,联系理论和社区分析的基础上的城市空间分析方法.空间句法的分析过程,是在城市和建筑形体严格联系起来,并借助于电脑-进行模拟实验,以此作为空间分析,评价设计的工具.在空间句法分析中,希列尔引入了"变量"或称为指标体系:一是从特定空间观察的一维视线长度,称为"轴线";二是空间都可以赋予一个数值来表示它与给定分析系统中其他个空间的关系,并用电脑绘出深度图,根据数字差别,就可以绘出某一特定点审视其所在空间系统相对深度的精确指标,据此,便可对不同城镇空间格局及城市设计方案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100多个城镇和城市设计方案的分析,希列尔证明,城市空间组织对活动与使用模式的影响主要涉及3个方面,即空间的可理解性(intelligbility),使用的连续性(continuity)和可预见性(predictability).图2.5 希列尔的"空间句法"分析示例2.1.9 稹文彦稹文彦在《集合形态的研究》一文中指出,耦合性是外部空间最重要的特征."耦合性简而言之就是城市的线索,它是统一城市中各种活动的物质形态诸层面的法则,城市设计涉及各种彼此无关事物之间的综合联系问题.根据稹文彦的研究,城市空间形态可以概括为3种类型:构图形态,巨硕形态和群组形态(compositional form,mega form and group form,图2.6)构图形态包含了那些以抽象格局组合在二维平面的独立建筑物,其耦合性通常是隐涵的,静态的.单个建筑只是结构网络上的一个"节点",建筑物本身要比其周围的虚空间更为突出.在巨硕形态中,个别的要素均被聚集组合到一个等级化的,开敞的并且是互相关联的系统网络中,结构的整体性机能较强.群组形态则是诸空间要素沿一个线型枢纽渐进累积的结果,这在许多历史城镇形态中极为常见.这里关联性是作为有机物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演化而成的,其发展的动力是基于有机体内部的"生命力".因此,其形态特征往往表现为非理性的,然而却是生动的富有活力的,是有生命的整体,而这种"有机的整体性"特质往往最能打动人,或者说是最具有人性化的.2.1.10 阿尔多罗西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s,1996)在《城市建筑》(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一书中提出,城市是一种集体的人工创造物,一种艺术文化的集体产物,它由时间造就并植根于居住和建筑文化中.因此,传统的建筑形式,场所和空间在城市发展及其形态结构形成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阿尔多罗西的建筑类型学概念深受德国心理学家荣格(Jung)有关"原型"(arch-type)理论的影响,认为人的潜意识与生具有,是存在与某一个地域的一个种群的人们世世代代所形成的,它凝聚了人类的基本生活方式,并沉积在每个人的无意识处,共同成为一种集体的意识,这种意识就是建筑类型学.建筑与城市类型有两种基本属性:历史性和抽象性.A 罗西及L 克里安(Leo Krier, Rational Architecture,1978)都认为,城市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人工制品之一,它与公众艺术作品相同,都诞生于"集体的无意识生命"(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life)中,这种集体的无意识创作,在建筑中表达出居民的多重愿望(如对过去经历的回忆),它们在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了城市,而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居民,也是传统的延续,城市形象在经久的建筑环境中保持了历史的延续性和复杂性.阿尔多罗西将城市作为某个地域一个种群人们"集体记忆"的所在地,城市交织着历史和个人的记录,当记忆被某些城市片断多触发,过去所遇到的经历(历史的故事片断)就会和个人的记忆一起呈现出来,因而罗西从研究场所和记忆入手,就形成了"类似性城市"(analogous city)理论的内涵.城市不仅仅是一个空间,更是一个有意义的场所,城市体现了一种场所精神,因为城市所有的建筑类型是和事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城市的广场和建筑物本身是现代的还是古代的则与此无关.阿尔多罗西认为,城市空间的物质性显现于现存城市中的建筑形态共时性,这种存在的现实形态凝集了人类生存所具有的含义和特征,城市空间是它们的载体和容器,融合着意义和实体.城市空间形态及场所与人类特定的生活密切相关,它包含着历史与文化,是人类文化观念在形式上的表现,体现在时间因素中现存城市的建筑类型(历时性).要寻找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的集体创作的城市(即城市空间)及某个体参与者(建筑师,规划师和居民)之间的关系,可以借助于形态-类型学的方法:⑴发现城市建筑环境中变化缓慢或基本稳定的那些特点,它们构成了城市的不同类型.⑵确定城市的主要人工环境(街道,市场,建筑物等)在类型学上的归属.⑶表明这些人工环境的构成关系.⑷研究城市类型和构成的形式问题.阿尔多·罗西是新理性主义学派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罗西认为,最能够表达城市记忆的是"类似性城市",即把历史形态分类,并重新组合,并采用原型浓缩的集中形式,形成众多有意义的和被认同的事物的聚集体.这种原型浓缩,实质上是对古建筑传统产生的不同的诠释.因为是重新解释,不可能完全回归原型,因此就叫做"类似性城市".2.1.11 黑川纪章。
