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翻译学的语言学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建构 主 义 学 习理 论在 翻译 教 学 中 的应 用研 究
王 晓敏
( 吉林 建 筑工程 学 院外 国语 学院
中圈分类号 : 4 G6 2 文献标识码 : A
吉林 ・ 长春
102 ) 30 1
文章编号 :6 2 7 9 ( 0 9)8 1 5 0 17 — 8 42 0 1— 5 ~ 1
情景下 , 借助于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 的帮助 , 利用必要 的学 习资源 ,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生是 信息加工的主体 , 是 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不是 外部 刺激的被动接 受者和被灌输 的对 象。教师是意义建构 的帮助者 , 促进者 。这就意味着 教师应 当在教 学过程 中采用全新 的教学模式 , 全新 的教学方法和全新 的教学设计
3 建构 主 义 学 习理 论 指 导 下翻 译 教 学 实 践 1 引 言
随着认 知心理学逐渐取代行为主义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把学习 者看作信息加工 的主体 , 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 的认知学习 理论也逐 渐深入人心。近年来 , 认知学习理论 的一个重要分支— — 建构主义学习理 论在国外逐渐流行 ,在 国内也逐步受到广泛 的重 视, 越来越多 的教育工作者加入 到对建构主义教学和学习理论的研 究中。 2 建 构 主 义理 论 概 述
理念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 自行为主 义学 习理论和认知 主义 学习理 论之后更贴近学习者认知规律的一门学习哲学 , 强调知识与经验的 双向建构。其 中对多媒体教学影响的主要 观点有 : 1 学生 中心观。建构主义建构 的意义是指 : 事物的性质 、 律以 规 及事物之问的 内在联系。在学 习过程 中, 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
摘 要 本文 主要探讨 了在建构 主义学习理论 的指导下 , 进行 素质教育实施 的翻译课堂教学实验中。 为学习者构建一种随时激发 创造性与教 学内容相结合的语言环境和 学>环境 , - - j 形成 了一种教 与 学的新模 式。 关键词 建构主义 翻译教 学 协作翻译
结构?解构?建构?——评《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
结构?解构?建构?——评《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朱灵慧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07(000)029
【摘要】《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在对已有的几种翻译研究范式展开批评
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建构主义的视角,即:以返回翻译本体为主旨,以实践哲学为哲学基础,以交往理性为理论基础,以共识性真理为真理观,以言语行为理论为语言学基础.本书既有对中国传统译论的继承,又有对国外译论的借鉴,思辨结合,有驳有立,在证实与证伪的结合中提出了新的翻译研究范式.
【总页数】2页(P185,189)
【作者】朱灵慧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6
【相关文献】
1.论德里达解构思想的建构精神——翻译学视角下的阐释 [J], 王军平;陈忠良
2.译学的反思与重建──评译学新著《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 [J], 秦文华
3.建构主义翻译学视角下的中国特色词翻译——以《今日中国》的中国特色词为例[J], 何姗;潘缌缌
4.三种视角下的翻译理论研究——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到建构主义 [J], 程孟利
5.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医英译实践的解构与建构 [J], 张宏;付珊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建构主义视角下基础英语课堂上学生翻译能力培养探微
中 图分 类 号 : 3 93 H 1.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 2 6 ( 0 2 0 — 0 9 0 10 — 5 0 2 1 )4 0 6 — 3
二、 基础 英语课 堂在培 养 学生翻 译能 力 中的重要 作用
在 20 0 0年 3月颁 布 的《 等学校 英语 专业 语 教学 大纲 》 以下简称 大 纲 ) 的教 学 原则 明确指 出 高 ( 中 “ 言基本 功 的训 练是 英语 教学 的首 要任 务 , 须 贯穿 于 4年教 学 的全过 程 。在 注意 听 、 、 、 、 语 必 说 读 写 译
学 一二年 级 已经开设 , 由于考虑 到 , 翻译 不仅 需要 良好 的双语基 础 , 更是 输入 输 出技 能 的综合 运用 , 并 涉及 两 种或 以上语 言 的文 化及 表 达 , 因此 , 及 到翻 译方 面 的专 业课 程 多数 是 在大 三 下学 期才 开设 。 涉
在 一二 年级 , 翻译 训练 的几 乎 空 白导致 了低 年级 学生 翻译能 力 的薄 弱 ; 外 , 此 多数 学 校在 高年 级 开设
一
、
引 言
“ 、 、 、 、 ” 听 说 读 写 译 是语 言 学 习者所 需 掌握 的五 项基 本技 能 。但 在 实 际教学 中 , 师往 往 忽 略对 教 “ ” 力 的培养 。近年 来 , 译 能 随着各 领域 国际交 流 的频繁 , 社会 对高 素质 翻译人 才 的需求 也逐年 上升 , 越 来 越 多的教 师和 学者 意识 到 了英 语专 业 学生 翻译 能力 不足 亟待 提 高 的问题 ,但 在呼 吁相关 教 师重 视 此 问题 的同时 , 少有 人给 出具 体 的实践 操作 方 案 。笔 者 在从 事两 年 的基础 英语 课程 实践 基础 上 . 很 尝 试 以建构 主 义理论 为 依据 , 以所 教教 材 《 综合 英语 教 程 4 ( 为 诚 主编 ) 》邹 为例 , 计 针对 所教 课 文 的相 设 关 翻译 知识 拓展 活动 , 希望 以此 抛砖 引玉 , 引起 教 师们 对基 础英 语课 程 上对 学生 翻译 能力 培养 的重 视 以及对 相关 实践 方法 的研究 兴趣 。
情报学术语Intelligence汉译述评
情报学术语Intelligence汉译述评作者:路玮丽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8年第01期内容摘要:术语命名与翻译规范与否影响学科发展。
情报学理论的引进要求译者用准确的汉语译名指称引进的概念。
核心术语intelligence在英文著作的汉译本中大多被译为“情报”,该汉译是否尊重知识的客观性和原文作品的定向性?是否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和解释的普遍有效性?译名应该是什么?在建构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评论不同语境下intelligence的汉译,并建议根据原文的定向性,将其分别译为“情报”、“情报工作”或“情报机构”,或采取零翻译策略,即在译语中引进源语术语并加注释。
规范术语汉译,厘清相关概念,有利于推进情报学健康发展。
关键词:建构主义翻译情报 intelligence术语是在特定学科领域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或限定科学概念的约定性语言符号,是科学知识在语言中的结晶[1]、科学研究的前提。
术语规范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科发展。
