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官制简表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官职大全(收藏)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官职大全(收藏)
古代官职,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
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地方官职: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三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中国古代官职大全
中国古代官职大全中国历史悠久,立官设守,肇始于夏同朝周,至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时已初具体制,而后历朝沿袭并发展,官职有所增减,同一官衔的品级有所差异,有的官职名称也有所不同。
本文仅侧重于宋、元、明、清特别是明、清两朝的(七品以上)官衔举要简介。
为方便查检,所选介官衔均首字笔画的顺序排列。
三画【千总】明清两代正六品武官。
【大理寺卿】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正三品。
掌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
【大学士、内阁大学士】“学士”是唐代掌管文学著作的官,如果由宰相兼管“学士”,则宰相就称为“大学士”。
宋代,“学士”中资望特别高的人,称为“大学士”。
明代,设大学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官阶五品。
如果兼任尚书、侍郎,则可以加官到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老”。
清代的大学士是内阁的主官,官阶为正一品,一般称为“中堂”。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程的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工部侍部】工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正二品。
【广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四画【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从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宪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议大夫】元、明两代四品文官。
【中顺大夫】元、明两代四品文官。
【中书令】唐代中书省的“中书令”、尚书省的“尚书令”与门下省的“寺中”,同称三省长官,共同掌管中央的机要。
中书省决策机构,中书令实际上就是宰相,宋代由中书省与枢密院分管政务、军事。
元代废除三省,中书令是惟一的最高国务长官司。
明、清两代废除中书令的官名。
【中书省左右丞相】元代和明初,设中书省左右丞(或称国相),是丞相的副职。
明洪武十二年以后不再有“丞相”、“平章”和“参政”等官名。
【太守】汉代掌管郡务的最高长官。
三国以及隋炀帝、玄唐玄宗时期和五代,改州刺史为郡太守。
此后太守已不是正式官名,习惯上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
明、清时期专用以称“知府”,从四品官。
各个朝代的官制简表,写小说的可以收藏起来了
各个朝代的官制简表,写小说的可以收藏起来了
不知道哪位大神整理的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官制简表,之前一直对小说中看见的“左仆射、右仆射”这个职位印象深刻,因为它的名字比较特别,看了这个表以后才知道原来它这个官职还挺大。
我觉得这个表对写小说的最有用了,有了它,再也不用挠头想官职了,对于谁能管得住谁也一清二楚。
由上到下分别是:清代、明代、元代、金代、辽代、宋代(元丰后)、宋代(元丰前)、唐代、隋代、北周、北魏、北齐、两晋、三国。
我也得赶紧收藏起来,等以后写小说的时候也能用得着。
清代官制简表
明代官制简表
元代官制简表
金代官制简表
辽代官制简表
宋代官制简表(元丰以后)
宋代官制简表(元丰以前)
唐代官制简表
隋代官制简表
北周官制简表
北魏、北齐官制简表
两晋官制简表
三国时期官制简表。
历代职官简表
历代职官表
历朝历代,官职流变,虽曰继承,而大不相同;纵一代之内,亦有变迁;或名称相同,而职责殊异,不可不察也。
此间有妙手,绘制成图,余搜罗在册,以供参考。
1. 夏代官制简表
2. 商代官制简表
3. 西周官制简表
4. 春秋战国时期官制简表春秋时期几个主要国家官制
战国时期七国官制
5. 秦代官制简表
6. 汉代官制简表西汉官制
东汉官制
7. 三国时期官制简表
8. 两晋南北朝时期官制简表两晋官制
北魏、北齐官制
北周官制
9. 隋代官制简表
10. 唐代官制简表
11. 宋代官制简表
宋代元丰以前中央官制
宋代元丰以后官制
12. 辽代官制简表
13. 金代官制简表
14. 元代官制简表
15. 明代官制简表
16. 清代官制简表。
中国古代官职制度详表大全
中国古代官职制度详表大全官职:指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官吏,这里面有职官的名称、职权范围和品级地位等方面的内容。
科举是以考试为主要方式的一种选官制度,与官制、职官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是我国古代国家制度中的一项重大发明。
