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热力环流训练
热力环流教案
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索地理问题的兴趣;2、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热岛效应”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2、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等现象难点:等压面的变化规律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探索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指导: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探索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二、课堂系统(一)、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环节教学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学生活动展示课件录相视频:《三国演义》火新熄上方谷片段:人们都说诸葛亮能掐1、创设情景2、介绍有关气压的基础知识教学新会算,怎么这回竟失算了呢?上方谷为什么会突降大雨,浇灭了大火,而使司马懿父子死里逃生呢?【趣味小实验】点燃一支蜡烛,火焰向上,罩上一个右侧有洞的透明塑料瓶,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的火焰方向会发生怎样变化,从而引出气压概念观察、思量观察、思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学贵于思,思源于疑”。
通过探索实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课导入教学教学新让学生观察空气柱内的空气份子,可见海拔越高,空气密度越小,取不同读图析海拔高度的 a1、a2 两点,比较气压图,感高低,得出结论一:垂直方向上,同性认知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为学生自主学习热力环流做好知识铺垫。
课3、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教学新课教学(一)情境导疑,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假设地表性质均一,且受热均匀的情况下,近地面 ABC 三地空气密度都相等,同一水平面气压都相等,等压面是平直的平面。
高中地理大气热力环流实验
高中地理大气热力环流实验步骤如下:
1. 在一个晴朗无风的天气,在教室中模拟大气热力环流,需要准备两个热力性质不同的地方,如冷热两种墙壁。
2. 冷墙处需要加湿并开启照明设备以影响热量。
将温度计放在两侧墙壁中间,等热力稳定后开始计时并观察温度变化。
3. 在两侧墙壁的某一面开一扇窗户,以模拟气体流动。
窗户上可以放置几片纸,模拟不同高度上的气流运动。
4. 当实验结束后,关闭门窗,使教室成为一个密闭空间。
通过模拟高、低气压的形成及气流运动规律,了解大气环流的成因和过程。
这时可以在窗户上放置风扇,推动冷空气流动,模拟热力环流的形成。
5. 在暖墙上贴一张白纸,在冷墙上贴一张黑纸,观察不同颜色光亮的程度。
这是因为黑色物体吸热多而白色物体吸热少。
通过对比不同颜色的光亮程度,可以观察到热力环流对物体受热的影响。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更好地理解大气热力环流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上学期地理中图版必修1
3.小组合作: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小组讨论和合作的活动,让学生共同探究和解决问题。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分享,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与热力环流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热力环流的成因、特点和影响等方面。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分析热力环流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小组合作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视频、动画等,生动形象地展示热力环流的过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热力环流的特点。
3.设计实践环节,如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热力环流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分析热力环流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4.学生根据教师的反馈,进行作业的修改和完善,提高学习效果和能力。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本案例通过引入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以及展示实际气象事件,如台风、暴雨等,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影响。这种情景创设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帮助学生建立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4.通过展示实际案例,如台风、暴雨等,分析热力环流对这些气象事件的影响和作用。
2.1.3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
大气水平运动(风)
4、规律总结
①通常所说的高气压、低气压 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 状况。(比较气压的高低要在 同一水平面上进行比较,垂直 方向气压下面高于上面。) ②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 高 压 区;下凹的地方是 低 压区。
低
高
低
低 高 高 地面 B A C 受热 冷却 冷却 ③地面与高空气压性质 相反 ,同一地区近地面与高空的等压 面凹凸方向相反。 ④同高度上,气流从等压面上凸的地方水平流向下凹的地方。 ⑤判断近地面气温高低:近地面等压面下凹(高空中等压面上 凸),近地面气温 高 ;反之,气温 低 。 ⑥近地面,气流下沉处是 高 压,气流上升处是 低 压。 ⑦近地面,气流下沉处气温 低 ,气流上升处气温 高 。 ⑧气流上升处多阴雨天气,下沉处多晴朗天气
降雨原理
气候湿热,水汽充足 烟尘作为凝结核
大火使气流迅速上升
成 云 致 雨
在天乎?
在人也!
低
高 海洋
高
低
海洋 陆地
陆风
陆地
海风
陆地:增温快(热)
陆地:降温快(冷)
海陆风
白天长发美女海边照相,是面朝大海还是背朝大海效果好?
