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教案-科举制功过是非 最新

合集下载

历史课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2)

历史课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2)

历史课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一、背景及概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一个独特而重要的教育体系,贯穿了数百年的历史。

这个制度起源于隋朝,兴起于唐朝,最终于清朝废止。

科举考试是一套选拔人才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和社会稳定。

本文将从科举的起源、实施、影响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意义进行探讨。

二、科举制度的起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朝。

在隋文帝时期,为了寻求人才,他提倡“乐尧时务”即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然而,直到唐太宗开创了明经(诸子百家著作)之学并进行选拔后,“科举”的形式才真正确立起来。

三、科举制度的实施1. 化整为零的考试方式科举分为三个等级:乡试、省试和殿试。

首先,在各州县进行乡试,合格者参加省试,再由帝王亲自主持殿试。

每次考试都有大量参与者,选拔出优秀的人才。

2. 重视经典和文化教育科举制度强调文化修养,考题主要涉及诗词、经史子集等方面的知识。

这导致了中国古代学者们对文化知识的广泛涉猎和深入研究,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3. 感召了许多家庭由于科举制度以个人能力而非社会身份来选拔官员,它为平民百姓提供了一条绝佳的社会流动途径。

因此,许多普通人家都把寄希望于儿子通过科举考试来改变他们家族的命运,并从中看到了实现社会上升的机会。

四、科举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 社会阶层流动科举制度使得贫苦之家可能通过不懈努力获得荣耀与尊重。

有许多成功故事都是源自那些通过科举考试脱离贫困并升官发财的人。

这促进了社会上层和下层之间的流动,减少了一些阶级之间的差距。

2. 稳定社会秩序科举制度的实施有助于保持社会的相对稳定。

它为个人提供了争取升官、权力和社会地位的途径,这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不满情绪和社会动荡的可能性。

3. 培养文化精英科举制度重视经典和文化教育,因此广泛培养了大量的文化精英。

科举考试不仅考核知识,更注重考察应试者对于经史文化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这使得中国古代出现了众多杰出的文化名人,如孔子、朱熹等。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科举制度的利与弊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科举制度的利与弊教学设计
【作业】拓展延伸:反思当今高考利与弊?
展示解读材料,归纳历史事件评价方法,引领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思考现实问题。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科举制度的利与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和查阅资料,了解科举制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在不同的朝代所产生的影响
2、通过了解科举制产生的原因及在不同时代的演变,培养从不同角度对历史现象进行分析的思维方法,用开放式的思维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辩论的方式学习历史,一方面让学生集体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另一方面推动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1、文科班有一定的历史学习要求,初步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有一定的史论分析能力,缺少关注、联系现实的思维习惯。
2、女生占班级人数近90%,需关注女生学习、思维的特点,同时要兼顾男生。
重点难点
重点:科举制得利弊的理解和分析
难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导入】观看视频
隋举制是如何产生的?
【活动】自主学习而
②列表归纳科举制在不同朝代的发展演变?
朝代
考试内容
特点
作用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测试】辩论赛
全班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双方各选出四名辩手,其余学生组成支援团,展开辩论。
【测试】课堂小结
由学生集体总结,任课教师按照学生作答在黑板上画出思维导图。

历史课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2)

历史课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2)

历史课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最早的形式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

这个制度持续了一千多年的时间,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科举制度的起源与进化、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以及科举制度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进化科举制度起源于秦汉时期,当时的施行方式是由各地设立明经馆,选拔人才,称为明经科。

明经科主要考核候选人的儒家经典知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逐渐偏重于治国理政能力的考核,进入了唐代广泛实行的进士科阶段。

进士科考试的内容包括经义、诗文和策论等。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继续发展,形成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的考试形式。

科举制度的进化过程中,每个阶段的考试内容和方式都有所不同,但选拔官员的目的保持不变。

二、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的考试。

乡试是最初的考试阶段,通过乡试合格的考生可以参加会试。

会试是举行在省级或地方一级的考试,通过会试的考生则可以进入殿试。

殿试是最后一次考试,由皇帝主持,通过殿试的考生即可成为进士,享受丰厚的待遇和官职。

整个科举制度从乡试到殿试的每个阶段都十分严格,考生需要经过层层选拔才能晋级。

科举制度的最终目的是选拔合适的人才进入政府,为国家服务。

科举制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朝廷的官方书院教育。

朝廷在全国各地设立了书院,负责培养士人,以备科举考试。

书院的教育以经典为中心,包括儒家经典的学习和研究,以及各种文学和政治活动。

这些书院不仅培养了大量的士人,也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为国家选拔了一批优秀的官员,保证了政府的有效运转和稳定性。