中国古代国家的产生,开始于夏代,而职官的设置是随着国家的产生才出现的,所以讲职官,也只能从夏代开始。
我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间因袭变革、增加减少,情况十分复杂。
秦始皇中国古代职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国家的产生,开始于夏代,而职官的设置是随着国家的产生才出现的,从夏代开始,中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间因袭变革、增加减少,情况十分复杂,内容非常丰富。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沿革清晰、体系完整的职官制度。
秦朝官制:秦国的政治体制在战国时期已经基本形成,灭六国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嬴政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国家,历史上称为秦朝。
秦朝建立了以皇帝为首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它与之前的秦国制度有所不同,也为后世历朝沿袭,其监察制度与九卿制度甚至延续到中国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
秦庄襄王政权构成:·最高权力者为皇帝,皇帝下设三个最高官职(即:太尉,【中央掌军事最高官员】丞相,【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最高行政长官】御史大夫【中央监察机构的最高长官】)。
《大秦帝国之崛起》邢佳栋饰演战神白起·丞相下设中尉,九卿(即:卫尉,郎中令,太仆,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内史)并管理下属各郡。
·郡设郡尉,郡守,监御史。
·郡守管理下属各县,县设县尉,县令。
·县令管理下属各乡,乡下设游徼,三老,有秩(啬夫)(管理大乡),啬夫(管理小乡)。
·三老管理下属各亭,亭设亭长。
亭长管理下属各里,里设里长。
丞相范睢中央官制秦朝中央官制的最大特征是皇权的至高无上。
中国古代官职一览表详解
中国古代官职一览表详解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
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下面店铺分享了中国古代官职一览表,一起来了解吧。
中国古代官职一览表【爵】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
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指南录 ) 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
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
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
古代“三公”之一。
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
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
中国古代的官员制度
中国古代的官员制度
中国古代的官员制度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三公九卿制:这是秦汉时期的官制,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三公,行使行政、军事、监察等权力。
九卿则是各部门的官员,负责各项事务。
2. 三司六部制:这是隋唐至明清时期的官制,三司包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六部则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自负责相关领域的政务。
3. 九品中正制: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再由大中正推举小中正,然后对人才进行评级,共分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评级后,由吏部根据评级结果进行官职的任命。
4. 科举制:这是隋唐开始实行的选官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考试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通过后即可获得官职。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官员制度的基本内容,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
中国历代官职(详细版,从汉开始)
中国历代官职(详细版,从汉开始)汉基本特征:皇帝专制集权确立,政、军、监三权并立,九卿分职,废分封制,行郡县制。
三公(中枢)太尉(大司马)——掌武事(武帝之前不常设,武帝以大将军、骠骑将军、骁骑将军代之,均加大司马衔)丞相(大司徒)——辅佐皇帝,总掌国事御史大夫(大司空)——掌副丞相,监察百官,主管文事(东汉司空掌土木沟渠之事,其权归御史中丞)九卿(自东汉始,其长官正式称卿)太常(奉常)——掌礼仪祭祀,有丞光禄勋(郎中令)——掌宿卫,有丞。
