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_第4讲 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认知(ppt)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认知(ppt)](https://img.taocdn.com/s3/m/17609ee33968011ca2009126.png)
3、知觉的基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从背景中把少数事物区分
出来,从而对它们作出清晰的 反映,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对象和背景是相互依存、 互相转化的。
你看到了一对情侣或是一個骷顱头?
(2)、知觉的整体性(组织性)
知觉的对象由不同的部分、 不同的属性组成,但我们总是把 它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 并不把它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
时尚 性感
憨厚 老实
自然特征 社会特征
心理特征
非语言线索
• 面部表情 • 目光
接 触-对对方感兴趣,被认为诚实直率; 不接触-说明此人害羞或害怕; 长时间的目光接触--敌意、爱慕的信号 • 姿势
面部表情--什么样的情绪 ?
a) 快乐, d) 悲伤,
b) 惊讶, e) 生气,
c) 害怕 f) 厌恶
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 印象仍然相对地保持不变。
大小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 明度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大 小 恒 常 性
形状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考考你的观察力
考 考 你 的 观 察 力
三、错 觉(illusion)
---由大脑对环境讯息所作的 推测,称为知觉性假设。
---错误的知觉性假设就是错 觉。
触觉
绝对阈限
夜晚晴朗时可以看见50公里处的一只烛光 安静环境中可以于6米外听见手表秒针走 动声 可尝出7.5升水中加入的1 茶匙糖的甜味
可闻到在三居室中洒一滴香水的气味
蜜蜂翅膀从1厘米高出落在面颊上即有感 觉
感觉剥夺实验
贝克斯顿在美 国麦吉利大学募集 了大学生志愿者作 为参加实验的人。
观察窗
志愿者每天躺 在床上睡觉,并有 每天20美元的酬劳。 他们可以自己决定 何时退出实验。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认知](https://img.taocdn.com/s3/m/f9e75a3267ec102de2bd89c7.png)
5
9/25/2012
社会心理学
三、社会认知的表征方式:范畴化和图式
(一)范畴化(categorize) 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立的个体,而总是自动地将之归到 某一类社会群体当中,可以有效的节省认知资源。
(二)图式(Schema) 基于个体的过去经验,在头脑中形成的的一种心理结构。包括 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以及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 一些特殊的事例。
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 纳为以下六个原因:能力,努力,工作难度,运气,身 心状况,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
根据原因的性质,又可将原因归纳到因素来源、稳定性、能控制性 这三个向度之中。 1.因素来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 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 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 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 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他各项则均为不 稳定者。 3.能控制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 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 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2.内隐自尊、内隐社会态度的研究;
3.人际交往中的内隐性别刻板效应的研究; 4.跨文化交流中的内隐种族刻板效应的研究。
9
9/25/2012
社会心理学
四、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三)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方法 直接测量法 VS 间接测量法 内隐社会认知的无意识、自动化的特征,使之很难通 过传统的,自陈式的方法进行直接测量,而只有通过 间接的方法才能对其进行测量。
第四章+社会认知
![第四章+社会认知](https://img.taocdn.com/s3/m/1888378183d049649b66589b.png)
自我监控:是指个体对社会情境的需要及据此采
取相应行动的敏感性及灵活性。(Snyder,1974) • 高:常根据当前所处的情境及观众的需要而采取 相应的行为,呈现出相应的形象。 • 低:常根据自己内心的态度及自己的性格而行动。 所以,在不同的情境中,在面对不同的观众时, 都表现出一致的行为。
Snyder自我监控力量表个人反应问卷 Snyder自我监控力量表个人反应问卷
(二)社会知觉的含义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是个体通过
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穿戴、长
相、语言、姿势、行为等),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
性(情绪、态度、品质、能力、性格等)的过程。 现代认知心理学介入社会心理学后,出现了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一词,其含义 与“社会知觉”相当,但有时侧重点有所不同。
二、自我知觉及自我概念的形成
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 自我知觉的基本成分:①自我概念;②自尊。
•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有特
征的认识集合。又称“自我认识”(self–knowledge)
或“自我图式”(self schema)。
• 自尊(self-esteem):是个体对自己品质、性格、能
• 从以上各个渠道获得的对自我的认识片段
•
加工整合
•
自我概念
(三)自我概念的作用
自我概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并影 响个人的想法、情绪与行为。
1 . 自我表达 (self-expression) :通过自己的
行动来表达与反映自己对自己的认识。 • 对自己认为的真我的反映 使他人对我形成准确的印象 使他们按我的意愿来对待我。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知觉与归因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知觉与归因](https://img.taocdn.com/s3/m/d495f20bed630b1c59eeb5a0.png)
(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1.自然特征 性别、种族、外表吸引力 2.社会特征 所属群体、社会角色 3.心理特征(具有社会评价意义) 人际关系(真诚 vs 自负)、
A: (3*3+3*2+2*4-3*3)÷4=3.5 B: (3*1+1*3)÷2=3 A>B
多嘴
-3 (3)
d. 中心品质理论
热情、真诚 A>B
注:括号中为权重
(四)对他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的途径或线索
对他人形成印象,需要通过对他人的言谈举止、仪表神 态以及行为习惯等的观察和了解进行,这些就构成了社 会知觉的基本途径。
2、语言
“口为心苗,言为心声”
由于一个人所说的话能被人有意识地加以控制,言不
由衷的话已司空见惯。 “卖瓜的谁不说瓜甜” “口是心非”。不仅听他说什么,更重要是看他做什 么,如何做?
