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优质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优质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优质教案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❶教学分析➷教学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的侵华罪行教学难点: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链接诗歌朗读音频:我希望你以军人的身份再生---致额尔金勋爵)这是一位爱国文学青年写给火烧圆明园的罪犯额尔金的,体现了一位爱国者的心声。

大家知道额尔金在中国做过什么?正是他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带头洗劫了万园之园——圆明园。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一)第二次鸦片战争1.学生自主阅读:阅读教材,讲述“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2.史料展示:《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发了疯似的”,“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顶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3.学生思考:通过阅读材料,分析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4.教师归纳小结:直接原因——“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战争借口);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因此,此次战争在历史上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5.图片展示:“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6.学生发言:根据教材示意图,讲述鸦片战争的过程。

(方法点拨:注意关键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提示:鸦片战争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56年10月至1858年——炮轰广州→攻陷广州→逼近天津第二阶段从1860年——再次占领天津→进逼北京7.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第二次鸦片战争8.教师过渡:自古以来胜者为王,虚弱落后的清政府面对装备精良的英法联军毫无还手之力,只能无条件的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二)《天津条约》签订1.展示图片:中英《天津条约》签订时场景2.学生思考归纳:根据《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危害?3.教师讲述:清政府在与英、法、美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参考】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2.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知道它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发展过程,掌握时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2.培养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揭露资本主义列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中国所犯的种种罪行,教育学生不忘国耻。

2.认识一个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两幅圆明园对比图片,介绍第一幅是圆明园兴盛时局部图,第二幅是英法联军焚毁后的圆明园残迹。

圆明园在北京西郊,清朝几代帝王调集全国的能工巧匠,历经150年时间,在这里建起这座中西结合,豪华壮观的皇家园林。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洗劫了圆明园,为掩人耳目,又放火焚烧。

如今的圆明园,只有几根石柱还屹立在那里。

它像一座纪念碑,记录着英法联军摧残中华文明的滔天罪行。

那么,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又是怎么回事?今天一起学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讲授新课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1.原因课件出示三段材料:中国和洪都拉斯棉纺织量消费对比,马克思分析妨碍对华出口贸易扩大的原因,1837-1854年英输华货物总值对比,分析得出结论:中国自然经济自给自足,购买力低下,抵制外来商品,因此使得英国输华货物总值下降,英国提出修约遭到拒绝,以马神甫事件,亚罗号事件为借口挑起战争,总结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学生根据提示完成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阶段过程(1856-1858)教师课件展示1858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并分析条约内容及影响学生根据提示完成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阶段过程(1860.8-1860.10)教师课件展示《泰晤士报》中和雨果描述的火烧圆明园的史实,让学生感悟列强的罪行,并回答问题:谈谈你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感受?教师总结过渡:火烧圆明园后,英法联军以焚烧紫禁城作为威胁,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知道它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发展过程,掌握时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培养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揭露资本主义列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中国所犯的种种罪行,教育学生不忘国耻;认识一个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目标。

教学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的侵华罪行。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圆明园残迹和复原的图片,通过比较,设问:昔日富丽堂皇的圆明园为什么会变成现在的样子?这场战争是如何发生的?我国又因此遭受了哪些灾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讲授新课:(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展示材料,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并分析: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直接原因(借口):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

2.学生阅读教材,讲述“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3.阅读图片:《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侵略者和经过。

提示:时间:1856——1860年;侵略者:英、法、俄、美;经过:第一阶段:1856年10月~1858年6月,攻陷广州,直逼天津,威胁北京。

1858年,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第二阶段:1860年英法联军再度占领天津,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

4.指导学生归纳《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危害。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材,主要讲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过程和结果。

本节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第一次鸦片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史料,深入理解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线索、人物关系等方面的掌握仍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史料,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历史知识解释历史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仇恨侵略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

2.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历史学习的兴趣。

2.史料教学法:运用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探讨历史问题,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史料,如书籍、文章、图片等。

2.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战争过程的图片、视频等。

3.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引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2.呈现(15分钟)教师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史料,包括图片、视频等,让学生了解战争的经过。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结果。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赛课教学设计_2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赛课教学设计_2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1856-1860年,为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再次发动了侵华战争,历史上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在这次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犯下了滔天罪行。

