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词三首》3课时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课件:古诗词三首【三课时】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课件:古诗词三首【三课时】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经过看说明,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

过程与方法推测在抓住光景、案例想象诗境的基础上领会作者的思乡之情,作者经过光景、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朗诵中领会作者透过语言文字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课要点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累积语言。

教课难点领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意会作者表达方法。

教课课时 3 课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泊船瓜洲》一、导入、板书课题1、这节课我们学习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泊船瓜洲》二、出示学习目标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试背诵。

三、出示学习指导1、经过查资料、查词典等方法掌握生字词。

2、经过读古诗,同桌议论古诗的意思,领会古诗表达的感情。

自学时间 8 分钟。

四、学生开始自学五、检测学习状况㈠、学生沟通商讨学习收获1、指名读,正字音,特别注意一水间à、数ù 重ó 山、照我还á2、频频多读几遍这首诗,你会有如何的感觉呢?学生多读。

3、指名答4、你最赏识诗中哪句呢?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经过换词法,指引体会绿的妙用。

㈡理解吟诵,领会感情1、学生经过说明、工具书、认识全诗的意思。

2、领会古诗思想感情,读诗、背诗3、指引学生从诗中的词、句中去领会思想感情。

㈢赏析诗句,感悟诗境1、学生品尝诗歌的境界。

2、学生沟通自己的感悟。

领会诗人感情的表达方法。

师刚才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

,通法,引体会的妙用。

3、有同学,句写出了江南美的风景。

那就和你的同桌再相互一,一在你的中出了怎的一派风景呢?想到什么什么。

4、同桌之相互与。

5、指数名。

6、小你的回答很出色!本来短短一句能够在人的中出么多不一样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没法想象。

7、那就用把感觉表达出来吧。

小内,指名。

8、指名答在江岸两大面出的是草地、木、青山⋯⋯人放眼望去,看了 ---你能填入表示不一样色的?近的小草的柳,的林的高峰。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3课时)》课件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3课时)》课件

七言绝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四句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 月 松 间 照 , 五言 清 泉 石 上 流 。 律诗
竹 喧 归 浣 女 , 八句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七言律诗
山居秋暝
首联 空 山 新 雨 后 , 天 气 晚 来 秋 。
宁静、恬静、寂静
体会诗情
春天的花草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原指贵族子弟,诗中指诗人自己 结合注释,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留在这里, 长久居于此地。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 番大事业,但世事无常。开元二十四年(736), 唐玄宗时期最后一个开明的宰相张九龄被李林甫等 排挤罢官,朝政日趋昏暗,王维的政治热情冷却下 来,对政治抱着消极的态度。开元二十八年(740) 后,他在终南山构筑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 生活。
空旷的山中刚下过一场雨, 天气清凉,傍晚时分让人感受到 阵阵秋意。
一静一动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静态描写
动态描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仿佛看到了皎洁的月光透
过松林洒落下来,听到了清澈 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
竹林中的欢歌笑语 为什么荷叶会左右晃动?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明明展现的是宁静的山林景色,为什么还要写 林间浣女喧闹之声、渔舟摇动莲叶的姿态呢?这不 是打破了这份寂静、幽雅之美吗?如果把这份热闹 的景象删去,是不是能让这幅画面显得更宁静呢?
浣女、渔舟的热闹,正好衬托出山村环境的幽雅,更 能显示出恬静中的一份生机勃勃,有动有静,动静结 合。

新统编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案带设计意图(3课时)

新统编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案带设计意图(3课时)

第四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浓浓家国情”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和《圆明园的毁灭》三篇精读课文,以及1篇略读课文《无名岛》组成。

《古诗三首》分别记录了宋代陆游的《示儿》、林升的《题临安邸》以及清代的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的一首,三首古诗体现了诗人满满的爱国情怀;《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中国少年的朝气蓬勃,热烈讴歌希望出现“少年中国”,号召和激励我中国少年为创建少年中国而奋斗,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表达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圆明园的毁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警示人们勿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无名岛》主要讲了将军上岛后发生的事情,表达了战士们对祖国领土的热爱,抒发了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12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乃、熏”等5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默写《示儿》。

3.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掌握古诗大意,把握古诗内涵,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诗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补充资料,体会古诗蕴含的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感情低沉的音乐。

学生:收集查阅作者的相关资料,了解三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示儿》【课时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

2.结合注释和相关背景资料,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积累,默写《示儿》。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

