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视角下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
解构主义视角下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
英汉语言禁忌的解构
与建构相反,解构是指分析和研究英汉语言禁忌的方法。通过运用语言游戏、 幽默、讽刺等策略,我们可以解构语言禁忌。
在英语中,许多作家和表演艺术家善于运用语言游戏和解构来揭示和挑战语 言禁忌。例如,马克·吐温在其作品中经常运用幽默和讽刺来挑战社会上的语言 禁忌。同样,在汉语中,许多作家和艺术家也通过解构语言禁忌来揭示社会现实 和表达个人观点。
1、语言文字的分解:将汉语言文字分解为不同的层次和单位,如音韵、字 形、词汇等,并分析各层次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
2、重构和分析:在分解的基础上,对汉语言文字的结构、语法和语义进行 重新构建,深入分析语言文字背后的文化、历史和思维方式。
3、对比与参照:将汉语言文字与其他民族语言文字进行对比和参照,找出 汉语言文字的独特性和普遍性。
解构主义的特点在于其反传统、反权威、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它认为传 统和权威都是一种限制和束缚,阻碍了事物的自由发展。同时,解构主义认为二 元对立是一种虚假的观念,现实世界是多元、相对、流动的。
二、解构主义建筑的发展与特点
解构主义建筑是解构主义思想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体现。它反对传统建筑的 规则和对称性,追求建筑的自由发展和变化。解构主义建筑的特点在于其奇特的 形式、不稳定的结构、不规则言文字学的 知识,我们可以对文字进行巧妙地安排和处理,以达到暗示答案的效果。例如, 可以采用离合、会意等修辞手法来暗示答案。在制作灯谜时,我们需要充分发挥 汉语言文字学的想象力,才能制作出高水平的灯谜。
另外,灯谜的答案也是汉语言文字学运用的重要方面。灯谜的答案应该具有 隐蔽性,同时又不能太难以猜出。在确定灯谜答案时,我们需要灵活运用汉语言 文字学的知识,比如可以采用谐音、假借等修辞手法来设计答案。同时,我们还 需要注意答案的简洁性,让猜谜者能够轻松地猜出答案。
文学的解构与重构我在中文现代文学研究中的发现与观点
文学的解构与重构我在中文现代文学研究中的发现与观点文学的解构与重构:我在中文现代文学研究中的发现与观点在中文现代文学的研究中,文学的解构与重构是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
文学解构是指对传统文学形式和结构进行分解和颠覆,以尝试重新构建新的文学意义。
而文学重构则是指在解构的基础上,以批判性的态度和创新的手法进行文学再创作。
本文将从解构与重构的理论出发,分享我在中文现代文学研究中的发现与观点。
一、文学解构的实践与意义文学解构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拆解、分析和颠覆,挑战传统文学形式的确定性和稳定性。
它打破了传统的故事结构和线性叙事方式,试图通过破碎和重组来重新诠释作品的内涵。
文学解构的实践使我们重新审视文学的多样性和流变性,提高认识到作品的多义性和开放性。
在我的研究中,我发现文学解构对于重塑文学创作的路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解构,作家们不再受限于传统的文学模式,有了更大的自由度来创作和表达。
这种自由的实践不仅拓宽了文学的边界,还使得我们的文学创作更具前瞻性和创新性。
二、文学重构的创新与价值文学重构在解构的基础上,以批判性的眼光和创新的手法重新构建文学作品。
它试图消解解构带来的混乱和不确定性,以创造新的秩序和意义。
文学重构的实践使我们能够在思考和反思中发现文学作品的新的美学和价值。
在我的研究中,我观察到文学重构对于推动文学发展至关重要。
作家们通过前人的解构实践和经验,通过重构来探索新的文学可能性。
这种创新的实践不仅丰富了文学的形式和内涵,还推动了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和交叉。
文学重构的创新性引领着文学的发展方向,使得我们的文学更具活力和魅力。
三、文学解构与重构的互动关系文学解构和重构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互为补充的过程。
解构为重构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而重构则是对解构的回应和延伸。
文学解构和重构之间的互动关系促进了文学创作的不断革新和发展。
在我的研究中,我发现文学解构与重构的互动关系在许多中文现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解构诗学与汉语文化重构——以郑敏的解构理论批评为个案
论框架和限度 。这可 以称为一场在面对 “ 全球 ”与阐释 “ 中 国”的 多重焦虑 下的论争 ,它 促成了对中国后现 代主义理论 思潮 的反思 和清理 。本 文主要 以郑敏 的解 构诗 学理论 为个
案 ,从 母 语 与பைடு நூலகம்中国 后 现 代 主 义 文 学 理 论 思 潮 的 建 构 性 的 角 度
为特点的 ‘ ’ 道 的哲学 ,于是 看到 了人类在 精神追求中不同
文化 间的共 同目标 : 更开放 更自由的心智 难以想象解构哲
学 与 距 其 几 千 年 时 间 的 中 国 老 子 竟 在 ‘ ’及 ‘ 迹 ’一 点 道 踪 上 踏 完 一 个 圆 周 。这 种 发 现 使 我 更 坚 信 极 富 智 慧 的 东 方 文 化
文 学 与 文 化 的 解 构 和 后现 代 转 换 ,既 有 她 的 西 学 背 景 尤 其 是 所 受 解 构 主 义 理 论 方 法 的 影 响 ,更 与 她 作 为 一 位 重 要 的 汉 语 诗 人 从 现 代 主 义 走 向 后 现 代 主 义 的 写 作 经 验 和 生 存 经 验 相 关 。蓝 棣 之在 探 讨 郑 敏 的诗 歌 写 作 “ 现 代 到 后 现 代 ”的 从 演 变 历 程 时 指 出 ,她 的 标 志 着 这 种 转 换 的 《 的 东 方 灵魂 》 我 等 诗 作 ,是 对 “ 民族 集 体 无 意 识 的 抒 写 ” , “ 及 了 ~ 个 学 触 习 西 方 文 艺 的 东 方 诗 人 心 灵 深 处 那 些 很 深 的 积 淀 ,正 是 这
以郑敏 的解 构 理 论 批 评 为 个案
伍 方 斐 ( 东外语外贸大学 ・ 州 广 广 I・50 2 ) 14 0
内容 提要 :后 现 代主 义在 中 国的传播 和 本 土化 ,经 历 了一 个从侧 重 “ 构” 到 强调 “ 构” 解 建 的过 程 郑敏 的解 构诗 学着 眼于语 言与传 统 、意识 形 态与 文化选 择 、 西方 中心论 与 中西二 元 对立