面 朝 大 海
背 朝 大 海
白天吹海风,面朝大海,秀发向后飞扬,脸部轮廓清晰, 好漂亮啊! 背朝大海,秀发向前飘扬,遮盖脸部,好恐怖啊!
1、城市温度高的原因?
城市人口多,工业发达,生产、生活排放的废热多。
2、思考污染较重的工厂、卫星城及绿化带应如何布局?
工厂、卫星城布局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 绿化带布局在城市热岛环流以内。
3、城市又称“雨岛”“雾岛”“湿岛”的原因?
城市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城市污染严重,多凝结核。
2.1.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际案例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热力环流的成因和特点。
2.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如地图、遥感图像等,观察和模拟热力环流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小组合作促进互动: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实际案例,共同完成小组报告。这样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教学评价全面客观: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检测学生对热力环流的掌握程度,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帮助他们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在课程结束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首先,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然后,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分享学习经验和改进建议。最后,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意见。这样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评价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设置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检测学生对热力环流的掌握程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现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通过对热力环流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热力环流的成因、特点和作用。例如:“什么是热力环流?它是如何形成的?”、“热力环流对地理环境有哪些影响?”等问题。通过问题导向,使学生逐步深入理解热力环流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1.2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1
教师布置以下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1.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整理学习笔记。
2.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热力环流对生活的影响。
3.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提前了解大气污染与热力环流的关系。
4.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热力环流相关的科普文章、书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案例亮点
1.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
2.1.2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1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高中地理课程中,“热力环流”作为一个重要的气象学概念,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大气运动、气候形成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案例以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1的“2.1.2热力环流”为主题,通过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观和分析大气现象,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影响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结合生活实例,如夏季的雷阵雨、冬季的雾霾等,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热力环流之间的关系。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介绍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包括定义、形成原因等。
2.讲解热力环流的基本类型,如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并结合地理图表进行说明。
3.分析热力环流对气候、天气的影响,如季风、锋面等,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利用案例分析、图表分析、实地考察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3.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对热力环流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和分析,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首先,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帮助他们找到提高的方向。其次,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不断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2.1.1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3.设疑激趣:提出一系列问题,如“高海拔地区为什么气温低?”“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差异是如何产生的?”等问题,激发学生对新课内容的好奇心。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展开:
-如何从热力环流的角度解释全球气候变化?
-请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热力环流的影响。
5.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热力环流相关的科普文章、学术论文等,拓展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要求学生撰写阅读笔记,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6.课堂反馈:鼓励学生在课后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环境、热爱地理学科的情感态度。
-通过学习热力环流,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参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引导学生思考热力环流对环境的影响,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培养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1.1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大气层的基本结构和组成,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掌握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的特点及各层对地球气候和生物的影响。