3、 行为
Jones 与 Davis ( 1965 ) 相 应 推 论 理 论 ( Correspondent Inference Theory) 对应推论是对行为进行归因的一种方式,即人们常由人的外显行为来推 断其内在动机和人格品质,内在动机和人格是外显行为的原因。 程序:先了解行为者动机,若有意的,再推论品性。 影响相应推论的因素: ( 1 )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合乎社会规范或社会期望的行为很难反映 一个人的内在特质。 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不为社会所接受时,越能对人做出 本质归因。 (2)行为的自由选择性:非外在强大压力下才做的。 好人=好的行为 坏人=坏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 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 社会认知](https://img.taocdn.com/s3/m/0f16ce2e5901020207409ce7.png)
活泼
有魅力
+5*3=15
+5*3=15
友好
兴趣广泛
+5*3=15
+5*3=15
吸毒
加总结果
-3*5= -15
15
不整洁
加总结果
-3*2= -6
24
加权平均值 15/3=5
结果: B总体印象分高于A
加权平均值
24/3=8
A.聪明,勤奋,有技能的,热情,有决心, 实际,好奇
90
93
100
88
62
94
90
68
66
日本人(N=29) 100
情绪识别
• “蒙娜丽莎的脸有四
种表情” 这样的发
现可信吗?
•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和美国伊 利诺伊州大学的科学家利用他 们开发的“情绪识别软件”对 《蒙娜丽莎的微笑》进行了解
读,其分析结果是:其中包含
83%的喜悦,9%的厌烦,6%
的恐惧,2%的愤怒。
情绪稳定
客观性强
谙于事理
临危不惧
往往以领导者自居
能够区分理智与情感 抱负宏大 不因相貌而自负
感情不易受打击 竞争心强 逻辑性强 无依赖感
不易受外界影响 冒险精神强
女性特征
喜欢聊天 做事得体、分寸感强 雅淑温柔 敏感 虔诚笃信 陶醉于自己的容貌 起居洁净 文静 有强烈的安全需要 欣赏艺术和文学 善于表达脉脉温情
• 有人运用这一手段虚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
真实身份,利用相应的技巧为自己谋利。
(三)脸与面子:中国人的印象整饰
• 鲁迅:《说“面子”》
• 林语堂:《中国人》(即《吾国吾民》)
社会心理学(第四版)PPT课件第四章 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第四版)PPT课件第四章 社会认知](https://img.taocdn.com/s3/m/6a8d4938102de2bd97058889.png)
案例:香味:正在消失的非语言线索?——香水的销量虽 然没有爆跌,但是正在稳步下降。
华尔街日报,1998年12月27日——Ari Kopelman 的总经理在拜访朋友时 经常设法看一看主人的卧室。在一个又一个的化妆台上,他看到一大堆 用了半瓶的香水堆积着。“每个女人一定都积压了能用157年的香水。 Kopelman先生说。
慎
让被试判断此人是 否慷慨、幽默,结 果如下
慷慨 第一组 90%
幽默 77%
第二组 10% 75%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
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这就是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是难以改变的。 如果事先提醒被试避免作出草率判断,并告知他们要考
虑到全部有用信息,首因效应就可以减弱。 近因效应就会发生,我们就可能注意对方的“现在”表
二、自我知觉及自我概念的形成
自我知觉是社会知觉的原点,任何社会知觉都由自我知觉开始, 都有自我知觉的参与过程。
所谓的自我知觉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自我知觉的内容 主要有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与自尊。
自我概念,又叫自我认识,或自我图式,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有特 征的认识的集合,它包括个体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性格、能力、 身体等方面的认识。
人们称它为嗅觉器官的转变。如今,女人们走在走廊上,上班和外出吃 饭,香水的香味少多了。亚特兰大一位31岁的叫Mary Collins的市场主 管说:“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喜欢香水和在它上面花费大量的时间了。”
香水工业是在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那时作战回来的Ggs为他的情人带来 了经典的Chanel 5。随后昂贵的香水成了梳妆台上必备之物。香水工业 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了60亿(美元)的盛况。但它的发展在90年代初慢 了下来。而且在过去的几年以每年2%到4%的速度下降。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认知](https://img.taocdn.com/s3/m/6ae138cc33d4b14e8524688d.png)
—— 生活中,面对高大歹徒, ……;看望重症病人,……
• 形成完形:把有关信息、特征组合起来,形成完整印象,带有主观色
彩
■
3,社会认知对健康的影响 (1)对人的社会行为、人际互动的影响
二,社会认知的范围
【他人情感;他人性格;人际关系;第一印象】
1,对他人表情的认知
• 人们往往根据他人的表情来判断其心理。判断的正确程度取决于对他人 表情的认知与解释。
• 表情有三类: • 面部表情(视线联系)
身段表情(舞蹈语汇、四肢、躯体); 言语表情(歌唱家、演说家)。
其中,面部表情尤为重要。
• 面部表情判断: 眼部肌肉、口部肌肉何者重要? 发展特点,对若干表情判断达一定正确程度与年龄有关。(见表) ■
• 社会认知与生理疾病。——人类的行为和认知对自身健康有重要影响。乐 观态度、面对疾病时乐观解释是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条件。 Seligman,Peterson:哈佛大学1946年的一次面谈记录,这些人在1980年 的健康状况,两者比较,……
• 负性情绪——导致:紧张应对: —— 心脏功能受影响;免疫系统受抑制;自主神经系统受损。 ■
(2)对心理、对健康的影响
• 社会认知与寂寞。——社会认知中只注意生活中消极方面,会体验到更多 的寂寞,长期寂寞者会以消极态度看待自己和他人,责备自己没有良好社 会关系或他人难以相处、把事物看成自己无法控制。
