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政策的演进
社会政策学科发展国际进展及中国前瞻
社会政策学科发展:国际进展及中国前瞻臧雷振,陈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100193)摘 要:19世纪中后期以来,社会政策学科从萌生、初创、完善至成熟再发展至今,日益成为一门全球“显学”。
在风险的不确定性及全球性愈发突显的当今,社会政策学科的学术和现实价值亟须得到进一步关注。
然而相较于国外,我国社会政策学科尚处于起步阶段,要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完整的学科依然任重道远。
国外社会政策学科体系在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渐成完备的学科体系结构,并在与社会政策实践的持续互动中实现了研究范式的迭代更新。
我国社会政策实践已积累了大量本土经验,但学科共识尚未达成,学术积累与学科建设滞后于实践进程。
由此,中国社会政策学科建设应从推进学术阵地的开拓和学术体系的自主积累、推进高校的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建制入手,以回应中国现实为最高价值追求,并积极响应国际关切。
关键词:社会政策;社会福利;学科建设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7640(2021)02-0085-10一、导言萌生于19世纪中后期的社会政策学科已有百年的发展历史,并在国外建成一套成熟的学科体系。
随着20世纪末西学东渐之风的盛行,我国关于社会政策的讨论热度不断攀升,特别是在“风险社会”[1]背景的影响下,风险的不确定性及全球性需要专业学科知识的预判和学理支持。
为应对和规避社会风险,与公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政策亟须对此做出反应——通过促进该学科的快速发展、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满足社会政策实践领域的迫切需求。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压缩的现代化”,不同的现代化进程共时交互,既加大了社会风险爆发的频率和强度,又未能给风险的制度化预期和管理留下时间[2],早在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在修订学科目录时,就极富远见地在社会学一级学科下新增了“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的学科方向。
习近平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3],同样为当前“社会管理和社会政策”的学科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新中国社会政策70年的演进、成效与挑战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国家在城乡进行了不同的社会政策创新,主要表现为在城市实行劳动保险制 度和救济制度;在农村实施五保制度和合作医疗制度。在城市,国家为职工建立了完善的劳动保险制 度,为职工提供养老、疾病、工伤、生育保险,同时通过单位福利制度,为职工及其家属提供从教育、医 疗、就业到住房等基本福利和服务;在农村,国家在农村集体经济的基础上为农民提供基本社会福利, 通过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农民提供医疗服务,通过五保户制度为最贫困的农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这一时期的社会政策体制具有以下主要特点:第一,具有鲜明的革命与意识形态的关联性,表现 为通过革命建立起来的人民政权高度重视,为社会主义主人翁的工人阶级提供工作和福利保障;第 二,具有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偏向,表现为重视城市地区的福利和服务的供给;第三,国家全面 主导福利和服务的供给,没有市场和社会力量发挥作用的空间;第四,鲜明的集体主义,主要表现为城 镇用人单位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福利和服务供给中的作用;第五,强烈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表现为 在福利和服务分配中的平等主义,甚至是平均主义的色彩。
黄博函,广东金融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广州 510521)。岳经纶,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 院/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教授(广州 510275)。
一、导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的社会政策也随之演变与发展。 与中国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相一致,新中国社会政策 70 年的变迁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 阶段是新中国建立后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市场转型前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政策阶段(传统 社会主义福利国家的建构);第二阶段是 20 世纪 80 和 90 年代市场转型期的社会政策阶段(传统社会主 义福利国家的解构);第三阶段是新世纪最初十年的社会政策阶段(新兴社会主义福利国家的建构); 以及当前的第四阶段,即新时代的社会政策阶段(新兴社会主义福利国家的巩固)。由于不同阶段的 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发展状况各不相同,因而这些不同阶段的社会政策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本文 尝试依据政策环境、政策目标、政策创新、政策特征和政策效果等维度,对这四个不同阶段的社会政策 体系进行分析,力图宏观地展现中国社会政策发展的历史过程、变化的动力,以及对中国社会发展带 来的影响。
当今中国的形势与政策
当今中国的形势与政策随着世界的快速发展和变化,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人口大国,其形势和政策也在不断演变和调整。
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增加,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内外挑战。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政治和外交等方面,探讨当今中国的形势与政策。
经济形势与政策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成为全球最引人注目的经济增长引擎之一。
然而,近年来中国经济面临一些新的挑战。
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增长动力转向了消费驱动和创新驱动,不再依赖于传统的出口和投资驱动模式。
另一方面,中国还面临着不平衡发展和区域差异的问题,城乡发展不均衡、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差距拉大等问题突出。
在应对这些挑战的同时,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创新和科技发展、加大对绿色经济的支持等,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结构升级。
社会形势与政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
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流动和城市化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如城乡差距、居民收入分配不均、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
此外,老龄化问题也日益严重,对养老、医疗等社会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了解决社会问题,中国政府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的改革,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政治形势与政策中国政治形势稳定,政府一直保持着稳定的执政地位。
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个制度下,政府通过一党执政的方式来管理国家事务。
