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是以组织教学

合集下载

浅谈信息技术教育改革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浅谈信息技术教育改革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信 息化教 学改革不 断从形式到 内容 ,从方 法到体 系
的全 面 深 化 。传 统 教 学 方 式十 分 重 视 知 识 的 完整 性 ,
可 以使 学生获得 比较 系统 、扎实 的基础知识 ;传 统
1传统教学方式与 信息技术 教学方式
从 古至今 ,教 师都是在讲 台上讲 ,学生在 下面
特点:以多媒体方 式显示教学信 息,为学生提供 多样化 的外部刺激 ;
以超 文本结构 组织教 学信息 ,为学生提供 多样 灵活 的认 知途径 ;为
学生提供友好 的交互 界面 ,使 学生积极参 与认 知过程 ,体 现学 生主
体地位 。
在利用 多媒体 辅助钳工工艺课教学的实践 中,笔者逐渐认识到 :
学 习为主 ,有利 于激发 学生 的学 习兴趣 ,提高 学生
学 习的主动性 ,充分发挥 学生 的个 性特点 ;其 次,
教 学 内容 多样化 ,教 师不再 只注重教 学过 程 中宏观 教 学 目标 和最终 教学成果 的把握 ;再 次,提供 大量
生能力尤其 是创新 能力 的培养 ,不仅要让 学生 “ 知
的学 习积极 性。 而多媒体辅助 教 学,把教 学 内容 以文字 、声像 、丰
富的色彩和 极强 的动画视 听效果展现 在学 生的学 习过 程 中,不仅 图 文并茂 ,而且 一 目了然 、简 洁易懂 ,加之 可以 同步播 放 的特 点 ,增 强 了学 生的课 堂学 >效果 ,更加符合 中职 生活泼好 动的性格 和 充满 - j 好 奇 的心理 ,所 以也就能够 更好地调 动学 生的学 习激情和 求知 的欲
1 . 9 9 j s . 6 1 4 9 . 0 2 3 1 5 0 3 6 / .i n 1 7 — 8 X 2 1 2 . 2 s

传统教学模式的理论与思想分析-精品文档

传统教学模式的理论与思想分析-精品文档

传统教学模式的理论与思想分析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由教师借助粉笔和黑板等传统的教学用具来完成一定的知识传输,采用讲授法的次数较多,所以教师往往占有主导作用,从而教师备课的重点就放在知识的习得上。

此时的教师就像电影里的导演,而学生就充当了完成导演所指示的工作任务的演员,没有独特的创见,完全循规蹈矩,直至最后学生好像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模型。

本文中,笔者就传统教学模式的理论与思想进行分析,以扬长避短,更好地为当前的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深入进行提供借鉴。

一、传统教学模式综述传统教学模式的地点一般指室内进行的新授课、练习课、测试课等教学模式,参加者主要是教师与学生,授课过程中,讲授怎样的内容、采取怎样的教学方式、课程进度的安排、教学效果的检测都有教师一手安排,一般情况下不会考虑学生的学习状态与程度,着眼点只放在教师的心情好坏以及对于教材的把握认知上。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所使用的教学用具只有黑板、粉笔和课本、教参,这里需要笔者着重强调一下,只是教学课本,还有教参而已,不会涉及这两样以外的任何书籍,因为在应试制度与理念的影响之下,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博取高分,因为考试限定了具体的内容与范围,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就被限定在一定的内容和范围之中了。

还有,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知识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教参注释与命令之下,教师与学生均没有勇气与能力对教参的解释提出质疑与补充,即使教参的编者与发行者十几年没有更新教参内容,教师也只能在教参所限制的框框内打转转。

最后一点,就是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及教师的学习与教学工作考核只注意试卷上的那个红色的分数,不会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提升,不会考虑学生的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能力等各方面因素,只要分数高了,我们的传统教学就是成功的,没有了高分数,一切努力与付出都是没有价值的。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特性教学方式一般以教师在讲台上的滔滔不绝为主,在“灌注式”“填鸭式”的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处于绝对的主宰地位,把控着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堂的情势走向,决定着学生的优劣评定;在师生互动方面,传统教学模式非常注重“师道尊严”严肃性,平时不苟言笑,要在学生的心中树立绝对的权威,课堂提问也只是教师与学生间关于知识内容与课堂进程的一问一答;教学时间由学校统一管制,甚至可以随意增减时间,教学用具也只是传统意义上的黑板加粉笔,外带教师的三寸不烂之舌。

阐述以课程组织形态为分类标准的课堂类型

阐述以课程组织形态为分类标准的课堂类型

阐述以课程组织形态为分类标准的课堂类型课程组织形态是指课堂教学活动在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组织形式。

根据课程组织形态的不同,课堂教学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下面我将以课程组织形态为分类标准,来阐述课堂的不同类型。

