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 近代卷 第三章第四节

合集下载

国际关系史参考书目

国际关系史参考书目

国际关系史参考书目一、国际关系史:1、国际关系史/王绳祖主编.—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2004。

2、国际关系史:近代卷;现代卷;当代卷/方连庆, 王炳元, 刘金质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从16世纪到20世纪末/时殷弘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二、国际关系理论:1、国际关系基本理论/楚树龙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国际关系基本理论导读/杨曼苏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3、国际关系理论史导论/(挪威) 托布约尔·克努成著;余万里, 何宗强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4、国际关系中的思想流派/(美)肯尼思·W.汤普森(Kenneth W.Thompson)著;梅仁,王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陈乐民主编:《西方外交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三、国际关系资料:1、国际条约集,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22、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专著]:1945-1980/何春超,张季良,张志编.—修订本.—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6(1996重印)3、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17世纪中叶--1945/王绳祖,何春超,吴世民编选.—修订本.—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1996重印)三、对外关系:1、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美)孔华润(沃伦·I.科恩)(Warren L.Cohen)主编.—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2、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1840-1949·第二分册/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组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3、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1-9)/世界知识出版社编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1959)4、纵横捭阖:俄罗斯外交新战略/袁胜育等著.—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5、资中筠主编:《战后美国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

国际关系doc

国际关系doc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指要] 1.掌握近现代国际关系各个时期的基本特征及主要史实。

2.准确把握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和国际关系中心舞台的转移过程及原因。

3.深刻分析国际关系各个时期存在的矛盾及其产生的原因。

4.掌握主要大国之间双边或多边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

5.掌握近现代国际关系中的重大事件与重要史实,如列强之间的争霸战争、世界大战、重要的国际组织、国际会议、国际条约等。

6.认识近现代国际关系的主要角色及其关系概况。

【知识梳理】二、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及特点............ 定义:所谓国际关系格局,实际上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在一流强国力量对比的基础上,形成的国际秩序和利益分配体2005年3月5日星期六三、主要大国间的关系1,英法关系:①基础史实a)18世纪,英法既在欧洲争霸,又在印度和北美争夺殖民地。

(七年战争)b)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最后打败了法国。

(第一次反法同盟)c)19世纪中期,英法联合在克里木战争中打败俄国。

d)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缔结协约,共同对德。

e)在巴黎和会上,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

英法操纵国联排斥美国插手欧洲事务。

f)30年代,英、法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都采取了绥靖政策。

g)二战中,英、法联合对德作战,并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h)二战战后,英、法都加入北约组织。

i)1986年后以英法同为欧共体成员国。

②归纳认识:双方关系时而争夺,时而联合.工业革命前,双方争夺欧洲霸权与殖民利益,敌对关系居于主导;工业革命后联合居于主导,联合主要在于对俄、侵华、对付共同敌人德国共同主宰国联,推行绥靖政策.二战后两国国际地位下降.2, 法德关系:①基础史实a)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普、奥积极组织反法同盟。

b)1870年爆发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被迫向德国割地赔款。

c)19世纪晚期,法德矛盾十分尖锐。

双方加入不同军事集团对抗。

d)一战爆发后,法德在西线对抗,进行凡尔登索姆河战役。

国际关系史(战后篇)PPT

国际关系史(战后篇)PPT

【1】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0:《舒曼计划》 ◆1952: 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
【2】欧洲经济共同体(1958)
【3】欧盟(1993年)
2、欧共体对美国的挑战 【1】经济上与美国、日本形成鼎足之势
欧共体 日本 美国
【2】政治上的独立性不断增强
◆法英拒绝美国“多边核力量”计划
◆法国同西德签订合作条约 ◆法国退出北约一体化组织
2、朝鲜战争
第三章
战后初期的民族解放运动
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的原因
1、二战大大削弱了列强对殖民地的控制
2、殖民地国家的力量在二战中壮大 3、民族解放运动获得了更多的国际支持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区域
二、东南亚民族解放运动
(一)二战前东南亚国家状况
1、独立:泰 2、美:菲 3、法:越、老、柬 4、英:缅、马、文 5、荷:印尼
◆美国 ◆社会主义阵营
◆资本主义阵营
四、美苏关系的僵持 1、背景:美苏两国领导人的更换
2、表现:既无直接对抗又无缓和 ◆苏联的外交战略 ◆美国的外交战略
第五章 两大阵营内部的分化
一、社会主义阵营的分化 (一)中苏关系的恶化 1、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 ◆意识形态上的分歧 ◆国家利益上的冲突 ◆中苏领导人的个人不和
◆大规模报复战略:依靠美国战略核力量的优 势对苏联形成有效的威慑。
(二)苏联的“三和路线”
1、背景
2、内容
◆和平共处
◆和平竞赛 ◆和平过渡
3、三和路线的影响
◆缓和了美苏关系和两大阵营之间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产生分歧
二、两大阵营关系的缓和
1、奥地利问题
◆奥地利问题的由来 ◆苏美英法四国条约 ◆奥地利问题解决的意义

现代国际关系史(1)

现代国际关系史(1)

