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视角下大学概念的解构

合集下载

大概念统摄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架构

大概念统摄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架构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倡素养导向的课堂变革。

当下整体性设计或整合式思维缺位的课堂(课时)教学存在一些问题,而大概念的锚点机制、润滑价值和更具广泛迁移能力的特征,使得大概念统摄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更能彰显其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强大力量。

文章提出以统摄层为价值引领、以框架层为中心环节、以载体层为组块支撑的大概念统摄单元整体教学流程架构,旨在为素养导向的课堂变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概念;单元整体教学;整合性学习;教学意蕴[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23)23-0001-05大概念(或“大观念”)是一种具有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三重意义的活性观念,它能够作为从知识习得到素养生成的桥梁,为素养导向的课堂变革提供可能性。

然而,现实的部分课堂(课时)教学中,知识模块呈散点状,学习方法呈割裂状,技能形成呈单一状,素养发展呈模糊状。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整体性设计或整合式思维。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及时提出了“探索大单元教学”的建议。

大概念具有锚点机制、润滑价值和广泛迁移能力等特征,能够使单元教学设计呈现整体性,并有助于学生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一、大概念的内涵、特征与教学意蕴大概念是教育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概念,它最早由布鲁纳提出并进行研究。

近年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课程标准都采用了大概念来构建知识体系。

国内的研究主要关注如何利用大概念设计单元教学,从而实现课堂的素养导向变革。

1.大概念的内涵与特征国内外学者在大概念的内涵认识上大致形成了四个基本观点:上位概念、核心概念、认知框架和意义模式。

大概念是将素养落实到具体教学中的锚点,是指反映专家思维方式的概念、观念或论题,具有生活价值。

这是基于大概念能够促进核心素养生成,继而核心素养能够有效支撑儿童解决真实性生活问题的本质考量。

也有学者认为,大概念是要留给学生的对世界的理解与看法,是基于学科事实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形成的可迁移的理解。

关于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基本问题探析(论文)1

关于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基本问题探析(论文)1

关于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基本问题探析论文摘要:厘清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开展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前提,是获得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科学结论的保障。

目前,学界对高等教育的多学科研究逐渐增多,但对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内涵、基础、原则等基本问题仍然认识模糊。

从本质看,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是对高等教育的研究,是相对于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其他学科方法的研究,是对高等教育同一问题运用两门以上学科方法进行的研究。

从事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研究者一定要有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基础、高等教育哲学的理论基础和高等教育学之外两门以上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基础。

进行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必须遵循外观与内省相结合、现象与规律相结合、方法与理论相结合的原则。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教育学研究方法现代科学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迫切需要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现代高等教育也不例外。

近年来,学界对高等教育的多学科研究逐渐增多,但对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内涵、基础、原则等基本问题仍然认识模糊。

对于什么是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在相关的两本代表性著作——伯顿•克拉克教授主编的《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与潘懋元教授主编的《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中均找不到相应的定义。

伯顿•克拉克教授和潘懋元教授分别组织专家从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系统科学、文化学等角度对高等教育的不同侧面展开分散研究,以论文集的形式出版成书,所得成果是一个多质性的结论,尚未对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对方法论认识的含混不清阻碍了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进程,妨碍了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科学结论的获得。

推动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快速发展,厘清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内涵、原则等基本问题必要且迫切。

一、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内涵伯顿•克拉克认为,没有一种研究方法能揭示一切,在探索高等教育复杂现实的过程中,求助于若干关系相近的学科和它们所提出与运用的一些观点有很大好处。