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改革措施,以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建设、加强党的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同时,政府还致力于加强法治建设、保护人权、加强民主监督等方面的工作,以进一步提高人民的政治参与度和满意度。
外交形势与政策作为一个拥有世界上最大人口的国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政府积极地参与全球事务,推动国际合作和多边主义。
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加大了对外投资和贸易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
中国社会政策行进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中国社会政策行进中的几个基本问题——以新型合作医疗政策为例杨团在中国,社会政策是一个学术界都很生疏的新概念,政策就是政策,为什么要加上社会两个字做前缀?非典的教训强化了全民的社会风险、社会问题意识,开始了解要解决社会问题,必须依靠政策改进的道理。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我们找到了政策改进的方向和尺度。
本文以中国目前备受关注的新型合作医疗政策为例,说明笔者对中国社会政策几个基本问题的看法。
新型合作医疗的政策是在非典以前制定的,非典以后出台的。
目前已经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10个县(市)进行试点。
截至2004年6月,覆盖9504万农业人口,实际参加人数6899万人,参合率72。
6%。
全国共筹集资金30.21亿元。
到今年6月,已有4194。
03万人次得到了合作医疗报销补偿,报销金额13。
94亿元①。
以时间效率计,这是自1949年以来中国政府在农村卫生方面效率最高的一项政策。
该项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在全国农村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新型合作医疗即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②制度建设的目的是重点解决农民因患传染病、地方病等大病而出现的因病致贫、返贫问题③该项政策的推行方式,是政府组织、以财政补贴引导、支持农民自愿缴费,县为统筹单位,实行大病统筹为主、以收定支核定医药费报销比例、由县办管理机构支付。
该项政策自2003年开始试点,目标是“研究和探索适应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经济承受能力、医疗服务供需状况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措施、运行机制和监管方式,为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供经验。
”④显然,这是一个以政府规划、组织、融资为提供机制、以大病统筹为手段、以解决农民因病致贫、返贫问题为目的的政策。
但是,政策执行中遇到了农民缴费难、地方政府筹款难、经办机构管理难、卫生机构监督难,筹资和管理成本高、报销比例低、合作医疗基金沉淀多,农民受益面小等诸多难题,尤其是没有得到政策维护的受益主体——农民的信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政策的变化和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政策的变化和调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李培林摘要:本文分析和描述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社会政策的变化和发展,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真正起点实际上是阶级阶层政策的调整,即通过调整利益格局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局面。
中国在改革过程中,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社会发展”的理念,并把社会发展的内容列入国家发展规划,在90年代形成以增进效率为取向的社会政策体系,这一体系包括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社会福利、劳动就业、人口生育、教育医疗、社会流动、城乡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社会政策。
进入新世纪以后,面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拉开和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等一系列新挑战,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逐步形成以社会和谐为取向的促进公平和效率均衡的社会政策新体系。
社会政策通常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发展战略目标,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配置社会保障和公共福利资源、解决各种民生问题的价值取向、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
社会政策并非从来就有的,它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为解决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而产生的。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只有经济统计而很少社会统计,也几乎没有社会政策的观念。
但这并不意味着那时没有社会政策,而是说在改革开放以前,几乎所有的社会政策都被看作政治问题。
实际上,直到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社会政策”这个概念,才第一次被写入中共中央全会的决定,尽管在此之前,人们已经广泛使用这个概念。
与社会政策的概念相近的一个概念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指国家和政府制定和实施的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进行干预的政策,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的概念。
社会政策可以说是与公共政策的相互交叉的概念,但也有的时候,人们把这两个概念视为大同小异,相互替代使用。
社会政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狭义的社会政策,主要是指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方面的政策,而广义的社会政策是指相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领域的政策。
本文所阐述的改革开放30年的社会政策变化,是从广义上使用社会政策的概念,主要包括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反贫困、环保等方面的政策。
社会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
社会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社会政策是指国家或组织为了解决社会问题,保障市民福祉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和政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政策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以历史的角度来探讨社会政策的演变过程,并分析其当前的发展趋势。
1. 早期社会政策的出现社会政策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
古代国家为了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普遍采取了一些社会福利措施。
例如,古希腊的城邦制度中,政府为贫困和残疾人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和抚养费。
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度中,皇帝也制定了一些政策来保障百姓的生活。
