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与节能潜力分析
中国能源效率地区差异分析
以资本 、能 源和劳 动 力作 为投入 要素 ,以G 作 为产 出 DP
要 素 ,以2 0 年 ̄ 2 0 年 的 《中国统计年鉴 》作 为初始 资料 08 n09
进 行DE 计 量 分析 。同时 ,以2 个省份 划 分为沿 海工业 区、 A 9 东北 重 工业 基地 、 中部 地 区以及 西部地 区 ,根据 能源消 费 总 量 =地 区GD 区单 位生 产总 能耗这 一公 式计 算得 出能源 PX地 效率 。
第 三 产 业 仅 占1 .8 。 一 个 地 区 产 业 结 构 是 否 合 理 ,在 很 6 % 3
基于D A的实证分 析 E
( ) 本及数据 一 样
大程度 上取决 于该 地 区第三产 业 的发展水 平。 因此 ,本文 以 各地 区第 三 产业增 加值在 GD 中所 占的比重来 分析各 省产 业 P 结构 的 发展 水平 。根据 2 0 年 统计 资 料 ,2 0 年 各省 三 产 09 08 增 加 值 占 GDP 重 前 几 位 是 北 京 (7 .5 )、 西 藏 比 32 % ( 53 % )、上海 ( 36 % )、贵 州 ( 13 % ),后几位 5 .8 5. 6 4 .0
( ) 证 结 果 二 实
按地 区汇 总得 出 ,沿海 地区 比重最 高 ,占4 .4 ,其 他地 区 36 % 比重都 在3 %左右 ,其 中西部地 区为3 .6 ,东 北重工业基 5 69 %
计 算结 果 表 明 ,2 0 年 中国 能 源效 率 的地 区性 差 异较 08
大 。 其 中 : 北 京 、 天 津 、 上 海 、 广 东 、 江 苏 较 高 (1 — 09 3) , 而 宁 夏 、 云 南 、 青 海 、 贵 州 较 低 (04 5— .5 .5
基于区域差异的能源强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区域差异的能源强度及影响因素分析内容摘要:降低单位GDP能耗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
由于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存在较大不平衡性,地区间能源强度也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本文首先对各地区能源强度进行分析;然后选取2010年30个省市的统计数据作多元回归分析,得出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消费结构是影响能源强度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对降低能源强度、缩小区域差异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能源强度区域差异影响因素《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1》指出,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赶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
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2.5亿吨标准煤,而我国能源生产总量仅为29.9亿吨标准煤,能源缺口高达2.6亿吨标准煤。
能源消耗的增长速度逐渐加快,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性不断增强,能源紧张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瓶颈”。
因此,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能源强度降低16%的指标。
然而我国是具有特殊国情的国家,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能源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地区间能源强度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消耗最低,仅为0.582吨标准煤/万元,宁夏高达3.308吨标准煤/万元,两者相差5.68倍。
鉴于各省市的显著差异,本文重点分析各地区能源强度的差异特征,运用回归分析法确定各地区能源强度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各地区能源强度差异的比较分析能源强度,其相应的英文名称是“energy Lntensity”,是指单位GDP的能源消费,它是反映国民经济中能源利用效率的指标。
本文采用1998-2010年30个省市(新疆除外)的能源强度数据,分析各区域的能源强度差异现状及特征,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首先,各省市能源强度随时间推移总体呈下降趋势。
从1998年到2001年,各地区能源强度都在逐渐下降,尽管在2002年,我国大部分省市能源强度有所回升,这是由于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导致能源强度出现恶化。
中国能源消耗的国际比较与节能潜力分析
 ̄1. l61 f o 5 J %。 2 o 年开始实行节能减排政策以来, i 能源消耗 速度开始降低, 0 9 2 0 年全年能源消耗总量为3 . 亿吨标准 06 6
能源消费结构, 充分提高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 实现能源、 经济和社会之 间的协调发展, 是当前中国所必须面对和解 决的重要课题 。 本章通过对我国能耗的总体状况、 行业状
增速 %
51 . 52 . 63 - 58 . 69 .