汉语新词的语义解构及描写语言学分析
汉语新词的语义解构及描写语言学分析陈卫斌【期刊名称】《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3)004【摘要】近年来不断涌现的汉语新词令人眼花缭乱,给人们的日常交际表达注入活力的同时也给社区语言的外来者以及词典编撰带来挑战。
本文秉承描写语言学的基本精神将汉语新词置于解构主义的理论框架下展开研究,旨在对人们关于汉语新词语义的辨析和理解有所裨益。
%The explosion of Chinese neologism dazzles people and poses great challenges for newcomers to Chinese community and dictionary compilers in the latest years.Hence a tentative descriptive study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decon-struction aiming to help people to probe deeper into the meaning of the newly-coined Chinese words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总页数】5页(P85-89)【作者】陈卫斌【作者单位】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 3501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0【相关文献】1.汉语新词语产生因素分析——基于社会语言学视角 [J], 徐昌和;邹芸2.汉语新词ABB结构的变异成因和语义分析 [J], 祁世明3.汉语新词流行趋势的社会语境分析——基于广东新闻语料库的功能语言学解读[J], 陈倩;4.汉语新词流行趋势的社会语境分析--基于广东新闻语料库的功能语言学解读 [J], 陈倩5.N+N概念合成名词的认知语义分析--以汉语新词为例 [J], 巩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我国汉语言学的继承与发展
浅析我国汉语言学的继承与发展作者:孙和平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3年第05期摘要:解构主义在中国的影响日益凸显,为我国汉语言学发展的思潮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学者对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既取得了成就,也发现了问题。
故而,在掌握传统文字学的基础上,必须要从客观事实出发,归纳汉语言的文字规律和特点,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国汉语言文字学,并研究总结一套系统的规律,切实发展国学精神。
关键词:汉语言文字学解构主义传统文学发展及对策随着社会问题与时政问题不断被世人知晓,解构主义以及逻辑中心主义开始走下坡路,已经无法在人们日常的文化政治生活中发挥正常的功效,这个来自西方的解构主义及其分支思想开始进入迷惘、失望和停滞的状态中。
反对形而上学传统的观念开始主导西方语境出现的后现代思想。
解构主义思潮兴起于西方,是对西方传统中心主义思潮的一个反思研究。
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作为后现代思潮之一的思想,对哲学、政治、经济、文学、语言以及思维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
同时,他也开启了西方政治和哲学思潮新的发展方向。
现在“解构”是属于人类自身的,而不再属于哪一个领域或地域。
因为中国也是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现在所研究的西方“解构主义”思潮要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国本己文化体制及问题。
一、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汉语言文学研究我国的汉语言文字学中,首先注意的是要继承传承下来的属于自我的优良传统,并把她发扬开来。
根据归纳和总结,我国传统的汉语言文字学中最值得发扬光大的有以下三点:1.重视归纳和取实证中国传统对语言学研究从东汉时期的文字学家许慎开始就特别重视实证和归纳。
虽然说,现代公认的具有学术意义的“实证法”来源于西方学者的研究论述。
然而翻阅中国文学研究史可以发现,“实证法”在中国中原地区,曾作为传统学术研究的一般方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论据基础。
很多关于中国语言学历史的著作都是运用实证法和归纳法来完成的。
解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理论
文学教育更多期刊:点此访问首页 -> 2008年第12期解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理论作者:郭烨字体:【大中小】解构主义的策源地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其领军人物为法国哲学家德里达。
解构主义产生于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界对结构主义的反叛,以消解为主要特征,系统地消解了结构主义的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故称“解构主义”,又名“后结构主义”。
翻译作为一门开放的体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解构主义的渗透和挑战。
一、解构传统语言学中“所指-能指”之间的固定关系解构主义理论是在对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批判中建立起来的,围绕语言文字问题对结构主义语言学进行了批判,其着手点正是索绪尔的所指和能指泾渭分明的划分,以及所有能够界定、捕捉或固定意义的观念,其代表人物有德里达、福柯、罗兰·巴尔特以及保罗·德曼等人。
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固定关系正是传统翻译理论中可译性赖以安身立命的前提,而如今这个前提受到了解构主义的挑战,自然这并不能就对可译性进行否定,但确实为我们思考文本翻译提供了一个更为开阔的视野,也是“对借助语言来充分描述和解释翻译之可能性问题的质疑”。