• 社会认知与焦虑。——人们对情境的认知与控制可以使人避免焦虑。 Philip Zimbardo有项研究:害羞女生,大噪音,与英俊男士交谈……
社会心理学对社会认知的解释
![社会心理学对社会认知的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7d1cb58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8d.png)
社会心理学对社会认知的解释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的学科,在社会心理学的范畴中,社会认知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人们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
社会认知包括了对人、团体、社会结构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结合我们所熟知的现象,分析社会心理学对社会认知的解释。
一、社会认知的基本模型在社会认知理论中,自我概念、认知模式和社会认知智能是三个核心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认知模式是个体对社会环境中行为和事件的理解和解释方式;社会认知智能是主体能力之一,指人们面对非常复杂的社会环境时,运用心智模型和基于人际关系的知识来处理信息的能力。
了解这些核心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认知和社会心理学的关系。
在社会认知的基本模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社会认知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输入阶段、加工阶段和输出阶段。
输入阶段指的是从环境中获得信息的过程,即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注意、选择、分类的过程;加工阶段指的是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比较、评判、推理等,从而构建起关于社会现象的认知结构;输出阶段指的是对认知结果进行应用,即执行行为和作出相应的决策。
这三个阶段构成了社会认知的基本模型。
二、社会心理现象的社会认知解释1. 群体性决策群体性决策是指一个团队、集体或社群对某个问题进行集体决策的过程。
在社会心理学中,群体性决策的解释是参照群体性决策理论和权变理论两种理论进行的。
在实际操作中,群体往往会出现决策的缓慢、盲目,结果的错误等问题,这些问题常常是因为群体内部存在信息传递失误、群体压力、择时失误和各部门之间缺乏合作等原因造成的。
在群体性决策中,掌握社会认知知识对解决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社会印象和刻板印象社会印象和刻板印象是人们对他人和其他社会对象的简略和笼统评价,它们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社会认知理论中,社会印象和刻板印象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人们对其他人的直接观察,而后者是对外界事物的简化概念化。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7f32520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13.png)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际互动、社会行为和群体动态的心理学分支。
它探讨了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个体行为如何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知识点:1.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人们如何感知、记忆、解释和推断关于自己、他人和社会情境的信息。
●社会认知包括注意力、记忆、印象形成、归因(对事件的解释)、判断和决策等过程。
2.社会认知偏差:●社会认知偏差是人们在对待社会信息时的系统性倾向,如选择性注意、确认偏误(只关注符合已有信仰的信息)等。
3.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看法,包括自尊、自我认同和自我效能感。
●社会心理学关注了自我概念如何受到社会比较和他人评价的影响。
4.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指个体与某个社会群体或文化的归属感。
●社会认同可基于性别、种族、宗教、国籍等因素,影响着行为和态度。
5.社会影响:●社会影响研究了他人对个体行为和态度的影响,包括从同伴、权威人物和社会群体等的影响。
●社会影响因素包括规范(社会行为的规则)和规范性(社会期望)。
6.群体动力:●群体动力是研究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关系的领域,包括领导、合作、竞争、归属感和集体决策等。
●社会心理学探讨了群体内部动力如何影响行为和决策。
7.冲突和合作:●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冲突和合作现象,包括竞争、冲突解决、合作和谈判等。
●这些研究有助于理解社会争端的根本原因和解决方法。
8.态度和行为:●社会心理学探讨了态度(对事物的评价)如何影响行为,以及行为如何改变态度。
●研究包括行为一致性理论、认知失调理论等。
9.群体思维:●群体思维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的思考和行为,通常包括决策、判断、信仰等方面的群体动态。
●社会心理学研究了群体思维的心理机制和影响。
10.社会变革:●社会心理学也关注社会变革和社会问题,如文化变迁、社会正义、偏见和歧视等。
●研究有助于理解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提供解决方案。
这些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它们帮助我们理解人际关系、社会行为和社会动态,以及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0b970db6be23482fb5da4c39.png)
第四章社会认知第一节社会知觉一,社会知觉的含义1,感觉和直觉:•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应,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或者体验。