一、讲授型课堂讲授型课堂是最传统的课堂类型。

在这种类型的课堂中,教师主要通过口头讲解来传授知识,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

这种课堂类型适用于较为基础的知识教学,如语文、数学等学科。

在讲授型课堂中,学生主要是接受知识,而教师则是主要的知识传授者。

这种类型的课堂适合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详细解释和举例讲解,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二、互动型课堂互动型课堂是一种新型的课堂形式,它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在这种类型的课堂中,教师不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和探讨。

学生在这种课堂中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和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互动来获取知识。

这种类型的课堂适合在学科的知识点较为深入的情况下进行,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三、小组讨论型课堂小组讨论型课堂是一种强调学生合作和交流的课堂形式。

在这种类型的课堂中,学生被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在这种课堂中更多的是担任引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不再是主导者。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可以进行知识的深度学习和思维的碰撞,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案例分析型课堂案例分析型课堂是一种以实例为基础的课堂形式。

在这种类型的课堂中,教师通过实际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类型的课堂适用于教学设计、管理科学等学科,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实验型课堂实验型课堂是一种以实际操作和实验为主要内容的课堂形式。

在这种类型的课堂中,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获取知识,学会解决问题。

这种类型的课堂适用于物理、化学等实验类学科,在实验中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改革

“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改革

“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改革①梁文(鞍山师范学院,辽宁鞍山114000)摘要:信息时代,互联网正以改变一切的力量在全球范围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传统行业纷纷启动"互联网+"模式,教育行业同样面临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各方面教学改革,对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改进都有积极影响,但同时也存在不足。

为了改进当今互联网环境带给教育的各项不足,教师应加强知识结构调整、改进教学方法、融合媒体技术,从而做到将教学效果最大化。

关键词:互联网+;教学改革;全媒介融合式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85(2017)08-0083-04一、互联网技术引发的教学改革“互联网+”时代首先是以数字技术作为基础的。

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使信息储存、表达、传递和处理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互联网+”时代政策的推进以及相关技术的出现,互联网的基本属性第一时间被加入到教学模式建设中,教学模式不断推陈出新。

数字化学习、移动学习和虚拟技术完全出现在教学领域中。

互联网的出现使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都呈现了新的面貌。

(一)教学内容长期以来,教师的主要教学方式就是对教材内容照本宣科。

教材一直是我国教学的最主要课程资源之一。

“课堂教材+课后指导习题册”是最常用的教材搭配。

但是当今,互联网的发展让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这一唯一的课程资源。

教材变成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的几种媒介之一。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内容已经不能囿于书本上的固化符号,而是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师生自主生成。

[1]教师和学生都拥有了对教材大胆质疑、有所创新的权利和能力。

教材不再是课堂问题的最终答案。

在这种教材的权威性被解构的大环境下,互联网的另外一种特性延伸至学习领域,就是“无教材”的新时代。

有人愿意称之为“无纸书籍”,认为纸质书籍“功能单一、交互性弱、损耗性大、疏于灵巧”。

教育学教学模式

教育学教学模式

教育学教学模式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重要环节,而教学模式则是教育实践中的关键要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学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几种主流的教育学教学模式,并分析其特点和应用场景,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传统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是传统教育中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

它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要形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时间固定、学科划分清晰、教材权威。

传统教学模式在某些场景下仍然适用,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领域,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坚实的知识基础。

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过度依赖教师。

其次,教学内容普遍较为死板,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因此,在现代教育实践中,传统教学模式逐渐被更新的教学模式所取代。

二、启发式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激发学生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方式。

它通过提供问题、场景或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和发现知识。

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学生参与度高、互动性强、个性化教学。

学生在这种模式下能够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启发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尤其适用于社会科学、艺术等学科领域。

但启发式教学模式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容易遇到困惑和迷茫,需要老师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

其次,启发式教学模式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知识储备。

三、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协作。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分享来共同探索和解决问题。

合作学习模式的特点是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促进知识的共享和构建。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学习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

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

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摘要:传统课堂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它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现代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动摇了教师在知识信息上的权威性和垄断性,这必然要求课堂教学要从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进行课堂教学,其关键在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围绕学生关心的问题来组织和开展,在教学方式上主要采用学生探究、讨论和交流的形式,目的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8)01-0082-07关键词: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课堂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设计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日益为人们所接受,并成了近年來教育技术讨论的热点〔1〕。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对以讲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升华。

以讲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突出的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和主要作用,而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的则是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和主要作用,也就是前者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后者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教学理念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必然会引起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

本文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对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进行了教学设计与探讨。

一、以讲授为中心和以学习为中心两种课堂教学方式的主要差异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和途径。

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室这一特定的空间场所里,以知识、技能为载体,通过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环节的有效组织与运用,达到向学生有效传授知识、技能、经验、价值观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人格的健康成长。

教室是教学活动的场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课堂教学的两个基本环节,知识信息和情感人格的互动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一、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知识的引导者转变本次课程要改变的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