文本的意义变得不确定起来,这样一来原作者表达自己意图的能力也受到了质疑。
二、解构原作与原作者的权威地位传统的翻译理论总倾向于将译者所翻译的译作当作原作的派生物,附属于原作。
而本雅明在其著作《译者的任务》中指出:“在生存的进程中,当一部作品到了声闻遐迩的时候,不纯粹传达主题的译文便开始问世。
因此,与不称职的译者的主张相反,这种译文与其说符合作品的需要,毋宁说作品由于译文而得以存在。
在译文中,原作的生命获得了最新的、继续更新的和最完整的展开。
”这句话可被视为解构主义对原作与原作者权威地位的消解。
原作与译作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决定与从属的关系,而是相互依赖、由彼此而得以生存,且“原作与译文又相互借贷”德里达认为考察语言被言说掩盖的遗迹,最好的领域就是翻译,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对此体会最深。
解构主义视角下汉字解构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研究
解构主义视角下汉字解构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研究作者:朱艳玲高珊朱秋娟来源:《艺术科技》2019年第11期摘要:虽然时代在变迁,但汉字从未退出历史的舞台,而新颖的汉字解构又将是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
解构汉字在视觉传达中可以承担直观性、表意性功能,对文化的传播有着深远的意义。
本文对解构汉字的图形化、结构化、书法章法化和非几何化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与研究,以给予相关工作者借鉴与启发。
关键词:解构主义;汉字解构;视觉传达0 引言汉字是我们国家历久弥新的独特文化瑰宝。
汉字不可逾越的历史地位以及无可撼动的文化价值,决定了与汉字有关的研究都极具独特价值。
新颖地解构汉字是在汉字基础上的“分”与“合”,借助全新的解构主义视角,可以让中国的汉字在世界的舞台上有更加深远的影响。
对此,汉字解构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研究是具有显著意义的。
1 解构主义解构主义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其创始人为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因为解构主义受哲学影响应运而生,所以最开始在哲学上的运用较为突出。
它的核心思想是对结构本身的反感,认为符号本身已能够反映真实,对个体的研究比对整体结构的研究更重要。
国内外学者对该主义的运用与研究络绎不绝。
[1]从德里达的《论文字学》到他的另一本著作《丧钟》,无一不是最好的佐证。
而在国内的应用与研究中,特别是在最近几年,萌生出许多与艺术设计有关的思维方法理论,且越来越多地在设计作品中体现出来。
孙红阳提出汉字在艺术设计中的主要解构重构方法,即同质重构、异质重构、分解重构、图文重构。
[2]张强认为汉字艺术设计有“合”“分”两种思路。
[3]何磊认为拆散汉字笔画与结构,用点、线、面形态的元素形式展现,即可形成一种崭新的视觉体验和美感。
[4]2 汉字解构主义设计的视觉传达功能视觉传达利用视觉符号来传递各种信息,将创新的思维进行视觉化的处理,解构汉字设计在视觉传达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有明显的直观性。
《解构主义视角下的文学翻译批评》评介
《解构主义视角下的文学翻译批评》评介作者:杜园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4期摘; 要:解构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和文学批评理论,解构主义作为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流派,重在对文本展开细读,解构主体,推翻规约,研究意义的延异,这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新颖的研究视角。
本书作者刘育文以解构主义为理论框架,融合语料库语言学的成果,通过广泛实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对比译语文本与原语文本之间的相似性和异质性,本研究是一项定量与定性相佐、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以描述性评述为主,兼顾规约性,把作为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重要纽带的翻译批评这一薄弱环节在解构主义这一框架下得到加强,帮助译者不断提高翻译质量,为读者提供优秀的译本。
关键词:解构主义;文学翻译批评;翻译质量[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0-011.内容概述全书共分六章。
第一章为绪论。
本部分介绍了本书研究综述、研究意义、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作者通过对比中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得出翻译批评实践与翻译实践、翻译批评理论的建构与翻译理论有着如影随形、密不可分的关系。
同时,作者本人重点梳理了国内外翻译批评研究的现状,她认为翻译批评的内涵极其丰富,翻译批评可以是对翻译过程的评价,也可以是对翻译产品的质量评估,还可以是对译者选择和读者反应的评论。
凸显出文学翻译批评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第二章首先勾勒解构主义的历史渊源及发展脉络,梳理其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主要提到了“耶鲁四人帮”----保罗.德.曼、米勒、布鲁姆和哈特曼为代表的美国学者,“耶鲁四人帮”的解构主义文学,但其共同之处在于强调基于文本的解读。
侧重分析其重要解构策略和方法;然后概述解构主义学派的翻译观以及在翻译研究领域的应用,并从解构主义视角厘清翻译的内涵;最后探讨解构主义理论对文学翻译批评的借鉴意义,但同时也指出其局限性,表明解构主义过于夸大意义的不确定性,否定结构、否定权威、否定意义,负面影响容易产生。
我国汉语言学的继承与发展论文
