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8大气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3年高考地理复习精题精练-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解析版)
专题02 地球上的大气考点02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北京冬奥会“冬季两项”赛场在张家口市崇礼区古杨树村东西向的山谷中进行。
该地有明显的山谷风,通过研究赛场内的风向风速分布规律并做出准确预报,对比赛的时间安排以及运动员的临场发挥十分重要。
图1为“冬季两项”赛场等高线图与观测站点分布。
图2为1号站山谷风日局地风每小时风向频率分布。
完成下面小题。
1.1号站点白天的风向是()①偏西风①偏东风①山风①谷风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2.与1号站相比,2号站()A.温度更高B.气压更高C.风力更大D.光照更长【答案】1.D 2.C【解析】1.读1号站山谷风日局地风每小时风向频率分布图可知,9点~18点以西南风、西风和西北风为主;18点以后~次日9点之前多东南风、东风、东北风,即白天为偏西风,夜间为偏东风,①正确,①错误。
1号站点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由图可知,山谷整体呈东西走向,开口朝西,观测站位于谷口。
白天气温升高,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升温快,空气膨胀上升,气压低,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①错误,①正确。
综上,D①①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读等高线图可知,与1号站相比,2号站海拔更高,根据“随海拔高度的上升,气温下降”可知,2号站温度更低,气压更低,AB错误。
由于图中2号站比1号站风力处等压线密集,所以2号站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风力更强,C正确。
1号站点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1号站位于山谷北侧,为阳坡,2号站位于山谷南侧,为阴坡,所以2号站光照时间短,D错误。
故选C。
季风爆发是指西南季风在印度半岛的建立过程。
受季风爆发的影响,中国南海地区的天气由干燥、少云转为多云、多雨,而表层水温保持相对稳定。
2000年5月10~13日和6月8~12日,南海地区经历了2次明显的季风爆发过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第一次季风爆发时,中国南海地区()A.太阳辐射增强B.海水蒸发减弱C.海面辐射增强D.海面风力减弱4.与第一次季风爆发相比,第二次季风爆发时中国南海地区获得的短波辐射量明显增加。
最新人教版地理必修1练习:第二章第一节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含解析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1.教材第29页活动(1)大气逆辐射指向地面,是对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补偿,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是合适的。
(2)因为月球没有大气,白天月面温度升得很高,夜间月面温度骤降,所以温度变化剧烈。
地球上因为有大气存在,在白天,大气的反射、散射和吸收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白天地面的气温不会过高;夜间,地面辐射绝大部分热量又被大气逆辐射还给了地面,使夜间地面气温不会降得过低,从而减小了气温日较差。
2.教材第29~30页活动本“活动”旨在培养同学们的动手能力,通过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的流动的方向,帮助同学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及流动方向。
通过实验可以看出,烟雾在玻璃缸内先由小洞向下,然后由装冰块的盆飘向装热水的盆,由装热水的盆向上,后又飘向装冰块的盆的上方,形成闭合的一圈。
烟雾飘动代表了空气流动,由实验可知,地面冷热不均可引起空气环流。
3.教材第30~31页活动白天,陆地增温快,海洋增温慢,相当于白天陆地受热,海洋冷却;晚上相反。
(1)图略。
(提示:白天,陆地增温快,气温高,形成低压;海上增温慢,气温低,形成高压。
夜间,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形成高压;海上降温慢,气温高,形成低压。
)(2)一天之内,海岸边白天吹海风,夜间吹陆风。
(3)画图略。
(提示:白天顺时针,夜间逆时针。
)(4)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白天,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夜间,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因此,海陆风对海滨地区的气温有调节作用。
白天海滨地区受海风的影响气温不是太高,夜间海滨地区受陆风的影响虽然温度下降,但海洋热容量大,气温高,受其影响,海滨地区气温降得又不是太低,使海滨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气温年较差也较小。
[课堂小结]学业达标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2题。
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A.①~②~③B.①~④~②C.②~③~④D.③~④~②2.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 )A.①B.②C.③D.④解析: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后,以地面辐射的形式被近地面大气吸收而增温。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8大气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考点?大气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及城郊间高空图1)山东烟台模拟]读城市中心与郊区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分布图( [2019 2题。
2),回答1~等压面示意图(图) 01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城郊之间正确的环流方向是(B.E→F→H→G→E .G→E→F→H→GA .G→E→H→F→GC D.G→H→F→E→G) 关于城市与郊区大气状况的叙述,属实的是( 02 .EF代表城市气压垂直变化规律A B.各点间的热力环流,昼夜方向相反 C.甲位于郊区高空,气流下沉 D.乙、丙间气流流动方向如箭头所示,郊区气温较E>G1第题,读图可知,GE位于近地面,且气压答案:1.D 2.C 解析:流向EE为郊区;城市气温较高,气压较低,所以G为城市,近地面空气从低,气压较高,;垂直方H流向F为郊区的上空,为低压,G;FH为城市的上空,为高压,所以高空气流从,由此判断环流的方向为流向EG向,城市受热,空气由流向H,郊区空气下沉,空气从F项错误;城A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EF代表郊区气压垂直变化规律,G→H→F→E→G。
第项错误;由B市和郊区相比,昼夜温度都大于郊区,因此热力环流的方向没有昼夜的变化,高空为低压,所以甲2中等压面分布可知,甲地的气压小于乙地气压,而郊区空气下沉,图项正确;乙、丙距离等压面远近相当,故两者之间气流不会沿为郊区的高空,气流下沉,C 项错误。