-了解热力环流是由于地表受热不均导致空气上升和下沉运动所形成的环流现象。
4.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程度不同,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实际生活,让他们认识到地理学科的价值,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5.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热力环流实验过程及原理
热力环流实验过程及原理
1 热力环流实验
热力环流(thermohaline circulation)是海洋环流的一种,它
受到温度和盐度的控制,是全球的气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热
力环流实验可以用来模拟全球热力环流的运行过程,以及它对气候变
化的影响。
2 实验原理
热力环流实验是采用受温度和盐度双重控制的环流实验装置进行。
它是将一定数量的温度较高、盐度较低的水�(暖水�)和一定数量
的温度较低、盐度较高的水�(冷水�)�分别放入水池中,用搅拌
器将两种水混合,使两种水混合后形成旋涡,从暖水层向冷水层运行,形成连续性的热力环流现象。
实验原理是基于海水中温度和盐度会影响静水的密度,高温低盐
度会使暖水比对应高海拔冷水密度低,在受到搅拌器形成的三重相混
合作用后,暖水会流向冷水区,形成所谓的“热力环流”。
3 实验步骤
(1)准备实验仪器和实验材料:试管、搅拌器、同容量的暖水和
冷水。
(2)正确安装和调节实验仪器:把搅拌器放到暖水和冷水的位置上,调节好搅拌器的大小。
(3)开始实验:首先把暖水和冷水装入实验室中,然后将搅拌器
放入实验室中并启动它,经过一段时间(一般需要几秒钟到几分钟),暖水就会流向冷水,形成旋涡状的热力环流。
(4)记录数据和分析:观察热力环流运行过程,以达到对热力环
流现象�充分了解�的目的。
4 结论
热力环流实验可以通过模拟真实海洋中的热力环流的运行过程,
研究全球热力环流的变化规律,从而进一步探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因素。
宁夏育才中学高一地理必修一2.1《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案例提示:城市绿化、建筑布局、通风廊道设计等。
3.请同学们绘制一幅热力环流的示意图,标注出其主要组成部分,并简要说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拓展阅读:请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热力环流的影响,以及热力环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反馈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利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3.运用地图、图表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热力环流现象,提高地理信息的解读能力。
4.设计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1.学生对大气运动、气压等概念的理解程度,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2.学生在分析地图、图表等地理信息方面的能力,以便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和疑惑点,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答学生的疑问。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分享观点,共同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热力环流等自然现象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形成严谨、务实的学术态度。
4.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学会用所学知识为生活服务,提高社会责任感。
热力环流教案(优质课比赛)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2、使学生养成求真、XX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指导: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伴随最近几次降温过程,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冬天的到来,不禁开始怀念阳光肆无忌惮照射的夏天,夏天人们喜欢去海边避暑,就像大家在视频里看到的,吹着海风,走在海边,水清凉、风清爽,炎热的夏天置身这样的地方真的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那么,清爽的风和清凉的海水有没有关系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热力环流就去尝试解释这个问题。
其实,不止是风,阴晴雨雪,所有的天气活动都是由大气运动导致的,而热力环流是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在开始我们的探究学习之前,先来了解一个相关概念:气压。
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所产生的压强;当地面受热均匀时,海拔相同,气压相等。
探究活动一:热空气的运动(孔明灯的视频)(时间一分钟)1、观察孔明灯是如何运动的?2、思考孔明灯为何这样运动?(学生展示)(板书总结)假设A地受热,空气膨胀,密度变小,浮力大于重力,空气上升。
探究活动二:冷空气的运动【模拟实验】材料: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cm左右,宽30cm左右,高40cm左右)、胶合板或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
实验步骤:(1)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2)用平整的胶合板将玻璃缸上部的开口盖严;(3)在胶合板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4)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2.1.2热力环流说课稿高一上学期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2.1.2热力环流”,是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主要介绍了大气的组成、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等基本概念。热力环流作为大气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主要知识点包括:
2.对热力环流成因的复杂性和抽象性难以把握。
3.缺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的能力。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动的热力环流现象,如气象图、动画等,以直观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设计相关的探究活动,如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和多媒体资源来辅助教学:气象图、热力环流动画、PPT演示文稿和实物模型。气象图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看到热力环流的实际分布;热力环流动画能够生动地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便于学生理解;PPT演示文稿将教学内容结构化,便于学生跟随教学节奏;实物模型可以让学生触摸和操作,增强对热力环流原理的感性认识。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以及促进知识的内化。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是激发学生兴趣和注意力的重要环节。我将采用情境导入法开始本节课的教学。具体做法是,首先展示一段关于地球气候和大气运动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视频中展示的自然现象,如台风、高压和低压系统等。随后,我会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如“你们能解释视频中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吗?”、“你们知道这些现象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课程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
