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学课件第六章小地区控制测量

合集下载

测量学第6章小地区控制测量

测量学第6章小地区控制测量

如图6.8所示,设点1的坐标x1,y1和12边的坐标方位角α 12均为已知,边
长D12已为测量值,则点2的坐标为:
图6.8坐标增量
式(6.3)中Δ x12、Δ y12称为坐标增量,也就是直线两端点的坐标值之差。 式(6.3)说明,欲求待定点的坐标,必须先求出它的坐标增量。根据图6.8的
三角函数关系,可写出坐标增量的计算公式
,实地核对、修改、落实点位和建立标志,并将导线点统一编号,同时绘出
“点之记”(用略图注明导线点至附近明显地物点的距离等)。选点时,应 注意以下几点:
① 相邻导线点间必须通视,便于测角和测边。 ② 点应选在视野开阔,土质坚实处,便于测绘周围的地物和地貌。
③ 导线点应有足够的密度(见表6.5),分布较均匀,便于控制整个测区。
差计算公式。 若fβ 不超过fβ 容时,可将闭合差反符号平均分配到各观测角中,各角改正
数均为υ β =-fβ /n。
2)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 按附合导线的要求,各边坐标增量代数和的理论值应等于终、始两点的已知
坐标值之差,即
由于测量存在误差,不满足式(6.16),其差值即为坐标增量闭合差
附合导线的全长闭合差、全长相对闭合差和容许相对闭合差的计算,以及坐
水准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建立小地区高程控制网的方法。
6.2导线测量 6.2.1导线测量概述
导线测量是一种以测角量边逐点推算地面点平面位置的控制测量,只要求相
邻导线点间通视,由此布设的折线图形为单一导线形式,适用于地带狭窄, 视野不够开阔的地区以及线路通过的带状地区等。
根据不同的测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况,可从以下闭合导线、附合导线和支导线三种形式中选
图根导线角度闭合差容许值fβ 容,见表6.4。

测量学第六章控制测量

测量学第六章控制测量
根据已知点的坐标,反算坐标方位角
R tan1 y2 y1 tan1 y12
x2 x1
x12
12 R ,当 x 0, y 0 时
12 180 R ,当 x 0 时
12 360 R ,当 x 0, y 0 时
表6-5 闭合导线坐标计算表
1.闭合导线 起讫于同一已知点的导线,称为闭合导线
2.附合导线
布设在两已知点间的导线,称为附合导线。 此种布设形式,具有检核观测成果的作用,
并能提高成果的精度。
3.支导线
由一已知点和一已知边的方向出发,既不附合到 另一已知点,又不回到原起始点的导线,称为支 导线。
因支导线缺乏检核条件,故其边数一般不超过4条。
-61.10
85.66
-61.12 +85.68
2 107 48 30 +13 107 48 43
438.88 585.68
-0.02 +0.02
53 18 43 80.18
+47.88 +64.32
47.90 64.30
3 73 00 20 +12 73 00 32
486.76 650.00
-0.03 +0.02
当 A、B、C、P 四点共圆时,则

ac


bd

k

ac

0

bd 0
(6-31)
为不定解。因此,式(6-31)就是 P 点落在危险圆上的判别式。
量改正数,即
Vxi
fx D

Di
Vyi
f
y
D

Di

小地区控制测量优秀课件

小地区控制测量优秀课件

(3)坐标增量闭合差ƒx, ƒy计算及调整
❖ ƒx =∑△x测- ∑△x理 = ∑△x测 ❖ ƒy =∑△y测- ∑△y理 = ∑△y测
❖ f fx2 fy2
❖ k= ƒ / ∑D < K ❖ 按边长成正比反号分配到各点。 (4)导线点坐标计算
式 中 i是 第 i条 导 线 边 的 坐 标 方 位 角 , Di是边长
22
2、附合导线的计算 ❖ 附合导线分类: 无连接角:
假设第一边方位角,按 支导线计算。 仅有一个连接角: 先按支导线计算,产生 ƒx, ƒy,按边长成正比 改正坐标增量。 具有两个连接角:
具有两个连接角的附合导线计算
近似平差
四、近似平差的计算步骤
1、坐标方位角闭合差ƒß的计算与配赋。 2、计算起始边方位角(坐标反算),并
推算各边的坐标方位角α。 3、坐标增量的计算△x, △y。 4、坐标闭合差ƒx, ƒy的计算及调整。 5、导线点坐标x, y计算。
起始边坐标方位角计算
起始边方位角计算:坐标正、反算: ❖ 反算:根据两个已知点的坐标计算它们连线的坐
六、控制测量的一般作业步骤
❖ 技术设计:精度指标确定、控制网设计 根据测区大小、地形地物分布、测区已有的控制点
数及测量用途等来确定。 实地选点:设计和实际相互照应 标石埋设:高级和普通 野外观测:测角、测边、测高差 内业计算:高级:严密平差
低级:近似平差
6.2 导线测量
一.导线布设形式 ❖ 单一导线: 闭合导线、附合导线、支导线。 ❖ 导线网: 自由导线网、附和导线网。 ❖ 区别: 单一导线不具有结点; 导线网具有结点(单结点\多结点)
❖ 单一导线 1、附合导线 2、闭合导线 3、支导线
12
x’