课程思政教学比赛案例:《城市设计概论》课程
课程介绍:《城市设计概论》是人居环境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本课程主要从宏观及专业交叉视角,对城市设计的相关概念、思想方法、发展趋势等内容加以系统的梳理与科学指导,旨在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具有一定城市设计创造、组织能力,并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厚植中国意识的创新型人才。
长期以来,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在以西方语境为主导的规划体系冲击下,本土城市设计的传统价值与现代意义都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因此,我们以“师夷长技,厚植中国意识”为出发点,开展教学改革,确立了“积基树本,匠心传承;善思笃行,创新致远”的思政核心目标,从四个层面深挖思政元素、广采思政资源、构建育人环境、创新育人手段,形成了“四环六法”的思政育人模式,取得了较好的育人实效。
教学设计:一、教学主题:本课内容为中国城市设计传统的现代意义,属于第二章课程内容扩展的专题教学,在课程体系中是城市设计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中国城市设计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对中国优秀设计传统的继承和创新成为当今学术发展的重要使命。
将中国优秀的城市设计传统在现代规划体系中发扬光大,这不仅是中国城市设计发展的需要,从城市设计学术传承来讲,更是一个古老的东方文化大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当且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
课程内容分别从城市设计的山水传统、人文传统和历史保护与文化传承三个方面帮助学生认知中国古代城市设计的优秀传统,将中国的传统智慧与人文精神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教学,使学生从全新的视角感受城市设计,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从而实现文化自觉。
二、教学目标我们分别从知识、能力与价值三个维度制定了本课可测可评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能够列举中国城市设计的优秀传统;理解:可以归纳设计传统对当代城市设计的意义;分析:能够对自然山水、人文传统等对城市设计的影响进行归因分析;评价:能够对古代城市设计的优秀案例进行评析,发现其价值,并探索它们对当代城市设计的启示和借鉴。
2、能力目标思辨能力:能够积极参与各环节教学活动,主动思考,提出观点和疑惑,具备一定批判性思维;协作能力: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交流、倾听、质疑等,能够集思广益,帮扶有效,实现共同进步的能力;实践能力:通过实地调研,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对城市设计传统的继承,对经典理论内涵的拓展与外延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 专业 班 学号 姓名
┉┉┉┉┉┉┉┉┉┉┉密┉┉┉┉┉┉┉┉┉┉封┉┉┉┉┉┉┉┉┉┉线┉┉┉┉┉┉┉┉┉┉
《试题模版》使用说明
注:本模版适用于非卷面考核时出题使用。
1、第一页的填写要求:
(1)第一行填写试卷类型,如:“A、B、C”等;
(2)第二行空格部分为课程名称,请务必按照执行计划填写标准课程名称全称;
(4)第三行
“使用专业年级”应填写准确,如:环工04(范围广的公共课程可简写);
“考试方式”填写相应方式,如“口试、写论文”等;
“共页”填写总页码;
(5)第四行为记分登记栏,在题号后面的格子中依次填写大题题号,如:“一、二……”2、每页设置了固定的版面大小,当本页内容已满请换至下一页输入,以免版面变形或有文字打印不出。
3、本模版仅设置了14页,如试题页数超过14页请自行复制添加,奇数页带有“密封线”,偶数页为带边框的空白页。
4、打印时按试卷的实际页数设置打印页码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