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注重教师的教,不注重学生的学,是以“口授、板书、演示”为主要特征,新的教学方式由重传授转向重引导。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注重学生接受学习。

是以“耳听、手记、做题”为主要特征。

新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合作。

过去我们一味强调知识与技能,所以就采用灌输式,不管学生喜欢与否,不管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强“注”给学生。

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采用学生喜欢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合作、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二、教师由教学的主宰者向教学的组织者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注重教的结果,不注重教的过程。

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聪明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把握知识。

这实际上是对学生聪明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正因为如此,新的教学方式强调过程,它由重结果转向重过程。

教师的教学方式向以“启发、诱导、点拨”为特征的启迪诱导方式转变,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主宰,不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支持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自主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学生的学习方式则向以“自主、协作、探究”为主的主动建构方式转变,学生不再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知识的存储器,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习过程的主人。

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由教学的主宰者向教学的组织者转变。

三、教师应由教学权威向学生学习的伙伴转变重建师生课堂生活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长期以来,儒家文化倡导的“师道尊严”成为传统的师生关系准则。

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着、设计者,而且是教学内容的确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定者,从而形成了教学上的绝对权威。

教师往往习惯根据主观意志来设计教学,而忽略分析学生的需要。

转变教师教学方式

转变教师教学方式

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

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下,它的缺陷越越来显现出来。

它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是接纳知识的容器。

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虽然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但却是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的,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

新课程所确定的培养目标和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必须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1.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要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做有心人,把生活中的现象作为课程资源提供给学生,组织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去发现课程资源,这样学生才感到亲切而真实。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搜集和利用自己丰富的阅读积累,把学生的阅读积累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应组织学生营造积极的心理氛围。

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中受到激励和鼓舞。

教学中要采用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教师要注意多示范,使学生学会处理信息的方法。

这里的关键是教师要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如面对一个具体习题,如何进行审题分析,抓住本质,找到突破口,又是如何获得解题途径,确定解题方法,以及受阻后如何变换思考角度,得出结论后又是如何进行检验的等等,都一五一十的自然而然地向学生展示。

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与学生进行交流,允许学生质疑和对教师的思维过程、结果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关心和理解,能使学生受到激励和鼓舞,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

竭尽全力打造初中英语高效教学

竭尽全力打造初中英语高效教学

竭尽全力打造初中英语高效教学作者:梁煜梅来源:《东方教育》2016年第08期摘要:在最近的学习中,使我对高效教学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我觉得它主要是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是师生的共同进步,是知识和素养的共同提高。

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更是现今我们课改的主阵地,必须切实的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很多,我们只有理性地认识我们的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

下面,笔者就从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针对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要及时点拨,师生“互动”,鼓励学生相互质疑等方面来展开讨论一下如何打造初中英语高效教学关键词:初中英语;高效教学;情境教学;学习效率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

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下,它的缺陷越来越显现出来。

我在教学中就亲身感觉到学生在课堂上容易走神,倦怠,提不起兴趣,参与课堂极少。

而新课改下的“英语高效教学”,我校探索出了“导,启,主,动”式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师引导启发、设置情景,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热情参与,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

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巨大动力。

没有兴趣,学生动也不动,就更谈不上互动了。

因此,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实现师生互动的前提。

它可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满自信,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积极参与。

临近开学,模范老师为我们做了一节示范课,没有华丽的“装饰”比如多媒体录音机之类,但是我们感觉很有效果,她的眼神那么亲切,语言那么柔和,听着她的课,就如同在尽情的欣赏美丽的风景一样。

教学组织形式名词解释

教学组织形式名词解释

教学组织形式名词解释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的安排格式与组织结构的总体框架。

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一般包括讲授型、讨论型、研习型、悟性激发型、心理实验型、技巧和拓展性等形式。

默认讲授型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形式,它通常采用听讲-注意-理解-回顾-练习的过程,该模式以教师作为主导,学生作为受教对象,依靠老师对知识提供详细的细节讲解,帮助学生认清知识细节和联系,从而形成系统性认识。

讨论型教学组织形式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并学习和积极交流,从而获得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们能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发展不同角度的思考,加深认知,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研习型教学形式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调节和行为探索来获取知识,促进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准备资料,联系实际,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该形式的教学组织,通常会教导学生如何进行独立思考,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细节和创新应用所学知识。

悟性激发型教学组织形式与研习型教学形式比较相似,旨在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从而获得知识和新知识机制,并培养学生认识洞察和调动学习能力,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探索和掌握知识的机会,使学习质量得以提高。

心理实验型教学形式是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实效性的实验测试和教育学的实践形式,让学生通过同伴小组间的讨论和实践探索,来体验学习过程并形成学习技能 ,以提升学习效果。