1.同学们,大家知道宋朝吗?南宋时期,八十五岁的陆游,在烛光明灭之中,僵卧病榻,老泪纵横,手指北方,把儿子叫到床前,断断续续地说出了自己的遗嘱(学生如不明白,可改为临终遗言),大家猜猜,他说的是什么?2.是啊,他临终之时,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这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但却饱含了他最炽热的情感!设计意图:用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学生猜测诗人的遗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奠定了感情基调。

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三课时完美课件

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三课时完美课件
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
9.《古诗词三首》
单元主题
主题:责任
单元导语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 林则徐
语文要素
1.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 体会人物的内心。 2.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 人物的内心。
单元主题
明确单元学习要求
课文
要求
9.《古诗词三首》 10《青山处处埋忠骨》 11《军神》 12《清贫》
多诵读 试背诵
再 读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结构梳理
青海 长云 雪山 环境恶劣
孤城 遥望
将士辛苦

军 行
黄沙 百战 穿
时间漫长 战争频繁
建许 功身 立报 业国
不破楼兰终不还
豪言壮语 爱国热情
主题概括
《从军行》这首诗反映了戍边 将士( 杀敌立功、保卫国家 )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 《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课文中动作、 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3.能感受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
导入新课
观察三首诗,都写了什么?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扬的黄沙都磨破了身上 的铠甲,但只要边患仍在,就绝不返乡。
指导朗读
读诗的后两句,前一句压抑低沉,后一句读出 将士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豪壮誓言。(课后第一题)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图文对照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21课《古诗词三首》三课时(学习任务单)

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21课《古诗词三首》三课时(学习任务单)

第21课《古诗词三首》学习任务单《山居秋暝》任务一:导入诗题,解读诗题理解题目:结合注释,说说你从诗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任务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1.自由朗读古诗。

2.感知古诗大意:(1)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圈画诗中所描写的景物。

(2)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大致意思。

任务三:再读古诗,想象诗境1.品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1)引导发现:这两句诗与诗题有什么联系?(2)在雨后的空山,在秋天的傍晚,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2.品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3.品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1)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2)发现:“竹喧”“莲动”“归浣女”“下渔舟”都是什么描写?你感受到了什么?4.比较读。

(1)女生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男生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这两联诗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朗读前三联诗句。

任务四:走近作者,体会诗情1.品读“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春芳”是什么意思?“王孙”指谁?(2)结合注释,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介绍作者。

王维,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

其作品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

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有“诗佛”之称。

传世有《王右丞集》。

宋代诗人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4)背景介绍这首诗当作于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时,此时已是“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终南别业》)的后期了。

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唐玄宗时期最后一个开明的宰相张九龄被李林甫等排挤罢官,朝政日趋昏暗,王维的政治热情冷却下来,对政治抱着消极的态度。

公元740年(开元二十八年)后,他在终南山构筑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5)王维决定“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5.古诗词三首【第3课时】《长相思》》附答案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5.古诗词三首【第3课时】《长相思》》附答案

guō( √ )
二、我是小书法家。(看拼音,写词语)
luò yánɡ
hú pàn
yú shù
wén zhànɡ
洛 阳
湖 畔
榆 树
蚊 帐
三、先解释加横线的词,再说说整个的意思。 1.泊船瓜洲: 泊,意思是停船靠岸。题目的意思是把船停靠在瓜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欲作家书: 欲,想要。 想要写一封家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指捎信的人;开封,打开封好的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梳理文意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榆关:即今山海关。】 【 程:道路;路程。 】 夜深千帐灯。 【畔:那边,此处指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
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山海
关那边走去。夜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描写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在北方的
风雪声中辗转反侧,不能入眠。全词于写景叙事之中,
体现了浓烈的羁旅怀乡之情。
推荐阅读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王孙归不归?
何人不起故园情!
国学诵读
《杂诗》
实乃内心哀苦之写。白日行军,跋山涉水,到夜深时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经典教案 1 古诗词三首(3课时)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经典教案 1 古诗词三首(3课时)

1 古诗词三首(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徐、篱、疏”3个生字,会写“宿、徐、篱、疏、蝶”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感受诗中描绘的画面,理解诗中饱含的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3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PPT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案设计幻灯片示例创设情境导入课题(5分钟)同学们,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咏柳》《绝句》《春晓》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