2. 工业革命与社会政策的兴起工业革命的爆发为社会政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进,社会问题,特别是工人阶级的问题凸显出来。
19世纪末期的欧洲国家开始采取一些早期的社会保障措施,如英国的工人保险制度和德国的工伤保险制度。
这些措施旨在缓解工人的贫困和提高其福利水平。
3. 建立福利国家20世纪,福利国家的概念被提出并逐渐实施。
福利国家的核心理念是国家应该在一定程度上为市民提供基本社会保障和福利,以保障公平和社会稳定。
福利国家的典型代表有瑞典、丹麦和加拿大等国家。
福利国家的政策体系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住房保障等多个方面,致力于为市民提供全方位的福利保障。
4. 社会政策的多元化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复杂化,社会政策也向多元化发展。
在现代社会,社会问题的类型和范围变得更加广泛。
除了传统的福利保障,社会政策还需要关注环境保护、教育、性别平等、少数民族权益等更加广泛的议题。
同时,社会政策也逐渐注重公平和可持续发展,并推动社会包容和公正。
5. 技术与创新对社会政策的影响科技的发展和创新对社会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普及使社会政策的实施更加高效和精确。
例如,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和预测社会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
此外,创新的社会政策范式也在不断出现,如共享经济和智慧城市等,为社会问题的解决带来新的思路和工具。
中国弱势群体社会政策的演变动因及发展趋势
中国弱势群体社会政策的演变动因及发展趋势弱势群体社会政策的发展是同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理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政府可以通过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弱势群体提供各种社会资源和发展机会,提升其发展能力,拓展社会福利,缓解社会冲突,实现社会整合。
当前,中国弱势群体的产生和持续性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家社会政策的缺位甚至是歧视造成的。
所以,对中国弱势群体社会政策的演变动因及发展趋势进行细致的讨论分析,可以为弱势群体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也可以促进中国社会的整体和谐稳定。
一、弱势群体社会政策的背景扫描社会政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弱势群体社会政策是针对弱势群体这一特殊群体制定的国家政策,它是与经济政策、公共政策相区分的,基本上可以等同于狭义的社会政策。
狭义的社会政策是解决困难群体、弱势群体基本生活问题的国家政策,体现了政府的基本责任,反映了基本的社会公平的需要。
[1]弱势群体社会政策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促进社会公正、保证民众权利、增进社会福利,它的产生是与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的,既是弱势群体需求在制度层面的呈现,也是社会政策本身发展完善的一个关键环节。
1.弱势群体社会政策的内涵弱势群体社会政策是国家在应对社会问题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
德国经济学家瓦格纳把社会政策定义为“运用立法和行政的手段,调节财产所得和劳动所得之间分配不均的问题”[2]。
英国的马歇尔教授将社会政策界定为与政府有关的政策,这些政策涉及向公民提供服务或收入的行动,其核心由社会保险、公共救助、健康和福利、住房政策等构成。
英国社会政策学者蒂特姆斯教授认为社会政策主要关注的是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在市场机制之外通过人类组织来满足人类需求,它是包括社会福利、财政福利、职业福利在内的广泛领域。
[3]世界银行将社会政策的目标确定为“消除贫困,促进包容和社会公正,使边缘群体进入全球经济和社会的主流”[4]。
上述社会政策的定义基本上阐释了弱势群体社会政策的主要内容,即由政府制定,通过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等方式,调整资源分配不均,促进社会公正。
中国古代的历史政策
中国古代的历史政策中国古代是一个历史悠久、文明灿烂的国家,其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也发生了多次变化和演进。
这些历史政策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几个重要的历史政策,包括中央集权、科举制度、农田水利建设等。
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历史政策中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权力一直趋向于中央集中。
这种中央集权的政策确保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统一的中央政权可以有效管理国家事务,制定和执行各项政策和法律。
这种政策的一个典型例子是秦朝的统一政权。
秦始皇通过推行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政策,统一文字、法律和货币等,推动了中国封建时期的国家统一进程。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历史政策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这一制度强调智慧和才能,并提供了一个公正的机会让更多人进入官场。
通过参加科举考试,人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考取功名,成为官僚体制中的一员。
这个制度的一个重要效果是为国家选拔了大量的人才,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农田水利建设是中国古代政策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封建社会中农业是国家的经济支柱,因此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对国家的发展尤为重要。
为了增加农田的耕地面积,古代政府积极推行农田水利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修筑水利工程、开展农田灌溉等措施,以提高农田的产量和灌溉能力。
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也增加了国家的农产品供应,为国家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一个重要的历史政策是商业发展政策。
随着商业的兴起,古代中国的政策逐渐关注商业和贸易。
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促进商业发展,包括简化商业手续、设立市场和商业街等。
商业发展政策的实施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加强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历史政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央集权、科举制度、农田水利建设和商业发展政策等都对古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当前的形势与政策
中国当前的形势与政策中国是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国家,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文明。
如今,中国正面临着许多独特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环境和外交政策等方面探讨中国当前的形势与政策。
一、经济形势与政策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成就被广泛认可。
然而,随着经济增长的放缓和结构性问题的出现,中国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为适应新的形势,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
首先,中国实施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该政策旨在刺激创新和提高生产力,并通过去产能、去杠杆和降低企业负担等方式优化产业结构。
其次,中国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