等压面流动,D 题。
5~3读图,回答]湖南师大附中检测[2019.) 地( 03M地的年日照时数比N地多,主要原因是M .地势较高 BA.纬度较低.气候干旱.白昼较长DC) ( 地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比M地丰富,主要原因是N04N A.地势高,大气稀薄 B.海拔高,多冰雪 C.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 D.气候干旱,光照强) ( 地相比,夏季N地的近地面气温特点及其最主要原因是与05M 太阳辐射强A.较高距离太阳近B.较高大气保温作用弱C.较低冰雪融化吸热D.较低地位于非洲北部的撒哈M3题,根据海陆轮廓,推断解析:答案:3.C 4.A 5.C 第地位于MA项错误;拉沙漠区,气候干旱,晴天较N地多,C项正确。
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
水平气压 垂直于等压线并 与水平面单位距离 梯度力 由高压指向低压 气压梯度成正相关 地转 赤道地区为零, 垂直于风向 向两极逐渐增大 偏向力 偏向北右南左 摩擦力 与下垫面状况和 与风向相反 风速大小有关 (近地面)
实际海平面等压线图上的风
以北半球为例
低
高
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
顺时针方向旋转辐散
等压线判读 ①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的区域,叫 做高气压;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的 区域,叫做低气压 ②由高气压向外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做高压脊, 脊的最高部分的连线称为脊线;由低气压向外延伸出 来的狭长区域, 高 高 叫做低压槽, 低 槽的最低部分 的连线称为槽线 鞍
)
B.西北风 D.东北风
6.关于图中气压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M地附近空气冷却下沉形成低压
)
B.M地同纬度的东部海洋上空气受热上升形成高压
C.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热低压切断
D.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冷高压切断 【命题立意】本题组以亚洲东部某日某时地面气压等值线图 为背景,考查等压线的判读和区域气压形势判断。
2、下垫面因素:不同的地面状况,反射 太阳辐射不同,反射越多,地面获得的太 阳辐射越少,地面辐射越小。
3、气象因素:大气状况不同,影响地面获 得的太阳辐射量。(阴天与睛天)
【对点演练1】读大气受热过程,完成(1)、(2)题。
四、热力环流
冷
B
热
A
冷
C
2、冷热不均对空气的上升或下沉运动有何影响? 1、太阳光照射大地,各地获得太阳光热是一样吗?
下图为北半球某地由热力作用引起的气压状况,答问: 1)图中近地面A、C两地何为
高压?何为低压?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2.1.1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练习含解析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2.1.1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练习含解析D.地面吸收④辐射少答案:2.B 3.B解析:第2题,根据大气受热过程相关知识可知,图中①②③④依次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物质吸收地面辐射能力较强,而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较少,因此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即图中的②。
第3题,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来自地面的地面辐射吸收很少,因此,气温低。
4.在热力环流图中,四处气压由高到低的排序是()A.④②① B.③①④C.②④③ D.④②③答案:D解析:④处气流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①处气流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
因此四处气压④②③。
5.下面的四种热力环流示意图中,错误的是()答案:C解析:白天山谷和山坡都升温,由于山坡升温快,所以,山坡气流上升,山谷的气流沿山坡向上爬升,此时应吹谷风。
读“北半球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变化状况示意图”,完成6~7题。
6.图中气压最低的点是()A.① B.②C.③ D.④7.下面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与甲乙间大气运动状态相符的是()答案:6.B 7.B解析:第6题,①③④位于同一等压面上,气压相等,②位于等压面上方,气压低。
第7题,近地面甲地气压高于乙地,故水平气流由甲地流向乙地,且近地面与高空构成环流。
8.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答案:B解析:温室效应即大气逆辐射现象,是指大气升温后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返还给地面的过程,大气逆辐射越多,温室效应越强。
读图,完成9~11题。
9.图中所示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A.① B.②C.③ D.④10.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是因为()A.① B.②C.③ D.④11.早春和晚秋,多云的夜晚不会有霜冻,主要起作用的是()A.① B.②C.③ D.④答案:9.B 10.D 11.C解析: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可判断出①表示太阳辐射“暖”地面;②表示地面辐射“暖”大气;③表示大气以逆辐射形式“还”大地;④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020秋地理第一册第2章 第2节 第1课时 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含解析
2020秋地理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时作业:第2章第2节第1课时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含解析第二章第二节第1课时请同学们认真完成[练案6](时间:30分钟总分:50分)一、单项选择题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1~3题。
1.下列关于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C)A.②代表地面辐射B.①所代表的辐射波长大于③C.①所代表的辐射能量大于③D.④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2.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主要是因为(B)A.①减弱B.②减弱C.③增强D.④减弱3.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D)A.减弱①B.增强②C.改变③的辐射方向D.增强④[解析]第1题,如图可知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故A错误;①代表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③为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所以①的辐射波长较③短,故B错误;④代表大气逆辐射,天气的阴晴影响大气逆辐射的强弱,故D错误;①太阳辐射较③地面辐射温度高,所以辐射能力①强于③,故C正确。