今天,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板书课题:宿新市徐公店)诵读古诗理解诗意(30分钟)1.识记字形,正确书写。

(1)出示生字:宿徐篱疏蝶(2)指名读,师生点评,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3)说一说你是如何识记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疏—蔬蝶—碟2.引导学习第一、二句。

(1)出示句子: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2)指名读,理解“疏疏”的意思,并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教师相机指导:在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树枝上的叶子还未长满,没有形成树荫。

)(3)引导学生思考:诗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教师相机指导:篱笆、小路、树木)3.引导学习第三、四句。

(1)出示句子: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指名读,理解“急走”的意思,并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教师相机指导: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那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诵读古诗理解诗意(30分钟)(3)引导学生思考:第三句诗中,哪两个动词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教师相机指导:急走、追)最后一句诗中,哪三个字给读者以想象,让我们面前仿佛浮现出了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教师相机指导:无处寻)总结全文延伸拓展(5分钟)同学们,我们学了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真是诗中有情,诗中有画啊!想画下来吗?赶快拿起你手中的笔,画出你眼中的美丽图画。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3课时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3课时
复 恐 匆 匆 说 不 尽,
行 人 临 发 又 开 封。
**诗人简介**
张籍(767—830)唐诗人。字 文昌,江苏苏州人。贞元十五年进 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 国子司业等职,帮世称“张水部” 或“张司业”。又因其家境穷困, 眼疾严重帮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 祝”。张籍是韩愈的学生,其诗多 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 得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 “张王”。有《张司业集》
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而诗 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 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 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 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 “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 字呢?
台古 诗 小 擂
比:“绿、到、过、满”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春风又到江南岸 春风又过江南岸 春风又满江南岸
**创作时间**
泊 (bó)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jiàn), 钟山只隔数(shÙ)重 (chóng)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huán)。
【注释】
1. 泊船:停船靠岸。
2.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市南,和京口相对。
3.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江苏省镇江市。
4. 钟山:现在南京紫金山。
是啊!一个“绿”字使我看到了 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 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 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从地理位置而言, 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 北,但也不可能一江 春天来了,春风仅 分成两世界;因为诗 仅吹绿了“江南岸”? 人平生际遇、此时境 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况,使得诗人所思尽 在江南,故心中只有 江南的春景。
此诗的写作背景是,年过半百、对 政治早已心恢意冷的王安石,已经 历了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 遇,此次的再次被起用为相,他曾 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他的赴任 是勉强的、违心的。 这首诗写于1075年初,当时王安石 接到皇帝的命令,第二次要他担任 宰相,他即第二次要他即乘船从京 口渡江到达瓜洲。此诗抒发的是他 上京赴任途中到瓜洲时的心情 。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3.古诗词三首【第3课时】 (共18张PPT)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3.古诗词三首【第3课时】  (共18张PPT)

小试身手
请同学以“西江月 ”为词 牌名,“课间操”为题目,发挥 想象,大胆动笔,写一首词。
读词语想画面
想象是我们写好作文的一种必备能力,读词语想画面是常用的一种 方法。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通篇写景,好象没有抒情, 其实心情的变化已在其中。特别是 “天外”“山前”这两个词语,本来 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 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 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 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通过描写 景物和动作,把心理活动给表现出来了,俨然一个夏夜的山村风光纪录 短片。
联想、 拟人、表面写蛙,实际写诗人自己的喜 悦之情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这首词勾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的 盛夏月夜图,抒发了词人眼见丰收 在望的喜悦和怡然自得的心态。
课外拓展
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 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 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 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 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现存词六百多首, 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努力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
练一练: 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花香里说丰
年,听取蛙声一片”中“说丰年”“听蛙声” 会想到什么景象?
推荐阅读
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古诗词三首【第3课时】课件(新审定)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古诗词三首【第3课时】课件(新审定)

三、阅读理解。 1.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作者是__南__宋____(朝代)词人
__辛__弃__疾____,他与北宋词人__苏__轼___并称“苏辛”。 “西江月”是___词__牌__名___,“夜行黄沙道中”是 ___题__目___。这首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__月__夜__丰__收__田__园____ 图,抒发了作者对___大__自__然____的热爱和对___丰__收_____ 的喜悦心情及闲适的心态。
3.《宿建德江》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用自己的语言写一写。 _____我__把__船__停__泊__在__暮__烟__笼__罩__的__小__洲__旁__,__茫__茫__暮__色__给__人__新__添__了____ _几__分__乡__愁__。__旷__野__无__垠__,__远__处__的__天__空__比__树__木__还__低__,__江__水___清__澈__更___ _觉__月__与__人__情__投__意__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古诗词三首
第 三 课时
助读 资料
初读 感知
品读 释疑
结构 主旨
课堂 拓展
当堂 检测
学习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
描绘的意境。 3. 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
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期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 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 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 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 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现存词六百多首, 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三课时名师课件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三课时名师课件