其次,科举制度激发了人们对知识和学问的热爱,培养了大量具备才学和道德的人才。

在一定程度上,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和阶层的变革。

历史知识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历史知识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历史知识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和作用。

2. 掌握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影响。

3. 分析科举制度在现代教育中的价值和启示。

教学重点:1. 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2. 科举制度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3. 科举制度在现代教育中的价值。

教学难点:1. 科举制度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演变。

2. 科举制度对社会阶层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3. 科举制度在现代教育中的启示和价值。

教学方法:1. 创设情境教学,通过思维导图、图片与文字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或黑板、粉笔。

2. 针对科举制度的相关图片和文字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10分钟)老师通过播放一段与科举制度相关的视频或展示一段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提示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你了解科举制度吗?- 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起到了什么作用?- 现在的选拔制度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面试或考试?Step 2:学习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20分钟)老师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材料,向学生介绍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重点包括:- 科举制度的出现背景和目的。

- 科举制度的不同阶段和变化。

- 科举制度对古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Step 3:讨论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20分钟)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科举制度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科举制度如何影响社会阶层的变动?- 科举制度对古代政治的影响是怎样的?- 科举制度在文化发展中扮演了什么角色?Step 4:分析科举制度在现代教育中的价值(30分钟)老师引导学生从科举制度中思考现代教育的启示和价值。

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以下问题展开思考:- 科举制度中注重素质和能力,这对现代教育有何启示?- 科举制度中公平选拔的理念对现代教育有何启示?- 科举制度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有何启示?Step 5:总结(10分钟)在总结环节,老师对整堂课进行总结概括,强调科举制度对古代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并重申科举制度在现代教育中的价值和启示。

历史中学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历史中学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历史中学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教案主题: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引言: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本教案将以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为主题,通过分析其产生背景、内容和影响等方面,让学生了解这一重要历史制度的运行机制和社会影响,以及对今日教育制度的启示。

一、背景和产生科举制度的原因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出现是对世袭制度的一种改革和创新,这一制度的产生是有其深远原因的。

该小节将分析造成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包括当时社会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二、科举制度的内容和运行机制科举制度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而其中殿试又是科举制度的最高考试。

本小节将重点介绍科举制度的内容和运行机制,以及考生的选拔标准和评价体系,包括考题类型、答题方式以及评卷规则等。

三、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实施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小节将从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等方面探讨科举制度对社会的作用,包括提升社会流动性、促进教育普及和加强官僚管理等方面的影响。

四、科举制度的局限性和弊端科举制度在改革教育选拔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弊端。

本小节将分析和探讨科举制度的问题和不足,包括学科局限、社会阶层固化和思想僵化等方面,以及科举制度未能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

五、对今日教育制度的启示科举制度的历史经验对当今教育制度的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小节将简要介绍科举制度的启示,如平等机会、全人培养和多元评价等方面,以及如何借鉴科举制度的优点来改善现代教育制度。

结语: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我们深入了解了这一重要历史制度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同时,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我们也能够思考并吸取科举制度的经验,为改善现代教育制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历史是我们前行的镜子,希望通过学习科举制度的教训,我们能够构建更加公平、开放和多元的教育环境。

历史《科举制的创立》教案范文

历史《科举制的创立》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举制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废除的时间。

2. 使学生理解科举制在选拔人才方面的作用,以及其对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科举制的起源、发展过程、废除及其影响。

2. 难点:科举制在选拔人才方面的作用,以及其对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科举制的产生、发展、废除的原因和影响。

2. 运用史料分析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史料,深入了解科举制的实质和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素养。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播放短视频,让学生了解科举制的概念,引发学生对科举制的兴趣。

2. 讲述科举制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介绍科举制的起源,以及科举制在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情况。

3. 分析科举制在选拔人才方面的作用:通过史料阅读,让学生了解科举制在选拔人才方面的优势和局限性。

4. 探讨科举制对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分析科举制在促进社会公平、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

5. 总结科举制的废除及其原因:讲解科举制在清朝的废除过程,以及废除科举制的原因。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科举制的起源、发展过程、废除及其影响。

2. 让学生阅读相关史料,深入了解科举制在选拔人才方面的作用,以及其对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3. 思考题:你认为科举制在现代社会是否具有借鉴意义?为什么?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科举制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影响等方面的掌握情况。

2. 评估学生在史料分析、问题解答等方面的能力,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3. 关注学生对科举制在现代社会借鉴意义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科举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教案

科举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教案

注意!本文仅供参考,不可直接照抄。

一、教学目标:1.理解科举制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掌握科举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影响。

3.了解科举制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科举制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科举制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影响。

3.科举制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科举制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的细节了解。

2.科举制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的梳理。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述法。