(自武帝始,郎中令转为中朝官)卫尉——掌领宿卫,有丞太仆——掌车马,有二丞廷尉(大理)——掌刑狱,有正、左右监大鸿胪(典客)——掌夷务,有丞宗正——掌宗室事,有丞大司农(治粟内史)——掌财物,有二丞少府——掌利税,有六丞。
(武帝始,其属官尚书事权扩大,东汉掌宫中服饰诸物)尚书——令——仆射常侍曹——主公卿事。
(东汉改为吏曹)二千石曹——主郡国事民曹——主吏上书(东汉主修缮营造)客曹——主夷狄事(东汉分为南北主客曹)三公曹——主断狱尚书令、仆射掌选署及奏、下尚书曹文书众事。
各曹尚书一人,左右丞各一人地方——部(州)刺史郡郡守(太守)——长史(边郡置,掌兵马)、丞郡尉(都尉)——掌佐郡守,典武职(东汉职并太守)王国——国相、都尉郡、王国之下皆置县县——尉、令(长)、丞县下置——乡——亭——里——什——伍部(州)初为监察区,刺史亦称州牧,后渐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唐基本特征:三省制最终确立,六部二十四司定型,御史台分置三院,监察机制健全,事务机构成型,地方设官进一步发展三省(中枢)中书省(西台)——中书令(右相)——中书侍郎尚书省(中台)——尚书令——左右仆射——尚书都省门下省(东台)——侍中(左相)——门下侍郎尚书省六部吏部——尚书——侍郎——吏部、司封、司勋、考功户部——尚书——侍郎——户部、度支、金部、仓部礼部——尚书——侍郎——礼部、祠部、膳部、主客兵部——尚书——侍郎——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刑部——尚书——侍郎——刑部、都官、比部、司门工部——尚书——侍郎——工部、屯田、虞部、水部每部四司,每司设郎中、员外郎为正副长官,每部四司中与部名相同之司称头司御史台——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台院——侍御史——掌纠举百官及入阁承诏殿院——殿中侍御史——掌殿廷礼仪,京畿州兵察院——监察御史——分察百官,巡抚州县九寺太常寺——卿——少卿——两京郊社署、太乐署、鼓吹署、太医署、太卜署、廪牲署、诸祠庙光禄寺——卿——少卿——太官署、珍羞署、良酿署、掌醢署卫尉寺——卿——少卿——两京武库署、武器署、守宫署宗正寺——卿——少卿——诸陵署、崇玄署太仆寺——卿——少卿——乘黄署、典厩署、典牧署、车府署、诸牧监大理寺——卿——少卿鸿胪寺——卿——少卿——典客署、司仪署司农寺——卿——少卿——上林署、太仓署、钩盾署、导官署、诸仓监、司竹监、诸汤监、、诸宫苑监、诸园苑监、诸盐池监、诸屯监太府寺——卿——少卿——两京诸市署、平准署、左藏署、右藏署、常平署九寺卿1人,少卿2人,各署以令、丞为正、副长官,各监以监、副监为正副长官五监国子监——祭酒——司业——国子学、太学、广文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少府监——监——少监——中尚署、左尚署、右尚署、织染署、掌冶署、诸冶监、铸钱监、互市监将作监——监——少监——左校署、右校署、中校署、甄官署、百工就谷诸监军器监——监——少监——弩坊署、甲坊署都水监——使者——少监(丞)——河渠署、诸津国子监各学置博士、助教掌教,其余各署以令、丞为正、副长官,各监以监、副监为正副长官其他事务机构秘书省——监——少监著作局:著作郎——著作佐郎司天台(太史局):监——少监殿中省——监——少监——尚食局、尚药局、尚衣局、尚乘局、尚舍局、尚辇局内侍省——监——少监、内侍——掖庭局、宫闱局、奚官局、内仆局、内府局、太子内坊局殿中省六局以奉御、直长为正副长官,内侍省六局以令、丞为正副长官地方道——府、州府:尹——少尹——功曹、仓曹、户曹、田曹、兵曹、法曹、士曹州——县——乡——里——保——邻州:刺史——别驾——司功、司仓、司户、司田、司兵、司法、司士县:令——丞——司功佐、司仓佐、司户佐、司田佐、司兵佐、司法佐、司士佐道初为监察区,中唐以后渐为方镇一级区划,节度使为最高军政长官,观察使为一道民政长官宋以神宗元丰官制为准,基本特征:承袭唐而具变革,三省分权渐归于一,枢密院独立,专掌兵权,机构重叠,官员臃肿(个人以为这也是宋亡的一个主因,赵匡胤曾说过,如不迁都,则必须养兵以自重,而百年后国家危矣,北宋果中谶语,立国一百多年)。
中国历代官制简介
中国历代官制简介“官”,《说文解字》解释为“吏事君也”,有以“宀(mián交覆深屋也)”覆众、治众的意思,它是阶级社会的产物。
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人类有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于是就有了国家机器,有了治理民众的官和不断完善的官僚制度。
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半信史、信史时代的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官僚制度一步步从简单走向完善。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了严密的中央和地方行政组织,制定了完善的官制。
在其后的两千余年里,各个朝代设官分职,和秦代大体上一脉相承。
一、丞相、内阁和军机处秦汉以丞相为辅佐皇帝的最高行政长官,以太尉、御史大夫为丞相之副。
太尉掌军,御史大夫负责监察。
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三个职位大致相等,有互相制约的作用。
汉初称丞相为相国,后复改称丞相。
有时置左、右丞相各一人,有时不分左右,只置一人。
丞相、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合称三公(一说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一说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西汉末年改称丞相为大司徒,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有此称。