•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整个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应2,社会知觉的含义•社会知觉是人对社会群体的知觉•社会知觉是主体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他影响主题的心理活动。
调节主题的社会行为•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对人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因果关系知觉•社会知觉的独特性:*认知对象的独特性*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二,自我知觉以及自我概念的形成自我知觉是社会知觉的原点•自我知觉: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分为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和自尊。
•自我概念又叫自我认识,或是自我图式指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特征的认识结合。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
1,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他人的反馈•反射性的评价•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测•社会比较:与自己相似的人比较。
2,自我概念的作用•自我概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还影响个体的想法,情绪,行为。
•自我表达的动机,即人们试图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表达与反映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及自我概念。
•自我监控是一种人格特征,是指个体对于社会情境的需要及据此采取的相应行动的敏感性及灵活性。
3,自我概念的测量1,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2,自我描述问卷1,2,3三,自尊及其测量1,自尊的构建•生活中的成败经验•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自己的内部标准:人们对自己的评价不一定完全正确。
2,自尊心的测量•罗森伯格自尊量表•德克萨斯社交行为调查表四,自我认同1,认同的含义•认同理论有三大取向:生物取向,心理取向,社会取向•认同在心理学上只认识与情感的一致性,经过认同,帮助形成人的自我概念。
•认同在社会学上泛指个人与其他人有共同的想法,在人们交往的过程中,为他人的情感和经验所同化,或者自己的爱情和经验足以童话他人,彼此间产生内在默契。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社会认知 练习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社会认知 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7934016a6c30c2259019ea3.png)
■
本章要点:
1,什么是社会认知 2,社会认知的特点 3,什么是第一印象、社会刻板印象 4,列举社会认知的范围 5,列举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6,什么是归因 7,列举作凯利归因模式的三个要素 人快语”是通过( )途径来认识他人的。 A言语表情 B面部表情 C身段表情 D人际距离
答案: 2,面对高大歹徒,一个人尽管内心害怕但表面会尽力显得镇定平静。 人们看望重症病人,常以宽慰的表情和言语掩饰真实的感受。这些表 明社会认知具有( )的特点。 A形成完形 B自我控制 C反应显著性 D选择性 答案: 3,认知同一个人时,艺术家更注意外貌、体型、姿态、语调等,伦理 学家则更注意观察其行为举,学者可能更关注对其智慧、能力和专业 知识的考察。这些说明社会认知受认知者的( )所影响。 A原有经验 B性格特点 C需要状态 D情感状态 答案:
■
练习题(多选题)
1,社会认知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基础。社会认知包括了( )。 A对他人情感 B对他人社会环境 C对人际关系 D对他人第一印象 E对他人人格 答案: 2,在有些情况下人们普遍都会进行归因,这样的情况是( )。 A发生了使一些人愉快的事情 B发生了意料中的事情 C发生了出乎意料的事情 D发生了使许多人愉快的事情 E发生了令人不愉快的事情
E认知情境
答案:
■■
单选题: 1 A; 2 B; 3 A;4 D; 5 B; 6 A; 7 C;8 A;9 D 多选题: 1 ACDE; 4 ABCDE;
2 CE; 5 ACE
3 BDCE;
■■
答案:
3,人们是通过社会认知来判断他人行为的,人们进行社会认知的途径 有( )。 A第一印象 B面部表情 C言语 D体态 E人际距离 答案:
社会心理学4章-社会知觉
![社会心理学4章-社会知觉](https://img.taocdn.com/s3/m/c8c0bebaaeaad1f346933f62.png)
彩之处;使得别人不会对你印象恶劣,却也不会产生很强的吸引力。 如果你希望提高自己的魅力,首先必须在心理重视。 分数为16~24:第一印象好。
你的适度、温和、合作给第一次见到你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无论对方是你的工作范围还是在私人生活中的接触者,他们都有与 你进一步接触的愿望。
7/6/2020
另一项实验发现“对比作用”是否有效,还要视两人的关 系而定。如果是陌生人,没有什么感情因素在里面,很容 易有“对比作用”。但如果两人是好朋友,则会出现爱乌 及屋的“辐射效应”。也就是说,即便是相貌普通的人, 会受其漂亮的朋友“辐射”,显得比较可人。就象我们总 想,他是老总身边的人,即便水平再差,也差不到那儿去。
眼睛 12、你选择的交谈话题是? A自己所热衷的 B两人都喜欢的 C对方所感兴趣的
7/6/2020
评分标准和分数:
A为0分,B为1分,C为2分,累加为你的总分。
分数为0~8:第一印象差。 很可能你只是依着自己的习惯行事,你本心是很愿意给别人一个美好 印象的,可是你的不经心或缺乏体贴、言语无趣,无形中让别人做 出了关于你的错误的勾勒。
(一)分类(认知路径之一)
人们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会立即且自动化地把接触到的人 或事归到(已有认知的)某一类别中的过程。 分类的作用:
分类依据已有的认知使认识过程简化;也使概念教条化。 如,人们把人群按照性别、职业、地区等把人群简单分类,
对新近接触的人有了群体特征的共性认知后,忽略其个性 特征,即不客观也易形成偏见。“外群体同质效应”“内 群体偏好”。如,生意人都比较奸诈,“东北人都是活雷 锋”。
第三章 社会认知
周 靖 2014-10