这将进一步扩大内需市场,促使农村人口转移,推动城市化进程,并提高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
此外,中国还加大了对创新和科技的投资,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企业,并倡导绿色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二、社会形势与政策中国的社会形势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中国政府积极采取政策措施来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首先,中国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和改革力度。
政府致力于提高教育普及率和质量,推动素质教育,培养优秀人才,为国家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其次,中国推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
这些政策为国民提供了更好的保障和福利,增强了社会凝聚力。
此外,中国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提出了一系列旨在解决老年人需求的政策举措,不断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三、环境形势与政策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也伴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
为应对环境挑战,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和政策。
首先,中国加强了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并严格执行。
政府加大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
其次,中国推动绿色发展,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保护。
中国还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倡绿色生活方式。
四、外交形势与政策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事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家、市场与社会政策:中国社会政策发展历程的反思与前瞻
21 0 2年 第 9期
李 迎 生 : 国 家 、市 场 与 社 会政 策 :中 国社 会 政 策 发 展历 程 的反 思 与 前 瞻
国家 、 市场与社会政策 : 中国社会政策发展历程的反思与前瞻冰
李 迎 生
摘 要 :如 何 处理 国 家 与 市 场 的 关 系 ,界 定 国 家 、 市 场 在 社 会 福 利 供 给 中 的 角 色 ,
5 0
社会科学
21 0 2年 第 9期
李迎 生 :国 家 、市 场 与社 会 政 策 : 中 国社 会 政 策 发 展 历 程 的 反 思 与前 瞻
也 提 出过类 似 的划分 :普遍性 福 利和选 择 性福 利①。强调 普 遍性 社 会 福利 是 一种 面 向全 民的社 会
政 策 , 旨在 提 升 全 民 的 福 利 水 平 ②。 无 论 在 现 代 西 方 社 会 还 是 当 今 中 国 社 会 , 上 述 两 种 类 型 的 福 利 一 般 都 同 时 存 在 ( 有 主 次 但
收 稿 日期 :2 1 -52 0 20 .8
本 文 系作 者 主持 的 国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重点 课 题 “ 国社 会 政 策 改 革 与创 新 的 基 础 理 论 研 究 ” ( 目编 号 :0 A H 0 ) 中 项 7 S 0 2 及 教育 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重 点 研 究 基 地 重大 项 目 “ 会 主义 新 农 村 建 设 中 的 社会 政 策 研 究 ” ( 目编 号 :20 JD 4 0 0 社 项 09J 8 0 2 )
L .Wi nk ) 和莱博 克斯 ( h r s .L b ax 在 《 l sy e C a e l N eeu ) 工业 社会 与 社 会福 利 》 一 书 中,以美 国的
中国社会政策的演变与发展_程玲
江苏社会科学,2005(2).[7]迈克尔·谢若登,邹莉.个人发展账户———“美国梦”示范工程[J].江苏社会科学,2005(2).[8]杨团.资产社会政策———对社会政策范式的一场革命[J].中国社会保障,2005(3).[9]S h e r r a d e n,M i c h e l(1991)A s s e t s a n d t h e P o o r:AN e wA m e r i-c a n W e l f a r e P o l i c y,N e wY o r k:M.E.S h a r p e.[10]迈克尔·谢若登.资产与困难群体———一项新的美国福利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杜玉华(1970—),男,湖南省澧县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副教授,主要从事当代中国社会研究。
文 军(1969—),男,湖南省祁阳县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暨社会学系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学理论研究。
〕中国社会政策的演变与发展*程 玲(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社会政策是有关公民福利和社会公平的政策,目的在于通过一定的手段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改善一个国家或社会公民的福利,从而确保公民之间的平等与社会公正,是基于国民经济一次分配(市场分配、要素分配)基础上的二次分配。
社会政策在现代社会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整体发展,提升社会生活质量,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政策的演变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面临着整顿治安、恢复生产的任务,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社会政策,一方面处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问题;另一方面开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及至1978年,同朴素的平等主义、平均主义的行为方式以及种种历史条件相适应,中国的社会政策初步形成,但仍呈现出非现代性、非规范性、非一体化和非持续性的特征。
为了与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初步发育相适应,社会政策也开始进行改革,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改革之初的中国社会政策(1978—199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当代中国社会政策的拨乱反正、恢复重建创造了政治和社会条件。
70年来中国人口与社会政策的演变
70年来中国人口与社会政策的演变作者:陈社英来源:《领导科学论坛》2020年第02期摘要:本文試图从总体公共政策(general public policy,简称GPP)角度高度反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人口与社会发展的曲折经历,并探索未来发展方向。
基于公共政策系统分析和历史-比较方法提炼出“变迁中的经济国家”概念范畴,打破国际上社会政策学科由福利国家统领的局面,使各种发展型与非/反发展型国家GPP模式探讨亦成为可能,为深刻理解中国经验提供比以往“问题”与“主义”焦点之分更为完整贴切的理论框架。