因此,在科学研究中,规范术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翻译中规范术语译名同样重要。
我国的术语翻译实践历史悠久,从汉唐的佛经翻译到明清的科技翻译,从五四时期的西学译介到当今各学科的国际交流,术语翻译都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在情报学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大量情报学理论的引进要求译者用准确的汉语译名指称引进的概念。
我国的情报学理论得益于术语的引介和翻译,但也难免受到误译的消极影响。
例如,情报学术语“intelligence”基本被译为“情报”,该译名是否尊重知识的客观性和原文作品的定向性?是否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和解释的普遍有效性?译名应该是什么?建构主义翻译理论为我们回答上述问题提供了有益的视角。
1.理论框架:建构主义翻译学的翻译标准翻译标准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关于翻译标准的研究和争鸣从未停止。
其中有代表性的标准有“忠实”和“等值”。
忠实标准以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为代表;等值标准以奈达的“等值论”为代表。
建构主义视角下翻译课堂自主学习模式[论文]
建构主义视角下翻译课堂自主学习模式探讨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翻译教学的地位日益凸显。
而翻译能力的提高,靠的是翻译学习者大量的翻译实践,这就需要学习者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那么,翻译教学必须从传统模式中走出来,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正是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地位,同时也强调学习者之间的协作与教师的重要性。
根据这一理论,在翻译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翻译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实现课堂价值;强调学生中心观,促进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扬协作精神,在翻译协作中建构翻译知识;改善教学环境,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来辅助教学来提高课堂效率;利用网络的优势,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注重评价环节,鼓励翻译实践。
改革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相互协作,体验翻译的乐趣,建立翻译的信心,从而在大量的翻译实践中获得翻译能力的提高。
建构主义翻译自主学习一、引言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我国大多数高等学府、大学院校都开设了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并加强了对翻译人才的重视和培养。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社会上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对翻译人才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
虽然这对外语教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但其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仍处于全面改革时期,特别是翻译教学方面。
然而,翻译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在翻译课上学点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就能达到的。
毕竟,翻译是英语专业学生必备的一项技能,涉及到学生对英汉两种语言的综合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翻译能力的提高,必须通过翻译者不断的实践和总结经验才可以获得。
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
老师围绕有限的教材进行填鸭式的教学,一味地站在讲台上灌输书本中死板的知识;而学生则依赖于教师填鸭式的教学,被动地接受所限的书本中的知识。
在目前的翻译教学课上,很多老师在翻译课堂上仍然沿用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以“教”为中心,介绍翻译的历史、要求及翻译;讲解翻译中用到的各种方法技巧;介绍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提供一些句子或段落供学生练习然后给出译文;讲解语域、文化等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名家名译赏析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英语专业翻译语境教学——以吉首大学为例
、
会互动 理论强调人 的学 习与发展在其 与他人交 往与互 动 过程 中 , 强调 学习 的环境 。 建构 主义学 习理论则 认为知识 的学 习和传授重点在于个体对知识的转换 、 加工 、 处理 , 学 习是在一定环境 中对原有的经验 、 心理结构和信念 为基 础 来建构知识 , 强调 学习的主动性 、 社会性和情景性 , 对学习 和教学提 出了许多新 的观点和理论支撑 ,对知识 的学 习、 掌 握及教学起着重 要作用【 引 。 这一 理论还强 调学习是 一个 积极 主动与情景联 系密切 的 自主活动 , 学 习情 景要与实际 情 景相结合 , 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环境 下借 助他人的帮 助, 利用必要 的学习材料 , 通过 意义建构 的方式而获得 。 建 构主义 为英语专业翻译语境教学奠定了坚实 的理论基础。 二、 语境与翻译教学 语 言界研究语境 最早始 于伦 敦功 能学派创始 人马林 诺夫斯基对语境的定 义 , 他认为语境可分为情景语境和文 化语境 。 语境还 可分为宏观语境 和微观语境 , 宏 观语境指 把具体某 句话 的实 际环 境或现实语境 和社会情 景各方 面 当作语境 。 微 观语境是从研究语言效果 的具体实 际情况 出 发来描写语境 。 我 国语 言界也有语境分为情景语境 和文 化 语境 的理论 ,认为情 景语境是指语 言行为发 生时周 围情 况、 事情 的性 质 、 参 与者 的关 系 、 时间、 地点 、 方式 等 , 文化 语境是指任何一个语言使用所属的某个特定的言语社 团, 以及 每个言语社 团长期形成 的历 史 、 文化、 风俗、 人情 、 习
俗和价值标准。 韩礼德 ( H a l l i d a y ) 认为学习是一个语境化过程 , 通过语
篇的语境化可 以使学生 了解在什么语境 中出现什么语篇 。 语境教学的任务是探讨语言在学习中的作用 ,是帮助学生 实现语言的语境化来学习 ,通过语言和语境的互动来教授 语言I 4 1 。 由此可见 , 语境在翻译教学与实践过程 中十分重要 。 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英语专业翻译语境教学 建构 主义认 为 , 语言学习者是知识的积极探求者 和建
建构主义——一种全新的翻译研究范式
2362018年24期总第412期ENGLISH ON CAMPUS建构主义——一种全新的翻译研究范式文/梁秀秀【摘要】翻译学是当前我国翻译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吕俊教授提出的“建构主义翻译学”在众多西方翻译理论中占据一席之地。
建构主义是对以往几种翻译研究范式的总结,分析和批判,是一种全新的翻译研究范式。