高等教育视野中多学科研究的三个问题

高等教育视野中多学科研究的三个问题
教 育 科 学 文 摘
20 0 9年第 3期
高等 教育
高等 教育视 野中 多学科研究 的三个 问题
曹 如 军
厦 门大学 , 福建 厦 门 3 1 0 60 5 《 理工 高教 研 究2 0 9年 第 2期 , 6 0 20 约 5 0字
发 所 总 结 形 成 的概 念原 理 , 以成 为 我 们 深 化 对 高 等 教 育 现 可
为避 免 高 等 教 育 研 究 成 为 一 个 拼 盘 式 的 大 杂 烩 , 而 沦 进 落 到 丧失 自己 个 性 特 征 的境 遇 , 究 者 必 须 对 被 借 鉴 的原 理 研 或 方 法施 以 高 等 教 育 学 化 过 程 , 可 能 使 之 符 合 高 等 教 育 的 才 学 科 逻 辑 , 确 保 高 等 教 育 学 科 在 吸 收 和 借 鉴 它 学 科 研 究 并 后 , 然 能 坚 守 自身 的 学 科 独 立 性 。 具 体 说 来 , 学 科 研 究 依 它 的高 等 教 育 学 化 过 程 , 包 括 判 断 与改 造 两 个 环 节 。 应
研 究 中 , 理 借 鉴 这 些 独 特 的 研 究 方 法 , 如 开 辟 了 一 条 条 合 恰
论 或 方 法 能 恰 如 其 分 地 用 于 高 等 教 育 研 究 , 如 何 在 借 鉴 它 又
学 科 的 理 论 和 方 法 时 , 理 好 高 等 教 育 学 科 与 其 它 学 科 的 关 处 系 , 是 高 等 教 育 研 究 者 必 须 加 以 正 视 和 解 决 的 问题 。从 实 应
在 走 向成 熟 的 学科 ) 而 有别 于 其 它 的学 科 , 必 然 有 自己 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其
特 的学 科 视 界 。 由此 , 同 学 科 对 高 等 教 育 领 域 中 的 同一 对 象 的认 识 和 不 理 解 , 往 在 自 己独 特 的 学 科 视 界 下 , 从 本 学 科 的 学 科 逻 往 遵 辑 来 进 行 , 不 同 学 科 最 终 所 获 得 的 理 性 认 识 成 果 — — 概 念 而 原 理 也 必 然 存 在 很 大 差 异 。所 以 , 社 会 学 的 学 科 视 界 中 , 在 高 等 教 育 被 视 为社 会 流 动 和社 会 结 构 复 制 的 重 要 形 式 ; 经 在

大学内涵的解构、分析与界定

大学内涵的解构、分析与界定

【理论研究】大学内涵的解构、分析与界定刘朝锋(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 453000)摘 要:大学是什么?这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

对大学内涵的解构可以从两个纬度来进行:一个是纵向的纬度即历史的纬度;一个是横向的纬度即比较的纬度。

通过这两个纬度解构,可以得出这样的大学内涵:大学是一个学者的社团;大学是传播和探索高深学问的场所;大学是独立思想和批判的中心;大学具有服务生活世界和引导社会的特性;大学是一个以知识为核心的统一有机体。

关键词:大学;内涵;生活世界;界定;比较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16(2009)02-0005-03 大学是什么?这一古老而崭新的命题,始终萦绕在所有关注大学形成、延续与演进的人们的脑际之中,从而被不断地思索和追问。

然而,伴随时间的流动和社会的变迁,大学系统变得越来越多样而复杂,从而导致有关大学本质存在和现实意义的解释业已成为一个没有终结的话题。

在此,我将从两个纬度解构大学的内涵:纵向的纬度和横向的纬度。

纵向的纬度也就是历史的纬度,从大学的历史中分析大学包含的“真”;横向的纬度,就是比较大学与其他社会机构或组织的区别,从差异中找出大学的独特性。

一、纵向的纬度(历史的纬度)英国高等教育史专家哈罗德珀金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不理解过去不同时代和地点存在过的大学概念,他就不能真正理解现代大学。

”[1]自大学出现以来,人们就从未停止对“大学是什么”的追问和深思。

最早系统阐述大学观的是英国著名神学家、教育家纽曼(J.H.C.New man),他认为“大学就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A Place of Teaching U ni-versal Kno wledge)[2];在美国著名学者、教育家弗莱克斯纳(Abraham Flex ner)看来,大学是一个目标崇高而明确、精神与目的统一的有机体,是“学问的中心,致力于保存知识、增进系统的知识并在中学之上培养人才”[3],并基于“大学是民族灵魂的反映”这一认识而希望大学“有所为有所不为”;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Jaspers)认为“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4];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克拉克科尔(Clerkkerr)把多元巨型大学比作是“一座充满无穷变化的城市”,“一些人在城市中失败了;另一些人则上升到城市的上层;大多数人则在许多亚文化群中生活着”[5]。

高等教育研究的多学科视角

高等教育研究的多学科视角

出观察到的规 律性。而当研究 聚焦在学校层 面时 . 这三种方法趋于混合
而 当今 .政策 执 行 的 自上 而下 的 方 法 已经 被 其 他 的方 法 所替 代 .这 种方 法 认 为 组织 与它 们 的环 境
交互 .并 定 义 它们 自己的 变化 战略 新 的现 象 与新
这一新的领域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在美 国 的大 学 ( 州 大 学 伯 克利 分 校 、耶鲁 大 学 、密 西根 加 大 学 )发 展 。 只过 了几 年 ,这 一 领 域 开始 吸引 欧洲
了新 的研究 领 域 ’ 二 、高等 教育 作为 独立 的研 究领域 与其 他 的研 究领 域 相 比较 .高 等 教 育 作 为独 立
的研 究 领 域还 是最 近 的事 。在 美 国 .高 等 教 育研 究
别之一是在欧洲 .在微 观研究层面的教与学 .和高
等教育在组织 、政治与经济层面 的研究之 间有一条 严 格 的界 限 .而后者 是 欧洲 高等 教育 研究 的核 心 。 主要 的研 究 努力 被 聚 焦 在 系统 层 面 .相 应 的 聚 焦 在 政 府 系统 的操 作层 面 不 仅 高 等教 育 的理念 被 广泛地讨论 .而且高等教育 的大门如何 能够为大多 数的公民敞开 的议题也被讨论 多样性 和多样化的 研 究也 得 到 了发展
我们 也 许 可 以说 .有 关 高 等教 育 的研 究 .反 映
了三 种 不 同 的方 法 :即管 理 的 、咨 询 的 和社 会 科学
的发 展 与 高 等 教育 的研究 生 项 目紧密 相 连 .特别 是
在管理、领导能力 、组织变化以及学生服务等领域 第 一个研究 中心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上个世 纪
作者简介 :徐琦 ,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 系讲 师 ,美 国德 克萨斯 大学社会 学博士 生。 ( 北京/O 73 10 9 )