第2题,本题考查大气的作用,多云时大气的削弱作用强,所以温度较低,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①不变,故A错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所以气温低是因为地面辐射③弱,故C错误;多云时大气逆辐射强,故D错误;由图可知阴天太阳辐射①被大气削弱较多,②就会减弱,从而影响温度,即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所以B 正确。
第3题,人造烟雾是为了增加云雾量,从而增加大气逆辐射,实现保温作用,预防霜冻,图中表示大气逆辐射的是④,故D正确.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提高光的利用效率等几个方面。
读图完成4~5题.4.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A)A.减少了地面辐射的散失B.减少了大气逆辐射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5.山东胶东地区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反光地膜,可有效提高苹果的品质,其主要的作用是(C)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反射太阳辐射保持水分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解析]第4题,地膜覆盖,太阳短波辐射可以穿越薄膜,使地面增温,而地面长波辐射和大气辐射却很少能穿越薄膜,减少了地面辐射的散失,地面辐射被薄膜内大气吸收,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还给地面,起到保温作用.A正确,B、C、D错误。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后习题: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达标练读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2题。
1.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图中的()A.①吸收B.地面辐射C.④大气逆辐射D.太阳辐射2.下列有关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①代表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②代表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③代表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④代表大气逆辐射。
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地面辐射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B正确。
第2题,臭氧层破坏,会导致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臭氧吸收紫外线)减少。
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
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
出现雾霾天气,会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强。
2.B读图,完成3~4题。
3.若图示为热力环流形式,则a地与b地的气压(P)和气温(T)状况是()A.P a>P b;T a>T bB.P a<P b;T a<T bC.P a<P b;T a>T bD.P a>P b;T a<T b4.若图示地区在北半球,理论上c、d之间的稳定水平气流方向(风向)为()A.东风B.东北风C.南风D.西南风3题,由图中垂直气流运动方向可知,a地气流下沉,b地气流上升,故气压P a>P b,气温T a<T b。
第4题,高空c处气压高于d处气压,风从c处吹向d处,受地转偏向力及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最终偏转成稳定的东风。
4.A5.地面上不同地区的热量差异会引起空气流动。
下列示意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陆地气温较海洋高,故陆地盛行上升气流,海洋盛行下沉气流,A错误;夜晚山坡比相同高度的山谷上空降温快,山谷盛行上升气流,山坡盛行下沉气流,B正确;城市中心区为“热岛”,故城市中心区气流上升,C错误;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是在一定条件下,地表的冷、热差异会产生大气热力环流,热的地方,空气膨胀上升,冷的地方,空气收缩下沉,D错误。
新高中地理高考考点08 热力环流、大气水平运动 -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新高考版)
考点08 热力环流、大气水平运动【基础点1】热力环流特朗勃墙是一种依靠墙体独特的构造设计,无机械动力、无传统能源消耗、仅仅依靠被动式收集太阳能为建筑供暖的集热墙体。
其冬季白天工作原理如下图,回答1~2题。
1.冬季白天特朗勃墙向室内供暖的原理是()A.地面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B.空气隔层的温室效应C.室内空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D.不同物体的比热容差异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集热墙可能为白色B.乙气流为下降气流C.甲气流为冷气流,流出空气隔层D.丙气流为暖气流,流进空气隔层【答案】1.B2.B【解析】1.冬季白天特朗勃墙向室内供暖是利用空气隔层的温室效应原理,室内地面的直接热源不是太阳辐射,而是集热墙的热辐射;室内空气的直接热源也是集热墙的热辐射。
所以选B。
2.白色吸热效果最差,黑色吸热效果好,所以集热墙可能为黑色;乙气流为下降气流;甲气流为冷气流,流入空气隔层;丙气流为暖气流,流出空气隔层。
所以选B。
我国南方某地新建一小型水库,某日两时刻测得水库及其东西两侧气温分布如图所示。
据此回答3~5题。
3.读图可知()A.水库中心区的气温日变化最大B.水库中心区的气温日变化最小C.一天中水库中心区的气温始终高于东西两侧地区的气温D.一天中水库中心区的气温始终低于东西两侧地区的气温4.水库与周围地区存在着气温差异,导致水库与周围地区之间形成了热力环流。
则()A.热力环流的方向整日不变B.水库中心区始终存在上升气流C.白天风由水库吹向四周D.晚上风由水库吹向四周5.下列图中与15:00水库东西两侧高空等压面的剖面线相符的是()【答案】3.B4.C5.C【解析】3.根据气温分布曲线可知,3:00 东西两侧气温较低,水库中心区的气温较高;15:00水库中心区的气温较低,东西两侧气温较高,所以水库中心区的气温日变化最小。
4.白天,水库比热容大,升温慢,气温较周边地区低,形成下沉气流;周边地区升温快,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气流由水库流向四周。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同步练习(解析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运动练习解析版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3题。
