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中枢部曹演变简表

合集下载

隋唐至明清中枢机构的演变

隋唐至明清中枢机构的演变

隋唐至明清中枢机构的演变
隋唐至明清时期,中国中枢机构的演变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在这个时期,中枢机构主要由三省组成,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则负责执行诏令。

此外,这个时期还设置了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六部负责执行诏令的具体事项。

2、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在这个时期,中枢机构主要由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组成。

中书门下负责起草诏令和审核诏令,枢密院负责军事事务,三司负责财政和司法事务。

这个制度的特点是对丞相的权利进行了进一步的削弱,形成了“群相制”。

3、元朝的一省制:在这个时期,中枢机构主要由中书省(也称为“都察院”)组成。

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和审核诏令,并且由于元朝实行的是一省制,中书省的权力相对较大。

4、明朝的二府制:在这个时期,中枢机构主要由内阁和司礼监组成。

内阁负责起草诏令和审核诏令,司礼监负责监督内阁的工作。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内阁的地位逐渐提高,而司礼监的作用也逐渐加强。

5、清朝的南书房和军机处:在这个时期,中枢机构主要由南书房和军机处组成。

南书房负责起草诏令和审核诏令,军机处负责处理军
务。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南书房的地位逐渐提高,而军机处的作用逐渐加强。

总的来说,中国中枢机构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不同时期的中枢机构形式和特点也有所不同。

这些变化反映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和演变,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政治需求的变化。

相权的分割--从唐代到宋代中枢机构的变化(精)讲解学习

相权的分割--从唐代到宋代中枢机构的变化(精)讲解学习

高中历史. 相权的分割--从唐代到宋代中枢机构的变化.唐代到宋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主要趋势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体现在职官制度上,主要是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即相权的不断分割。

本文就此略陈管见。

一、专制君主制和唐代相权制度的演变1.专制君主制政体的特征专制君主制的特征是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下,同时存在着一个“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汉书·百官表》的丞相或者相国。

皇帝通过丞相治理国家。

丞相既对皇帝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又是百官之长,万众翘楚。

所谓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具有仅次于皇帝的权力。

在一定意义上,丞相有着制约君主的作用,其地位和权力相当显要。

丞相对皇帝的制约使皇帝芒刺在背,时时忌惮,不得舒展。

于是,君主丞相制度自西汉后期开始发生变化,出现了行使相权的录尚书事制度,这一制度自西汉末,历经东汉、魏晋南北朝,存在近六百年。

2.唐代相权分割的特征隋唐是专制君主政体发展第二个时期的酝酿、形成阶段,政权内中枢机构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君主宰辅制度的形成。

所谓君主宰辅制度,是指在君主之下,有一个辅政的宰相群体。

宰相由一个人发展成一群人。

隋唐时期,中央中枢机构正式形成了群体的宰辅制度,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权,即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执行。

由此形成三者相互制约的格局。

唐代建立政事堂,政事堂是三省议事的地方。

政事堂会议组成人员主要有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及尚书左右仆射,并常有钦命人员参加,钦命人员由皇帝给予“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作为与会资格。

这就是唐代的集体宰相制度。

政事堂会议属宰相办公会议,与会人员都可被视为宰相。

会议设有执行“主席”,由与会者轮流担任,称之为“执笔”。

执笔负责整理会议意见,但无决断之权。

政事堂事实上成为唐代的中枢,即决策中心。

政事堂开始设于门下省,后迁于中书省。

玄宗之后,中书、门下合为一体,设五房办事,原有的中书、门下宰相机构形同虚设。

浅析中国古代行政中枢组织及其发展经历的四个时期和三个阶段

浅析中国古代行政中枢组织及其发展经历的四个时期和三个阶段

浅析中国古代行政中枢组织及其发展经历的四个时期和三个阶段关于中枢这个词,有两个理解:广义上的解释是指中央政府机关;狭义上的意思是中央政府内以宰相的身份,或相当于宰相身份的人为首组成的官僚首脑机构。

