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发展趋势研究

合集下载

义务教育阶段近三年课程设置计划

义务教育阶段近三年课程设置计划

义务教育阶段近三年课程设置计划一、导言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义务教育阶段是每个学生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阶段。

而课程设置则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关乎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质量。

近年来,我国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计划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旨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并就课程设置计划的改革与发展进行分析和总结。

二、近三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计划的变化1. 课程设置的结构调整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进行了结构调整,主要包括对语文、数学、外语、科学、体育、艺术等学科的设置。

相较于以往,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数学课程中融入了一些实际应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而科学课程也更加注重动手实践和跨学科的知识整合。

2. 课程设置的内容更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在不断变化。

近三年来,我国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内容的更新和调整。

在信息技术方面,新增了一些基础的编程课程,以满足学生对计算机科学基础知识的需求。

另外,在文化课程方面也加入了一些国学和传统文化的内容,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 课程设置的选修课程和拓展课程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近三年来,我国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增加了一些选修课程和拓展课程。

在学生掌握了基础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选择相应的选修课程和拓展课程,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三、对于近三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计划的总结和展望从以上的变化和调整可以看出,近三年来我国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计划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然而,课程设置的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与教师培训、教学方法等方面相结合,才能真正地落实到教育教学中。

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课程设置的改革,在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标准等方面都要有所突破,以真正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语文练习设计意图

语文练习设计意图

语文练习设计意图一、练习设计背景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传授学生基本的语言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其审美情趣、文化素养和思维品质。

为此,本次语文练习设计着重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以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

二、练习设计目标1. 提高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使学生在日常交际中能够准确、得体地使用语言。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主旨、观点和情感。

3.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锻炼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4.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

三、练习设计内容1. 字词句练习:包括词语辨析、成语积累、病句修改等,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练习示例: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正确的词语填空:竞争(jīngzhēng)______、竟然(jìngrán)______、境界(jìngjiè)______。

2. 阅读理解练习:选取经典文学作品、时文报道等,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练习示例:阅读《荷塘月色》,回答以下问题:(1)文章主要描绘了哪些景象?(2)作者通过这些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 写作练习:提供写作素材,要求学生进行创意写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练习示例:请以“春天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要求:①内容具体,情感真挚;②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③结构清晰,条理分明。

4. 口语交际练习:设置情景对话,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练习示例:请根据以下情景,与同学进行对话:(1)在图书馆借书时,向管理员询问书籍位置;(2)在超市购物时,向售货员询问商品信息。

四、练习设计策略1. 注重练习的层次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及其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及其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转 变观 念 课 程 内涵 的变化 ,最直 接 影 响 了语 文 教 育观念 培 养 自 己更新 知 识 的 意识 和 能 力 , 以及 在 更新 和 应用 知 识 的 的变 化 。从 强 调 目标 、计 划剑 强 调 过程 本 身 的 价值 ,要 求语 过 程 巾 体现 创 新 意 识和 表 现 创造 能力 。课程 内涵 的变 化 ,使 文 教 学 不 能 只 着 眼 丁 结 果 , 以学 生 的 学 业 成 绩 衡 量 教 学 效 得 语 文 学科 内容 具有 了丰 富 性和 广 阔 性 , 为学 生 学 习提 供 了
能 、把 握 命运 所 需要 的 思维 、判断 、想象 , g造 的 能力 ,培 f , l] l
不 可 或缺 的 部 分 。
2 1. 01 01

程 ”并 晕 。美 围著 名教 育 家 、课程 论 家 艾斯 纳 将 那 些被 学 校和 社 会 存课 程 变 革 中有 意 或 无 意排 除 于 学校 课 程 体 系之 外 的课 程 称 为 “ 无 课程 ” 。他 从心 智 过 程和 内容 领域 两 方 面 论述 了 “ 窄无 课 程 ”的重 要 性 。 此 , “ 文 课 程标 准 ”在 语
识 、经验 、活 动 丁一 体 的客 观存 在 。
主 动进 行 探 究性 学 习 ,在 实践 中 学 爿 、运用 语 文 ” ,并 让这

