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是以组织教学
通过学生探究实验的形式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
通过学生探究实验的形式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就要从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就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教学中注重科学探究实验,是实现学习方式多样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这就要求过去以书本为主、以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比如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物理《物态变化》一节中。传统的教学是以学科的知识为核心的。一般都是通过教师做演示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再讲解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以及过程特征。而按照新的教育理念,我们应该以熔化和凝固知识的内容为载体,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因此不能只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熔化和凝固概念的规律本身上,更应该注重学生对凝固和熔化过程的经历和体验上。首先应该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如“水结成冰、冰熔化成水”这样的典型事例引出熔化和凝固这种现象;然后结合事例引导学生猜想熔化和凝固的条件,然后让学生自己探究熔化和凝固的条件。猜想不是瞎想,应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所给的事例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想或者对一些可能性做出假设。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猜想做出记录,以便在验证之后和开始时猜想情况进行对比,这也是一种学习。有了猜想之后就要进行验证,看猜想是否正确。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实验方案,用什么方案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并组织学生对设计方案进行交流。由于学生刚刚开始学物理,教师应根据探究的方案进行较多的指导,在学生交流方案的基础之上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评价、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装置,提出如下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如:“1.在做海波熔化的实验时为什么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而要把试管放在水中,通过烧杯对水进行加热?2.烧杯中要放多少水才合适呢?3.温度计的测温泡放在什么位置才比较合适?4.怎样才能把温度计的测温泡放在合适的位置?5.实验当中需要记录哪些数据,怎样记录?6.实验操作的程序是什么样的?7.怎样才能保证实验的过程安全操作?”学生清楚这些问题以后实验方案也就已经确定了。方案确定后放手让学生进行操作并收集证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搜集学生操作过程当中的所有问题,包括学生操作是否规范、学生的参与程度是否积极主动、学生的操作是否有安全隐患等等。在学生完成实验探究以后,学生通过实验所得出的结果可能并不十分理想,如熔化的温度偏差较大,所画的图像并不能明显地看出来熔化过程等一些问题。出现这些问题在传统教学观念来看实验都是失败的。现在我们注意到新课程标准已经将知识与
《教育学》课件之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
06
协作式教学模式特点
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但需要 教师合理分组和有效引导,否则可能导致部分 学生参与度不高。
04 常见教学模式应用案例
讲授式教学模式应用
01
教师主导课堂,通过讲 解、演示等方式传授知 识。
02
适用于知识密集、理论 性强的课程内容。
03
优点在于信息量大、效 率高,但可能缺乏互动 和学生参与。
《教育学》课件之教学组织形式和 教学模式
contents
目录
• 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 常见教学组织形式 • 教学模式概念及特点 • 常见教学模式应用案例 • 评价与改进策略 •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挑战
01 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 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 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教学督导
邀请专家或同行对教学进 行督导,提出改进意见和 建议。
效果评估方法
考试与测验
成果展示
通过考试、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 效果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 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组织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如作品展示、 汇报演出等,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 能力水平。
问卷调查
向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表,了解学生对 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对教师教学质量 的评价等信息。
协作式教学模式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之间通过协作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旨在培养学 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式是
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式是
根据中国教育部的要求,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式为“以学生
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课程为纽带,以学习为中心”。这里我
想简单地谈一下这四个方面的含义和实践。
以学生为主体,意味着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及评价方式都应以
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为出发点。学生的兴趣、特长、学习背景都应
纳入考虑,而不是固守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比如,
促进学生的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为此,让他们做一些课题研究、实验研究等有研究性和创新性的工作,也可以邀请专家、企
业或者社区资源来协助学生课程和实践。
以教师为主导,意味着教师应该是“知识、技能和教育智慧”的
丰富者和学生发展的指导者,而不是仅仅传输知识。教师需要根
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定制化地设计教学,提供所需的教育资源和
教学方式。此外,教师也应该扮演良好的榜样,认真、负责、勤奋、诚实、尊重的態度,还要注重自身的专业发展。
以课程为纽带,意味着教师可以为课程设计制定多种教学策略,以确保教学精准有效。教师可以选择适应学生的教育资料、教学ACTivities、小组讨论、出示案例、演示等多种形式,来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潜力并增强他们对所学知识的领悟。教师可以将相关知识点进行有机结合,打破不同课程间的壁垒,
通过分析联系,建立知识结构,以期能让学生学到有价值的东西,融
会贯通。