魏文帝曹丕时置中书监和中书令,政事归台阁总揽,中书监和中书令成为实际宰相。
此后,魏晋到南北朝三百余年间,皆以中书监、侍中、尚书令、仆射诸官掌机密,而丞相则只作为优礼大臣的崇高官位,不假事权。
隋代设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三师“不主事,不置府僚”,三公“参议国之大事……无其人则阙”,属于优礼大臣的虚衔。
五省当中,秘书省职务优闲,内侍省全是宦官,内史省掌决策,长官为内史令;门下省掌审议,长官为纳言;尚书省掌行政,长官为尚书令和左、右仆射,下辖吏、礼、兵、工、度支(户)、都官(刑)六部。
尚书、门下、内史三省职同宰相,相互牵制,相互监督。
唐初基本沿袭隋制,但改称内史省为中书省,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二人),门下省长官为侍中(二人),尚书省长官为左、右仆射。
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三省长官位高权重,但不一定全置,皇帝往往指定品级较低的官员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预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是宰相。
中国古代官职大全(收藏)
中国古代官职大Biblioteka (收藏)官职,指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官吏,这里面有职官的名称、职权范围和品级地位等方面的内容。中国古代国家的产生,开始于夏代,而职官的设置是随着国家的产生才出现的,所以讲职官,也只能从夏代开始。我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间因袭变革、增加减少,情况十分复杂。父母微课堂精心整理了从汉朝起详细的中国古代官职大全,仅供参考。
各朝代中央机构明细图解,以后看古代剧就不迷茫了!
各朝代中央机构明细图解,以后看古代剧就不迷茫了!秦朝官制的最大特征是皇权的至高无上。
它的最高权力者为皇帝,下设三个最高官职,即太尉、丞相和御史大夫,被后世历朝沿袭,监察制度与九卿制度甚至延续到中国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
公级:丞相(相邦,中丞相,左丞相,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掌管下属各郡。
卿级:九卿(卫尉,郎中令,太仆,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内史),中尉。
秦朝官制西汉承秦制,除了丞相制度外,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军事、政务和监察,与丞相统称为“三公”。
“三公”之下设有掌管国家军政和宫廷事务的“九卿”。
西汉官制东汉基本沿袭西汉官制。
中央政府组成沿用西汉官制,以三公领九卿为基本架构。
但是实际政治权力已经完全转移到尚书台。
东汉皇帝即位,往往以太傅或太尉录尚书事,总领政务。
御史台体制贬损,成为少府属官。
侍中从西汉的加官转为正式职务,设侍中寺作为侍中的正式官署,隶属少府。
东汉官制隋朝设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官高,但多缺位,“朝之众务,总归于台阁”。
炀帝时以尚书、门下、内史、秘书、殿内为五省;以御史、谒者、司隶为三台;以国子、将作、部水、少府、长秋为五监。
另置九寺,即秦汉之九卿: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等寺。
各寺设有卿、少卿、丞、主薄等官。
隋朝官制唐朝官制为唐中央政府下主要分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
中书省掌诏敕、政令之立案起草;门下负责审议中书之立案、草案,以决定实行与否;尚书省为行政官署,其下尚分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置尚书(正三品)及侍郎(正四品上),此为三省六部制。
唐朝官制宋朝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加强中央集权,在职官制度上,中央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治)抑武(官)。
宋朝官制,以元丰改制为界限,改制前、后各为一阶段,南宋又为一大阶段。
宋代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
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
中国古代官职一览
中国古代官职一览—、中央官职皇帝下有丞相或称宰相佐理国政,统领百官。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司,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1.三司九卿【三司】三司又叫“三公”共同负责军政事务。
周时以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司。
秦、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司,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马。
【司徒】、【丞相】、【大司徒】主管行政。
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有时称相国,简称“相”,常与宰相通称。