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之《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章节的教学伊始,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季节更替等自然现象,引发学生对大气运动的好奇心。
-提问:“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这与大气运动有什么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师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实验观察等方式,共同探讨热力环流现象,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师提供实际案例,如城市热岛效应、大气污染等,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在其中的作用。
4.思维特点: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热力环流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需要借助具体的案例和实验,以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5.团队合作: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但在分工、沟通等方面仍需提高。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在团队中发挥个人优势,共同完成任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教师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挥个人优势,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大气圈与大气运动已有初步的认识,但对于热力环流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尚需加强。学生具备基本的地理图表阅读能力,但在分析实际案例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针对本章节的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情分析:
2.1 课时3 热力环流+课件 高一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二单元
第1节 课时3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热力环流
新课导入
【材 料】 热气球是指用热空气作为浮升气体的气球。相传热气球的原型由三
国时期诸葛亮(字孔明)所发明。诸葛亮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 兵出城求救;诸葛亮算准风向,制成能在空中漂浮的纸灯笼,附上求救 信息,后来终于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现代载人热气 球由球囊、吊篮和加热装置三部分构成。球囊下端开口,下悬一只载人 吊篮,用火焰加热空气灌入球囊,使球囊膨胀并平稳升空。
新课导入
【思考题】
1. 想一想,载人热气球能平稳升空的原因 是什么? 2. 有人提供了“点蜡烛切洋葱,不流泪” 的生活小窍门。动手做一做,这是真的吗? 如果是,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学习目标
1. 运用示意图,从气压高低、气流运动等角度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综合思维) 2. 能设计实验,记录空气的垂直、水平运动方向,能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 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地理实践力)
1.[区域认知]描述该城市热岛强度在一年内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综合思维]从热力环流的角度,分析热岛效应给城市可能带来哪些影响。 3.[地理实践力]请你为缓解该城市热岛效应提出合理化建议。
问题:1.[区域认知]描述该城市热岛强度在一年内的变化,并分析其 原因。
答案:
夏季热岛强度较低,冬季较高。 冬季为华北供暖期,城区人为 热量排放较多;燃煤取暖排放 污染物较多,增强大气逆辐射。
低压
E
B
冷却
高压
D
C
受热
2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2.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小组合作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地理素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热力环流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例如,我会让学生分组讨论我国冬季和夏季气候现象背后的热力环流原理,并共同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
2.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的气候”的第一节“2.1热力环流”,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过程及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热力环流的原理,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在案例背景设计中,我以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候现象为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体验热力环流的作用。首先,我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冬季的气候特点,如北方地区寒冷、南方地区温暖,引导学生思考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接着,我引导学生关注夏季的气候特点,如南方地区高温多雨、北方地区高温少雨,引导学生分析这种现象的成因。通过这两个案例,让学生初步感受热力环流的存在和对气候的影响。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方面的优势,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热力环流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同时,这些亮点也体现了我的专业素养和对教育的热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在教学方法上,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和小组合作等方法。通过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热力环流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通过讲解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同时,我还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热力环流”的有效学习