莲叶晃动。
② [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竹林中笑语喧哗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洗衣物的女子
诗意: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一群洗衣的 女子归来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
竹喧 莲动
浣女归来
渔船顺流而下 月夜山村的清幽宁静

清修,有节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轼《於潜僧绿筠轩》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 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
课后作业
本课达标练习册第 2题、第3题。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 获呢?希望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语言, 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学习感受,好 吗?
好好读书

澄澈,洁净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 溪深古雪在,石断寒泉流。——李白《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杜甫《佳人》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白居易《遗爱寺》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李白《寻雍尊师隐居》
山居秋暝
[唐]王 维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汉朝《楚辞·招隐士》一文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说的是山中生活艰苦险恶,赶快回京。 但在这首诗中,诗人王维却认为……

高洁,净美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
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21课 古诗词三首 第三课时 教学课件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21课 古诗词三首 第三课时 教学课件

补充资料:康熙二十一年(1682)的春天, 康熙皇帝亲自率卫队虎将到关外去。纳兰性德 作为满州贵族、康熙最亲信的文人武士之一, 也离家伴随康熙出行。
思念故乡 想念自己的家人
主题思想
《长相思》描写了行军的艰辛和将士们 在风雪声中辗转难眠的情形,全词于写景叙 事之中,表达了浓烈的羁旅怀乡之情。
课堂小结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词人翻山越岭,登舟 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
你从“身向榆关那畔行”读懂了什么? 点明了行旅的方向。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
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 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景。“那畔”一词 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 是无可奈何的。
长相思
跋山涉水——叙事 上阕
千帐灯—— 写景 风雪交加——写景 下阕 思乡——抒情
羁旅怀乡
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 中的“随堂练”。
部编人教版五Biblioteka 级上册语文 第21课 古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 教学课件
科 目:语文 适用版本:部编人教版 适用范围:【教师教学】
单元导思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课件
感知大意
朗读链接
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心乡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我会读

榆树
gēng
五更
pàn
湖畔
guō
聒噪
我会写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讨论书写注意事项。
了解词意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插图,疏通本首词 的大意,小组内交流不理解的地方。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古诗词三首 第三课时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古诗词三首  第三课时

你们了解辛弃疾吗?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南宋豪放派词人、 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辛弃疾生于金国,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 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辛弃疾抱 憾病逝,年六十八。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
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
剥莲蓬。
ǎo
翁媪:老年夫妻
mèi
相媚好
bō
剥莲蓬
莲蓬”的“蓬”我们平时念轻声,这里念péng。 这是为了诗词和仄押韵的需要。 “小、草、好, 媪;东、笼、蓬”,这些韵脚,让词读起来更流畅。
(二)词中有画。
1.一首词,一幅画,这首词,读着读着,读到哪一句时, 你的眼前仿佛就仿佛看到了什么?
二、解题
1. 村居。 村居是词的题目,它与词的内容有关。 看到“村居”二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男耕田,女织布,安居而后乐业。
三、正文赏析
(一)朗读正音。 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一
起走进课文。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
(三)拓展研究。
1.这户人家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翁媪醉在一家人的其乐融融中。你们觉得这家 人的生活条件如何?为什么他们还如此开心,如此 陶醉呢?
(1)因景而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鸟鸣 花香,是处世外桃源。 (2)因人而醉:孩子们勤劳、懂事,夫复何求!老人 身体健康,千金不换啊! (3)因情而醉:一家人没有争吵。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古语有云: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小儿。( “亡” 这里读wú,同“无赖”。 )看似责备,实则喜爱。 这是古人对顽皮小儿的一种喜爱的说法。这淘气小儿 也许是一会儿趴,一会儿躺,怎么舒服怎么卧。开心, 悠闲。小脚来回晃着,小嘴里会哼着儿歌。 一副小大人的模样。