1942年12月《联合国家宣言》缔结反法西斯联盟
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一支由欧洲国 家主导的国际关系体系。其突出特点是在全世 界制造了东西方对抗的两极格局,并且把意识 形态之争掺杂进现代国际关系的复杂纷争里。 美苏竞相发展 起来的核武器, 更是把人类置 于有史以来最 危险的自我毁 灭的境地。
第一节 苏维埃俄国反对帝国主义兼 并弱小民族,争取和平的外交政策
一、苏俄建国初期的对外政策 二、《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 三、两次对华宣言和早期的中苏关系
一、苏俄建国初期的对外政策
1、苏俄建国初期的国内外形势:严峻——外:帝 国主义仇视;内:战争破坏。苏俄初期对外政策 所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是退出战争,取得和平 的国际环境,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苏维埃政府颁布了一批重要的对外政策文件, 宣布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新原则。 3、苏维埃政府不仅在宣言和文件中,而且在外交 实践中为创建新型的国际关系树立了典范。
5、后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
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雅尔塔体系亦逐步 解体。目前的国际局面,就处于旧的国际格局 已经解体、新的国际格局尚未形成的过渡阶段 之中。(一超多强)

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以来国际格 局在几百年中的大变化反映了国际关系中 心舞台的转移。
三、国际关系研究的历史



1、古代 2、17-18世纪 3、20世纪以来
二、国际关系演变的基本脉络
(一)近代之前的国际关系
(二)近现代国际关系演变的脉络: 近代
以来形成的国际关系体系是一种很不稳定的、 充满矛盾斗争的国际关系状态;不过其演变还 是有着自身发展的明晰轨迹。
(一)近代之前的国际关系
在古代和中世纪,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 交通困难,信息闭塞,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局限 在不同的地理区域之中。世界只是一个地理上 的整体概念,而即便是这个地理上的整体概念 也并不被当时的人们所认识。各个地域根据本 身的地理条件、文化环境逐渐形成了类型各异 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无论其存在于地球上哪 一部分,都不是近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关系。

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史
第十三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国际关系
第一节 英德矛盾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
帝国主义各国军备竞赛与海牙和平会议
英德矛盾激化与英德海军军备竞赛
第二节 美国的殖民扩张
美西战争
美国侵略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大棒政策”与“金元外交”
第十章 近东危机与柏林会议
第一节 普法战争后欧洲格局的新变化
普法战争后的德法关系
三皇同盟
1875年德法战争危机与俄英的干涉
第二节 近东危机
黑塞哥维那反土起义与列强的态度
安德拉西照会与《柏林备忘录》
塞土战争
第三节 俄土战争与柏林会议
俄土战争
本书阐述了1640~1918年间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新现象和新特点,国际政治舞台上资本主义势力的勃兴和封建势力的衰落,各大国为争夺霸权在不同阶段所进行的激烈斗争以及19世纪下半叶西方列强对亚、非、拉的殖民扩张,剖析了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章节目录:
目录
第二编 普法战争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期的国际关系(1871—1918)
协约国与同盟国集团的整合及其军备竞赛
萨拉热窝事件
七月危机
欧洲大国的战争计划及1914—1916年战争进程
第二节 战争初期的各国外交
协约国之间的纷争
交战国争取同盟者的斗争
日本参战与奴役中国的“二十一条”
美日在中国的争夺与《蓝辛—石井协定》
第三节 交战国集团的“和平攻势”与美国参战
第三节 列强对南非及太平洋岛屿的争夺
英布战争
列强对萨摩亚群岛的瓜分
第四节 西方列强加强对中国的掠夺

国际关系史(王绳祖)笔记

国际关系史(王绳祖)笔记

第一编近代国际关系(十七世纪中叶—--一八七一年)第一章17世纪中叶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欧洲国际关系第一节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时间:1618年—1648年导火线:哈布斯王室压迫捷克新教徒,剥夺他们的政治权利,激起了捷克人民起义。

参战对象:一方以法国为首,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在宗教改革中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实力的德意志诸侯。

另一方则以神圣罗马皇帝为首,包括了奥地利,西班牙以及在宗教改革中失去了疆土与削弱了实力的德意志诸侯。

矛盾对象:天主教徒与新教徒,捷克人和日耳曼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德意志诸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A内容:①、法国,瑞典和德意志的新教诸侯得到了大片领土。

法国取得阿尔萨斯,并肯定了它早先取得的三个主教区---梅斯,土耳其和凡尔登归它所有。

瑞典则获得了波罗的海沿岸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并且取得了军费赔偿。

②、限制了皇帝的权利,承认各诸侯有独立的外交权,从政治上分裂了帝国。

③、瑞士和荷兰的独立获得缔约国的承认。

④、卡尔文教派可享受与路德教派同样的权利;在帝国法庭中,天主教和新教的法官各占的人数相等。

B和会与和约为近代国际法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①、会议本身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问题的先例;②、和约承认了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独立的主权,承认了荷兰,瑞士为独立国,在实践上肯定了格老秀斯所提出的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是国际关系中应该遵守的准则;③、约文规定,缔约国不得破坏和约的条款,创立了对违约国家可施与集体制裁的案例;④、和约承认,新旧两教享有同等的权利,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下的世界主权论,使国际法脱离神权的束缚;⑤、和约缔结后,各国逐渐建立了常驻使节,这有利于增进各国之间的邦交。