“热力环流”的有效学习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教学目标。
有效教学是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满足学生发展的教学行为,是教师与学生双重价值的体现,是训练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能引导学生力求高效率的收获。
下面就谈谈我在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热力环流”的教学中是如何实现有效学习的。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其形成原理是掌握其他大气运动的基础,为了使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我在课堂上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实验用材:一小堆纸、火柴、铁板
实验步骤:(1)在室外安全、无风的地方,放置一块铁板,再在铁板上放置一小堆纸,并用火柴点燃。
(2)注意观察纸片和灰烬显示的空气流动路线。
实验现象: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再从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可以证明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形成了空气的环流运动,即热力环流。
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学生就可以直观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对该部分的知识易理解且记忆深刻。
同时,我还启发学生把理论联系实际,联系到一些自然现象,如:在陆地和海洋之间、山坡和山谷之间、城市与郊区之间都可能形成热力环流。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利用了热力环流原理,例如:房间内的暖气装在下部,空调冷风口装在上部。
由此可见,要想实现“有效学习”,教师应该潜心研究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夯实教师的教学基本能力,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针对课堂出现的新情况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不断探索地理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逐步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
地理热力环流实验报告
地理热力环流实验报告1. 引言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跟咱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儿——热力环流!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高深?其实,这就像是大自然的一场舞会,风、空气和温度都在里面翩翩起舞。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想,热力环流究竟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地球上的空气因为不同温度而形成的运动。
就像你把热汤和冷水混合,汤会向上飘,冷水就得往下跑,结果一阵翻滚!所以,这个实验就是要让我们亲身感受这种“翻滚”的感觉,真是让人期待得紧。
2. 实验目的2.1 理解热力环流这次实验的第一目的,就是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热力环流。
想象一下,炎热的夏天,阳光把地面烤得火热,空气受热上升,形成了一股股温暖的气流;而在高空中,这些气流又降温,变成冷空气,最后又慢慢下沉,形成一个循环。
就像是大自然给我们表演的一场精彩的马戏,热空气上天,冷空气下地,热和冷的斗智斗勇。
2.2 观察气流变化其次,咱们还想观察气流的变化。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是真刀真枪的!我们准备了几个简单的材料,像是一个透明的塑料瓶、热水、冰块,还有一些食用色素。
准备好了吗?来吧,动手做实验,看看气流如何在我们的瓶子里玩耍。
3. 实验过程3.1 准备材料好啦,首先,咱们得准备材料。
找个干净的塑料瓶,倒上一些热水,差不多到瓶子的三分之一就行。
接着,咱们放几块冰块在瓶子的另一头,紧接着加入几滴食用色素。
这个色素就像是咱们的“侦探”,帮助我们追踪气流的动向。
3.2 观察现象当你把冰块放进去后,嘿,你会发现,色素慢慢扩散开来,形成一个漂亮的图案。
没错,就是那热空气在下面向上翻滚,冷空气在上面慢慢下沉。
就像是两位舞者,在舞池中翩翩起舞,互相交错,形成了独特的图案。
真是美不胜收,简直让人目不暇接!而这背后,正是热力环流在作怪。
4. 结果分析4.1 理论联系经过观察,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热力环流的形成和空气的温度密切相关。
简单来说,热空气轻,冷空气重,轻的总是往上飞,重的总是想往下落,两个相互争夺的过程,产生了美丽的环流。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课时同步作业:2.1.1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课时同步作业:2.1.1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一、选择题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所示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A.①B.②C.③D.④2.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是因为()A.①B.②C.③D.④3.早春和晚秋,多云的夜晚不会有霜冻,主要起作用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1.B 2.D 3.C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4~5题。
4.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A.增强①B.增强②C.增强③D.增强④5.白天的大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A.大雾削弱了地面辐射B.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C.大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D.大雾增强了大气逆辐射答案:4.D 5.B6.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答案:B读“北半球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变化状况示意图”,完成7~8题。
7.图中气压最低的点是()A.①B.②C.③D.④8.下面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与甲乙间大气运动状态相符的是()答案:7.B8.B9.造成新疆地区“早穿皮袄午穿纱”现象的原因是()A.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B.夜间大气的反射作用强C.白天大气的吸收作用强D.夜间大气的逆辐射强答案:A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10~11题。