2.学生讨论和展示。

五、教学过程:一、科举制的定义和发展历程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僚的制度,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把握知识分子的方式,旨在选拔优秀人才,使得封建王朝能够得到优秀的官员,提高国家的管理效率,确保社会稳定。

根据历史记载,科举制始于隋朝,发展至明朝,是中国封建时期的深刻影响。

在隋朝,由于统治者的欲望和需要,科举制得到了初步形成和推广。

在唐朝,科举制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成为了中国官僚制度的核心制度,在唐朝之后,科举制也得到了持续的发展。

到了明朝,科举制得到了最终的成熟和完善,成为了严格的官僚选拔制度。

二、科举制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影响科举制在古代中国社会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降低财产阶级对政权的控制:在传统的封建社会,财产阶级通过家族亲戚和财富等手段,可以轻松地掌控统治政权。

科举制的实施使得社会阶级的界限变得模糊,扩大了封建社会中的阶层流动。

2.培养优秀人才:科举制使得人才能够得到广泛挑选和甄选的机会。

只要具备优秀的才智和学识,人们就有机会成为官僚,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

3.影响教育制度:科举制要求考生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在制度的推动下,教育制度也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4.提高社会地位:通过参加科举考试,人们可以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声望,这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中的阶层流动,扩大了社会中的机会选择。

三、科举制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影响科举制在现代中国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科举制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制度和价值体系,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与文化

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与文化

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与文化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2.了解科举制度对于文化的影响和作用;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科举制度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2.科举制度对于文化的影响和作用;3.科举制度的优点和缺点。

三、教学过程:Step 1:知识导入(10分钟)1.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方式,介绍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科举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的文化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和作用?有哪些优点和缺点?Step 2:知识学习(20分钟)1.学生在教材上自主阅读科举制度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并作笔记。

2.学生分组讨论科举制度对于文化的影响和作用,并汇报讨论结果。

Step 3:案例分析(20分钟)1.教师以范文大学为例,详细解析科举制度对于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2.学生借鉴范文大学的情况,分析科举制度对其他文化领域的影响和作用。

Step 4:探究模拟(15分钟)1.学生分小组分工合作,选择一个科举制度影响的特定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2.学生利用查询工具和资料,搜集相关信息,准备小组报告。

Step 5:展示分享(15分钟)1.各小组派代表上台进行报告,分享小组的研究成果。

2.其他学生就报告内容提出问题或进行评论。

Step 6:知识总结(10分钟)1.总结科举制度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和作用;2.归纳科举制度的优点和缺点。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情况和学习态度;2.对学生的分组报告进行评价,评选优秀小组;3.布置练习题,检验学生对于科举制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科举考试;2.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进一步深入探讨科举制度对于文化的影响和作用;3.组织学生进行文化比较研究,探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选拔人才制度。

六、课堂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策略,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科举制度教学活动教案

科举制度教学活动教案

科举制度教学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掌握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分析科举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二、教学准备•电子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教学材料:教科书、PPT、图片、视频等;•学生学习材料:教科书、笔记本、铅笔等;•教学活动准备:小组讨论题目、作业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利用PPT展示一张古代科举考试场景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科举制度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科举制度的定义和作用,鼓励学生发言。

2. 讲授科举制度(15分钟)•通过PPT讲授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介绍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科举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激发学生思考。

3.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3-4人,发放小组讨论题目;•小组讨论题目:–科举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有哪些?–科举制度存在的问题有哪些?•规定时间,每组讨论完毕后,由组长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

4. 个人思考与写作(15分钟)•让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并写下自己的答案,鼓励学生自由发挥,结合所学知识和个人观点进行阐述;•提示学生注意文章的结构和逻辑性。

5. 学生展示与总结(20分钟)•随机选择几名学生展示自己的答案,其他学生及时给予评价和建议;•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指出不足之处;•引导学生通过不同观点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今天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科举制度的500字作文;•提醒学生注意作文的结构和逻辑性,并鼓励学生结合个人观点进行阐述。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和作用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小组讨论和学生展示环节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在布置作业时,注意到有些学生在作文的结构和逻辑上还有不足之处,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予以强化。

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一、介绍科举制度的起源和作用二、详细阐述科举制度的实施过程1. 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和形式2. 科举制度的选拔标准和评定方法三、评价科举制度的优点和缺点1. 科举制度的优点2. 科举制度的缺点四、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与启示1. 科举制度对社会稳定的贡献2. 科举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五、总结一、介绍科举制度的起源和作用科举制度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和长久性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之一。

它起源于隋朝,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科举制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选拔人才、保持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方面。