概言之,关于人口与社会70余年变迁的主要观点有:(1)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的是与西方福利国家根本不同的社会主义经济国家;(2)“主义”之争导致GPP政治化,“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对于计划经济及计划生育的失误负有重要责任;(3)经济方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质是经济国家GPP去政治化,改革开放搁置“主义”之争更是进一步加速了物质生产自由化发展;人口方面,则在经济国家“两种生产”指导思想下推行计划生育,不惜采取强制性一胎化政策;(4)“唯GDP论”和“一切向钱看”积累了许多重大社会问题,同时,政府在改革开放中被去经济化(下放企业自主权、利改税等)亦越来越有余力研究解决这些问题;(5)21世纪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中共十九大提出了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和既求充分又求平衡的发展战略,标志着“后经济国家”新时代的到来;(6)面对婚姻家庭解组、生育意愿低下、人口急剧老龄化等严峻挑战,新时期GPP重点再次转变,很大程度上将从“人口与经济”转向更为全面和动态平衡的“人口与社会”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之初被搁置的“主义”之争亟待在更高水平上研究出科学合理的答案,以彻底解决各种“问题”,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关键词: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总体公共政策(GPP);后经济国家;“问题”与“主义”;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社会发展与历史-比较研究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0)03-0005-(13)Evolution of China’s Population and Social Policy in the Past 70 Years——Concurrently discussing"problem""ism" and "GPP"CHEN SheyingAbstract:This article reviews population and social change in China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PRC),reflects on its zig-zags from the viewpoint of general public policy(GPP),and explores its future direction.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ublic policy systems and historical- comparative methods,the concept of”economic state in transition”was refined.It breaks new ground in social policy study beyond the limits set by Western welfare states.Inquiry into diverse GPP models including both developmental and non-/anti-development types is made possible.Thisalso leads to a more relevant and comprehensive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Chinese experience than the century-long argument over"problems vs.doctrines/-isms" by adding a GPP perspective for greater analytical power.M ajor points regarding China’s population and social change in the past 70 years include:(1)The PRC is a socialist economic state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from Western welfare states.(2)The arguments over“-isms”led to extreme politicization of China’s GPP,and the guiding ideology of"class struggle as the key link"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was responsible for the errors of the planned economy and family planning.(3)In economic,establishing economic construction as the main focus or center for government work in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lev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as actually an effort to depoliticize the economic state GPP.resulting in“open-door”and reform with the shelfing of ideological fights over“-isms”to help f ree and promote material production. In population growth,it was more tightly controlled with a unique“one-child”policy under the economic state’s“two kinds of production”GPP thinking.(4)Preoccupation with GDP-only and“focusing on money”resulted in more and more social problems;at the same time,the government was de-economicized in the process of reform and open-door(giving up direct control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changing profit turn-in to taxes, etc.)and put in a better and better position to deal with social issues.(5)Based on a remarkably developed economy in the 21st century,the 19th Congress of the CPC redefined the“main contradiction”of Chinese society by establishing a new development strategy aiming at both sufficiency and“balance”,characterizing the advent of a“post-economic state”.(6)Faced with the challenges of dissolution of traditional family and marriage,declining fertility aspiration,rapid aging,etc.,the country’s GPP in the new era to a large extent will shift from focusingon“population and economy”to“population and society”with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dynamically balancing strategy. The arguments over“-isms”tabled at the beginning of reform and open-door now need to be sorted out carefully at a higher level in order to help resolve vario us“problems”and realize social equity and justice.Key words:China’s population and family planning;general public policy(GPP)and post-economic state;"problems vs.doctrines/-isms"; "setting things to rights"vs."open door and reform";social development and historical-comparative research引言:人口及生育政策7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本文聚焦大陆/内地,除非另有说明)成立70余年来人口与社会及有关公共政策的历史演变,以几个大起大落曲折反复为特征。
第22章中国社会政策的演进
思考题
1、1949年至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社会政策 取得的进展有哪些?有哪些不足之处?