31 . O. ・ 5 02 .
G P D 增速
年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总量 万吨标准煤
2 01 0 20 02 2 0 03 20 04 2 0 05
20 06 2 0 07 2 0 08
增速 加速 现 象 , 并开始 赶 超 经济 增长 速 度, 0 4 2 0 年一 度 达
面对日 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 必须增强危机意识, 树立绿 色、 低碳发展理念, 以节能减排为重点, 健全激励和约束机 制, 加快构建资源节约、 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此, 正确认识中国能源消费状况与
一
.
我国能耗的总体状况与国际比较
首先, 从整体来看, 世界能源消耗呈上升趋势, 这与世 界经济的迅速增长相吻合。 然而各个国家的上涨幅度却相 差较大, 与其他国家相比, 上涨幅度最大的是我国。
本部分从我国能源消耗总体状况、 消费结构以及能源
利用效率三个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进行了比较, 分析了我国
宏 观经 济
中国能源消耗的国际比较与 节能潜力分析
● 任 泽平 安 风 楼
[ 内容提要] 巨大 的能源消耗与 过低的能源效 率并存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严峻现实。 随着经
中国能源强度的地区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中国能源强度的地区差异及其原因分析我国能源强度地区差异大,东部地区能源强度显著低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省区能源强度差异有收敛性趋势。
计量检验结果表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能显著促进能源强度下降,FDI和进口依存度与能源强度显著负相关,出口依存度与能源强度显著正相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与地区能源强度显著负相关。
合理引导FDI的产业进入,限制能源隐含度高的产品出口,扩大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促进地区产业服务化发展,有利于促进地区能源强度下降。
标签:能源强度;贸易开放;FDIF2作为全球能源消费最多的国家,中国能源消费需求仍有继续增长的趋势,面对能源和环境的双重挑战,中国政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实施以能源强度下降为目标的经济发展规划,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转型。
中国政府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2015年能源强度比2010年下降16%的目标,2011年、2012年、2013年能源强度分别下降201%、3.6%和3.7%,前三年只完成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能源强度下降总目标的54%,实现能源强度下降目标依然面临较大困难和诸多挑战。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能源强度地区差异较明显,因此,探索中国能源强度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地区能源强度下降,对实现我国节能减排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地区能源强度测度本文中的能源强度(Energy Intensity,简称EI)是指各省能源消费量(吨标准煤)与实际GDP的比值,单位是吨标准煤/万元,为了剔除价格波动因素的影响,利用《中国统计年鉴》中提供的各省区GDP指数,将地区名义GDP折算为以2000年为基期的实际GDP。
本文测算1998-2011年中国大陆30个省级行政区能源强度数据,西藏自治区因统计数据缺失较为严重而未纳入,相关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少数缺失数据利用各省区的统计年鉴进行补齐。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省际分异与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一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问题 的 提 出 及 文 献 综 述
素 , 行差 异 化 的 节 能 政 策 , 尽 可 能 减 少 节 能 成 实 以
本 , 少对 区域 经 济发展 的不利影 响 。 减 目前 , 能源 强 度 和 能源 效 率 问题 已经 成 为 国 内
能 源 作 为 支 撑 经济 增 长 的基 本 要 素 , 现 代社 是 会 生存 和发 展 的基 础 。近 几 十 年 来 , 界 经 济 总 量 世 有 了显 著增 长 , 时也 消耗 了相 当可 观 的能源 , 同 由此
但 20 " 20 0 1 - 0 3年能 源效 率存 在一 定 的下 降 。Re - ' ] —
b ca和 D vd考 察 了发 展 中国家 能源 转轨 的情形 , ec ai
能源 利用 效 率相 对较 高 的发 达 地 区进一 步发 挥竞 争
优 势 。因此 , 要根 据 我 国 区域发 展 的不平 衡性 , 分 充
大力 提 升 煤 炭 的使 用 效 率 。
关 键 词 :能 源效 率 ; 最 小 二 乘 回 归 ; 面 数 据 偏 截 中 图分 类 号 :4 7 2 F 0 .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O 3 2 7 2 1 ) 5 O 4 O 1 O —7 1 (0 1 0 一O 8 一 6
源 效 率常 被定 义 为一个 经济 体 的有效 产 出和 能源 投
带 来 的二氧 化碳 排放 以及二 氧化 碳 为主 的温 室气体
造成 的全球 气候 变 化 , 已经 成 为 影 响 人 类 社会 发展
全 局和 全球 政治 经 济格 局 的重大 战 略问题 。 中 国是能 源生 产 和 能 源 消费 大 国 , 源 效 率存 能
我国地区节能减排效率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淮安 2 30 ) 20 1
摘 要 : 源和环境 问题 已得 到 国际社 会 的共 同关 注 。节 能 减排 已成 为 我 国的基 本 国 策 , 能 更是 落 实科 学发 展 观 和构 建和谐 社会 的重要 举措 。本 文在 构建 节 能 减排 效 率 评 价指 标 体 系的基 础 上 , 用 B .- 经 网 应 PA _ 神 y - 络 方法 , 对我 国 3 0个省 市 节能减排 效 率进行 综合 评估 , 而从 不 同层 面分析 节 能减排 效 率的 区域差 异 , 进 结果