科举制度的最大作用是选拔人才。

在科举制度下,不分出身贵贱,只要通过考试,任何人都有机会成为官员。

这种方式确保了官员的能力和素质,避免了贵族世袭和权贵政治的问题。

同时,科举制度也起到了提高社会稳定的作用。

在科举制度下,任何人只要通过考试,就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这激励了人们的努力和学习愿望,也减少了社会矛盾和不满情绪的积聚。

二、详细阐述科举制度的实施过程1.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和形式科举制度的考试分为三个层次:乡试、省试、殿试。

首先进行乡试,由县级官员组织考试,主要考察文化和道德素质。

乡试合格后,进入省试,考察文化主要内容包括诗、赋、文章等。

省试合格后,进入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殿试主要考察礼仪、政策、国策等方面的知识。

2.科举制度的选拔标准和评定方法科举制度通过考试对考生进行选拔。

评判考生的标准主要有文章内容、字体工整、题目的理解和答题能力等多方面。

考官按照一定的评分标准对考卷进行评判,并按照评分确定考生的成绩和排名。

三、评价科举制度的优点和缺点1. 科举制度的优点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公平和选拔能力。

无论贵贱出身,只要通过考试,就能获得官员的资格。

科举制度为人们提供了成为官员的机会,鼓励努力学习和发展自己的才华。

此外,科举制度还提高了官员的能力和素质,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历史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历史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 使学生理解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科举制度的起源:隋朝以前的选拔制度2. 隋朝科举制的创立:进士科的设立3. 唐朝科举制的发展:殿试、糊名、行卷等制度4. 宋朝科举制的完善:省试、殿试、特奏名等制度5. 科举制度的影响:社会流动、文化繁荣、政治稳定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影响。

2. 教学难点:科举制度各个时期的特点及其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科举制度在不期的具体实施情况。

3. 讨论法:让学生探讨科举制度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历史教科书及相关的历史资料。

2. 课件:制作与科举制度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图表等。

3. 影像资料:播放与科举制度相关的纪录片或视频片段。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指出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地位。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隋朝以前的选拔制度1. 介绍隋朝以前的选拔制度,如九品中正制等。

2. 分析这些制度存在的问题,如门第限制、人才浪费等。

二、隋朝科举制的创立:进士科的设立1. 讲述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的原因和背景。

2. 解释进士科的考试内容和选拔标准。

三、唐朝科举制的发展:殿试、糊名、行卷等制度1. 介绍唐朝科举制度的发展情况。

2. 分析殿试、糊名、行卷等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四、宋朝科举制的完善:省试、殿试、特奏名等制度1. 讲述宋朝科举制度的完善过程。

2. 解释省试、殿试、特奏名等制度的具体内容。

五、科举制度的影响:社会流动、文化繁荣、政治稳定等1. 分析科举制度对社会流动的影响,如士人阶层的崛起。

2. 讲述科举制度对文化繁荣的推动作用,如文学、艺术的发展。

3. 解释科举制度对政治稳定的意义,如选拔人才的公正性。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历史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历史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一、历史科举制的创立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举制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在选拔人才方面的作用。

3. 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科举制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作用。

难点:科举制在选拔人才方面的公平性与局限性。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卡片或实物道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古代科举考试的场景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科举制的兴趣,进而引入新课。

2. 讲解:1) 科举制的起源: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开始设立学校,选拔人才。

隋文帝时期,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2) 科举制的发展:隋炀帝时期,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宋时期,科举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明清时期,科举制逐渐衰落。

3) 科举制的作用:选拔人才:科举制为封建国家选拔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促进了社会流动。

公平性: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拔制度,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拔的公平性。

局限性:科举制只选拔有文化的人,忽视了其他才能的人才;考试内容局限于儒家经典,压抑了创造力。

3.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科举制在选拔人才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提问回答:学生回答关于科举制的问题,老师进行点评和解答。

4. 总结:总结科举制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作用,强调科举制在我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5.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科举制的废除及其影响。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了解科举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科举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八、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延伸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九、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选拔制度。

2. 引导学生探讨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优缺点。

十、教学资源: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学习与探究之一:科举制度的利与弊-人民版必修三教案

学习与探究之一:科举制度的利与弊-人民版必修三教案

学习与探究之一:科举制度的利与弊-人民版必修三教案1. 引言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制度,它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

科举制度的优缺点成为历史学者们探讨的话题。

在本次探究中,我们将对科举制度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和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历史制度。

2. 科举制度的利2.1 普及教育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1300多年,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很多人不得不接受基础教育。

这使得教育得以普及,以至于在明清时期,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识字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这是科举制度带来的一个巨大的利益。

2.2 选拔人才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

在中国古代社会,几乎所有的官员都是从科举考试中选拔而出的。

这种选拔方式使得人才得到了更多的发掘和使用,而不是依靠家世背景或财富来揽取政府职位。

科举制度也让士人有了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使得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杰出人才。