社会心理学原理-终极必背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原理-终极必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308fcc6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18.png)
社会心理学原理-终极必背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思维和情
感的科学。
了解社会心理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行
为和决策,以及影响他们的社会环境。
以下是社会心理学的终极必背知识点:
1. 社会认知:人们在社会环境中如何感知、理解和解释信息。
包括注意力、记忆、推理和决策等心理过程。
2. 社会影响:人们在社会互动中如何相互影响和受到影响。
包
括社会规范、社会比较、社会压力等。
3. 自我概念: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
包括自我认同、自尊、自我效能等。
4. 社会认同:个体对所属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
包括族群认同、性别认同、社会角色认同等。
5. 社会关系:个体在社会中的互动和关系。
包括亲密关系、合
作与竞争、集体行动等。
6. 社会接触:个体与他人接触和交往的方式和效果。
包括偏见
与歧视、群体间冲突、社会支持等。
7. 社会变革: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变化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包括社会化、文化间差异、社会运动等。
8.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现象的科学方法和工具。
包括实验设计、调查问卷、观察法等。
以上是社会心理学原理的终极必背知识点。
通过深入理解和掌
握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
和心理过程,促进社会互动的和谐和发展。
请注意,以上知识点只是社会心理学的基础,深入学习和实践
才能真正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精髓。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4e4ad69a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51.png)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1.社会认知:社会心理学探究了人们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世界。
社会认知过程包括注意力、知觉、记忆和推断等。
人们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评估他们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价值。
2.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了解和评估。
自我概念的形成是通过与他人交往和比较中获得的。
自我概念对个体的态度、意图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3.非语言沟通:人们不仅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还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目光接触等非语言方式进行沟通。
非语言沟通可以传达情绪、意图和关系等。
4.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他人对个体的影响。
包括社会规范、社会压力和社会影响力等。
人们通过对他人的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适应社会规范。
5.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中与他人的交互。
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际关系中的友谊、亲密关系、群体性行为等。
人们的社会支持网络对他们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6.担当责任: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的担当责任的心理过程。
担当责任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承担起责任。
担当责任感可以促使人们采取行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8.偏见和歧视: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对特定群体的偏见和歧视。
偏见是基于一些群体特征或负面经验的负向评价。
歧视是根据一些群体特征对其进行不公平对待。
9.领导和权威:社会心理学探究了领导和权威对人们的影响。
领导和权威可以影响群体中的行为和决策,并塑造群体文化和价值观。
10.团队合作: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在团队中的行为和决策。
团队合作需要个体间的合作和协调,涉及到领导、沟通、冲突解决和团队效能等因素。
以上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些知识要点,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并揭示了个体如何与他人互动和适应社会。
这门学科对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互动有着重要的贡献。
第4讲 社会认知
![第4讲 社会认知](https://img.taocdn.com/s3/m/0b99ecec524de518964b7d57.png)
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 Weiner认
为,内因与外因的区分只是归因的维度之一,在归因时人们 还从另外一个维度,即稳定与不稳定的角度看待问题。这两 个维度互相独立,就象平面坐标系中的X轴与Y轴一样。
39
Weiner1972年的归因模型
23
2 、 整体印象的三个理论模型: 平均模型(The Averaging Model)
第一次约会时苏珊对约翰的印象 约翰的个别特质 清 洁 聪 明 体 贴 苏珊的评定 +10 +10 +4
矮 小
衣着随便 整体印象
-5
-9 +10/5=2.00
24