精 神 贯穿 于各种 能力 要 求之 中, 就淡 化 了知 识传 授 的 目标
要 求 ,强调 了学 习活 动 过程 本 身 的价 值 。
1 课 程 是 知 识 :课 程 的 内 容 ,是 从 应 的 学 科 巾选 择 . 的 ,集 合这 门学科 基础 的知识 的 客观 存 在物 ,它通 常 表现 为

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趋势

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趋势

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趋势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为立足点和出发点,通过深入研究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趋势,以期为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做出有益探索。

语文学科作为中小学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在中小学的整个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语文学科的学习的好坏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

鉴于此研究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具有更重要的理论以及现实意义。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已经持续多年,然而改革并没有带来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明显提升,目前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如下:1、教学内容脱离生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一个最大不同就是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的教学应当紧密联系生活,通过消除生活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壁垒来提升教学效果。

但是研究中小学的语文课本内容就会发现,中小学的语文教材内容生活气息并不浓厚,这种情况不仅造成了中小学生对课文内容难以理解,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了其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倾向于关注与自身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尤其如此,脱离生活实际的教材内容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例如小学课文中有陶罐与铁罐这节课,铁罐认为自己坚硬因此看不起陶罐,但是当二者被埋入泥土多年以后,铁罐化作了泥土,而陶罐却毫发无损并成了文物。

这节课的本意是告诉小学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但是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该道理的认识并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原因就在于现在的中小学生的生活中根本没有铁罐与陶罐这两种事物。

与此同时教材的内容与中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如果不一致的话,很容易造成中小学生认知上的分裂,进而对其人格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2、教学手段单一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单向的、灌输式的教育手段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手段的单一导致教学效果的不尽如人意。

从我国语文课程的百年演进逻辑看语文核心素养的价值期待

从我国语文课程的百年演进逻辑看语文核心素养的价值期待

从我国语文课程的百年演进逻辑看语文核心素养的价值期待一、概述语文,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课程设置与演进始终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价值。

从我国语文课程的百年演进历程来看,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的发展史,更是一部反映国家教育政策、社会变迁以及文化观念变革的鲜活史册。

在这一历程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与发展,无疑是推动语文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力量。

百年间,我国语文课程经历了从传统的经史之学向现代文学教育的转型,再到当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

这一过程中,语文课程的内容、形式、教学方法等都在不断地调整与完善,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要求。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成为指导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

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旨在通过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文学素养、思维品质和文化传承能力等方面,培养具有全面素养的现代人。

这一价值期待不仅体现了对语文学科本质特征的深刻认识,也反映了国家对未来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

从我国语文课程的百年演进逻辑出发,深入探讨语文核心素养的价值期待,对于推动语文课程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简述我国语文课程百年演进的历史背景(1)20世纪初至1949年:我国语文课程的初创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社会动荡的时期,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人才。

语文课程内容以文言文为主,注重文言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2)1949年至1978年:我国语文课程的探索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语文课程进入了全面改革阶段。

1956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全国统一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是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的重要手段”的指导思想。

这一时期,语文课程内容以现代文为主,注重现代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3)1978年至2000年:我国语文课程的改革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语文课程进入了深化改革的新阶段。

新旧版语文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新旧版语文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新旧版语文课程标准比较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语文课程标准也在不断地修订和完善。

新旧版语文课程标准作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对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和教学质量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分析新旧版语文课程标准,揭示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异和变化,以期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将首先回顾旧版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分析其在我国语文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随后,将详细介绍新版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和创新点,包括课程理念的更新、课程目标的调整、课程内容的优化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对新旧版语文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分析这些变化对语文教学实践可能产生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新旧版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为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也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引发更多教育工作者对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的关注和思考,共同推动我国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新旧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和内容概述新旧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框架和内容方面均有所调整和完善。

旧版语文课程标准主要侧重于知识点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则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以及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旧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部分。

课程目标主要关注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内容标准则详细列出了各个年级段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实施建议则为教师提供了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建议。

整体而言,旧版语文课程标准更加注重知识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相比之下,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框架上进行了优化和拓展。

