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型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_柳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6-03-01
作者简介:柳 地,女,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水库管理司司长。
文章编号:1001-4179(2006)04-0003-02
论大型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柳 地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水库管理司,北京100038)
摘要: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形成了人和自然之间在“物质变换”过程中的一对矛盾。这个矛盾的存在也是
人类生存、进化及文明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自然的必然性”,按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特别是根据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以及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这个“必然性”是可互为转化的。两者间不断地转化,推动了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提升,使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在人与自然的不断平衡中获得新生。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论述大型水电工程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并以三峡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为实践经验,提出了实现水电工程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措施。关 键 词:水电资源开发规划;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X 24 文献标识码:A
1 水电工程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把人类的主要社会实践活动即生产作为社会的本质
规定,提出:“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97页),并从这一理论出发,论证了物质生产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
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1~
202页)。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人运用和付出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作为一种自然力和自然物质相对立;另一方面,创造出适合自己需要的特殊的自然物质。也就是说物质生产实践是社会物质生活最基本最主要的条件,它对社会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在此基础上,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强调“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恩格斯认为,构成自然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盲目地征服自然,破坏生态系统,必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恩格斯辩证地看待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在肯定人类改造自然、获得物资生活条件的胜利的同时,着重强调尊重自然规律,保持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
水,是人类在物质生产实践过程中最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人与水的平衡是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控制性因素。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没有生产活动人类就无法生存,它是人类脱离自然界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而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对水的利用,人类文明从根本上讲也是对水的调整和控制,使之变换为人类需要的“特殊的物质财富”。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是让水造福于人类的最有效的生产活动形
式。在我国历史的长卷中,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就一直追随与水的和谐。尧舜时代,黄河水患严重,舜命禹治水,把水引入大海,减轻了水灾;战国时期,秦国李冰在岷江中修建了都江堰,消除了水害,灌溉了大片农田;秦统一六国后,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后来的京杭大运河,连接了长江、淮河和黄河,不但发展了沿途的灌溉、航运,在今天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水旱灾害严重的国家,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开发利用,初步形成了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等水利工程体系,特别是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水电建设,共修建了8万余座水库,装机容量9000万kW (目前在建装机容量5000万kW )。
水电的开发和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获得了相应的生态效益:①从能源需求看,缓解了长期制约和困惑我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的电力紧张局面;②从大气环境看,减少了燃煤发电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③从区域经济发展看,开发资金高强度集中式的投入,拉动了当地经济,推动了城乡建设现代化进程;除此之外,如在抗御水旱灾害、改善水域交通、发展旅游事业、创造和保护新的生态环境平衡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水电工程在为人类社会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系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是工程施工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非自愿移民形成弱势社会群体,大坝导致了河流的非连续性而改变了河流的生态规律,水生、陆生生物失去了已适应的生境条件,水库泥沙淤积破坏了原来的河道河床,水库流速减缓自净能力降低而使水体污染加重,水库蓄水和水位变化诱发地震,加重地质灾害,水库淹没土地给移民带来经济损失,建筑高坝对上下游防洪提出更高要求,等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实践的观点。实践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水利工程其本质都应是生态工程,正是因为水的自
第37卷第4期人 民 长 江
V ol.37,N o.4
2006年4月
Y angtze River April ,2006
然生态有了时空上的失衡,我们才用水利(水电)工程改变它而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同时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但在改变自然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现存生态为代价。事实上,由于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种人与自然的平衡在自然界不可能是永恒的,如同真理一样,这种平衡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也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的体现。因此,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现代生态文明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国家有关水利水电政策,完善项目咨询评估程序,认真作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科学规划、规范施工、安全运行管理等方面研究水电与生态环境协调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有效地减少和避免由于工程建设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以三峡水利水电工程为例,可以看出,我国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已走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子。