本文从翻译研究范式出发,着重探讨建构主义翻译学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翻译研究范式;建构主义;解构主义【作者简介】梁秀秀(1993.03- ),女,山东即墨人,青岛市崂山区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翻译研究已历经两次大的范式嬗变,带有神秘主义的语文学范式遭到了结构主义的冲击,而后结构主义的“工具性”又遭到了解构主义的抨击。
但这三种范式大多带有西方翻译理论的影子,很少有中国学者自己的创见。
一时间,解构主义思潮成为了当时的主流,但是解构主义的“任意性”也遭到了众多学者的批评。
不久,吕俊教授提出的“建构主义翻译学”打破了这一沉寂期,对以往的三种范式做了比较和中肯的评价,并论证了“建构主义翻译学”的合理性。
一、为何要进行建构的翻译学研究语文学范式的缺陷是依赖译者的主观直觉来理解客体,强调人的精神与灵感,在翻译上造成了神秘主义。
这种范式是一种心灵真理观,那结构主义就变成了符合论真理观。
“符合论真理观认为真理是某种负荷者与它所表达(或代表的)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如果它们相符则为真,否则则为假”,这种真理把语言视为工具。
其“封闭性”、“工具性”遭到了解构主义的否定。
建构的翻译学在反思解构主义的同时,也从解构主义的身上学到了很多。
其一、解构主义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以前的知识结构被改变,其目的是让人们去分析这一结构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去发现其中有什么不合理的东西。
西方翻译学者抓住了解构主义的“重构性”(reconstruction),重构性是指完全破坏事物等表面特征,而是拆解旧的理性,发现其中的不合的逻辑因素,找出其理论上的缺陷,建立一种新的联系。
建构主义翻译论对翻译实践指导意义的一点认识-最新文档资料
建构主义翻译论对翻译实践指导意义的一点认识1 建构主义理论翻译学简介最早提出建构主义的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后来经过维果茨基( Vygotsky)、奥苏贝尔( Ausubel)、布鲁纳(Bruner )等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丰富和发展,其发展为完整的理论。
建构主义指出人类在已有的旧有认识的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认识和处理。
旧知识与新知识的互相发酵建构了对整个世界的认识。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吕俊在2006年发行了一本名为《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的著作后,建构主义翻译学开始正式介入中国学术圈。
并为翻译评价、翻译实践甚至翻译教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在译界引起了巨大的共鸣。
建构主义翻译学主张用在现实交往活动中译文是否能实现源文的交际功能来检验译文的质量;共识性真理观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即人类的一切知识和经验都是在背景知识中沉淀下来的,是大多数交往主体认同的。
①(吕敏宏,2008)基于此,建构主义翻译学在翻译标准上提出译文不仅要遵循“符合性真理”,更要用“共识性真理观”来考察其理解的合理性和普遍有效性。
②(吕俊,2003)也就是说,译文要遵守目标语语言环境中既有的共识性理解。
译文的交际价值要在最大程度上与源文的交际意义对等。
吕俊教授指出:“建构主义……语言观认为在人类交往中……必须遵从语言的协调性规则(regulative rules)。
”③在翻译的不同领域,建构主义翻译学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建构主义翻译学对文学翻译、商务翻译、科技翻译的指导意义来认识其运用及价值。
1.1 文学翻译领域“An old dog like him never barks in vain, whenever he barks, he always has some wise counsel worth listening to.” 的中文翻译可如下:译文1. 像他这样的老狗是从来不乱叫的,一叫他总有高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翻译教学之初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翻译教学之初探摘要: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翻译教学相结合,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情境教学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助于翻译教学目标的实现,并将其应用于翻译教学能满足《教学大纲》对翻译人才培养的要求。
关键词:建构主义;翻译教学;应用长期以来,英语专业翻译教学遵循“以教师为中心,基于文本”的传统教学模式,使翻译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气氛压抑,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自信心和创造力均受到制约。
当代教育改革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13,以下简称就《教学大纲》)指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在教学中要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教学大纲》的要求体现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
起源于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何克抗,1997:75)。
本文尝试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探讨其在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的适用性及重要指导意义。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来源于杜威的社会行为主义,维果斯基的社会历史发展论和皮亚杰的发生心理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知识的本质、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师生角色定位、学习情境创设、学习策略和方法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论述,具有“其他学习理论未能同时兼得的优点(刘志雅,黄建榕,2004:9)”,“对于解决我国当前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颇具针对性(刘国忠等,2008:119)”。
1. 关于知识本质的论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已有词语符号赋予它一定的普遍认可的外在形式(章伟民,2000:25)。
基于建构主义的翻译教学方法与
科技信息近些年来,针对国内高校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一直在进行改革,但翻译教学因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和约束较多,改革效果并不显著。
翻译课是高年级的重点课程,也是教学大纲里明确提出培养的重要技能之一,如何提高翻译课的教学效果,已经成为专业英语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本文尝试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视角提出对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改革的建议,以期能够有效促进翻译教学。
