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历史讲解中国古代史学生用
2016年高考试题分析新课标全国卷ⅲ(历史)
(一)图表解说
表 1: 2016 年高考试题分析模板(新课标全国文综Ⅲ)数据分析·阶段分值
年份
阶段分值
中国古代 中国近现代
总分 世界古代 世界近现代 总分
2016
25
24/4
53
4
13/15
32
中国史 53 分
世界史 32 分
( 必修 ) 备注 85 分 85 分
分类 基础 / 素养 基础 / 课程 基础
加工文字 / 经济发展
加工文字 / 近代化
张之洞等拟 《奏定学堂章程》 / 近代化 图片 / 近代化
加工文字 / 经济发展
基础 / 课程 基础 / 课程
基础 / 课程 基础 / 课程 / 基础
加工文字 / 西方思想 加工文字 / 近代化 图片 / 文化 加工文字 / 民主 近 加工文字 / 中西方的救济制
6. 必考部分:中国史占 53 分,其中古代史 25 分,近现代史 28 分。世界史占 32 分,古代史 4 分,近现代史 28 分。 选考部分:选修 1 考查中国古代的改革,选修 2 考查中国近代的思想,选修 3 考查一战,选修 4 考查近代中国人物。
7. 题目创新,有情景创新、情境多样、思维灵活的特点,不仅考察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更考察了学生的基本思想和基本体 验活动。特别是第 41 题,要求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寻找适当的角度,充分调动已有知识进行阐释与论证,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
47
威尔逊“十四 以 1918 年 1 月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计划的内容及受阻切入考查
点”计划
美国对外政策
48
蔡元培
蔡元培在德国留学、 任北大校长期间的活动切入考查其教育改革活动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及解析(新课标ⅱ)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Ⅱ)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4分)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2、(4分)如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情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3、(4分)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4、(4分)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兼并严重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5、(4分)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6、(4分)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
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C、政治主要精力用于增产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7、(4分)抗战胜利后,国民政治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
政治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
2016年高考全国Ⅱ卷(历史)简析及备考思路-2019年教育文档
2016年高考全国Ⅱ卷(历史)简析及备考思路一、2016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回顾与简析总体特点:传承之下再创新,平稳之中求转型。
1.稳定和出新。
与2014、2015年试卷相比,2016年高考文综历史卷在试卷的形式和呈现方式,以及考查的知识、能力、思想内涵上呈现出延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中学历史的教学和学生的应考,也有利于保证考试的信度和效度。
在稳定的同时,试卷也有一定程度的出新,如借助于当前的考古成就,考查历史的史学方法。
再如37题第3问,为学生和教师所熟悉的“解读”类型的问题,在基本保持原有框架的前提下,与以往不同的是,列出了不同的观点,考查学生的判断和评析能力,进一步增加了试题的开放性,体现了贴近学生的特点。
2.整体设计结构平衡。
试题注重整体设计,以重大历史事件、现象为载体,构建学生的认知框架。
试卷力图对一些历史问题进行古今中外多角度多层次的贯穿和呈现,把中国史与世界史置于人类文明演进的总体框架中加以反思与考察。
这一整体设计的思路有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提升人文素养。
试卷的整体结构比较平衡,基本反映了中学历史教学的结构和内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近似于历年的历史试卷结构比例。
涉及了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许多重大问题和主干知识,有助于中学历史教学的稳定。
由于增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查力度,试卷对中国古代史部分试题的分量有所提升,以往的中国古代史分数在24分以下,2016年达到28分。
3.强调能力立意,注重独立思考。
试卷注重对历史学科思想和方法的考查,在考查学生的学科知识和诸方面能力的同时,试卷比较明确地突出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查。
在选择题方面,延续往年做法,通过设置多种新情境考查考生对历史的理解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需要分析新情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与学科基本方法,进行独立思考得出结论。
在5个非选择题目中,有37题第3问和40题第1问呈现这一特点,超过往年数量,加大了能力测试的力度,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挥,对中学历史教学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2016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12题,48分〕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答案】C【考点定位】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名师点睛】此题命题意图是考察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此题以儒学传统典籍——五经为切入点,深入考察了考生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论语"属于四书的范畴,而此题将我们平时熟悉的四书和五经做了分开处理,加大了题目的难度,需要能够甄别出四书与五经之间的区别,考察细致入微,特别提醒我们在一轮复习时要注重对细节的处理,更要求学生能够扩大自己的知识广度,在此根底上加大对深度的把握。
25.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答案】D【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的变化【名师点睛】此题命题意图是考察考生阅读和获取图片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此题以古代的农业生产形式为切入点,深入考察了考生对我国古代农业开展的认识和理解。
东汉王朝建立后,由于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盛行,土地兼并的迅速开展和西汉末年的战乱等原因,豪强地主建立了一个个封建地主田庄。
地主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它占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还经营手工业、渔牧业等,通常采用田庄式的规模经营。
此题的干扰项为C项,井田制下也采用集体劳作的方式,但井田制下土地名义上是国家共有,实际上是君主私人所有。
井田制随着土地私有制确实立而逐渐崩溃,所以汉代没有土地公有制的情况。
此题考察了我国古代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制度的一个小细节,还是提醒我们在备考时注意对细节的把握。
26.史载,宋太祖*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2016年高考专家讲座辅助资料—历史
中古史模拟题(2016.5)一、选择题(48分)1.美国学者卡拉贝尔在《被选中的》一书中追溯了美国精英大学百年来招生录取政策的变迁。
他写道:“(这些)招生方法,在今天看来,体现着典型的美国精神:机会平等(不因出身、财富等不同而被歧视)、贤能主义(meritocracy,众人皆因自身的才能和成就而获得地位和声望,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