我们这里谈到的就是第二种解释。

行政中枢组织的职能有两个:一是参与朝廷决策等紧急要务之事;二是统领文武百官的行政活动。

他既是天子的喉舌和辅佐,也是百官的首脑,在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管理中,行政中枢组织负有重大责任。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的具体演变经历的四个时期:秦汉朝廷行政中枢:丞相府与尚书台秦朝、西汉时期,朝廷行政中枢组织主要是丞相府。

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沿用秦朝旧制丞相分为左右二人,始皇帝嬴政统治时就有李斯和冯去疾两位丞相,不过由于始皇帝嬴政本人属于强势君主,因此,李斯和冯去疾的相权并没有对皇权构成什么威胁。

而到了汉代,丞相也大多有左右二人担任。

如汉文帝刘恒时由陈平、周勃辅佐汉文帝刘恒,他们就是左右丞相。

或由一人担任,如西汉的开国相国萧何和后来继任者曹参都是一人担当,而曹参之后由于王陵、陈平能力皆不能独自胜任,刘邦临终前才安排由两人分任左右丞相。

那么丞相如果行使权力呢?当然不是一个人搞定,事实上一个人也搞不定。

这就要提到一个概念:“开府分曹治事”,丞相府的官属名目较多,配置十分齐全。

不要小看了“开府分曹治事”,这样一来丞相就有了相当大的权力,因为除了至高无上的皇帝之外,丞相也有数量庞大的官僚附庸集团。

具体来说有长史两名,司直一名,东曹掾九名,西曹掾六名,丞相征事、丞相史二十八名,还有集曹、奏曹、议曹、侍曹、主簿等十五曹,丞相所拥有的官属人员总额有三百八十二员之多。

因此在明代以前,皇帝很大一部分精力被用来制衡相权。

这里提一下秦汉时期号称富甲天下的邓通,他是汉文帝刘恒的宠臣,但是差点被当时的丞相申屠嘉处死,因为西汉的丞相对于两千石以下的官员有生杀之权,不用请示皇帝后执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斩后奏。