火烧圆明园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留下了永远洗刷不掉的耻辱。

战争前后,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

外国侵略势力从东南沿海扩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内地。

总之,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2.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八年级的学生,现多为00后,视野开阔,个性张扬,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能够较为积极地参与课堂互动。

由于之前也曾学习过相应的历史相关内容,且通过对第一课《鸦片战争》的学习,已经有了对中国近代史的初步感知及分析战争和条约的思路,因而对本课内容上的理解不会存在太大难度。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英法两国发动侵华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逼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等基本史实,认识近代中国遭受的深重苦难是列强入侵和腐朽黑暗的专制统治造成的;初步形成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等侵略事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2.过程与方法:阅读本课《相关史事》《材料研读》《知识拓展》等,运用材料分析历史问题;识读《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割占中国大片领士等侵略史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列强的侵华罪行。

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方法]导入法、图片辅助法、讲授法、分析法、比较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教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圆明园遗址图》老师问:你去过北京圆明园吗?知道它今天的断壁残垣是怎样造成的吗?你知道圆明园毁于哪次战争中吗?展示课题:第二次鸦片战争老师说: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来进一步了解圆明园的情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2《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2《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目标】1.了解英法两国发动侵华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逼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等基本史实,认识近代中国遭受的深重苦难是列强入侵和腐朽黑暗的专制统治造成的;初步形成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运用本课材料分析历史问题;识读《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式示意图》、《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3.通过学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等侵略史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的侵华罪行。

教学难点: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链接诗歌朗读音频:我希望你以军人的身份再生---致额尔金勋爵)这是一位爱国文学青年写给火烧圆明园的罪犯额尔金的,体现了一位爱国者的心声。

大家知道额尔金在中国做过什么?正是他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带头洗劫了万园之园——圆明园。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师生探究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1.学生自主阅读:阅读教材,讲述“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2.史料展示:《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发了疯似的”,“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顶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

3.学生思考:通过阅读材料,分析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4.教师归纳小结:直接原因——“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战争借口);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因此,此次战争在历史上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5.图片展示:“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

6.学生发言:根据教材示意图,讲述鸦片战争的过程。

(方法点拨:注意关键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提示:鸦片战争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856年10月至1858年——炮轰广州→攻陷广州→逼近天津。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公开课教学设计_3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公开课教学设计_3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了解并掌握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和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的史实。

二、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分析本课相关的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能力;通过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命名原因,提高学生将历史事件建立有机联系的能力;通过对沙俄侵占我国北方领土示意图的解读,培养学生识别历史地图的能力。

通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对比,培养学生的历史比较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遭到进一步的破坏,从而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史实,加深对落后挨打的更深入认识,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

通过沙俄侵占北方领土史实,培养学生领土主权意识。

通过英法火烧圆明园使学生体会国耻,也认识到战争对人类文明的摧残,从而树立和平观念,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材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本课主要讲述了英、法两国在美、俄两国的支持下发动的第二鸦片战争,并通过战争与中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同时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史实。

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是在国门被打开后,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也是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历史事件,在整个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入八年级学生,基于第一课鸦片战争的学习,他们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对比来看,学生对鸦片战争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充满好奇,教师应该充分结合这一学情,温故知新,引导学生思考学习,达到本课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火烧圆明园。

教学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教学过程】【课后巩固】1.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公开课获奖教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公开课获奖教案_1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1.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1.通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手段及其战争影响的比较教学,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从而培养历史学习的比较思维能力。

2.指导读图表,学习利用图表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的教学,激发学生对非正义侵略行为的憎恨情感,从而增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2.联系香港地区的割失和回归,让学生明白,祖国的富强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前提。

我们必须珍惜来之不易的胜利。

教学重难点:重点:1.第二次鸦片战争。

2.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3.沙俄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难点:1.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第二课,主要分为“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和“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三个子目。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中国战败,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英法联军再次出兵,火烧圆明园,并签订了《北京条约》。

沙俄趁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学情分析:本课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教师应结合上一课内容进行教学。