”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看,这种“美国精神”最接近先秦的: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2.据《逸周书·大聚解》记载:“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下列和材料中反映的思想不一致的是A.“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B.“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C.“万物并齐而不相害,道并齐而不相悖” D.“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3.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
”由材料直接可知战国时期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B.作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C.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4.《资治通鉴》载,(唐)太宗曰:“文帝不明而喜察……事皆自决,不任群臣……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
”唐太宗汲取此教训,主要的做法是A.发挥三省的监督牵制作用B.完善朝议谏诤制度C.明晰六部的行政职能D.开科取士,广纳人才5.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
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
”这说明他主张A. 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 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C.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 D.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6.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运作过程中,“从决策机制看,很多皇帝虽然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但其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
2016年高考试题(历史)江苏卷解析版详解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历史试题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
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答案】D【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宗法制的特点和影响。
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有这几个方面:(1)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拜。
(2)后世的百家姓系列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各地宗祠家庙的建立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
(3)当今,其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思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4)但它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
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2.《史记》记载:“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
”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下图)再现了这一场景。
《史记》记载和这块画像石在()A.描绘上是一致的B.形式上是一致的C.风格上是一致的D.主题上是一致的【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史记》的记载和汉画像石的描绘不完全一致,《史记》的记载相对比较详细,而汉画像石只是描述荆轲刺秦王的瞬间,故A项错误;《史记》是通过文献记载,汉代画像石是通过图像形式表述,描绘形式不一致,故B项错误;《史记》站在官方立场,汉代画像石从民间立场,风格不一致,故C项错误;两则史料都是描述荆轲刺秦王的史实,内容一致,故D项正确。
【考点定位】史学研究•史料解读•史料的使用【名师点睛】史料根据使用价值又可分为第一手资料(原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间接资料)。
在历史资料研究中,无论是文字的、实物的资料,凡是有当事人或亲历者根据亲身经历写成或叙述的资料都可成为第一手资料。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解析版)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4分)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2.(4分)如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3.(4分)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4.(4分)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5.(4分)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6.(4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7.(4分)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8.(4分)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9.(4分)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10.(4分)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
2016年北京高考历史试题分析【精品范文】
2016年北京高考历史试题分析2016年北京高考历史试题分析2016年北京高考历史试题贯彻高考命题的总体思路,强调历史学科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价值,强调价值观立意,学科能力与方法立意。
2016北京高考历史试题整体突出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试题整体呈现以下特点:一、选择题部分(一)试题呈现形式新颖,以形式难度换知识难度13.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A、汉长安B、唐长安C、宋汴梁D、元大都此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央集权这一主干知识,但试题以历史情境的形式切入,历史的情节和故事性强,通过历史故事判断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此外,试题的选项是古代各朝代的都城,增加的试题的形式难度。
17. 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
图9和图10分别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
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① 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起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②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③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此题以广告的形式,考查近代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从图片给出的信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前后,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材料无法判断出革命党人的工具,民国成立于1912年元旦。
试题呈现形式新颖,难度不大。
(二)重视传统文化考查,强调历史学价值观立意今年高考历史试题注重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成就自然融入核心知识与学科能力的考查。
例如12.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图8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B、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D、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此题通过历史地图进行历史时空定位,考查中国古代的思想和科技文艺成就。