以学习为中心,意味着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学校应
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以实现良好的学习体验。
学校需要提供信息化教学环境、文化氛围、丰富的社会实践体验、权威的咨询和指导、良好的学习资源等一系列支持措施。学生既
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方式
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方式
摘要: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系统化措施。传
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大概要求为: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来传授新知识,
以背诵、抄写来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
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的背景下,已经显得力
不从心。革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让学生“乐学、乐思”,激发学生的创造澘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达到特定教学效果的行为模式。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方式学生
前言
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既往的七次课程改革,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于促
进我国政治、经済、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
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承认,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肩负的
历史重任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
识来展开。大概要求为: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来传授新
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
查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的背景下,已经
显得力不从心。革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让学生“乐学、乐思”,激发学生的创
造澘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从传统教学到动机激发
著名教育家班杜拉强调动机教学,其前提是观察,其目的是让学生
在师生交往的情境中,受到某种刺激,对将要学习的容产生需求的欲望,进而形
常见的三种基本教学组织形式有哪些?其各自的特点如何?
第二节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演变
学习完本节后,回答以下问题:
1、常见的三种基本教学组织形式有哪些?其各自的特点如何?
答:(一)个别教学。
这是最为古老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典型形态是私塾教育其根本特征是“一对一(或几)”个性化,能够充分实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充分照顾到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是其根本特征。
(二)班级授课制。这是现代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当代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的对象与焦点,其根本特征是“一对多”即一名教师在课堂内同时对多名学生进行施教。
(三)复式教学与现场教学.
1、复式教学。特点:直接教学和学生自学或做作业交替进行。由于学科头绪多讲课时间少,教学任务重,因而备课时对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时间的分配和教学秩序的处理等,有更复杂的要求。
2、现场教学.特点:利于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深刻理解理论知识,使教学丰富多彩。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试对我国历史上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作以简评,分析其优缺点及历史意义。
答:书院是我国君主专制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机构。
其突出特点是: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重视读书自学,强调论辩问难。书院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就是“讲会",亦称“会井”制度。
书院的“讲会"制度产生于南宋,大盛于明中叶,一直延续到清初.南宋淳熙二年,1715年,吕祖谦在江西信州主持“鹅湖之会”朱熹和陆九渊等讲论为学之道,争辩甚烈,首开“讲会”之先河。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之后,遂将不同学派的论争方式运用于书院的教学之中,于淳熙八年特邀陆九渊至白鹿洞书院讲学。不久,又有吕祖谦参加杨简等人的讲会,黄震参加杜洲的讲会,书院的“讲会”制度初步形成。明朝中叶,由于王守仁、湛若水等人及其门人的倡导,书院“讲会”大盛成为书院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不同学派各标其宗旨,各讲其主张,书院林立,“讲会"并兴。这时的“讲会"逐渐把书院的讲学扩展成地区性的学术活动.清初不少书院仍保存了明代书院“讲会”制度制度的遗风,并且又有进一步发展“讲会”有明确的宗旨、严密的组织、详慎的规约、固定的会期和隆重的仪式。如著名的紫阳书院的“讲会”就履行四种规约,每次
组织教学策略之一一一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方法
第一部分组织教学策略之一一一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方法
教学组织的形式及其发展
教学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实现的。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怎样把一定的教学内容教给学生,怎样组织好教师和学生,怎样有效地利用教学的时间、空间,怎样发挥教学设备的作用等,这些都是教学形式要解决的问题。教学形式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由于社会各阶级对人才需要的不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所采用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不同,教学形式也有所不同。
古代各国学校普遍采取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我国过去的私塾、书院就属于这种形式。采用这种形式组织的教学尽管有一群学生在一起学习,但并没有组成一个集体,其学习的内容和进度也不统一,往往没有固定的开学结业的时间,学生可以随时入学或退学。采取个别施教的方式,有时也集结三五个学生由教师给予讲解,但它的规模小、进度慢、效率低,是一种与低生产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学形式。
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引起了教育上的一系列新的变化,教学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革。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扩大教育规模,增加教学内容,特别是增加有关自然、技术、艺术、职业等学科门类,以加快教学进度。原来那种低水平的个别施教的教学形式已不能满足客观的需要。欧洲在16 、17 世纪首先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创造了班级上课制的教学形式。17 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 592 一1 67 助适应时代的需要,总结当时的教学经验,在《大教学论》中,对这一教学形式做了理论上的阐述和说明,由于它比个别教学优越,所以得到逐步推广,并不断完善起来。我国采取班级上课的教学形式是清朝末年,1 902 一1 903 年清朝先后拟定了《钦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1 905 年清朝政府废除科举,兴办学校以后,班级上课制教学组织形式才开始得到发展。