1.大气的受热过程]起保温作用的环节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 C【解析】该图为大气受热过程图,①②③④依次为太阳总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被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
大气起保温作用,把部分热量返给地面,所以③正确。
2.大气的受热过程]某地地方时13时势力最强的环节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B【解析】一地地方时12时势力最强的是太阳辐射,13时势力最强的是地面辐射,14时势力最强的是大气辐射。
3.大气的受热过程]沙漠地区白天气温高的主要原因是( )A.①增强 B.②较强 C.③减弱 D.④不变【答案】 B【解析】沙漠地区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故地面辐射强,气温较高。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据此回答第4题。
4.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
A.温室效应B.热力环流C.海陆热力差异D.风的形成【答案】 C【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沙石的昼夜温差远大于水,体现出了海陆(下垫面)的热力差异。
5.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该实验原理相同的是 ( )。
【答案】 C【解析】图A表示海陆间水循环;图B表示锋面天气;图C表示海陆风(或季风),其形成与海陆热力差异有关;图D表示地形雨。
初冬时节,北方的很多城市道路两侧的树木都被刷上白漆,就像穿了“白裙”,树木涂白是指用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等)将树干涂成白色,一般涂刷至距地面1.1~1.5 m的高度。
据此完成6~7题。
6.绿化部门给行道树穿“白裙”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营养,提高抵抗力B.杀菌、杀虫、提高抗病能力C.防治牲畜啃食D.防止冬春火灾【答案】B【解析】树木主要从根系吸收营养,生石灰和硫磺是涂在树干上,并且也不是植物的养分;城市地区不会出现大量牲畜;城市内树木较为稀疏且维护好,出现火灾的可能性小;结合材料中行道树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可以知道给行道树穿“白裙”的主要目的是起到杀菌、杀虫、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故B正确。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3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课后练习含解析1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一、选择题图甲为南昌附近一个蔬菜大棚的照片;图乙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某种辐射。
读图回答1~2题。
1.图乙中(D)A.①能量大部分被大气所吸收B.②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C.③只出现在夜晚,起保温作用D.④表示散失的少量长波辐射解析:图中①为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时其能量小部分被大气所吸收,A选项错误;②为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但不是根本热源(根本热源是太阳辐射),B选项错误;③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昼夜都起作用,C选项错误;④是散失掉的大气辐射,D选项正确。
2.照片拍摄季节,南昌的农民一般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而不是我们常见的白色塑料薄膜或者玻璃大棚。
照片拍摄的时间以及这样做的目的分别是(A)A.7~8月,削弱①以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B.10~11月,阻挡②以防止夜间温度过低C.12~次年1月,增加③以提高土壤的温度D.6~7月,增强④以降低白天大气的温度解析: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在7、8月份有伏旱天气,在此期间,降水较少,但蒸发旺盛,故这时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主要是为了削弱太阳辐射以减少农作物水分的蒸腾,A选项正确。
下图为某地区山顶与河谷盆地降水量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3~5题。
3.图中不能显示的降水规律是(B)A.山顶日降水量大于河谷盆地B.山腰日降水量大于山顶C.河谷盆地夜雨多D.山顶昼雨多解析:图中没有显示出山腰地区降水量的数值.4.产生图示降水日变化差异的根本原因是(A)A.地形B.太阳辐射C.风向D.坡向解析:地形的不同位置热力性质不同,导致气流在昼夜运动的方向不同,是造成降水差异的根本原因.5.与河谷盆地相比,山顶白天多雨主要是因为(B)A.气温低 B.气压低C.山风D.谷风解析:山顶白天多雨是因为白天山顶气温高,气压低,盛行上升气流。
读某地区1月份平均气温的等温面(理想模式)图,回答6~7题。
6.甲、乙、丙三处,气温由高到低的正确顺序是(A)A.甲、乙、丙B.甲、丙、乙C.丙、乙、甲D.丙、甲、乙解析:由于对流层大气的气温随海拔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一般情况下),故图中三个等温面按气温从高到低排列依次是c、b、a。
高考地理考点练习:热力环流原理【解析版】
高考地理考点练习:热力环流原理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山谷风是由山地热力原因形成的。
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比同海拔的自由大气增温强烈,于是暖空气沿坡面上升,成为谷风;夜间由于山坡上气温降低,临近地面的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变大,因而空气流入谷地,成为山风。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四幅图中,能准确表示山风的是2.山谷风能对农业产生有利的影响,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谷风能提高坡面温度,使果树发芽、开花和结果提早B.谷风能向坡面输送水汽,易成云致雨,利于农作物生长C.山风能降低坡面温度,利于植物体营养物质的积累D.山谷风能缩小坡面气温日较差,有利于喜温作物生长【答案】1.B 2.D【解析】1.根据材料,山风是指夜间山顶的冷空气向谷底流动的现象,根据图中气流方向,可判断A、D错。
夜晚山坡辐射冷却速度快,山坡的空气温度低于相同高度的山谷的空气温度,故夜晚等温线在山谷地区向上弯曲,山谷气温高,气压较低,气流上升,B对,C错。
2.谷风将山谷温度较高的气流带到山坡,温度升高,使果树发芽开花期提前,A正确。
谷底易发育河流,水汽充沛,吹谷风时,水汽易冷凝成云致雨,对坡面作物生长有利,B正确。
山风出现于夜间,从山顶吹向山谷,降低坡面温度,减弱呼吸作用,有利于植物养分的积累,C正确。
白天的谷风使坡面温度升高,夜晚的山风使坡面温度降低,故山谷风能扩大坡面温差,有利于作物的生长,D错误,选D。