大学的起源

大学的起源

大学的起源(文献综述)———林婷婷141315060005 一、前言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主要机构,其起源一直颇受关注。

原因在于研究大学的起源有利于从历史中寻求大学的新的发展道路,从而构建大学的未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对于大学的起源的研究成果逐渐丰富起来,但当时的研究总体上属于单篇性文章,未能形成相互关联的体系。

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大学的起源的研究对象趋向于集中在特定国家或特定类型的大学,研究成果日渐成熟。

本文对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大学起源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总结国内外关于大学的起源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未来的大学的起源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进行展望。

二、大学的概念界定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大学”一词的定义一直颇有研究。

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大学的起源时也都不约而同地首先界定“何为大学”。

对于“大学”一词的不同的界定标准往往导致了其研究对象的不同。

“大学”一词由来已久,国内外学者对于大学概念的定义大致分为三种:(一)词源学定义当前,我国对于大学的词源学定义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大学是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

”【6】另一种是“大学是高等院校中以学术为媒介进行研究和教育,即培养人和进行高等专业教育的机构。

”【7】(二)描述性定义人们对于“大学”的定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大学的不断发展而不断的。

所以,在大学形成之初,人们对大学的定义并不完整,仅仅通过简单的描述来发表对大学的实际认识。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如下: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一书中指出,“大学是一个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

”【1】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提到,“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

每一任务借助参与其他任务,而变得更有意义和更加清晰!”【2】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3】这些教育大家对于大学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大学使命的描述,其看似分散式的描述性定义却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了大学的内涵,使我们深化了对大学的本质认识。

浅论多元视角下的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观

浅论多元视角下的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观
角 的 “ 入一 产 出— 效 益 ” 发 , 投 出 大学 通 识 教 育 课 程 观 主 要
非专业 的 、 功利 的基本知识 、 非 能力 、 态度 与价值 的教育 , 它的 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健全 的个人 和负责任 的公 民 , 它
的 实质 是 ‘ 谐发 展 的人 ’ 和 的培 养 ” 。我们 需 要 把 握 通 识 教
注重在“ 出” 产 的效益上 , 不仅体现在通识教育培养 的高级
人才的数量质量 、 社会 服务 上 , 表现 在生 产力 发 展 、 技 还 科
育思想理念 , 进行通识教育实践 , 实施开展通识 教育课程 。 1 . 哲学视角下 的大学通识教 育课 程观 。从 哲学的观点
出 发 ,事 物 的发 生 发 展 都 是 处 在 对 立 统 一 的 哲 学 范 畴 中 ,
水平 的提 高上 。通识教育课程观要体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
务 的 意识 , 握 社 会 发 展 需 要 , 阔通 识 教 育 课 程 的 入 口 , 把 开 提 高 通 识 教 育 课 程 的投 资 , 得 多 方 面 的 回报 , 社 会 培 获 为
பைடு நூலகம்
大学通 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二者对立 统一 , 不是孤

参与者与接班人 , 培养政治体系的合格公 民。大学通识教 育课程观主要体现在为社会政治服务 , 培养合格 的社会公 民和社会 人 , 以满足 国家社会 的发展需要 , 过通识 教育 通

多元 视 角 下 的大 学 通 识教 育课 程观
“ 通识 教育作为大学 的理念应该 是造 就具备 远大 眼 光、 通融见识 、 博雅精神 和优美情感 的人才 的文 明教育 和 完备的人性教育。…l I‘ l通识教育是人人都必须 接受的职业

试析跨学科视野下的高等教育

试析跨学科视野下的高等教育

试析跨学科视野下的高等教育1 介绍高等教育研究是一个年轻的研究领域,作为一个典型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高等教育研究。

(1)类似于“青年研究”,“劳工研究”等对现实世界进行的一些抽象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多是以主题为基础的研究。