教育学知识点
第八章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而采用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有效组合。
教学方法的分类:(一)传统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1)讲授法。讲授法的主要特点是教师主要以口头语言与学生分享信息。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讲授法优点: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还可结合知识的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缺点:容易脱离学生的实际,不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讲授面向全体学生,不宜因材施教;教学单向输入信息,运用不当,容易造成“注入式”的结果。
讲授法运用的基本要求:第一,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思想性。这是确保讲授质量的首要条件;第二,讲授既要系统完整,又要重点突出;第三,讲授要有启发性;第四,要注意语言技巧。总之,教师的语言要做到:语言准、语言精、语言美、语言活;第五,结合教学内容,恰当配合板书和教学媒体。(2)谈话法。谈话法的特点是师生对话。具体形式有:传授新知识的启发谈话;巩固检查以往知识的复习谈话;在参观、实习或实验前后进行的指导性和总结性谈话。
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第一,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做好谈话的充分准备;第二,要善于启发诱导,控制问题的难度;第三,提问的对象要普遍化;第四,必要时做好归纳小结。(3)读书指导法。运用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第一,培养学生预习教科书的习惯;第二,引导学生比较教科书和教师讲授内容;第三,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第四,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4)讨论法。讨论法的特点是学生在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讨论法的具体形式有:交流式、评述式、辩论式和质疑式。
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
所谓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按照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支配教学活动的方式。教学组织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进展及其对培养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学组织形式也不断进展和改进。
在教学史上先后浮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和道尔顿制等。
我们现在主要是以班级上课制为主,即把一定数量的同学按年龄和学问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按照周课表和作息时光表支配老师有方案地向全班同学集体举行教学的制度。但人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教导专家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在一个人身上的表现有不均衡现象。”初中生对生物的爱好和兴趣、对生物学问的接受能力也有一定的差异。而且随着九年义务教导的普及,同学以划片的形式入学,这就使得一个班级中同学的成果好坏参差不齐,而目前采取的班级授课制,班级教学的统一性和同学差异性之间的冲突比较突出,详细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①忽略了各类同学的共性差异和需求差异,用统一的程序,统一的标准作要求,采取“一刀切”,使一部分同学“吃不饱”,而一部分同学又“吃不了”。①对同学表现出的差异无法解决,因课堂教学中不能很好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同学已显露的某些优势素养得不到重视,同学个体在进展中存在的失陷得不到补偿,造成时光、空间、资源的铺张,严峻妨碍同学共性进展,难以哺育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因此,任何一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应用都不能满足如今具有丰盛性、多样性的差异的同学的进展。同学自身存在的差异给老师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分层教学是一种相对能面对全体,因材施教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它强调了“老师的教”要适应“同学的学”,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同学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浅谈“小组围坐式”的课堂组织形式(修改版)
浅谈“小组围坐式”的课堂组织形式
广东碧桂园(IB国际)学校双语高中部李洪德
自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最先在理论上将班级授课制进行系统阐述,为实行班级授课制提供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依据以后,我们一直沿用的课堂组织形式就是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之所以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其本身所固有的提高教学效率、易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等优势和特性。但是,班级授课组织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容易走向“一刀切”。再次,班级授课组织尽管便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但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受到一定的限制,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不易于充分发挥。随着形势的发展以及一轮又一轮的教育改革,班级授课制这种组织形式越发显得有待于改进和完善。
在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下,过去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机械重复、简单训练、接受学习。学生的探究、实质性参与教学的过程、学生之间互动与合作、交流与分享太少。所以,新一轮的教学改革的基本精神是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要把学生的学习提高到一个自主学习的高度。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创新的基本素养。
新的教育理念呼唤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方法寻找新的课堂组织形式。观念、方法、课堂组织形式三者有机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恰当的课堂组织形式会使教学方法得到充分发挥。
“小组围坐式”的课堂组织形式,即是,课前将班级同学分成不同的小组,课堂上各小组同学围坐在一起,对要探究的问题或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之间产生的不同看法进行交流。这种组织形式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排列格局,这种简单的格局改变能为课堂教学带来哪些好处呢?