我国汉语言学的继承与发展论文我国汉语言学的继承与发展论文我国汉语言学的继承与发展论文摘要:解构主义在中国的影响日益凸显,为我国汉语言学发展的思潮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学者对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既取得了成就,也发现了问题。
故而,在掌握传统文字学的基础上,必须要从客观事实出发,归纳汉语言的文字规律和特点,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国汉语言文字学,并研究总结一套系统的规律,切实发展国学精神。
关键词:汉语言文字学解构主义传统文学发展及对策随着社会问题与时政问题不断被世人知晓,解构主义以及逻辑中心主义开始走下坡路,已经无法在人们日常的文化政治生活中发挥正常的功效,这个来自西方的解构主义及其分支思想开始进入迷惘、失望和停滞的状态中。
反对形而上学传统的观念开始主导西方语境出现的后现代思想。
解构主义思潮兴起于西方,是对西方传统中心主义思潮的一个反思研究。
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作为后现代思潮之一的思想,对哲学、政治、经济、文学、语言以及思维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
同时,他也开启了西方政治和哲学思潮新的发展方向。
现在“解构”是属于人类自身的,而不再属于哪一个领域或地域。
因为中国也是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现在所研究的西方“解构主义”思潮要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国本己文化体制及问题。
一、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汉语言文学研究我国的汉语言文字学中,首先注意的是要继承传承下来的属于自我的优良传统,并把她发扬开来。
根据归纳和总结,我国传统的汉语言文字学中最值得发扬光大的有以下三点:1.重视归纳和取实证中国传统对语言学研究从东汉时期的文字学家许慎开始就特别重视实证和归纳。
虽然说,现代公认的具有学术意义的“实证法”来源于西方学者的研究论述。
然而翻阅中国文学研究史可以发现,“实证法”在中国中原地区,曾作为传统学术研究的一般方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论据基础。
很多关于中国语言学历史的著作都是运用实证法和归纳法来完成的。
试述我国汉语言学的继承与发展
滕 飞 ( 哈尔滨师范大学)
摘要 : 解构 主 义 思 潮 提 供 了 一种 新 的 研 究 视 角 , 中 国 的 影 响 也 日益 显 在
Hale Waihona Puke 中国 现 代 语 言 学 由于 受 到 西 方语 言 学 影 响 很 大 ,在 解释 汉语 现
示 出来 。 在 此 视 角 下 , 们 反 思 汉 语 言 文字 学 研 究 , 我 既要 承 认 我 们 的成 就 , 同 象时并不能完全适合 , 甚至 常常碰壁 。 因在于西方语言本身较重形 原 时也 要 发 现 我 们 的 问题 。 我 们 应 在 继 承 优 良传 统 的基 础 上 , 汉 语 言 文 字 的 式 , 从 而汉 语 和 汉 字则 具 有较 浓厚 的人 文 色彩 。 为 了促 进 汉 语 研 究 , 找
也有不善于演 绎和推理 的不足。单独 的归纳法 , 难以产生现代意 认为写作和阅读 中的偏差永远存在。 他把解除“ 在场 ” 作为理论的思维 点 , 义 的语 言 学 。 训诂 学 中 字 、 不 分 的 问题 , 有 语 音 研 究 上 , 词 还 由于 受到 起点 , 以符 号 的 同一 性 的 破 裂 , 能指 与所 指 的 永 难 弥 合 , 构 中 心胜 颠 结 音节 的模糊性和笼统性 限制 , 而没有细致精确 的声音分析的 习惯等。 覆 为 “ 异性 ” 意 义链 为 自 己理 论 的推 演 展开 。 起 于西 方的 解构 主 差 的 兴 这 些 都 是 我 们 的 弱 点 , 映 出我 们 传 统 语 言 学 理 论 的不 足 。 反 义思 潮 , 对 西 方 中心 主 义传 统 思 潮 的 反 思 。现 在 “ 构 ” 是 解 一词 不再 属 22 如 何 看 待 书 面 语 言 和 口语 的 关 系 问题 现 代 结 构 主 义 语 言 . 于哪 一 个领 域 或 地 域 , 是属 于 人 类 自身。中国是 世 界 的 一部 分 , 们 而 我 学 曾对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产生 了极大影响 , 起到 了有益的作用。 结构 今 天研究“ 解构主义 ”吸取其精华 , , 也就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中国。 主义 以来 以语音为中心的重 口语和共时的方法对当代语言学 的独立 1 中 国 的传 统 语 言 学形 成 的优 良传 统 但 轻视 书面语 的情况也产 在今天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中, 我们首先应该继承 自己的优良传统 , 具有重要贡献。 这种过 分重视 口语和语音、 生 了一些弊端。 多汉语现 象不是单纯 的形式结构所能解释的。 很 如启 并将其发扬 光大 。中国传 统语言 学最值得 我们 发扬的传 统有 以下三点。 功 先 生 所 说 , 个 五 言 诗 可 以变 换 十 种 句 式 , 有 一 句 不通 。 比如 为 一 只 11 重 视 实 证 和 归 纳 现 代 学 术 意 义 上 的 实 证 法 来 自西 洋 。 但 . 多于 四拍 的压 成 四拍 , 少于 四拍 的加 成 四 是 , 为 学 术 研 究 的一 般 方 法 , 证 法 在 中 国 本 土 有 厚 实 的 基 础 、 作 实 悠 什 么 汉 语 中 那 么 多 四 节 拍 , 拍。 虽然 现 代 语 言 学 重 言 轻 文 , 苦 苦挣 脱 了 因 文废 言 的传 统 语 文 学 是 久 的历 史 和 持 续 的 传 统 。 中 国 传 统 语 言 学 研 究 从 许 慎 开 始 就 特 别 重 发 展 起 来 的 。但 是如 果把 结构 主 义 强调 到极 点 ,就 会 导 致 另 一 个 极 视 实证 和 归纳 。 即 影 导 中 国语 言 学 史 上 的 大 量 著 作 都 是 通 过 实 证 和 归 纳 而成 就 的 。 如 端 , 限 制 了 语 言 学 研 究 的范 围 , 响 了语 言 学 研 究 的 丰 富 性 , 致 汉 语言 文 字 学研 究 出 现贫 血 现 象。 而解 构 主 义 则 给 我 们 一 种 更 广 阔 在《 说文解 字》 研究上 , 清代乾嘉学派通过 实证研究取得卓越成就。 