五年级语文五课《古诗词三首》第三课时《秋思》

五年级语文五课《古诗词三首》第三课时《秋思》

教学过程一、课前读写,积累素材1、学习了《泊船瓜洲》之后,你自己读了那几首关于乡情的诗词,在积累作业上写下来,注明哪些是写景抒情,哪些是写事抒情。

2、关于张籍,你知道多少?记下来。

3、读一读《秋思》,画出你认为好的词语和诗句。

二、激趣导入,读写词句,感知秋思。

1、背诵古诗,创设氛围。

(请3-5名学生背诵,全班齐背)学习了《泊船瓜洲》,我们知道了王安石的乡愁就是那徐徐的春风,遥远的家乡在明月下显得是那样近,只隔几重山就到了。

我们在过去的学习中,在课外阅读中肯定积累了不少关于乡情乡思的诗歌,请同学来展示一下,大家共同分享。

你体会一下,你刚才背的这首诗是写景抒情,还是写事抒情?2、背诵《秋思》。

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张籍写的《秋思》,这首七言绝句字面上非常简单,没有生字,让我们来齐声背一背。

先看一看,记一记,背一遍,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再看一遍背第二遍。

3、解题,感知秋思。

大家知道,张籍是唐代吴郡(苏州一带)人,现在客居洛阳,因思念家乡,写下了这首《秋思》,(板书课题)“思”字,“心”上一个“田”,作者的“心田”里是怎样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呢?是什么引起了张籍的乡愁?(板书:见秋风)秋天有哪些境象可以引起人们的“秋”之“思”呢?把以“秋”开头的两个字的词语在积累练习本上写下来,写成一行,读一遍。

(秋天、秋风、秋霜、秋月、……)这些事物、景物都可以引起我们感受到秋天来临,种种思绪萦绕心头,秋是怎样的景象呢?用四个字的词语描绘一下(秋风习习、秋风萧瑟、秋高气爽、秋雨绵绵、秋江明净、秋山如洗、秋虫啾鸣、层林尽染、霜气袭人、雾霭沉沉……)这么多的词语啊!老师读读这些词,就想起就感到秋天来临的一股萧杀之气了,就感到了秋的凄凉、寒冷,就想回到温暖的家里。

离家在外的人,此时此刻,肯定更思念自己的家乡,思念自己的亲人。

4、朗读指导。

他乡的游子,对家乡、故乡、故国的思念之情就叫做乡情。

时光荏苒,岁月沧桑,时间在变,人事在变,这份乡情却一直深深埋在心底,让人梦绕魂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3-古诗词三首 第三课时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3-古诗词三首 第三课时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题解: 词牌名
题目
按照划分的节奏,把握好停顿,读好这首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 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
xiàn
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诗词解读
横斜的树枝
明 月 别 枝 惊 鹊,
以动衬静
清 风 半 夜 鸣 蝉。
往日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用茅草盖 的旅舍
社庙 丛林
同“现〞,出现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词意: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山前落下稀疏的 雨点。过去在土地庙树林旁边的茅店,拐了个 弯就突然出如今眼前。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想象一下,你看 到了什么?听到 了什么?由此想 到了什么?
看到天边稀星,听到山前疏雨,想到夏夜 阵雨将至。由此可以想象词人的焦急之感, 加快脚步,赶着寻找避雨之所。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想象一下,此时 词人的心情如何?
“路转”“忽见”既衬托出了词人骤然 间看到茅舍时的欢喜,又表达了他由于 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 然自得的入迷程度。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词意:在稻花的香气里, 人们议论着丰收的年景, 耳边传来阵阵蛙声。
思考
这首词的上 阕从哪几个方面 描写了夏夜乡村 的幽美风光?
这首词的上阕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个方面 描写了夏夜乡村的幽美风光。词人在视觉上以 “惊鹊〞“别枝〞突出月光之亮堂;在听觉上以 “半夜鸣蝉〞反衬夜半清风之煦暖,以“说丰年 〞渲染“蛙声〞之浑厚热闹;在嗅觉上以“稻花 〞飘来的芳香给人以丰收的想象。简短四句话, 寥寥几种事物的勾画,一个清朗、幽静、丰收在 望的喜人景象就呈如今读者面前了。

3《古诗词三首》第3课时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3《古诗词三首》第3课时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第3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鹊、蝉”2个生字。

2.理解句意,能借助图画,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境。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能够默写。

4.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句意,能借助图画,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境。