第十章教学组织形式
和掌握各学科的系统迷信知识,有利于构成先生的认知
结构。
班级授课方式,依据先生的生理、心思特点规则了
严厉的作息时间,合理布置了各门学科的教学顺序,因
此,有劳有逸,保证了先生身心的正常开展。
〔4〕有利于发扬班团体的教育作用,促进先生安康 的开展和先生的社会化进程。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班内先生的年龄相近,学习的
❖ 〔2〕在分组教学上,先生、家长和教员的志愿
〔七〕特朗普制
❖
又称〝灵敏的课程表〞,这是20世纪后半叶在美国
一些学校停止实验的一种教学组织方式,由教育学教授
劳伊德·特朗普提出。其基本做法是,把大班上课、小
班讨论、一般作业三种教学组织方式结合起来。首先是
大班上课,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行班合在一同上课,
❖
缺陷:1〕降低教学的成效,代价高,不经
济。2〕不利于先生的特性安康开展。由于缺乏
先生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容易养成孤独、不善
交际等不良特性,不利于先生的社会化开展。3〕
不利于发扬教员的主导作用。4〕不利于先生取
得系统的知识技艺和构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二〕班级授课制
❖
在西方中世纪末期,工商业的逐渐开展和迷信文明
式,由一个教员面向一两个先生停止教学,从教
授知识到布置、反省和修改作业都是一般停止的。
可以说一般教学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
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及其当代特征
(1)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它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学效率的高低。
(2)当代教学方法的特征
①以发展学生的智力为出发点,突出了教学的发展性。
②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中心,突出了教学的双边性。
③以发挥非认知因素为手段,突出了教学的情感性。
2、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过叙述、描绘、解释、推论来传递信息、传授知识、阐明概念、论证定律和公式,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②讲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③讲授应具有启发性。
④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晰、准确、简练,条理清楚、通俗易懂,尽可能音量、语速要适度,语调要抑扬顿挫,适应学生的心理节奏。
讲授法的优点是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但如果运用不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就会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
(2)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优点在于,由于全体学生都参加活动,可以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一般在高年级学生或成人教学中采用。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
教育学--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ppt课件
其次,必须依据教材内容。
再次,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最后,必须依据教师的个性化特点。
二、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 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 的方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 1.个别教学
我国宋代以前的各级官学和私学,欧洲古代和中世纪的教育均采用个别教学,它是漫
(2)谈话法 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
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
法。 谈话法的基本要求: ①要做好提问准备。②善于启发诱导。③做好归纳、小结。
(3)讨论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
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
)和( )。 )。 13.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系统论证确立的教育家是( 14.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制,始于( )学校。
)年在北京办的(
15.综合课的结构一般包括,( ( ),( )。
),(
),(
),
16.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 间,对学生实施各种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以外,利用课余时
③师生互动,气氛和谐。 ④全面发展,优质高效。
一、名词解释
1.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 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传统教育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
传统教育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垄断者,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始终处于及被动的、从属的地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得到充分的发挥。新课程强调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本质上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自主的、能动的、富于创新的。新课程关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新课程要求实现以服从为前提的师生人际关系向师生平等合作的良好关系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应该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程的开发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和促进者,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是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地位和角色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角色不重要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降低了,而是意味着教师起作用的方式和方法已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教师。相反,在新课程理念下,为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课下所做的工作更多,对教师能力要求更高了。作为教育实践的承担者和教育变革实施者的教师,其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成败。那么面临课程改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到底应该如何转变角色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转变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提倡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因此教师要变“指挥者”为“引导者”。让学生敢想敢说,宽松的说话氛围,使学生不再怕说,而把说当作一个学习和展示自己的平台,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通过这个平台得到发展,充分展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让自己的心灵和情感作一次倾诉和释放。学生只有在受到充分尊重的情况下,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才会心情舒畅,思维活跃,从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学课件之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