(2)这个领域的研究往往是“战略性的”。

也就是说,它不仅要促进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同时也要注意应用研究,比如说提供可能被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有用的系统知识。

(3)比起学科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的体制基础是相对薄弱的。

以学科为基础的院系结构是大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相比较起来,跨学科研究要么是建立在不同学者非正式方式的合作基础之上,要么是在专门的研究单位进行,不管是哪种,都不具备建立在院系基础之上,可以从长远角度考虑发展的稳定性。

2 主题、机构、人员划分欧洲著名的教育学者,德国卡塞尔大学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泰西勒教授在1996年根据不同的主题领域,把高等教育研究划分为四个方面:(1)定量——结构方面,例如,访问与招生,精英与大众化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高等教育机构的种类等;(2)与知识,学科有关的方面,例如,学科vs跨学科,研究和技术,基础研究vs应用研究,教学与科研等;(3)与人相关或与教学有关的方面,例如,指导与咨询,教学方式,考核与考试,学生与教研人员;(4)组织和行政方面,例如规划,行政,管理,权力,决策,资金与资源分配等。

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和行政管理学,经济学和商学等学科是促成这一研究领域的主要学科。

个别的学科不单单是会与其中某一单一领域相关联,任何单一领域皆受益于不同的学科。

个别的研究项目,即使其超出了某一单一学科领域的界限,但是基本超不出以上我们所提到的四个知识领域的范畴之一。

然而,最有趣最富有成果的研究项目往往是那些跨以上不同知识领域的项目。

高等教育研究,尽管是一个相对较小的研究领域,但是关于研究的机构设置在不同的国家也是非常不一样的,比如:(1)“员工发展中心”、“教学中心”等类似的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研究单位;(2)美国大学在其行政管理范围之下所进行的“院校研究”,它主要是以为学校的发展与决策提供信息服务为目的的;(3)在美国和中国,很多高等院校都设有专门的高等教育硕士或博士项目,高等教育研究可以说是学者们从事占有主导地位的教学工作所引起的必然结果;(4)在许多国家,有很多大学之外的研究机构,这些机构多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的,有的是专门负责高等教育研究和发展的,也有的是涉及到更广的主题领域如劳动力市场研究,公共政策研究等,高等教育是其中一个主要的课题,比如说挪威的高等教育学习研究所(NIFU-STEP),和德国巴伐利亚高等教育研究与规划中心(IHF);(5)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在大学里建立起来的一些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最著名的一些跨学科研究中心,比如日本广岛大学的高等教育研究所,德国卡塞尔大学的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学科“大概念”的内涵、意义及获取途径

学科“大概念”的内涵、意义及获取途径

学科“大概念”的内涵、意义及获取途径
大概念是一个多重概念,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应用、整理和模块化信息。

它主要是一种逻辑思考模式,结构为“概念化->分类->细化”。

大概念常常以抽象的形式展现出来,是一种思维范式,能够连接彼此不同的概念,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复杂的问题。

首先,大概念以抽象的方式,将问题、事件或经历可以进行概括,用一句独具
匠心的简单句式概括起来。

这种概括的动作,能够有效地将复杂的事情用一句话简单的表达出来,同时又能清晰直观地传达出究竟是什么,以便更深层次地理解。

其次,大概念能够加深人们对复杂信息的理解,有助于快速总结复杂的问题,
使之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满意的结果。

大概念通常以概念化的方式提供细节信息,将复杂的概念进行分开、分类和分析,可以将多个不相关的概念抽象为一个主题,搭建连接不同话题的桥梁,有助于人们更好的处理问题。

再次,大概念能够创造和保持必要的模块完整性,使得信息可以更好的模块化。

大概念从不同的角度来分类概念,整理问题,将相关概念归类,以保place模块完整性,有助于更好的解决复杂问题。

获取大概念的方法有很多,如学习和研究文献、小说、作家之类的文化作品,
也可以从古典学术、关系性分析和文献分析中获得大概念;另外,可以通过练习算法和熟悉不同主题的研究,在读取和参考实际经历的基础上,以及更多的思想实践,也可以直接获得经验。

总而言之,大概念是一个多重概念,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应用、整理和
模块化信息,是一种思维范式,用独具匠心的抽象能够将多个不相关的概念抽象连接起来,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复杂问题的理解,创造和保持必要的模块完整性,从而有助于人们更有效地获取信息及其内涵。

大语文教学中的跨学科整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大语文教学中的跨学科整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大语文教学中的跨学科整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大语文教学是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仅是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更是一种拓宽学生知识视野的过程。

通过跨学科整合,大语文教学可以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和理念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当中,从而使学生的知识视野得到更加全面和综合的拓展。

首先,在大语文教学中进行跨学科整合可以促进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的发展。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把语文知识局限在文学理解和写作技巧上,忽略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而通过跨学科整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了解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比如历史、地理、数学等。