这个时候的丞相根本不用尚方宝剑,他们本身就是尚方宝剑,因为他们得到了足够多的授权,行天子之权但弱化了天子之威。

曹振铎公至彬公世系曹氏族谱

曹振铎公至彬公世系曹氏族谱

曹振铎公至彬公世系曹氏族谱第一世受姓鼻祖曹叔振铎子二:太伯脾、仲叔卞。

振铎文王第六子,武王同母弟也,文王配姒氏,太姒生十男。

长伯邑考,次武王发,三管叔鲜,四周公旦,五蔡叔度,六曹叔振铎,七成叔武,八霍叔处,九康叔封,十冉季载。

武王十三年春封弟于曹为伯爵,称曹伯,国在济水之阴,古夏雷泽之野,都曰陶邱,今之定陶是也,故邑曰仿山,居陶邑西北十里。

仿山东西有二,东为宫室,西为宫墓,二十五君并葬焉。

第二世太伯脾振铎长子,子二:天、仲君平。

仲叔卞振铎次子。

仲叔卞公食邑居于鲁,世称卞庄子,后世裔孙以卞为氏。

第三世仲君平太伯脾子,子:侯。

第四世宫伯侯仲君平子,子:雲。

第五世考伯雲宫伯侯子,子:喜、疆、苏。

第六世夷伯喜考伯雲长子,子:飌。

幽伯疆考伯雲次子,在位九年。

戴伯苏考伯雲三子,在位三十年子:咒。

第七世公子飌夷伯喜子子:窿。

公子飌夷伯喜世子也,夷伯喜三十年薨,夷伯喜弟幽伯立九年,幽伯疆弟戴伯苏弑幽伯疆,请立世子飌,飌避君位,出居于鲁,鲁人请于曹,世子风居东邱,爱子爵,世称公子飌。

东邱固曹国之东都也,位曹鲁之分野,初武王崩,成王立幼,周公辅成王。

摄政管叔蔡叔疑周公起兵,反周公,奉成王命东征曹鲁,盟东邱三年,周公诛管叔,放蔡叔,曹伯营东邱。

惠伯咒戴伯苏子,在位三十六年。

子:石甫、武。

第八世公孙窿公子飌子,子:简。

石甫惠伯咒长子,在位一年。

繆公武惠伯咒次子,在位三年。

子:终湦。

第九世公孙简公孙窿子,子:尊我。

桓公终湦繆公武子,在位五十年。

子:姑夕。

第十世尊我公孙简子,子:刿、仲宜。

庄公姑夕桓公终湦子,在位三十一年。

子:夷。

第十一世刿公字沫尊我公长子,子:单。

公通武力,有权谋,仕鲁为鲁庄公将曹。

庄公十八年,鲁齐战长勺。

齐强而鲁弱,鲁人惧之。

公固请齐人三鼓击之,败齐师。

二十一年,鲁齐盟于柯,公登坦劫桓公尽返鲁侵地。

曹嫠公元年,公谏鲁庄公赴齐观社,其词曰:礼以正民,会以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朝以正班,爵之义师,长幼之序,征伐以讨,其返诸侯,有王王有,巡狩以大,习之非是,君无所举,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后嗣何效,止庄公。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中枢的演变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中枢的演变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中枢的演变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中枢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封建时代:封建时代的中央行政中枢是君主专制的政府机构。

君主拥有最高权力,其他官员都是由君主任命的。

这种政府体制的特点是:一切官员都是君主的臣民,而且君主的权力几乎是无限的,其他官员只能在君主的指令下进行行政管理工作。

二、秦汉时代:秦汉时代的中央行政中枢是封建时代的发展,它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中央行政系统,由太守、太傅、太尉、太师、大司马等官职组成。

这种政府体制的特点是:官员们都受到中央政府的控制,而中央政府也有自己的行政管理机构。

三、唐宋时代:唐宋时代的中央行政中枢是封建时代的发展,它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中央行政系统,由太守、太傅、太尉、太师、大司马、大学士等官职组成。

这种政府体制的特点是:官员们的权力更加分散,中央政府也有自己的行政管理机构,同时也受到地方政府的制约。

汉朝至唐朝中枢机构发展演变总体趋势

汉朝至唐朝中枢机构发展演变总体趋势

汉朝至唐朝中枢机构发展演变总体趋势
汉朝:
(1)中央政权中枢机构:“两曹三公”制度更加强化,有极大的变化。

太尉、太傅、丞相成为三公,分别按政、兵、书办事;郡县体制再次扩大。

(2)制度的发展:明制的完善,传宗接代的不断加强,社会政治秩序更加稳定。

唐朝:
(1)中央政权中枢机构:“七十二宗室”制度出现,君臣分离的政治格局形成,太傅、大司马、大司徒和大司空这四个三公成为中央四公,郡县体制进一步完善。

(2)制度的发展:科举制度被完善和普及,建立了官府制度,办公立制变得更加精细,书法、诗文成为宫廷文化的主要特征,社会政治秩序更加稳定。

总体趋势:
1、古代中央政权中枢机构不断发展壮大,政治体制进一步完善,更加坚实。

2、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善,为更公正的选拔招贤纳士发挥了重要作用。

3、文化的发展,宫廷文化的出现和普及,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4、社会政治秩序的不断完善,使社会变得更加稳定,为古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从汉朝至唐朝中枢机构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

从汉朝至唐朝中枢机构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

从汉朝至唐朝中枢机构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总体上说,从汉朝至唐朝政治中枢机构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三大阶段:I. 社会和政治结构完善1. 汉朝:汉朝的政治中枢机构是定祚的君主和皇室共同统计的商朝政权,明确了中央与各州政府地位关系,实行地方自治,克制和控制内部的势力,由官吏各司其职。