技巧和拓展性的教学形式,对于一些课堂上很难消化和理解的知识,该形式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出发,采取有利于激发认知活动、进行转换思维、提升认知能力等行为,。

新课程下教学方式五大转变

新课程下教学方式五大转变

新课程下教学方式的五大转变摘要:思想支配行动,教学思想指导着教师的教学行动,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方向。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更好的、全面的和谐发展,教师首先得转变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

一、这样的教学方式。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下,它的缺陷就显现出来。

它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按照上述五步进行教学,虽然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但却是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的,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

因此,革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质疑为主线”的教学原则越来越被摆到重要的位置。

我认为我们在教学方式上必须实行以下几个转变:一、变“组织教学”为“创境激趣”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系统中重要的动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

没有学习动机,就不会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

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会无缘无故的产生,而要靠教师在师生的交往中去激发、去培养。

变“组织教学”为“创境激趣”就是让学生在师生交往的情境中,受到某种刺激,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需求的欲望,进而形成学习的动机。

比如在讲某些课文时,可先安排几位学生表演课本剧,其余学生则根据课文内容来评价几位学生表演的得失。

在师生共同活动中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研究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探讨”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探讨”就是让学生摆脱教师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根据自身的实际来选择、探求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

在这一阶段,要突出“自主求索”四个字。

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瞪着眼睛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学习,更不能再用一套讲义来应付全班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而应和颜悦色地走到学生之中,帮助、引导学生学习。

清朝的教育普及村塾与私塾的传统教育方式

清朝的教育普及村塾与私塾的传统教育方式

清朝的教育普及村塾与私塾的传统教育方式清朝的教育普及:村塾与私塾的传统教育方式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一个教育普及的时期。

在清朝,村塾与私塾成为普及教育的两种主要形式,它们为普通民众提供了学习和获取知识的机会。

本文将深入探讨清朝村塾和私塾的传统教育方式,包括其组织形式、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村塾的组织形式在清朝,村塾是农村地区普及教育的主要场所。

村塾通常由一位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村民或知识分子主持。

村塾可以在农忙时期暂停教学,以适应农民的工作需求。

村塾通常设于村中央的一间简陋房屋内,供学生们集中学习。

二、私塾的组织形式私塾是城市和富庶地区普及教育的主要方式。

私塾由一位学者或知识分子创办,吸引了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

私塾通常位于城市的较为繁华地带,学生可以在私塾中寄宿或来回通勤。

三、教材内容无论是村塾还是私塾,教材内容主要围绕经典文学与历史为主。

孔子的《论语》、《大学》等经典著作是必学内容,也会涉及到古代文学家如杨万里、杜牧等的作品。

此外,也会进行一些基础的算术和书法教学,尽管这些内容并不占据主要比重。

四、教学方法在村塾和私塾中,教学方法注重口传心授,师生之间通过互动交流。

教师以赋予学生知识为主要目标,通过齐诵经典和讲解解析来达到教学效果。

同时,学生之间也会相互切磋,进行同学间的学习竞争,以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五、教育普及的意义清朝的村塾和私塾无论形式如何,都为民众提供了教育普及的机会。

这对于当时中国社会来说,是一次重要的教育改革。

通过普及教育,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得以接受基本的教育,提高了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

这种教育普及的传统方式也为后来的近代教育奠定了基础。

结语清朝的村塾和私塾作为传统的教育方式,为社会普通民众提供了学习和获取知识的机会。

无论是村塾还是私塾,它们在组织形式、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但总体来说,它们都推动了清朝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这种教育普及的传统方式,对于中国教育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浅谈中学思想政治课的三种常见课堂教学模式

浅谈中学思想政治课的三种常见课堂教学模式
21 年第4期( 6 00 第1 卷)
科 学教 育 Si c dct n ce eE uai n o
・ 3 1・
浅谈中学思想政治课的三种常见课堂教学模式
张富成 ( 肃省陇西县三台学区 780) 什 41 0
新课程改革召 唤模式 , 新课 程改 革 的课堂 教学尤 其不能拒绝 模式 。新 课程 改革 还到 底 要不 要模 式 , 显 然在今天它 已不再 是一 个玄 而无 解 的命 题 。“ 教学 有
接 受式 ” “自学—— 辅 导式 ”和 “ 动— —探 究 、 互
式 ” 。
1 讲解——接受式
讲解——接 受式 是在 改革传 统政治 教学模 式 的基
础上形成 的。
传统思 想政 治教 学模 式 是 5 O年 代初 我 国思 想 政 治教育工作 者 以苏联 的教学 模 式为 基础 , 融合 我 国的
须受到重视 和珍重 。 这样 , 的主导性 和学 的 主动性 ” 教
的契合 , 就构成 了“自学—— 辅导式 ” 的主旋律 。显然 , 教师主导 、 生 主体 的教 学理 论 是支撑该 模 式 的主要 学 理论依 据 。
传授, 思想 政治 教 师 的 主导 地 位得 到 了较 好 的 发挥 。
该模式的结构程序为 : 入一 讲授一总结一巩 固。 导 () 1 导入 通过 谈话联 系 与新 授知识 内 容有关 的
旧内容 , 既复 习巩 固已有知识 , 又引起新知识 的学 习。
然而, 它的局限性和缺陷也 是非 常明显 的 , 最主要 的是
过分强调教 师 的主导 地位 , 忽视学 生 的 主体 地位 。体 现在教学实践 中 , 就是过分强 调书 本知识 , 忽视 能力 培 养, 造成 了“ 先生 只管 教 , 学生 只管学 ” 教 师一讲 到底 , ; 学生一听到底的被动 的学 习局 面。它所 反映 的师生之 间的教学关系 为授 受关 系 , 表现 在 教学 内容 上是 以 知