2016年新课标高考考纲解读及高考分析(历史)
2016年新课标高考考纲解读及高考分析历史自2016年起,全国共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使用高考全国卷,其中,福建、四川、广东、湖北、湖南、陕西、重庆、安徽八省市不再自主命题,所有科目由教育部统一命题。
随着备受关注的《2016年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²历史部分)》的出炉,对其解读也如火如荼地开展了,下面本人将2016年考纲与2015年的考试说明进行对比,并对2016年的考试说明作了些许理解和体会。
考纲解读一、从“考试性质”看,无任何变化。
2015年、2016年的表述均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从“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看,无任何变化。
2015年、2016年的表述均为:1.考试形式:笔试、闭卷。
2.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300分。
3.试卷结构与题型:试卷包括Ⅰ、Ⅱ两卷。
第Ⅰ卷为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必考题。
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共计140分。
第Ⅱ卷由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必考题和历史、地理学科的选考题组成,共计160分。
试题只涉及单学科的内容,不涉及跨学科综合。
必考题为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的必修内容。
选考内容包括地理、历史两个学科的部分选修模块。
历史学科选修1、2、3、4模块,每个模块设一道非选择题,分值为15分。
4.分值比例:政治、历史、地理科目各100分。
5.组卷:试题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学科中的不同题目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三、从“考试内容与题型示例”看,题型示例上有两处变化。
(一)高考历史的命题原则不变。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2016年高考历史全国三套试卷解析
Ⅱ-24.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 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 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A.宗教意识淡薄 B.反对神灵崇拜 C.注重物质生活 D.强调人的价值
题号 试卷
考点
2016全国Ⅰ 1702年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缺陷
2016全国Ⅱ 1831~1841英国工业城市人口
33
死亡率上升
2016全国Ⅲ 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北铁路
Ⅰ-33.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 女王即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 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 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 明在当时英国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题号 试卷
考点
2016全国Ⅰ 罗马法的影响
2016全国Ⅱ 雅典公民参政议政的义务 32
2016全国Ⅲ 雅典人强调人的价值
Ⅰ-3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 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 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 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的 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2016全国历史高考试题卷解析 张亚东
第Ⅰ卷 客观题
题号 试卷
考点
2016全国Ⅰ 《论语》非儒家五经
24 2016全国Ⅱ 曹魏三种书体 2016全国Ⅲ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
Ⅰ-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 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 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 合理的解释是
2016年高考历史讲解先秦部分学生用
2016年天津高考历史轮复习之专题1 先秦——中华文明的起源(学生用)@王老师讲解本部分考察,主要包含三个方面:政治制度的起源,早起经济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渊源;其中对文化考察的比例比较大,应该着重记忆。
第一部分政治制度的起源关键词:禅让制,奴隶制,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宗法制1、禅让制:是王朝形成之前,也就是夏朝形成之前的一种领袖推选方式,选择天下比较贤德的人接替领导位置,以礼与德服天下。
(尧舜禹就是禅让选出的君王)。
2、奴隶制:是国家形成过程中经历的第一个国家形态,在西方希腊雅典时期表现形式比较明显,在我国是以井田制和分封制为基础的一种国家存在形式。
3、嫡长子继承制:是有别于禅让制的一种统治形式,是“家天下”的重要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就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也就是后来所说的皇后生的第一个儿子”历史上对此冲击最大的事件就是唐朝玄武门之变和明朝的朱棣的夺位之争。
4、分封制:是分封制度,由中央王朝给宗亲姻亲、功臣子弟分封领地的一种政治制度,至战国时期衰落,秦朝时期废分封,行郡县制。
汉朝初期复用分封制,也就是郡县与分国并行制,汉武帝时期借用“推恩令”化解分封制。
(分封制的优点与劣势)(王-诸侯—卿大夫——士)。
5、宗法制:是王权贵族暗血缘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其特点是宗族组织与国家组织合二而一,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完善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以后各朝的政治制度。
详细知识点剖析:1. 分封制(1)含义: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拱卫王室。
(2)义务及权利:被封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承担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
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内, 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利。
(3)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4)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开发了边远地区, 扩大了统治区域, 形成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016年高考全国三卷历史试题答案解析
2016年全国一卷高考历史试题解析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历史改变【答案】D试题分析:青铜器原本是祭祀祖先的器物,现在强调个人业绩,希冀子孙保用。
选项A商周时期的文字都是铭文,并没有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排除。
铭文已经发挥出文书功能。
商周铭文都体现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是共同点。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答案】B试题分析:重视秦朝的文书,实际上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汉承秦制。
汉初实行的黄老学说,道家思想。
充分发挥文书功能,只是表面现象。