2. 魏晋:魏晋时期的政治结构形成了“宰相为首,一部九卿,外支三省”的政服体系,建立形式化的官吏职位,遵从中央君主主动派任官吏,夯实了君臣之间的关系,同时出台大量政策促进农业发展。

3. 唐朝:唐朝改革后,更加完善和规范政治结构,实行“君臣成一体,三省六府动态调节”的权力分配制度,形成由“外交宗府-中央政服-地方自治”三个层次组成的中央政权体制。

II. 行政管理机构建立1. 汉朝:汉朝开创了唐朝以后官制的基础,实行地方自治,设置“宰相、尚书、内外两府”等政务机构,实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择优任用官置,使中央及地方结构更加完善。

2. 魏晋:社会秩序相对稳定,魏晋时期逐渐形成由领导机构、文书机构、政务机构、官吏具体实施的行政管理结构,设置特定的各类机构,以达到社会政治管理的需要。

3. 唐朝:唐朝完善了建制,分设各种行政机构,如社稷司、尚书司、治安司等,其政治秩序可称得上完备。

III. 全国通用的宪法制定1. 汉朝:汉朝时期为了维持和扩展统治领域,实行了以皇朝家族财产为基石的封建制度,并逐渐形成全国通用的宪法体系,使国家实行统一的规章制度。

2. 魏晋:魏晋时期形成了以臣置君制为主的宪法制度,实行“某某诏令”、“某某律”等文书令,开创了立法历史。

3. 唐朝:唐朝开启了大一统的历史时期,制定科举制度,审定《唐律》、《唐刑律》,建立对社会的绝对控制,使宪法颁布的普遍性更加强烈。

第4课 中枢机构的演变 7.6

第4课  中枢机构的演变  7.6

钱穆:张居正改革时,朝臣都反对他, 说他不像前朝宰相,不是政府正式的行政 首长,不该弄权专政。 钱穆: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 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 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六、清代军机处
君主集权的发展
尊君卑臣
明大臣四拜或五拜,清大臣始有三跪九叩之礼。 明大臣可以侍坐,清大臣则奏对无不跪。 明六曹答诏皆称“卿”,清则称“尔”。 清大臣辅官,以四季 为名,选用田间耆儒名士,分季协助皇帝复 核人事、司法、文书等事,而且一月内分司 上中下旬。1382年废除。 《春明梦余录》卷二五:“(1384年) 八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 记三千二百九十一事”。 朱元璋:“朕代天理物,日总万机, 岂能一一周遍。” 明太祖开始设殿阁大学士帮助处理文书工 作。明成祖正式设内阁。
—— 唐太宗自评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 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 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 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 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 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政体》引唐太宗语
三省制的瓦解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改政事堂号‘中书门 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 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
通政司 → 司礼监 → 内阁 皇帝 → 司礼监 → 皇帝 批红 通政司 → 司礼监 → 内阁 票拟 → 司礼监 → 批红 内阁 内阁 票拟↓ ← 司礼监 ← ← 司礼监
明代制度及政治大势
皇帝不理政事的时候,容易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廿二史札记》卷三三《明内阁首辅之权最重》 “人主不亲政事,故事权下移,长君在御,尚以票 拟归内阁,至荒主童昏,则地近者权益专,而阁臣 亦听命矣”。

简析中国古代中枢机构演变特征

简析中国古代中枢机构演变特征

简析中国古代中枢机构演变特征简析中国古代中枢机构演变特征摘要: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对于一个国家建立而言,便会随之出现一系列为了巩固这个国家而形成的政治、军事等组织机构,而我们常把这些机构称之为中枢机构。

如秦朝建立的“三公九卿制”,西汉再延续了这种制度,到了隋唐又出现了“三省六部制”,以及到了明朝时期的“内阁辅政制”。

由此可见,随着各个王朝之间的更替,这一系列的机构体制在结构形态、作用、职责等方面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这一系列的中枢机构在历史的车轮下随着时代的需求不断的完善,并且在这变化的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不同时期的不同特征。