成就说明,国际关系和国际法二者互相为用,互相促进的。

第二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的经济实力,海上实力都得到了加强。

当时制定和执行英国对外政策的代表人物是代表大资产阶级和上层新贵族利益的克伦威尔,因而探讨这个时期的国际关系,有必要阐述克伦威尔的对外政策1、克伦威尔的对外政策①、。

《近代国际关系史》 多媒体教学课件

《近代国际关系史》 多媒体教学课件


英国革命期间奉行的对外政策
革命期间,英国分裂为以国王为代表和以议会为中心的两个 阵营。双方各自派员遣使奔赴欧洲,寻求可能的援助和支持。 议会采取谨慎而且灵活的外交手段,为英国革命争取了一个 有利的国际环境。
三 克 伦 威 尔 时 代 的
英国对外政策的特点是不参与欧洲的 事务。克伦威尔一方面渴望建立稳固的统治秩序,
三 反对欧洲势力的武装干涉
法国的和平防御的方针和“不干涉” 法国的和平防御的方针和“不干涉”外 交原则并未消除欧洲国家对法国革命的敌视。 1791年 27日,普、奥发表了准备干涉法国 1791年8月27日,普、奥发表了准备干涉法国 革命的《匹尔尼茨宣言》 1792年 革命的《匹尔尼茨宣言》。1792年4月,法、 奥战争爆发,7月,普鲁士加入对法战争。9 奥战争爆发,7月,普鲁士加入对法战争。9 月,法军取得瓦尔密大捷,普奥同盟的干涉 遂告失败。 793年 793年1月,路易十六被处死后,法国与 欧洲诸强的关系进一步恶化。1793年春,欧 欧洲诸强的关系进一步恶化。1793年春,欧 洲诸强组织起第一次反法同盟。法军节节败 退。雅各宾派取代吉伦特派执政,并迅速扭 转了战场形势,1794年法国军队转入战略反 转了战场形势,1794年法国军队转入战略反 攻,并再次占领了比利时。

美国独立后与法、英关系
独立后,美国奉行中立的外交政策,力 独立后,美国奉行中立的外交政策,力 图避免与法、英等国的正面冲突。第二 次对英战争后,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控制 和渗透,确保了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 完整
第四节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对欧洲的 冲击
一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震撼欧洲
影 响 格 局 产 生 了 深 远 的 际 。 国 斗 争 法 洲 的 与 干 欧 权 国 盟 由 对 霸 英 同 了 关 关 命 洲 和 法 入 际 际 法 了 革 系 大 欧 命 反 转 国 关 国 夺 革 的 此 洲 国 , 法 争 国 导 从 欧 国 法 领 容 , 欧 洲 动 开 强 统 , 洲 活 展 列 建 欧 彻 战 、 涉 国 内 心 为 交 命 洲 封 扫 英 的 中 成 外 革 欧 国 横 命 为 立 革 命 命 系 的 速 的 大 。 系 迅 列 国 慌 各 命 革 更 独 兰 革 国 系 法 恐 洲 革 级 、 一 绕 的 欧 次 阶 刻 美 德 大 围 者 了 这 产 深 北 治 起 资 为 、 继 尼 国 法 引 的 更 命 底 后 革 是 年 争 国 发 英 爆 的

国际关系史 袁明 课后答案

国际关系史 袁明 课后答案

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17.18世纪欧洲国际关系(1)威斯特伐体系性质、特点及其对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意义答:(1)1644年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在德意志的威斯特伐利亚的两个城市召开。

经过争论,各国代表达成了协议,于1648年10月24日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主要内容是:(1)每一个德意志诸侯国都享有主权,可以单独宣战与媾和;(2)阿尔萨斯割让给FaGuo;梅斯、土耳和凡登三个主教区归属FaGuo得到进一步确认。

(3)瑞典得到了波米瑞尼亚等地,从而控制了德意志三条主要河流的入海口。

即瑞典控制了波罗地海与北海沿岸。

(4)FaGuo与瑞典通过领土扩张,可以在任何时候干涉德意志事务。

(5)荷兰与瑞士获得完整的主权,摆脱了神圣罗马帝国而真正独立。

(6)卡尔文教派和路德教派应享有同等的权利。

同时,在帝国法庭上,天主教与新教的法官应人数相等。

欧洲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会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发展,增强了各国的主权意识,王权进一步代替了神权。

(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各交战国妥协的产物,勉强调和了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其签订不但结束了欧洲三十年战争,而且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这个体系可以说是一个近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体系,拥有一批实力不等却相互制约的国家,注定它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国际结构。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它的性质是各国相互妥协而建立国际格局,特点是不稳定,从而为以后欧洲列强发起新的战争埋下了隐患。