累加模型(The Additive Model) 对信息的整合方式是累加而不是平均,正性信息加到已经
气、自信、百折不挠等。
自我图式(Self-schema):
人们对自己所形成的认知结构,与自我概念有着紧
密的联系。比如你认为自己聪明,有同情心,以及
乐于助人,都是自我图式的内容。
团体图式:
对某个特殊团体的认知结构,有时候也叫团体刻
板印象( Stereotype)。团体图式使得我们将某
些特质归于一个特殊团体的成员所共有。比如常
了普遍偏高的现象。与这种偏差相反的是负晕轮效应,也
叫扫帚星效应(forked tail)。
Hale Waihona Puke 27晕轮效应的证据(Dion 、Berscheid 、Walster 1972)
特质描述 人格的社会融洽性 职业地位 称职的丈夫(妻子) 称职的父母 社会幸福及职业幸福 总幸福 结婚的可能性 漂亮的 65.39 2.25 1.70 3.54 6.37 11.60 2.17 普通人 62.42 2.02 0.71 4.55 6.34 11.60 1.82 丑的人 56.31 1.70 0.39 3.91 5.28 8.83 1.52
简述社会认知法则
![简述社会认知法则](https://img.taocdn.com/s3/m/6019b4ba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33.png)
简述社会认知法则
社会认知法则是指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理解他人行为、预测他人行为和自我调节行为,所形成的一套认知规则和原则。
社会认知法则涉及到个体对他人和自己的感知、判断、推理和解释等认知过程。
常见的社会认知法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直觉与第一印象:人们通常会在初次接触时,基于个人直觉和第一印象来对他人做出判断和预测。
2. 归因倾向:人们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个人特质或内在因素,而忽视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3. 信念确认:人们常常更倾向于接受与自己原有信念相符的信息,而对不符的信息表现出抵触。
4. 社会归类:人们倾向于根据个体的社会类别和身份特征来判断其行为,比如种族、性别、职业等。
5. 期望效应:人们的期望和预期会影响对他人行为的感知和解释。
6. 权威影响:人们更容易接受来自有权威地位的人或群体的观点和意见。
7. 动机推断:人们常常会根据自己的动机和意图来推测他人的
行为,并以此来解释他人的行为。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社会认知法则,这些法则在社会互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他人和自己,并预测和调节人际关系。
然而,这些法则也可能导致认知偏见和误解,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慎重对待,保持客观和审慎的态度。
社会认知名词解释心理学
![社会认知名词解释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f31f2f67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d5.png)
社会认知名词解释心理学
社会认知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个体如何理解与思考他人,并根据环境中的社会信息形成对他人或事物的推论。
它主要关注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作出的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基于认知者的过去经验以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来进行的,同时也需要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包括信息加工、推理、分类和归纳等。
社会认知是个体行为的基础,个体的社会行为是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各种裁决的结果。
社会认知的许多方面涉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对人类的健康和幸福产生重要影响。
它主要包括对他人(特别是他人的情绪和人格特征)、人际关系以及对自我的认知。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通常需要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如看法、意图、愿望和信念等),预测他人的想法,判断他人的行为,并指导我们自身的社会行为。
这些都属于社会认知的基本内容。
因此,社会认知是理解他人、与他人交往的“一套重要的工具”,主要包括情绪识别、共情(同理心)、社会互动等多种认知功能。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心理学家。
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与社会认知
![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与社会认知](https://img.taocdn.com/s3/m/f35017ce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d4.png)
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与社会认知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认知这三个领域在研究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又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共同构成了对社会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首先,社会学是研究社会整体结构和运作规律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社会变迁等层面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揭示出社会现实中的各种规律和趋势。
社会学帮助我们理解社会中的群体行为、社会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式,为社会政策的制定和社会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其次,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的学科。