这是科举制度的重要利益。

2.3 建立精英荟萃的社会科举制度为社会建立了一个精英荟萃的环境。

高科举分数的人往往会被重用,并赋予更高的官职。

这种制度促进了精英大众化,即不再吸收来自贵族家庭的官员,而是从社会的各个层面选拔。

这这样,社会阶层的发展得到了更加平等和公正。

3. 科举制度的弊3.1 学科的单一性科举制度只考察文化科目,很多其它重要的学科以及技能并没有包含在内。

这使得很多人无法展示自己的真正才能,只能局限在文化知识领域。

3.2 带来恶习为了在科举考试中获得好的成绩,很多文人都具备了冥思苦想、题海战术等相关策略,以至于出现了很多不道德的行为,比如舞弊、买官等等。

这种行为使得科举制度带来了令人不满的弊端。

3.3 剥削了劳动人民科举制度是一个高度权威的制度。

它赋予了文人极大的特权与权力,为了准备一场科举考试,文人们长时间不割麦便提笔忘餐,推开窗外却见早春花落。

这使得这类智力精英一方面为国家作貢献,另一方面,也使得封建社会的劳动人民为之付出较大的代价。

4. 结论综合上述,科举制度有其优点和缺点。

高中历史教案探索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与功名之路

高中历史教案探索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与功名之路

高中历史教案探索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与功名之路引言: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种特殊的选拔人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影响了古代社会和政治,也深刻地塑造了中国古代文化。

本教案将探索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以及与功名之路的关系,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1. 科举制度的来历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但真正发展成制度则可以追溯到唐朝。

百科全书《唐会要》中首次提及了科举制度的雏形。

在唐朝,科举考试是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首开了科举制度的先河。

2. 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在宋、元、明、清时期都有所发展与完善。

宋朝时,科举制度进一步规范化,设置了更多的考试科目和等级,以选拔更多的人才。

元朝时期,科举制度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仍然保持了基本的选拔机制。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更加完善,各级考试严格执行,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科举制度的目的与意义1. 科举制度的目的科举制度的目的是为了选拔有才德的人才,并以此为依据来选拔政府官员。

通过科举考试,考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才能和品德,才能获得功名进入仕途。

2. 科举制度的意义科举制度的实施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它为广大人民提供了通向成功的机会,使能力出众且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脱离出生身份和财富的局限,靠自己的才能得到社会地位的提升。

另一方面,科举制度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贪污腐败、书生气概和实际才能之间的背离等。

三、功名之路的曲折与挑战1. 功名之路的曲折追求功名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充满了曲折与挑战。

首先,科举考试需要海量的知识和扎实的基础,对考生而言是一项重大的考验。

其次,在科举制度下,成为一名官员需要通过多个级别的考试,竞争相当激烈,只有寥寥数人最终能够获得功名。

同时,贵族血统和权势背景通常会给那些没有优势的考生带来额外的困难。

2. 功名之路的挑战除了曲折的道路,追求功名还面临着其他种种挑战。

科举制度教案

科举制度教案

科举制度教案科举制度教案1一.课前导学(一)认清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要求: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情况;2.分析科举制度的影响;[]3.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而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学习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完善、影响;学习难点:科举制度的影响。

(二)课前自学1.根据学习目标,结合图片认真阅读课文中所有内容,并思考目标中的问题;2.独立做好下面的基础知识练习题,并进一步识记、巩固:(1)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2)隋文帝开始用的方法来选拔官员;(3)隋炀帝时正式设置,我国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从此,门第不高的,可以凭才学作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集中到;(4)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以、两科最重要。

(5)唐太宗即位后,扩充了的规模。

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为;(6)武则天时,开始了,并增设了;(7)唐玄宗时,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促进了唐诗的繁荣;(8)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才被废止。

二.交流展示三.小组讨论1.科举制度是怎样创立的?如何得到完善?2.科举制度创立起了什么作用?四.达标训练(一)1.科举制度在朝创立,在朝逐渐完善,直到才被废止;2.在科举制度创立的'过程中出现的关键人物是、;3.在科举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出现的关键人物是、;(二)1、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于()A.唐太宗B.唐玄宗C.隋文帝D.隋炀帝2、科举制创立于()A.隋朝B.唐朝C.西汉D.魏晋3、科举制逐步完善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4、科举制废除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5、首创殿试、武举的是()A.唐太宗B.武则天C.唐玄宗D.隋文帝6、有利于唐诗繁荣的是()A.唐太宗B.武则天C.唐玄宗D.隋文帝7、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唐代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B.科举制度就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C.进士科是唐代普遍推崇的科目D.科举制度激发了读书人的自信和热情,推动了唐代社会的发展8.与科举制有关的成语“衣锦还乡”反映的是A.参加科举考试还乡时可获得一套新衣B.读书人在科举考试考中后地位有巨大变化C.只有身穿锦衣才会允许参加考试D.读书人用华丽的服饰来证明自己的身份(三)阅读下列材料:“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一、引言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掌握其发展历程和影响。