2、改革开放以来我我国社会政策取得的 进展有哪些?有哪些不足之处?
3、我国现阶段社会政策不足之处及其努 力方向是什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参考文献
1、宋晓梧主笔:《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 革与发展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9月版。
(一)是社会政策基本理念及取向的转换: 即由以往平均主义的基本取向转变为现 代公正意义上的基本取向。
(二)一些具体社会政策的进展明显 1、计划生育政策 2、环境保护政策 3、扶贫政策 4、劳动就业政策
(三)社会政策呈现出体系化的迹象,而 且其中的许多内容开始同国际接轨
三、中国现阶段社会政策的不足之处及努 力方向
(三)这一时期社会政策的主要特征及不 足
1、具有浓厚的平均主义成分; 2、对民众基本权利的重视甚于对民众基本
生活质量需求的保障;
3、社会政策的非全民性; 4、社会政策的不规范性; 5、社会政策的实施往往借助于社会动员来
完成
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政策的主要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政策的进展主要
表现在三个方面:
目前中国社会正处在急剧转型时期。特有 的时代背景规定了中国现阶段的社会政 策必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同经济政策相比,社会政策在中国社会 当中的地位极不对称 .
2.社会政策的整体化、体系化程度还很不 够,同一性较弱 .
3.社会政策缺乏规范性
4.社会政策的“应然”与“实然”之间的 差距过大.
其一,在劳动者群体基本权利的保护方面,在劳 动者群体社会地位平等的维护方面,这一时期 的社会政策满足了当时人们最为迫切的需求, 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社会政策的历史演进和路径依赖
中国社会政策的历史演进和路径依赖作者:***来源:《社会工作与管理》2024年第01期摘要:社会政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提升民生福祉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社会政策依据重要历史节点划分为渐进发展、渐进转型和渐进融合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分别呈现出单一性、交替性和融合性特点。
文章基于历史制度主义方法,分析中国社会政策演进产生以上特点的原因。
研究发现,福利供给制度中的自我锁定效应、外部效应、协调效应推动了中国社会政策变迁。
而以上变迁是利益选择、效率公平转化以及社会政策系统内部制度体系和外部制度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
关键词:社会政策;历史制度主义;福利供给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640(2024)01-0090-09一、引言社会政策作为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助推器,对于提升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政策的研究离不开对福利供给主体和福利类型的讨论。
沃伦斯基和莱博克斯在分析美国福利制度变迁时,根据国家在福利供给中的角色定位,将福利制度划分为补缺型和制度型。
[1]这一分类法强调国家在工业化社会中的福利角色转变,即家庭和市场的福利供给任务随着工业化进程递交给国家。
蒂特马斯的剩余福利模型、工业成就—成绩模型和制度性再分配模型[2]是对上述福利模式的补充和完善,可以从家庭、市场、国家的福利角色方面分析中国社会政策。
埃斯平·安德森以社会权利为出发点,将福利国家分为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三种模式[3],而蒂特马斯则将福利类型总结为普遍性福利和选择性福利。
[4]中国社会政策演进实践及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对社会政策的研究聚焦于社会政策分析范式[5-6]和社会政策理论[7],学者运用西方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社会政策演进的时代热点问题,总结其历史阶段性成果。
[8]总的来看,根据国家和市场在福利供给中的角色,结合历史进程,中国社会政策历经国家统筹型、市场主导型和国家主导型三大发展阶段[9],具有兜底保障、适度普惠、高级普惠和多元积极参与的阶段性演进逻辑。
社会工作概论第三版课件011第十一章社会福利政策
四、社会政策的理念基础
解决社会问题与实现社会公正是社会政策的目标,也是社会政策的理念基础。 提问:分析公正、平等、公平三个词的区别是什么?