它探讨了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了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关注的是人际关系、社会认同、社会影响等方面的问题,揭示出了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心理动态和行为特征。
社会心理学帮助我们理解人类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人际关系的有效管理和个体心理健康提供理论支持。
最后,社会认知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知觉、记忆、推理、判断等认知过程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个体对社会信息的处理和理解方式,研究了社会认知对个体行为决策和社会互动的影响。
社会认知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社会因素在个体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揭示出了社会因素如何影响个体对社会现实的认知和理解。
社会认知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在社会中的信息加工方式和行为表现,为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主动性和适应性提供认知基础。
综上所述,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认知三者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对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综合性解释框架。
它们在不同层面和角度上探讨了社会问题的核心内容,为我们深入理解社会的运作和人的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只有综合运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认知的视角和方法,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社会挑战、促进社会进步和实现个体发展。
【以上内容共1132字,如需增加字数,请予以扩充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性(Activity):主动与被动
25
人们依据什么评价他人? Kinder和Abelson的研究:美国人凭什么投选票? 能力:知识能力、感召力以及领导能力 是否正直 :是否有道德、诚实以及对权力的欲望
指人们如何选择和使用信息解释世界并进一步做判
断和决策的过程。社会认知的基本前提是认知吝啬
者观点——人们不太愿意付出自己的认知资源,除
非万不得已的时候。
2、认识世界的两种思维 自动化思维(automatic thinking)
指无意识的、无意图目的、自然而然并且不需要努力的思 维。很多行为都属于自动化思维,比如即使在遇到很紧张 的情况下,我们也不会坐下来等考虑好了以后才去做。大 部分情况下,我们是通过对周围环境进行的一种自动分析, 这种分析是以我们过去对世界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的。
26
2 、 整体印象的三个理论模型: 平均模型(The Averaging Model)
第一次约会时苏珊对约翰的印象 约翰的个别特质 清 洁 聪 明 体 贴 苏珊的评定 +10 +10 +4
矮 小
衣着随便 整体印象
-5
-9 +10/5=2.00
27
累加模型(The Additive Model) 对信息的整合方式是累加而不是平均,正性信息加到已经
Richard Nisbett及其同事(1987)研究了各种不同的训练如何影 响人们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统计和推理的问题,经过两年的研究
生学习后,心理学和医学的研究生的统计推论能力比化学与法
律的研究生进步得多。
一. 社会认知的基本概念
1、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 人们如何思考自身和周围世界的过程,具体讲就是
41
2、维纳的归因理论
1972年,Bernard Weiner在Heider的归因理论和Atkinson成
就动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归因理论,该理论要说明
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 Weiner认
为,内因与外因的区分只是归因的维度之一,在归因时人们 还从另外一个维度,即稳定与不稳定的角度看待问题。这两 个维度互相独立,就象平面坐标系中的X轴与Y轴一样。
绪是了解他人的最主要的线索,情绪是我们了解他人的
窗口。 学会使用微笑的价值!
35
微笑的含义有两种:
微笑是快乐或高兴等基本情绪? 微笑是一种沟通性的动作?
Kraut和Johnston(1979)通过观察日常的人际接触验证微笑的含义。他们 发现打保龄球的人在做社会接触,比如看他的朋友时便微笑;而逃避社会 接触,比如看地面时便不微笑。他们据此推论说微笑并不全代表快乐。 研究还发现,打保龄球的人在全倒(spare或strike)后有30%是时间在微
把他人看成难于相处的 社会认知与焦虑:对情境的认知与控制感可以避免焦虑 社会认知与疾病:对事件的乐观解释可以避免疾病。
二. 个人知觉
印象形成是指把一个人若干有意义的特性进行概括、综合, 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一般来说,我们先是 根据有限的信息对其形成第一印象,然模型
不稳定 内部 外部 努力 运气 稳定 能力 任务难度
43
改进后的归因模型(Weiner 1982)
内部 外部
稳定
可控制 不可控
不稳定
稳定
不稳定
来自他人的偶然的帮助 一个人的运气
特定的努力 针对某事的暂时努力 老师的偏见 特定的能力 心境与情绪 考试难度
44
3、Lyn Abramson抑郁型和乐观型的归因风格
事件图式:
也叫剧本(Script):指人们对事件或事件的系列顺
序的图式,尤其是指一段时间内一系列有标准过程的
行为。比如我们到餐厅就餐的事件就符合一个剧本,
什么时候点菜,什么时候买单,就是一个剧本。
图式化处理
为了节省时间与精力,人们常常用图式化的方式去处理大量
的信息。图式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有助于我们快速而经济地处
笑,其他时候有23%的时间在微笑。微笑既是一种沟通手段,也是快乐的表
达,是社会互动的一部分,是一种沟通技巧。
36
(2)非言语线索
距离(Distance):人际距离是判断的指标之一
姿势(Gestures):体态语言(有人引诱我犯罪) 目光(Eye contact):传递什么样的信息?