新版标准将课程目标调整为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

同时,新版标准还增加了“跨学科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内容,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研究文献综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研究文献综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研究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并对其相关文献进行综合评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我国教育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政策文件,对于指导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实践,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旨在探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论基础、实施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完善我国语文教育教学体系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首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背景和目的进行简要介绍,阐述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接着,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相关文献,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进行深入探讨,包括其核心理念、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

本文还将关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本文将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分析其在新时代背景下所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提升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二、文献综述范围与方法本次文献综述的主要目标是全面、系统地梳理和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研究文献,以深入理解其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实施情况、影响及存在的问题。

为此,我们采用了广泛而严谨的文献搜集和分析方法。

在文献搜集方面,我们主要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等国内主流学术数据库,以及Google Scholar、ERIC、JSTOR等国际学术数据库,检索了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发布至今的相关研究文献。

我们的检索关键词涵盖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实施”“语文课程标准影响”“语文课程标准问题”等多个方面,以确保搜集到的文献尽可能全面、深入。

在文献分析方面,我们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课程研究的发展对我故小学语文教育的影响

课程研究的发展对我故小学语文教育的影响

此后,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重新编订并正式颁行了《小学课程暂行标准》,1932年颁布了《小学课程标准》,1936年颁布了《修正小学课程标准》(小学国语课程标准均在其中独立成章),1942年和1948年,国民政府又两度修订《小学国语课程标准》。每次颁行,内容上都有一些修改,但是,在框架体系上没有质的改变。换言之,其课程范式的美式色彩始终没有实质性变化。
三、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创造教育落到实处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就是要求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进行优化组合和教学设计,以创造出适合当时当地的教学方案,可见,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师的创造性也是创造教育的关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科学有效的创造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1. 让语文教学从课堂走入生活
3.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呵护创造意向
4. 创设情境,依托活动,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启迪,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情境。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适宜的心理环境和开放性的问题情景有助于思维的拓展和流畅。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沟通环境,鼓励学生想说、敢说、会说,提供更多交流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有关。可以通过情景剧表演,多媒体教学,讲故事,辩论赛,讨论会等活动,创设情境,让孩子最大程度地体验感受,放飞想象的翅膀。活动和情境相结合,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积极的情绪还可以激发思维活动,从而培养儿童的创造性。
2.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释放创造潜能
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体,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容易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磨。所以,将课堂学习的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积极、踊跃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则承担启发引导的角色。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更要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语言的学习是没有“错误”可言的,有的只是他们的“尝试”和“创新”。学生的回答和表现,有可能就成为课堂教学的良好契机,为开展讨论和开拓思维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为了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放下思想包袱,积极主动的思考,活动与交流,教师必须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

第2周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

第2周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

二、“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论 (1953-1956)
(一) 定义 1953年,北京师大叶苍岑教授接受苏联教育专家普 希金的建议,在师大女附中指导中文系实习生试教 《红领巾》,注重用谈话法启发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把朗读、复述、分析课文是语文课的主要因素,不是 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教学方法称之为“红领 巾”教学法。它对改进语文教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地 影响。 (二)“红领巾”教学法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
第二讲 语文教育教学基本概念选讲
一、语文 二、课程和课程论 三、教学和教学论
语文
“语文”一名,始于1949年之中小学语文课
本。叶圣陶先生曾做过说明:“什么叫语文?平 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 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1949年,根据叶圣陶等人的建议,中央人民 政府教育部决定将“国语”和“国文”统称为语 文。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是最 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末语文教育大讨论:对语 文教育的反思
1. 1997 年末开始,《北京文学》发表以 “忧思中国语文教育”为专题的署名文章,引 发了一场关于语文教育现状与出路问题的大讨 论。 ①诗刊主编:邹静之的《女儿的作业》 ②北师大文艺理论硕士:王丽的《中学语文 教学手记》 ③上海师大文学院教授:薛毅的《文学教育 的悲哀》
20世纪末语文教育大讨论:对语 文教育的反思
2.讨论的收获集中反映在:
王丽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 钟晓雨主编《问题与对策━━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 江明主编《问题与对策━━也谈中国语文教育》 北大怪才的呐喊《审视中学语文教育》
20世纪末语文教育大讨论:对语 文教育的反思