一、专业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目前,客观来讲,专业英语翻译教学依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其一,教学方法上仍旧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往往是老师按照课本,精选一些词句的翻译进行讲解示范;或者介绍翻译的标准和要求,演示一些常用的翻译方法;或者是选取一些名篇名句以供练习,然后对照译文进行语言层面的讲解。
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往往只记住了一些生硬的翻译方法和技巧,缺乏灵活运用的能力,对翻译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技能方面。
其二,目前翻译教程所配套使用的教材内容也比较陈旧,大多数教材侧重于各种翻译技巧的罗列,选材例句段落大多数偏向于文学文本,没有或者几乎没有涵盖文本外的职业翻译特点或因素,如旅游翻译,商务文本翻译等。
教材的时效性,功能性较差也使学生的翻译能力多停留在语言层面,缺少用英语交流信息、表达思想的能力和机会;学生也缺乏必要的积极运用心理的培育和养成。
其三,翻译测试仍采用传统的机械法或印象法,而且对于测试的内容和评分标准,基本上都是由教师自己随意决定的,几乎没有依据相关理论来科学制定翻译测试试卷。
整个翻译测试,特别是文本翻译测试具有相当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另外各种方法单独使用分别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未能发挥各种方法的综合效应。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源自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后经科恩伯格、维果斯基等进一步发展完善。
该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即学习者是学习的中心,学习是由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只是知识构建的辅助者。
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研究
汉语形神 同构指 的是语法 的结构体现语义 的结构 , 按 照语义的先后 、 上下 、 轻重等 自然次序安排结构成分 。 汉语 的组合在形式上不依靠语法的形态标 志来连接语 言成 分 , 不具有时态 、 语态 、 、 、 性 数 格等词性变化 , 是讲究逻辑意义 的心理时间通顺 。汉字起源的象形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 了 汉语语法直观和意合 的特点。
用适量的“ 授人 以鱼” 的模 式 , 教师应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
论 和多次实践。本文将依据建构主义理论 , 大学英语 整合 阅读课堂教 学 , 引进案 例翻译模 式 , 为大学英语 翻译教 学
课 程建设提供经验参考 。
一
促进 者 协作者 、 息 资源 的提 供者 , 现教师 角色 的转 信 实
读 写教程 ( 二版 ) ok 、ok 第 B lB 2和 B k ; o 3 自选 的案 例教
( ) 一 教师是 学生意义建 构的促进者 : 重点 句型分析 。
翻译实践所涉及 的不仅是两种语 言转换 问题 , 更涉及两种 语言所代表的文化。语言是一 种文化模 型, 也是一种思维
方式 。 汉语形神同构与英语形神异构是两种语言对 比研究
【 摘
要 】翻译教 学实践性较 强, 需要强化记忆的知识较 少, 师适 量地翻译理论 与策略的讲解 , 实的 学 教 真
生作 业错误分析及本专业案例语料练 习, 有利 于学生构建有关翻译的动态知识体 系, 更符合建构主义倡 导的教 学
模 式, 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 参与和协商让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 了所学知识 的意义建构。
个环节 : 在第一 、 、 二 三学期进行 阅读 教学过程 中 , 分利 充 用阅读教程 中的语料 , P T形式在课堂上讲解适量 的翻 以 P 译理论及技巧 , 涉及特殊句型的翻译 , 译文对 比等 ; 改革传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英语专业翻译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英语专业翻译随着英语在各行各业的持续普及,增强对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来说非常关键。
而传统的大学翻译教学仅注重对相关知识的翻译,而忽略了翻译的技巧和翻译的语境,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仅掌握了课堂教学的表面知识。
因此需要将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英语翻译教学引入到高校专业英语教学之中,以期待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建构主义理论体系比较多,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社会建构主义和认知建构主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列夫维果斯基和简皮亚杰。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属于建构知识的合作者,应该尽可能的适应学生的发展,同时要求教师尽可能的参与到学生的开放性研究之中,鼓励并引导学生更好的了解和掌握课堂学习的方法和步骤,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课堂学习是教师与学生合同学习的过程,并以学生为中心,反对盲目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指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提倡交往互动式教学。
与此同时,在建构主义理论下,教师并非知识的灌输者,而应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帮助者与合作者,学生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应该是知识主动构建者。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情境的设置是具体的、千变万化的,而在建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是有情境性、生动的,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翻译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在进行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时,要认清翻译的重要性,因为翻译是英语学习的主要手段。
如今,随着语法翻译教学法逐渐被交际教学法所取代,教师开始注重英语交流教学,而对所学篇章的翻译教学比价少,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从教材的编写来看,不仅注重了英语的听、说、读、写训练,还要做好方法的选择。
虽然大多数教材已经有了汉译英的相关练习,但是这些练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学生新词汇理解和掌握能力的考察,并未涉及到翻译方法的使用和选取。
建构主义翻译观
英语口译 潘英杰
目录
CONTENTS
01
建构主义的起源