某气象组织通过对台湾海峡西岸11个风塔的近三年观测,发现北部沿海地区海陆风的日数明显少于南部沿海地区,且8月份海陆风日数较多。
据此完成3~5题。
3. 影响台湾海峡西岸海陆风日数南北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 纬度位置B. 城市规模C. 地形特征D. 植被状况4. 台湾海峡西岸8月份海陆风日数较多的主要原因是A. 台风较多B. 副高控制时间长C. 气温最高D. 夏季风盛行5. 一日之内,吹海风的某时段会抑制沿海城市的大气污染扩散,该时段可能是A. 0时前后B. 6时前后C. 10时前后D. 14时前后【答案】3. A 4. B 5. C【解析】本题考查对热力环流原理的掌握和理解。
《大气受热过程》高考考点训练(解析版)
微专题五大气运动微考点1 大气受热过程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2022·西藏·拉萨中学高三阶段练习)干旱、半干旱区的绿洲和荒漠的性质差异,引起气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造成了局部地区的热力环流。
下图示意7月河西走廊某绿洲与荒漠间测得的距地面5m和10m的气温日变化。
据此完成问题。
1.绿洲内的玉米田经常灌溉,与灌溉前相比,灌溉后()A.气温下降,最高气温峰值滞后B.气温上升,最高气温峰值提前C.气温下降,最高气温峰值提前D.气温上升,最高气温峰值滞后2.在大气较稳定且风速中等的晴朗白天,绿洲往往形成稳定的逆温,时间约始于北京时间()A.8:00B.12:00C.17:00D.20:00 3.绿洲与荒漠间的局地热力环流除了造成温度的变化外,还能造成()A.绿洲上部增湿B.绿洲下部增湿C.荒漠下部减湿D.荒漠下部增湿【答案】1.A 2.C 3.D【解析】1.根据图例以及所学知识,灌溉后,土壤水分含量变大,升温慢,白天地面辐射减弱,大气获得的来自地面的热量减少,故气温下降,B、D项错误;土壤增温变慢,地面辐射最强也比原来之后,故最高气温峰值也会滞后,C错误,A正确。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2.逆温现象是随海拔升高,气温也升高的现象,读图分析绿洲距地面5m和10m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北京时间17点起开始大致上距地面5m的气温低于距地面10m的气温,出现稳定的逆温现象。
故本题ABD项错误,正确答案为C。
3.绿洲与荒漠之间进行局地热力环流,由图可知,绿洲近地面气温低气压高。
荒漠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风从高压吹向低压,绿洲的水汽被携带至荒漠部分,水分下渗造成荒漠下部增湿,D项正确,ABC项错误,本题选D。
(2022·浙江·模拟预测)雾容易形成在高湿、微风、晴朗、低温的天气。
读吉林省地形图及吉林省各区域1961年-2000年平均雾日数月际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随堂强化1.关于大气受热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B.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就是大气通过散射、吸收、反射太阳辐射而增温的过程C.太阳所释放出来的辐射能,绝大部分都能被大气吸收,只有极少部分到达地面D.大气增温的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2.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大气对地面起保温作用,主要是由于()A.B1C1B.A1C1C.B1B2D.B2C23.下图为热力环流图,图中四个地点气温最高的是()A.①B.②C.③D.④4.下图为城市风原理逻辑图,甲、乙、丙、丁分别表示热力环流的某个环节,下列数字序号的具体内容与其组合最恰当的是()①城区和郊区地面冷热不均②空气垂直运动③高空、近地面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④空气水平运动A.甲①,乙④,丙③,丁②B.甲①,乙②,丙③,丁④C.甲③,乙②,丙①,丁④D.甲②,乙③,丙①,丁④5.(2011·深圳期中检测)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纬度相当,但青藏高原比四川盆地气温日较差大得多,原因是青藏高原的()①地势高,离太阳近②太阳高度角小得多③云层厚,而且夜长④地势高,空气稀薄⑤白天太阳辐射较强⑥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A.①②④⑤⑥B.③④⑤⑥C.④⑤⑥D.①④⑤⑥6.我国南海一滨海城市的学校开展了“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地理课题研究。
以下是这组学生的研究报告,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协助他们完成这项工作。
《“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研究报告》(1)海陆风是滨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________的差异,风向以________为周期,随昼夜交替而转换。
(2)完成海陆风气流(箭头)示意图。
(3)下面是调查获得的数据(完成下列数据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各月平均海陆风的天数一年中海陆风出现的天数,因季节而异。
从表中可知,________(季节)最少。
最少的原因是________强盛,从而“掩盖”了昼夜的海陆风。
(4)分析海风对该滨海城市气候带来的影响。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8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湘教版
考点规范练8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树木涂白是指用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黄)将树干部分涂成白色,是绿化植物养护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目的是确保绿化植物安全越冬。
近日,绿化部门对城区主要道路、景区、游园等地的树木进行了统一涂白,行道树树干刷白高度统一控制在离地面1.5米处,视觉上达到整齐划一、美观大方的效果(如图所示)。
据此完成第1~2题。
1.绿化部门对城区行道树涂白的目的是( )①杀菌、防止病菌感染②杀虫、防虫,减少下一年病虫害的发生③起到一定美化作用④防冻害、避免早春霜害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2.关于树木涂白的作用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效减少地面长波辐射,防止地面热量大量流失B.使得树干白天和夜间的温差不大,减少树皮开裂C.使得树木萌芽和开花提前,以躲过早春低温冻害D.增加树木对阳光的吸收率,减少冻害发生的概率2.B1题,行道树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黄,可以起到杀菌、杀虫和防冻害的作用;从材料中可看出,涂白可起到美化作用。
第2题,树木涂白不会影响地面辐射,也不会影响气温,因此也不会影响树木萌芽和开花时间;树木涂白可以反射阳光,减弱树干吸收太阳辐射,使得树干白天和夜间的温差不大,减少树皮开裂。
(2018湖南怀化质检)影响风力大小的主要直接因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而水平气压梯度力是由地表热量分布不均造成的。
下图为浙江某沿海气象观测站在8月中某两天测定的风力大小统计图。
读图,完成第3~5题。