10.表示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的是()A.①B.②C.③D.④11.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主要是由于() A.大气吸收①辐射少B.大气吸收②辐射少C.地面吸收③辐射少D.地面吸收④辐射少答案:10.B11.B12.在热力环流图中,四处气压由高到低的排序是()A.④>③>②>①B.③>②>①>④C.②>①>④>③D.④>①>②>③答案:D13.下面的四种热力环流示意图中,错误的是()答案:C二、综合题14.读下面“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一地理必修第二章知识梳理和训练题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梳理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热源: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大气的受热过程:地球大气对吸收得较少,大部分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而对地面增温放出的吸收较多。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在增温的同时,将部分热量以的形式返还给地面,使地面热量损失减少。
二、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差异。
2.热力环流概念:由地面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1.三种作用力(1)右图中A是力,其特征是,并由指向,是形成风的。
(2)图中B是力,摩擦力与风向,可减小风速。
(3)图中C是力,其特征是始终与风向,使风向在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2.作用效果(1)若只受A作用,风向于等压线,由气压区指向气压区。
(2)若只受A和C的作用,风向最终与等压线,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高空或近地面)。
(3)A、B、C三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之间,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高空或近地面)。
【要点解读】1、大气的受热过程由图可知,大气的受热和保温过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1)“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能是地球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大气对太阳辐射起削弱作用,小部分能量被吸收(臭氧和氧原子吸收大部分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一部分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和反射(云层和大颗粒尘埃反射作用较强),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
(2)“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的同时向外辐射热量。
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
(3)“大气还大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既向上辐射,也向下辐射,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3热力环流训练武汉市第十二中学刘颜菲一、单选题1.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A.不同地区间的地区差异B.不同地区间的海陆差异C.不同地区间的水分差异D.不同地区间的热量差异2.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地面和高空等压面分布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3.阅读“北半球某滨海地区热力环流图”,图甲中①②③④四处气温最低的是()A.①B.②C.③D.④某城市一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研究出该市的“热岛效应”现象如下图所示。
据图完成下列各题。
4.若图甲的纵坐标代表城区与郊区温度差,则横坐标不可能代表( )A.建筑物面积B.二氧化碳排放量C.工业化程度D.街道数量5.同学们在研究中发现:不同季节、时段城区与郊区的温差有所不同(如图乙所示)。
从图中可看出城区与郊区的温差( )A.冬季大于夏季B.午后大于夜晚C.冬、夏季的差异在午后最大D.冬季小于夏季读某地热力环流示意图(a、b表示等压面),回答下面小题。
6.图中四点气压高低的比较正确的是()A.③>④>①>②B.③>②>①>④C.①>④>③>②D.②>③>④>①7.关于该热力环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引起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B.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C.近地面风由③地吹向②地D.③地多晴朗天气A.形成热力环流的原因是海陆之间的冷热不均B.热力环流是由大气的水平运动引起的C.气流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D.在近地面,温度高处形成低压9.(本题3分)在“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中,不能正确表示热力环流的是下图为海陆热力环流示意图,看图回答下列各题。
10.图中正确表示海陆热力环流的是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1.关于海陆热力环流说法正确的是A.白天吹陆风B.夜晚吹海风C.白天吹海风D.夜晚无风12.若下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温度:a>b>c>d;②气压:a>b>c>d;③引起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④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下图示意大气的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3.关于热力环流的形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气压A<BB.B地大气冷却,A地大气受热C.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D.引起热力环流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14.若此图是城市热岛环流图,在②处布局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对城市产生的影响是A.加重城市的空气污染B.改善空气质量C.增加城市的湿度D.没有影响15.在下面“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二、综合题16.(本题10分)请结合实验报告,完成下列问题.实验报告实验用材:一小堆纸、火柴、铁板.实验步骤:①在室外安全、无风的地方,放置一块铁板,在铁板上放置一小堆纸,并用火柴点燃.②注意观察纸片和灰烬显示出的空气流动路线.实验现象: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再从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可以证明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了空气的环流运动,即热力环流.(1)给如图中线条画上箭头表示该实验中的纸片和灰烬的运动过程由此总结出的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是热量差异→________→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大气________→热力环流.(2)若如图中的虚线表示不同高度上纸屑点燃前的等压面,则用实线表示出纸屑点燃后等压面的变化.由此得出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弯曲之间的关系规律是:________处等压面向下弯曲,________处等压面向上弯曲.17.读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气压相等的序号是。
(2)图中序号(数字)表示气压最高的是。
表示气压最低是。
(3)A、B两地受热的是,空气,冷却的是 B ,空气,并用箭头“→”完成图中的热力环流。
(4)若空气图中A处为陆地,B处为海洋,则该热力环流出现在 (白天或夜间),说明判断依据是。