组织教学策略之一一一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方法

组织教学策略之一一一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方法

第一部分组织教学策略之一一一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方法教学组织的形式及其发展教学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实现的。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怎样把一定的教学内容教给学生,怎样组织好教师和学生,怎样有效地利用教学的时间、空间,怎样发挥教学设备的作用等,这些都是教学形式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形式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由于社会各阶级对人才需要的不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所采用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不同,教学形式也有所不同。

古代各国学校普遍采取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

我国过去的私塾、书院就属于这种形式。

采用这种形式组织的教学尽管有一群学生在一起学习,但并没有组成一个集体,其学习的内容和进度也不统一,往往没有固定的开学结业的时间,学生可以随时入学或退学。

采取个别施教的方式,有时也集结三五个学生由教师给予讲解,但它的规模小、进度慢、效率低,是一种与低生产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学形式。

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引起了教育上的一系列新的变化,教学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革。

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扩大教育规模,增加教学内容,特别是增加有关自然、技术、艺术、职业等学科门类,以加快教学进度。

原来那种低水平的个别施教的教学形式已不能满足客观的需要。

欧洲在16 、17 世纪首先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创造了班级上课制的教学形式。

17 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 592 一1 67 助适应时代的需要,总结当时的教学经验,在《大教学论》中,对这一教学形式做了理论上的阐述和说明,由于它比个别教学优越,所以得到逐步推广,并不断完善起来。

我国采取班级上课的教学形式是清朝末年,1 902 一1 903 年清朝先后拟定了《钦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1 905 年清朝政府废除科举,兴办学校以后,班级上课制教学组织形式才开始得到发展。

在资本主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20 世纪初期曾出现过道尔顿制和设计教学法,这些教学组织形式在英美日等国曾风行一时,对中国也有一定的影响。

课题提出的背景

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在应试教育长期影响下,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许多老师、家长看重的仍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偏爱的还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严密性、逻辑性”,因为这些都密切关系到试卷上的分数。

而对儿童是否享有幸福的数学学习生活,是否把数学学习做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探索和渴望,则很少为孩子想过或努力过。

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

不再把课程局限于“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等狭窄的范畴来理解,而把课程理解为:一种以人类生活经验为内容,通过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对这些内容的批判和反思性的实践,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教育中介。

这不禁让人不断自问: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让孩子们走出学习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学习数学的绿洲?走入新课程的我们该如何体现课堂轻负担,高质量?通过课堂教学能促进孩子有怎样的发展?能给孩子们留下些什么?奠基哪些数学素养?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去探索,去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试图寻找通向学生自主发展的一座桥梁、一种有效的途径,是否能通过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呢?二、课题研究的意义1、帮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更新教育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充分发挥主动意识的进取精神,帮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得以自主发展,创新学习。

2、帮助教师逐渐成为科研型教师。

通过课题研究这一载体,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用科研促教研,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三、课题的界定以人为本,以创设教学情境为抓手,以促进儿童和教师的发展为目标。

通过研究,恰当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的形成,提高学生数学思考与能力,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引导教师积极投身教科研,体会其中的乐趣,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关于创设情境、自主发展的论述,早见于各种理论文章与教学专著中。

教学方式的名词解释

教学方式的名词解释

教学方式的名词解释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以达到教育教学目标的一种方式。

它涉及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习材料和教学工具的选择、课堂组织形式等方面。

教学方式的选择对于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动力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教学方式的名词解释。

一、传统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扮演着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指导者的角色。

他们主导课堂,提供知识内容,而学生则被动接受。

此外,传统教学还常常采用纸质教材、黑板、讲台等教学工具,教学活动主要以讲授、听讲和笔记为主。

传统教学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广泛运用,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学生参与不积极、学习效果不佳等。

二、现代教学方式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教学方式逐渐兴起。

现代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

教师更多地充当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启发式教学、问题解决和项目学习等学习机会。

现代教学方式还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电子教材和在线学习平台等教育技术,提供更多样化、互动性更强的学习资源和活动。