【中学语文教材的新进展】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

【中学语文教材的新进展】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

【中学语文教材的新进展】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编写史,从1903年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打开了新的灿烂的一页。

80年代以来,一纲多本,多种语文教材竞相斗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

一、简要的回顾(1950-1979)第一阶段(1950-1955),解放初期的语文课本。

这套课本,适应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时期的需要。

它注重课本的思想政治性,语文训练和语文知识缺乏系统性的编排。

第二阶段(1956-1957),文学课本和汉语课本。

这是新中国中学语文教材的第一次改革。

文学、汉语教学的目的比较明确,各自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体系,编排形式有所创新,但对读写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第三阶段(1958-1960),重新编写语文课本。

这套课本偏重思想政治教育,几乎变成报刊时文的集锦,忽视语文训练和语文知识。

第四阶段(1961-1965),新编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和新编十二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

后一套就是有名的1963年课本,根据1963年教学大纲的精神,在选材、知识内容和读写基本训练方面比过去教材有了较多改进,但又不提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学教育。

第五阶段(1966-1976),文革时期,各省、市自编教材。

在当时的极左思想路线下,语文教材的特色是语录加大批判,完全置语文教学的规律于不顾。

第六阶段(1977-1979),新编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

这套课本起了拨乱反正的作用。

它与1963年教材是一脉相承的,而更趋成熟,比较重视读写训练,缺点是教材体系还不很完善。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30年中,有志之士在教材建设上惨淡经营、执著追求,取得了不少成绩。

可惜全国基本上还是只有一套教材,教材编写中的一些老大难问题:教材体系、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等等,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二、多种教材竞相斗艳历史进入了80年代。

这是一个以改革、开放为主旋律的年代,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语文课程新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语文课程新理念
02 教育公平的需要
通过课程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城乡、 区域和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03 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
பைடு நூலக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教育质 量。
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目标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促进学生 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 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探究式学习、合 03 作学习等。
某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实施效果
• 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某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实施效果
实施效果 2. 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得到更新。
1.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得到提高。
3.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得到加强。
VS
为增强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教师应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 朗诵、演讲、辩论等,让学生在活动 中锻炼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同 时,教师应注重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 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 用能力。
注重语文课程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语文课程应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语 文课程的多样性和开放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特长,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 式和资源,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语文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展望
个性化教育
未来语文课程改革将更加 注重个性化教育,关注学 生的个性差异和特长,因 材施教。
信息技术应用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 用将进一步深化,为语文 课程改革提供更多可能性。
跨学科整合

当前我国语文课程改革十大特点与趋势

当前我国语文课程改革十大特点与趋势

当前我国语文课程改革十大特点与趋势2000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第一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陆续颁布,目前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也已正式启动,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的语文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认真分析研究这些纲领性文件,将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

从宏观上看,本次语文课程改革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坚持先进的课程理念,在正确的课程理论指导下改革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经历过七次大的改革,但总体上缺乏明确理念。

这次课程改革与以往改革的不同之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一是具有良好的改革基础;二是现行课程的弊病暴露得比较充分;三是坚持先进的课程理念。

1.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公布,标志着我国开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语文课程也不例外,并在下列一些方面取得了比较突出的进展。

(1)初步改变了长期以来只有“必修课”的模式,增加了“选修课”(如:语言表达、科学小论文写作、现代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欣赏、外国文学作品欣赏、形式逻辑入门等)和“活动课”。

(2)实行在统一基本要求前提下的教材多样化的政策,初步形成了由“一纲一本”向“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过渡,推动了语文教材多样化的建设。

例如: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就制定了地方课程标准,并编有《语文》(H版)、《语文》(S版),加上原有的“人教版”多时曾出现过三套语文教材并存的局面。

(3)在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涌现出了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教改经验。