这样一来,学生会在思考问题时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理念,从而培养出跨学科思维的能力。

其次,跨学科整合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语文教学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而忽视了其他素质的培养。

而通过将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入到语文教学当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

比如,在教学中引入历史背景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引入科学实验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思维和实验方法,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这些都是传统语文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另外,跨学科整合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学生常常会对单一学科的学习感到乏味和枯燥,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而跨学科整合可以将不同学科的内容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当中,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知识。

这样一来,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领域,增加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比如,在学习《红楼梦》时,可以结合历史背景介绍清代的社会风貌和政治制度,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文化内涵,增加对作品的兴趣。

总结起来,大语文教学中的跨学科整合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它通过促进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领域,从而使他们的知识视野得到拓展。

大学的知识体系与学术思维方式

大学的知识体系与学术思维方式

大学的知识体系与学术思维方式一、引言作为一名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大学的研究心得主要集中在大学的知识体系与学术思维方式上。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阶段,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承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

在大学的学习与研究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其独特的知识体系和学术思维方式。

二、大学的知识体系大学的知识体系是一个庞大而丰富的体系,涵盖了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

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接触到了广泛的学科,如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

这些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1. 学科交叉大学的知识体系鼓励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

比如,在文学研究中,我们可以结合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这种交叉学科的研究能够拓宽研究视野,促进学术的创新与发展。

2. 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大学的知识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深度和广度。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深入研究某个学科的核心知识,还要了解其他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这种全面的学科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他们的学术能力和研究水平。

三、学术思维方式在大学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我们逐渐培养了一种独特的学术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对于我们的学术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 批判性思维大学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即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评估。

我们不仅要了解知识的表面,还要深入分析其内在的逻辑和价值。

通过批判性思维,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2. 创新性思维大学鼓励学生具备创新性思维,即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研究。

我们要勇于提出新的观点和理论,挑战传统观念,推动学术的进步和发展。

3. 团队合作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与他人进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研究任务。

团队合作能够促进思想碰撞和学术交流,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效果。

四、结语大学的知识体系与学术思维方式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基础。

通过对大学的研究,我深刻认识到大学教育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跨学科教学:大学多学科融合的教育实践

跨学科教学:大学多学科融合的教育实践

跨学科教学:大学多学科融合的教育实践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知识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学科单一教育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多元化需求。

而跨学科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在大学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跨学科教学的概念、意义,以及在大学中实施跨学科教学所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法。

2. 跨学科教学概念跨学科教学是指将两个或更多相关领域的知识相互结合,打破传统的单一专业边界,在课程设置和教育实践中提供多元化的综合性知识体验。

通过跨学科教育,可以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毕业生。

3. 跨学科教育意义3.1 增强创新能力跨学科教育有助于激发灵感和创造力,帮助学生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跨界能力。

3.2 促进综合素养跨学科教育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多个领域的知识,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通过跨学科项目,学生需要与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合作,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大学中的跨学科教育实践4.1 跨专业选修课程大学可以设置一些专门针对跨学科教育的选修课程,供有兴趣或需求的学生参与。

这些课程可以涵盖多个领域的知识,并加强不同专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2 跨学科研究项目大学可以推动跨领域研究项目的开展,鼓励不同领域的教师和研究者进行合作研究。

这种项目有助于促进知识交流、创新以及资源共享。

4.3 综合性实践活动综合性实践活动如团队项目、社会调研等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融合多个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平台,激发他们的跨界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跨学科教学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法5.1 学科边界限制传统的学科体系往往限制了跨学科教育的发展。

解决方法包括引入跨学科课程、设置交叉领域研究中心等。

5.2 教师培训和评估教师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和教育策略。

建立相关的培训机制,加强对教师进行评估和认可。

5.3 学生选择与适应一些学生可能面临在不同领域间做出选择或适应新环境的困难。

多学科视角下的高等教育结构研究:国内文献述评

多学科视角下的高等教育结构研究:国内文献述评

多学科视角下的高等教育结构研究:国内文献述评吴越;李春林【摘要】多学科视角下分析高等教育结构问题已成为一种研究趋势.高等教育学视角下的研究比较关注高等教育结构的演变规律或特征,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研究则强调高等教育结构的生态平衡,产业经济学视角下主要以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现有成果以宏观层面或微观层面研究为主,较少关注中观范畴的高等教育结构问题.在城市群一体化进程中,作为城市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城市群区域整体水平的推进.探讨城市群高等教育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协调发展,不仅是当今我国城市群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也是西部经济发展甚至全国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的迫切需要.【期刊名称】《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04)004【总页数】6页(P116-121)【关键词】高等教育结构;产业结构;多学科视角;协调发展;高等教育改革【作者】吴越;李春林【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2;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南充637009;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四川南充637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9.2多学科视角下分析高等教育结构问题已成为当前的研究趋势。