02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03
建构主义代表人物
04
建构主义翻译观
LOREM IPSUM DOLOR
• 结构主义语言理论帮助人们从本质上认识到翻译活动成 为可能的语言学基础;而解构主义抱着否定与反思的批 判精神,指出了结构主义的缺陷,促进了翻译研究方向 多元化发展。然而,解构主义翻译研究范式不仅缺乏理 性精神,而且缺乏实践指向,不针对任何具体文本的研 究,因此不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建构主义的翻译学旨 在返回翻译本体,重建翻译本体论的知识体系;对一系 列基本问题进行重新思考并指出:构建的翻译学的哲学 基础是实践哲学,认识论基础是广大认识论,理民生基 础是交往理性,真理是共识性真理,语言学基础是言语 行为理论。因此,建构主义翻译学的研究范式具有不同 于以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开放性、实践性、社会性和 “主干清晰、多元丰富”的研究模式等方面。
LOREM IPSUM DOLOR
2016 2015 LOREM IPSUM 2017
LOREM IPSUM DOLOR
2016 2015 LORE M IPSUM
LORE M IPSUM 2018 2017
LOREM IPSUM DOLOR
2016 2015 LORE M IPSUM
LORE M IPSUM
LOREM IPSUM DOLOR
A
LOREM IPSUM DOLOR
B LOREM IPSUM DOLOR
C LOREM IPSUM DOLOR
D LOREM IPSUM DOLOR
E LOREM IPSUM DOLOR
建构主义翻译研究范式解读
概括地 说 , 国的 翻译 研 究 已经 经 历 了三 种 研 我 究 范式 的变 化 , 即语 文 学 式 的 翻译 研 究 (0世 纪 8 2 0 年 代 之前 ) 结构 主义 语 言学 范式 的研 究 (0年 代 到 、 8
天资禀赋的不可知性 为逻辑起点 , 容易导致神秘 主 义或导致不可译论的观点 ; 有重主体轻客体、 重感悟 与直 觉 而轻理 性 的倾 向。许 多有 关 翻译 的论 述都 有 很强 的主体情 愫 , 能提 供更 多 的方 法论 知识 。 不
受 索绪尔 开 创 的 结 构 主 义语 言 学 影 响 , 以雅 各 布森、 卡特福 德 、 尔斯 、 威 奈达 、 马 克 等为 代 表 的语 纽 言 翻译 家 把 结 构 主 义 语 言 学 的成 果 移 植 到 翻 译 领
段 到 即将 进入 的建 构 主 义 阶 段 , 国 的 翻译 研 究 范 我
式 发 生 了一 系列 嬗变 。
一
、
翻 译研 究范 式 的嬗变
范式包 括 科 学共 同体 所 共 有 的理 论 假 设 、 研究 模式 、 研究 方法 、 价值 标准 和形 而 上 学 的原 则 。翻译 研 究 的理论 突破 往往 伴 随着范 式 的变 迁 。
V l2 o 1 o_ 7 N . 0
0c. t201 1
建构主义翻译研究范式解读
董 岩
( 湖南科技大学 外 国语学 院, 湖南 湘潭 4 10 ) 12 1 [ 摘 要] 从语文学研究 阶段 、 结构主义语言学 阶段 、 构 主义的多元 化阶段 到即将进 入的建构 主义 阶 解
9 年代中期) O 和解构主义的多元化研究 (O年代 中 9 期 以后 至今 ) 。虽 然三 个 阶段 在 时 间上 有 大体 界 限 , 但在每一次模式变化后 以往 的模式也会参与其 中。 自20 年以后 吕俊先 生开始的建构 的翻译学的探 01
三个“有效性”和建构主义翻译标准
三个“有效性”和建构主义翻译标准作者:黄丽文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第23期摘要:翻译标准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
文章从论述了建构主义翻译标准的提出的理论基础、具体内容和特点,以期更好的运用建构主义翻译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
关键词:建构主义;翻译标准;三个世界理论;三个有效性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268-一、引言翻译标准是翻译活动必须遵循的准绳,是衡量译文质量的尺度,对于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翻译学者对翻译标准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不同的翻译研究范式提出了不同的翻译标准。
目前我国翻译研究进入了建构主义研究范式阶段,我们很有必要了解建构主义翻译标准,以期更好的用建构主义翻译标准指导翻译实践。
二、构建主义翻译标准的理论基础所谓构建的翻译学是一种交往理性为基础,以构建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翻译研究,并把这一研究对象作为独立的学科知识体系来构建(吕俊,侯问群,2006)。
建构主义翻译学以著名的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的学说为指导。
哈贝马斯借用卡尔波普尔的理论,把现实领域分为三个不同类型的世界,这三个世界分别是①自然世界,②社会世界,③主体世界。
相应地,把交往关系划为三个层面:①认识主体与事件和事实世界的交往层面,②社会中实践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层面,③成熟的主体与其自身的内在本质与他者的主体关系层面。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以普遍语用学为基础,其核心问题是合法的人际关系问题。
他认为一个理解为目的的交往活动必须满足有效性要求。
首先要求言说者必须选择可领会的表达以便说者和听者能够相互理解,即说出可以被人理解的语句;其次是提供给听者一个真实的陈述意向,或者陈述内容使听者与自己分享知识;第三言说者要真诚的以便使听者相信他说出的内容,最后选择的表达式应该得体,以便使交际成功最终形成默契,完成交往活动。
哈贝马斯认为,在三个不同的现实领域,交往活动要采用不同的交往模式和言说者的基本态度。
建构主义翻译学论文
建构主义翻译学中的交往观我国的翻译研究已经经历了三种研究范式的变化,即,语言文学式的翻译研究,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的研究和解构主义的多元化的研究。
虽然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有答题界限,但在每一次模式变化后以往的范式也是会同时参与其中的。
从时间上看,20世纪80年代之前都可以算是语文学式的翻译研究阶段,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市一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为主的翻译研究阶段,儿自90年代中期后是以解构主义多元化为特征的翻译研究阶段,但这几个理论都有其缺陷与限制,要么是语言决定论的极端,要么有主体意志过分张扬的弊端。
在对这些翻译研究范式的批判与反思基础上,有学者提出了建立建构主义翻译学来解决原有这些理论所存在的问题。
下面是对各个范式进行的整理,从整理中可以发现建构主义范式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所谓建构主义翻译学,是一种以交往理论为基础,以建构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翻译研究,并把这一研究对象作为独立的学科知识体系来建构,是一种重建性质的研究。
它的哲学基础是实践哲学,理性基础是交往理性,真理观是共识性真理,语言学基础是言语行为理论。
所有这些理论基础都是和交际理论分不开的,都是在言语行为中来研究,可以说,建构主义翻译学虽然强调翻译研究应该回归到语言研究的问题上来,要以语言为研究主体,但是也是非常强调翻译活动中的交际交往问题的,并且交往观始终贯穿在建构主义的各个理论基础之中。
从哲学基础上来看,以前的翻译研究如传统语文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解构主义翻译研究,都有着各自的哲学基础。
但是无论是结构语言学还是解构主义理论都没有很好地解决翻译学问题,其原因在于他们所依据的哲学都属于理论哲学都属于理论哲学,而非实践哲学,理论哲学缺乏时间指向,而更偏重于理性思辨。