近年来,以反转课堂和协作学习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方式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个别化教学方式个别化教学方式是指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和需求,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个别化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节奏,针对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分组教学、个别辅导、课后补充材料等形式来实现。

个别化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自我认知。

四、探究式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方式,也被称为自主学习或发现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自主探索来建构知识。

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充当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教师提供相关问题、场景或实验,鼓励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实验和总结,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关于转变历史教学方式的几点思考

关于转变历史教学方式的几点思考

关于转变历史教学方式的几点思考作者:冯宪刚来源:《成才之路》 2012年第5期摘要:进入新课改以来,新课程特别强调转变教学方式。

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一观念应当落实在对教科书的态度上,即抛弃仅依赖课本传授知识的做法。

应当实现由过去关注知识传授转向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方式;转变2005 年秋季徐州地区进入新课改之后,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面对的最大问题是“不适应”。

对于我们一线教师而言,不仅是全新的教学内容和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的挑战。

还需要我们切实转变已经习以为常的教学观念和方式。

传统的教学过程一般是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等几个环节来逐步展开的。

其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课本作为教学的经典依据,以教师讲学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这种传统的“背多分”“题海战术”的教学方式的缺陷和弊端已经越来越明显的暴露出来。

即它仅仅是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仅仅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纳知识的“容器”,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没有突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体现出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关怀。

因此,如何实现从仅仅关注课本知识到关注学生学习的转变,便成为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必须要注意解决的问题之一。

要实现这一转变,作者认为要重点强调以下几点。

一、切实更新教材观念我记得美国著名学者塞勒等人就“教材”与“教学”的关系问题,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如果教材可以被认为是乐谱,教学就是作品的演奏。

同样的乐谱,每一个演奏家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从而有不同的演奏,效果也会大不一样。

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并不是仅仅考虑如何去“教”教科书的问题,而是应当更多地考虑如何去“用”教科书教的问题。

例如,对于历史必修二中第四专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等教学内容,过去往往被我当作“鸡肋”,“讲”之乏味,弃之又不放心。

高中数学教育案例分析

高中数学教育案例分析

高中数学教育案例分析高中数学教育是培养中学生数学逻辑思维和数学运算的重要阶段,高中数学课程教育的质量一方面决定了学生高考成绩的好坏,另一方面决定了学生创新性能力的培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数学教育案例分析,一起来看看吧!高中数学教育案例分析一我是从一名初中数学任课转为职业高中数学任课的教师,对于职业高中的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况感到很棘手。

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数学学习优秀生”将学业成功更多地归结为积极原因,他们普遍认为努力学习数学,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良好的数学思考习惯是取得好的数学学习成绩的关键。

而与“数学学习优秀生”相比,“数学学习困难生”所感觉到的数学学业失败的原因大多是消极的。

“数学学习困难生”的归因倾向有哪些主要类型,针对具体类型,在转化中有什么注意事项,本文通过个案予以初步研究.教学案例:袁某,男,职高一年级学生。

袁某的父亲母亲都是从事个体经商,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平常工作都很忙,几乎无暇顾及袁某的学习。

袁某为家中独生子,平时由姥姥和姥爷照顾,家人对其期望较高,但中考失利,最后决定就读职业高中.上高中后,他的各科成绩都不乐观,在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测验时,数学成绩仅为28分,为名副其实的数学学习困难生。

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测验后,我叫袁某到办公室,很轻松地问袁某觉得自己数学学得怎么样,他说:“很烂,我什么都不懂。

”“那你愿意学吗? ”“还行吧,我以前数学很好的。

”“那现在怎么不好了?”“这个问题啊,”他迟疑地说,“我初中的数学老师可讨厌了,她课讲得不好,脾气还大得很,整天只知道考试、分数,我看到她就烦。

你说,她是不是到更年期啦。

”我诧异他竟然对初中数学老师有这么大成见,问他是否还有别的原因。

他想了想说,“也有,比如说,考试时总有很多人作弊,老师也抓不住。

他每次考试后都在全班点名批评不及格的同学,好几次都有我。

再比如,目前的数学教材各章节没什么联系,我对此不太适应。

”“那你认为自己能学好数学吗?”“能,我稍微学一点,多做些题就比别人强,我只是不想学。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一定的方式和方法组织教学活动的形式。

它是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方式,对于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来实现,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1.讲授法讲授法是最常见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师通过讲述知识点、讲解概念和原理等方式进行教学。

这种教学形式主要适用于基础知识的传授和概念的解释,具有简单明了、易于理解的特点。

但是这种教学形式偏重教师的一方面,学生参与的机会比较有限,容易造成学生的被动接受。

2.讨论法讨论法是一种注重学生参与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通过提问、引导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交流能力的提高。

这种教学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组织讨论的话题和时间,避免讨论无效或者在局限性领域内发展。

3.实践操作法实践操作法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学生亲手进行实践操作和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这种教学形式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知识,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然而,实践操作法需要有相应的实验设备和实践场地,因此在一些条件有限的学校和班级可能无法实施。

4.课堂互动法课堂互动法是一种强调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通过提问、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种教学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好课堂节奏和学生参与的平衡,避免过度的互动导致教学进度的延误。

如何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在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时,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特点等因素来综合考虑。

以下是一些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原则:1.根据教学目标选择。

新课程改革100问.