情境式教学
总结词
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的教学 模式。
详细描述
情境式教学通过模拟或创设真实情境,将学 生置于特定的环境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知识、掌握技能。这种模式注重学生的体验 和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03
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模式的融合
混合式教学
定义
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将在线学习和 面对面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实施方式
通过在线预习、复习、讨论和作业 等,结合课堂上的讲解、互动和实 践活动,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优势
能够充分发挥在线学习和面对面教 学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和参与度,促进深度学习和知识内 化。
协作式教学
定义
优势
协作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通 过小组合作、讨论、互动等方式进行 教学的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
总结词
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详细描述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被分成小组,通过合作 、交流、讨论等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 沟通能力。
个别化教学
总结词
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详细描述
个别化教学是一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能力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 教学计划,以满足学生的特殊需求。这种形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整个教学法名词解释
整个教学法名词解释
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和技巧。不同的教学法适用于不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教学法和相关术语的解释。
1. 传统教学法:传统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这种教学法重视教师的权威和讲解力度,强调知识的传授和记忆。传统教学法适用于一些基础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培养。
2. 问题导向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这种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3. 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是一种以合作为基础的教学法,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分享知识,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课堂讨论法:课堂讨论法是一种以讨论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讨论和交流。通过课堂讨论,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思辨和表达能力。
5. 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一种通过情境和场景设置来进行教学的方法。教师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环境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参与,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6. 体验教学法:体验教学法是一种通过亲身体验来进行教学的方法。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实验、模拟等活动来获取知识和经验,在实践中学习和探索。
7. 个别化教学法:个别化教学法是一种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个别教学和指导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和学习风格,设计个性化的学习任务和教学策略。
8. 潜入式教学法:潜入式教学法是一种在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交环境中进行教学的方法。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观察,发现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以生活化的方式进行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心得体会3篇篇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治理、课程评价、课程治理、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九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对新课改加强熟悉,热情投进,不断进步自身素质,进步教师素质是深化新课程改革的条件条件。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次课程文化的全面而深刻的变化。随着课程功能、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构架、课程实施与课程评语的变化,新课程必须对教学活动提出一定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的课程理念。“学生的发展”指全体学生的发展、终身持续发展、活波主动地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为每位学生的发展创造合适的学习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
一、促进学生的最佳发展。
新课程构建了一个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具有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课程体系,这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以进步全国民族素质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实质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个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基本要求同特殊要求结合起来,把着眼全体同因材施教结合起来。
二、着眼学生的基本素养的全面进步。
学生的素养是他内在心理的写照,取决于它的心理结构及其质量水平;