(3)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对近代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产生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其意义在于:第一,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第二,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并鸣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国家独立等原则已经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第三,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第四,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考研辅导班-国际关系史王绳祖版知识总结-新祥旭考研辅导班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考研辅导班-国际关系史王绳祖版知识总结-新祥旭考研辅导班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考研《国际关系史》(王绳祖版)知识点梳理《国际关系史》(王绳祖版)第一章十七世纪中叶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欧洲国际关系的形成第一节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第二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第三节法国扩张与西欧列国的反法斗争第四节北方大战第五节十八世纪争夺欧洲和殖民地霸权的斗争第二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第一节围绕美国独立战争的国际斗争第二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第三节法国对外侵略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第四节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第三章维也纳反动体系和东方问题第一节维也纳会议第二节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第三节神圣同盟干涉拉美国各国的企图和门罗宣言第四节东方问题第四章一八四八年欧洲革命到普法战争时期的欧美国际关系第一节一八四八——一八四九年欧洲革命时期的国际关系第二节克里米亚战争与巴黎和约第三节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国际斗争第四节意大利的统一第五节德意志的统一与普法战争第五章一八七O年以前欧洲国家对亚非的侵略和亚非各国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第一节英国吞并印度和印度人民的反抗第二节荷兰侵占印尼和印尼人民的反抗第三节资本主义列强奴役中国的开始和中华民族的反侵略战争第四节列强侵略日本和日本国际地位的变化第五节列强在非洲的侵略活动第二编近代国际关系(一八七一——九一八年)第一章一八七一年至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欧洲国际关系第一节普法战争后的欧洲局势第二节近东问题和柏林会议第三节三国同盟的形成第四节德国联盟体系的完成和法俄同盟的订立第二章十九世纪七十——九十年代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第一节英俄在中亚的争夺第二节列强对中国和东南亚的侵略第三节欧洲列强对非洲的瓜分第三章帝国主义的最终形成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第一节帝国主义的最终形成第二节美西战争和美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第三节英布战争期间的国际关系第四节义和团运动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干涉第五节英日同盟和日俄战争第一章十七世纪中叶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欧洲国际关系的形成第一节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第二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第三节法国扩张与西欧列国的反法斗争第四节北方大战第五节十八世纪争夺欧洲和殖民地霸权的斗争第二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第一节围绕美国独立战争的国际斗争第二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第三节法国对外侵略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第四节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第三章维也纳反动体系和东方问题第一节维也纳会议第二节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第三节神圣同盟干涉拉美国各国的企图和门罗宣言第四节东方问题第四章一八四八年欧洲革命到普法战争时期的欧美国际关系第一节一八四八——一八四九年欧洲革命时期的国际关系第二节克里米亚战争与巴黎和约第三节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国际斗争第四节意大利的统一第五节德意志的统一与普法战争第五章一八七O年以前欧洲国家对亚非的侵略和亚非各国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第一节英国吞并印度和印度人民的反抗第二节荷兰侵占印尼和印尼人民的反抗第三节资本主义列强奴役中国的开始和中华民族的反侵略战争第四节列强侵略日本和日本国际地位的变化第五节列强在非洲的侵略活动第二编近代国际关系(一八七一——九一八年)第一章一八七一年至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欧洲国际关系第一节普法战争后的欧洲局势第二节近东问题和柏林会议第三节三国同盟的形成第四节德国联盟体系的完成和法俄同盟的订立第二章十九世纪七十——九十年代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第一节英俄在中亚的争夺第二节列强对中国和东南亚的侵略第三节欧洲列强对非洲的瓜分第三章帝国主义的最终形成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第一节帝国主义的最终形成第二节美西战争和美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第三节英布战争期间的国际关系第四节义和团运动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干涉第五节英日同盟和日俄战争第四章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战争危机的加深第五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国际关系第三编现代国际关系史(1917-1945)第一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国际关系的新时代苏联建国的对外关系第二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三章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民主运动的新形势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第四章1924-1929年的国际斗争第五章新的世界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第六章侵略绥靖集体安全第七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八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反法西斯联明的形成第九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王绳祖作为中国国际关系史的最为权威的专家,其著作被认为是最为经典的;基本上北大老师都学过这本书,都深受此书的影响。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讲稿提纲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讲稿提纲

第一章、十七世纪的欧洲国际关系第一节、三十年战争——十七世纪上半期的欧洲国际关系从1618年到1648年,欧洲地区展开了一场长达30年的战争,这场战争参与国家之众多、战争过程之惨烈、战争持续时间之久、产生影响之深远,从而被看做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篇之作。

这场战争具有三重性质:第一,它是一场德意志内部及其整个欧洲的宗教战争,是基督教世界里的旧教——天主教和信教各教派之间争夺宗教影响力的战争;第二,它是一场德意志帝国内部的国家体制之争,是德意志内部以皇帝为首的中央集权派和以各邦诸侯为主的邦联派争夺权力的斗争;第三,它还是整个欧洲地区各国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涉及德国、丹麦、瑞典、法国等,尤其以主宰德国的哈布斯堡王朝和主宰法国的波旁王朝之间的王朝斗争形式引人注目。