A s a t T ep p r s bi e nid xss m w i a d ete ein l n r - a ig n m si d ci fce c , v l— b t c : h a e e t l h s e t h hc nj g go a e eg sv de i o r u t ne i n y t e a r a s a n ye c u h r y n a sn e o fi o u
i nd e s in r d to f ce c a e l d fo e s owe t Isfe e c iti u in ha o ii ef au e a g e o o — ng a miso e ucin e i in y h s d ci m a tt s ;t qu n y d srb to sp stv e tr s, nd abig rpr p r ne r r
其他影响因素比如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技术进步和政府规制对节能万方数据108一中国科技论坛2012年6月第6期减排效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产业结构对节能减排效率正向影响这说明随着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大节能减排效率越高这也证实了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是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重要路径
中国三大经济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基于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
中国三大经济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基于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研究中国三大经济区域——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
通过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方法,本文深入探讨了各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的现状、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中国能源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明确了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概念,它是指在给定投入要素条件下,能源投入与实际产出之间的比率。
这一比率反映了能源利用的经济效果和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本文介绍了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优势。
超效率DEA模型能够克服传统DEA模型在评价效率时的局限性,更准确地反映各决策单元的效率水平。
而Malmquist指数方法则能够动态地分析各区域能源效率的变化趋势,揭示效率提升的源泉。
本文详细阐述了研究内容和方法。
通过对中国三大经济区域的能源利用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方法对各区域的能源效率进行测算和分析。
结合区域经济、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等因素,探讨各区域能源效率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各区域的能源利用效率及其动态变化,还能为政府制定针对性的能源政策提供决策支持,推动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整体提升。
二、文献综述全要素能源效率(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TFEE)作为一种评估能源使用效率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在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中引起了广泛关注。
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大国,其能源使用效率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更是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特别是对于中国的三大经济区域——东部、中部和西部,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对这些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学者在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研究上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区域差异分析
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区域差异分析引言能源是现代社会发展和生活的基石,它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区域差异对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能源资源分布、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环保政策等因素都会导致能源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差异。
本文将从地理、经济和环境等角度分析能源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区域差异,并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地理差异地理因素是影响能源生产与消费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地势和水文等各自不同,决定了能源的分布和可开采程度。
例如,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而一些地区则缺乏这些资源。
这导致了能源生产的区域差异。
在中国,能源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北方地区主要以煤炭资源为主,而南方地区则以天然气和水能资源为主。