中国古代中枢机构在演变同时还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因此,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中国中枢机构的演变特征。

关键字: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特征对于一个国家或者政权形式而言,统治者要对自己的国家和政权进行巩固,就必须要有一个适合自己国家和政权发展的中枢机构,以此来巩固和推动自己国家和政权的发展。

在不同的时期,中枢机构也要随着时代的转变而不断的改变和完善。

已达到充分发挥中枢机构对政权的巩固作用。

(一)各历史时期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形成一、夏商周时期的中枢机构首先,我国古代中枢制度主要形成于夏商周时期。

并且在这形成的基础上不断的演变。

在夏商周时期,中枢机构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为从中央到地方所建立起来的行政制度,最高的为国王,中央有相、卿士,地方上多进行封侯。

形成了“夏后氏百官”的局面。

到了西周时期,开始出现了“宗法制”,形成了“公侯伯子男”的政治阶级形式。

并且还采用了“世袭世官制”。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枢机构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变,在人员的安排上由世袭制度转变成为了君主委任制。

“战国时期的最高武官称为将,最高文官称为相” 「1」,相在当时是一个权利相当大的职位。

荀子曰:“相者,论列百官之长,要万事之听,以饰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劳,论其庆赏,终岁奉其成功以效其君,当则可,不当则废”「2」。

有其可见相权地位之高。

中国古代中枢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中枢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中枢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中枢制度的演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历程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先秦时期,中国出现了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局面,各国的中枢制度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其中,齐国采用了“相国”制度,魏国采用了“魏武侯”制度,楚国采用了“楚庄王”制度,秦国则采用了“秦王”制度。

这些制度的变革,对中国古代中枢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了秦汉时期,中国中枢制度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秦朝采用了“丞相”制度,实现了中央集权。

汉朝时期,中枢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汉朝初期,采用了“太尉”制度,后来改为“大将军”制度,再到后来的“宰相”制度,实现了文武合一的中枢体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中枢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魏国采用了“三公”制度,实现了文武分离的中枢体制。

西晋时期,中枢制度进一步完善,采用了“丞相”和“太尉”两个官职,实现了文武合一和文武分离的双重中枢体制。

到了隋唐时期,中国中枢制度又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革。

唐朝采用了“三省六部”制度,实现了中枢机构的分权制衡。

唐朝还采用了“宰相”制度,提高了宰相的权力,使得中枢制度更加完善。

宋朝时期,中枢制度又进行了一次改革,采用了“中枢府”制度,将宰相的权力分散,使得中枢制度更加灵活。

明清时期,中国中枢制度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明朝时期,中枢制度采用了“内阁”制度,实现了中枢机构的自我管理。

清朝时期,中枢制度进一步完善,采用了“殿试”和“三甲进士”制度,使得中枢官员的选拔更加公正和公平。

中国古代中枢制度的演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历程充满了挑战和变革。

从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到秦汉时期的文武合一中枢体制,从魏晋南北朝的文武分离中枢体制到隋唐时期的分权制衡中枢体制,从宋朝时期的中枢府制度到明清时期的自我管理中枢制度,中国古代中枢制度的演变历程体现了古代中国智慧的结晶。

汉朝到唐朝中枢机构发展演变总体趋势

汉朝到唐朝中枢机构发展演变总体趋势

汉朝到唐朝之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中枢机构的发展演变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

第一,汉朝中央的政府机构比较简单,主要以侍郎,尚书,太尉,大司徒,大司马为主。

其中,最高的官员以太尉为首,他们负责对四部的官员进行督责,同时负责统一性的政府行政管理。

第二,唐朝中央政府机构比汉朝更加复杂,政府部门更加完善,政府官员更多,唐朝的官制为三公九卿,以中书令,尚书令,太师为首。

其中,最高的官员以太师为首,他们负责对官员的教导,同时负责统一性的政府行政管理。

第三,汉朝的官吏管理制度相对较为简单,政府官员职权比较单一,依赖官吏的思想来管理。

但是,唐朝的官吏管理制度比汉朝更加复杂,政府官员职权更加分工明确,政府官员有更多的权利。

第四,汉朝经济发展比较缓慢,政府对经济发展的调控也比较弱,政府官员职权没有太多的改变,但是唐朝经济发展比汉朝更快,政府对经济发展的调控也更强,政府官员的职权也发生了变化。