如结构主义语言学所依据的认识论,主体哲学所追求的是万物中不变的本质,而排除繁芜复杂变动不居的表面现象。
在这基础上形成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也同样只关注语言在理想语境与没有主体价值与情感介入的纯净状态的规律。
公示语翻译问题研究现状评述
公示语翻译问题研究现状评述作者:赵凛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29期摘要:旅游翻译中的种种问题造成了翻译质量低劣,尤其旅游景点公示语中的英译问题,其翻译质量低劣,这样会大大降低景区、景点及旅游地的品位。
因此,旅游景点公示语翻译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翻译理论;研究现状;意义一、翻译观综述吕俊教授提出的“建构主义翻译学”认为建构主义翻译观以建构主义思想为指导,注重交往理性、实践哲学,共识性真理观,以言语行为理论作为其语言学基础。
较之语文学范式、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解构主义范式,建构主义翻译研究是一种更合理的新的范式(吕俊,2005:35)。
本文所研究的对象是旅游景点公示语是旅游语篇一种,其翻译不是机械的文字转换,而是一种交际性很强的活动。
为了交际的成功,译者需要有正确的理念作为理论上的指导。
传统的翻译理论没有摆脱以原文为中心和力求译文与原文对等的模式,显然不能给予旅游翻译有力的理论支持。
鉴于旅游景点公示语翻译的强交际性特质,新兴的建构主义翻译观能够很好地满足这种理论要求。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在国外,公示语的翻译研究已有着较长的历史,早在1959年,Vinay&Darbelne两位学者就开始了对公示语的研究。
Vinay和Darbelne认为,在译语文化情境与原语情境不一致或是语义有差异时,为了实现功能上的对等,往往需要使用编译;而编译只是其中一种翻译方法,也被称为非直接的翻译,译文不能完全照搬原文的结构与概念。
Connor认为公示语是提供给特殊群体的关注,其目的是完成一个特定的交流目的(connor,2001)。
20世纪80年代初,Canale&Swain(1980)提出了涉及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策略能力等的交际能力思想,其中社会语言能力包含语用能力,指语言形式的正确性及所表意义的恰当性(冉永平2006:48)。
在国内,早在2006年罗选民就提出公示语翻译是一个严峻的课题。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翻译能力培养研究
- 1 -校园英语 / 高等教育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翻译能力培养研究沈阳城市建设学院/王晓濛【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培养一直是翻译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国外许多学者也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其中西班牙翻译能力研究小组PACTE认为翻译能力由若干次能力构成,提出的翻译能力模式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同,并且被广泛应用在各研究中。
而我国的翻译能力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也相对滞后。
所以,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指导,是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建构主义 翻译能力 培养策略一、建构主义理论1.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也称为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的一个分支。
其哲学渊源可追溯到18世纪文艺复兴时期。
20世纪推动建构主义思想发展的代表人物有美国哲学家兼教育家杜威、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俄国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和美国卓越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
皮亚杰最早提出了这一理论。
他认为,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学生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的知识,并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每个认知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的形式,实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
杜威的经验型学习理论强调,教育是经验和的生长和改造,学习从金阳中产生为题,进而受到激发,探索新知识。
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论人文教学中,学生逐步地将教师的经验进行内化,从而独立从事活动,不断穿凿新的发展区。
并且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布鲁纳则将“意义建构”确立为心理学的中心概念,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依靠已有知识建构新的思想和概念。
2.常见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关于建构主义思想,有多重流派,目前比较成熟的有:支架式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抛锚式建构主义教学模式、随即进入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1)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
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筚路蓝缕学而不泥——著名翻译理论家吕俊教授访谈录
筚路蓝缕学而不泥——著名翻译理论家吕俊教授访谈录潘华凌【摘要】吕俊教授在提出"建构主义翻译学"这个理论时,以美国科学社会学家R.K.默顿所提出 "科学社会学"的思想为指导,即运用"共识性真理",承认在不同时期的共识具有真理性.他指出建构主义实质是一种社会学理论,即把知识和科学纳入社会学的领域来研究,强调知识是由社会、文化与个人相互作用而建构起来的,而不是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强调建构翻译学理论要关注语言问题,因为语言问题才是翻译研究最重要的问题,其他因素都通过语言才能起作用;强调哲学在"建构主义翻译学"理论建构中的基础性地位;同时要注意吸收旧有范式中合理的部分,批判并摒弃其不合理的部分等等.【期刊名称】《宜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32)003【总页数】5页(P145-149)【关键词】建构主义翻译学;吕俊;科学社会学;访谈【作者】潘华凌【作者单位】宜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西,宜春,33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建构主义译学理论是由我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吕俊教授提出的具有原创性的翻译理论,在国内译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吕教授博闻强识,勇于开拓,几十年如一日,投身于翻译理论的研究,致力于“建构主义翻译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他在与侯向群教授合著的《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1]中系统阐述了“建构主义翻译学”的基本思想。