这种地理差异直接影响了能源生产的布局和消费的需求。
北方地区的煤炭资源丰富,因此煤炭生产和消费量较高。
而南方地区的天然气和水能资源较为丰富,因此天然气和水电的生产和消费量也较高。
此外,地理因素还影响着能源运输的成本和效率。
一些能源资源具有高度的集中性,需要通过管道、铁路或海运等方式从生产地转移到消费地。
地理上的远离程度和地形条件会导致能源运输成本的增加,从而影响能源价格和消费。
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经济差异经济因素是影响能源生产与消费差异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都会对能源生产与消费产生影响。
首先,经济发展水平会直接影响到能源的需求量。
经济发达地区通常拥有更高的能源消费水平,因为它们拥有更多的工业和商业活动,以及更多的人口需要供应。
相反,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则需要较少的能源供应。
这导致了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区域差异,即经济发达地区的能源生产和消费量较高,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能源生产和消费量较低。
其次,产业结构也会对能源生产与消费产生影响。
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决定了它们对能源的需求量和类型的差异。
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通常需要大量的能源供应,尤其是煤炭和石油等传统能源。
中国农村能源温室气体主要减排技术评价及潜力分析
中国农村能源温室气体主要减排技术评价及潜力分析前言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的农村地区也不例外。
随着现代化的进步,农村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也越来越深入,相应的温室气体排放也在不断增加。
本文将针对中国农村地区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做详细分析,并根据当前可行的技术手段进行评价和分析,旨在为未来的减排工作提供参考。
一、中国农村地区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分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9年,中国农村地区的总体能源消耗为5.84亿吨标准煤,温室气体总排放量为3.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能源消耗的主要构成包括散煤、柴火、天然气、生物质等,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为燃煤和生物质燃料。
对于农村地区而言,自然资源的利用是具有挑战性的,同时也是具有局限性的。
在中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较为滞后,导致缺乏发展高效节能的经济模式以及行业标准,因此导致了很多能源使用和温室气体的排放的问题。
具体来说,以下是农村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1. 传统燃料天然气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程度相对较低,而柴火、散煤等传统燃料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风险,同时也会造成较多的温室气体排放,这也是目前农村地区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之一。
2. 能源效率不高农村地区的节能措施落后,能源的利用效率相对较低,同时也存在较多的能源浪费和冗余的使用情况,导致能源的综合效能低下。
3. 单一能源结构农村地区的能源结构偏向于使用单一能源,主要是生物质能源,导致能源的适应性和效率有待提升,同时也加大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以上三点问题导致了农村地区存在的温室气体排放高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政策制定者,学者以及新能源开发公司积极开展了相应的技术措施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手段及潜力分析1.生物质能源的利用生物质能源是目前中国农村地区主要的能源结构之一,它的优点是在可再生的前提下,还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因此在农村地区中,我们有必要研究开发出更为适用的生物质能源利用体系。
中国省际能源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收稿日期] 2008-12-17[作者简介] 屈小娥(1965—),女,陕西西安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
感谢匿名评审人提出的修改建议,笔者已作了相应的修改,本文文责自负。
中国省际能源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屈小娥(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西安 710061)[摘 要] 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能源效率呈现明显的“东高西低”现象,能源利用效率高的省份几乎都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能源利用效率低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
技术进步、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能源价格、制度因素等都对东部地区能源效率改进有积极作用,而中部地区同样因素的影响较弱,西部最小;制度因素对西部地区(除广西、重庆、四川外)大多数省份能源效率改进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关键词] 能源效率;省际差异;影响因素;结论及政策建议[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6X (2009)02—0046—07 1978—2007年,中国GDP 平均增长率为918%,同期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5164%,能源消费增长率低于GDP 增长率,中国以较低的能源消耗支撑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虽然2003—2005年能源消费有所反弹,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但2006年、2007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分别为0187,0166,能源消费增长又回落到2002年(2002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166)及其以前的水平。