第五,汉朝的军事体制比较僵化,政府官员以及军队的组织形式都比较固定,而唐朝则有较大的变化,政府官员的组织形式也有所调整,军队的组织形式也有了变化,政府官员的职权也更加明确。

总的来看,汉朝到唐朝之间,中枢机构的发展演变主要表现在政府机构的完善,官吏管理制度的完善,经济发展的提高以及军事体制的变化等方面,这两个朝代之间的发展趋势可以明显的看出。

中国封建社会中央中枢机构的演变

中国封建社会中央中枢机构的演变

中国封建社会中央中枢机构的演变在人教版的高中历史新教材必修Ⅰ中,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但在知识的文字阐述方面却存在着知识结构不清晰的问题,所以本文想就中国古代的中央中枢机构的演变作一简单的介绍。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分为中枢决策、行政和监察三大系统。

其中的中枢机构是指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和发号施令的机构,也称“枢机”、“机要”、“枢要”。

战国时期,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而秦的统一使其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秦和西汉初年,以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为三公。

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太尉“掌武事”,御史大夫掌皇帝的秘书事务和监察,协助丞相处理政务。

三公掌握这一时期的国家中央机要。

然而三公权重对皇权也形成了威胁。

西汉武帝时期,为了抑制相权加强皇权,赋予尚书署(后改名为尚书台)草拟诏书、处理奏章的权力,即所有奏章均需备一副本,先由尚书台拆阅,然后决定是否呈送皇帝。

于是,尚书台从原来的负责保管文书的机构变化成为皇帝的秘书机构;汉武帝还赋予侍从顾问官侍中、给事中以参与决策的权力。

至此便形成了以尚书、侍中、给事中等官员组成的中朝,与之相对,原三公为首的众官僚则形成外朝。

中朝掌握着决策权,而外朝逐渐成为听命于中朝的执行机构。

东汉时期,改三公为太尉、司徒(原丞相)和司空(原御史大夫)。

然“天下枢要,在于尚书”(《后汉书·韦彪传》),尚书台仍然是掌握朝中实权的中枢机构。

东汉末年,曹操以魏王的身份执政,其魏王府中设秘书令掌机要。

三国时期,曹丕称帝后,将秘书令改为中书监和中书令,为中书省长官,于是形成中书掌机要的新格局。

而原尚书台则逐渐变为掌管行政的机构。

晋朝将侍中、给事中组成门下省。

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尚书仆射均为宰辅之臣。

南北朝时期,门下省取得了监督中书、尚书二省的权力。

隋朝改中书省为内史省,同时撤消三公的府僚,于是三公变为优礼重臣的荣誉性职位,三省制度最终确立。

历代中枢部曹演变简表

历代中枢部曹演变简表
北魏
五尚书,三十六曹
五尚书为:殿中、乐部、驾部、南部、北部
北齐
六尚书,二十八曹
六尚书为:吏部、殿中、祠部、五兵、都官、度支
北周
六官
仿周制,六官为:天、地、春、夏、秋、冬

六部尚书,二十四司
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此制一直延续到清

同隋
同隋

同唐
同唐

同宋
同宋

六部四十二司
吏、礼、工、兵各四司,户部、刑部各十三司

六部四十八司
吏、礼、工、兵各四司,户部十四司、刑部十八司
吏户礼兵刑工此制一直延续到清六部四十二司吏礼工兵各四司户部刑部各十三司六部四十八司吏礼工兵各四司户部十四司刑部十八司
历代中枢部曹演变简表
朝代
演变情况