但 是, 2 从 0世纪 5 O年 代后 , 乾嘉 和传统 实证 方法 一直 处于被否定 的 的视 野 。我 们 对 于 口语 和 书面 语 都 不能 偏 废 。 23如何 看待实用语 言和文学语 言的关系 问题 在 目前 的汉语 . 地 位 , 是 不尊 重 传 统 的表 现 。 对 此 , 力 先 生 曾 强调 :能 不 能 因 为 这 王 “ 对文学语 言的研 究是不足的。 汉语有常用部分和 非 乾 嘉 学 派 太 古 老 了 我 们 就 不 要 继 承 了 呢 ? 决 不 能 。 我们 不 能 割 断历 言 文字学研 究中, 常 用部 分 , 用部 分 即 实 用 语 言 , 常 用 部 分 如 古 代 汉 语 、 代 文学 常 非 现 史, 乾嘉学派 必须继承 。特别是对古代汉语 的研究 , 乾嘉学派的著作 语 言等 。 文学 语 言 与 实用 语 言 不 同 , 实用 语 言 以 明 白清 楚 为 目标 , 因 是 宝 贵 的 文 化 遗 产 。 王 之 学 在 中 国语 言 学 史 上 永 放 光 辉 。 们 发 明 段 他 此逻 辑 、 法 重 于 形 象 ; 学 语 言 则 以有 意 味 有 情 趣 为 目标 , 语 文 因此 形 的科 学 方 法 , 到 今 天 还 是 适 用 的。 鲁 国尧 先 生 也 认 为 , 究汉 语 史 直 ” 研 “ 如 的最 佳 方 法 , 者 最 佳 方 法 之 一 是 “ 史 文 献 考 证 法 ” “ 史 比较 象重 于 逻 辑 。 常用 部 分和 非 常用 部 分 是 一 个 整 体 。 果我 们 把 母 语 或 历 与 历 比做一颗大树 , 干、 树 树枝 、 叶、 树 花朵 , 都属于表层 的常用部分 , 根是 法” 的结 合 。 可 见 重 视 实证 是 中 国语 言 学 的重 要 特 色。 深层 的非常用部分。 ” 因此对汉语 的研究 , 实用语 言和 文学语言是不 12 重 视 书 面 语 言 及 其 意 义 研 究 我 们 需 要 实 事 求 是 地 评 价 文 _ 言文及其在 历史 上的功用 。 文言文是汉语 的一个传统 , 一个 与汉 字的 可 偏 废 的。 24 如 何 处理 好 汉 语 本 体 与 应 用 研 究 的 关 系 问题 当前 的 汉 语 。 表 意 性 质 有 关 的传 统 。汉 字作 为表 意体 系 的 文 字 与 西 方拼 音 文字 性 还有 重本体 、 应用 的倾 向, 轻 似乎只 有本体研 究才 质差异巨大。 中国 学 者 把 意 义 作 为 独 立 的 对 象 加 以研 究 , 成 了 以汉 言文字学研 究中 , 形 字的形、 义为研究对 象的文字学 、 音、 音韵学 ̄ il 学。 说文解字》 DJ J 诂 《 所 是 真 正 的语 言 学 。 实 际 上 任何 本体 研 究 如 果脱 离 了应 用就 很 难 取 得 正 目前 语 言 文 包含的字在离开语言环境后 , 可以见到它的本义 , 还 看到其本义如何 真 正 的 成 果 。 是 由于 没 有很 好 处理 本 体 和 应 用 的关 系 , 如 汉 引 申 出 新 的意 义 。古 代 学 者 一 直 把 意 义 当作 可 以独 立 研 究 的对 象 看 字 学 许 多 应 用 领 域 , 语 言 的规 划 和 规 范 问题 、 语 的 国际 传 播 和 对 汉 辞 待, 而不认为它从属于语法。 在训诂学 中, 意义是可以分析的 , 它运用 外 汉 语 教 学 问题 、 字 规 范 和 国 际 通 用 标 准 问 题 、 书 编 纂 问题 等 , “ 界” 义 的训 释 方法 , 是在 意 义 内部 进 行 结 构 分 析 。 统 语 言 学 还 特 都存在 由于本体研 究的滞 后或游离而产 生的诸 多难题 ,影响 了我国 就 传 阻碍我国 向高科技信息时代前进的步伐。 别 重视 语 音 在 词 汇 语 义 系统 、 源 系 统 、 词 韵 律 中 的 表 现 , 人 很 社会语言生活的健康 发展 , 词 诗 古 今 少做 纯 形 式 的运 作 , 是在 务 实 的基 础 上 以 音 证 义 , 而 以义 证 音 。 这 是 因 此 , 后 的汉 语 研 究 必 须 重 视 本 体 与 应 用 的 结 合 。 为 了解 决好上面 的几 个问题 ,我们 必须坚持语言学研究理 论和 传 统 语 言 学 研 究 的又 一 特 色 。 语言学的方法必须多样化 , 用一种方法排斥和 否定 13 重 视语 言和 文 化 的 关 系 在 中 国 古 代 的 语 言 研 究 中 , 直 有 方法的多样 化。“ . 一 人 认 很浓厚 、 自觉的人文传统 ,离经辨 志” “ 很 “ 、 随文释义” “ 、微言大义 ” 等 另 一种 方 法 是 不妥 当 的。 这 是 因为 , 类认 识 自然 、 识社 会都 比认 说 法 , 表 明人 们 自觉 不 自觉 地 追 寻 语 言 背 后 的东 西 。 因此 , 统 的 识 自身容 易 , 都 传 认识 自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 不是某个单一的研究 文字学 、 训诂 学 研 究 历 来 与 文 化 有 着 密切 关 系 , 文 字 构 成 的 理 据 、 路 线能 够 解 决 的 。 ” 有 我们 的 汉语 言 文 字 学 有 了 自主 创 新 的能 力 , 如 只 古 代 名 物 典 章 制 度 的 训 释 ,都 直 接 牵 涉 到 文 化 ,或 是 直接 为 文 化服 才 能和 西 方语 言 学 界 进 行 平 等 对 话 ,汉 语 言 文 字 学研 究 的道 路 才 会 务 。 这 就 是 语 言研 究和 文 化研 究相 结合 的 学 术传 统 。 越走越宽广 , 这就是解构 主义给予汉语 言文字��
结构主义视野中的文本解读1
结构主义是当代中西方最重要的文论之一。
它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本解读方法。
结构主义强调现象的内在结构,其流派与内涵复杂。
本文所指的结构主义是现代语言学和现代文艺批评方面的流派。
本文重点在阐释以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来解读文本,并提出其解读文本的独特性与有效性,从而说明这具备科学化解读文本的方法在语文教学的可操作性。
本文的内容包括结构主义的理论背景、特征、文本结构的构成、文本结构的模式和文本结构的实例。
关键词:结构主义文本解读文本结构结构模式结构主义视角中的文本解读结构主义是当代西方最重要的文论之一,在20世纪人文学科领域出现后不但曾占据欧美文坛主导地位,同时也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结构主义传到中国后也对当时的文艺界产生很大的影响。
结构主义开始是以一种特定的思维的方式出现的,后来它进一步发展为一种文本分析方法。
结构主义是观点十分复杂而没有统一的学派。
它强调认识一个现象必须先明确这一现象的内在结构。