教学难点: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

一首诗描绘了静寂的月夜,一首诗描绘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暴雨。

老师想邀请两位同学分别来吟诵一下这两首诗。

学生背诵《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再齐背。

课件出示:《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课题2.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习《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两首诗的吗?预设: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

3.今天,我们将运用相同的方法来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

词虽与诗格式有别,但我们依然可以用上节课我们掌握的方法来学习它。

课件出示:《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整首古诗二、初读课文,读通文本。

1,这是一首词,谁来说说这首词的题目的意思?预设:“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预设:“夜”,点明时间:“行”,点明动作、事件:“黄沙”,点明地点。

题目意思:夜间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课件出示: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夜里经过黄沙岭时创作的一首词。

2.读懂了题目,我们来理解词人辛弃疾,快速默读相关资料。

课件出示:辛弃疾资料介绍3.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本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的节奏与韵律。

课件出示:朗读本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的节奏与韵律。

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蝉”是翘舌音,“惊"“鸣”是后鼻音。

"见”在这里同“现”,注意不要读错音。

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古诗三首(第三课时)》课件

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古诗三首(第三课时)》课件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古诗词三首(第三课时)
• 小学语文-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
清 纳兰性德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 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 还睡,还睡, 解道醒来无味。
阅读链接
《采桑子·明月多情应笑我》 《蝶恋花·出塞》 《菩萨蛮·问君何事轻别离》
心?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心 系故园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品一品:这首词中哪些词语用的好,请你画一画。
“一程”是指走了 一程又一程。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 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 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那畔:那边 即山海关


榆关:指的是山海关
长相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求:
1.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
2.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 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
3.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 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
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 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释】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也。 【榆关】即今山海关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 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故园】故乡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古诗小擂台
比:“绿、到、过、满”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春风又到江南岸 春风又过江南岸 春风又满江南岸
是啊!一个“绿”字使我看到了 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 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 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从地理位置而言, 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 春天来了,春风仅仅 北,但也不可能一江 吹绿了“江南岸”?作者 分成两世界;因为诗 为什么这样说呢? 人平生际遇、此时境 况,使得诗人所思尽 在江南,故心中只有 江南的春景
此诗的写作背景是,年过半百、对 政治早已心恢意懒的王安石,已经 历了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 遇,此次的再次被起用为相,他曾 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他的赴任 是勉强的、违心的。 这首诗写于1075年初,当时王安石 接到皇帝的命令,第二次要他担任 宰相,他即第二次要他即乘船从京 口渡江到达瓜洲。此诗抒发的是他 上京赴任途中到瓜洲时的心情 。
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人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时期著名的政 治家、文学家,江西临川人。他的诗歌、散文都 很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青少年时代随 父亲在钟山(今南京)居住,视钟山为第二故乡。 1042年王安石入朝为官,1069年调王安石 任参知政事,第二年升任宰相。王安石任宰相期 间,大刀阔斧地推行新法。但王安石推行的变法 因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所以遭到朝廷 内外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他们千方百计地排斥 他,打击他。皇帝也逐渐对王安石失去了信任。 王安石万般无奈,三年后,他辞去了宰相的职务, 回到了南京的家中,从此寄情于山水。
……
——
原来,无论是“见秋风”还是“意万重”,词语背后 藏着的都是张籍的思乡情!张籍的思乡情还藏在哪儿 呢?
“说不尽”“又 开封”
同学们,他为什么会担心说不尽呢? 张籍“又开 封”是在什么时候?同学们,我就是捎信的人,可我 怎么也不明白,张籍为什么要这样做?谁能告诉我?
设计“行人”与张籍的对话:张籍啊张 籍,我就要走了,我也急着要回家呀!你 为什么还叫我停下,要把信打开呢? 同学 们,你们是否看到,张籍把信开封之后, 他做了什么?
欲 作 家 书 意 万 重 。zhònɡ 复 恐 匆 匆 说 不 尽 , 行 人 临 发 又 开 封 。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 畔行,夜深千帐灯。
gēng guō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 不成,故园无此声。
**诗人简介**
纳兰性德(1654—1685),字容若,康熙时宰相明珠 之子,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不久晋升一等侍 卫,文武双全,尤长于词,为清初词坛巨擘,被誉为 “满清第一词人”、“宋后第一真词人”清词三大家” 之一。词风接近李煜,清新自然,隽永超逸。有《通 志堂集》《饮水词》。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 十五日,性德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 二十三日出山海关,《长相思》及《如梦令》。作于 出关前后之途中。作者出关时冰雪未销,又离开了京 城千山万水,对于生于关内,长于京城的性德而言, 一切都是那么荒凉,那么寂寞,于是不由人思念亲人 朋友,作者有感而发,填下这首《长相思》