无论是 “公正”“平等”还是 “公平”的理念,都涉及对 “差异”或 “差别”的 认识、判断 和评价。
公平从字面上看则含有 “公正” “平均”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国人在使用 “公平”或 “不 公平”这个概念时,确实是想表达一种价值判断,即 “是否合理”;另一方面,由于字面上的原因, “公平”的含义又可能被误用为“平均”,用来描述“均等”或“不均等” 的现象,亦即客观的数量 上的一致或不一致现象。因此,使用 “公平”的概念可能引 起理解上的混乱。
社会民主主义者不再把推翻资本主义社会作为行动目标,而是把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作为自己的任务,也作为自己争取工人群众和更广大的新中产阶级成员支持的手段。社会民主主义学 派仍然强调人道主义精神;致力于政治民主化的追求,为工人阶级合法地争取权利;继承马克思主义 社会平等的思想,倡导全民福利的思想。同时,社会民主主义还认为,必须推动和强化国家、政府来 承担责任,;并且,社会民主主义者在推动各种改良性质的社会政策方面也产生了积极效果。社会民 主主义虽然背离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但是它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对包括经济平等在内的更大程度的 平等的重视,以及把社会政策视为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的思想。
(2)分类
公共政策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为研究方便,一般将公共政策划分为四大类: ①政治政策 (外交、国防、人权等); ②经济政策 (财政、税收、金融、工业、贸易等); ③社会政策 (劳动、分配、福利、人口、教育等); ④科教文卫政策 (科技、教育、文 化、体育、卫生)等。
二、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
2.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我国绿色发展萌芽、起步与政策演进若干阶段性特征观察
我国绿色发展萌芽、起步与政策演进若干阶段性特征观察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绿色发展已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绿色发展道路的选择与实践,对于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绿色发展萌芽、起步与政策演进的若干阶段性特征进行深入观察与分析,揭示我国绿色发展的历程、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以期为我国未来的绿色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绿色发展的历史背景,分析了绿色发展理念在我国逐渐萌芽、起步的过程。
接着,通过梳理我国绿色发展的相关政策,揭示了政策演进的阶段性特征,包括政策目标的明确化、政策手段的多样化、政策执行的强化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我国绿色发展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如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等,同时也指出了绿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技术瓶颈、资金短缺等问题。
本文对我国绿色发展的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推动技术创新、强化国际合作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目标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我国乃至全球的绿色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我国绿色发展的萌芽阶段我国绿色发展的萌芽阶段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
在这一阶段,绿色发展理念尚未形成,但已经开始出现一些初步的环保意识和实践。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也开始面临一系列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退化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促使政府和社会开始关注环境保护。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开始实施一系列环保政策,如“三北”防护林工程、水污染防治法等,旨在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
一些企业也开始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开始探索环保技术和绿色生产方式。
例如,一些化工企业开始引进环保技术,减少废气和废水的排放;一些农业企业开始采用生态农业模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这些实践为我国绿色发展的起步奠定了基础。
我国社会政策的“自性”特征与发展
我国社会政策的“自性”特征与发展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我国社会政策的“自性”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社会政策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政策类型,旨在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和福祉。
在我国,社会政策的发展受到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具有独特“自性”特征的社会政策体系。
本文将首先概述我国社会政策的演变历程和现状,然后分析我国社会政策的“自性”特征,包括政策的制定过程、实施效果、影响因素等,最后探讨我国社会政策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通过对我国社会政策“自性”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我国社会政策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社会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我国社会政策的“自性”特征在探讨我国社会政策的“自性”特征时,我们不得不考虑其深深植根于国家历史、文化、社会和政治背景中的独特性。
这些特征不仅反映了我国特有的社会价值观和制度架构,也体现了我国政府对社会发展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视角。
我国社会政策的目标具有全面性,旨在实现社会的公平、和谐与稳定。
这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层面,而是涵盖了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各个领域,确保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和服务。
我国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注重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政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这种民主参与不仅增强了政策的透明度,也提高了政策的执行效率和公众对政策的认同感。
我国社会政策在实施上注重实际效果,通过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评估体系,确保政策能够真正落地生根,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
这种以实际效果为导向的政策实施方式,不仅提高了政策的执行力,也增强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我国社会政策在面对社会变化时,展现出高度的灵活性。
政府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政策方向和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种灵活的政策调整机制,使得我国社会政策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
我国社会政策不仅关注当前的社会问题,更注重对社会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
政策中蕴含着深厚的儒家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倡导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等社会风尚。