但横向比较,中国的能源效率在国际上还处于较低水平,地区之间能源效率差异也比较明显,东部地区能源效率最高,依次为中部、西部地区。
要完成“十一五”规划单位GDP 能耗降低20%的约束性目标,年均节能率至少要达到414%。
但从相关统计资料看,2006年我国31个省市区中,以单位GDP 消耗万吨标准煤衡量,只有北京为5125%,比上年下降超过414%,其余大部分省市区低于315%,有的省份甚至不降反升(如青海增加1151%);以单位GDP 消耗千瓦时电衡量,只有北京和吉林分别为5101%和5115%,比上年下降超过414%,其余各省市区大多低于315%,大多数省份不降反升,如内蒙古、宁夏、贵州分别增加11161%,10161%和7104%。
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能源效率的状况及不同因素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引起了理论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整理计算了长江流域七省二市1997—2007年的数据,比较分析了各省市能源效率的状况和特点,发现长江流域能源效率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和东高西低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利用面板数据计量分析了不同因素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作用,结果显示:技术进步、能源价格、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是影响能源效率的重要因素,其中,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作用最大。
式中i表示地区,t表示时间,eit表示不同年份各地的能源利用效率,用能源强度表示。
GCit和FCit都表示产业结构情况,其中GCit表示各省市不同年份的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FCit表示各省市不同年份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
CCit、OCit和DCit表示能源消费结构情况,其中CCit表示各省市不同年份煤炭消费量占总能源消费量的比重,OCit表示各省市不同年份的石油消费量占总能消费量的比重,DCit表示各省市不同年份的电力消费量占总能消费量的比重。
TEit表示技术进步值,拟用各地科技进步率表示。
P为能源价格,拟用各地燃料、动力价格指数表示。
βi为各待估参数。
εi t为误差项是其他未能穷尽的变量和由于模型线性形式设定的影响而导致的误差。
(二)计量结果及分析1.参数估计结果由于只有2000—2007年共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单个省市的回归分析可能会因为自由度过低而导致回归结果不够显著,所以采用9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利用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 5.1对式(3)进行估计,模型为变截距的固定效应模型。
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表1结果显示,调整后的R2值为0.923,表示样本数据的相关拟合效果较好,D-W检验值为1.877,接近2,能够通过检验。
由于石油比重和工业比重变量没有通过假设检验,将它们剔除,将剩下的变量进行回归,发现,回归系数全部通过显著性水平为5%的假设检验,即所选变量对能源生产率的变动都有显著影响。
中国地区能源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An An l sso i e e Dit i tDi e e c s i e g f ce c n er De e m i a t a y i n Ch n s s rc f r n e n En r y E i i n y a d Th i t r n n s
S UN ig s u ,W ANG - i g Jn - h i De xn
(c o l f c n mis hj n n sa gU ies y S h o o o c,Z e a gGo gh n nvri ,Ha g h uZ e a g3 0 1 ,C ia oE i t n z o hj n 10 8 hn ) i
Ab t a t T i a e a ic se n d p h df r n e fe eg f ce c n dsr t n c i a b i g me n n f l fr b t sr c : h s p p r h s d s u s d i e t i e e c s o n r y e in y i it c s i h n , en a i gu o oh i i e p o n e p tn il y f rs v n n r n d s i t a d i r vn n r f ce c . e a ay i trs w t e c r n i ain o x l r g t oe t i a ig e e g i it cs n mp o i g e e g e in y T n l ss sa t i t u r tst t f i h at o y r y i h hh e u o e e g f ce c n d sr t n h h r ce s o i ee c fe e g s g f ce c , t e o st h r c p e fc o f ci g t e n r e in y i i i s a d t e c a a t r fdf r n e o n r u a e ef i n y h n g e o t e p n il a t r a e t h y i tc f y i i s n d f r n e fe e g f ce c n wh c h sp p rc n u t o i v e e r h b e t g u n e o o tia d 1 T e r s l o e i e e c so n r e in y o i h t i a e o d c sa p st e r s a c y s t n p a e n mer lmo e . y i i i e h e u t ft h p s ie r s a c n iae h t d rn h e o r m 9 8 t 0 8,t