18.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①中,甲地空气________(受热或冷却),其地面气压_________(高于或低于)乙地,其天气状况________(阴雨或晴朗)(2)请在图①中a、b线段上分别补画箭头,完成甲-乙和甲-丙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3)请图①把“甲、乙、A、B”四点气压按照从气压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是。
图②所示的海陆热力环流现象通常出现在________(白天或夜间)。
若表示东亚季风,则此时是季。
(4)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____________,热力环流是由地面_____________而形成的.如果高空等压面弯曲变大,则表明该区域内水平气压差异。
19.读图 (虚线a、b表示等压线),回答问题。
(10分)(1)B地空气的垂直运动方向为______(上升或下沉)。
(2)图中所示的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是:先有_____运动,再形成______运动。
(3)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____________的形式。
(4)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ABCD四处气压由高到低的排序为__________。
(6)热力环流的实例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解析】由于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的不均匀,造成高低纬度间热量的差异,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故选D。
2.D【解析】在热力环流中,近地面受热多的地方等压线向下凹陷,受热少的地方等压面向上凸起;高空等压面弯曲方向和近地面相反。
因此②④正确。
3.B【解析】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同一竖直面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所以④>③,①>②;由图示可知陆地气流上升,比同纬度的海洋气温高,即④>①;因而相同高度的陆地上空气温高于海洋上空,因此气温最低的地点为②处,所以B正确。
【点睛】学生在做该题容易误选答案C,因为气流由③流向②,说明②地气压低,因而推出气温高。
这主要是由于忽视了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4.D5.A【解析】4.若图甲的纵坐标代表城区与郊区温度差,则横坐标不可能代表街道数量,街道数量多,城市通风性能好,热岛效应减轻,D不可能。
建筑物面积增大,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工业化程度高,都是热岛效应增强,温差增大的原因,A、B、C可能。
5.不同季节、时段城区与郊区的温差有所不同。
从图中可看出城区与郊区的温差冬季大于夏季,A对,D错。
午后小于夜晚,B错。
冬、夏季的差异在午后最小,C错。
6.D7.A【解析】试题分析:6.在垂直方向上,随海拔的的升高气压降低,因此图中②、③的气压值大于①、④的气压值;在等压线图中,可依据“高高低低”的规律判断气压高低,即等压线向高处凸的位置为高压区,向低处凹的位置为低压区。
据此可判断近地面②、③两处中②为高压区,③为低压区;高空①、④两处中①为低压区,④为高压区,因此选D。
7.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故选A;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排除B;风由高压吹向低压,近地面应由②地吹向③地,排除C;③地为近地面低压,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排除D考点:该题考查大气运动。
8.D【解析】在近地面,温度高处气流上升,形成低压;在水平方向上大气的运动是由高压流向低压,但在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冷的地方空气收缩下沉,是由低压流向高压。
9.C【解析】试题分析:选项C为海陆风示意图,白天陆地增温快,气压低,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为海风;夜晚相反,选项C正好把热力环流的方向画反了。
海陆风的正确画法如下图所示:考点:本题考查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热力环流的成因。
【知识小结】热力环流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温压关系(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气温低—气压高。
(高空与近地面相反)。
3.形成过程:冷热不均→空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空气的水平运动(风)。
4.常见的热力环流(1)小尺度:城市风、海陆风风、山谷风。
(2)大尺度:季风环流。
10.B11.C【解析】试题分析:10.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海洋吸热慢,放热也慢。
白天陆地升温快,气温高,气流上升。
①错,③对。
夜晚陆地降温快,气温低,气流下沉,②对,④错。
所以图中正确表示海陆热力环流的是②③,B对。
11.结合前面分析,白天陆地升温快,气流上升,气压低。
海洋升温慢,气流下沉,气压高。
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吹海风,A错,C对。
夜晚陆地气压高,海洋气压低,吹陆风,B、D 错。
【考点定位】热力环流,海陆风的原理。
12.C【解析】考查热力环流原理。
热力环流中,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垂直方向上,越往高空气温越低,故ab的气温高于cd;而根据a处盛行下沉气流,判断a处近地面气温较b处低,①错误;气压分布的一般规律:垂直方向上越往高空气压越低;水平方向上,气流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故判断四地的气压高低为:a>b>c>d,②正确;热力环流的直接原因是地面的冷热不均,③正确;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④错误。
故选C。
13.D14.A【解析】试题分析:13.读图可知,A地盛行下沉气流,B地盛行上升气流,A地气压大于B地,A错。
B地盛行上升气流是受热的结果,A地与之相反,B答案错。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C错。
引起热力环流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D正确。
14.B地气流上升,根据热岛效应可知B地应为市中心。
在②处布局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会被地面风带到市中心,加重城市空气污染,A正确。
【考点定位】热力环流【名师点睛】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基础,如何准确、灵活掌握之是学好大气部分的关键。
首先,要明确认识到地面冷热不均是热力运动产生的前提;其次,要掌握等压面的变化和大气水平运动;再次,要能与热岛环流、海陆风、山谷风形成相验证,就可准确把握之。
15.B【解析】试题分析:从上图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可以知道,当大气受热时,气流是上升的,上升后形成低气压,相反大气受冷时同,气流是下沉的,形成高气压;如上图,A表示的气流方向正好相反;B图表示的是夜晚,夜晚时海洋气温更高,气压更低,应该是陆地吹向海洋;C图表示白天,白天时陆地气温更高,气压更低,应由海洋吹向陆地;城市与郊区相比较,郊区的气温更低,气压更高,近地面风应该是郊区吹向市区,故选B.考点:本题考查大气环流的有关知识.16.(1)画图:空气垂直运动;水平运动(2)画图:低压;高压【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通过实验现象综合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与相关知识的判断与应用。
(1)根据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从而完成环流。
火焰处,气温高,空气上升,两侧铁板处,气温低,空气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