一、背景1、宗教纷争:是、但不仅仅是权力斗争的外衣(《泰》182;《钱》63)A、三十年政治首先是一场宗教纷争·导火索“掷出窗外”事件的宗教性质·战争阵营:新教联盟和旧教联盟·战争阵营:丹麦、瑞典等新教国家的参战B、权势惊人的教会·政治上·教会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组织,人数众多,是欧洲政治地图中权势最大的一个群体·教会也是各国统治者的重要支撑:神圣罗马帝国国名的由来以及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教会更是现实政治中的重要力量:七大选侯、黎塞留、马扎然、塔列朗、第一等级·经济上·赎罪券(短信)、庞大的教产等·思想文化上·因此文艺复兴的矛头所向就是教会,但丁的《神曲》以及拉伯雷的《巨人传》都是例子C、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95条论纲(95 Theses)·宗教改革的基本原则:平民化、大众化、简单化·宗教改革造成并强化了德国的分裂:1555年奥格斯堡宗教合约;新教联盟和旧教联盟的建立。

2、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分裂:三个观察视角(《泰》191;《钱》67号)·名称当中复数的含义;1789个主权实体;三个阶层(the three Estates);Romantic Roads ;wuppertal 城堡·选帝制:七大选侯(the seven Electors),以及和英国、法国等中央集权的比较·帝国雷根斯堡议会(Regensburg);华伦斯坦在丹麦战争后的命运3、大国争夺:波旁王朝和哈布斯堡王朝的争夺(《钱》57)·哈布斯堡家族和波旁家族之争的时代特征·黑色双头鹰——哈布斯堡家族的势力·波旁家族——内外兼困中的家族二、战争(钱64)1、波西米亚-普法尔茨阶段(1618-1620)·波西米亚之于哈布斯堡王朝的含义·宗教宽容及其1609年《大诏书》·波西米亚新国王史蒂利亚的斐迪南和德意志的新皇帝斐迪南一世·1618年5月掷出窗外事件·1619年8月,波西米亚起义,腓特烈任波西米亚国王。

美国的欧洲渊源

美国的欧洲渊源

美国的欧洲渊源学号:141308206姓名:高天赐上课节次:周四3-4摘要美国和欧洲关系密切。

可以说当今美国很多文化的精髓都是欧洲一些先进思想所结出的果实,它在欧洲孕育,汲取营养,却在一片崭新的国度上开花结果。

欧洲的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大航海时代的开始,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思想启蒙等等一系列事件,都深深的影响了美国——美国的文化,政治体制,宗教信仰,种族构成等诸多方面都可以找到欧洲的影子。

正文美国和欧洲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14至17世纪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之后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可以说没有哪两个国家之间是没有联系的,但是美国和欧洲的关系非同一般,可以说当今美国很多文化的精髓都是欧洲一些先进思想所结出的果实,它在欧洲孕育,汲取营养,却在一片崭新的国度上开花结果。

从欧洲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文艺复兴运动,到16世纪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我们看到欧洲人对于物质和精神上探索的轨迹。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们带着对财富的向往,以及传播信仰的宗教力量,远航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欧洲进入大航海时代,美洲也因此被欧洲人发现。

1607年5月13日,百名英国殖民者由伦敦公司派遣,在北美弗吉尼亚海岸建立了第一块殖民地。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野蛮开发,英国在大西洋沿岸已经建立起了13块殖民地——未来美国的版图已在这段时间内初步成型。

此后陆续有欧洲移民船只驶向美洲,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五月花号(Mayflower,1620年),以运载一批分离派清教徒到北美建立普利茅斯殖民地和在该船上制定《五月花号公约》而闻名。

《五月花号公约》短短几百字,却奠定了美国的立国根基。

信仰,自愿,自治,法律,法规……这些关键词几乎涵盖了美国立国的基本原则。

——显然,欧洲移民作为媒介,不单把盎格鲁-撒克逊种族血统带入了美洲,同时也把欧洲的一些先进的思想文化宗教一同带去。

此时的欧洲正在经历思想启蒙运动,先进的文化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随着各种新思想不断地渗透,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所身处的社会,对未来的社会蓝图进行展望和描绘,追求自由平等民主。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二讲第四节 奥地利的转变和普鲁士的崛起17页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二讲第四节 奥地利的转变和普鲁士的崛起17页
(1688-1713年)
普鲁士国王 腓特烈·威廉一世
(1713-1740年)
腓特烈大帝
(1740-1786年)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勃兰登堡选帝侯 腓特烈•威廉
(1640-1688年)
1、参加三十年战争,获得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东波美拉尼亚 的一部分和若干主教领地 2、其外交手腕不仅为普鲁士扩大了领土,而且加强了其在欧 洲的政治地位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第二讲: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的 欧洲政治格局演变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第三节 奥地利的转变与普鲁士的崛起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奥地利、普鲁士是邦国林立的德意志境内的两个强国,它们 在德意志内部产生了一种均势格局:
奥地利的转变与普鲁士的崛起
均势状态的演变与德意志统一领导权的角逐相伴随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一)奥地利的转变
三十年战争后的奥地利经过几次事件挽回了已被削弱的哈布斯堡王朝 的国际政治地位,能够继续以大国地位参与欧洲列强间的竞争
1、奥土战争(1683~1699年)
——得到大片土地,增强实力、地位和声望
2、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打击了法国的扩张野心、得到大片土地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奥土战争
此次“奥土战争”并不是一次孤立的战争,它是奥、土匈牙利之 争的体现,尤其是“三十年战争”后的奥土激烈争夺匈牙利的体现
原因分析: 奥地利:意图借机挽回已衰落的地位 土耳其:意图吞并匈牙利全部加强实力,以挽回正在失去
的帝国优势
其他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的干预(以法国为例)
奥土战争
战争的爆发: 法国唆使奥属匈牙利人叛变,土耳其认为有机可乘
借机向奥发难,1683年奥土战争爆发
战争的演进: 经过三个阶段的斗争,教皇、西班牙、葡萄牙、巴伐利亚、