教师可利用图片资料,激发学生对非正义侵略行为的憎恨情感,从而增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设计:导课:多媒体展示圆明园残迹和复原的图片,通过比较,教师设问:昔日富丽堂皇的圆明园为什么会变成现在的样子?这场战争是如何发生的?我国又因此遭受了哪些灾难,侵略者又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我们来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一.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主要讲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经过和结果。

本节课教材内容丰富,通过介绍战争背景、战争过程和战争影响,使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真相,认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详细过程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感兴趣,希望深入了解相关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认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过程。

2.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真实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料。

3.课堂讨论道具和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图片,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详细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让学生了解战争的全貌。

3.操练(10分钟)针对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过程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本文通过介绍鸦片战争的起因、列强的侵略行为、清朝政府的应对措施以及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使学生深入了解这段历史,认识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鸦片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战争的具体过程、原因及其影响可能掌握不全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战争,深入了解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难点: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战争场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历史感受。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历史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制作战争过程、战争影响等方面的多媒体课件。

2.历史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3.教学用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争场景,引导学生关注战争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让学生了解战争的背景和基本情况。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待战争。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讲解,使学生对战争的影响有更深刻的认识。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优课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优课教案_0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课标要求】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和结束的时间及标志;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知道外国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了解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的情况;讲述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的暴行。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对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根本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学习“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一目,培养学生从历史地图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写作以“勿忘国耻”为主题的历史小论文,培养学生吸取历史教训,进行自我教育,不断完善自我的能力和用文章表达自己历史情感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帮助学生认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丑恶面目;通过揭露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的罪行,教育学生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重点难点】一、重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行。

二、难点: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课前指导学生教材的相关资料,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

【教具(媒体)】课文中的图文资料、;自制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第二次鸦片战争一、原因1、根本原因:2、直接原因(借口):二、认识对手主凶英法帮凶美俄三、过程1、第一阶段(1856、10----1858)(1)战事:(2)结果:签订不平等条约2、第二阶段(1860)(1)战事(2)结果:皇帝出逃火烧圆明园签订不平等条约3、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四、影响:【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圆明园图片学习新课: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本目由教师提出学习要求,指导学生自主学习)1、根本原因:2、直接原因(借口):讨论:没有”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这场战争会不会爆发?二、认识对手主凶英法帮凶美俄三、过程1、第一阶段(1856、10----1858)(1)战事:1856年,英军炮轰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主要讲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中国在这一时期所面临的内外压力。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翔实,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影响有一定的了解。

但第二次鸦片战争在时间和内容上与第一次战争有所重叠,学生可能会产生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对比两次战争的异同,帮助他们更清晰地把握历史脉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认识中国在这一时期所面临的内外压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第一次鸦片战争,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主权的历史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中国在这一时期所面临的内外压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比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分析两次战争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动画等,以便于生动展示教学内容。

3.视频资料:准备相关历史视频资料,以便于学生更好地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历史,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第二次鸦片战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学期

1.2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学期
- 实验活动,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学生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
- 问题解决任务,学生需要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节水措施等。
- 口头报告,学生就水循环相关主题进行报告,提高表达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
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提供水循环的预习PPT、相关视频和文档,要求学生提前预习。
3. 水资源保护:加强水资源保护,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
4. 合理调配:优化水资源配置,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
题型4:设计一个实验,模拟水循环中的某一环节,并记录实验结果。
答案:实验设计:模拟降水过程,使用蒸发皿、水、温度计等器材,记录不同温度下水的蒸发速率。
实验结果:水的蒸发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题型5:写一篇短文,阐述水循环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呼吁大家保护水资源。
-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参与实验,动手操作,加深对水循环的理解。
-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疑问,参与小组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知识点。
- 实践活动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水循环的过程。
-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水循环知识点和技能。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学生学习效果
1. 知识掌握:学生将能够理解并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以及水循环对生物圈的重要性。他们能够描述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如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并理解这些环节如何相互联系和作用。
(4)水循环的计算和模型构建:学生在水循环的计算和模型构建方面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数学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1.2《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1.2《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马神甫事件又称“西林教案”。1853年,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潜入我国广西西林县,披着宗教外衣,为非作歹,进行侵略活动。1856年,西林知县张鸣凤根据村民控呈,调查据实后,将马赖及不法教徒共26人逮捕归案,依法判处马赖及不法教徒2人死刑,其余分别论罪处罚。法国政府,借口挑起侵华战争。
【课堂讨论】没有这样的事件,战争就不会爆发吗?
2.通过了解《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形成分析论述条约内容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的思维方式;
3.通过图表分析沙俄侵占中国领土的方位、面积和后果,形成读图理解能力的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后果的学习中,认识到英法等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从而形成强烈的国家忧患意识;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课题名
1.2《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英法两国发动侵华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逼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等基本史实;
2.认识近代中国遭受的深重苦难是由列强入侵和腐朽黑暗的专制统治造成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形成归纳说明英、法、美“修约”要求与战争爆发关系的思维方式;
——[法]维克多·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师: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感受。
生:英法联军就是强盗,他们是对人类文明的践踏。
1860年《北京条约》(清政府与英、法、俄三国分别签订)
主要内容:
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
增开天津为商埠;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播放英法联军抢劫圆明园视频]
圆明园被纵火焚烧三天三夜,被掠夺文物超过150万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2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教学设计初二优秀公开课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2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教学设计初二优秀公开课