控制测量1

控制测量1
4 2 1
左角
6
A
左角
C (6)
4 2
3 5
B (1)
3
5
D
测区附近至少有四个控制点 适用于带壮地形、公路、水利等
4 A B (1) 2
4 2
C (6) 3 5
3 5 6
1
D
转折角(右角) 公路专业一般测的是右角
7
8
3).支导线 如图6-2c)所示,从一控制点出发,即不闭合也不附合于另一 控制点上的单一导线,这种导线没有已知点进行校核,错误 不易发现,所以导线的点数不得超过2~3个。
1.选 点
导线点位置的选择,除了满足导线的等级、 用途及工程的特殊要求外,选点前应进行 实地踏勘,根据地形情况和已有控制点的 分布等确定布点方案,并在实地选定位置。 在实地选点时应注意下列几点:
(1)导线点应选在地势较高、视野开阔的地点,
便于施测周围地形;
(2)相邻两导线点间要互相通视,便于测量水平角:
2.坐标方位角的推算
为了计算导线点的坐标,首先应推算出导线各边的 坐标方位角(以下简称方位角)。 如果导线和国家控制点或测区的高级点进行了连 接,则导线各边的方位角是由已知边的方位角来 推算;如果测区附近没有高级控制点可以连接, 称为独立测区,则须测量起始边的方位角,再以 此观测方位角来推算导线各边的方位角。
(3)导线应沿着平坦、土质坚实的地面设置,以
便于丈量距离;
(4)导线边长要选得大致相等,相邻边长不应悬
殊过大;
(5)导线点位置须能安置仪器,便于保存。 (6)导线点应尽量靠近路线位置。
导线点位置选好后要在地面上标定下来,一般方法 是打一木桩并在桩顶中心钉一小铁钉。对于需要长 期保存的导线点,则应埋入石桩或混凝土桩,桩顶 刻凿十字或浇入锯有十字的钢筋作标志。

测量学-c06第六章

测量学-c06第六章

Y
O
YB
3
(X3A,Y3A)3 A
2( 3 X23,Y23)
A
2
M
(XSAA11A,1YA1)1 (1X2 12,Y12)
第四步:计算坐标增量闭合差并调整
理论值 X理 0


Y理

0
闭合差
ffXY
X理 Y理
X算 Y算
测绘地形图是将地面上的地物、地貌测 绘在图纸上,而施工放样则和它相反;
三角高程
三角网
基本原理 1、选择一系列相互 通视的点,用三角 形形式连接起来, 构成三角网,测其 内角; 2、根据已知起算数 据(x,y),s0,α 0,推 算出各点坐标,边 长和方位角。
(17世纪初,荷兰人斯涅耳(W.Snell)首创三角测量法)
导线网
•基本原理:选一系列相互通视的点,用折线形式连
内业计算的任务: 1、根据观测值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 2、检查观测中是否存在错误观测值 3、评价观测质量是否合格
(1)闭合导线
角度闭合差的计算和调整 推算坐标方位角 计算坐标增量 计算坐标增量闭合差并调整 推算导线点坐标
第一步:角度闭合差的计算和调整
3
f 理 测
点位较差 e dx 2 dy 2
e容 0.2 M (mm )
M :比例尺分母
O
P
P
AP AB A
A S AB B
C C
B
Y
2、侧方交会
P
原理 已知: A, B
观测: A,P 待求: P点坐标
A
B
计算: 根 据 A 、 P 计 算 B 前方交会
侧方交会的检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件
不同,其方位角的 名称和数标方位角
1.正反方向 角
1.正反方向角
BA=AB180
X
例1 已知 CD= 782024,
JK=3261230, 求 DC,KJ:
解:DC=2582024 KJ=1461230
AB A
AB B
BA
Y
27.02.2021
课件
23
2.方向角与
2.方向角与象限角的关系
1.在坐标系中表示两个点的关系:
极坐标表示: S12,12; 直角坐标表示:X12,Y12
(X12=X2-X1,Y12=Y2-Y1)
Y12
X12 12
S12
1
2.已知两点的极坐标关系,求它
们的直角坐标关系(坐标正算): 0
三.直角 坐标与极 坐标换算
2
y
X12=S12cos12 Y12=S12sin12
接收到卫星信号,观测受到限制。
27.02.2021
课件
19
4、GPS技术在测量中的地位
GPS定位方法 测 量中地位
1)GPS定位点之间无须通视;
2)有利于长距离、大跨距的测量定位,如控制测 量以及海岛、海峡的联系测量。
3)测量方便。
4)已基本取代常规的大地控制测量方法,使经典的 等级控制测量技术基本淘汰。
5)RTK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27.02.2021
课件
20
§6-2 平面控制网
#平面控制 网的定位和
定向
的定位和定向
一.方位角的定义
二.坐标方位角
三.直角坐标与极坐标换算
四.导线计算的基本公式
27.02.2021
课件
21
一.方位角的定义
一.方位角定义
方位角——从标准方向起,顺时针量到直线所成的
(6-2-6)
3.已知两点的直角 坐标关系,求它 们的极坐标关系 (坐标反算):
图6-4 导线网
8
在一、二级小三角或一、二、三级导线(测区的首级首级控制制图根控 控制)下,布置图根控制网。图根控制网的图形与一、 二级小三角或一、二、三级导线的图形基本相同,其 区别在于:图根控制网的控制面积小,边长较短,精 度要求较低,平差方法采用简易平差。
附合导线
闭合导线
单结点导线
导线布置的一般形式
(卫星),坐标分别为x1y1z1, x2y2z2, x3y3z3 , x4y4z4 。
如果测定了A、B点与各卫星的
距离Di,就可以计算A、B点的
三维坐标。
(2)采用同步观测,能获得两点
间高精度的差分观测值:
27.02.2021
x xb xa y yb ya z zb za 课件
2、GPS定位原 理(1)(2)
象限角的关 系
(1).象限角——直线与X轴的夹角,R=090。
(2).方向角与象限角的关系(表6-6)
第Ⅰ象限 R=
Ⅳ P4
X