教学重点:科举制度的实施、特点与影响。

教学难点:科举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和晋升士人的制度。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而正式实施则始于隋唐时期。

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人选拔-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选拔多以门第背景为依据,知识水平和才能并不是重要标准。

- 通过剑桥科举和艺文会试等形式的新抟选拔形式逐渐兴起,扩大了选才范围,但还未形成完备的科举制度。

2.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的确立- 隋文帝开创了科举制度,但未能完全实施。

- 唐太宗开始施行科举制度,以考试选拔士人,并根据成绩进行官职分配。

- 科举制度分为两个阶段:进士科和明经科。

3. 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变革- 宋代时,科举制度继续演进,考试科目也发生了变化。

- 进士科、明经科以及诸科科举相结合的形式逐渐形成。

- 科举考试开始注重文学才能和政治表现。

三、科举制度的实施与模式科举制度在不同的时期和朝代,存在着不同的实施模式。

其中以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为最典型。

1. 进士科举制度- 进士科为科举制度的最高级别,是选拔最杰出士人的考试。

- 考试分为殿试和会试两个阶段,殿试为皇帝亲临主持的考试,会试则是由考官组成的贵族团体进行的。

- 进士考试科目主要包括经义、史学、文学等,要求学生兼通多种学问。

2. 乡荐与异举制度- 科举制度在晚唐时期开始衍生出乡荐制度,乡里推举有才能的士人参加科举考试。

- 异举制度是指针对某些特殊群体的选拔,如南方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士人。

四、科举制度的特点与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存在近一千年之久,其特点和影响可从多个方面来分析。

1. 选拔士人的公平性- 科举制度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拔官员,减少了门第的影响,提高了公平性。

- 具备一定知识水平与才能的士人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机会。

历史课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历史课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历史课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一、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简介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个独特而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从公元605年开始,广泛实行至1905年废止,持续了近1300年。

这一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官僚体系,并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1. 科举制度起源:可追溯到汉朝时期,在当时称为“明经”的文化考试中选拔官员。

但真正形成规模和制度性质的科举始于隋唐时期。

2. 唐代科举制度:唐朝设立了进士及第的科举制度,并开创了乡试、殿试两阶段考试进行选拔。

乡试是地方层面的初级考试,选拔出优秀人才参加殿试。

殿试则是在皇帝面前进行的最后一轮考核。

3. 宋代科举制度改革:宋代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改革来完善科举制度。

例如引入程朱理学作为主要考核内容,并设立了更多层次和范围更广的考试。

4. 明清科举制度的巩固:明清两代进一步加强了科举制度的规范,注重考试内容涵盖政治、经学等各个领域,并规定了细致复杂的考试程序。

三、科举制度的结构与流程1. 乡试:乡试是科举制度中的第一步,也是地方层面的选拔。

每年在全国各省设立考场,来自不同地区的考生到达所在省会参加考试。

乡试主要考察文思才质和社会品德。

2. 进士及第:通过乡试合格者可以晋级进入殿试阶段。

殿试是最终选拔优秀人才参入官僚体系的核心环节,只有少数考生获得合格资格。

3. 途径为官:进士及第者可以成为中央官员或地方州县官员,他们通常开始从基层职位起步,并根据表现和晋升机会逐渐升迁。

四、科举制度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1. 官僚体系和社会稳定:科举制度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稳定的官僚体系,保证了社会秩序和治理的连续性。

官员通过科举选拔进入政府,实行儒家思想对社会进行管理和统治。

2. 文化繁荣和教育普及:科举制度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尽管考试内容偏重经学和儒家思想,但也为文人提供了广泛的学习机会,并促进了文化知识的传播。

3. 社会流动和机会公平:科举制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借助考试晋升社会地位的途径。

历史课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历史课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历史课教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主题: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引言: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种特殊的选拔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它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近千年之久,对于培养人才、选拔官员以及保持社会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我们将一起了解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的由来、发展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第一部分: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500字左右)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壮大。

起初的科举制度主要依靠推荐和任命,而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通过公开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科举制度的实施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从唐朝开始,科举制度正式成为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核心。

第二部分: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和流程(500字左右)科举制度的核心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其中的考试内容和流程十分严格。

科举考试包括诗经、经史、礼乐、子书等多个科目,考试内容广泛且注重学问和才干的结合。

科举考试通常分为过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通过多个层级的选拔以确保选拔出的官员具备足够的才干和能力。