材料并没有体现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汉至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答案】C考点: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汉字的演变和中国书画的发展脉络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答案】A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中后期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2016高考全国卷3(丙卷)文综历史解析
2016高考全国卷3(丙卷)文综历史解析新东方在线关也2016年高考历史考试已经结束,新东方在线关也老师第一时间为大家带来全国卷丙卷的解析。
今年高考在全国历史考卷方面出了一些调整,以前全国卷以两套卷子为主,今年变成了三套,以前全国卷Ⅰ卷,现在变成乙卷,以前全国卷Ⅱ卷变成甲卷,今年新增加了全国丙卷。
下边我们看看新增加的这套卷子的风格和特点、总体难度评价,趋势发展,或者这套卷子到底有没有体现热点。
本次解析,主要是看看每道题答案是什么,背后知识点如何,讲答案,高三孩子把答案定下来,知道自己哪个地方做对,哪个地方做错,估比较正确的分数,讲知识点,方便高二同学备考当中着重注意哪些东西。
【真题】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历史改变【关也老师解析】新课标卷历史部分从24题开始,这道题大家做过吗?知道使用卷子范围吗?全国丙卷,新课标3,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同学在使用,之后讲甲卷,甲卷应用范围多很多了。
为什么把丙卷和甲卷合在一起讲,因为丙卷和甲卷试题结构和难度比较相近。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上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了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这表明西周是?答案是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综合两个方面,一个是文化史,一个是经济史,经济史对应手工艺、青铜器,文化史对应文字,创造一种全新文字体系,文字体系学过哪些?历史教材里面最早学到的文字应该是甲骨文,甲骨文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字产生,这句话对吗?错的。
为什么错?甲骨文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字成熟,已经有成熟的研发体系,今天还在使用的一些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天津高考历史轮复习之专题2 中国古代史部分(分为上下两讲)本部分主要内容有: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完善;秦朝的建立以及制度的完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郡县制与分封制;推恩令;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演变;经济发展;文化成就。
第一部分政治制度关键词:中央集权的创立;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推恩令;九品中正制;察举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详细知识点剖析:★皇帝制度的创立1.秦始皇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2.皇帝的地位及权力: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3.皇帝制度建立的影响:皇帝制度的建立使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
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
★郡县制全面推行: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郡、县这种新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2、内容: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别执掌行政、军事、监察职责。
县隶属于郡。
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道”。
郡县长官都由中央(皇帝)任免。
郡(郡守)—县(县令)—乡—里—(亭?)。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3、特点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意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有利于避免或削弱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巩固,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推恩令的实施:推恩令,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诸侯国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
至武帝初年,一些大国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骄奢淫逸,抗命,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
因此,元朔二年(前127),主父偃上书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
这样,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这一建议既迎合了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因此立即为武帝所采纳。
同年春正月,武帝颁布推恩令。
推恩令下达后,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不少王国也先后分为若干侯国。
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
因此,王国析为侯国,就是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
这样,汉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
其后,王国辖地仅有数县,彻底解决王国问题。
★完备的中央官制1、首创皇帝制度: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大权(包括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
2、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御史大夫(丞相的助手,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命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3、特点:三公之间分工明确,互相牵制,大权最后集中在皇帝手中。
4、三公九卿制度对秦朝的影响:A、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成为皇帝裁决的依据。
B、大臣议政,“朝议”制度可以集思广益,可以减少君主专制制度下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
前提是君主专制。
C、秦始皇晚年,推行极端的君主专制,朝廷大臣参与议政的制度遭到破坏。
君主不接受,任何正确的政策也不可能施行。
5、汉承秦制:(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逐步削除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影响:①政治上: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维护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有利于政治的巩固和政局的稳定。
(对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但是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②经济上:有利于新的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和巩固,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和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思想文化上:为了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了一些极端的措施和手段,如“焚书”、“坑儒”和“挟书律”,造成大量文化典籍的破坏和失传,对文化传承和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④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上: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