P1
R1
第Ⅱ象限 第Ⅲ象限 第Ⅳ象限
R=180-
R= -180 R=360-
R4
4 0
3
R3
Ⅲ P3
1
Y 2 R2
P2 Ⅱ
27.02.2021
课件
24
三.直角坐标与极坐标X的换算
(km)
(mm)
()
闭合差
1:500 500 75 一般地区
方位角 闭合差
1:1000 1000 110 1/3000 20 1:2000 2000 180
1 1/2000 60n
27.02.2021
课件
11
三.高程控制测量
三.高程控制 测量
——建立高程控制网,测定各控制点的高程H。
主要方法 :水准测量 另外方法:三角高程测量、电子全站仪高程测量。
一等三角锁为国家平面控制网的基础
2.一等三角锁二等连 续网
图 6-1
二等连续网充填一等三角锁成为国家平面控制网的骨干。
27.02.2021
课件
7
三、四等三角网和导线网
三、四等三角网 和导线网
根据测区的需要,在二等三角网的基础上进行加密,基本 图形如下:
图6-3 三角网或三边网
27.02.2021
课件
27.02.2021
支导线
后方交会 前方交会
交会定点
课件
9
27.02.2021
课件
10
3.常规平面控制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P144 表6-1,表6-2,表6-3,)
3.图根导线的技术要 求
图根导线的技术要求
表6-4
测图 附合导 平均边 测距相对 测 角 测回数 导线全
比例尺 线长度 长(m) 中误差 中误差 DJ6 长相对
夹角。从0—360。
标准方向
方位角名称
测定方法
真北方向(真子午线方向) 真方位角A
天文方法测定
磁北方向(磁子午线方向) 磁方位角Am
罗盘仪测定
坐标纵轴(中央子午线方向) 坐标方位角
计算而得
标 准 方

磁 北
北坐 标 纵
简称:方向角


地面同一直线,由
于起始的标准方向
O
27.02.2021
O
P
Am A
等级关系 :分一等、二等、三等、四等,前一等作 为以后各等的控制基准,逐级控制(由 整体到局部,由高级到低级)。 地形测量时,布设图根水准(也称等外 水准)。
技术要求 :P145 表6-5
27.02.2021
课件
12
27.02.2021
课件
13
四、GPS技术简
四.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简要 要
1.系统基本构成 三大部分:空间卫星座 地面监控 用户设备
2011
1.常规平面控制测量的等级关系
城市平面控制网的等级关系
控制范围
三角(三边)网 城市导线
城市基本控制
三等 四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一级小三角 小地区首级控制 二级小三角
一级导线 二级导线 三级导线
图根控制
图根三角
图根导线
1.平面控制测量 的等级关系
27.02.2021
课件
6
2.各级平面控制网布置形式
27.02.2021
课件
14
用户设备
接收设备 接收卫星信号
27.02.2021
空间卫星座
GPS图示
24颗卫星发射信号
卫星轨道、时间数据及
辅助资料信息
地面监控
中央控制系统
时间同步
跟踪卫星定位
课件
15
27.02.2021
课件
16
2、GPS定位原理
(1)测边后方交会 0-XYZ为空间三维坐标系统; A(xa,ya,za)、 B(xb,yb,zb)为 待定点; S1,S2,S3,S4为空间已知点
(6-1-1)
17
GPS定位原理 (3)
(3)通过与测区原有大地控制网的联测,求得GPS坐标与大地
坐标之间的转换参数,从而求得观测点的测量坐标
27.02.2021
课件
18
3、GPS定位测量的特点
3、GPS定位 测量的特点
相邻测站之间不必通视,布网灵活; 定位精度高,差分距离相对误差约为110ppm; 全天候观测,不受天气影响; 观测、记录、计算高度自动化; 实时定位的优越性,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 室内、地下及地面空间不够开阔地带,不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