最新版教案近代国际关系史

最新版教案近代国际关系史

绪论1.1.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定义。

国际关系史是指国际社会中各地区、各国家、各国际组织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思想、教育、宗教和民族等领域中相互交往、相互依存、相互冲突、相互制约的关系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结果的总和。

2.2.国际关系的产生。

古代和中世纪国际关系的内涵及其表现。

近代国际关系产生的条件。

地理大发现以后,大西洋市场和东方市场逐步形成,世界加快了由分散到整体发展的步伐;资产阶级奋起反抗,纷纷战胜封建专制统治,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资本主义渐次成长壮大,世界市场走向成熟;通讯和交通业的发展,使世界各地的联系交往更加频繁;世界列强侵占落后地区,落后国家被卷入世界市场的漩涡,全球形成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全球性的国际关系体系宣告形成。

近代国际关系的新特征。

史入近代,独立的主权国家相继建立,主权国家成为国际关系运作的动力源泉;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演进,主权国家作为国际关系唯一的行为主体被打破,行为者日益增多,行为日益多样化;经济关系成为国家间关系的基础,通过国际分工,国际交换,使一国的经济活动成为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

3.3.近代国际关系史与世界近代史的相互关系。

两者紧密联系、互相渗透。

近代国际关系史是世界近代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世界近代史作为载体。

当近代国际关系史从世界近代史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后,又是对世界近代史中国际关系史这部分内容的丰富、深化与扩展。

世界近代史以叙述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主线,着重把握历史的整体发展与规律,研究国家和民族间内部发展的历史。

而近代国际关系史主要是研究国家和民族间外部动态发展的历史,着重从横向方面剖析各个历史时期主要国家间和国际组织间的外部关系,阐释近代国际关系史对全球社会发展过程的牵制和影响。

4.4.近代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对象。

国际政治关系。

政治关系为国际关系中多种关系的集中反映,政治关系在国家与国家以及国际组织之间关系的演变中占据主导地位;国际经济关系。

现代国际关系史

现代国际关系史

现代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史绪论:国际关系史定义:国际关系史是研究什么的?第一章:名词解释三十年战争《乌得勒支和约》北方大战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问答题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发展中的意义是什么?试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战争时期的欧洲国际关系?第二章门罗主义克里米亚战争圣斯特法诺和约法俄同盟简答题试述维也纳体系形成与特点?试述普法战争爆发的背景进程及其结果。

简要说明俾斯麦外交体系的形成与解体。

第三章】名词解释两C计划中俄伊犁条约法绍达事件普资茅斯条约三国干涉还辽致克鲁格电报简答题简述19世纪后期欧洲主要大国的对外扩张政策。

试述19世纪后期日本在东亚侵略的开始与发展。

简述19世纪末在20世纪初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三次战争及其后果第四章名词解释阿尔及西拉斯会议波斯尼亚危机意土战争萨拉热窝事件简答题试述19世纪90年代后期的英德矛盾及其主要表现简述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最终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它的性质是什么?第五章名词解释热那亚会议(1923)洛桑条约《贝尔福宣言》《道威斯计划》《洛迦诺公约》简答题简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和主要内容。

试述苏维埃政权成立后在对外关系中的主要特点及其表现。

试述巴黎和会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及主要表现第六章名词解释胡佛宣言9.18事变柏林—罗马轴心《中立法案》张伯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答题简试述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背景。

美国的中立主义和英法的绥靖主义政策出现的原因及其影响是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何异同?第七章名词解释:租借法案大西洋宪章珍珠港《开罗宣言》布雷顿森林会议联合国宪章简答题试述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局所产生影响。

试述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形成的经过及作用。

在雅尔塔会议以及其他一些国际会议上盟国对战后世界秩序作出了怎样的安排?第八章名词解释乔治凯南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柏林危机板门店日内瓦协议舒曼计划万隆会议简答题试述杜鲁门主义出笼的背景及影响。

国际关系史·笔记整理

国际关系史·笔记整理

《国际关系史》(近代卷)笔记一. 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1.起因:神圣罗马帝国与德意志诸侯意欲削弱对方力量,借新教与天主教之争而发起战争2. 导火线:斐迪南二世任波西米亚国王,遭民众反对。

布拉格议会中的新教徒代表将国家派来的官员抛出窗外(史称“抛出窗外事件”),次日发动布拉格起义。

3. 过程:(1)波西米亚—巴拉丁阶段(1618~1624年)波西米亚和巴拉丁联军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作战。