e e e g f ce c e r a e r m a tr i r to hn o o i v e e rh i d c ts t a , u g t e p r d f t i i o 1 9 o2 0 h n r ef in y d ce ssf y i o e se n d si fc i a t tc w s r it c f h n , w t ih re e g f ce c n s u h a t rv n e n t e c a ta d l w re e g f c e c c l n o e e t n ds it ia e r oc i h g e n r e in y i o t e s o i c so o s n o e n r e i n y i r h y e d w d h y i p h y i ni w se n p o i c s T e d g e fd f r n e f n r f ce c s ic e sn n t e lv l fi tr d sr tw i h e e l t e lv l e tr r vn e . h e r e o i e e c so eg e in y i n r a i g o h e e e - i i h l t e d g e O1 h e e e y i o n tc e r ' o n it c s d c e sn ; t c n lgc lp o r s ,l v lo c n mi e e o me t d ma d fr c n u t n o n r a e p st e fo e d s iti e r a i g e h oo ia rg e s e e fe o o c d v l p n , e n o s mp i fe eg h v o i v r o o y i af cs o i e e c s o n r f ce c h l mp o me tsr cu e a d e o o c o e n s a e n g t e af cs Atls , t e p p r f t n d f r n e fe e g e in y w i e ly n tu t r n c n mi p n e s h v e ai e t . a t h a e e y i e v f b n sf r a d a vc n p l isa c r ig y i r g o w r d ie o oi e c o d n l . c Ke r s E e g f ce c y wo d : n r e f in y;T el n e y i h i i d x;T c n l gc l r ge s E ly n tu t r e h oo ia o r s ; mp o me ts cu e p r
中国绿色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30个省市的数据研究
Super-SBM模型引入超效率的新思想,将不良的输出结 合到效率测量中。便于区分其效率值的差异,评价其实际效 率水平,然后进行更准确的排序。运用Super-SBM模型还能 判断投入产出的冗余情况,为效率的完善指明具体方向。本 文采用Super-SBM模型,测算2013—2020年中国各省的绿色 能源效率,模型表达式为:
区域特征来看,在中国的四个主要地区中,绿色能源效率的平均水平为西部>东部>中部>东北。其中,2013-2020年间东北地区
的效率提高速度最快;(4)从影响因素来看,技术进步是绿色能源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且各区域的技术进步指数差异较大。
本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绿色能源效率;Super-SBM模型;GML指数模型;影响因素
总体来说,国内外对于绿色能源效率的研究已经较为成 熟,并且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绿色能源效率进行了探讨 和分析,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推进绿色能源发展提供了重 要的理论支持。但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我国对能源效率 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等发达地区,且
作者简介:詹逸涵 (1999-),女,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统计; 金明 (1977-),安徽桐城人,教授,高级统计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府统计。
聚集在东北及东部地区,包括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
江、安徽、山东,其中河北省效率最低,平均效率只有0.20。相
对于经济规模,它们都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但同时也面临
中国省际能源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外 ) 大 多 数 省 份 能源 效 率 改进 有 一定 的 阻 碍 作 用 。
经 济理论与 经济管理 2 0 0 9年第 2 期
一
、
中 国省 际能 源效 率 差异 特 征及 其 影 响 因素
0. 7
0. 6
O. 5
( ) 省 际 能 源 效 率 差 异 特 征 一
交 . 艋 o 4
0. 3 O. 2
0. 1
本文定 义能源效 率为 消耗 单位能 源所 实现 的国
9 8/,同期能 源 消费年 均增 长 率 5 6 ,能源 消 . 9 6 .4 费增 长率低 于 G P增 长率 ,中 国以较 低 的 能源 消 D 耗支撑 了经 济 的持 续 增 长 。虽 然 2 0 - 2 0 0 3 0 5年 能 源 消费 有所 反 弹 ,能 源 消 费 弹 性 系 数 大 于 1 ,但 2 0 年 、2 0 06 0 7年 能 源 消 费 弹性 系 数 分 别 为 0 8 , . 7 0 6 ,能源 消费增 长又 回落 到 2 0 .6 0 2年 ( 0 2年 能 20
内生产 总值 ,单位 为万元/ 吨标 准煤 。
1 .三 大 地 区 能 源 效 率 差 异 。
( )从东 、中 、西三大 地区能源效 率 的平 均变 1
动 趋 势 看 ( 图 1 ,1 9 - 2 0 见 ) 9 5 0 6年 三 大 地 区 能 源
效率 ( 9 0年 一10 提高 的趋 势 比较明 显 ,但 地 19 0) 区之 间的差 异逐 年 扩 大 。1 9 9 5年 三 大 地 区能 源 效 率之 比 ( 以西 部 地 区为 1 0 0 )为 1 6 . 4:1 0 . 8:1 , 到 20 0 6年 这 一 比例 扩 大 为 1 9 . 3:1 2 . 3:1 。三 大
中国碳生产率与能源效率省际差异及提升潜力_吴晓华 (1)
收稿时间:2013-12-21;修回时间:2014-03-18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532239)作者简介:吴晓华(1982—),女,黑龙江大庆人,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管理。