六官
六官为:天、地、春、夏、秋、冬
西汉
尚书四曹
成帝时设尚书四人,分为四曹。此时之曹即“部”
东汉
尚书六曹
东汉光武帝设尚书六人,分为六曹
曹魏
五尚书,二十三曹
此时之曹,即后来之“司”;五尚书为: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
பைடு நூலகம்西晋
六尚书,三十六曹
六尚书为: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
东晋
五尚书,十五曹
五尚书为:吏部、祠部、度支、五兵、左民
宋、齐
六尚书,二十曹
六尚书为:吏部、度支、左民、都官、五兵、祠部

六尚书,二十三曹
同“宋、齐”

六尚书,二十一曹
同“宋、齐”

关于曹字演变的研究报告

关于曹字演变的研究报告

关于曹字演变的研究报告曹字是汉字中的一个常见字,其演变过程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以下是关于曹字演变的研究报告:一、曹字的形态演变:1. 商代:曹字最早见于商代的甲骨文中,形状类似于一个四边形,上方有一横,下方有一竖,表示人站立的形象。

2. 西周:西周时期的金文中,曹字的形状开始变化,变得更加规整,上方的横变成了两个横,下方的竖变成了三个竖,整体呈长方形。

3. 春秋战国: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曹字的形态继续发生变化,变得更加简化,上下方的横竖变成了两个点,整体形状呈现出"丶丶"的结构。

4. 秦汉:秦汉时期的隶书中,曹字的形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字形更加规整,上下两个点之间加入了一条横线,形成了与现代汉字"子"字相似的形状。

二、曹字的发展历史:1. 商代至西周时期:曹字最早出现于商代的甲骨文中,随着时代的发展,曹字的形态逐渐规整,并在西周的金文中达到了相对稳定的形式。

2. 春秋战国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曹字的形态开始简化,并在秦汉时期的隶书中进一步规范。

3. 秦汉以后:曹字在秦汉时期形成了比较标准的字形,之后在隋唐时期逐渐发展成了现代汉字中的"子"字。

三、曹字的文化内涵:1. 姓氏含义:曹字是一个较为常见的姓氏,源于古代的一个姓氏,后来逐渐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字形,在古代中国的文化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 图腾象征:曹字源自于甲骨文中的形象,表示人站立的形态,可以理解为对人类的图腾象征。

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曹字所含的"子"字代表了后代、儿孙,与传统文化中的家族观念和传承有关,同时也与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所联系。

总结:曹字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汉字,其形态经历了多次演变,代表了古代姓氏和图腾象征,并承载了家族观念和传统文化的价值。

研究曹字的演变对于理解汉字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曹的七个演变过程

曹的七个演变过程

曹的七个演变过程嘿,咱今儿就来聊聊这“曹”的七个演变过程。

你说这字儿啊,就像一个有着丰富经历的老伙计,一路走来那可是故事多多呀!你看啊,最开始的时候,“曹”可能只是个简单的符号,代表着什么谁也说不清楚。

说不定那时候它就像个刚出生的小娃娃,懵懵懂懂的,还啥都不懂呢!然后呢,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慢慢有了自己的意义和用途。

就好比小娃娃开始学走路、学说话了,变得越来越有意思啦。

再后来呀,“曹”可能在不同的场合被使用着,也许在一些重要的文书里,也许在人们日常的交流中。

它就像个逐渐成长起来的少年,开始崭露头角啦。

接着呢,它可能经历了一些变化和调整,就如同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挫折和改变一样。

这时候的“曹”变得更加成熟和有韵味了。

再到后面,它也许成为了某个领域里的重要符号,或者代表着某种特定的意义。

嘿,这可不得了,这就像一个人在自己的领域里闯出了一片天呀!再往后呢,“曹”说不定还会随着时代的变迁继续演变。

就像我们人一样,一直都在适应着新的环境和变化呀。

最后呀,谁知道它会变成啥样呢!也许会变得更加神奇,更加让人惊叹。

你想想,这字儿多有意思啊!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符号,一路走到现在,经历了这么多的阶段。