(4)在课程管理政策上提出了改变国家过于集中管理的措施。

2024年上半年小学语文新课改总结

2024年上半年小学语文新课改总结

2024年上半年小学语文新课改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教材内容更新:新课改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增加了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的选读,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其文化自信和理解能力。

2. 学习方式变革: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减少了填鸭式的教学,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精神。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启发者。

3. 课堂活动的变化:新课改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例如小组合作学习、问题解决活动、阅读分享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4. 文字教学的优化:新课改更加注重文字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提出了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通过让学生进行文本分析、写作训练等活动,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总之,2024年上半年小学语文新课改在教材内容、学习方式、课堂活动和文字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

第 1 页共 1 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历史与现状-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历史与现状-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历史与现状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发展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随着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中国古代没有独立的语文课程与教学,也就没有独立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但许多教育论著中包含着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有关的论述,如《论语》《礼记》《学记》《读书作文谱》等。

20世纪初语文单独设科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年)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设立师范馆(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师范馆开设的《教育学》中有“各科教授法”一章,其中也有“国文教授法”。

这说明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最初是孕育于教育学之中的,侧重于研究语文教学的具体方法与技术。

2.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年)语文(当时称“国文”)教学研究之始,多称“教授法”,如1918年,由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研究会出版的夏宇众著《中学国文科教授之商榷》等。

这种研究逐步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从教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

称“教授法”是因为当时研究的重点是教师的“教”,而很少涉及学生的“学”。

3.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年)1919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的陶行知倡导把“各科教授法”改变为“各科教学法”,以便把研究的对象由教师的“教”拓展到学生的“学”。

他当时草拟的方案曾遭校方拒绝,但逐步被有识之士接受。

黎锦熙于1924年出版了《新著国语教学法》。

1934年国民政府颁布的《中学及师范学校教育检定暂行规定》中,规定师范学校设“国文教学法”。

1938年《师范学院规程》中也规定开设“国文教学法”或“国语教学法”,陆续出版的专著教材有:王森然《中学国文教学概要》、袁哲《国语读法教学原论》、阮真《中学国文教学法》、蒋伯潜《中学国文教学法》等。

4.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年)193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科目表施行要点》中,规定各系都要开设“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课,于是语文教材研究和语文教法研究被列为师范院校中文系(科)的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最新版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深度解读

最新版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深度解读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深度解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应运而生。

这一新版标准的出台,无疑为我国的语文教育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挑战。

本文将深度解读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重点关注其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旨在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新课标的精神实质和具体要求。

我们来看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性质。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的课程。

这意味着,语文不再仅仅是学习汉字、诗词、故事等传统文化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在新课标下,语文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新思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标对课程理念进行了全新的定义。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助手。

教师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此外,新课标还强调了跨学科的整合,认为语文学习不应该局限于课本和课堂,而应该与生活、社会和其他学科紧密结合,实现语文教育的立体化、开放化。

接下来,我们通过逐条解读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来揭示其背后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目标。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五个一”的总体目标,即: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与技能;培养良好的语言运用习惯;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这些目标涵盖了听、说、读、写、思、情、意等七个方面的要求,体现了新课标的全面性和立体性。

新课标的实施无疑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教师需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强化练习最新版(二)_18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强化练习最新版(二)_18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强化练习最新版(二)1、单选题强调学习中的情感因素,提倡“开放式”教学体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_____学习论基础。

A : 行为主义B : 认知主义C : 建构主义D : 人本主义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人本主义认为学习是人固有能量的自我实现,由个人自主发起的、使个人整体投入其中并全面变化的活动,强调学习中的情感因素,提倡“开放式”教学。

2、多选题为什么? ()A : 班主任见到学生将小动物带到教室而不批评和惩罚,是职责的疏忽B : 班主任能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对感兴趣的科目进行探究式学习,是值得学习的C : 班主任应该对小明进行严厉的批评和惩罚,以使其遵守班级的纪律D : 现代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需求,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素质和潜能的挖掘E : 班主任的做法使得小明的行为得到强化,从而促进了小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参考答案: BDE本题解释:参考解析:BDE。

解析: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师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本案例中小明的班主任在课外活动中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