第2 课第二次鸦片战争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掌握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史实。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

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扩张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原因;中国人民从来就有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反抗侵略,维护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继承的爱国传统。

【重点难点】重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行难点: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断壁残垣圆明园》遗址和相关视频)雨果《致巴特力尔上尉》书信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银制品。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

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提问:这两个强盗是谁?你知道它昔日的豪华壮观与今日的断壁残垣是怎样造成的吗?这个故事是怎样发生的吗?由此导入新课。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 2 课:第二次鸦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

似乎得胜之后,片战争。

便可以动手行窃了。

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1.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学生思考后回答: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或目的)教师归纳: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并没有满足西方侵略者的贪婪的欲望,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这一目的同鸦片战争是一脉相承的。

因此,此次战争在历史上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2.教师提问:为了掩盖战争的侵略性,英法两国为战争寻找了什么借口?(展示课件:“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学生回答:1856 年 10 月,英军炮轰广州城,挑起战争;1857 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 年,英法联军北上,逼近天津。

部编历史八上《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姚老师]【市一等奖】优质课

部编历史八上《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姚老师]【市一等奖】优质课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了解并掌握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和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的史实。

二、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分析本课相关的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能力;通过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命名原因,提高学生将历史事件建立有机联系的能力;通过对沙俄侵占我国北方领土示意图的解读,培养学生识别历史地图的能力。

通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对比,培养学生的历史比较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遭到进一步的破坏,从而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史实,加深对落后挨打的更深入认识,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

通过沙俄侵占北方领土史实,培养学生领土主权意识。

通过英法火烧圆明园使学生体会国耻,也认识到战争对人类文明的摧残,从而树立和平观念,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材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本课主要讲述了英、法两国在美、俄两国的支持下发动的第二鸦片战争,并通过战争与中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同时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史实。

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是在国门被打开后,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也是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历史事件,在整个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入八年级学生,基于第一课鸦片战争的学习,他们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对比来看,学生对鸦片战争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充满好奇,教师应该充分结合这一学情,温故知新,引导学生思考学习,达到本课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火烧圆明园。

教学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学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复习第一次鸦片战争,通过《南京条约》内容分析出英国发动战争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人教版八上中国历史第一单元第 2 课,
《第二次鸦片战 争》是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 2 课。本
课主要讲述了英、法两国在美、俄 两国的帮助下阴谋发动第二鸦片
战争,通过战争和中国签订了《天津条约》 《北 京条约》 ,同
时沙俄侵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此外,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
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所以在整个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
位。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些历史基础,但很薄弱。他们对历史问题的理
解能力和认 知水平有限。加之这届学生的历史学习状况堪忧,所以
需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 采取适合他们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
启发,点拨,节奏宜慢不宜快。
课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备课时间 课节累计 1

科目 历史 班级 课 时 1课时

一、 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①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
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
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②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知道它是鸦片战
争的继续,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发展过程,掌握时空结合的历史
学习方法。②培养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揭露资本主义列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中国所犯的种种罪行,教
育学生不忘国耻。
②认识一个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进而确
立积极进取的人生目标。

二、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2.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使中国社会半殖
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三、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学 时间 设计意