[唐]张 籍(jí )
洛 阳 城 里 见 秋 风 ,jiàn
欲 作 家 书 意 万 重 。chónɡ 复 恐 匆 匆 说 不 尽 , 行 人 临 发 又 开 封 。
【注释】
1.行人:此处指送信的使者。
2.发:出发。 3.意万重:思绪万千。 4.开封:打开信封。
无候 这 奈怀 就 着是 悲 伤 ,意 忧万 愁重 ,! 思张 念籍 ,在 痛写 苦的 ,时
一道长江水,数重高山,在交通不便的 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为什 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和“只隔”呢?
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 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旅途,却心系家乡。 恋乡之情跃然纸上。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 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 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 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 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 道?
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 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 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 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而此时正是什么 季节?诗人怎么说的? 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 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 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 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 “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 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 呢
交流与讨论
1.这首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景。 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 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 2.面对明月,你还能想起哪些思乡诗?
返回

泊船瓜洲
王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jian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huán
余光中 台湾著名诗人、 散文家、文学评论 家余光中,1928年 生于南京。就读于 南京五中,高中毕 业后选择了金陵大 学。他的很多优秀 作品表现出浓浓的 思乡之情,就是因 为《乡愁》一诗引 起轰动,又被称之 为“乡愁诗人”。
担心说不尽,所以又开封,这是—— 同学们,心中想,手中做,放不下,因思乡。 这正是—— 千言万语说不尽,字字句句都是情。这正是—
张籍在瑟瑟的秋风中,望着捎信人远去的 背影,不禁吟诵起:洛阳城里见秋风-----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完,道不尽的思乡情。 秋思,不着一个“思”字,却道尽了天下 所有游子的心。
古诗小擂台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复恐”二字,对诗人的 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 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 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 正显出他对这封“说明书万重” 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 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 句!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 可触、可感,却不可见。
秋天是最令人思乡的季节。 见秋风而起乡思,古来有之。 江夔“平生最识江湖味,听 得秋声忆故乡”。 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 中菰菜、莼羹、鲈鱼脍”。
**创作时间**
泊 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jian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huán
泊:《绝句》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
1. 泊船:停船靠岸。
2.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市南,和京口相对。
3.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江苏省镇江市。
4. 钟山:现在南京紫金山。
5. 数重:几层。
6. 绿: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有“吹绿了” 的意思。 7. 何时:什么时候。
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 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山少?
京口瓜洲一水间, 京口瓜洲一水间, 京口瓜洲一水间,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钟山只隔数重山。 钟山只隔数重山。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是什么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 这样的声音在 将士们听来好听吗?哪个词告诉你声音嘈杂不好听? 你是怎么体会的?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故园无此声” 好一个故园无 此声!那故园指哪里?故园会有 什么? 想想故园会有什么呢?
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故园那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 故园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纳兰性德连梦都做不成 了啊!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这是怎样一种身心分 离的痛苦啊!
全诗的大意
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 诗人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 新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 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 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 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 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 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 封好的信查看。
古诗小擂台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第一句说秋天来到了洛阳城, 平平叙事,不事渲染。第二 句中的“欲作家书”, 一下 子使我们感到了平淡的秋风 中所蕴涵的游子情怀。这平 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 给予读者多么丰富的想象啊!
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 的目的地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你从“一程 一程”体会到了什么?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 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 到什么困难? 路陡,山高,水深……
要求:
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 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 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 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 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 画面写下来。
秋风没有形状,难道真能看到吗?那么 站在秋风中的张籍到底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那飘零的落叶,枯黄的草,凋谢的百花, 它们都回到了大地母亲的怀抱!这叫叶落 归根!而张籍的根在哪里啊?在洛阳吗?
在这些四处飘泊的日子里,张籍能见到 父母慈爱的面容吗?……他能得到妻子细心 的照顾吗?……他能听到儿女亲热的叫换 吗?…… 毫无疑问,张籍想家了!但他能回 家吗?想家却不能回,张籍怎么办! 可是, 离家近十年的张籍,那他该有多少话要在家 书中说啊!同学们,你就是张籍,你在家书 中会对谁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