斐迪南二世联合天主教联盟和西班牙击败联军,波西米亚成为奥地利的一个省,西班牙占领巴拉丁。

(2)丹麦战争阶段(1625~1629年)英国、荷兰、丹麦为了打击斐迪南二世结成同盟,由丹麦派兵德意志北部,被皇帝击败。

斐迪南二世控制北部德意志。

皇帝颁布归还教产敕令,规定新教诸侯将1552年之前夺取的土地归还天主教诸侯。

(3)瑞典战争阶段(1630~1635年)瑞典为在波罗的海争霸,入侵德意志北部,取得法国和德意志新教诸侯支持。

战争初期,瑞典作战顺利,占领了德意志北部和中部一些地区以及慕尼黑。

但在吕岑战役中,瑞典国王古斯塔夫斯二世阵亡,瑞典军队逐步退至波罗的海沿岸。

斐迪南二世与勃兰登堡和萨克森缔结《布拉格和约》,同意不在该地区实施《教产归还敕令》。

斐迪南二世再次获胜。

(4)法国—瑞典阶段(1635~1648年)法国与瑞典、荷兰结盟对斐迪南二世宣战,斐迪南二世得到西班牙、巴伐利亚、勃兰登堡和萨克森的支持。

法国在战争初期战绩一般,但瑞典占领了北部和中部德意志。

1637年,斐迪南二世去世,其子费迪南三世即位,在军事上败给瑞典。

西班牙因国内反西班牙革命以及对法作战的失利,丧失了在欧洲的军事优势。

费迪南三世被迫求和。

4. 结果: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瑞典占有西波美拉尼亚和部分东波美拉尼亚、维斯马以及不莱梅和维尔登,控制奥得河、易北河以及威悉河口(2)法国获得阿尔萨斯(3)重申教随国定原则(4)承认德意志各邦诸侯享有内政外交自主权(5)确认瑞士退出神圣罗马帝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俾斯麦乘丹麦所颁布的新 宪法违反合约之机决定使用 武力来解决石勒苏益格问题。 普鲁士和奥地利对丹麦下达 了一个极短的最后通牒,由 于丹麦未在通牒时限内回应, 普鲁士和奥地利对丹麦宣战, 丹麦战争爆发。1864年4月普 鲁士和奥地利获胜。由于普 鲁士和奥地利无法解决如何 统治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 的问题,两国决定共同管理 这个地区(本来的计划是让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合并 为一个公国后让它独立)。
3、普法战争
普法战争是普 鲁士为了统一德国 并与法国争夺欧洲 大陆霸权而爆发的 战争。战争是由法 国发动,最后以普 鲁士大获全胜,建 立德意志帝国告终。 在德法两国,此战 役称为德法战争。
※:在1870年8月16日的马尔斯拉图尔战役 中普鲁士骑兵攻击法国火枪队的情况
三、俾斯麦——德国统一的缔造者
For nations learn only by experience; They “know” only when it is too late to act. But statesmen must act as if their intuition were already experience, as if their aspiration were truth. The statesmen is, therefore, like one of the heroes of classic tragedy who has had an intuition of the future, but who can not transmit it directly to his fellowmen and who can not validate its “truth”. This is why statesmen often share the fate of prophets, that they are without honor in their own country, and that their greatness is usually apparent only in retrospect when their intuition has become experience. The statesmen must be an educator; He must bridge the gap between a people’s experience and his vision, between its tradition and its future. In this task his possibilities are limited. A statesmen who too far outruns the experience of his people will not be able to sell his program at home; witness Wilson. A statesmen who limits his policy to the experience of his people will doom himself to sterility; witness French policy since World War One.
2、普奥战争
发生于1866年,原 因是奥地利与普鲁士争 夺统一德意志的领导权。 普鲁士的胜利令她称霸 德意志,最后完成统一 大业。在德国和奥地利, 此战称为德意志之战 (Deutscher Krieg)或兄弟 之战 (Bruderkrieg)。在 意大利统一运动中,此 战是第三次独立战争。
※:萨多瓦会战—格奥尔格· 布莱布特罗伊 于1869年描绘的油画。
3、李斯特:德意志统一市场的奠基者
从1819年开始,李斯特就呼吁 建立统一的关税同盟:“德国境内 的38道关税界限窒息了内部的商业, 它们无异于捆绑着人体各部的38条 绳索,使血液不能畅流。只有废除 内部关税,并建立一个全联邦的统 一税制,才能恢复国家贸易和民族 工业,也有益于劳动阶级”,并指 出关税同盟的意义在于:“不在德 意志各邦人民之间实现自由交往, 便不可能有统一的德国,不建立共 同的重商主义制度,便不可能有独 立的德国。”
第四节
德国的统一