中国建国时期的民生改善与社会保障政策
中国建国时期的民生改善与社会保障政策中国建国时期,面临着废墟与贫困的国家,急需采取措施改善民生、保障社会稳定。
在毛泽东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实施了一系列的民生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旨在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这些政策对于中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粮食分配政策中国建国初期,全国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缺少基本的生活物资,特别是粮食。
为了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中国政府实施了粮食分配政策。
这一政策通过国家购粮制度,确保每个人都有足够的粮食供应。
同时,政府也推行农业集体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了粮食产量。
这些政策为人民提供了可靠的温饱保障,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状况。
二、基本医疗制度在中国建国初期,医疗资源严重匮乏,绝大多数人无法获得基本医疗保障。
为此,中国政府实施了基本医疗制度,建立了以农村合作医疗为基础的医疗保障体系。
这一制度通过集体经济资助、政府补贴等方式,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基本医疗服务。
此外,政府还大力推行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修建了大量的农村医疗设施,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
这一政策使广大人民能够享受到医疗保健服务,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身体健康状况。
三、教育普及政策中国建国初期,教育资源极度匮乏,很多人无法接受正规的教育。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实施了教育普及政策,致力于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
政府大力投资教育事业,兴建学校、培养教师,为人民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师资力量。
同时,政府还推行义务教育制度,保障每个孩子都能够接受到九年义务教育。
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中国的教育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人民的知识水平大幅度提高,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住房保障政策住房问题一直是中国人民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中国政府在建国初期就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实施了一系列的住房保障政策。
政府通过农村改造运动和城市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确保广大人民都能够有一个稳定的居所。
此外,政府还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为人民提供了购房的便利和保障。
中国的宋元明清时期
中国的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的宋元明清时期。
一、政治方面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在宋朝,官僚体制逐渐成型,科举制度得以完善。
文官和武将分立,让中国的政治稳定得以保障。
而元朝则采取了蒙古的军事统治方式,建立了大都政权。
元朝的政权结构较为宽松,少有官僚体系的约束。
明朝复兴了科举制度,并推崇理学,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清朝则继承了明朝的制度,并加强了农民政策,实行满洲军队统治。
二、经济方面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在宋朝,农业生产技术有所提高,农业产量大大增加,商业和手工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元朝在政治和经济上加强了对外交流,促进了土地的统一和市场一体化。
明朝时期,明朝政府实行了一系列保护农民的政策,使农业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
到了清朝,清朝大力发展了手工业和商业,官方设立了行会,促使手工业的发展。
三、文化方面宋元明清时期,中国文化达到了一个辉煌的阶段。
在宋朝,理学兴起,儒家文化得到了官方的推崇和发展。
元朝时期,多元文化和民族交流的潮流兴起,大量外来文化的融合使中国文化更加多元化。
明朝时期,文化繁荣,诗词、戏曲和杂剧等文化形式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清朝则在文化上实行了清宫文化,兴办了六部、书院等文化机构。
四、社会方面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各种变革和演变。
在宋朝,社会出现了士人阶层,士人阶层的崛起使社会阶层更加复杂。
元朝时期,蒙古族的统治对汉族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社会形态明显分化。
明朝时期,通过减轻农民负担和农村改革,社会相对稳定。
清朝,则加强了农民政策,大力发展了农业。
总结起来,中国的宋元明清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和发展。
这一时期对于中国历史的演进和影响至关重要,对于后来的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们应该认真研究这段历史,了解和珍视中国古代的辉煌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正保护民生、关注民生的先河,因而具有重 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其一,在劳动者群体基本权利的保护方面,在 劳动者群体社会地位平等的维护方面,这一时 期的社会政策满足了当时人们最为迫切的需求, 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二,在中国民众基本生计、就业以及
受教育机会的保证方面,应当说这一时 期的社会政策是卓有成效的。 其三,在积极推动当时的现代化建设方 面,社会政策最大限度地起了其应有的 作用。
(三)社会政策呈现出体系化的迹象,
而且其中的许多内容开始同国际接轨
三、中国现阶段社会政策的不足之处及
努力方向 目前中国社会正处在急剧转型时期。特 有的时代背景规定了中国现阶段的社会 政策必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同经济政策相比,社会政策在中国社会
当中的地位极不对称 2.社会政策的整体化、体系化程度还很不 够,同一性较弱 3.社会政策缺乏规范性 4.社会政策的“应然”与“实然”之间 的差距过大
(三)这一时期社会政策的主要特征及
不足 1、具有浓厚的平均主义成分; 、具有浓厚的平均主义成分; 2、对民众基本权利的重视甚于对民众基 、 本生活质量需求的保障; 本生活质量需求的保障; 3、社会政策的非全民性; 、社会政策的非全民性; 4、社会政策的不规范性; 、社会政策的不规范性; 5、社会政策的实施往往借助于社会动员 、 来完成
第五章 中国社会政策的演 进
一、1949年至改革开放以前的社会 年至改革开放以前的社会
政策、 政策、意义及其不足
(一)此一时期制定并实施的主要社会
政策 1.围绕女性解放而制定和实施的社会政策 2.有关大众教育的社会政策
3、社会救助政策 4、劳动保险及福利政策 5、就业政策。
(二)意义 建国30年中国在社会政策方面的努力,开启了
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政策的主要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政策的进展主
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社会政策基本理念及取向的转
换:即由以往平均主义的基本取向转变 为现代公正意义上的基本取向。
(二)一些具体社会政策的进展明显 1、计划生育政策 2、环境保护政策 3、扶贫政策 4、劳动就业政策。
思考题
1、1949年至哪些?有哪些不足之处? 2、改革开放以来我我国社会政策取得的 进展有哪些?有哪些不足之处? 3、我国现阶段社会政策不足之处及其努 力方向是什么?
参考文献
1、宋晓梧主笔:《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
革与发展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9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