近年来,吕教授又深入翻译批评学的研究,以便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建构主义翻译学理论,出版了《翻译批评学引论》[2]。
吕教授受聘为宜春学院客座教授、翻译研究所名誉所长。
笔者曾多次利用吕教授来我校讲学的机会,就建构主义译学理论及其与翻译批评学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以下是经整理的具体内容:潘华凌 (以下简称潘):近二十多年来,大量的西方翻译理论被介绍进来,国内译学研究基本上以接受和消化为主,但也有不少学者致力于本土原创性的译学理论建构,如辜正坤教授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郑海凌教授的“和谐说”以及您的“建构主义翻译学”。
吉拉里的建构主义翻译教学:贡献与缺陷
吉拉里的建构主义翻译教学:贡献与缺陷吉拉里的建构主义翻译教学:贡献与缺陷王树槐【专题名称】语言文字学【专题号】H1【复印期号】2010年12期【原文出处】《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4期第44,49页【英文标题】Don Kiraly's Constructivist Translation Teaching: Contributions and Flaws【作者简介】王树槐(1969-),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翻译学(湖北武汉 430074)。
【内容提要】德国翻译教育家吉拉里的建构主义翻译教学主张,学生在教师和专业译者的引导下,在真实的环境中,通过合作完成真实的翻译任务,达到对外界知识的主动建构,从而获得职业赋能。
介绍吉拉里建构主义翻译教学的理论体系,剖析其贡献和缺陷,以期为建构主义在我国翻译教学的合理运用提供启示。
The constructivist translation teaching by the German translation teaching theorist Don Kiraly claims that students, under the supervison of teachers and professional translators, collaborate in authentic environments to accomplish authentic translation tasks so as to fulfill active construction of the outside knowledge and achieve professional empowerm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Kiraly' s constructivist translation teaching theory and analyses its contributions and flaws to provide inspiration for the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vist translation teaching in China.【关键词】吉拉里/建构主义翻译教学/贡献/缺陷DonKiraly/constructivist translation teaching/contributions/flawsEEUU一、引言建构主义翻译教学模式近年来成为热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构主义翻译学的语言学基础翻译活动是人类的交际活动,而交际活动是离不开语言的,正如《中国大百科全书词典·语言文学卷》对语言的解释:“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
当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表达相互反应的中介;当作用于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认知事物的工具;当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
”这一解释很全面,它把语言在不同领域中的不同作用阐述的十分清楚,同时也阐明了语言与三个世界(外部实存世界,社会群体世界,个人精神主体世界)的关系,指出语言是联系这三个世界的媒介。
1、结构主义和本体论语言观及其翻译观翻译活动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活动。
作为媒介的语言,无论是在怎样的翻译研究范式中都受到人们的格外重视。
可以说人们对语言的看法会直接影响到对翻译本身的看法,即形成不同的研究范式和产生不同的翻译观。
迄今为止,人们对语言的本质性揭示已有不少理论,如语言的过程说,语言的结构说,语言本体说,语言行为说,等等。
本文拟就这几种关于语言的观点来谈一下语言观与翻译观的关系问题。
语言的结构说始于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理论。
它被认为是现代语言学的开端,因为从索绪尔之后的各派语言学开始用语言分析的方法从语言材料中寻找规律性模式,从而结束了对语言的规定式研究,走上了描写性研究,也从历时性研究走上了共时性研究。
由于结构语言学在语言内部规律上的研究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以及人们对这些规律性的强调导致了人这一言说主体,语言的创造者和使用者的地位日益下降,最后成了陷入语言牢笼之中的存在物,失去了主观能动作用。
这一点正如杰姆逊所批评的“结构主义宣布:说话的主体并非控制着语言,语言是一个独立的体系,我只是语言体系的一部分,是语言说我,而不是我说语言。
”索绪尔把语言学分为内部语言学与外部语言学。
内部语言学是指语言系统内部的关系网络,而外部语言学是指有主体和语境参与的语言使用情况。
他认为只是内部语言学才是有规律的,而外部语言学则带有私人性质,是无规律的。
在这种语言观影响下,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翻译观应运而生。
这种翻译观首先强调语言的共性与普遍性,认为语言具有普遍的表达力,在翻译中表现为“用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完全可以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奈达)只是它们的形式各有不同。
因此,翻译研究的中心任务就成了探讨不同语言之间在形式上的转换规律,用奈达的话来说只是把同样的衣服摆放在不同的衣箱里,摆法不同罢了。
因此,语义—句法模式就成了主要的研究模式,即通过语言分析,找出表达相同意义的语言形式。
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在翻译研究中,一切与语言内部结构无关的因素也被排除在外,或忽略不计,如言说主体被视作价值中立的,语境被设定为理想性的。
翻译者的任务只是按语言规律去解码与编码,整个翻译过程被简单化、机械化、程式化了。
在这里起作用的只是语言的工具理性,即其规律性。
在这种理性的支配下,一种以科学模式建立翻译(科)学的构想随之而来,但是这一构想随着解构主义大潮的到来幻灭了。
解构主义对结构主义的解构也是以语言为突破口的。
首先,它否定了意义的确定性,认为意义不是由语言规则预先设定下来的,而是在主体间对话生成的,从而强调了语言之中蕴涵着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解构主义认为由于每个人的前理解结构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对话中所生成的意义是不同的。
解构主义的这种意义观来自于它的语言观。
解构主义的语言观完全不同于结构主义的语言观,它是站在语言本体论的立场上来看待语言的,即:它不是一种外在于言说主体的工具,而是看作是人的存在形式。