E-mail :lcgao2004@ 。
麦肯锡在《碳生产率挑战:遏制全球变化、保持经济增长》报告中指出,2008年世界碳生产率为740美元/t·CO 2当量,若全球经济增长保持现有的每年3.1%的水平,为了实现CO 2浓度维持在450ppmv 稳定水平,碳生产率应提高到每年5.6%,并在2050年达到7300美元/t·CO 2当量,即在未来40年内增长10倍[1]。
因此,今后国际间的竞争已不再是传统的资本、资源和劳动力竞争,而是碳生产率的竞争。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分析显示,中国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在2020年可以使能源消耗降低21%,近中期我国应该把提高能效和碳生产率作为核心,努力减少CO 2排放的增长率,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逐步脱钩。
1研究现状目前,随着低碳经济不断被各国重视,现有研究主要针对不同类型区域碳排放进行评估预测、不同尺度的能源与碳排放评估模型应用研究、碳补偿机制及其治理研究、低碳经济的政府治理机制、碳税体系研究、碳足迹的界定与评估、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研究等众多方面[2-3],但碳生产率的应用研究尚处于不断完善阶段。
碳生产率的概念于1993年由Kaya 和Yokobofi 提出,2008年麦肯锡在《碳生产率挑战:遏制全球变化、保持经济增长》报告中进中国碳生产率与能源效率省际差异及提升潜力吴晓华1,2,李磊3(1.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中国黑龙江哈尔滨150080;2.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黑龙江大庆163319;3.江苏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江苏南京210037)摘要:基于面向产出的CRS 及VRS 的DEA 模型,针对2011年我国省际能源效率和碳生产率进行研究。
中国地区能源强度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地区能源强度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一、引言二、中国地区能源强度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1. 不同地域间能源强度的差异2. 数据的趋势分析三、影响中国地区能源强度的因素与机制分析1. 产业结构对能源强度的影响2. 技术进步对能源强度的影响3. 能源结构对能源强度的影响4. 地域差异导致的政策和市场因素的影响四、中国能源强度降低的现实难点1.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2. 重点地区的不均衡分配3. 缺乏能源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有效推进五、结论六、案例分析1. 珠三角地区降低能源强度的成功案例2. 西北地区在煤炭消费方面的发展困境3. 南方地区新能源行业发展不足的原因4. 直辖市区域能源规划制定的尝试5. 东部地区消费型经济模式对能源强度的影响一、引言能源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它的利用和消耗直接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中国经验了近40年的快速经济发展,但同时也经历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的战略思路。
能源强度作为衡量国家资源消耗的核心指标,尤其重要。
本文对中国地区能源强度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力图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总结探讨能源强度降低的路径和方法。
二、中国地区能源强度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1. 不同地域间能源强度的差异中国各地域能源强度的大小不一。
东北地区是中国机械、化工和钢铁等重工业基地,其能源消耗较高;中部和东部地区由于较为发达的经济和能源技术的运用,能源强度相对降低。
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在产业结构和节能减排方面已有较成熟的做法,其能源强度指标较低。
西部地区以其能源能力丰富、占全中国能源储备的70%的优势,支撑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但由于能源开发不均衡,导致其能源强度相对较高。
2. 数据的趋势分析从历史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地区的能源强度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在国家各项政策推动下,尤其是“十三五规划”的实施下,各地能源消耗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其中东北地区在实施产能过剩的政策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同时,加快了能源消耗效率的提升,实现能源强度较大幅度的下降;而南方地区由于经济正在快速发展,新型能源消耗模式需要逐步推广,目前整体能源强度位于中等水平。
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及优化策略
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及优化策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然而,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差异。
本文将探讨这些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一些优化策略。
一、能源生产差异的原因1. 自然资源分布不均: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分布差异导致能源生产的差异。
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因此能源生产相对较为容易。
而另一些地区则缺乏这些资源,需要依赖进口能源。
2. 技术和设施条件:能源生产需要先进的技术和设施支持。
一些发达地区拥有先进的矿产勘探、开采和加工技术,可以高效地生产能源。