这像不像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呢?不也是起起伏伏,充满了各种变化和可能嘛!我们在生活中也会经历很多不同的阶段呀,有时候顺利,有时候困难。

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像这“曹”字一样,不断地去适应,去改变,去寻找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你说,这“曹”字的演变过程是不是很神奇呢?它就像是一部小小的历史,记录着时间的痕迹和人类的智慧。

我们可不能小瞧了这些小小的字儿,它们背后可都有着大大的故事呢!所以啊,让我们好好珍惜这些字儿,好好感受它们所蕴含的魅力和意义。

毕竟,它们可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呀,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呢!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呀?。

中国中古行政史-中枢制度

中国中古行政史-中枢制度
经略安抚司:俗称“帅司”,主持一路军务。 转运使司:俗称“漕司”,主管财富。 提点刑狱司:俗称“宪司”,主管司法。 提举常平司:俗称“仓司”,主管赈灾等民生事务。 四司之间各不统属,均对皇帝负责。
府州军监:府为要冲之地,州为一般地区, 军多为边境,监则在特产地区。长官分别为 知州、知府、知军、知监。为了防止州府独 揽大权,还特设了“通判”。
一省六部制
金朝初始阶段,承袭了宋朝的省部制 度,但是尚书省的权力日渐增大,其 余两省形同虚设。海陵王执政时期, 将中书、门下彻底废除,只保留尚书 省。元朝灭宋后,将中书省作为决策 的中心机构,长官为中书令。下设右 左丞相、右左平章事等官员。中书省 直辖六部,各院、寺、监等具体执行 部门的事物也统归中书省。
2、行台尚书所辖政区。魏晋时,在京师之外 设立尚书省(别称中台)分支机构,称为行 台。这些也是因为重大军事行动而设。
3、军镇。北魏时期,在北部和西北地区,设 立军镇。
魏晋时期县以下的行政体制基本与汉朝一致, 但也有特殊:
宗主督护制:为了防止军事戕害,北方宗族 常常结堡自卫。北魏征服黄河流域后,承认 了这种地方行政体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的地方行政体制是州、 郡、县三级制。
州:曹魏时,分辖区为十三州,其中以河南、 河东、河内、弘农、平阳五郡为司州,设司 隶校尉。其他十二州设立刺史。晋袭魏制, 但是划分了刺史级别,分为使持节督都、持 节都督、假节督都和单车刺史。之后,刺史 之级别和人数多次更改。
元代行省的权力极大明立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了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行政司法和军事权力
中国中古行政史
中枢制度
一、三公九卿制 二、三省六部制 三、二府三司制 四、一省六部制 五、六部分管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晋
五尚书,十五曹
五尚书为:吏部、祠部、度支、五兵、左民
宋、齐
六尚书,二十曹
六尚书为:吏部、度支、左民、都官、五兵、祠部

六尚书,二十三曹
同“宋、齐”

六尚书,二十一曹
同“宋、齐”
北魏
五尚书,三十六曹
五尚书为:殿中、乐部、驾部、南部、北部
北齐
六尚书,二十八曹
六尚书为:吏部、殿中、祠部、五兵、都官、度支北周六官仿周制六官为:天、地、春、夏、秋、冬

六部尚书,二十四司
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此制一直延续到清

同隋
同隋

同唐
同唐

同宋
同宋

六部四十二司
吏、礼、工、兵各四司,户部、刑部各十三司

六部四十八司
吏、礼、工、兵各四司,户部十四司、刑部十八司
历代中枢部曹演变简表
朝代
部曹建制
演变情况

六官
六官为:天、地、春、夏、秋、冬
西汉
尚书四曹
成帝时设尚书四人,分为四曹。此时之曹即“部”
东汉
尚书六曹
东汉光武帝设尚书六人,分为六曹
曹魏
五尚书,二十三曹
此时之曹,即后来之“司”;五尚书为: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
西晋
六尚书,三十六曹
六尚书为: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