引导学生对感兴趣的科目进行探究式学习。

进而迁移到各门功课中,发现学习的重要性,使其学习有了很大提高。

3、简答题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参考答案:(1) 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

设置综合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知识的整合,有利于课程的综合化,多样化。

(2) 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合作学习。

强调小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发展中心,突出学校学习与学生经验的联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 强化课程的弹性,给地方和学校一定的自主性。

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给地方和学校一定的自由空间,依据本地区和本校实际情况决定校本课程方案。

4、单选题余艺的遗产,应适用_____A : 遗嘱继承B : 法定继承C : 遗嘱继承及法定继承D : 代位继承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参考答案:C。

中国现代语文发展史

中国现代语文发展史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可分为萌发诞生、艰难成长、曲折发展、走向成熟四个阶段。

一、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萌发诞生阶段(1878—1926年)中国古代教育是一种混合型的教育,没有独立的语文学科,语文教学内容包容在综合性教育之中。

中国现代教育起源于清末的新式学堂。

从清末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萌发诞生阶段。

(一)清末的语文教育1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发端19世纪50年代以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兴办了教会学堂,清政府官方创办了各种同文馆和洋务学堂,一些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私人也开办了各类学堂。

新式学堂借鉴西方经验,实行分科教学。

语文教育也逐步从传统教育中分化出来成为与修身、算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并列的独立学科。

其中,光绪四年(1878年)张焕纶在上海县梅溪街创办的正蒙书院,最早设国文科,以“俗话译文言”“讲解与记忆并重”为特色。

2 清末的语文教材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了我国第一套小学语文教科书《最新国文教科书》。

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虽然从传统教育中分化出来独立设科,但从总体上看读的是古文,写的是文言,教法是讲解,学法是记诵,与传统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没有什么两样。

(二) 辛亥革命时期的语文教育1 民国初年的语文教育改革早在辛亥革命前,蔡元培、梁启超等人就认为“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所要学的并不限于文字和文学,于是提议将这一学科定名为“国文”。

蔡元培等人1902年创办爱国学社,梁启超1906年前后创办长沙女子学堂,就将这一学科称为“国文”。

1911年辛亥革命后,蔡元培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教育总长,对清末封建教育进行了重大改革,中国的语文教育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912年1月,教育部宣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其中规定:从前各项学堂均改称学校;初等小学校可以男女同校;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等。

同时,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其中将各类学校“中国文字”“中国文学”课程更名为“国文”。

浅谈初中语文课程现状和课改趋势

浅谈初中语文课程现状和课改趋势

语 文的积极性 ,真正使学生 主动性 的学 习发 社 会 的发展对我 国初 中语文教 育提 出了 激发受设 置的 目标 、 自我技能 、行为的结果、 新 的要求 ,变革 学 习方 式和评价 方式 ,显得 归因等 的影响 ,因此在 呈现学 习任 务时 ,教 挥 到极 至 。 十分 的必要 和迫切 。在 实施 中学新课 标 的背 师要提供 给学生具体 的、能够完成 的 、近期 景 下 ,自主学习是 时代 的要求 ,因此 ,彻底 的学 习 目标 。如让学生 知道近期可 掌握多少 的能动作用 ,让教育过 程充满 生机与活力 , 5 . 构建多元化监 控和评价体 系。 自我评 价的学 习效果优 于依靠老 师监 控
景环境 不佳 ;仅 重视教师作 为教导 主体 的能
动作 用 ,而忽视 学生作 为学习主体 的主动作
用。
2 . 激发学习动机 。
自主学 习的个重要 特征是学 习者 由内部 师 生互动 中充 分挖掘 出了学 生的潜能 ,同时 或 自我激 发学习动机 。由于学 习动 机的 自我 激 发了他们学 习语文 的兴趣 ,调动他们学 习
发 展所必须 采取 的一项 具有 战略意义 的教 育 的 自我效 能感 。结合 榜样 的示 范作用 ,并让 具 体实施要 增加后期改 进和强化 阶段 。 由于
改革措 施。
二 、自主学 习教 学模式
学生在学 习 中经 常体 验到 自己的进步 。对成 在 自主学 习中 ,师生之 间、学生之 间不断地
绩进 步有 困难 的学 生 ,老师可 降低其学 习 目 进行着交 流探讨 ,将 自我评价 、小组 评价 、
自主学习是 “ 以学生为 中心” 的教学 思 标 的标 准 ,并视情况 给予鼓励 。实践证 明老 班级评价 和教师评价有 机结合 ,建立 多元主 想 的重要 体现形式 ,它立足 于 “ 教育 的最 终 师 的信任 对他们学 习上取得点 点进步是非 常 体共 同参 与的评价制度 ,将 更有利 于对学生 目标是培养独立 的学习者” ,是伴 随着社会 、 有用 的 ,及时鼓励是 激发这些 学生学 习动机 的综合评价 。