近年来,国内学者较多从高等教育学、教育生态学以及产业经济学视角对高等教育结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尤其是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分析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产业结构最能反映经济发展水平,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具有相互制约的作用。

“十三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将面临新的形势与任务,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以适应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60年代,伯顿·克拉克的高等教育结构多元化思想、天野郁夫的“二元二层”高等教育结构观以及其他国外学者对高等教育结构的探讨为高等教育结构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国内学者关于高等教育结构的研究始于1980年,蔡克勇提出“实行理工文结合”来改革高等教育结构,郝克明与汪永铨将高等教育结构界定为“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构成状态”[1]。

多学科视角下大学概念的解构

多学科视角下大学概念的解构

多学科视角下大学概念的解构
刘朝锋
【期刊名称】《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年(卷),期】2009(030)001
【摘要】大学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崭新的问题.从辞源学、哲学、历史学、政治经济学、组织文化学和劳动经济学等不同的视角,可以对大学的内涵给出不同的解析和界定:大学是一个学者的社团;大学是传播和探索高深学问的场所;大学是独立思想和批判的中心;大学具有服务生活世界和引导社会的特性;大学是一个以知识为核心的统一有机体.
【总页数】3页(P4-6)
【作者】刘朝锋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河南,新乡,45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多学科视角下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解构与创生 [J], 闫智勇
2.韧性——多学科视角下的概念解析与重构 [J], 许婵;赵智聪;文天祚;;;
3.韧性——多学科视角下的概念解析与重构 [J], 许婵;赵智聪;文天祚
4.多学科视角下的价值观概念和内涵 [J], 谭咏梅;王山
5.多学科视角下休闲体育概念的解析 [J], 金银日;卫志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应当从多学科视角研究中国高等教育

应当从多学科视角研究中国高等教育

应当从多学科视角研究中国高等教育摘要学习《多学科视角的高等教育研究》一书,体会最深的有两点:一是对于不同的高等教育领域的课题,应恰当地选择不同的学科视角进行针对性强的研究;二是对于一个特定的高等教育领域的课题,应当尽量地从多学科视角进行比较研究。

从高等教育改革问题、高等教育功能的问题、高等教育产业化之争论以及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优先权之争等方面,阐述了多学科观点研究高等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改革教育功能教育产业化教育公平教育效率由潘懋元主编的《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一书,是一本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学多学科研究专著。

与伯顿・克拉克主编的《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相比较,潘先生主编的这本专著有两个特点:一是扩大了视角,在伯顿・克拉克提出的八个学科的观点之外,增加了心理学的观点、哲学的观点、系统科学的观点;二是从哲学、历史学、心理学、文化学、科学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系统科学、比较教育学等11个观点,审视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潘懋元在该书总论中指出:“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不论是宏观的外部关系或微观的内部结构的研究,都涉及到诸多学科的支持,从多学科、多视角进行审视、探索,才能比较全面和深入理解高等教育的本质、功能、价值,掌握高等教育的内外关系规律。

”这一见解是十分中肯的。

潘懋元首先提出的高等教育内外关系规律,是高等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

一条是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规律,即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一条是教育内部诸因素关系的规律,即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

教育外部关系规律,是指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与整个社会系统及其他子系统――主要是经济、政治、文化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规律。

潘懋元先生对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的概括性表述是:“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这一表述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所制约;二是教育必须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服务。

多学科融合学习理解

多学科融合学习理解

多学科融合学习理解引言多学科融合学习理解是指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理论、方法和技术相结合,以促进对复杂问题的深入理解和有效解决。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多学科融合学习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跨学科思维、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本文将从多学科融合学习的内涵、意义、现状和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多学科融合学习的内涵多学科融合学习涉及到两个或多个学科之间的知识、理论、方法和技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新的学科领域或研究方向。

这种融合不仅仅是知识的叠加,更重要的是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对话和互动,产生新的思想、理论和方法,从而更好地应对复杂问题。

二、多学科融合学习的重要性1. 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多学科融合学习有助于学生跳出单一学科的局限,培养跨学科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多学科融合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更全面的知识结构和更丰富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3. 促进协同创新:多学科融合学习有助于形成跨学科的研究团队,促进协同创新,解决复杂问题。

4.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当前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多学科融合学习有助于满足这种需求。

三、多学科融合学习的现状1. 课程设置:目前,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已开始设置跨学科课程,鼓励学生进行多学科融合学习。

2. 研究团队:越来越多的研究团队采用多学科融合的方式进行研究,以应对复杂问题。

3. 教育政策:我国政府也积极推动多学科融合学习,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然而,多学科融合学习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学科之间的壁垒、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师队伍建设等。

四、多学科融合学习的策略1. 加强课程建设:设计更具挑战性和创新性的跨学科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优化师资队伍:引进和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的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3. 完善教育政策:加大对多学科融合学习的政策支持,优化教育资源分配。