3.关于该气象站M、N两日的判断,合理的是( )A.M日正午气温相比更低B.M日次日为晴天C.N日正午气温相比更高D.N日次日风和日丽4.乙时刻大约是( )A.6:00B.15:00C.19:00D.24:005.N曲线丁时刻该地风向最可能为( )A.东南风B.西南风C.西北风D.东北风4.B5.C3题,图中N曲线丁时刻风力接近10级,不可能是海陆风;由材料可知,此时为北半球8月,该气象站位于浙江沿海,最可能是台风,次日受台风影响,不可能风和日丽,D项错误;M曲线表示的是海陆风,14时陆地气温最高,海洋和陆地温差最大,风力最大,乙时刻为14时,M曲线乙时该风力比N曲线大,说明M日正午气温较N日气温高,A、C两项错误;M日夜间风力也较大,夜间气温较低,大气逆辐射作用弱,次日可能为晴天,B项正确。
高考地理考点复习《大气热力环流》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地理考点复习《大气热力环流》真题练习含答案(2023·广东)读“某自然地理过程模拟实验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模拟实验过程中,烟的运动轨迹是A.①B.①C.①D.①2.该实验主要模拟的是A.水循环B.大气受热过程C.热力环流D.大气垂直分层【答案】1.A 2.C【解析】1.图中右侧冰块附近气温低,气流下沉,左侧热水附近气温高,气流上升。
故A 正确,B、C、D错误。
2.该实验烟在冰块处下沉,在热水处上升,即受热处气流上升,遇冷处气流下沉;近地面水平方向冷的地方气温低、气压高,热的地方气温高,气压低;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吹向低压,形成环流。
这种因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故C正确。
实验中没有降水、径流,不能模拟水循环现象,故A错误;大气受热过程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中无太阳光照,故B错误;按大气成分、温度、密度等物理性质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一般把大气分成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三层,图中不能体现上述现象,故D错误。
【点睛】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2023·湖南)山谷风是一种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
下图为山谷风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表示谷风的是()A.①B.①C.①D.①4.图中与“巴山夜雨涨秋池”中“夜雨”形成关系最直接的是()A.①B.①C.①D.①5.山谷风效应强弱与温度关系密切,温差越大,山谷风越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晴朗的白天,谷风较强B.多云的白天,谷风较强C.多云的夜晚,山风较强D.晴朗的夜晚,山风较弱【答案】3.A 4.D 5.A【解析】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谷风是由山谷吹向山坡的风,由此可知,①符合该特征,A 正确;①是由于山谷气温低,使高空气流下沉,B错误;①由山坡吹进山谷,为山风,C错误;①是由于山谷气温高,使地面气流上升,D错误。
2021高考地理《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考点训练通用版含答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考点训练:大气受热过程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下图甲为地球表面受热过程图。
乙为长江中下游地区附近一个蔬菜大棚的照片。
读图完成1~3题。
1. 从数量上看,①>②的原因是A.②大部分被地面吸收B.②大部分被大气吸收C.①大部分被大气吸收D.大气对①具有削弱作用2. 阴天夜晚比晴天夜晚气温高,是因为A.①减弱B.④增强C.③增强D.②增强3. 照片拍摄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民一般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而不是我们常见的白色塑料薄膜或者玻璃大棚。
推测照片拍摄的时间以及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分别是A.6—7月,增加④以降低白天土壤的温度B.7—8月,削弱③以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C.11—12月,增强②以防止近地面夜间气温过低D.12—次年1月,减少①以提高大气的温度【答案】1. D 2. B 3. B【解析】1. 图示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①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是经过大气削弱作用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所以①>②的原因是大气对①能够吸收、反射、散射,从而对①起到削弱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故D正确,ABC错误。
2. ①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是经过大气削弱作用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阴天的夜晚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增强,使地面增温保温,故B正确,ACD错误。
3. A、④表示大气逆辐射,增加④会提高土壤的温度,因此覆盖黑色尼龙网,不是通过增加④来降低白天土壤的温度。
故A错误。
B、7-8月,正值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伏旱天气,气温高、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覆盖黑色尼龙网,可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从而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的蒸腾。
故B正确。
C、白色塑料薄膜或者玻璃大棚有较强的保温功能,但却弃而不用,说明覆盖黑色尼龙网不是为了要达到保温、防低温冻害的目的,因此不可能是11—12月。
故C错误。
D、白色塑料薄膜或者玻璃大棚有较强的保温功能,但却弃而不用,说明覆盖黑色尼龙网不是为了要达到保温、防低温冻害的目的,因此不可能是12—次年1月。
高中地理专题训练: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附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专题训练: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附答案解析)一、单选题图1为郴州某地草莓生产景观(大棚覆盖白色透明薄膜,草莓根部土壤覆盖白色透明地膜),图2示意大气受热过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郴州农户冬季采用大棚能够种植草莓,主要原因在于大棚的存在能够大幅度A.削弱丙环节B.削弱戊环节C.增强乙环节D.削弱丁环节2.如果寒潮发生频率大,郴州农户冬季大棚种植草莓还需覆盖地膜。
覆盖地膜的作用主要是A.削弱甲环节B.削弱丙环节C.增强乙环节D.增强丁环节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