在语言论转向之后的哲学的根本问题不再是对主客体关系或意识与世界的关系的关注,而是对语言与世界关系的关注。
语言本体论认为语言是存在之家。
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语言是存在之区域———存在之圣殿,也就是说,语言是存在之家。
语言的本质既非意味所能穷尽,语言也决不是某种符号和密码。
因为语言是存在之家,所以我们是通过不断穿行于这个家中而通达存在者的”。
显然,这是一种元语言学的语言观,而不是经验语言学的。
元语言学是以语言自身作为反思的对象,它不指向经验世界的事物,所以有形而上学的性质。
这种语言学把存在、真理与语言放在一起讨论,不是像经验语言学中的符合论真理那样,把语言表达视作真值负荷者,如果它表达的与经验世界中的事实相符合即为真,否则为假。
在那里,它们分属于不同领域。
但在这种语言观中,它们同处于语言王国之中,存在的意义被规定为存在的真理,而存在的真理被展现为存在的语言,因此是语言言说存在,尽管存在先于语言,但不通过语言我们无法抵达存在。
因此,语言才是我们的家,我们的存在只是语言中的存在。
也就是说,解构主义的多元研究丰富了翻译研究的内容,拓宽了它的领域,但并不能成为翻译学体系。
建构的翻译学应是“主干清晰,多元丰富”的,主干应是语言的,多元应是互相关联的并以主干为中心而展开的,而不是与主干无关;它们自身也各不相关,甚至彼此矛盾的。
从对上述两种语言观的分析来看,以它们作为翻译学知识体系的语言学基础都有些问题。
解构主义虽然打破了结构主义的封闭与静止,带来了人文气息,但它的元语言学具有形而上学性质,不属于经验语言学范畴,而翻译中所使用的语言学显然是现实世界的,是经验性的。
而结构主义语言学虽然在语言的构成规律上做了很好的研究,为翻译活动中语言之间的转换提供了很丰富的理论知识与方法论方面的内容,但它的封闭性与静止性又不完全适用于翻译活动中实际使用的语言情况。
实际使用的语言是言语而不是封闭的语言系统,言语属于索绪尔所说的外部语言学,即有言语主体和实际语境参与的语言。
2、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哲学基础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行为说的主要代表。
这一理论是由英国著名语言学家约翰·奥斯汀首先提出的,后经其弟子,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约翰·塞尔等人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言语是人类一种特殊的行为方式,人们在交际和交往过程中离不开说话和写字这类言语行为。
语言哲学的任务应该是研究这种言语行为的本质和内在逻辑构造,他们把言语行为看成是意义和人类交流的最小单位。
这种理论的产生是西方语言学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和必然结果,也是哲学发展的结果。
柏拉图的本体论哲学为人们确立了知识对象和客体。
而笛卡尔的认识论哲学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上展开知识问题的研究和人类知识能力与界限问题的探讨,这就是认识论的转向。
但到了20世纪之后,人们认识到许多认识上的问题是源于语言问题,这又使哲学家把目光转向了语言,即发生了哲学的即语言学的转向。
这一场哲学运动是由英美分析哲学所发起的哲学革命。
虽然这一时期哲学流派繁多,其共同特点是从语言的角度探讨哲学问题,并通过语言分析解决哲学问题。
在这一转向中有两股思潮是比较主要的。
一是人工语言学派,另一个是日常语言学派。
人工语言学派是在维特根斯坦前期的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其代表性人物还有弗雷格,罗素,蒯因,以及戴维森等人。
他们的哲学思想是逻辑实证主义,这种哲学关心科学问题,他们认为科学是知识的楷模,是最完善、最系统的知识形式,而这种科学知识就是语言的逻辑形式,所以哲学的分析对象是科学语言,他们认为自然语言缺乏精确性,一词多义或词义模糊,有许多弊病,会掩盖反映语言本质的逻辑形式,从而会把表面语法形式误认为是真正的逻辑形式,因此提倡以人工语言作为科学语言。
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他们认为语言的唯一目的,或首要目的是传达与表现事实的知识,关心的是确定语句为真的条件。
所以他们尽力排除言说者的主体性,如意图、目的等,同时也排除会引起意义变化的语境因素,以便考察语言的一般结构。
可以说这一派认为语言是构造起来的。
卡尔纳普就曾说过:“我们的任务是规划语言。
规划是指考究一个系统的一般结构。
”哈贝马斯也接受并改造了言语行为理论,并作为他的交往行为理论的语言学基础,进而提出了他著名的普遍语用学(又称规范语用学)的理论。
我们的建构的翻译学就是以言语行为理论为语言学基础的。
这样做的目的也正是为了打破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封闭性,以理性(交往理性)来克服解构主义给翻译研究带来的混乱与无序,并用语言把我们的三个世界联结起来。
3、言语行为理论与建构翻译学翻译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而交往活动是离不开语言中介的。
作为翻译研究,它也必须以语言问题作为核心问题来研究,这是不言而喻的。
但以怎样的语言观看待翻译中的语言问题又是一个不得不探讨的问题,因为不同的语言观会带来不同范式的翻译研究。
正如前面所说过的一样,结构主义语言观的封闭性与静止性带来的是封闭与静止的结构主义的翻译研究模式;以元语言学为基础的解构主义研究无法触及具体语言问题,也无法解释翻译中具体的语言现象和解决语言中出现的矛盾。
建构的翻译学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是言语行为理论。
这种语言观可以有以下几方面特点,从而扩大翻译研究领域,解决以往存在的问题,给翻译学的建立带来新的契机,为之最终建立打下基础。
第一,它是一种理性的重建。
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都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但翻译学在这一问题上却走过弯路。
在结构主义范式阶段,它建立在技术—工具理性上,把语言的构成规则当成决定一切的万能工具,忽视或者说否定了语言在具体使用中同样遵循规则(即协调性规则)的事实,因此是一种不完整的理性,也可以说不适合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理性,使得其研究结果不能解释许多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而解构主义者也正是以这些问题为佐证来证明结构主义语言观的不足,从而拆解结构,否定规律,走上一条反理性的道路。
西方翻译研究学派放弃了语言研究这条主线,从被结构主义语言学排除在外的一些要素入手开展了多元性的研究,如译者目的论派,文化建构学派,诠释论派,文学操控派等,从文化、意识形态、权力话语等外在因素上开展研究。
但是因为他们的研究缺乏主线,找不到这些要素的内在联系,更因为解构主义本身就是反理性的思潮,其语言观是形而上学的,并不与现实世界相联系,所以这种所谓的多元翻译研究之间缺乏一种内在逻辑关联,形成了表面轰轰烈烈,但落不到实处的研究。
其结果竟是拆解了翻译活动,或者说否定了翻译的可能性,更谈不上建立翻译学,只是把翻译变成了文化与意识形态的附庸或只为其提供素材的工具,或者变成满足译者个人兴趣与达到个人目的要求的私人活动。
第二,使翻译研究走向真正的开放。
解构主义者批评结构主义的语言学研究与翻译研究都是封闭的,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知识的开放应是怎样的呢?它首先是向现实世界,即生活世界的开放。
一句话,把翻译研究同翻译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并把翻译活动视作人类跨文化交往的重要形式。
翻译研究的任务就是探讨在这样的活动中语言转换的规则性,文化以及其他要素对这一转换的影响和翻译的不同目的、不同性质文本等与这种转换的关系,等等。
总之,这一切外部要素都是与内部要素,尤其是语言这一要素有密切联系的,而不是如解构主义那样,完全抛弃语言与文本,专门去谈文化、意识形态、译者目的、权力操控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