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和设施条件的限制,能源生产效率较低。
3. 政策和法规:政策和法规对能源生产的影响也是差异的原因之一。
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鼓励和支持能源生产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资源。
而另一些地区由于政策的限制,能源生产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二、能源消费差异的原因1.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能源消费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
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业化程度较高,因此能源消费量也较大。
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水平相对较低,能源消费量较少。
2. 人口规模和结构:人口规模和结构也是能源消费差异的重要原因。
人口众多的地区通常能源消费量也较大。
此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也会增加能源消费需求。
3. 文化和生活方式:不同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影响着能源消费的差异。
一些地区的居民生活节俭,能源消费较低。
而另一些地区的居民生活方式较为奢侈,能源消费量较大。
三、优化策略1. 提高能源生产效率: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能源生产的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同时,加强能源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协调,优化能源供应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 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通过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可持续发展。
3. 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加强国际能源合作,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均衡发展。
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原因分析
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原因分析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是当前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不同地区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存在显著的差异。
供气供热行业市场地域分析洞悉不同地区市场的特点与机遇
供气供热行业市场地域分析洞悉不同地区市场的特点与机遇随着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的不断增长和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供气供热行业迅速发展,并成为了我国能源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然而,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市场需求和资源分布差异较大,了解不同地区供气供热市场的特点和机遇对于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华北地区:稳定需求与清洁能源转型机遇华北地区是我国供气供热行业市场的重要区域之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省市。
这一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实力较强,对于供气供热产品的需求稳定且规模较大。
而随着我国环保意识的提升,清洁能源转型及替代传统能源也成为了发展的机遇。
因此,在华北地区供气供热行业的市场中,清洁能源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二、东北地区:资源丰富与技术升级机遇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拥有丰富的煤炭和天然气资源,因此供气供热行业在这一地区有着良好的基础与潜力。
然而,随着能源结构的调整和环境污染的治理,东北地区供气供热行业需要面对技术升级和转型发展的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加强技术创新,推动清洁能源的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将成为东北地区供气供热行业发展的机遇。
三、长江流域地区:多样化需求与智能化应用机遇长江流域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市。
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人口密集,对于供气供热产品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特点。
与此同时,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也为供气供热行业带来了机遇。
例如,智能家居技术的发展让用户更加便捷地控制供气供热系统,提高了用户体验。
因此,在长江流域地区,供气供热企业需关注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四、西南地区:清洁能源发展与输气通道建设机遇西南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等省市,这一地区气候条件适宜,且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和可再生能源。
因此,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成为了供气供热行业发展的重要机遇。
同时,随着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的不断推进,西南地区还有着成为重要的输气通道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