新课程改革100问.

新课改100问教学篇(转1 、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什么?2 、现在的学习方式有哪些不足和缺点?新的学习方式有哪些?3 、教学方式应该实现哪些转变?4 、什么是学习环境?5 、新课程的教学原则有哪些?6 、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行为相脱节的原因是什么?怎样融合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7 、怎样定位师生角色?怎样看待师生的作用?8 、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不是教师就必须让出讲坛?9 、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什么?10 、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行为相脱节的原因是什么?11 、在新课程观念下,什么样的课堂才是一个好的课堂?12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什么?13 、为什么说教学中交往的属性决定了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定性?14 、交往的意义是什么?15 、交往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16 、课堂教学怎样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17 、课堂教学怎样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18 、课堂教学怎样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9 、课堂教学怎样实现多维目标的整合?20 、什么是教学设计?21 、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22 、什么是以创设“ 学习环境” 为主要任务的教学设计?23 、怎样钻研理解教材?24 、怎样研究学生?25 、怎样用ABCD 法编写教学目标?26 、怎样用内外结合的表述方法编写教学目标?27 、什么是教学策略?28 、教学策略有什么特点?29 、教学策略有哪些种类?30 、怎样确定教学顺序?31 、教与学活动的一般过程是怎样的?32 、什么是课堂教学情境?33 、为什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34 、什么是“ 问题情境” ?35 、什么是以主动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操作策略?36 、什么是合作交往?37 、什么是学习活动?38 、什么是成功体验?39 、怎样促进教学过程的互动性?40 、怎样加强学习活动的体验性?41 、怎样做到注重课程文化的建构性?42 、怎样突出教学目标的发展性?43 、课堂教学中怎样对待学生的答问?44 、什么是支架式教学?45 、什么是抛锚式教学?46 、什么是随机进入教学?47 、什么是“ 传递——接受” 模式?48 、什么是“ 示范——模仿” 模式?49 、什么是“ 发现法” 教学模式?50 、什么是“ 自学——辅导” 模式?51 、什么是“ 情境——陶冶” 模式或“ 创造性” 教学模式52 、运用“ 讨论法” 进行教学时应注意哪些问题?53 、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行为相脱节的原因是什么?54 、粉笔+ 黑板的时代过去了吗?55 、老教师能用好信息技术吗?56 、什么是课程评价?57 、课程评价的基本类型有哪些?58 、现行课程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59 、新课程改革评价的基本理念是什么?60 、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是什么?61 、我们的评价现状与新课程改革存在哪些距离?62 、新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是怎样的?63 、我们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是否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应如何评价教师的教学?64 、新课程评价的功能及应该注意的问题有哪些?65 、现行教师评价制度的缺陷是什么?66 、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基本理念是什么?67 、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实施步骤是什么?68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69 、新课程评价的功能及应该注意的问题有哪些?70 、什么是学生评价?71 .评价学生有哪些有效的方法和手段?72 、什么是学生成长记录袋?73 .学生成长记录袋的类型有哪些?74 .如何制订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方法?75 、进行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有何优缺点?76 、在实施学生发展性评价时,怎样处理全面评价和差异评价的关系?77 、今后考试改革的方向是什么?78 、建构主义的基本主张及其对教育评价的启示是什么?79 、后现代主义的基本思想及其对教育评价的启示是什么?80 、什么是多元智能理论?81 、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学目标不一致时怎么办?82 、怎样让表扬恰到好处?83 、课堂教学中怎样对待学生错误的回答?84 、什么是教材?85 、教材与学科的是什么关系?86 、新中国教材改革经历了哪些历程?87 、新教材“ 新” 在什么地方?88 、新教材的本质是什么?89 、新教材具有哪些特点?90 、新教材在呈现形式上和传统的教材有什么区别?91 、新教材具有哪些功能?92 、怎样认识新教材所体现的教学目标?93 、怎样理解教材的整合性?94 、怎样用新观念教新教材?95 、面对新教材,教师首先要作什么?96 、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97 、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哪些新的教学思想和策略?98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表现在哪些方面?99 、创造性使用教材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100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学校的教材?如何评价教材的优劣?1 、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什么?高度概括地说就是自主、合作、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是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的。

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主要以纪律教育来维持教学秩序,以讲授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等。

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视学生为接纳知识的容器,没有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