下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观测时段内()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4.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①白天温度低②蒸发(腾)多③空气湿度大④大气逆辐射强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5.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A.1-2月 B.4-5月C.7-8月 D.10-11月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
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
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A.连续层片状 B.鱼鳞状C.间隔团块状 D.条带状7.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D.热带雨林地带8.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A.日出前后 B.正午C.日落前后 D.午夜湖陆风是一种在沿湖地区昼夜风向明显改变的地方性大气现象。
一般来说,湖泊面积越大,水量越多,湖陆风强度越大。
纳木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主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部分季节有较明显的湖陆风。
2022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含答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易错点分析】逆温(1)逆温的形成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暖,但有时会出现海拔上升,气温升高或海拔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C的现象,这两种现象都称为逆温。
(2)逆温的利与弊①利:逆温层的存在,造成局部大气上热下冷,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所以出现逆温的好处有:a.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b.逆温出现在高空,使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
②弊: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差,使大气污染更加严重。
【习题】云瀑亦名瀑布云,是流云在垂直方向上的一种动态景观。
瀑布云有着“银河倒泻”“白龙窜谷”的美誉,在江西庐山风景区经常能看到瀑布云奇观:云层像瀑布一样长练垂地,延绵不绝,群峰如同海中礁石,在波涛中巍然不动 (下图)。
据此完成下题。
(1)图中云瀑( )A.高度可达对流层顶部B.逆光时观测效果最佳C.受热呈垂直上升运动D.反映近地面大气对流强(2)庐山云瀑景观形成因素有( )A.天气、地形B.河流、大气环流C.纬度、地形D.气候、人类活动为了实现对农作物的保温和防晒,盐城地区部分农民在白色塑料大棚上加一层可收放的黑色尼龙网,如下图所示。
据此回答下题。
(1)图中塑料薄膜和黑色尼龙网直接影响的辐射分别是( )A.地面辐射、大气辐射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C.太阳辐射、太阳辐射D.地面辐射、太阳辐射(2)若天气晴朗,农民盖上黑色尼龙网的时段多在( )A.春季晚上B.夏季午后C.秋季早晨D.冬季傍晚太阳落下地平线并不完全代表夜晚来临。
天文学意义上的夜晚,是从太阳落到地平线以下18°开始计算的,此时太阳的暮光消失,夜晚真正来临,这才是开始观测星空的正确时间。
近年来,青海省冷湖镇附近的赛什腾山成为天文爱好者观测星空的理想之地。
下图为冷湖镇及周边区域地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❽大气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2019山东烟台模拟]读城市中心与郊区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分布图(图1)及城郊间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图2),回答1~2题。
01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城郊之间正确的环流方向是( )A.E→F→H→G→E B.G→E→F→H→GC.G→E→H→F→G D.G→H→F→E→G02关于城市与郊区大气状况的叙述,属实的是( )A.EF代表城市气压垂直变化规律B.各点间的热力环流,昼夜方向相反C.甲位于郊区高空,气流下沉D.乙、丙间气流流动方向如箭头所示答案:1.D 2.C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GE位于近地面,且气压E>G,郊区气温较低,气压较高,E为郊区;城市气温较高,气压较低,所以G为城市,近地面空气从E流向G;F为郊区的上空,为低压,H为城市的上空,为高压,所以高空气流从H流向F;垂直方向,城市受热,空气由G流向H,郊区空气下沉,空气从F流向E,由此判断环流的方向为G→H→F→E→G。
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EF代表郊区气压垂直变化规律,A项错误;城市和郊区相比,昼夜温度都大于郊区,因此热力环流的方向没有昼夜的变化,B项错误;由图2中等压面分布可知,甲地的气压小于乙地气压,而郊区空气下沉,高空为低压,所以甲为郊区的高空,气流下沉,C项正确;乙、丙距离等压面远近相当,故两者之间气流不会沿等压面流动,D项错误。
[2019湖南师大附中检测]读图,回答3~5题。
03M地的年日照时数比N地多,主要原因是M地( )A.纬度较低B.地势较高C.气候干旱D.白昼较长04N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比M地丰富,主要原因是N地( )A.地势高,大气稀薄B.海拔高,多冰雪C.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D.气候干旱,光照强05与M地相比,夏季N地的近地面气温特点及其最主要原因是( )A.较高太阳辐射强B.较高距离太阳近C.较低大气保温作用弱D.较低冰雪融化吸热答案:3.C 4.A 5.C 解析:第3题,根据海陆轮廓,推断M地位于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区,气候干旱,晴天较N地多,C项正确。
两地纬度相差不大,A项错误;M地位于撒哈拉沙漠区,地势不高,B项错误;两地纬度相当,昼长相当,D项错误。
第4题,N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比M地丰富,主要是因为N地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大气稀薄,A项正确;多冰雪不是太阳辐射量大的原因,B项错误;两地纬度相当,正午太阳高度相当,C项错误;与M地相比,N地气候并不干旱,D项错误。
第5题,与M地相比,夏季N地的近地面气温较低,主要原因是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弱,C项正确。
[2019河南安阳二模]纳木错,位于拉萨市区北偏西200多千米处,是西藏第二大湖泊。
2007年8月,某科研小组在纳木错进行了为期12天的湖陆风观测(观测点位置如图a),但仅在12日、13日获得连续观测资料。
图b为13日某时统计的风向随高度变化图。
读图,回答6~8题。
a b06影响该科研小组进行湖陆风观测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不便B.地质灾害多发C.天气多变D.牧业活动干扰07统计图风向随高度变化情况的大致时间可能是( )A.2:00 B.8:00C.14:00 D.17:0008纳木错湖区湖陆风环流的高、低空风过渡地带大致位于相对高度( )A.1 000米左右B.2 000米左右C.3 000米左右D.4 000米左右答案:6.C 7.A 8.B 解析:第6题,本题考查湖陆风观测的影响因素。