这个内在结构包含现象自身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它形成更大结构的其他现象之间的关系。
结构主义的流派繁杂,本文所指的结构主义是指现代语言学和现代文艺批评方面的流派,并以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来解读文本。
结构主义在解读文本方面有其独特的一面,是少数具备科学化解读文本的文论和比较能具体操作的文本分析方法。
这种方法在东西方文坛占据了一段很长的时间里,并且在解读文本起了影响深远的作用。
一、结构主义文论的理论背景任何一种理论都不会凭空出现,必然有其思想渊源和学术积淀。
结构主义的出现也是得益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结构主义源自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 《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
此书是由索绪尔的学生巴利、薛施蔼等人根据其手稿和授课笔记整理出版而成的。
它奠定了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基础。
索绪尔认为语言的特点并非由语音和意义本身所构成,而是由语音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构成的网络和体系,这就是语言的结构。
结构主义视阈下的汉语语法研究
位 于这 条 轴 线 上 ” l 2 J ( “ 。在 此 基 础 上 , 索绪 尔 提 出 了研 究存 在 于某 段 时 间 内 的共 时 语 言 学 和 研 究 语 言在 不 同时期 内发 展 、 变 化 的 历 时语 言学 , 并把
同:
C
( 一 )索绪 尔普通语 言学 的理论 与 方法
索绪 尔是 1 9世 纪后 期 至 2 O世 纪初 期 的 语 言
学大师 , 其思想主要体现在《 普通语 言学教程》 一 书中, 该 书 自问世 以来 一 直 为 后 人 所 学 习 和研 究 ,
并 对 现代 语 言学 的发 展 产 生 了极 为 深 远 的 影 响 。
对 汉 语 语 法 研 究 产 生 了 重要 影 响 。
关键词 : 结构主义 ; 美 国描 写语 言 学 派 ; 汉 语 语 法
中图分类号 : H 0 3 0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2 o 9 5— 4 7 3 5 ( 2 0 1 3 ) 0 1— 0 1 1 5— 0 5
正如英 国语 言 学 家 罗 宾 斯 所 说 : “ 索绪尔对 2 0世 纪语 言学 的影 响是 无 与 伦 比的 , 可 以说 , 是 他 开创
了2 0世 纪 的语 言学 ” … 。
A
索绪 尔学 说 的根 本 观点 是 语 言 是 一 种 符 号 系 统, 语 言符 号 是任 意 的 。符 号 是 能 指 ( 音响形象 ) 和所 指 ( 概念 ) 相 联 结 所 产 生 的整 体 , 二 者 之 间 没
结构主义视阈下的汉语语法研究2013年第1期派的田野调查程序根据对立和互补相似原则提取音位根据最小同一性对比提取语素根据最小的自由形式提取词根据鉴定字在句中的分布确定词类根据词类在组合中的分布提取直接成分根据结构功能原则判定结构关系根据并立扩展确定层次根据变换分析分解歧义等
结构主义视阈下的汉语语法研究
结构主义视阈下的汉语语法研究
最早将结构主义语法理论引入汉语语法研究的是赵元任的《国语入门》(又译为《北京口语语法》,1948年,在国内最早使用结构主义方法分析汉语语法的是《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丁声树、吕淑湘等)。
随后朱德熙等人将结构主义在汉语语法研究中深化,20世纪80年代年代开始盛行于汉语语法学。
总结起来,结构主义语法对汉语语法研究的影响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1.划分词类标准的变化。
由传统语法的意义标准,转为结构分布(即功能)标准。
2.句法分析上引进了层次分析法。
3.增加了“语素”这级语法单位。
4.重视语序分析。
如主语宾语的确定,传统语法以意义为标准,而在结构主义语法影响下,以语序为主要依据。
5.对某些语法现象认识的改变。
如:“今天晴天。
”这个句子在传统语法中认为是省略了“是”这个动词,因为主观规定名词不能作谓语。
结构主义语法认为这就是一个名词谓语句,名词可以做谓语。
80年代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吸收了较多结构主义语法的观点。
结构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汉语语法研究的科学化、系统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它回避意义、排斥意义的做法,又难免使其研究陷入纯形式化和缺乏实用价值的境地。
浅谈解构主义下的互文性视角及可译性
浅谈解构主义下的互文性视角及可译性摘要】解构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给翻译带来了各种深刻的影响,即,文本中的意义始终处于“延异”和“撒播”的状态,意义的再生变得扑朔迷离,翻译的忠实对等原则似乎已成明日黄花,语言的可译性有被边缘化的风险。
本文以解构主义的积极成果——互文性来证明语言可以从多个角度考虑进行翻译,尤其是文本叠加使翻译变得可能。
【关键词】解构主义;互文性;可译性;文本叠加自柏拉图以来,西方文化传统一直与逻各斯主义(logocentrism)有着极深的渊源。
但否定理性、颠覆秩序的哲学思潮也一直伴随着西方文化的发展。
解构主义这一反传统的翻译流派就扎根于后现代主义的复杂语境中,正如在《解构主义与翻译》出版前言中所说的那样,谈到解构主义,“我们往往过分强调了他的否定性、颠覆性所带来的消极一面,而忽略了它的积极一面,即,它揭示了文本的无始源性、开放性和互文性,把包括文学文本在内的一切文本看成是无限开放和永恒变化的动态过程:它的分解式阅读理论强调了阅读、批评的创造性。
”解构主义强调文本的不确定性和非中心性,文本只是信息的提供者,它有待接受者根据不同的语境去发掘不同的意义,有多少接受者,就有多少文本(Nord,2002:31),从而就有多少个译本。
这就说明,解构主义给人们提供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思路,它打开了结构主义封闭性、自足性和排外性的思想禁锢,让人们能够从互相连通、彼此联系的互文性视角理解翻译问题。
与其认为互文性成了一个作品与特定的前面文本关系的名头,倒不如说它指定这个作品参与了文化的话语空间,即,文本与文化中各种语言的关系;文本与那些替它清晰地表达出各种文化可能性的文本的关系 (林伟,2007:239)。