37
(3)超言语线索
抑郁型:把消极的事件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整体的因素之上,
把积极的事件归于外部的、不稳定和局部的因素之上,具有这
些风格的人常常从消极的方面去解释生活和理解他人。 乐观型:把积极的事件归于内部、稳定、整体的因素,而把消 极的事件归于外部的、不稳定和局部的因素上去。
39
1、海德的归因理论 海德从通俗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 认为人有两种强烈的需要:一是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理解 的需要;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而要满足这两个需求,人们 必须有能力预测他人将如何行动。
40
每个人都试图解释别人的行为,并都具有针对他人行为的理论。
他认为事件的原因无外乎有两种:
内因(情绪、态度、人格、能力); 外因(压力、天气、情境) 归因的时候人们经常使用共变原则和排除原则。
4、分类与图式
在认知他人的时候,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立的个体,
而总是立即并自动地将之归到某一类当中,这个过程就是 分类,它是自发的、立即的、甚至是无意识的。对事物进 行分类的时候,往往是依据某一类事物的原型(Prototype) 该类物体的一个典型或理想的范例就是原型。
图式:是指一套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它包括对 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 一些特殊的事例。人们用图式来组织他们关于某个主题 的知识、关于周围的社会世界,这种心理结构影响人们
存在的正性印象之上,会变得更加喜欢,而不是降低喜欢
程度。
28
加权平均模型(The Weighted Average Model) Anderson 对主要的特质给予较大的权重,然后将所有特质加
以平均。艺术家重要的特质不同与科学家的特质。
29
3、印象形成中的偏差
晕轮效应(halo-effect):对他人形成印象的时候,对方的 某一项高分特征影响了我们对他的其他特征的评价,出现
了普遍偏高的现象。与这种偏差相反的是负晕轮效应,也
叫扫帚星效应(forked tail)。
30
晕轮效应的证据(Dion 、Berscheid 、Walster 1972)
特质描述 人格的社会融洽性 职业地位 称职的丈夫(妻子) 称职的父母 社会幸福及职业幸福 总幸福 结婚的可能性 漂亮的 65.39 2.25 1.70 3.54 6.37 11.60 2.17 普通人 62.42 2.02 0.71 4.55 6.34 11.60 1.82 丑的人 56.31 1.70 0.39 3.91 5.28 8.83 1.52
33
负性效应(The Negativity Effect):
Fiske(1980):指人们在形成整体印象时,对负性信息比
对正性信息给于较大的权重,即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负性特质对印象形成的影响比正性特质大。
34
4、个人知觉的线索有那些?
(1)情绪 常常根据他人的情绪来推断其内部的心理状态,所以情
第4讲
社会认知
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心灵创造的;即使我们并肩站在同一块 草地上,我看到的绝不会和你看到的相同。
George Gissing(1903)
1
George Gissing(1903):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心 灵创造的;即使我们并肩站在同一块草地上,我 看到的绝不会和你看到的相同。
2
心理学的故事之4:
所注意思考和识记的信息。
社会认知中的图式包括:
个人图式(Person schemas):
对某一特殊个体的认知结构,比如我们对毛泽东
就有一个个人图式,这个图式的内容包括:有勇
气、自信、百折不挠等。
自我图式(Self-schema):
人们对自己所形成的认知结构,与自我概念有着紧
密的联系。比如你认为自己聪明,有同情心,以及
注:数字越大,表明评价越高。
31
晕轮效应对司法审判的影响 平均判刑(年) 罪名 欺诈 吸引人的 5.45 不吸引人的 4.35 控制组 4.35
偷窃
2.80
5.20
5.10
利用自己的美色去诈骗别人的罪犯,会被判重刑,而外 表漂亮的人偷东西会被宽恕。
32
慈悲效应(Leniency effect) 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人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 倾向。Sears认为这种偏差只发生在评定人时,他也称之为 人的正性偏差(Positivity bias)。
并经过整合形成整体印象。当然我们的认知过程不可能完全
准确,所以会有这样那样的偏差。
23
1、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
在与陌生人交往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被 称为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中最重要、最有力的是评价,
即在多大程度上喜欢或讨厌对方。
24
第一印象依据的三个维度
Osgood 、Suci和 Tanenbaum语义分析实验:某个人或物被置
象征性法则(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 :
人们根据一事物与某典型事物的相似程度来加以归类,
比如给你一张照片,让你判断上面的女孩是吉林人还
是广东人,你会怎么判断呢?
基础比例信息(base rate information)
总体中不同类别的成员所占的相对比例的信息。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