4. 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推动多学科融合学习的实践和应用。

浅析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方法

浅析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方法

试论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方法一、高等教育学多学科研究的必要性任何学科的基本构成要素都是两个,即“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前者回答的是该学科研究什么的问题,后者回答的则是怎样研究的问题对不同学科来说,由于这两个要素本身的性质不同,两个要素之间的组合关系不同,因此,就表现出了不同的学科属性和发展特点。

按照日本东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富永健一对社会科学所作的“领域学”与“学科”两大类型的划分[1],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

表明高等教育学属于“领域学”, “领域取向”是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属性。

从各个学科发展的现实状况来看,同一个对象领域是可以由不同的学科来研究的,反过来,不同的对象领域也可以由同一学科来分析,“领域”与“学科”之间实际上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组合。

按照富永健一的界定,“学科”是认识及系统化之原理的特定化(它具有明显的“理论科学”的性质),而“领域”则是认识及系统化之对象的特定化[2]按照这一标准,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被视为学科,而企业、教育、宗教、文化等则是领域。

将这些领域中的某一个确定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如管理学、教育学、宗教学、文化学等就属于“领域学”当然,在“学科”和“领域学”之间的界限,并不一定泾渭分明,纯粹意义上的“学科”或“领域学”是不多见的。

用“学科取向”或“领域取向”来分辨学科属性,应当是比较恰当的。

就高等教育学来看,它具有明显的“领域取向”的学科属性。

这就意味着它要把自身研究的重点不是单纯追求构建完整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而要“应用教育学基础理论和教育科学中技术理论及相应的研究方法,来认识和解决高等教育中的各种问题”[3]。