第三部分: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500字左右)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通过选拔优秀的人才,为政府和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资源,为中国古代的社会选拔了一批优秀的官员。

其次,科举制度使得人们注重教育和学问的重要性,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此外,科举制度的实施还为普通人士提供了跻身仕途的机会,对于社会的流动性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四部分:科举制度的变革和衰落(500字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化,科举制度在晚清时期逐渐暴露出不足之处,开始被人们质疑和批评。

诸如地域偏见、权力腐败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近代以来,科举制度被西方的教育体系所取代,中国开始引进新的教育制度并逐渐废除科举制度。

结语: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种独特的官员选拔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点11 科举制功过是非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有“功”,亦有“过”,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是一个思维的障碍点。

●难点磁场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1 王安石说:“今人才乏少,且学术不一,异论纷然,不能一道德故也,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科法败坏人者致不如古”。

——《宋史·选举制》材料2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伤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可课试之方,监司无检察之人,守将非选择之吏,转徒之亟,既难于考绩;而游谈之众,因得以乱真。

交私养望者,多得显官;独立营职者,或见排沮。

故上下偷惰取容而已,虽有能者在职,亦无以异于庸人。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材料3 ……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已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四国乱,神州荡复,宗社丘墟。

……——顾炎武《日知录》材料4 “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

……股者,对偶之名也。

……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时事,以后功令并密,恐有借以自炫者,但许言前代,不及本朝。

至万历中,大结止三四句,于是国家之事罔始罔终,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见于庆举之文矣。

——顾炎武《日知录》回答:(1)根据材料1、2判断,王安石认为当时的科举和学校存在哪些问题?王安石是怎样改革科举和学校制度的?(2)根据材料3、4,顾炎武思想主张与王安石有哪些相似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3)就宋明科举与教育的实际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2.(★★★★★)选官制度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东晋南朝、隋唐、明清时期,选官制度不断发生变化。

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朝代的选官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2)试分析导致以上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以上变化产生了哪些历史影响?●案例探究1.(★★★★★)隋唐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B.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D.削弱了显贵特权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知识依托:科举制的影响。

错解分析:解答该题较容易犯的错误是选择B项。

因为科举制是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而出现的。

它适应了庶族地主参与政权的要求,打击了门阀士族制度。

然而,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封建选官制度,最主要的意义在当时来讲还是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解题方法与技巧:(1)从分析历史阶段特征入手。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庶族地主经济发展,庶族地主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参与政权。

隋唐统治者适应这种阶级关系的变化,通过科举制度使大批有才能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参与到政权中来,从而扩大了统治的基础,巩固了封建统治。

(2)用排除法。

通过分析比较四个选项,可知B、C、D三项也是科举制的作用,但A 项更为主要,因为科举制作为封建选官制度,统治者实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统治基础,其结果也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答案:A2.(★★★★★)宋代科举制度在唐朝的基础上有较大的发展,科举取士成倍增加。

对此史学界看法不一:一种观点认为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但也有消极因素;另一种观点认为消极作用为主,但也有积极因素。

你同意哪种观点?请阐述理由。

知识依托: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等有关知识。

错解分析:解答本题较容易出现的错误是评价不全面,表达不条理。

原因是不能把科举制的发展同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联系起来,深入地进行分析和评价。

解题方法与技巧:要从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和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全面进行评价。

选择哪种观点都可以,但要观点鲜明,表达流畅、准确。

答案:(1)积极作用:①重文官、轻武将,有效地加强了皇权,结束了五代以来武将专权、藩镇割据的局面。

②扩大取士名额,广泛吸收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政,对于改善政治、安定社会起到有益作用。

③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宋朝的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学校制度更为完备,宋词成为中国文学继唐诗之后的又一高峰,优秀词人和词作层出不穷。

④对后代乃至今天选拔培养人才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消极作用:①大幅度扩大科举取士,重文臣、轻武将,使宋朝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导致宋王朝在对外战争中出现屡败的被动局面,被迫接受屈辱的议和条件,给两宋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②扩大取士名额,造成宋朝官僚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

到北宋中期就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

③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远远超过了生产发展的速度,使宋王朝的财政收入入不敷出,导致北宋中期之后积贫积弱局面的出现,也是导致北宋政治腐败以至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锦囊妙计1.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评价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这一制度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2.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分析科举制度。

它是在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随着庶族地主力量的壮大,适应地主阶级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到明清时期,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其消极作用愈来愈明显。

3.多角度认识科举制度。

它首先是一种政治制度,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其次,是一种教育制度,是通过考试的方法选拔优秀人才的方式;另外,它还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东西,将广大知识分子的思想严格限制在四书五经范围之内。