现代教育背景下语文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研究

现代教育背景下语文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研究

现代教育背景下语文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语文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扮演着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重要角色。

在当代社会,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语文教育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调整。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语文教育也需要顺应这一趋势,加强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针对现代社会对语文教育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学生学习动机不断下降等现象,对语文公共基础课程进行系统研究,并提出有效的改革措施显得尤为迫切。

本研究旨在探讨现代教育背景下语文公共基础课程的现状、问题及其改革与建设路径,旨在为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方向。

通过对语文教育背景下的相关研究进行深入探讨,可以为我国语文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语文公共基础课程的深度发展。

1.2 研究意义语文是学生学习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传统的核心学科之一。

在现代社会,语文教育已经不再仅仅是传授文学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养和人文精神。

对于现代教育背景下语文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建设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现代教育背景下语文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建设研究,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需求的变化,提高语文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对现代教育背景下语文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建设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语文素养,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现代教育背景下语文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当前课程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寻求可行的改革与建设路径。

通过研究,旨在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为进一步完善语文公共基础课程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对现代教育背景下语文课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促进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 : 文课 程 改 革 的指 导 思 想 就 是 要 建 立 起 具 有 现 代 化 、 学化 和 民族 化 的 , 有 时 代 感 又 有 中国 特 色 的 语 科 既
语 文 课 程 。 其 发展 趋 势 , 体 说 来 , 要 体 现 在 以 下 几 方 面 : 注人 文 精 神 ; 重 言语 实践 ; 视 文 学 教 育 ; 强 现 具 主 关 注 重 增
下 , 们 的语 文 课 程 把 教 学 内容 分 解 成 上 百 个 知 识 点 、 力 我 能
个 自觉 与 否 和 自觉 程 度 高 低 的问 题 。… ” 于 漪 老 师 曾指 出 , 在 社 会 中 的 位 置 问 题 , 言 万 语 说 人 千
到 底 , 是 “ 人 的 问题 ” 而 人 在 社 会 中 的 位 置 , 靠 教 育 的 就 做 ; 要 力 量 摆 正 , 此 , 终 是 一 个 “ 人 ” 问 题 。我 们 应 站 在 社 因 最 育 的
二 、 重 言 语 实 践 注
夸美纽斯在《 教学论》 大 中指 出 : 切 语 言 通 过 实 践 比通 一 过 规 则 去 学 来 得 容 易 。 也 就 是 说 学 习 语 文 知 识 的 旨归 在 能 力 和 素 养 上 , 纯 的 知 识 学 习 并 不 是 语 文 课 程 的 目的 , 文 单 语
Vo . No. 15 5 Se , 0 p. 2 06
第5 第5 卷 期
我 国基 础 教 育 阶段 语 文 课程 的发展 趋 势研 究
蒋 蓉 欧 阳 美荣 ,
(. 1 湖南省 第一师范学校 文史系 , 湖南 长 沙 400 ; . 102 2 湖南麓 山国际实验学校 , 湖南 长沙 400 ) 106
知 识 是 为 语 文 能 力 和语 言 素养 服务 的 。 过 去 , 们 的语 文 教 学 过 于 强 调 学 科 知 识 体 系 , 渐 形 我 逐
程。其发展趋势 , 具体 说来 , 主要体现在 以下几方 面 :