如果是交通不便的原因,那么就不会有此次观测,A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明确指出此地地质灾害多发,并且此处并非山区或者地质灾害多发区,B项错误;纳木错位于青藏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升温、降温较快,尤其在湖陆交界地区,湖泊和陆地比热容不同,升温和降温幅度不同,因此天气多变可能导致缺乏风向资料,C项正确;没有明确材料信息可以判断牧业活动干扰,D项错误。
第7题,本题考查湖陆风中风向的变化。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观测研究站观测到的近地面(海拔50~100米)风向为180°左右,对应图a可以看出180°左右风向对应的是偏南风,即该地风是从陆地吹向湖泊,两地存在热力性质差异,此时陆地气温低,为夜晚,选A项。
第8题,本题考查风向的变化。
读图可知,纳木错湖区的低空风是从陆地吹向湖泊(90°~180°),高空风是从湖泊吹向陆地(270°~360°),因此,高、低空风过渡地带大致位于相对高度2 000米左右(180°~270°),B项正确。
[2019吉林延边二中月考二]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
下图是巢湖流域各县(市)大雾频率和水系分布图。
读图,回答9~10题。
09巢湖市大雾频率明显小于周边县(市)的原因是( )A.夜间湖面温度高,水汽不易凝结B.湖面风力作用小,雾不容易形成C.湖区水汽浓度低,雾不容易形成D.湖陆风使湖区水汽扩散到周边地区10近年来,巢湖地区的大雾频率明显增加,其原因可能是( )A.气候变暖B.植被覆盖率下降C.湖泊面积减小D.大气污染加重答案:9.A 10.D 解析:第9题,本题考查浓雾形成的大气环流条件。
雾的形成需要充足的水汽、降温、无风(或微风)等条件。
巢湖市靠近巢湖,夜晚湖区温度较高,水汽不易凝结,这是靠近湖区的巢湖市大雾频率反而较低的原因之一,故A项正确;风力作用小有利于雾的形成,B项错误;湖区水汽浓度较高,C项错误;夜晚湖区温度较高,气流上升,风由四周吹向湖区,D项错误。
故选A项。
第10题,本题考查浓雾形成的大气环流条件。
气候变暖不利于水汽凝结,不易增加大雾频率,A项错误;植被覆盖率下降,则蒸腾作用减弱,空气中水汽减少,大雾频率减少,B项错误;湖泊面积缩小导致空气中水汽含量减少,会降低大雾频率,C项错误;由于大气污染加重,空气的粉尘颗粒增多,粉尘成为雾形成的凝结核,可能导致大雾频率增加,D项正确。
故选D项。
[2019四川双流中学月考]“冷湖”是丘陵地区山谷中冬、春季节微风晴夜因近地面空气的长波辐射冷却而形成的近地面逆温现象。
我国江南丘陵山谷中出现的“冷湖”经常给当地种植的柑橘带来冻害。
下图a为江南某地地形图,图b为2017年1月图a中山谷在微风晴夜条件下,一次超强寒潮过境时测得的不同地形部位气温变化过程曲线图。
读图,回答11~13题。
ab11根据图文信息推测,图中的河谷、山谷地区柑橘分布的主要地段是( )A.坡底部B.坡中部C.阴坡底部D.阳坡顶部12柑橘受冻害的临界低温是-9 ℃。
图中,若按“冷湖”逆温垂直递增率1 ℃/10米计算,则该山谷种植柑橘的地方与谷底的相对高度至少为( )A.42米B.25米C.8米D.80米13深秋的清晨图中A地雾比B地多的主要原因是( )A.地处迎风坡,降水多,水汽足B.气温较低,降雪丰富,水汽足C.地形比较封闭,水汽不易扩散D.气温较高,蒸发量大,水汽足答案:11.B 12.B 13.C 解析:第11题,由图b可知,坡中部气温相对其他部位高,因此是河谷、山谷地区柑橘分布的主要地段。
第12题,由图可知,谷底部的最低气温大约是-11 ℃,而柑橘受冻害的临界低温是-9 ℃,根据逆温垂直递减率1 ℃/10米来计算,种植柑橘的地方与谷底的相对高度至少要超过20米,但不会超过30米。
第13题,图中A 地所处的山谷比较狭窄,地形比较封闭,水汽不易扩散。
[2019山东济南模拟二]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气候的最重要特征之一,一般将城乡间地面气温的差值定义为城市热岛强度。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市区和郊区年平均小时气温日变化曲线。
读图,回答14~16题。
14根据图文材料判断( )①甲——市区②甲——郊区③乙——市区④乙——郊区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5该市可能位于( )A.黑龙江B.台湾C.云南D.新疆16关于该市热岛效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白天较夜晚市区气流上升旺盛B.夜晚较白天近地面的风力减弱C.市区加强绿化利于热岛强度降低D.郊区发展工业促使热岛强度增强答案:14.B 15.D 16.C 解析:第14题,本题主要考查热力环流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及知识迁移能力。
由于市区工业发达,人口密集,产生大量人为热,所以市区较郊区的温度要高,读图可知,图中甲气温在任何时段都较乙高,所以甲为市区,乙为郊区,故选B项。
第15题,读图可知,该地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北京时间16时,一般情况某地的最高温出现在当地时间的14时,所以该地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2小时,说明该地位于北京西面,大约在90°E附近,结合选项,应为新疆,故选D项。
第16题,白天与夜晚上升气流的强弱与气温及地形等多重因素有关,图中反映的为该地气温日变化,不能代表白天与夜晚的上升气流强弱,A项错误。
由于夜晚的城郊温差大,所以近地面风力强,B项错误。
市区加强绿化有利于缩小城郊之间的温差,降低热岛强度,C项正确。
郊区发展工业会使得城郊热量差异减小,使热岛强度降低,D项错误。
故选C项。
17[2019湖南长沙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圣安娜风”——南加州“焚风”的通称,是指秋冬季节来自美国内陆高原(内华达山脉与落基山脉之间)大盆地的荒漠地带,并出现在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山谷中的季风,具有风速强劲、干燥、炎热的特征,被当地人称作“魔鬼风”。
2016年冬季,南加州经历了“最湿润的冬天”,2017年夏季又经历了“最炎热的夏天”。
2017年9~12月,南加州爆发多场山火,造成多人伤亡,几千处建筑物被毁,多条道路中断。
(1)分析“圣安娜风”对沿海地区气候的影响。
(2)用热力作用分析“圣安娜风”的形成原因。
(3)分析地形对“圣安娜风”的影响。
(4)从气候角度分析2017年秋季南加州地区山火凶猛的原因。
答案:(1)使沿海地区秋冬季节的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增加干燥度;风速加快。
(2)秋冬季节,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内陆高原的大盆地较沿海地区气温下降快,形成高气压区;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形的影响,干燥的大陆气团吹向沿海地区。
(3)受内华达山脉的影响,“圣安娜风”翻越山脉后,在背风坡下沉增温;受谷地地形(狭管效应)的影响,风力增强。
(4)2016年冬季较常年降水多,导致2017年春季植被生长旺盛,植被覆盖率提高;2017年夏季较常年炎热干燥,大量植被枯萎甚至死亡,地表枯枝落叶较多;秋季,“圣安娜风”加剧了空气及可燃物的干燥程度,同时强风使火势蔓延快。
第(1)题,结合材料可知“圣安娜风”具有干燥、风速大的特点,加上地形的影响,对沿海地区的气温、湿度、风速影响较大。
第(2)题,从热力作用、地形对温度、湿度(焚风)和风速(狭管效应)等角度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