4.总结科举制度的经验教训,加快推动我国的教育制度、考试制度的改革。

●歼灭难点训练一、单项选择题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在历史上曾发挥巨大作用,对中国社会各方面造成了深远影响。

据此回答1~6题。

1.(★★★★★)隋唐科举制A.使政权基础更趋于狭小B.诱导士人埋头读四书五经C.使选才任官有了客观标准D.培养了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2.(★★★★★)唐朝有人评价科举制度“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其主要是指科举制度A.加强了思想控制B.选拔了大量人才C.提高了庶族地主地位D.阻碍了学术进步3.(★★★★★)科举制的实行,从本质上反映了A.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B.统治者注重选拔人才C.封建制度日趋衰落D.选拔人才标准日趋完善4.(★★★★★)明朝时期科举制与唐朝时期科举制的最大差别是A.考试目的B.考试手段C.考试内容D.考试管理5.(★★★★★)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表述,最确切的是A.隋朝开始实行的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的制度B.它使门第不高的地主可以凭自己的才学参与政权C.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D.是为打击魏晋以来的士族而采取的一项措施6.(★★★★★)科举制在1905年被废除的主要原因是A.新式学堂毕业生逐渐成为官员的主要来源B.学子罢考抵制科举制C.四书五经等儒学经典已失去文化教育价值D.该制度已不能满足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7.(★★★★★)“自贡举法行,学者知以摘经拟题为志,……余者漫不加省。

与之交谈,两目澄然视,舌木强不能对”与这种现象有关的是A.焚书坑儒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百家争鸣D.八股取士二、非选择题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1 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

选举之弊,至此而及。

然魏、晋及南北朝三四百年,莫有能改之者。

”“人主遂不能借以集事,于是,不得不用寒人。

人寒则希荣切,而宣力勤,便于驱策,不觉倚之为心腹。

”材料2 《唐摭言》载:“文皇帝拨乱反正,物盛科名,志在牢笼英彦。

”《日知录》说:“开元以后,四海晏清,士无贤不消,耻不以文章达。

其启诏而举者,多者二千人,少犹不减千人。

所以百才有一。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科举制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2)科举制的选官特点是什么?(3)简要评价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难点磁场]1.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归纳、概括、比较等能力,通过王安石与顾炎武对宋明两朝科举制度和学校情况的论述,加深学生对科举制度的认识,教育学生要“学以致用”,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教育意义。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材料,提取信息。

解答方法:(1)理解设问。

先看看该题要求学生回答什么,为理解材料做准备。

(2)带着问题读材料。

本题材料较难懂,不可逐字逐句理解,能理解大体意思即可。

答案:(1)存在问题:学校没有培养人才的正确方法,出现“学术不一”“道德不一”的现象,科举制度败坏,士人“闭门学作诗赋”,不谙世事,加之政府选才用官无方,导致人才“乏少”且“不如古”。

改革措施:在太学设立三个等级,逐级淘汰不合格的生员,学问和品德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而直接出任官职。

(2)“相似之处”:科举制度未能真正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应进行改革;“不同之处”:王安石主张的根本目的在于巩固封建统治,顾炎武的主张带有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色彩。

(3)认识:宋明的科举制度和教育都起到了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但束缚了有真才实学的人,使其无法学以致用,教育的发展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和选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有真才实学的人。

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有关知识。

第一问要概括总结,简要作答,第二问涉及到的知识面较广,学生只有把每个时期的历史特征同当时的选官制度的发展联系起来,才能解决问题。

第三问历史影响,要注意回答全面。

答案:(1)东晋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隋唐实行科举制;明清规定科举考试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八股取士。

(2)东汉末年,在农民起义的猛烈扫荡下,士人流散各地,乡、亭、里组织遭到破坏,致使秦汉以来的以“乡举里选”为主要依据的“察举征辟制度”事实上无法推行。

从魏晋到东晋南朝时期,都实行九品中正制。

士族制度腐朽,士族势力衰落;庶族地主兴起要求参与政权;统一的隋唐王朝为扩大统治基础需要选拔人才。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实行文化专制。

统治者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培养皇帝的忠顺奴仆,实行八股取士。

(3)九品中正制促进了士族制度的形成、巩固与发展。

科举制的实行,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越来越束缚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歼灭难点训练]1.解析:解答该题要注意题干限制的时间。

隋唐科举制是该制度创立阶段,更多的是进步作用。

A、B都是从反面作用而讲的,D项本身有错误。

答案:C2.解析:科举制度成功地将人才与仕途联系在一起,使读书人倾其一生为封建统治服务。

答案:A3.解析:隋唐时期,随着庶族地主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力量壮大,他们要求参与政权,科举制的实行正顺应了这一要求,从本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阶级关系的变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