在这里,文本和文化可以是正态分布,即文本和文化属于一个语言系统,而大部分情况下它们是反向呈现,因为翻译问题主要是不同语言系统之间的关系,于是就出现了不同语言系统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国家民族之间的交往是在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平等开展的,语言的意义表达成为不可逾越的话题。
试述我国汉语言学的继承与发展
试述我国汉语言学的继承与发展作者:滕飞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2010年第10期摘要:解构主义思潮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在中国的影响也日益显示出来。
在此视角下,我们反思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既要承认我们的成就,同时也要发现我们的问题。
我们应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从汉语言文字的客观事实出发,破除欧洲中心主义的思想,总结出汉语言文字的规律,开拓新世纪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道路。
关键词:解构主义文字语言学传统发展对策随着人们对社会和政治问题认识的深入,逻辑中心主义和结构主义等在人们的政治文化生活中不能发挥有效的功能,西方思想逐渐陷入迷惘、失望和忧愤之中。
西方语境也出现了反形而上学传统的后现代思想。
作为后现代思想之一的“解构主义”思潮,对政治、哲学、文学、语言以及人的思维方式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思潮开启了西方政治和哲学思潮新的发展方向。
德里达以《文字语言学》、《声音与现象》、《书写与差异》三部书出版宣告解构主义的确立,形成以德里达、罗兰·巴尔特、福科、保尔·德·曼等理论家为核心并互相呼应的解构主义思潮。
解构主义直接对人类文化传播载体——语言提出了挑战。
德里达以人的永恒参与为理由,认为写作和阅读中的偏差永远存在。
他把解除“在场”作为理论的思维起点,以符号的同一性的破裂,能指与所指的永难弥合,结构中心胜颠覆为“差异性”的意义链为自己理论的推演展开。
兴起于西方的解构主义思潮,是对西方中心主义传统思潮的反思。
现在“解构”一词不再属于哪一个领域或地域,而是属于人类自身。
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我们今天研究“解构主义”,吸取其精华,也就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中国。
1 中国的传统语言学形成的优良传统在今天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中,我们首先应该继承自己的优良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语言学最值得我们发扬的传统有以下三点。
1.1 重视实证和归纳现代学术意义上的实证法来自西洋。
从解构主义视角解析汉字设计艺术
系列设计里面 ,田中一光先生并没有运用那些完整的汉字 形态来演绎对字 的理解 ,整幅画面仅仅是 由汉字的基 本笔 画构成 。各种笔 画以一种破碎 的有冲突 的甚至有碰撞趋势 的形态分割 出主题空 间,奇迹般地展现 出字 中所蕴藏 的无
量 、空 间等 的借用 中,制造 出一种 混集 结构 ,用 载体 与灵
让我们试着重新构成笔画 ,看看会 有什么不 同之处 。 日本设计大师 田中一光先生 曾在为森泽值字公司宣传
所 作 的一 系 列 招 贴 设 计 中 ,充 分 利 用 了 中 国书 法 的 “ 永字
八法 ”及汉字最基本 的结构元素点 、横 、竖、撇、捺 、钩
等 构 成 画面 ,整 版 的构 成 排 列 具 有 强 烈 的视 觉 感 。在 这 一
受。设计者故意将古人的书法字模扩大到整个画面,为了
消解 其意义 甚至 去用边 缘线将 字符 切割成 难 以辨识 的汉
字结构。最后得到的汉字的碎片构成了一种失去概念意义的
二 、汉 字字 体设 计 中的解构 主 义
汉字 ,是一种极 具特 色的字体 ,方方正正,人称 方块
三 、解构 主 义对现 代汉 字应 用设计 的冲 击
解构主义对汉字 的分解 ,从一般的汉字语言意义上 的
2 0 1 7 年第5 期_
业 务研 究
构 成原 理来 说 ,它 的生 命意 志和存 在形态 可 能会不 复存 在 。设计者在对 汉字进行解体后,再重新利用 中国汉字的 某 些基 本原则以现代意识和平面设计进行重构 ,形成一个 视 觉形 式,这种多空间重迭、分离 、接触、覆叠 、透叠 、 结合、重合在画面上带来 了多维多义的实验性特征 ,这些
性表现一种设计风格 的探索兴起于2 0 世 纪8 0 年代 ,它 的哲学渊源则可 以追溯至 1 9 6 7 年 。当时一位 法 国哲 学家 雅克・ 德里达 ( J a c q u e De r r i d e , 1 9 3 0 -2 0 0 4 )基 于对语 言学 中的结构主义 的批判 ,提 出了 “ 解构 主义 ”理 论 。他 的核心理论是对于结构本身 的反感 ,认为符号本 身 已经能够反 映真 实,对于 单独个体 的研 究比对 于整体 结构 的研 究更为重要 。解构主义是对现代主 义正统原则和 标准 批判地加 以继承 ,运用现代主义 的语汇 ,颠倒 、重构 各种
解构主义理论视角下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解构主义理论视角下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卜巧玲
【期刊名称】《宿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25)12
【摘要】从解构主义对文本终极意义否定的角度,针对文本是否存在"终极意义",借鉴当代文化理论中的解构主义和解释学的一些理论,结合翻译研究中有关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研究结果,探讨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提出了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翻译活动中同时存在的一对矛盾体,是语言之间共性和个性的体现.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对立统一使得同一原作会出现多种不同的译本,从而给文学翻译研究工作者提供一个看待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新的视角.