进步学生的素养就必须化知识为聪明,积文化为品性。新课程的功能定位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不仅要重视双基的练习,发展学生的聪明和能力,而且要促进他们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是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的。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主要以纪律教育来维持教学秩序,以讲授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等。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视学生为接纳知识的容器,没有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转变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1.探究性学习的概念及意义
“探究性学习”一词最早是1964年由美国教育学者施瓦布力图提出的,在中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育部在2003年出版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同时也是课程改革和教学实施的理念,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占主体地位,教师则扮演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和建议者的角色。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参与观察、调查、实验、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推理、判断和反思等活动,既能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又能发展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于探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过程性、开放性、自主性的特点,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品质。
误区一:探究性学习就是进行探究性实验。
由于新教材把某些旧教材中的实验操作改为探究性活动,因此一些教师想当然地认为探究性学习就是进行探究性实验。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中的一个探究活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要求教师引
导学生掌握探究性活动的一般步骤,即先提出问题:“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失水?”然后作出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再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最后进一步探究。如果教师将本活动当成是“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来做,只注重实验操作的原理、步骤和结果,那就完全没有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无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交流合作能力。
其实教材中并非只有标有“探究”的实验属于探究性活动,科学探究活动是系列化、多样化的活动,还包括资料搜集和分析、思考与讨论、模型构建、技能训练、课外制作、课外实践等。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为例,本模块的科学探究活动共有45个,其中属于“探究”的只有4个。下表列出了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模块探究性活动的数量分布,以供参考。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模块科学探究活动数量分布一览表
误区二:探究性学习有固定的模式和程序。
目前生物教材中给出了探究活动的一般步骤,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但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太过于追求各个探究步骤的完整性,每个探究活动都要按部就班地进行这些步骤,这就使得探究性学习走向了模式化和程式化。根据探究内容的不同,探究性活动可以完整地进行每一个步骤,也可以着重于进行某一个侧面。如“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学生在高中生物学习中遇到的第一个探究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每一个探究的步骤以使学生对探究性学习有一个整体上的理解
和掌握。像必修3中“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这一探究活动则应引导学生着重分析“设计实验”这一步骤,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设计预实验,不要因追求探究步骤的完整性而忽略了重点难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教学理念,任何教条主义的理解反而会弄巧成拙。
误区三:与落后的接受性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是先进的。
随着生物课程改革的深入,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逐渐被大家认同和接受,于是有人认为探究性学习就是先进的、科学的;接受性学习就是落后的、传统的。其实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并无先进落后之分,二者应该彼此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不可偏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那些处于核心和基础地位的概念和规律可以采用探究性学习,而一些非关键环节可以采取接受性学习。如对于必修1中“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细胞中的无机物”等知识点,这些简单的概念和原理利用接受性学习反而能更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节省教学时间。
误区四:热闹的课堂气氛表明探究性学习是有效的。
可能相当一部分教师会认同这样的观点,这表明他们对探究性学习的理解只停留在“知其然”的阶段,远未达到“知其所以然”的阶段。这种表面热闹的探究性学习只是流于形式而缺乏思维深度。如某教师在进行“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一节的教学时设计了角色扮演的探究性活动,教师事先安排五六位同学扮演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等细胞器,表演时各个“细胞器”轮流上台
自述名称、结构和功能等知识点,夸张的化妆和怪异的语言让同学们哄堂大笑,热闹非凡。细致分析却发现学生只关注于表演者的形象和表情,并没有有效理解和记忆知识点,这属于典型无效的探究活动。为活动而活动,为探究而探究,追求表面的热闹对于教师和学生百害而无一利。因此探究性学习不能一味追求热闹场面,教师应该围绕生物科学知识和学生能力的培养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及时调控,务求实效。探究性学习从开始的“热闹探究”发展到“安静探究”,现已逐步走向“有效探究”的道路上来了。
误区五:节节生物课可以探究、个个知识点可以探究。
持这种观点的教师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课程改革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并不意味着过于泛滥地使用它,因为并不是每个知识点都适于使用探究性学习。例如对于高中生物必修2中的减数分裂、DNA的分子结构、基因工程等遗传学知识使用接受式学习应该是最有效的方法,因为让学生通过探究自主发现减数分裂显然是非常困难的。
误区六:教师不必干涉和调控学生的自主探究。
课程改革实施后有教师忌讳多讲,认为少讲甚至不讲就是贯彻新课标的理念,于是在学生自主探究时成了“旁观者”,对学生不加任何干涉和调控,自主探究成了放任自流,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教师在提出探究问题后向学生介绍可能用到的资料、创设丰富的信息资源,随时准备为学生提供服务和建议。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的内容可以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在学生开始自主学习之前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