德国的统一是十九世纪后半页欧洲国际政治斗争中发生的最重要事态,其重 要性以及影响远远超出意大利的统一。德国的统一首先是普鲁士扩张主义传统的 结果,是普鲁士在实现其新时期的扩张主义目标时的副产品。 德国的统一完成于民族主义的时代也非偶然,是德意志乃至欧洲民族主义浪潮 推动的结果。不过与普鲁士的扩张主义因素相比,后者只居次要地位,普鲁士利 用了民族主义,更加顺利地实现了其扩张主义的目标。 民族统一固然是德国统一的主要性质,但是,大国争夺是观察德意志统一的必 须视角。亦即,德国统一是争夺欧洲政治优势和霸权的传统政治斗争的延续,德 意志统一的三场战争以及为此进行的外交准备无不如此。 德国统一是对欧洲既有秩序的极大改变,普鲁士能否成功,取决于能否解除外 部疑虑,甚或获得国际支持。普鲁士的成功恰恰在于它在此获得了成功。
·无法避免的战争
·《布拉格合约》——德国统一的第二步 3、普法战争
·南德四邦问题
·美因河的界限:国际共识 ·普鲁士的决心以及准备
·埃姆斯电报的契机以及普法战争
·镜厅加冕及《法兰克福合约》——德国统一的最后一步
1、丹麦战争
※: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发动对邻国丹麦的战争。丹麦以4万 士兵对6万敌人,最后以丹麦的战败而告终。 这次战争祸起于丹麦政 府不顾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两公国的传统历史地位并公然违背国 际公约。
Friedrich List
※:他被视为经济 历史学派的先驱, 而他的思想亦被视 为建立欧洲经济共 同体的理论基础。
关税同盟及其统一准备
二、德国统一三部曲
1、丹麦战争
·荷尔斯泰因以及石勒苏益格的传统法律地位 ·丹麦的改变及其招致的战争
·《维也纳合约》——德国统一第一步
2、普奥战争 ·《加施泰因条约》对两公国的规定
3、德国统一的经济条件:德意志关税联盟 ·李斯特的经济主张 ·北、中、南德意志关税联盟以及全德意志关税联盟
普鲁士迄第一次瓜分波兰后的领土扩充
三次瓜分波兰后普鲁士的领土
偿拿 破 仑 战 争 后 普 鲁 士 的 让 步 及 其 补
德意志的统一
2、德国人的民族意识
耶拿战役
※:德意志的历史以分裂为特征,真正出现统一的意识是在 拿破仑战争时期。1806年第四次反法同盟战争爆发,普鲁士 以一己之力抵抗法国,结果是耶拿一役惨败,柏林大门洞开, 普鲁士都城被占领。普鲁士是一个后起之秀,西里西亚战争 和七年战争中曾有非常不俗的表现,战争失败使得骄傲的普 鲁士人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民族耻辱感,正是在此基础上,普 鲁士人以及整个德意志地区出现了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统一的 愿望。
1、普鲁士的扩张主义传统及其新欲求
·扩张主义起家的普鲁士 ·《提尔西特条约》、《维也纳合约》对于普鲁士领土的改变 ·连接莱茵分散领地:新时期的扩张欲求 ·50年代发生的经济逆转及其含义
2、德意志的民族主义情绪
·拿破仑战争激发的德意志民族情绪 ·适当评价民族主义此时的含义:中产阶级层面;外族统治缺失
·俾斯麦对于民族主义力量的巧妙利用
斯特和阜姆。德国虽称是“满足了的国家”,但是新的帝国复活了“大德意志”
方案。只不过在1871-1914年间,扩张政策并不现实。当意大利继续在三国同盟
中时,它就只能放弃以种族为依据的领土收复主义。当德国忠诚于德、奥同盟时, 任何建立“大德意志”的希望都只能搁置在一边。
德国统一离不开俾斯麦个人的努力,他的意志、他的敏锐、以及他的智慧是德 国统一获胜的重要保证,他是名副其实的统一之父。
德国统一严重打乱了欧洲的政治平衡,使得中欧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强权。力 量、以及由于意大利和德国统一激发的民族主义狂热和赤裸裸的强权政治成为欧 洲此后和平的最大敌人。
一、德国统一的历史背景
1、政治家的意志——大国霸业以及国家统一的条件 ·铁血宰相俾斯麦对于强权的坚定追求
·内外夹击:共和时代的宪法危机
·内外夹击:奥地利的巨大障碍 及其大、小德意志方案 〃统一后俾斯麦外交体系
※:奥托· 爱德华· 利奥波德· 俾斯麦(1862冯· 1890年),劳恩堡公爵,普鲁士王国首相,德 意志帝国第一任宰相,人称“铁血宰相”(德 语:Eiserner Kanzler)、“德国的建筑师”及 “德国的领航员”。 俾斯麦是19世纪最卓越的政治家之一,他任普 鲁士首相期间通过一系列成功的战争统一了德 Otto Eduard Leopold von Bismarck 国,并成为德意志帝国第一任宰相。
Foreign policy is an art of weighing probabilities. Mastery of it lies in grasping nuances of possibilities. To attempt to conduct it like science must lead to rigidity. For only risks are certain. Opportunities are conjectural. One can not be sure about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event until they have happened. But when they have occurred, it is too late to do anything about them.
四、德国统一的历史遗产
·德国的强大改变了欧洲的五强均势,欧洲的和平稳定遭受严重考验 ·助长了强权政治和军国主义,德国和意大利经由扩张主义的普鲁士和撒丁以 王朝战争的方式完成的统一证明了强权是硬道理 ·两个民族国家的诞生激发了整个欧洲的民族主义想象和狂热 ·欧洲因此成为一个躁动的沸腾的大地,尽管在德国和意大利统一之前,没有 几个地区和国家想象民族独立,波西米亚充其量只是寻求一定程度的自治,但是 现在,各民族各国的野心都被极大地鼓动起来,意大利想得到上阿迪杰的的里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