由于高等教育活动是非常复杂而综合的,对其所进行的研究就必然是多层次、多侧面和多维度的,孤立的和单一的研究方法往往难以奏效。

而“来自其他学科的理论也能有效地促进创新。

……科学家们在建立一种新范式时,常从其他各种分支学科中寻找这样的理论,与外来理论的结合可以大大增强新范式的分析力。

大概念视域下的融合课堂构建

大概念视域下的融合课堂构建

自然环境整体性课需掌握自然环境整体性、人与环境关系等
自然环境整体性
学生应理解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 互影响。例如,气候变化会影响地貌、水文、生物和土壤, 而人类活动也会对自然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人与环境关系
学生应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互动的。人类的活动 和决策都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同时自然环境也会反作用 于人类社会。
融合教学要找准要点、凝练核心概念、建构情境任务
找准要点
融合教学需要找准课程内容的要点和重点,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确保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和实效性。
凝练核心概念
在找准要点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凝练核心概念,将课程内容进行高度概括和提炼,形成 具有代表性和概括性的核心概念。
建构情境任务
融合教学需要建构具有实际意义和现实情境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提高能力、培养素质。同时,任务的设计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需求,具有可 操作性和可评价性。
大概念视域下的融合课堂构建
01
大概念视域下的融合 课堂构建
学科大概念是思政课教学内核
学科大概念是学科本质和核心知识
学科大概念是指学科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或原理,是学科知识的本质和核心 ,是学科教学的内核。
学科大概念是思政课教学的灵魂
思政课作为一门综合性、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其教学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 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学科大概念作为思政课教学的灵魂 ,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04
基于核心功能,凝练 核心大概念
我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了考查的选拔性考试,要 求学生能够从给定的材料或情境中获 取有用的信息,包括文字、数字、图 片等,并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和 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堡、 费希特 、 林 、 莱 尔马赫 等 , 谢 施 他们 延续康 德 主义 的思 想轨 迹 , 辟 而 独 到地 阐释 了大 学 本质 和 存 在 精
意义 , 以至最终 形 成 了 对 后世 极 具 影 响 力 的德 国古
典大 学观 念 。在 西方 先 哲 中 , 国红 衣 主教 纽 曼 虽 英
出 :任何 概 念 的表 达都 要借 助文 字 , 而 , 念 的 内 “ 然 概 涵 有时远 远 超 出了文 字 的意 义 。 [ (1 ”4 P7  ̄
念 的 涵 义 。[( o由此 引 申 , 念 性 的大 学 就 是 借 ” j6) P 概
用 文字 的力 量从不 同的角度 回答 大学 的本 质和存 在 意义 , 用 不 同 的学 科 知 识 来 解 释 大 学 的 “ 性 ” 利 本
突》 以理性 的思辨方式 , “ 对 历史 学 的概 念早 已被 涂上 “ 崇高 ” 和 “ 神圣” 的标记 , 但正是由于康德对传统大学 的扬弃 和对 “ 现代 ” 学 的精 妙 解 释 , 使 在 其 身后 出现 的 大 才 批新 科 学和人 文 主 义 大 学 理念 的代 表 人 物 , 洪 如
然与德 国古典大学并不存在天然联 系, 但在文艺复 兴和 古典 理性 主义 的影 响下 , 者 秉 承 西方 文 明的 前
传统 , 把大 学看 成是 “ 方 文化 的保 存 机 构 ” “ 西 ,教授 普遍 真理 的地 方 ” ] s他 对 大 学本 质 和 属 性 的权 [( ) m 威性解 释不 仅仅 成 为 英 国近代 大 学 的精 神统 治 , 而
二 、 学视 角 下大 学概 念 的解 构 哲
在 对 大学 概 念 的追 问 中 , 们 比较 多 地喜 欢 从 人
观念 哲学 的语 境 里 寻 觅 大 学 的本 质 。然 而 , 由于 哲
(aue 、存 在 ” B ig 或 “ 份 ” Iety , 用 ntr) “ (e ) 身 n (dni ) 利 t
不 同的 概念 识 读 大学 的 “ 征 ” c aatr 、 特 质 ” 特 ( hrce) “ (ri “ 性 ” f tr ) 从 而 使 大 学 本 质 在 观 念 化 t t 特 a) (e ue , a
学 家们个 人 哲学信 仰 的不 同 , 值取 向各异 , 价 因此 他
们对 大学 概念 意义 上 的解 释 可谓 因人 而 异 , 仁 见 见
第3卷 0
第 1 期
长春工业 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Junl f hn c u iesyo cn l y Hihr d ct nSu yE io ) o rao ag hnUnvri f h oo ( ge uai td dt n C t Te g E o i
Vo . 0 No 1 13 .
Ma . 0 9 r2 0
20 年 3 09 月
多 学 科 视 角 下 大 学 概 念 的解 构
刘朝 锋
( 南科技 学 院 人 文学 院 , 南 新 乡 4 30 ) 河 河 5 00
[ 摘 要 】 大 学是 什 么?这 是一 个 古老 而崭新 的 问题 。从 辞 源学 、 学、 史学、 治经 济学 、 哲 历 政
从词 源学 的角 度解 读 , 们可 以发 现 , 语世 界 人 英 中大 学 (nvri ) 词 的字 根 是 与 宇 宙 “nvre u iesy 一 t u i s” e 的涵 义基 本相 同 , 有无 所不 包和 普遍 主义 的蕴意 。 含
在 中世 纪 , Unvri s 接 近 的 词 语 是 “ 学 ” 与 ies a 最 t 总 (tdu g n rl) 指“ 个接 纳来 自世 界 各地 的学 su im e ea , 一 e 生 的地 方” 而 非指 “ 群教 授 所 教 授所 有 课 程 的 地 , 一 方 ” H )“ [ ,是一 群 人 的集 合 , 不 是 一 组讲 授 科 ( 而
目的集 合 ”2(l2; 中世 纪 Unvri s 字 则 等 [] _’而 P i sa一 e t
同于“ 基尔 特” G i ) 指 的是 “ 群 老师 或宿儒 ( ud , l 一
mat s s r )或 一 群 学 生 所 组 成 的 行 会 自 治 组 e
织 ” ] 卜 。而到 了 1 [( P 5世 纪 , s du gn rl “t i u m e ea e和
[ 键词 ] 大 学 ; 关 解构 ; 角 ; 定 视 界
[ 作者简介] 刘朝锋 (9 1 , 河南科技 学院人文学院教 师, 18 ~)男, 主要从事高等教 育学研究。
概念 是反 映客 观事 物本 质属性 的另 外一 种思 维 形 式或 文字性 的表达 方 法 。按 照词 典 的定 义 ,概 念 “ 的内涵是 指它 所 反 映 的客 观 事 物 的本 质 属 性 , 即概
且也成 为 1 9世 纪 之 后 整 个 西 方 大 学 的支 配 力 量 。
组 织 文化 学和 劳动经 济 学等不 同的视 角, 以对大 学的 内涵给 出不 同的 解析和界 定 : 可 大学是 一个 学 者 的社 团 ; 大学是 传播和 探 索 高深学 问的场 所 ; 学是 独 立 思 想和 批 判 的 中心 ; 大 大学具 有 服 务 生活 世界 和 引导社 会 的特性 ; 大学是 一个 以知识 为核 心 的统一 有机 体 。
智 。譬如 , 自康 德 学 说 盛行 以来 的理 性科 学 和 人 在
文 主义 的术 语 中 , 学 被 视 为 “ 粹 ” 学 或 “ 而 大 纯 科 形
的词义分 析 和存在 意义 的解 释 中得 以反 映 。


词 源 学 视 角 下大 学概 念 的解 构
上” 哲学 的诞 生地 。 1 纪 之初 , 9世 当康 德 的《 院冲 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