因此,转变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1.探究性学习的概念及意义
“探究性学习”一词最早是1964年由美国教育学者施瓦布力图提出的,在中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教育部在2003年出版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同时也是课程改革和教学实施的理念,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占主体地位,教师则扮演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和建议者的角色。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参与观察、调查、实验、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推理、判断和反思等活动,既能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又能发展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由于探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过程性、开放性、自主性的特点,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品质。

误区一:探究性学习就是进行探究性实验。

由于新教材把某些旧教材中的实验操作改为探究性活动,因此一些教师想当然地认为探究性学习就是进行探究性实验。

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中的一个探究活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要求教师引
导学生掌握探究性活动的一般步骤,即先提出问题:“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失水?”然后作出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再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最后进一步探究。

如果教师将本活动当成是“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来做,只注重实验操作的原理、步骤和结果,那就完全没有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无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交流合作能力。

其实教材中并非只有标有“探究”的实验属于探究性活动,科学探究活动是系列化、多样化的活动,还包括资料搜集和分析、思考与讨论、模型构建、技能训练、课外制作、课外实践等。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为例,本模块的科学探究活动共有45个,其中属于“探究”的只有4个。

下表列出了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模块探究性活动的数量分布,以供参考。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模块科学探究活动数量分布一览表
误区二:探究性学习有固定的模式和程序。

目前生物教材中给出了探究活动的一般步骤,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但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太过于追求各个探究步骤的完整性,每个探究活动都要按部就班地进行这些步骤,这就使得探究性学习走向了模式化和程式化。

根据探究内容的不同,探究性活动可以完整地进行每一个步骤,也可以着重于进行某一个侧面。

如“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学生在高中生物学习中遇到的第一个探究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每一个探究的步骤以使学生对探究性学习有一个整体上的理解
和掌握。

像必修3中“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这一探究活动则应引导学生着重分析“设计实验”这一步骤,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设计预实验,不要因追求探究步骤的完整性而忽略了重点难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教学理念,任何教条主义的理解反而会弄巧成拙。

误区三:与落后的接受性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是先进的。

随着生物课程改革的深入,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逐渐被大家认同和接受,于是有人认为探究性学习就是先进的、科学的;接受性学习就是落后的、传统的。

其实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并无先进落后之分,二者应该彼此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不可偏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那些处于核心和基础地位的概念和规律可以采用探究性学习,而一些非关键环节可以采取接受性学习。

如对于必修1中“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细胞中的无机物”等知识点,这些简单的概念和原理利用接受性学习反而能更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节省教学时间。

误区四:热闹的课堂气氛表明探究性学习是有效的。

可能相当一部分教师会认同这样的观点,这表明他们对探究性学习的理解只停留在“知其然”的阶段,远未达到“知其所以然”的阶段。

这种表面热闹的探究性学习只是流于形式而缺乏思维深度。

如某教师在进行“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一节的教学时设计了角色扮演的探究性活动,教师事先安排五六位同学扮演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等细胞器,表演时各个“细胞器”轮流上台
自述名称、结构和功能等知识点,夸张的化妆和怪异的语言让同学们哄堂大笑,热闹非凡。

细致分析却发现学生只关注于表演者的形象和表情,并没有有效理解和记忆知识点,这属于典型无效的探究活动。

为活动而活动,为探究而探究,追求表面的热闹对于教师和学生百害而无一利。

因此探究性学习不能一味追求热闹场面,教师应该围绕生物科学知识和学生能力的培养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及时调控,务求实效。

探究性学习从开始的“热闹探究”发展到“安静探究”,现已逐步走向“有效探究”的道路上来了。

误区五:节节生物课可以探究、个个知识点可以探究。

持这种观点的教师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课程改革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并不意味着过于泛滥地使用它,因为并不是每个知识点都适于使用探究性学习。

例如对于高中生物必修2中的减数分裂、DNA的分子结构、基因工程等遗传学知识使用接受式学习应该是最有效的方法,因为让学生通过探究自主发现减数分裂显然是非常困难的。

误区六:教师不必干涉和调控学生的自主探究。

课程改革实施后有教师忌讳多讲,认为少讲甚至不讲就是贯彻新课标的理念,于是在学生自主探究时成了“旁观者”,对学生不加任何干涉和调控,自主探究成了放任自流,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教师在提出探究问题后向学生介绍可能用到的资料、创设丰富的信息资源,随时准备为学生提供服务和建议。

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的内容可以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在学生开始自主学习之前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思考
以下问题:沃森和克里克两位科学家运用了哪些研究方法?模型构建过程用到了哪些学科的知识?两位科学家作为合作研究的典范给你哪些启示?这些问题都有助于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3.关于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应该做好以下几点:理解探究性学习的实质和内涵;充分有效地利用时间;处理好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关系;灵活调控课堂探究气氛;避免探究性学习的模式化和程式化。

当然,在实践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这就对广大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切实贯彻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创造性地研究教育教学理论,这都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