中国历史上有“太宰”和“丞相”名称,并无“宰相”的官名,但人们习惯上称秉承君主旨意、主宰全国政务、权高势重的人为“宰相”。
宰相为君主之幕僚长,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
丞相是秦、汉时期定的制度,一般只设一个丞相。
东汉的司徒等于丞相,而真正行使宰相权力的却是尚书令。
从魏、晋至隋、唐,基本上是以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等执政者为宰相。
从唐玄宗开元年间至宋代,以同平章事为宰相。
宋神宗时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
元代至明初以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设左右两个丞相,右丞相专门管理国事,左丞相是皇帝的“私人顾问”,不需要管理国事。
明永乐年之后,以内阁大学士为宰相。
洪武十二年以后废除,不再有“丞相”、“平章”和“参政”等官名。
清雍正年之后,军机大臣是事实上的宰相,而内阁大学士是名义上的宰相。
【司马】、【太尉】、【大司马】主管军政。
战国时司马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
秦至宋均有设置太尉,太尉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部长。
汉代称大司马,掌管军事。
隋唐时司马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
后来历代也多沿用太尉这个官衔,但逐渐变成加官的官衔,没有实权。
中国历代官制
中国历代官制中国选官制度,夏、商、西周实行“世袭制”,春秋战国时出现过“战功制”和“豢养门客”形式。
汉朝选官实行“察举制”,由地方官根据皇帝定下科目上报人才,如汉文帝时要求举“贤良方正”,汉武帝时要求举“孝廉”,但不管是什么科目都是以德为先。
曹操时期由于自身家世等原因导致人才短缺,转而采用的是以才为先的“唯才是举”的政策。
曹丕登位后为重新拉拢士族,采纳陈群的意见制定“九品中正制”,即在各州县特设中正官,并由他们根据“家世”和“形状”两方面,对本籍人才评定等级,以作为朝廷确定官品的依据,虽说“家世”只作为参考,但由于士族有着家族人才优势,因此“中正官”一职多由士族把持,以至于晋朝以后出现完全只看家世来定品。
“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直到隋朝发展成全国统考的“科举”制度,“科举”实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方官员和乡绅的左右,只是参选的人数增多了而已。
01.夏朝官制简表三公九卿制《礼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
”《礼记》:“设四辅及三公,不必备,惟其人。
言使能也。
”殷亦三公九卿。
四辅相传古代天子身边的四个辅佐。
《书·洛诰》有“四辅”之称。
《益稷》有四邻,《史记·夏本纪》作“四辅”。
至《尚书大传》、贾谊《新书》始有疑、承、辅、弼为“四辅”之说,皆出于秦汉间人的依托。
至王莽托古改制,置四辅以配三公,又为其子置师疑、傅承、阿辅、保拂(弼)之官。
明太祖曾置春、夏、秋、冬官,也叫“四辅”。
参阅清全祖望《经史问答·三礼问目答全藻问》。
“史”原意指观测星象并记录,又称“巫”是“王”以下权利最大的人,夏朝法制就是“奉天罚罪”。
鼓目是乐官,羲和主管历法,士主管国都内的司法,后稷主农共工主工,虞人主管园林田猎,啬人是近臣。
02.商朝官制简表阿,通倚重的“倚”。
尹表治理,是外廷官主管,宰是内廷官总管,亚、马亚、射、戍都是武官。
宰,有才能的罪人在屋下管理事务以赎罪。
中国历代官制大汇总
中国历代官制⼤汇总 中国官吏制度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随着国家的产⽣⽽产⽣,⼜随着国家性质的演变⽽不断发展变化,趋于完善。
早在封建社会⿍盛时期趋于完善的封建官制,曾对西⽅⽂官(公务员)制度产⽣了巨⼤影响,西⽅的⽂官(公务员)考试制度溯源,是中国的科举制度。
外国学者对于中国官制予以⾼度重视,并进⾏全⾯认真的研究。
根据社会性质与政权性质,我们将中国官制沿⾰划分为先秦、秦汉⾄清、中华民国三⼤历史阶段。
中央官制的演变 夏建⽴了第⼀个国家,从⽽产⽣了国家机构与职官,⽒族⾸领的职能被国家官吏所代替,并赋以新的形式与国家强⼒统治的内容。
到了商代,国家机构与职官有了进⼀步发展,根据社会发展与国家统治的需要,增加了⼀些新的机构与职官。
⾄周,国家机构与职官设置已基本规范,但就夏、商、周三代⽽⾔,国家机构与职官设置⽐较简单、凌乱,缺乏系统性,分职设官随意性较⼤,⼀职⼀官,许多机构与职官界限不清,往往⼀个职官就是⼀个机构,职官分⼯既不明确也不固定。
《周礼》所载之国家机构与职官,看上去国家建⽴了完整系统的国家官制,实际是后⼈对古代官制的乌托邦。
⾄于以“世官制”为核⼼的官吏制度,由其社会性质与落后的⽣产⼒和⽣产关系所决定,更是简单粗线条的。
官吏管理制度的健全,取决于国家机构与职官设置的完善,取决于官吏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与制度化。
在春秋战国时期,适应由奴⾪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在国家机构与职官设置上有了很⼤突破,在⽤⼈制度上更是出现新的飞跃,传统的世宫制被打破了,选贤任能被各个诸侯国所采纳。
秦始皇建⽴了以皇帝为核⼼,以三公九卿为主体的新型封建官制。
这种新型官制既有六国官制的综合借鉴,⼜有秦始皇本⼈的发明创造。
秦官制在中国官制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就整个封建社会官制⽽⾔,都是秦官制的继承发展和完善。