【总页数】3页(P67-68,108)
【作者】卜巧玲
【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南,232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从解构主义视角评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 [J], 王辰玲
2.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唐诗翻译的不可译性 [J], 龙璐
3.解构主义视角下的不可译性浅析 [J], 曹盼盼
4.解构主义翻译观视域下文学作品不可译性探究 [J], 付巧玉
5.情感视角下中英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J], 王寒;刘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构主义视角下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我国当代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势不可挡。
在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字学也拥有了新的发展空间。
西方哲学的思想反叛,生成了对立于结构主义和逻辑主义的解构主义,自其生成之时起,便成为了当代学术领域的新的研究视域。
将汉语言文字学嵌入到解构主义领域当中能够看出,我国传统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并不局限于汉语言本身,而是一种包含中华民族悠久传统和历史文化的一门新学科。
而对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已经不能够再满足于传统视角,只有突破西方中心主义思想的束缚,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汉语言文字学理论。
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浅谈解构主义视角下的汉语言文字学发展创新之路,以期能够为相关领域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些许力量。
标签:解构主义汉语言文字学研究
前言
在上个世纪初期,解构主义在哲学领域当中的深入发展为西方思想的多元化延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汉语言领域的研究也因此拥有了新的视角和切入点。
到了二十世纪中期,社会形势的变革促使政治问题成为了社会的主要问题,解构主义和逻辑中心主义在政治领域当中的作用逐渐凸显,西方语境开启了后现代研究新领域。
解构主义思潮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诸多领域人们的传统思维方式,为西方政治与哲学思潮的转型提供了新的契机。
汉语言文字学领域的研究也由此拥有了新的指导方向,为解构主义视角下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一、解构主义概念
解构主义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挑战,以反对柏拉图式的形而上学思想为主。
解构主义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法国,由雅克·德里达提出,对语言文学中的文字进行有效的结构分析,认为文字个体的存在价值高于语言文学的整体本身,重视文字结构本身的存在,将传统化的思想观念进行有效的打破,创建一种新型的文字解说模式,将传统化、规律化的模式进行有效的钙和,形成不同于以往的现代化模式。
换言之,其存在和发展的真正意义在于一种全新的价值理念和新型的价值观念,包括社会道德层面、精神领域层面、思想意识层面和文化风格层面等内容,对这些内容进行有效的再梳理和重新创造,建立一种更为合理的秩序,在结构和逻辑上将其从美学、力学和功能三方面进行有效的构建和分离,进而产生一种新的存在价值,重视个体的价值高于整体的作用[1]。
二、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价值
汉语言文字学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等方面息息相关,是建立在传统文字基础上的一种文化研究模式。
加强对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
可以有效的了解中华民族人民的思维模式、交流手段和传达情感,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化、系统化的掌握和了解汉语言文字本身所传达的精神,对其存在的规律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分析,从而探索中国民族文字演变和发展的重要规律,汉语言文字学能够有效的展现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点,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思想和文化的精髓所在。
在重视其语言文化的基础上,要更加深层次的了解和阐述中华文化的内涵和底蕴,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对传统的形而上学思想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特色,在汉语言文字当中,对词汇进行重新的建造、构建,深刻剖析各字词之间的关系,以全新的视角对汉语言文字进行深刻的诠释[2]。
三、解构主义视角下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方法
汉语言文字学中应用解构主义是看中解构主义其解构文章,以点论意的深度剖析特点,其可有效保证解构主义对汉语言文字学的充分诠释,从而深度认知文字的含义及魅力。
故此,科学采用解构主义思想,研究汉语言文字学的方法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语音研究
语音研究即汉语言文字学的发音研究。
众所周知,在我国语言文学体系中,语音拥有着十分独特的魅力。
其利用一个词的音调转换,便可囊括疑问、肯定、不屑及应答等多种意思。
借由解构主义视角探究语音,便可认知其玄妙的特点背后深刻的寓意。
以“啊”为例,代表一声的“ā”可作为普通的应答语,而作为二声的“á”应用时则表示疑问,到了四声的“à”时,此单字可用来表示惊讶或恍然大悟。
综合而论,单单一个单字,仅因音调不同,有了全然不同的解释,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字学中的语音研究,与解构主义充分融合,可有效表现其语言内涵。
2.语法研究
相较于语音研究相对简单,语法研究则较为复杂。
在中国的文章应用中,往往因词语连接的差异促使文章内容关联词使用的差异,每个关联词在应用过程中,会随着前后词语的特征而有所改变,这是传承于中国汉语言文学中的汉语言文字魅力,在解构主义视角下的汉语言文字学是较为重点的研究对象。
其中,以“的、得、地”的应用为例,其前方词语差异将造成后续词语的使用差异。
“的”的前方一般以名词为主,而“地”则多出现在动词之前,另外“得”则通用语形容词前,虽然发音相同,但是其应用语法却有着天壤之别,在解构主义的研究中,其也将拥有不同的深度与含义[3]。
3.词汇研究
词汇研究是汉语言文化学研究的又一重点,在汉语言文学中,词汇的应用往往寓意深刻。
站在解构主义的视角之下,汉语言文学中的每个词汇,都可赋予极为深刻的寓意。
例如狐假虎威,就其表面意思为狐狸借助老虎的威严来作威作福,但是站在解构主义的视角下,“狐”则代表虚张声势者,“虎”则代表这些虚张声势
者的虚假靠山。
深入探究“狐假虎威”一词,作为隐喻中的典型词语,其内涵的深刻寓意不言而喻,其诠释的道理也呼之欲出。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隐喻这种修辞仿佛正是解构主义的着力点,因为存在隐喻,解构主义于汉语言文字学中的应用便更为顺理成章,科学合理。
综上所述,解构主义视角下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可有效推动汉语言文字学的科学发展与合理应用,从而推动汉语言文学及汉语言文化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 孙和平. 浅析我国汉语言学的继承与发展[J]. 语文建设,2013,14:71-72.
[2] 陈芙. 从解构到建构——外译汉与汉语中的词汇迁移现象[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05:49-55.
[3] 李莎. 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3:6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