2 三峡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实践
三峡水利水电工程规模宏大,举世瞩目,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巨大的综合效益,但同时工程也因部分改变长江水文情势等导致生态环境变化,会对库区、长江中下游及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乃至社会经济等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关系到三峡工程能否长期有效运行,实现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等综合效益的关键,是长江中下游乃至整个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20世纪90年代初,在三峡工程规划论证和可行性研究阶段,国家组织有关科研、设计单位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试验,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公众关心的问题等不同角度对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了科学论证,1991年编制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环评结论为: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有利有弊,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只要对不利影响从政策上、从工程措施上、从监督管理上以及从科研和投资等方面采取得力措施并切实执行,使其减少到最低限度,生态与环境问题不致影响三峡工程的可行性。
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峡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非常重视,多次指出,要坚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科学的发展观处理好工程建设、移民搬迁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1992年编制完成的枢纽工程初步设计报告中,安排生态环境补偿费3.49亿元(静态)列入枢纽工程概算。在移民规划中,编制了移民安置区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安排资金2.92亿元。随着工程建设的进行,国家又安排了水污染防治和地质灾害治理等专项资金,合计约160亿。工矿企业搬迁和移民搬迁实行“两个调整”政策,安排资金约6亿元,对三峡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峡工程实施12a以来,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1)建立并完善了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1995年,由国家十几个部委和相关部门组建了目前国内唯一的跨地区、跨部门、多学科“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对三峡工程可能引起的生态和环境问题进行全过程跟踪监测。系统涵盖了水文水质、污染源、鱼类及水生生物、陆生动植物、局地气候、农业生态环境、河口生态环境、人群健康、滑坡地震、库区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方面;该系统的监测范围以库区为重点,延及长江流域上中下游与河口相关地区;遥感监测与现有监测站网结合,实现了点—线—面相结合的时空监测体系。
(2)建立了一系列自然保护区,加强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物种及其栖息地。国家已经建立了一批陆上和水上自然保护区。如葛洲坝下游中华鲟产卵场保护区;湖北宜昌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植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和湖北省兴山县龙门河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工程等;对库区的古大珍稀树种也进行了有效保护。
(3)加强了三峡库区及其上游的水污染治理。2001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了《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从2001年起到2010年,国家共安排392.2亿元国债资金用于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污水处理厂与垃圾处理场建设,以及工业点源治理、生态保护工程、基础能力建设和船舶污染治理等。
(4)实行了政策调整,减轻库区生态环境压力。国家对三峡库区移民除做好后靠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等工作外,实施了农村移民外迁力度和加大工矿企业结构关停破调整政策,有效减轻库区人地矛盾和工业污染。
(5)实施库周绿化带建设。为进一步加强三峡库区及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工作,国家实施了《三峡水库周边绿化带建设规划》(投资17亿元),同时,进一步加大了重点小流域的治理力度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以及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
(6)加强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作。2002年1月,国务院批准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安排40亿元三峡基金用于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并建立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与预警体系,最大限度地保障库区人民生命财产和水库安全。
除上述工作外,还实施了施工区建成了生产废水的处理设施,对竣工的施工现场弃土弃渣合理处置并及时进行了绿化;对大坝下游河道进行了多次整治,对长江堤防进行了维修;特别在三峡水库二期蓄水前,进行了库底清理。蓄水期间,对水面飘浮物进行了打捞和处理。总之,三峡库区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有效地促进了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三峡水库运行一年多来,监测资料显示,蓄水后总体水质良好,干流断面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说明三峡水库蓄水后没有明显的水质恶化迹象,其他生态环境情况良好。
三峡工程的实践证明,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促使水电工程生态影响问题向积极方向转化。一方面事物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矛盾又是不断运动的;另一方面人类确实具有极大的主观能动性,这种能动性的正确发挥会对事物朝积极方面的转化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管理措施,对因工程受其影响的生态环境进行补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减轻河流的生态环境问题,建设与生态友好协调的水电工程是可能的。
应该充分认识到,水电工程建设均位于山高坡陡,地形复杂的河段,这些区域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频发,植被覆盖率退化加剧,是我国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而且,随着水电大坝兴起及水库的逐步形成,在环境生态保护、物种多样性保护和水库管理等方面还会不断遇到一些急待解决的新问题;同时,水电工程多位于我国西部河流上游的中段而成为流域的生态屏障和西部生态环境的重点,如三峡工程是成为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屏障,是下游流域城市农村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供水的主要源头,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三峡工程应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清洁的水源。因此,水电工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不仅是水电建设者和管理者的艰巨任务,更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是全国人民的要求和希望。
3 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措施
要实现水电工程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必须作好如下工作:
(1)提高认识,用辩证唯物史观认识对水电开发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问题,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坚持以
(下转第49页)
4 人 民 长 江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