由于秦王朝的速亡,只建⽴了国家机构、职官设置体系,⽽官吏管理制度缺乏系统的规章。
汉代继承巩固了秦官制,为其四百余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也为整个封建社会官制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官职大全(收藏)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官职大全(收藏)
古代官职,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
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地方官职: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三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完整word版)中国历代职官表1
御史中丞
第四品
掌受公卿奏事,察举非法
三国均置
都水使者
第四品
掌天下河渠水利
魏置,蜀吴不详
其它
大长秋
第三品
掌宫中诸事
三国均置
太傅
少傅
第三品
掌辅导太子
三国均置
侍中
第三品
掌宾赞威护驾备顾问
魏置,蜀吴不详
散骑掌侍
第三品
掌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三国均置
城门校尉
第四品
掌护京师城门
魏吴置,蜀不详
司州
司隶校尉
第三品
掌察百官及京师近郡犯法者,并领一州
正三品
掌宣达帝命
因避杨忠之讳,凡中字皆不用,以此代之
给事黄门侍郎
(四人)
正四品
掌机密文件,备皇帝顾问
内史省
(即中书省)
内史令
(一人,即中书令)
正三品
内史省长官,全国政务
隋文帝时,确定内史省取旨,门下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内史侍郎
(四人)
正四品
内史令之副手
御史台
御史大夫
(一人)
从三品
掌监察、执法
(以下同)
(三公)
太尉、司徒、司空
正一品
同汉代之职掌
尚书省
尚书令
(一人)
正一品
总揽一切政令
左、右仆射各一人
从二品
为尚书令之副手
六部尚书
(各一人)
正三品
分掌吏、礼、兵、刑、户、工
六部之制至隋始确定,此制一直行制清末,清末始增新部
六部侍郎
(三十六人)
正四品
尚书左、右丞
(各一人)
从四品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各朝代官制图及历史朝代公元对照表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各朝代官制图及历史朝代公元对照表我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简表附注:①°约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于殷,此后商也成为殷。
②°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为中国历史确切纪年的开始。
③°包括王莽建立的“新”王朝(公元8年—23年)。
王莽时期,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建立了农民政权。
公元23年,新王莽政权灭亡。
公元25年,东汉王朝建立。
④°这时期,在我国北方,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政权,其中有:汉(前赵)、成(成汉)、前凉、后赵(魏)、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北凉、南燕、西凉、北燕、夏等国,历史上叫做“十六国”。
⑤°这时期,除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外,还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政权,其中有:吴、前蜀、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南平)、后蜀、南唐、北汉等国,历史上叫做“十国”。
历代选官制度简表选官用人是国之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
“中兴以人才为本”,自古有“得人者昌”,“失贤者亡”之说。
因此认真总结中国古代选官用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春秋以前,官吏主要通过“世卿世禄”制度产生。
战国时,“世卿世禄”制逐渐废除,官吏的选举发生了根本变化。
秦在统一之前,“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而胜敌是其主要途径。
秦统一后的官吏,也就多出于军功。
到了汉代,朝廷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在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举统治人才的选官制度。
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举荐、考试、任子、纳资及其他多种方式,不限于一途,而且还可以交互使用。
以后,我国古代官吏选用又分别出现了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及隋唐滥觞的科举制。
这些选官用人制度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表现出各种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