关 注 人 文 精 神
人文精神指 的是 人 的情感 、 信仰 、 度 、 值观 , 括人 态 价 包
点 , 后 围 绕 这 些 “ ” 计 大 量 的 习 题 , 反 复 机 械 地 做 练 然 点 设 再 习 。这 是 违 背 语 文 学 习 规 律 的 , 是 造 成 语 文 课 程 繁 、 、 也 难 多 、 的 “ 魁 祸 首 ” 实 践 证 明 它 还 容 易 使 语 文 教 学 发 生 异 旧 罪 。
争、 综合国力竞争 , 实质 上是科 学技 术 的竞争 和 民族 素质 的
竞 争 。从 这 个 意 义 上 说 , 掌 握 了 面 向 2 世 纪 的教 育 , 就 谁 l 谁 能 在 2 世 纪 的 国 际竞 争 中处 于 战 略 主 动 地 位 。 在 这 样 的 大 l ” 背 景 之下 , 界 各 国都 较 以 前 更 为 关 注 教 育 , 视 教 育 。 随 世 重 着 新 世纪 的到 来 , 国 已全 面 启 动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实 验 工 我 作 , 在 建立 一个 具 有 中 国 特 色 的 、 应 时 代 要 求 和 体 现 素 意 适 质 教 育精 神 的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新 体 系 。语 文 作 为 义 务 教 育 中 的一 门重 要 的课 程 , 可避 免地 被加 大 了其 改 革 的 力 度 。 不 语文 课 程 的 改 革 , 指 导 思 想 就 是 要 建 立 起 具 有 现 代 其 化 、 学 化 和 民族 化 的 , 有 时 代 感 又 有 中 国 特 色 的 语 文 课 科 既
的 活 动 就 是 生 命 的 活 动 。语 文 课 不 仅 是 言 语 活 动课 , 是 活 更
的生 命 之 课 。所 以要 尊 重 人 , 信 人 , 扬 人 的个 性 , 掘 人 相 张 发
的潜能 , 语文课程 成为 “ 人为 本” “ 学生 的发展 为本 ” 使 以 、以
的课 程 , 为促 进 学 生 语 文 素 养 形 成 和 发 展 的 课 程 。 成
《 国 教 育改 革 和 发 展 纲 要 》 出 : 世 界 范 围 的 经 济 竞 中 指 “
理解和尊重 多样 文化 , 吸取 人类 优 秀文 化的 营养 , 关心 当代
文化生活 , 高文 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提
更 为 重 要 的 是 , 们 还 应 认 识 到 , 言 是 生 命 之 声 , 言 我 语 语
的精 神 气 质 的各 个 方 面— — 科 学 精 神 、 术 精 神 、 德 精 神 艺 道 等 。 “ 文 课 程 的人 文 精 神 是 一 个 客 观 的 存 在 , 注 语 文 课 语 关
程 和 教学 的人 文 精 神 , 是 什 么 应 该 不 应 该 的 问题 , 是 一 不 而
代 意识 ; 弘扬 民族 传 统 ; 出智 力 开 发 ; 强 评 价 改 革 。 突 加
关 键 词 : 础 教 育 ; 文课 程 ; 展 趋 势 基 语 发
中 图分 类 号 : 6 66 G 3 .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14 20 )504 .3 17 . 2 (06 0 . 80 6 0
成 了 以“ 文 知 识 ” 中 心 的 教 学 , 所 谓 “ 文 知 识 ” 又 大 语 为 而 语 , 多停 留于 语 法 、 辞 、 辑 、 修 逻 文学 等 表 态 的 知 识 层 面 。 以学 科 为体 系 、 识 为 中 心 , 然 导 致 追 求 知 识 的 全 面 性 和 系 统 性 , 知 必 对 知识 烦 琐 的分 析 和 机 械 的 训 练 。 正 是 在 这 样 的 观 念 指 导
维普资讯
20 年 9月 0o d c t n ce c fH n n Noma nv ri o r a fE u ai a S in e o u a r l U iest ol 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