(一)启:回顾旧知:1.《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危害?2.鸦片战争的影响?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断壁残垣圆明园》 提问:你到北京去过圆明园吗?你知道它昔日的豪华壮观与今日的断壁残垣是怎样造成的吗?你知道有关它的一些什么故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读:导学提纲: 1.西方列强为什么要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侵略者、经过和结果? 3.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洗劫和焚毁了哪座皇家园林? 4.哪个列强国家趁火打劫,割占了中国最多的土地?面积是多少? 5.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根据导学提纲中的问题自主阅读教材,在阅读的过程中把问题的答案在书中圈划出来,并且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也同时标记下来。 (三)议:同学们。按照你们分好的小组,共同讨论导学提纲中的第五题。 (四)知: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1.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归纳: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并没有满足西方侵略者的贪婪的欲望,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这一目的同鸦片战争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此次战争在历史上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2.教师提问:为了掩盖战争的侵略性,英法两国为战争寻找了什么借口?(“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5 7 3 20

多媒体
教学

PPT展
示课件
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 学生回答: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城,挑起战争;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简单识记《天津条约》的具体内容,有关《天津条约》的影响将在后面部分进行重点分析。 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1.教师讲述:《天津条约》的签订,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对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2.教师展示:《焚烧过后的圆明园》 (有条件可以放映视频《火烧圆明园》片断) 3.教师提问:火烧圆明园是中国近代史上惨痛和耻辱的一页,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4.教师提问:正是由于清政府府腐败无能,在火烧圆明园之后,清政府控制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请同学们简要归纳《北京条约》的内容? 学生归纳: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大幅度增加。 5.教师过渡: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获利最多的是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1.教师讲解:从19世纪40年代起,沙俄利用中英鸦片战争世纪,大肆入侵中国东北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2.教师展示《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请观察地图,沙俄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哪一条约割占的土地最多? 学生回答: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 3.教师总结:沙俄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割占领土面积,相当于欧洲德法两国面积的总和,外加一条与多瑙河一样长的黑龙江,是19世纪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4.教师设问: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有哪些国家侵占了中国哪些土地? 学生回答: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沙俄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150多万平方千米。 5.教师展示《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内容,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 增开汉口、南京等增开天津为商埠;
激发学
生自主
学习的
兴趣,
又可提
高教学
效率。

培养自
学能
力;教
学有针
对性。

培养分
析、认
识历史
事件的
能力,
积累历
史史
实。

这部分
内容是
本节课
的难
点,通
过合作
探究的
方式可
以增强
学生的
合作意
识,拓
宽学生
的视
野,激
发学生
十处为通商口岸
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赔款额大幅度增加。

并问:根据表格内容,谈谈你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
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理解?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
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等西方侵略实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
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主
权的侵害,割地等方面都比鸦片战争中侵害更大了,因此,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五)练:达标检测
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
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以哪两国联军为
主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D )
A.英美联军 B.美俄联军 C.俄法联军
D.英法联军
2.“数日后,一匹快马向热河方向飞驰,恭亲王向咸丰
帝报告了‘花园’被烧的消息……”该历史情景应出现在
( C )
A.林则徐广东禁烟期间 B.鸦片战争期间
C.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D.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3.法国大文豪雨果有这样的评价:“只要想象出一种无
法描绘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
园……”无与伦比的圆明园被毁于( B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成语“趁火打劫”用来比喻乘人之危牟取私利。在第
二次鸦片战争中干此勾当,强占中国大片领土的国家是
( D )
A.英国 B.法国 C.日本 D.俄国
5.法国上尉巴特雷写信给雨果,要雨果歌颂他们。他认
为,“这次远征行动干得体面而漂亮,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
之荣耀。”可雨果却严厉地谴责了他们的行径。“他们的行径”
是( B )
A.发动鸦片战争 B.火烧圆明园
C.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D.对华倾销商品

10 的深层思维,同时很好地突破本节课的难 点。
理解和
掌握第
二次鸦
片战争
的借口
及发动
战争方
和趁火
打劫的
列强
等知
识。
四、板书设计:
起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时间:1856—1860年
经过:1856年占领广州;1858年逼近天津;1860年火烧圆明园
结果:失败,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

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五、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