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在中央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在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对矛盾,一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另一个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1、汉朝: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1)原因: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封国势力扩大威胁朝廷(2)措施:汉武帝颁布推恩令(3)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朝:中央集权严重削弱(1)原因: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2)结果: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3、北宋: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1)措施:①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②行政上: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2)结果: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是也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1)目的: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措施:①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归中央直管,其他地方设行省②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之下分设路、府、州、县③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3)意义: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1、汉朝:削弱相权(1)原因:汉初相权位高权重,威胁皇权(2)措施: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3)结果: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2、魏晋南北朝:分散相权,逐步形成三省体制3、隋唐:分散相权(1)措施: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辖六部)(2)影响:①相权一分为三,又相互牵制和监督,消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②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协调,提高了行政效率。
③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
4、宋朝:分割相权(1)措施:①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②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影响:削弱了相权,皇权加强5、元朝:相权扩大(1)措施: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2)结果:相权日大,对皇权构成威胁(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解决人事任免的问题)1、汉朝:(1)制度:主要实行察举制。
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影响: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时期:(1)制度:九品中正制。
(2)影响: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3、隋唐时期:(1)制度:科举制。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2)科举制的评价:积极━━①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把读书上、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③历史朝沿用,影响深远;消极━━①科举考试仅注重知识内容的考查,忽视了实践能力。
②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四)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2、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加强对官吏的控制,逐渐将选官权收归中央。
君主专制的新高度——明朝1、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废丞相、中书省,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中国的宰相从此被废除。
(1)废除宰相制度原因:①历史原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致皇权不稳;②直接原因:胡惟庸的骄横跋扈,骄恣擅权;③根本原因: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必然产物。
(2)影响:①积极: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②消极:皇权过分集中也易造成太监乱政2、内阁的设立:①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
②明成祖:设立内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③评价: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二)君主专制的顶峰——清朝1、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初承袭明制,设内阁、置六部管理日常事务,军国大事由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南书房的设置:康熙在宫内设南书房参与机务,替皇帝起草谕旨。
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3、军机处的设立①时间:雍正帝。
②原因:为处理西北军务,由皇帝挑选亲信满汉官员充任(设立原因,原由)。
③权限:上传下达(皇帝政令的传达部门),跪受笔录。
④积极作用:简化处理政务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办事效率。
⑤结果: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⑥标志: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三)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1、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统一和巩固;②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从事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环境下,利于民族融合和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
2、消极作用:①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②思想上独尊一家,钳制思想;③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极大妨碍社会进步,拉大东西方差距。
随堂练习: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计50分)1.在近代史学大师王国维看来,周革殷命是一次非常重要的鼎革,“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下列从制度文化的角度历数殷周鼎革的“剧变”的有( )①封邦建国②加强中央集权③嫡长子继承制④百家争鸣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③D.②④2.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跨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
下列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中外朝制3.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
”这表明春秋时期( )A.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B.以郡统县的体制普遍建立C.工商皆本思想出现D.血缘政治隶属关系得到空前加强4.《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